CN110959589A - 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9589A
CN110959589A CN201910932972.7A CN201910932972A CN110959589A CN 110959589 A CN110959589 A CN 110959589A CN 201910932972 A CN201910932972 A CN 201910932972A CN 110959589 A CN110959589 A CN 110959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ody
main
wheel seat
rod
mai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29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59589B (zh
Inventor
高原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959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9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59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9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竿。本发明通过使用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的竿体,从而维持轻质、高灵敏度等特性,并减轻持重感、晃动感。本发明的钓竿具备:中空状的主竿体(1);和中空状的后抓握竿体(2),其位于主竿体(1)的后侧,且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21);该钓竿具有接合部(3),该接合部(3)通过将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插入主竿体(1)的后部的内侧,从而将主竿体(1)与后抓握竿体(2)接合。筒状的轮座(5)安装于主竿体(1),接合部(3)比轮座(5)短,且接合部(3)位于轮座(5)的后部的内侧。

Description

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的中空状的竿体的钓竿。
背景技术
当竿体具备后抓握部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软木或泡沫树脂形成筒状的后抓握体,并将其安装于竿体的竿胚的后部外周面而构成。但是,如果后抓握部与竿主体分开构成,则难以轻量化,且从钓竿传递到手上的灵敏度也降低。
相对于此,本申请人已提出一种结构:增大中空状的后抓握竿体的后部的直径并将后抓握部一体形成(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像这样,通过具备中空状的后抓握竿体,从而能够提高钓竿的灵敏度,也能实现轻量化。
后抓握竿体与位于其前侧的主竿体接合。将主竿体的后部插入后抓握竿体的前部的内侧,并通过粘接等方式将主竿体与后抓握竿体接合而一体化。但是,例如从岸上反复远投出重的诱饵或者反复摆动钓竿来垂钓的状况下,需要进一步改善钓竿的持重感、晃动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专利第57215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使用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的竿体,来维持轻量、高灵敏度等特性,并减轻持重量、晃动感。
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具备:中空状的主竿体;和中空状的后抓握竿体,其位于主竿体的后侧,且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该钓竿具有接合部,该接合部通过向主竿体的后部的内侧插入后抓握竿体的前部,从而将主竿体与后抓握竿体接合。另外,将竿稍侧设为前侧,将竿尾侧设为后侧。
后抓握竿体的前部插入主竿体的后部的内侧。因此,与主竿体的后部插入后抓握竿体的前部的内侧的结构相比,主竿体的后部相对变粗,后抓握竿体的前部相对变细。若主竿体的后部变粗,则为了得到相同的硬度、强度,减少预浸料等材料就可以了,从而主竿体相对变轻。相反,若后抓握竿体的前部变细,则为了得到相同的硬度、强度,必须增加材料,从而后抓握竿体相对变重。其结果是,与主竿体的后部插入到后抓握竿体的前部的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钓竿的重心位于后侧。在具备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的后抓握竿体的结构中,钓竿的重心易位于前侧,但通过设置为将后抓握竿体的前部插入主竿体的后部的内侧的结构,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且使钓竿的重心位于后侧。其结果是,可减轻握持钓竿时的持重感、抛投时的晃动感。此外,由于主竿体的后部相对变粗,从而能够增强钓竿的把手节部(バット部),能够提升所谓的把手节强度。
尤其是,优选具备筒状的轮座,轮座安装于主竿体,接合部比轮座短,且接合部位于轮座的后部的内侧。通过在主竿体上安装轮座,从竿稍传递来的鱼讯号等振动不经由后抓握竿体而是直接从主竿体传递到轮座。因此,传递损耗减小,传递效率提高,振动易传递到手上。此外,通过使接合部位于轮座的后部的内侧,与接合部位于轮座的前部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重心进一步位于后方,从而能够进一步减轻持重感、晃动感。
进而,轮座具备:轮座主体,其在后部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移动罩,其外装于轮座主体;以及螺母,其与轮座主体的外螺纹部螺合,以使移动罩前后移动;且接合部优选位于轮座主体的外螺纹部的内侧。主竿体的后部与后抓握竿体的前部重合而位于轮座主体的外螺纹部的内侧,利用主竿体的后部与后抓握竿体的前部从内侧支撑轮座主体的外螺纹部。因此,即使轮座主体的外螺纹部较薄,也能防止外螺纹部损伤,随着外螺纹部直径变小,移动罩、螺母的直径也能够变小,在使轮座小型轻量化的基础上,握持性也得到提高。
此外,后抓握竿体的前部的壁厚优选比主竿体的后部的壁厚大,能够使重心更进一步位于后方,从而减轻持重感、晃动感。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具备后抓握竿体,能够实现轻量高灵敏度化,通过将后抓握竿体的前部插入主竿体的后部的内侧进行接合,能够减轻持重感、晃动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钓竿的主要部分外观的正视图;
图2是该钓竿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3是该钓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4是该钓竿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竿。钓竿具备竿主体和轮座5。竿主体具备:主竿体1、和位于主竿体1的后侧的中空状的后抓握竿体2。后抓握竿体2与主竿体1接合而一体化。钓竿为任意种类,可以是插节竿或振出竿等。例如,钓竿为一体竿时,主竿体1是一直连续到梢尖为止的整节构造。钓竿为两节竿即两根插节的钓竿时,钓竿由梢尖侧的第一节竿与末端侧的第二节竿构成,在末端侧的第二节竿具备轮座5。钓竿为两根插节的钓竿时,主竿体1为由位于梢尖侧的第一主竿体和位于末端侧的第二主竿体构成的两节构造。第一节竿由第一主竿体构成。第二节竿由第二主竿体和后抓握竿体2构成。钓竿为三根插节的钓竿时,钓竿由从梢尖侧依次为第一节竿、第二节竿、第三节竿构成,在第三节竿具备轮座。钓竿为三根插节的钓竿时,主竿体1为由从梢尖侧依次为第一主竿体、第二主竿体、第三主竿体构成的三节构造。第一节竿由第一主竿体构成,第二节竿由第二主竿体构成。第三节竿由第三主竿体和后抓握竿体2构成。另外,在插节为两根以上的结构中,位于最末端侧的主竿体可以为中空状,梢尖侧的主竿体可以为实心状。例如,构成梢尖竿的第一主竿体的一部分或者整体可以为实心状。
本实施方式的钓竿为三根插节的钓竿。因此,主竿体1由未图示的第一主竿体、第二主竿体30、以及第三主竿体31构成。以下,仅将第三主竿体31称为主竿体1。第三节竿具备主竿体1以及后抓握竿体2。通过将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插入主竿体1的后部的内侧,从而主竿体1与后抓握竿体2接合。主竿体1与后抓握竿体2的接合部3将在下文叙述。主竿体1与后抓握竿体2均为中空状。主竿体1与后抓握竿体2均是通过将预浸料卷绕于芯棒而形成。在钓竿的竿尾部、即后抓握竿体2的后端部安装有尾堵4。
<后抓握竿体2>
后抓握竿体2形成为后端部侧的规定长度区域局部扩径并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21。后抓握部21与轮座5隔开规定距离而位于轮座5的后侧。后抓握部21抵在握持钓竿的手的肘部、前臂使用,或者双手抛投时用与握持轮座5的手相反一侧的手握持使用。
后抓握竿体2由前后两个区域构成。后抓握竿体2具备构成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的小直径部20、和构成后抓握竿体2的后部的后抓握部21。在小直径部20中,从后抓握竿体2的前端部2a起构成规定长度区域,小直径部20的长度为后抓握竿体2全长的一半以上。小直径部20构成后抓握竿体2的主要部分。小直径部20比后抓握部21长。小直径部20为内径固定的直线部,但也可以具有梯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小直径部20为内径固定的直线部,小直径部20的梯度为零。小直径部20的前部插入主竿体1的后部的内侧。小直径部20的壁厚比主竿体1的后部的壁厚大。
后抓握部21并非分体结构而是一体形成于后抓握竿体2的一体结构。后抓握部21的直径比小直径部20的直径大。后抓握部21由扩径部22和大直径部23构成,该扩径部22的内径以比小直径部20的梯度大的梯度向后侧扩径,该大直径部23构成从该扩径部22的后端部至后抓握竿体2的后端部为止的区域。扩径部22的外径和内径均向后侧扩径。
扩径部22被分成前后两个区域。扩径部22被区分成前侧表面部22a和后侧表面部22b。前侧表面部22a与小直径部20的后端部平滑地连接。前侧表面部22a的梯度比后侧表面部22b大。前侧表面部22a是外侧凹陷的凹状弯曲面部,其梯度(扩径率)越向后侧越大幅增大而并非固定。后侧表面部22b与前侧表面部22a相同也是外侧凹陷的凹状弯曲面部。但是,后侧表面部22b也可以是不弯曲而是直线地向后侧扩径的锥形状,还可以是外侧凸起而弯曲的凸状弯曲面部。后侧表面部22b的长度比前侧表面部22a的长度长,是超过扩径部22全长的一半的长度。后侧表面部22b占据后抓握部21的大部分长度,构成后抓握部21的主要部分。
在前侧表面部22a与后侧表面部22b的交界部分形成有环状角部22c。该环状角部22c遍及全周而形成,其截面形状为山型。即,通过在前侧表面部22a与后侧表面部22b的交界部分形成环状角部22c,前侧表面部22a与后侧表面部22b在环状角部22c处呈现前后弯折的状态。像这样,通过在扩径部22的中途部形成环状角部22c,从而扩径部22被区分为前侧表面部22a以及后侧表面部22b。
大直径部23与小直径部20相同也是内径固定的直线部,外径也是固定的。小直径部20是前侧的直线部,大直径部23是后侧的直线部。大直径部23的长度比扩径部22的长度短。尾堵4安装于大直径部23的内周面。大直径部23是后抓握部21中直径最大的部分,也是后抓握竿体2中直径最大的部分。大直径部23的直径比后述轮座5的螺母13的直径大。
<轮座5>
轮座5上安装渔线轮。轮座5是也被称为管座的筒状的轮座,外装于钓竿的竿主体,以不可移动的方式固定于规定位置。即,竿主体插通轮座5,轮座5通过粘合等固定于竿主体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
渔线轮具备用于安装于轮座5的渔线轮托架。渔线轮托架具备,从未图示的渔线轮主体呈单腿状延伸的托架主部6以及从该托架主部6的前端部向前后两侧延伸的前后一对安装托架部7a、7b,并整体形成为T字状。
轮座5具备:筒状的轮座主体11,其以不可移动的方式外装于竿主体,具有用于固定其中一个安装托架部7a的固定罩部10;筒状的移动罩12,其外装于该轮座主体11,用于固定另一个安装托架部7b;以及螺母13,其用于使该移动罩12在轴线方向(前后方向)移动并将其固定于所需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罩部10位于前侧,移动罩12和螺母13位于后侧,即,轮座5为后锁定构造,但也可以是与其相反配置的前锁定构造。即,也可以是固定罩部10位于后侧,移动罩12和螺母13位于前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轮座5适合于固定纺车式渔线轮,但也适合于固定双轴承渔线轮。正常使用状态下纺车式渔线轮朝向下侧。因此,图1等中,按照使用状态而图示为:用于支撑渔线轮托架的背面的渔线轮托架支撑面14朝向下侧。
轮座主体11由一个部件构成。轮座主体11的材质可以是合成树脂或金属等,特别优选的是将硬质合成树脂射出注塑成型而形成的树脂注塑成型品。轮座主体11上形成有供竿主体插通的竿插通孔。在轮座主体11的下侧形成有用于支撑渔线轮托架的背面的渔线轮托架支撑面14。渔线轮托架的背面是渔线轮托架的安装托架部7a、7b的背面。固定罩部10一体形成于渔线轮托架支撑面14的前端部。固定罩部10在后侧开口。前侧的安装托架部7a从后侧插入固定罩部10。
在轮座主体11的后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15。螺母13与轮座主体11的外螺纹部15螺合,移动罩12位于该螺母13的前侧。移动罩12相对于螺母13可旋转地卡止。移动罩12为筒状,并在与螺母13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罩部12a,该罩部12a供渔线轮托架的后侧的安装托架部7b插入。罩部12a是由移动罩12端部的全周中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局部鼓起而形成的,渔线轮托架的后侧的安装托架部7b从前侧插入到罩部12a与轮座主体11之间。移动罩12的罩部12a与固定罩部10前后相对,并与固定罩部10一起前后夹持渔线轮托架的安装托架部7a、7b从而固定渔线轮托架。
如图4所示,在轮座主体11形成有导槽16,该导槽16以部分地切去外螺纹部15的方式在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移动罩12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导槽16卡合的突起17。移动罩12一边被轮座主体11的导槽16引导一边在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若旋转螺母13,则移动罩12和螺母13一起前后移动而不旋转。使移动罩12向前侧移动而接近固定罩部10,从而能够前后夹持渔线轮托架的安装托架部7a、7b并将渔线轮固定于轮座主体11。使移动罩12向后侧移动使其远离固定罩部10,从而可以解除渔线轮托架的固定状态,从钓竿取下渔线轮。
<接合部3>
轮座5安装于主竿体1。更具体来说,轮座主体11安装于主竿体1的最后部的外周面。轮座主体11直接粘接于主竿体1的外周面或者经由间隔件而粘接于主竿体1的外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轮座主体11直接粘接于主竿体1。前抓握部8位于轮座5的前侧。前抓握部8由泡沫EVA或软木等抓握材料构成。前抓握部8为筒状,并粘接于主竿体1的外周面以及轮座主体11的前部外周面。
主竿体1与后抓握竿体2之间的接合部3位于轮座5的内侧。接合部3的全长比轮座5的全长短。具体来说,接合部3比轮座主体11短。接合部3位于轮座主体11的后部的内侧。更详细来说,接合部3位于轮座主体11的外螺纹部15的内侧。轮座主体11的后端部11a与主竿体1的后端部1a共面。主竿体1不从轮座主体11向后方突出。接合部3比轮座主体11的外螺纹部15长。因此,后抓握竿体2的前端部2a比外螺纹部15更位于前侧。接合部3比作为渔线轮托架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的中心线6a更位于后侧。后抓握竿体2的前端部2a比渔线轮托架的中心线6a更位于后侧。接合部3比渔线轮托架支撑面1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更位于后侧。后抓握竿体2的前端部2a比渔线轮托架支撑面14的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位于靠后侧。
如上所述,接合部3是通过将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插入主竿体1的后部的内侧而形成。因此,与主竿体1的后部插入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的内侧的结构相比,主竿体1的后部相对变粗,主竿体1相对变轻,相应地,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相对变细,后抓握竿体2相对变重。其结果是,与主竿体1的后部插入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的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钓竿的重心位于后侧。尤其是,通过使后抓握竿体2的小直径部20的壁厚比主竿体1的后部的壁厚大,能够使重心更进一步位于后方。
在具备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21的后抓握竿体2的结构中,钓竿的重心易位于前侧。但是,通过将后抓握竿体2的前部插入主竿体1的后部的内侧的结构,能够抑制重量增加,并使钓竿的重心位于后侧。其结果是,能够减轻握持钓竿时的持重感、抛投时的晃动感。此外,由于主竿体1的后部相对变粗,从而能够增强钓竿的把手节部(バット部),提升所谓的把手节强度。
此外,通过将轮座5安装于主竿体1,从而从竿稍传递来的鱼讯号等振动不经由抓握竿体2而是直接从主竿体1传递到轮座5。因此,与轮座5安装于后抓握竿体2的结构相比,传递损耗减少,传递效率提高,振动容易传递到手上。此外,通过接合部3位于轮座5的后部的内侧,从而与接合部3位于轮座5的前部内侧的结构相比,能够使重心位于后方,能够更进一步减轻持重感、晃动感。
此外,由于接合部3位于轮座主体11的外螺纹部15的内侧,因此能够利用接合部3从内侧支撑轮座主体11的外螺纹部15。因此,即使轮座主体11的外螺纹部15较薄也能够防止外螺纹部15的损伤。并且,随着外螺纹部15的小直径化,能够减小移动罩12、螺母13的直径,在使轮座5小型轻量化的基础上,握持性也得到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具备轮座5的钓竿,但也可以是不具备轮座5的手竿(延べ竿)。
附图说明:
1 主竿体
1a 后端部
2 后抓握竿体
2a 前端部
3 接合部
4 尾堵
5 轮座
6 托架主部
6a 中心线
7a 安装托架部
7b 安装托架部
8 前抓握部
10 固定罩部
11 轮座主体
11a 后端部
12 移动罩
12a 罩部
13 螺母
14 渔线轮托架支撑面
15 外螺纹部
16 导槽
17 突起
20 小直径部
21 后抓握部
22 扩径部
22a 前侧表面部
22b 后侧表面部
22c 环状角部
23 大直径部
30 第二主竿体
31 第三主竿体。

Claims (4)

1.一种钓竿,其具备:
中空状的主竿体;和
中空状的后抓握竿体,其位于主竿体的后侧,且一体形成有后抓握部,
该钓竿具有接合部,该接合部通过将后抓握竿体的前部插入主竿体的后部的内侧,从而将主竿体与后抓握竿体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竿,其中,
具备筒状的轮座,轮座安装于主竿体,接合部比轮座短,且接合部位于轮座的后部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竿,其中,
轮座具备:轮座主体,其后部外周面具有外螺纹部;移动罩,其外装于轮座主体;以及螺母,其与轮座主体的外螺纹部螺合,以使移动罩前后移动,
接合部位于轮座主体的外螺纹部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其中,
后抓握竿体的前部的壁厚比主竿体的后部的壁厚大。
CN201910932972.7A 2018-10-01 2019-09-29 钓竿 Active CN110959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6807A JP7123724B2 (ja) 2018-10-01 2018-10-01 釣竿
JP2018-186807 2018-10-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9589A true CN110959589A (zh) 2020-04-07
CN110959589B CN110959589B (zh) 2023-07-21

Family

ID=70029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2972.7A Active CN110959589B (zh) 2018-10-01 2019-09-29 钓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23724B2 (zh)
CN (1) CN11095958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968U (zh) * 1988-07-16 1990-01-30
CN101258844A (zh) * 2007-03-09 2008-09-10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
CN201248326Y (zh) * 2008-07-28 2009-06-03 杨喜合 鱼竿专用配重器
CN103209587A (zh) * 2010-11-27 2013-07-17 株式会社岛野 筒状渔轮座及钓竿
TWM469745U (zh) * 2013-06-21 2014-01-11 Pokee Fishing Tackle Co Ltd 具調整配重之釣竿握把
CN205390065U (zh) * 2016-01-19 2016-07-27 于坤 一种多功能溪流鱼竿
CN205623987U (zh) * 2016-05-11 2016-10-12 倪军波 一种改进型钓竿握把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9011A (en) * 1989-05-05 1989-09-26 Whiting Lowell A Fillet knife retaining fishing rod
JP4093653B2 (ja) * 1998-10-08 2008-06-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の竿尻構造
US20070039229A1 (en) * 2005-08-19 2007-02-22 Hudson Wang Fishing rod
JP5721574B2 (ja) * 2011-07-14 2015-05-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
JP6059020B2 (ja) * 2013-01-10 2017-01-11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竿用竿体とそれを備えた釣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4968U (zh) * 1988-07-16 1990-01-30
CN101258844A (zh) * 2007-03-09 2008-09-10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
CN201248326Y (zh) * 2008-07-28 2009-06-03 杨喜合 鱼竿专用配重器
CN103209587A (zh) * 2010-11-27 2013-07-17 株式会社岛野 筒状渔轮座及钓竿
TWM469745U (zh) * 2013-06-21 2014-01-11 Pokee Fishing Tackle Co Ltd 具調整配重之釣竿握把
CN205390065U (zh) * 2016-01-19 2016-07-27 于坤 一种多功能溪流鱼竿
CN205623987U (zh) * 2016-05-11 2016-10-12 倪军波 一种改进型钓竿握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9589B (zh) 2023-07-21
JP2020054272A (ja) 2020-04-09
JP7123724B2 (ja)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06020A (en) Arrow nock assembly
CN111225559B (zh) 钓竿
CN110959589A (zh) 钓竿
JP2007202402A (ja) 釣竿
JP2004215510A (ja) 釣竿
TWI260201B (en) Fishing rod
JP2004215511A (ja) 釣竿
JP2001136872A (ja) 釣 竿
JP2007202454A (ja) 釣竿
KR200349663Y1 (ko) 낚싯대용 그립
JP2004215508A (ja) 釣竿
JP2003158962A (ja) 釣 竿
JP2024030906A (ja) 釣竿
JP2004187547A (ja) リールシート
JP2540105Y2 (ja) 釣 竿
JP2004215509A (ja) 釣竿
JPH1052194A (ja) 釣り竿
JP4105035B2 (ja) 釣竿
JP2004298136A (ja) 釣竿
JP2000050771A (ja) 釣 竿
JPH089839A (ja) 振出式釣竿
JPH1056918A (ja) 中通し竿
JP2006187239A (ja) 釣竿のグリップ構造
JP2003009725A (ja) 磯釣用中通し釣竿
JP2005013157A (ja) 玉網の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