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5131A -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5131A
CN110955131A CN201910175702.6A CN201910175702A CN110955131A CN 110955131 A CN110955131 A CN 110955131A CN 201910175702 A CN201910175702 A CN 201910175702A CN 110955131 A CN110955131 A CN 110955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oller
transfer belt
resistance valu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57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55131B (zh
Inventor
瀬古真路
小野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55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5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55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5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5Structure, details of the transfer member,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抑制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端部转印不良。本发明的转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在表面上转印墨粉像;支撑辊,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转印单元,将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且所述转印单元具有转印带、及经由所述转印带及所述中间转印带而与所述支撑辊相向配置的转印辊,所述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在所述支撑辊与所述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

Description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往已知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电子照相感光体等像保持体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墨粉(toner)来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将所获得的墨粉像通过静电而转印至作为无接头带(belt)的中间转印带上(一次转印工序)之后,转印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二次转印工序),由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此种经由中间转印带来将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方式,适合用于通过多个像保持体将不同的多色墨粉像重叠于中间转印带上而获得全彩图像的方式(串联(tandem)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一次转印部件,使形成于像保持体上的墨粉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体上;以及二次转印部件,具有支撑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支撑构件、及夹着所述中间转印体而与所述支撑构件相向配置的二次转印构件,在所述二次转印构件与所述支撑构件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以使一次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所述墨粉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当设定所述记录介质的种类时,根据此设定来对所述二次转印部件施加预先决定的二次转印电压,所述转印装置中,施加有二次转印电压时的二次转印辊隙内的通纸部与非通纸部中的所述支撑构件、所述中间转印体、所述二次转印构件的实效电阻值满足式(1)或式(2)的关系中的其中任一种,
中间转印体的实效电阻值<二次转印构件的实效电阻值 (1)
二次转印构件的实效电阻值<支撑构件的实效电阻值<中间转印体的实效电阻值 (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979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在转印工序中,因转印电流从通纸部流向非通纸部,从而构成转印装置的转印单元的“转印辊及转印带”的一部分(与记录介质的通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端部)会发生劣化,当变更记录介质的宽度时,在记录介质的与通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端部(以下也简称作“记录介质的端部”)有时会产生转印不良(以下也称作“端部转印不良”)。尤其,若在对宽度窄的记录介质进行连续转印后,进行对宽度宽的记录介质的转印,则有时会产生前述的端部转印不良。
本申请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转印装置,与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超过在所述支撑辊与所述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的情况相比,抑制记录介质的端部转印不良。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所述课题是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解决。
<1>
一种转印装置,其包括:中间转印带,在表面上转印墨粉像;支撑辊,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转印单元,将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且所述转印单元具有转印带、及经由所述转印带及所述中间转印带而与所述支撑辊相向配置的转印辊,所述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在所述支撑辊与所述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
<2>
根据所述<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系统电阻值为5.5LogΩ以上且8.0LogΩ以下。
<3>
根据所述<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系统电阻值为6.0LogΩ以上且7.5LogΩ以下。
<4>
根据所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3.5LogΩ以上。
<5>
根据所述<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中,所述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4.0LogΩ以上。
<6>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像保持体;带电部件,使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静电像形成部件,在带电的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静电像;显影部件,通过静电像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像显影为墨粉图像;转印部件,将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表面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表面,且所述转印部件具有所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定影部件,对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表面的墨粉图像进行定影。
[发明的效果]
根据<1>的发明,
提供一种转印装置,与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超过在所述支撑辊与所述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的情况相比,抑制记录介质的端部转印不良。
根据<2>、<3>的发明,
提供一种转印装置,与系统电阻值小于5.5LogΩ或超过8.0LogΩ的情况相比,抑制记录介质的端部转印不良。
根据<4>、<5>的发明,
提供一种转印装置,与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小于3.5LogΩ的情况相比,转印辊的转印功能优异。
根据<6>的发明,
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与适用有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超过在所述支撑辊与所述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的转印装置的情况相比,抑制记录介质的端部转印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装置的周边部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的说明
101a~101d:像保持体
105a~105d:一次转印辊
107:中间转印带
108:支承辊(支撑辊的一例)
109:驱动辊(转印辊的一例)
116:二次转印带
117:二次转印单元(转印单元的一例)
120:二次转印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例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在表面上转印墨粉像;支撑辊,支撑中间转印带;以及转印单元,将中间转印带上的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且所述转印单元具有转印带、及经由转印带及中间转印带而与支撑辊相向配置的转印辊,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在支撑辊与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
通过将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设为所述结构,从而抑制记录介质的端部转印不良。
其理由虽不明确,但推测如下。
通过将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调整为在支撑辊与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从而在转印工序时所产生的转印电流对转印单元中的“转印辊及转印带”造成的影响得以减轻,所述转印电流流向非通纸部。因此,即使对宽度窄的记录介质进行连续转印,也可抑制转印单元中的“转印辊及转印带”的劣化。
其结果,即使在对宽度窄的记录介质进行连续转印之后,进行对宽度宽的记录介质的转印,也难以产生记录介质端部的转印不良。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中,当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尤其是4.0μm以上且4.8μm以下)的墨粉时,容易发生记录介质的端部转印不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在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5.0μm以下的墨粉时有效。
此处,墨粉的体积平均粒径是使用库尔特粒度分析仪II(Coulter MultisizerII)(贝克曼库尔特(Beckman Coulter)公司制),且电解液使用ISOTON-II(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制)来进行测定。
在测定时,作为分散剂,向2ml的5%表面活性剂(优选为烷基苯磺酸钠)的水溶液中添加0.5mg以上且50mg以下的测定试料。并将其添加到100ml以上且150ml以下的电解液中。
利用超声波分散器对悬浊有试料的电解液进行1分钟的分散处理,通过库尔特粒度分析仪II,使用孔径为100μm的孔,来对2μm以上且60μm以下的范围的粒径的粒子的粒度分布进行测定。另外,采样(sampling)的粒子数为50000个。
针对基于所测定的粒度分布而分割的粒度范围(通道(channel)),从小径侧开始对体积绘制累积分布,将累积50%的粒径定义为体积平均粒径D50v。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优选实施方式。
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像保持体;带电部件,使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静电像形成部件,在带电的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静电像;显影部件,通过静电像显影剂,将形成于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像显影为墨粉图像;转印部件,将形成于像保持体表面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表面;以及定影部件,对转印至记录介质表面的墨粉图像进行定影。并且,作为转印部件,适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的转印部件。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将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适用作为二次转印装置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一实施方式)。
而且,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二次转印装置的周边部的概略结构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如图1所示,是所谓的串联方式,在包含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四个像保持体101a~101d的周围,沿着其旋转方向而依序配置有带电装置102a~102d(“带电部件”的一例)、曝光装置114a~114d(“静电像形成部件”的一例)、显影装置103a~103d(“显影部件”的一例)、一次转印辊105a~105d、像保持体清洁(cleaning)装置104a~104d。另外,为了去除残留在转印后的像保持体101a~101d表面的残留电位,也可具备去电器。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中间转印带107。中间转印带107被拉张架设于张力辊(tension roll)106a~106d、驱动辊(drive roll)111及支承辊(backup roll)108(“支撑辊”的一例),形成环状体拉张架设装置(带拉张架设装置)。通过这些张力辊106a~106d、驱动辊111及支承辊108,中间转印带107一边接触至各像保持体101a~101d的表面,一边在各像保持体101a~101d与一次转印辊105a~105d之间朝向箭头A方向受到搬送。
一次转印辊105a~105d是以与像保持体101a~101d的各个之间夹着中间转印带107的方式,而接触配置于中间转印带107的内周面侧。所述一次转印辊105a~105d的各个与像保持体101a~101d的各个所接触的部位为一次转印部(一次转印辊隙(nip))。对于各一次转印部,通过各一次转印辊105a~105d来施加一次转印电流,由此,保持于各像保持体101a~101d上的各墨粉像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7上。
图像形成装置100在较像保持体101d为中间转印带107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具备二次转印装置120。二次转印装置120是包含驱动辊109(“转印辊”的一例)、支承辊108、接触辊(contact roll)119A、二次转印带116(“转印带”的一例)、二次转印偏压恒电压电流施加部119、及驱动部(省略图示)而构成。二次转印装置120的详细将后述。
另外,具有一次转印辊105a~105d与二次转印装置120的装置相当于转印部件的一例。
二次转印装置120中,支承辊108与二次转印带116隔着中间转印带107而相向配置。这些中间转印带107及二次转印带116是彼此逆向地旋转,由此来包夹记录纸张115(记录介质的一例)。记录纸张115一边被中间转印带107与二次转印带116这两者夹在中间一边沿箭头B方向受到搬送,随后通过定影装置110。此处,驱动辊109经由中间转印带107及二次转印带116而接触至支承辊108的部位成为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隙),通过对接触辊119A施加电压,从而在支承辊108与轴经接地的驱动辊109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进而,以与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07接触的方式,而配置有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12及113。
此结构的全彩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像保持体101a朝箭头C的方向旋转,并且其表面通过带电装置102a而带电后,通过激光等曝光装置114a而形成第1种颜色的静电潜像。所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收容有与此颜色对应的墨粉的显影装置103a,以墨粉进行显影(显像化)而形成墨粉像。另外,在显影装置103a~103d中,分别收容有与各色的静电潜像对应的墨粉(例如黄色(yellow)、品红色(magenta)、青色(cyan)、黑色(black))。
形成在像保持体101a上的墨粉像在通过一次转印部时,通过一次转印辊105a而静电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07上。此后,在保持有第1种颜色的墨粉像的中间转印带107上,通过一次转印辊105b~105d,以依序重叠第2种颜色、第3种颜色、第4种颜色的墨粉像的方式来进行一次转印,最终获得全彩的多重墨粉像。
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07上的墨粉像在通过二次转印部时,通过静电而统一转印(二次转印)至记录纸张115。转印有墨粉像的记录纸张115被搬送至定影装置110(“定影部件”的一例),通过加热及加压中的至少一种进行定影处理后,排出至机外。
一次转印后的像保持体101a~101d通过像保持体清洁装置104a~104d而去除残留墨粉。另一方面,二次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07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12及113而去除残留墨粉,以备下个图像形成过程(process)。
以下,对图像形成装置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在对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构件)进行说明时,省略所述a~d的符号来说明。例如,在对像保持体101a~101d进行总称的情况下,是作为像保持体101来进行说明。
[像保持体]
作为像保持体101,广泛适用有现有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作为电子照相感光体,使用感光层包含无机材料的无机感光体、或感光层包含有机材料的有机感光体等。在有机感光体中,适合使用:将通过曝光来产生电荷的电荷产生层与输送电荷的电荷输送层予以层叠的功能分离型的有机感光体;或者由同一层发挥产生电荷的功能与输送电荷的功能的单层型有机感光体。而且,在无机感光体中,适合使用感光层包含非晶硅(amorphoussilicon)者。而且,像保持体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定,例如采用圆筒鼓(drum)状、片材(sheet)状或板材(plate)状等现有的形状。
[像保持体清洁装置]
像保持体清洁装置104是用于去除附着在一次转印工序后的像保持体101表面的残留墨粉,除了清洁刮片以外,还可使用刷清洁或辊清洁等。而且,作为清洁刮片的材质,可列举氨基甲酸酯橡胶(urethane rubber)、氯丁橡胶(neoprene rubber)或硅酮橡胶(silicone rubber)等。
[带电装置]
作为带电装置102,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广泛适用使用导电性或半导电性的辊、刷、薄膜或橡胶刮片等的接触型带电器、利用电晕(corona)放电的带栅极的电极丝电晕管(scorotron)带电器或电晕管(corotron)带电器等现有的带电器。这些中,尤其优选臭氧(ozone)的产生少而能够进行高效带电的接触型带电器。
[曝光装置]
作为曝光装置114,并无特别限制,例如可广泛适用现有的曝光装置,例如在像保持体101a~101d的表面,使用半导体激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或液晶快门(shutter)光等光源,或者从这些光源经由多角镜(polygon mirror)而曝光成所期望的成像的光学系设备等。
[显影装置]
显影装置103是收容包含墨粉的显影剂,并通过显影剂而在像保持体101上形成墨粉像的装置。
作为显影装置103,可根据目的来选择。例如可列举使用刷、辊等来接触或非接触地使单组分系显影剂或双组分系显影剂进行显影的现有的显影器等。
[一次转印辊]
一次转印辊105为单层或多层皆可。例如,在单层结构的情况下,包含发泡或无发泡的硅酮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或者在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Monomer,EPDM)等中适量添加有碳黑(carbon black)等导电材的辊。对于所述一次转印辊105,例如施加30μA以上且100μA以下的电流,通过形成在与像保持体101之间的电场,将保持于像保持体101上的墨粉像转印至中间体带上。
[中间转印带107]
作为中间转印带107,例如可列举使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树脂、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树脂、邻苯二甲酸聚亚烷基酯(polyalkylene phthalate)树脂、聚碳酸酯/邻苯二甲酸聚亚烷基酯的混合(blend)材料、乙烯-四氟乙烯(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聚酰亚胺(polyimide)、聚酰亚胺与聚酰胺(polyamide)的共聚物等热固性树脂中含有导电材(例如碳黑等)的半导电性带。
中间转印带107也可包含含氟树脂粒子等脱模剂材料。
中间转印带107既可为单层带,也可为具有电阻不同的基材和脱模层的层叠带(两层以上的层叠带)。
中间转印带的厚度例如优选为0.05mm以上且0.5mm以下,进而优选为0.06mm以上且0.10mm以下,更优选为0.06mm以上且0.08mm以下。
[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
作为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112及113,除了清洁刮片以外,还可使用刷清洁、辊清洁等。而且,作为清洁刮片的材质,可列举氨基甲酸酯橡胶、氯丁橡胶或硅酮橡胶等。
[定影装置]
作为定影装置110,例如可广泛适用热辊定影器或加压辊定影器、或者闪光(flash)定影器等现有的定影器。
[二次转印装置]
二次转印装置120如图2所示,包括中间转印带107、支撑中间转印带107的支承辊108(支撑辊的一例)、及二次转印单元117(转印单元的一例)。而且,在二次转印装置120中,还包括:接触辊119A,与支承辊108接触配置;以及二次转印偏压恒电压电流施加部119,在二次转印中经由接触辊119A来对支承辊108施加电压及电流。
二次转印单元117包括:二次转印带116(转印带的一例);驱动辊109(转印辊的一例),在二次转印带116的内部,经由中间转印带107及二次转印带116而与支承辊108相向配置;以及惰辊(idler roll)106e,与驱动辊109一同拉张架设二次转印带116。
以下,对在二次转印装置120中具备的支承辊108、驱动辊109、二次转印带116的结构的详细进行说明。
-支承辊108-
支承辊108是作为驱动辊109的相向电极发挥功能。并且,支承辊108是经由中间转印带107而与驱动辊109相向配置。
支承辊108例如构成为圆柱状,且以轴方向跟中间转印带107的宽度方向及支承辊108的轴方向这两者一致的方式,而与中间转印带107的内周面接触配置。
支承辊108例如采用在作为金属轴的芯材108A的外周层叠有一层或多层导电层109B的结构。
芯材108A是由省略图示的支撑体可旋转地予以支撑,使此支撑体旋转的省略图示的驱动部可收发信号地连接于省略图示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各部进行控制。
作为导电层108B,包含分散有碳黑等导电材的硅酮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丁腈共聚橡胶(NBR)或混合橡胶等发泡体。
另外,在导电层108B为二层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可例示利用表面层来包覆外周面的结构,所述外周面是包含所述橡胶材料的层。
以对支承辊108施加通常为0.1KV以上且15KV以下的电压的方式,来对接触辊119A施加电压。
-驱动辊109-
驱动辊109是构成为圆柱状,且以轴方向跟中间转印带107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经由二次转印带116而与中间转印带107的外周面接触配置。
驱动辊109例如采用在作为金属轴的芯材109A的外周层叠有一层或多层导电层109B的结构。
芯材109A是由省略图示的支撑体可旋转地予以支撑,使此支撑体旋转的省略图示的驱动部可收发信号地连接于省略图示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各部进行控制。
作为导电层109B,包含分散有碳黑等导电材的硅酮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三元乙丙橡胶(EPDM)、丁腈共聚橡胶(NBR)或混合橡胶等发泡体。
另外,在导电层109B为二层结构的情况下,例如可例示利用表面层来包覆外周面的结构,所述外周面是包含所述橡胶材料的层。
导电层109B的硬度理想的是以ASKER C硬度计为15°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若ASKER C硬度处于15°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则可获得与中间转印带107的接触状态的稳定性。另外,ASKER C硬度的测定是将ASKER C型硬度计(高分子计器公司制)的测定针按压至5mm厚的测定片材表面来进行。
此处,驱动辊109及支承辊108是经由中间转印带107及二次转印带116而接触。将此时的驱动辊109及支承辊108向中间转印带107的按压量称作陷入量,优选的是,此陷入量是根据记录纸张115来进行调整。例如,在记录纸张115的克重为60g/m2~186g/m2的范围内的纸张的情况下,陷入量优选设为0.9mm,在187g/m2以上的纸张的情况下,陷入量优选设为0.3mm。而且,此时的、驱动辊109与支承辊108的包角(wrap angle)优选被设定为27°附近。
另外,陷入量的调整例如是通过根据记录纸张115的种类来移动驱动辊109以调整与支承辊108的距离而实施。
-二次转印带116-
二次转印带116是通过驱动辊109与惰辊106e来拉张架设,且具备下述功能:通过与中间转印带107反向地旋转,从而在将中间转印带107上的墨粉像二次转印至二次转印辊隙内的记录纸张115的同时,将记录纸张115搬送向定影装置110的方向。
此处,在二次转印辊隙内,产生二次转印带116与中间转印带107的摩擦。
因此,在对中间转印带107使用分散有碳黑等导电材的聚酰亚胺等的树脂带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带116优选使用分散有碳黑等导电材的硅酮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氯丁二烯(chloroprene)橡胶等的弹性带。
另一方面,在对中间转印带107使用分散有碳黑等导电材的硅酮橡胶、氨基甲酸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等的弹性带的情况下,二次转印带116优选使用分散有碳黑等导电材的聚酰亚胺等的树脂带。
(二次转印装置120中的驱动辊109与系统电阻值的关系)
在二次转印装置120中,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为二次转印装置120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
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为二次转印装置120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但考虑到抑制记录介质的端部转印不良的观点,优选为系统电阻值的五十分之一以下,更优选为系统电阻值的百分之一以下。
但是,考虑到二次转印带的驱动性的观点,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可为二次转印装置120的系统电阻值的千分之一以上。
作为使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与二次转印装置120的系统电阻值成为所述关系的方法,可列举使添加到驱动辊109的导电层109B中的导电材量增加的方法。
此处,二次转印装置120的系统电阻值是在支承辊108与驱动辊109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具体而言,系统电阻值是以下述方式来测定。
在安装有中间转印带107、支承辊108、二次转印单元117的作为测定对象的二次转印装置中,在支承辊108的芯材108A与二次转印单元117中的驱动辊109的芯材109A之间,接通120μA的直流电流I。并且,测量从通电开始计起10秒后的电压V。并且,将通过式“电阻值R=V/I”所算出的电阻值作为系统电阻值(R)。
测定条件是在温度22℃、湿度55%RH的环境下,将二次转印辊隙宽度设为2mm。
另外,所谓二次转印辊隙宽度,是指中间转印带107与二次转印带116的接触长度且是沿着带周方向的长度。
系统电阻值优选为5.5LogΩ以上且8.0LogΩ以下,进而优选为6.0LogΩ以上且7.5LogΩ以下,更优选为6.5LogΩ以上且7.0LogΩ以下。
若系统电阻值为8.0LogΩ以下,则转印工序中的转印电流的放电造成的画质恶化将难以显露,进而,难以引起构成二次转印装置120的构件的劣化。另一方面,若系统电阻值为5.5LogΩ以上,则难以受到通过二次转印装置120的记录纸张115的电阻的影响,转印性易变得稳定。
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优选为3.5LogΩ以上,更优选为4.0LogΩ以上。另一方面,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优选为7.0LogΩ以下,进而优选为5.5LogΩ以下,更优选为5.2LogΩ以下,尤其优选为4.4LogΩ以下。
若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为3.5LogΩ以上,则具有保持作为驱动辊109的适当弹性的倾向,从而可抑制转印性的下降。另一方面,若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为7.0LogΩ以下,则难以发生记录纸张115的端部转印不良。
此处,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是以下述方式来测定。
在温度22℃、湿度55%RH的环境下,将作为测定对象的驱动辊109置于金属板上,并将驱动辊109的芯材109A的两端设为向金属板侧施加有500g负重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在驱动辊109的芯材109A与金属板之间,接通120μA的直流电流I,测量从通电开始计起10秒后的电压V。并且,将通过式“电阻值R=V/I”所算出的电阻值作为驱动辊109的体积电阻值(R)。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对适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来作为二次转印装置的情况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例如,也可将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设为进行三次以上的墨粉像的转印的、三次以上的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此图像形成装置中,将本实施方式的转印装置适用于将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三次以后的转印装置。
[实施例]
以下,举实施例及比较例来更具体地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但本实施方式并不受此任何限定。而且,只要未特别说明,则“份”及“%”为重量基准。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以二次转印辊隙宽度成为2.0mm的方式,使中间转印带、支承辊(支撑辊的一例)、二次转印带(转印带的一例)及驱动辊(转印辊的一例)的各构件加压接触而安装至富士施乐公司制“IridesseTM Production Press”的相当于二次转印装置的部位,以制作改造机。
在改造机中,控制装置各部,以使中间转印带的旋转速度成为530mm/s。
用于改造机的二次转印装置的各构件如下。
中间转印带是使用包含最内层的厚度为35μm、最外层的厚度为65μm的双层结构的聚酰亚胺带。
支承辊(支撑辊的一例)是使用在金属制芯材的外周面,形成有以ASKER C硬度计测量的硬度被调整为53°的分散有碳导电材的半导电EPDM/NBR混合材层(导电层)且直径28mm的辊。
二次转印带是使用在氯丁二烯/EPDM的混合材中分散有导电性碳黑的基材层的表面,形成有由分散有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ethylene,PTFE)粒子的氨基甲酸酯乳液(urethane emulsion)所形成的涂敷(coat)层(表面层)的带。
驱动辊(转印辊的一例)是使用在金属制芯材的外周面,形成有分散有碳导电材的半导电EPDM层(导电层)且直径28mm的辊。其中,在半导电EPDM层(导电层)中,对碳导电材的量进行了调整,以使驱动辊的体积电阻值(初始电阻)为5.3LogΩ。
另外,墨粉是使用被调整为体积平均粒径4.8μm、形状系数120~140的基于乳化聚合凝聚法的墨粉。
-转印性的评价-
使用所制作的改造机,在低湿度(15%)/低温度(10℃)的环境、二次转印电流120μA、中间转印带的旋转速度530mm/s的条件下,对厚纸(克重216g/m2)连续打印整面蓝色图像。并且,通过目测来观察打印100张后(初始)及打印8万张后(80kPV后)的整面蓝色图像,根据以下的基准来评价初始及80kPV后的转印性。将结果示于表1。
A:记录介质上未发生转印不良
B:仅在记录介质的端部发生转印不良
C:在记录介质的整个面上发生转印不良
[实施例2~实施例6、比较例1~比较例2]
调整驱动辊的半导电EPDM层(导电层)中所含的碳导电材的量,以使驱动辊的体积电阻值成为表1所示的值,而且,调整支承辊、二次转印带的碳导电材量等,以使系统电阻值成为表1所示的值,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
[比较例3]
使用体积平均粒径5.2μm的墨粉,并且调整支承辊、二次转印带的碳导电材量等以使系统电阻值成为表1所示的值,除此以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
[表1]
Figure BDA0001989469450000151
在驱动辊(转印辊的一例)的体积电阻值为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的实施例中,未在记录介质上发生转印不良。另一方面,在驱动辊(转印辊的一例)的体积电阻值超过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的比较例中,在记录介质的端部或者整个面上发生了转印不良。

Claims (6)

1.一种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转印带,在表面上转印墨粉像;
支撑辊,支撑所述中间转印带;以及
转印单元,将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且所述转印单元具有转印带、及经由所述转印带及所述中间转印带而与所述支撑辊相向配置的转印辊,
所述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在所述支撑辊与所述转印辊之间流动有120μA电流时的系统电阻值的十分之一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电阻值为5.5LogΩ以上且8.0LogΩ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电阻值为6.0LogΩ以上且7.5LogΩ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3.5LogΩ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辊的体积电阻值为4.0LogΩ以上。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像保持体;
带电部件,使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
静电像形成部件,在带电的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形成静电像;
显影部件,通过静电像显影剂,将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表面的静电像显影为墨粉图像;
转印部件,将形成于所述像保持体表面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表面,且所述转印部件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装置;以及
定影部件,对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表面的墨粉图像进行定影。
CN201910175702.6A 2018-09-26 2019-03-08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9551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9869A JP2020052159A (ja) 2018-09-26 2018-09-26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79869 2018-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5131A true CN110955131A (zh) 2020-04-03
CN110955131B CN110955131B (zh) 2023-09-01

Family

ID=6923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5702.6A Active CN110955131B (zh) 2018-09-26 2019-03-08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51770B1 (zh)
JP (1) JP2020052159A (zh)
CN (1) CN1109551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47415A (ja) * 2022-09-26 2024-04-0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2304A (en) * 1994-01-24 1996-11-05 Ricoh Company, Ltd.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ele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H0980924A (ja) * 1995-09-08 1997-03-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転写制御方式
JPH11296004A (ja) * 1998-02-14 1999-10-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7394A (ja) * 1998-10-16 2000-07-04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型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部抵抗設計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装置
JP2001083853A (ja) * 1999-09-08 2001-03-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92278A (ja) * 1999-09-24 2001-04-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0409A (ja) * 2002-03-22 2003-10-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102A (ja) * 2004-04-28 2005-11-10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45006A (zh) * 2006-09-13 2008-03-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转印装置、成像装置及打印介质或轨道带的测阻方法
CN101354556A (zh) * 2007-07-26 2009-01-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142981A1 (en) * 2008-12-08 2010-06-10 Nicholas Fenley Gibson System for Tailoring a Transfer NIP Electric Field for Enhanced Toner Transfer in Diverse Environments
JP2010197961A (ja) * 2009-02-27 2010-09-09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85291A (zh) * 2010-08-31 2012-03-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带传送装置
JP2012123097A (ja) * 2010-12-07 2012-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665502A (zh) * 2012-09-06 2014-03-26 山内株式会社 导电性橡胶辊用组合物及导电性橡胶辊
JP2014066752A (ja) * 2012-09-24 2014-04-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0379A (ja) * 2014-04-04 2014-07-10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350431A (zh) * 2012-04-03 2015-02-1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24101B1 (ko) * 1998-02-14 2002-02-20 이토가 미찌야 화상형성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2304A (en) * 1994-01-24 1996-11-05 Ricoh Company, Ltd. Intermediate image transfer ele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H0980924A (ja) * 1995-09-08 1997-03-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転写制御方式
JPH11296004A (ja) * 1998-02-14 1999-10-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87394A (ja) * 1998-10-16 2000-07-04 Fuji Xerox Co Ltd 中間転写型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部抵抗設計方法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装置
JP2001083853A (ja) * 1999-09-08 2001-03-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92278A (ja) * 1999-09-24 2001-04-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0409A (ja) * 2002-03-22 2003-10-02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16102A (ja) * 2004-04-28 2005-11-10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45006A (zh) * 2006-09-13 2008-03-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图像转印装置、成像装置及打印介质或轨道带的测阻方法
CN101354556A (zh) * 2007-07-26 2009-01-28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00142981A1 (en) * 2008-12-08 2010-06-10 Nicholas Fenley Gibson System for Tailoring a Transfer NIP Electric Field for Enhanced Toner Transfer in Diverse Environments
JP2010197961A (ja) * 2009-02-27 2010-09-09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85291A (zh) * 2010-08-31 2012-03-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带传送装置
JP2012123097A (ja) * 2010-12-07 2012-06-2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350431A (zh) * 2012-04-03 2015-02-1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CN103665502A (zh) * 2012-09-06 2014-03-26 山内株式会社 导电性橡胶辊用组合物及导电性橡胶辊
JP2014066752A (ja) * 2012-09-24 2014-04-1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0379A (ja) * 2014-04-04 2014-07-10 Fuji Xerox Co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5131B (zh) 2023-09-01
JP2020052159A (ja) 2020-04-02
US10551770B1 (en) 2020-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4303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high-resistance layer and voltage application unit
JP57213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145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るベルト装置
CN110955131B (zh) 转印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3895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hotosensitive drums
US90813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87069A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53398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30379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281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28680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3406A (ja) 二次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44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628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433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956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709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9353A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605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16603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00521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727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8699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204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204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