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44421A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44421A
CN110944421A CN201910491446.1A CN201910491446A CN110944421A CN 110944421 A CN110944421 A CN 110944421A CN 201910491446 A CN201910491446 A CN 201910491446A CN 110944421 A CN110944421 A CN 1109444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heating cooker
to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14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口新太郎
林中辉雄
武平高志
富永博
木下雅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444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444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06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 H05B6/062Control, e.g. of temperature, of power for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05B6/1245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 H05B6/1272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with special coil arrangements with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per heating zon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4Coil arrangements having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感应加热烹调器。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被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到该异常高温,且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载置被加热物的顶板;加热线圈,其配置于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检测载置于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从而能够瞬时可靠地检测发生被加热物的异常温度的状态的情况,控制加热线圈的电流来抑制被加热物的温度上升。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烹调容器等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如下结构:在加热烹调时经由载置有烹调容器的顶板(topplate)而感应涡电流,检测所加热的烹调容器的底面的温度,控制流过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以使检测温度与目标温度一致。作为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的手段,使用热敏电阻等热敏元件等。在使用热敏元件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情况下,构成为检测载置有烹调容器的顶板的温度,来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因此,在烹调容器底面温度急剧上升时,热敏元件无法立即检测到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存在热敏元件的检测温度不表示实际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的问题。即,使用这样的热敏元件的检测温度并不是始终正确地表示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
另外,作为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的手段,具有使用红外线传感器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红外线传感器构成为接收从烹调容器的底面放射并透过顶板的红外线,根据接收到的红外线量来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日本特许第5313175号公报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红外线传感器作为温度检测单元的结构中,构成为将红外线传感器设置在加热线圈的正下方,接收透过顶板的从烹调容器的底面放射的红外线。感应加热烹调器根据红外线传感器接收到的波长来检测该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
感应加热烹调器是通过感应加热对烹调容器进行加热烹调的结构,与通过目视火焰进行火力调节的气体烹调不同,尤其存在即使在烹调容器处于异常高温的状况下也无法通过目视进行判断的问题。另外,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作为进行感应加热的烹调容器,除了铁锅、不锈钢锅之外,还有经表面加工的锅、多层锅等,还有铝锅、铜锅等非磁性金属锅等,存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烹调容器。因此,在这样的烹调容器中,应绝对避免成为超过耐热温度的异常高温。
但是,在现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不是在烹调容器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该异常高温的结构,而是这样的结构:特别在烹调容器从规定的加热区域产生位置偏离的状态下被感应加热而该烹调容器成为异常高温时,会发生不能检测到这样的异常高温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被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烹调容器)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该异常高温,控制加热线圈的电流来抑制被加热物的温度上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被加热物载置于该顶板;加热线圈,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在被感应加热的被加热物成为异常高温时,能够可靠地检测该异常高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配设在主体内的第1加热线圈、第2加热线圈和第3加热线圈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的特性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相对于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受光灵敏度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相对于设置在第1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的第1加热线圈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中温检测传感器和高温检测传感器相对于设置在第2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的第2加热线圈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第1线圈部与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的位置关系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感应加热烹调器;3:主体;5:顶板;7:第1加热线圈;8:第2加热线圈;9:第3加热线圈;19:操作部;20:显示部;24: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第1红外线传感器);25: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26: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27: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28: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第1红外线传感器);29:第4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30: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31:第6高温检测传感器(第2红外线传感器);40:线圈部组;41:温度检测用缝隙;42:中温检测用透过窗;43:高温检测用透过窗;A:第1加热区域;B:第2加热区域;C:第3加热区域;P1、P2:加热区域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基于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思想同等的技术思想,也能够适用于使用感应加热的各种加热装置的结构。
首先,举例示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各种方式。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顶板,被加热物载置于该顶板;加热线圈,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被如下的线段分割为两部分的所述加热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的正下方,所述线段包含由所述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区域的中心。
本发明第3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或第2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由能够检测的温度带不同的多种红外线传感器构成。
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至第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由非结晶玻璃形成。
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4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的表面压缩应力值形成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
本发明的第6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5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由硼硅酸玻璃形成。
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至第6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具有检测较低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1红外线传感器和检测较高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2红外线传感器,
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第1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比第2红外线传感器靠中心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它们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配置于大致同心圆上。
本发明的第9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或第8方面,还可以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1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隔着构成所述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组进行配置。
本发明的第10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至第9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加热线圈的最外周线圈靠内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11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至第10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具有:用于使从所载置的被加热物放射的光入射到所述第1红外线传感器的低温度带用的透过窗;以及用于使从所载置的被加热物放射的光入射到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
本发明的第12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1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低温度带用的透过窗的透过度构成为比所述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的透过度高。
本发明的第13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1或第12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顶板的所述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被着色。
本发明的第14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至第1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带被设定为比启动时的所述加热线圈的到达温度高。
本发明的第15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7至第14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中的至少1个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组的线圈线间的缝隙的正下方。
本发明的第16方面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基于上述第1至第15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还可以构成为,为了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设置有热敏元件。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X轴方向表示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宽度方向(长边方向),Y轴方向表示进深方向(短边方向),Z轴方向表示高度方向。另外,将X轴的正方向设为右方,将负方向设为左方。另外,将Y轴的正方向设为后方,将负方向设为前方,将Z轴的正方向设为上方,将负方向设为下方。
图1所示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是在主体3的上部具备顶板5的结构,在顶板5上显示有3个加热区域A、B、C。在加热区域A、B、C中,在顶板5上印刷显示有环状的标记11、12、13。在处于顶板5上的加热区域A、B、C的正下方的主体3的内部,作为加热部而分别配置有后述的加热线圈(7、8、9;参照图3)。关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说明了在全部3个加热区域A、B、C中进行感应加热的结构,而作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1的结构,只要至少1个加热区域进行感应加热即可。作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除了由1个加热部进行感应加热的所谓1口形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之外,还包含作为2口形式以上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中的其他加热部而设置有电阻加热单元、例如辐射加热器、卤素加热器等的结构。
图2是表示俯视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的顶板5的图(俯视图)。如图2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以用户能够识别出顶板5上的第1加热区域A、第2加热区域B和第3加热区域C的方式,显示有圆形的第1标记11、第2标记12和第3标记13。另外,用户将锅或煎锅等被加热物载置在第1加热区域A或第2加热区域B,在第1加热区域A或第2加热区域B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的过程中,在第1标记11和第2标记12的周围呈环状设置的第1发光部15或第2发光部16(参照图1)与各个加热区域对应地发光。在用户将被加热物载置于第1加热区域A和第2加热区域B双方并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时,第1发光部15和第2发光部16均发光。第1发光部15和第2发光部16由配置在位于顶板5的正下方的第1加热线圈7和第2加热线圈8各自周围的发光体、例如LED发光基板构成。第1发光部15和第2发光部16是在对应的第1加热线圈7和/或第2加热线圈8中流过电流时发光的结构。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为了使用户能够识别出配置在顶板5的里侧的第3加热区域C,而在圆形的第3标识器13的用户侧(近前侧)形成启动时呈圆弧状发光的第3发光部17。
在顶板5的用户侧即近前侧,设置有用于设定操作各个加热区域(A、B、C)的火力和加热时间等的操作部19。操作单元19包括电源开关21。另外,在顶板5中,在操作部19的附近设置有显示部20,显示各个加热区域(A、B、C)的火力和加热时间等。
顶板5由矩形形状的玻璃板构成。顶板5由表面压缩应力值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的非结晶玻璃形成。表面压缩应力值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的非结晶玻璃具有物理强度比结晶玻璃高且不易破裂的特性。
顶板5例如由热强化的硼硅酸玻璃等玻璃形成。硼硅酸盐玻璃与结晶玻璃相比,具有物理强度强、通透(透明)且光透过率非常高的特性。因此,在顶板5的背面印刷了各种颜色的墨的情况下,若从上方观察顶板5,则能够使墨自身的颜色漂亮地显色。因此,通过由硼硅酸玻璃构成顶板5,从而能够使用各种颜色,能够构成在提高外观设计性的同时提高了辨认性和安全性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硼硅酸玻璃是由SiO2、Al2O3、B2O3和Na2O3等组成且它们的组成成分率具有规定范围的玻璃。硼硅酸玻璃经过规定的热处理而增强了表面压缩应力。例如,通过进行在最大700℃左右的温度下烧成硼硅酸玻璃并使其急冷的处理,可以实施物理强化处理。
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形成在顶板5上的第1加热区域A和第3加热区域C具有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而对铁锅、不锈钢锅等"磁性金属锅"进行感应加热的结构,第2加热区域B也具有作为烹调容器而对铜锅、铝锅等"非磁性金属锅"进行感应加热的结构。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配设在主体3内的第1加热线圈7、第2加热线圈8和第3加热线圈9的配置的俯视图。即,图3中通过俯视来表示取下顶板5的情况下的第1加热线圈7、第2加热线圈8和第3加热线圈9的配置。与顶板5上的第1加热区域A的正下方对应地配设有第1加热线圈7,与第2加热区域B的正下方对应地配设有第2加热线圈8,与第3加热区域C的正下方对应地配设有第3加热线圈9。
如图3所示,第1加热线圈7和第3加热线圈9的线圈直径不同,消耗功率不同,然而基本上具有同样的结构,均是对"磁性金属锅"进行感应加热的结构。第1加热线圈7和第3加热线圈9通过将实施了绝缘处理的多条细线、例如铜线、铝线等捻合而制作出的线圈线卷绕成大致同心圆状而构成。第1加热线圈7由内线圈部7a、中线圈部7b和外线圈部7c这3个线圈部组构成,被大致同心圆状地分割为3个部分。内线圈部7a、中线圈部7b和外线圈部7c这3个线圈部组串联连接而构成第1加热线圈7。
第2加热线圈8具有与第1加热线圈7不同的线圈结构,是也能够对"非磁性金属锅"进行感应加热的结构。第2加热线圈8具有为了对"非磁性金属锅"进行感应加热而增加了绕圈数(匝数)的结构。作为实施方式1的第2加热线圈8,使用通过将实施了绝缘处理的多条细线、例如铜线、铝线等捻合而制作出的线圈线进一步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参照图1)上以一列重叠多层而形成为带状的带状线圈线。具体而言,实施方式1的第2加热线圈8通过以使由多条细线的绞线制作出的线圈线成为带状的方式,例如在高度方向上以一列重叠5层而形成带状线圈线,并将该带状线圈线卷绕多次例如9次而形成。
实施方式1的第2加热线圈8是利用两个线圈部(8a、8b)对第2加热区域B进行感应加热的结构。第1线圈部8a和第2线圈部8b分别在俯视时具有D字形状,分别背靠背地配置且配设成大致圆形形状。对实施方式1的第2加热线圈8如上所述被分割成两部分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还包含不被分割而卷绕成大致同心圆状的结构以及具有分割为3个部分以上的多个线圈部的结构。
[温度检测部]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具有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来作为针对载置在顶板5的规定的加热区域(A、B、C)上的被加热物即烹调容器的温度检测部。
(针对第1加热区域A的温度检测部)
以下,对针对第1加热区域A的温度检测部的结构和配置进行说明。作为针对第1加热区域A的温度检测部,设置有四个红外线传感器。作为4个红外线传感器而言,作为第1红外线传感器设置有1个中温检测传感器24,作为第2红外线传感器设置有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作为温度检测部而设有第1热敏电阻34作为热敏元件。
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用于检测载置于第1加热区域A的烹调容器的底面的温度,判断该烹调容器中的当前的烹调状态。作为用作第1红外线传感器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的检测温度范围,设定为检测例如约120℃~300℃的中间温度区域。作为第一中温检测传感器24,例如使用由InGaAs光电二极管构成的红外线传感器,特别是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约140℃~280℃的中间温度区域的结构,适合用于油炸食品或烧烤食品等的烹调时的温度控制。
作为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具有同样的规格,是检测在载置于第1加热区域A的烹调容器的底面分散的3个部位的温度成为异常温度即高温的红外线传感器。作为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例如使用由Si光电二极管构成的红外线传感器。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例如是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约300℃~450℃的高温区域的结构,适于检测异常的温度上升。因此,作为第1红外线传感器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检测较低的检测温度范围,作为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检测较高的检测温度范围。
图4是表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的特性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4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红外线传感器的输出[V],横轴表示作为温度检测对象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的特性例,用实线表示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的特性例。
在各个红外线传感器(24、25、26、27)中,放大在光电二极管中产生的电流,并将其作为表示温度检测对象(烹调容器)的温度的红外线检测信号输出。如图4的曲线图所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高温检测传感器通过切换放大率而成为适于检测温度带的灵敏度,通过切换为灵敏度1、灵敏度2或灵敏度3,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对温度检测对象(烹调容器)的温度检测。
图5是表示相对于物体的热辐射能量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的受光灵敏度的一例的曲线图。在图5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红外线传感器的受光灵敏度和物体的热辐射能量,横轴表示波长[nm]。
对于在图5中用虚线表示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的受光灵敏度,其峰值波长约为1500nm左右,因此可以理解为能够进行从约140℃起的温度检测。另一方面,对于实线所示的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的受光灵敏度,其峰值波长约为900nm左右,因而可以理解为能够进行从约300℃起的温度检测。
图6是通过俯视来表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相对于设置在第1加热区域A的正下方的第1加热线圈7的配置的图。在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第1加热线圈7、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并示意性地记载了第1加热线圈7。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第1加热线圈7由配置在最内周部分的内线圈部7a、配置在中间部分的中线圈部7b以及配置在最外周部分的外线圈部7c的这些呈大致同心圆状地被分割为3个部分的线圈部组构成。
如图6所示,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即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26和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配设为在第1加热线圈7的配置区域的正下方位于大致同心圆上。具体而言,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26和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位于中线圈部7b的外侧,并且配设在成为外线圈部7c的内侧的位置的正下方。即,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26和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这3个红外线传感器配设在第1线圈部间开口36的正下方,该第1线圈部间开口36形成于作为第1加热线圈7的中线圈部7b和外线圈部7c之间的线圈部组之间。
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设置在比作为第1加热线圈7的卷绕中心的加热区域中心P1靠左侧(X轴的负方向侧)的位置处。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26设置在比第1加热线圈7的加热区域中心P1靠里侧的位置处,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设置在比第1加热线圈7的加热区域中心P1靠右侧(X轴的正方向侧)的位置处。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左侧/右侧表示从使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用户来观察的左侧/右侧,X轴的负方向侧为左侧,正方向侧为右侧。
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结构中,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和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的各传感器位置被配置在隔着加热区域中心P1的两侧的位置。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的传感器位置、加热区域中心P1的位置和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的传感器位置实质上配设在同一直线上。此外,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26被配置为,使得将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26的传感器位置和加热区域中心P1的位置连结起来的线段(R)与将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的传感器位置、加热区域中心P1的位置和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的传感器位置连结起来的线段(Q)大致正交。
如上所述,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即第1高温检测传感器25、第2高温检测传感器26和第3高温检测传感器27分散配置于第1加热线圈7的配置区域的正下方,构成为能够可靠地检测载置于与第1加热线圈7对应的第1加热区域A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特别地,构成为即使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相对于第1加热区域A以错位的状态载置,也能够可靠地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除了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之外,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设置在第1加热线圈7的配置区域。如图6所示,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设置在第2线圈部间开口37的正下方,该第2线圈部间开口37形成于作为第1加热线圈7的内线圈部7a和中线圈部7b之间的线圈部组之间。这样配设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即使载置有底面直径比第1加热区域A小的烹调容器,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该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能够适当地进行加热烹调过程中的加热控制。
如上所述,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是为了检测作为异常温度的高温(例如280℃以上)而设置的,其所检测的波段与为了检测烹调中的温度带(例如140℃~280℃)而设置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所检测的波段不同。在顶板5中,为了使从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放射的光入射到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而在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的正上方形成有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用的透过窗43。另外,在顶板5中,为了使从烹调容器的底面放射的光入射到中温检测传感器24而在中温检测传感器24的正上方形成有中温检测传感器24用的透过窗42。
接着,对透过窗42和透过窗43的结构进行说明。用户在烹调中,根据由中温检测传感器24检测出的温度进行油炸食品等的烹调,例如为了应对以10℃为刻度的细微的温度控制,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需要进行高精度的温度检测。因此,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用的透过窗42需要提高透明度,以使应检测的波长的光可靠地透过。为了抑制制造上的偏差,本实施方式的透过窗42采用对透过窗42不实施着色的结构。由此,能够利用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可靠地检测从被加热物放射的光,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温度检测。另一方面,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用的透过窗43应检测的波长为高温(例如280℃以上)的被加热物放射的光,只要使该光透过顶板5即可。因此,能够将透过窗43着色为与在顶板5上着色墨接近的颜色,由此,作为顶板5的整体,能够使用户产生美感。
这样,由于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特性不同,因而在上述图2中示出的形成在顶板5上的透过窗(42、43)的结构(透明度)不同。即,中温检测传感器24用的透过窗42与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用的透过窗43相比,透明度较高。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顶板5具有:用于使从所载置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放射的光入射到作为第1红外线传感器的中温检测传感器24的低温度带用的透过窗42;以及用于使上述光入射到作为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的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43。低温度带用透过窗42与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43相比透过度高,在高温带用的透过窗43中,可以对顶板5的整体实施使用户产生美感的着色。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配设有1个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例如,还可以将高温检测传感器设置在比加热区域中心P1的位置靠近前侧的位置处,还可以将4个高温检测传感器等间隔地配置在大致同心圆上。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多个中温检测传感器,从而更可靠地检测加热烹调过程中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作为针对载置于顶板5的第1加热区域A的烹调容器的温度检测部,设置有第1热敏电阻34。第1热敏电阻34配设于第2线圈部间开口37,该第2线圈部间开口37形成于作为第1加热线圈7的内线圈部7a和中线圈部7b之间的线圈部组之间。第2热敏电阻34的配设位置是隔着作为第1加热线圈7的卷绕中心的加热区域中心P1而与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的配设位置相反一侧的位置。
(针对第2加热区域B的温度检测部)
以下,对针对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而能够对"非磁性金属锅"进行感应加热的第2加热区域B的温度检测部的结构和配置进行说明。作为针对第2加热区域B的温度检测部,与上述的针对第1加热区域A的温度检测部同样地,设置有4个红外线传感器和1个热敏电阻。作为4个红外线传感器是1个中温检测传感器28和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9、30、31)。
作为针对第2加热区域B温度检测部的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28和高温检测传感器(29、30、31)具有与说明针对第1加热区域A的温度检测部时的第1中温检测传感器24和高温检测传感器(25、26、27)相同的规格及特性,因而在此省略其说明。
图7是通过俯视来表示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28和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9、30、31)相对于设置在第2加热区域B的正下方的第2加热线圈8的配置的图。在图7中,为了便于理解,仅示出了第2加热线圈8、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28和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9、30、31)。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的第2加热线圈8被配设为,俯视呈D字形状的第1线圈部8a和第2线圈部8b背靠背地配置而成为大致圆形形状。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第1线圈部8a配置在里侧,第2线圈部8b配置在近前侧。构成为通过对逆变电路(省略图示)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分别供给流过第1线圈部8a和第2线圈部8b的电流。另外,将由第1线圈部8a和第2线圈部8b背靠背配置而成为大致圆形形状的第2加热线圈8的中心作为加热区域中心P2(参照图7),用于以后说明。即,第2加热线圈8的加热区域中心P2是第2加热线圈8的配置区域的中心位置,成为由厚度相同的平板的板材构成配置区域时的重心位置。另外,将通过加热区域中心P2且将第1线圈部8a和第2线圈部8b分割为两部分的线段作为分割线Q(参照图7),在以后的说明中使用。
如图7所示,在配置于分割线Q的里侧的卷绕成大致D字形状的第1线圈部8a的卷绕中央形成有大致D字形状的开口即第1线圈部中央开口38。同样地,在配置于分割线Q的近前侧(用户侧)的卷绕成大致D字形状的第2线圈部8b的卷绕中央形成有大致D字形状的开口即第2线圈部中央开口39。第2加热线圈8的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28设置在第2线圈部8b的第2线圈部中央开口39的正下方。具体而言,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28的传感器位置配置在第2线圈部8b的第2线圈部中央开口39的大致中心位置的正下方,即从第2加热线圈8的加热区域中心P2向近前侧延伸的Y轴的线段的正下方。这样配设的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28即使载置有底面直径比第2加热区域B的直径小的小型烹调容器,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该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能够适当地进行加热烹调过程中的加热控制。
在针对第2加热区域B的第2加热线圈8中,第4高温检测传感器29、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和第6高温检测传感器31这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被配设为在第2加热线圈8的配置区域的正下方位于大致同心圆上。
第4高温检测传感器29配置在第1线圈部8a和第2线圈部8b之间的左侧的开口部分,并且设置在上述分割线Q的大致线上。第6高温检测传感器31被配置成,隔着第2加热线圈8的加热区域中心P2而与第4高温检测传感器29对置,并且在分割线Q的大致线上配置在第1线圈部8a和第2线圈部8b之间的右侧的开口部分。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第4高温检测传感器29的传感器位置、加热区域中心P2的位置、第6高温检测传感器31的位置实质上配设在同一直线上。
如图7所示,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设置在配置于第2加热线圈8的里侧的第1线圈部8a的正下方。图8是表示第1线圈部8a与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的位置关系的纵剖视图。在图8中,为了明确地示出各自的位置关系,仅示出了第1线圈部8a和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并且省略了用于将第1线圈部8a和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固定在装置上的固定部件等。
如图7和图8所示,第1线圈部8a是在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将重叠多层(例如5层)的带状的带状线圈线绕成一列的结构,并且构成为在相邻的带状线圈线之间具有光能够沿高度方向穿过的缝隙。特别地,在第1线圈部8a中,在里侧相邻配置的带状线圈线的线圈部组40(参照图7)上形成有温度检测用的缝隙41(以下简称为缝隙41)。缝隙41的形成位置与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的传感器位置相对应。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的传感器位置位于通过加热区域中心P2且与分割线Q正交的线段(R)的正下方。作为缝隙41的宽度,只要是来自烹调容器的光能够入射到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的间隔即可,可根据带状线圈线的卷绕状态来适当设定,例如,与其他线圈部组中的缝隙相比具有2倍~4倍的宽度即可。
如上所述,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配置在第1线圈部8a中相邻带状线圈线间的缝隙41的正下方,并且没有设置对来自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的底面的光进行引导的结构。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构成为检测从处于高温(例如,280℃以上)的异常温度的加热线圈的绕线密集的部分的上方的温度上升较大的烹调容器底面放射的光,这是因为在第1线圈部8a中不会上升到这样的高温。这样,作为用作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高温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温度带,设定为在启动时比第2加热线圈8的到达温度高。因此,第5高温检测传感器30不需要设置导光件等特别的部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检测出烹调容器的底面成为异常温度时的情况。
如上所述,相对于第2加热区域B而分散配置有1个中温检测传感器(28)和3个高温检测传感器(29、30、31),构成为能够可靠地检测载置于第2加热区域B的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特别地,构成为即使烹调容器相对于第2加热区域B以错位的状态载置,也能够由任意一个传感器可靠地检测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另外,由于在进行烹调中的温度控制时使用的中温检测传感器(28)配设在第2加热区域B中的加热区域中心P2的附近,因此即使在第2加热区域B载置有底面直径小的小型烹调容器,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该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能够适当地进行加热烹调过程中的加热控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作为针对载置于第2加热区域B的烹调容器的温度检测部,设有热敏元件的第2热敏电阻35。第2热敏电阻35配设于第2加热线圈8的第1线圈部8a的第1线圈部中央开口38。第2热敏电阻35的配设位置是隔着加热区域中心P2而与第2中温检测传感器28的配设位置相反一侧的位置。
另外,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是第3加热线圈9设置在顶板5的里侧的结构,第3加热线圈9是与第1加热线圈7基本相同的对"磁性金属锅"进行感应加热的结构。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由于第3加热线圈9与第1加热线圈7相比消耗电力较小且为小型,因此构成为设置2个高温检测传感器(32、33)。两个高温检测传感器(32、33)设置在大致同心圆状的两个线圈部组之间,并且配置在第3加热线圈9的中心沿Z轴方向延伸的线段的正下方(参照图3)。但是,作为本发明,第3加热线圈9也可以具有与第1加热线圈7同样的结构,构成为设置有多个温度检测传感器。
关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说明了作为温度检测部除了红外线传感器以外还设置有热敏元件(例如,热敏电阻)的结构,而这些热敏元件检测载置有被加热物的顶板的温度,用作其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的辅助。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设有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并且使用了特性(检测波长、检测温度)不同的红外线传感器。对于1个加热区域检测低温的烹调温度控制用的红外线传感器(24、28)设置在比检测高温的异常温度检测用的红外线传感器(25、26、27、29、30、31)靠内侧的位置。烹调温度控制用的红外线传感器配设在作为加热区域的近前侧(用户侧)的位置,异常温度检测用的红外线传感器在加热区域中配设在左右对称的位置处。加热区域中的异常温度检测用的多个红外线传感器配置在大致同心圆上,并且配置在比最外周的加热线圈靠内侧的位置处。进而,异常温度检测用的红外线传感器是在与烹调温度控制用的红外线传感器之间配置有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组的结构。这样构成的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成为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分散配置在加热区域的结构,成为能够可靠地对载置于加热区域的被加热物进行温度检测的结构。
关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说明了使用多个红外线传感器的结构,而作为红外线传感器,例如由InGaAs光电二极管或Si光电二极管构成的例子,但也可以使用热型或量子型的其他红外线传感器构成。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在各个加热区域(A、B、C)分散配置有多个温度检测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特别地,构成为对于作为主要加热区域的第1加热区域A和第2加热区域B,在由包含加热区域中心(P1、P2)的线分割为2个部分的任一加热区域中,实质上均配置有温度检测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其结果是,构成为即使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相对于加热区域产生位置偏移的状态,也能够可靠地检测该烹调容器的底面温度。因此,在作为被加热物的烹调容器中发生了异常温度(例如280℃以上)的状态时,能够瞬间可靠地进行检测,从而成为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烹调设备。
以上较为详细地基于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的公开内容可在结构的细节方面进行变化,在不脱离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实施例中的要素的置换、组合和顺序的改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由于具有能够可靠地检测在顶板上载置的被加热物的异常温度的结构,因而作为烹调器具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是市场价值高的结构。

Claims (16)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顶板,被加热物载置于该顶板;
加热线圈,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正下方,用于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以及
多个红外线传感器,它们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被如下的线段分割为两部分的所述加热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的正下方,所述线段包含由所述加热线圈进行感应加热的加热区域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具有检测温度带不同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由非结晶玻璃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的表面压缩应力值形成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由硼硅酸玻璃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红外线传感器具有检测较低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1红外线传感器和检测较高的检测温度范围的第2红外线传感器,
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第1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比第2红外线传感器靠中心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设置有多个,它们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配置于大致同心圆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1红外线传感器和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隔着构成所述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组进行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配置于比所述加热线圈的最外周线圈靠内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具有:用于使从所载置的被加热物放射的光入射到所述第1红外线传感器的低温度带用的透过窗;以及用于使从所载置的被加热物放射的光入射到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低温度带用的透过窗的透过度构成为比所述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的透过度高。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的所述高温度带用的透过窗被着色。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的检测温度带被设定为比启动时的所述加热线圈的到达温度高。
15.根据权利要求7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第2红外线传感器中的至少1个红外线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加热线圈的线圈部组的线圈线间的缝隙的正下方。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为了对载置于所述顶板的被加热物的温度进行检测,在加热区域的正下方设置有热敏元件。
CN201910491446.1A 2018-09-25 2019-06-06 感应加热烹调器 Pending CN11094442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9235A JP7054822B2 (ja) 2018-09-25 2018-09-25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8-179235 2018-09-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44421A true CN110944421A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05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1446.1A Pending CN110944421A (zh) 2018-09-25 2019-06-06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54822B2 (zh)
CN (1) CN110944421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7028A (ja) * 2002-05-24 2003-12-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器
JP2006100085A (ja) * 2004-09-29 2006-04-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多口加熱調理器
JP2007323887A (ja) * 2006-05-31 2007-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9211984A (ja) * 2008-03-05 2009-09-17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CN101816518A (zh) * 2009-02-27 2010-09-0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14225431A (ja) * 2013-04-19 2014-1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6157545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8073531A (ja) * 2016-10-26 2018-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16323A (ja) * 2010-03-31 2011-10-27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誘導加熱調理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7028A (ja) * 2002-05-24 2003-12-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調理器
JP2006100085A (ja) * 2004-09-29 2006-04-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多口加熱調理器
JP2007323887A (ja) * 2006-05-31 2007-1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誘導加熱装置
JP2009211984A (ja) * 2008-03-05 2009-09-17 Panasonic Corp 誘導加熱装置
CN101816518A (zh) * 2009-02-27 2010-09-0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14225431A (ja) * 2013-04-19 2014-12-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6157545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8073531A (ja) * 2016-10-26 2018-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4822B2 (ja) 2022-04-15
JP2020053158A (ja)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5303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1690390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TWI533761B (zh) Induction heating conditioner
JP528614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1690387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5517720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4486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8614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51268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537505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TWI524819B (zh) 感應加熱調理器
CN110944421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1318279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06537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7228778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28614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488144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9115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5076128A (ja) 加熱調理器
JP513538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3127990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506569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6393626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6157544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2016154075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