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19155B - 电阻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阻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19155B
CN110919155B CN201910892203.9A CN201910892203A CN110919155B CN 110919155 B CN110919155 B CN 110919155B CN 201910892203 A CN201910892203 A CN 201910892203A CN 110919155 B CN110919155 B CN 1109191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over member
housing
resistance welding
communication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22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19155A (zh
Inventor
寺垣内洋平
大竹义人
古野琢也
美和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191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91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191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191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30Featur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B23K11/31Electrode holders and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 B23K11/318Supporting devices for electrode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30Featur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B23K11/31Electrode holders and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 B23K11/314Spot welding guns, e.g. mounted on robots
    • B23K11/315Spot welding guns, e.g. mounted on robots with one electrode moving on a linear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30Featur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B23K11/31Electrode holders and actuating devic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10Spot welding; Stitch welding
    • B23K11/11Spot welding
    • B23K11/115Spot welding by means of two electrodes placed opposite one another on both sides of the welded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30Featur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B23K11/3009Pressure electrod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阻焊装置。焊枪(10)的电极移动机构(18)具有:第一机构部(41),其具有轴(26);第二机构部(43),其具有能够收装轴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24),并且将轴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和罩部件(32),其覆盖轴的至少一部分,且能够伴随着第一机构部和第二机构部的相对位移而伸缩,所述电阻焊装置形成有连通路径(CP),该连通路径使轴与罩部件之间的内部空间(ISc)和壳体的内部空间(ISh)连通。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使罩功能下降而减小罩部件在伸缩时的内压变化。

Description

电阻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阻焊装置,其通过经由电极对工件通电来焊接所述工件。
背景技术
在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243774号中公开有一种点焊枪(电阻焊装置),该点焊枪(电阻焊装置)具有使可动电极相对于固定电极进退移动的直线驱动机构(电极移动机构)。
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243774号所公开的直线驱动机构为滚珠丝杠(ball screw)方式的机构,为了避免由异物引起的无法动作,该直线驱动机构具有覆盖滚珠丝杠的罩(cover)部件。
发明内容
在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4243774号中,担忧罩部件伸缩时的内压变化较大而使罩部件破损。另外,在动作时,有可能施加给驱动源及其传动机构的负载变大。另一方面,若为了抑制内压变化而在罩部件上设置孔,则异物会进入罩部件内,从而使罩功能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阻焊装置,该电阻焊装置能够不使罩功能下降而减小罩部件在伸缩时的内压变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阻焊装置,其通过经由电极对工件通电来焊接所述工件,所述电阻焊装置具有使所述电极进退移动的电极移动机构,所述电极移动机构具有:第一机构部,其具有轴;第二机构部,其具有能够收装所述轴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并且将所述轴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和罩部件,其覆盖所述轴的至少一部分,且能够伴随着所述第一机构部和第二机构部的相对位移伸缩,所述电阻焊装置形成有连通路径,该连通路径使所述轴与所述罩部件之间的空间和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连通。
根据本发明,在罩部件伴随着第一机构部和第二机构部的相对位移而伸缩时,气体经由连通路径在壳体内和罩部件内之间流动。因此,能够不使罩功能下降而减小罩部件在伸缩时的内压变化。
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可以根据参照附图所要说明的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容易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焊枪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焊枪的电极移动机构处于最收缩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3是焊枪的电极移动机构处于最伸长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罩安装部件和罩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罩安装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变形例11的焊枪的电极移动机构处于最收缩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11的焊枪的电极移动机构处于最伸长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8A和图8B是以局部剖表示变形例14的焊枪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电阻焊装置。
图1是表示焊枪(电阻焊装置)10的结构的一例的侧视图。焊枪10为通过经由电极对工件通电来焊接工件的电阻焊装置。具体而言,焊枪10为如下电阻焊装置,即通过固定电极12和可动电极14对将多张板材叠合而成的工件进行夹持和加压,并通过使焊接电流在固定电极12和可动电极14之间流动来进行工件的点焊。
焊枪10例如被用于焊接机器人。如图1所示,焊枪10除了包括固定电极12和可动电极14之外,还包括:臂16,其保持固定电极12;和电极移动机构18,其使可动电极14进退移动。详细而言,电极移动机构18使可动电极14在一轴向、即X轴方向上移动,该一轴向包括接近固定电极12的方向(X1方向)和远离固定电极12的方向(X2方向)。
臂16由大致U字状的部件构成,U字的一端部16A经由安装部22被安装到后述的壳体24上。在臂16的U字的另一端部16B上设置有从该另一端部16B向X2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电极安装部件23。在电极安装部件23的X2侧的端部上固定有固定电极12。
图2为焊枪10的电极移动机构18在收缩时(可动电极14离固定电极12最远时)的电极移动机构18及其周边的剖视图。图3为焊枪10的电极移动机构18在伸长时(可动电极14离固定电极12最近时)的电极移动机构18及其周边的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电极移动机构18包括:第一机构部41,其保持可动电极14;第二机构部43,其能够相对于该第一机构部41在X轴方向上相对移动;和滚珠丝杠机构30,其用于使第一机构部41和第二机构部43相对移动。
第一机构部41具有:轴26;和电极安装部件34,其用于将可动电极14安装到该轴26上。
轴26为沿X轴方向延伸的中空部件,其具有X1侧的顶端部26a和X2侧的后端部26b。轴26在顶端部26a和后端部26b分别具有沿X轴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在轴26的顶端部26a上经由沿X轴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电极安装部件34固定有可动电极14(参照图2)。可动电极14与固定电极12在X轴方向上相向(参照图1)。即,可动电极14和固定电极12位于与X轴平行的同一轴线上。轴26的一部分被罩部件32覆盖,该罩部件32能够伴随着第一机构部41和第二机构部43的相对位移而伸缩。
第二机构部43具有:壳体24,其能够收装轴26的至少一部分;和筒状的支承结构体28,其支承轴26。
壳体24由能够收装轴26的一部分(X2侧的部分)且以X轴方向为轴向的筒状的部件构成。在壳体24的X1侧的开口端部安装有支承结构体28。壳体24也作为被焊接机器人把持的把持部发挥作用。
如图1所示,在壳体24的X2侧的端部安装有驱动滚珠丝杠机构30的马达37。在马达37的X2侧设置有用于检测出马达37的旋转轴的旋转角的编码器(encoder)39。马达37基于编码器39的检测结果而被焊接机器人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24包括:筒状的主体部24a,其以X轴方向为轴向;和环状的第一凸缘部(内侧突出部)24b,其从该主体部24a的X1侧的一端朝径向内侧突出。即,壳体24的X1侧的开口端部朝径向内侧突出。更详细而言,壳体24的X1侧的开口端部朝径向内侧呈环状伸出。
在壳体24的周壁上形成有使壳体24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ISh连通的大气开放部25。大气开放部25具有:通孔25a,其沿厚度方向贯穿壳体24的周壁;和过滤(filter)部件25b,其被配置在通孔25a。在此,过滤部件25b被配置在通孔25a内,但也可以从壳体24的内侧或外侧覆盖通孔25a。
支承结构体28被设置在罩部件32的第二端部32b的附近部位和轴26之间,并对轴26以能够沿轴向(X轴方向)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支承结构体28的一部分(X1侧的部分)被罩部件32覆盖。
详细地说,支承结构体28包括:筒状的支承部件29,其被安装在壳体24上,并作为通过内周部将轴26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的推力轴承发挥作用;和罩安装部件35,其被安装在支承部件29上。
支承部件29具有:管状部29a,其沿X轴方向延伸;和第二凸缘部(凸缘部)29b,其从管状部29a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管状部29a被插入到壳体24,由以X轴方向为轴向(沿轴向延伸)的管状的部分构成。管状部29a的内周面与轴26的外周面接触。管状部29a的X2侧的端部28a2被嵌入到壳体24的第一凸缘部24b的内周部。
第二凸缘部29b从管状部29a的外周部在X1侧的端部28a1和X2侧的端部28a2之间的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呈环状伸出)。
罩安装部件35为用于将罩部件32安装到支承结构体28上的部件。
壳体24的第一凸缘部24b和支承部件29的第二凸缘部29b以在X轴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状态,例如通过螺纹紧固而被接合。即,第二凸缘部29b和壳体24的X1侧的开口端部被接合。此时,第一凸缘部24b的X2侧的面与第二凸缘部29b的X1侧的面相接触。
滚珠丝杠机构30具有:丝杠轴30a,其沿X轴方向延伸,用于使轴26沿轴向移动,且一部分被插入到轴26内;和螺母30b,其旋合于丝杠轴30a。如图3所示,螺母30b以与轴26位于同轴上的方式被嵌入(被固定)到轴26的后端部26b。
马达37(参照图1)的驱动力作为绕着X轴的旋转力而被传递给丝杠轴30a。当马达37动作时,丝杠轴30a绕着X轴旋转。当丝杠轴30a朝绕着X轴的一方向旋转时,螺母30b、轴26和可动电极14一起朝X1方向移动。当丝杠轴30a朝绕着X轴的另一方向旋转时,螺母30b、轴26和可动电极14一起朝X2方向移动。即,通过使马达37的旋转轴正转或反转,由此能够使可动电极14和轴26沿X1方向或X2方向移动。当电极移动机构18为最收缩状态(参照图2)时,丝杠轴30a向轴26内的插入量为最大。当电极移动机构18为最伸长状态(参照图3)时,丝杠轴30a向轴26内的插入量为最小。
罩部件32是在X轴方向上自如伸缩的波纹状的部件(例如橡胶制的部件)。罩部件32的X1侧的端部(下面被称为“第一端部32a”)被固定在第一机构部41,X2侧的端部(下面被称为“第二端部32b”)被固定在第二机构部43。详细地说,罩部件32的第一端部32a经由环状的罩安装部件33而被安装到轴26的顶端部26a附近,第二端部32b被安装到支承结构体28的罩安装部件35(也参照图4)。罩部件32能够伴随着第一机构部41和第二机构部43的相对位移而伸缩。轴26和支承结构体28与罩部件32之间成为密闭空间。下面也将该密闭的空间称为“内部空间ISc”。
详细地说,罩安装部件35包括:筒状的嵌合部35a,其具有供支承部件29的管状部29a嵌入的嵌合孔35a1;和环状的凸缘部35b,其从嵌合部35a的外周部的X2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如图4和图5所示,凸缘部35b包括X1侧的小径部SD和X2侧的大径部LD。由小径部SD和大径部LD形成台阶部31。在该台阶部31上安装有罩部件32的第二端部32b(参照图4)。即,小径部SD被罩部件32覆盖。在小径部SD和罩部件32的第二端部32b之间配置有环状密封部件35s。凸缘部35b的大径部LD例如通过螺纹紧固而被固定在支承结构体28的第二凸缘部29b。
如图2和图3所示,嵌合部35a在X1侧的端部(与壳体24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部具有越靠近X1侧直径越小的顶端尖形状(锥形状)。即,嵌合部35a的X1侧的端部具有越靠近X1侧直径越小的环状的锥面35t。
在此,如图2和图3所示,在电极移动机构18中形成有连通路径CP,该连通路径CP使轴26与罩部件32之间的内部空间ISc和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连通。连通路径CP具有:第一通孔TH1,其贯通壳体24的第一凸缘部24b;和第二通孔TH2,其与第一通孔TH1连通,且贯通支承结构体28的第二凸缘部29b。
第一通孔TH1在第一凸缘部24b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例如六个)。各第一通孔TH1的X2侧的端部与内部空间ISh相邻。
支承结构体28的第二凸缘部29b的第二通孔TH2在第二凸缘部29b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与第一通孔TH1相同数量,例如六个)。多个第二通孔TH2分别与多个第一通孔TH1对应。即,各第二通孔TH2与所对应的第一通孔TH1连通。详细而言,各第一通孔TH1的X1侧的一端与所对应的第二通孔TH2的X2侧的一端在X轴方向上彼此相邻。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罩安装部件35的凸缘部35b的小径部SD上形成有在X轴方向上贯通的通风口Ve。通风口Ve在凸缘部35b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例如三个)。各通风口Ve例如为沿凸缘部35b的周向延伸的长孔。各通风口Ve的X1侧的一端与内部空间ISc相邻。各通风口Ve与内部空间ISc连通,且与各第二通孔TH2连通。
由以上说明可知,内部空间ISc和内部空间ISh经由多个通风口Ve、多个第二通孔TH2、和多个第一通孔TH1而连通。即,连通路径CP构成为,包括多个通风口Ve、相对应的第一通孔TH1和第二通孔TH2,且使内部空间ISc和内部空间ISh连通。连通路径CP设置于支承结构体28的第二凸缘部29b、壳体24的第一凸缘部24b和罩安装部件35的凸缘部35b的小径部SD。连通路径CP在以轴26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
另外,在图2和图3中,罩部件32的内径与轴26的外径相匹配地设计。罩部件32伴随着在电极移动机构18伸缩时的轴26的轴向的位移而伸缩。此时,假设当罩部件32的覆盖轴26的部分过于接近轴26时(罩部件32过于偏向轴26时),则担忧罩部件32无法顺畅地伸缩。即,担忧罩部件32无法稳定地伸缩。在该情况下,对罩部件32施加过度的力,则担忧罩部件32会产生损伤(塑性变形等)。
另外,罩部件32在收缩时,其大部分从轴26的外周侧向支承结构体28的外周侧依次移动。此时,会担忧该大部分被轴26和支承结构体28之间的台阶卡住而无法顺畅地越过该台阶。在该情况下,会担忧不仅罩部件32无法稳定地收缩,而且该大部分会产生损伤(塑性变形等)。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焊枪10具有接近抑制机构40,该接近抑制机构40用于抑制罩部件32过于接近轴26。接近抑制机构40以包围轴26,并且能够伴随着罩部件32的伸缩而相对于轴26沿轴向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在轴26和罩部件32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抑制机构40具有沿着轴26的轴向排列的多个筒状部件。具体而言,多个筒状部件具有:第一筒状部件36,其被轴26支承;和第二筒状部件38,其以远离轴26的状态而被配置在比第一筒状部件36靠壳体24侧的位置。
第一筒状部件36是以包围轴26的方式配置在轴26和罩部件32之间的环状部件。第一筒状部件36以能够伴随着罩部件32的伸缩而相对于轴26在X轴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第一筒状部件36的外周部从罩部件32的内侧支承罩部件32。
详细地说,第一筒状部件36具有:滑动筒36a,其形成有能够相对于轴26滑动的内表面;和鼓出部36b,其与该滑动筒36a的壳体24侧(X2侧)相邻且直径比滑动筒36a大。滑动筒36a嵌合于轴26。鼓出部36b的内径比支承结构体28的管状部29a的外径稍大。
第一筒状部件36具有凸缘状的外端部36c,该外端部36c在比滑动筒36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罩部件32的内周部卡合。外端部36c从鼓出部36b的X2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呈环状伸出)。外端部36c的外径比鼓出部36b的外径大。外端部36c进入罩部件32的折皱的谷中。据此,能够使第一筒状部件36相对于罩部件32被定位在X轴方向上所期望的位置,并且,能够使第一筒状部件36与罩部件32的伸缩联动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
第二筒状部件38是以至少包围轴26的方式被配置在轴26和支承结构体28中的至少轴26和罩部件32之间的环状的部件。第二筒状部件38的外周部从罩部件32的内侧支承罩部件32。第二筒状部件38能够伴随着罩部件32的伸缩而相对于轴26和支承结构体28在X轴方向上相对位移。
详细地说,第二筒状部件38以远离轴26的状态被配置在比第一筒状部件36靠壳体24侧的位置。第二筒状部件38具有:主体部38a,其直径与第一筒状部件36的鼓出部36b相等;凸缘状的外端部38b,其与罩部件32的内周部卡合。外端部38b从主体部38a的X2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呈环状伸出)。
主体部38a的内径比支承结构体28的管状部29a的外径稍大。第二筒状部件38的壁厚与第一筒状部件36的壁厚为相同程度。
第二筒状部件38的外端部38b的外径比主体部38a的外径大。外端部38b进入罩部件32的折皱的谷中。据此,能够使第二筒状部件38相对于罩部件32被定位在X轴方向上所期望的位置,并且能够使第二筒状部件38与罩部件32的伸缩联动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
在此,在支承结构体28和罩部件32之间形成有能够容纳第二筒状部件38的环状空间AS。如图2所示,在电极移动机构18收缩时,第二筒状部件38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罩部件32和支承结构体28之间。如图3所示,在电极移动机构18伸长时,第二筒状部件38位于比支承结构体28靠顶端侧(X1侧)的位置。
接着,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焊枪10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焊枪10移动时或更换工件时,焊接机器人的控制部使电极移动机构18处于最收缩状态。另一方面,焊接机器人的控制部在通过焊枪10进行工件的点焊时,为了由固定电极12和可动电极14来对工件进行夹持和加压,如图3所示,使电极移动机构18成为最伸长状态。即,焊接机器人的控制部驱动马达37而使轴26向X1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电极14接近固定电极12。
此时,罩部件32伸长,使罩部件32的内部空间ISc的容积变大。伴随着该罩部件32的伸长,气体从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经由各连通路径CP向罩部件32的内部空间ISc流动,并且,气体从壳体24的外部经由大气开放部25向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流动。据此,罩部件32的内压的下降(变化)得到缓和(抑制)。其结果,能够防止罩部件32的破损,并且能够抑制在包括马达37的驱动系统中产生大的负载变动。此外,当气体经由大气开放部25流入到壳体24内时,通过过滤部件25b的过滤作用,防止了尘埃等异物与该气体一起进入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
当电极移动机构18处于最收缩状态(参照图2)时,通过第一筒状部件36和第二筒状部件38的作用,罩部件32不会偏向轴26,而能够在罩部件32的轴线方向(X轴方向)上伸缩。即,保持罩部件32的内径比轴26的外径大,且罩部件32的轴线与轴26的轴线大致一致的状态。
在从最收缩状态(参照图2)向最伸长状态(参照图3)转移的过程中,罩部件32的X2侧的大半部分以均匀地远离轴26的状态(不偏向轴26的状态)伸长,因此,罩部件32的X2侧的大半部分顺畅地跟随轴26向X1方向的位移而伸长。此时,罩部件32的X2侧的大部分从支承结构体28的外周侧的环状空间AS向轴26的外周侧依次顺畅地移动。伴随着罩部件32的伸长,第一筒状部件36与罩部件32的对应部分(外端部36c所进入的谷部)一起向X1方向移动。伴随着罩部件32的伸长,第二筒状部件38与罩部件32的对应部分(外端部38b所进入的谷部)一起向X1方向移动。并且,当成为最伸长状态(参照图3)时,第一筒状部件36和第二筒状部件38成为最分离的状态。
当电极移动机构18处于最伸长状态(参照图3)时,通过第一筒状部件36和第二筒状部件38的作用,罩部件32不会偏向轴26,而能够在罩部件32的轴线方向(X轴方向)上伸缩。即,保持罩部件32的内径比轴26的外径大,且罩部件32的轴线与轴26的轴线大致一致的状态。
焊接机器人的控制部在工件的点焊结束后,为了使焊枪10移动或更换工件,而使电极移动机构18从最伸长状态(参照图3)向最收缩状态(参照图2)转移。即,焊接机器人的控制部驱动马达37而使轴26向X2方向移动,从而使可动电极14远离固定电极12。
此时,如图2所示,罩部件32收缩,使内部空间ISc的容积变小。伴随着该罩部件32的收缩,气体从罩部件32的内部空间ISc经由连通路径CP向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流动,并且气体从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经由大气开放部25向壳体24的外部流动。据此,罩部件32的内压的增加(变化)得到缓和(抑制)。其结果,能够防止罩部件32的破损,并且抑制在包括马达37的驱动系统中产生大的负载变动。
在从最伸长状态(参照图3)向最收缩状态(参照图2)转移的过程中,罩部件32的X2侧的大半部分以均匀地远离轴26的状态(不偏向轴26的状态)收缩,因此罩部件32的X2侧的大半部分顺畅地跟随轴26向X2方向的位移而收缩。此时,罩部件32的X2侧的大部分从轴26的外周侧向支承结构体28的外周侧的环状空间AS依次顺畅地移动。
伴随着罩部件32的收缩,第一筒状部件36和罩部件32的对应部分(外端部36c所进入的谷部)一起向X2方向移动。伴随着罩部件32的收缩,第二筒状部件38和罩部件32的对应部分(外端部38b所进入的谷部)一起向X2方向移动。并且,当第二筒状部件38到达罩安装部件35的X1侧的端部时,第二筒状部件38被该端部的锥面35t引导而顺畅地移动到支承结构体28(罩安装部件35)的外周侧(环状空间AS),如图2所示,电极移动机构18成为最收缩状态。在该最收缩状态下,第一筒状部件36和第二筒状部件38最为接近。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焊枪10中,形成有使轴26与罩部件32之间的内部空间ISc和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连通的连通路径CP。
据此,在罩部件32伴随着第一机构部41和第二机构部43的相对位移而伸缩时,气体经由连通路径CP而在壳体24内和罩部件32内之间流动。因此,能够不使罩功能下降而减小罩部件32在伸缩时的内压变化。
即在焊枪10中,通过连通路径CP,而将罩部件32的内部空间ISc实质性地扩张到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因此能够不使罩功能下降而抑制罩部件32的内压变化,该变化至少与内部空间ISh的容积相对应。
在第二机构部43上形成有连通路径CP。据此,由于在支承轴26的第二机构部43上形成有连通路径CP,因此,无需设置用于形成连通路径CP的专用的部件。
第二机构部43具有筒状的支承部件29,该支承部件29被安装在壳体24上,且通过内周部将轴26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在支承部件29上形成有连通路径CP。据此,能够简单地形成连通路径CP。
支承部件29具有:管状部29a,其沿轴向延伸;和第二凸缘部29b,其从管状部29a的外周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第二凸缘部29b上形成有连通路径CP。据此,能够更简单地形成连通路径CP。
壳体24具有开口端部,该开口端部供管状部29a插入,且与第二凸缘部29b连接,在开口端部设置有向该开口端部的内侧突出的第一凸缘部24b,连通路径CP具有:第一通孔TH1,其贯通第一凸缘部24b;和第二通孔TH2,其与第一通孔TH1连通且贯通第二凸缘部29b。据此,能够更进一步简单地形成连通路径CP。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24与支承结构体28的接合部、即第一凸缘部24b上形成有第一通孔TH1,并且在支承结构体28与壳体24的接合部、即第二凸缘部29b上形成有与第一通孔TH1连通的第二通孔TH2。据此,能够更进一步简单地形成使内部空间ISc与内部空间ISh连通的连通路径CP。
连通路径CP在以轴26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据此,能够充分抑制罩部件32的内压变化。
壳体24具有大气开放部25,该大气开放部25具有过滤部件25b且使壳体24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ISh连通。据此,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和外部空间经由大气开放部25连通,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罩部件32的内压变化。另外,通过过滤部件25b,能够防止异物从壳体24的外部空间进入到内部空间ISh。据此,能够防止因异物进入到内部空间ISh而导致的滚珠丝杠机构30、马达37等的动作不良等故障的发生。
通过在壳体24上设置大气开放部25,能够使罩部件32的内部空间ISc经由连通路径CP和壳体24的内部空间ISh而与壳体24的外部空间连通,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罩部件32的内压变化。
另一方面,假设在罩部件32上设置大气开放部的情况下,由于难以将过滤部件设置在罩部件32上,因此,虽然能够抑制罩部件32的内压变化,但异物会进入罩部件32内。若异物进入罩部件32内,则担忧该异物会堵塞例如轴26和支承结构体28的间隙等,从而给轴26的位移造成障碍。
本实施方式的焊枪10具有接近抑制机构40,该接近抑制机构40以包围轴26且能够伴随着罩部件32的伸缩而相对于轴26沿轴向相对位移的方式设置在轴26和罩部件32之间,该接近抑制机构40用于抑制罩部件32过于接近轴26。
据此,能够抑制罩部件32过于接近轴26,因此能够使罩部件32稳定地伸缩。
接近抑制机构40具有与罩部件32的内周部卡合的外端部36c、38b。据此,能够使接近抑制机构40与罩部件32的伸缩联动而移动。
接近抑制机构40具有被轴26支承的第一筒状部件36,第一筒状部件36具有:滑动筒36a,其形成有能够相对于轴26滑动的内表面;和外端部36c,其在比滑动筒36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与罩部件32的内周部卡合。据此,能够在抑制罩部件32偏向轴26的同时,使第一筒状部件36与罩部件32的伸缩联动而移动。
外端部36c、38b进入到罩部件32的折皱的谷中。据此,通过简单的结构,能够使接近抑制机构40与罩部件32的伸缩联动而移动。
接近抑制机构40具有沿轴26的轴向排列的多个筒状部件36、38。据此,能够大范围地抑制罩部件32过于接近轴26,因此,能够使罩部件32更稳定地伸缩。
多个筒状部件36、38具有:第一筒状部件36,其支承于轴26;和第二筒状部件38,其以远离轴26的状态被配置在比第一筒状部件36靠壳体24侧的位置。据此,能够更大范围地抑制罩部件32过于接近轴26,因此能够使罩部件32更近一步稳定地伸缩。
第二机构部43在罩部件32的第二端部32b的附近部位与轴26之间具有筒状的支承结构体28,该支承结构体28对轴26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在支承结构体28和罩部件32之间形成有能够容纳第二筒状部件38的环状空间AS,在电极移动机构18伸长时,第二筒状部件38位于比支承结构体28靠顶端侧的位置,在电极移动机构18收缩时,第二筒状部件38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环状空间AS。据此,能够在电极移动机构18收缩时,将罩部件32稳定地引导到环状空间AS。
支承结构体28的与壳体24侧相反侧端部的外周部为顶端尖形状。据此,能够在电极移动机构18收缩时,将第二筒状部件38稳定地引导到环状空间AS。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焊枪10的结构能够适宜地变更。
(变形例1)
作为本发明的轴,可以使用加压缸的活塞杆(cylinder rod),作为本发明的支承部件(支承结构体),可以使用通过内周部以能够使该活塞杆滑动的方式支承该活塞杆的轴承部件。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路径CP在以轴26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变形例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路径CP由形成于作为本发明的支承部件(支承结构体)的支承结构体28的第二通孔TH2和形成于作为本发明的壳体的壳体24的第一通孔TH1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支承结构体28中形成使内部空间ISc和内部空间ISh连通的连通路径(例如通孔)。例如,也可以在壳体24中形成使内部空间ISc和内部空间ISh连通的连通路径(例如通孔)。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壳体24的一部分也被罩部件32覆盖。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通孔TH2形成于支承结构体28的第二凸缘部29b,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第二通孔TH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管状部29a。
(变形例5)
形成于壳体24的第一通孔TH1和形成于支承结构体28的第二通孔TH2的个数、大小和形状等可以适宜地变更。
(变形例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结构体28具有罩安装部件35,但也可以不具有罩安装部件35。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罩部件32的X2侧的端部安装在管状部29a或第二凸缘部29b。在该情况下,连通路径CP由所对应的第一通孔TH1和第二通孔TH2构成。
(变形例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通路径CP由多个通风口Ve、所对应的第一通孔TH1和第二通孔TH2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管状的部件(例如导管:pipe、软管:tube、胶皮管:hose等)使内部空间ISc和内部空间ISh连通,从而将该管状的部件的内部作为连通路径CP。
(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26为中空,但也可以是实心。
(变形例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罩部件32覆盖轴26的一部分(X2侧的大半部分)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罩部件32覆盖轴26整体的结构。
(变形例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壳体24具有大气开放部25,该大气开放部25具有过滤部件25b且使壳体24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ISh连通,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具有大气开放部25。在该情况下,不需要过滤部件25b。
(变形例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筒状部件36和第二筒状部件38,但也可以如图6和图7所示的变形例11那样,不设置第二筒状部件38。在该情况下,当电极移动机构18处于最收缩状态时,也可以使第一筒状部件36的鼓出部36b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到支承结构体28的外周侧的环状空间AS。
(变形例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筒状部件36的鼓出部36b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被设定为比滑动筒36a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短,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鼓出部36b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滑动筒36a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以上。在该情况下,当电极移动机构18处于最收缩状态时,也可以使鼓出部36b的至少一部分移动到支承结构体28的外周侧的环状空间AS。
(变形例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结构体28的与壳体24侧相反侧端部的外周部为顶端尖形状,但也可以不是顶端尖形状。
(变形例14)
如图8A所示的变形例14的焊枪100的电极移动机构180那样,也可以使用滚珠丝杠机构50的丝杠轴50a作为本发明的轴,使用旋合于滚珠丝杠机构50的丝杠轴50a的螺母50b作为本发明的支承部件(支承结构体)。该螺母50b被固定在壳体52的开口端部52a。在壳体52的侧表面安装有保持可动电极14的臂54。即,可动电极14和螺母50b被一体地设置。折皱状的罩部件56覆盖丝杠轴50a和螺母50b的一部分。在螺母50b上形成有作为连通路径C1的通孔,该通孔使丝杠轴50a和螺母50b与罩部件56之间的密闭的内部空间ISc1、和壳体52的内部空间ISh1连通。当马达60的驱动力作为旋转力经由驱动机构62被传递给丝杠轴50a时,螺母50b、壳体52、臂54以及可动电极14相对于保持固定电极12的臂58,一起在X轴方向上移动,并且罩部件56在X轴方向上伸缩(参照图8A和图8B)。此时,气体经由连通路径C1在内部空间ISc1和内部空间ISh1之间流动。
(变形例15)
也可以在不矛盾的范围内任意组合变形例1~14。

Claims (7)

1.一种电阻焊装置,其通过经由可动电极(14)对工件通电来焊接所述工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可动电极进退移动的电极移动机构(18),
所述电极移动机构具有第一机构部(41)、第二机构部(43)和罩部件(32),其中,
所述第一机构部(41)具有轴(26);
所述第二机构部(43)具有能够收装所述轴的至少一部分的壳体(24),并且将所述轴以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所述罩部件(32)覆盖所述轴的至少一部分,且能够伴随着所述第一机构部和第二机构部的相对位移而伸缩,
所述电阻焊装置形成有连通路径(CP),该连通路径(CP)使所述轴与所述罩部件之间的空间(ISc)和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ISh)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机构部上形成有所述连通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阻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机构部具有筒状的支承部件(29),该支承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壳体上且通过内周部将所述轴以能够沿轴向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形成有所述连通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阻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有:管状部(29a),其沿所述轴向延伸;和凸缘部(29b),其从所述管状部的外周部朝径向外侧突出,
在所述凸缘部上形成有所述连通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阻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开口端部,该开口端部供所述管状部插入且与所述凸缘部连接,
在所述开口端部上设置有向所述开口端部的内侧突出的内侧突出部(24b),
所述连通路径具有:第一通孔(TH1),其贯通所述内侧突出部;和第二通孔(TH2),其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且贯通所述凸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阻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路径在以所述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阻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大气开放部(25),该大气开放部具有过滤部件(25b)且使所述壳体的外部空间和所述内部空间连通。
CN201910892203.9A 2018-09-20 2019-09-20 电阻焊装置 Active CN1109191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6260 2018-09-20
JP2018176260A JP6684329B2 (ja) 2018-09-20 2018-09-20 抵抗溶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19155A CN110919155A (zh) 2020-03-27
CN110919155B true CN110919155B (zh) 2021-09-24

Family

ID=69848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2203.9A Active CN110919155B (zh) 2018-09-20 2019-09-20 电阻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94348A1 (zh)
JP (1) JP6684329B2 (zh)
CN (1) CN1109191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21003840T5 (de) * 2020-09-29 2023-07-06 Fanuc Corporation Wasserdichte struktur und roboter
JP2022079890A (ja) * 2020-11-17 2022-05-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8684A (ja) * 1985-09-20 1987-03-28 Dengensha Mfg Co Ltd 溶接電流軸給電ユニツト
JP2002301576A (ja) * 2001-04-03 2002-10-15 Denyo Kogyo:Kk スポット溶接ガン
EP1820594A2 (en) * 2006-02-17 2007-08-22 Dengensha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Resistance spot welder
JP2009082983A (ja) * 2007-09-28 2009-04-23 Denyo Kogyo:Kk 抵抗溶接ガン
CN101687274A (zh) * 2007-06-23 2010-03-31 劳斯莱斯有限公司 焊接罩、包括该焊接罩的焊接设备以及利用焊接罩焊接第一和第二焊接元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9558A (ja) * 1995-05-23 1996-11-26 Takemi Tanaka 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ES2266829T3 (es) * 2002-02-05 2007-03-01 Swac Electronic Gmbh Dispositivo de accionamiento para unas pinzas portaelectrodos.
US7145097B2 (en) * 2003-02-06 2006-12-05 Milco Manufacturing C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ical resistance spot welding using electrical servo actuator
EP2335859A1 (en) * 2009-12-21 2011-06-22 Honda Motor Co., Ltd. Welding gun
JP5204085B2 (ja) * 2009-12-25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溶接ガン
JP5792988B2 (ja) * 2011-04-25 2015-10-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カラ型ロボット
JP2015133841A (ja) * 2014-01-14 2015-07-23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909436B2 (ja) * 2017-08-18 2021-07-28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68684A (ja) * 1985-09-20 1987-03-28 Dengensha Mfg Co Ltd 溶接電流軸給電ユニツト
JP2002301576A (ja) * 2001-04-03 2002-10-15 Denyo Kogyo:Kk スポット溶接ガン
EP1820594A2 (en) * 2006-02-17 2007-08-22 Dengensha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Resistance spot welder
CN101687274A (zh) * 2007-06-23 2010-03-31 劳斯莱斯有限公司 焊接罩、包括该焊接罩的焊接设备以及利用焊接罩焊接第一和第二焊接元件的方法
JP2009082983A (ja) * 2007-09-28 2009-04-23 Denyo Kogyo:Kk 抵抗溶接ガ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94348A1 (en) 2020-03-26
JP2020044560A (ja) 2020-03-26
JP6684329B2 (ja) 2020-04-22
CN110919155A (zh) 2020-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19155B (zh) 电阻焊装置
JP3634190B2 (ja) クランプ装置
US8978497B2 (en) Linear actuator with anti-rotation mechanism
US10641028B2 (en) Actuator and vehicle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actuator
WO2018030012A1 (ja) 流体圧装置及びピストン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CN110919154B (zh) 电阻焊装置
US20070251779A1 (en) Sealed gas spring cover
WO2016140226A1 (ja) 軸受挿入装置
US9926002B2 (en) Housing structure and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4351228A (en) Power assist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JP6879829B2 (ja) 接合装置のための装填用ピン、接合装置、及び接合要素給送方法
EP1299672B1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11198201B2 (en) Positioning device
US11286966B2 (en) Resistance welding apparatus
JP2007069275A (ja) タッチセンサ
US20100032419A1 (en) Welding gan driving device
JP5368537B2 (ja) 工具フローティング機構
US11428300B2 (en) Electric actuator
JP2017529497A (ja) 吸込系のシールリップ用のガイドスリーブを備えたマスタシリンダ
JP2009248255A (ja) クランプ装置
CN111819128B (zh) 将套筒安装在转向传动装置上的方法
JP5412944B2 (ja) 回転体のクランプ装置
CN219837662U (zh) 一种卡簧及具有其的紧凑型夹具
US20240042629A1 (en) Robotic assembly
JPH1030705A (ja) クリーンルーム用直線作動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