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92105B -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92105B
CN110892105B CN201880047364.1A CN201880047364A CN110892105B CN 110892105 B CN110892105 B CN 110892105B CN 201880047364 A CN201880047364 A CN 201880047364A CN 110892105 B CN110892105 B CN 1108921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hot air
region
heating
heat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73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92105A (zh
Inventor
铃木裕一
河守良太
一色弘志
中野雅人
原田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8921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1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921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921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aratus for arranging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提供节能、省空间且可制造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等。本制造方法通过加热具有第一面(1a)和相反侧的第二面(1b)的无纺布(1)使体积恢复,从而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具备:加热工序,由加热辊(11)加热无纺布的第一面,该无纺布一边在运送方向(MD)被运送一边被卷绕成第一面与加热辊的外周面(11a)抵接;以及喷吹工序,在无纺布中的第一面与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而被加热的区域内,由热风吹出部(21)向第二面喷吹热风来加热。

Description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那样的吸收性物品、抹布那样的清扫用品、口罩那样的医疗用品等中使用的无纺布。已知由于无纺布被卷取成卷状等,若在厚度方向受到载荷,则该无纺布的体积降低。已知通过加热来使这样的体积降低了的无纺布恢复体积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以热风方式大致垂直地向抽吸箱上的无纺布喷吹热风来使无纺布的体积增加的方法。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通过将无纺布卷绕成一个面以及另一个面分别与相互相向配置的一方的加热辊以及另一方的加热辊接触来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方法。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通过大致垂直地向平板或辊上的无纺布喷吹热风或从无纺布的两面同时向无纺布喷吹热风来使无纺布的厚度增加的方法。另外,专利文献4公开了通过沿无纺布的一个面喷吹热风或在此后进一步沿另一个面喷吹热风来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方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7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397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0/47292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78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热风在厚度方向从一个面向另一个面贯通无纺布,所以,加热无纺布使体积恢复、即膨起,另一方面,将无纺布推压在传送带上,将它压坏而妨碍体积的恢复。而且,因为热风在运送方向被持续地喷吹到无纺布,所以,在无纺布的表面、内部,在厚度方向膨起的力和压坏的力相互抵消,体积难以充分地恢复,这些力在无纺布的内部复杂地碰撞,存在难以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的可能性。在专利文献2中,并非是像热风那样使热媒质进入无纺布的内部,而是加热无纺布中的与加热辊接触的面,该热经纤维传导。为此,距加热辊较近的部分容易恢复体积,而较远的部分难以恢复体积,存在难以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的可能性。在专利文献3、4中,由于是热风,所以,除了需要始终加热并供给大量的空气以外,设备也变大,因此,在节能、省空间的观点上存在课题。在无纺布的制造中,希望节能、省空间且可制造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的技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无纺布的制造中节能、省空间且可制造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如下。(1)一种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通过加热无纺布使体积恢复来制造体积恢复了的上述无纺布,上述无纺布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具有作为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个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二面,其中,上述制造方法具备:加热工序,由加热辊加热上述无纺布的上述第一面,该无纺布一边在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的运送方向被运送一边被卷绕成上述第一面与上述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以及喷吹工序,在上述无纺布中的上述第一面与上述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而被加热的区域内,由热风吹出部向上述第二面喷吹热风来加热。
在本制造方法中,针对被卷绕在加热辊的外周面上的无纺布,一边由加热辊从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第一面侧(下侧)加热,一边由热风吹出部的热风从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第二面侧(上侧)加热。即,因为加热辊至少加热无纺布的下侧的部分,热风进入无纺布的内部,加热从上侧到下侧的部分,所以,能够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整体充分地供给体积恢复所需要的热量。
这里,可以认为热风从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第二面)进入内部,在到达下侧的表面(第一面)后,由与下侧的表面接触的加热辊的外周面反射,停留在无纺布的内部。因此,由于热风(空气)没有贯通无纺布,所以,无纺布的体积恢复难以被热风妨碍,容易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另外,因为在热风到达无纺布的下侧的表面前,该热向无纺布的纤维移动,所以,热风能够成为相对低的温度。但是,由于该热风在由加热辊的表面反射时,被加热辊加热,所以,能够以某种程度的高温度停留在无纺布的内部。其结果,除了无纺布中的热风直接进入的区域之外,在热风虽然没有进入但留存有热风的空气的热的区域也能够维持温度比较高的状态。
这样,在无纺布1中,不仅在被喷吹了热风的区域,在没有被喷吹热风的区域(喷吹结束了的区域),也能够在厚度方向的大范围维持温度高的状态。由于这样的状态大致被维持在由加热辊加热的区域内,所以,在无纺布中,能够在长度方向(运送方向)较长的区域维持在厚度方向整体上温度高的状态。由此,体积能够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
这里,就不是由加热板而是由加热辊加热无纺布的理由说明如下。这是因为,若将无纺布卷绕在加热辊,则与加热辊接触的部分(第一面)变形成相对高的纤维密度,容易将加热辊的热向无纺布传递,没有与加热辊接触的部分(第二面)变形成相对低的纤维密度,容易将热风引入无纺布。
而且,在本制造方法中,通过使无纺布恢复体积,能够制造具有足够体积的无纺布。此时,本制造方法因为只要具备由至少一个加热辊进行的加热工序和由至少一个热风吹出部进行的喷吹工序即可,所以,能够节能以及省空间地得以实现。
即,根据本制造方法,节能、省空间,且可制造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
本发明也可以是(2)如上述(1)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喷吹工序包括:包覆工序,由与上述热风吹出部相比被配置在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制造方法中,通过具备上述的罩部件,能够由罩部件抑制与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接触的空气的散逸,能够使因空气的对流而欲从无纺布散失的热停留在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附近的空气内。其结果,因为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由附近的空气保温,难以被冷却,所以,能够将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因此,若在无纺布中的由加热辊加热了下侧部分的区域内,即使是没有被喷吹热风的区域(喷吹结束了的区域),无纺布的从上侧到下侧的部分也能够保持较高的温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由此,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3)如上述(1)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喷吹工序包括以下工序:由在上述运送方向排列的多个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二面喷吹热风。
在本制造方法中,由多个热风吹出部向无纺布的第二面喷吹热风。为此,能够由热风使温度容易降低的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的多个区域成为高的温度。因此,在无纺布中的由加热辊加热了下侧的部分的区域内,由于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也能够在至少多个区域保持高的温度,所以,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的部分,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体积恢复。由此,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4)如上述(3)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多个热风吹出部喷吹的热风的特性相互不同。
在本制造方法中,多个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特性相互不同。作为热风的特性,例如可列举出热风的温度、热风的流量、热风相对于无纺布的角度、热风的通/断的定时等。为此,能够与无纺布的运送速度、无纺布的特性(纤维密度、纤维径、材质等)等相应地向无纺布喷吹热风,以便无纺布能够恰当地恢复体积,由此,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5)如上述(3)或(4)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喷吹工序包括:其它包覆工序,由被配置在上述多个热风吹出部各自的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多个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制造方法中,在多个热风吹出部各自的下游侧具备罩部件。为此,在没有被喷吹来自多个热风吹出部各自的热风的区域(喷吹结束了的区域),能够由罩部件抑制与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接触的空气的散逸。由此,因为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使因空气的对流而欲从无纺布散失的热停留在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的附近的空气内,所以,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将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因此,由于在无纺布中的由加热辊加热了下侧的部分的区域内,上侧的部分也能够保持较高的温度,所以,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6)如上述(1)至(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喷吹工序之后具备:其它喷吹工序,由其它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一面喷吹热风。
不能认为由加热辊进行的体积恢复和由热风进行的体积恢复的体积恢复方法相同。为此,在由加热辊加热了无纺布的第一面,由热风加热了第二面的状态下,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在厚度方向的均匀性高,但是仍会存在改进的余地。因此,在本制造方法中,向无纺布的第二面以及第一面这两面喷吹热风,使体积恢复。由此,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7)如上述(6)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制造方法还具备:其它加热工序,在被卷绕成上述第二面与位于上述运送方向的上述加热辊的下游侧的其它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的上述无纺布中,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由上述加热辊加热过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二面,上述其它喷吹工序包括以下工序:在上述无纺布中的上述第二面与上述其它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而被加热的区域内,由上述其它热风吹出部向上述第一面喷吹热风来加热。
在本制造方法中,无纺布实质上呈S字形地被卷绕在加热辊和其它加热辊。而且,该无纺布在最初的加热辊侧,由加热辊加热第一面,由热风加热第二面,在接下来的其它加热辊侧,由加热辊加热第二面,由热风加热第一面。这样,因为无纺布的两面均使用加热辊和热风,使体积恢复,所以,能够在无纺布的第一面侧的部分和第二面侧的部分,使体积恢复的状态大致相同。由此,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更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8)如上述(7)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其它喷吹工序包括:其它包覆工序,由与上述其它热风吹出部相比被配置在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其它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制造方法中,具备上述的其它罩部件。为此,能够由其它罩部件抑制与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接触的空气的散逸,由此,能够使因空气的对流而欲从无纺布散失的热停留在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的附近的空气内。其结果,因为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由附近的空气保温,难以冷却,所以,能够将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9)如上述(7)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喷吹工序包括:由在上述运送方向排列的包括上述其它热风吹出部在内的多个其它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一面喷吹热风的工序;以及由被配置在上述多个其它热风吹出部各自的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其它的多个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在本制造方法中,由多个其它热风吹出部向无纺布的第一面喷吹热风。为此,能够由热风使温度容易降低的无纺布的上侧的部分的多个区域成为高的温度。因此,就无纺布的第一面的上侧的部分而言,也能够在至少多个区域保持高的温度。进而,在多个其它热风吹出部各自的下游侧具备其它罩部件。为此,在从多个其它热风吹出部各自的热风喷吹结束了的区域(未被喷吹热风的区域),能够由罩部件抑制与无纺布的第一面的上侧的表面接触的空气的散逸。由此,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使因空气的对流而欲从无纺布散失的热停留在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的附近的空气内。由此,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将无纺布的第一面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因此,若在无纺布中的被加热的区域内,则不仅无纺布的下侧的部分,上侧的部分也能够保持较高的温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由此,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也可以是(10)如上述(1)至(9)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在由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喷吹热风时,向比上述无纺布和加热辊开始接触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喷吹热风。
在本制造方法中,在与由加热辊(包括其它加热辊)开始加热无纺布的位置(被加热的区域中的运送方向的最上游侧的位置)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由热风吹出部(包括其它热风吹出部)向无纺布喷吹热风。为此,能够在无纺布的下侧(加热辊侧)的部分的温度升高了的状态下从无纺布的上侧供给热风。由此,因为能够抑制无纺布内的热风的温度降低,所以,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更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本发明的制造装置是(11)一种制造装置,该制造装置通过加热无纺布来制造体积恢复了的上述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具有作为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个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二面,其中,上述制造装置具备加热辊和与上述加热辊的外周面相向地设置的热风吹出部,在使上述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时,上述加热辊加热上述无纺布的上述第一面,该无纺布一边在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的运送方向被运送一边被卷绕成上述第一面与上述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上述热风吹出部在上述无纺布中的上述第一面与上述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而被加热的区域内,向上述第二面喷吹热风来加热。
本制造装置因为能够执行上述(1)记载的制造方法,所以,能够发挥与其制造方法相同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无纺布的制造中节能、省空间且可制造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构成例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构成例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构成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该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能够在一次性尿布、失禁垫以及生理用卫生巾那样的吸收性物品、口罩那样的医疗用品以及抹布那样的清扫用品等中使用。
这里,作为使体积恢复的无纺布,若是通过加热来恢复体积的体积恢复性的无纺布,则没有特别限制。作为体积恢复性的无纺布,例如可列举出热风无纺布、气流成网无纺布、针刺无纺布、水刺无纺布。无纺布可以由一种无纺布构成,也可以由层叠了一种或多种无纺布的层叠体构成。另外,作为无纺布的纤维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聚烯烃类、聚酯类的纤维或它们的复合纤维。作为聚烯烃类的纤维,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丁烯(PB)以及以它们为主体的共聚物等的纤维。作为聚酯类的纤维,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以及以它们为主体的共聚物等的纤维。作为复合纤维,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的芯/鞘构造的纤维。
作为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纤维的纤维长度、宽度以及厚度(体积恢复前),若可恢复体积,则没有特别限制。作为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例如可列举出5~200g/m2,作为纤维的纤维长度,例如可列举出1~100mm,作为宽度,例如可列举出100mm~1000mm。作为无纺布的体积恢复前的厚度,例如可列举出0.2mm~20mm,作为体积恢复后的厚度,例如可列举出0.5mm~50mm。
下面,对有关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具体地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的构成例的图。制造装置10被供给因在厚度方向受到载荷等而使得体积降低的无纺布1,通过加热该无纺布1,使体积恢复,来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2。该无纺布1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具有作为厚度方向的一个面的第一面1a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二面1b。无纺布1由驱动用辊DR1、运送用辊(未图示)从例如被卷绕成卷状的无纺布原料卷NR被放出。而且,无纺布1由其它运送辊(未图示)、方向转换用辊FR1在沿着无纺布1的长度方向的运送方向MD被运送,供给到制造装置10。
制造装置10具备加热辊11和热风吹出部21。加热辊11在使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时,一边在运送方向MD运送被卷绕成第一面1a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抵接的无纺布1,一边加热该无纺布1的第一面1a。热风吹出部21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相向地被设置。热风吹出部21在使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时,在无纺布1中的第一面1a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抵接而被加热的区域内,向第二面1b喷吹热风来加热。具体如下。
加热辊11在内部具备电热加热器那样的加热构件(未图示),由该加热构件将外周面11a加热到规定的温度。在使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时,加热辊11通过绕旋转轴A旋转,在沿着加热辊11的周向的运送方向MD运送被卷绕在外周面11a的无纺布1。这里,将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和无纺布1所接触的外周面11a的区域作为加热区域12。加热区域12是以下区域:将外周面11a和无纺布1所接触的区域的上游侧的端部、即加热开始点作为位置13,将外周面11a和无纺布1所接触的区域的下游侧的端部、即加热结束点作为位置14。而且,加热辊11在加热区域12中,加热无纺布1的第一面1a,使体积恢复。
从容易使体积恢复的观点出发,优选外周面11a的温度比无纺布1的纤维的熔点低,且尽可能是高的温度,例如,在熔点的60%以上且95%以下。作为外周面11a的温度,虽然也取决于纤维的种类,但例如可列举出110℃~125℃。另外,作为加热辊11的外径以及宽度,能够与无纺布1的用途、所需要的宽度等相应地设为任意的大小,例如可列举出外径为200~1000mm,宽度为200mm~2000mm。就加热辊11的圆周速度而言,能够与加热辊11的外周径、无纺布1的运送速度等相应地设定为任意的速度,例如可列举出50m/min.~500m/min.。优选圆周速度与体积恢复后的无纺布2的运送速度相同或比它稍快(例示:速度差在5%以内)。
热风吹出部21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相向地被设置。热风吹出部21被供给被加热了的空气或加热被供给的空气,将被加热了的空气也就是热风向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上的加热区域12内的规定区域15吹出。但是,加热区域12中,以规定区域15的运送方向MD的上游侧的端部为边界,将上游侧的部分作为第一区域12a,将下游侧的部分作为第二区域12b。即,第二区域12b包括规定区域15。由此,第一区域12a是仅由加热辊11加热的区域。第二区域12b中的规定区域15是除了由加热辊11加热以外还由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加热的区域。第二区域12b中的规定区域15以外的区域是除了由加热辊11加热以外,虽然没有由热风直接加热但却受到热风的影响的区域。在使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时,热风吹出部21在加热辊11的加热区域12内,向位于规定区域15上的无纺布1的第二面1b喷吹热风来加热,使体积恢复。
热风吹出部21喷吹热风的规定区域15若在加热区域12内,则对位置、大小没有限制。规定区域15例如是在运送方向MD、即加热辊11的周向,加热区域12内的任意的长度的区域。在图1的例子中,规定区域15是加热区域12的中央的规定宽度的区域。规定宽度举例示出热风吹出部21的吹出口的宽度或者吹出口的宽度的2倍左右的宽度。另一方面,规定区域15例如是在与运送方向MD垂直的横截方向CD上,宽度比无纺布1的沿着加热辊11的旋转轴A方向的宽度长,比加热辊11的宽度窄或与之相同的区域。若热风在无纺布1的宽度方向遍布无纺布1整体,则规定区域15对其形状没有特别限制,连续或断续均可。在图1的例子中,是将在横截方向CD细长的矩形沿着加热辊11的表面弯曲的区域。
作为热风吹出部21,若可吹出热风,则未被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列举出可吹出热风的热风喷嘴(未图示)。作为热风喷嘴,例如可列举出下述结构,即:具有在横截方向CD延伸得比无纺布1长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歧管,在歧管中的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相向的面开口形成有热风吹出用的多个喷嘴孔(未图示)。作为多个喷嘴孔,例如可列举出沿横截方向CD呈直线地且以恒定的节距配置成一列的结构,喷嘴孔的列也可以是在运送方向MD空开间隔排列的二列以上的多列。喷嘴孔的形状未被特别限制,但是,例如可列举出圆形,也可以是椭圆、(角呈圆弧)四边形。喷嘴孔的大小(横截面积)、喷嘴孔的数量根据所要求的热风的流量、加热辊11的宽度、无纺布1的宽度等适宜选择。例如,在喷嘴孔为圆形的情况下,作为喷嘴孔的直径,例如可列举出1~20mm,作为喷嘴孔的节距(在横截方向CD相邻的喷嘴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可列举出2~40mm,作为喷嘴孔的数量,可列举出在横截方向CD有2~40个。例如,在喷嘴孔为多列的情况下,作为列之间的节距(在运送方向MD相邻的喷嘴孔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可列举出2~40mm。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的吹出角度未被特别限制,但是,例如从使热风的大部分(例示:90%以上)进入无纺布1的观点出发,优选相对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的入射角为90°±20°。
从容易使体积恢复的观点出发,优选热风在到达无纺布1的时刻的温度比无纺布1的纤维的熔点低且是尽可能高的温度,例如,在熔点的60%以上且95%以下。由此,优选热风吹出部21内的热风的温度比上述优选的温度的范围高出了热风在从热风吹出部21至到达无纺布1的期间所降低的温度的量。作为热风在到达无纺布1的时刻的温度,虽然也取决于纤维的种类,但是,例如可列举出110℃~125℃。作为热风吹出部21内的热风的温度,虽然也取决于热风吹出部21的结构、纤维的种类,但是,例如可列举出140℃~160℃。作为吹出热风的流量,虽然也取决于无纺布1的宽度、单位面积重量等,但是,例如可列举出50L/min.~2000L/min.。
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1、即无纺布2由方向转换用辊FR2、驱动用辊DR2、其它运送辊(未图示)在运送方向MD运送。
接着,参照图1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制造方法具备加热工序和喷吹工序。加热工序由加热辊11加热一边在运送方向MD被运送一边被卷绕成第一面1a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抵接的无纺布1的第一面1a。喷吹工序在无纺布1中的第一面1a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抵接而被加热的区域内,由热风吹出部21向第二面1b喷吹热风来加热。具体如下所示。
无纺布1例如是使用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的芯/鞘构造的纤维的热风无纺布,被卷绕成卷状,作为无纺布原料卷NR备用。此时,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受到载荷,处于其无纺布的体积降低的状态。无纺布1由驱动用辊DR1、运送用辊放出,由其它运送辊、方向转换用辊FR1在沿着无纺布1的长度方向的运送方向MD被运送,被供给到制造装置10。因为无纺布1在运送方向MD被连续运送,所以,下面将在无纺布1中的任意部分的处理作为无纺布1的处理来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工序中,无纺布1(的部分)被运送,到达加热辊11的加热区域12中的上游侧的端部,也就是位置13。由此,通过无纺布1的第一面1a开始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接触,由加热辊11开始加热无纺布1的第一面1a侧的部分。此后,无纺布1一边进一步在加热辊11的第一区域12a上被运送,一边使无纺布1的第一面1a持续与第一区域12a接触。因此,无纺布1在第一区域12a,仅由加热辊11加热厚度方向的第一面1a侧(下侧)的部分,体积从该部分开始逐渐恢复。
接着,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吹工序中,无纺布1进一步被运送,到达加热区域12的第二区域12b中的规定区域15。由此,从热风吹出部21吹出的热风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第二面1b,进入无纺布1的内部,由此,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侧的部分由热风加热。因此,无纺布1在规定区域15,由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加热厚度方向的第二面1b侧(上侧)以及其内侧的部分,由加热辊11加热厚度方向的第一面1a侧(下侧)的部分,体积从这些部分开始进一步逐渐恢复。
而且,若无纺布1进一步被运送,在加热区域12的第二区域12b中的规定区域15通过,则不再向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供给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但是,在规定区域15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热风一边从第二面1b进入无纺布1的内部并散热,一边在到达第一面1a后由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加热,同时被反射,作为某处程度的高温度的空气留存在无纺布1内。为此,无纺布1在第二区域12b,由无纺布1的内部的空气加热厚度方向的与第二面1b侧(上侧)相比靠内侧的部分,由加热辊11加热厚度方向的第一面1a侧(下侧)的部分,体积从这些部分开始进一步逐渐恢复。
接着,无纺布1被运送,到达加热辊11的加热区域12中的作为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14。由此,由于无纺布1的第一面1a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离开,无纺布1的第一面1a侧的部分不再由加热辊11加热。到该阶段为止,在无纺布1中,进行了大致充分的体积恢复。在此之后,存在体积因留存在无纺布1的内部的余热而进一步恢复的情况。
像上述这样,通过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1、即无纺布2。所制造的无纺布2由方向转换用辊FR2、驱动用辊DR2、其它运送辊(未图示)在运送方向MD运送,由此后的物品的制造工序处理。
说明上述的制造装置10以及使用了它的制造方法的作用效果。图2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图。图2的(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图2的(b)表示虽然由热风加热但不由辊加热的情况,图2的(c)表示虽由辊加热但不由热风加热的情况。
如图2的(a)所示,制造装置10以及制造方法针对被卷绕在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上的无纺布1一边由加热辊11从厚度方向的第一面1a侧加热,一边由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从厚度方向的第二面1b侧加热。即,因为加热辊11至少加热无纺布1的下侧的部分,热风进入无纺布1的内部,加热从上侧到下侧的部分,所以,能够向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整体充分地供给体积恢复所需要的热量。
因此,能够通过加热辊11的加热,至少在无纺布1的下侧的区域(例示:图中的“区域RHA”),维持温度高的状态。另一方面,可以认为,热风从无纺布1的上侧的表面(第二面1b)进入内部,在到达下侧的表面(第一面1a)后,由与下侧的表面接触的加热辊11的表面(外周面11a)反射,停留在无纺布1的内部。因此,由于热风(空气)没有贯通无纺布1,所以,能够抑制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因热风的挤压而被妨碍的事态。进而,热风在到达无纺布1的下侧的表面前,因与无纺布的纤维的热交换而降低了温度,但是,由于一边由加热辊11的表面反射,一边被加热,所以,能够以某种程度的高温度停留在无纺布1的内部。其结果,在无纺布1中的热风直接进入的区域以及虽然热风没有进入但留存有热风的空气的热的区域(例示:图中的“区域JHA”),能够维持温度较高的状态。
这样,在无纺布1中,不仅在被喷吹热风的区域,在没有被喷吹热风的区域(喷吹结束了的区域),也能在厚度方向的大范围维持温度高的状态。而且,由于这样的状态被大致维持在由加热辊11加热的区域内,所以,在无纺布1中,能够在长度方向(运送方向MD)较长的区域维持在厚度方向整体上温度高的状态。由此,体积能够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
这里,对不是由加热板而是由加热辊加热无纺布1的理由说明如下。若将无纺布1卷绕在加热辊,则与加热辊接触的部分(第一面)变形成相对高的纤维密度,容易将加热辊的热向无纺布传递。另一方面,没有与加热辊接触的部分(第二面)变形成相对低的纤维密度,容易将热风引入无纺布。为此,若不是由加热板而是由加热辊加热无纺布1,则由加热辊进行的加热和由热风进行的加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而且,在本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中,通过使无纺布恢复体积,能够制造具有足够体积的无纺布。此时,本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因为只要具备由至少一个加热辊进行的加热工序和由至少一个热风吹出部进行的喷吹工序即可,所以,能够节能以及省空间地实现。
即,根据本制造方法,节能、省空间,可制造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
另一方面,如图2的(b)所示,在由热风吹出部121的热风加热,但不由辊111加热的情况下,对无纺布101的加热仅为热风。为此,由于无纺布101的第一面101a侧的部分温度低,所以,即使热风从第二面101b侧被供给,在由辊111的外周面111a反射时也被冷却。其结果,无纺布101内的因热风的热而使得温度较高的区域(例如,图中的JHAc所示的区域)与图2的(a)的情况相比,在厚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运送方向MD)均变小。因此,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大,存在难以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的可能性。
另外,如图2的(c)所示,在由辊111加热但不由热风吹出部的热风加热的情况下,对无纺布101的加热仅为辊111。为此,在无纺布101的第一面101a侧的部分温度升高,温度较高的区域(例如,图中JHAc所示的区域)得到维持,但是,在第二面101b侧的部分温度没怎么升高。因此,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大,存在难以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的可能性。
根据本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在无纺布的制造中,节能、省空间,且可制造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了体积的无纺布。
(第二实施方式)
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a的构成例的图。本制造装置10a与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相比,在具备罩部件22以便将加热区域1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这点不同。下面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罩部件22一边从加热辊11(圆柱状)的外周面11a离开,一边沿着该外周面11a与热风吹出部21相比被配置在运送方向MD的下游侧。罩部件22在从横截方向CD方向看时是圆弧状,作为整体,能够看作圆筒的侧面的一部分。罩部件22被设置成覆盖加热区域12的第二区域12b的至少一部分,但是,也可以被设置成覆盖第二区域12b整体,还可以被设置成覆盖加热区域12的第一区域12a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面积越大,越能进一步提高罩部件22的作用效果(保温效果等,后述)。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罩部件22在与热风吹出部21之间具有间隙,但是,也可以不具有间隙。在没有间隙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罩部件22的作用效果。
接着,一边参照图3,一边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与有关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比,在具备由罩部件22覆盖无纺布1中的由加热区域12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包覆工序这点不同。下面,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包覆工序在热风吹出工序之后进行,是由罩部件22覆盖热风进入后的无纺布1中的由加热辊11加热的区域(除规定区域15以外的第二区域12b上的无纺布1)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该包覆工序包括预先在加热区域12设置罩部件22,无纺布1向具备该罩部件22的加热区域12运送并通过的情况。
说明上述的制造装置10a以及使用了它的制造方法的作用效果。上述的制造装置10a以及制造方法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以及制造方法相同的作用效果,进一步发挥下面的作用效果。图4是示意性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的图。本制造装置10a以及制造方法在加热辊11的第二区域12b中的没有被直接喷吹热风的区域(除规定区域15以外的区域)具备覆盖该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罩部件22。换言之,本制造装置10a以及制造方法具备由罩部件22覆盖无纺布1中的由加热辊11加热的区域且没有被直接喷吹热风的区域的工序。为此,能够由罩部件22抑制与无纺布1的上侧的表面接触的空气的散逸,能够使因空气的对流而欲从无纺布1散失的热停留在无纺布1的上侧的表面附近的空气内。因此,因为无纺布1的上侧的部分由附近的空气保温,难以被冷却,所以,能够将无纺布1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其结果,能够通过热风或其空气使温度高的部分(例示:区域JHA)在厚度方向变大,与此相伴,能够使区域JHA在运送方向MD变大。因此,若在无纺布1的被加热的区域内,则即使是没有被喷吹热风的区域,无纺布1的下侧的部分(例示:区域RHA)也因加热辊11而为高的温度,且无纺布的从上侧到下侧的部分也保持较高的温度。由此,在运送方向MD更长的区域,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第三实施方式)
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b的构成例的图。本制造装置10b与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a相比,在具备多个热风吹出部21,还具备多个罩部件22这点不同。下面,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制造装置10b还具备与加热辊11的外周面相向地被设置,且沿运送方向MD空开间隔排列的多个热风吹出部21。在图5的例子中,在加热区域12中的上游侧配置热风吹出部21-1,在下游侧配置热风吹出部21-2。这些热风吹出部21-1、21-2都向无纺布1中的由加热辊11加热的区域内的第二面1b喷吹热风。具体地说,热风吹出部21-1向无纺布1中的位于第二区域12b内的规定区域15-1上的部分喷吹热风。热风吹出部21-2向无纺布1中的位于第三区域12c内的规定区域15-2上的部分喷吹热风。这里,第三区域12c是加热区域12中的与第二区域12b的下游侧邻接的区域。规定区域15-1、15-2分别是第二区域12b、第三区域12c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区域。
多个热风吹出部21能够使喷吹的热风的特性相互不同。这里,作为热风的特性,例如可列举出热风的温度、热风的流量、热风相对于无纺布1的角度、热风的通/断的定时等。为此,能够与无纺布1的运送速度、无纺布1的特性(纤维密度、纤维径、材质等)等相应地向无纺布1喷吹热风,以便无纺布1能够恰当地恢复体积。由此,能够使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热风吹出部21-1、21-2使热风的特性相同。
进而,制造装置10b在这些多个热风吹出部21各自的运送方向MD的下游侧还具备多个罩部件22。在图5的例子中,在热风吹出部21-1的下游侧配置罩部件22-1,在热风吹出部21-2的下游侧配置罩部件22-2。这些罩部件22-1、22-2均覆盖无纺布1中的被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没有被直接喷吹热风的区域。特别是,罩部件22-1被配置成覆盖热风吹出部21-1和热风吹出部21-2之间的区域,由此,被构成为无纺布1在途中未被冷却而持续地产生体积恢复。
接着,一边参照图5,一边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与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比,在具备由多个热风吹出部21向无纺布1喷吹热风的工序,且具有由多个罩部件22覆盖被喷吹了热风后的无纺布1的工序这点不同。下面,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喷吹工序中,由加热区域12的第一区域12a加热的无纺布1进一步被运送,到达加热区域12的第二区域12b中的规定区域15-1。由此,从热风吹出部21-1吹出的热风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第二面1b,进入无纺布1的内部,从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侧的部分加热内部。因此,无纺布1在规定区域15-1,由热风吹出部21-1的热风和加热辊11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加热,体积逐渐恢复。
此后,无纺布1被进一步运送,通过加热区域12的第二区域12b的规定区域15-1,来自热风吹出部21-1的热风不再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但是,因为在规定区域15-1中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热风的空气由加热辊11加热并被反射,留存在无纺布1内,所以,无纺布1在第二区域12b中,由无纺布1的内部的空气和加热辊11加热,体积进一步逐渐恢复。
接着,无纺布1进一步被运送,到达加热区域12的第三区域12c中的规定区域15-2。由此,从热风吹出部21-2吹出的热风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第二面1b,进入无纺布1的内部,从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侧的部分加热内部。因此,无纺布1在规定区域15-2中,由热风吹出部21-2和加热辊11从厚度方向的两侧加热,体积进一步逐渐恢复。
此后,无纺布1被进一步运送,在加热区域12的第三区域12c的规定区域15-2通过,来自热风吹出部21-2的热风不再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但是,因为在规定区域15-2中被供给到无纺布1的热风的空气由加热辊11加热并被反射,留存在无纺布1内,所以,无纺布1在第三区域12c中,由无纺布1的内部的空气和加热辊11加热,体积进一步逐渐恢复。
接着,无纺布1被运送,到达加热辊11的加热区域12中的作为运送方向MD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14,从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离开。由此,虽然无纺布1不再由加热辊11加热,但是,到该阶段为止,在无纺布1中,进行了大致充分的体积恢复。
在本制造装置10b以及制造方法中,由沿运送方向MD排列的多个热风吹出部21向无纺布1的第二面1b喷吹热风。为此,能够由热风使温度容易降低的无纺布1的上侧的部分的多个区域成为高的温度。因此,能够至少在沿着运送方向MD的多个区域,保持以下状态:在无纺布1中的由加热辊11加热的区域内,无纺布1的下侧的部分因加热辊11而为高的温度,且无纺布1的内部也是高的温度。为此,在无纺布1的厚度方向的大致整体的部分,能够更有效地促进体积恢复。由此,能够使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进而,在制造装置10以及制造方法中,在多个热风吹出部21各自的下游侧具备罩部件22。为此,在结束了分别来自多个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喷吹的区域(未被喷吹热风的区域)中,能够由多个罩部件22抑制与无纺布1的上侧的表面接触的空气的散逸。由此,能够使因空气的对流而欲从无纺布1散失的热停留在无纺布1的上侧的表面附近的空气内,能够在运送方向MD更大的范围,将无纺布1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因此,能够在运送方向MD更大的范围,将无纺布1保持在高的温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能够使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第四实施方式)
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有关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c的构成例的图。本制造装置10c与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a相比,在加热辊、热风吹出部以及罩部件的组串联地配置了多组这点不同。制造装置10c能够被看作串联地配置2台制造装置10a。下面,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制造装置10c除具备加热辊11、热风吹出部21以及罩部件22外,还具备位于加热辊11的下游侧的其它的加热辊31、相对于加热辊31吹出热风的其它的热风吹出部41以及覆盖加热辊31的其它的罩部件42。加热辊11、热风吹出部41以及罩部件42的结构与加热辊11、热风吹出部21以及罩部件22的结构相同。
加热辊11以及加热辊31是相互非接触的状态,将无纺布1夹在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和加热辊31的外周面31a之间,无压缩地运送。加热辊11以及加热辊31被配设成空开规定的间隔,各自的旋转轴A1、A2相互平行。因此,能够使加热辊11、31绕各自的旋转轴A1、A2相互反向旋转,将由加热辊11保持的无纺布1以在运送方向MD适度张紧的状态向加热辊31移交,从运送方向MD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运送。此时,能够看作无纺布1被呈S字形地挂在加热辊11、31。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辊11以及加热辊31被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相同的大小,因此,加热辊11的外径和加热辊31的外径是相互相同的直径。进而,就加热辊11以及加热辊31的各旋转速度(或圆周速度)的关系而言,根据无纺布1的运送速度、纤维的种类还有加热辊11以及加热辊31的位置关系等任意地设定。例如,加热辊31的旋转速度能够是加热辊11的旋转速度的1~1.1倍左右的旋转速度。另外,加热辊31被配置成加热辊31的旋转轴A2与加热辊11的旋转轴A1相比位于铅垂方向的上方。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铅垂方向的空间,削减制造装置10c在水平方向占有的空间。此外,从加热辊11散逸的热(高温的空气)到达加热辊31,能够抑制加热辊31的温度降低。
接着,一边参照图6,一边对制造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与有关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比,在从无纺布的第二面1b侧进行了喷吹工序后,进而还从无纺布的第一面1a侧进行喷吹工序这点不同。下面,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通过最初的加热工序以及喷吹工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无纺布1的第二面1b被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喷吹,同时,无纺布1的第一面1a由被罩部件22覆盖的加热辊11加热,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此后,无纺布1被进一步运送,经过没有被罩部件22覆盖的加热区域12中的与第二区域12b的下游侧邻接的第四区域12d,到达加热区域12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14,被移交给加热辊31。而且,无纺布1中的与加热辊31的外周面31a抵接的面从第一面1a改变为第二面1b,第一面1a露出。
接着,由加热辊31以及热风吹出部41实施接下来的加热工序以及喷吹工序。加热辊31中的加热区域32(包括从位置33到位置34的区域、第一区域32a、第二区域32b、规定区域35)上的加热工序以及喷吹工序与上述的最初的加热工序以及喷吹工序(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接着,无纺布1被运送,到达加热区域32中的作为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34,从加热辊31的外周面31a离开。由此,无纺布1不再由加热辊31加热,但是,因为到该阶段为止,无纺布1还从第一面1a被喷吹热风,所以,在无纺布1中进行了大致充分的体积恢复。
在由加热辊进行的体积恢复和由热风进行的体积恢复中,体积恢复方法不同。为此,在由加热辊11加热了无纺布1的第一面1a,由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加热了第二面1b的状态下,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的厚度方向上的均匀性高,但还存在具有改进的余地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制造装置10c以及制造方法中,无纺布1被呈S字形地卷绕(呈S字形地挂设)在加热辊11和加热辊31。而且,在由加热辊11加热了无纺布1的第一面1a,由热风吹出部21的热风加热了第二面1b后,进一步由加热辊31加热无纺布1的第二面1b,由热风吹出部41的热风加热第一面1a。即,无纺布1的两面都由加热辊加热,由来自热风吹出部的热风加热,使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因此,能够在无纺布1的第一面1a侧的部分以及第二面1b侧的部分,使体积恢复的状态大致相同。由此,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在制造装置10c以及制造方法中,还设置罩部件42。为此,能够由其它的罩部件42抑制与无纺布1的上侧的表面接触的空气的散逸,由此,能够使因空气的对流而欲从无纺布散失的热停留在无纺布的上侧的表面附近的空气内。其结果,能够将无纺布1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能够使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虽未图示出,但制造装置10c还可以具备沿热风吹出部21以及/或热风吹出部41的下游侧排列的一个或多个热风吹出部(未图示)。因此,制造方法也可以具备由这些多个热风吹出部向加热辊11的外周面11a上的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以及/或加热辊31的外周面31a上的无纺布1的第一面1a喷吹热风的工序。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由热风使温度容易降低的无纺布1的上侧的部分的多个区域成为高的温度。因此,就无纺布1的第二面1b的上侧的部分以及/或第一面1a的上侧的部分而言,能够在至少多个区域保持高的温度。
虽未图示出,但制造装置10c也可以除了具备罩部件22以及/或罩部件42以外,还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热风吹出部各自的下游侧具备其它的罩部件。因此,制造方法也可以具备由这些多个罩部件覆盖无纺布1中的被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多个其它的热风吹出部各自的热风喷吹结束了的区域(未被喷吹热风的区域),能够在更大的范围抑制从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以及/或第一面1a的散热。由此,将无纺布的第二面1b以及/或第一面1a的上侧的部分保持在较高的温度,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无纺布1的体积恢复,由此,能够使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向无纺布1的第一面1a喷吹热风吹出部41的热风时,在将无纺布1卷绕在加热辊31的状态下进行。但是,也可以不成为将无纺布1卷绕在加热辊31的状态,而向无纺布1的第一面1a喷吹热风吹出部41的热风。作为其方法,例如可列举出以下方法:在无纺布1从加热辊11脱离而无纺布1的第一面1a露出了时,一边由某些夹具支撑无纺布1的第二面1b,一边由热风吹出部向无纺布1的第一面1a喷吹热风。
在这种情况下,在本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中,由于也是不仅向无纺布1的第二面1b还向第一面1a喷吹热风,因此,能够使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作为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优选的方式,热风吹出部(21/41)在由热风吹出部(21/41)向无纺布1的一个面(第二面1b/第一面1a)喷吹热风来加热时,向无纺布1中的与由加热辊(11/31)开始加热无纺布1的另一个面(第一面1a/第二面1b)的位置(13/33)相比以规定距离靠下游侧的位置喷吹热风来加热。
为此,能够在无纺布1的下侧(加热辊(11/31)侧)的部分的温度变高的状态下,从无纺布1的上侧供给热风。由此,因为能够抑制无纺布1内的热风的温度降低,所以,能够使无纺布1在厚度方向更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另外,就各实施方式记载的结构或技术而言,在不产生技术矛盾的情况下,可相互组合。例如,也可以追加热风吹出部或追加罩部件或串联地配置多台制造装置10、10a、10b、10c中的一种或多种制造装置。越是增加这些热风吹出部、罩部件以及制造装置,就越促进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能够使无纺布在厚度方向更进一步大致均匀地恢复体积。
例如,能够将二个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a(图3)串联地排列成使无纺布反转,做成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c(图6)。同样,也可以将二个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b(图5)的结构串联地排列成使无纺布反转,做成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下面,也称为“制造装置10d”。未图示)。也能够将制造装置10d看作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c(图6)追加了2台热风吹出部的装置。或者,同样,也可以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a(图3)的结构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b(图5)的结构串联地排列成使无纺布反转,作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下面,也称为“制造装置10e”。未图示)。也能够将制造装置10e看作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c(图6)追加了1台热风吹出部以及1台罩部件的装置。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及下述的各实施例以及各比较例中,按下面的方法测定或算出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
(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
将无纺布分别切成30cm×30cm的大小,作为样品,测定质量。而且,通过测定的质量除以样品的面积算出样品的单位面积重量。这里,将平均了10个样品的单位面积重量而得的值作为实施例或比较例的单位面积重量。另外,在测定前,进行100℃以上的环境中的干燥处理。
(无纺布的厚度)
使用具备15cm2的压脚的测厚仪((株)大荣化学精器制作所制:型号FS-60DS),以3g/cm2的测定载荷的测定条件测定体积恢复前后的无纺布的厚度。这里,对1个测定用样品测定3处的厚度,将这些3处厚度的平均值作为实施例或比较例的厚度。
(无纺布的密度)
体积恢复前后的无纺布的纤维密度通过按上述方法求出的无纺布的秤量除以按上述方法求出的无纺布的厚度来算出。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有关本发明的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所产生的效果,针对使用有关本发明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使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实施例)和未使用有关本发明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使体积恢复了的无纺布(比较例),进行了比较体积恢复程度的比较实验。
(1)样品
作为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是使用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的芯/鞘构造的纤维的热风无纺布,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27gsm、厚度为0.37mm的无纺布。
(1-1)实施例1
使用将二个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b(图5)的结构串联地配置成使无纺布反转的制造装置10d,对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处理,做成实施例1的样品。这里,加热辊的温度:110℃;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温度:160℃;各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流量:250L/min;热风的总供给量:1000L/min(250L/min×4台);无纺布的运送速度:300m/min。
(1-2)实施例2
使用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c(图6),对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处理,做成实施例2的样品。这里,加热辊的温度、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温度、各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流量、无纺布的运送速度与实施例1相同,热风的总供给量为500L/min(250L/min×2台)。
(1-3)实施例3
除使无纺布的运送速度为100m/min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
(1-4)实施例4
除使无纺布的运送速度为100m/min以外,与实施例2相同。
(1-5)比较例1
将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作为比较例1的样品。
(1-6)比较例2
使用将罩部件全部拆下的状态的制造装置10d,对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处理,作为比较例2的样品。这里,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温度、各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流量、热风的总供给量、无纺布的运送速度与实施例1相同,加热辊的温度为20℃。
(1-7)比较例3
使用制造装置10d,对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处理,作为比较例3的样品。这里,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温度、各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流量、热风的总供给量、无纺布的运送速度与实施例1相同,加热辊的温度为20℃。
(1-8)比较例4
使用制造装置10c,对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处理,作为比较例4的样品。这里,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温度,各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流量、无纺布的运送速度与实施例1相同,加热辊的温度为20℃,热风的总供给量为500L/min(250L/min×2台)。
(1-9)比较例5
使用制造装置10d,对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处理,作为比较例5的样品。这里,加热辊的温度、无纺布的运送速度与实施例1相同,使各热风吹出部的热风的流量为0L/min(无热风)。
(2)体积恢复的评价
(2-1)评价方法
按照上述的无纺布的厚度的测定方法,测定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厚度和实施例1~2以及比较例1~5的样品的厚度,进行比较,判定为厚度越厚则体积恢复效果就越高。特别是,对于超过规定的基准值(例示:在本实施例中为0.8mm)的样品而言,体积充分地恢复,因此,判断为体积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
(2-2)评价结果
实施例1~2、比较例1~5的评价结果表示在下述的表1。
如表1所示,以比较例1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为基准,对比较例2~4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知道与仅使用热风的情况下的体积恢复(厚度:1.10倍)相比,使用了热风以及罩部件的情况下的体积恢复(厚度:1.16~1.19倍)厚度更厚、即体积恢复的效果更高。另外,以比较例1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为基准,对比较例3、5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知道与使用了热风以及罩部件的情况下的体积恢复(厚度:1.18倍)相比,使用了加热辊以及罩部件的情况下的体积恢复(厚度:1.62倍)厚度更厚、即体积恢复的效果更高。另外,知道与热风相比加热辊的体积恢复的效果更高。但是,比较例2~5的样品在任意一种情况下均没有超过规定的基准值0.8mm。即,在仅由加热辊的加热进行的体积恢复、仅由热风的加热进行的体积恢复中,即使追加罩部件,体积也没有充分恢复到满足规定的基准值的程度。
另一方面,以比较例1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为基准,对实施例1的样品和比较例3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在实施例1的样品中,体积恢复到厚度超过2倍的程度(2.57倍),与此相对,在比较例3的样品中,厚度停滞在1.19倍左右。同样,以比较例1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为基准,对实施例2的样品和比较例4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在实施例2的样品中,体积恢复到厚度超过2倍的程度(2.41倍),与此相对,在比较例4的样品中,厚度停滞在1.16倍左右。进而,以比较例1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为基准,对实施例1、2的样品和比较例5的样品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在实施例1、2的样品中,体积恢复到厚度超过2倍的程度(2.57、2.41倍),与此相对,在比较例5的样品中,厚度停滞在1.62倍左右。因此,知道使用了热风和加热辊的手法在体积恢复中有非常大的效果。另外,知道若减慢运送速度(实施例3、4),则体积恢复的程度进一步提高(3.97倍、3.68倍),更有效。而且,因为实施例1~4的样品超过规定的基准值(0.8mm),所以,体积充分地恢复,因此,判断为体积在厚度方向大致均匀地恢复。
[表1]
Figure BDA0002368950430000281
符号说明
1:无纺布;1a:第一面;1b:第二面;11:加热辊;11a:外周面;21:热风吹出部;MD:运送方向。

Claims (10)

1.一种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通过加热无纺布使体积恢复来制造体积恢复了的上述无纺布,上述无纺布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具有作为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个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二面,其中,
上述制造方法具备:
加热工序,在加热区域内的第一区域,仅由加热辊加热上述无纺布的上述第一面,该无纺布一边在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的运送方向被运送一边被卷绕成上述第一面与上述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上述加热区域是用于加热与上述外周面抵接的上述无纺布的上述外周面的区域;以及
喷吹工序,在上述加热区域内的位于上述第一区域的下游侧的第二区域,由热风吹出部向上述第二面喷吹热风来加热,
上述外周面构成为反射上述热风,
上述喷吹工序包括以下工序:
在上述第二区域中的规定区域,除了由上述加热辊加热以外,还由上述热风吹出部的上述热风加热上述无纺布;
在上述第二区域中的位于上述规定区域的下游侧的区域,不从上述热风吹出部喷吹上述热风,而是除了由上述加热辊加热以外,还由被上述外周面反射的上述热风加热上述无纺布;以及
包覆工序,由与上述热风吹出部相比被配置在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喷吹工序包括以下工序:
由在上述运送方向排列的包括上述热风吹出部在内的多个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二面喷吹热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多个热风吹出部喷吹的热风的特性相互不同。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喷吹工序包括:
其它包覆工序,由被配置在上述多个热风吹出部各自的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多个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上述喷吹工序之后具备:
其它喷吹工序,由其它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一面喷吹热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制造方法还具备:
其它加热工序,在被卷绕成上述第二面与位于上述运送方向的上述加热辊的下游侧的其它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的上述无纺布中,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由上述加热辊加热过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二面,
上述其它喷吹工序包括以下工序:
在上述无纺布中的上述第二面与上述其它加热辊的外周面抵接而被加热的区域内,由上述其它热风吹出部向上述第一面喷吹热风来加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其它喷吹工序包括:
其它包覆工序,由与上述其它热风吹出部相比被配置在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其它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喷吹工序包括:
由在上述运送方向排列的包括上述其它热风吹出部在内的多个其它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的区域内的上述第一面喷吹热风的工序;以及
由被配置在上述多个其它热风吹出部各自的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其它的多个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其它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由热风吹出部向上述无纺布喷吹热风时,向比上述无纺布和加热辊开始接触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喷吹热风。
10.一种制造装置,该制造装置通过加热无纺布来制造体积恢复了的上述无纺布,所述无纺布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并具有作为上述厚度方向的一个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二面,其中,
上述制造装置具备:
加热辊,该加热辊具有外周面,一边在沿着上述长度方向的运送方向上运送被卷绕在上述外周面上的上述无纺布,一边加热与作为上述外周面的区域的加热区域抵接的上述第一面;和
热风吹出部,该热风吹出部与上述外周面相向地设置,向上述第二面喷吹热风来加热,
上述外周面构成为反射上述热风,
上述加热辊和上述热风吹出部按以下方式构成:
在上述加热区域内的第一区域,仅由上述加热辊加热上述无纺布;
在上述加热区域内的位于上述第一区域的下游侧的第二区域,由上述热风吹出部向上述第二面喷吹热风来加热上述无纺布;
在上述第二区域中的规定区域,除了由上述加热辊加热以外,还由上述热风吹出部的上述热风加热上述无纺布;
在上述第二区域中的位于上述规定区域的下游侧的区域,不从上述热风吹出部喷吹上述热风,而是除了由上述加热辊加热以外,还由被上述外周面反射的上述热风加热上述无纺布;以及
由与上述热风吹出部相比被配置在上述运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罩部件,覆盖上述无纺布中的由上述加热辊加热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CN201880047364.1A 2017-11-30 2018-10-05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Active CN1108921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0691A JP6843035B2 (ja) 2017-11-30 2017-11-30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の製造装置
JP2017-230691 2017-11-30
PCT/JP2018/037472 WO2019106964A1 (ja) 2017-11-30 2018-10-05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92105A CN110892105A (zh) 2020-03-17
CN110892105B true CN110892105B (zh) 2023-03-31

Family

ID=66664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7364.1A Active CN110892105B (zh) 2017-11-30 2018-10-05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43035B2 (zh)
CN (1) CN110892105B (zh)
WO (1) WO20191069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4598B (zh) * 2022-06-21 2023-06-02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辐射式体积恢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3346A (en) * 1996-05-14 2000-07-0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Method of dewatering wet web using an integrally sealed air press
JP2003339761A (ja) * 2001-06-08 2003-12-02 Uni Charm Corp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802932B2 (en) * 2001-06-08 2004-10-12 Uni-Charm Corporation Absorbent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E60320496T2 (de) * 2002-09-25 2009-05-07 Kao Corp. Verfahren zur Wiedergewinnung der Voluminosität eines Vlieses
JP4905973B2 (ja) * 2007-03-20 2012-03-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シートの搬送方法、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CN102227528B (zh) * 2008-10-20 2014-06-25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使无纺布厚度增加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JP5629525B2 (ja) * 2010-08-06 2014-11-1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増加装置
CN103380242B (zh) * 2011-01-28 2016-03-02 特布乐丝株式会社 由极细纤维构成的熔喷无纺布、该熔喷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及用于制造该熔喷无纺布的装置
JP5438807B2 (ja) * 2012-08-23 2014-03-12 花王株式会社 立体賦形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5925835B2 (ja) * 2013-09-24 2016-05-25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6126968B2 (ja) * 2013-10-18 2017-05-1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嵩回復方法
JP5728552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6000412B1 (ja) * 2015-06-30 2016-09-2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当該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及び上記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99937A (ja) 2019-06-24
WO2019106964A1 (ja) 2019-06-06
JP6843035B2 (ja) 2021-03-17
CN110892105A (zh) 2020-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8830B (zh) 熱風處理不織布加工裝置及加工方法
US6511625B1 (en) Transversely stretched nonwoven fabric with high tensile strength stretched seven times wider or more in transverse direction
TWI485298B (zh) A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nonwoven fabric and a device thereof
US9903057B2 (en) Bulkiness recovery apparatus and bulkiness recovery method for nonwoven fabric
JP2007177364A (ja) 長尺状シートの熱処理装置
JP5529518B2 (ja)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US9777414B2 (en) Bulkiness recovery apparatus for nonwoven fabric
CN110892105B (zh)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无纺布的制造装置
US20230383447A1 (en) Methods of creating soft and lofty nonwoven webs
US10041200B2 (en) Bulkiness recovery apparatus and bulkiness recovery method for nonwoven fabric
US9903058B2 (en) Absorbent articl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absorbent articl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70096366A1 (en) Continuous 3-D fiber network formation
JP2003064570A (ja) 複合不織布
US9809913B2 (en) Bulk recovery apparatus for nonwoven fabric and bulk recovery method for the same
JP2000271054A (ja) ワイパーの製造方法
CN104499186B (zh) 无纺布的体积恢复装置以及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
JPH02167698A (ja) 不織布の切断方法及び装置
WO2002063086A1 (fr)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fabrication de tissu non tissé
JP2003286653A (ja) フィラメントが一方向に配列されたウェブ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該ウェブ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