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71633B - 系统 - Google Patents

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71633B
CN110871633B CN201910812691.8A CN201910812691A CN110871633B CN 110871633 B CN110871633 B CN 110871633B CN 201910812691 A CN201910812691 A CN 201910812691A CN 110871633 B CN110871633 B CN 110871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cartridge
attached state
abutment
ink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126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71633A (zh
Inventor
温井康介
大野彰人
中泽史朗
小林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71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1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71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71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36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系统包括:液体盒;和附接部,液体盒能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插入方向上插入附接部。液体盒包括:壳体,具有储存腔室;液体通道;电路板;第一抵接表面,位于储存腔室上方;第二抵接表面,位于储存腔室下方;和弹性构件,提供第一和第二抵接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这些抵接表面在附接状态下抵靠附接部。附接部包括:盒保持器,由顶壁、底壁及第一和第二侧壁构成;供应管;连接器;和壁部。弹性构件在附接状态下弹性变形,以在壳体与顶壁之间的位置以及壳体与底壁之间的位置之一处被压缩。

Description

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液体盒和附接部,该液体盒在其中储存有液体,该液体盒能够附接到该附接部。
背景技术
常规地,已知一种包括墨盒和喷墨记录装置的系统。喷墨记录设备包括附接部,墨盒能够安装在该附接部中,并且墨盒能够从该附接部取出。喷墨记录装置具有用于将墨盒保持在安装状态的机构,在该安装状态下,墨盒安装在附接部中。
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7-56706公开了一种打印机,该打印机具有附接部,在该附接部中设置有杠杆。当将墨盒安装在附接部中并向下推动杠杆时,杠杆与墨盒接合,以防止墨盒被从附接部取出。通过操作杠杆,能够将墨盒从打印机的附接部取出。
此处,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7-56706中公开的打印机的附接部中需要用于设置杠杆的空间。这导致能够存储在墨盒中的墨的体积减少。
代替附接部包括杠杆的构造,可以想到墨盒包括杠杆的构造。然而,即使在后一种情况下,仍然存在该构造需要用于将杠杆设置在墨盒中的空间的问题。因此,也会减少能够存储在墨盒中的墨的体积。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内容,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能够在维持液体盒中能够存储的液体的体积的同时将液体盒保持到附接部中。
(1)为了实现以上和其它目的,根据一种形态,本公开提供一种系统,包括:液体盒;和附接部,所述液体盒能够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插入方向上插入到所述附接部中。液体盒包括:壳体;液体通道;电路板;第一抵接表面;第二抵接表面;和弹性构件。所述壳体形成有储存腔室,在所述储存腔室中储存液体。在将所述液体盒插入到所述附接部中的附接状态下,所述液体通道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向前打开。所述储存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通过所述液体通道彼此连通。所述电路板在所述附接状态下面向上方。所述电路板包括盒侧触点。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第一抵接表面比所述储存腔室进一步向上定位,并且所述第一抵接表面面向上方,以能够抵靠所述附接部。所述第二抵接表面相对于所述储存腔室与所述第一抵接表面相反地定位。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第二抵接表面能够抵靠所述附接部。所述弹性构件能够在所述重力方向上弹性变形。所述弹性构件提供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抵接表面。附接部包括:盒保持器;供应管;连接器;和壁部。盒保持器包括:顶壁;底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底壁在所述重力方向上与所述顶壁间隔开。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弹性变形,以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顶壁之间的位置以及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壁之间的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被压缩。所述第二侧壁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开,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插入方向及所述重力方向交叉。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将所述顶壁连接到所述底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被构造成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保持所述液体盒。所述供应管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所述液体通道,以允许供应在所述储存腔室中储存的所述液体。所述连接器被设置在所述顶壁处,并且所述连接器包括触点。所述触点被构造成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接触所述盒侧触点。所述壁部从所述顶壁向下延伸且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延伸。
利用上述结构,在液体盒的附接状态下,在弹性构件弹性变形的同时,弹性构件与顶壁和底壁中的一个壁接触。因此,弹性构件由于其回复力而与顶壁和底壁中的一个壁压力接触。同时,抵抗由弹性构件所施加的回复力的反作用力被施加到液体盒的抵靠顶壁和底壁中的其余一个壁的表面。因此,抵靠顶壁和底壁中的其余一个壁的表面与底壁压力接触。以此方式,液体盒能够维持在附接状态,而无需提供用于维持液体盒的附接的部件,例如杠杆。此外,使用者能够仅通过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拉动液体盒来将液体盒从附接部取出,而不需要在重力方向上移动液体盒。
(2)在根据形态(1)的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弹性构件提供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表面中的一个抵接表面,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从上方抵靠所述顶壁,并且所述第二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从下方抵靠所述底壁。
(3)在根据形态(1)或(2)的系统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抵靠所述壁部。
利用上述结构,壁部在插入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当液体盒相对于附接部的位置在插入方向上偏离时,也能够提高维持壁部与第一抵接表面接触的状态的可能性。
(4)在根据形态(3)的系统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延伸。
假设当在侧视图中时(即,当从右侧或左侧观察附接状态下的液体盒时)壁部和第一抵接表面在特定点处彼此抵靠(点接触),则由于由与壁部和第一抵接表面接触的部件所施加的力,所以在壁部和第一抵接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可能发生蠕变变形。然而,由于根据上述结构,壁部和第一抵接表面在插入方向上是伸长的,所以在侧视图中壁部和第一抵接表面在特定区域处彼此抵靠(线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上述蠕变变形的发生。
(5)在根据形态(3)或(4)的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抵接表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壁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满足不等式(1):W1<(L2/L1)·W2…(1),其中:W1:在所述壁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抵接表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之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距离;W2:所述盒侧触点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在第一抵接位置与第二抵接位置之间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距离,所述供应管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抵接位置处抵靠限定所述液体通道的表面,所述盒侧触点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触点;并且L2:在所述第一抵接位置与第三抵接位置之间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距离,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第三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壁部。
利用上述结构,不管第一抵接表面相对于壁部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程度如何,只要第一抵接表面和壁部彼此抵靠,就能够将盒侧触点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离抑制在盒侧触点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内。因此,只要维持第一抵接表面抵靠壁部,即使盒侧触点在宽度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离,也能够防止盒侧触点与触点之间的电连接的断开。
(6)在根据形态(1)至(5)中的任一形态的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顶壁;所述第二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另一个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底壁;并且当从上方观察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时,所述抵接位置与所述另一个抵接位置彼此重叠。
假设在平面图中抵接位置(第一抵接表面抵靠壁部的位置)和另一个抵接位置(第二抵接表面抵靠底壁的位置)彼此不重叠,则可能出现以下问题:液体盒可能由于由壁部施加到液体盒的力或由底壁施加到液体盒的力而相对于宽度方向或插入方向倾斜。然而,利用上述结构,在液体盒的平面图中,抵接位置与另一个抵接位置彼此重叠。这种布置能够限制液体盒相对于宽度方向和插入方向的倾斜,从而稳定液体盒的姿态。
(7)在根据形态(1)至(6)中的任一形态的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顶壁;所述第二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另一个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底壁;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在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间提供中间位置;并且所述抵接位置和所述另一个抵接位置在所述插入方向上比所述中间位置进一步向后定位。
假设抵接位置和另一个抵接位置被定位成在插入方向上比中间位置进一步向前(即,进一步在附接部的内侧部中),则当第一抵接表面和第二抵接表面中的一个抵接表面在将液体盒从附接部拆卸期间卡在附接部中时,阻碍液体盒从附接部中出来。然而,在上述结构中,抵接位置和另一个抵接位置都被定位成比中间位置进一步向后。作为结果,即使当第一抵接表面或第二抵接表面卡在附接部中时,也能够容易地拉出液体盒。
(8)在根据形态(1)或(2)的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附接部进一步包括杆,所述杆在所述顶壁的附近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杆被支撑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并且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抵靠所述杆。
(9)在根据形态(1)至(3)中的任一形态的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附接部进一步包括杆,所述杆在所述顶壁的附近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杆被支撑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并且所述弹性构件具有后端,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后端在所述插入方向上比所述杆进一步向后定位。
利用上述结构,附接状态下的液体盒的弹性构件的后端比杆进一步向后定位。因此,当将液体盒从附接部取出时,弹性构件不太可能由于钩在杆上而损坏。
(10)在根据形态(1)的系统中,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壁,所述壁具有底端,所述底端被定位成比所述触点低,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壁在所述插入方向上比所述电路板进一步向后定位;所述电路板被支撑到所述壳体,以便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的所述电路板被定位成比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的所述电路板低;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推压;并且在将所述液体盒插入到所述附接部中期间,所述电路板由于抵靠所述附接部的所述壁而从所述第一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利用上述结构,当液体盒在附接状态下时,电路板被定位成比壁进一步向前,并且壁的底端位于触点的下方。因此,在液体盒的附接状态下,壁能够防止使用者触摸触点和盒侧触点。
此外,利用上述结构,即使当电路板和壁在液体盒水平插入附接部中的期间彼此干涉时,通过壁向下推动电路板,电路板也能够克服推压构件的推力而朝向其第二位置移动,从而限制壁对液体盒插入到附接部中的阻碍。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描述,实施例的特定特征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将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竖直截面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盒-附接部的竖直截面图;
图3A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盒-附接部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B是沿着图3A中的平面IIIB-IIIB截取的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盒-附接部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4是处于直立姿态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透视图;
图5是处于直立姿态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竖直截面图;
图6A是示出处于直立姿态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弹性构件和电路板附近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6B是示出处于直立姿态的根据实施例的墨盒的凸部附近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插入到盒-附接部中的状态的竖直截面图;
图8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从图7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盒-附接部中的状态的竖直截面图;
图9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完全插入盒-附接部中的状态的竖直截面图;
图10是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和图9中所示的盒-附接部的后侧视图;
图11是示出确定根据实施例的墨盒是否附接到盒-附接部的步骤的方式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确定根据实施例的墨盒是否附接到盒-附接部的步骤的另一种方式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实施例的墨盒和根据变型的打印机的盒-附接部的竖直截面图;
图14是根据变体的墨盒的竖直截面图,该墨盒附接到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的盒-附接部;并且
图15是根据另一个变体的墨盒的竖直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示例,并且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变型和变体。
<打印机10的概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打印机10。打印机10被构造成基于喷墨记录方法通过向片材喷射墨滴而在片材上记录图像。打印机10包括记录头21、盒-附接部110和墨管20。储存待供应到记录头21的墨的墨盒30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墨管20将记录头21连接到盒-附接部110。开口112形成在盒-附接部110的一端中。打印机10的墨盒30和盒-附接部110构成了本公开的系统。
墨盒30通过开口112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以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也通过开口112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中取出。图1示出了墨盒30中的一个墨盒,该墨盒处于其附接状态,即,处于墨盒30已经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图9示出了图1的墨盒30和盒-附接部110。即,图9示出了墨盒30的附接状态。
在以下描述中,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方向被定义为向前方向51。此外,当将墨盒30向前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并附接到盒-附接部110时,墨盒30的姿态被定义为直立姿态。因此,当处于其附接状态时,墨盒30处于直立姿态。图1、图4至图10以及图13至图15示出了处于这种直立姿态的墨盒30。向后方向52被定义为与向前方向51相反的方向,并且向后方向52是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中取出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方向被定义为正交于重力方向且平行于插入方向的方向。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都平行于水平方向(与重力方向正交的方向)。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与重力方向交叉。
此外,向下方向53被定义为重力方向,并且向上方向54被定义为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此外,如图4、图6A和图6B中所示,与向前方向51和向下方向53正交的方向分别被定义为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更具体地,当墨盒30处于其直立姿态(图1中所示的附接状态)时,在从后方观察墨盒30时,向右方向55被定义为向右延伸的方向,向左方向56被定义为向左延伸的方向,如图6A中所示。
此外,在以下描述中,向前方向51和向后方向52将被统称为前后方向,向上方向54和向下方向53被统称为上下方向,向右方向55和向左方向56被统称为左右方向。
在墨盒30完全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墨盒30具有:左右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上下方向(即高度方向)上的高度;以及前后方向(即深度方向)上的深度。当墨盒30处于其直立姿态时,墨盒30的宽度方向对应于左右方向,墨盒30的高度方向对应于上下方向,并且墨盒30的深度方向对应于前后方向。
墨盒30在处于直立姿态的同时通过开口112(见图7和图8)向前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并附接到盒-附接部110(见图9)。在墨盒30处于直立姿态的同时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向后取出。
每一个墨盒30储存墨,打印机10能够使用该墨来进行打印。如图1中所示,当墨盒30在其在盒-附接部110中的附接状态时,每一个墨盒30通过对应的墨管20连接到记录头21。记录头21包括副罐28和喷嘴29。每一个副罐28暂时保持待通过对应的墨管20供应的墨。记录头21根据喷墨记录方法通过喷嘴29喷射从副罐28供应的墨。更具体地,记录头21包括头控制板(未示出)以及与喷嘴29一对一对应的压电元件29A。头控制板选择性地向压电元件29A施加驱动电压,以通过喷嘴29喷射墨。
打印机10还包括片材托盘15、进给辊23、传送路径24、一对传送辊25、压板26、一对排出辊27和排出托盘16。进给辊23将来自片材托盘15的片材中的每一个片材进给到传送路径24上,并且传送辊25将该片材传送到压板26上。随着片材经过压板26,记录头21将墨喷射到片材上,由此图像被记录在片材上。排出辊27接收已经经过了压板26的片材并将该片材排出到设置在传送路径24的下游端上的排出托盘16中。
<盒-附接部110>
如图2中所示,盒-附接部110包括盒保持器101、盖111、盖传感器118、管102、罐103、光学传感器113、肋114和连接器130。
<盒保持器101>
图2中所示的盒保持器101构成盒-附接部110的壳体。盒保持器101具有箱形状,该盒保持器101在其中限定内部空间104。
如图2中所示,盒保持器101包括端壁57、底壁59、顶壁58和一对侧壁60。底壁59从端壁57的底边缘向后延伸。顶壁58从端壁57的顶边缘向后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与底壁59分隔。侧壁60中的一个侧壁从端壁57的右边缘向后延伸,而侧壁60中的另一个侧壁从端壁57的左边缘延伸。从端壁57的右边缘延伸的侧壁60连接到底壁59的右边缘和顶壁58的右边缘,并且从端壁57的左边缘延伸的侧壁60连接到底壁59的左边缘和顶壁58的左边缘。因此,侧壁6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隔,并且分别将顶壁58连接到底壁59。
盒保持器101的在前后方向上与端壁57相反的端部是敞开的,并且用作开口112。开口112与盒保持器101的内部空间104连通。当使用打印机10时,使用者面向开口112。
盒保持器101的内部空间104由端壁57、底壁59、顶壁58和侧壁60限定。分隔壁(未示出)将内部空间104分成四个隔室。在内部空间104的每一个隔室中设有管102、罐103、光学传感器113、肋114和连接器130中的一个。注意,内部空间104中隔室的数量不限于四个。
<管102>
图2中所示的每一个管102由树脂制成,并且具有中空圆筒形形状。如图2中所示,管102位于构成盒保持器101的端壁57的下部。管102比盒保持器101的端壁57进一步向后突出。每一个管102的后端(远端)和前端(近端)都是敞开的。
每一个管102在其中具有内部空间102A。在每一个内部空间102A中容纳有阀115和螺旋弹簧116。阀115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和关闭形成在管102远端中的开口102B。螺旋弹簧116向后推压阀115。因此,在未将外力施加到阀115的状态下(当未将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时),阀115关闭开口102B。当未将外力施加到阀115时,由螺旋弹簧116推压的阀115的后端从开口102B中突出来,以比开口102B进一步向后延伸。
在每一个管102的远端处在其周壁中形成凹口(未示出),具体地说,该凹口形成在周壁的位于阀115的关闭开口102B的部分(即阀115的前端)后方的部分中。
<盖111>
如图1中所示,盖111设置在形成于盒保持器101中的开口112的附近。盖111能够通过在盒保持器101关闭和打开来覆盖开口112或将开口112暴露于外部。盖111被支撑在枢轴109上,该枢轴109在盒保持器101的限定开口112的底边缘的部分的附近沿左右方向延伸。利用这种构造,盖111能够从覆盖开口112的关闭位置(见图1)枢转到打开位置,使得盖111的顶边缘向后移动。当盖111处于打开位置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形成在盒保持器101中的开口112将墨盒30插入盒保持器101中。当盖111处于关闭位置时,使用者不能将墨盒30插入盒保持器101中或将墨盒30从盒保持器101中取出。
<罐103>
如图2中所示,罐103设置在盒保持器101的前方。每一个罐103具有允许将墨储存在其中的箱形状。每一个罐103具有通过空气连通端口124通向外部的顶部。因此,罐103的内部空间与大气连通。罐103中的内部空间经由对应的墨管20与对应的管102的前端连通。利用这种布置,从管102的内部空间102A流出的墨积聚在罐103中。罐103的内部空间也通过对应的墨管20与记录头21连通。因此,通过对应的墨管20将储存在罐103的内部空间中的墨供应到记录头21。
注意,盒-附接部110不一定必需设有罐103。在这种情况下,管102的后端经由墨管20与记录头21连通,而不穿过罐103。
<光学传感器113>
如图2中所示,光学传感器113设置在盒保持器101的顶壁58的附近。每一个光学传感器113包括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光发射部设置在光接收部的右侧或左侧且与光接收部间隔开。
光学传感器113被构造成向控制器1输出检测信号。信号根据光接收部是否接收到从对应的光发射部沿左右方向发射的光而不同。例如,当光接收部未能接收从对应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时(即,当接收的光小于规定强度时),光学传感器113向控制器1输出低电平信号;并且当光接收部能够接收从对应的光发射部发射的光时(即,当接收的光大于或等于规定强度时),光学传感器113向控制器1输出高电平信号。此处,控制器1是用于控制打印机10的整体操作的装置,并且控制器1例如由CPU、ROM和RAM构成。
<盖传感器118>
如图1中所示,在开口112的顶边缘附近将盖传感器118设置在盒保持器101上。盖传感器118包括光发射部和光接收部。当盖111处于关闭位置时,盖111的一部分被设置在光从光发射部朝向光接收部行进的光路中,从而阻止光到达盖传感器118中的光接收部。因此,盖传感器118向控制器1输出低电平信号。当盖111不处于关闭位置时,即,当盖111与盖传感器118分离时,盖111不中断从光发射部行进到光接收部的光。盖传感器118因此向控制器1输出高电平信号。
<肋114>
如图2中所示,在比光学传感器113进一步向后的位置处将肋114设置在顶壁58上。每一个肋114从顶壁58向下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10中所示,在盒保持器101中限定的内部空间104的四个隔室中的每一个隔室中,肋114中的一个肋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顶壁58的中央部分处。如图2中所示,每一个肋114具有面向后方的表面114A。表面114A具有用作倾斜表面114B的下部,该倾斜表面114B在向后延伸的同时向上延伸。注意,表面114A的整个部分可以用作倾斜表面114B。
<连接器130>
如图2至图3B中所示,每一个连接器130包括四个触点132和容纳触点132的壳131。
如图2中所示,在顶壁58附近将电路板133固定到盒保持器101。电路板133被定位成比管102和光学传感器113进一步向后且比肋114进一步向前。换句话说,电路板133被固定到盒保持器101。连接器130的壳131由螺钉、焊料等(未示出)固定到电路板133的底表面。因此,连接器130经由电路板133固定到盒保持器101的顶壁58。注意,连接器130不一定必需固定到盒保持器101。替代地,可以例如通过将连接器130与电路板133接合而将连接器130可拆卸地附接到电路板133的底表面。
如图3A和图3B中所示,每一个连接器130的壳131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狭槽135形成在壳131中且被形成为从底表面131A经由后表面131B到顶表面131C。四个狭槽135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四个狭槽135在壳131中提供四个内部空间。在四个内部空间中的每一个内部空间中设置一个触点132。因此,连接器130包括四个触点132。注意,狭槽135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因此设置在连接器130中的触点132的数量也不限于四个。
触点132由壳131支撑在由狭槽135形成的对应的内部空间中。触点132由柔性且导电的构件构成。触点132的底端部132A比壳131的底表面131A进一步向下突出。触点132的底端部132A能够向上弹性变形。
触点132的顶端部132B(见图3B)安装在电路板133上。通过这种结构,触点132电连接到安装在电路板133上的电路。换句话说,触点132电连接到电路。该电路也电连接到控制器1(见图1)。
壳131包括后壁136、前壁137、右壁138和左壁139。后壁136、前壁137、右壁138和左壁139从壳131的底表面131A向下突出。后壁136、前壁137、右壁138和左壁139的底边缘被定位成低于触点132的底边缘。
后壁136被定位成比触点132的底端部132A进一步向后。前壁137被定位成比触点132的底端部132A进一步向前。后壁136和前壁137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对准。右壁138被定位成比触点132的底端部132A靠右,并且左壁139被定位成比触点132的底端部132A靠左。右壁138和左壁139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准。右壁138的前边缘连接到前壁137的右边缘,并且右壁138的后边缘连接到后壁136的右边缘。左壁139的前边缘连接到前壁137的左边缘,并且左壁139的后边缘连接到后壁136的左边缘。
<墨盒30>
图4至图6B中所示的墨盒30是用于储存墨的容器。在盒保持器101的内部空间104中分隔出的四个隔室中的每一个隔室中(见图2)能够容纳一个墨盒30。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将四个墨盒30容纳在盒-附接部110中。四个墨盒30中的每一个墨盒30对应于青色、品红色、黄色和黑色的墨颜色中的一种。这四种颜色中的一种颜色的墨被储存在对应的墨盒30中。盒-附接部110能够容纳的墨盒30的数量不限于四个。
如图4至图6B中所示,每一个墨盒30包括壳体31、密封构件76、突起67、弹性构件90、凸部95、凹部43、支撑构件44、螺旋弹簧45和电路板64。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下文中,墨盒30被假定为处于其直立姿态。换句话说,墨盒30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基于墨盒30处于直立姿态来定义的。
壳体31由前壁40、后壁41、顶壁39、底壁42以及一对侧壁37和38构成。前壁40和后壁41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隔。顶壁39布置在前壁40与后壁41之间,并且从前壁40的顶边缘延伸到后壁41的顶边缘。底壁42布置在前壁40与后壁41之间,并且从前壁40的底边缘延伸到后壁41的底边缘。也就是说,顶壁39和底壁42分别将前壁40连接到后壁41。顶壁39和底壁42在重力方向上彼此隔开。侧壁37和侧壁38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隔。侧壁37和38的周边缘分别连接到前壁40、后壁41、顶壁39和底壁42。
在墨盒30处于其直立姿态的状态下,从后壁41到前壁40的方向相当于向前方向51,从前壁40到后壁41的方向相当于向后方向52,从顶壁39到底壁42的方向相当于向下方向53,从底壁42到顶壁39的方向相当于向上方向54,从侧壁38到侧壁37的方向相当于向右方向55,并且从侧壁37到侧壁38的方向相当于向左方向56。同样在直立姿势下,前壁40的前表面40A面向前方,后壁41的后表面41A面向后方,底壁42的底表面42A面向下方,顶壁39的顶表面39A面向上方,侧壁37的右表面37A面向右侧,侧壁38的左表面38A面向左侧。
前壁40由前壁40B和前壁40C构成,前壁40C被定位成比前壁40B进一步向后。即,前壁40B的前表面和前壁40C的前表面构成前壁40的前表面40A。
底壁42由底壁42B和底壁42C构成,底壁42C被定位成比底壁42B高。底壁42B的底表面和底壁42C的底表面构成底壁42的底表面42A。底壁42C从前壁40B的底边缘向后连续延伸。底壁42B和底壁42C通过前壁40C而联结。
墨盒30具有整体扁平形状,其中其左右尺寸(宽度)小于其前后尺寸(深度),并且上下尺寸和前后尺寸(高度和深度)大于左右尺寸(宽度)。
墨盒30被构造成通过将墨盒30向前插入穿过形成在盒-附接部110的墨盒保持器101中的开口112而附接到墨盒保持器101。墨盒30被构造成通过将墨盒30向后拉动穿过开口112而从墨盒保持器101移除。
如图5中所示,壳体31在其中限定了用于储存墨的储存腔室32。储存腔室32位于前壁40与后壁41之间、顶壁39与底壁42之间以及一对侧壁37和38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储存腔室32由前壁40的与前表面40A相反的表面(前壁40的后表面)、后壁41的与后表面41A相反的表面(后壁41的前表面)、顶壁39的与顶表面39A相反的表面(顶壁39的下表面)、底壁42的与底表面42A相反的表面(底壁42的上表面)、侧壁37的与右表面37A相反的表面(侧壁37的左表面)以及侧壁38与左表面38A相反的表面(侧壁38的右表面)所限定。
在壳体31中,至少后壁41能够透射光,使得能够从壳体31的外部看到储存在储存腔室32中的墨的液位。
壳体31还包括圆筒75,该圆筒75从前壁40C的前表面40A向前突出。圆筒7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圆筒75在其中限定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道75A。即,圆筒75和通道75A延伸的方向(前后方向)与墨盒30的插入方向一致。通道75A具有与储存腔室32连通的后端。开口75B形成在圆筒75的前端中且与通道75A连通。也就是说,通道75A设置在前壁40C处,以向前敞开。换句话说,通道75A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壁40C,并且提供储存腔室32与壳体31的外部之间的连通。
阀79和螺旋弹簧80被容纳在通道75A内。阀79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打开和关闭开口75B。螺旋弹簧80向前推压阀79。因此,在未将外力施加到阀79的状态下,阀79牢固地接触装配在开口75B中的密封构件76。当将外力施加到阀79时,阀79与密封构件76分离,从而使通道75A与壳体31的外部连通。因此,储存在储存腔室32中的墨能够通过通道75A和开口75B供应到壳体31的外部。顺便提及,用于在开口75B的打开和关闭之间切换的结构不限于由阀79构成的结构。例如,开口75B可以由附接到圆筒75的密封件关闭。
空气连通端口140形成在壳体31的顶壁39中。于在将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之前的状态下,空气连通端口140由密封件141密封。能够将密封件141从空气连通端口140剥离。通过在将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之前将密封件141从空气连通端口140剥离,储存腔室32能够经由空气连通端口140与大气连通。
顺便提及,储存腔室32可以通过不涉及将密封件141剥离的手段而与大气连通。例如,可以在空气连通端口140中设置阀,以实现储存腔室32的状态在与大气连通的连通状态和与大气不连通的非连通状态之间的切换。
顺便提及,前壁40、后壁41、顶壁39、底壁42、侧壁37和侧壁38中的每一个均可以以与实施例中的前壁40相同的方式由多个壁构成,或者每一个均可以像后壁41一样由单个壁构成。
还替代地,墨盒30的表面(包括前壁40的前表面40A、后壁41的后表面41A、顶壁39的顶表面39A、底壁42的底表面42A、侧壁37的右表面37A和侧壁38的左表面38A)不一定必需被分别形成为单个平坦表面。
前壁40的前表面40A是当从前侧观察处于直立姿态的墨盒30时使用者能够看到的壳体31的表面。根据本公开的概念,前表面包括:壳体31的位于最前方的表面(前表面40A);以及位于壳体31的在最前表面与最后表面(后表面41A)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中点前方的表面。
后壁41的后表面41A是当从后侧观察处于直立姿态的墨盒30时使用者能够看到的壳体31的表面。本公开中的后表面的概念包括:壳体31的位于最后方的表面(后表面41A);以及位于壳体31的在最后表面与最前表面(前表面40A)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中点后方的表面。
顶壁39的顶表面39A是当从上方观察处于直立姿态的墨盒30时使用者能够看到的壳体31的表面。本公开中顶表面的概念包括:壳体31的最顶表面(顶表面39A);以及在壳体31的在最顶表面与最底表面(底表面42A)之间的竖直中点上方的表面。
底壁42的底表面42A是当从下方观察处于直立姿态的墨盒30时使用者能够看到的壳体31的表面。本公开中底表面的概念包括:壳体31的最底表面(底表面42A);以及在壳体31的在最底表面与最顶表面(顶表面39A)之间的竖直中点下方的表面。
侧壁37的右表面37A是当从右侧观察处于直立姿态的墨盒30时使用者能够看到的壳体31的表面。
侧壁38的左表面38A是当从左侧观察处于直立姿态的墨盒30时使用者能够看到的壳体31的表面。
<密封构件76>
如图5中所示,密封构件76设置在通道75A中。密封构件76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构件构成。密封构件76是环形构件,其具有形成在其中心的通孔76A。通孔76A具有圆形的截面。通孔76A的直径小于盒-附接部110中的对应的管102的外径(见图2)。如图5中所示,密封构件76设置在圆筒75的开口75B附近,使得通孔76A在前后方向上与开口75B对准。密封构件76的外径大于开口75B的直径。因此,当将密封构件76装配在开口75B中时,在密封构件76与圆筒75之间形成了气密密封,以在它们之间提供液密密封。
通过众所周知的方法防止密封构件76从圆筒75上脱落。例如,可以通过将密封构件76夹在圆筒75与放置在圆筒75上的帽(未示出)之间而将密封构件76固定在圆筒75中,或者可以通过粘合剂将密封构件76固定在圆筒75中。
<突起67>
如图4和图5中所示,突起67设置在顶壁39的顶表面39A上。突起67从顶表面39A向上突出且在前后方向上是伸长的。
由盒-附接部110的光学传感器113(见图2)发射的光被构造成入射在突起67的右表面或左表面上。因此,突起67的被光入射到的表面将被称为“挡光表面”。在本实施例中,突起67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板,该树脂材料包含例如能够阻挡或衰减光的有色材料(黑色颜料)。作为变体,可以将防止光通过的材料(例如铝箔)至少附接到突起67的挡光表面。
<弹性构件90>
如图4和图5中所示,在比突起67靠后的位置处将弹性构件90设置在顶壁39的顶表面39A上。此处,壳体31的中间位置P1在前后方向上由壳体31的前端(前表面40A的最前部分)和壳体31的后端(后表面41A的最后部分)限定。弹性构件90位于区域R1中,该区域R1是比中间位置P1进一步向后的区域(即,在前后方向上在中间位置P1和壳体31的后端之间的区域)。如图4至图6A中所示,弹性构件90从顶表面39A向上突出,并且在沿向后方向延伸的同时向上延伸。
弹性构件90是可弹性变形的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90是板簧,其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当将外力施加到弹性构件90时,弹性构件90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以弯曲,使得弹性构件90的远端部(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弹性构件90具有顶表面90A,该顶表面90A面向斜上方和前方。换句话说,顶表面90A面向向上方向和向前方向。顶表面90A被定位成比储存腔室32进一步向上。顶表面90A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A(见图5)大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LB(见图10)。也就是说,顶表面90A在前后方向上是伸长的。顶表面90A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LB(见图10)大于肋114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LC(见图10)。注意,尺寸LA可以小于或等于尺寸LB,并且尺寸LB可以小于或等于尺寸LC。
顺便提及,在图10中,仅示出了通过将内部空间104分隔而限定的四个空间中的一个空间,而省略了四个空间中的其余三个空间。
<凸部95>
如图4、图5和图6B中所示,凸部95从底壁42的底表面42A向下突出。在前后方向上,凸部95设置在区域R1中,该区域R1被定位成比中间位置P1进一步向后。当在上下方向上(即,在墨盒30的平面图中)观察墨盒30时,凸部95具有与弹性构件90重叠的至少一部分。凸部95具有:后表面95A,该后表面95A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以朝向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前表面95B,该前表面95B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以朝向前方向上延伸。
凸部95的底表面95C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后表面95A与前表面95B之间。底表面95C的后端连接到后表面95A的前端。底表面95C的前端连接到前表面95B的后端。底表面95C面向下方,并且被定位成比储存腔室32进一步向下。即,底表面95C被定位成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储存腔室32与弹性构件90相反。
<电路板64>
如图4至图6A中所示,顶壁39形成有凹部43,该凹部43从顶表面39A向下凹进。凹部43形成在比突起67进一步向后且比弹性构件90进一步向前的位置处。螺旋弹簧45设置在凹部43的内部。螺旋弹簧45具有:底端,该底端连接到凹部43的底表面43A;以及顶端,该顶端连接到支撑构件44的底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构件44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但是也可以具有除长方体形状之外的形状。
支撑构件44的后表面44A具有用作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44B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后表面44A的上部)。也就是说,倾斜表面44B朝向后方向下延伸。此外,支撑构件44的前表面44C具有用作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44D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前表面44C的上部)。换句话说,倾斜表面44D朝向前方向下延伸。注意,后表面44A的整个部分可以用作倾斜表面44B,并且前表面44C的整个部分可以用作倾斜表面44D。电路板64被支撑到支撑构件44的顶表面。
电路板64的后表面可以以类似于倾斜表面44B的方式倾斜,并且电路板64的前表面可以以类似于倾斜表面44D的方式倾斜。
电路板64包括基板63和多个(四个)电极65。基板63是由玻璃环氧树脂等形成的刚性基板。四个电极65和存储器(未示出)安装在基板63上,以构成电路板64。电极65的数量取决于盒-附接部110的触点132(见图2)的数量。即,电极65的数量不限于四个。顺便提及,基板63可以由具有柔性的柔性基板构成。
基板63由光聚合物结合到支撑构件44的顶表面。此处,可以由除光聚合物之外的粘合剂将电路板64(基板63)结合到支撑构件44的顶表面,或者可以通过除粘合剂之外的手段将其固定到支撑构件44的顶表面,例如通过热填缝。替代地,可以通过粘合以外的手段将电路板64固定到支撑构件44的顶表面。
电路板64的存储器存储能够由打印机10的控制器1读取的、与墨盒30相关的信息。与墨盒30相关的信息可以是指定了批号、制造日期、墨颜色等的数据。顺便提及,电池可以安装在基板63上。在这种情况下,电池电连接到存储器以向存储器供应电力。
如图3B中所示,形成在基板63上的四个电极65与盒-附接部110中的四个触点132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如上所述,电极65的数量不限于与触点132类似的四个。如图4和图6A中所示,电极6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电极65中的每一个电极电连接到存储器。
由于螺旋弹簧45在上下方向上的扩张和收缩,即螺旋弹簧45在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所以电路板64能够在第一位置(图4和图5中所示的位置)与第二位置(未示出)之间移动。当处于第二位置时,电路板64被定位成比处于第一位置的电路板64进一步向下。换句话说,在电路板64的第二位置的支撑构件44比在电路板64的第一位置的支撑构件44进一步插入凹部43中。
在螺旋弹簧45具有自然长度的状态下,电路板64处于第一位置。当电路板64处于第二位置时,螺旋弹簧45相比于其自然长度被压缩。也就是说,当螺旋弹簧45相比于其自然长度被压缩时,螺旋弹簧45向上(即朝向电路板64的第一位置)推压支撑构件44和电路板64。
<用于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将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的盒保持器101中的操作。
图4和图5示出了在被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之前的墨盒30。此时,密封件141密封空气连通端口140,使得储存腔室32不与大气连通。在将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之前,使用者剥离密封件141,从而使储存腔室32向大气打开。此外,在将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之前,阀79与密封构件76接触。因此,防止储存在储存腔室32中的墨通过通孔76A流出墨盒30。
如图2中所示,在未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的状态下,在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部与光接收部之间没有物体。因此,允许光从光发射部行进到光接收部。此时,光学传感器113向控制器1(见图1)输出高电平检测信号。此外,在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之前,阀115关闭开口102B,并且阀115的后端比开口102B进一步向后突出。
为了将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使用者通过盒-附接部110的开口112将墨盒30向前插入盒保持器101中(见图7)。在本实施例中,将墨盒30以直立姿态插入盒保持器101中。然而,可以将墨盒30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倾斜姿态插入盒保持器101中。
如图7中所示,随着墨盒30向前插入盒保持器101中,盒-附接部110的管102贯穿密封构件76的通孔76A(开口75B),以插入到圆筒75的通道75A中。此时,管102的外周表面紧密接触密封构件76的内周表面(限定了通孔76A的表面)。这种构造不仅在圆筒75与管102之间形成了防止墨泄漏到盒保持器101中的液密密封,而且还固定了圆筒75相对于盒保持器101的位置。
插入到通道75A中的管102也接触阀79并向后推动阀79。通过该动作,阀79克服螺旋弹簧80的向前推力而与密封构件76分离(见图8)。
此外,在管102的远端接触阀79的同时,阀79从阀115的后侧接触阀115并向前推动阀115。因此,阀115克服螺旋弹簧116的推力向前移动。通过该动作,使得管102的内部空间102A通过开口102B与管102的外部连通。
结果是,储存在储存腔室32中的墨能够经由管102的内部空间102A流入罐103和记录头21中。此时(在图8中所示的状态下),电路板64还没有与盒-附接部110接触。
在凸部95被支撑到底壁59的同时,墨盒30向前插入盒保持器101中。当在底壁42的底表面42A被支撑到底壁59(即,于在将凸部95支撑到底壁59之前的状态下)的同时将墨盒30向前插入盒保持器101中时,凸部95从底壁59的后端的后侧接触底壁59的后端。此时,底壁59的后端由凸部95的前表面95B相对引导,从而将凸部95带到底壁59上。作为结果,凸部95被支撑到底壁59。
随着墨盒30从图7中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插入盒保持器101中,支撑构件44的倾斜表面44D从后壁136的后侧抵靠后壁136。然后,当墨盒30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向前插入时,由于由后壁136施加到倾斜表面44D的反作用力,所以后壁136由倾斜表面44D相对引导。因此,电路板64和支撑构件44克服螺旋弹簧45的推力向下移动,使得电路板64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动。如图8中所示,这种移动使得支撑构件44和电路板64被定位成比后壁136进一步向下。
此外,随着墨盒30从图7中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插入盒保持器101中,弹性构件90的顶表面90A从后方抵靠肋114的表面114A(倾斜表面114B)。随着墨盒30进一步向前插入,由于由表面114A施加到顶表面90A的反作用力,所以顶表面90A由表面114A相对引导,使得弹性构件90弹性变形。更具体地,弹性构件90弹性变形,使得弹性构件90的远端部(后端部)向下移动。也就是说,与弹性构件90未弹性变形的状态相比,弹性构件90由于其弹性变形而被向下压缩。如图8中所示,弹性变形的弹性构件90具有向上凸出的弯曲形状。
在图8中所示的状态下,螺旋弹簧80和116的向后推力被施加到墨盒30。随着墨盒30克服螺旋弹簧80和116的推力而从图8中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插入盒保持器101中,电路板64到达触点132正下方的位置。此时,支撑构件44和电路板64被定位成比后壁136进一步向前,以与后壁136间隔开。因此,支撑构件44和电路板64由于螺旋弹簧45的推力而向上移动,使得电路板64从其第二位置移动到其第一位置。作为结果,如图9中所示,电路板64的电极65中的每一个电极从下方与触点132中的对应触点接触,从而在电极65与触点132之间建立电连接。
随着电极65接触并电连接到对应触点132,电压被施加到四个电极65中的一个电极;四个电极65中的另一个电极接地;并且电力被供应到四个电极65中的另一个电极。此外,由于在触点132与对应电极65之间建立了电连接,所以电路板64的存储器与控制器1(见图1)电连接。作为结果,控制器1能够访问电路板64的存储器,使得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数据被输入到控制器1中。如上所述,图9中所示的墨盒30的状态是墨盒30的附接状态。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9和图10描述墨盒30在盒-附接部110中的附接状态。
在图9中所示的附接状态下,盒-附接部110的管102被插入圆筒75的通道75A内。因此,储存腔室32中的墨能够流入管102的内部空间102A中。
此外,如图9所示,突起67位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部与光接收部之间。因此,突起67阻挡光从光发射部向光接收部的前进。即,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突起67位于从光发射部照射的光的光路中。换句话说,光学传感器113被布置成使得: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突起67的挡光表面位于从光发射部照射的光的光路上。此时,光学传感器113向控制器1(见图1)输出低电平检测信号。
此外,在图9中所示的附接状态下,连接器130的前壁137位于电路板64的前方,而连接器130的后壁136位于电路板64的后方。即,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电极65在前后方向上插置在前壁137与后壁136之间。换句话说,后壁136和前壁137在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的电极65插置在它们之间的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并置。
此外,如图3B中所示,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连接器130的右壁138位于电路板64的右侧,而连接器130的左壁139位于电路板64的左侧。此外,右壁138和左壁139的底边缘被定位成低于电极65。利用这种构造,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右壁138和左壁139将电极65在左右方向上插置在右壁138和左壁139之间。也就是说,右壁138和左壁139在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的电极65插置在它们之间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并置。
在图9中的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弹性构件90的顶表面90A从下方与肋114接触。此时,如上所述,弹性构件90弹性变形。也就是说,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弹性构件90由于其弹性变形而被压缩在壳体31与肋114之间。
在图9中的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凸部95的底表面95C从底壁59上侧与底壁59接触。
如上所述,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弹性构件90的顶表面90A在弹性变形的同时从下方与肋114接触,并且凸部95的底表面95C从上方与底壁59接触。通过顶表面90A与肋114以及底表面95C与底壁59之间的接触,向顶表面90A与肋114之间的部分以及底表面95C与底壁59之间的部分中的每一个部分施加阻力,该阻力抵抗使墨盒30向后移动的力。这些阻力使得墨盒30被保持在盒保持器101中。换句话说,利用压力将墨盒30插入盒保持器101中。
注意,在墨盒30未插入盒保持器101中的状态下,底表面95C和弹性构件90的上端提供了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该距离大于盒保持器101中的在底壁59的底表面与肋114的面向下方的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
此外,在图9中所示的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顶表面90A和肋114在抵接位置P2处彼此抵靠,并且底表面95C和底壁59在抵接位置P3处彼此抵靠。抵接位置P2具有被定位成在前后方向上在与抵接位置P3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处的一部分。此外,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被定位成在左右方向上在彼此相同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在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的平面图中,抵接位置P2与抵接位置P3重叠。
注意,尽管优选的是在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的平面图中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彼此重叠,但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可以不彼此重叠。
如图9中所示,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被定位成比中间位置P1进一步向后。
注意,优选的是: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都比中间位置P1进一步向后。然而,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中的至少一个位置可以被定位成比中间位置P1进一步向前。
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满足以下不等式(1):
W1<(L2/L1)·W2…(1)
此处,图10中所示的在肋114的右端与顶表面90A的右端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W11是不等式(1)中的W1。替代地,图10中所示的在肋114的左端与顶表面90A的左端之间的在左右方向上的距离W12可以是不等式(1)中的W1。在本实施例中,距离W11和距离W12彼此相同,但是在距离W11和距离W12彼此不同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采用距离W11和距离W12中的一个(取其中的较小者)作为W1。
此外,如图6A中所示,每一个电极6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是不等式(1)中的W2。在本实施例中,四个电极65具有彼此相同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然而,如果电极65具有彼此不同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则优选的是:采用四个电极65中的最小的一个电极65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作为W2。
此外,不等式(1)中的L1是图9中所示的在抵接位置P4与抵接位置P5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短距离。即,L1是在抵接位置P5与抵接位置P4的后端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此处,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管102在抵接位置P4处抵靠密封构件76的限定了通道75A的内表面,并且电极65在抵接位置P5处抵接对应的触点132。
此外,不等式(1)中的L2是在抵接位置P4与抵接位置P2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最短距离。更具体地,L2是在抵接位置P4的后端与抵接位置P2的前端之间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
优选地,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满足上述不等式(1),但是可以不满足不等式(1)。
为了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的盒保持器101拆除,使用者抓住墨盒30并向后拉墨盒30。此时,通过用比上述阻力大的力向后拉墨盒30而使墨盒30向后移动。因此,能够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取出。
<检测墨盒30与盒-附接部110的附接>
接下来,将参照图11和图12中所示的流程图描述用于检测墨盒30与盒-附接部110的附接的操作。
图11和图12的流程图被构造成在盖111被使用者打开时开始。即,控制器1被构造成响应于接收到从盖传感器118输出的高电平信号而启动图11的流程图或图12的流程图。
如图11所示,在S10中,控制器1(见图1)确定盖111是否处于关闭位置。具体地,当从盖传感器118输出的信号变为低电平信号时,控制器1确定了盖111处于关闭位置。在盖111不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S10:否),控制器1重复S10中的判断,直到确定盖111是关闭的,即,直到从盖传感器118输出的信号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当确定了盖111处于关闭位置时(S10:是),在S20中,控制器1确定墨盒30的电路板64上的存储器是否是可访问的,即控制器1是否能够从存储器读取或向存储器写入。当触点132与电路板64上的电极65接触并电连接时,控制器1能够访问电路板64上的存储器。当触点132不与电路板64上的电极65接触时,控制器1不能访问存储器。
如果控制器1不能访问电路板64的存储器(S20:否),在S30中,则控制器1确定了未将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1通过在设置在打印机10的壳体上的显示面板(未示出)上显示消息和/或从扬声器(未示出)发出哔哔声或其它声音来通知使用者未安装墨盒30。
当控制器1能够访问电路板64时(S20:是),在S40中,控制器1确定从光学传感器113输出的信号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当突起67位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部与光接收部之间时,光学传感器113向控制器1输出低电平信号。当突起67不位于光学传感器113的光发射部与光接收部之间时,光学传感器113向控制器1输出高电平信号。
当从光学传感器113输出到控制器1的信号为高电平时(S40:高),控制器1在S50中确定了异常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1通过在设置在打印机10的壳体上的显示面板(未示出)上显示消息和/或播放来自扬声器(未示出)的哔哔声或其它声音来通知使用者安装了异常墨盒30。
另一方面,如果由光学传感器113输出的信号为低电平(S40:低),则在S60中,控制器1确定了正常墨盒30附接到盒-附接部110。
在图11的流程图中,控制器1基于电路板64是否是可访问的来确定墨盒30是否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并且基于从光学传感器113输出的信号电平来确定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的墨盒30是否正常。
替代地,控制器1可以被构造成基于从光学传感器113输出的信号电平来确定墨盒30是否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并且基于电路板64是否是可访问的来判断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的墨盒30是否正常。接下来将参照图12中的流程图来描述该变体中的步骤。
参考图12,控制器1首先在S110中确定盖111是否处于关闭位置,如在图11的流程图的S10中的那样。在盖111被确定为不处于关闭位置的情况下(S110:否),控制器1重复S110中的判断,直到确定盖111处于关闭位置,即,直到从盖传感器118输出的信号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
当控制器1在S110中确定了盖111处于关闭位置时(S110:是),在S120中,控制器1确定从光学传感器113输出到控制器1的信号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如果光学传感器113输出的信号为高电平(S120:高),则在S130中,控制器1确定未将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图11的S30中的那样,控制器1通知使用者未安装墨盒30。
然而,如果光学传感器113输出的信号为低电平(S120:低),则在S140中,控制器1确定墨盒30的电路板64是否是可访问的。
如果控制器1不能访问电路板64(S140:否),则在S150中,控制器1确定了异常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在这种情况下,如在图11的S50中的那样,控制器1通知使用者安装了异常墨盒30。
另一方面,如果控制器1能够访问电路板64(S140:是),则在S160中,控制器1确定了正常墨盒30安装在盒-附接部110中。
<实施例的操作和技术优点>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在弹性构件90弹性变形的同时,弹性构件90的顶表面90A与设置在顶壁58处的肋114接触。因此,弹性构件90由于其回复力而与设置在顶壁58处的肋114压力接触。同时,抵抗由弹性构件90施加的回复力的反作用力被施加到凸部95的与底壁59接触的底表面95C。因此,底表面95C与底壁59压力接触。利用这种构造,能够将墨盒30维持在附接状态,而无需提供用于维持墨盒30的附接的部件,例如杠杆。此外,使用者能够仅通过向后拉墨盒30来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取出,而不需要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墨盒30。
根据本实施例,肋114在前后方向上是伸长的。这种构造能够提高维持肋114与顶表面90A接触的状态的可能性。
假设当在侧视图中时(即,当从右侧或左侧观察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时),肋114和顶表面90A在某一点处彼此抵靠(点接触),则由于由与肋114和顶表面90A接触的部件所施加的力,所以在肋114和顶表面90A中的至少一个上可能发生蠕变变形。然而,在本实施例中,肋114和顶表面90A在前后方向上都是伸长的,使得在侧视图中肋114和顶表面90A在特定区域处彼此抵靠(线接触)。因此,能够抑制上述蠕变变形的发生。
根据本实施例,当墨盒30在其附接状态下时,满足上述不等式(1)。因此,不管顶表面90A相对于肋114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程度如何,只要顶表面90A与肋114彼此抵靠,就能够将每一个电极65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离抑制在每一个电极6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内。利用这种构造,只要维持顶表面90A抵靠肋114,即使电极65在左右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离,也能够防止电极65与触点132之间的电连接的断开。
此外,假设在平面图中,抵接位置P2(顶表面90A抵靠肋114的位置)和抵接位置P3(底表面95C抵靠底壁59的位置)彼此不重叠,则可能出现以下问题:墨盒30可能由于由设置在顶壁58处的肋114施加到墨盒30的力或者由底壁59施加到墨盒30的力而相对于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倾斜。
然而,根据本实施例,在墨盒30的平面图中,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彼此重叠。这种构造能够限制墨盒30相对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倾斜,从而稳定墨盒30的姿态。
此外,假设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被定位成比中间位置P1靠前,则当墨盒30的顶表面90A和底表面95C中的一个在从盒-附接部110拆除墨盒30期间卡在盒-附接部110中时,阻碍墨盒30出来。然而,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抵接位置P2和抵接位置P3都被定位成比中间位置P1进一步向后,所以即使当顶表面90A或底表面95C卡在盒-附接部110中时,也能够容易地拉出墨盒3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电路板64被定位成比后壁136进一步向前,并且后壁136的底端位于触点132的下方。因此,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后壁136能够防止使用者触摸触点132和电极65。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当电路板64和后壁136在墨盒30水平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期间彼此干涉时,通过后壁136向下推动电路板64,电路板64也能够克服螺旋弹簧45的推力而朝向其第二位置移动,从而限制后壁136对将墨盒30插入到盒-附接部110中的阻碍。
<变体和变型>
虽然已经参照其实施例详细进行了描述,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其中进行许多变型和变体。
如图13中所示,根据变型的盒-附接部210包括轴145。轴145在盒保持器101的顶壁58和开口112附近的位置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轴145是棒状构件,其在盒保持器101的内部空间104的上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轴145例如是由金属形成的实心圆柱体。轴145具有固定到一对侧壁260中的一个侧壁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一端以及固定到一对侧壁260中的另一个侧壁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另一端。
在包括轴145的盒-附接部210中,墨盒30的弹性构件90可以接触轴145而不是接触肋114。也就是说,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的弹性构件90可以弹性变形以被压缩在壳体31与轴145之间的位置处,如图13中所示。注意,优选地,当墨盒30在附接状态下时,弹性构件90的后端90B被定位成比轴145进一步向后。
根据图13中所示的变型,由于附接状态下的墨盒30的弹性构件90的后端90B被定位成比轴145进一步向后,所以当将墨盒30从盒-附接部110取出时,弹性构件90不太可能由于钩在轴145上而损坏。
在上述实施例中,弹性构件90设置在顶壁39的顶表面39A上,而凸部95设置在底壁42的底表面42A处。然而,可以采用与上述不同的构造。根据图14中所示的变体的墨盒330包括:壳体331,该壳体331设有底壁342和顶壁339;弹性构件390,该弹性构件390具有底表面390C;以及凸部395,该凸部395具有后表面395A、前表面395B和顶表面395D。墨盒330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墨盒30的不同之处在于,弹性构件390设置在底壁342的底表面342A处,并且凸部395设置在顶壁339的顶表面339A处。当墨盒330在图14中所示的其附接状态下时,弹性构件390的底表面390C从上方抵靠底壁59,使得弹性构件390弹性变形以被向上压缩。此时,凸部395的顶表面395D从下方抵靠肋114。
注意,在盒-附接部110如上述变型中的那样包括轴145的情况下,凸部395的顶表面395D可以从下方抵靠轴145。
弹性构件90可以设置在顶壁39的顶表面39A和底壁42的底表面42A处。
在上述实施例、变型和变体中,弹性构件90或凸部395从下方抵靠肋114或轴145。然而,弹性构件90和凸部395可以抵靠顶壁58的除肋114和轴145之外的部分。例如,弹性构件90和凸部395可以从下方抵靠顶壁58的底表面58A(见图2)。
虽然弹性构件90在本实施例中是板簧,但是可以采用除板簧之外的构件作为弹性构件90。例如,弹性构件90可以是螺旋弹簧。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路板64由螺旋弹簧45支撑到顶表面39A。然而,可以通过除螺旋弹簧之外的另一个弹性构件将电路板64支撑到顶表面39A。例如,可以通过板簧或橡胶将电路板64支撑到顶表面39A。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从上方抵靠底壁59,凸部95与弹性构件90协作将墨盒30保持在盒保持器101中(即,处于附接状态)。然而,墨盒30中的除凸部95之外的部件可以起到凸部95的作用,以与弹性构件90协作将墨盒30保持在盒保持器101中。例如,在省略凸部95的情况下,在墨盒30的附接状态下,壳体31的底壁42从上方抵靠底壁59。因此,底壁42的底表面42A与弹性构件90协作将墨盒30保持在盒保持器101中。在这种情况下,底壁42起到第二抵接表面的示例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中,圆筒75的通道75A(开口75B)被构造成由阀79关闭和打开。然而,代替阀79,可以使用例如密封件来关闭开口75B。
更具体地,密封件可以附接到圆筒75的前表面,以在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之前关闭墨盒30中的通孔76A。由于通孔76A由密封件密封,所以储存腔室32中的墨不会从墨盒30通过通孔76A流出。在墨盒30插入盒-附接部110中的期间,密封件可以被盒-附接部110的管102刺穿和破坏,从而打开通孔76A,以提供储存腔室32(通道75A)与管102的内部空间102A之间的连通。
此外,墨盒30可以具有与所描绘的实施例(图4至图6和图13)和变体(图14)不同的轮廓。图1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另一个变体的墨盒430。该变体的墨盒430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并且省略了突起67、圆筒75、阀79和螺旋弹簧80。具体地,墨盒430包括壳体431,该壳体431由前壁440、顶壁439、后壁441和底壁442构成。壳体431具有大体矩形形状的竖直截面。在该变体中,前壁440形成有通道475A,该通道475A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壁440。通道475A由密封件450关闭。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被描述为液体的示例,但是本公开的液体盒可以储存除墨之外的液体,例如在打印操作期间在墨之前喷射到片材等上的预处理液体,或者用于清洁记录头21的水。
<备注>
墨盒30、330和430是液体盒的示例。盒-附接部110和210是附接部的示例。向前方向51是插入方向的示例。向下方向53是重力方向的示例。左右方向是宽度方向的示例。壳体31、331和431是壳体的示例。储存腔室32是储存腔室的示例。墨是液体的示例。通道75A和475A是液体通道的示例。电路板64是电路板的示例。每一个电极65是盒侧触点的示例。上表面90A和顶表面395D是第一抵接表面的示例。底表面95C和395D是第二抵接表面的示例。弹性构件90和390是弹性构件的示例。盒保持器101是盒保持器的示例。顶壁58是顶壁的示例。底壁59是底壁的示例。侧壁60和260是第一侧壁的示例。侧壁60和260也是第二侧壁的示例。内部空间104是内部空间的示例。管102是供应管的示例。连接器130是连接器的示例。每一个触点132是触点的示例。肋114是壁部的示例。尺寸LB是第一抵接表面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示例。尺寸LC是壁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示例。抵接位置P4是第一抵接位置的示例。抵接位置P5是第二抵接位置的示例。抵接位置P2是第三抵接位置的示例。抵接位置P2也是抵接位置的示例。抵接位置P3是另一个抵接位置的示例。中间位置P1是中间位置的示例。轴145是杆的示例。后壁136是壁的示例。电路板64的第一位置是电路板的第一位置的示例。电路板64的第二位置是电路板的第二位置的示例。螺旋弹簧45是推压构件的示例。

Claims (10)

1.一种系统,包括:
液体盒;和
附接部,所述液体盒能够在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插入方向上插入到所述附接部中,
所述液体盒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储存腔室,在所述储存腔室中储存液体;
液体通道,在将所述液体盒插入到所述附接部中的附接状态下,所述液体通道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向前打开,所述储存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通过所述液体通道彼此连通;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在所述附接状态下面向上方,所述电路板包括盒侧触点;
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第一抵接表面比所述储存腔室进一步向上定位,并且所述第一抵接表面面向上方,以能够抵靠所述附接部;
第二抵接表面,所述第二抵接表面相对于所述储存腔室与所述第一抵接表面相反地定位,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第二抵接表面能够抵靠所述附接部;和
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能够在所述重力方向上弹性变形,所述弹性构件提供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表面中的至少一个抵接表面;
所述附接部包括:
盒保持器,所述盒保持器包括:
顶壁;
底壁,所述底壁在所述重力方向上与所述顶壁间隔开,所述弹性构件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弹性变形,以在所述壳体与所述顶壁之间的位置以及所述壳体与所述底壁之间的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被压缩;
第一侧壁;和
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在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侧壁间隔开,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插入方向及所述重力方向交叉,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每一个侧壁将所述顶壁连接到所述底壁,所述顶壁、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限定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被构造成在所述内部空间中保持所述液体盒;
供应管,所述供应管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延伸穿过所述液体通道,以允许供应在所述储存腔室中储存的所述液体;
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被设置在所述顶壁处,并且所述连接器包括触点,所述触点被构造成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接触所述盒侧触点;和
壁部,所述壁部从所述顶壁向下延伸且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壁部相对于所述顶壁不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弹性构件提供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表面中的一个抵接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从上方抵靠所述顶壁,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从下方抵靠所述底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抵靠所述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插入方向上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抵接表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壁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
其中满足不等式(1):
W1<(L2/L1)·W2…(1),
其中:
W1:在所述壁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抵接表面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端之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距离;
W2:所述盒侧触点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L1:在第一抵接位置与第二抵接位置之间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距离,所述供应管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抵接位置处抵靠限定所述液体通道的表面,所述盒侧触点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触点;并且
L2:在所述第一抵接位置与第三抵接位置之间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距离,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第三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顶壁,
其中所述第二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另一个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底壁,并且
其中当从上方观察在所述附接状态下的所述液体盒时,所述抵接位置与所述另一个抵接位置彼此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顶壁,
其中所述第二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在另一个抵接位置处抵靠所述底壁,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前端和后端,在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间提供中间位置,并且
其中所述抵接位置和所述另一个抵接位置在所述插入方向上比所述中间位置进一步向后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附接部进一步包括杆,所述杆在所述顶壁的附近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杆被支撑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抵靠所述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附接部进一步包括杆,所述杆在所述顶壁的附近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杆被支撑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构件具有后端,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后端在所述插入方向上比所述杆进一步向后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壁,所述壁具有底端,所述底端被定位成比所述触点低,在所述附接状态下,所述壁在所述插入方向上比所述电路板进一步向后定位,
其中所述电路板被支撑到所述壳体,以便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的所述电路板被定位成比在所述第一位置中的所述电路板低,
其中所述液体盒进一步包括推压构件,所述推压构件被构造成将所述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位置推压,并且
其中,在将所述液体盒插入到所述附接部中期间,所述电路板由于抵靠所述附接部的所述壁而从所述第一位置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CN201910812691.8A 2018-08-31 2019-08-30 系统 Active CN1108716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2365A JP7067375B2 (ja) 2018-08-31 2018-08-31 システム
JP2018-162365 2018-08-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1633A CN110871633A (zh) 2020-03-10
CN110871633B true CN110871633B (zh) 2022-07-29

Family

ID=67184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12691.8A Active CN110871633B (zh) 2018-08-31 2019-08-30 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894421B2 (zh)
EP (1) EP3616927B1 (zh)
JP (1) JP7067375B2 (zh)
CN (1) CN1108716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7375B2 (ja) * 2018-08-31 202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279B2 (ja) 1986-06-25 1996-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装置
JP3975854B2 (ja) * 2001-07-30 2007-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4058436B2 (ja) 2003-12-26 2008-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収納容器
US7165833B2 (en) * 2004-01-08 2007-01-23 Eastman Kodak Company Ink container installation and alignment feature
JP4659530B2 (ja) * 2005-06-24 2011-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ホルダ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237657A (ja) * 2006-03-10 2007-09-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
JP4894506B2 (ja) * 2006-12-26 2012-03-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EP2105307B1 (en) * 2008-03-25 2011-11-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jetting system, liquid container, holder, and liquid jetting apparatus having holder
JP2010046947A (ja) * 2008-08-22 2010-03-0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液体収容体の着脱構造、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228380A (ja) * 2009-03-27 2010-10-1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
EP2397333B1 (en) * 2010-06-17 2013-09-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2000858A (ja) 2010-06-17 2012-01-05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049168A (ja) * 2011-08-30 2013-03-1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JP2013129178A (ja) * 2011-12-22 2013-07-0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
CN103182847B (zh) 2011-12-27 2015-11-25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JP2013173354A (ja) * 2012-01-25 2013-09-0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保持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3212588A (ja) * 2012-03-30 2013-10-17 Brother Industries Ltd 印刷流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流体供給装置
CN203401813U (zh) * 2013-07-10 2014-01-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用墨盒
EP3064359A1 (de) * 2015-03-06 2016-09-07 Pelikan Hardcopy Production AG Druckmaterialbehälter oder Adapter für einen Druckmaterialbehälter
CN107960066B (zh) * 2015-07-07 2020-01-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液体盒
JP6540405B2 (ja) 2015-09-11 2019-07-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
JP2017056706A (ja) 2015-09-18 2017-03-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部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EP3386759B1 (en) * 2016-01-29 2019-09-0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for consuming consumable material
EP3377324B1 (en) * 2016-01-29 2019-07-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for consuming consumable material
JP6668891B2 (ja) * 2016-03-31 2020-03-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878812B2 (ja) * 2016-09-30 2021-06-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6961918B2 (ja) 2016-09-30 2021-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アダプタ
JP6874313B2 (ja) 2016-09-30 2021-05-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流体収容装置、印刷流体供給装置、及びアダプタ
CN206983529U (zh) * 2017-06-26 2018-02-09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7683142U (zh) * 2017-12-11 2018-08-03 天津优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墨盒的固定装置
JP7067375B2 (ja) * 2018-08-31 2022-05-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71633A (zh) 2020-03-10
US10894421B2 (en) 2021-01-19
JP7067375B2 (ja) 2022-05-16
US11285727B2 (en) 2022-03-29
EP3616927A1 (en) 2020-03-04
US20200070530A1 (en) 2020-03-05
EP3616927B1 (en) 2021-11-17
US20210229452A1 (en) 2021-07-29
JP2020032654A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69963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CN107878033B (zh) 液体盒和液体消耗装置
EP3616922B1 (en) Liquid cartridge
JP7035714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CN110871632B (zh) 包括液体盒和容纳部的系统
CN110871633B (zh) 系统
JP7215020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WO2020100278A1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JP7243898B2 (ja) システム
WO2020100280A1 (ja) システム
JP7135379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システム
EP3546221B1 (en) Liquid cartridge
CN109318590B (zh) 图像记录装置
JP7476620B2 (ja)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EP3505353B1 (en) System including liquid cartridge and cartridge receiving portion
EP3616923B1 (en) Liquid cartridge
CN109318597B (zh) 图像记录装置
WO2020100279A1 (ja) システム
WO2019186855A1 (en) Liquid cartridge, system using the liqui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the liquid cartridge
CN114103467A (zh) 液体盒
CN114103466A (zh) 液体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