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2029B -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2029B
CN110832029B CN201880042771.3A CN201880042771A CN110832029B CN 110832029 B CN110832029 B CN 110832029B CN 201880042771 A CN201880042771 A CN 201880042771A CN 110832029 B CN110832029 B CN 1108320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ccording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7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2029A (zh
Inventor
石川康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demitsu K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mitsu K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demitsu K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2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0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20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20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12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18Block or graft polymers
    • C08G64/186Block or graft 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04Polysiloxanes
    • C08G77/38Polysiloxane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08G77/445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 C08G77/448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ester sequences containing polycarbonat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83/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83/10Block- or graft-co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2201/00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 C08K2201/019Specific properties of additives the composition being defined by the absence of a certain additiv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10Transparent films; Clear coatings; Transpar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3/00Applications
    • C08L2203/20Applications use in electrical or conductive gadg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一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聚碳酸酯系树脂(S)50质量%以上且99质量%以下、以及聚酯系树脂(C)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包含:含有包含特定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特定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以及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0质量%以上且99.9质量%以下,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20以上且小于50,3mm板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背景技术
在工程塑料中,已知聚碳酸酯树脂(以下有时简称为PC树脂)为具有非常高的耐冲击性、且耐热性也良好的树脂。因此,在OA设备、信息通信设备、家庭电气化设备领域等各种领域中使用。然而,具有耐化学药品性差的缺点。
作为对聚碳酸酯树脂的耐化学药品性进行改良的手段之一,提出有如下方案,即,使该聚碳酸酯树脂与以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为代表的热塑性聚酯树脂等发生聚合物合金化(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为了防止因合金化而导致的物性降低,提出了添加磷酸酯化合物的方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0977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中,对于透明性并没有特别谋求改善。另外,耐冲击性还并不充分,对于耐化学药品性,也没有任何提及。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得到具有更优异的耐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和透明性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包含含有特定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和聚酯系树脂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可解决上述课题。
即,本发明涉及下述[1]~[13]。
[1]一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含有聚碳酸酯系树脂(S)50质量%以上且99质量%以下、和聚酯系树脂(C)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和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0质量%以上且99.9质量%以下,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
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20以上且小于50,
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3mm板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
[化1]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02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2]上述[1]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主链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
[化2]
[化2]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031
[式中,R30和R31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S-、-SO-、-SO2-、-O-或-CO-。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3]上述[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1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
[4]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上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5]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6]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7]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酯系树脂(C)为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1种。
[8]上述[7]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上述聚酯系树脂(C)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9]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不包含含有氟的阻燃助剂。
[10]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不包含无机填料。
[11]一种成形品,其通过将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
[12]上述[11]所述的成形品,其为电气和电子设备用部件的外部装饰和内部部件。
[13]上述[11]所述的成形品,其为汽车和建材的部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具有更优异的耐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和透明性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深入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以下令人惊讶的结果。具有本发明中所必需的链长范围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在单独使用时,其透明性与不具有该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一般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同等。但是,本发明中发现,通过形成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和聚酯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且该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含有具有特定链长范围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由此,在具有优异的耐冲击性、耐化学药品性的同时,与包含上述一般的聚碳酸酯系树脂和聚酯系树脂的树脂组合物相比,还可得到更优异的透明性。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说明书中,“XX~YY”的记载表示“XX以上且YY以下”。另外,本说明书中,被视为优选的规定可以任意采用,且优选方式之间的组合是更优选的。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下有时简称为“PC-POS共聚物”)的特征在于,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20以上且小于50。
[化3]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05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上述通式(I)中,作为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
作为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表示包括直链状基团和所有支链状基团。以下说明书中含义相同。)、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氧基,可举出具有上述烷基作为烷基部位的烷氧基。
作为X所表示的烷撑基,例如可举出亚甲基、亚乙基、三亚甲基、四亚甲基、六亚甲基等,优选碳数1~5的烷撑基。作为X所表示的烷叉基,可举出乙叉基、异丙叉基等。作为X所表示的环烷撑基,可举出环戊烷二基、环己烷二基、环辛烷二基等,优选碳数5~10的环烷撑基。作为X所表示的环烷叉基,例如可举出环己叉基、3,5,5-三甲基环己叉基、2-金刚烷叉基等,优选碳数5~10的环烷叉基,更优选碳数5~8的环烷叉基。作为X所表示的芳基烷撑基的芳基部位,可举出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等成环碳数6~14的芳基,作为烷撑基,可举出上述的烷撑基。作为X所表示的芳基烷叉基的芳基部位,可举出苯基、萘基、联苯基、蒽基等成环碳数6~14的芳基,作为烷叉基,可举出上述的烷叉基。
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优选为0~2,更优选为0或1。
其中,a和b为0、且X为单键或碳数1~8的烷撑基的情况、或者a和b为0、且X为碳数3的亚烷基、特别是异丙叉基的情况是适合的。
上述通式(II)中,作为R3或R4所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作为R3或R4所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3或R4所示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上述烷基的情况。作为R3或R4所示的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等。
作为R3和R4,均优选为氢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均更优选为甲基。
包含上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更具体地优选具有下述通式(II-I)~(II-III)所示的单元。
[化4]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071
[式中,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多个R3~R6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Y表示-R7O-、-R7COO-、-R7NH-、-R7NR8-、-COO-、-S-、-R7COO-R9-O-或-R7O-R10-O-,多个Y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上述R7表示单键、直链、支链或环状烷撑基、芳基取代烷撑基、取代或未取代的亚芳基、或二亚芳基。R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R9表示二亚芳基。R10表示直链、支链或环状烷撑基、或二亚芳基。β表示来自于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二价基团、或者来自于二羧酸或二羧酸的酰卤的二价基团。n表示聚有机硅氧烷的链长,为20以上且小于50。n-1以及p和q各自表示聚有机硅氧烷单元的重复数,为1以上的整数,p与q之和为n-2。]
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和碘原子。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和各种己基。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上述烷基的情况。作为R3~R6各自独立地表示的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等。
作为R3~R6,均优选为氢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
通式(II-I)、(II-II)和/或(II-III)中的R3~R6均优选为甲基。
作为Y所示的-R7O-、-R7COO-、-R7NH-、-R7NR8-、-R7COO-R9-O-或-R7O-R10-O-中的R7所表示的直链或支链烷撑基,可举出碳数1~8、优选碳数1~5的烷撑基。作为R7所表示的环状烷撑基,可举出碳数5~15、优选碳数5~10的环烷撑基。
作为R7所表示的芳基取代烷撑基,可以在芳香环上具有烷氧基、烷基之类的取代基,作为其具体结构,例如可以示出下述通式(i)或(ii)的结构。此处,在R7表示芳基取代烷撑基的情况下,烷撑基与Si键合。
[化5]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081
(式中c表示正的整数,通常为1~6的整数)
R7、R9和R10所示的二亚芳基是指,2个亚芳基直接、或经由二价有机基团连接而成的基团,具体地为具有-Ar1-W-Ar2-所示的结构的基团。此处,Ar1和Ar2表示亚芳基,W表示单键、或二价有机基团。W所示的二价有机基团例如为异丙叉基、亚甲基、二亚甲基、三亚甲基。
作为R7、Ar1和Ar2所表示的亚芳基,可举出亚苯基、亚萘基、联苯撑基、亚蒽基等成环碳数6~14的亚芳基。这些亚芳基可以具有烷氧基、烷基等任意的取代基。
作为R8所示的烷基,为碳数1~8、优选1~5的直链或支链的基团。作为R8所示的烯基,可举出碳数2~8、优选2~5的直链或支链的基团。作为R8所示的芳基,可举出苯基、萘基等。作为R8所示的芳烷基,可举出苯基甲基、苯基乙基等。
R10所示的直链、支链或环状烷撑基与R7同样。
作为Y,优选为-R7O-,其中R7为芳基取代烷撑基,特别地,优选为具有烷基的酚系化合物的残基,更优选来自烯丙基苯酚的有机残基、来自丁子香酚的有机残基。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式(II-II)中的p和q,优选为p=q。
另外,β表示源自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二价基团、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的酰卤的二价基团,例如可举出下述通式(iii)~(vii)所示的二价基团。
[化6]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091
PC-POS共聚物(A)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n需要为20以上且小于50。式(II-I)和(II-III)中的n为20以上且小于50,在(II-II)的情况下p与q之和加2而得的数为上述范围。该平均链长可通过核磁共振(NMR)测定算出。若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平均链长为20以上且小于50,则最终得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耐冲击性等优异、并且透明性也优异。
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35以上。另外,优选为49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
PC-POS共聚物(A)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若PC-POS共聚物(A)中的聚有机硅氧烷量为上述范围内,则可得到更优异的耐冲击性和透明性。
PC-POS共聚物(A)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更优选为2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4质量%以上,且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质量%以下。
PC-POS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可以根据所使用的用途、制品以达到目标分子量的方式使用分子量调节剂(封端剂)等来适当调整。PC-POS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优选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若粘均分子量为9000以上,则可以得到充分的成形品的强度。若粘均分子量为50000以下,则可以在不引起热劣化的温度下进行注射成形、挤出成形。
PC-POS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更优选为120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000以上,特别优选为16000以上,且更优选为3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3000以下,特别优选为22000以下,最优选为20000以下。
粘均分子量(Mv)是测定20℃时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特性粘度〔η〕、并由下述Schnell式算出的值。
[数学式1]
[η]=1.23×10-5×Mv0.83
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可以通过界面聚合法(碳酰氯法)、吡啶法、酯交换法等公知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特别是在采用了界面聚合法的情况下,包含PC-POS共聚物(A)的有机相与包含未反应物、催化剂残渣等的水相的分离工序容易,碱清洗、酸清洗、纯水清洗等各清洗工序中的包含PC-POS共聚物(A)的有机相与水相的分离容易。因此,可以高效地得到PC-POS共聚物(A)。作为制造PC-POS共聚物(A)的方法,例如可以参照日本特开2014-80462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
具体地,通过使后述的预先制造的聚碳酸酯低聚物和聚有机硅氧烷溶解于非水溶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等),加入二元酚系化合物(双酚A等)的碱性化合物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等),使用叔胺(三乙基胺等)、季铵盐(三甲基苄基氯化铵等)作为聚合催化剂,在封端剂(对叔丁基苯酚等一元酚)的存在下,进行界面缩聚反应,从而可以进行制造。另外,PC-POS共聚物(A)也可以通过使聚有机硅氧烷与二元酚与碳酰氯、碳酸酯或氯甲酸酯共聚进行制造。
作为成为原料的聚有机硅氧烷,可以使用以下的通式(1)、(2)和/或(3)所示的物质。
[化7]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11
式中,R3~R6、Y、β、n-1、p和q如上所述,具体例和优选例也同样。
Z表示氢原子或卤素原子,多个Z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例如,作为通式(1)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可举出以下的通式(1-1)~(1-11)的化合物。
[化8]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21
上述通式(1-1)~(1-11)中,R3~R6、n和R8如上述定义所示,优选例也相同。c表示正的整数,通常为1~6的整数。
这些之中,从聚合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通式(1-1)所示的苯酚改性聚有机硅氧烷。另外,从获取的容易度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通式(1-2)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即α,ω-双[3-(邻羟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上述通式(1-3)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即α,ω-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
另外,作为聚有机硅氧烷原料,可使用具有以下的通式(4)的物质。
[化9]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31
式中,R3和R4与上述的R3和R4同样。通式(4)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平均链长为(r×m),(r×m)的范围与上述n相同。
在使用上述(4)作为聚有机硅氧烷原料的情况下,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优选具有下述通式(II-IV)所示的单元。
[化10]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32
[式中的R3、R4、r和m如上所述。]
作为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可以具有下述通式(II-V)所示的结构。
[化11]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33
[式中,R18~R21各自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碳数1~13的烷基。R22为碳数1~6的烷基、氢原子、卤素原子、羟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4的芳基。Q2为碳数1~10的二价脂肪族基团。n表示平均链长,如上所述。]
通式(II-V)中,作为R18~R21各自独立地表示的碳数1~13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各种己基、各种庚基、各种辛基、2-乙基己基、各种壬基、各种癸基、各种十一烷基、各种十二烷基、各种十三烷基。其中,R18~R21优选表示氢原子或碳数1~6的烷基,均更优选表示甲基。
作为R22所示的碳数1~6的烷基,可举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各种丁基、各种戊基、各种己基。作为R22所示的卤素原子,可举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作为R22所示的碳数1~6的烷氧基,可举出烷基部位为上述烷基的烷氧基。作为R22所示的碳数6~14的芳基,可举出苯基、甲苯基、二甲基苯基和萘基等。
上述中,R22优选表示氢原子、或碳数1~6的烷氧基,更优选表示氢原子或碳数1~3的烷氧基,进一步优选表示氢原子。
作为Q2所示的碳数1~10的二价脂肪族基团,优选碳数1以上且10以下的直链或支链的二价饱和脂肪族基团。该饱和脂肪族基团的碳数优选为1以上且8以下,更优选为2以上且6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且6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4以上且6以下。另外,平均链长n如上所述。
作为构成单元(II-V)的优选方式,可举出下述式(II-VI)所示的结构。
[化12]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41
[式中,n如上所述。]
上述通式(II-V)或(II-V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可以通过使用下述通式(5)或(6)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原料来得到。
[化13]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51
[式中,R18~R22、Q2和n如上所述。]
[化14]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52
[式中,n如上所述。]
上述聚有机硅氧烷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根据日本特开平11-21739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使环三硅氧烷与二硅氧烷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合成α,ω-二氢有机五硅氧烷,接着,在氢甲硅烷基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该α,ω-二氢有机五硅氧烷与酚性化合物(例如2-烯丙基苯酚、4-烯丙基苯酚、丁子香酚、2-丙烯基苯酚等)等进行加成反应,由此可以得到粗聚有机硅氧烷。另外,根据日本专利第2662310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使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二硅氧烷在硫酸(酸性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反应,使所得到的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与上述同样地在氢甲硅烷基化反应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与酚性化合物等进行加成反应,由此可以得到粗聚有机硅氧烷。需要说明的是,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可以通过其聚合条件适当调整其链长n后使用,也可以使用市售的α,ω-二氢有机聚硅氧烷。具体地,可以使用日本特开2016-098292号公报中记载的物质。
聚碳酸酯低聚物可以在二氯甲烷、氯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通过二元酚与碳酰氯、三碳酰氯这样的碳酸酯前体的反应来制造。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酯交换法来制造聚碳酸酯低聚物时,也可以通过二元酚与碳酸二苯酯这样的碳酸酯前体的反应来进行制造。
作为二元酚,优选使用下述通式(viii)所示的二元酚。
[化15]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61
式中,R1、R2、a、b和X如上所述。
作为上述通式(viii)所示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A〕、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4,4′-二羟基联苯、双(4-羟基苯基)环烷烃、双(4-羟基苯基)醚、双(4-羟基苯基)硫醚、双(4-羟基苯基)砜、双(4-羟基苯基)亚砜、双(4-羟基苯基)酮等。这些二元酚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这些之中,优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二元酚,更优选双酚A。在使用双酚A作为二元酚的情况下,形成上述通式(I)中X为异丙叉基、且a=b=0的PC-POS共聚物。
作为双酚A以外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双(羟基芳基)烷烃类、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二羟基芳基醚类、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二羟基二芳基砜类、二羟基联苯类、二羟基二芳基芴类、二羟基二芳基金刚烷类等。这些二元酚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双(羟基芳基)烷烃类,例如可举出双(4-羟基苯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辛烷、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二苯基甲烷、2,2-双(4-羟基-3-甲基苯基)丙烷、双(4-羟基苯基)萘基甲烷、1,1-双(4-羟基-3-叔丁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溴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氯苯基)丙烷、2,2-双(4-羟基-3,5-二溴苯基)丙烷等。
作为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例如可举出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5,5-三甲基环己烷、2,2-双(4-羟基苯基)降冰片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十二烷等。作为二羟基芳基醚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苯基醚等。
作为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硫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硫醚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亚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亚砜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砜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二苯基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砜等。
作为二羟基联苯类,例如可举出4,4’-二羟基联苯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芴类,例如可举出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等。作为二羟基二芳基金刚烷类,例如可举出1,3-双(4-羟基苯基)金刚烷、2,2-双(4-羟基苯基)金刚烷、1,3-双(4-羟基苯基)-5,7-二甲基金刚烷等。
作为上述以外的二元酚,例如可举出4,4’-[1,3-亚苯基双(1-甲基乙叉基)]双酚、10,10-双(4-羟基苯基)-9-蒽酮、1,5-双(4-羟基苯基硫基)-2,3-二氧戊烷(Dioxapentane)等。
为了调整所得到的PC-POS共聚物的分子量,可以使用封端剂(分子量调节剂)。作为封端剂,例如可举出苯酚、对甲酚、对叔丁基苯酚、对叔辛基苯酚、对枯基苯酚、对壬基苯酚、间十五烷基苯酚和对叔戊基苯酚等一元酚。这些一元酚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
上述界面缩聚反应后,可以通过如下工序得到PC-POS共聚物(A),即,进行适宜静置而分离为水相和有机溶剂相[分离工序]、清洗有机溶剂相(优选按照碱性水溶液、酸性水溶液、水的顺序进行清洗)[清洗工序]、将所得到的有机相浓缩[浓缩工序]、以及进行干燥[干燥工序]。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为PC-POS共聚物(A)以外的聚碳酸酯系树脂,优选主链具有下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作为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各种公知的聚碳酸酯系树脂。
[化16]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81
[式中,R30和R31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S-、-SO-、-SO2-、-O-或-CO-。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R30和R31所示的基团的具体例可举出与上述R1和R2相同的基团,优选例也相同。R30和R31更优选表示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作为X’的具体例,可举出与上述X相同的基团,优选例也相同。d和e各自独立地优选为0~2,更优选为0或1。
作为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具体地可以使用通过如下的制造法而得到的树脂,即,在反应中呈惰性的有机溶剂和碱水溶液的存在下,使二元酚系化合物和碳酰氯反应后,添加叔胺或者季铵盐等聚合催化剂后进行聚合的界面聚合法;将二元酚系化合物溶解于吡啶或吡啶与惰性溶剂的混合溶液,导入碳酰氯进行直接制造的吡啶法;等以往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法。
在上述反应时,根据需要使用分子量调节剂(封端剂)、支化剂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二元酚系化合物,可举出下述通式(III’)所示的物质。
[化17]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182
[式中,R30、R31、X’、d和e如上述定义所示,优选例也相同。]
作为该二元酚系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在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制造方法中举出的例子,优选例也相同。其中,优选双(羟基苯基)烷烃系二元酚,更优选双酚A。
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与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不同,可以是不具有式(II)所示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的结构。例如,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可以为均聚碳酸酯系树脂。
<聚酯系树脂(C)>
作为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含有的聚酯系树脂(C),可举出通过以芳香族二羧酸或其反应性衍生物、与二醇或其酯衍生物为主成分的缩合反应而得到的聚合物或共聚物。
作为芳香族二羧酸,可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联苯二甲酸、4,4’二苯醚二甲酸、4,4’-二苯基甲烷二甲酸、4,4’-联苯砜二甲酸、4,4’-二苯基异丙叉基二甲酸、1,2-双(苯氧基)乙烷-4,4’-二甲酸、2,5-蒽二甲酸、2,6-蒽二甲酸、4,4’-对三联苯二甲酸、2,5-吡啶二甲酸等,可以使用它们的取代物(例如,5-甲基间苯二甲酸等烷基取代物等)、反应性衍生物(例如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苯二甲酸二乙酯等烷基酯衍生物等)等。
这些之中,更优选对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和它们的烷基酯衍生物,特别优选对苯二甲酸及其烷基酯衍生物。这些芳香族二羧酸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也能够将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环己烷二甲酸等脂环式二羧酸等的1种以上与该芳香族二羧酸一起并用。
关于作为聚酯系树脂(C)的成分的二醇类,可以举出乙二醇、二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三乙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十亚甲基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等脂肪族二醇类;1,4-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环己二醇、反式-或顺式-2,2,4,4-四甲基-1,3-环丁二醇等脂环式二醇类;对二甲苯二醇、双酚A、四溴双酚A、四溴双酚A-双(2-羟基乙基醚)等芳香族二醇类等,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取代物。
这些之中,从耐热性和尺寸稳定性等观点出发,优选脂肪族二醇,更优选乙二醇、1,4-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特别优选乙二醇。二醇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另外,也可以将分子量400以上且6000以下的长链二醇类、即聚乙二醇、聚-1,3-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等1种以上作为二醇成分与上述二醇类并用并使之共聚。
可以使对羟基苯甲酸等羟基羧酸、其他羧酸、上述二醇以外的醇与聚酯系树脂(C)共聚,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这种共聚树脂。然而,这样的共聚成分优选为少量,优选聚酯系树脂(C)中的8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90质量%以上为来自芳香族二羧酸和脂肪族二醇的成分。另外,芳香族二羧酸和脂肪族二醇优选各自的80摩尔%以上、更优选90摩尔%以上为1种化合物所占。
聚酯系树脂(C)可以通过导入少量的支化剂而使之支化。对支化剂的种类没有限制,但可举出均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
作为具体的聚酯系树脂(C),除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聚1,2-双(苯氧基)乙烷-4,4’-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之外,还可举出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间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共聚聚酯树脂。这些之中,可以优选使用机械性能等取得了平衡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关于聚酯系树脂(C),从材料的获取容易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1种,从透明性的观点出发,进一步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需要说明的是,并用时,其比率优选PET∶PBT=1∶1~1∶8(质量比)。
<其他成分>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包含其他添加剂。作为其他添加剂,可举出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脱模剂、增强材料、填充剂、耐冲击性改良用的弹性体、染料、颜料、防静电剂、聚碳酸酯系树脂以外的树脂等。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包含聚碳酸酯系树脂(S)50质量%以上且99质量%以下、以及上述聚酯系树脂(C)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包含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和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0质量%以上且99.9质量%以下。
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关于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含量,从得到具有耐冲击性、透明性和耐化学药品性等所期望的性质的树脂组合物的观点出发,需要为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通常为5质量%以上,优选为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质量%以上,且优选为99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5质量%以下。
另一方面,关于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含量,从所得到的树脂组合物的耐冲击性的观点出发,需要为0质量%以上且99.9质量%以下,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通常为95质量%以下,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下。
上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若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上述范围,则可以得到优异的耐冲击特性。
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更优选为0.4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8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更优选为8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6质量%以下。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包含上述聚酯系树脂(C)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的聚酯系树脂(C)的含量优选为3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5质量%以上,最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优选为4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25质量%以下。
包含上述PC-POS共聚物(A)和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Mv),可以根据所使用的用途、制品,以达到目标分子量的方式使用分子量调节剂(封端剂)等,来进行适当调整。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优选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若粘均分子量为9000以上,则可以得到充分的成形品的强度。若为50000以下,则可以在不引起热劣化的温度下进行注射成形、挤出成形。
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更优选为120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000以上,特别优选为16000以上,且更优选为3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3000以下,特别优选为2100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粘均分子量(Mv)是测定20℃时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特性粘度〔η〕、并由下述Schnell式算出的值。
[数学式2]
[η]=1.23×10-5×Mv0.83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通过将上述各成分以上述比例配合、进一步将根据需要使用的各种任选成分以适当的比例配合,并进行混炼来得到。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成分(A)、成分(B)和成分(C)的合计含量以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基准计,优选为80~100质量%,更优选为95~100质量%,更进一步优选为97~100质量%,特别优选为98~100质量%,最优选为99~100质量%。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成分(A)、成分(B)、成分(C)和上述其他成分的合计含量以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100质量%)基准计,优选为90~100质量%,更优选为95~100质量%,更进一步优选为97~100质量%,特别优选为98~100质量%,最优选为99~100质量%。
配合和混炼可以利用如下的方法进行:用通常使用的设备例如螺条式混合机、鼓式滚筒等进行预混合后,使用亨舍尔搅拌机、班伯里搅拌机、单螺杆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多螺杆挤出机和捏和机等的方法。混炼时的加热温度通常在240℃以上且320℃以下的范围适当选择。作为该熔融混炼,优选使用挤出机,特别优选使用排气式挤出机。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在具有优异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冲击性的同时,透明性也优异。具体地,对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而言,在制成3mm板时总透光率需要为80%以上。总透光率为按照ISO 14782:1999测定的值。上述总透光率优选为83%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特别优选为87%以上。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中优选不包含含有氟的阻燃助剂和/或无机填料。通过不包含含有氟的阻燃助剂、无机填料,由此可以得到更高的总透光率。
[成形品]
将上述熔融混炼后的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或所得到的颗粒作为原料,利用注射成形法、注射压缩成形法、挤出成形法、吹塑成形法、压制成形法、真空成形法和发泡成形法等,可以制造各种成形体。特别是使用通过熔融混炼得到的颗粒,可以合适地用于基于注射成形和注射压缩成形的注射成形体的制造。
包含本发明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成形品可以合适地用作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录像机、音响播放器、DVD播放器、空调、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步话机、显示器、计算机、平板终端、便携游戏机、固定式游戏机、穿戴型电子设备、收银机、计算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通信基站、电池、机器人等电气和电子设备用部件的外部装饰和内部部件等,以及汽车、铁道、船舶、飞机、航天产业用设备、医疗设备的外部装饰和内部部件以及建材的部件。
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示例的任何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各例中的特性值、评价结果按照以下要点求出。
(1)聚二甲基硅氧烷链长和含有率
利用NMR测定,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甲基的积分值比来算出。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为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链长的定量方法>
1H-NMR测定条件
NMR装置:株式会社JEOL RESONANCE制ECA-500
探针:50TH5AT/FG2
观测范围:-5~15ppm
观测中心:5ppm
脉冲重复时间:9秒
脉冲宽度:45°
NMR试样管: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241
样品量:30~40mg
溶剂:氘代氯仿
测定温度:室温
累积次数:256次
烯丙基苯酚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情况
A:δ-0.02~0.5附近观测到的二甲基硅氧烷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B:δ2.50~2.75附近观测到的烯丙基苯酚的亚甲基的积分值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链长=(A/6)/(B/4)
丁子香酚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情况
A:δ-0.02~0.5附近观测到的二甲基硅氧烷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B:δ2.40~2.70附近观测到的丁子香酚的亚甲基的积分值
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链长=(A/6)/(B/4)
<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有率的定量方法>
将烯丙基苯酚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而得的PTBP封端聚碳酸酯树脂中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量的定量方法
NMR装置:株式会社JEOL RESONANCE制ECA-500
探针:50TH5AT/FG2
观测范围:-5~15ppm
观测中心:5ppm
脉冲重复时间:9秒
脉冲宽度:45°
累积次数:256次
NMR试样管: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251
样品量:30~40mg
溶剂:氘代氯仿
测定温度:室温
A:δ1.5~1.9附近观测到的BPA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B:δ-0.02~0.3附近观测到的二甲基硅氧烷部的甲基的积分值
C:δ1.2~1.4附近观测到的对叔丁基苯基部的丁基的积分值
a=A/6
b=B/6
c=C/9
T=a+b+c
f=a/T×100
g=b/T×100
h=c/T×100
TW=f×254+g×74.1+h×149
PDMS(wt%)=g×74.1/TW×100
(2)粘均分子量
关于粘均分子量(Mv),使用乌氏型粘度计测定20℃时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粘度,由此求出特性粘度[η],利用下式(Schnell式)算出。
[数学式3]
[η]=1.23×10-5×Mv0.83
<制造例1:聚碳酸酯低聚物的制造>
在5.6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相对于双酚A(BPA)(之后溶解)加入2000ppm的连二亚硫酸钠。向其中,以使BPA浓度达到13.5质量%的方式溶解BPA,制备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
将该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40L/小时的流量、将二氯甲烷以15L/小时的流量、并将碳酰氯以4.0kg/小时的流量连续地通入内径6mm、管长30m的管型反应器。管型反应器具有夹套部分,夹套中通入冷却水,将反应液的温度保持为40℃以下。将从管型反应器导出的反应液连续地导入至具备后掠翼的内容积40L的带挡板的槽型反应器,向其中进一步将BP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2.8L/小时的流量、将25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以0.07L/小时的流量、将水以17L/小时的流量、将1质量%的三乙基胺水溶液以0.64L/小时的流量添加并进行反应。将从槽型反应器溢出的反应液连续地抽出,静置,由此分离除去水相,采集二氯甲烷相。
关于这样得到的聚碳酸酯低聚物,浓度为341g/L,氯甲酸酯基浓度为0.71mol/L。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1)>
向具备挡板、桨型搅拌翼和冷却用夹套的50L槽型反应器中,加入上述制造例1中制造的聚碳酸酯低聚物溶液15L、二氯甲烷10.1L、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平均链长n为37的邻烯丙基苯酚封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407g和三乙基胺8.4mL,在搅拌下向其中加入将氢氧化钠85g溶解在纯水980mL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水溶液1065g,进行20分钟的聚碳酸酯低聚物与烯丙基苯酚封端改性PDMS的反应。
向该聚合液中添加对叔丁基苯酚(PTBP)的二氯甲烷溶液(将PTBP 70.4g溶解于二氯甲烷1.0L而得到的溶液)、双酚A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在将氢氧化钠618g和连二亚硫酸钠2.1g溶解于纯水9.0L而得到的水溶液中溶解双酚A 1093g而得到的溶液),进行40分钟聚合反应。
为了进行稀释而加入二氯甲烷13L,搅拌20分钟后,分离为含有聚碳酸酯-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PC-PDMS共聚物)的有机相和含有过量双酚A和氢氧化钠的水相,分离出有机相。
对于如上操作得到的PC-PDMS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依次用15容积%的0.03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0.2摩尔/L盐酸进行清洗,接着,反复用纯水进行清洗直至清洗后的水相中的导电度达到5μS/cm以下。
将通过清洗得到的PC-PDMS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浓缩、粉碎,将所得到的薄片在减压条件下在120℃进行干燥,制造出PC-PDMS共聚物(A1)。
所得到的PC-PDMS共聚物(A1)的利用NMR求出的PDMS嵌段部分的含量为6.0质量%,粘均分子量Mv为17,700。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2)>
使用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平均链长n为88的邻烯丙基苯酚封端改性PDMS,除此以外与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1)同样地制造出PC-PDMS共聚物(A2)。
所得到的PC-PDMS共聚物(A2)的利用核磁共振(NMR)求出的PDMS嵌段部分的含量为6.0质量%,粘均分子量Mv为17,700。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
芳香族均聚碳酸酯树脂(B1)[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制,TARFLON FN2500(商品名),粘均分子量=23,500]
芳香族均聚碳酸酯树脂(B2)[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制,TARFLON FN2200(商品名),粘均分子量=21,300]
芳香族均聚碳酸酯树脂(B3)[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制,TARFLON FN1900(商品名),粘均分子量=19,300]
芳香族均聚碳酸酯树脂(B4)[出光兴产株式会社制,TARFLON FN1700(商品名),粘均分子量=17,700]
<聚酯系树脂(C)>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1):“三井PET J055”[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2):“三井PET J125”[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3):“KURAPET KS760K-12”[株式会社kuraray制]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4):“DURANEX 2002EF2001”[Win Tech Polymer株式会社制]
<其他成分>
抗氧化剂:“IRGAFOS168(商品名)”[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BASF日本株式会社制]
抗氧化剂:“IRGANOX1076(商品名)”[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BASF日本株式会社制]
实施例1~11、比较例1-1~10-2、参考例1~2
将上述PC-POS共聚物(A1)和(A2)、以及其他各成分以表1~表3所示的配合比例混合,并供给至排气式双螺杆挤出机(东芝机械株式会社制,TEM35B),在螺杆转速150rpm、吐出量20kg/小时、树脂温度295~300℃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得到评价用颗粒样品。将该评价用颗粒样品在10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NEX110,螺杆直径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281
),在料筒温度280℃、模具温度80℃的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形,制成用于进行Izod试验的试验片(63×13×3.2mm试验片2个)和HDT试验片(126×13×3.2mm)。然后,将干燥了的评价用颗粒样品,通过使用注射成形机(株式会社NIIGATAMACHINE TECHNO制,MD50XB,螺杆直径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282
),制成用于进行总透光率测定的试验片(3段板90mm×50mm、3mm厚部分45mm×50mm、2mm厚部分22.5mm×50mm、1mm厚部分22.5mm×50mm)。
[表1]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291
[表2]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301
[表3]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311
[评价试验]
<总透光率:Tt(%)>
关于总透光率,对于厚度3mm的试验片,按照ISO 14782:1999进行测定。作为测定装置,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的NDH2000。试验片使用上述的透明性评价试验用的试验片。
<雾度值>
对于厚度3mm的试验片,按照ISO 14782:1999进行测定。雾度值越小,透明性越高。
雾度(%)=Td/Tt×100
(式中,Td:散射透光率,Tt:总透光率)
<YI值>
对于厚度3mm的试验片,使用分光光度计“U-4100”(日立高新技术株式会社制),在C光源、2度视野的条件下测定YI值。
<流动性评价:MFR>
使用上述颗粒,按照JIS K 7210-1:2014,在300℃、1.2kg负荷的条件下,测定从直径2.095±0.005mm、长度8.000±0.025mm的模头流出的熔融树脂量(g/10分钟)。
<Q值(流动值)〔单位;10-2mL/秒〕>
使用上述颗粒,按照JIS K 7210-1:2014:附属文件JA,使用高架式流变仪,在280℃、160kgf的压力条件下,测定从直径1.00mm、长度10.00mm的喷嘴流出的熔融树脂量(10- 2mL/秒)。Q值表示每单位时间的流出量,数值越高,表示流动性越好。
<耐冲击性>
使上述所得到的颗粒在10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NEX110,螺杆直径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321
),在料筒温度280℃、模具温度80℃的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形,制成IZOD试验片(长度63.5mm、宽度12.7mm、厚度3.2mm)。利用后加工对该试验片赋予缺口(r=0.25mm±0.05mm)而得到试验片,使用所得到的试验片,按照ASTM标准D-256,测定-40℃、-30℃、-20℃、-10℃、0℃和23℃时的带缺口的Izod冲击强度。
<负荷变形温度:HDT(单位:℃)>
将上述所得到的颗粒在100℃干燥8小时后,使用注射成形机(日精树脂工业株式会社制,NEX110,螺杆直径
Figure BDA0002336322730000322
),在料筒温度280℃、模具温度80℃的条件下进行注射成形,得到试验片(长度127mm、宽度12.7mm、厚度3.2mm)。使用该试验片,按照ASTM标准D-648,施加120℃/小时的升温速度、100mm的支点间距离、1.83MPa的负荷,记录基于立式设置(ェツジワイズ)的试验片的变形达到0.26mm时的温度。
<对乙酸异丁酯的耐化学药品性>
在成形温度280℃、模具温度80℃的条件下注射成形长度127mm、宽度12.7mm、厚度3.2mm的试验片,用跨距为80mm的3点弯曲试验法,加载1.0%的应变后,使用棉棒涂布乙酸异丁酯,在23℃放置2分钟后,确认外观变化,并按照下面的基准进行评价。
将无外观变化、或者在表面产生了微细的裂纹的情形设为“A”。
将裂纹从样品的表面起沿厚度方向到达相反侧的情形设为“B”。
产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中得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由于其耐冲击性优异,因此能够合适地用作电气和电子设备用部件的壳体等、汽车和建材的部件等。

Claims (45)

1.一种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含有聚碳酸酯系树脂(S)50质量%以上且99质量%以下、和聚酯系树脂(C)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0.1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和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0质量%以上且99.9质量%以下,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A-1)和含有下述通式(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20以上且小于50,
所述聚酯系树脂(C)不是共聚聚酯树脂,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3mm板的总透光率为80%以上,
Figure FDA0003699247860000011
式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芴二基、碳数7~15的芳基烷撑基、碳数7~15的芳基烷叉基、-S-、-SO-、-SO2-、-O-或-CO-;R3和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碳数1~6的烷氧基或碳数6~12的芳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所述聚酯系树脂(C)3质量%以上且45质量%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所述聚酯系树脂(C)5质量%以上且35质量%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所述聚酯系树脂(C)10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含有所述聚酯系树脂(C)1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含量为30质量%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以外的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含量为70质量%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的主链含有包含下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的聚碳酸酯嵌段,
Figure FDA0003699247860000021
式中,R30和R31各自独立地表示卤素原子、碳数1~6的烷基或碳数1~6的烷氧基;X’表示单键、碳数1~8的烷撑基、碳数2~8的烷叉基、碳数5~15的环烷撑基、碳数5~15的环烷叉基、-S-、-SO-、-SO2-、-O-或-CO-;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在所述通式(III)所示的重复单元中,式中的d和e为0,X’表示异丙叉基。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1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2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3质量%以上且9质量%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4质量%以上且8质量%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0.1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0.4质量%以上且8质量%以下。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0.8质量%以上且7质量%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中的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含有率为1质量%以上且6质量%以下。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12000以上且30000以下。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14000以上且23000以下。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的粘均分子量Mv为16000以上且22000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Mv为9000以上且50000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Mv为12000以上且30000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Mv为14000以上且23000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系树脂(S)的粘均分子量Mv为16000以上且21000以下。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30以上。
2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35以上。
2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49以下。
2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有机硅氧烷嵌段(A-2)的平均链长为45以下。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其3mm板的总透光率为83%以上。
3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其3mm板的总透光率为85%以上。
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是通过界面聚合法制造的。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是通过界面聚合法制造的。
3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所述聚酯系树脂(C)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为80质量%~100质量%。
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所述聚酯系树脂(C)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为95质量%~100质量%。
3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所述聚酯系树脂(C)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为97质量%~100质量%。
3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所述聚酯系树脂(C)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为98质量%~100质量%。
3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A)、所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树脂(B)和所述聚酯系树脂(C)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的总量为99质量%~100质量%。
3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酯系树脂(C)为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1种。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
所述聚酯系树脂(C)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4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不包含含有氟的阻燃助剂。
4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其不包含无机填料。
43.一种成形品,其通过将权利要求1~4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成形品,其为电气和电子设备用部件的外部装饰和内部部件。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成形品,其为汽车和建材的部件。
CN201880042771.3A 2017-06-28 2018-06-26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Active CN1108320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6706 2017-06-28
JP2017-126706 2017-06-28
PCT/JP2018/024175 WO2019004200A1 (ja) 2017-06-28 2018-06-26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2029A CN110832029A (zh) 2020-02-21
CN110832029B true CN110832029B (zh) 2022-12-06

Family

ID=64743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771.3A Active CN110832029B (zh) 2017-06-28 2018-06-26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2860B2 (zh)
JP (2) JP7129136B2 (zh)
KR (2) KR20240016451A (zh)
CN (1) CN110832029B (zh)
DE (1) DE112018003339T5 (zh)
TW (1) TWI791543B (zh)
WO (1) WO20190042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8001079T5 (de) * 2017-03-01 2019-11-14 Idemitsu Kosan Co., Ltd. Flammhemmende Harzzusammensetzung auf Polycarbonat-Basis und Formprodukt davon
JP7109419B2 (ja) * 2017-03-01 2022-07-29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US11072703B2 (en) * 2017-03-01 2021-07-27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product thereof
DE112018001108T5 (de) * 2017-03-01 2019-11-21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Harzzusammensetzung und Formprodukt daraus
JPWO2021002346A1 (zh) * 2019-07-03 2021-01-07
JPWO2021112260A1 (zh) * 2019-12-06 2021-06-10
EP4071194A4 (en) * 2019-12-06 2023-09-13 Idemitsu Kosan Co.,Ltd. POLYCARBONATE/POLYORGANOSILOXANE COPOLYMER AND RESIN COMPOSITION COMPRISING SAID COPOLYMER
KR20220113691A (ko) * 2019-12-06 2022-08-16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및 해당 공중합체를 포함하는 수지 조성물
EP3957672A1 (en) * 2020-08-20 2022-02-23 Idemitsu Kosan Co.,Ltd. Polycarbonate-polyorganosiloxane co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resin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copolymer
EP3957674A1 (en) * 2020-08-20 2022-02-23 Idemitsu Kosan Co.,Ltd. Polycarbonate-polyorganosiloxane copolymer,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resin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copolymer
WO2023157910A1 (ja) * 2022-02-17 2023-08-24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28787B2 (ja) 1989-09-12 1999-08-03 旭電化工業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
JPH06287433A (ja) * 1993-04-02 1994-10-11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3393616B2 (ja) * 1994-01-27 2003-04-07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トリブロック共重合体及びそれを含有する樹脂組成物
JP4377484B2 (ja) 1999-08-04 2009-12-0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5086499B2 (ja) 2000-06-28 2012-11-28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品
JP2006037031A (ja) * 2004-07-30 2006-02-09 Sumitomo Dow Ltd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6227177A (ja) * 2005-02-16 2006-08-31 Canon Inc 転写材担持部材、中間転写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46891B2 (ja) * 2005-02-24 2011-08-10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難燃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WO2007132596A1 (ja) 2006-05-15 2007-11-22 Idemitsu Kosan Co., Ltd.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8095046A (ja) 2006-10-16 2008-04-24 Idemitsu Kosan Co Ltd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電子機器筐体
KR20100059877A (ko) 2007-09-21 2010-06-04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것으로 이루어지는 성형체
JP5310484B2 (ja) * 2008-10-31 2013-10-09 東レ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US8084134B2 (en) 2008-11-26 2011-12-27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Transparent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s having high flow and ductiliy, and articles prepared therefrom
EP2581413B2 (en) * 2010-06-09 2019-02-27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US8466249B2 (en) * 2011-05-13 2013-06-18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Clear silicone polycarbonate elastomeric copolymers
JP5753776B2 (ja) * 2011-12-28 2015-07-2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US20130190425A1 (en) * 2012-01-19 2013-07-25 Yantao Zhu Polycarbonate-polyester compositions,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articles thereof
KR101510407B1 (ko) * 2012-12-27 2015-04-17 주식회사 삼양사 우수한 난연성 및 내충격성을 동시에 갖는 폴리실록산-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의 성형품
US9790367B2 (en) * 2013-01-11 2017-10-17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for reduced splay in combination with sustained or improved impact resistance
JP2015059138A (ja) 2013-09-17 2015-03-30 帝人株式会社 難燃性ガラス繊維強化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US20150240074A1 (en) 2014-02-27 2015-08-27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Polyester-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 and article
JP6287433B2 (ja) 2014-03-25 2018-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逐次比較型アナログ−デジタル変換器、物理量検出センサー、電子機器及び移動体並びに逐次比較型アナログ−デジタル変換方法
JP6355951B2 (ja) 2014-03-31 2018-07-1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オルガノシロキサン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90162B1 (ko) * 2014-05-07 2019-06-18 롯데첨단소재(주)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성형품
CN104479327B (zh) * 2014-12-15 2016-06-01 上海锦湖日丽塑料有限公司 一种可改善空调面板光腐蚀现象的pc/abs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JP5914737B1 (ja) * 2015-08-12 2016-05-1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86297B2 (ja) 2023-11-24
KR20200023298A (ko) 2020-03-04
US20210147685A1 (en) 2021-05-20
JP7129136B2 (ja) 2022-09-01
TWI791543B (zh) 2023-02-11
CN110832029A (zh) 2020-02-21
KR20240016451A (ko) 2024-02-06
KR102631534B1 (ko) 2024-01-30
TW201905082A (zh) 2019-02-01
DE112018003339T5 (de) 2020-03-12
JP2022163208A (ja) 2022-10-25
WO2019004200A1 (ja) 2019-01-03
US11312860B2 (en) 2022-04-26
JPWO2019004200A1 (ja) 2020-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2029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7922727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1065687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08431137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CN110352220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66574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该共聚物的阻燃性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382593B (zh) 聚碳酸酯-聚有机硅氧烷共聚物、包含其的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2368334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体
CN110382623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0402270B (zh) 阻燃性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CN116057106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