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31865B - 片材制继流阀及带有继流阀的袋 - Google Patents

片材制继流阀及带有继流阀的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31865B
CN110831865B CN201880042155.8A CN201880042155A CN110831865B CN 110831865 B CN110831865 B CN 110831865B CN 201880042155 A CN201880042155 A CN 201880042155A CN 110831865 B CN110831865 B CN 1108318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downstream
film
upstream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421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31865A (zh
Inventor
小柳美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shiwara Seit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shiwara Seit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315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59731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shiwara Seit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shiwara Seita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31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31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31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acks or bags
    • B65D33/01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81/00Containers, packaging elements, or packages, for contents presenting particular transport or storage problems, or adapted to be used for non-packaging purposes after removal of contents
    • B65D81/24Adaptations for preventing deterioration or decay of contents; Applications to the container or packaging material of food preservatives, fungicides, pesticides or animal repellants
    • B65D81/26Adaptations for preventing deterioration or decay of contents; Applications to the container or packaging material of food preservatives, fungicides, pesticides or animal repellants with provision for draining away, or absorbing, or removing by ventilation, fluids, e.g. exuded by contents; Applications of corrosion inhibitors or desicc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14Check valves with flexible valv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205/00Ven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ag Frames (AREA)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制的继流阀和具有该继流阀的袋,不仅在压力差大的情况下,而且即使在压力差小的均衡状态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所述继流阀也能够有效地发挥止回阀的功能。作为继流阀的阀部,具有位于上游侧的上游阀部(a)和位于下游侧的下游阀部(c)两个阀部,在两个阀部之间,具有使流路内的流体滞留的缓冲部(b)。缓冲部(b)与下游阀部(c)相比,流路的封闭性低,并且,上游阀部(a)与下游阀部(c)相比,流路的封闭性低。另外,也可以为,缓冲部(b)与上游阀部(a)和下游阀部(c)中的至少任一方相比,长度长。

Description

片材制继流阀及带有继流阀的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制的继流阀、具有片材制的继流阀的食品用脱气袋等袋子。
背景技术
为了容纳食品或其它物品,广泛使用柔软的树脂制的袋。特别地,对于不宜与外部空气接触的物品,一般收容到阻断外部空气的树脂制的密封袋中进行保存。另外,对于用于包装等的缓冲用材料,采用将空气以外的气体填充到袋中、即容纳该气体作为缓冲垫的树脂制的袋体。进而,通过容纳衣服或布团等并排出袋内的空气,减小蓬松度从而不占容纳空间的脱气袋也很普及。
对于容纳物,不限于气体或液体,即使是固体、例如发酵食品等,在收容中也会产生气体。
在上述密封袋中,下述情况也普遍的,即:具有继流阀,通过继流阀,不使外部空气侵入袋内地进行作为流体的容纳物的取出、或不需要的气体的排出。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止回阀(V),所述止回阀(V)具有由具有柔软性的树脂制片材构成的外装膜(1)和阀体片材(2),形成有将相对的外装膜(1a、1b)的两侧边接合而成的侧密封部(3),由此,截面呈扁平的大致圆筒状,在内部设有流体通路(P),由相对的外装膜(1a、1b)夹着设有至少一片阀体片材(2),作为该阀体片材(2)的一方侧的面、即安装面(21)的一部分的接合部(21a)与一方侧的面的外装膜(1a)接合,该阀体片(2)的另一方侧的面、即贴紧面(22)能够相对于与该贴紧面(22)相对的另一方侧的外装膜(1b)或者与另一方侧的外装膜(1b)接合的阀体片(2’)接近或离开,贴紧面(22)通过贴紧于与贴紧面(22)相对的上述各个片(1b、2’),将流体通路(P)封闭起来,其中,在作为流体通路(P)的两端、即开口部(P1、P2)之中的一方侧的操作侧开口部(P2)的夹着流体通路(P)的两侧,形成具有比各个外装膜(1)所具有的刚性高的刚性的把手部(4),使夹着上述操作侧开口部(P2)的两侧把手部(4)彼此在沿着外装膜(1)的方向上接近,由此,能够强制性地打开流体通路(P)。
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发明提供一种止回阀,所述止回阀,通过使夹着操作侧开口部的两侧的把手部彼此在沿着外装膜的方向上接近,能够强制性地打开流体通路,由此,只用手就能够打开流体通路,能够简便且迅速地使流体通过,并且,不会对外观造成影响,引起意外的流体泄漏的可能性低。
对于在柔软的树脂制的袋(图1(A))中设置的以往的止回阀的动作的图像,以大气压为0,将该大气压作为基准,利用图10简单地说明袋内增加压力的各种情况的例子。
在图10中,“内”表示袋的容纳空间内、即袋内侧,“外”表示袋的外侧、即大气侧。如图所示,在脱气中,上述“内”侧为上游侧,上述“外”侧为下游侧。在图10(A)~(E)中,沿中央纵向延伸而划分出上述“内”侧和“外”侧的粗线是袋的内压与袋外部的压力差位置,表示称作袋端部的阀安装位置。
从袋的内压与外部气压均衡的图10(A)的状态起,经过袋的内压变得比外部气压高的图10(B)的状态(例如,相对于外部气压0,内压为+0.5气压),在内压相对于外部气压变得更高的图10(C)的状态(例如,相对于外部气压0,内压为+1气压)下,袋内的气体从脱气阀排出,即,被脱气。通过脱气,袋的内压与外部气压之差缩小,经过再次变成与图10(B)同样的比率的图10(D)的状态(相对于外部气压0,内压为+0.5气压),再次变成袋的内压与外部气压均衡或者袋的内压比外部气压略低的图10(E)的状态。在图10(E)的状态中,阀(阀体)通过片材、也就是膜的自我粘接来封闭通气路径。
如图10所示,即使在以往的止回阀中,作为缓冲件(空气缓冲件)等的空气封入袋或衣服压缩袋等的脱气袋,也具有充分的功能。这里,以往的止回阀被认为在止回阀的开闭时处于伴随着大的压力变动的状态。对于伴随着大的压力变动的情况下的止回阀的研发,要考虑以下两点。
第一个课题是防止倒流的功能,是在倒流时(在产生流路中的流体的压力差的情况下),可靠地尽早将阀关闭的课题。
第二个课题是长时间地保持防止倒流的状态的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出了在止回阀的通气路径内的上游和下游两个部位设置阀体的方案。
例如,专利文献2为一种关闭阀,所述阀通过将相对的外装膜(43a)、(43b)的两侧边形成封闭的封闭部(43e)、(43f),形成截面呈扁平的大致筒状的空气通路(41),在该空气通路(41)的两端侧形成开口部(43c)、(43g),并且,在内部设有阀体片(42),其中,阀体片(42)具有安装于所述一方的外装膜(43b)的固定部(42a)、以及能够以固定部(42a)为中心运动的第一翼部(42b)和第二翼部(42c),通过第一翼部(42b)与另一方的外装膜(43a)的空气通路侧的面(43i)贴紧,阻断所述空气通路(41)中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的空气流动,并且,通过第二翼部(42c)与另一方的外装膜(43a)的空气通路侧的面(43i)贴紧,阻断所述空气通路(41)中从另一端侧向一端侧的空气流动,在该文献的图3及图4中,表示出了具有上游阀部和下游阀部这两个阀部的关闭阀。
另外,在专利文献3和4中也公开了具有上游阀部和下游阀部两个阀部的方案。
这些专利文献中公开的具有两个阀部的止回阀,由于为了解决上述第一和第二个课题中的第一个课题,可靠地尽早发挥防止倒流的功能,或者,长时间地保持防止倒流的状态,只设置有一个阀部是不够的,因此,提出了进一步设置另一个阀部的方案。
但是,今年来,希望不仅在伴随有大的压力变动的情况下,而且在伴随有小的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的止回阀的研发。在这样的伴随有小的压力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应对的止回阀的研发中,出现了利用上述以往的课题的解决方案不能解决的新的课题。
该新的课题涉及压力差非常小的均衡状态下的阀的动态。
具体而言,发明人发现了当从上述图10(C)的状态变化成图10(D)的状态,进而变化成图10(E)的状态时,会吸入阀出口附近的少量的流体(在脱气袋的情况下,为空气等)的课题。特别地,在压力差非常小的均衡状态(上游≠下游)长时间地持续的情况下,仅通过阀部自己粘接,阀出口难以关闭,阀不能封闭的可能性增加。
由于在可以使用以往的止回阀的压缩袋等的情况下,强制性地对袋进行加压,或者,在空气封入袋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喷嘴等注入空气,尽早地使袋内的压力上升,因此,能够确保比较大的压力差,能够缩短均衡状态的时间。
与此相对,在内装物生成气体的情况下,在将由该生成的气体产生压力差的物质、例如咖啡豆作为内装物的情况下,当内装量(咖啡豆)少时,生成的气体量也变少,存在着均衡状态变长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197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502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公平5-4203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2-453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继流阀,所述继流阀不仅在压力差大的情况下,而且,即使在压力差小的均衡状态长时间地持续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发挥止回阀的功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制的继流阀,所述继流阀为柔软的大致筒状的阀,在外侧的上下分别配置外装膜,所述外装膜的两侧边构成被封闭的封闭部,一端侧成为对于顺流的流入部,另一端侧成为对于所述顺流的流出部,构成所述顺流以及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倒流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流路中具有控制所述流路内的流体的移动的阀部,其中,所述继流阀具有上游阀部、下游阀部和缓冲部三个区域。
所述上游阀部位于所述顺流的上游侧,所述下游阀部位于比所述上游部靠所述顺流的下游侧。并且,所述上游阀部与所述下游阀部之间构成使所述流路内的流体滞留的缓冲部。
为了使流体滞留于所述缓冲部,以如下方式构成。
第一,所述缓冲部与所述下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
第二,所述上游阀部与所述下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
另外,改变所述第二个结构,或者,在所述第二个结构的基础上,第三,所述缓冲部与所述上游阀部和所述下游阀部中的至少一方相比,所述流路的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长。
另外,即使是所述缓冲部中的上下的所述外装膜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难粘接部,因所述难粘接部,而使得所述缓冲部处的上下的所述外装膜彼此之间与所述外阀部处的上下的所述外装膜彼此之间相比难以粘接也可以。
当实施本发明时,也可以形成为:所述阀部中的至少所述上游阀部具有至少一个膜以作为阀体膜,所述至少一个膜构成在所述顺流时打开而在所述倒流时关闭的止回阀。所述阀体膜,通过在与重叠于其上表面的膜之间打开或贴紧,进行所述流路的开闭,所述阀体膜,通过在与重叠于其下表面的膜之间,在其上游侧以密闭状态固定,在其下游侧与所述缓冲部导通,在所述阀体膜与重叠于其下表面的所述膜之间构成缓冲连接部。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时,也可以形成为:只有所述上游阀部具有所述阀体膜,而所述下游阀部不具有所述阀体膜,在所述阀体膜的下游端与所述外装膜的下游端之间配置前端空间,所述前端空间是上下的所述外装膜之间直接相对的空间,具有构成所述缓冲部的低封闭性空间、以及位于该低封闭性空间的下游侧而构成所述下游阀部的高封闭性空间。
所述流路的封闭性受所述流路的流路宽度和构成所述流路的所述膜之间的粘接性左右。从而,作为具体的措施,可以使所述流路的流路宽度在所述下游阀部比在所述缓冲部及所述上游阀部窄地实施。
另外,可以使所述膜之间的粘接性在所述缓冲部比在所述上游阀部及所述下游阀部低地实施。
根据本发明的继流阀可以安装在袋上使用。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一种袋,其特征在于,具有袋和固定于构成所述袋的容纳空间的片材上的所述继流阀,所述上游阀部具有上游阀膜,所述上游阀膜是具有固定于一方的所述外装膜上的固定部和从所述固定部向所述流出部延伸的翼部的止回阀,所述固定部在所述顺流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与压力差位置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压力差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所述压力差位置是将构成所述袋的所述片彼此密封而分出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外的所述袋的密封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下仅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并不确定绝对的位置。具体地,继流阀是以各种方向安装于袋上的阀,袋自身也会以各种方向来使用,即使以任意方向使用,只要是满足本发明中规定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就应当被认为是实施了本发明。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继流阀及具有该继流阀的袋,所述继流阀不仅在压力差大的情况下,即使在压力差小的均衡状态长时间持续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发挥止回阀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安装有根据第一个实施方式的继流阀的袋的整体平面图,(B)是该继流阀的放大平面图。
图2(A)是该继流阀的立体图,(B)是该继流阀的概略剖面图。
图3(A)是图2(B)的x-x剖面图,(B)是表示该继流阀的动作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4(A)是该继流阀的分解立体图,(B)是表示将(A)的该继流阀设置到袋上的过程的概略立体图。
图5(A)~(F)表示该继流阀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A)是表示图1(A)的密闭袋的变更例的整体平面图,(B)是表示设置于该密闭袋上的继流阀的变更例的放大平面图。
图7(A)是表示根据第二个实施方式的继流阀的概略剖面图,(B)是表示第三个实施方式的概略纵剖面图。
图8(A)是根据第三个实施方式的继流阀的分解立体图,(B)是表示在完成后将该继流阀安装到袋上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A)根据第四个实施方式的继流阀的剖面图,(B)是该继流阀的平面图,(C)是表示该继流阀的变更例的平面图,(D)是表示该继流阀的另外的变更例的平面图,(E)是其剖面图。
图10(A)~(E)是表示以往的继流阀的动作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例将根据本发明的继流阀v作为脱气阀,对于具有该继流阀v的密闭袋w进行说明。特别地,将设置有上述脱气阀的食品容纳用的袋作为上述密闭袋w,在图1(A)中例示出整体图(平面图)。图1(B)是设置于图1(A)的密闭袋w的根据本发明的继流阀v的放大平面图。
(密闭袋w)
作为上述食品用袋的袋子是柔软的树脂性的密闭袋w。
如图1(A)所示,在本例中,密闭袋w是将大致矩形的上片w1与下片w2两个片重叠,将所述矩形的三个边w3、w4、w5密封并封闭而成的袋。上片w1和下片w2分别是由以聚乙烯为代表的柔软的合成树脂形成的片。图1(A)、(B)的由网格表示的部分是实施了上述密封的密封部h。密封部h的形成可以通过热密封来进行。
在上面所述中,不被封闭而开放的剩余的一边w6作为密闭袋w的开口部(以下,根据需要称作开口部w6),设有扣件w7。对于扣件w7,可以采用在合成树脂制的袋开口部的封闭中使用的公知的扣件。例如,在本例中,扣件w7由跨越作为上述开口部w6的一边的大致整个长度设置的凹凸构成,通过凹凸彼此的嵌合,开闭自如地进行开口部的封闭。
另外,密闭袋w不限于图1(A)所示的大致矩形的袋,对于密闭袋w的形状、尺寸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以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圆形或其它的流线形形状来实施。
在密闭袋w的被封闭的上述三边之中的一边,设有上述作为脱气阀的继流阀v。
在上片w1与下片w2的热密封之前,在上片w1与下片w2的上述一边之间夹着继流阀v地实施上述热密封,由此,可以将继流阀v安装于密闭袋w。
在本例中,密闭袋w为脱气袋,例如,将咖啡或发酵食品等在保存中会产生气体的食品、或者通过减压来降低蓬松度的衣物或布团等作为容纳物,容纳到密闭袋w的内部空间、即容纳空间w0中。在上述热密封之后,打开扣件w7,将该容纳物从开口部w6容纳到容纳空间w0内。
另外,也可以在将容纳物配置到上述热密封之前的上片w1与下片w2之间后,进行上述热密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设有上述扣件w7的上述一边w6也进行热密封,通过需要者的开封,在密封袋上形成开口部w6,在开封后,通过扣件7封闭开口部w6。
以上述密封部h为界,以密闭袋w的容纳空间w0侧为袋内侧,以容纳空间w0的外侧为袋外侧,继续进行说明。
(继流阀v)
继流阀v为柔软、扁平的大致筒状的阀,能够以筒状的继流阀v的内部空间作为流体(在本例中,为空气)的流路v0,使流体在密闭袋w的容纳空间w0与密闭袋w的袋外侧之间移动。继流阀v具有控制流体在上述流路v0中的移动的上游阀部a和下游阀部c(图1(B))。
在将继流阀v作为从密闭袋w的上述袋内侧向袋外侧排出气体的脱气阀的例子中,上述流路以袋内侧为上游侧,以袋外侧为下游侧。上游阀部a配置在比下游阀部c靠上游侧。在继流阀v中,上游侧的上游阀部a与下游侧的下游阀部c之间的部分构成使流体滞留的缓冲部b。特别地,上游阀部a设置于密闭袋w的内压与外压的压力差位置。所谓压力差位置,在本例中,是密闭袋w中的继流阀v的安装位置,与密封部h相一致。
(第一个实施方式的具体形式)
具体地,继流阀v是将以聚乙烯为代表的柔软的合成树脂制的膜作为外装膜1并将两个该外装膜1重叠而成的阀。
以下,根据需要,将配置在图2(A)、(B)的上方的外装膜1称为上外装膜1a,将配置在其下方的外装膜1称为下外装膜1b。
如图1(B)及图2(A)所示,重叠相对的外装膜1a、1b的两侧边形成封闭的封闭部2。在该例中,封闭部2是作为侧密封而被密封起来的部分(以下,称为侧密封部2)。侧密封部2的形成可以利用热密封等公知的手段来进行。通过侧密封部2的形成,重叠的外装膜1形成两端开口的扁平的筒状。上外装膜1a与下外装膜1b之间成为流体的通路(流路v0)。对于外装膜1的上述两端的开口,在继流阀v被安装于密闭袋w的状态下,一端侧成为向密闭袋w的内侧开口流入部12,另一端侧成为在密闭袋w的袋外侧开口的流出部13。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游和下游、流入和流出,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则均以继流阀允许流体通过的顺流的流动方向为基准,在以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倒流的流动方向为基准的情况下,将明确予以说明。
上游阀部a是流路v0中的如上所述的压力差位置。位于包含从密闭袋w的袋外侧划分出袋内侧的上述密封部h的区域。
上述上游阀部a是使从流路v0的上游侧向下游侧的流体的移动、即顺流通过而限制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的流体的移动、即倒流的止回阀。如图2(B)所示,上游阀部a具有以聚乙烯为代表的合成树脂制的阀体膜。以下,根据需要,将上游阀部a的阀体膜称为上游阀膜3。
上游阀膜3配置在上外装膜1a与下外装膜1b之间,上游阀膜3的上表面在其上游侧及下游侧不被固定于上外装膜1a,而是开放的。上游阀膜3的下表面在其上游侧被以密闭状态固定于下外装膜1b,而在其下游侧则是开放的。
更详细地,上游阀膜3具有进行阀的开闭动作的翼部31、以及将翼部31固定于下外装膜1b的固定部32。该上游阀膜3根据流路v0的压力变动而上下运动,上游阀膜3(翼部31)的上表面通过与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贴紧而阻断流路v0,通过上游阀膜3(翼部31)的上表面从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开放,打开流路v0。
如图4(A)所示,在侧密封部2形成前的上外装膜1a与下外装膜1b之间夹着上游阀膜3,从而形成侧密封部2由此,能够与上外装膜1a与下外装膜1b的固定同时地,在两外装膜1之间安装上游阀膜3。在图4(A)中,带斑点的区域是由侧密封部2固定的部分。
在将上游阀膜3安装到上下的外装膜1之间之前,对上游阀膜3设置后面将要描述的非熔接膜33。
在密闭袋w形成时进行上片w1与下片w2的上述热密封时,将由上述侧密封部2形成一体的上外装膜1a、上游阀膜3和下外装膜1b插入到上片w1与下片w2之间(图4(B)),进行所述热密封,由此,能够同时进行密闭袋w的形成、对于继流阀v的上游阀部a的形成、继流阀v向密闭袋w的安装(图2(A))。即,通过密封部h的热密封,形成上游阀膜3的固定部32。从而,在上游阀膜3中,固定部32表示压力差位置。
在向密闭袋w安装之前的状态下,没有形成固定部32,上游阀膜3相对于上下外装膜1仅由侧密封部2固定。
并且,在形成密闭袋w的密封部h时,由通过所述热密封形成固定部32。这时,通过密封部h的热密封,在上游阀膜3的上表面配置非熔接膜33,以便使上游阀膜3的与固定部32相反侧的上表面不与上外装膜1a熔接(图1(B)、图2、图3及图4)。
非熔接膜33是在密封部h的热密封温度下不会热熔接的膜,阻止与上外装膜1a的熔接。非熔接膜33本身经由热熔接的熔接膜34(图3(B))被固定于上游阀膜3。熔接膜34通过层压与非熔接膜33重合。作为层压的方法,采用利用粘接剂等热密封以外的公知的方法。
另外,也可以涂布耐热墨水来代替非熔接膜33。
如图1(B)中由单点划线所示,非熔接膜33在不影响上述侧密封部2的范围中设置于上游阀膜3,以便不会阻碍侧密封部2的上述密封。在本例中,非熔接膜33具有与侧密封部2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的宽度(图1(B)及图3(A))。但是,只要是不阻碍侧密封部2的密封的范围,不排除非熔接膜33与侧密封部2重叠的情况。
另外,如图6(B)所示,也可以这样来实施:非熔接膜33也可以与侧密封部2重叠,而截断侧密封部2的密封,对于安装密闭袋w的继流阀v的一边w5,设置比密封部h向袋外侧延伸的延伸部w8,并且,设置与密封部h相交并与上述侧密封部2相接且平行于侧密封部延伸的辅助密封部h1,从而将外装膜1的侧边封闭。如图6(A)、(B)所示,辅助密封部h1从密闭袋w的袋内侧起在上述延伸部w8上设置。辅助密封部h1可以与密封部h一起,在形成密闭袋w时,通过热密封形成于上片w1及下片w2。
上下的外装膜1和上游阀膜3可以由以聚乙烯为代表的合成树脂制的膜单体或层合体构成,但是,优选地,构成流路v0的内表面的面(即,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和上游阀膜3的上表面)为具有自我粘接性的面。对于在一方配备有具有自我粘接性的面的膜,可以采用将聚乙烯等膜基材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树脂(EVA)等具有自我粘接性的热可塑性树脂共同挤压的共同挤压型,此外,还可以采用在聚乙烯等膜基材上涂敷粘接剂而成的涂布型等。
(上游阀部a)
上游阀部a作为具有前面所述的上游阀膜3的止回阀来实施,如图3(B)所示,上游阀膜3的翼部31的上表面与相对的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贴紧,使继流阀v形成闭阀状态。
以粘接到固定有上游阀膜3的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上而不妨碍开阀动作为目的,如图3(B)所示,可以在翼部31的下表面,对于面对所述外装膜1(下外装膜1b)的面设置难粘接部分35(图3(B)),但是,不设置难粘接部分35也可以。
(缓冲部b)
以上说明的形态,是即使在以往的继流阀(止回阀)中也具备的形态,而本发明的继流阀的特征在于,如图2(B)所示,作为阀部,具有上游阀部a和位于比上游部靠下游侧的位置的下游阀部c至少两个阀部,在上游阀部a和下游阀部c设置使流路v0内的流体滞留的缓冲部b。
在缓冲部b中,上下两个外装膜1彼此直接相对,构成流路v0的内表面的面(即,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和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为如前面所述具有自我粘接性的面,但是,在两外装膜1中的一方或两者,设有难粘接部4。难粘接部4是与具有自我粘接性的面彼此相对的状态相比形成更难粘接的状态的部分。难粘接部4不具有粘接性,防止两外装膜1彼此粘住。
如图2(B)及图3(A)所示,在本例中,难粘接部4设置于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但是,也可以设置于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另外,还可以设置于上外装膜1a和下外装膜1b两者。由此,随着缓冲部b处的内压的上升,缓冲部b提供使流体滞留的膨胀的空间。
难粘接部4可以通过对外装膜1进行涂布,利用使外装膜1的自我粘接性下降的公知的墨水来形成。但是,除了这样的墨水之外,也可以通过配置其它的膜等其它手段来形成难粘接部4。另外,在图2(B)中,为了易于区分难粘接部4的配置,与其它结构部件相比,将难粘接部4的厚度画得比实际的大,以进行强调。
(下游阀部c)
在本例中,下游阀部c不具有阀体膜。另外,在下游阀部c中,外装膜1不具有像缓冲部b那样的难粘接部4。因而,下游阀部c,具有自我粘接性的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与具有自我粘接性的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直接相对,两者作为粘接部5贴紧接合,将上下两外装膜1之间封闭(图3(B))。
通过上述贴紧,下游阀部c在限制流体的上述顺流的同时,也限制倒流。下游阀部c受到来自流体的压力而开阀。从而,在上述缓冲部b处的流路v0的内压没有变得比下游阀部c的下游侧高时,下游阀部c通过上述自我粘接,保持闭阀状态。在本例中,由于流体为气体,因此,当缓冲部b的内压没有变得比外部气压高时,下游阀部c处于闭阀状态。
(流路的封闭性)
流路的封闭性受构成流路v0的上下相对的膜的厚度、柔软性、形状等影响,但是,作为影响封闭性的最大的因素,可以举出粘接性和流路的宽度这两个因素。
作为第一个因素的粘接性,是构成流路v0的上下相对的膜所具有的粘接性的高低,粘接性高时,流路的封闭性高,粘接性低时,流路的封闭性低。粘接性可以通过T型剥离强度试验来获取,也可以通过筒状体的开通试验(利用上下相对的膜制作筒状体,以规定的力在规定的范围内挤压这些膜使它们贴紧,之后,从筒状体的一端导入流体,测量在另一端流出时的流体的压力的试验)来获取。
作为第二个因素的流路的宽度,是流路的宽度(即,与流路v0中的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距离)的长短,在粘接性相同的情况下,流路的宽度小时,流路的封闭性高。
(继流阀v的动作)
参照图5,对于继流阀v的动作简单地进行说明。这里,对于各个阀部的结构的详细情况予以省略,仅对起作用的重点进行说明。另外,所谓上游侧是指在流体的流路v0中比缓冲部b靠上游侧,所谓下游侧是指上述流路v0中比缓冲部b靠下游侧。
如图5(A)所示,在使用初期的密闭袋w的袋内侧和袋外侧的压力均衡的状态下,流路v0内的流体不移动,上游阀部a和下游阀部c都闭阀,缓冲部b也收缩而使两外装膜1之间的宽度变窄。
上游侧的压力上升,对于内压而言,当上游侧>缓冲部b=下游侧,例如,内压的增加比a:b:c为+1:0:0(气压)时,如图5(B)所示,上游侧的上游阀部a开阀。通过上游阀部a的开阀,如图5(C)所示,流体向缓冲部b流入,在下游阀部c的闭阀状态下,缓冲部b膨胀。由于将缓冲部b配置到流路v0的袋外侧区域,因此,不会从外装膜1的表面侧受到袋内侧区域这样的密闭袋w的内压的影响,能够比较自由地膨胀,能够充分地发挥作为缓冲器使流体滞留的功能。
缓冲部b的内压上升,流路v0的内压经过上游侧≥缓冲部b≥下游侧d状态,变成上游侧=缓冲部b>下游侧、例如内压的增加比a:b:c为+1:+1:0的状态,如图5(D)所示,下游阀部c与上游阀部a一起开阀,开始脱气。
当通过脱气使上游侧的压力降低时,如图5(E)所示,在下游阀部c开阀的状态下,上游阀部a闭阀,上游侧与缓冲部b的内压向均衡状态转变。即,内压经由上游侧≤缓冲部b>下游侧的状态、例如内压的增加比为+0.5:+1:0的状态,进一步向上游侧=缓冲部≥下游侧的状态、例如内压的增加比为0(-1):+0.5:0的状态转变。最终,缓冲部b与下游侧的内压达到均衡。即,变成图5(F)所示的上游侧=缓冲部b=下游侧或者上游侧≤缓冲部b=下游侧的状态、例如内压的增加比0(-1):0:0的状态。
由于在图5(E)及图5(F)中的任一均衡状态下,以上游阀部a为界的袋内侧区域与袋外侧区域的压力差比图10(E)所示的以往的情况下的均衡状态大,因此,与图10所示的以往的情况相比,流路v0的阻断也容易进行。
另外,在图5(E)所示的上游侧与缓冲部b的均衡时,存在从缓冲部b向其上游侧产生稍稍倒流的可能性,但是,缓冲部b中的流体是直到滞留于缓冲部之前位于比缓冲部靠上游侧的流体。从而,没有使来自于袋外侧的流体侵入的问题。
接着,在图5(F)所示的缓冲部b与缓冲部b的下游侧的均衡状态下,存在着该下游侧(在脱气袋的情况下为大气)的流体向缓冲部稍稍倒流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这时上游阀部a关闭并将流路封闭,因此,难以产生向袋内侧的倒流。
并且,在下个动作时,即,在下游阀部的开阀时,从比缓冲部靠下游侧向缓冲部侵入的流体再次被排出到缓冲部的下游侧,在缓冲部充满曾位于比缓冲部靠上游侧的流体。
因而,在上述任一均衡状态,都能够抑制外部流体向袋内倒流。
并且,特别地,在根据本发明的袋中,由于在流路中,缓冲部配置在袋的外侧区域,因此,在筒状的继流阀中,能够不受袋的内压的影响地扩大、收缩。从而,在本发明中,能够更显著地发挥上述效果。
(使缓冲部b发挥功能的手段)
为了使缓冲部b有效地发挥其功能,有必要构成为在顺流时(从容纳空间w0通过流路v0排出到外部时),使缓冲部6被流体膨胀。
从而,作为其第一种手段,缓冲部b有必要构成为使流路的封闭性比下游阀部c低,优选地,构成为使流路的封闭性比上游阀部a及下游阀部c两者低。
在该第一个实施方式中,上游阀部a、缓冲部b和下游阀部c,由于流路v0的宽度相等,因此封闭性由粘接性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流路的封闭性,上游阀部a与下游阀部c相等,具有难粘接部4的缓冲部b的封闭性比两个阀部a、c低。
另外,通过在缓冲部b不设置难粘接部4地实施,在上游阀部a、缓冲部b和下游阀部c的粘接性相等的情况下,可以使缓冲部b的流路v0的宽度比下游阀部c宽地来实施,更优选地,可以比上游阀部a以及下游阀部c两者宽地来实施。
作为第二种手段,在流体流出时(收容空间w0的内压上升等上游阀部a打开时),若在流体刚刚被导入缓冲部b之后下游阀部也会打开,则由于存在缓冲部b没有被流体膨胀的情况,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需要采取措施。
作为第一种手段,在该实施方式中,赋予缓冲部足够的长度。
具体地,缓冲部b与上游阀部a和下游阀部c中的至少任一方相比,流路v0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更长,更优选地,与上游阀部a和下游阀部c两者相比,流路v0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更长。
如图2(B)所示,上游阀部a及下游阀部c的长度是指作为阀部起到封闭流路的功能的部分的长度,在上游阀部a,是在比固定部32靠下游侧的翼部31的区域中与难粘接部4不重叠的区域的长度。缓冲部b的长度是设有难粘接部4的区域的长度。下游阀部c的长度是比难粘接部4靠下游侧的设有粘接部5的区域的长度。
在该实施方式中,缓冲部b与上游阀部a和下游阀部c两者相比,流路v0的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更长。
(缓冲连接部d)
另外,上游阀膜3与重叠于其下表面的下外装膜1b之间,在其上游侧借助于固定部32形成密闭状态,在其下游侧与缓冲部b导通。由此,如图3(B)所示,存在着进入缓冲部b的流体的一部分也被导入到上游阀膜3与下外装膜1b之间的空间中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空间作为缓冲连接部d进行说明。
(第二个实施方式)
如图7(A)所示,下游阀部c与上游阀部a同样,也可以作为具有阀体膜的阀部来实施。具体地,在下游阀部c中,在外状膜1的一方,固定有下游阀膜6作为上述阀体膜。下游阀膜6具有副翼部61及副固定部62,所述副翼部61及副固定部62具有与上述翼部31及固定部32同样的功能。即,在下游阀部c,利用副固定部62将下游阀膜6固定于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副翼部61从副固定部62向下游侧延伸。
另外,在副翼部61,设有与上述非熔接膜33同样的副非熔接膜63。
对于副固定部62,在向密封袋w安装之前的继流阀v的制造时,从安装下游阀膜6的一方的外装膜1(在本例中,为下外装膜1b)的表面侧利用公知的热密封装置实施热密封,由此,可以形成在平面视图中呈矩形的横穿副翼部61的副固定部62(在第三个实施方式中参照的图8(B)中表示副翼部61的平面视图的状态)。
在图7(A)所示的第二个实施方式中,构成流路v0的内表面的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与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作为粘接部5具有前面所述的自我粘接性。另一方面,各自的相反的面(具体地,上外装膜1a的上表面和下外装膜1b的下表面)可以不具有上述自我粘接性。
另外,下游阀膜6与上游阀膜3同样,在其上表面具有自我粘接性。另一方面,各自的相反的面(具体地,下游阀膜6和上游阀膜3的下表面)也可以不具有上述自我粘接性。
在第二个实施方式中,对于没有特别提及的事项,与上述第一个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个实施方式)
在本例中,如图7(B)及图8(A)、(B)所示,外装膜1分别由相互独立地形成的第一构成膜10和第二构成膜11构成。
即,上外装膜1a由上第一构成膜10a和上第二构成膜11a的两个膜构成,下外装膜1b由下第一构成膜10b和上第二构成膜11b构成。上第一构成膜10a与下第一构成膜10b重叠,形成侧部被侧密封部20密封起来的扁平的筒。上第二构成膜11a与下第二构成膜11b重叠,形成侧部被副侧密封部21密封起来的扁平的筒(图8(B))。在表示将继流阀v分解了的状态的图8(A)中,浓(密)斑点部位表示形成上述侧密封部20的区域,淡(稀)斑点部位表示形成上述副侧密封部21的区域。
第二构成膜11构成的上述筒的筒径比第一构成膜10构成的筒的筒径大。如图8(B)所示,对于横穿流路v0的宽度,第二构成膜11的该宽度比第一构成膜10的该宽度大。
上第一构成膜10a与下第一构成膜10b之间提供流路v0的一部分,上第二构成膜11a与下第二构成膜11b之间提供流路v0的另一部分。
即,各第二构成膜11在所述压力差位置分别直接地、或经由密闭袋w的一部分间接地与各第一构成膜10连接,提供将流路v0从第一构成膜10向袋外侧延长的流路v0的另一部分。在本例中,第二构成膜11在密封部h被固定于密闭袋w,间接地连接于第一构成膜10(图7(B)及图8(B))。但是,第二构成膜11也可以作为直接固定于第一构成膜10的膜来实施。
各个第二构成膜11分别配置于袋外侧,将所提供的流路v0作为袋外侧的区域。
如图7(B)及图8(B)所示,上第一构成膜10a和下第一构成膜10b上的非熔接膜33提供所述流入部12,上、下第二构成膜11、11提供所述流出部13。上、下第一构成膜10、10具有从所述压力差位置向袋外侧伸出并内装于第二构成膜11、11之间的内装部14。上游阀膜3配置固定于一方的第一构成膜10(下第一构成膜10b)的上方。下游阀膜6配置固定于一方的第二构成膜11(下第二构成膜11b)的上方。
在本例中,如上所述,下游阀部c具有下游阀膜6,但是,与第一个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作为不具有下游阀膜6的阀部来实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内装部14的前端与下游阀膜6之间的难粘接部4的区域作为缓冲部b。
如图7(B)所示,在内装部14中的上第一构成膜10a的上表面与同该上表面相对的上第二构成膜11a的下表面之间、以及内装部14中的下第一构成膜10b的下表面与所述下第二构成膜11b的上表面之间,成为缓冲连续部d。缓冲连续部d是与缓冲部b导通而使得其一部分流体流入的部分。
在图7(B)的例子中,上第一构成膜10a的下表面的自我粘接性比上第一构成膜10a的上表面的自我粘接性大。下第二构成膜11b的上表面不具有自我粘接性。上第一构成膜10a的上表面的自我粘接性比上第一构成膜10a的下表面的自我粘接性小,但比下第二构成膜11b的上表面的自我粘接性大。从而,相对地,若以上第一构成膜10a的下表面的自我粘接性为大,则上第一构成膜10a的上表面的自我粘接性具有中等程度的自我粘接性,下第二构成膜11b的上表面的自我粘接性小。关于自我粘接性,若按照上面所述进行说明,则上游阀膜3的至少与非熔接膜33相反侧的面具有中等程度的自我粘接性。另外,在内装部14,下第一构成膜10b的下表面也具有中等程度的自我粘接性。下第一构成膜10b的上表面的自我粘接性大。
在该第三个实施方式中,对于下游阀膜6的自我粘接性,与在第二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情况相同。
另外,在第三个实施方式中,对于没有特别提及的事项,与上述第一及第二个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个实施方式)
对于第四个实施方式,参照图9进行说明。
图9(A)是根据第四个实施方式的继流阀的剖面图,(B)是其平面图。
该继流阀是第一个实施方式变更而成的,仅对主要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且没有进行说明的点与对第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实质上相同。
首先,对于流入部12的结构,在本例中,在袋w的容纳空间w0的内部,为以平面状开口的结构。上外装膜1a在容纳空间w0的内部较长地延伸,在其下方配置有无纺布等过滤器51。容纳空间w0的内部的上外装膜1a与过滤器51形成为大致相同大小、相同形状,其周围通过过滤器固定部52的热密封而被固定。容纳空间w0的内部的流体经过过滤器51被导入流路v0内部,由此,能够防止微小粉末等被导入继流阀内或流出到外部。
在本例中,上游阀膜3被位于比密封部h的位置靠袋w的外侧处的过滤器51和过滤器固定部52固定,过滤器固定部52兼用作固定部32。对于上游阀膜3,该过滤器固定部52兼固定部32的下游侧成为翼部31。另外,上游阀膜3与上外装膜1a和下外装膜1b一起被夹在袋w的上片w1与下片w2之间并被密封部h固定。
虽然不用管制造工序,但是,在该构造中,可以将处于利用过滤器固定部52将上游阀膜3与过滤器51固定的状态的继流阀v插入到袋w的上片w1与下片w2之间并进行密封。对于过滤器固定部52与密封部h的位置,可以是其中任一个位于外侧,也可以是相同的,不过,由于在位置相同的情况下,存在热密封性下降的情况,因此,优选为密封位置不同。
在本例中,过滤器固定部52位于比密封部h的位置靠袋w的外方处,因此,上游阀部a比过滤器固定部52的热密封靠下游侧。
另外,该流入部12的结构也可以在先前所示的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
(缓冲部b与下游阀部c)
接着,在本例中,缓冲部b在外装膜1(上外装膜1a和下外装膜1b)不具有难粘接部4,并且,具有自我粘接性的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与具有自我粘接性的下外装膜1b的上表面直接相对,两者作为粘接部5贴紧接合。从而,在这一点上,缓冲部b与下游阀部c在将上下两外装膜1之间封闭起来这点上没有差别。
换而言之,缓冲部b和下游阀部c,在构成作为阀体膜的上游阀膜3的下游端与外装膜1(上外装膜1a和下外装膜1b)的下游端之间的前端空间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该前端空间按照其封闭性的高低被分成构成其下游阀部c的高封闭性空间和构成缓冲部b的低封闭性空间。具体地,下游阀膜c是不具有阀体膜而流路v0的宽度最小的部分,缓冲部b是与构成下游阀部c的高封闭性空间相比,流路v0的宽度大的部分。在本例中,如图9(B)所示,通过将下游阀点密封53设置于流路v0的中央,使流路的宽度变窄,提高封闭性。
更详细地说,如前面所述,流路的封闭性受构成流路v0的上下相对的膜的厚度、柔软性、形状等左右,但是,作为左右封闭性的最大的因素,可以举出粘接性和流路的宽度这两个因素。
作为第一个因素的粘接性中,缓冲部b和下游阀部c具有同等的粘接性。
作为第二个因素的流路的宽度,由于下游阀部c与缓冲部b相比,流路的宽度(即,流路v0中的与流体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小,因此,流路的封闭性高。
另外,上游阀膜3的上表面具有自我粘接性,在与上外装膜1a的下表面相对的点,具有与缓冲部b以及下游阀部c相同的粘接性。另外,流路的宽度与缓冲部b相同,比下游阀膜c大。从而,关于流路的封闭性,下游阀部c最高,上游阀部a和缓冲部b大致相等。
(使缓冲部b发挥功能的手段)
如前面所述,为了由缓冲部b有效地发挥其功能,构成为在顺流时(从容纳空间w0通过流路v0排出到外部时),缓冲部b被流体膨胀是必要的。
从而,作为其第一手段,有必要构成为使缓冲部b的流路封闭性比下游阀部c的流路封闭性低,更优选地,构成为使缓冲部b的流路封闭性比上游阀部a以及下游阀部c两者的流路封闭性低。
作为第二个手段,流体流出时(容纳空间w0的内压上升等而使上游阀部a打开时),若在流体刚刚被导入缓冲部b之后,下游阀部c也打开,则存在着缓冲部b被流体膨胀的情况,因此,有必要采取防止这种情况措施。
作为满足该第二手段的具体的手段,在该实施方式中,使下游阀部c的封闭性比上游阀部a的封闭性高。
若综合该两个手段,则构成为使下游阀部c的封闭性比上游阀部a以及缓冲部b两者高,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下游阀点密封53,最大地减小流路的宽度。
由此,在压力差比较小的条件下,即使上游阀部a以及缓冲部b两者打开,袋w的内压上升至流体压力,封闭性高的下游阀部c也不会打开。由此,即使在缓冲部b的长度短的情况下,在缓冲部b内流体停止并膨胀。流入缓冲部b的流体的一部分也流入上游阀膜3与下外装膜1b之间的缓冲连续部d中。
另外,缓冲部b与下游阀部c的流路v0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可以以发挥上述作用作为条件来设定,分别至少2mm的长度,更优选地,3mm以上的长度是适当的。
另外,如图9(C)所示,即使下游阀点密封53设置在左右两个部位等设有多个的情况也可以。
另外,如图9(D)、(E)所示,虽然即使在上游阀膜3与上外装膜1a之间设置上游阀点密封54地来实施也可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封闭性也有必要构成为使得下游阀部c这一方高。具体地,有必要增加下游阀点密封53的数目或增大宽度等,使下游阀部c这一方的流路宽度窄地来实施。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流路的封闭性,仅通过流路宽度来实现,但是,也可以如前面的实施方式所示,通过粘接性来实现,还可以两者并用。
(其它的变形例)
上游阀部a也可以由相对的一对上游阀膜3构成。即,也可以实施为,在与设有上游阀膜3的外装膜1相对的外装膜1上也设置上游阀膜3,两个上游阀膜3的翼部31彼此贴紧,由此,上游阀部a关闭,两个翼部分离,由此,上游阀部a开阀。另外,在下游阀部c具有阀体膜的情况下,不同于图7(A)、(B)所示的情况,也可以实施为下游阀部c具有相对的一对阀体膜(下游阀膜6)。
另外,阀部的数目不限于上游阀部a、下游阀部c这两个,也可以将在从上游阀部a流入到流路v0内的流体直到从下游阀部c流出到外部为止的期间,产生滞留的空气作为条件,而具有三个以上的阀。
对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以食品用密闭袋的脱气阀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袋w不限于排出气体的脱气袋,也可以利用上述继流阀v进行液体等气体以外的物质的排出。进而,本发明的继流阀v,除了用于在从密闭袋w内向袋外部排出流体时防止流体倒流之外,也可以实施为在从袋外部向袋内注入流体时防止倒流的继流阀v。
配置继流阀v的位置不限于袋w的端部,也可以是中央部分。例如,也可以设置在枕头包装的背贴密封的位置,也可以不是在两个片之间而是在一个片上开孔,通过热密封等将图9所示的过滤器51的全周以密封状态粘贴到该片上。
密闭袋w的密封部h除了热密封之外,也可以使用粘接剂等其它公知的手段来实现。另外,对于继流阀v的侧密封部2的形成,除热密封之外,也可以利用粘接剂来实现。各阀体膜的安装除了热密封以外,也可以利用粘接剂来实施。在采用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不设置上述非熔接膜33、副非熔接膜63地来实施。
如上所述,作为密闭袋w的容纳物,举例示出了咖啡、发酵食品、布团、衣物。如果作为脱气袋来使用密闭袋w,则可以将例示以外的物品作为容纳物进行容纳。对于上述发酵食品,不限于以豆酱、谷芽、泡菜等为代表的食品。作为食品以外的使用例,如上所述,揭示了将容纳布团或衣物的容纳袋作为上述密闭袋。该容纳袋作为压缩袋,在容纳布团或衣物后,能够从作为脱气阀的上述继流阀排出袋内侧的空气,压缩蓬松度。
上述密闭袋除了在将保持的物品作为容纳物来容纳之外,例如,也可以作为注入空气而作为空气缓冲垫使用的缓冲材料来使用。
继流阀v不限于由上述外装膜、阀体膜构成的阀,即使是具有膜以外的形态的构件也可以实施。例如,也可以实施为将密闭袋作为沙滩球、游泳圈、人形、其它注入空气并膨胀来使用的玩具,在该玩具的空气注入口设置继流阀v的筒状的橡胶或塑料成型品。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或上述变更例都是实施本发明的例子,只要采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结构,则也不排除其它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a 上游阀部
b 缓冲部
c 下游阀部
d 缓冲连续部
f,w 袋
h 密封部
h1 辅助密封部
v 继流阀
v0 流路
w 密闭袋
w0 容纳空间
w1 上片
w2 下片
w6 开口部
w7 扣件
w8 延伸部
1,1a,1b 外装膜
1a 上外装膜
1b 下外装膜
2 封闭部
2,20 侧密封部
3 上游阀膜
4 难粘接部
5 粘接部
6 下游阀膜
10,10a,10b 第一构成膜
11,11a,11b 第二构成膜
12 流入部
13 流出部
14 内装部
21 副侧密封部
31 翼部
32 固定部
33 非熔接膜
34 熔接膜
35 难粘接部分
51 过滤器
52 过滤器固定部
53 下游阀点密封
54 上游阀点密封
61 副翼部
62 副固定部
63 副非熔接膜

Claims (11)

1.一种片材制的继流阀,所述继流阀为柔软的大致筒状的阀,在外侧的上下分别配置各个外装膜,所述外装膜的两侧边构成被封闭的封闭部,一端侧成为对于顺流的流入部,另一端侧成为对于所述顺流的流出部,构成所述顺流以及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倒流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流路中具有控制所述流路内的流体的移动的阀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继流阀具有上游阀部和下游阀部至少两个阀部来作为所述继流阀的阀部,所述上游阀部位于所述顺流的上游侧,所述下游阀部位于比所述上游阀部靠所述顺流的下游侧,
所述上游阀部与所述下游阀部之间构成使所述流路内的流体滞留的缓冲部,
所述缓冲部中的上下的所述外装膜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难粘接部,
所述难粘接部使得所述缓冲部处的上下的所述外装膜彼此之间与所述下游阀部处的上下的所述外装膜彼此之间相比难以粘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制的继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构成为与所述下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并且,
所述上游阀部构成为与所述下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制的继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构成为与所述上游阀部和所述下游阀部中的至少一方相比,所述流路的所述流体的流动方向上的长度长。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制的继流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继流阀的阀部中的至少所述上游阀部具有至少一个膜以作为阀体膜,所述至少一个膜构成在所述顺流时打开而在所述倒流时关闭的止回阀,
所述阀体膜,通过在与重叠于其上表面的膜之间打开或贴紧,进行所述流路的开闭,
所述阀体膜,通过在与重叠于其下表面的膜之间,在其上游侧以密闭状态固定,在其下游侧与所述缓冲部导通,由此,在所述阀体膜与重叠于其下表面的所述膜之间构成缓冲连接部。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制的继流阀,其特征在于,
只有所述上游阀部具有构成止回阀的至少一个膜来作为阀体膜,所述止回阀在所述顺流时打开,在所述倒流时关闭,而所述下游阀部不具有所述阀体膜,
在所述阀体膜的下游端与所述外装膜的下游端之间配置前端空间,
所述前端空间是上下的所述外装膜之间直接相对的空间,具有构成所述缓冲部的低封闭性空间、以及位于该低封闭性空间的下游侧而构成所述下游阀部的高封闭性空间。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制的继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的流路宽度在所述下游阀部比在所述缓冲部及所述上游阀部窄。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制的继流阀,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流路的膜之间的粘接性在所述缓冲部比在所述上游阀部及所述下游阀部低。
8.一种袋,所述袋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制的继流阀。
9.一种袋,其特征在于,
具有袋和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片材制的继流阀,所述继流阀固定于构成所述袋的容纳空间的片材上,
所述上游阀部具有上游阀膜,所述上游阀膜是具有固定于一方的所述外装膜上的固定部和从所述固定部向所述流出部延伸的翼部的止回阀,
所述固定部在所述顺流的流动方向上配置在与压力差位置相同的位置、或者比压力差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所述压力差位置是将构成所述袋的所述片材彼此密封而分出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外的所述袋的密封部。
10.一种片材制的继流阀,所述继流阀为柔软的大致筒状的阀,在外侧的上下分别配置各个外装膜,所述外装膜的两侧边构成被封闭的封闭部,一端侧成为对于顺流的流入部,另一端侧成为对于所述顺流的流出部,构成所述顺流以及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倒流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流路中具有控制所述流路内的流体的移动的阀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继流阀具有上游阀部和下游阀部至少两个阀部来作为所述继流阀的阀部,所述上游阀部位于所述顺流的上游侧,所述下游阀部位于比所述上游阀部靠所述顺流的下游侧,
所述上游阀部与所述下游阀部之间构成使所述流路内的流体滞留的缓冲部,
所述缓冲部构成为与所述下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并且,
所述上游阀部构成为与所述下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
所述下游阀部是当所述缓冲部的内压比所述下游阀部的内压上升了时开阀的阀部,
所述继流阀的阀部中的至少所述上游阀部具有至少一个膜以作为阀体膜,所述至少一个膜构成在所述顺流时打开而在所述倒流时关闭的止回阀,
所述阀体膜,通过在与重叠于其上表面的膜之间打开或贴紧,进行所述流路的开闭,
所述阀体膜,通过在与重叠于其下表面的膜之间,在其上游侧以密闭状态固定,在其下游侧与所述缓冲部导通,由此,在所述阀体膜与重叠于其下表面的所述膜之间构成缓冲连接部。
11.一种片材制的继流阀,所述继流阀为柔软的大致筒状的阀,在外侧的上下分别配置各个外装膜,所述外装膜的两侧边构成被封闭的封闭部,一端侧成为对于顺流的流入部,另一端侧成为对于所述顺流的流出部,构成所述顺流以及向相反方向流动的倒流的流路,并且,在所述流路中具有控制所述流路内的流体的移动的阀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继流阀具有上游阀部和下游阀部至少两个阀部来作为所述继流阀的阀部,所述上游阀部位于所述顺流的上游侧,所述下游阀部位于比所述上游阀部靠所述顺流的下游侧,
所述上游阀部与所述下游阀部之间构成使所述流路内的流体滞留的缓冲部,
所述缓冲部构成为与所述下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并且,与所述上游阀部相比,所述流路的封闭性低,
所述下游阀部是当所述缓冲部的内压比所述下游阀部的内压上升了时开阀的阀部,
只有所述上游阀部具有构成止回阀的至少一个膜以作为阀体膜,所述止回阀在所述顺流时打开,在所述倒流时关闭,而所述下游阀部不具有所述阀体膜,
在所述阀体膜的下游端与所述外装膜的下游端之间配置前端空间,
所述前端空间是上下的所述外装膜之间直接相对的空间,具有构成所述缓冲部的低封闭性空间、以及位于该低封闭性空间的下游侧而构成所述下游阀部的高封闭性空间。
CN201880042155.8A 2017-07-04 2018-06-26 片材制继流阀及带有继流阀的袋 Active CN1108318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31543 2017-07-04
JP2017131543A JP6359731B1 (ja) 2017-07-04 2017-07-04 袋用閉止弁を備えた袋及び食品用脱気袋
JP2018087683A JP6770752B2 (ja) 2017-07-04 2018-04-27 シート製の閉止弁及び閉止弁付きの袋
JP2018-087683 2018-04-27
PCT/JP2018/024144 WO2019009139A1 (ja) 2017-07-04 2018-06-26 シート製の閉止弁及び閉止弁付きの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1865A CN110831865A (zh) 2020-02-21
CN110831865B true CN110831865B (zh) 2022-04-01

Family

ID=64950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2155.8A Active CN110831865B (zh) 2017-07-04 2018-06-26 片材制继流阀及带有继流阀的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831865B (zh)
WO (1) WO2019009139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2147U (ja) * 1991-11-01 1993-06-08 株式会社柏原製袋 食料品用包装袋
TW221405B (en) * 1992-09-24 1994-03-01 K Jaszai Z Buffer protection device
JPH09112721A (ja) * 1995-10-20 1997-05-02 Kaken Kogyo Kk 包装袋用逆止弁
JPH09255001A (ja) * 1995-10-11 1997-09-30 Nakamura Seitai Kk 液体用の袋
JPH09309544A (ja) * 1996-05-17 1997-12-02 Kaken Kogyo Kk 粉、粒体の収容袋
EP1306115A2 (en) * 2001-10-26 2003-05-02 Juan José Tarazaga Carrasco Latex free balloo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KR20080023096A (ko) * 2006-09-07 2008-03-12 야오 신 리아오 연속 공기 충진을 위한 다단식 공기밀봉체 및 그의 공기밸브 장치
CN101481032A (zh) * 2008-01-08 2009-07-15 廖建华 充气袋体
TW200940421A (en) * 2008-03-21 2009-10-01 Kao-Hsiung Liao Air enclosure and check valve capable of being filled with high-pressure air
CN102556474A (zh) * 2010-12-13 2012-07-11 株式会社柏原制袋 阀结构
JP2012254828A (ja) * 2011-06-08 2012-12-27 Airbag Packing Co Ltd 複数回の気体注入と放出が可能な気体封鎖構造体
CN103029892A (zh) * 2012-12-17 2013-04-10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排气袋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79432A (en) 1968-09-23 1971-05-18 Kaiser Auminum & Chemical Corp Electrolytic reduction cell
JPH0314614Y2 (zh) * 1985-12-04 1991-04-02
JPH0542034Y2 (zh) 1986-10-22 1993-10-22
JPH0245373A (ja) 1988-07-29 1990-02-15 Nitto Denko Corp 電子部品の包装方法
JPH07309351A (ja) * 1994-05-17 1995-11-28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咬合具付き袋
JP3677515B1 (ja) * 2004-01-10 2005-08-03 株式会社アール 圧縮袋の製造方法及び圧縮袋及び空気通路の構造
JP2005219766A (ja) 2004-02-05 2005-08-18 Kashiwara Seitai:Kk 逆止弁及び逆止弁付の袋
US8371446B2 (en) * 2008-08-12 2013-02-12 Michell C. Tschantz Securely sealed inflation valve for inflatable packaging
JP4436925B1 (ja) * 2009-10-30 2010-03-24 株式会社アシスト 逆止弁及び密封袋、及び逆止弁と密封袋の製造方法
CN104925379B (zh) * 2012-03-06 2017-09-01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自粘膜止回阀和空气包装装置
CN105292768B (zh) * 2014-12-31 2019-02-22 聂会平 流体容器及其截止阀和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2147U (ja) * 1991-11-01 1993-06-08 株式会社柏原製袋 食料品用包装袋
TW221405B (en) * 1992-09-24 1994-03-01 K Jaszai Z Buffer protection device
JPH09255001A (ja) * 1995-10-11 1997-09-30 Nakamura Seitai Kk 液体用の袋
JPH09112721A (ja) * 1995-10-20 1997-05-02 Kaken Kogyo Kk 包装袋用逆止弁
JPH09309544A (ja) * 1996-05-17 1997-12-02 Kaken Kogyo Kk 粉、粒体の収容袋
EP1306115A2 (en) * 2001-10-26 2003-05-02 Juan José Tarazaga Carrasco Latex free balloo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KR20080023096A (ko) * 2006-09-07 2008-03-12 야오 신 리아오 연속 공기 충진을 위한 다단식 공기밀봉체 및 그의 공기밸브 장치
CN101481032A (zh) * 2008-01-08 2009-07-15 廖建华 充气袋体
TW200940421A (en) * 2008-03-21 2009-10-01 Kao-Hsiung Liao Air enclosure and check valve capable of being filled with high-pressure air
CN102556474A (zh) * 2010-12-13 2012-07-11 株式会社柏原制袋 阀结构
JP2012254828A (ja) * 2011-06-08 2012-12-27 Airbag Packing Co Ltd 複数回の気体注入と放出が可能な気体封鎖構造体
CN103029892A (zh) * 2012-12-17 2013-04-10 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排气袋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31865A (zh) 2020-02-21
WO2019009139A1 (ja)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70752B2 (ja) シート製の閉止弁及び閉止弁付きの袋
CN107531363B (zh) 包装阀封闭系统及其方法
US8734015B2 (en) Flexible package bag provided with one-way functioning nozzle and packaging structure for liquid material
EP0648687B1 (en) Easily-openable, hermetically-sealed, packaging bag
JP4880754B2 (ja) 流体収納用袋
WO2006050105A1 (en) Multi-compartment pouch having a frangible seal
KR20080104297A (ko) 에어-패킹 장치용의 체크 밸브의 구조체
JP3677515B1 (ja) 圧縮袋の製造方法及び圧縮袋及び空気通路の構造
WO1990015660A1 (en) Bag-like filter
US9725066B2 (en) Air bag packaging arrangement and self-adhesive checking valve
WO2001038195A1 (fr) Ensemble coussin du type à gonflage
CN110831865B (zh) 片材制继流阀及带有继流阀的袋
EP1955960A1 (en) Structure of airflow channel of sealing bag, sealing bag,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ealing bag
JP4729650B1 (ja) 弁構造
JPH09112721A (ja) 包装袋用逆止弁
JP3153648U (ja) フレキシブルコンテナ用内袋
CN110050745A (zh) 一种包装袋及其使用方法
JP6456008B1 (ja) 逆止弁付き包材の充填口開閉機構
JP6250326B2 (ja) パウチ容器
JPH09309544A (ja) 粉、粒体の収容袋
JP7199548B2 (ja) 袋および関連方法
WO2020115834A1 (ja) 逆止弁付密閉用袋
JP2004074541A (ja) 包装用フィルム
JPH08119295A (ja) 圧縮収納袋
JP2003056729A (ja) 逆止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