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75136B - 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75136B
CN110775136B CN201910698970.6A CN201910698970A CN110775136B CN 110775136 B CN110775136 B CN 110775136B CN 201910698970 A CN201910698970 A CN 201910698970A CN 110775136 B CN110775136 B CN 1107751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oller
seat
holding member
supported
stroll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6989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75136A (zh
Inventor
清水直
野泽知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75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5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75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75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0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 B62B9/104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with adjustable or reclining back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1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 B62B7/145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the body being a rigid seat, e.g. a sh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B62B7/083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the wheel axes being moved from each other during fo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1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with detachable or rotatably-mounted body
    • B62B7/142Means for securing the body to th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involving parts that are adjustable, attachable or detach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2205/00Hand-propelled vehicles or sledges being foldable or dismountable when not in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婴儿车(10)具有:婴儿车主体(20);保持部件(50),其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以及座椅(60),其具有被设置于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支撑的被支撑部(63),并介由保持部件(50)能够装卸到婴儿车主体(20)。在婴儿车(10)设置有将被支撑部(63)维持在被支撑部(53)支撑的固定状态的固定机构(90),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55)设置在婴儿车主体(20)和保持部件(50)中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婴儿车。
背景技术
JP2015-532903A中公开的婴儿车具有婴儿车主体、座椅和用于将座椅安装于婴儿车车主体的安装结构,能够将座椅从婴儿车主体装卸。
然而,能够装卸座椅的婴儿车为了保证安全性,需要设置成座椅不会无意地从婴儿车主体脱落的结构。另外,在有意地从婴儿车主体拆卸座椅的情况下,期望能够容易地拆卸。
发明内容
本件发明是考虑到以上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降低座椅无意地从婴儿车主体脱落风险的婴儿车。或者,目的在于提供在从婴儿车主体有意地拆卸座椅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拆卸的婴儿车。
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具备:
婴儿车主体;
保持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婴儿车主体;以及
座椅,其具有被设置于上述保持部件的支撑部支撑的被支撑部,并介由上述保持部件能够装卸到上述婴儿车主体,
上述婴儿车设置有将上述被支撑部维持在被上述支撑部支撑的固定状态的固定机构,
解除由上述固定机构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设置在上述婴儿车主体和上述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中,
上述固定机构可以具有:突起,其设置于上述保持部件或上述被支撑部,被朝向与上述被支撑部或上述保持部件对面的一侧施力;以及突起接受部,其设置于上述被支撑部或上述保持部件,容纳上述突起,
上述操作部从上述突起接受部推出或拉出容纳到上述突起接受部的突起。
在本发明的第1婴儿车中,
可以在上述支撑部与上述被支撑部之间设置有以使上述座椅与上述婴儿车主体分离的方式对上述座椅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
本发明的第2婴儿车具备:
婴儿车主体;
保持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婴儿车主体;以及
座椅,其具有能够与设置于上述保持部件的支撑部卡合的被支撑部,并介由上述支撑部能够装卸到上述婴儿车主体,
在上述支撑部与上述被支撑部之间设置有以使上述座椅与上述婴儿车主体分离的方式对上述座椅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
在本发明的第2婴儿车中,
上述婴儿车可以设置有将上述被支撑部维持在卡合到上述支撑部的固定状态的固定机构,
解除由上述固定机构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可以设置在上述婴儿车主体和上述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发明的第2婴儿车中,
上述固定机构可以具有:突起,其设置于上述保持部件或上述被支撑部,被朝向与上述被支撑部或上述保持部件对面的一侧施力;以及突起接受部,其设置于上述被支撑部或上述保持部件,容纳上述突起,
上述操作部从上述突起接受部推出或拉出容纳到上述突起接受部的突起。
在本发明的第1或第2婴儿车中,
上述保持部件的上述支撑部可以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容孔,或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
上述座椅的上述被支撑部具有能够插入到上述支撑部的上述收容孔且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或者能够接受上述支撑部的上述插入部且向下方开口的收容孔。
在本发明的第1或第2婴儿车中,
上述婴儿车主体可以以能够改变前后的朝向的方式保持上述座椅。
根据本发明,降低座椅无意地从婴儿车主体脱落的风险。或者,在有意地从婴儿车主体拆卸座椅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在展开状态下从前方表示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在折叠状态下表示图1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4是在展开状态下从前方表示图1的婴儿车的婴儿车主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婴儿车的前方部分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4的婴儿车的婴儿车主体和保持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图2的婴儿车的局部纵截面图。
图8是表示图1的婴儿车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9是对向婴儿车主体安装座椅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侧视图。
图10是沿着图7的I-I线的保持部件和被支撑部的截面图。
图11是与图1对应的图,是用于说明婴儿车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婴儿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图1~图3中示出婴儿车的整体构成。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具有婴儿车主体20和保持于婴儿车主体20的座椅60。通过婴儿车主体20具有能够相对动作的多个构成元件,从而如图3所示,婴儿车10能够折叠。另外,如图4所示,在婴儿车主体20设置有保持部件50。婴儿车主体20可以通过该保持部件50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保持图8所示的座椅60。特别是参照图9,如后所述,婴儿车主体20以能够改变座椅60的前后的朝向,即能够在背面状态与对面状态之间进行变更的方式保持座椅60。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相对于婴儿车10和婴儿车主体20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术语是指以操纵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的操纵者(婴儿车10的利用者、保护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因此,“前后方向”是指图1中的连结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相当于图2中的纸面的左右的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指示,“前”是指操纵婴儿车10的操纵者面向的一侧,图1中的纸面的左下侧和图2中的纸面的左侧为婴儿车10的前侧。另一方面,“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且与着地面正交的方向。因此,在着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指横向,是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均正交的方向。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婴儿车10所含的若干构成元件在一部分附图中示出,但是在其他附图中省略图示。
如上所述,婴儿车10包括婴儿车主体20和利用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另外,如图1和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婴儿车10具有能够装卸地固定于座椅60的坐垫80。婴幼儿乘坐在坐垫80上。此外,婴儿车10还可以包括收纳用的篮、车篷等未图示的构成元件。
首先,参照图示的例子对婴儿车主体20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婴儿车主体20整体上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中心面为中心而大体对称的构成。婴儿车主体20具有车轮33、38和手柄40,是操纵者可以通过握持手柄40而向前推的手推车。如图4所示,婴儿车主体20除了具有手柄40、在下端包含车轮33的前腿30和在下端包含车轮38的后腿35以外,还具有第1~第3连杆部件21~23作为主要的构成元件。由于这些构成元件能够进行婴儿车主体20的折叠动作,所以能够进行相对动作。
如图2和图4所示,第1连杆部件21位于前腿30和后腿35的上方,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一对第1连杆部件21以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第1连杆部件21例如作为树脂成型品而形成。
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1连杆部件21连接有前腿30。与一对第1连杆部件21相对应地,一对前腿30以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即,各前腿30与宽度方向上对应一侧的第1连杆部件21连接。前腿30与第1连杆部件21的前方部分,特别是第1连杆部件21的前端部分连接。前腿30具有长度方向。前腿30以前腿30的长度方向朝向前方且朝向下方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前腿30在其上端部分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前腿30以能够揺动的方式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换言之,第1连杆部件21和前腿30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前腿30具有:在其一端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的前腿主材31、与前腿主材31连接的前轮保持部件32和介由未图示的车轴被前轮保持部件32保持的前轮33。前腿主材31具有长度方向。前腿主材31例如可以使用金属制和/或树脂制的管材形成。前轮保持部件32具有长度方向,形成为前腿主材31的延长部。前轮保持部件32与前腿主材31的下端部分连接。前轮保持部件32在其上端部分与前腿主材31连接。
如图4所示,前轮保持部件32在其下端部分保持安装有前轮33的车轴(未图示)。前轮保持部件32具有安装于前腿主材31的安装部32a、介由车轴保持前轮33的车轴保持部32c和在它们之间的中间支撑部32b。在图示的例子中,中间支撑部32b从安装部32a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移。其结果,中间支撑部32b在比前腿主材31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移的位置支撑车轴保持部32c。车轴保持部32c可以相对于中间支撑部32b能够旋转。此时,包含前轮33和前轮保持部件32的前轮保持体作为脚轮发挥功能。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前轮保持体以双轮形式具有位于车轴保持部32c的两侧的一对前轮33。由于中间支撑部32b相对于安装部32a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偏移,所以能够避免宽度方向外侧的前轮33向宽度方向大幅突出。
前轮保持部件32例如使用树脂成型物形成。另外,前轮保持部件32可以包含加固用的金属制管。例如,中间支撑部32b可以包含金属制管。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宽度方向上的接近于婴儿车主体20的中心的一侧。另一方面,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宽度方向上的远离婴儿车主体20的中心的一侧。
如图4和图5所示,婴儿车主体20具有将一对前腿30连结的部件。在图示的婴儿车主体20中,如图5所示,婴儿车主体20具有将一对前腿30之间连结的前腿连结部件26和设置在前腿连结部件26上的前方部件27。前腿连结部件26例如使用金属制管形成。前方部件27例如使用树脂成型品形成。
前腿连结部件26的两端与前轮保持部件32连接。因此,无需为了确保前腿连结部件26向前腿30的连接,在前腿主材31上设置另外的部件。另外,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前腿连结部件26被前轮保持部件32遮挡。因此,从设计角度考虑也合适。另外,前方部件27以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前腿连结部件26能够转动。该前方部件27如后所述,构成第2连杆部件22的一部分。
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1连杆部件21还连接有后腿35。与一对第1连杆部件21相对应地,一对后腿35以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即,各后腿35与在宽度方向上对应一侧的第1连杆部件21连接。后腿35与第1连杆部件21的前方部分连接,特别是与第1连杆部件21的前端部分连接。后腿35具有长度方向。后腿35以使后腿35的长度方向朝向后方且朝向下方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倾斜。在图示的例子中,后腿35在其上端部分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后腿35以能够揺动的方式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换言之,第1连杆部件21和后腿35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特别是,如图2所示,后腿35与对应的前腿30在同一位置处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即,第1连杆部件21与前腿30的连接位置JP1和第1连杆部件21与后腿35的连接位置JP2一致。因此,前腿30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1的转动轴线与后腿35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1的转动轴线也一致。
在图示的例子中,后腿35具有在其一端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的后腿主材36、与后腿主材36连接的后轮保持部件37和介由未图示的车轴被后轮保持部件37保持的后轮38。后腿主材36例如使用金属制的管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后腿主材36在其中间部分弯曲或折弯。并且,后腿主材36的下方部分与后腿主材36的上方部分相比位于靠近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后轮保持部件37和后轮38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后轮保持部件37例如使用树脂成型物形成。在后轮保持部件37可以设置后轮38的制动机构。
如图4所示,婴儿车主体20具有将一对后腿35连结的后腿连结部件28。后腿连结部件28的两端与后轮保持部件37连接。因此,无需为了确保后腿连结部件28向后腿35的连接,在后腿主材36上设置另外的部件。另外,在侧视图中,后腿连结部件28被后轮保持部件37遮挡。因此,从设计角度考虑也合适。后腿连结部件28例如使用树脂成型物形成。
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1连杆部件21还连接有手柄40。以下,对手柄4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手柄40具有形成为U字状的手柄主体41和对手柄主体41进行加固的加固连结部件45。手柄主体41具有在宽度方向分离配置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和将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结的手柄连结部43。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与一对第1连杆部件21相对应地设置。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可以具有对称的构成。手柄延伸突出部42成为具有长度方向的棒状的部件。手柄延伸突出部42以朝向后方且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倾斜。各手柄延伸突出部42与对应的第1连杆部件21连接。各手柄延伸突出部42与第1连杆部件21的后方部分,特别是后端部分连接。手柄延伸突出部42在其中间部分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手柄延伸突出部42以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1能够转动。
手柄连结部43在成为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上方侧的端部部分将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结。手柄连结部43是婴儿车10的操纵者握持的部分。婴儿车主体20具有用于维持其展开状态的固定机构(未图示)。并且,在手柄连结部43设置有用于远程操作该固定机构的操作装置44。婴儿车10的操纵者通过操作操作装置44而能够开始对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主体20进行折叠操作。
手柄主体41例如使用金属制的管形成。手柄延伸突出部42和手柄连结部43可以一体地形成。
加固连结部件45例如使用树脂成型品和/或金属制管形成。加固连结部件45沿着宽度方向而将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结。加固连结部件45在与手柄连结部43分离的位置处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特别是,如图2所示,加固连结部件45在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未连接手柄连结部43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即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下端部的附近将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结。换言之,加固连结部件45在各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与手柄连结部43分离的一侧的下端部与该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与第1连杆部件21连接的连接位置JP3之间与该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
另外,在图2的侧视图中,加固连结部件45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1与前腿30的连接位置JP1,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方,手柄主体41的手柄连结部43与该连接位置JP1相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方。同样地,在图2的侧视图中,加固连结部件45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1与后腿35的连接位置JP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方,手柄主体41的手柄连结部43与该连接位置JP2相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方。此外,在图2的侧视图中,加固连结部件45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1与后腿35的连接位置JP2,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后方,且相对于第1连杆部件21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连接位置JP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
接下来,对第2连杆部件22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宽度方向分离地设置有一对第2连杆部件22。第2连杆部件22设置在前腿30与手柄40之间,特别是前腿30的中间部分与手柄40之间。第2连杆部件22相对于前腿30和手柄40,分别以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而能够转动。第2连杆部件22形成将对应的前腿30与手柄40之间连结的连杆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连杆部件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对应的前腿30的中间部分连接。另外,如图6所示,第2连杆部件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手柄40的对应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下方部分,特别是下端部分连接。如图7所示,第2连杆部件22介由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主轴部件25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另外,由图7可知,第2连杆部件22介由前腿连结部件26与前腿30连接。在此,图7是婴儿车10的纵截面图,从宽度方向内侧示出位于婴儿车10的右侧的构成。
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各第2连杆部件22包括:使用主轴部件25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的侧连杆材料29以及固定于侧连杆材料29的前端部分的前方部件27。侧连杆材料29例如使用金属制管形成。如图5所示,在宽度方向分开地设置有一对侧连杆材料29。如上所述,前腿连结部件26与一对前腿30连接,且将一对前腿30连结。前方部件27设置在前腿连结部件26上,相对于前腿连结部件26能够转动。前方部件27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将一对侧连杆材料29的前端部分连结。在本例中,由前方部件27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分和与该端部分连接的侧连杆材料29构成各第2连杆部件22。并且,一对第2连杆部件22通过前方部件27连接。因此,一对第2连杆部件22相对前腿30、手柄40相互同步地转动。另外,在本例中,前腿30与第2连杆部件22的转动轴线位于与前方部件27重叠的区域,即由前方部件27占据的区域内。
接下来,对第3连杆部件23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一对第3连杆部件23。第3连杆部件23设置在手柄40与后腿35之间,特别是手柄40与后腿35的中间部分之间。第3连杆部件23相对于手柄40和后腿35,分别以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而能够转动。第3连杆部件23形成将手柄40与对应的后腿35之间连结的连杆元件的至少一部分。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连杆部件2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对应的后腿35的中间部分连接。另外,如图6所示,第3连杆部件2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到手柄40的对应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下方部分,特别是下端部分。如图7所示,第3连杆部件23介由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主轴部件25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即,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连杆部件23与手柄40的连接位置和第2连杆部件22与手柄40的连接位置相同。另外,第3连杆部件23与手柄40的转动轴线和第2连杆部件22与手柄40的转动轴线一致。
具有如上的整体构成的婴儿车主体20通过使各构成元件相互转动而能够折叠。具体而言,通过向后上方略微拉动手柄40,然后使手柄40下降,从而使第3连杆部件23相对于后腿35在图2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基于该操作,第1连杆部件21和第2连杆部件22相对于手柄40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在图2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3所示,通过该操作,在侧视图中,手柄40与前腿30接近而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手柄40的位置被降低。如此,能够折叠婴儿车主体20。婴儿车主体20在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下,能够使沿着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型化。另一方面,为了将婴儿车主体20从折叠状态展开,可以采用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
接下来,对通过婴儿车主体20保持的座椅60进行说明。座椅60是婴幼儿乘坐的部位。如图8所示,座椅6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一对基部61。基部61是被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支撑的部位。
如图1所示,在一对基部61之间设置有座部65和背部70。座椅60是与乘坐在婴儿车10中的婴幼儿的臀部对面的部位。座部65形成介由坐垫80支撑婴幼儿的臀部的座面65A。背部70是与婴幼儿的背部对面的部位。背部70能够相对于座部65揺动。即,座椅60具有椅背调节功能。座椅60通过使背部70相对于座部65平置,还作为婴幼儿横卧的睡床发挥功能。
如图1和图8所示,座部65具有设置在一对基部61之间的前方框材66、中央框材67和座板68。前方框材66是形成为U字状的框架材料。与成为前方框材66的U字的两端相当的部分固定在对应的基部61。前方框材66从一对基部61向前方延伸出。另外,中央框材67是在宽度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框架材料。前方框材66和中央框材67例如由金属制管形成。前方框材66和中央框材67形成从下方支撑座板68的环周状的框。座板68是使用树脂和/或金属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在图示的例子中,座板68划分座面65A。然而,也可以使用拉伸设置于前方框材66和中央框材67的织物来代替座板68。另外,还可以利用一对基部61来支撑座板68,从而省去前方框材66和中央框材67。
背部70具有设置在一对基部61之间的后方框材71。后方框材71是形成为U字状的框架材料。与成为后方框材71的U字的两端相当的部分与对应的基部61连接。后方框材71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而相对于基部61转动。后方框材71从一对基部61向上方或后方延伸出。通过使后方框材71相对于基部61转动,能够使背部70相对于座部65向后倾斜。背部70还可以具有通过后方框材71支撑的布状材料和/或板状材料。
此外,如图8所示,座椅60具有从各基部61分别向上方延伸突出的一对侧方支撑部72。侧方支撑部72以与宽度方向平行的轴线为中心而能够转动地支撑侧方框材73。另外,在侧方框材73与后方框材71之间设置有一对连结框材74。一对连结框材74以在宽度方向分离的方式配置。连结框材74相对于后方框材71和侧方框材73能够转动。连结框材74作为连杆材料发挥功能,随着后方框材71和侧方框材73的一方的揺动而使另一方揺动。另外,连结框材74在后方框材71的后方部分与侧方框材73的后方部分之间形成在背部70躺倒的状态下位于婴幼儿的头部的后方的壁部,在背部70抬起的状态下位于婴幼儿的头部的后方的壁部。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座椅60具有从各基部61分别延伸出的一对防护支撑材料75以及在一对防护支撑材料75之间能够装卸的防护材料76。各防护支撑材料75以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围绕基部61能够稍微转动。另外,座椅60具有被各侧方支撑部72分别固定的一对车篷支撑材料77。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一对车篷支撑材料77之间挂上车篷骨架,在车篷骨架安装有车篷布。
应予说明,在图8中,省略座板68、防护材料76、车篷支撑材料77等的图示。
接下来,对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而保持座椅60的保持部件50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宽度方向上成为一对第1连杆部件21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对保持部件50。一对保持部件50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如图1所示,利用该一对保持部件50,在宽度方向上成为一对第1连杆部件21之间的位置保持座椅60。
保持部件50具有支撑设置于座椅60的被支撑部63的支撑部53。支撑部53可以形成为在上方开口的收容孔,或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另外,被支撑部63可以构成为能够插入到支撑部53的收容孔的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或能够供支撑部53的插入部插入的向下方开口的收容孔。在图示的例子中,保持部件50具有形成于朝向上方的支撑面52的收容孔作为支撑部53。支撑面52向前后方向扩展。换言之,在向前后方向扩展的支撑面52的中央部形成有作为支撑部53的收容孔。支撑面52朝向上方,成为支撑部53的收容孔向上方开口。
另一方面,座椅60的在宽度方向分离配置地一对的基部61具有被支撑部63。即,与各基部61分别对应地,一对保持部件50以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基部61具有朝向下方的被支撑面62。被支撑面62与支撑面52相对应地向前后方向扩展。成为被支撑部63的插入部从被支撑面6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下方突出。
根据这样的支撑部53和被支撑部63的构成,通过使座椅60从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下降到婴儿车主体20上,从而能够介由保持部件50将座椅60保持到婴儿车主体20。更具体而言,通过使座椅60下降,从而从一对基部61分别向下方突出的被支撑部63被插入到对应的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内。并且,通过使基部61的被支撑面62与保持部件50的支撑面52接触,从而将座椅60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上。在座椅60被婴儿车主体20保持的状态下,支撑部53与被支撑部63卡合,因此限制座椅6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向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
另外,一对保持部件50和一对基部61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置。因此,在座椅60被婴儿车主体20保持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限制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的相对旋转引起的偏移,和以沿着上下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的相对旋转引起的偏移。除此以外,如图6和图7所示,支撑面52在支撑部53的前后扩展,被支撑面62在被支撑部63的前后扩展。因此,在座椅60被婴儿车主体20保持的状态下,也能够有效地限制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的相对旋转引起的偏移。由此,通过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座椅60,能够稳定地保持座椅60。
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婴儿车主体20具有用于能进行折叠动作的连杆结构。这些连杆结构包括使以宽度方向中心面为中心而对称的一对结构在宽度方向分离。并且,一对保持部件50配置在一对结构之间,座椅60被保持在一对结构之间。具体而言,座椅60被保持在一对第1连杆部件21之间、一对前腿30之间、一对后腿35之间、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之间。这样的座椅60的配置能够避免与婴儿车主体20的构成元件的干扰。即,保持部件50使座椅60与婴儿车主体20分离而保持座椅60。因此,如图9所示,能够改变介由保持部件50被婴儿车主体20保持的座椅60的朝向。由此,仅通过改变座椅60的朝向,就能够在图9的(a)所示的婴幼儿面向婴儿车10的行进方向前方的背面状态与图9的(b)所示的婴幼儿与婴儿车10的操纵者(保护者)对面的对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此外,这样的座椅60的配置还能够避免折叠动作中的婴儿车主体20与座椅60的干扰。因此,如图3所示,能够在保持座椅60的状态下折叠婴儿车主体20。在图示的婴儿车10中,在对面状态和背面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均能够在座椅60被保持于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折叠婴儿车10。
此外,婴儿车10具有使座椅60维持在被婴儿车主体20支撑的状态的固定机构90。固定机构90使被支撑部63维持在被支撑部53支撑或卡合的固定状态。在图示的例子中,固定机构90包含设置于被支撑部63的突起64和设置于保持部件50的突起接受部54。另外,在保持部件50设置有用于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55。
如图6和图10所示,突起接受部54形成在保持部件50的形成支撑部(收容孔)53的壁部中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壁部。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突起64收容到形成在被支撑部63的内部的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空间63a内。通过配置在突起64与划分空间63a的壁面63b之间的施力机构64s,从被支撑部63向宽度方向内侧对突起64施力。在图示的例子中,施力机构64s为弹簧。由于突起64的下侧的侧面倾斜,所以在将被支撑部63插入到支撑部53内时自动埋入到被支撑部63的空间63a内。并且,在突起64到达与突起接受部54对面的位置时,通过来自施力机构64s的施加力嵌入到突起接受部54内。因此,如果将被支撑部63插入到支撑部53并使座椅60向下方移动,则座椅60自动地相对于保持部件50固定。
具有这样的固定机构90的婴儿车10如果在将座椅60的被支撑部63插入到婴儿车主体20的支撑部53之后,使婴幼儿乘坐在座椅60中,则座椅60自动地相对于保持部件50固定。即,利用婴幼儿的重量向下方按压座椅60,被支撑部63的突起64移动到与支撑部53的突起接受部54对面的位置,并嵌入到突起接受部54。因此,防止在使婴幼儿乘坐婴儿车10时,在座椅60没有适当地固定于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开始婴儿车10的行进。这在婴儿车10的安全性方面是妥当的。
操作部55设置在保持部件50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面的与突起接受部54对面的位置。操作部55收容到保持部件50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形成在与突起接受部54对面的位置的操作部收容部55a内,能够在操作部收容部55a内沿宽度方向移动。操作部55的一部分从操作部收容部55a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通过向宽度方向外侧按压该操作部55,从而能够从突起接受部54推出嵌入到突起接受部54内的突起64。即,通过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能够解除固定机构90引起的固定。操作部55也可以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
应予说明,上述的突起64可以设置于保持部件50,突起接受部54可以设置于被支撑部63。此时,向与被支撑部63对面的一侧对突起64施力。另外,操作部55可以以将容纳到突起接受部54的突起64从突起接受部54拉出的方式发挥作用。
在包含上述的支撑部53、被支撑部63和固定机构90的婴儿车10中,在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时,要求进行: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动作(在图示的例子中为按压操作部55的动作)以及将座椅60提起并从支撑部53拆卸被支撑部63的动作。这样,通过要求进行多个动作,防止座椅60无意地从婴儿车主体20脱落。
另外,通过操作部55不是设置于座椅60而是设置于保持部件50或婴儿车主体20,从而难以在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而解除座椅60固定状态的同时提起座椅60。这使得在婴幼儿乘坐的情况下难以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因此,在婴儿车10的安全性方面是妥当的。
另外,通过使操作部55在被婴儿车主体20的前脚30和/或后脚35包围的空间内突出,防止无意地操作到操作部55。例如,防止操作部55与存在于婴儿车10的周围的物体接触而被无意地操作。
应予说明,如上所述,由于防止在婴幼儿乘坐的情况下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所以婴儿车10构成为难以在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的同时提起座椅60。然而,优选婴幼儿不乘坐在座椅60的状态下进行座椅60的拆卸操作是容易的。考虑到这方面,在婴儿车10设置有用于辅助上述拆卸操作的施力机构95。
参照图10对施力机构95进行说明。施力机构95设置在支撑部53与被支撑部63之间,以使座椅60与婴儿车主体20分离的方式发挥作用。在图示的例子中,施力机构95具有弹簧96和被弹簧96向下方施力的下方突起97。弹簧96和下方突起97收容在形成于被支撑部63内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空间63c内。弹簧96配置在划分该空间63c的壁面63d与下方突起97之间。下方突起97的下端部从被支撑部63的下端部突出,与支撑部53的下端面接触。这样的施力机构95能够向上方对被支撑部63施力。
应予说明,对施力机构95的施加力进行调整,以使得在婴幼儿未乘坐于座椅60的状态下能够提起座椅60,但是在婴幼儿乘坐于座椅60的状态下无法提起座椅60。
如果在婴幼儿未乘坐于座椅60时,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而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则这样的施力机构95向上方推升座椅60。并且,在固定机构90的突起64未与突起接受部54对面的位置保持座椅60。即,维持在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被解除的状态。因此,婴儿车10的操作者在拆卸座椅60时无需同时进行操作部55的操作(即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动作)和提起座椅60的动作。这样,容易地进行座椅60的拆卸操作。
应予说明,利用固定机构90维持固定状态期间,由于固定机构90的突起64容纳到突起接受部54,所以防止因施力机构95的施加力而推升座椅60。另外,如上所述,即使在婴幼儿乘坐于座椅60的情况下,也防止因为施力机构95的施加力而推升座椅60的情况。因此,施力机构95仅在婴幼儿未乘坐在座椅60,且操作部55被操作而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被解除的情况下才向上方提起被支撑部63,使座椅60与婴儿车主体20分离。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婴儿车10设置有2个固定机构90。为了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需要同时解除由2个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为了同时解除两方的固定机构90而需要两只手。这样防止在婴幼儿乘坐在座椅60的状态下座椅60被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即,即使在婴幼儿乘坐于座椅60的情况下,如果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而持续解除固定机构90并且提起座椅60,则也能够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然而,通过需要用两手解除固定机构90,从而一个人明显难以进行边解除固定机构90边提起座椅60的动作。这有效地提高婴儿车10的安全性。
接下来,对保持部件50向婴儿车主体20的安装结构和安装位置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各保持部件50连接到婴儿车主体20的相互分离的多个连接位置JPX、JPY。结果,在图示的例子中,各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固定,被婴儿车主体20稳定地保持。此外,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位于婴儿车主体20的一个连接位置JPX的上方。因此,由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的重量能够被婴儿车主体20稳定且有效地支撑。由此,能够有效地降低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松动。另外,无需使保持部件50大型化,或者设置大量的保持部件50,所以还能够改善婴儿车10的外观设计性。
在图示的例子中,首先,各保持部件50在第2连杆部件22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转动轴线上AR1上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作为具体的构成,如图6和图7所示,各保持部件50与主轴部件25连接,该主轴部件25将第2连杆部件22和手柄延伸突出部42能够转动地连接。即,在图示的例子中,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第1连接位置JPX为主轴部件25。主轴部件25贯穿保持部件50。主轴部件25还贯穿第2连杆部件22和第3连杆部件23。因此,保持部件50不仅介由主轴部件25与手柄40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还与第2连杆部件22,甚至第3连杆部件23连接。
另外,各保持部件50与手柄40的加固连结部件45连接。加固连结部件45作为手柄40的一部分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即,在图示的例子中,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第2连接位置JPY为加固连结部件45。如图7所示,保持部件50具有供加固连结部件45穿过的贯通孔56。加固连结部件45的截面形状是圆形且略微扁平。保持部件50的贯通孔56也略微扁平。因此,通过使加固连结部件45贯穿保持部件50的贯通孔56,从而限制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上的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相对旋转。
在这样的婴儿车10中,保持部件50与婴儿车主体20的第1连接位置JPX为主轴部件25,且与保持部件50的下方部分连接。并且,如图7所示,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配置在从主轴部件25沿着上下方向朝向上方偏移的位置。因此,能够在不使保持部件50大型化,或者不设置大量的保持部件50的情况下利用婴儿车主体20有效地支撑被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的重量。
另外,保持部件50与婴儿车主体20的第2连接位置JPY为加固连结部件45,且与保持部件50的后方部分连接。因此,如图7所示,保持部件50沿着前后方向从前方与加固连结部件45对面。并且,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配置在从加固连结部件45沿着前后方向朝向前方偏移的位置。因此,婴儿车主体20能够介由保持部件50有效且稳定地承受前进时来自座椅60的惯性力。由此,能够有效抑制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松动的产生。
此外,如果婴儿车主体20的两个连接位置JPX、JPY的距离接近,则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容易松动。另一方面,如果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与座椅60的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长,则能够有效抑制座椅60相对于保持部件50的松动。另一方面,如果该插入长度IL长,则对保持部件50施加大的力,容易发生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松动。对此,如图7所示,使两个连接位置JPX、JPY的间隔距离D比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和座椅60的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长。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抑制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松动的产生。
除此以外,为了利用婴儿车主体20有效地承受施加于保持部件50的力,有效的是使从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朝向婴儿车主体20直到连接位置JPX、JPY的距离D1、D2缩短。从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到任一个连接位置JPX、JPY的距离,特别是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与任一个连接位置之间的最短距离优选比支撑部53和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短。在图示的例子中,从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到任意的连接位置JPX、JPY的最短距离均比支撑部53和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短。即,如图7所示,支撑部53与第1连接位置JPX之间的最短距离D1比支撑部53和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短,且支撑部53与第2连接位置JPY之间的最短距离D2比支撑部53和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短。
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从支撑部53到位于支撑部53的下方的第1连接位置JPX的沿上下方向的距离D1比支撑部53和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短。因此,婴儿车主体20能够在第1连接位置JPX有效地支撑被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的重量。另外,从支撑部53到位于支撑部53的后方的第2连接位置JPY的沿前后方向的距离D2比支撑部53和被支撑部63的沿上下方向的插入长度IL短。因此,婴儿车主体20能够在该第2连接位置JPY介由保持部件50有效且稳定地承受前进时的来自座椅60的惯性力。
以上的安装结构的结果是,如图2所示,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位于被第1连杆部件21、手柄40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和后腿35包围的区域。即,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大致位于婴儿车主体20的中央。由此,能够稳定且有效地支撑座椅60。
然而,如上所述,保持部件50与婴儿车主体20的第1连接位置JPX为主轴部件25,第2连接位置JPY为加固连结部件45。因此,保持部件50介由主轴部件25与第2连杆部件22、第3连杆部件23、手柄40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另外,保持部件50介由加固连结部件45与手柄40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换言之,保持部件50经由相互不同的路径连接到手柄40的手柄延伸突出部42上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因此,保持部件50相对于手柄40固定。在此,“相对于手柄40固定”不仅是指与手柄直接连接,还包括介由其他部件与手柄间接连接且恒定地维持与手柄40的相对位置。
如上所述,在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下,手柄40配置于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下,手柄40配置于低的位置。通过相对于这样的手柄40固定保持部件50,从而在展开状态下,座椅60配置于上下方向上的高的位置。通过使座椅60配置于高位置,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座椅60上的婴幼儿受到来自地面的热、粉尘的影响。另外,由于座椅60的座面65A高,所以能够容易且稳定地进行婴幼儿的乘降。另一方面,在折叠状态下,如图3所示,手柄40配置于低位置。与该手柄40一起,座椅60也配置于低位置。因此,能够使婴儿车10的折叠尺寸小型化。
另外,保持部件50的朝向也相对于手柄40恒定。因此,在折叠动作中,被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不产生大的力矩。另一方面,座椅60的重量按压手柄40。即,座椅60的重量对使手柄40下降的折叠动作进行辅助。因此,能够顺利地实施折叠动作。
应予说明,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由座椅60形成的座面65A位于比第1连杆部件21与前腿30的连接位置JP1靠近上方的位置。同样地,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背部70相对于座部65的揺动轴线AS1位于比第1连杆部件21与后腿35的连接位置JP2靠近上方的位置。另外,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背部70相对于座部65的揺动轴线AS1位于比手柄40与第2连杆部件22的连接位置JP4靠近上方的位置。此外,在图2所示的侧视图中,侧方框材73相对于侧方支撑部72的揺动轴线AS2位于比第1连杆部件21靠近上方的位置。另外,侧方框材73相对于侧方支撑部72的揺动轴线AS2位于比第1连杆部件21与前腿30的连接位置JP1靠近上方的位置,且位于比第1连杆部件21与后腿35的连接位置JP2靠近上方的位置,且位于比第1连杆部件21与手柄40的连接位置JP3靠近上方的位置。这样,在图示的具体例中,由于在婴儿车10的展开状态,座椅60被保持在高的位置,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婴幼儿的乘降、椅背调节操作、车篷的开闭操作等。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由于座椅60相对于手柄40固定,所以能够使婴儿车10的折叠尺寸充分小型化。
包括如上构成的婴儿车10通过操纵者(使用者、保护者)握持手柄40的手柄连结部43并按压手柄40来行进。在该婴儿车10中,如图9所示,改变座椅60的朝向,保持部件50能够保持座椅60。即,在背面状态和对面状态之间切换时,无需揺动手柄40。因此,手柄40与婴儿车10的其他构成元件发生干扰的可能性低。因此,还可以将先前被认为无法设置的将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结的加固连结部件45设置于手柄主体41。
在图示的例子中,手柄40除了具有包括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和将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端部连结的手柄连结部43的手柄主体41以外,还具有在将一对手柄延伸突出部42在与手柄连结部43分离的位置处连结的加固连结部件45。通过该手柄连结部43有效地将手柄主体41加固,从而改善手柄40的刚性。其结果,在向作为手柄40的上方端部的手柄连结部43施加力时,能够有效抑制手柄40的变形。其结果,在婴儿车10的行进时有效利用施加于手柄40的力。另外,操纵者还可以介由手柄40充分掌握行进面的状态等。由此,能够显著改善婴儿车10的操纵性。
此外,在图示的婴儿车10中,连接到加固连结部件4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部件在从加固连结部件45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连接位置偏移的位置处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更具体而言,连接到加固连结部件4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部件包括保持部件50。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柄40的刚性。特别是,保持部件50具有保持座椅60的功能,因此,能够在不增加部件个数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手柄40的刚性。
另外,连接到加固连结部件4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该部件在第2连杆部件22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的转动轴线AR1上与手柄延伸突出部42连接。更具体而言,连接到加固连结部件4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部件还包括主轴部件25。在这样的婴儿车10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柄的刚性。特别是,还能够提高主轴部件25的刚性,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折叠动作和展开动作。
根据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婴儿车10具备:婴儿车主体20;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以及具有被设置于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支撑的被支撑部63且介由保持部件50能够装卸到婴儿车主体20的座椅60。在婴儿车10还设置有使被支撑部63维持被支撑部53支撑的固定状态的固定机构90,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55设置在婴儿车主体20和保持部件50中的至少一方。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为了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需要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因此,座椅60无意地从婴儿车主体20脱落的情况少。另外,通过使操作部55不设置于座椅60,而是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或保持部件50,从而难以在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的同时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因此,难以在使婴幼儿已乘坐的情况下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这在婴儿车10的安全性方面是妥当的。
在上述的一个具体例中,固定机构90具有:设置于保持部件50或被支撑部63,且被向与被支撑部63或保持部件50对面的一侧施力的突起64;以及设置于被支撑部63或保持部件50,且容纳突起64的突起接受部54。并且,操作部55将容纳到突起接受部54的突起64从突起接受部54推出或拉出。这样的固定机构90和操作部55容易实现,另外,用于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55的操作也变得容易。
在上述的一个具体例中,在支撑部53与被支撑部63之间设置有以使座椅60与婴儿车主体20分离的方式对座椅60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95。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使座椅60容易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
或者,根据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婴儿车10具备:婴儿车主体20;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以及具有能够与设置于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卡合的被支撑部63且介由支撑部53能够装卸到婴儿车主体20的座椅60。在支撑部53与被支撑部63之间设置有以使座椅60与婴儿车主体20分离的方式对座椅60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95。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容易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
在上述的一个具体例中,设置有将被支撑部63维持在卡合于支撑部53的固定状态的固定机构90,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55设置在婴儿车主体20和保持部件50中的至少一方。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为了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需要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因此,座椅60无意地从婴儿车主体20脱落的风险小。另外,通过操作部55不设置于座椅60,而是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或保持部件50,从而难以在对操作部55进行操作的同时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因此,难以在使婴幼儿已乘坐的情况下从婴儿车主体20拆卸座椅60。这在婴儿车10的安全性方面是妥当的。
在上述的一个具体例中,固定机构90具有设置于保持部件50或被支撑部63,被向与被支撑部63或保持部件50对面的一侧施力的突起64;以及设置于被支撑部63或保持部件50且容纳突起64的突起接受部54。并且,操作部55从突起接受部54推出或者拉出容纳到突起接受部54的突起64。这样的固定机构90和操作部55容易实现,另外,用于解除由固定机构90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55的操作也变得容易。
在上述的一个具体例中,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容孔,或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另外,座椅60的被支撑部63具有能够插入到支撑部53的收容孔并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或者能够接受支撑部53的插入部且向下方开口的收容孔。在这样的婴儿车10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座椅60的装卸。另外,座椅60的重量和座椅60上的婴幼儿的重量作用于维持座椅60向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状态。
在上述的一个具体例中,婴儿车主体20以能够改变前后的朝向的方式保持座椅60。即,在该婴儿车10中,能够进行以与婴儿车10的操纵者(婴幼儿的保护者、婴儿车的使用者)对面的方式使婴幼儿乘坐(对面状态)以及以朝向婴儿车10的移动方向前方的方式使婴幼儿乘坐(背面状态)这两方。
利用多个具体例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具体例不意图限定一个实施方式。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在其他各种具体例中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改变。
以下,参照附图对变形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和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附图中,对于能够与上述的具体例同样地构成的部分使用与上述的具体例中对应的部分所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例如,在上述的具体例中,示出了保持部件50在两个连接位置JPX、JPY处与婴儿车主体20连接的例子,但不限于该例,也可以在三个以上的连接位置处与婴儿车主体20连接。
另外,在上述的具体例中,示出了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设置于从婴儿车主体20中任一个连接位置起沿着上下方向向上方偏移的位置的例子,但不限于该例。例如,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也可以位于两个连接位置JPX、JPY之间。
此外,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还可以位于将两个连接位置JPX、JPY连结的虚拟直线上。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20能够有效地承受由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的重量。由此,能够有效防止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松动。
此外,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在前后方向上可以位于两个连接位置JPX、JPY之间。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20能够有效地承受由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的重量。特别是,能够将对于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力矩优异的刚性赋予到向婴儿车主体20安装了保持部件50的结构中。由此,能够有效防止保持部件5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松动。
此外,在上述的具体例中,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容孔,座椅60的被支撑部63具有能够插入到支撑部53的收容孔中的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但不限于该例。保持部件50的支撑部53可以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座椅60的被支撑部63可以具有能够接受支撑部53的插入部的向下方开口的收容孔。
此外,上述的婴儿车主体20、座椅60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可以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如图11所示,可以在各前脚30的下端设置一个前轮33。
应予说明,以上说明了针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若干变形例,当然也可以适当组合多个变形例来使用。

Claims (8)

1.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婴儿车主体;
保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婴儿车主体;以及
座椅,其具有被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支撑部支撑的被支撑部,并介由所述保持部件能够装卸到所述婴儿车主体,
所述婴儿车主体具有前脚和后脚,
所述婴儿车设置有将所述被支撑部维持在被所述支撑部支撑的固定状态的固定机构,
解除由所述固定机构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设置于所述婴儿车主体和所述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操作部向由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所述前脚和所述后脚包围的空间内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具有:
突起,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或所述被支撑部,被朝向与所述被支撑部或所述保持部件对面的一侧施力;以及
突起接受部,其设置于所述被支撑部或所述保持部件,且容纳所述突起,
所述操作部从所述突起接受部推出或拉出容纳到所述突起接受部的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被支撑部之间设置有以使所述座椅与所述婴儿车主体分离的方式对所述座椅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支撑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容孔,或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
所述座椅的所述被支撑部具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支撑部的所述收容孔且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或者能够接受所述支撑部的所述插入部且向下方开口的收容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车主体以能够改变前后的朝向的方式保持所述座椅。
6.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婴儿车主体;
保持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婴儿车主体;以及
座椅,其具有能够与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支撑部卡合的被支撑部,并介由所述支撑部能够装卸到所述婴儿车主体,
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支撑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容孔,
所述座椅的所述被支撑部具有能够插入到所述支撑部的所述收容孔并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
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被支撑部之间设置有以使所述座椅从所述婴儿车主体分离的方式对所述座椅进行施力的施力机构,
所述施力机构由弹性部件和下方突起构成,
所述下方突起的下端部从所述被支撑部的下端部突出,与所述支撑部的下端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车设置有将所述被支撑部维持在与所述支撑部卡合的固定状态的固定机构,
解除由所述固定机构保持的固定状态的操作部设置在所述婴儿车主体和所述保持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具有:
突起,其设置于所述保持部件或所述被支撑部,被朝向与所述被支撑部或所述保持部件对面的一侧施力;以及
突起接受部,其设置于所述被支撑部或所述保持部件,容纳所述突起,
所述操作部从所述突起接受部推出或拉出容纳到所述突起接受部的突起。
CN201910698970.6A 2018-07-31 2019-07-31 婴儿车 Active CN110775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4466A JP6957028B2 (ja) 2018-07-31 2018-07-31 乳母車
JP2018-144466 2018-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5136A CN110775136A (zh) 2020-02-11
CN110775136B true CN110775136B (zh) 2022-06-07

Family

ID=69383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698970.6A Active CN110775136B (zh) 2018-07-31 2019-07-31 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57028B2 (zh)
KR (1) KR102477428B1 (zh)
CN (1) CN110775136B (zh)
TW (1) TWI75233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37003Y (zh) * 2007-06-06 2008-03-19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结合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婴儿车
CN201042969Y (zh) * 2007-02-07 2008-04-02 林美伶 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构造
JP2008272212A (ja) * 2007-04-27 2008-11-13 Graco Childrens Prod Inc 乳幼児用ベッド
CN203294163U (zh) * 2013-06-07 2013-11-20 胡震海 一种可折叠式婴儿车
JP2015532903A (ja) * 2012-09-19 2015-11-16 シュトッケ・アーエス 折り畳み式ベビーカー
JP2018505815A (ja) * 2015-02-23 2018-03-01 サイベックス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折畳み式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及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を有するベビーカー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42969Y (zh) * 2007-02-07 2008-04-02 林美伶 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构造
JP2008272212A (ja) * 2007-04-27 2008-11-13 Graco Childrens Prod Inc 乳幼児用ベッド
CN201037003Y (zh) * 2007-06-06 2008-03-19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结合机构及具有该机构的婴儿车
CN201287756Y (zh) * 2007-06-06 2009-08-12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婴儿车及用于婴儿车的座椅结合机构
JP2015532903A (ja) * 2012-09-19 2015-11-16 シュトッケ・アーエス 折り畳み式ベビーカー
CN203294163U (zh) * 2013-06-07 2013-11-20 胡震海 一种可折叠式婴儿车
JP2018505815A (ja) * 2015-02-23 2018-03-01 サイベックス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折畳み式チャイルドシート及び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を有するベビーカ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75136A (zh) 2020-02-11
TWI752336B (zh) 2022-01-11
KR20200014210A (ko) 2020-02-10
KR102477428B1 (ko) 2022-12-15
JP6957028B2 (ja) 2021-11-02
TW202007573A (zh) 2020-02-16
JP2020019364A (ja)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41645B1 (en) Baby buggy
TWI680073B (zh) 折疊式嬰兒車
EP2441646A1 (en) Carrier and baby carriage
WO2001079022A2 (en) Convertible car sear for infants
JP5020655B2 (ja) ベビーカー
WO2018051807A1 (ja) ベビーカー
JP2007098996A (ja) ベビーカーの手押し杆
CN110775134B (zh) 婴儿车
CN110775136B (zh) 婴儿车
TWI761080B (zh) 嬰兒車
CN110775135B (zh) 婴儿车
JP2020019365A (ja) 乳母車
CN113501044B (zh) 婴儿车
JP2020019363A (ja) 乳母車
JP2020019359A (ja) 乳母車
JP2020019368A (ja) 手押しカート
JP2020019366A (ja) 乳母車および座席
CN116897122A (zh) 婴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443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