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60568A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60568A
CN110660568A CN201910387998.8A CN201910387998A CN110660568A CN 110660568 A CN110660568 A CN 110660568A CN 201910387998 A CN201910387998 A CN 201910387998A CN 110660568 A CN110660568 A CN 1106605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winding
flange
lead
termina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79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60568B (zh
Inventor
竹泽香织
小林耕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60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0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60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60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01F27/2828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7/2852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01F2017/046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helical coil made of flat wire, e.g. with smaller extension of wire cross sec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线圈部件(1),第1线材3的第1引出部(3d)与第2线材(4)的第3引出部(4d)互不接触,在第1引出部(3d)和第3引出部(4d)的至少局部,皮膜为第2部位,从第1凸缘部(6)侧观察,在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处,皮膜为第1部位。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圈部件,特别是涉及具备绕卷芯部卷绕的第1线材和第2线材的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线圈部件,例如具有共模扼流线圈。
例如日本特开平11-204346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共模扼流线圈具备:鼓状芯,其具有卷芯部和在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端部分别设置的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第1线材和第2线材,其绕卷芯部卷绕;第1端子电极和第3端子电极,其在第1凸缘部中相互隔开间隔设置;以及第2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其在第2凸缘部中相互隔开间隔设置。
对于第1线材而言,其一个端部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另一个端部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对于第2线材而言,其一个端部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另一个端部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
第1线材和第2线材分别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和覆盖中心导体的周面的由树脂构成的皮膜。第1线材和第2线材分别与第1~第4端子电极的连接例如使用热压接工序。
热压接工序使用加热器焊嘴。加热器焊嘴配置为隔着线材的局部而与端子电极对置,并朝向端子电极压接。作为其结果,如上述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开平10-312922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通过加热器焊嘴的加热将线材的皮膜除去,将线材的中心导体连接于端子电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043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312922号公报
在上述的热压接工序中,为了实现中心导体与端子电极的恰当的连接,需要使加热器焊嘴的温度高至一定程度。通过该高温,线材的皮膜中,不仅在线材的与端子电极连接的连接部分被除去,相对于该连接部分位于卷芯部侧的部分也被除去。对于线材的被除去皮膜而使中心导体暴露的部分而言,容易产生电短路、绝缘不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相对于该电短路、绝缘不良的对策,针对形成有端子电极的凸缘部的形式进行记载。
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对策用于避免线材的中心导体暴露的部分的不合适,针对线材残留有皮膜的部分,未设想电短路、绝缘不良的问题,因此,没有采取任何对策。
发明内容
本件发明人着眼于,即便为在线材上残留有皮膜的部分,也存在皮膜改性的情况。而且,本件发明人想到的是,若例如由于在相互接触的第1线材与第2线材之间产生的电位差等,对这样改性的部位施加电压,则有可能由于环境中的水分,使该部位水解,从而使耐电压性、电绝缘性降低。换句话说,本件发明人发现存在以下课题,即,即便为在线材上残留有皮膜的部分,也由于随时间的变化而可发生电短路、绝缘不良的问题。
本公开提供可解决上述课题的线圈部件。
本公开的一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具备:鼓状芯,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卷芯部和分别在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端部设置的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第1线材和第2线材,其分别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和覆盖中心导体的周面的由树脂构成的皮膜;第1端子电极和第3端子电极,其设置于第1凸缘部;以及第2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其设置于第2凸缘部。
上述第1线材具有:与第1端子电极连接的第1连接部、绕卷芯部卷绕的第1卷绕部、与第2端子电极连接的同第1连接部相反的第2连接部、第1连接部与第1卷绕部之间的第1引出部、以及第2连接部与第1卷绕部之间的第2引出部。
上述第2线材具有:与第3端子电极连接的第3连接部、绕卷芯部卷绕的第2卷绕部、与第4端子电极连接的同第3连接部相反的第4连接部、第3连接部与第2卷绕部之间的第3引出部、以及第4连接部与第2卷绕部之间的第4引出部。
另外,上述的第1引出部与第3引出部互不接触。
另外,上述皮膜存在由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和不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2树脂构成的第2部位。
另外,在第1引出部和第3引出部上的至少局部中,皮膜为第2部位。
而且,从第1凸缘部侧观察,在第1线材与第2线材最初接触的第1相遇点处,皮膜为第1部位。
根据上述线圈部件,通过在第1引出部和第3引出部存在皮膜为第2部位的部分,从而确保第1端子电极与第1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和第3端子电极与第3连接部的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第1相遇点,皮膜为第1部位,因此使皮膜的从第1连接部和第3连接部开始进行的改性在比第1相遇点靠第1凸缘部侧停止,未进行至可能产生电位差的比第1相遇点靠后的第1卷绕部和第2卷绕部。因此,在上述线圈部件中,即便是在第1线材和第2线材上残留有皮膜的部分,也能够减少由于随时间的变化而引起的电短路、绝缘不良的问题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安装面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安装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的外观的仰视图。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第1线材3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将图1和图2所示的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展开而示意性地表示的图。
图5是从安装面侧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的外观的仰视图。
图6是沿着图5的线VI-VI的线圈部件1a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b的与图6对应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线圈部件;2...鼓状芯;3...第1线材;3a...第1连接部;3b...第2连接部;3c...第1卷绕部;3d...第1引出部;3e...第2引出部;4...第2线材;4a...第3连接部;4b...第4连接部;4c...第2卷绕部;4d...第3引出部;4e...第4引出部;5...卷芯部;6...第1凸缘部;7...第2凸缘部;8...第1凸缘部底面;9...第2凸缘部底面;10...第1凸缘部顶面;11...第2凸缘部顶面;12、13...第1凸缘部侧面;14、15...第2凸缘部侧面;16...第1内侧端面;17...第2内侧端面;18...第1外侧端面;19...第2外侧端面;20...第1端子电极;21...第2端子电极;22...第3端子电极;23...第4端子电极;26...中心导体;27...皮膜;27a...第1部位;27b...第2部位;29...最初接触的第1相遇点;30...最初接触的第2相遇点;31...卷芯部底面;32...卷芯部顶面;33、34...卷芯部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对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进行说明。在图1和图2中,将线圈部件1和鼓状芯2使朝向安装基板的面成为上方而示出。图示的线圈部件1例如构成共模扼流线圈。
线圈部件1所具备的鼓状芯2具备:沿轴向延伸并配置有两根线材3、4的卷芯部5;和在卷芯部5的轴向上的相互相反的第1端部、第2端部分别设置的第1凸缘部6、第2凸缘部7。鼓状芯2可由非导电性材料,更具体而言氧化铝那样的非磁性体、铁素体那样的磁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但优选由氧化铝或者铁素体那样的陶瓷构成。
鼓状芯2所具备的卷芯部5、第1凸缘部6和第2凸缘部7例如成为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形状的四棱柱形状。另外,优选在四棱柱形状的卷芯部5以及凸缘部6、7各自的棱线部分实施圆弧倒角。
第1凸缘部6具有: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第1凸缘部底面8、朝向与第1凸缘部底面8相反方向的第1凸缘部顶面10、分别沿与安装基板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朝向卷芯部5侧的第1内侧端面16、朝向第1内侧端面16的相反一侧的外侧的第1外侧端面18、以及相互朝向相反的侧方的第1凸缘部侧面12、13。此外,第1内侧端面16和第1外侧端面18、和第1凸缘部侧面12、13相互垂直。
第1凸缘部6的情况相同,针对第2凸缘部7,也具有安装时朝向安装基板侧的第2凸缘部底面9、朝向与第2凸缘部底面9相反方向的第2凸缘部顶面11、分别在与安装基板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朝向卷芯部5侧的第2内侧端面17、朝向第2内侧端面17的相反一侧的外侧的第2外侧端面19、以及相互朝向相反的侧方的第2凸缘部侧面14、15。
在第1凸缘部6中的第1凸缘部底面8上设置有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第1端子电极20和第3端子电极22。在第2凸缘部7中的第2凸缘部底面9上设置有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第2端子电极21和第4端子电极23。在第1凸缘部6的第1凸缘部底面8设置有使第1端子电极20和第3端子电极22相互隔开并沿着轴向凹陷的形状的凹部24,在第2凸缘部7的第2凸缘部底面9上设置有使第2端子电极21和第4端子电极23相互隔开并沿着轴向凹陷的形状的凹部25。
例如通过将包含Ag作为导电成分的导电性糊料赋予规定的区域,并对其烧结而得到导电性厚膜,并通过对该导电性厚膜实施镀Ni和镀Sn而形成上述的端子电极20~23。
制造线圈部件1时准备的线材3、4中,针对一者的第1线材3,如图3所图示的那样,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26和覆盖中心导体26的周面的皮膜27。中心导体26的直径优选为28μm以上并且35μm以下。另外,皮膜27的厚度优选为3μm以上并且6μm以下。
中心导体26例如由铜线构成。皮膜27由聚氨基甲酸乙酯(例如酰亚胺改性聚氨酯)那样的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树脂构成。根据这样的皮膜27,能够对线材3、4给予较高的耐电压性和电绝缘性。因此,在线圈部件1的实际工作状态下,对于由共模扼流线圈的差模信号引起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之间的电位差,也能够发挥充分的耐电压性和电绝缘性。
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绕卷芯部5向相同方向以螺旋状卷绕。在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主要部分成为在卷芯部5的轴向上交替排列并且以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卷绕的双线卷绕。此外,也可以是,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任一者在内层侧、任另一者在外层侧而成为双层卷绕。
线圈部件1也可以还具备架设于第1凸缘部6的第1凸缘部顶面10和第2凸缘部7的第2凸缘部顶面11之间的板状芯28。针对板状芯28,也与鼓状芯2的情况相同,由非导电性材料、更具体而言氧化铝那样的非磁性体、铁素体那样的磁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板状芯28通过粘合剂向鼓状芯2固定。
接下来,对鼓状芯2中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配置状态的详情进行说明。图4将配置于鼓状芯2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展开而示意性地表示。
第1线材3具有:与第1端子电极20连接的第1连接部3a、绕卷芯部5卷绕的第1卷绕部3c、与第2端子电极21连接的同第1连接部3a相反的第2连接部3b、第1连接部3a与第1卷绕部3c之间的第1引出部3d、以及第2连接部3b与第1卷绕部3c之间的第2引出部3e。
与第1线材3的情况实质相同,针对第2线材4,也具有:与第3端子电极22连接的第3连接部4a、绕卷芯部5卷绕的第2卷绕部4c、与第4端子电极23连接的同第3连接部4a相反的第4连接部4b、第3连接部4a与第2卷绕部4c之间的第3引出部4d、以及第4连接部4b与第2卷绕部4c之间的第4引出部4e。
上述的第1连接部3a与第1端子电极20之连接、第2连接部3b与第2端子电极21之连接、第3连接部4a与第3端子电极22之连接、以及第4连接部4b与第4端子电极23之连接例如应用热压接。在上述连接部3a、3b、4a、4b中,通过热压接的热将线材3、4的皮膜27除去。
如图4示意性地表示的那样,第1连接部3a与第3连接部4a、第2连接部3b与第4连接部4b、第1引出部3d与第3引出部4d、以及第2引出部3e与第4引出部4e互不接触,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在第1卷绕部3c与第2卷绕部4c之间,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在至少局部相互接触。此外,这样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的配置状态也能够在图1和图2中观察。
如参照图3前述的那样,在制造线圈部件1时准备的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皮膜27由聚氨基甲酸乙酯那样的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树脂构成。然而,在使线材3、4与端子电极20~23的由热压接形成的连接结束的阶段,如图4示意性地表示,皮膜27成为除了存在由聚氨基甲酸乙酯那样的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27a之外,还存在由聚酯那样的不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2树脂构成的第2部位27b的状态。此外,是否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团例如能够通过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spectrometer:FTIR)测定红外光谱来判定。
构成第2部位27b的第2树脂由构成第1部位27a的第1树脂所含的氨基甲酸酯基团改性而成的树脂构成。这样的改性,是由于在用于将线材3、4的连接部3a、3b、4a、4b与端子电极20~23连接的热压接中被赋予的热,作为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失去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热反应的结果而产生的。因此,在距线材3、4的连接部3a、3b、4a、4b比较远离的卷绕部3c、4c中,皮膜27为第1部位27a。另一方面,受到热压接中的热的影响,在线材3、4的距连接部3a、3b、4a、4b比较近的第1引出部3d、第2引出部3e、第3引出部4d和第4引出部4e中,皮膜27是第2部位27b。
此外,在图4中,将第1部位27a与第2部位27b通过互不相同的阴影而明确地区别图示,但在第2部位27b存在的第1引出部3d、第2引出部3e、第3引出部4d和第4引出部4e中,也可能存在局部皮膜为第1部位27a的情况。
另外,在从成为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在至少局部相互接触的卷绕部3c、4c的位置,即从第1凸缘部6侧观察,具体而言在从引出部3d、3e、4d、4e向卷绕部3c、4c转移的方向上观察,在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第1相遇点29以下,皮膜27为第1部位27a。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引出部3d和第3引出部4d存在皮膜27为第2部位27a的部分,能够确认可靠的热履历,因此确保第1端子电极20与第1连接部3a之连接可靠性和第3端子电极22与第3连接部4a之连接可靠性。
另外,在从第1凸缘部6侧观察的第1相遇点29处,皮膜27为第1部位27a,因此皮膜27的从第1连接部3a和第3连接部4a开始进行的改性在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6侧停止,未进行至可能产生电位差的第1卷绕部3c和第2卷绕部4c。因此,在线圈部件1中,即便是在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上残留有皮膜27的部分,也能够减少由于随时间的变化而引起的电短路、绝缘不良的问题产生。因此,能够提高线圈部件1的可靠性。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构成第2部位27b的不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2树脂,典型而言由构成第1部位27a的第1树脂所含的氨基甲酸酯基团改性而成的树脂构成。这样的改性,是由于在用于将线材3、4与端子电极20~23连接的热压接中被赋予的热,作为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失去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热反应的结果而产生的。例如在从第1凸缘部6观察,距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第1相遇点29远的位置,令用于将第1线材3与第1端子电极20连接的热压接中被赋予的热的影响更加减少,因此,维持皮膜27为由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27a。
在参照图1~图4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中,还具有以下那样的特征。
在上述的说明中,在从第1凸缘部6侧观察,在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第1相遇点29处,皮膜27是由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27a,但与其相同的结构也在第2凸缘部7侧处实现。即,在从第2凸缘部7侧观察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第2相遇点30处,皮膜27也是由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27a。这进一步提高线圈部件1的可靠性。
另外,第2卷绕部4c在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6侧例如卷绕2匝,第1卷绕部3c在比第2相遇点30靠第2凸缘部7侧例如卷绕2匝。即,在第1卷绕部3c和第2卷绕部4c任一者中,优选在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6侧卷绕1匝以上,另外,优选在比第2相遇点30靠第2凸缘部7侧卷绕1匝以上。此处,1匝以上的卷绕例如也可以是3匝以上的卷绕。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从而能够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30远离被赋予用于热压接的热的连接部3a、3b、4a、4b。如前述的那样,使皮膜27中的第1部位27a位于卷绕部3c、4c并且使第2部位27b仅位于引出部3d、3e、4d、4e之类的结构,通常通过在热压接工序中应用的温度和时间的控制来实现。但是,若如该实施方式那样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30主动远离被赋予用于热压接的热的连接部3a、3b、4a、4b,起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能够更可靠地实现:皮膜27的从第1~第4连接部3a、3b、4a、4b开始进行的改性,在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6侧停止,并且在比第2相遇点30靠第2凸缘部7侧停止,未进行至有可能产生电位差的第1卷绕部3c和第2卷绕部4c。因此,即便是在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残留有皮膜27的部分,也能够更可靠地减少由于随时间的变化而引起的电短路、绝缘不良的问题产生,能够更加提高线圈部件1的可靠性。
另外,通过上述远离,即便更加提高热压接工序中赋予的温度,也能够使热向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30的传递变慢,因此能够更加提高热压接工序中赋予的温度。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连接部3a、3b、4a、4b与端子电极20~23的接合强度。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单独在卷芯部5上卷绕至少1匝是在第2卷绕部4c的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6侧和第1卷绕部3c的比第2相遇点30靠第2凸缘部7侧,但也可以是取而代之,在第1卷绕部3c的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6侧和在第2卷绕部4c的比第2相遇点30靠第2凸缘部7侧。另外,单独在卷芯部5上卷绕至少1匝也可以仅在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侧或者比第2相遇点30靠第2凸缘部7侧中任一处。并且,第1卷绕部3c也可以在比第1相遇点29靠第1凸缘部6侧和比第2相遇点30靠第2凸缘部7侧双方卷绕1匝以上。
并且,作为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为了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30远离被赋予用于热压接的热的连接部3a、3b、4a、4b,也可以在使第1卷绕部3c的第1引出部3d侧与第2卷绕部4c的第3引出部4d侧相互离开的状态下、以及在使第1卷绕部3c的第2引出部3e侧与第2卷绕部4c的第4引出部4e侧相互离开的状态下,在卷芯部5上卷绕至少1匝卷绕。
接下来,参照图5和图6对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进行说明。在图5和图6中,对与图1和图2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的方式,采用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从被赋予用于热压接的热的连接部3a、3b、4a、4b远离的结构。
在第2实施方式中,卷芯部5的尺寸具有重要的作用。卷芯部5具有朝向安装基板侧的卷芯部底面31、朝向与卷芯部底面31相反一侧的卷芯部顶面32、以及相互朝向相反方向并且将卷芯部底面31与卷芯部顶面32连结的一对卷芯部侧面33、34。
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首先,如图5所示,在从与第1凸缘部底面8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第1连接部3a和第3连接部4a位于比使卷芯部5沿轴向延长的假想延长部靠外侧的位置。另外,如图6所示,在从卷芯部5的轴向观察时,第1连接部3a和第3连接部4a位于比使卷芯部5向第1凸缘部底面8侧延长的假想延长部靠外侧的位置。此处,外侧是指以使沿着卷芯部5的轴向的中心线在轴向上延长而成的假想中心线(图5)或者包含中心线在内的平面且与第1凸缘部底面8正交的假想中心面(图6)作为基准,比该假想中心线或者假想中心面靠外侧。
根据具备这样的特征结构的第2实施方式,如图示出第1凸缘部6侧的图6清楚表示的那样,在从第1引出部3d和第3引出部4d分别向第1卷绕部3c和第2卷绕部4c过渡的方向上观察时,能够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位于卷芯部侧面34与卷芯部顶面32交叉的棱线部分。即,与从连接部3a、3b、4a、4b远至卷芯部底面31和卷芯部侧面34交叉的棱线部分相比,能够使相遇点29从连接部3a、3b、4a、4b远至卷芯部侧面34与卷芯部顶面32交叉的棱线部分。此外,图6虽未图示,但针对第2相遇点30也可以说相同。
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能够取得针对皮膜27的改性的停止位置的差值,并且即便更加提高热压接工序中被赋予的温度,也能够使热向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的传递变慢,因此能够更加提高热压接工序中被赋予的温度。作为其结果,能够提高连接部3a、3b、4a、4b与端子电极20~23的接合强度。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不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板状芯28相当的要素。
接下来,参照图7对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b进行说明。图7是与图6对应的图。因此,在图7中,对与图6所示的要素相当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成为更可靠地起到基于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设计。即,针对在与卷芯部5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测定出的尺寸,卷芯部底面31比卷芯部顶面32短。作为其结果,在从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各自的连接部3a、3b、4a、4b至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最初接触的相遇点29为止这段区间,与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1线材3与第2线材4的间隔进一步扩大。
因此,能够减少在第1线材3和第2线材4之间的热的传递,并且促进从连接部3a、3b、4a、4b至相遇点29这段区间的热的扩散,作为结果,能够使热向相遇点29的传递更加变慢。
以上,对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为其他各种的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关于构成共模扼流线圈的线圈部件,但也可以构成其他变压器、平衡-不平衡转换器等。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是例示的方式,在不同实施方式间,能够进行结构局部的置换或者组合。

Claims (8)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鼓状芯,其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卷芯部和分别在所述卷芯部的相互相反的端部设置的第1凸缘部和第2凸缘部;
第1线材和第2线材,其分别具有线状的中心导体和覆盖所述中心导体的周面的由树脂构成的皮膜;
第1端子电极和第3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1凸缘部;以及
第2端子电极和第4端子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2凸缘部,
所述第1线材具有: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连接的第1连接部、绕所述卷芯部卷绕的第1卷绕部、与所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的同所述第1连接部相反的第2连接部、所述第1连接部与所述第1卷绕部之间的第1引出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部与所述第1卷绕部之间的第2引出部,
所述第2线材具有: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连接的第3连接部、绕所述卷芯部卷绕的第2卷绕部、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连接的同所述第3连接部相反的第4连接部、所述第3连接部与所述第2卷绕部之间的第3引出部、以及所述第4连接部与所述第2卷绕部之间的第4引出部,
所述第1引出部与所述第3引出部互不接触,
所述皮膜存在由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1树脂构成的第1部位和由不包含氨基甲酸酯基团的第2树脂构成的第2部位,
在所述第1引出部和所述第3引出部的至少局部,所述皮膜为所述第2部位,
从所述第1凸缘部侧观察,在所述第1线材与所述第2线材最初接触的第1相遇点处,所述皮膜为所述第1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卷绕部和所述第2卷绕部中任一者,在比所述第1相遇点靠所述第1凸缘部侧卷绕1匝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凸缘部和所述第2凸缘部分别具有:用于安装该线圈部件的朝向安装基板侧的第1凸缘部底面和第2凸缘部底面,
在从与所述第1凸缘部底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3连接部位于比使所述卷芯部沿所述轴向延长而成的假想延长部靠外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针对在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测定出的尺寸,所述卷芯部的朝向所述安装基板侧的卷芯部底面比朝向与所述卷芯部底面相反一侧的卷芯部顶面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卷绕部和所述第2卷绕部构成共模扼流线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树脂由所述第1树脂所含的氨基甲酸酯基团改性而成的树脂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树脂是聚氨基甲酸乙酯,所述第2树脂是聚酯。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引出部与所述第4引出部互不接触,
在所述第2引出部和所述第4引出部的至少局部,所述皮膜为所述第2部位,
从所述第2凸缘部侧观察,在所述第1线材与所述第2线材最初接触的第2相遇点处,所述皮膜为所述第1部位。
CN201910387998.8A 2018-06-29 2019-05-10 线圈部件 Active CN1106605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3775A JP6838585B2 (ja) 2018-06-29 2018-06-29 コイル部品
JP2018-123775 2018-06-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60568A true CN110660568A (zh) 2020-01-07
CN110660568B CN110660568B (zh) 2022-08-23

Family

ID=6900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7998.8A Active CN110660568B (zh) 2018-06-29 2019-05-10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6029B2 (zh)
JP (1) JP6838585B2 (zh)
CN (1) CN1106605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24219B2 (ja) * 2020-06-16 2024-01-30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7363677B2 (ja) * 2020-06-16 2023-10-18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2625A (ja) * 1996-09-11 1998-04-10 Tdk Corp 電子部品
CN1728299A (zh) * 2004-07-30 2006-02-01 东光株式会社 面安装线圈部件
JP2009094389A (ja) * 2007-10-11 2009-04-30 Taiyo Yuden Co Ltd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CN104517700A (zh) * 2013-09-30 2015-04-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扼流圈
CN104700983A (zh) * 2013-12-10 2015-06-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WO2015178264A1 (ja) * 2014-05-22 2015-11-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線巻線方法、多線巻線装置及び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DE102016215877A1 (de) * 2015-08-28 2017-03-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Spulenkomponen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52189B2 (ja) 1997-05-14 2004-08-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イヤを有する電子部品
JP3168972B2 (ja) 1998-01-14 2001-05-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2246244A (ja) * 2001-02-15 2002-08-30 Murata Mfg Co Ltd 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2313646A (ja) * 2001-04-10 2002-10-25 Toko Inc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6778055B1 (en) * 2003-02-07 2004-08-17 Aoba Technology Co., Ltd. Core member for winding
WO2009034860A1 (ja) * 2007-09-10 2009-03-19 Sumida Corporation 磁性部品
JP6259222B2 (ja) * 2013-08-08 2018-01-10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6544289B2 (ja) * 2016-04-26 2019-07-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機器
JP6399320B2 (ja) * 2016-06-15 2018-10-0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US10861631B2 (en) * 2016-06-15 2020-12-08 Tdk Corporation Coi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2625A (ja) * 1996-09-11 1998-04-10 Tdk Corp 電子部品
CN1728299A (zh) * 2004-07-30 2006-02-01 东光株式会社 面安装线圈部件
JP2009094389A (ja) * 2007-10-11 2009-04-30 Taiyo Yuden Co Ltd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CN104517700A (zh) * 2013-09-30 2015-04-1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扼流圈
CN104700983A (zh) * 2013-12-10 2015-06-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WO2015178264A1 (ja) * 2014-05-22 2015-11-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多線巻線方法、多線巻線装置及び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DE102016215877A1 (de) * 2015-08-28 2017-03-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Spulenkomponen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04878A (ja) 2020-01-09
US11476029B2 (en) 2022-10-18
JP6838585B2 (ja) 2021-03-03
US20200005981A1 (en) 2020-01-02
CN110660568B (zh)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43659B2 (ja) コイル装置
CN109545515B (zh) 线圈部件
JP3952971B2 (ja)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10118608A1 (en) Winding-type coil component
JP2002033228A (ja) 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11948723B2 (en) Coil component
CN110660568B (zh) 线圈部件
US20190080834A1 (en) Coil device
CN111627678A (zh) 线圈部件
US20220172882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il component
US11289966B2 (en) Prefabricated coil for a direct drive
JP2019096653A (ja) コイル部品
CN110223818B (zh) 共模扼流线圈
CN109390141B (zh) 绕线型线圈部件
JP6828718B2 (ja) コイル部品
JP2019161196A (ja) コイル部品
JP6589594B2 (ja) コイル装置
US11869704B2 (en) Coil device
US11610726B2 (en) Coil device and pulse transformer
US11538624B2 (en) Wire wound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363060A (zh) 线圈装置
JP2020047862A (ja)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パルストランス
US20210304943A1 (en) Coil device
JPS63277983A (ja) ウィ−ガンド効果素子及び磁気センサ
JP2022149637A (ja)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