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51347A - 推压式换档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推压式换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51347A
CN110651347A CN201880031579.4A CN201880031579A CN110651347A CN 110651347 A CN110651347 A CN 110651347A CN 201880031579 A CN201880031579 A CN 201880031579A CN 110651347 A CN110651347 A CN 110651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knob
slider
gap
recess
kno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157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51347B (zh
Inventor
踏分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Alp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Alp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Alp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51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1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51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51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2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linear movement, e.g. push butt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0Operating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Devices For Change-Speed Gearing (AREA)

Abstract

推压式换档装置具备:以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作为滑动方向、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滑动方向位移的滑动式的第一操作钮;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朝下侧凹陷的凹部、在凹部内形成有朝滑动方向开口且供第一操作钮设置的开口部的壳体主体;基于第一操作钮朝第二位置的位移而生成操作信号的触点部;以及与第一操作钮连接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主体而在滑动方向位移的滑动件,当第一操作钮位于第二位置时,凹部与第一操作钮在滑动方向形成间隙,滑动件具备使间隙与相比滑动件靠下方的空间在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单元。

Description

推压式换档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推压式换档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代替换档杆而根据经由操作钮(按钮)进行的换档操作输入来进行变速比的切换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在推压式换档装置中,存在如下的情况:壳体主体形成凹部,在凹部内设置有能够朝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位移的操作钮(以下称为“滑动式的操作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83513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因落下至凹部内等的异物而导致滑动式的操作钮本来的操作性受损的顾虑。例如,若粘性高的液体进入凹部则存在液体流入滑动式的操作钮与面板之间并固化,使操作钮被固着而无法移动的顾虑。对此,仅仅单纯地在操作钮的近前侧设置用于阻挡液体的壁的话,在操作钮的滑动操作时会在壁与钮之间产生滑动方向的间隙,会产生若夹入有点心等较大的固体则操作钮无法返回初始位置的问题。
因此,在1个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即便异物落下至凹部内等也能够维持滑动式的操作钮本来的操作性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1个方面,提供一种推压式换档装置,具备:
滑动式的第一操作钮,以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作为滑动方向,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上述滑动方向位移;
壳体主体,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有朝下侧凹陷的凹部,在上述凹部内形成有朝上述滑动方向开口且供上述第一操作钮设置的开口部;
触点部,基于上述第一操作钮朝上述第二位置的位移而生成操作信号;以及
滑动件,与上述第一操作钮连接,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主体而在上述滑动方向位移,
当上述第一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凹部与上述第一操作钮在上述滑动方向形成间隙,上述滑动件具备使上述间隙与相比上述滑动件靠下方的空间在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单元。
发明效果
在1个方面,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即便异物落下至凹部内等也能够维持滑动式的操作钮本来的操作性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示出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的俯视图。
图2是简要地示出沿着图1的线A-A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3是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的剖面图。
图4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下侧滑动件52以及弹簧90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基板70以及滑动触点54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与壳体部件110的关系的剖面图。
图7是在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的说明图。
图8是在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的说明图。
图9是实施例1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10是实施例1的效果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的上侧的立体图。
图12是与沿着图11的线B-B的剖面相当的剖面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A的说明图。
图14是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A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将实施例2的操作钮7A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简要地示出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的俯视图。图2是简要地示出沿着图1的线A-A的剖面的剖面图。在图1中定义了正交的3轴X、Y、Z。Y轴与后述的操作钮的位移方向(滑动方向)对应。另外,在换档装置1的搭载状态下,Y轴在大致水平面内延伸,Z轴与上下方向对应。但是,在换档装置1的搭载状态下,Z轴有时与重力方向不平行。
换档装置1是变速比的切换操作用的推压式换档装置,由用户操作。切换对象的变速比是变速箱(变速器)的变速比,变速箱的形式是任意的。换档装置1被搭载于具有变速箱的移动体、例如车辆或飞机等。关于变速比,例如在车辆中,换档装置1可以用于线控换档式的换档操作。
换档装置1包含壳体主体10、操作钮2、3、7、上侧滑动件50(滑动件的一例)。
壳体主体10例如由树脂等形成。壳体主体10被固定于移动体。壳体主体10可以由多个部件形成。壳体主体10包含形成换档装置1的上表面的面板部件12。
壳体主体10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朝下侧凹陷的凹部120。凹部120例如如图2所示以越是趋向Y方向负侧(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一侧的一例)则越深的方式形成在相比面板部件12的基本表面122靠Y方向的负侧的位置。凹部120如图1所示在X方向以与操作钮7的X方向的长度对应的长度延伸。
凹部120如图2所示具有朝上侧立起的壁部130。壁部130如后面即将叙述的那样作为相对于异物的防御壁发挥功能。壁部130在Z方向朝上侧立起且在Z方向在上侧划分形成开口部126(后述)。壁部130优选以覆盖操作钮7的X方向的整体的方式在X方向延伸。即、图2所示的壁部130与操作钮7的关系(后述的图3的关系也同样)优选在操作钮7的X方向的任意位置实现。
并且,壳体主体10如图2所示在凹部120内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形成朝Y方向开口的开口部126。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126由相比凹部120朝Y方向负侧延伸的面板部件12的部位124和凹部120的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差形成。具体地说,面板部件12的部位124在下侧划分形成开口部126,凹部120的壁部130在上侧划分形成开口部126。更具体地说,开口部126形成在部位124的Y方向正侧的端部124a与凹部12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120a(壁部13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120a)之间。另外,关于部位124,由于组装性的关系,优选俯视观察(在Z方向观察的视角)在与凹部120不重叠的范围内延伸。
操作钮2、3、7是由用户操作的部件。操作钮2、3例如是朝上下方向或者相对于上下方向稍稍倾斜的斜向操作的部件,操作钮7(第一操作钮的一例)是滑动式的操作钮,是朝Y方向操作的部件。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操作钮7在Y方向上配置在相比操作钮2而更靠近操作钮3(第二操作钮的一例)的位置。即、操作钮7在Y方向上与操作钮3相邻设置。在变形例中,操作钮2、3的任一方或者双方可以省略,也可以追加其他的操作钮。
此处,参照图2以及图3对操作钮7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的与图2同等的剖面图。另外,图2示出操作钮7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
操作钮7设置于开口部126。操作钮7能够在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在Y方向位移。第二位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相比第一位置靠Y方向负侧。Y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与操作钮7的操作行程对应。操作钮7优选如图1所示在位于第一位置时Y方向的正侧的端部从开口部126露出。另外,“从开口部126露出”意味着操作钮7的部位从开口部126的入口面(即、由将部位124的Y方向正侧的端部124a和凹部12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120a连结的直线和X轴确定的面)朝Y方向正侧伸出。另外,在该情况下,部位124优选使位于第一位置的操作钮7的上部露出。由此,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参照箭头R1)变得容易,操作性提高。
操作钮7的Y方向的正侧的表面形成由用户按压操作的按压操作面720。按压操作面720沿上下方向且沿X方向延伸。在按压操作面720可以实施用于提高操作性等的加工。例如,在按压操作面720可以进行褶皱加工、也可以实施用于提高美观性的镀敷加工。按压操作面720与壁部130在Y方向对置。另外,当操作钮7位于第一位置时,按压操作面720可以与壁部130在Y方向抵接,也可以隔开预定的微小的间隙在Y方向对置。
操作钮7与凹部120在Z方向上不对置。由此,组装性提高。具体地说,能够将面板部件12在上下方向朝下(参照图2的箭头R2)组装(以覆盖的方式组装)于包含操作钮7在内的钮组件,组装性良好。另外,作为对照,在操作钮7与凹部120在Z方向对置的结构中,若欲将面板部件12朝下方(参照图2的箭头R2)组装于钮组件,则面板部件12的凹部120与操作钮7干涉而无法组装或者组装困难。另外,钮组件例如是指操作钮7被组装于参照图4以及图5而在后面叙述的上侧滑动件50或下侧滑动件52等的状态。
操作钮7如图3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在操作钮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凹部120之间形成Y方向的间隙Δ(空间)。
上侧滑动件50如图2以及图3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一体地连接在操作钮7的下侧。例如,操作钮7与上侧滑动件50通过卡扣嵌合连接。并且,下侧滑动件52以不能在Y方向位移的方式连接于上侧滑动件50。例如,上侧滑动件50与下侧滑动件52借助上下方向的销嵌合连接。下侧滑动件52由弹簧90朝Y方向正侧施力。另外,弹簧90的另一端(并非下侧滑动件52侧的端部)由壳体主体10支承。下侧滑动件52具备与基板70上的触点72(参照图5)电连接的滑动触点54(参照图5)。
上侧滑动件50如图2以及图3示意性地示出的那样朝间隙Δ的下方延伸。上侧滑动件50具有当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延伸至间隙Δ的下方的部位560(以下称为“间隙正下部位560”),在间隙正下部位560具有作为连通单元的上下方向的贯通孔570。贯通孔570使间隙Δ与相比上侧滑动件50靠下方的空间30在上下方向连通。相比上侧滑动件50靠下方的空间30如图2所示也可以形成在形成壳体主体10的壳体部件110与上侧滑动件50之间。壳体部件110在相比基板70靠上侧的位置延伸,具有妨碍间隙Δ与基板70之间的、经由贯通孔570的在上下方向的直接连通的功能。
贯通孔570如后面即将叙述的那样具有使能够夹入间隙Δ的异物朝下方落下的功能(以下也称为“借助贯通孔570实现的异物落下促进功能”)。即、贯通孔570如后面即将叙述的那样具有使从间隙Δ进入的异物朝空间30落下的功能。另外,落下至空间30的异物因壳体部件110而不会直接到达基板70,因此能够相对于落下的异物保护基板70上的电路等。
图4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下侧滑动件52以及弹簧90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基板70以及滑动触点54的一例的详细情况的立体图。在图5中一并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下侧滑动件52以及弹簧90。图6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与壳体部件110的关系的剖面图。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上侧滑动件50具有与操作钮7卡扣嵌合用的爪部501,在X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滑动引导部510。滑动引导部510如图6所示由壳体部件110从上下两侧夹持。因而,上侧滑动件50经由滑动引导部510而以仅允许Y方向的位移的方式被支承于壳体主体10。并且,上侧滑动件50在X方向的两侧(在图4中仅能够看到一侧)具备用于制作出操作感的凸轮部520。未图示的促动器从上下方向与凸轮部520卡合。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下侧滑动件52保持有滑动端子部80,设置于滑动端子部80的下侧的滑动触点54与基板70接触。若下侧滑动件52与操作钮7一起在Y方向位移,则滑动触点54在基板70上在Y方向滑动,与基板70上的触点72之间的电连接状态变化。具体地说,若操作钮7到达第二位置,则滑动触点54与基板70上的触点72电导通(即生成操作信号)。另外,也可以设置多组滑动触点54和触点72,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理生成操作信号。这样,基板70的触点72形成基于操作钮7朝第二位置的位移来生成操作信号的触点部的一例。另外,在变形例中,作为基于操作钮7朝第二位置的位移来生成操作信号的触点部,也可以使用橡胶圆点式的开关等。例如,在为橡胶圆点式的开关的情况下,橡胶圆点式的开关可以按照在Y方向位移的方式配置。
这样,在实施例1中,利用操作钮7下侧的空间设置上侧滑动件50以及下侧滑动件52,因此例如能够将上侧滑动件50形成地比较大(例如比操作钮7大)。因而,例如如图6所示,通过在X方向的两侧设置滑动引导部510,能够提高滑动操作时的位移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即便是相对于经由凸轮部520等输入的外力(经由弹簧的输入等)也不会变形的程度的刚性。
其次,参照示出比较例的图7以及图8、和图9以及图10对实施例1的效果(由壁部130实现的作为相对于异物的防御壁的功能、以及由贯通孔570实现的异物落下促进功能)进行说明。
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并未设置壁部130。在该比较例中,若粘性高的液体101进入凹部62,则液体101会流入滑动式的操作钮61与面板部件60之间(参照箭头63)并固化,存在操作钮61固着而无法移动的顾虑。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例1,如图9所示,若粘性高的液体101进入凹部120,则液体101同样因重力而朝下方移动。然而,根据实施例1,如用液体102所示那样由壁部130阻挡。即、由于由壁部130实现的阻挡功能,液体难以进入操作钮7与壁部130之间,能够降低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操作钮7的固着)。
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中,仅简单地在操作钮61的近前侧(Y方向的正侧)设置有用于阻挡液体的壁65(与壁部130同等的壁),但在滑动件69并未形成与贯通孔570对应的贯通孔。在图8中,示出操作位置(朝Y方向负侧滑动操作后的状态)的操作钮61。在该情况下,壁65能够以与实施例1的壁部130同样的方式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降低因液体流入滑动式的操作钮61与面板部件60之间而产生的不良。另一方面,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中,在操作钮61的滑动操作时能够在壁65与操作钮61之间形成Y方向的间隙Δ,存在夹入点心等较大的固体104的可能性。若固体104被夹在壁65与操作钮61之间,则因滑动件69而导致固体104无法落下,会产生操作钮61无法返回初始位置的问题。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例1,如图10所示,与图8所示的比较例同样,当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在壁部130与操作钮7之间形成Y方向的间隙Δ。因而,若点心等较大的固体104落下至凹部120等,则同样会因壁部130与操作钮7之间的Y方向的间隙Δ而导致在操作钮7的操作时(朝第二位置位移时)在操作钮7与壁部130之间夹入固体。然而,根据实施例1,如图10所示,由于由贯通孔570实现的异物落下促进功能,在操作钮7的操作时(朝第二位置的位移时)固体不会继续残存在操作钮7与壁部130之间,能够降低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操作钮7无法返回第一位置的不良)。具体地说,从操作钮7与壁部130之间进入的固体经由贯通孔570而朝空间30落下(参照箭头R3),因此能够消除操作钮61无法返回初始位置的问题。另外,在图10中用虚线示意性地示出物体的落下后的状态G。
此处,在实施例1中,关于贯通孔570,为了提高异物落下促进功能,优选设置在当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俯视观察与间隙Δ重叠的范围。具体地说,贯通孔570的Y方向负侧的边界570a优选如图10所示设定在与按压操作面720相同的Y方向的位置、或者设定为相比按压操作面720靠Y方向负侧。但是,若有意地使贯通孔570的Y方向负侧的边界570a与按压操作面720之间的Y方向的距离比间隙Δ的Y方向的距离小,则贯通孔570的Y方向负侧的边界570a也可以设定为相比按压操作面720靠Y方向正侧。并且,同样,贯通孔570的Y方向正侧的边界570b优选设定为当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处于与凹部120的端部120a相同的Y方向的位置、或者如图10所示设定为当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处于比端部120a靠Y方向正侧的位置。但是,同样,若有意地使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的贯通孔570的Y方向正侧的边界570b与端部120a之间的Y方向的距离比间隙Δ的Y方向的距离小,则也可以设定成当操作钮7位于第二位置时贯通孔570的Y方向正侧的边界570b位于比端部120a靠Y方向负侧的位置。
然而,当像实施例1那样设置有相对于操作钮7而在滑动方向上在从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的一侧相邻、且能够朝与滑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位移的操作钮3的情况下,与未设置操作钮3的情况相比,在相比操作钮7靠Y方向负侧的位置,针对配置操作钮7用的机构的空间的制约变大。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中,操作钮7设置在凹部120的Y方向负侧的端部附近,因此,存在凹部120的下方的空间相比操作钮7和Y方向负侧而制约少的倾向。利用凹部120下方的空间配置上侧滑动件50的滑动引导部510等的做法从空间的高效利用的观点出发来看是有用的,但作为其相反面,容易产生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不良。因而,实施例1尤其适用于相对于操作钮7而在Y方向负侧相邻地设置有操作钮3的情况。
其次,参照图11以及图12(以及前面的图6)对上侧滑动件50的更加优选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示出上侧滑动件50的上侧的立体图。图12是与沿着图11的线B-B的剖面相当的剖面图。
上侧滑动件50在间隙正下部位560具有2个贯通孔570(具有多个贯通孔的一例)。另外,贯通孔570的数量是任意的,可以是1个,也可以形成有3个以上。并且,贯通孔570的形状是任意的,可以如图11所示俯视观察呈矩形状(X方向长的长孔),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圆形等。并且,贯通孔570也可以按照代替X方向或者除了X方向还在Y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一个贯通孔570的尺寸是任意的,但优选根据作为点心等较大的固体104(参照图10)假想的尺寸来决定,以便能够良好地实现上述的异物落下促进功能。
在上侧滑动件50,如图6、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上侧的表面处的贯通孔570周围具备倒角部590。倒角部590遍及贯通孔570的外周整体设置。因而,倒角部590形成于在X方向形成于贯通孔570之间的Y方向的井栏部位572、和位于上侧滑动件50的Y方向正侧的端部且遍及两侧的滑动引导部510的X方向的井栏部位574等。另外,井栏部位572在X方向的两侧划分形成贯通孔570,因此在X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倒角部590。
倒角部590如图6以及图12所示通过沿上侧变窄的倾斜方向倒角而形成。倒角部590处的上侧变窄的倾斜方向是促进倒角部590上的物体朝下方落下的方向。由此,能够在确保上侧滑动件50处的所需要的刚性的同时确保上述的异物落下促进功能。由于上侧滑动件50处的间隙正下部位560在X方向的两侧具有滑动引导部510,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刚性的情况是有用的。关于这点,贯通孔570成为导致上侧滑动件50的刚性降低的原因,但通过实现在多个贯通孔570实现分离的井栏构造(包含井栏部位572、574的构造),能够容易地确保上侧滑动件50处的所需要的刚性。另外,在变形例中,也可以省略井栏部位572、574,贯通孔570以Y方向正侧开口的一个切口的方式实现。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换档装置1A相对于上述的实施例1的换档装置1,操作钮7被置换为操作钮7A,且将操作钮7A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机构不同。以下,以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实质上可以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3是操作钮7A位于第一位置时的换档装置1A的简要的剖面图,
图14是操作钮7A位于第二位置时的换档装置1A的简要的剖面图。图15是示出将操作钮7A支承为能够滑动的机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省略基板70、弹簧90等的图示。
操作钮7A能够在图13所示的第一位置与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在Y方向位移。操作钮7A如图15所示具备与上侧滑动件50A的突起550在Y方向抵接的部位710。另外,部位710从与由用户按压操作的按压操作面720相反侧的表面朝Y方向负侧突出设置。因而,部位710是不会对操作钮7A的外观造成影响的部位。操作钮7A由形成壳体主体10的滑动支承部件140支承为能够在Y方向滑动。滑动支承部件140具有供上侧滑动件50A的突起550插通的在Y方向长的长孔142。因而,上侧滑动件50A不会与滑动支承部件140干涉,能够与操作钮7A一体地在Y方向位移。另外,上侧滑动件50A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上侧滑动件50同样具有滑动引导部510、凸轮部520等。
在实施例2中也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当操作钮7A位于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在操作钮7A与凹部120(壁部130)之间形成有Y方向的间隙Δ(空间)。并且,在实施例2中,上侧滑动件50A也在当操作钮7A位于图14所示的第二位置时延伸至间隙Δ的下方的部位560A(间隙正下部位560A)具有与上述的实施例1的上侧滑动件50同样的贯通孔570A。
因而,根据实施例2,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即、根据实施例2,因由壁部130实现的阻挡功能,液体难以进入操作钮7A与壁部130之间,能够降低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操作钮7A的固着)。并且,根据实施例2,即便点心等较大的固体落下至凹部120等而在操作钮7A的操作时(朝第二位置位移时)进入操作钮7A与壁部130之间,也能够使固体经由贯通孔570A朝空间30落下,能够降低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中产生的不良(夹入固体而操作钮7A无法返回第一位置的不良)。
以上对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例,能够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以及变更。并且,也能够将前述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全部组合或组合多个。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例1(关于实施例2也同样),壁部130相对于操作钮7的按压操作面720在Z方向重叠,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壁部130也可以在相比操作钮7的按压操作面720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具有上端。
本国际申请主张享有2017年6月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17-111204号的优先权,且在此援引其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1 换档装置
1A 换档装置
2 操作钮
3 操作钮
7 操作钮
7A 操作钮
10 壳体主体
12 面板部件
30 空间
50 上侧滑动件
50A 上侧滑动件
52 下侧滑动件
54 滑动触点
70 基板
72 触点
80 滑动端子部
90 弹簧
110 壳体部件
120 凹部
120a 端部
122 基本表面
124 部位
124a 端部
126 开口部
130 壁部
140 滑动支承部件
142 长孔
501 爪部
510 滑动引导部
520 凸轮部
550 突起
560 间隙正下部位
560A 间隙正下部位
570 贯通孔
570A 贯通孔
572 井栏部位
574 井栏部位
590 倒角部
710 部位
720 按压操作面

Claims (4)

1.一种推压式换档装置,具备:
滑动式的第一操作钮,以与上下方向不同的方向作为滑动方向,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在上述滑动方向位移;
壳体主体,在上侧的表面形成朝下侧凹陷的凹部,在上述凹部内形成有朝上述滑动方向开口且供上述第一操作钮设置的开口部;
触点部,基于上述第一操作钮朝上述第二位置的位移而生成操作信号;以及
滑动件,与上述第一操作钮连接,且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壳体主体而在上述滑动方向位移,
当上述第一操作钮位于上述第二位置时,上述凹部与上述第一操作钮在上述滑动方向形成间隙,上述滑动件具备使上述间隙与相比上述滑动件靠下方的空间在上下方向连通的连通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其中,
上述滑动件延伸至上述间隙的下方,
上述滑动件在延伸至上述间隙的下方的部位具有上述连通单元即上下方向的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其中,
上述滑动件在延伸至上述间隙的下方的部位具有多个上述贯通孔,上述贯通孔间的部位在上侧变窄的倾斜方向被倒角。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推压式换档装置,其中,
还包含第二操作钮,该第二操作钮相对于上述第一操作钮而在上述滑动方向上在从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一侧相邻,且能够在与上述滑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位移。
CN201880031579.4A 2017-06-05 2018-04-19 推压式换档装置 Active CN110651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1204 2017-06-05
JP2017111204 2017-06-05
PCT/JP2018/016206 WO2018225400A1 (ja) 2017-06-05 2018-04-19 プッシュ式シフ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51347A true CN110651347A (zh) 2020-01-03
CN110651347B CN110651347B (zh) 2021-08-27

Family

ID=64566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1579.4A Active CN110651347B (zh) 2017-06-05 2018-04-19 推压式换档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16790B2 (zh)
CN (1) CN110651347B (zh)
WO (1) WO2018225400A1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8959A (ja) * 2001-02-22 2002-09-03 Tokai Rika Co Ltd シフト装置
CN101668664A (zh) * 2007-09-28 2010-03-1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电气装置收纳单元
CN101807480A (zh) * 2009-02-16 2010-08-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JP2011020607A (ja) * 2009-07-17 2011-02-03 Nissan Motor Co Ltd 走行モード切換装置
CN201961151U (zh) * 2011-03-17 2011-09-07 宁波永信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手动换挡杆组件
EP2453456A1 (en) * 2010-11-15 2012-05-16 Honda Motor Co., Ltd. Switch device
CN102575763A (zh) * 2009-07-28 2012-07-11 艾里逊变速箱公司 用于多级速度行星变速器的电子控制装置范围阀
CN102639865A (zh) * 2009-10-28 2012-08-15 韩国Alps株式会社 汽车用发动机开始/停止开关
WO2013183513A1 (ja) * 2012-06-08 2013-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CN103968059A (zh) * 2014-05-30 2014-08-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档杆机构和车辆
CN204598490U (zh) * 2015-04-02 2015-08-2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开关装置及其开关组件
CN104943540A (zh) * 2014-03-24 2015-09-3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换档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6445Y2 (ja) * 1993-01-27 2000-11-06 株式会社マキタ 携帯用電動工具のスイッチ構造
JP5885914B2 (ja) * 2010-09-28 2016-03-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KR101662533B1 (ko) * 2015-02-10 2016-10-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위치 조절형 전자식 변속레버
KR20160107854A (ko) * 2015-03-06 2016-09-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자식 변속조작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8959A (ja) * 2001-02-22 2002-09-03 Tokai Rika Co Ltd シフト装置
CN101668664A (zh) * 2007-09-28 2010-03-10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电气装置收纳单元
CN101807480A (zh) * 2009-02-16 2010-08-18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JP2011020607A (ja) * 2009-07-17 2011-02-03 Nissan Motor Co Ltd 走行モード切換装置
CN102575763A (zh) * 2009-07-28 2012-07-11 艾里逊变速箱公司 用于多级速度行星变速器的电子控制装置范围阀
CN102639865A (zh) * 2009-10-28 2012-08-15 韩国Alps株式会社 汽车用发动机开始/停止开关
EP2453456A1 (en) * 2010-11-15 2012-05-16 Honda Motor Co., Ltd. Switch device
CN201961151U (zh) * 2011-03-17 2011-09-07 宁波永信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手动换挡杆组件
WO2013183513A1 (ja) * 2012-06-08 2013-12-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フト装置
CN104943540A (zh) * 2014-03-24 2015-09-3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换档装置
CN103968059A (zh) * 2014-05-30 2014-08-06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档杆机构和车辆
CN204598490U (zh) * 2015-04-02 2015-08-2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开关装置及其开关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225400A1 (ja) 2020-02-27
JP6716790B2 (ja) 2020-07-01
WO2018225400A1 (ja) 2018-12-13
CN110651347B (zh) 2021-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102005025021A1 (de) Schalterelement
JP5545673B2 (ja) パワーウインドウスイッチ
KR20030038284A (ko) 포인팅장치
JP4371079B2 (ja) スイッチ機構及び電子機器
US7564004B2 (en) Switch device
US7612305B2 (en) Rotating-pressing operation type electronic par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is rotating-pressing operation type electronic part
US6967296B2 (en) Steering switch device
US20130220063A1 (en) Switch device
JP5117339B2 (ja) 複合操作型入力装置
JP2007227337A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CN110651347B (zh) 推压式换档装置
CN110621530B (zh) 推压式换档装置
CN115104383A (zh) 电子控制装置
EP1895557A1 (en) Input device
EP1677326A1 (en) Rotating and pressing operation type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897611B2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JP3174941U (ja)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CN111128572A (zh) 多动能开关
KR20100134239A (ko) 스위치 장치
CN113661554B (zh) 输入装置
EP1182678B1 (en) Switch designed for manual actuation of several switching elements
CN101459002B (zh) 按钮开关
JP5679927B2 (ja) スイッチ
KR200469421Y1 (ko) 차량용 시트 워머 스위치
CN101770878B (zh) 按压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