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9002B - 按钮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钮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59002B
CN101459002B CN2008101837520A CN200810183752A CN101459002B CN 101459002 B CN101459002 B CN 101459002B CN 2008101837520 A CN2008101837520 A CN 2008101837520A CN 200810183752 A CN200810183752 A CN 200810183752A CN 101459002 B CN101459002 B CN 1014590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portion
push
housing
button switch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8375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59002A (zh
Inventor
川濑达章
东山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59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0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590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590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H01H1/021Composite material
    • H01H1/023Composite material having a noble metal as the bas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0Operating par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因杂物引起的接触不良的发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钮开关。其具备:壳体(2),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贯通孔(24)的筒状部(23),并且使固定触点(23a、b)露出于内部;操作体(操作部件(4)、保持部件(5)),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配置于与贯通孔(24)相对应的位置的贯通孔(44)的筒状部(43),并且设置有可与固定触点(23a、b)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滑动片57a、b),且可按压地保持于壳体(2)。另外,筒状部(43)穿过筒状部(23),并且固定触点(23a、b)设置成向操作体(操作部件(4)、保持部件(5))的移动方向延伸,可动触点(滑动片57a、b)随着操作体(操作部件(4)、保持部件(5))的移动而与固定触点(23a、b)滑动接触。

Description

按钮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钮开关,特别是涉及一种抑制因灰尘及尘埃等杂物的进入而引起的不正常情况的产生的按钮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有提案提出一种同时设置LED等照明用部件且具有对操作部照明的结构的按钮开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按钮开关中,分别在开关壳体及操作体上形成中央贯通孔,通过使双方的中央贯通孔的位置一致来构成中央贯通孔部,通过在该中央贯通孔部内配置LED等照明用部件,来实现开关自身的小型化及薄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2705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按钮开关中,由开关部构成可照明的按钮开关,该开关部具有:设置于开关壳体的中央贯通孔周围部分的底部的固定触点、安装于上述周围部分且与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按压该可动触点的操作体。这样,在开关壳体的中央贯通孔的周围部分的底部使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进行接触、分离,因此,在杂物经由形成壳体的中央贯通孔的圆筒部和形成操作体的中央贯通孔的圆筒部之间的间隙而进入底部的情况下,若该杂物一旦夹在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之间,则将成为连续接触不良的原因,导致可靠性变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因杂物进入引起的接触不良的发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钮开关。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筒状部,并且使固定触点露出于内部;操作体,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二贯通孔的第二筒状部,并且设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且可按压地保持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筒状部穿过所述第一筒状部,并且所述固定触点设置成向所述操作体的移动方向延伸,所述可动触点随着所述操作体的移动而与所述固定触点滑动接触。
根据该构成,由于将固定触点设置成向操作体的移动方向延伸,配置有与该固定触点滑动接触的可动触点,所以即使杂物进入壳体内,借助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滑动接触,杂物也难以滞留于两触点之间。因此,可以提供降低接触不良且可靠性高的按钮开关。
上述按钮开关中,优选的是,将所述固定触点设置成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外壁面露出,并且将所述第二筒状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侧,而使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壁面和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外壁面呈对置状态。该情况下,由于将操作体的第二筒状部配置于壳体的第一筒状部的内侧,且使第一筒状部和第二筒状部对置,所以可以使第一筒状部覆盖于具有第二筒状部的操作体,使杂物难以从外部进入壳体内。另外,由于使可动触点与从第一筒状部的外壁面露出的固定触点滑动接触,所以即使在杂物进入壳体内的情况下,杂物也难以进入固定触点与可动触点之间。其结果是,可以提供进一步降低因杂物进入引起的接触不良的发生、且可靠性更高的按钮开关。
另外,上述按钮开关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筒状部中,在夹着所述第一贯通孔而对置的位置设置一对所述固定触点,另一方面,所述操作体中,在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一对所述可动触点。该情况下,通过设置于操作体的一对可动触点与设置于第一筒状部的一对固定触点滑动接触,因此,均衡性优良、且可以使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接触稳定。
特别是,上述按钮开关中,优选的是,将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形状做成具有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形状,将所述一对固定触点配置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外壁面。该情况下,由于在长度方向的外壁面配置有一对固定触点,所以可以确保沿宽度方向配置可动触点的空间,从而可以防止使壳体变大。
另外,上述按钮开关中,优选的是,将所述壳体的外形做成平面看大致呈矩形,在沿着该壳体的一条对角线的位置配置有一对所述操作体的复位用弹簧,并且在沿着另一条对角线的位置配置有随着所述操作体的移动而产生咔哒感的咔哒机构。该情况下,在壳体的角部的空间配置有复位用弹簧和咔哒机构,因此,可以有效利用壳体内的空间且使操作体复位,同时可以产生咔哒感。
例如,上述按钮开关中,优选的是,所述咔哒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操作体的卡合部和与该卡合部卡合、脱离的弹性片构成。这样,在用设置于操作体的卡合部和与其卡合、脱离的弹性片构成咔哒机构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改变卡合部的高度等形状,或者弹性片的弹力,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富有变化的咔哒感。
特别是,上述按钮开关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壳体的底面部设置有金属制的板状部件,从该板状部件上竖立设置所述弹性片,并且通过该板状部件的一部分承受所述复位用弹簧的一端。该情况下,用具有弹性片的金属制板状部件的一部分来承受复位用弹簧的一端,故弹力作用于板状部件,从而在操作体复位时,不会使弹性片直接卡合于卡合部,而可使操作体可靠地复位。此外,由于可以使复位用弹簧的弹力作用于板状部件,所以即使不是将板状部件固定于壳体的底面部也可以使操作体复位,从而也可提高组装性。另外,例如,可以防止因回流焊接时等热量而使复位用弹簧的承受部变形的事故。另外,由于将弹性片竖立设置于这样的板状部件上,所以可以实现配置于壳体内的零件个数的减少。
另外,上述按钮开关中,优选的是,所述操作体包括保持所述可动触点的保持部件和将按压操作向所述保持部件传递的操作部件构成,在所述保持部件上设置所述卡合部。该情况下,由于保持部件和操作部件单独形成,所以与由单一的部件构成接受操作者的操作而移动的操作体的情况相比较,可以用将任何一方或者双方的形状进行了简化的部件实现该操作体。另外,由于卡合部设置于保持部件,所以可以实现设置于壳体内的零件个数的减少。
根据本发明,由于以向操作体的移动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固定接点,使可动触点与该固定触点滑动接触,所以即使在杂物进入壳体内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杂物难以滞留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减少因杂物引起的接触不良的发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钮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用于说明设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壳体的端子部及固定触点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为了说明设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壳体的端子部及固定触点的构成,而切去壳体的一部分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设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壳体的贯通孔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配置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壳体的底面部的板簧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操作部件的筒状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操作部件的筒状部的构成的仰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操作部件的筒状部的构成的侧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保持部件所具有的主体部及滑动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保持部件的仰视图;
图1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保持部件的侧面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初始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4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初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初始状态的仰视图;
图16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初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初始状态的剖面图;
图18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初始状态下的板簧和保持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按压状态下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按压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按压状态下的剖面图;
图22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在按压状态下的板簧和保持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按压开关
2:壳体
2a:收容部
21:侧面部
21c、d:卡止片
22:底面部
22a、b:端子部
22c、d:卡止片
23:筒状部(第一筒状部)
23a、b:固定触点
23c、d:锥形面
24:贯通孔(第一贯通孔)
3:板簧
31:板状部
32:开口部
33a、b:孔
34a、b:弹性片(咔哒机构)
4:操作部件(操作体)
41:上面部
41a:开口部
42:侧面部
42c、d:锷部
42e、f:凹部
43:筒状部(第二筒状部)
44:贯通孔(第二贯通孔)
5:保持部件(操作体)
51:主体部
51a:上面部
51b:开口部
52a~d:侧面部
52e、f:切口部
53a、b:斜面部
53c、d:突出部(卡合部、咔哒机构)
54a、b:凹部
55:滑动部件
56:板状部
56a:开口部
57a、b:滑动片
6a、b:施力弹簧(复位用弹簧)
7:安装部件
71:框体部
71a、b:限制部
72a、b:卡止部
72c、d: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例如可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等电源开关,但其用途并不局限于此,而可以进行适当变更。特别是可以应用于需要用照明用部件对按钮开关的操作面进行照明的任意部件。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下述说明中,为了方便起见,将图1所示的上方侧称为“按钮开关1的上方侧”或者简称“上方侧”,将下方侧称为“按钮开关1的下方侧”或者简称为“下方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具备:壳体2、配置于该壳体2的底面部的板簧3、安装有承受操作者的按压操作的操作按钮等的作为操作体的操作部件4、被收容于该操作部件4的内侧且保持下述的滑动部件55的保持部件5、被收纳于壳体2内且对操作部件4及保持部件5向上方侧施力的一对施力弹簧6(6a、b)、将操作部件4及保持部件5可上下移动地安装于壳体2的安装部件7。
壳体2例如用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壳体2制成向上方侧开口且外形形状为平面看大致矩形的箱型,其具有:构成按钮开关1侧面的侧面部21、构成按钮开关1底面的底面部22(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3及图4)、从底面部22的中央部分向上方侧竖立设置的筒状部23。而且,由这些侧面部21、底面部22及筒状部23对环状的收容部2a进行区划。另外,该筒状部23构成第一筒状部。
在侧面部21中对置的一对侧面部21a、21b上设置有对安装部件7的局部进行卡止的一对卡止片21c、d。卡止片21c、d在侧面部21a、b的外侧的面上,空有一定间隔而突出形成。在这些卡止片21c、d的上方侧部分,以使安装部件7易于安装的方式形成有锥形面。
在底面部22上设置有一对端子部22a、b。这些端子部22a、b,其端部从未设置卡止片21c、d的一对侧面部21e、f的下端部附近向外侧露出。而且,这些端子部22a、b的构成将在以后叙述。另外,在底面部22的规定位置竖立设置有对施力弹簧6的下端部进行卡止的一对卡止片22c、d(参照图4)。这些卡止片22c、d一般具有圆柱形状,且在上端部形成有按照易于将施力弹簧6安装在其上的方式形成有锥形面。
筒状部23延伸至比侧面部21稍向下方侧的位置,从上面看呈非圆形状且具有扁平的八角形状。将筒状部23做成下述状态,即,使与长度方向的边(长边)相对应的面与侧面部21a、b相对置,另一方面,使与宽度方向的边(短边)相对应的面与侧面部21e、f相对置。另外,在筒状部23上,在形成长边的面的外侧即底面部22附近的位置设置有固定触点23a、b(图1中未图示固定触点23a、b,关于固定触点23a可参照图3)。这样,由于通过在长边侧的面上设置固定触点23a、b,从而可以确保沿宽度方向配置作为下述的可动触点的滑动片57a、b的空间,因此,可以防止壳体2变大。另外,固定触点23a、b的构成将在以后叙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筒状部23具有扁平的八角形状的情况。但是,筒状部23的形状不局限于此,可以采用具有筒状的任意形状。在考虑到使按钮开关1自身小型化的情况下,将平面看到的形状(剖面形状)做成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形状,例如做成具有长方形、椭圆形(长孔形状)等非圆形的形状。该情况下,可以有效利用壳体2内的空间。
在此,参照图2及图3说明设置于壳体2的端子部22a、b及固定触点23a、b的构成。图2及图3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壳体2的端子部22a、b及固定触点23a、b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从壳体2内拔出端子部22a、b及固定触点23a、b后的状态。另外,图3示出了端子部22b中的截断图。
端子部22a、b及固定触点23a、b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板材料而一体形成,在制造壳体2时通过插入成型(insert molding)而形成。如图2所示,端子部22a、b具有长条形状,并且其两端部稍向上方侧折弯。另外,固定触点23a、b在从端子部22a、b的中央部分向上方侧竖立设置的状态下大致垂直地(具有稍微的倾斜)折弯。由此,固定触点23a、b设置成向操作部件4的移动方向延伸。另外,在端子部22a、b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向侧方侧伸出的突出片,不过,这些结构均是在制造端子部22a、b时产生的,并不一定是必须的部分。
如图3所示,在底面部22的内部,端子部22a、b通过卡止片22c、d的下部沿着侧面部21a、b的延伸方向配置,固定触点23a、b配置成露出于在筒状部23的下端部附近位于外侧的外壁面(图3未图示固定触点23b)。另外,在筒状部23的固定触点23a、b的上方侧形成有用于将下述的滑动部件55的滑动片57a、b适当地导向固定触点23a、b的锥形面23c、d。另外,由于配置了固定触点23a、b的部分也沿着固定触点23a、b倾斜,所以在壳体2的成型后,型箱的脱落变得容易,使可加工性达到最佳。
在筒状部23的内侧,沿按钮开关1的上下方向设置作为第一贯通孔的贯通孔24。图4是用于说明设置于壳体2的贯通孔24的构成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从上面观察,贯通孔24呈与筒状部23的形状相对应的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扁平的八角形状等长孔形状(非圆状)。在贯通孔24的内侧(更具体而言,下述的贯通孔44的内侧),在将按钮开关1安装于规定的基板时配置有LED等照明用部件(未图示)。自该照明用部件的光经由这些贯通孔24等到达未图示的操作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操作部件4的上方侧)。另外,在贯通孔24的内侧,不光配置照明部件,也可以配置其它的按钮开关等开关装置。
板簧3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如图1所示,板簧3具有板状部31,该板状部31从平面看一般为与壳体2的底面部22的形状相对应的外形大致呈矩形且具有环形状,其中央形成有使筒状部23通过的开口部32。在板状部31的一条对角线上的角部形成有使设置于壳体2的底面部22的卡止片22c、d通过的圆形状的孔33a、b。另外,在未形成有孔33a、b的另一条对角线上形成有构成咔哒机构的一部分的弹性片34a、b。
这些弹性片34a、b通过对作为板状部件的板簧3实施向上方侧的折弯加工而形成。这样,通过由板簧3形成弹性片34a、b,可实现配置于壳体2内的零件个数的减少。弹性片34a、b在上端部附近具有向内侧突出的形状,根据与对操作部件4的按压操作,可以与保持部件5的卡合部即突出部53c、d卡合、脱离。这些弹性片34a、b在通过与突出部53c、d的卡合、脱离动作而在按压操作时及复位到初始位置时,产生咔哒感。
图5是用于说明配置于壳体2的底面部22的板簧3的构成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形成于板状部31的开口部32具有与筒状部23的外侧的面的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这样,使筒状部23通过开口部32,并且使卡止片22c、d通过一对孔33a、b,而进行板簧3在底面部22上的定位。在进行这样定位的情况下,弹性片34a、b配置于未设置卡止片22c、d的壳体2的对角线上的位置。这样,在壳体2的角部的空间配设构成咔哒机构的一部分的弹性片34a、b,因此,可以有效利用壳体2内的空间,而产生咔哒感。
操作部件4构成操作体的一部分,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操作部件4一般具有向下方侧开口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箱型,其具有:构成按钮开关1的上面的上面部41、从上面部41的侧端部向下方伸出的侧面部42、从上面部41的下面的中央部分向下方侧竖立设置的筒状部43(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6及图7)。另外,该筒状部43构成第二筒状部。
在上面部41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41a。该开口部41a从上面看呈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扁平的非圆形状(八角形状),并与贯通孔44相接。侧面部42中,在相对置的一对侧面部42a、b上设置有锷部42c、d。锷部42c、d稍向按钮开关1的侧方侧突出,成为与下述的安装部件7的限制部71a、b相抵接的构成。另外,在侧面部42a、b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允许板簧3的弹性片34a、b摆动的凹部42e、f(图1中未图示凹部42f,参照图6及图7)。
筒状部43在上面部41的下面向下方侧竖立设置。图6、图7及图8分别是用于说明操作部件4的筒状部43的构成的立体图、仰视图及侧面图。如图6及图7所示,筒状部43设置于上面部41的下面的中央附近,具有从下面看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扁平的八角形状等非圆形状。另外,如图6及图8所示,筒状部43延伸到比侧面部42的下端部稍靠下方侧的位置。
筒状部43的外壁面的尺寸设置成比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内壁面稍小的尺寸。即,筒状部43的构成为,可在筒状部23的内侧夹着极窄的空隙地被收容。筒状部43可根据对应操作部件4的按压操作而可在筒状部23内上下移动。在筒状部43的内侧,沿按钮开关1的上下方向设置有作为第二贯通孔的贯通孔44。如图6及图7所示,从上面看,贯通孔44呈与筒状部43的形状相适应的扁平的八角形状等长孔形状(非圆形状)。
保持部件5构成操作体的一部分,包括由例如绝缘性树脂材料形成的主体部51和由例如具有弹性的导电性金属板形成的滑动部件55构成。如图1所示,主体部51大致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形状,滑动部件55在制造该主体部51时插入成型于其内壁面。下面,说明保持部件5的构成。
图9~图12是用于说明保持部件5的构成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保持部件5所具有的主体部51及滑动部件55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0、图11及图12分别是保持部件5的俯视图、仰视图及侧面图。另外,图9示出了从主体部51拔出滑动部件55后的状态。
如图9~图12所示,主体部51具有:上面部51a、从该上面部51a的侧端部向下方侧伸出的侧面部52a~d。在上面部51a上形成有可使壳体2的筒状部23通过的开口部51b。侧面部52中,在相对置的一对侧面部52a、b上,形成有允许下述的滑动部件55的滑动片57a、b摆动的切口部52e、f(参照图11及图12)。
特别是,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侧面部52a和侧面部52c之间、以及在侧面部52b和侧面部52之间设置有斜面部53a、b。在斜面部53a、b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在上方侧部分及下方侧部分设置了锥形面的突出部53a、d。与操作部件4的按压操作相对应,板簧3的弹性片34a、d卡合、脱离这些突出部53a、d。即,这些突出部53c、d做成构成咔哒机构的一部分的卡合部。这样,通过将突出部53c、d设置于保持部件5,可以实现配设于壳体2内的零件个数的减少。
这样,在由弹性片34a、b和保持部件5的突出部53c、d构成咔哒机构的情况下,通过例如改变突出部53c、d的高度等形状,或者改变弹性片34a、b的弹力,得到可产生各种各样的富有变化的咔哒感的优点。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侧面部52a和侧面部52d之间、以及侧面部52b和侧面部52c之间的角部设置有凹部54a、b。这些凹部54a、b在按钮开关1的内侧具有只是使一定区域凹下去的形状,其内部收容有施力弹簧6的上方侧部分。凹部54a、b的内壁面的一部分被设置成与施力弹簧6的形状相对应的圆弧形状。
如图9所示,滑动部件55具有板状部56,该板状部56一般具有与主体部51的开口51b的一部分(与扁平的八角形相对应的一部分)的形状相对应的环形状,在其中央形成有壳体2的筒状部23可通过的开口部56a。另外,在靠近板状部56的一条对角线上的角部的滑动片57a、b上设置有向外方伸出的突出片,不过,这是在制造滑动部件55时生成的,不一定是必须的部分。但是,通过具有突出片,从而有助于保持部件5的加强。
另外,在与设置于板状部56的壳体2的固定触点23a、b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侧延伸的作为可动触点的滑动片57a、b。这些滑动片57a、b通过对板状部56实施向下方侧的折弯加工而形成。滑动片57a、b在下端部附近具有向内侧突出的形状,根据对操作部件4的按压操作而可与设置于筒状部23的固定触点23a、b滑动接触。根据有无对这样的滑动片57a、b的固定触点23a、b的滑动接触,按钮开关1构成为对其接通/断开状态进行切换。
具有这样构成的滑动部件55如下插入成型,如图11所示,将板状部56的一部分配置于开口部51b的内侧,并且如图12所示,将滑动片57a(57b)的下端部配置于比侧面部靠上方侧的位置。这样,由于将滑动片57a、b的下端部配置于比侧面部52靠上方侧的位置,所以可以用侧面部52覆盖滑动片57a、b。即由于受到保护,所以在组装时可以防止滑动片57a、b的变形。从而,使可组装性达到最佳。
另外,埋设了滑动部件55的保持部件5在使操作部件4的筒状部43插入开口部51a、b的状态下,被压入操作部件4。即,通过局部嵌合操作部件4的侧面部42的内壁和保持部件5的侧面部52a~d,一体化操作部件4和保持部件5而构成操作体。
施力弹簧6a、b构成复位用弹簧,如图1所示,被配置于板簧3和保持部件5之间。在组装成按钮开关1的状态下,施力弹簧6a、b的下端部通过穿过设于壳体2的底面部22的卡止片22c、d而保持,施力弹簧6a、b的上端部被收容于设于保持部件5的凹部54a、b和操作部件4的内壁面之间的空间。另外,施力弹簧6a、b的下端部做成与板簧3的板状部31相接触的状态。因此,例如可以防止在因回流焊接时等热量而使与施力弹簧6a、b接触的部分发生变形的事故。在这样保持的状态下,施力弹簧6a、b对操作部件4及保持部件5向上方侧施力。即,由于施力弹簧6a、b对保持部件5向操作部件4的上面部41一侧施力,所以操作部件4和保持部件5也借助施力弹簧形成一体。因此,即使在未将保持部件5压入操作部件4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组装了按钮开关1的状态下,通过施力弹簧6a、b的弹力使操作部件4和保持部件5一体化。而且,在解除对操作部件4的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可以使一体化的操作部件4及保持部件5从受按压的位置复位到初始位置(上限位置)。另外,施力弹簧6a、b由金属线材形成的螺旋弹簧而构成。
在该复位之际,如上所述,由于施力弹簧6a、b的下端部呈现与板簧3的板状部31相接触的状态,所以施力弹簧6a、b的弹力作用于板状部31,因此,形成于板状部31的弹性片34a、b不能直接卡合于突出部53c、d,可以使操作部件4及保持部件5可靠地复位。另外,由于施力弹簧6a、b的弹力作用于板状部31,所以即使不将板簧3固定于壳体2的底面部22,也可以使操作部件4及保持部件5复位,因此,可使组装性变好。而且,操作部件4经由保持部件5而被施力弹簧6a、b向上方施力,不过,也可以是不经由保持部件5而直接施力的构成。
安装部件7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形成。如图1所示,安装部件7一般包括具有方形的框体部71和从该框体部71的规定位置向下方侧伸出的一对卡止部72a、d。框体部71具有在与操作部件4的锷部42c、d相对应的位置的一对限制部71a、b和连结这一对限制部71a、b的一对连结部71c、d。限制部71a、b具有与锷部42c、d相对置的平面,连结部71c、d具有与操作部件4的侧面部42a、b以外的侧面部42相对置的平面。在其平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将接地用的突出片如图13、19所示那样,设置成延伸至壳体2的下端面。卡止部72a、b设置于限制部71a、b的中央部分,在其中央形成有矩形的开口部72c、d。这些开口部72c、d作为收纳壳体2的一对卡止片21c、d,而承受基于它们的卡止的部分。
在组装具有这样的构成部件的按钮开关1时,如作为表示按钮开关1的外观的立体图的图13所示,将保持部件5等构成部件收纳于壳体2内,并且操作部件4在从壳体2露出一部分的状态下通过安装部件7而安装。在该情况下,设置于壳体2的卡止片21c、d收纳于安装部件7的卡止部72a、b的开口部72c、d,安装部件7固定于壳体2。另外,安装部件7的限制部71a、b配置于与操作部件4的锷部42c、d相对应的位置,从而对使通过施力弹簧6向上方侧施力的操作部件4在一定位置以上移动加以限制。在按钮开关1中,通过这样的限制部71a、b,而限制操作部件4的移动的状态为初始状态。
图14及图15分别是上述初始状态下的按钮开关1的俯视图及仰视图。图14中,为了便于说明,一部分表示(虚线表示)操作部件4的筒状部43及壳体2的筒状部23。另外,图15中,为了便于说明,一部分表示壳体2的筒状部23。图16及图17是初始状态下的按钮开关1的剖面图。图16,由该图中的下方侧表示图14所示的点划线A中的剖面。另外,图17中,由右方侧表示图14所示的点划线B中的剖面。图18是用于说明初始状态下的板簧3和保持部件5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另外,图17中,示出了在壳体2的设置于筒状部23的固定触点23a、b的里面侧部分,在进行插入成型时,用于通过卡具按压固定触点23a、b的孔(参照图2)。
在初始状态下,如图14所示,在锷部42c、d抵接于安装部件7的限制部71a、b的下面的状态下,操作部件4被收容于壳体2内。操作部件4的侧方侧的外壁面的尺寸设定为比壳体2的侧面部21的内壁面的尺寸略小。因此,操作部件4夹着狭窄的间隙而被收容于壳体2内(参照图16、图17)。这样,由于将操作部件4收容于壳体2内,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灰尘及尘埃等杂物进入两者的间隙的事态。
另外,如图15所示,操作部件4的筒状部43配置于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内侧。如上所述,筒状部43的外壁面的尺寸设定为比筒状部23的内壁面的尺寸略小。因此,筒状部43夹着极窄的间隙而被配置于筒状部23的内侧(参照图16、图17)。这样,将形成有操作部件4的贯通孔44的筒状部43配置于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内侧,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灰尘及尘埃等杂物进入壳体2的内部的事态。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按钮开关1的内部,施力弹簧6a、b载置于板簧3的板状部31的上方,而对保持部件5向上方侧施力。由于操作部件4在将保持部件5收纳于内侧且形成一体的状态下被安装于壳体2,所以借助施力弹簧6的弹力而经由保持部件5向上方侧施力。
此时,如图17所示,滑动部件55的滑动片57a、b的下方侧的前端部分别配置于与设置在筒状部23的锥形面23c、d接触的位置。这样,在初始状态下,使构成可动触点的滑动片57a、b离开设置于筒状部23的固定触点23a、b,因此,按钮开关1成为断开状态。
另外,如图18所示,将板簧3的弹性片34a、b的上方侧的前端部分别配置于与设置在保持部件5的突出部53a、b的下方侧的斜面部53a、b接触的位置。在该位置,弹性片34a、b轻轻地弹性接触于斜面部53a、b。
接着,从初始状态对进行按压操作的情况下的按钮开关1的状态(按压状态)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按压状态下的按钮开关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0及图21是表示按压状态下的按钮开关1的剖面图。另外,图20及图21中,分别示出了与图16及图17相对应的剖面。图22是用于说明按压状态下的板簧3和保持部件5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另外,图21中,示出了壳体2的设置于筒状部23的固定触点23a、b的里面侧部分,在进行插入成型时,用于通过卡具按压固定触点23a、b的孔。
当操作者从如图13所示的初始状态进行按压操作时,如图19所示,操作部件4向下方侧移动而沉入壳体2的内侧。在按钮开关1的内部,如图20及图21所示,保持部件5随着操作部件4的移动而抵抗施力弹簧6a、b的弹力且向下方侧移动。与其相伴,保持于保持部件5的滑动部件55也向下方侧移动。另外,在操作部件4移动时,筒状部43由壳体2的筒状部23进行导向。这样,通过用筒状部23对筒状部43进行导向,可借助简单的构成而使操作部件4适当地移动。但是,操作部件4的移动的导向,也可以在壳体2的侧面部21的内壁面和操作部件4的外壁面上进行。
此时,滑动部件55的滑动片57a、b的下方侧的前端部分别越过设置于筒状部23的锥形面23c、d,一边在筒状部23的侧面滑动,一边进入下方侧。而且,如图21所示,当操作部件4被按压至最后时,滑动片57a、b与设置于筒状部23的固定触点23a、b接触。这样,在按压状态下,构成可动触点的滑动片57a、b与设置于筒状部23的固定触点23a、b接触,因此,按钮开关1成为接通状态。在该接通状态时,一对固定触点23a、b之间经由具备一对滑动片57a、b的滑动部件55而连通。
这样,在使按钮开关1达到接通状态时,本实施方式中,借助设置于操作部件4的一对滑动片57a、b(可动触点)接触到与筒状部23对置地设置的一对固定触点23a、b,由此可以使滑动片57a、b(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23a、b的接触稳定。
另外,板簧3的弹性片34a、b的上方侧的前端部分别在设置于保持部件5的突出部53c、d的下方侧的锥形面上滑动。而且,如图22所示,当操作部件4被按压至最后时,该操作部件4越过突出部53c、d的顶点部,而配置于与上方侧的锥形面接触的位置。在弹性片34a、b上,以该方式越过突出部53c、d的顶点部而卡合、脱离时,可产生咔哒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中,滑动片57a、b如下构成,即在操作部件4被按压至最后的过程中,与固定触点23a、b接触而成为接通状态。这样,通过在操作部件4的按压操作的过程中使将按钮开关1成为接通状态,可以延长滑动片57a、b的滑动动作的行程,从而可以提高操作者的操作性。
另外,在操作部件4被按压至最后的状态下,如图20及图21所示,筒状部43的下端部配置于比按钮开关1(壳体2)的下端部更靠上方侧的位置。因此,筒状部43的下端部在对操作部件4按压操作时不会与安装了按钮开关1的基板发生接触,从而不会产生因该接触引起的不良情况。另外,在筒状部43的下端部,可以配置达到贯通孔24的大小的照明部件。
另外,在从如图19所示的按压状态解除对按钮开关1的按压操作的情况下,一体化的保持部件5及操作部件4随着施力弹簧6a、b的弹力而向上方侧移动,并复位到如图13所示的初始状态。此时,板簧3的弹性片34a、b在突出部53c、d上滑动,而与按压操作时一样,在越过突出部53a、d的顶点部时,可产生咔哒感。
如上述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由于将操作部件4的筒状部43配置于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内侧,使筒状部23和筒状部43对置,所以筒状部23被具有筒状部43的操作部件4覆盖,从而能够使杂物难以从外部进入壳体2内。另外,由于使作为可动触点的滑动片57a、b与以沿着操作部件4的移动方向即按压操作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固定触点23a、b滑动接触,即与从筒状部23的外壁面露出的固定触点23a、b滑动接触,所以即使在杂物进入壳体2内的情况下,杂物也难以进入固定触点23a、b和滑动片57a、b之间。其结果是,可以提供能够降低因杂物进入而引起的接触不良的发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钮开关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中,单独形成操作部件4和保持部件5。由此,与用单一的部件承受操作者的操作且构成上下移动的操作体的情况相比较,可以用对任何一方或者双方的形状进行了简化的部件来实现该操作体。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并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中,附图图示的大小及形状等并不局限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地变更。此外,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变更并实施。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固定触点23a、b从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外壁面露出的情况,不过,关于固定触点23a、b的构成不限定于从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外壁面露出,可以设置于壳体2的侧面部21的内壁面,也可以竖立设置于筒状部23和侧面部21的内壁面之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固定触点23a、b大致垂直设置于壳体2的底面部22的情况,不过,关于固定触点23a、b的构成不限于此。即使不与壳体2的底面部22大致垂直,只要大致沿着操作体的移动(上下移动)方向即可,另外也可以是垂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第二筒状部即操作部件4的筒状部43配置于第一筒状部即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内侧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第二筒状部即操作部件4的筒状部43配置于第一筒状部即壳体2的筒状部23的外侧。不要,靠虑到防止杂物的进入这一方面的情况下,优选上述实施方式。
另外,一对施力弹簧6a、6b并不一定位于平面上观察大致矩形的壳体2的一条对角线上的中央,只要配置于沿着一条对角线的壳体2的对置的角部空间即可。同样,构成咔哒机构的一对突出部53c、d和弹性片34a、b也未必位于壳体2的另一条对角线上的中央,也可以配置于沿着另一条对角线的对置的壳体2的角部的空间。

Claims (5)

1.一种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第一贯通孔的第一筒状部,并且在所述壳体内部露出有固定触点;
操作体,其具有在内侧形成有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二贯通孔的第二筒状部,并且设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且可按压地保持于所述壳体,
其中,
所述第二筒状部穿过所述第一筒状部,
所述固定触点设置成向所述操作体的移动方向延伸,
所述可动触点随着所述操作体的移动而与所述固定触点滑动接触,
所述固定触点设置成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外壁面露出,并且将所述第二筒状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侧,而使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内壁面和所述第二筒状部的外壁面呈对置状态,
所述第一筒状部中,在夹着所述第一贯通孔而对置的位置设置一对所述固定触点,另一方面,所述操作体中,在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一对所述可动触点,
所述第一筒状部的形状呈具有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形状,
将所述一对固定触点配置于所述长度方向的外壁面,且所述一对固定触点在向上方侧竖立设置的状态下具有倾斜地折弯,所述一对可动触点沿着所述一对固定触点的倾斜的面而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滑动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
从平面观察,所述壳体的外形大致呈矩形,
在沿着该壳体的一条对角线的位置配设有一对所述操作体的复位用弹簧,并且在沿着另一条对角线的位置配设有随着所述操作体的移动而产生咔哒感的咔哒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咔哒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操作体的卡合部;与该卡合部卡合、脱离的弹性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部配设有金属制的板状部件,
从该板状部件上竖立设置所述弹性片,并且由该板状部件的一部分承受所述复位用弹簧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按钮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体包括保持所述可动触点的保持部件和将按压操作向所述保持部件传递的操作部件,
在所述保持部件上设置所述卡合部。
CN2008101837520A 2007-12-14 2008-12-15 按钮开关 Active CN1014590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3869A JP4457145B2 (ja) 2007-12-14 2007-12-14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7323869 2007-12-14
JP2007-323869 2007-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9002A CN101459002A (zh) 2009-06-17
CN101459002B true CN101459002B (zh) 2011-06-15

Family

ID=40769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837520A Active CN101459002B (zh) 2007-12-14 2008-12-15 按钮开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457145B2 (zh)
KR (1) KR101074303B1 (zh)
CN (1) CN101459002B (zh)
TW (1) TWI3856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96034B1 (ko) * 2017-08-25 2021-08-31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도어벨 버튼 구조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727A (zh) * 2003-08-28 2005-03-09 东洋电装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57557Y2 (ja) * 1991-02-12 1997-12-10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キースイッチ
JP3540377B2 (ja) * 1994-08-03 2004-07-07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1727A (zh) * 2003-08-28 2005-03-09 东洋电装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公开实用昭和57-143632 1982.09.09
JP实开平5-45853U 1993.06.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146784A (ja) 2009-07-02
JP4457145B2 (ja) 2010-04-28
KR20090064324A (ko) 2009-06-18
TW200941528A (en) 2009-10-01
TWI385685B (zh) 2013-02-11
KR101074303B1 (ko) 2011-10-17
CN101459002A (zh)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12645B1 (en) Port replicator
JP590325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EP2012333A1 (en) Switch
CN101752130B (zh) 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
JP4973302B2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2006318851A (ja) スイッチ
CN101459002B (zh) 按钮开关
EP1020883B1 (en) Operating device having operating button adapted to slide in housing while being pushed to effect switching operation
US6962500B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JP2007188770A (ja) ラッチ解除操作装置
JP2004171911A (ja) コネクタ
US6768069B1 (en) Micro switch
JP2005093419A (ja) スイッチ保持装置
US6617951B2 (en) Safety switch
CN114141564A (zh) 按钮开关
CN102522244A (zh) 一种汽车小开关结构
US7208689B2 (en) Switch
JP4295599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CN110827674A (zh) 一种显示板安装结构及空调装置
KR100449657B1 (ko) 푸시록 스위치
KR200255196Y1 (ko) 안전 스위치
CN201527919U (zh) 按钮开关
KR100237589B1 (ko) 슬라이드 조작형 스위치
CN210575611U (zh) 开关组件
CN220869068U (zh) 电子锁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