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5685B - power switch button - Google Patents

power switch butto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5685B
TWI385685B TW097147194A TW97147194A TWI385685B TW I385685 B TWI385685 B TW I385685B TW 097147194 A TW097147194 A TW 097147194A TW 97147194 A TW97147194 A TW 97147194A TW I385685 B TWI385685 B TW I38568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ubular portion
push button
button switch
cas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47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41528A (en
Inventor
Tatsuaki Kawase
Shingo Higashiyama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941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41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5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568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H01H1/021Composite material
    • H01H1/023Composite material having a noble metal as the bas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4Cases; Covers
    • H01H13/0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5/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actuation in opposite directions, e.g. slide switch
    • H01H15/02Details
    • H01H15/06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5/10Operating part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Description

按鈕開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鈕開關,特別係關於一種可抑制因灰塵及塵埃等異物之侵入而引起不良情形之產生之按鈕開關。
先前,提出一種併設有LED等照明用零件且具有對操作部照明之構成的按鈕開關(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於該按鈕開關中,在開關殼體及操作體上分別形成有中央貫通孔,藉由使雙方之中央貫通孔之位置對準而構成中央貫通孔部,於該中央貫通孔部內配設有LED等照明用零件,以此謀求開關自身之小型化及薄型化。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32705號公報
但是,在如上所述之先前之按鈕開關中,藉由開關部而構成可照明之按鈕開關,上述開關部具有:設置於開關殼體之中央貫通孔周圍部分之底部上的固定觸點;組裝於上述周圍部分且可與固定觸點接觸、分離之可動觸點、及對該可動觸點進行按壓之操作體。如此,在開關殼體之中央貫通孔之周圍部分之底部上使固定觸點與可動觸點接觸、分離,從而在異物經由形成殼體之中央貫通孔之圓筒部、及形成操作體之中央貫通孔之圓筒部之間的間隙而侵入到底部時,一旦該異物被夾在可動觸點與固定觸點之間,便會導致連續性接觸不良,從而可靠性劣化。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研製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降低因異物侵入而引起接觸不良之產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鈕開關。
本發明之按鈕開關之特徵在於,具備:殼體,其具有在內側形成有第1貫通孔之第1筒狀部,且使固定觸點露出於內部;及操作體,其具有在內側形成有配置於與上述第1貫通孔相對應之位置上之第2貫通孔的第2筒狀部,且設有可與上述固定觸點接觸、分離之可動觸點,並可按壓地保持於上述殼體上;於上述第1筒狀部中插通有上述第2筒狀部,且上述固定觸點設置成向上述操作體之移動方向延伸;上述可動觸點隨著上述操作體之移動而與上述固定觸點滑動接觸。
根據該構成,將固定觸點設置成向操作體之移動方向延伸,並配置有與該固定觸點滑動接觸之可動觸點,因而即使有異物侵入到殼體內,亦可藉由固定觸點與可動觸點之滑動接觸而使異物難以滯留於兩觸點之間。由此,可提供一種降低接觸不良之產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鈕開關。
於上述按鈕開關中,較好的是,將上述固定觸點設置成從上述第1筒狀部之外壁面露出,且於上述第1筒狀部之內側配置上述第2筒狀部,使上述第1筒狀部之內壁面與上述第2筒狀部之外壁面成為對向狀態。於該情形時,由於將操作體之第2筒狀部配置於殼體之第1筒狀部之內側,且使第1筒狀部與第2筒狀部相對向,故第1筒狀部成為覆蓋於具有第2筒狀部之操作體上者,從而可使異物難以從外部侵入到殼體內。另外,由於使可動觸點與從第1筒狀部之外壁面露出之固定觸點滑動接觸,故即使在假設有異物侵入到殼體內之情形時,異物亦難以侵入到固定觸點與可動觸點之間。其結果可提供一種進一步降低因異物侵入而引起接觸不良之產生從而可靠性更高的按鈕開關。
另外,於上述按鈕開關中,較好的是,在夾隔上述第1筒狀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而相對向之位置上設有一對上述固定觸點,另一方面,在與上述操作體之上述一對固定觸點相對應之位置上設有一對上述可動觸點。於該情形時,利用設置於操作體上之一對可動觸點而與設置於第1筒狀部上之一對固定觸點滑動接觸,因而均衡性良好,且能使可動觸點與固定觸點之接觸穩定。
特別是在上述按鈕開關中,較好的是,使上述第1筒狀部之形狀為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形狀,且將上述一對固定觸點配置於長度方向之外壁面上。於該情形時,由於在長度方向之外壁面配置有一對固定觸點,故可確保於寬度方向上配置可動觸點之空間,從而能防止殼體變大。
進而,於上述按鈕開關中,較好的是,使上述殼體之外形府視呈大致矩形;在沿著該殼體之一方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設有一對上述操作體之復位用彈簧,且在沿著另一方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設有隨著上述操作體之移動而產生卡嗒感之卡掣機構。於該情形時,在殼體之角部之空間上配設有復位用彈簧及卡掣機構,從而可有效地利用殼體內之空間而使操作體復位,且可產生卡嗒感。
例如,於上述按鈕開關中,較好的是,上述卡掣機構包括:設置於上述操作體上之卡合部、及可與該卡合部卡合、脫離之彈性片。如此,在由設置於操作體上之卡合部、及可與該卡合部卡合、脫離之彈性片而構成卡掣機構時,例如可藉由變更卡合部之高度等之形狀、或者彈性片之彈力而產生各種變化之卡嗒感。
特別是,於上述按鈕開關中,較好的是,在上述殼體之底面部上配設有金屬製之板狀構件,從該板狀構件上豎立設置有上述彈性片,且利用該板狀構件之一部分來支承上述復位用彈簧之一端。於該情形時,以具有彈性片之金屬製板狀構件之一部分來支承復位用彈簧之一端,從而彈力會作用於板狀構件上,因此在操作體復位時,彈性片並未維持原樣地卡合於卡合部,故能使操作體可靠地復位。此外,由於復位用彈簧之彈力作用於板狀構件上,因此即使並未將板狀構件固定於殼體之底面部上,亦可使操作體復位,從而可使組裝性良好。又,例如,可防止在回流焊接時等之熱的作用下導致復位用彈簧之支承部變形之事態。而且,由於將彈性片豎立設置於上述板狀構件上,故可謀求配設於殼體內之零件個數之減少。
另外,於上述按鈕開關中,較好的是,上述操作體包括:保持上述可動觸點之保持構件、及將按壓操作傳遞給上述保持構件之操作構件,並在上述保持構件上設置有上述卡合部。於該情形時,保持構件及操作構件係個別形成,因此與以單一之構件來構成接受操作者之操作而移動之操作體的情形相比較,可藉由將任一方或者雙方之形狀簡化後之構件而實現該操作體。另外,由於將卡合部設置於保持構件上,故可謀求配設於殼體內之零件個數之減少。
根據本發明,以向操作體之移動方向延伸之方式而設有固定接點,且使可動觸點與該固定觸點滑動接觸,故即使在假設有異物侵入到殼體內之情形時,亦可使異物難以滯留於固定觸點及可動觸點之間,由此可提供一種降低因異物引起的接觸不良之產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鈕開關。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例如可應用於筆記本電腦等之電源開關,但關於其用途,並不限定於此,而是可進行適當變更。特別是可應用於需要以照明用零件來對按鈕開關之操作面進行照明之任意構件。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1之分解立體圖。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根據情況,將圖1所示之上方側稱為「按鈕開關1之上方側」或者簡稱為「上方側」,將下方側稱為「按鈕開關1之下方側」或者簡稱為「下方側」。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1具備:殼體2;板簧3,其配置於上述殼體2之底面部上;操作構件4,其安裝有接受操作者之按壓操作之操作按鈕等,並作為操作體;保持構件5,其被收容於上述操作構件4之內側,且保持有下述之滑動構件55;一對施力彈簧6(6a、6b),其被收納於殼體2內,對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向上方側施力;及安裝構件7,其將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可上下移動地安裝於殼體2上。
殼體2例如係由絕緣性樹脂材料而形成。如圖1所示,殼體2形成向上方側開口且外形形狀為俯視呈大致矩形之箱型,其具有:構成按鈕開關1之側面之側面部21;構成按鈕開關1之底面之底面部22(圖1中未圖示,參照圖3及圖4);及從底面部22之中央部分向上方側豎立設置之筒狀部23。而且,藉由該等側面部21、底面部22及筒狀部23而將環狀之收容部2a進行劃分。再者,該筒狀部23構成第1筒狀部。
側面部21中,在相對向之一對側面部21a、21b上,設置有將安裝構件7之一部分進行卡止的一對卡止片21c、21d。卡止片21c、21d在側面部21a、21b之外側之面上,空出固定間隔而突出形成。於該等卡止片21c、21d之上方側部分上,為使安裝構件7易於安裝而形成有錐形面。
在底面部22上,設置有一對端子部22a、22b。該等端子部22a、22b之端部從未設有卡止片21c、21d之一對側面部21e、21f之下端部附近向外側露出。再者,關於該等端子部22a、22b之構成將於以下描述。另外,在底面部22之特定位置上,豎立設置有將施力彈簧6之下端部進行卡止的一對卡止片22c、22d(參照圖4)。該等卡止片22c、22d通常具有圓柱形狀,且於上端部上為使施力彈簧6容易安裝而形成有錐形面。
筒狀部23延伸至比側面部21稍靠下方側之位置,且具有俯視呈扁平的八角形狀而非圓形狀。筒狀部23形成如下狀態,即,使與長度方向之邊(長邊)相對應之面對向於側面部21a、21b,另一方面,使與寬度方向之邊(短邊)相對應之面對向於側面部21e、21f。另外,在筒狀部23上,在形成長邊之面之外側且底面部22附近之位置上,設有固定觸點23a、23b(圖1中未圖示有固定觸點23a、23b,關於固定觸點23a,可參照圖3)。如此,藉由在長邊側之面上設置固定觸點23a、23b,從而可確保在寬度方向上配置作為下述可動觸點之滑動片57a、57b之空間,因此,可防止殼體2變大。另外,固定觸點23a、23b之構成將在以後描述。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顯示有筒狀部23具有扁平的八角形狀之情形。但是,筒狀部23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此,可採用具有筒狀之任意形狀。在考慮使按鈕開關1自身小型化時,使俯視之形狀(剖面形狀)為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形狀,例如為具有長方形狀、橢圓形狀(長孔形狀)等非圓形之形狀。於該情形時,可有效地利用殼體2內之空間。
於此,使用圖2及圖3,對設置於殼體2上之端子部22a、22b及固定觸點23a、23b之構成加以說明。圖2及圖3係用以說明設置於殼體2上之端子部22a、22b及固定觸點23a、23b之構成的立體圖。於圖2中,顯示有從殼體2內抽出端子部22a、22b及固定觸點23a、23b後之狀態。又,於圖3中,顯示有端子部22b中之剖圖。
端子部22a、22b及固定觸點23a、23b係由具有導電性之金屬製之板材料而形成為一體,在製造殼體2時被插入成型(insert molding)。如圖2所示,端子部22a、22b具有長條形狀,且其兩端部稍向上方側折彎。另外,固定觸點23a、23b在從端子部22a、22b之中央部分向上方側豎立設置之狀態下大致垂直地(具有稍許傾斜)折彎。由此,固定觸點23a、23b設置成向操作構件4之移動方向延伸。再者,於端子部22a、22b之中央部分上,設置有向側方側伸出之突出片,但其係於製造端子部22a、22b時所產生者,未必為所需之部分。
如圖3所示,在底面部22之內部,端子部22a、22b穿過卡止片22c、22d之下部而沿著側面部21a、21b之延伸方向配置,固定觸點23a、23b配置成露出於在筒狀部23之下端部附近的位於外側之外壁面(圖3中,未圖示固定觸點23b)。再者,於筒狀部23之固定觸點23a、23b之上方側,形成有用以將下述的滑動構件55之滑動片57a、57b適當地引導至固定觸點23a、23b之錐形面23c、23d。又,配置有固定觸點23a、23b之部分亦沿著固定觸點23a、23b而傾斜,故於殼體2成型後,模具框架容易脫落,從而加工性良好。
於筒狀部23之內側,在按鈕開關1之上下方向上設置有作為第1貫通孔之貫通孔24。圖4係用以說明設置於殼體2上之貫通孔24之構成之俯視圖。如圖4所示,俯視觀察時,貫通孔24呈與筒狀部23之形狀相對應之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扁平的八角形狀等之長孔形狀(非圓狀)。在貫通孔24之內側(更具體而言,下述之貫通孔44之內側),在將按鈕開關1安裝於特定之基板上時配設有LED等照明用零件(未圖示)。來自該照明用零件之光以經由上述貫通孔24等而到達未圖示之操作部(本實施形態中,配置於操作構件4之上方側)之方式構成。再者,於貫通孔24之內側,亦可配置其他的按鈕開關等之開關裝置,而非照明零件。
板簧3例如係由具有彈性之金屬板所形成。如圖1所示,板簧3具有板狀部31,該板狀部31通常具有與殼體2之底面部22之形狀相對應之外形俯視呈大致矩形的環形狀,於其中央形成有使筒狀部23穿過之開口部32。在板狀部31之一方之對角線之角部上,形成有使設置於殼體2之底面部22上之卡止片22c、22d穿過之圓形狀的孔33a、33b。另外,在未形成有孔33a、33b之另一方之對角線上,形成有構成卡掣機構之一部分之彈性片34a、34b。
該等彈性片34a、34b藉由對作為板狀構件之板簧3實施向上方側之折彎加工而形成。如此,由板簧3形成彈性片34a、34b,從而可謀求配設於殼體2內之零件個數之減少。彈性片34a、34b具有在上端部附近向內側突出之形狀,且構成為,對應於對操作構件4之按壓操作而與下述的保持構件5之卡合部即突出部53c、53d可卡合、脫離。該等彈性片34a、34b利用與突出部53c、53d之卡合、脫離動作,在按壓操作時及復位到初始位置時產生卡嗒感。
圖5係用以說明配置於殼體2之底面部22上之板簧3之構成的俯視圖。如圖5所示,形成於板狀部31上之開口部32具有與筒狀部23外側之面之一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狀。使筒狀部23穿過上述開口部32,且使卡止片22c、22d穿過一對孔33a、33b,由此進行底面部22上之板簧3之定位。在進行如此之定位時,彈性片34a、34b配置於未設有卡止片22c、22d之殼體2之對角線上之位置。如此,在殼體2之角部之空間中配設構成卡掣機構之一部分之彈性片34a、34b,因此可有效地利用殼體2內之空間而產生卡嗒感。
操作構件4構成操作體之一部分,例如由絕緣性之樹脂材料所形成。如圖1所示,操作構件4通常具有向下方側開口之大致矩形形狀之箱型,其具有:構成按鈕開關1之上表面之上表面部41;從上表面部41之側端部向下方伸出之側面部42;及從上表面部41之下表面之中央部分向下方側豎立設置之筒狀部43(圖1中未圖示,參照圖6及圖7)。再者,該筒狀部43構成第2筒狀部。
於上表面部41之中央,形成有開口部41a。該開口部41a俯視呈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扁平的非圓形狀(八角形狀),並與下述的貫通孔44相連。側面部42中,於相對向之一對側面部42a、42b上,設置有鍔部42c、42d。鍔部42c、42d稍向按鈕開關1之側方側突出而成為與下述的安裝構件7之限制部71a、71b相抵接之構成。又,於側面部42a、42b之一方之端部上,形成有用於允許板簧3之彈性片34a、34b擺動之凹部42e、42f(圖1中未圖示凹部42f,參照圖6及圖7)。
筒狀部43在上表面部41之下表面上向下方側豎立設置。圖6、圖7及圖8分別係用以說明操作構件4之筒狀部43之構成的立體圖、仰視圖及側視圖。如圖6及圖7所示,筒狀部43設置於上表面部41之下表面之中央附近,呈仰視時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扁平的八角形狀等非圓形狀。又。如圖6及圖8所示,筒狀部43延伸至比側面部42之下端部稍靠下方側之位置。
筒狀部43之外壁面之尺寸設定成比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內壁面稍小之尺寸。即,筒狀部43之構成為,於筒狀部23之內側夾隔極端狹窄的空隙而可收容。筒狀部43之構成為,對應於對應操作構件4之按壓操作而於筒狀部23內可上下移動。於筒狀部43之內側,在按鈕開關1之上下方向上設置有作為第2貫通孔之貫通孔44。如圖6及圖7所示,貫通孔44俯視呈與筒狀部43之形狀相對應之扁平的八角形狀等之長孔形狀(非圓形狀)。
保持構件5構成操作體之一部分,其係由以下部分構成:例如以絕緣性樹脂材料所形成之本體部51、及例如以具有彈性之導電性金屬板所形成之滑動構件55。如圖1所示,本體部51通常具有向下方側開口之形狀,滑動構件55在製造該本體部51時於其內壁面被插入成型。以下,對保持構件5之構成加以說明。
圖9至圖12係用以說明保持構件5之構成的示圖。圖9係用以說明保持構件5所具有之本體部51及滑動構件55之構成的立體圖。圖10、圖11及圖12分別係保持構件5之俯視圖、仰視圖及側視圖。再者,於圖9中,顯示有從本體部51抽出滑動構件55後之狀態。
如圖9至圖12所示,本體部51具有:上表面部51a;及從該上表面部51a之側端部向下方側伸出之側面部52a~d。在上表面部51a上,形成有殼體2之筒狀部23可穿過之開口部51b。側面部52中,在相對向之一對側面部52a、52b上,形成有允許下述的滑動構件55之滑動片57a、57b擺動之缺口部52e、52f(參照圖11及圖12)。
特別是如圖10及圖11所示,在側面部52a與側面部52c之間、以及側面部52b與側面部52之間,設置有斜面部53a、53b。於斜面部53a、53b之大致中央部分,設置有在上方側部分及下方側部分設有錐形面之突出部53a、53d。並構成為,與操作構件4之按壓操作相對應而使板簧3之彈性片34a、34d卡合、脫離於該等突出部53a、53d上。即,該等突出部53c、53d成為構成卡掣機構之一部分之卡合部。如此,將突出部53c、53d設置於保持構件5上,以此可謀求配設於殼體2內之零件個數之減少。
再者,在如此由彈性片34a、34b及保持構件5之突出部53c、53d而構成卡掣機構時,例如藉由變更突出部53c、53d之高度等之形狀、或者改變彈性片34a、34b之彈力,從而取得可產生各種變化之卡嗒感之優點。
又,如圖11所示,在側面部52a與側面部52d之間、以及側面部52b與側面部52c之間的角部上,設置有凹部54a、54b。該等凹部54a、54b在按鈕開關1之內側具有僅使固定區域凹陷之形狀,其內部收容有施力彈簧6之上方側部分。凹部54a、54b之內壁面之一部分設置成與施力彈簧6之形狀相對應之圓弧形狀。
如圖9所示,滑動構件55具有板狀部56,該板狀部56通常具有與本體部51之開口51b之一部分(與扁平的八角形相對應之一部分)之形狀相對應的環形狀,於其中央形成有殼體2之筒狀部23可穿過之開口部56a。再者,在靠近板狀部56之一條對角線之角部上的滑動片57a、57b上,設置有向外方伸出之突出片,但其係於製造滑動構件55時所產生者,未必為所需之部分。但是,藉由具有突出片,從而有助於保持構件5之加強。
另外,在與設置於板狀部56之殼體2上之固定觸點23a、23b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有向下方側延伸之作為可動觸點之滑動片57a、57b。該等滑動片57a、57b藉由對板狀部56實施向下方側之折彎加工而形成。滑動片57a、57b具有在下端部附近向內側突出之形狀,且構成為,對應於對操作構件4之按壓操作而與設置於筒狀部23上之固定觸點23a、23b可滑動接觸。按鈕開關1構成為,根據相對於上述滑動片57a、57b之固定觸點23a、23b之滑動接觸之有無而對其接通/斷開狀態進行切換。
具有如此構成之滑動構件55以如下方式被插入成型:如圖11所示,將板狀部56之一部分配置於開口部51b之內側,並且如圖12所示,將滑動片57a(57b)之下端部配置於比側面部52更靠上方側之位置上。如此,將滑動片57a、57b之下端部配置於比側面部52更靠上方側之位置上,故滑動片57a、57b被側面部52所覆蓋,即受到保護,因此在組裝時可防止滑動片57a、57b之變形。從而,使可組裝性良好。
再者,在使操作構件4之筒狀部43插通於開口部51b、56a之狀態下,埋設有滑動構件55之保持構件5被壓入操作構件4。即,使操作構件4之側面部42之內壁與保持構件5之側面部52a~52d局部地嵌合,從而將操作構件4與保持構件5一體化而構成操作體。
施力彈簧6a、6b構成復位用彈簧,如圖1所示,其配置於板簧3及保持構件5之間。在組裝成按鈕開關1之狀態下,對施力彈簧6a、6b而言,其下端部藉由插通於設置在殼體2之底面部22上之卡止片22c、22d而被保持,其上端部分被收容於設置在保持構件5上之凹部54a、54b及操作構件4之內壁面之間的空間中。又,施力彈簧6a、6b之下端部形成與板簧3之板狀部31相接觸之狀態。因此,例如可防止在回流焊接時等之熱的作用下導致與施力彈簧6a、6b相接觸之部分產生變形之事態。在如此被保持之狀態下,施力彈簧6a、6b對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向上方側施力。即,施力彈簧6a、6b對保持構件5向操作構件4之上表面部41側施力,故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藉由施力彈簧亦成為一體化者。因此,即使在未將保持構件5壓入操作構件4之情形時,亦可於組裝成按鈕開關1之狀態下,利用施力彈簧6a、6b之施力而使操作構件4與保持構件5一體化。而且,在相對於操作構件4之按壓操作已被解除時,可使一體化之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從被按壓之位置復位到初始位置(上限位置)。再者,施力彈簧6a、6b係由金屬線材形成之螺旋彈簧所構成。
於該復位時,如上所述,施力彈簧6a、6b之下端部成為與板簧3之板狀部31相接觸之狀態,故施力彈簧6a、6b之施力作用於板狀部31,從而形成於板狀部31上之彈性片34a、34b並未維持原樣地卡合於突出部53c、53d,故能使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可靠地復位。另外,由於施力彈簧6a、6b之施力作用於板狀部31,因此即使未將板簧3固定於殼體2之底面部22上,亦可使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復位,從而可使組裝性良好。再者,操作構件4經由保持構件5而在施力彈簧6a、6b之作用下向上方施力,但亦可為不經由保持構件5而直接施力之構成者。
安裝構件7例如係由具有彈性之金屬板所形成。如圖1所示,安裝構件7通常係由具有方形狀之框體部71、及從該框體部71之特定位置向下方側伸出之一對卡止部72a、72d所構成。框體部71具有:在與操作構件4之鍔部42c、42d相對應之位置上之一對限制部71a、71b;及將該等一對限制部71a、71b加以連結之一對連結部71c、71d。限制部71a、71b具有與鍔部42c、42d相對向之平面,連結部71c、71d具有與操作構件4之側面部42a、42b以外之側面部42相對向之平面。在其平面之大致中央部分,如圖13、19所示,將接地用之突出片設置成伸出至殼體2之下端面為止。卡止部72a、72b設置於限制部71a、71b之中央部分,在其中央形成有矩形之開口部72c、72d。該等開口部72c、72d係收納殼體2之一對卡止片21c、21d並支承該等卡止片之卡止的部分。
在將具有如此之構成零件之按鈕開關1組裝後,如表示按鈕開關1之外觀之立體圖的圖13所示,將保持構件5等之構成零件收納於殼體2內,且操作構件4在從殼體2露出一部分之狀態下藉由安裝構件7而安裝。於該情形時,設置於殼體2上之卡止片21c、21d收納於安裝構件7之卡止部72a、72b之開口部72c、72d中,並將安裝構件7固定於殼體2。另外,安裝構件7之限制部71a、71b配置在與操作構件4之鍔部42c、42d相對應之位置上,從而限制藉由施力彈簧6而向上方側施力之操作構件4朝固定位置以上移動。於按鈕開關1中,將利用如此之限制部71a、71b而限制操作構件4之移動之狀態設為初始狀態。
圖14及圖15分別係上述初始狀態下的按鈕開關1之俯視圖及仰視圖。再者,於圖14中,為便於說明,一部分表示(虛線表示)操作構件4之筒狀部43及殼體2之筒狀部23。另外,於圖15中,為便於說明,一部分表示殼體2之筒狀部23。圖16及圖17係初始狀態下的按鈕開關1之剖面圖。再者,於圖16中,從該圖中之下方側表示圖14所示之一點鏈線A之剖面。另外,於圖17中,從右方側表示圖14所示之一點鏈線B之剖面。圖18係用以說明初始狀態下的板簧3及保持構件5之位置關係的立體圖。再者,於圖17中,揭示有於進行插入成型時,在設置於殼體2之筒狀部23上之固定觸點23a、23b之背面側部分上,用以利用夾具來按壓固定觸點23a、23b之孔(參照圖2)。
於初始狀態下,如圖14所示,操作構件4在使鍔部42c、42d抵接於安裝構件7之限制部71a、71b之下表面的狀態下,被收容於殼體2內。操作構件4之側方側之外壁面之尺寸設定成比殼體2之側面部21之內壁面之尺寸稍小。因此,操作構件4夾隔狹窄的間隙而被收容於殼體2內(參照圖16、圖17)。如此,將操作構件4收容於殼體2內,從而可有效地防止灰塵及塵埃等之異物從兩者之間隙侵入的事態。
另外,如圖15所示,操作構件4之筒狀部43配置於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內側。如上所述,筒狀部43之外壁面之尺寸設定成比筒狀部23之內壁面之尺寸稍小。因此,筒狀部43夾隔極端狹窄的間隙而配置於筒狀部23之內側(參照圖16、圖17)。如此,將形成有操作構件4之貫通孔44之筒狀部43配置於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內側,從而可有效地防止灰塵及塵埃等之異物侵入到殼體2之內部之事態。
如圖16及圖17所示,於按鈕開關1之內部,施力彈簧6a、6b或置於板簧3之板狀部31之上方,對保持構件5向上方側施力。操作構件4係在將保持構件5收納於內側且形成為一體化之狀態下被安裝於殼體2上,故在施力彈簧6之施力之作用下經由保持構件5而向上方側施力。
此時,如圖17所示,滑動構件55之滑動片57a、57b之下方側之前端部分別配置在與設置於筒狀部23上之錐形面23c、23d相接觸之位置上。如此,如初始狀態下,構成可動觸點之滑動片57a、57b離開設置於筒狀部23上之固定觸點23a、23b,從而按鈕開關1成為斷開狀態。
又,如圖18所示,板簧3之彈性片34a、34b之上方側之前端部分別配置在與設置於保持構件5上之突出部53a、53b之下方側之斜面部53a、53b相接觸之位置上。於該位置上,彈性片34a、34b輕輕地彈性接觸於斜面部53a、53b。
接著,對從初始狀態進行了按壓操作的按鈕開關1之狀態(按壓狀態)進行說明。圖19係表示按壓狀態下的按鈕開關1之外觀之立體圖。圖20及圖21係表示按壓狀態下的按鈕開關1之剖面圖。再者,於圖20及圖21中,分別顯示有與圖16及圖17相對應之剖面。圖22係用以說明按壓狀態下的板簧3及保持構件5之位置關係之立體圖。另外,於圖21中,揭示有於進行插入成型時,在設置於殼體2之筒狀部23上之固定觸點23a、23b之背面側部分上,用以利用夾具來按壓固定觸點23a、23b之孔。
當操作者從如圖13所示之初始狀態進行按壓操作時,如圖19所示,操作構件4向下方側移動而沒入到殼體2之內側。於按鈕開關1之內部,如圖20及圖21所示,保持構件5隨著操作構件4之移動,抵抗施力彈簧6a、6b之彈力而向下方側移動。隨此,保持於保持構件5上之滑動構件55亦向下方側移動。再者,於操作構件4移動時,筒狀部43藉由殼體2之筒狀部23而引導。如此,利用筒狀部23來引導筒狀部43,從而以簡單之構成而可使操作構件4適當地移動。但是,操作構件4之移動之引導亦可在殼體2之側面部21之內壁面與操作構件4之外壁面上進行。
此時,滑動構件55之滑動片57a、57b之下方側之前端部分別越過設置於筒狀部23上之錐形面23c、23d而在筒狀部23之側面上滑動且進入到下方側。而且,如圖21所示,當操作構件4被按壓至最後時,滑動片57a、57b會與設置於筒狀部23上之固定觸點23a、23b相接觸。如此,在按壓狀態下,構成可動觸點之滑動片57a、57b與設置於筒狀部23上之固定觸點23a、23b相接觸,從而按鈕開關1成為接通狀態。於該接通狀態時,一對固定觸點23a、23b之間成為經由具備一對滑動片57a、57b之滑動構件55而導通者。
再者,在如此使按鈕開關1成為接通狀態時,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設置於操作構件4上之一對滑動片57a、57b(可動觸點)而與和筒狀部23對向設置之一對固定觸點23a、23b相接觸,由此可使滑動片57a、57b(可動觸點)與固定觸點23a、23b之接觸穩定。
又,板簧3之彈性片34a、34b之上方側之前端部分別在設置於保持構件5上之突出部53c、53d之下方側之錐形面上滑動。而且,如圖22所示,當操作構件4被按壓至最後時,該操作構件4會越過突出部53c、53d之頂點部而配置在與上方側之錐形面相接觸之位置上。於彈性片34a、34b上,在如上所述越過突出部53c、53d之頂點部而卡合、脫離時會產生卡嗒感。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1中,滑動片57a、57b之構成為在操作構件4被按壓至最後之過程中,與固定觸點23a、23b相接觸而成為接通狀態。如此,在操作構件4之按壓操作之過程中使按鈕開關1成為接通狀態,由此可使滑動片57a、57b之滑動動作之行程變長,從而能提高操作者之操作性。
又,在操作構件4被按壓至最後之狀態下,如圖20及圖21所示,筒狀部43之下端部配置於比按鈕開關1(殼體2)之下端部更靠上方側。因此,筒狀部43之下端部在相對於操作構件4之按壓操作時不會與安裝有按鈕開關1之基板相接觸,從而不會產生因該接觸而引起之不良情形。另外,於筒狀部43之下端部上,可配置達到貫通孔24之大小之照明構件。
再者,在相對於按鈕開關1之按壓操作從如圖19所示之按壓狀態已被解除時,一體化之保持構件5及操作構件4隨著施力彈簧6a、6b之施力而向上方側移動,並復位到如圖13所示之初始狀態。此時,板簧3之彈性片34a、34b在突出部53c、53d上滑動,與按壓操作時相同,在越過突出部53a、53d之頂點部時產生卡嗒感。
如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1,將操作構件4之筒狀部43配置於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內側,使筒狀部23與筒狀部43相對向,因此筒狀部23被具有筒狀部43之操作構件4所覆蓋,從而可難以使異物從外部侵入到殼體2內。又,使作為可動觸點之滑動片57a、57b與設置成向操作構件4之移動方向即按壓操作方向延伸之固定觸點23a、23b、亦即與從筒狀部23之外壁面露出之固定觸點23a、23b滑動接觸,故即使在有異物侵入到殼體2內時,異物亦難以侵入到固定觸點23a、23b和滑動片57a,57b之間。其結果,可提供一種能夠降低因異物侵入而引起接觸不良之產生、且可靠性高的按鈕開關1。
另外,於本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1中,操作構件4及保持構件5係個別形成。由此,與以單一之構件來構成接受操作者之操作而上下移動之操作體的情形相比較,可藉由將任一方或者雙方之形狀簡化後之構件而實現該操作體。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進行種種變更而實施。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關於附圖中所圖示之大小及形狀等,並不限定於此,在發揮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可進行適當變更。此外,只要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可進行適當變更而實施。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使固定觸點23a、23b從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外壁面上露出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關於固定觸點23a、23b之構成,並不限定於從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外壁面所露出者,亦可設置於殼體2之側面部21之內壁面上,還可豎立設置於筒狀部23與側面部21之內壁面之間。
另外,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將固定觸點23a、23b大致垂直地設置於殼體2之底面部22上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關於固定觸點23a、23b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即使並不與殼體2之底面部22大致垂直,只要大致沿著操作體之移動(上下移動)方向即可,而且亦可垂直。
進而,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將第2筒狀部即操作構件4之筒狀部43配置於第1筒狀部即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內側的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將第2筒狀部即操作構件4之筒狀部43配置於第1筒狀部即殼體2之筒狀部23之外側。但是,在考慮防止異物之侵入時,上述實施形態較佳。
再者,一對施力彈簧6a、6b未必需位於俯視呈大致矩形之殼體2之一方之對角線上的中央,只要配置於沿著一方之對角線之殼體2所對向的角部空間內即可。同樣樣,構成卡掣機構之一對突出部53c、53d與彈性片34a、34b亦未必需位於殼體2之另一方之對角線上之中央,即便配設於沿著另一方之對角線之所對向的殼體2之角部之空間內亦無妨。
1‧‧‧按扭開關
2‧‧‧殼體
2a‧‧‧收容部
3‧‧‧板簧
4‧‧‧操作構件(操作體)
5‧‧‧保持構件(操作體)
7‧‧‧安裝構件
6a,6b‧‧‧施力彈簧(復位用彈簧)
21‧‧‧側面部
21c,21d...卡止片
22...底面部
22a,22b...端子部
22c,22d...卡止片
23...筒狀部(第1筒狀部)
23a,23b...固定觸點
23c,23d...錐形面
24...貫通孔(第1貫通孔)
31...板狀部
32...開口部
33a,33b...孔
34a,34b...彈性片(卡掣機構)
41...上表面部
41a...開口部
42...側面部
42c,42d...鍔部
42e,42f...凹部
43...筒狀部(第2筒狀部)
44...貫通孔(第2貫通孔)
51...本體部
51a...上表面部
51b...開口部
52a~52d...側面部
52e,52f...缺口部
53a,53b...斜面部
53c,53d...突出部(卡合部,卡掣機構)
54a,54b...凹部
55...滑動構件
56...板狀部
56a...開口部
57a,57b...滑動片
71...框體部
71a,71b...限制部
72a,72b...卡止部
72c,72d...開口部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分解立體圖。
圖2係用以說明設置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殼體上的端子部及固定觸點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3係為了說明設置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殼體上的端子部及固定觸點之構成而切去殼體之一部分所示的立體圖。
圖4係用以說明設置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殼體上的貫通孔之構成之俯視圖。
圖5係用以對配置於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殼體之底面部上的板簧之構成加以說明之俯視圖。
圖6係用以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操作構件之筒狀部之構成的立體圖。
圖7係用以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操作構件之筒狀部之構成的仰視圖。
圖8係用以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操作構件之筒狀部之構成的側視圖。
圖9係用以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保持構件所具有之本體部及滑動構件之構成的立體圖。
圖10係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保持構件之俯視圖。
圖11係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保持構件之仰視圖。
圖12係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保持構件之側視圖。
圖13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初始狀態之外觀的立體圖。
圖14係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初始狀態下的俯視圖。
圖15係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初始狀態下的仰視圖。
圖16係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初始狀態下的俯視圖。
圖17係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初始狀態下的剖面圖。
圖18係用以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初始狀態下的板簧及保持構件之位置關係之立體圖。
圖19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按壓狀態下的外觀之立體圖。
圖20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按壓狀態下的剖面圖。
圖21係表示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按壓狀態下的剖面圖。
圖22係用以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之按壓狀態下的板簧及保持構件之位置關係之立體圖。
3...板簧
4...操作構件(操作體)
5...保持構件(操作體)
6b...施力彈簧(復位用彈簧)
21c...卡止片
23...筒狀部(第1筒狀部)
23a,23b...固定觸點
23c,23d...錐形面
24...貫通孔(第1貫通孔)
31...板狀部
34a...彈性片(卡掣機構)
41...上表面部
42...側面部
43...筒狀部(第2筒狀部)
44...貫通孔(第2貫通孔)
55...滑動構件
57a,57b...滑動片
71a,71b...限制部
72a、72b...卡止部

Claims (8)

  1. 一種按鈕開關,其特徵在於,該按鈕開關具備:殼體,其具有在內側形成有第1貫通孔之第1筒狀部,並使固定觸點露出於內部;及操作體,其具有在內側形成有在與上述第1貫通孔相對應之位置上所配置之第2貫通孔的第2筒狀部,並設有可與上述固定觸點接觸、分離之可動觸點,且可按壓地被保持於上述殼體上;於上述第1筒狀部中插通有上述第2筒狀部,且上述固定觸點設置成向上述操作體之移動方向延伸;上述可動觸點因應上述操作體之移動而與上述固定觸點滑動接觸者;上述第1筒狀部之形狀係呈具有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形狀,且將上述固定觸點配置於上述長度方向之外壁面上。
  2. 如請求項1之按鈕開關,其中上述固定觸點設置成從上述第1筒狀部之外壁面露出,且於上述第1筒狀部之內側配置上述第2筒狀部,使上述第1筒狀部之內壁面與上述第2筒狀部之外壁面成為相對向狀態。
  3. 如請求項1之按鈕開關,其中在夾隔上述第1筒狀部之上述第1貫通孔而相對向之位置上設有一對上述固定觸點,另一方面,在與上述操作體之上述一對固定觸點相對應之位置上設有一對上述可 動觸點。
  4. 如請求項1之按鈕開關,其中上述殼體之外形俯視呈大致矩形;在沿著該殼體之一方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設有一對上述操作體之復位用彈簧,且在沿著另一方之對角線之位置上配設有隨著上述操作體之移動而產生卡嗒感之卡掣機構。
  5. 如請求項4之按鈕開關,其中上述卡掣機構包括:設置於上述操作體上之卡合部、及可與該卡合部卡合、脫離之彈性片。
  6. 如請求項5之按鈕開關,其中在上述殼體之底面部上配設有金屬製之板狀構件,從該板狀構件上豎立設置上述彈性片,且以該板狀構件之一部分來支承上述復位用彈簧之一端。
  7. 如請求項5或6之按鈕開關,其中上述操作體包括:保持上述可動觸點之保持構件、及將按壓操作傳遞給上述保持構件之操作構件;且在上述保持構件上設置有上述卡合部。
  8. 如請求項1之按鈕開關,其中上述殼體配置於上述操作體之下側且上述操作體配置於上述殼體之上側,上述固定觸點係具有下側成為外側之傾斜,上述外壁面之配置有上述固定觸點之部分係沿著上述固定觸點而傾斜。
TW097147194A 2007-12-14 2008-12-04 power switch button TWI385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23869A JP4457145B2 (ja) 2007-12-14 2007-12-14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41528A TW200941528A (en) 2009-10-01
TWI385685B true TWI385685B (zh) 2013-02-11

Family

ID=40769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47194A TWI385685B (zh) 2007-12-14 2008-12-04 power switch button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457145B2 (zh)
KR (1) KR101074303B1 (zh)
CN (1) CN101459002B (zh)
TW (1) TWI3856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96034B1 (ko) * 2017-08-25 2021-08-31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도어벨 버튼 구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3448A (en) * 1991-02-12 1993-04-20 Minebea Co., Ltd. Push button key switch
TW367515B (en) * 1994-08-03 1999-08-21 Minebea Co Ltd Key swi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44308B2 (ja) * 2003-08-28 2009-03-25 東洋電装株式会社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3448A (en) * 1991-02-12 1993-04-20 Minebea Co., Ltd. Push button key switch
TW367515B (en) * 1994-08-03 1999-08-21 Minebea Co Ltd Key switc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59002A (zh) 2009-06-17
CN101459002B (zh) 2011-06-15
TW200941528A (en) 2009-10-01
JP4457145B2 (ja) 2010-04-28
KR20090064324A (ko) 2009-06-18
JP2009146784A (ja) 2009-07-02
KR101074303B1 (ko) 2011-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10004B2 (ja) 押しボタン機構、操作パネ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86306A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811994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030116976A1 (en) Battery latch
JP4973302B2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4707565B2 (ja) ラッチ解除操作装置
TWI385685B (zh) power switch button
JP4564556B2 (ja) 押下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2019110018A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7220590B2 (ja) スイッチ部材及び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3168987A (zh) 输入装置
JP4720737B2 (ja) リーフスイッチ
KR20130103596A (ko) 스위치 장치
JP5411803B2 (ja) 光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JP4692404B2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JP4693892B2 (ja) 多方向入力装置
JP4663474B2 (ja) 発光機能を有する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CN113133293B (zh) 浮动式屏蔽机构及电路板模块
TWI438812B (zh) 按鍵
JP4133954B2 (ja) コネクタ
JP4521045B2 (ja) 電子部品
JP6746392B2 (ja) カバー付スイッチ装置
KR20050088140A (ko) 가동 커넥터
JP2005024350A (ja) 加速度センサ
JP2003036763A (ja) 押圧式の操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