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2130B - 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 - Google Patents
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52130B CN101752130B CN 200910252651 CN200910252651A CN101752130B CN 101752130 B CN101752130 B CN 101752130B CN 200910252651 CN200910252651 CN 200910252651 CN 200910252651 A CN200910252651 A CN 200910252651A CN 101752130 B CN101752130 B CN 1017521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sliding component
- incorporating section
- slide switch
- fixed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lide Switch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为了廉价地对应多个规格的滑动开关,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在埋设有与设置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滑动接触的固定接点(27)的带固定接点壳体(2)中,具备: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25),它们沿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设置,能够收纳用于使滑动构件(5)复位到操作前的状态的螺旋弹簧(3);第二弹簧收纳部(26),其能够收纳用于与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卡合脱离而产生喀哒触感的板簧(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特别是涉及一种埋设有与设置于滑动构件的可动接点滑动接触的固定接点的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提案有下述滑动开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由壳体主体和壳体上盖构成的收容室内,设置对应滑动构件的前后移动而伸缩且使滑动构件自动复位到中立位置的螺旋弹簧,并且将对滑动构件的滑动切换操作赋予喀哒触感的由凹部及凸部构成的插锁机构中的凸部设置在壳体罩上,另一方面将凹部设置在滑动构件上。在该滑动开关中,将单一的螺旋弹簧配置为在滑动构件的下方侧区域中沿滑动方向延伸,对应于前后的双向移动使滑动构件自动复位,且伴随滑动操作使壳体上盖的凸部与滑动构件的凹部卡合脱离而产生喀哒触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3942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的滑动开关中,将滑动构件成形为以如下情况为前提的形状,即,通过单一的螺旋弹簧对应前后的双向移动而使滑动构件自动复位,且使该滑动构件与壳体上盖的凸部卡合脱离而产生喀哒触感。因此,例如,为了与仅期望单向的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的滑动开关或不需要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相对应,必须改变滑动构件自身的形状,而伴随成形模具的变更,有无法廉价地对应多个规格的滑动开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涉及的问题点,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廉价地对应多个规格的滑动开关的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带固定接点壳体的滑动开关。
本发明的带固定接点壳体是埋设有与设置于滑动构件的可动接点滑动接触的固定接点的带固定接点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它们沿着所述滑动构件的滑动方向设置,能够收纳用于使所述滑动构件复位到操作前的状态的复位用弹簧;第二弹簧收纳部,其能够收纳用于与所述滑动构件的一部分卡合脱离而产生喀哒触感的板簧。
根据上述带固定接点壳体,通过相对于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及第二弹簧收纳部而选择性地收纳复位用弹簧和板簧,从而能够对应于根据单向或双向的滑动操作使滑动构件复位的滑动开关和需要或不需要伴随滑动操作的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因此无需变更成形模具,而能够廉价地对应多个规格的滑动开关。
在本发明的带固定接点壳体中,优选:通过竖立设置在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的分隔壁划分并设置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及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并且在该分隔壁的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有使与所述滑动构件卡合脱离的所述板簧的一部分突出的切口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使与滑动构件卡合脱离的板簧的一部分从在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间形成的切口部突出,并能够将该板簧的一部分配置在复位用弹簧的压缩方向的延长线上,因此能够将与滑动构件的滑动方向正交方向的壳体主体的尺寸小型化。
并且,在本发明的带固定接点壳体中,优选:使所述固定接点向所述内底面露出而形成,并且在竖立设置在该内底面的侧壁部设置有使所述滑动构件的操作部能够滑动移动地露出的开口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防止形成在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的固定接点与使操作部露出的开口部成为对置配置的位置关系,所以能够使异物难以从使操作部露出的开口部侵入,能够提高适用的滑动开关的动作的可靠性。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带固定接点壳体中,优选:在壳体主体的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之间配置所述第一弹簧收纳部,并且在该第一弹簧收纳部与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之间设置有隔壁。这种情况下,由于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与第一、第二弹簧收纳部由隔壁分隔,因此即使在收纳于第一弹簧收纳部的复位用弹簧或收纳于第二弹簧收纳部的板簧等产生磨损粉末时,也能够使所述粉末难以侵入固定接点,能够提高适用的滑动开关的动作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滑动开关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的带固定接点壳体中,将滑动构件收纳为能够滑动移动,该滑动构件设置有可动接点且埋设有具有弹簧驱动部的金属板,另一方面,在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的至少任一方收纳有由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构成的复位用弹簧,在所述滑动构件滑动移动时,通过所述弹簧驱动部驱动所述复位用弹簧。
根据上述滑动开关,由于通过由金属板的一部分构成的弹簧驱动部驱动金属性的螺旋弹簧,因此可以减少伴随滑动操作的滑动构件及复位用弹簧的接触部分的磨损,能够实现滑动开关的长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中,优选:在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的一方收纳所述复位用弹簧,另一方面,在所述金属板上沿滑动移动方向有间隔地设置一对片部,由距所述复位用弹簧近的一方的所述片部构成所述弹簧驱动部,并且将设置了与该片部接触分离的突部的板簧以使该突部从所述切口部突出的方式收纳于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在与所述板簧的突部不接触的位置切割距所述复位用弹簧远的一方的所述片部。这种情况下,仅通过切割设置于金属板的一对片部中距复位用弹簧远的片部,能够仅使作为弹簧驱动部起作用的片部接受复位用弹簧的作用力,另一方面,能够利用与板簧的突部的接触来定位滑动构件。由此,仅通过进行将设置于金属板上的一对片部的一方切割的简单加工,能够实现具有一方侧(例如右方侧)的自动复位功能或另一方侧(例如左方侧)的自动复位功能的滑动开关。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中,使所述板簧的突部与作为所述弹簧驱动部的所述片部能够卡合脱离,所述滑动构件以该片部配置于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板簧的突部之间的第一状态作为基准,若向一方向滑动移动则成为压缩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二状态,另一方面,若向另一方向移动则所述片部与所述板簧的突部卡合脱离而成为第三状态,优选所述片部的侧端部与所述板簧的突部相对地保持在第三状态。这种情况下,能够提供如下的滑动开关:在向一方向移动时使滑动构件自动复位,另一方面,在向另一方向移动时使喀哒触感产生且保持滑动构件的锁定(保持)状态。例如,能够提供一种在未使用状态下通过保持为第三状态(锁定(保持)状态)而能够防止未期望的操作的滑动开关。更具体地说,在将本滑动开关适用于电源开关时,能够防止误将电源开关设为接通状态的情况,能够避免蓄电池等的消耗。
并且,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中,优选:在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的双方收纳所述复位用弹簧,并在所述金属板上设置构成所述弹簧驱动部的一对片部。这种情况下,将构成弹簧驱动部的一对片部设置在埋设于滑动构件的金属板上,并驱动收容于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的一对复位用弹簧,通过作为弹簧驱动部起作用的一对片部,能够接受一对复位用弹簧的作用力且定位滑动构件,因此能够实现具有相对于双向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功能的滑动开关。
进而,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中,优选:使所述固定接点露出而形成在所述内底面,且在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之间配置所述第一弹簧收纳部,并且在该第一弹簧收纳部与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之间设置隔壁。这种情况下,由于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与第一、第二弹簧收纳部由隔壁分隔,因此即使在收纳于第一弹簧收纳部中的复位用弹簧或收纳于第二弹簧收纳部中的板簧等产生磨损粉末时,也能够使所述磨损粉末难以侵入固定接点,能够提高安装的滑动开关的动作的可靠性。
进而,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中,优选:所述金属板沿所述滑动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该滑动构件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设置。这种情况下,由于金属板从滑动构件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设置,因此即使在滑动构件由树脂材料形成且小型化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其强度。
进而,在本发明的滑动开关中,优选:将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配置在盖合所述收纳部的上盖构件与所述隔壁的端面之间,通过该金属板的一部分引导所述滑动构件使其能够滑动移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利用于滑动构件的滑动移动的引导的金属板的一部分能够缩小隔壁与上盖构件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使伴随滑动构件的滑动移动而产生的磨损粉末难以侵入相对于固定接点的可动接点的滑动接触部分,能够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相对于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及第二弹簧收纳部而选择性地收纳复位用弹簧和板簧,从而能够对应相对于单向或双向的滑动操作而使滑动构件复位的滑动开关和需要或不需要伴随滑动操作的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因此无需变更成形模具,能够廉价地对应于多个规格的滑动开关。
附图说明
图1是利用本发明的壳体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壳体埋设的固定接点的俯视图。
图6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埋入有切割卡合片前的板状构件的滑动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俯视图。
图11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2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13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4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15是利用本发明的壳体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的俯视图。
图18是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9是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20是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21是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所具有的滑动构件从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中:1、10-滑动开关;2-壳体;2a~2d-侧壁;2e-开口部;2f、2g-槽部;2h-开口部;2i、2j-卡合片;2k-倾斜面;21-隔壁;22-第一收纳部;23-第二收纳部;24-分隔壁;24a-切口部;24b、24c-弯曲部;24d、24e-间隙;25-第一弹簧收纳部(第一个弹簧收纳部);26-第二弹簧收纳部(第二个弹簧收纳部);27-固定接点;27a-通用固定接点;27b-中央固定接点;27c-右方侧固定接点;27d-左方侧固定接点;3-螺旋弹簧;4-板簧;41-卡合突部;5-滑动构件;51-主体部;52-操作部;53-板状构件;53a-卡合片;53b-固定部;53c-突出部;53d-固定片;53e-延伸部;54-凹部;54a-突出片;6-罩构件;61-上表面部;62-脚部;63-卡合腕部;7-可动接点;71-固定部;72a、72b-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固定接点壳体适合利用于例如用于切换便携式游戏机等的电源的接通/切割的滑动开关或用于切换数码相机等的模式或变焦倍率的滑动开关等。特别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固定接点壳体能够廉价地对应于期望相对于单向的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或相对于双向的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的滑动开关,或者,需要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或不需要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等多个规格的滑动开关。
以下说明利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固定接点壳体的滑动开关的变化。首先,说明具有相对于单向的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功能且需要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其次,说明具有对于双向的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功能,另一方面不需要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以下为方便说明,作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来说明前者,作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来说明后者。并且,以下所示滑动开关的具体例是一个例子,利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带固定接点壳体的滑动开关的规格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方式1)
首先,说明具有相对于单向的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功能且需要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1。图1是利用本发明的带固定接点壳体(以下简称“壳体”)2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的分解立体图。图2及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所具有的壳体2的俯视图(平面图)。并且,在图2中,表示从后述的滑动构件5的操作部52的相反侧观察的立体图,在图3中,表示从滑动构件5的操作部52侧观察的立体图。另外,以下为方便说明,将图1所示的右下方侧称为滑动开关1的右方侧,将该图所示的左上方侧成为滑动开关1的左方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构成为,包括构成开关主体的底面及侧面的壳体2、收纳在该壳体2的规定位置的螺旋弹簧3、板簧4及滑动构件5、覆盖于收纳了所述构件的状态的壳体2且构成开关主体的上表面的上盖构件6。
壳体2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具有大概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在壳体2设置有向上方侧开口的收纳部。特别如图4所示,该收纳部由通过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竖立设置在壳体2的内底面的隔壁21而划分的第一收纳部22及第二收纳部23构成。并且,第二收纳部23由通过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竖立设置在壳体2的内底面的分隔壁24而分隔的第一个弹簧收纳部(以下称为“第一弹簧收纳部”)25及第二个弹簧收纳部(以下称为“第二弹簧收纳部”)26构成。在第一收纳部22中以其一部分向侧方侧突出的状态收纳有滑动构件5。在第二收纳部23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收纳有螺旋弹簧3,在第二弹簧收纳部26中收纳有板簧4。
在所述分隔壁24的中央形成有切口部24a,分隔壁24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分割为两部分。并且,该切口部24a是为了使后述板簧4的卡合突部41的一部分向收纳于第一弹簧收纳部25的螺旋弹簧3的压缩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位置突出而设置。第一弹簧收纳部25对应于这样被分割的分隔壁24,由沿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壳体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一对弹簧收纳部构成。在此说明了仅在滑动开关1的右方侧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收纳螺旋弹簧3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根据滑动开关1的规格而仅在左方侧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收纳螺旋弹簧3。
在第一收纳部22的内底面,将构成滑动移动检测机构的一部分的多个固定接点27埋设为使其一部分露出(参照图4)。所述固定接点27构成为,沿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具有规定间隔地配置,通过与设置于后述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滑动接触而能够检测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
在此,说明埋设于壳体2的固定接点27的结构。图5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所具有的壳体2埋设的固定接点27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固定接点27具有:配置在该图所示的中央附近的通用固定接点27a、配置在该通用固定接点27a的右方侧的中央固定接点27b、配置在该中央固定接点27b的右方侧的右方侧固定接点27c、配置在通用固定接点27a的左方侧的左方侧固定接点27d。所述固定接点27构成为,包围壳体2的内底面的内部,并且其一端从构成壳体2的长边的侧壁2a(图1所示的跟前侧的侧壁)的中央附近导出,能够将对应于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的信号向外部输出。
第一收纳部22由如此埋设有固定接点27的内底面、隔壁21的一面、从内底面的侧端部向上方侧竖立设置的侧壁2b(图1所示的内侧的侧壁)的内壁面、以及构成壳体2的短边的一对侧壁2c、2d的内壁面形成的空间构成。此外,该第一收纳部22构成固定接点27露出的空间。在侧壁2b的中央附近,设置有使后述滑动构件5的操作部52能够滑动移动地露出的开口部2e。通过如此在侧壁2b设置开口部2e,能够防止形成于第一收纳部22的内底面的固定接点27与使操作部52露出的开口部2e成为相对配置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使异物难以从该开口部2e侵入,能够提高滑动开关1的动作的可靠性。并且,在一对侧壁2c、2d的对应于第一收纳部22的外壁面上设置有收容后述上盖构件6的脚部62的槽部2f、2g。
第二收纳部23的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25夹持隔壁21而设置在第一收纳部22的相反侧的位置,分别由壳体2的内底面、隔壁21的一面、侧壁2c、2d的内壁面、以及分隔壁24的一面形成的空间构成。在分隔壁24的切口部24a侧的端部设置有稍向隔壁21侧弯曲的弯曲部24b、24c,并和与它们对应的设置在隔壁21的位置上的突出片21a、21b一起构成为将螺旋弹簧3的内侧一端卡止。并且,在所述弯曲部24b、24c与突出片21a、21b之间设置有后述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能够通过的间隙24d、24e。
第二收纳部23的第二弹簧收纳部26夹持隔壁24而设置在第一弹簧收纳部25的相反侧的位置,由壳体2的内底面、从内底面的侧端部向上方侧竖立设置的侧壁2a的内壁面、侧壁2c、2d的内壁面、以及分隔壁24的一面形成的空间构成。在隔壁2a的中央设置有向上方侧开口且收容后述上盖构件6的突出壁64的开口部2h。并且,在该开口部2h的外侧设置的侧壁2a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与后述上盖构件6的卡合腕部63卡合的一对卡合片2i、2j。所述卡合片2i、2j还设置在侧壁2b上(图1中未图示,参照图3)。并且,在所述卡合片2i、2j的表面设置有锥面,构成为相对于壳体2简单地安装上盖构件6。并且,为了确保板簧4伴随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而变形的区域,在侧壁2a的内壁面上面向开口部2h设置有倾斜面2k。
螺旋弹簧3作为复位用弹簧起作用,由金属线材构成,收纳在滑动开关1的右方侧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螺旋弹簧3在第一弹簧收纳部25内成为如上所述的状态,即,内侧的一端由弯曲部24c及突出片21b卡止,而另一方面,另一端由侧壁2d的内壁面卡止。具体如后所述,螺旋弹簧3起伴随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进行弹性变形而使滑动构件5自动复位到滑动操作前的状态的作用。
板簧4通过折弯具有长条形状的金属制的板状构件而形成。在板簧4的中央以收纳于第二弹簧收纳部26的状态向隔壁21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卡合突部41。该卡合突部41作为与后述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卡合脱离并产生喀哒触感(适度触感)的插锁机构的一部分起作用。板簧4配置为,其板面以与壳体2的内底面交叉的方式收纳于第二弹簧收纳部26,特别是,卡合突部41从分隔壁24的切口部24a向螺旋弹簧3的压缩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位置突出。由此,在壳体2中,螺旋弹簧3与卡合突部41能够重叠配置。
滑动构件5包括:例如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成形并在壳体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51;从该主体部51的中央部向与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操作部52。在主体部51的上表面埋入有金属制的板状构件53。在该板状构件53上,在比其中央稍靠右方侧的位置上设置有作为与板簧4的卡合突部41卡合的片部起作用的卡合片53a。卡合片53a构成为,在滑动构件5收纳于第一收纳部22的状态下,向螺旋弹簧3侧突出且其前端部向下方侧弯曲。该卡合片53a作为伴随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而压缩螺旋弹簧3的弹簧驱动部起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与板簧4的卡合突部41卡合脱离而产生喀哒触感(适度触感)的插锁机构的一部分起作用。由于如此通过由金属制的板状构件53的一部分构成的卡合片53a驱动金属制的螺旋弹簧3,因此能够减少伴随滑动操作的滑动构件5及螺旋弹簧3的接触部分的磨损,能够实现滑动开关1的长的使用寿命。
并且,在滑动构件5的主体部51的下表面安装有由具有导电性的板状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可动接点7。因此,可动接点7隔着主体部51与板状构件53相对配置。可动接点7构成滑动移动检测机构的一部分,具有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固定部71和从该固定部71在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腕部72a、72b。所述腕部72a、72b构成具有弹性的滑动件,其前端部设置为稍向下方侧延伸。可动接点7构成为,通过固定部71固定于滑动构件5,并与滑动构件5能够一体地滑动移动。并且构成为,若滑动构件5滑动,则腕部72a、72b的前端与壳体2的固定接点27滑动接触。
在此,说明滑动构件5的结构。图6及图7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所具有的滑动构件5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6中表示从上方侧观察滑动构件5的立体图,为方便说明,表示埋设板状构件53前的状态。在图7中表示从下方侧观察滑动构件5,为方便说明,表示安装可动接点7前的状态。
如图6所示,埋入滑动构件5中的板状构件53包括:从滑动构件5的主体部51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的固定部53b;从该固定部53b向操作部52侧突出的突出部53c。在固定部53b及突出部53c的规定位置设置有多个向下方侧延伸的固定片53d,该固定片53d用于确保将固定部53b及突出部53c可靠地埋设于滑动构件5。板状构件53埋入为在滑动构件5成形时与主体部51的上表面重叠,以使板状构件53的上表面与操作部52的上表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中,通过将滑动构件53沿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方向从其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设置,确保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滑动构件5的强度。特别地,通过如此埋入板状构件53,即使在滑动构件5小型化时也能够确保其强度,能够提高其动作的可靠性。
在埋入滑动构件5的主体部51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固定部53b具有比滑动构件5的主体部51稍向操作部52的相反侧延伸的延伸部53e。在滑动开关1的装配后的状态下,隔壁21的上端面与该延伸部53e的下表面能够抵接地相对。并且,在板状构件53的固定部53b的端部附近,即在延伸部53e的上表面,设置有一对突出片53f。所述突出片53f配置为,在滑动开关1的装配后的状态下位于隔壁21的上端面的上方,并且与上盖构件6的下表面能够抵接地相对。
并且,在滑动构件5的下表面沿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设置有收容可动接点7的凹部54。在该凹部54的中央设置有由固定有可动接点7的固定部71的圆柱形状的突起构成的突出片54a。并且,在将突出片54a插通形成于固定部71的孔中的状态下,通过铆接该突出片54a的前端而将可动接点7安装到滑动构件5上。构成凹部54的一方的侧壁54b(操作部52侧的侧壁)构成为,比突出片54a延伸到下方侧,在滑动构件5收纳于第一收纳部22的状态下,与该内底面能够抵接地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的装配后的状态下,滑动构件5构成为,通过侧壁54b的下端部与第一收纳部22的内底面接触,且通过板状构件53的延伸部53e的下表面与隔壁21的上端部接触,通过板状构件53的一对的突出片53f与上盖构件6的下表面接触。进行滑动操作时,滑动构件5构成为由所述三个接触点引导的同时进行滑动移动。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中,构成为,在隔壁21的上端部与上盖构件6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板状构件53的延伸部53e。由此,由于通过延伸部53e能够减小在隔壁21与上盖构件6之间形成的作为引导部的间隙,因此能够使伴随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而产生的磨损粉末难以侵入第一收纳部22,实现可靠性优良的滑动开关1的动作。另外,由于延伸部53e与隔壁21的上端面能够抵接,因此防止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过度地变形,从而能够得到适合的接点负荷。并且,滑动构件5的侧壁54b也实现同样的功能。
但是,如上所述的滑动构件5埋入具有一对的卡合片53a的板状构件53,并根据滑动开关1的规格通过切割一方的卡合片53a切割进行制造。图8是埋入有切割一方的卡合片53a前的板状构件53的滑动构件5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在切割一方的卡合片53a前,沿滑动方向空出规定的间隔,在板状构件53的固定部53b设置有一对卡合片53a。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中,由于采用在右方侧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收纳螺旋弹簧3,并使向右方侧滑动移动的滑动构件5自动复位到操作前的状态的结构,因此图8所示的左方侧的卡合片53a被切割。假设采用在左方侧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收纳螺旋弹簧3,并使向左方侧滑动移动的滑动构件5自动复位到操作前的状态的结构,则通过切割右方侧的卡合片53a而成为能够对应这样的滑动开关1的结构。
上盖构件6由对金属制的板状构件实施冲剪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大致长方形状。上盖构件6具有:具有平板形状的上表面部61;从构成上盖构件6的短边的上表面部61的侧面向下方侧垂下而设置的一对脚部62;从构成上盖构件6的长边的上表面部61的侧面向下方侧垂下而设置的两对卡合腕部63。脚部62设置在收容于壳体2的槽部2f、2g的位置,并在其下端部附近向外侧折弯。卡合腕部63在下端部附近分别向内侧弯曲,具有大致L字形状(反L字形状)。并且,在构成上盖构件6的一方的长边的上表面部61的侧面,设置有从其中央部附近向下方侧垂下的突出壁64。该突出壁64收容于设置在壳体2的侧壁2a的开口部2h,起到防止尘埃等从侧壁2a侵入的作用。
若装配具有如此结构的滑动开关1,则如图2及图3所示,在使操作部52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将滑动构件5收纳于壳体2内,从其上方侧将上盖构件6安装于壳体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及图3所示,在将脚部62收容于壳体2的槽部2f、2g且将突出壁64收容于壳体2的开口部2h的状态下,通过使卡合腕部63进入壳体2的卡合片2i、2j的下方侧而将上盖构件6固定于壳体2。并且,由于在设置在壳体2的侧壁2a、2b的卡合片2i、2j的表面上设置有锥面,因此仅通过从上方侧压入上盖构件6而能够简单地使卡合腕部63进入卡合片2i、2j的下方侧。脚部62的下端部成为从壳体2的侧面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能够锡焊于安装有滑动开关1的对象装置。
在此,说明如此装配的滑动开关1的内部的构造。图9及图10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并且,在图9及图10中,为方便说明,表示从滑动开关1取下上盖构件6的状态。另外,在图9及图10中,表示滑动构件5的初始状态,即未进行滑动操作的状态。
如图9及图10所示,滑动构件5在使操作部52从设置在壳体2的侧壁2b的开口部2e突出的状态下,将主体部51收纳在壳体2的第一收纳部22中。这种情况下,板状构件53的延伸部53e为载置于隔壁21的上端部的状态,卡合片53a为向第二收纳部23侧突出的状态。螺旋弹簧3收纳于第二收纳部23的右方侧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板簧4收纳于第二收纳部23的第二弹簧收纳部26中。这种情况下,板簧4以将卡合突部41通过分隔壁24的切口部24a而向隔壁21侧突出的状态而被收纳,卡合突部41的一部分配置于螺旋弹簧3的压缩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位置。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中,在壳体2的第二收纳部23的第二弹簧收纳部26中以使板簧4的卡合突部41的一部分向螺旋弹簧3的压缩方向的延长线上突出的方式配置板簧4。因此,将螺旋弹簧3及板簧4的卡合突部41配置为重叠,所以可以减小壳体2的与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从而能够提供将该方向的尺寸小型化的滑动开关1。
在如图9及图10所示的滑动构件5的初始状态下,卡合片53a成为由卡合突部41及螺旋弹簧3夹持,并配置在分隔壁24的弯曲部24c与隔壁21的突出片21b之间的间隙24e的状态。如此通过卡合突部41及螺旋弹簧3夹持卡合片53a,能够防止在初始状态下的滑动构件5的晃动。并且,在初始状态下,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成为分别与通用固定接点27a、中央固定接点27b接触的状态。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中,在第一收纳部22中收纳构成滑动移动检测机构的固定接点27及可动接点7,另一方面在第二收纳部23中收纳有螺旋弹簧3及板簧4。由此,由于滑动移动检测机构和螺旋弹簧3及板簧4分别收纳于由隔壁21分隔的第一收纳部22和第二收纳部23中,因此即使在由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或板簧4的卡合突部41伴随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而产生磨损粉末时,也能够防止该磨损粉末侵入滑动移动检测机构侧,从而能够实现可靠性优良的滑动开关1。
在如此装配的状态下,滑动构件5构成为,能够向初始状态自动复位且能够向滑动开关1的右方侧滑动移动。并且,滑动构件5构成为赋予喀哒触感(适度触感)的同时能够向滑动开关1的左方侧滑动移动,并且构成为能够保持向左方侧滑动移动后的状态。因此,能够适合利用于下述电源开关中:例如,以初始状态为基准,在使滑动构件5向滑动开关1的右方侧滑动移动的状态下切换电源的接通/切断状态,并且在使滑动构件5向滑动开关1的左方侧滑动移动的状态下成为锁定(保持)切换电源状态的状态。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及图12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所具有的滑动构件5从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另外,图13及图14是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所具有的滑动构件5从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并且,图11~图14中,为方便说明,表示从滑动开关1取下上盖构件6的状态。
若从图9及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滑动构件5,则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抵抗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而压缩螺旋弹簧3的同时向右方侧移动。并且,若使滑动构件5滑动移动到能够移动的极限位置,则如图11及图12所示,滑动构件5成为移动到第一收纳部22的最右方侧的位置,且操作部52与开口部2e的右方侧端部附近的侧壁2b抵接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成为分别与通用固定接点27a、右方侧固定接点27c接触的状态。即,由于从初始状态开始切换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接触的固定接点27,因此能够检测滑动构件5向右方侧的移动。
并且,从图11及图12所示的状态开始,若操作者放开进行滑动操作的手,则由于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而卡合片53a向左方侧退回,滑动构件5向左方侧滑动移动。并且,当卡合片53a的左方侧端部到达板簧4的卡合突部41时,成为夹持在卡合突部41与螺旋弹簧3之间的状态,从而复位(自动复位)到初始状态(图9及图10所示状态)。
另一方面,若从图9及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滑动构件5,则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与板簧4的卡合突部41抵接,抵抗板簧4的作用力而使卡合突部41向侧壁2a侧退避的同时向左方侧移动。并且,若卡合片53a越过卡合突部41的顶部,则由于板簧4的作用力而卡合突部41复位到初始状态,从而滑动构件5成为图13及图14所示的状态。在滑动开关1中,在伴随滑动构件5的向左方侧的滑动移动的板簧4进行复位动作时产生喀哒触感(适度触感)。这种情况下,滑动构件5由于开口部2e的左方侧端部附近的侧壁2b而成为向左方侧的移动受限制的状态。即,滑动构件5在利用板簧4的作用力按压开口部2e的左方侧端部附近的侧壁2b的状态下被定位。更具体地说,通过使卡合片53a的侧端部与板簧4的卡合突部41以弹接状态抵接,从而将滑动构件5保持在第一收纳部22的左方侧。此时,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成为分别为与左方侧固定接点27d、通用固定接点27a接触的状态。即,由于从初始状态开始切换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所接触的固定接点27,因此能够检测滑动构件5向左方侧的移动及保持状态。
同样地,在从图13及图14所示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滑动构件5时,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抵抗板簧4的作用力而使卡合突部41向侧壁2a侧退避的同时向右方侧移动。并且,若卡合片53a越过卡合突部41的顶部,则卡合突部41由于板簧4的作用力而复位到初始状态的位置,从而滑动构件5成为图9及图10所示的初始状态。在该板簧4进行向初始状态位置的复位动作时,产生喀哒触感(适度触感)。该情况下,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成为夹持在卡合突部41与螺旋弹簧4之间的状态,从而滑动构件5复位到初始状态。此时,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成为分别与通用固定接点27a、中央固定接点27b接触的状态。即,由于从向左方侧移动后的状态开始切换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接触的固定接点27,因此能够检测滑动构件5的向初始状态的复位。
根据如此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仅通过切割在埋设于滑动构件5的板状构件53上设置的一对卡合片53a中的距螺旋弹簧3远的卡合片53a,能够仅通过作为弹簧驱动部而起作用的卡合片53a来承受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与板簧4的卡合突部41接触而定位滑动构件5。由此,通过进行切割设置于板状构件53的一对卡合片53a的一方的这种简单的加工,能够实现具有一方侧(例如右方侧)的自动复位功能或另一方侧(例如左方侧)的自动复位功能的滑动开关1。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中,在向右方侧移动时使滑动构件5自动复位,另一方面在向左方侧移动时产生喀哒触感的同时保持滑动构件的锁定(保持)状态,因此,能够提供例如下述的滑动开关1:在未使用状态下通过使滑动构件5向左方侧移动而转变为保持状态,从而能够防止未期望的操作。更具体地说,在将滑动开关1适用于电源开关时,可以防止误将电源开关设为接通状态的情况,能够避免蓄电池等的消耗。
(实施方式2)
下面,说明具有相对于双向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功能而另一方面无需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图15是利用本发明的壳体2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的分解立体图。并且,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通用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标号,省略其说明。另外,以下为方便说明,将图15所示的右下方侧称为滑动开关10的右方侧,将该图所示的左上方侧称为滑动开关10的左方侧。
图16及图1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并且,在图16及图17中,为方便说明,表示从滑动开关10取下上盖构件6的状态。并且,在图16及图17中,表示滑动构件5的初始状态,即未进行滑动操作的状态。另外,关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的外观,因为与图2及图3通用,所以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中,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相异之处在于:在埋入滑动构件5的主体部51的板状构件53上设置有一对卡合片53a,在第二收纳部23的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25双方中收纳有螺旋弹簧,以及,在第二收纳部23的第二弹簧收纳部26中未收纳有板簧4。
并且,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所具有的滑动构件5具有制造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所具有的滑动构件5前的形态,即切割一方的卡合片53a前的形态。即,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中,仅通过切割卡合片53a就能够利用通用的滑动构件5。
若组装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则其内部结构如图16及图17所示。滑动构件5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使操作部52从设置在壳体2的侧壁2b的开口部2e突出的状态下,将主体部51收纳于壳体2的第一收纳部22中。这种情况下,板状构件53的延伸部53e成为载置在隔壁21的上端部的状态,一对卡合片53a成为向第二收纳部23侧突出的状态。在此,在隔板21的上端部与上盖构件6的上表面部61的下表面之间,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形成有仅使构成延伸部53e的金属板通过的微小间隙。并且,通过将板状构件53的延伸部53e向该间隙引导,滑动构件5能够滑动移动。并且,为了使滑动构件5的滑动移动更加平滑,在延伸部53e上,在对应于隔壁21的上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多个突出片53f。一对螺旋弹簧3收纳于第二收纳部23双方的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并且,板簧4未收纳于第二收纳部23的第二弹簧收纳部26中。
滑动构件5所具有的一对卡合片53a成为从它们的外侧由螺旋弹簧3夹持的状态。在图16及图17所示的滑动构件5的初始状态下,左方侧的卡合片53a配置在分隔壁24的弯曲部24b与隔壁21的突出片21a之间的间隙24d中,右方侧的卡合片53a配置在分隔壁24的弯曲部24c与隔壁21的突出片21b之间的间隙24e中。由于如此通过一对螺旋弹簧3夹持一对卡合片53a,因此能够防止在初始状态下的滑动构件5的晃动。并且,在初始状态下,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成为分别与通用固定接点27a、中央固定接点27b接触的状态。
在如此装配后的状态下,滑动构件5的构成为能够向初始状态自动复位且能够向滑动开关10的左右方向双方滑动移动。因此,能够适合利用于例如下述的模式切换开关:以初始状态为基准,在使滑动构件5向滑动开关10的右方侧滑动移动后的状态下切换至第一模式,另一方面在向滑动开关10的左方侧滑动移动后的状态下切换至第二模式。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的动作。图18及图19是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所具有的滑动构件5从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并且,图20及图21是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所具有的滑动构件5从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后的情况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另外,在图18~图21中,为方便说明,表示从滑动开关10取下上盖构件6的状态。
若从图16及图17所示的初始状态向左方侧滑动操作滑动构件5,则滑动构件5的左方侧的卡合片53a抵抗左方侧的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而压缩该螺旋弹簧3的同时向左方侧移动。并且,若使滑动构件5滑动移动至能够滑动移动的极限位置,则如图18及图19所示,滑动构件5移动至第一收纳部22的最左方侧的位置,操作部52与开口部2e的左方侧端部附近的侧壁2b抵接。这种情况下,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成为分别与左方侧固定接点27d、通用固定接点27a接触的状态。即,从初始状态开始切换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接触的固定接点27,因此能够检测滑动构件5的向左方侧的移动。
并且,若从图18及图19所示的状态开始,操作者放开进行滑动操作的手,则左方侧的卡合片53a由于左方侧的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而向右方侧退回,从而滑动构件5向右方侧滑动移动。并且,当右方侧的卡合片53a的右方侧端部到达右方侧的螺旋弹簧3时,再次成为由左右的螺旋弹簧3夹持一对卡合片53a的状态,从而复位(自动复位)到初始状态(图16及图17所示的状态)。
另一方面,若从图16及图17所示的初始状态向右方侧滑动操作滑动构件5,则滑动构件5的右方侧的卡合片53a抵抗右方侧的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而压缩该螺旋弹簧3的同时向右方侧移动。并且,若使滑动构件5滑动移动到能够滑动移动的极限位置,则如图20及图21所示,滑动构件5移动到第一收纳部22的最右方侧的位置,操作部52与开口部2e的右方侧端部附近的侧壁2b抵接。这种情况下,固定于滑动构件5的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成为分别与通用固定接点27a、右方侧固定接点27b接触的状态。即,由于从初始状态开始切换可动接点7的腕部72a、72b所接触的固定接点27,因此能够检测滑动构件5的向右方侧的移动。
并且,若从图20及图21所示的状态开始,操作者放开进行滑动操作的手,则右方侧的卡合片53a由于右方侧的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而向左方侧退回,从而滑动构件5向左方侧滑动移动。并且,当左方侧的卡合片53a的左方侧端部到达左方侧的螺旋弹簧3时,成为再次由左右的螺旋弹簧3夹持一对卡合片53a的状态,从而复位(自动复位)到初始状态(图16及图17所示的状态)。
在如此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0中,设置将构成弹簧驱动部的一对的卡合片53a埋设于滑动构件5的板状构件53,并驱动收纳于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25中的一对螺旋弹簧3,由于能够通过一对卡合片53a承受一对螺旋弹簧3的作用力并能够定位滑动构件5,因此能够实现具有相对于双向的滑动操作的自动复位功能的滑动开关1。
如上述说明,在适用于实施方式1、2所涉及的滑动开关1、10的壳体2中,具备:沿滑动构件5的滑动方向设置,且能够收纳用于使滑动构件5复位到操作前的状态的螺旋弹簧3的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25;能够收纳用于与滑动构件5的卡合片53a卡合脱离而产生喀哒触感的板簧4的第二弹簧收纳部26,因此通过相对于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25及第二弹簧收纳部26选择性地收纳螺旋弹簧3和板簧4,从而能够对应于根据单向或双向的滑动操作而使滑动构件自动复位的滑动开关和需要或不需要伴随滑动操作的喀哒触感的滑动开关,因此无需变更成形模具,而能够廉价地对应于多个规格的滑动开关。
并且,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所示的大小和形状等不局限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另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范围则可以进行适当变更而实施。
Claims (13)
1.一种带固定接点壳体,埋设有与设置在滑动构件上的可动接点滑动接触的固定接点,所述带固定接点壳体的特征在于,
具备: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它们沿所述滑动构件的滑动方向设置,能够收纳用于使所述滑动构件复位到操作前的状态的复位用弹簧;第二弹簧收纳部,其能够收纳用于与所述滑动构件的一部分卡合脱离而产生喀哒触感的板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固定接点壳体,其特征在于,
通过竖立设置在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的分隔壁划分而设置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及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并且在该分隔壁的位于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间的部分上形成使与所述滑动构件卡合脱离的所述板簧的一部分突出的切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固体接点壳体,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固定接点露出而形成在所述内底面,并且在竖立设置于该内底面的侧壁部设置使所述滑动构件的操作部能够滑动移动地露出的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固定接点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主体的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之间配置所述第一弹簧收纳部,并且在该第一弹簧收纳部与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之间设置隔壁。
5.一种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固定接点壳体,在该带固定接点壳体中将滑动构件收纳为能够滑动移动,该滑动构件设置有可动接点且埋设有具有弹簧驱动部的金属板,另一方面,在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的至少任一方收纳由金属制的螺旋弹簧构成的复位用弹簧,在所述滑动构件滑动移动时,通过所述弹簧驱动部驱动所述复位用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的一方收纳所述复位用弹簧,另一方面,在所述金属板上沿滑动移动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一对片部,由距所述复位用弹簧近的一方的所述片部构成所述弹簧驱动部,并且将设置了与该片部接触分离的突部的板簧以使该突部从所述切口部突出的方式收纳在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中,在与所述板簧的突部不接触的位置上,距所述复位用弹簧远的另一方的所述片部被切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板簧的突部与作为所述弹簧驱动部的所述片部能够卡合脱离,所述滑动构件以将该片部配置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板簧的突部之间的第一状态为基准,若向一方向滑动移动则成为压缩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二状态,若向另一方向移动则所述片部与所述板簧的突部卡合脱离而成为第三状态,所述片部的侧端部与所述板簧的突部相对地保持在第三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第一弹簧收纳部双方收纳所述复位用弹簧,在所述金属板设置构成所述弹簧驱动部的一对片部。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固定接点露出而形成在所述内底面,并且在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弹簧收纳部之间配置所述第一弹簧收纳部,并且在该第一弹簧收纳部与所述固定接点露出的空间之间设置隔壁。
10.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沿所述滑动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该滑动构件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盖合所述收纳部的上盖构件与所述隔壁的端面之间配置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通过该金属板的一部分引导所述滑动构件使其能够滑动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板沿所述滑动构件的滑动移动方向从该滑动构件的一端到另一端延伸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滑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盖合所述收纳部的上盖构件与所述隔壁的端面之间配置所述金属板的一部分,通过该金属板的一部分引导所述滑动构件使其能够滑动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312116A JP5173772B2 (ja) | 2008-12-08 | 2008-12-08 | 固定接点付きケース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
JP2008-312116 | 2008-12-0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52130A CN101752130A (zh) | 2010-06-23 |
CN101752130B true CN101752130B (zh) | 2012-12-19 |
Family
ID=42346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252651 Active CN101752130B (zh) | 2008-12-08 | 2009-12-03 | 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73772B2 (zh) |
CN (1) | CN10175213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5638B (zh) * | 2018-04-09 | 2018-12-2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固定模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12021B2 (ja) * | 2011-03-28 | 2015-05-07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2方向操作スイッチ |
CN102867671A (zh) * | 2011-05-30 | 2013-01-09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按键装置及具有该按键装置的电子设备 |
CN104157497B (zh) * | 2014-08-07 | 2017-03-22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手机及其防水滑动开关 |
JP6344853B2 (ja) * | 2014-09-16 | 2018-06-20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
JP6037181B2 (ja) * | 2014-10-31 | 2016-12-07 | Smk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112674Y1 (zh) * | 1965-04-13 | 1966-06-15 | ||
JP4153799B2 (ja) * | 2003-01-30 | 2008-09-24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スライド型電気部品 |
-
2008
- 2008-12-08 JP JP2008312116A patent/JP5173772B2/ja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12-03 CN CN 200910252651 patent/CN101752130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5638B (zh) * | 2018-04-09 | 2018-12-21 |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固定模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173772B2 (ja) | 2013-04-03 |
CN101752130A (zh) | 2010-06-23 |
JP2010135251A (ja) | 2010-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52130B (zh) | 带固定接点壳体及具备该壳体的滑动开关 | |
EP1605393B1 (en) | Card connector | |
US6332790B1 (en) | Card connector | |
US8632350B2 (en) | Card connector | |
JP3148538U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KR20110056449A (ko) | 기판접속용 커넥터 | |
KR20110056450A (ko) | 기판접속용 커넥터 | |
JP4866459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4508957B2 (ja) | 押釦スイッチ | |
CN103296542B (zh) | 卡连接器 | |
JP4376075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4410273B2 (ja) |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及び該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 |
CN100524567C (zh) | 开关装置 | |
JP2009087679A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EP1182673A2 (en) | Switch device | |
US7491073B2 (en) |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having ejecting mechanism with a stopping plate | |
CN100405513C (zh) | 杠杆驱动型电气部件 | |
KR100549028B1 (ko) | 스위치 장치 | |
TWI481126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 |
JP5318392B2 (ja) | 電子機器用カードコネクタ | |
JP3169054U (ja) |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2010165526A (ja) | スライド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 |
JP2009193667A (ja) | 電子機器 | |
JP2008192517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5173773B2 (ja) | スライド型電気部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