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1203B - 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1203B
CN110621203B CN201880025461.0A CN201880025461A CN110621203B CN 110621203 B CN110621203 B CN 110621203B CN 201880025461 A CN201880025461 A CN 201880025461A CN 110621203 B CN110621203 B CN 110621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cooking
rice
induction heating
unit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54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1203A (zh
Inventor
藤田善行
川田幸男
若月芳纪
守岩和秋
小暮荣治
杉山直也
鬼冢法正
蜷川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Home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21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1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实现防止载置煮饭单元并感应加热的电煮饭器的过热并使便利性提高的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具备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煮饭单元,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感应加热线圈和第一输入操作部,所述煮饭单元具备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感应加热线圈加热并放入米的内锅和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在将煮饭单元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顶板的状态下煮饭单元覆盖遮挡第一输入操作部的上方,具有用于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与煮饭单元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感应加热烹调器侧的红外线通信部配置在供冷却风扇的冷却风流动的送风路的内部并冷却,所述冷却风扇向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另外,利用用于形成冷却风的分隔壁将红外线通信部与加热线圈之间分离。

Description

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煮饭器和加热烹调系统,特别涉及放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上使用且在煮饭完成后能够从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取下的电煮饭器和也能够以单体方式使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以往有如下电煮饭器:将具备内锅的煮饭单元(也称为“饭桶部”)载置在桌上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也称为“电磁烹调器”)之上并利用感应加热源进行煮饭工作,在煮饭后能够将煮饭单元移动到远离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位置(参照专利文献1)。
并且也有如下电煮饭器:不仅能够与感应加热烹调器上下分离,还具备测量收纳米等的内锅的重量的功能而想要使使用者的便利性提高(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03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0792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煮饭器中,在将煮饭单元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之上的状态下,由于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与煮饭单元之间不交换例如米和水的加热温度的信息,所以有可能不能够在煮饭单元侧进行良好的煮饭。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电煮饭器中,虽然在将煮饭单元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之上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红外线信号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与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温度信息,但是存在如下课题:作为这种重要的控制部件的红外线通信部受到感应加热时的感应加热线圈的高温而过热,而成为故障或缩短寿命的原因。
本发明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做出,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成为第一发明的电煮饭器为如下结构,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输入该加热线圈的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
在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入并与到达所述加热线圈的第一送风路分离地划分的第二送风路中配置有所述红外线通信部。
根据该第一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和送电线圈的过热。
成为第二发明的电煮饭器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输入该加热线圈的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
设置将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用该分隔壁划分对从所述冷却风扇流向加热线圈的所述冷却风进行引导的风路,并且
所述红外线通信部隔着所述分隔壁配置在所述加热线圈的相反侧。
根据该第二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
成为第三发明的电煮饭器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输入该加热线圈的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
设置将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用该分隔壁划分对从所述冷却风扇流向所述加热线圈的所述冷却风进行引导的第一送风路,并且
所述红外线通信部在所述第一送风路的内部配置在比所述加热线圈靠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该第三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
成为第四发明的电煮饭器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位于该加热线圈的前方侧并输入感应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在上表面的夹着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加热被加热物的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
为了引导从所述冷却风扇流向所述加热线圈的所述冷却风而形成冷却所述红外线通信部和送电线圈的风路,所述送电线圈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供给电力,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在夹着所述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用于输入各所述加热部的加热条件的右操作部和左操作部,
并且,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配置有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面,
所述煮饭单元具有在载置于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中的任一方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从上方覆盖遮挡该加热部专用的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的俯视大小,
即使在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中的任一方由所述煮饭单元覆盖遮挡的情况下,所述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面也为露出状态。
根据该第四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
另外,由于能够分别用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进行加热烹调,而且即使在所述煮饭单元载置于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中的任一个的正上方的情况下,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面也露出,所以能够使用没有放置所述煮饭单元的一侧的加热部和操作部进行烹调。
成为第五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上表面具备顶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所述顶板上使用并内置有内锅的煮饭单元,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的加热线圈和为了设定该加热线圈的通电条件而位于所述加热线圈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
所述煮饭单元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上方,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以及导入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并冷却所述红外线通信部的风路,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备主控制装置,所述主控制装置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通信部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其后许可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操作。
根据该第五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能够利用冷却风扇的冷却风防止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并且由于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其后许可煮饭单元的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操作,所以在规定的煮饭单元放置在正规的位置的情况下许可煮饭,能够使安全性提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防止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并且由于在煮饭单元放置在正规的位置的情况下许可煮饭,所以能够使安全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电煮饭器的X-X线处的纵剖视图。
图3是除去图1的电煮饭器的后端部得到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位于图1的电煮饭器的前方部的操作输入部的纵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电煮饭器的前方部的纵剖视图1。
图6是图1的电煮饭器的前方部的纵剖视图2。
图7是图1的电煮饭器的盖体前方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控制框图。
图9是示出图1的电煮饭器的结构的控制框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煮饭单元和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工作关系说明图。
图12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1。
图13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2。
图14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3。
图15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4。
图16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5。
图17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6。
图18是示出对图1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7。
图19是示出图1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1。
图20是示出图1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2。
图21是示出图1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3。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煮饭器的纵剖视图。
图23是位于图22的电煮饭器的前方部的操作输入部的纵剖视图。
图24是示出对图22的电煮饭器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控制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煮饭器的前方下部的纵剖视图。
图26是位于图25的电煮饭器的前方部的操作输入部的纵剖视图。
图27是图25的电煮饭器的左侧面下部的纵剖视图。
图28是示出使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电煮饭器的一个房屋(家庭)的整体面貌的说明图。
图29是图28所示的电煮饭器的纵剖视图。
图30是图28所示的电煮饭器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31是按时序示出图28所示的家庭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与电力指令装置的协作关系的说明图。
图32是示出电煮饭器的预约煮饭工作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33是示出电煮饭器的监视和通知工作的流程图。
图3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1。
图35是示出图3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2。
图36是示出图3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3。
图37是示出图34的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
图38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相关的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
图39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相关的电煮饭器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9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单元的盖体的俯视图1。
图41是图39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单元的盖体的俯视图2。
图42是示出图39的煮饭单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43是示出用图39的煮饭单元进行炖煮烹调的情况下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
图44是图39的煮饭单元的炖煮烹调中的控制方案的说明图。
图45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相关的电煮饭器的俯视图。
图46是图45所示的电煮饭器的X-X线处的纵剖视图。
图47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相关的电煮饭器的俯视图。
图48是图47所示的电煮饭器的X-X线处的纵剖视图。
图49是图47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单元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50是示出用图47的煮饭单元煮饭时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1。
图51是示出用图47的煮饭单元煮饭时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2。
图52是示出用图47的煮饭单元煮饭时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3。
图5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相关的电煮饭器的纵剖视图。
图54是示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相关的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与载置在其上的电煮饭器的位置关系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55是图54的X1-X1线处的纵剖视图。
图56是图54的X2-X2线处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煮饭器。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是相同或相当的部件,这在说明书全文中是共通的。并且,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仅为例示,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以下说明图1~图21所示的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电煮饭器的X-X线处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一部分结构的剖面显示(阴影线)。
在图1的用实线示出的双向箭头中,R方向为煮饭单元(也称为“饭桶部”)1及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右方。L方向为左方。
图1的用虚线示出双向箭头的BU方向为煮饭单元1及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后方的方向。相同地,FR示出其前方的方向。
如图1所示,电煮饭器100具备煮饭单元1和感应加热烹调器10。由于煮饭单元1仅放置在构成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的顶板22上,没有用螺钉等连结部件固定,所以只要抬起就能够简单地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分离。感应加热烹调器10是载置煮饭单元1的构件,例如,在电煮饭器100的侧视图中构成为大致L字形。
如图1、图2所示,煮饭单元1具备:方型(立方体)形状的本体1A、用铰接部(未图示)与该本体1A连结的盖体1B、把手(未图示)、内锅3、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以供电线圈为主体构成的供电部件6、受电线圈7、盖开闭按钮8、盖体加热部件9A、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作为通知部件70的一例的显示部件11以及由使用者输入煮饭条件等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附图标记18是后述的测量米的重量的操作部,配置有多个操作键18A。一个操作键(开关)18A是重量的测量开始键,也还有取消测量结果的操作键(开关)18A。
除了盖体1B,构成煮饭单元1的轮廓的四方形的壳体由塑料材料形成。附图标记1F示出前壁面,附图标记1R示出右壁面(右侧面)。
同样地,形成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轮廓的本体壳体10A也由塑料材料形成。附图标记10F是该本体壳体10A的前壁面,附图标记10R是右壁面。
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其内部空间中具备冷却风扇13、感应加热线圈14、送电线圈17、防磁板19、控制装置50以及检测厨房等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在以下说明中,感应加热线圈称为“加热线圈”。
所述防磁板19在内侧具有金属制薄板的层,外侧由塑料制材料构成,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所述防磁板19从后方BU向前方FR延伸,在中途较大地呈半圆状弯曲并再次向后方BU延伸。该防磁板19划分形成用于使冷却风在加热线圈14的周围流动的第一送风路SH1的轮廓。也就是说,防磁板19本身也是一个分隔壁。
在该实施方式1中,“送风路”是指以冷却风扇13为基准的下游侧,换句话说,是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外部送出风的路径。相反地,以冷却风扇13为基准的上游侧、换句话说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外部吸入空气的路径称为“进气路”。
附图标记98是通气口,形成在所述防磁板19的后端部19A。
从所述冷却风扇13吹出的冷却风从该通气口98起以贯通第一送风路SH1之中的方式向前方FR侧行进,其后将方向改变为反方向,经由设置在左侧方的后部的排气口(未图示),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外部放出。
附图标记99是在从冷却风扇13观察时配置在冷却用空气流的上游侧的风向板。图2中用较粗的箭头示出的是利用冷却风扇13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冷却风的流动。
在图2和图3中,附图标记47是分隔壁。该分隔壁形成为与所述防磁板19的周围保持间隔并在俯视时呈半圆状包围,该分隔壁47与防磁板19之间的空间是第二送风路SH2。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送风路HS2在后方BU右侧具有来自所述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的入口,相反地在后方BU左侧具有出口。而且,在俯视时成为U字形的送风路。
利用分隔壁47,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后方部分被前后分隔,分隔壁47的前方FR侧和后方BU侧的空间中空气不流通。
煮饭单元1的所述本体1A是收容内锅3的构件,在该本体1A上,安装有盖体1B及(未图示的)U字形的把手。该把手的双方的端部转动自如地固定在电煮饭器本体1A的左右侧面,在抬起煮饭单元1整体时使用。
盖体1B例如是以覆盖本体1A的上表面整体的方式设置的、在俯视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构件。盖体1B具有与本体1A的俯视形状大体相同的大小的俯视形状。
所述内锅3是在上部具有开口部的大致有底筒状的构件。内锅3由磁性金属或碳等材料形成,在该内锅3中投入例如米等被烹调物。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是检测内锅3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件(也称为“温度监视部件”),例如由热敏电阻5A构成。此外,热敏电阻与内锅3的外表面接触来测量温度,但也可以使用以非接触方式检测温度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等。如图2所示,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设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如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接收从内锅3辐射的红外线并测量温度。
供电部件6例如是设置在比内锅3靠煮饭单元1的后方(背面)侧的蓄电部件。供电部件6例如由铅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等二次电池95(参照图8)构成。此外,供电部件6不限定于由二次电池95构成,也可以由干电池等一次电池构成。这样,在供电部件6由一次电池构成的情况下,考虑到频繁更换供电部件6的可能性,优选将供电部件6设置在能够容易地更换的位置。
受电线圈7例如是设置在煮饭单元1内部的线圈,以基于从送电线圈17输送的电力向供电部件6供电的方式发挥功能。此外,作为以非接触方式向供电部件6供电的方式,有电磁感应方式、磁共振方式、电场耦合方式等,在本实施方式1中,说明电磁感应方式的例子。
所述盖开闭按钮8构成为通过被施加从煮饭单元1的前表面侧向后方侧的力从而使所述盖体1B从本体1A开放,例如设置在本体1A的前表面。例如,通过在图1所示的状态下对盖开闭按钮8施加从煮饭单元1的前方侧向后方侧的力,从而盖体1B的与本体1A的锁定机构(未图示)分离,并利用内置在盖体1B的后方的弹簧机构(未图示)的力而开放。
盖体加热部件9A是设置在内锅3的上方的加热部件,例如设置在盖体1B的内部。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是设置在内锅3的侧方的加热部件,例如设置在本体1A的内部。在煮饭单元1准确地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的状态下,盖体加热部件9A及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由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供给的外部电源的电力驱动。在煮饭单元1没有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的状态下,盖体加热部件9A及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例如由供电部件6的电力驱动。
所述显示部件11由两个显示画面构成。两个显示画面11A、11B是画面显示电煮饭器100的各种信息的显示部件,例如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等构成。
设置于所述盖体1B的第一显示画面11A例如在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上取下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显示能够保温的时间。另外,第一显示画面11A例如显示供电部件6的蓄电状态。另外,第一显示画面11A例如在0%~100%的范围内显示当前的蓄电状态。并且,第一显示画面11A显示到供电部件6的充电完成为止所需的时间。
配置在所述本体1A的前表面上的第二显示画面11B用文字或数字显示要煮的米的重量、最适合的水量等信息。
在所述盖体1B的前方部配置有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是受理用于执行例如预热工序、煮饭工序、蒸焖工序等工序的操作输入等的操作部件。配置有多个按压式的输入键。利用图6说明详细情况。此外,也可以为了并用而设置触摸式的输入键或设置触摸式的输入键代替按压式的输入键。
另外,在与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相同的位置配置有第一显示画面11A。而且,使用者能够用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输入煮饭量、米的品牌、煮饭的硬度、预约煮饭的情况下的煮饭完成时刻或时间段等各种煮饭条件,且能够每次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确认该输入结果。利用图6说明详细情况。
所述冷却风扇13是用于将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由半导体集成电路或电子电路等构成的控制装置50产生的热释放到空气中的送风部件。当冷却风扇13旋转时,生成从冷却风扇13流向加热线圈14侧的空气流动。加热线圈14利用产生的磁力线加热内锅3本身,并加热收纳在该内锅3的内部的米或水等被烹调物,例如设置成在煮饭单元1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的状态下位于该内锅3的下方。加热线圈14为将细的铜线等卷绕为圈状而形成。
所述送电线圈17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供给电力。送电线圈17位于比加热线圈14靠冷却风扇13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即,送电线圈17位于比加热线圈14靠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后方侧,并位于冷却风扇13的前方侧。通过按这种方式设置送电线圈17,从而能够降低将冷却加热线圈14而温度上升的空气供给到送电线圈17的可能性。
防磁板19是以防止从加热线圈14发出的电磁波到达送电线圈17的方式进行遮蔽的构件。如上所述,防磁板19以包围除去加热线圈14的后方侧以外的三个方向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高度且在俯视时呈环状设置。防磁板19例如以接近或接触顶板22的下表面的方式向上方延伸,所述顶板22位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部。
防磁板19不限定于图3的例子,以至少位于加热线圈14与送电线圈17之间的方式设置即可。另外,以位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红外线通信部)与加热线圈14之间的方式设置即可。此外,在图2中,由于未图示位于送电线圈17与加热线圈14之间的后方端部19B,所以是能够看见送电线圈17的状态。
附图标记96是水平设置的平面面积较大的塑料制分隔板,由该分隔板构成所述第一送风路SH1的底面。
附图标记96A是形成在所述分隔板96的中央部的通孔。该通孔以形成在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的正上方并使红外线通过的方式开口,所述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感知从内锅3辐射的红外线而以非接触方式感知温度。此外,通孔96A也可以用红外线透射性的玻璃板等关闭。这样,由于空气不会从该通孔96A向下方泄漏,所以第一送风路SH1中的冷却风的流动稳定。
利用所述分隔板96在其下方划分由防磁板19包围的下部空间108,在该空间中配置有利用支撑基板32固定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由于是该构造,所以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不易受到来自加热线圈14的高温,所以能够进行更准确的温度检测。
所述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检测放置有电煮饭器100的空间的外部的温度。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设置于后部垂直部16的壁面,所述后部垂直部16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后部垂直地立起。该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的检测温度与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的检测温度一起,使用于后述的能够保温时间的算出。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设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但也可以设置于煮饭单元1。
在图1中,附图标记2是在煮饭单元1的底面的四个角部各配置一个的腿部。在该腿部的内部配置有重量传感器4,能够以克为单位测量煮饭单元1的重量。在后面详细说明该重量传感器。
在图1和图3中,附图标记20是呈横向长度较长的带状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前方部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在该输入操作部件中配置有按压式的各种输入按钮(键)。在该输入操作部件中,能够输入火力或烹调菜单(烧沸或水煮等)、烹调时间等各种条件,从而能够与所述煮饭单元1无关地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单独进行感应加热烹调。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成为由所述煮饭单元1从上方覆盖遮挡的状态。
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中设置有由液晶显示画面或发光元件(LED: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显示部件70D,随时显示通过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得到的输入结果等。
附图标记21是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上以正横向地横穿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后方的方式左右较长地形成的突起部(凸条)。该突起部21具有遍及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的横向宽度整体的长度,用具有耐热性和弹性的材料形成,并固定在构成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的、由耐热性的玻璃等形成的顶板22的上表面上。此外,该突起部例如由硅橡胶形成。
在图2中,附图标记23是开闭自如地堵塞所述内锅3的上表面开口的内盖,用铝等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薄板形成,且俯视形状为圆形。作为所述盖体加热部件9A的电加热器配置在该内盖23的上表面。
附图标记24是安装在该内盖23的周围的密封用密封件,用硅橡胶等耐热性和弹性优异的材料形成。在关闭所述盖体1B的状态下,利用内盖23和密封件24将内锅3密闭。此外,在内盖23形成有用于去除煮饭时的蒸汽的小孔,并以与煮饭单元1的外部连通的蒸汽排出通路贯通盖体1B的内部的方式形成。
在图2中,附图标记25是接近并包围所述内锅3的周围的耐热树脂制或不会被感应加热的非磁性金属(例如铝)制的内侧躯干部,在其外侧卷绕有作为所述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的电加热器。
附图标记26是收容在所述后部垂直部16之中的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部),能够在与设置于家庭内的局域网设备(包括电力指令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并且能够通过互联网线路与位于远程的便携信息终端或通信设备等进行信息的授受。另外,也能够接收对煮饭单元1的远程操作信号。作为无线通信部件,例如能够采用Bluetooth(注册商标)、Wi-Fi(注册商标)等公知的部件。
在图2中,附图标记27是支撑所述第二显示画面11B的支撑板。附图标记28是与内锅3的底部中央对应地形成于所述内侧躯干部25的窗,用透射红外线的材料覆盖。附图标记29是设置在与该窗对应的位置的窗,形成于所述顶板22。顶板22通常在背面(下表面)施加有阻隔可见光的涂装膜等从而不能够目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构造,但由于在所述窗29的部分没有这种涂装膜,所以红外线容易地透射。
在图2中,附图标记30是与舌簧接点开关31(参照图3)对应的、设置在煮饭单元1的后表面的永磁铁,所述舌簧接点开关31是配置在后部垂直部16的内部的一个载置检测传感器。
附图标记32是支撑基板,支撑构成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水平地设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
附图标记34是构成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的一部分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也称为“红外线通信部”),配置在所述防磁板19的外侧且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后方的位置。设置两个以上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而不是一个,至少一个为红外线信号发送用,其他至少一个为红外线信号接收用。在该情况下,当在接近状态下排列设置时,能够共用后述的窗37、38而构造上是有利的。
附图标记35是构成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的一部分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也称为“红外线通信部”),配置在所述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的垂直延长线上。该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也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同样地,可以设置两个以上而不是一个。
附图标记36A是对红外线信号进行处理(编码、解码等)的第一信号处理部。此外,在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侧也有同样的第二信号处理部36B。由于在无线通信中,有可能因感应加热线圈14的驱动期间产生的电磁噪声而出现障碍,所以用红外线信号进行通信。附图标记101是电源插头,附图标记102是电源线。此外,也可以使控制装置50或主控制装置80进行上述信号处理部36A、36B的功能。
从图3可知,在形成于分隔壁47与防磁板19之间的第二送风路SH2的中间部,配置有所述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
另外,在第二送风路SH2中,在从所述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观察时在冷却风的流动的最下游侧配置有所述送电线圈17。因此,如图3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来自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流动时,冷却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和送电线圈17。
接着说明图4。附图标记37是形成于所述顶板22的窗,与所述窗29同样地用于使红外线信号透射。
附图标记39是构成煮饭单元1的底面的耐热塑料制的底板,形成有用于使红外线信号透射经过的窗38。
附图标记40是支撑所述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的支撑基板。该支撑基板的左端部与后述的分隔壁47连结并被水平地支撑。
在图4中,附图标记1F是煮饭单元1的本体1A的前壁面,附图标记10F是形成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轮廓的本体壳体10A的前壁面。
在图4中,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上的范围20W如实线箭头所示。对此,后面将详细叙述。
在该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中,多个按压式电子开关41以一定的间隔配置成横向一列。当按下位于上部的操作部41A时,各电子开关41的内部触点闭合而能够产生规定的信号。附图标记41B是推压棒,为塑料制。
附图标记42是安装有各电子开关41的电路基板。附图标记43是用较薄且具有弯曲性的塑料材料形成的保护片(或保护板),将所述操作部41A之上覆盖成密封状态,防止来自上方的水的浸入。在使用者用手指按下该保护片43的情况下,操作部41A向下方移动微小尺寸而使电子开关41的内部触点闭合。
附图标记44是形成于塑料制的支撑框45的通孔,口径比所述操作部41A的外形尺寸大从而容许所述操作部41A的上下移动。
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中具有显示其操作输入结果的显示部件70D。虽然没有图示,显示部件70D由液晶显示画面和发光二极管元件(LED)等构成。LED从下方用光照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保护片43,使该保护片43的特定部分显示为红色或黄色,向使用者显示各电子开关41的输入结果。
另外,液晶显示画面为如下结构:在保护片43的一部分设置开口,从上方用透明的片覆盖该开口,并以使液晶显示画面面向该开口的方式设置。
在该实施方式1中,进行将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功能设为有效·无效的说明,但在将输入功能设为无效的情况下,上述显示部件70A的显示功能也同时无效,画面显示消失。相反地,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功能成为有效的情况下(最初起动时、无效化被解除时),同时成为有效,并进行显示工作。
在图4~图6中,附图标记S是形成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与煮饭单元1的底板39的相向面之间的空隙,高度为10mm~15mm左右。
图5示出煮饭期间的状态,由于在煮饭单元1中在内锅3内收容有规定的米和水,所以比煮饭单元1的重量重。在该状态下,煮饭单元1的本体1A的前壁面1F与形成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轮廓的本体壳体10A的前壁面10F的相向间隔G1有数mm左右。因此,空隙S通过所述间隔G1与前方连通。此外,由于不仅是煮饭单元1的本体1A的前壁面1F,左右两壁面与形成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轮廓的本体壳体10A的左右两壁面的下端在同一水平面对齐,所以所述空隙S与前方和左右两侧连通。
所述突起部(凸条)21使煮饭单元1的底板39与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表面的相向间隔H(参照图6)缩窄。换句话说,由于使所述空隙S的中间缩窄,所以会抑制在位于该突起部21的后方的感应加热线圈14的正上方的位置产生的热气越过该突起部21向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侧流动。因此,在进行煮饭工作时,即使由于感应加热线圈14而使煮饭单元1的底面成为高温,也会抑制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部分成为过热状态。
不会导致如下事态:在煮饭单元1的使用结束并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除去该煮饭单元1后,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部分较热而不能立刻开始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进行的其他加热烹调。
在图4中,附图标记20W示出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为50mm~70mm左右。
在图5和图6中,重量传感器4固定于底板39的上表面,虽然没有图示,在较粗的支柱状的腿部2的正上方配置有应变传感器4S。能够根据由腿部2按下所述应变传感器4S的力即煮饭单元1的重量,利用来自应变传感器4S的输出来测量重量。此外,使用这种应变传感器4S的重量传感器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提出,省略详细的说明。附图标记46是形成于底板39的贯通孔,大小(口径)容许所述腿部2的上下移动。
图5所示的状态是载置煮饭单元1并进行煮饭工作的状态,图6所示的状态是虽然载置有煮饭单元1但在内锅3的内部只收容有米的状态,由于没有放入需要的量的水而较轻。因此,与所述相向间隔G1相比,成为更大的相向间隔G2。
接着,基于图7说明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和第一显示画面11A。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的盖体1B的前半部分的俯视图。在盖体1B的大致左右中央,配置有由液晶显示画面等构成的第一显示画面11A。
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显示时刻、米种显示部60、硬度显示部61及菜单显示部62。另外,在第一显示画面11A的外侧且左侧设置有米种开关63、硬度开关64、菜单开关65及关/保温开关66,在第一显示画面11A的外侧且右侧设置有煮饭开关67、预约开关68及时刻开关69。在煮饭工作开始后,当按下所述关/保温开关66时,对控制装置50发出中止煮饭的指令信号。另外,在保温工作开始后,当按下所述关/保温开关66时,发出中止保温的指令信号。在该实施方式1中,成为如下控制程序:紧接着蒸焖工序自动在某时间内由控制装置50执行保温工序。
附图标记12V是选择语音输入模式的情况下的开关,当将其按下时,从后述的语音通知部件90V发出“已切换为语音输入模式”这样的引导,以后,能够用语音输入。此外,如果再次按下开关12V,则解除语音输入模式。从语音通知部件90V发出“语音输入模式已解除”这样的引导。此外,语音输入模式是语音输入部件的一例。
附图标记91是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的无线通信部(输入输出部件),当使之接近或接触具备NFC功能的信息处理终端器时能够进行通信。
米种开关63是用于设定要煮的米的种类的输入部件。每当按下米种开关63时,与此对应地,米种显示部60的显示切换为“白米”、“免淘米”、“糙米”、“发芽糙米”。利用米种开关63设定的与米的种类相关的信息输入到后述的控制装置50。
在图7中,在米种开关63上并记有品牌,也能够用该开关63指定米的具体品牌,输入功能能够根据开关63的按下方式从两种(品牌和米种)中仅选择一方。此外,省略详细的说明。
硬度开关64是用于设定煮好的硬度的输入部件。每当按下硬度开关64时,与此对应地,硬度显示部61的显示切换为“较硬”、“普通”、“较软”。向硬度开关64输入的与煮好的硬度相关的信息输入到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选择煮好的硬度。在设定“较硬”的情况下,以后述的“较硬模式”进行煮饭工作,在设定“较软”的情况下,以后述的“较软模式”进行煮饭工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利用硬度开关64及控制装置50构成硬度选择部件。在“普通”的情况下,以“普通(标准)模式”进行煮饭工作。
在本实施方式1及以后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煮饭器能够进行“较软模式”和将米饭煮成比该较软模式硬的“较硬模式”这两种煮饭模式。
菜单开关65是用于设定煮饭菜单的输入部件。每当按下菜单开关65时,与此对应地,菜单显示部62的显示内容切换为“意大利烩饭”、“粥”、“杂烩饭”。另外,利用菜单开关65设定的与煮饭菜单相关的信息输入到控制装置50。
关/保温开关66是用于切换保温工作的结束/开始的输入部件,煮饭开关67是用于指示煮饭开始的输入部件,预约开关68是用于设定煮饭预约的输入部件,时刻开关69是用于设定当前时刻或预约时刻等时刻的输入部件。利用关/保温开关66、煮饭开关67、预约开关68及时刻开关69设定的信息输入到控制装置50。
所述各种开关63~69构成按压式输入部件12P(参照图9)。此外,在设为触摸式的开关而不是按压式的开关63~69的情况下,成为触摸式输入部件12T。在后述的图9中,也图示该触摸式输入部件12T。
接着,参照图8说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控制关系的结构。在图8中,附图标记80是主控制装置,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构成,内置有半导体存储装置(闪存或ROM、RAM)等存储部件80R和计算时刻的计时部件(时钟电路)80T。掌控整体的加热控制工作的计算机程序和各种控制用数据表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80R。
附图标记71是商用电源(例如50Hz或60Hz,电压100V或200V)。电源部72经由电源线102和插头101接受商用电源的电力供给。在电源部72中内置整流电路等,具有转换为规定电压的电力的功能。
附图标记73是变压器电路,接受来自所述电源部72的电力,产生高频电力,并向感应加热线圈14供给。在变压器电路的基板(未图示)上安装有半导体电力控制元件、开关元件等各种电气部品。
附图标记20是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使用所述按压式的电子开关41作为按压式输入部件。
附图标记70是通知部件,具备显示部件70D和语音合成装置等语音通知部件70V。显示部件70D具备液晶显示画面和半导体发光元件(LED等)。能够用文字或数字、图形等显示感应加热工作的状态或条件(例如火力值、加热时间)。
虽然没有图示,在语音通知部件70V中具备发出声音的蜂鸣器或扬声器。如上所述,显示部件70D配置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所在的位置,在使用者操作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时,能够立刻确认其输入结果。
附图标记74是与所述顶板22接触来测量其温度的顶板温度检测部件,例如使用热敏电阻。作为温度检测结果的数据发送到所述主控制装置80。
在图8中,被加热物温度检测部件5B由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构成,所述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在载置有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接收从内锅3的外表面辐射的红外线来测量温度。由于该温度传感器也能够测量煮饭单元1以外的一般的锅或平底锅等的温度,所以也能够利用主控制装置80进行被加热物(一般的金属锅等)的温度控制。
接着,参照图9说明煮饭单元1的控制关系的结构。在图9中,附图标记50是控制装置,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构成,内置有半导体存储装置(闪存或ROM、RAM)等存储部件50R和计算时刻的计时部件(时钟电路)50T。掌控包括吸水工序或煮饭(沸腾)工序等的火力或通电时间、目标加热温度等条件在内的整体煮饭控制工作的煮饭用计算机程序、测量米的重量的重量测量用计算机程序、自检验程序或异常时应对用的计算机程序、各种控制用的数据表存储于所述存储部件50R。
附图标记93是检测盖体1B的开放的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盖开闭按钮8的附近。在解开盖体1B的机械锁定的情况下,从该传感器向控制装置50发送盖开放信号。
重量测量部件94具备上述四个重量传感器4和基于来自这些传感器的输出电压计算煮饭单元1的重量的处理电路(未图示)。
附图标记12是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使用设置于所述盖体1B的按压式的各种开关63~69作为按压式输入部件12P。
附图标记90是通知部件,具备第一显示画面11A、第二显示画面11B及语音合成装置等语音通知部件90V。虽然没有图示,在语音合成装置90V中具备发出声音的蜂鸣器或扬声器。
附图标记5A是与所述内锅3接触来测量其温度的热敏电阻,作为温度检测结果的数据每次都发送到所述控制装置50。
附图标记95是构成所述供电部件6的二次电池,例如由铅蓄电池、镍氢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等构成。此外,供电部件6不限定于由该二次电池95构成,也可以由干电池等一次电池构成。
所述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判定煮饭单元1是否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规定位置。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的判定结果输出到控制装置50。此外,控制装置50也可以具备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具有的功能。
在该实施方式1中,所述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具备两个部件。一个是在煮饭单元1的后表面设置的永磁铁30(参照图2)与在后部垂直部16设置的(作为一个载置检测传感器的)舌簧接点开关31(参照图8)的组合。
另一个是如上所述一对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35的组合。
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例如也可以采用判定使电流在加热线圈14中流动的情况下的电阻值是否为基准电阻值以上的结构。具体而言,例如,控制装置50在判定为使电流在加热线圈14中流动的情况下的电阻值为基准电阻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煮饭单元1位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顶板22之上的正确的位置。另外,控制装置50在判定为使电流在加热线圈14中流动的情况下的电阻值小于基准电阻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煮饭单元1被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取下。
此外,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也可以构成为:基于所述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的检测温度,判定煮饭单元1是否安装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规定位置。在该情况下,例如,在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的检测温度为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由于煮饭单元1安装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可能性较高,所以控制装置50判定为煮饭单元1载置于规定位置。另外,在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的检测温度小于阈值温度的情况下,由于煮饭单元1被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取下的可能性较高,所以判定为没有载置煮饭单元1。
此外,控制装置50不限定于具备存储部件50R及计时部件50T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存储部件50R及计时部件50T与控制装置50分体地构成,存储部件50R及计时部件50T的输出向控制装置50输入。
另外,在语音通知部件70V中,语音(引导语音)以预先设定的音量或由使用者设定的音量输出。另外,这些音量能够多级地设定。
控制装置50例如基于作为内锅3的温度检测部件的热敏电阻5A的检测温度、预先存储于控制装置50的阈值温度及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的检测温度,算出内锅3从初始温度到低于阈值温度的时间,决定能够保温时间,并使第一显示画面11A显示能够保温时间。热敏电阻5A的检测温度比阈值温度越高,由于在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取下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内锅3的温度到达阈值温度的时间变长,所以将能够保温时间设定为越长。
这样,通过第一显示画面11A显示能够保温时间,从而能够敦促使用者迅速地食用被烹调物(饭)或敦促使煮饭单元1返回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并进行被烹调物(饭)的保温。因此,能够降低煮好的饭的温度低于预先存储于控制装置50的阈值温度而使该饭的味道变差的可能性。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的伴随着时间变化的温度变化的例子的图。此外,该图10中的横轴示出时间,纵轴示出内锅3的温度。
内锅3的温度例如是作为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的热敏电阻5A的检测温度。如图10所示,在先执行预热工序,执行预热工序后执行煮饭工序,执行煮饭工序后执行蒸焖工序的情况下,在煮饭工序中存在内锅3的温度变化迅速的时间段。在这样内锅3的温度变化迅速的时间段中,向加热线圈14供给的电力变大。
因此,在内锅3的温度变化迅速的时间段中,为了使被烹调物(米和水)的加热比供电部件6的供电优先,主控制装置80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即可。具体而言,例如,主控制装置80在内锅3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温度为规定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在内锅3的每单位时间的变化温度小于规定的情况下,继续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这样,能够降低妨碍煮饭工序中的被加热物的温度上升的可能性。此外,不限定于主控制装置80基于内锅3的温度决定是否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的例子。
例如,也可以根据是否是煮饭工序来决定是否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具体而言,主控制装置80在结束预热工序并开始煮饭工序的情况下,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在结束煮饭工序并开始蒸焖工序的情况下,开始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
另外,例如,也可以根据向加热线圈14供给的电流值是否为阈值电流值以上来决定是否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具体而言,主控制装置80在向加热线圈14供给的电流值为阈值电流值以上的情况下,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在向加热线圈14供给的电流值小于阈值电流值的情况下,继续向送电线圈17的电力供给。
在该实施方式1中,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通过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之间的通信,至少在煮饭工作期间(从预热工序到蒸焖工序)始终发送·接收最新的控制数据,或煮饭单元1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通过红外线通信进行相互协作的工作。此外,在蒸焖工序后进行“保温工序”的情况下,可以在该期间也进行红外线通信,定期由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监视煮饭单元1的内锅3的温度等。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的工作。
图11是说明本发明的煮饭单元1和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相互的工作关系的图。用附图标记SP1~SP6示出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电源插头101连接到商用电源71后的工作步骤。
如果仅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电源插头101连接到商用电源71,则不开始感应加热工作和煮饭工作(SP1)。
接着,当将煮饭单元1放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时(SP2),如果是正确的位置,则作为载置检测传感器的舌簧接点开关31成为接通(SP3)。
从该阶段起成为煮饭单元专用模式,因此,即使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使用者不给予任何输入操作或加热工作指令,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发送基准位置判定用的红外线信号,并起动煮饭单元1。
其后,开始煮饭工作(SP4),在煮饭工作结束(SP5)后,当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卸下煮饭单元1时,煮饭单元专用模式自动解除,能够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单体进行使用其他锅或平底锅等烹调器具的感应加热烹调。
接着说明图12。
图12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工作步骤。工作步骤用S1~S12示出。
首先,当将电源插头101与商用电源71连接时,如果煮饭单元1载置在正确的位置,则舌簧接点开关31成为接通(闭合)(S1)。
于是,即使使用者不对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或煮饭单元1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进行任何操作,主控制装置80也利用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或其他电流传感器(未图示)开始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构成部品是否有异常的自检验(S2)。
然后,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80驱动送电线圈17,开始供给规定的电力。通知部件70也起动(S3)。另一方面,以“弱”模式使冷却风扇13运转开始(S4)。因此,用冷却风冷却送电线圈17。
在该阶段中,主控制装置80通过舌簧接点开关31为接通从而知晓煮饭单元1载置于正确的位置,接着,主控制装置80驱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B)33。然后,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红外线信号(S5)。
其后,由于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侧用红外线发送响应信号,所以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接受该响应信号并最终确认煮饭单元1载置于正确的位置(S6)。如果在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红外线信号后,瞬间没有规定的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假定煮饭单元1没有载置于正确的位置,或者上次烹调时的烹调液滴下成为污垢并粘着在窗37的上表面而妨碍红外线通信的情况。在这些任意的情况下,在主控制装置80侧成为错误。
由于在煮饭工作期间也在两个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35之间交换工作数据或温度数据等,所以即使假设原因为窗37的污垢也不许可煮饭工作。此外,在步骤S6中,在基准位置判定结果成为NG的情况下,进入图16所示的异常应对步骤,后面对此进行说明。
在接下来的步骤S7中,主控制装置80进行如下处理:使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指令信号产生无效化。具体而言,切断用于产生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信号的信号而不产生输入信号,但关于该无效化手段,不对其方法做任何限定。
通过来自该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部的无效化处理,从而即使例如瞬间地抬起煮饭单元1并操作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这种操作也不输入到主控制装置80,因此不能在将要煮饭前停止而单独开始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
接着,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利用语音通知部件70V等通知部件70通知从现在起进行煮饭工作(S8)。
在接下来的步骤S9中,为了在煮饭单元1中判断是否进行了煮饭开始的指令,所以进入待机状态。在载置煮饭单元1后,实际煮饭开始前,调节内锅3中的水的量等需要时间。因此,由计时部件80T测量等待时间(S10)。
例如,在没有示出开始煮饭的指令信号(S11)且也没有经由无线通信部26的煮饭开始的指令信号(S12),并从步骤10的阶段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1(例如60分钟)的情况下(S13:参照图13),主控制装置80判断为因某种原因推迟煮饭。
如图13所示,主控制装置80发出送电线圈17的驱动停止指令,另外,停止冷却风扇13的运转(S14)。
接着,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利用语音通知部件70V等通知部件70通知已取消煮饭工作(S15)。在从步骤10的阶段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2(例如61分钟)的情况下(S16),主控制装置80解除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部的无效化处理(S17)。因此,在该阶段中,例如,如果使煮饭单元1向其他位置移动,则能够操作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并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开始其他加热烹调。此外,在也没有该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操作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80自己自动切断主电源,进行考虑了安全性的工作以避免不经意地进行加热工作(S18)。
接着,参照图14说明有煮饭开始的指令信号的情况(参照图12的S11)。
进入煮饭工序开始的步骤S19,主控制装置80通过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35间的通信从煮饭单元1取得煮饭条件的信息(S20)。例如,可以取得示出用于煮饭的加热时间或煮饭量等的数据。
在接下来的步骤S21中,将冷却风扇13变更为“强”运转模式,并驱动变压器电路73(S22)。由此,由于煮饭单元1的内锅由加热线圈14感应加热并使温度上升,所以进入预热工序,以后进入煮饭工序。
主控制装置80为了掌握煮饭时间而开始经过时间的测量(S23),另外,经由无线通信部26向电力指令装置(未图示)等发送示出煮饭条件的信息。
“煮饭条件”是指用于煮饭的加热时间或最大消耗电力、煮饭量等。此外,即使不在主控制装置80侧掌握经过时间,也能够随时通过两个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35之间的通讯从煮饭单元1侧取得从煮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或剩余的加热时间等信息,所以也可以省略所述步骤S23。
如图14所示,以后,主控制装置80进行步骤S26、S27、S28及S29的判定、检查。
首先,在煮饭期间也再次驱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S25),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是否载置有煮饭单元1的检查(S26)。
另外,进行顶板22是否成为异常的高温度、安装有变压器电路73的基板是否成为过热状态等的检查(S27)。
然后,进行是否发出停止煮饭的指令的检查(S28)、是否超过预定的煮饭时间的检查(S29)。这些检查以规定的时间间隔重复进行。
然后,在经过了控制装置50的工作程序中规定的规定煮饭时间(以例如3合(每合为180毫升)的煮饭量,在标准程序中为40分钟)的情况下(S29),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通知部件70通知煮饭工作已完成(S30)。
接着,如图15所示,发出送电线圈17的驱动停止指令(S31)。然后,停止变压器电路73的驱动(S32)。并且利用通知部件70通知将要进入蒸焖工序(S33)。
为了掌握蒸焖时间而开始经过时间的测量(S34),在经过了规定的蒸焖工序的时间(例如5分钟或10分钟)的情况下(S35),停止冷却风扇13的运转(S36)。由此,加热线圈14在该阶段中充分冷却,顶板22的温度为40℃~50℃以下。
然后,主控制装置80解除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部的无效化处理(S37)。然后,主控制装置80自己自动切断主电源,进行考虑了安全性的工作以避免不经意地进行加热工作(S38)。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紧接着蒸焖工序在某时间内自动成为由控制装置50执行保温工序那样的控制程序,所以当直接将煮饭单元1载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时,实际上在蒸焖工序后继续进行例如一个小时的保温工序,在该期间,驱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参照所述步骤S25),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是否载置有煮饭单元1的检查。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已经不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驱动加热线圈14,所以仅进行图17所示的步骤SB11,将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指令操作无效化的处理(图12的S7)被解除。
接着说明图16所示的工作步骤。
该图16所示的工作步骤是在图12所示的步骤S6中判定为“否”以后的工作步骤。也就是说,由于基准位置判定结果为NG(不适合),所以再次进行基准位置判定。
首先,在步骤SA1中,还利用通知部件70通知基准位置判定结果为NG(不适合)。具体而言,向使用者提示煮饭单元1没有放置在正确的位置或在窗37上可能有污垢,敦促窗的清扫或检查。
然后,为了使以后的改正工作或再检查工作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开始经过时间的测量(SA2)。
接着,再次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发送红外线信号(SA3)。然后,基于来自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的响应信号的状态,进行基准位置的判定(SA4)。在此,当通过得到规定的响应信号从而确认煮饭单元1存在于正规的位置时,进行如下第一处理:利用通知部件70,用“已确认煮饭单元正确安装”等语音进行通知,并进入步骤S7。
然后,在规定时间T4(例如5分钟或10分钟)内,步骤SA4中的基准位置的判定没有成为“是”的情况下,如步骤SA7所示,停止送电线圈17和冷却风扇13的运转,利用通知部件70,用“由于不能进入煮饭工作,所以中止运转”等语音进行通知,并自动切断主电源(SA9),结束一系列工作。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缓冲期间(时间T4)中不能改正的情况下,进行第二处理:为了安全起见,在煮饭工作前强制地停止运转。
在该图16的工作步骤中不包括图12中说明那样的使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指令操作无效化的处理(S7)。这是由于是这种处理之前的阶段(步骤S6)。
接着说明图17所示的工作步骤。
该图17示出在图14所示的步骤S26中判定为“否”以后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开始煮饭工作后的工序中,由于基准位置判定结果为NG(不适合),所以再次进行基准位置判定。
首先,在步骤SB1中,主控制装置80暂时停止变压器电路73的驱动。
并且,利用通知部件70进行例如“由于没有正确地载置煮饭单元1,所以请安装在正确的位置”等语音引导(SB2)。
进行从开始驱动变压器电路73的时间点起是否经过例如15分钟的判定(SB3)。例如,在从感应加热开始起只经过10分钟的情况下,由于内锅3的状况为预热工序,所以即使在该时间点中止加热,只要之后再次煮饭,就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在SB3中,在没有经过15分钟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B9。
在步骤SB9中,停止送电线圈17和冷却风扇13,利用通知部件70告知煮饭工作在中途中止(SB10)。
然后,使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指令操作无效化的处理(图12的S7)解除(SB11)。
其后,主控制装置80自己切断主电源(SB12),结束全部一系列工作。此外,由于顶板22也有可能因加热线圈14而成为高温,所以在所述步骤SB9中,冷却风扇13的运转停止的定时可以延迟规定时间(例如数分钟),使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温度下降后停止。
在进行从开始驱动变压器电路73的时间点起是否经过例如15分钟的判定的所述步骤SB3中,在假设经过了15分钟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B5。
接着说明图18的工作。
该图18所示的工作是在图14所示的步骤S28中判定为“否”以后的工作。也就是说,是与在开始煮饭工作之后的工序中因某种原因从煮饭单元1侧发出煮饭停止指令的情况对应的工作。是按下图7所示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关/保温开关66的情况。
首先,在步骤SD1中,主控制装置80暂时停止变压器电路73的驱动。
在步骤SD2中,通知部件70例如进行“进行了在中途中止煮饭工作的操作”等语音引导。
进行从开始驱动变压器电路73的时间点起是否经过例如15分钟的判定(SD3)。例如,在从感应加热开始起经过25分钟的情况下,由于内锅3的状况已经是沸腾工序,所以当在该时间点中止加热时,米一旦冷却后,即使再次开始煮饭,也无法得到原来的煮饭结果,担忧成为味道变差的饭。
因此,在该阶段中,由于如果立刻再次开始煮饭则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敦促再次开始煮饭。因此,在SD8中,用通知部件70进行“请立刻安装煮饭单元并再次按下煮饭按钮(煮饭开关67)”这样的语音引导。
从SD8的通知起在1分钟以内按下煮饭按钮(煮饭开关67)并发出煮饭的指令的情况下(SD9),再次开始变压器电路73的驱动,进入步骤S29。
从开始驱动变压器电路73的时间点起例如15分钟以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D5。通知部件70进行例如“在中途中止煮饭工作”等语音引导(SD5),中止送电线圈17和冷却风扇13的驱动(SD6)。然后,自动切断主电源(SD7),结束一系列工作。
在图14所示的步骤S27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进入规定的异常应对步骤SC1。根据异常的内容的不同,执行使变压器电路73立刻停止等应对。
接着说明图19所示的工作步骤。
该图19示出煮饭单元1侧的工作步骤。
煮饭单元1的工作步骤用SR1~SR16示出。
在将煮饭单元1正确地安装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上的情况下,开始利用送电线圈17驱动受电线圈7。即使使用者不对煮饭单元1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进行任何操作,控制装置50也利用热敏电阻5A或其他电流传感器(未图示)开始煮饭单元1的内部构成部品是否有异常的自检验(SR2)。
然后,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知晓煮饭单元1载置于正确的位置,接着,由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接收来自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的红外线信号,并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发送响应信号(SR3)。
其后,起动盖体1B的第一显示画面11A,不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SR4)。这是由于,因为还不是米的重量测量阶段,所以无需使第二显示画面11B起动并显示,另外也变得节能。
在步骤SR4中,用通知部件90进行例如“从现在起开始煮饭”这样的语音引导。
控制装置50从存储部件50R读出在上次煮饭中使用的最新的煮饭条件。例如,读出米种为白米,煮饭量为3合,煮饭方法为“较软”这样的条件(SR5)。
接着,使读出的煮饭条件显示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例如显示“白米”,为了变更该显示,按下开关63即可。由于如按下一次时为“免淘米”,按下两次时为“发芽糙米”那样,选择框依次前进至下一候选,另外,会巡回到原来的“白米”,所以能够选择希望的米种作为煮饭希望条件(SR6)。
同样地,也依次读出米的品牌和饭的煮饭程度即饭的硬度的信息,并能够对它们进行修正(SR7、SR8)。
在该阶段中,控制装置50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显示能够测量米的重量这一情况。另外,也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SR9)。
接着,进入米的重量测量工序和通知工序。根据测量米的重量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用第二显示画面11B和语音通知部件90V引导投入内锅3中的水的量是否合适(SR9)。在后面详细说明该步骤。
在最终结束了米的量或种类、品牌、水的量的调整等的阶段中,按下煮饭开关67时,用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例如“米的重量测量结果为300g。由于判定为水量适当,所以将要开始煮饭”这样的语音引导。另外,第二显示画面11B使显示工作结束(关闭)(SR10)。
接着,进行“白米,煮饭方法为…,煮好预想时刻为18时50分”这样的最终的煮饭条件的语音引导(SR11)。
当从按下煮饭开关67起经过10秒左右时,控制装置50推测为没有使用者的取消操作,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发送规定的“煮饭指令信号”。该情况下的该指令信号是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侧发送的信号(SR12)。
在此所说的“煮饭指令信号”不是确定煮饭工序的详细情况的控制程序。如果发送示出米的量或种类、品牌等基础数据,则能够基于该基础数据,使用计算机软件(煮饭控制程序)执行用于煮饭的感应加热线圈14的通电控制,所述计算机软件存储于主控制装置80的存储部件80R。但是,也可以直接发送确定煮饭工序的详细情况的控制程序本身。
然后,接着判定预热工序是否结束(SR13),在判定为预热工序已结束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R14),用红外线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示出预热工序已结束的信号(SR14)。
然后,接着判定煮饭工序是否结束(SR15),在判定为煮饭工序已结束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R16),用红外线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示出煮饭工序已结束的信号(SR16)。
如图20所示,接着判定蒸焖工序是否结束(SR17),在判定为蒸焖工序已结束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R18),用红外线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示出蒸焖工序已结束的信号。
然后,利用煮饭单元1侧的通知部件90,也在第一显示画面上显示煮饭结束(蒸焖结束),也用通知部件90通过语音通知煮饭结束且蒸焖工序已结束(SR19)。通过以上步骤,结束一系列的煮饭工作。
接着,说明图21的工作步骤。
图21用于详细说明图19的步骤SR9至SR10之间工作。
所述步骤SR9包括图21所示的步骤SR9A~SR9M。
在最初的步骤SR9A中,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告知自动切换为语音输入模式。在该语音引导中包括预先仅将米放入内锅3中、在盖体1B打开的状态下测量重量的说明。然后,自动切换为语音输入模式(SR9B)。
接着,通知部件90进行如下语音引导:询问是否希望使用测量重量的模式(SR9C)。根据熟练地煮饭的使用者的不同,有时能够凭经验将水的量设为适当的水平,在不希望煮饭单元1中的测量的情况下,如果通过语音说“不测量”等规定的语句,则经由设置在盖体1B的适当部位的麦克风进行语音输入,一举进入通常的步骤SR10。然后,语音输入模式同时自动解除。
在步骤SR9C中使用者发声希望使用重量测量模式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判定盖体1B是否打开(SR9D)。该判定为控制装置50对来自盖体开放传感器93的输出进行判定而进行。此外,在盖体1B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可以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过语音引导以使之开放。
在接下来的步骤SR9E中,在使用者发声“测量开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利用重量测量部件94,通过计算,根据四个重量传感器4的测量值求出煮饭单元1整体的重量(SR9F)。
然后,用语音通知测量得到的结果(SR9G)。然后,计算与该重量相称的水量,并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结果(SR9H)。当使用者听到该通知而在盖体1B打开的状态下的煮饭单元1的内锅3中注入水时,在该注入的过程中重量测量部件94计算适当重量与当前的重量的背离,并用语音告知(SR9K)。
经由这种注水或取出过量放入的水的过程,最终由控制装置50判定为成为适当水量水平的情况下(SR9L),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和第二显示画面11B通知自动解除语音输入模式,并进入上述步骤SR10。即,在最终结束了米的量或种类、品牌、水的量的调整等的阶段中,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和第二显示画面11B通知测量到适当水量(SR10)。
在接下来的步骤SR11中,用语音推荐按下煮饭开关67,并且,用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例如“白米,煮饭方法为…,将要开始煮饭。煮好预想时刻为18时50分”这样的语音引导(SR11)。
在该实施方式1中,由于在这种米的重量测量和水的注入阶段中自动设定为语音输入模式,所以使用者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放入水的工作,另外,能够避免打开或关闭盖体1B来确认第一显示画面11A的工作,能够期待使使用者的便利性提高的效果。
实施方式1的总结.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在该实施方式1中,第一发明的电煮饭器100利用以下结构实现。
即,实施方式1中的电煮饭器100为如下结构,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14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所述煮饭单元1的受电线圈7供电的送电线圈17,在导入来自所述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并与到达所述加热线圈14的第一送风路SH1分离地划分的第二送风路SH2中,在该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设置有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并在下游侧配置有所述送电线圈17。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34和送电线圈17的过热。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发明的电煮饭器100利用以下结构实现。
即,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14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煮饭单元1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17,
设置将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防磁板)19,用该分隔壁19划分对从所述冷却风扇13流向加热线圈14的所述冷却风进行引导的风路(第一送风路SH1),并且
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隔着所述分隔壁(防磁板)19配置在所述加热线圈的相反侧。
根据该第二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第四发明的加热烹调系统利用以下结构实现。
即,实施方式1的加热烹调系统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上表面具备顶板2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上使用并内置有内锅3的煮饭单元1,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3的加热线圈14和为了设定该加热线圈14的通电条件而位于所述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14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煮饭单元1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17以及从所述冷却风扇13供给冷却风并冷却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的风路(第二送风路SH2),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具备主控制装置80,所述主控制装置80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前,通过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其后许可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输入操作。
根据该加热烹调系统,能够利用冷却风扇的冷却风防止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的过热,并且由于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前,通过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其后许可煮饭单元的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操作,所以在规定的煮饭单元放置在正规的位置的情况下许可煮饭,能够使安全性提高。
并且,实施方式1中的电煮饭器100具备以下的特征性结构。
即,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具备:
在上表面具备顶板2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上并感应加热内置的内锅3的煮饭单元1,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3的加热线圈14和为了设定该加热线圈14的通电条件而位于所述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主控制装置80,所述主控制装置80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前,通过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其后使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无效化。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100,由于在开始利用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该煮饭单元1的载置,其后使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无效化,所以能够防止在使用规定的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利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进行不经意的输入操作。
并且,实施方式1中的电煮饭器100具备以下的特征性结构。
即,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具备:
在上表面具备顶板2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上并感应加热内置的内锅3的煮饭单元1,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3的加热线圈14和为了设定该加热线圈14的通电条件而位于所述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与所述加热线圈14之间,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与煮饭单元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S,
在所述空隙S的后方且所述煮饭单元1的底面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的相向部上,形成有用于在煮饭工序开始前及煮饭工序开始后使红外线信号在该煮饭单元1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间通过的窗37,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有主控制装置80,所述主控制装置80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其后使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无效化。
并且,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在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检测到所述煮饭单元1结束规定的煮饭工序的情况下,解除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中输入操作被无效化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100,能够利用所述空隙S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前方部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过热,并且由于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其后使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无效化,所以能够防止在使用规定的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在煮饭工作期间利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进行不经意的输入操作。另外,如果煮饭工序已结束则自动解除输入操作的无效状态,不会给以单体方式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带来障碍。
并且,实施方式1中的电煮饭器100具备以下的特征性结构。
即,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上表面具备顶板2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上使用并内置有内锅3的煮饭单元1,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3的加热线圈14和用于设定该加热线圈14的通电条件并位于所述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表面与所述煮饭单元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S,
在所述空隙S的后方且所述煮饭单元1的底面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的相向部上,形成有用于使红外线信号在该煮饭单元1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间通过的窗37,所述红外线信号传递用于煮饭控制的信息,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或煮饭单元1在利用所述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期间或预约煮饭的期间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当判定为在规定的基准位置没有所述煮饭单元1时,进行根据煮饭工序的进展程度,决定是继续煮饭工作还是中止煮饭工作的处理,并且在继续煮饭工作或中止煮饭工作的阶段中,事先进行通知(图16的SA8、图17的SB2和SB10、图17的SD5和SD8等)。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在其上表面前方部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过热。
另外,由于在开始利用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之前或之后,通过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并进行根据煮饭工序的进展程度即从煮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或内锅3的温度信息,决定是继续煮饭工作还是中止煮饭工作的处理,并且在继续煮饭工作或中止煮饭工作的阶段中,事先向使用者通知,所以具有能够防止使用者的使用上的误解或误操作这样的优点。
此外,也可以按不仅根据从煮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也采纳内锅3的温度信息来判断煮饭工序的进展程度的方式,变更主控制装置80或控制装置50的控制程序。
实施方式2.
图22~图24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相关。图22是从电煮饭器的侧方观察到的纵剖视图。图23是图22的电煮饭器的前方的放大纵剖视图。图24是示出图22的电煮饭器的控制关系结构的框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2的电煮饭器与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100的较大的不同点在于:重量传感器4位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
以下详细说明实施方式2的电煮饭器100。
在图22中,附图标记103是代替实施方式1的永磁铁30而设置的IC标签。虽然在图22中没有图示,读取该标签的信息的读取器(IC标签信息读取部)104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载置检测传感器(舌簧接点开关)31。
在图22中,附图标记105是安装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底面的四个角部的支撑腿部,在其内部配置有与实施方式1的重量传感器4相当的重量传感器4(未图示)。
接着,在图23中,附图标记22A是形成在构成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的顶板22的周围(前后左右)的倾斜部。也就是说,倾斜部的内侧与最外周缘部的上表面相比,高10mm左右。
在图23中,附图标记106是与煮饭单元1的底板39的下表面一体地形成的突起部。从图23可知,该突起部以包围所述倾斜部22A的周围的方式,在俯视时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地形成在底板39的下表面。
如图23所示,所述突起部106成为与所述倾斜部22A的外侧嵌合的形状。此外,倾斜部22A与突起部106可以不紧贴,可以保持数mm左右的间隙。通过该倾斜部22A与突起部106的嵌合,发挥防止所述煮饭单元1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前后左右不经意地移动的止动功能。
所述突起部106的突出高度可以与周缘部的下端面在一个面上,无需特别向下方较大地突出。当使之较大地突出时,将煮饭单元1放置在桌子等之上时,稳定性变差。
附图标记130是(第二)冷却风扇,是为了抑制热气滞留在煮饭单元1内部特别是内锅3的底部或其周围而设置的。附图标记107是构成该冷却风扇130的进气风路的通气孔,是手指不能插入的程度的、口径为数mm左右的圆形孔或较细的缝隙状。较粗的箭头示出被冷却风扇130吸引的冷却用空气的流动。
接着说明图24。附图标记194是测量米的重量的重量测量部件,具备所述重量传感器4(未图示)。此外,该重量测量部件不是如实施方式1那样仅测量煮饭单元1,而是测量载置煮饭单元1的状态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重量。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2中,基本工作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1同等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25~图27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相关。图25是电煮饭器的前方下部的纵剖视图。图26是位于图25所示的电煮饭器的前方部的操作输入部的纵剖视图。图27是图25所示的电煮饭器的左侧面下部的纵剖视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3中的电煮饭器100具备以如下情况为目的的结构:抑制特别是位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前方部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温度上升、也抑制煮饭单元1的左右侧面部的温度上升而提供安全性较高的煮饭器。
如图25所示,煮饭单元1的底板39在俯视时呈接近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形状,在其周边的四个角的下表面固定有塑料制或橡胶制的腿部2。由于成为支撑腿的腿部2为上部较粗且随着趋向下部而变细的形状,所以周围成为倾斜面2S。
附图标记CL是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示出所述腿部2的中心。从该图25可知,煮饭单元1的前表面和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轮廓的前壁面10F的位置大致在一个面上。然后,在与该前壁面1F、10F相距规定距离的位置配置有所述腿部2。
腿部2的倾斜面2S与顶板22从中途向上方鼓起的倾斜部22A的位置抵接,在其后方,腿部2为不易移动的构造。也就是说,腿部2和倾斜部22A成为止动件,使得煮饭单元1不会简单地向后方移动。
由于是该构造,所以为了设为使煮饭单元1最接近后部垂直部16的状态(基准位置),如图25所示,使煮饭单元1向后方移动到该腿部2与倾斜部22A抵接为止即可。
此外,如图25所示,由于腿部2的位置位于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20W之中,所以位于煮饭单元1的前方侧的两个腿部2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置以避开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位置。由此,不会发生腿部2从上方按压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事态。关于该情况,从以下的图26也可明确。
以下说明图26。
使红外线信号透射经过的窗37由使红外线透射的玻璃板等覆盖为密闭状态。而且,该实施方式3的一个特征为该窗37形成在顶板22的倾斜部22A。
如图26中用虚线IR示出的那样,红外线信号成为向前方倾斜的方向而不垂直。另外,附图标记HZ示出载置煮饭单元1或其他金属锅等并进行感应加热的最大外周范围。该范围根据加热线圈14的最大外径尺寸确定。
在顶板22上用一般的锅或平底锅等烹调器具进行烹调时,窗37有可能被溢出的烹调液或烹调的食材等覆盖,当将其搁置时,有可能固化并粘附污垢。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3中,重要的窗37配置在顶板22的倾斜部22A从而不易变脏。另外,由于在从前方操作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时,容易从前方侧目视窗37,所以也有如下优点:即使在有污垢的情况下,使用者也容易到察觉到污垢。
接着说明图27。
该图27是图25所示的电煮饭器的左侧面下部的纵剖视图。虽然没有图示,右侧面下部的形状与该图27左右对称。
从图27可知,顶板22为了能够与煮饭单元1的底板39尽可能接近并感应加热,除了左右端部的一部分(横向宽度WL)以外都变得更高。换句话说,在左右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垂直地立起的台阶部22L、22R(未图示)。
在图27中,附图标记1P是通过一体成型形成在构成煮饭单元1的轮廓的塑料制壳体的下部内侧的突起部(或也称为“肋”)。该突起部1P以一定的间隔(例如30~50mm)形成在煮饭单元1的壳体的下部内侧。如图27所示,该突起部1P的前端与所述台阶部22L接触或接近。因此,暂时正确地放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的煮饭单元1由于具有所述突起部1P,所以会防止左右方向上的不经意的移动。
因此,如图27所示,在煮饭单元1的壳体的至少左右的下部形成有规定的横向宽度尺寸WL的空隙S。而且,由于该空隙经由相向间隔G1的间隙与外部连通,所以防止热气停滞于空隙S,能够抑制煮饭单元1的壳体的温度上升。即使假设在煮饭工作期间使用者接触煮饭单元1的左侧面下部,手也不会接触到顶板22的台阶部22L的位置。
如图2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3中,顶板22的、与煮饭单元1的底板39接近或接触的部分和左右的周边部用不同的构件形成,周边部22T用热传导性较低的塑料材料形成,因此,特别能够抑制(左侧和右侧的)周边部22T的温度上升。此外,前方和后方的周边部也同样可以用不同的构件形成。
在顶板22中,与煮饭单元1的底板39接近或接触的部分需要选择耐热性较高且容易使来自加热线圈14的磁力线透过的材料。与此相对,由于如果左右的周边部用不同的构件形成,则也可以不使用这种高耐热性材料,所以对于降低成本是有利的。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3中,基本工作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1同等的效果。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3中,能够抑制煮饭单元1的轮廓壳体的温度上升,另外,能够期待提高煮饭单元1的设置稳定性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28~图33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相关。图28是示出一个房屋(家庭)的整体面貌的说明图。图29是图28所示的电煮饭器的纵剖视图。图30是图28所示的电煮饭器的盖体的俯视图。图31是按时序示出图28所示的家庭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与电力指令装置的协作关系的说明图。图32是示出电煮饭器的预约煮饭工作的步骤的流程图。图33是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监视和通知工作的流程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4中的电煮饭器100具备以如下情况为目的的结构:特别是通过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的通信功能,使使用者的便利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改进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构造并实现了加热线圈的冷却效率提高。
以下,参照图28~图33说明实施方式4。
在该实施方式4中,“家电设备”EE是指假定主要在家庭中使用而设计的电气设备,包括电煮饭器100等厨房内家电设备、电视的显像机等影像设备、空调机、电动吸尘器、电动洗衣机(包括带干燥功能的洗衣机)、在浴室中使用的供热水设备等,但不限定于此。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在称为家电设备EE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地声明,包括电煮饭器100。
在该实施方式4中,家电设备EE的“识别信息”是指用于确定家电设备EE的信息并且是家电设备EE固有的信息,是在进行准确的修理、检查的情况下需要的重要信息。例如,具体而言,以下信息包括在识别信息中,但不限定于这些信息。此外,关于家电设备EE,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1)家电设备的制造者名
(2)型号
(3)形式编号
(4)额定消耗电力
(5)购买年月日(经常成为制造业者或贩卖业者的质量保证期间的起算日)
(6)使用开始年月日(在餐具清洁干燥机中,成为法定检查时期的起算日)
(7)质量保证书编号
在该实施方式4中所说的“统筹管理装置”200是指用于使两个以上家电设备EE协作并工作的装置。例如,是指使成为本发明的对象的电煮饭器100与其他家电设备EE例如空调机或换气装置协作的装置。“协作”是指将示出一方家电设备的运转状态的信息或取得的数据利用于另一方家电设备的运转或显示等。因此,统筹管理装置200具有用有线或无线信号从家电设备EE取得与家电设备EE的运转或停止、待机状态等当前状况相关的信息的功能。
在该实施方式4中所说的“电力指令装置”是指“统筹管理装置”200中的、具有消耗电力的限制功能并且具备限制一个家庭中的总消耗电力的上限的功能的装置。在一个家电设备中,有时“统筹管理装置”兼用作“电力指令装置”。另外,不限于一个家电设备的“电力指令装置”对于其他家电设备也是电力指令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电力指令装置和统筹管理装置中,参照附图标记一起使用200。
在该实施方式4中所说的“居住者”是指在后述的一个房屋中居住的人员,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但也包括在后述的居住空间HA中临时住宿规定期间的来访者、共同生活的其他人员。也包括由一人或数人借用一个或多个居住空间的人员。此外,在使用电煮饭器100或其他家电设备EE的情况下,将居住者称为“使用者”。
在该实施方式4中,“家庭”是指特定的管理者管理的一个房屋,有时也包括具有多个房间且供多个家人入住的公寓。即,即使是这种公寓,在与一个房屋的情况同样地用一个电力切断设备(一个断路器BK或多个电力切断器等)一元管理商用电力的上限的情况下,视为在此所说的家庭。
在本实施方式4中,后述的统筹管理装置(也称为“电力指令装置”)200的“工作信息”是指示出在一个家庭中设定的上限总电力量的信息、示出当前使用的使用电力量的信息、表示所述总电力量与使用电力量之差的信息、具体地确定所述电力指令装置200设为控制对象的家电设备EE的名称等信息、示出该家电设备EE的使用状态的信息、在各家电设备EE中使用的电力量的信息(例如一分钟的平均电力量)等,但不限定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4中,“家电设备侧的电力限制信息”是指与家电设备从电力指令装置200接受的关于电力消耗量的任意信号相关的信息,包括后述的电力削减请求信号AS1、电力削减指令信号AS2等那样的与指令相关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包括示出该信号的接收时期(年月和以秒为单位的时刻)和信号的含义的信息。例如,后述的对电煮饭器100的某时间点的电力削减指令信号AS2是“接收时刻:2017年5月1日17时00秒使瞬间最大消耗电力量下降2%”这样的信息。此外,该家电设备侧的电力限制信息在家电设备例如电煮饭器100中按时序存储于对其整体进行控制的主控制装置80的存储部件80R之中,即使切断主电源也不消失。将主电源接入和切断考虑为一次烹调,至少存储保持有10次的量。将超过它的量依次自动删除。
在本实施方式4中,“家电设备侧的位置信息”是指示出在居住空间HA中的哪个房间存在家电设备的信息(代码),例如以起居室为代码001、厨房为代码002、寝室为代码003的方式,事先利用电力指令装置200的中央控制部规则化,在使用家电设备EE而成为电力指令装置200的(电力)控制对象的情况下,将该位置信息与该家电设备的识别信息一起登记到电力指令装置200。此外,即使是并非为电力指令装置200的(电力)控制对象的家电设备EE,也可以发送示出其设置位置、使用场所的最新的位置信息。
在如设置于厨房的厨房家具之中而使用的内装式感应加热烹调器、固定于墙而使用的空调机那样最初的设置位置不变化的(非可搬动式)家电设备EE的情况下,能够直接持续地利用位置信息。
在该实施方式4的说明中,省略关于掌握电煮饭器100或其他各个可搬动型家电设备的最新的位置的手段的详细说明。
(整体结构)
图28示出使用本实施方式4的电煮饭器100的一个房屋的例子。在图28中,附图标记HA1示出一个房屋的居住空间(厨房)。此外,在该图28中不示出其他居住空间,此外还有“起居室”、“浴室”等,也可以有除此以外的房间。
从位于房屋的外部的电力公司的商用电源71对全部居住空间HA供给例如电压为200V的电力。该电力经由电能表110被引入到房屋的内部。附图标记111是经由断路器BK与电压为200V的所述商用电源71连接的电源线(主干线)。在所述电源线111分别连接有各种家电设备EE。电煮饭器100以外的家电设备省略图示。
附图标记200是经由断路器BK被供给电力的电力指令装置(兼用作统筹管理装置),以壁挂状态设置于如居住空间HA(厨房)的墙面等家人能够容易地接近的位置或者设置于地面上。
在图28中,附图标记AD是电源插座。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由于从居住空间HA的各家电设备EE本身对电力指令装置200发送示出设置的居住空间HA的位置信息、房间信息等识别代码,所以也可以省略该电源插座。
在图28中,附图标记112是与所述电力指令装置200连接的路由器,该路由器经由互联网等广域的通信线路网(也称为“通信网络”或“互联网”)114与发送电力削减指令信号或电力紧缺信息等的地区电力公司或公共机关、信息提供机关等外部机关113连接。
附图标记115是信息通信终端设备。在该实施方式4中所说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是使用者轻便地携带而能够在屋内或屋外或其他外出目的地等处进行通话、数据(包括邮件信息)的通信的终端设备。虽然不能打电话但能够用互联网下载信息、发送邮件或发送远程操作信号的设备被称为“携带用通信设备”。能够搬移的小型个人计算机也是一种信息通信终端设备。
本实施方式4中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具备与各家电设备EE的输入输出部接近到几厘米左右(或者也可以接触)而以近距离通信进行信号的授受的功能。此外,该近距离通信是指作为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已知的无线通信的国际标准技术。
在该NFC的通信中,在家电设备EE侧嵌入有所谓无线标签(NFC标签)。该NFC标签包括NFC用的通信控制IC(以下称为“NFC控制电路”)、与该控制电路连接而当从外部接受到规定频率的无线时产生用于所述控制电路的电力的天线以及与所述NFC控制电路连接的微型芯片存储器(以下称为“NFC存储部”)。
另一方面,在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侧,能够经由该NFC标签从作为一个家电设备EE的所述电煮饭器100的(煮饭单元1的)NFC存储部(未图示)读取数据(取得状态信息),并且相反地从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侧向所述煮饭单元1的NFC存储部(未图示)发送控制数据(控制命令),控制装置50按照存储在所述NFC存储部中的所述控制指令进行控制工作(有时将这种形式的NFC标签称为“有源标签”)。在电煮饭器100以外的家电设备EE中也具备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该实施方式4的NFC不仅具有在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侧读出位于家电设备EE的内部存储装置的信息的功能(有时将这种功能的NFC标签称为“单纯标签”),也保有能够利用来自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的控制命令起动家电设备EE侧的工作的功能。换句话说,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不仅具有从家电设备EE读出各种信息的功能,还具有向NFC存储部写入的功能,保有读取器和写入器这两个功能。
此外,NFC的优点可以说在于一般不限制能够用通信交换的数据的形式,当然能够交换文本数据,还能够交换视频、XML数据等。
虽然没有图示,在通信线路网114上经由中继服务器连接有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的基站,能够从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经由该基站访问路由器112。也就是说,如果从远程将该家庭的居住者拥有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与通信线路网114连接,则能够与电力指令装置200连接。
另外,能够经由该电力指令装置200与电煮饭器100的无线通信部26(参照图2)连接,并从远离居住空间HA的位置进行远程控制。但是,在该实施方式4中,不能从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进行对电煮饭器100或其他家电设备EE的直接远程操作。其原因为,在家电设备EE中,存在如电热烹调器等那样向室内直接发出辐射热的设备,所以出于安全考虑而不采用从房屋外经由许多人利用的通信线路进行远程操作,代之为全部经由电力指令装置200的操作。
也可以是,在房屋的内部,能够经由路由器112或家用服务器(未图示)、局域网设备(未图示)与电煮饭器100连接。
接着说明图29。图29是与实施方式1的图2相同地从正横向观察电煮饭器100整体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省略一部分结构的剖面显示(阴影线)。
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其内部空间中具备冷却风扇13、卷绕成较薄的圆盘状(圈状)的加热线圈14、送电线圈17、在俯视时为圆形的防磁板19、控制装置50以及检测厨房等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
所述防磁板19具有横向分隔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空间的高度,利用该防磁板19和水平设置的较大平面面积的塑料制分隔板96划分在俯视时为圆形的腔室97。该腔室作为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第一送风路SH1发挥功能。
所述腔室97收容有加热线圈14。所述冷却风扇13位于该腔室97的正后方,以吹出口位于前方,另外进气口成为后方BU的方式纵向设置。
附图标记98是通气口,形成在构成所述腔室97的防磁板19的后部。
从所述冷却风扇13吹出的冷却风从该通气口98起以贯通腔室97中的方式前进,并经由设置于左侧方的排气口(未图示)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外部放出。
附图标记99是在从冷却风扇13观察时配置在冷却用空气流的上游侧的风向板。
在图29中用较粗的箭头示出的是利用冷却风扇13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空间中产生的冷却风的流动。
从图29可明确,在该实施方式4中,从主控制装置80的背后侧的进气孔吸引居住空间HA的新鲜空气,该冷却风在主控制装置80的周围流动并将其冷却,其后被送入所述腔室97。因此,有效地冷却加热线圈14,并且也冷却存在于其正上方的顶板22。
附图标记96A是形成在所述分隔板96的中央部的通孔。该通孔形成在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的正上方并以使红外线通过的方式开口,所述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感知从内锅3辐射的红外线而以非接触方式感知温度。
利用所述分隔板96在其下方划分由防磁板19包围的下部空间108,在该空间中配置有利用支撑基板32固定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由于是该构造,所以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不易受到来自加热线圈14的高温,所以能够进行更准确的温度检测。
另外,作为在与煮饭单元1之间传递重要的控制信息的部件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位于所述腔室97的前方侧的第二送风路SH2之中,与加热线圈14隔着防磁板19位于相反侧。因此,该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也不易受到来自加热线圈14的热影响。另外,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也同样是避免温度上升的结构。
此外,利用防磁板19(分隔壁)划分形成腔室97,但也可以添附于防磁板地配置例如塑料板等。也就是说,无需由防磁板19构成腔室97的整体。
接着说明图30。图30是图28所示的电煮饭器的盖体的俯视图。
在图30中,附图标记20是电煮饭器100的煮饭单元1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输入操作部),分别具备:开始煮饭工作或确定预约的“煮饭开关”67、指示以一定的规定温度对煮好的米饭进行保温的模式的“保温开关”75、进行通常的煮饭、粥、杂烩饭等各种煮饭菜单的选择的“菜单开关”65、选择并输入白米或糙米等要煮的米的种类的“米种类开关”63、用语音通知煮饭单元1的状态和接下来需要的操作或调整通知的音量等进行语音模式的开关的“语音导航用开关”76、进行预约煮饭功能的设定的“预约开关”68、用于取消或关掉各种输入操作或模式的“关/取消开关”66以及能够分别选择煮饭方法(煮饭程度)的“普通”、“较硬”及与通常煮饭不同的“粥”的“煮饭方法开关(硬度开关)”64。
上述各开关可以是如通过使用者按下而使内置的电触点闭合并产生输入信号那样的机械开关或者静电电容式的触摸式开关中的任意开关,另外也可以组合使用。当在蒸焖工序结束后操作所述保温开关75时,开始保温模式。
附图标记77是能够通过按下一次而将消耗电力减少规定量的节电开关。例如,当在预热工序中按下该节电开关时,使消耗电力减少最初的数分钟,但相应地预热工序的需要时间变长,所以在由液晶显示画面等构成的第一显示画面11A上显示该主旨的注意事项,另外,即使不每次都按下所述语音引导(导航)用开关76,也进行“选择了节电模式。预热工序的时间将延长数分钟”这样的引导。
附图标记78是通过按下一次从而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显示与健康的煮饭相关的信息的健康信息显示开关。此外,在按下该键的情况下,能够经由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无线通信部26和电力指令装置200从外部机关113的信息服务器取得米或煮饭方法等信息。
附图标记91是用于使具有NFC输入输出部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接近而能够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的NFC输入输出部,接近盖体1B的上表面而埋入其内部。并且,在盖体1B的上表面上,用“触摸(TOUCH)”这样的文字显示使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接近或接触的目标位置,从而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认作为NFC输入输出部的无线通信部(输入输出部件)91的无线标签(NFC标签)91T的位置。
在图30中,附图标记81是显示在所述第一显示画面11A上的电力优先信息,在由无线通信部26接收到电力削减请求信号AS1、电力削减指令信号AS2等与指令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用红外线信号经由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向煮饭单元1传送信息,在接受该信息后,控制装置50向所述第一显示画面11A的驱动电路(未图示)指示显示。但是,仅在煮饭单元1正执行预热工序或煮饭工序的期间显示。
附图标记82是相同地显示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的沸腾工序显示信息。使用者容易理解:该图30所示的状态为当前正在执行煮饭工序且内锅3的内部为沸腾状态,即使家电设备(电煮饭器)从电力指令装置200接收到电力削减请求信号AS1和电力削减指令信号AS2,也不进行削减电力这样的应对。
接着说明图31。图31是按时序示出图28所示的居住空间HA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电力指令装置200的协作关系的说明图。
在图31中,附图标记L1~L10是从电煮饭器100向电力指令装置200发送的运转信息信号。
在图31中,用虚线示出的四方的框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煮饭单元1相关的范围。
附图标记L1是示出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连接商用电源71而成的主电源接入(接通)的信号。此外,在具有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接入主电源的电源开关的情况下,在按下该开关并接通的时间点发送。
附图标记L2是选择预约煮饭模式的信息。附图标记L3是在煮饭开始的预约时刻接近的情况下(例如预约煮饭的设定时刻的5分钟前)被发送的预告信息(也称为“开始请求信号”)。
在图31中,附图标记KS是在从所述开始预告信息(也称为“开始请求信号”)L3起短时间(通常为数秒以内)内,从电力指令装置200发送的“煮饭开始许可信号”。只要该信号没有到达电煮饭器100,电煮饭器100的主控制装置80就不向变压器电路73发送实际的加热开始指令信号。
附图标记L4是一个运转信息信号,示出变压器电路73实际被驱动,开始感应加热工作,并开始预热工序。
附图标记L5是示出已开始煮饭工序的运转信息信号。附图标记L6是示出煮饭工序已结束的运转信息信号。在该煮饭工序的执行时间段中,不根据来自外部的操作或指令进行电力的削减。也就是说,即使该电煮饭器100实际接收到电力削减指令信号AS2,削减电力也在接下来的运转信息信号L6以后。此外,在电力指令装置200中,即使将电煮饭器100登记于电力削减对象电气设备,当该电力指令装置200接受到是煮饭工序这样的运转信息信号L5时,即使接收到电力削减指令信号AS2,也不与此相应地向电煮饭器100发送电力削减指令信号。
附图标记L6示出煮饭工序已结束的运转信息信号。附图标记L7示出蒸焖工序已结束。附图标记L8是示出保温工序开始的运转信息信号。附图标记L9是示出保温工序结束的运转信息信号。此外,仅对盖体加热部件9A和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这两个部件通电而进行保温工序。
附图标记L10是示出将商用电源71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连接切断而成的主电源切断(断开)的信号。在上述各信息L1~L10中,以秒为单位包括该当前时刻。此外,还有针对各运转信息信号的来自电力指令装置200侧的响应信号,但省略详细的说明。
由于电力指令装置200使电煮饭器100的要求电力(比其他家电设备EE)优先顺序最高,并最优先地确保电煮饭器100的要求电力,所以即使快要超过断路器BK的额定容量或者快要超过使用者指定的上限电力容量,也不在沸腾工序中削减电力,能够煮出好吃的饭。
(电煮饭器的预约煮饭工作)
接着,参照图32说明作为该实施方式4的一个特征的电煮饭器100的预约煮饭工作。
步骤SE1~SE8示出到预约煮饭的设定为止的工作,是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的工作。
使用者按下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预约开关68,进行煮饭时刻的设定,当最后按下煮饭开关67时,生成预约煮饭的设定确定信号,预约煮饭的设定确定(SE1)。
接受该确定信号,将示出预约煮饭模式的设定的运转信息信号L2从无线通信部26发送到电力指令装置200(SE2)。此时,将煮饭工作开始时刻信息如“20:00”那样以24小时显示的方式一并发送。另外,例如可以用示出“居住者B”的代码编号等,将预约设定者(推定为使用者)的信息包括在这些数据中并发送。
接着,计算使用者设定的煮饭开始时刻与当前时刻的时间间隔。此外,在使用者设定煮饭希望时刻的情况下,设定“煮饭完成时刻”。也就是说,考虑到想在回家时预先使煮饭完成而将设定时刻设定为“20时00分”,在控制装置50中,接受该输入并计算煮饭工序(在该情况下,包括预热工序、煮饭工序、蒸焖工序这三个工序)的需要时间,计算预热工序的开始时刻(SE3)。
根据步骤SE3的计算结果,在有60分钟以上的时间的情况下,在接下来的步骤SE4中成为“是”,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E5。步骤SE5的“待机处理”是指,内置于控制装置50的待机判断部在接收到煮饭开始时刻的信息的情况下,为了设为待机状态,从当前时刻起到该指定时刻的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前)期间,切断向控制装置50的电源供给,第一显示画面11A也停止工作。由此,消除煮饭单元1侧的电力消耗。此外,所述待机判断部使用来自计时部件50T的时刻信息,以一定时间(例如一分钟)间隔检查是否从当前时刻起成为煮饭(开始)的指定时刻的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前。关于其以后的工作,省略说明。
另一方面,根据所述步骤SE3的计算结果,在没有60分钟以上的时间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E6。在步骤SE6中,以一定时间间隔检查是否成为指定时刻的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前,在该步骤中成为“是”时,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7。
在步骤SE7中,将示出预约煮饭模式下的煮饭开始的运转信息信号(预告信号)L3从无线通信部26发送到电力指令装置200。此时,将煮饭工作开始时刻信息如“20:00”那样以24小时显示的方式一并发送。
在接下来的步骤SE8中,利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和第一显示画面11A,用语音或文字通知已开始煮饭工作。关于其以后的工作,省略说明。
(预约煮饭期间的监视工作)
接着说明图33。
说明作为该实施方式4的一个特征的电煮饭器100的预约煮饭期间的监视工作,步骤SU1~SU8示出监视工作的步骤,是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的工作。如上所述,煮饭单元1在预约煮饭期间有时不向控制装置50供给电力,所以由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执行监视工作。
作为该实施方式4的一个特征的电煮饭器100的监视工作不仅在预约煮饭期间进行,在煮饭期间也进行,所以在图33中不记载为预约煮饭。
首先,如用步骤SU1示出的那样,监视工作从开始煮饭工序或预约煮饭工序的阶段起开始。
在事先使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接近近距离无线通信部91并将该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登记于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当开始煮饭工序或预约煮饭工序时,主控制装置80与事先从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发送的登记数据(存储于存储部件80R)进行核对(SU2),在有登记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的情况下,指定该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并从无线通信部26通知煮饭开始或设置了预约煮饭(SU3)。
此外,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也可以登记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另外,由于向电煮饭器100(包括感应加热烹调器10、煮饭单元1)事先登记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的识别信息或地址等的方法已知有发送MAC地址等各种方法,所以省略对这些方法的说明。
其后,说明假设煮饭单元1因某种原因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顶板22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基准位置)移动的情况。例如,对应如下情况:虽然居住者A对电煮饭器100设置了预约煮饭,但是其他居住者B不知道该情况而不经意地使煮饭单元1移动。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在煮饭期间和预约煮饭期间(从设置预约煮饭后,到实际的煮饭工序、蒸焖工序及保温工序全部结束为止),以一定时间或规定的定时如图12的步骤S6那样进行基准位置判定工作。
因此,在假设煮饭单元1因某种原因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基准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步骤SU4成为“否”,进入步骤SU6。因此,即使事先登记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假设位于居住空间HA外部的远程位置,也经由电力指令装置200从无线通信部26向该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通知。在从该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存在某些回送的情况下(SU7),进入步骤SU8,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通知部件70,用文字或语音等进行通知。另外,在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向煮饭单元1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也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向该煮饭单元1发送外部的回送信息。
在此所说的“回送”是指在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侧事先从多种固定形式消息或警报中选择并登记的信息,例如在有“警报”这一回送指定的情况下,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或煮饭单元1中,由于煮饭单元为正在使用,所以成为要求在家的居住者赶快确认的内容。该回送也可以预先设定为:在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中,特别是只要使用者不操作,就迅速地(例如10秒以内)自动发送。
假设煮饭单元1未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基准位置移动,且煮饭工序、蒸焖工序及保温工序全部结束的情况下(SU5),一系列的监视工作结束。此外,该监视工作可以不是全部仅由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执行,也可以使煮饭单元1负责其一部分工作。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在煮饭单元1中具备二次电池95等供电部,能够执行用于监视的信息处理。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在煮饭期间和预约煮饭期间(从设置预约煮饭后,到实际的煮饭工序、蒸焖工序及保温工序全部结束为止),如在步骤S6中示出地进行基准位置判定工作,但也可以不将保温工序作为对象。即,意味着在结束了蒸焖工序的阶段使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煮饭单元1的协作关系的维持结束,在结束了蒸焖工序的阶段,即使煮饭单元1的位置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上脱离,并变化到其他位置例如饭桌等上,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任何工作也不会受到影响。这样,在结束了蒸焖工序的情况下,不进行对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功能的限制,所以能够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立刻使用于其他烹调。
实施方式4的总结.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该实施方式4中,公开了以下结构的加热烹调系统。
即,实施方式4的加热烹调系统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上表面具备顶板2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上使用并内置有内锅3的煮饭单元1,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3的加热线圈14和用于设定该加热线圈14的通电条件并位于所述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表面与所述煮饭单元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S,
在所述空隙S的后方且所述煮饭单元1的底面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的相向部上,形成有用于使红外线信号通过的窗37,所述红外线信号在该煮饭单元1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间传递用于煮饭控制的信息,
具备无线通信部26,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利用所述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期间或预约煮饭的期间中的至少任一方的情况下,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在判定为在规定的基准位置没有所述煮饭单元1时,所述无线通信部26以无线的方式向外部通知。
根据该结构的加热烹调系统,能够利用所述空隙S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前方部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过热,并且由于在检测到煮饭单元1在煮饭期间或预约煮饭期间从基准位置分离的情况下,对电力指令装置200或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等外部设备进行通知,所以能够进行监视以可靠地执行煮饭,能够使使用者的便利性、安心感增强。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4中,基本工作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1同等的效果。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4中,由于在检测到煮饭单元1在煮饭期间或预约煮饭期间从基准位置分离的情况下,对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等进行通知,所以能够进行监视以可靠地执行煮饭,能够使使用者的便利性、安心感增强。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4中,由于利用所述分隔板96在其下方划分由防磁板19包围的下部空间108,在该空间中配置有利用支撑基板32固定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所以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不易受到来自加热线圈14的高温,所以能够进行更准确的温度检测。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4中,由于利用所述分隔板96在其下方划分由防磁板19包围的下部空间108,在该空间中配置有利用支撑基板32固定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所以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不易受到来自加热线圈14的高温,所以能够进行更准确的温度检测。
并且,作为通气口且形成在所述防磁板19的后端部19A的通气口98也与下部空间108连通,导入来自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因此,不会发生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受到加热线圈14的高温而过热这样的不良情况。
另外,由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位于所述腔室97的前方侧且与加热线圈14隔着兼用作防磁板19的分隔壁而位于相反侧,所以该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也不易受到来自加热线圈14的热影响,所以能够抑制由热导致的故障或异常等的发生。另外,由于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也同样是避免温度上升的结构,所以能够抑制配置于此的电子部品的故障或短寿命化。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4中,如用图29说明的那样,由于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顶板22的下方划分形成腔室97(第一送风路SH1),在其内部配置加热线圈14,并用从冷却风扇13供给的冷却风冷却该腔室,所以防止了加热线圈14的过热,有助于防止顶板22的过热。
并且,由于该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也利用第二送风路SH2到达所述送电线圈17的周围,所以也冷却送电线圈17,也能够防止送电线圈17的过热。
实施方式5.
图34~图37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相关,图34是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1。图35是示出图3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2。图36是示出图34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3。图37是示出图34的煮饭单元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5中的电煮饭器100变更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起动时的工作程序。另外,特别是具备以如下情况为目的的结构:变更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的工作程序,使使用者测量米的重量的情况下的操作性提高。
以下,图33所示的控制工作的步骤是对实施方式1的图12中的步骤S1至S12进行改进得到的步骤。
与图12同一或相同的步骤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进行说明。
首先,当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电源插头101与商用电源71连接时,如果煮饭单元1载置在正确的位置,则舌簧接点开关31成为接通(闭合)(S1)。
于是,即使使用者不对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或煮饭单元1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进行任何操作,主控制装置80也利用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或其他电流传感器(未图示)开始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构成部品是否有异常的自检验(S2)。
然后,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80驱动送电线圈17,开始供给规定的电力。通知部件70也起动(S3)。另一方面,以“弱”模式使冷却风扇13运转开始(S4)。因此,用冷却风冷却送电线圈17。
在该阶段中,主控制装置80通过舌簧接点开关31为接通从而知晓煮饭单元1载置于正确的位置,接着,煮饭单元1起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A。在实施方式1中,主控制装置80驱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B)33,但在该实施方式5中,在从供电部件6向控制装置50供给电力的阶段中,开始控制装置50的工作程序,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发送红外线信号(SM5)。
于是,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B解读由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接受到的红外线信号,并向主控制装置80输入其结果。主控制装置80最终确认煮饭单元1载置于正确的位置(SU4)。
如果在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发送事先确定的正规的红外线信号后,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B侧不能接收这种正规的红外线信号的情况下,即使煮饭单元1载置于正确的位置,也假定上次烹调时的烹调液滴下且成为污垢并粘着于窗37的上表面而妨碍红外线通信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主控制装置80侧下达错误判定。在图36中示出该错误判定(SU4)以后的工作。
由于在煮饭工作期间也在两个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35之间交换工作数据或温度数据等,所以即使假设原因为窗37的污垢也不许可煮饭工作。此外,在图34中,在步骤SU4中,在基准位置判定结果成为NG的情况下,进入图16所示的异常应对步骤,后面对此进行说明。
在图34中,在步骤S7中,主控制装置80进行如下处理:使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指令信号产生无效化。具体而言,切断用于使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信号产生的信号而不产生输入信号,但关于该无效化手段,不对其方法做任何限定。
由于通过来自该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部的无效化处理,从而即使例如瞬间地抬起煮饭单元1并操作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这种操作也不输入到主控制装置80,所以不能在将要煮饭前停止而单独开始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
接着,在煮饭单元1中,利用语音通知部件90V等通知部件90,通知从现在起进行煮饭工作(S8A)。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利用语音通知部件70V等通知部件70进行通知,所以该部分也与实施方式1不同。
在接下来的步骤S9中,为了判断在煮饭单元1中是否进行了煮饭开始的指令,所以进入待机状态。在载置煮饭单元1后,实际煮饭开始前,调节内锅3中的水的量等需要时间。因此,由计时部件80T测量等待时间(S10)。
例如,在没有示出开始煮饭的指令信号(S11)且也没有经由无线通信部26的煮饭开始的指令信号(S12),并从步骤10的阶段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1(例如60分钟)的情况下(S13:参照图35),主控制装置80判断为因某种原因推迟煮饭。
接着说明图35。
图35所示的控制工作的步骤是对实施方式1的图13中的步骤S13至S18进行改进得到的步骤。也就是说,示出在进行了煮饭工作开始的准备的状态下没有重要的煮饭指令而时间经过的情况下的工作。
在从步骤10的阶段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1(例如60分钟)的情况下(S13),在煮饭单元1中,利用语音通知部件70V等通知部件70通知已取消煮饭工作(SM14)。在该步骤中煮饭单元1进行通知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的图13不同。
接着,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控制装置50停止煮饭单元1的供电(S15)。具体而言,发出停止向送电线圈17和冷却风扇13供电的指令。
在从步骤10的阶段起经过了规定时间T2(例如61分钟)的情况下(S16),主控制装置80解除来自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部的无效化处理(S17)。因此,在该阶段中,例如,如果使煮饭单元1向其他位置移动,则能够操作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并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开始其他加热烹调。此外,在也没有该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操作的情况下,主控制装置80自己自动切断主电源,进行考虑了安全性的工作以避免不经意地进行加热工作(S18)。
接着说明图36。
图36所示的控制工作的步骤与实施方式1的图16中的步骤SA1至SA9相同。在图34的步骤SM6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由主控制装置80执行该图36的处理。也就是说,图36示出在煮饭工作开始前,由主控制装置80检测到煮饭单元1不存在于基准位置的事态的情况下的工作,由于图36所示的步骤SA1~SA9与图16所示的步骤SA1~SA9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以下,说明图36。图36所示的控制工作的步骤是对实施方式1的图20中的步骤SR9以后进行改进得到的步骤。
如用实施方式1的图19说明的那样,当使用者结束煮饭时的饭的硬度的输入(SR8)时,接着,控制装置50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显示能够测量米的重量这一情况。另外,也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SR9)。
在该实施方式5中,在盖体1B为打开的情况下,如果其后关闭盖体1B并按下煮饭开关67,则能够不经由米重量测量的步骤而立刻转移到煮饭,具有如下优点:对熟知煮饭时的水量的使用者来说,能够迅速地前进到煮饭开始的步骤。
在图37中,当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SR9),并开始规定的时间T6的测量(ST1)时,具有判断盖体1B是否开放的步骤。
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也可以是,除了开放盖体1B的盖开闭按钮、与该开闭工作联动的机构之外,还设置作为盖体开放传感器93的微型开关或舌簧接点开关等,控制装置50检测盖体1B的开放。
或者,也可以从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前起,控制装置50监视煮饭单元1的重心的位置在前后移动的情形并检测盖体1B的开放。
例如,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在煮饭单元1或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前后方向上设置两个重量传感器,这些煮饭单元1或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重量施加于该重量传感器的情况下,当开放盖体1B时,该盖体1B经由后部的铰接部(未图示)在垂直或比垂直稳定的向后方倾斜的状态下由煮饭单元1支撑。
因此,由于当开放盖体1B时,在该盖体1B的开放前后,前方侧的重量传感器的测量值减少,盖体1B的重量施加于后方的铰接部(未图示)侧,所以后方侧的重量传感器的测量值增加。
特别是由于在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前的阶段中具有能够依次读出米的品牌和饭的煮饭程度即饭的硬度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修正的步骤(SR7、SR8),所以在操作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场景中,使用者通常需要关闭盖体1B再进行,此时的前方侧的重量传感器的测量值与后方侧的重量传感器的测量值的平衡会由于其后的盖体1B的开放而变化。
因此,即使不设置作为盖体开放传感器93的微型开关或舌簧接点开关等硬件,控制装置50也能够按上述方式用对多个重量传感器的测量值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软件来检测盖体1B的开放。
在图37中,当检测到盖体1B的开放时,控制装置50进入接下来的工作步骤ST12。然后,为了慎重起见,再一次检查盖体1B的开放有无,其后,当检测到煮饭开关67被按下(ST13)时,用第一显示画面11A和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保持盖体1B关闭且不打开这样的提醒注意的通知(ST15),当检测到盖体1B被关闭(ST16)时,进入上述步骤SR10。
因此,在步骤SR10中,用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例如“米的重量测量结果为500g。由于判定为水量适当,所以将要以较软模式开始煮白米饭”这样的语音引导。
另外,第二显示画面11B使显示工作结束(关闭)。
这样,能够不经由米重量测量的步骤而立刻转移到煮饭。
另一方面,在所述步骤ST2中判定为盖体1B开放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T3。
在该步骤ST3中,判断是否操作了配置在米重量测量的操作部18上的操作键18A而具有米的计量指令。如果按下规定的操作键18A,则在保持打开盖体1B的状态下进行米的重量的测量(ST4)。
利用重量测量部件94在将米放入内锅3中的状态下计量,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重量,另外,也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用数值显示重量(ST5)。
其后,例如如“是500毫升”那样,与该米的重量相称的水量由语音通知部件90V通过语音通知,另外,也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用数值显示(ST6)。
因此,如果在保持打开盖体1B的状态下注入被通知的量的水并按下规定的操作键18A,则利用重量测量部件94在将米和水放入内锅3中的状态下再次计量,由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其判定结果,另外,也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显示(ST6)。
其后,当检测到煮饭开关67被按下(ST13)时,用第一显示画面11A和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保持盖体1B关闭且不打开这样的提醒注意的通知(ST15),当检测到盖体1B被关闭(ST16)时,进入上述步骤SR10。
在所述步骤ST3中,当不操作配置在米重量测量的操作部18上的操作键18A且时间经过时,在该期间,在步骤ST8中具有经过时间的检查,在从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起没有经过30分钟的情况下,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正在等待重量测量的指令,另外,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显示(ST11)。
这种督促可以每隔几分钟进行。当在步骤ST8中判断为经过了30分钟时,有可能使用者在打开盖体1B的状态下在某些作业中花费功夫,或进入其他烹调的准备,煮饭设置被推迟,所以为了向使用者提醒注意,进行错误通知(ST9)。该错误通知可以用通知部件90和第二显示画面11B进行。然后,控制装置50中止一系列的煮饭条件的设定作业,结束第二显示画面11B和第一显示画面11A的工作,并消除这些画面显示(ST10)。
此外,在所述步骤ST13中,当没有按下煮饭开关67且就这样时间经过时,在步骤ST14中具有经过时间的检查,在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后没有经过30分钟的情况下,返回所述步骤ST2,再次进行盖体1B是否开放的检查。但是,在经过了30分钟的情况下,进入所述步骤ST9,进行错误通知。该错误通知可以用通知部件90和第一显示画面11A进行。然后,控制装置50中止一系列的煮饭条件的设定作业,结束第二显示画面11B和第一显示画面11A的工作,并消除这些画面显示(ST10)。
实施方式5的总结.
该实施方式5所示的电煮饭器100与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同样地,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加热线圈14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煮饭单元1的受电线圈7供电的送电线圈17,
并且,具有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导入的第一送风路SH1和第二送风路SH2,用第一送风路SH1的冷却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14,用第二送风路SH2的冷却风冷却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34的过热。
并且,通过在第二送风路SH2中配置送电线圈17,从而也能够抑制该送电线圈的温度上升。
并且,该实施方式5的电煮饭器100的特征性结构为,具备:
在上表面具备顶板2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上使用并内置有内锅3的煮饭单元1,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3的加热线圈14和用于设定该加热线圈14的通电条件并位于所述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表面与所述煮饭单元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S,
在所述空隙S的后方且所述煮饭单元1的底面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的相向部上,形成有用于使红外线信号通过的窗37,所述红外线信号在该煮饭单元1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间传递用于煮饭控制的信息,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或煮饭单元1在利用所述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开始前,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在判定为在规定的基准位置没有所述煮饭单元1时(图34的步骤SM6),在不向所述加热线圈14开始通电的状态下进行中止煮饭工作的处理(图36的步骤SA8),并且在检测到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存在问题后的阶段中,事先进行通知(图36的步骤SA1、SA8)。
因此,由于在开始利用煮饭单元1进行的煮饭工序前的阶段中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在检测到煮饭单元1的载置存在问题后的阶段中,中止煮饭工作等并事先向使用者通知不良情况,所以具有能够防止使用者的使用上的误解或误操作这样的优点。
实施方式6.
图38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相关,是示出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以下,以盖体1B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结构与图30(实施方式4)相同这一前提进行说明。
该实施方式6中的电煮饭器100变更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工作程序。另外,特别地变更了在煮饭单元1中结束煮饭工序后的控制装置50的工作程序。
电煮饭器100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进行与实施方式1的图12~图14所示的工作步骤S1~S30相同的工作。
然后,如图38对步骤S30以后进行了改进。
首先,当煮饭工序结束(S30)时,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通知部件70通知要进入蒸焖工序(SU1)。
另一方面,在煮饭单元1中,也与此同步地利用通知部件90通过语音来通知将要进入蒸焖工序。
为了掌握蒸焖时间而开始经过时间的测量(SU2),在经过规定的蒸焖工序的时间(例如5分钟)的情况下,利用通知部件70通过语音通知例如“由于蒸焖工序已结束,所以能够立刻食用”这样的引导(SU3)。
由于保温开关75是当在蒸焖工序结束后被操作时指示开始保温模式的开关,所以在接下来的步骤SU4中进行保温开关75是否由使用者按下的判断。
在按下保温开关75的情况下,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对主控制装置80要求提供来自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的温度测量结果的数据,并基于提供的数据计算能够保温时间(SU5)。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方法:控制装置50不要求提供数据,由主控制装置80自身计算能够保温时间,控制装置50取得其结果。在后者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示出保温开关75被按下的特定的识别代码或数据,主控制装置80接受该数据等,开始能够保温时间的计算工作。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按下保温开关75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U5。例如,即使在煮饭开始时间点使用者清楚地自知煮饭的事,但其后也有可能忘记煮饭的事。这样,当忘记煮饭的事时,有时不在电煮饭器100的附近,有可能也没有注意到蒸焖工序的结束而就那样放置。
在步骤SU5中,在规定时间(例如15分钟)中,保持例如每隔1分钟进行保温开关75是否被按下的检查,当经过该缓充时间时,进入步骤10。
在步骤10中,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通知部件70通知已结束保温工序。
在该步骤SU4~SU10的期间,有以最小限度的加热量(火力)加热盖体加热部件9A、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及感应加热线圈14的情况和完全不通电的情况。在居住空间的气温较低的冬季等时,由于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15向主控制装置80输入较低的气温的室温数据,所以煮饭单元1有可能在上述规定时间(例如15分钟)期间冷却。
因此,预想这种场景而在主控制装置80中也编程了如下情况:驱动盖体加热部件9A、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及感应加热线圈14的全部或一部分,并整体以例如30W~100W左右的消耗电力暂定地进行保温工作。
在步骤SU7中,开始进行算出的能够保温时间TX(例如3小时)的保温工作。另外,利用通知部件70通知将要进入保温工序(SU7)。
该实施方式6的保温工序与实施方式1不同,驱动感应加热线圈14而进行。因此,仅用盖体加热部件9A和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难以使温度上升的内锅3的底部也能够维持规定的保温温度(例如70℃左右)。
然后,重复进行(例如以数秒以内的时间间隔)是否经过能够保温时间TX(例如3小时)的检查(SU8)和煮饭单元1是否存在于基准位置的检查(SU9)。
因此,在与指示煮饭工作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未察觉到煮饭单元1正在保温工作,为了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使用于其他加热烹调而使之移动的情况下,步骤SU9判定为“是”。于是,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通知部件70通知已结束保温工序。另外,与此大致同时地,同样地也利用煮饭单元1侧的通知部件90通知已结束保温工序(SU10)。
并且,使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功能恢复。也就是说,解除向主控制装置80的输入禁止措施(SU11)。
因此,能够立刻操作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并开始希望的加热烹调。
在所述保温工序中,在驱动感应加热线圈14的情况下,变压器电路73被停止驱动(SU12)。另外,在利用来自供电部件6的电力加热盖体加热部件9A或内锅侧面加热部件9B的情况下,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停止它们的加热(SU12)。
并且,在驱动感应加热线圈14的情况下,从送电线圈17进行供电的情况下,也停止使它们冷却的冷却风扇13的运转(SU13)。
然后,主控制装置80自己切断主电源电路。另一方面,由于在被移动的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侧,也利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而知晓不在基准位置,所以控制装置50停止向送电线圈17的供电,并停止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功能。
实施方式6的总结.
该实施方式6所示的电煮饭器100与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同样地,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加热线圈14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煮饭单元1的受电线圈7供电的送电线圈17,
并且,具有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导入的第一送风路SH1和第二送风路SH2,用第一送风路SH1的冷却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14,用第二送风路SH2的冷却风冷却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34的过热。
并且,通过在第二送风路SH2中配置送电线圈17,从而也能够抑制该送电线圈的温度上升。
并且,该实施方式6的电煮饭器100具备如下特征性结构:
具备:在上表面具备顶板22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上使用并内置有内锅3的煮饭单元1,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3的加热线圈14和用于设定该加热线圈14的通电条件并位于所述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表面与所述煮饭单元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S,
在所述空隙S的后方且所述煮饭单元1的底面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所述顶板22的相向部上,形成有用于在该煮饭单元1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间使红外线信号通过的窗37,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规定的位置并执行保温工序期间,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监视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另外,将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继续设为无效,
并且,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不能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检测到在规定的位置具有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使所述煮饭单元1的保温工序结束,并解除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的无效化。
因此,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前方部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过热。
另外,由于能够在利用煮饭单元1的保温工序的阶段中,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1的载置,在检测到煮饭单元1的载置存在问题的阶段中,中止保温工作并解除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输入操作的无效化,所以具有如下优点:能够防止使用者的使用上的误解或误操作。
实施方式7.
图39~图44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相关,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电煮饭器的立体图。图40是煮饭单元的盖体的俯视图1。图41是煮饭单元的盖体的俯视图2。图42是示出图39的煮饭单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43是示出由图39的煮饭单元进行炖煮烹调的情况下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图44是图39的煮饭单元的炖煮烹调中的控制方案的说明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7中的电煮饭器100中,特别是使煮饭单元1的烹调菜单充实化。即,在煮饭单元1中,能够进行“炖煮”烹调、“粥”、“蒸”烹调。为了实现该情形,变更了煮饭单元1的控制装置50的工作程序。
另外,也部分变更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主控制装置80的工作程序。
并且,能够利用蒸汽排出器(有时也称为米汤回收器),向内锅3内部注水,使使用者的煮饭开始前的水量调节的便利性提高,所述蒸汽排出器用于释放在内锅3的内部在煮饭工序等时产生的水蒸汽。
并且,改进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并以也能够容易地进行配置于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第一显示画面11A的辨识性、米的重量的测量指示和结果的确认等的方式改进。
该实施方式7中的电煮饭器100在由感应加热烹调器10和煮饭单元1构成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另外,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结构也与实施方式1基本相同。
在进入实施方式7的具体说明之前,关于“炖煮”烹调、“粥”、“蒸烹调”,说明概要。
(1)“炖煮”烹调:将蔬菜或肉等食材放入到添加水、调味料而成的汤等中并加热而能够进行水煮烹调的电煮饭器例如由日本特开2005-296366、日本特开2007-181521及日本特开2004-329488提出。另外,准备煮饭用和水煮用的专用内锅并根据煮饭和水煮更换使用该内锅的方案也由上述日本特开2004-329488提出。
(2)“粥”:在电煮饭器中准备“粥”菜单并能够熬粥的结构例如由日本特开2007-135884、日本特开平8-164065提出。如上述日本特开2007-135884所示,有加热时间比较长而做出的浓厚的粥和相反地以比较短的时间做出的较稀的粥。在熬粥的情况下,需要设为与煮饭不同的加热方案、火力。
“蒸”烹调:在内锅3中放入具有多个通气孔的蒸篦或网,在其上放置蔬菜等并使放入到内锅底部的水沸腾而用其产生的蒸汽加热蔬菜等。因此,与煮饭时不同,无需关闭盖体1B并烹调,不如在打开盖体1B的状态下进行更好。
根据以上各烹调的特性,该实施方式7的煮饭单元1为以下结构。
在图39中,附图标记12是设置于盖体1B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具备由液晶显示画面等构成的第一显示画面11A。
附图标记122是俯视形状为圆形的蒸汽排出器。该蒸汽排出器在内部形成有将煮饭时在内锅3的内部产生的蒸汽排出的第一通路(未图示)。也就是说,使内锅3的内部空间与煮饭单元1的外部空间连通。
蒸汽排出器122例如由日本特开平9-187371或日本特开2014-83203提出。
接着说明图40。
在图40中,附图标记12是设置于盖体1B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具备由液晶显示画面等构成的第一显示画面11A。
所述蒸汽排出器122位于上述第一显示画面11A的后方的位置,装拆自如地安装在呈研钵状凹陷的圆形的凹部123中。
附图标记124是圆形的盖,由塑料材料形成为圆盘状。该盖124堵塞所述蒸汽排出器122的上表面开口。该盖124能够在使用者清扫或后述注水时简单地打开。附图标记125是转动自如地支撑所述盖124的后部的铰接轴。铰接轴125是连结盖体1B与所述盖124的构件。通过该结构,所述盖124在最打开的状态下,以所述铰接轴125为支点,成为大致垂直状态(在立起的状态下自身保持该姿势)。
附图标记126是以上下贯通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盖124的多个蒸汽排出孔,在该实施方式7中,合计设置有五个。
附图标记127是在打开所述盖124的情况下露出的注水口,该注水口上下贯通蒸汽排出器122的内部。换句话说,该蒸汽排出器在内部形成有将煮饭时在内锅3的内部产生的蒸汽排出的第二通路(未图示)。此外,也可以与所述第一通路兼用该第二通路,但由于通常在第一通路中,有时设置抑制煮饭时在内锅3内部产生的蒸汽的排出量并保持内锅3的沸腾时的气压的节流部或控制阀机构等,另外,有时也设置防止煮饭完成时来自外部的寒冷空气的侵入的止回阀,所以为了符合这些目的功能,可以独立地形成。
在图40中,所述第一显示画面11A的表面(上表面)兼用作能够捕捉使用者用手指等触摸时的静电电容的变化并进行输入的触摸式输入画面。
在图40中,附图标记120是触摸式键,有时也称为图标。控制装置50以每次需要时使用者能够目视的方式使该触摸式键与显示画面11B的显示对应地出现。此外,由于这种触摸式输入键是公知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附图标记120A是向控制装置50指示进行煮饭的“煮饭键”,附图标记120B是指示熬粥的“粥键”,附图标记120C是指示进行水煮·炖煮烹调的“炖煮键”,附图标记120D是指示蒸烹调的“蒸烹调键”。附图标记121是工作开始开关,由触摸式键构成。该工作开始开关121例如在开始煮饭等工作后从第一显示画面11A的表面消失。
这些键120A~120D在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起动煮饭单元1时,在按下菜单开关65的情况下,如图40所示,以一览状态出现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另外,在触摸这些键120A~120D中的任一个后,工作开始开关121出现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
与图40相同地,图41是煮饭单元的盖体的俯视图。在图41中,附图标记120R是用于返回到之前的画面的触摸式键,当触摸该键时,成为图40所示的显示画面的状态。
附图标记128是触摸式键,用于对控制装置50进行测量米的重量的指示。
在一旦按下开始加热的工作开始开关121时,该键120R立刻消失,不能进行重量测量指示。
附图标记129是水量显示部,基于用重量测量部件94算出的重量,以图像显示相对于其最适合水量不足的水量。因此,三角形的图形(指示器)129A显示成纵向一列,当向内锅3放入水而重量增加时,发蓝色光的图形129A增加。五个图形129A全部成为发蓝色光的状态为适当水量。此外,当过量地放入水时,变化成红色的图形129A而不是发蓝色光的图形129A,而且这些图形全部同时闪烁,向使用者警告水量过量。
在图42中,附图标记12T是构成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触摸式输入部件,包括在图40和图41中示出的触摸式输入键120A~120D、120R。
构成控制装置50的微型计算机(未图示)利用进行煮饭的控制程序和能够进行所述炖煮烹调、粥、蒸烹调的控制程序工作。这些控制程序存储于微型计算机的存储部件(ROM)或存储部件50R。
接着,参照图43说明通过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而有炖煮烹调开始的指令信号的情况。
图43是示出用煮饭单元1进行炖煮烹调的情况下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
步骤SW1是按下炖煮键120D接着按下工作开始开关121的情况。
控制装置50利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告知将要开始炖煮烹调(SW2)。
控制装置50利用盖体开放传感器93确认盖体1B闭合,在闭合的情况下,对重量测量部件94发出测量指令信号,测量炖煮工序开始前的阶段中的煮饭单元1的重量(SW3)。
控制装置50接受来自重量测量部件94的测量结果信号,将该测量结果信号所示的重量值存储于存储部件50R。
另外,利用通知部件90通知测量结果。具体而言,例如用语音通知部件通知“当前的重量为1500g”,另外,也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如“测量结果:1500g”(SW4)那样显示。
接着,控制装置50利用红外线信号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发送炖煮烹调的执行所需的基本信息。例如,为了进行图44所示的工作图案,发送区间A~X的执行程序,从而能够依次执行炖煮工序和低温加热工序。
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方法:不是每次都从煮饭单元1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发送炖煮烹调或煮饭等各种烹调的控制程序,而是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事先准备(存储于存储部件80R),从煮饭单元1发送各工序的进展或内锅3的温度数据等。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接受来自煮饭单元1的炖煮烹调开始的指令信号,由变压器电路73驱动加热线圈14,也开始冷却风扇13的运转。
在接下来的步骤SW5中,由于煮饭单元1的内锅由加热线圈14感应加热而温度上升,所以进行是否已成为沸腾温度的判定。
如图44所示,需要将成为沸腾的温度水平的状态维持规定时间TY。该时间的长度根据烹调的食材而不同,例如为30分钟以上。
该时间TY能够在开始炖煮烹调前在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中指定。或者当选择炖煮的材料时,利用控制装置50设定时间。
对重量测量部件94发出测量指令信号并测量煮饭单元1的重量的定时(以下,称为“测量时期”)由控制装置50事先决定。另外,按下所述键128,每次都能进行测量指令。
如上所述,按下工作开始开关121的阶段P1是所述测量时期之一(最初)。
另外,任意地按下所述键128的阶段也是所述测量时期之一。
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即使没有任意地按下所述键128也利用控制装置50自动进行重量测量的场景。
如在图42中用附图标记P1~P4示出的那样,自动的测量时期合计为四个。
在步骤SW6中,开始测量从确认到成为沸腾的温度水平的状态的时间点起的经过时间。在判定是否维持了后述的“规定时间TY”的情况下需要该时间。该时间的长度根据烹调的食材而不同,例如为30分钟以上。
在步骤SW7中判断为是测量时期时,进入步骤SW8,控制装置50向重量测量部件94指示测量工作。然后,接受来自重量测量部件94的测量结果信号,对该测量结果信号所示的重量值与存储于存储部件50R的上次的重量值进行比较,判定重量是否减少(SW9)。
对于在此所说的“重量的减少”,在以事先决定的重量值(例如100g)为基准,至此没有减少的情况下,步骤SW9成为“否”,在接下来的步骤SW14中,判定是否结束沸腾工序(图44的区间B)。
在判定为重量减少的情况下(SW9),接着算出其重量减少率(SW10)。
为了观察减少的影响度,相对于最初的重量(如上所述,例如为1500g)算出率(%)。例如,在变轻了100g的情况下,由于相当于1500g的6.6%,所以上入为“7%”。
在该步骤SW10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进入所述步骤SW14。在判定成为“是”的情况下,此时的重量值和变化率(减少率)存储并保存于存储部件50R(SW12)。
在接下来的步骤SW13中,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如“测量结果:1300g。重量减少200g”那样显示。另外,也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过语音通知相同的信息。
接着,控制装置50利用红外线信号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发送指令信号,所述指令信号要求紧急停止炖煮烹调(SW13)。由此,停止利用煮饭单元1的炖煮烹调。
此外,在步骤SW14中,判定是否结束沸腾工序(图44的区间B),在结束的情况下,转移至接下来的低温加热工序。
接着说明图44。图44是煮饭单元1的炖煮烹调中的控制方案的说明图。纵轴示出内锅3的温度,横轴示出从炖煮烹调开始起的经过时间。内锅3的温度用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测量。
从图44可知,在区间A中,加热线圈14以最大火力(例如1300瓦)加热,内锅3的温度一下子上升到100℃~105℃左右。
当用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检测出内锅3的温度成为100℃以上时,用红外线信号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发送该温度数据。
感应加热烹调器10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使变压器电路73的火力下降,并将该状态维持规定时间(TY)。此外,实际上无需始终为100℃,维持为98℃以上即可。
在图43的步骤SW14中判定为结束沸腾工序(图44的区间B)的时间点,进入图44的低温加热工序的步骤SW15。
在区间C中,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停止变压器电路73,完全不进行感应加热。然后,待机到煮饭单元1的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检测出内锅3自然地冷却并成为85℃。
当用内锅温度检测部件5检测到内锅3自然地冷却并成为85℃时,接受示出其温度检测数据的红外线信号,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驱动变压器电路73并加热内锅3。然后,维持在80℃~85℃附近。
如图44所示,以区间D为感应加热,区间E为自然散热,其后的区间N为再次感应加热的方式重复数次以上的断续加热,汤汁或调味液等渗透到水煮的食材中而变美味。此外,也有不是如这种区间D、E那样重复通电和非通电的方法,而是使通电率下降并减小每单位时间的加热量这样的方法,但在该实施方式7中,通过断续(间歇)地进行加热,从而期待使内锅3的内部的烹调液产生对流。
低温加热工序的长度非恒定,根据水煮的种类或量而变化。由于慢慢地炖煮肉或蔬菜并使汤汁等渗透到内部,所以有时为数小时以上。
然后,最后停止利用加热线圈14进行的感应加热,等待到自然地冷却。
在图44中,将最终温度下降到70℃左右的时间点作为水煮烹调的完成,在该时间点,分别利用煮饭单元1的通知部件90和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通知部件90进行烹调结束的通知。
如上所述,图44所示的P1~P4是煮饭单元1对重量测量部件94发出测量指令信号并测量煮饭单元1的重量的定时(测量时期)。在区间B、暂时停止(休止)用加热线圈14的加热的区间E及自然散热的区间X中分别各设定一次。
其中,假设在炖煮工序的区间B中,在测量时期P2的时间点如步骤SW11那样检测到重量较大地减少的情况下,可认为的原因假定为沸腾较激烈而水分过量地蒸发或者沸腾较激烈而被烹调液从内锅3溢出等。
此外,在该炖煮烹调中,由于在进入区间C的情况下,例如在图43的步骤SW14的阶段中,也能够语音通知可以打开盖体1B,另外,即使盖体开放传感器93检测到盖体1B的开放,在区间C~区间X中也不作为错误进行处理,所以也可预想来自内锅3之中的水分蒸发量增加。
在这种炖煮烹调中,在该实施方式7中,重量测量部件94在规定的测量时期中掌握汤汁或调味液减少,能够在过量地减少的情况下在中途自动停止加热工作。因此,在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炖煮烹调中,即使使用者不始终在旁边看守,也能够安心地进行烹调。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7中,作为重量测量部件94自动测量煮饭单元1的重量的定时(测量时期),选择利用加热线圈14进行的加热的停止(休止)期间。因此,这样,在加热停止期间,也没有由内锅3内部的被烹调物的对流或沸腾导致的微振动等的影响,能够在静的状态下进行测量,能够期待准确的重量测定。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7中,由于能够利用蒸汽排出器向内锅3内部注水,所以例如能够在以大体的标准向内锅3放入水后,将盖体1B设为关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打开盖124,从注水口127的上方用杯子等补充水。而且,在该状态(不打开或打开盖体1B)下,使用者如果按下计量指示键128,则重量测量部件94在该时间点测量重量。因此,如果此前预先用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输入米的量,则能够以显示在水量显示部129上的图形129A来识别加上与该米量适合的水量而得到的总重量与注水后的内锅3的总重量之差。
此外,可以在图形129A的基础上或代替图形129A,显示例如示出不足的水量的数值。
如以上那样,在该实施方式7中,具备使煮饭开始前的水量调节的便利性提高的结构。
并且,仅对于炖煮工序的情况说明了煮饭单元1的重量变化的检测效果,但应用于需要在打开盖体1B的状态下加热比较长的时间的工序的“粥”或同样地需要加热内锅3内的水并连续地产生蒸汽的“蒸”烹调,也能够期待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7的总结.
该实施方式7所示的电煮饭器100构成为:与实施方式1的电煮饭器同样地,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加热线圈14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煮饭单元1的受电线圈7供电的送电线圈17,
并且,具有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导入的第一送风路SH1和第二送风路SH2,用第一送风路SH1的冷却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14,用第二送风路SH2的冷却风冷却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34的过热。
并且,通过在第二送风路SH2中配置送电线圈17,从而也能够抑制该送电线圈的温度上升。
实施方式8.
图45~图46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相关。图45是电煮饭器和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俯视图。图46是图45的X-X线处的从右方(R方向)观察到的纵剖视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8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一个特征在于,是在其顶板22上在夹着左右中心线CL1对称的位置分别具备加热部(也称为“加热口”)的所谓“双口”感应加热烹调器。在一个加热部(加热口)配置有一个或多个加热线圈。
在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除了呈同心圆状配置多个环状的加热线圈并用这些加热线圈加热一个被加热物的方式之外,也提出了“多线圈方式”。
多线圈方式例如是指在顶板22的下方有规律地配置多个直径为数cm~10cm左右且外形形状为圆形的加热线圈而成的方式。该加热线圈全部为同一形状·同一构造(绕线构造等)、同一加热能力(额定最大火力)的线圈。也就是说,相同的加热线圈在前后左右有规律地排列,各加热线圈以尽可能互相接近的方式配置。
换句话说,相互相邻的四个以上加热线圈的集合体配置在一个加热口中,由该加热线圈的集合体构成“一个加热口”。
在多线圈方式中,已经提出各种判定有无载置金属制锅等被加热物的被加热物载置检测方式,不说明详细情况,例如在日本国的日本特开2010-165656号公报中示出的方案为一例。另外,能够应用:使用向被加热物的底面辐射光并使用其反射光检测被加热物的存在的光学传感器、检测在感应加热线圈中流动的微弱的电流量来检测被加热物的存在的方式等各种方式。
在该实施方式8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加热口中也能够采用上述多线圈方式,但在实施方式8中,配置有通常的环状的加热线圈。
夹着左右中心线CL1设置有右操作部20R从而能够输入右侧的加热部(加热口)的控制条件。
另外,设置有左操作部20L从而能够输入左侧的加热部(加热口)的控制条件。用这两个操作部构成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8中,也有一个特征在于:以所述左右中心线CL1横穿的方式,在顶板22的左右中心部且前方部配置有主电源开关150(未图示)的操作按钮150A。
以下说明图45。
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其内部空间中具备冷却风扇13、加热线圈14、送电线圈17、形成第一送风路SH1的分隔壁47、控制装置50、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构成红外线通信部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
所述加热线圈14设置在由耐热性塑料等形成的被称为线圈基座的支撑板140之上。为了使通气性增大,支撑板140整体上形成有多个较大的贯通孔141。
附图标记10H是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本体壳体10A的上表面形成的较大的圆形开口,逐个形成在所述加热口处。也就是说,以左右中心线CL1为边界,在左右对称位置以相同的大小(口径)形成。与该开口相匹配地设置有加热线圈14。
附图标记142是以覆盖加热线圈14的下方整体的方式水平设置的防磁板。
附图标记143是安装有变压器电路73的电路基板,安装有半导体电力控制元件、开关元件等各种电气部品。附图标记144是支撑该电路基板的支撑板。
冷却风扇13与进气口145的正上方接近地配置,所述进气口145形成在本体壳体10A的底壁面。例如使用轴流型的送风风扇。进气口145由较细的缝隙状或直径小的多个孔构成。附图标记13C是上下开口的风扇壳体。附图标记13M是设置在进气口145的正上方的风扇电机,由此,旋转驱动风扇13F。此外,在图46中用虚线示出的圆示出进气口145的范围。另外,用外侧的虚线示出的圆示出风扇壳体13C的外形。
在图45和图46中,附图标记47是分隔壁。该分隔壁可以从塑料制的本体壳体10A的底壁面一体地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构件形成。如图45所示,分隔壁47形成为从本体壳体10A的底壁面到达顶面的高度。
如图45所示,所述分隔壁47位于所述冷却风扇13、加热线圈14及送电线圈17这三者的周围,以与它们保持间隔并包围左右两侧和前方侧这三个方向的方式连续地形成。该分隔壁47的内侧是所述冷却风扇13的(第一)送风路SH1。
所述分隔壁47的后端部47E延伸至到达本体壳体10A的背面(后壁面),因此,分隔壁47在本体壳体10A中划分第一送风路SH1。
另外,分隔壁47的左侧的后端部47E以随着趋向后端而接近后述的排气口148侧的方式接近。
附图标记80是设置在比该分隔壁47的左侧的后端部47E靠外侧的位置的主控制装置。附图标记147是载置该主控制装置80的支撑板,附图标记148是排列形成在本体壳体10A的背面(后壁面)的多个排气口,用于排出在第一送风路SH1的内部通过的冷却用空气。
附图标记142是以覆盖加热线圈14的下方整体的方式水平设置的防磁板。
附图标记143是安装有变压器电路73的电路基板,并安装有半导体电力控制元件、开关元件等各种电气部品。附图标记144是支撑该电路基板的支撑板。
附图标记74A是设置在所述支撑板147之上的顶板温度检测部件74的检测电路。该顶板温度检测部件74例如使用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元件)74S作为与顶板22的背面(下表面)接触来测量其温度的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附图标记74C是向检测电路74A发送温度检测结果的数据的信号线,从所述热敏电阻74S连接到检测电路74A。从检测电路74A检测出的温度数据发送到所述主控制装置80。此外,如图46所示,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元件)74S以贯通俯视形状为中空环状的加热线圈14的中心部(中空部)的方式设置。
另外,利用分隔壁47,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后方部分前后分隔,在分隔壁47的前方FR侧空间146和后方BU侧的空间中空气不流通。此外,在此所说的“不流通”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完全切断空气的流通的密封构造,而是指第一送风路SH1内部的空气无法越过分隔壁47并流动的程度。
在图46中,主要示出从左右中心线CL1起右半部分的内部构造,左半部分的加热线圈14或冷却风扇13等的配置也基本相同。但是,在左侧,在不使用煮饭单元1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红外线通信部34。
在图46中用虚线的框示出煮饭单元1。具有只覆盖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左右中心线CL1起右半部分的俯视大小。从图46可明确,在想要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右加热口煮饭的情况下,其本体壳体10A能够覆盖遮挡右操作部20R,但在该情况下,不能覆盖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按钮150A。
在该实施方式8中,由于以横穿所述左右中心线CL1的方式在顶板22的左右中心部配置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按钮150A,所以在单独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情况下和载置煮饭单元1并进行煮饭的情况下,均需要先按下所述操作按钮150A并将主电源开关150设为接通。在烹调后,按下所述操作按钮150A并将主电源开关150设为断开即可。另外,在加热烹调期间也想紧急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如果按下操作按钮150A,则切断主电源,加热工作停止。
另外,不使用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红外线温度传感器5B。由于使用与顶板22的背面(下表面)接触来测量其温度的接触式的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元件)74S作为顶板温度检测部件74,所以能够使结构比实施方式1简单。
实施方式8的总结.
如以上那样,该实施方式8的电煮饭器100用以下结构实现第三发明。
即,具备以下结构: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感应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14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煮饭单元1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17,
设置将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47,用该分隔壁47划分对从所述冷却风扇13流向加热线圈14的所述冷却风进行引导的第一送风路SH1,并且
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在所述第一送风路SH1的内部配置在比加热线圈14靠所述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该实施方式8所示的电煮饭器100,用来自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使成为比较高的温度的加热线圈14的热放出到本体壳体10A的外部。
而且,由于红外线通信部34配置在比所述加热线圈14靠所述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所以基本没有来自加热线圈14的散热传递的可能性,因此也增加了利用冷却风扇13积极、连续地冷却的效果,可靠地抑制温度上升,不会成为过热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100,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34的过热。
另外,由于在比所述加热线圈14靠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送电线圈17,所以也能够用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抑制该送电线圈的温度上升。
并且,该实施方式8是采用第四发明的结构的电煮饭器。
即,实施方式8的电煮饭器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感应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上表面的夹着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CL1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加热被加热物的右加热部(加热口)和左加热部(加热口),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14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煮饭单元1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17,
形成风路(第一送风路SH1),所述风路引导从所述冷却风扇13流向加热线圈14的所述冷却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在夹着所述中心线CL1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用于输入各所述加热部的加热条件的右操作部和左操作部,
并且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配置有成为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面的操作按钮150A,
所述煮饭单元1具有在载置于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的正上方的情况下从上方覆盖遮挡该加热部专用的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的俯视大小,
即使在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右加热部和所述左加热部中的任一个的正上方的情况下,所述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面(操作按钮150A)也为露出状态。
根据该第四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34的过热。
另外,由于能够分别用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进行加热烹调,而且即使在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中的任一个的正上方的情况下,主电源开关的操作按钮150A也露出,所以能够使用没有放置所述煮饭单元1的一侧的加热部(加热口)和操作部进行烹调。
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较高。
实施方式9.
图47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相关,是电煮饭器的俯视图。图48是图47所示的电煮饭器的X-X线处的纵剖视图。图49是图47的电煮饭器的煮饭单元的盖体的俯视图。图50是示出用图47的煮饭单元煮饭时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1。图51是示出用图47的煮饭单元煮饭时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2。图52是示出用图47的煮饭单元煮饭时的控制工作的流程图3。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图47中用虚线的框示出煮饭单元1。
该实施方式9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一个特征在于,是在其顶板22上在夹着左右中心线CL1对称的位置分别具备加热部(也称为“加热口”)的所谓“双口”感应加热烹调器,是与实施方式8近似的结构。
并且,该实施方式9中的电煮饭器100的较大的特征也在于:对在煮饭单元1中设置有重量测量部件94的情况或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中设置有重量测量部件94的情况中的任一种方式进行进一步改进,以使使用者能够确认米的重量测量历史。由此,能够以重量为单位确认过去是否煮了米,煮了多少米,在新购买米或确认库存等时也能够成为便利的信息。
并且,实施方式9与实施方式8的不同点在于冷却风扇13的位置。即,如图48所示,冷却风扇13配置在加热线圈14的正下方的位置,在将吸入的寒冷空气向上方吹上时,能够冷却位于正上方的加热线圈14。
实施方式1~8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煮饭单元1同样地,是能够自由移动到使用者使用的位置的“可移动式”。与之相对,该实施方式9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也可以是可移动式,但假定为设置在水槽等厨房家具中的“内装式”(组入式)的方式并构成。
因此,与实施方式1~8不同,电源插头101始终连接到在厨房家具的背面侧的房屋的墙壁侧准备的专用电源部。
由于是这种结构,所以在该实施方式9中,以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左右中心线CL1横穿的方式,在顶板22的左右中心部配置主电源开关150(未图示)的操作按钮150A。而且,在单独使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情况下和载置煮饭单元1并进行煮饭的情况下,均需要先按下所述操作按钮150A并将主电源开关设为接通。在烹调后,按下所述操作按钮150A并将主电源开关设为断开即可。
如图47所示,在该实施方式9中,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由红外线信号发送部34A和红外线信号接收部34B这两个部分构成。用一个第二信号处理部36B解析·处理红外线信号发送部34A和红外线信号接收部34B双方的信号,并对控制装置50输出收发数据解析的结果。
在图47中,附图标记17是送电线圈,虽然位于从冷却风扇13起的(第一)送风路SH1的下游侧,但由于与加热线圈14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也与位于本体壳体10A的背面(后壁面)的排气口148分离,所以不会接触到使加热线圈14冷却后的热空气。
在图48中,附图标记40是支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的支撑基板。在实施方式1中,该支撑基板40的左端部与分隔壁47连结并被水平地支撑。但是,在该实施方式9中,不采用这种构造,支撑基板40由水平的操作部支撑框151支撑,所述操作部支撑框151支撑电子开关41。
接着说明图49。
在图49中,附图标记153是基于过去测量米的重量得到的历史数据,对控制装置50指示显示或通知(利用语音通知部件90V)该重量测量结果的历史显示键。
该历史显示键在适当的定时显示在具有触摸式输入画面的功能的第一显示画面11A上。优选的是,可以在起动第一显示画面11A的定时显示。具体而言,历史显示键153可以在后述的图50的步骤SF4的时间点显示。
由于第一显示画面11A或其他各种键(120R、121、128等)的功能与图40中说明的相同,所以省略各自的说明。另外,蒸汽排出器122也与图40中说明的相同。并且,在该第一显示画面11A上也显示图40中说明的水量显示部129(在图49中,未图示该水量显示部129)。
接着,说明图50~图52所示的煮饭单元1的工作步骤。
由于该图50的工作步骤也有与实施方式1的图19所示的步骤基本相同的部分,所以附图标记中也部分并记了图19所示的步骤的记号。
在图50中,煮饭单元1的工作步骤用SF1~SF14示出。
首先,需要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接入主电源开关。
接着,在将煮饭单元1正确地安装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的情况下,开始利用送电线圈17驱动受电线圈7(SF1)。于是,起动控制装置50,即使使用者不对煮饭单元1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进行任何操作,控制装置50也利用热敏电阻5A或其他电流传感器(未图示)开始煮饭单元1的内部构成部品是否有异常的自检验(SF2)。
然后,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知晓煮饭单元1载置于正确的位置,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规定的红外线信号。然后,由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接收来自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确认用的红外线信号(SF3)。此外,由于在实施方式1中,先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向煮饭单元1发送红外线信号,所以在该实施方式9中成为相反。此外,也可以不由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接收来自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确认用的红外线信号并开始煮饭工作。
其后,起动盖体1B的第一显示画面11A,不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SF4)。这是由于,因为还不是米的重量测量阶段,所以无需使第二显示画面11B起动并显示,另外也变得节能。
在步骤SF4中,用通知部件90进行例如“从现在起开始煮饭”这样的语音引导。
控制装置50通过第一显示画面11A或语音通知部件90V,用文字或语音向使用者提问是否需要追溯到过去并通知米的重量测量历史(SF5)。
根据该确认请求,在使用者想知道历史信息的情况下,操作在该阶段特别显示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的输入键(也称为“图标”)或始终设置于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的按钮式等形式的历史显示的指示部件(未图示)。
当进行这种操作时,步骤SF5成为“是”,在接下来的步骤(SF6)中,为了进行米的重量测量历史的数据收集,读出存储在控制装置50的存储部件50R中的上次煮饭时为止的测量结果。
当按下与实施方式1的煮饭开关67相当的工作开始开关121时,用语音通知部件90V或语音通知部件70V进行例如“米的重量测量结果为300g。由于判定为水量适当,所以将要开始煮饭”这样的语音引导,并开始煮饭工作。
在该实施方式9中,在按下这种工作开始开关121并开始煮饭的情况下,将最近进行的(最新测量时的)米的重量测量结果的数据按时序存储于控制装置50的存储部件50R。因此,能够通知例如过去一个月或一个星期的累积重量、过去10次的累积重量、过去10次或一个月中的一次煮饭的平均重量等使用者想知道的米的计量实际值。此外,由于即时用红外线信号从控制装置50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通知按下工作开始开关121这一情况,所以如上所述,也能够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的语音通知部件70V通知米的重量测量结果或将要开始煮饭工作的预告。
当使用者触摸图49所示的历史显示键153时,控制装置50读出存储在存储部件50R中的过去(至少一个月或30次煮饭)的煮饭工作时测量到的米的重量。
控制装置50利用来自计算时刻的计时部件(时钟电路)50T的时刻信息,收集例如从按下历史显示键153的时间点起过去30日或31日的重量测量值,进一步利用该重量测量值计算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或过去30次的平均重量等,作为历史显示部154显示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此外,也可以利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例如可以如“过去10次的平均重量为500g”那样,简洁地通知。此外,由于煮饭次数是通过工作开始开关121的操作从而开始煮饭的次数并存储于存储部件50R,所以控制装置50利用该数据。
接着,控制装置50起动第二显示画面11B(SF7)。然后,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显示米的重量的测量历史的信息(SF8)。此外,也可以不起动该第二显示画面11B,并在已经起动的第一显示画面11A上显示。
接着,控制装置50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进行用于确认是否接着进行煮饭的显示,另外,也用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同样的通知(SF9)。
当使用者通过规定的输入键的操作等进行煮饭这样的意思表示时,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能够用菜单开关65设定期望的煮饭菜单(SF11)。另外,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从控制装置50的存储部件50R读出上次煮饭时的菜单并显示。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每当按下菜单开关65时,与此对应地,菜单显示部62的显示切换为“意大利烩饭”、“粥”、“杂烩饭”。另外,利用菜单开关65设定的与煮饭菜单相关的信息输入到控制装置50。
此外,也可以显示米的种类。例如显示“白米”,为了变更该显示,按下开关63(参照图7)即可。如按下一次时为“免淘米”,按下两次时为“发芽糙米”那样,选择框依次前进至下一候选,另外,会巡回到原来的“白米”,所以能够选择希望的米种。
同样地,也依次读出饭的煮饭程度即饭的硬度的信息,并能够对它们进行修正(SF12)。并且,也读出米的品牌的信息,并能够对它们进行修正(SF13)。
在该阶段中,控制装置50显示能够测量米的重量。另外,也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能够测量米的重量这一情况既能够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显示,也能够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显示。也可以在双方上显示。
然后,在向使用者确认是否测量米的重量的步骤(SF14)中成为“是”的情况下,进入图51所示的米的重量测量和通知工序。
图51的工作步骤与实施方式1的图21所示的工作步骤类似。
在最初的步骤SF15中,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告知自动切换为语音输入模式。在该语音引导中包括预先仅将米放入内锅3中、在盖体1B打开的状态下测量重量的说明。然后,自动切换为语音输入模式(SF16)。
接着,通知部件90进行如下语音引导:再次询问是否希望使用测量重量的模式(SF17)。根据熟练地煮饭的使用者的不同,有时能够凭经验将水的量设为适当的水平,在不希望煮饭单元1中的测量的情况下,如果通过语音说“不测量”等规定的语句,则经由设置在盖体1B的适当部位的麦克风进行语音输入,一举进入通常的步骤SF28。然后,语音输入模式同时自动解除。
在步骤SF17中,在使用者发出希望使用重量测量模式的声音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判定盖体1B是否打开(SF18)。该判定由控制装置50对来自盖体开放传感器93的输出进行判定而进行。此外,在盖体1B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可以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过语音引导以使之开放。
在接下来的步骤SF19中,在使用者发出“测量开始”的声音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利用重量测量部件94,通过计算,根据四个重量传感器4的测量值求出煮饭单元1整体的重量(SF20)。
然后,用语音通知部件90V通知测量得到的结果(SF21)。同时也在第二显示画面11B上显示。
然后,计算与该重量相称的水量,并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和第二显示画面11B通知结果(SF22)。当使用者听到该通知而在盖体1B打开的状态下的煮饭单元1的内锅3中注入水时,在该注入的过程中重量测量部件94计算适当重量与当前的重量的背离,并用语音告知(SF23)。
在经由这种注水或取出过量放入的水的过程,最终由控制装置50判定为成为适当水量水平的情况下(SF25),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和第二显示画面11B通知自动解除语音输入模式(SF26),并进入步骤SF27。即,在最终结束了米的量或种类、品牌、水的量的调整等的阶段中,用语音通知部件90V和第二显示画面11B通知测量到适当水量(SF27)。
接着说明图52。在图52所示的步骤SF28中,要求使用者确认是否完成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中的输入。
用语音推荐按下工作开始开关121并开始煮饭工作。例如用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白米,煮饭方法为…,将要开始煮饭。如果可以,请按下煮饭开始按钮”这样的语音引导。
在最终结束了米的量或种类、品牌、水的量的调整等的阶段中,按下工作开始开关121时,用语音通知部件90V进行例如“米的重量测量结果为300g。由于判定为水量适当,所以将要开始煮饭。白米,煮饭方法为…,煮好预想时刻为18时50分”这样的语音引导。另外,第二显示画面11B使显示工作结束(关闭)(SF29)。
当从按下工作开始开关121起经过10秒左右时,控制装置50推测为没有使用者的取消操作,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0发送规定的“煮饭指令信号”。该情况下的该指令信号是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向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侧发送的信号(SF30)。
在此所说的“煮饭指令信号”不是确定煮饭工序的详细情况的控制程序。如果发送示出米的量或种类、品牌等的基础数据,则能够基于该基础数据,使用计算机软件(煮饭控制程序)执行用于煮饭的加热线圈14的通电控制,所述计算机软件存储于主控制装置80的存储部件80R。但是,也可以直接发送确定煮饭工序的详细情况的控制程序本身。
然后,接着判定预热工序是否结束(SF31),在判定为预热工序已结束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F32),用红外线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示出预热工序已结束的信号。
然后,接着判定煮饭工序是否结束(SF33),在判定为煮饭工序已结束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用红外线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示出煮饭工序已结束的信号(SF34)。
接着判定蒸焖工序是否结束(SF35),在判定为蒸焖工序已结束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步骤,用红外线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发送示出蒸焖工序已结束的信号(SF36)。
然后,利用煮饭单元1侧的通知部件90,也在第一显示画面11A上显示煮饭结束(蒸焖结束),也用通知部件90通过语音通知煮饭结束且蒸焖工序结束(SF37)。通过以上步骤,结束一系列的煮饭工作。
在该实施方式9中,也能够期待与实施方式8基本上同等的效果。此外,虽然在从加热线圈14观察时送电线圈17位于下风侧,但由于冷却风从冷却风扇13直接流过来而不是从冷却风扇13冷却加热线圈14而温度上升后的空气流过来,所以冷却效果不存在问题。
所述历史显示键153能够对控制装置50指示溯及到过去的一定期间并读出米的重量的测量结果,但当长时间按下该键153(例如按下5秒钟以上)时,该键立刻消失,另外,删除过去的重量测量结果的记录。
在该实施方式9中,也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分隔壁47的前方侧的空间146中设置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部)26。由此,能够在与设置于家庭内的局域网设备(包括电力指令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能够通过互联网线路在位于远程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与特定的外部机关113等之间进行信息的授受。另外,也能够接收对煮饭单元1的远程操作信号。
在实施方式9中,由于在煮饭单元1中设置有重量测量部件94,所以将由控制装置50取得的米的重量数据中的、在即将进行煮饭开始指令前测量到的重量数据推定为实际煮饭的重量数据,从所述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向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发送该数据。该发送可以是在利用感应加热烹调器10最初起动煮饭单元1时即每一次煮饭时发送上次为止的数据的事例或者每次开始煮饭工序时发送的事例等任意的方法。
主控制装置80将从煮饭单元1发送的重量测量数据按其接收到的顺序存储于存储部件80R,并且经由所述无线通信部26发送到电力指令装置(未图示)。或者经由局域网设备通过互联网线路等通信线路网114,向位于远程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或特定的外部机关113等发送。
通过使用者或有关人员取得这种重量测量数据,从而能够掌握该家庭的电煮饭器100的米的消耗量。
在向位于居住空间HA的外部的外部机关(例如米的贩卖公司等)113发送该重量测量数据的情况下,当也同时发送电煮饭器100的识别信息时,米的贩卖公司等外部机关113能够掌握供给米的必要性和配送时间等。相反地,也从该外部机关113提供米的配送信息或新的品牌的米的信息等,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此外,由于在煮饭单元1,在盖体1B具备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的无线通信部(输入输出部件)91,所以当使具备NFC功能的信息通信终端设备115接近或接触时能进行通信,能够直接取得存储在煮饭单元1中的米的重量测量数据。
实施方式9的总结.
如以上那样,该实施方式9的电煮饭器100具备第二发明的结构。
即,具备以下结构: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感应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14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煮饭单元1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17,
设置将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空间分隔的分隔壁47,用该分隔壁47划分对从所述冷却风扇13流向加热线圈14的所述冷却风进行引导的第一送风路SH1,并且
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隔着所述分隔壁47配置在所述加热线圈14的相反侧。
根据该实施方式9所示的电煮饭器100,用来自冷却风扇13的冷却风使成为比较高的温度的加热线圈14的热放出到本体壳体10A的外部。
然后,由于红外线通信部34隔着所述分隔壁47配置在所述加热线圈14的相反侧,所以基本没有来自加热线圈14的散热传递的可能性,所以即使不利用冷却风扇13积极、连续地冷却,也抑制其温度上升,不会成为过热状态。
根据该结构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的红外线通信部34的过热。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该实施方式9中,由于红外线通信部34隔着所述分隔壁47配置在所述加热线圈14的相反侧,而且隔着冷却风扇13位于加热线圈14的相反侧,所以温度上升抑制程度更高。
并且,该实施方式9是采用第四发明的结构的电煮饭器。
即,实施方式9的电煮饭器为如下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感应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在上表面的夹着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CL1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加热被加热物的右加热部(加热口)和左加热部(加热口),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14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煮饭单元1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17,
形成风路(第一送风路SH1),所述风路引导从所述冷却风扇13流向加热线圈14的所述冷却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在夹着所述中心线CL1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用于输入各所述加热部的加热条件的右操作部20R和左操作部20L,
并且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配置有成为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面的操作按钮150A,
所述煮饭单元1具有在载置于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中的任一方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从上方覆盖遮挡该加热部专用的所述右操作部20R或所述左操作部20L中的任一方的俯视大小,
在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右加热部和所述左加热部中的任一方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所述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面(操作按钮150A)为露出状态。
根据该第四发明的电煮饭器,能够防止配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的红外线通信部34的过热。
另外,由于能够分别用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进行加热烹调,而且即使在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中的任一个的正上方的情况下,主电源开关的操作按钮150A也露出,所以能够使用没有放置所述煮饭单元1的一侧的加热部(加热口)和操作部进行烹调。
因此,使用者的便利性较高。
实施方式10.
图53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相关,是电煮饭器的纵剖视图。在煮饭单元1中仅图示其下部。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10中的电煮饭器100中,特别地变更了煮饭单元1的底部构造。
在图53中,附图标记39A是与构成煮饭单元1的轮廓的本体壳体10A一体地形成的第一底板,用热传导性较低的耐热塑料等形成。
附图标记39B是以覆盖第一底板39A的下方的方式固定在该第一底板39A的下表面的第二底板,用热传导性较低的耐热塑料等形成。
在图53中,附图标记171是以散布在所述煮饭单元1的第二底板39B的下表面的方式形成的多个凸部,既可以在第二底板39B本身的成形时通过一体成型形成,也可以粘接或熔接其他构件并安装于第二底板39B。形成凸部171的间隔既可以均匀地设置于第二底板39B的下表面整体,也可以不均匀地设置。凸部171的高度为数mm左右。该凸部171的纵剖视形状除了如图53所示为梯形以外,也可以是半圆形。该凸部171例如由热传导率较低的耐热性塑料形成。另外,可以是具有刚性的原材料,也可以用具有弹性的硅橡胶形成。
在图53中,附图标记G2是形成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顶板22的上表面与煮饭单元1的第二底板39B的相向面之间的相向间隔,高度为数mm左右。该相向间隔通过所述凸部171与顶板22的上表面抵接而形成。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底板39为一片构造。在该实施方式10中,成为所述第一底板39A和第二底板39B的两片构造。附图标记SX是形成在第一底板39A与第二底板39B之间的密闭空间,是为了降低热传导性而发挥隔热性能的空气层。由于在煮饭完成时,煮饭单元1具有被加热成高温的内锅3,所以第一底板39A受到该内锅3的热而温度上升,但由于在其下方具有第二底板39B,所以能够抑制煮饭单元1的内部温度特别是从底部向外部传递。因此,即使在煮饭工序结束后或蒸焖工序结束后立即将煮饭单元1放置在饭桌等厨房家具上,第一底板39A和第二底板39B中的任一个也不会与厨房家具直接接触,能够避免其热变形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另外,由于能够抑制从内锅3的散热量,所以能够延长饭的保温时间。
附图标记S是形成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表面与煮饭单元1的第二底板39B的相向面之间的空隙。在实施方式1中,所述空隙S不存在于顶板22的正上方位置,仅形成在顶板22的周围。
在该实施方式10中,包括顶板22的正上方位置在内,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上方形成有空隙S。所述空隙的高度在顶板22的正上方位置为3mm~5mm左右,如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在其外周部即避开顶板22的正上方位置的位置为10mm~15mm左右。此外,由于受电线圈7尽可能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送电线圈17接近时更能够提高受电效率,所以仅受电线圈7的部分由电绝缘性罩覆盖周围,仅使该部分向下方突出。
如图53中用虚线示出的那样,内锅3的底部贯通所述第一底板39A,到达位于其下方的第二底板39B的上表面附近。为了尽可能使内锅3的底部与加热线圈14接近而采用这种结构。
实施方式10的总结.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实施方式10中公开了具备以下结构的电煮饭器。
即,实施方式10为一种电煮饭器,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14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所述煮饭单元1的受电线圈7供电的送电线圈17,
在从所述冷却风扇13到达所述加热线圈14的所述冷却风的送风路SH1中,在该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设置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在下游侧配置所述加热线圈14。
并且,煮饭单元1的底面为第一底板39A和配置在其下方的第二底板的双层构造。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0,能够防止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的过热。另外,能够期待抑制煮饭单元1的底部的散热性而提高内锅3的保温性。
实施方式11.
图54~图56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相关。图54是示出内装型感应加热烹调器与载置在其上的电煮饭器的位置关系的整体的俯视图。图55是图54的X1-X1线处的纵剖视图。图55是相同地图54的X2-X2线处的纵剖视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11中的电煮饭器100中,特别地变更了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前方部的内部构造。另外,也变更了冷却风扇13的配置。
由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夹着左右中心线CL1在其左右分别具有感应加热部,所以从中心线CL1起在左右具备基本相同的内部构造。但是,主控制装置80、送电线圈17及红外线信号收发部(红外线通信部)34仅设置在右侧的空间中。
在图54中,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中设置有由液晶显示画面或发光元件(LED:发光二极管)等构成的显示部件70D,随时显示通过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得到的输入结果等。
在图54中,附图标记170是以在冷却风扇13的近前缩窄吸入口侧的送风路的方式设置的引导板。在图54~图56中,附图标记34是构成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的一部分的红外线信号收发部(红外线通信部),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后方的位置。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排列设置有两个而不是一个,一个为红外线信号发送用,其他至少一个为红外线信号接收用。
在图55中,附图标记36B是处理用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红外线通信部)34的红外线信号的第一信号处理部,并配置在支撑基板40之上。
附图标记13是配置在支撑基板40后方的附近位置的冷却风扇,从图55可知,以支撑旋转叶片部的中心的旋转轴成为水平的方式设置。因此,如图55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该冷却风扇13从图55的横向左方吸引冷却用的空气并向横向右方吹出。换句话说,冷却风扇13从中空的箱型形状的本体壳体10A的前方导入空气并向后方供给。
附图标记172是由多个小孔或较细的缝隙状的孔构成的进气口,分别集中形成在本体壳体10A的前壁面10F的右端部、中央部及左端部。
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中,多个按压式电子开关41的操作部41A以一定的间隔配置成横向一列。另外,如图54所示,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按钮150A配置在左右中心线CL1的位置。
当按下位于上部的操作部41A时,各电子开关41的内部触点闭合而能够产生规定的信号。在主电源开关150中,当按下其操作按钮150A时,内部触点也闭合而能够产生规定的信号。
附图标记174是由弯曲性优异的塑料材料形成的较薄的保护板,将所述操作部41A、173A之上覆盖为密封状态,防止来自上方的水的浸入。在使用者用手指按下该保护片43的情况下,操作部41A、173A向下方移动微小尺寸而使电子开关41或主电源开关173的内部触点闭合。
与操作部41A、操作按钮150A的位置对应地在本体壳体10A的上表面形成有开口(未图示),用所述保护板174从上方覆盖该开口。该通孔用于容许所述操作部41A的上下移动。
附图标记177是设置在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按钮150A的左右且其附近位置的两个通信用窗。该窗贯通所述保护板174。而且,在该窗177的下方设置有两个红外线发光元件178。根据控制装置80的指令从红外线发光元件178发送的红外线(光)指令信号分别透过该通信用窗177。此外,为了防止异物或水的浸入,窗177由红外线透过的盖覆盖。另外,附图标记10N是形成于本体壳体10A的小孔。
从红外线发光元件178辐射的红外线信号控制设置于厨房等的换气扇、天花板换气装置及除油烟机风扇等排气装置(未图示)的运转。该领域的红外线发光元件(发光二极管)178例如使用具有940纳米(nm)附近的波长区域的光,但存在如下课题:由于一般来说该红外线发光元件不耐热,在80℃以上元件开始劣化,所以当在这种高温度的环境下使用时,寿命缩短。
附图标记42是安装有各电子开关41和主电源开关173的电路基板。附图标记176是支撑所述电路基板42和支撑基板40的一片具有较大平面面积的控制基板,所述支撑基板40安装有用于红外线信号收发部(红外线通信部)34的第一信号处理部36A。在该控制基板176与所述电路基板42之间,利用兼用作间隔件的多个腿部42A形成供冷却风通过的风路。
控制基板176和所述支撑基板40利用兼用作间隔件的多个腿部40A形成供冷却风通过的风路(进气路KU1)的一部分。
关于本体壳体10A的前方内部空间,如图55和图56所示,在所述控制基板176的上方形成有到达冷却风扇13的第一进气路KU1,另外,在所述控制基板176的下方形成有第二进气路KU2,这些上下两层的进气路的终端部与冷却风扇13的吸入口连接。
附图标记180是密封用的密封件,由弹性和耐热性优异的硅橡胶等形成。利用该密封件使水等不会从顶板22的外周端部浸入本体壳体10A的内部。
由于是以上结构,通过该实施方式11,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运转时,冷却风扇13运转。因此,从分别形成于本体壳体10A的右端部、中央部及左端部的进气口172导入空气,该空气如图55和图56中用虚线箭头示出的那样,通过红外线发光元件178的周围,另外,通过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的周围,到达冷却风扇13。
因此,即使在煮饭单元1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上并进行煮饭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中的由液晶显示画面或发光元件等构成的显示部件70D、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红外线发光元件178等重要部品的过热。
实施方式11的总结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实施方式11中公开了具备以下结构的电煮饭器。
即,实施方式11为一种电煮饭器,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10,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具备感应加热线圈14和位于该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并输入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以及
煮饭单元1,所述煮饭单元1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14加热的内锅3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12,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上方,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14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与所述煮饭单元1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34以及以非接触方式向设置于所述煮饭单元1的受电线圈7供电的送电线圈17,
在从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本体壳体10A上的进气口172到达冷却风扇13的(第一)进气路KU1中,设置有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在从冷却风扇13到达排气口148的送风路SH1中,配置有所述加热线圈14。
并且,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配置有发送换气用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发光元件178。
而且,所述红外线发光元件178和所述红外线通信部34在从所述冷却风扇13到达所述加热线圈14的所述冷却风的送风路SH1中,配置在比该加热线圈14靠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另外,实施方式1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0夹着本体壳体10A的左右中心线CL1在其两侧配置有加热口,
夹着所述左右中心线CL1在其两侧分别配置有位于加热线圈14的前方侧且输入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右侧操作部和左侧操作部,
主电源开关150的操作按钮150A配置在与所述左右中心线CL1交叉的位置。
对外部的排气装置等发射运转指令信号的红外线发光元件178的红外线信号透过通信用窗177,所述通信用窗177夹着所述左右中心线CL1在其两侧形成共计两处。
并且,所述红外线发光元件178为如下结构:配置在向加热线圈14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13的进气路KU1中,并用在该进气路KU1中流动的冷却风冷却。
而且,在将所述煮饭单元1载置于作为该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规定位置的右侧的加热口的上方的情况下,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的右操作部20R由该煮饭单元1覆盖遮挡,但所述主电源开关173的操作部173A、左操作部20L及所述通信用窗177均不被覆盖。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11,即使在将煮饭单元1载置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的规定位置并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无任何障碍地进行使用了左侧加热口的烹调,不会损害便利性。
其他实施方式和变形例.
在所述实施方式1及2中,构成基准位置判定部件33的部件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为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4,在煮饭单元1侧为红外线信号收发部35。而且,是最初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发送红外线信号,确认来自煮饭单元1侧的红外线信号的响应并判定煮饭单元1的载置位置是否位于成为基准的位置的方法,但也可以不采用这种从双向分别各自用红外线信号发送信息的方式。例如,也可以是最初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发送红外线信号,并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判定其反射光的状态的方法。
在所述实施方式1~11中,在煮饭单元1侧的控制装置50的存储部件50R中存储有能够执行煮饭工作的基本煮饭控制的工作程序(计算机软件)并利用其进行煮饭,但不一定必须这样在煮饭单元侧准备能够自主地执行煮饭工作的工作程序。在该情况下,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0侧的主控制装置80中预先存储煮饭控制的工作程序(计算机软件),利用该工作程序控制感应加热线圈14执行煮饭(预热、煮饭、蒸焖)工作,为了判断煮饭工序的进展,用红外线信号从煮饭单元1侧随时取得内锅3的温度等控制数据即可。
并且,如在实施方式1和2中示出的那样,可以用设置在规定位置的舌簧接点开关31与永磁铁30、IC标签103与读取器(IC标签信息读取部)104的组合这样的手段来确认煮饭单元1的设置位置,并用红外线信号仅进行煮饭单元1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之间的信息传递。此外,由于感应加热烹调器10使用高频电力并产生交变磁场的关系,有可能作为电噪声给无线通信带来影响,在该方面,用红外线信号的通信也是有利的。
并且,在实施方式1~11中,由于在煮饭单元1与感应加热烹调器10重合的部分且最接近的部分形成窗37,并发送红外线信号,所以能够实现不会受到室内的可见光或太阳光等外部杂光的影响的紧贴或接近环境下的通讯,并能够期待可靠地进行信号的传递。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输入操作部件20设置红外线透射孔并经由该透射孔向煮饭单元1发送红外线信号。在该情况下,优选避开使用者按压操作的按钮(键)部分或触摸开关的部分来配置透射孔。
并且,在实施方式1~7中,感应加热烹调器10为如下结构:由于是具有后部垂直部16的方式,所以在感应加热通常的各种锅或平底锅等烹调器具的情况下,后部垂直部16保护背后侧,能够防止这些烹调器具向后方落下。然而,在本发明的实施时,后部垂直部16不是必需的。即,感应加热烹调器10也可以具有上表面整体为平坦的外形形状(参照实施方式8及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煮饭器和加热烹调系统不仅能够利用于一般住宅的厨房,也能够广泛地利用在公共设施或店铺等烹调场所。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煮饭单元
1A 本体
1B 盖体
1F 前壁面
1P 突起部
2 腿部
3 内锅
4 重量传感器
4S 应变传感器
5 内锅温度检测部件
5A 热敏电阻
5B 红外线温度传感器
6 供电部件
7 受电线圈
8 盖开闭按钮
9A 盖体加热部件
9B 内锅侧面加热部件
10 感应加热烹调器
10A 本体壳体
10F 前壁面
10N 小孔
11 显示部件
11A 第一显示画面
11B 第二显示画面
12 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12P 按压式输入部件
12T 触摸式输入部件
12V 开关
13 冷却风扇
13C 风扇壳体
13F 风扇(旋转叶片)
13M 风扇电机
14 感应加热线圈
15 外部空气温度检测部件
16 后部垂直部
17 送电线圈
18 操作部
18A 操作键
19 防磁板
19A 后端部
19B 后方端部
20 第一输入操作部件
20L 左操作部
20R 右操作部
21 突起部(凸条)
22 顶板
22A 倾斜部
22L、22R 台阶部
22T 周边部
23 内盖
24 密封用密封件
25 内侧躯干部
26 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部)
29 窗
30 永磁铁
31 载置检测传感器(舌簧接点开关)
32 支撑基板
33、33A、33B 基准位置判定部件
34 红外线信号收发部
34A 红外线信号发送部
34B 红外线信号接收部
35 红外线信号收发部
36A 第一信号处理部
36B 第二信号处理部
37、38 窗
39 底板
39A 第一底板
39B 第二底板
40 支撑基板
41 电子开关
41A 操作部
42 电路基板
42A 腿部
43 保护片
44 通孔
45 支撑框
46 贯通孔
47 分隔壁
47E 后端部
50 控制装置
50R 存储部件
50T 计时部件
60 米种显示部
61 硬度显示部
62 菜单显示部
63 米种开关
64 硬度开关
65 菜单开关
66 关/保温开关
67 煮饭开关
68 预约开关
69 时刻开关
70 通知部件
70A、70D 显示部件
70V 语音合成装置
71 商用电源
72 电源部
73 变压器电路
74 顶板温度检测部件
74A 检测电路
74C 信号线
74S 热敏电阻(温度检测元件)
75 保温开关
76 语音导航用开关
77 节电开关
78 健康信息显示开关
80 主控制装置
80R 存储部件
80T 计时部件
81 电力优先信息
82 沸腾工序显示信息
90 通知部件
90V 语音通知部件
91 无线通信部(输入输出部件)
93 盖体开放传感器
94 重量测量部件
95 二次电池(供电部)
96 分隔板
96A 通孔
97 腔室
98 通气口
99 风向板
100 电煮饭器
101 电源插头
102 电源线
103 IC标签
104 读取器(IC标签信息读取部)
105 支撑腿部
106 突起部(嵌合部)
108 下部空间
110 电能表
111 电源线
112 路由器
113 外部机关
114 通信线路网
115 信息通信终端设备
120A~120D、120R 触摸式键
121 工作开始开关
122 蒸汽排出器
123 凹部
124 盖
125 铰接轴
126 蒸汽排出孔
127 注水口
128 计量指示键
129 水量显示部
129A 指示器(图形)
130 冷却风扇
140 线圈基座
141 贯通孔
142 防磁板
143 电路基板
144 支撑板
145 进气口
146 空间
147 支撑板
148 排气口
150 主电源开关
150A 操作按钮
151 操作部支撑框
153 历史显示键
154 历史显示部
170 引导板
171 凸部
172 进气口
174 保护板
176 控制基板
177 通信用窗
178 红外线发光元件
180 密封件
194 重量测量部件
200 统筹管理装置(电力指令装置)
AD 电源插座
BK 断路器
H 相向间隔
HA 居住空间
HZ 最大外周范围
KU1 第一进气路
KU2 第二进气路
S 空隙
SH1 第一送风路
SH2 第二送风路
SS 空隙
SX 密闭空间
G1 相向间隔。

Claims (39)

1.一种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输入该加热线圈的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设置有供给用于冷却所述加热线圈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传递包括用于煮饭的控制信息在内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通信部,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具备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分支地导入的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
所述第一送风路从所述冷却风扇经由所述加热线圈到达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外部,
所述第二送风路利用分隔壁与所述第一送风路分隔,并且,供除向所述加热线圈的部分供给的所述第一送风路的冷却风以外的、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直接导入,所述分隔壁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在所述第二送风路中,配置有所述红外线通信部。
2.一种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输入该加热线圈的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右中央部,配置有所述加热线圈,
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配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左右中央部且前方端部,
在所述加热线圈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之间,形成有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空间到顶板部的分隔壁,
用所述分隔壁划分对从所述冷却风扇流向所述加热线圈的所述冷却风进行引导的第一送风路的外侧,并且
在所述第一送风路的前方,设置有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向所述分隔壁的外侧导入的第二送风路,
所述红外线通信部配置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后方且面向所述第二送风路的位置。
3.一种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输入该加热线圈的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具备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分支地导入的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
所述第一送风路从所述冷却风扇经由所述加热线圈到达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外部,
所述第二送风路利用分隔壁与所述第一送风路分隔,并且,供除向所述加热线圈的部分供给的所述第一送风路的冷却风以外的、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直接导入,所述分隔壁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所述分隔壁兼用作所述加热线圈的防磁版,
在所述第二送风路之中,配置有所述红外线通信部。
4.一种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加热烹调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加热线圈和位于该加热线圈的前方侧并输入感应加热条件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以及
煮饭单元,所述煮饭单元具备收容被煮饭物并由所述加热线圈加热的内锅和输入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在上表面的夹着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加热被加热物的右加热部和左加热部,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以及用于在该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具备供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分支地导入的第一送风路和第二送风路,
所述第一送风路从所述冷却风扇经由所述加热线圈到达该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外部,
所述第二送风路利用分隔壁与所述第一送风路分隔,并且,供除向所述加热线圈的部分供给的所述第一送风路的冷却风以外的、来自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直接导入,所述分隔壁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在所述第二送风路中,配置有所述红外线通信部和用于向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在夹着所述中心线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用于输入各所述加热部的加热条件的右操作部和左操作部,
并且,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配置有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面,
所述煮饭单元具有在载置于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中的任一方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从上方覆盖遮挡该加热部专用的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的俯视大小,
即使在所述右加热部或所述左加热部中的任一方由所述煮饭单元覆盖遮挡的情况下,所述主电源开关的操作面也为露出状态。
5.一种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上表面具备顶板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和以接近或接触的方式放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所述顶板上使用并内置有内锅的煮饭单元,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备感应加热所述内锅的加热线圈和用于设定该加热线圈的通电条件并位于所述加热线圈的前方侧的第一输入操作部件,
所述煮饭单元具备设定煮饭条件的第二输入操作部件,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上方,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向所述加热线圈供给冷却风的冷却风扇、用于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交换煮饭的控制所需的信息的红外线通信部、供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入并冷却所述加热线圈的第一风路、以及用于供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导入并冷却所述红外线通信部并且隔着分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风路的前方侧的位置的第二风路,所述分隔壁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备主控制装置,所述主控制装置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通信部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其后许可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煮饭单元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和所述煮饭单元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任一方形成有向所述空隙突出的突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并以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地横穿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上表面的后方的方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煮饭单元载置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煮饭单元覆盖遮挡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煮饭单元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
与所述空隙对应地,在所述煮饭单元的底面形成有用于使内置于该煮饭单元的所述冷却风扇的冷却风流动的通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构成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的顶板,
在所述顶板,具有比其周缘部的上表面更高的倾斜部或台阶部,
所述突起部设置在所述煮饭单元侧,并与所述倾斜部或所述台阶部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或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后方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构成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的顶板,
在所述顶板,具有比其最周缘部的上表面更高的倾斜部,
在所述倾斜部,具有使红外线信号透射经过的窗,所述红外线信号用于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之间进行控制信息的通讯。
13.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备接受来自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主控制装置,
所述主控制装置具备用所述加热线圈加热所述煮饭单元并执行煮饭工序的控制程序。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备接受来自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主控制装置,
所述主控制装置具备用所述加热线圈加热所述煮饭单元并执行煮饭工序的控制程序,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备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内置于所述煮饭单元的内锅的温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主控制装置,
在所述煮饭单元中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决定煮饭条件的控制装置,
所述主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通过透射经过窗的红外线通信来传递控制信息,所述窗形成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重合的部分,
在所述煮饭单元的底部设置有受电线圈,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以非接触方式向所述受电线圈供给电力的送电线圈隔着所述分隔壁设置在所述加热线圈的相反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电源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主控制装置设为由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受理输入的待机状态,
在该待机状态下所述主控制装置检测到将所述煮饭单元载置于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该主控制装置解除受理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的待机状态,
其后,所述煮饭单元的控制装置设为由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受理输入的待机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磁检测所述煮饭单元设置于基准位置的舌簧接点开关,
经由所述舌簧接点开关向所述主控制装置供给电源,
在所述舌簧接点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后,所述主控制装置对所述煮饭单元发送所述红外线信号,在从所述煮饭单元回送规定的红外线信号之前,不开始相对于该煮饭单元的、所述加热线圈的通电。
1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主控制装置,
在所述煮饭单元中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决定煮饭条件的控制装置,
所述主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通过透射经过窗的红外线通信来传递控制信息,所述窗形成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重合的部分,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执行重量测量工序的控制程序,所述重量测量工序测量放入有米或米及水的所述内锅的重量,
所述控制程序在所述重量测量工序的阶段中自动起动语音输入部件,
在结束所述重量测量工序后确定的煮饭条件通过所述红外线通信在所述煮饭单元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之间传递。
1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主控制装置,
在所述煮饭单元中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决定煮饭条件的控制装置,
所述主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透射经过窗的红外线通信来传递控制信息,所述窗形成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重合的部分,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和所述煮饭单元中具有基准位置判定部件,所述基准位置判定部件判定该煮饭单元所设置的位置,
在利用所述基准位置判定部件判定为所述煮饭单元所设置的位置正确以后,所述主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红外线通信对所述煮饭单元发送第一信号并将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功能设为有效,
所述控制装置通过利用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输入米种和硬度的信息从而确定使用者的煮饭希望条件,
在利用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向所述控制装置输入煮饭开始指令的情况下,该控制装置通过所述红外线通信向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发送第二信号,
所述主控制装置在接收到第二信号的情况下,按照自身拥有的煮饭控制的工作程序控制所述加热线圈的通电,依次执行预热工序、煮饭工序及蒸焖工序,
在所述煮饭单元中具备温度监视部件,所述温度监视部件用所述红外线信号向所述主控制装置发送所述煮饭工序中的所述内锅的温度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没有利用所述基准位置判定部件判定为所述煮饭单元所设置的位置正确的情况下,所述主控制装置根据从煮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决定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中的任一个,
所述第一处理在从煮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执行,在规定时间内判定为所述煮饭单元所设置的位置正确的情况下,许可向所述煮饭工序的转移,
所述第二处理不许可转移至所述煮饭工序,使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作强制地结束。
2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煮饭单元的底面,具有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接触的平坦的底板,形成所述煮饭单元的轮廓的本体壳体的外周缘部的下端面比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22.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煮饭单元的底面为第一底板和配置在该第一底板的下方并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面对的第二底板的双层构造。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底部贯通所述第一底板,并到达位于所述第一底板的下方的第二底板的上表面附近。
2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煮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内部配置有发送换气用的红外线信号的红外线发光元件,在到达所述冷却风扇的所述冷却风的导入路中,将该红外线发光元件和所述红外线通信部配置于比该加热线圈靠冷却风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控制装置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其后,所述煮饭单元许可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操作。
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控制装置在开始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前,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其后将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操作无效化,
并且,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利用所述红外线信号检测到所述煮饭单元结束规定的煮饭工序的情况下,解除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操作的无效状态。
2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或所述煮饭单元在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期间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当判定为在规定的基准位置没有所述煮饭单元时,进行根据煮饭工序的进展程度决定继续煮饭工作还是中止煮饭工作的处理,并且在继续煮饭工作或中止煮饭工作的阶段中事先进行通知工作。
2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无线通信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在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序期间确认所述煮饭单元的载置,当判定为在规定的基准位置没有所述煮饭单元时,所述无线通信部以无线的方式向外部通知。
29.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煮饭单元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通向外部的空隙,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上表面和所述煮饭单元的下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向所述空隙突出的突起部,
在所述顶板,具有比其最周缘部的上表面更高的倾斜部或台阶部,
所述突起部设置在所述煮饭单元的所在侧,并与所述倾斜部或所述台阶部抵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部或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后方侧。
31.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控制装置具备用所述加热线圈加热所述煮饭单元并执行煮饭工序的控制程序。
32.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主控制装置具备用所述加热线圈加热所述煮饭单元并执行煮饭工序的控制程序,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具备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内置于所述煮饭单元的所述内锅的温度。
33.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用于使所述红外线通信部的红外线信号透射经过的窗形成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与所述煮饭单元重合并接近或接触的部分。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将电源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连接的情况下,所述主控制装置设为由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受理输入的待机状态,
在该待机状态下所述主控制装置检测到将所述煮饭单元载置于规定位置的情况下,该主控制装置解除受理所述第一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的待机状态,
其后,所述煮饭单元的控制装置设为由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受理输入的待机状态。
35.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磁检测所述煮饭单元设置于基准位置的舌簧接点开关,
经由所述舌簧接点开关向所述主控制装置供给电源,
在所述舌簧接点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后,所述主控制装置对所述煮饭单元发送所述红外线信号,在从所述煮饭单元回送规定的红外线信号之前,不开始相对于该煮饭单元的、所述加热线圈的通电。
36.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中设置有磁检测所述煮饭单元设置于基准位置的舌簧接点开关,
经由所述舌簧接点开关向所述主控制装置供给电源,
所述舌簧接点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后,所述主控制装置起动所述煮饭单元的控制装置,
所述主控制装置在从所述煮饭单元接收规定的红外线信号之前,不开始相对于该煮饭单元的、所述加热线圈的通电。
37.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煮饭单元中具有接受来自所述第二输入操作部件的输入并决定煮饭条件的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或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所述主控制装置具有执行重量测量工序的所述控制程序,所述重量测量工序测量放入有米或米及水的所述内锅的重量,
所述控制程序在所述重量测量工序的阶段中自动起动语音输入部件。
38.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煮饭单元中具备温度监视部件,所述温度监视部件用所述红外线信号向所述主控制装置发送所述煮饭工序中的所述内锅的温度数据。
39.根据权利要求25~2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有识别所述煮饭单元是否载置于所述感应加热烹调器的规定位置的基准位置判定部件,
在没有利用基准位置判定部件判定为所述煮饭单元所设置的位置正确的情况下,所述主控制装置根据从煮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决定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中的任一个,
所述第一处理在从煮饭开始起的经过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执行,在规定时间内判定为所述煮饭单元所设置的位置正确的情况下,许可向煮饭工序的转移,
所述第二处理不许可转移至煮饭工序,使利用所述煮饭单元进行的煮饭工作强制地结束。
CN201880025461.0A 2017-05-24 2018-03-01 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 Active CN1106212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2412 2017-05-24
JP2017-102412 2017-05-24
PCT/JP2018/007852 WO2018216298A1 (ja) 2017-05-24 2018-03-01 電気炊飯器及び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1203A CN110621203A (zh) 2019-12-27
CN110621203B true CN110621203B (zh) 2021-06-04

Family

ID=6439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5461.0A Active CN110621203B (zh) 2017-05-24 2018-03-01 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3) JP6870081B2 (zh)
CN (1) CN110621203B (zh)
WO (1) WO20182162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0081B2 (ja) * 2017-05-24 2021-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及び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JP6900939B2 (ja) * 2018-07-11 2021-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JP7171400B2 (ja) * 2018-12-05 2022-11-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EP3698681B1 (en) * 2019-02-20 2021-11-17 LG Electronics Inc. Wireless induction heating cooker and wireless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including same
WO2020171418A1 (ko) * 2019-02-20 2020-08-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유도가열 밥솥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유도가열 시스템
CN112986879B (zh) * 2019-12-16 2023-11-1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量计校正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JPWO2023276455A1 (zh) 2021-06-28 2023-01-05
KR20230089100A (ko) * 2021-12-13 2023-06-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리장치에서 하중 측정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51A (zh) * 1993-09-17 1995-07-05 株式会社金星社 感应加热煲的气冷通风装置
WO2001056443A1 (en) * 2000-02-04 2001-08-09 The Garland Group A cooking apparatus insulated by non-fibrous means
CN1620969A (zh) * 2003-11-25 2005-06-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036134A1 (en) * 1991-02-12 1992-08-13 Alexander T. Rozak Self venting automatic food frying and dispensing apparatus
JP3411424B2 (ja) * 1995-06-01 2003-06-03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磁炊飯器
US20030015188A1 (en) * 2001-07-23 2003-01-23 Lawrence Harbin Temperature-controlled charcoal grill and method therefor
JP3665610B2 (ja) * 2001-12-26 2005-06-29 株式会社東芝 土鍋料理用電磁調理装置
JP4500778B2 (ja) * 2006-02-01 2010-07-1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4973065B2 (ja) * 2006-08-23 2012-07-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2009293892A (ja) * 2008-06-09 2009-12-17 Panasonic Corp 加熱調理器
JP4992864B2 (ja) * 2008-08-26 2012-08-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JP5808202B2 (ja) * 2011-09-01 2015-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加熱調理器
ITMO20120238A1 (it) * 2012-10-02 2014-04-03 Eurochef Srl Friggitrice da banco manuale con abbattimento fumi e vapori di frittura e ricircolo aria
CN103006045B (zh) * 2012-12-28 2015-08-05 广东洛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加热的电压力锅
CN104223930B (zh) * 2013-06-07 2016-11-16 深圳市鑫汇科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加热电饭煲
JP6333040B2 (ja) * 2014-04-18 2018-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N204813367U (zh) * 2015-07-27 2015-12-02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蒸箱微波炉一体机
JP6856234B2 (ja) * 2015-10-20 2021-04-07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6870081B2 (ja) 2017-05-24 2021-05-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及び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51A (zh) * 1993-09-17 1995-07-05 株式会社金星社 感应加热煲的气冷通风装置
WO2001056443A1 (en) * 2000-02-04 2001-08-09 The Garland Group A cooking apparatus insulated by non-fibrous means
CN1620969A (zh) * 2003-11-25 2005-06-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1203A (zh) 2019-12-27
JP7191151B2 (ja) 2022-12-16
JPWO2018216298A1 (ja) 2020-01-09
JP6870081B2 (ja) 2021-05-12
JP2021106930A (ja) 2021-07-29
WO2018216298A1 (ja) 2018-11-29
JP2021106931A (ja) 2021-07-29
JP7191150B2 (ja)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21203B (zh) 电煮饭器及加热烹调系统
JP7191142B2 (ja) 加熱調理装置
JP7196260B2 (ja) 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JP6485023B2 (ja) 家電機器
JP2018207500A (ja) 家電機器、その運転管理装置及び家電機器の運転管理システム
JP2018105549A (ja) 加熱調理器、厨房家具、空気排出システム、家電機器の統合管理装置及び空気質の改善システム
JP2023113966A (ja) 複合型加熱調理器及び厨房家具
JP7168036B2 (ja) 電気炊飯器
JP7337755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23007587A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JP2023009316A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JP7399048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23113958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24042134A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JP2024042135A (ja) 加熱調理器及び加熱調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