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8552A - 换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8552A
CN110608552A CN201811179993.8A CN201811179993A CN110608552A CN 110608552 A CN110608552 A CN 110608552A CN 201811179993 A CN201811179993 A CN 201811179993A CN 110608552 A CN110608552 A CN 1106085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pipe
adjacent
tubes
straight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799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建龙
赵磊
钟笑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08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85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每个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相连,每个换热管具有至少三个平直段和至少两个折弯段,多个换热管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且同一换热单元的各换热管的平直段彼此平行;间隔部,间隔部设于同一换热单元的相邻换热管之间,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部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通孔;其中,穿过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平直段非平行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的不同平直段。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主要通过换热管进行换热,具有换热效率高、换热能力强等优点。

Description

换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空调制冷领域,常用的空气换热器为铜管翅片换热器,该换热器主要部件包括圆形换热管和穿插在换热管上的平翅片,空气与换热管内的冷媒主要通过翅片进行换热。
然而,换热管与翅片有传热温差,换热会有效率损失,换热器长时间使用之后,翅片与换热器连接处会产生间隙,导致换热效率下降。
此外,相邻翅片间的气流通道尺寸有限,在换热器表面结霜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变化,翅片表面霜层会越来越厚,慢慢就堵住了空气流动的间隙,换热性能持续衰减,进入除霜工况后,空气流动通道面积减少,影响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主要通过换热管进行换热,具有换热效率高、换热能力强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至少三个平直段和至少两个折弯段,相邻所述平直段通过所述折弯段相连,多个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且同一换热单元的各换热管的平直段彼此平行;间隔部,所述间隔部设于同一换热单元的相邻换热管之间,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部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间隔部之间形成通孔;其中,穿过所述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所述平直段非平行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的不同平直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其换热器相比相关技术中的铜管翅片换热器,省去了翅片,且通过形成通孔,并使通过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的不同平直段,从而利用换热管与第二换热介质(空气)进行换热,换热管直接与空气进行换热,换热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消除了换热管与翅片的传热温差,减小了效率损失,同时,蛇形的换热管能够增加换热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能力。
此外,相邻换热管通过间断的间隔部相连,间隔部主要起到连接和间隔的作用,其换热量较小,换热器整体主要利用换热管进行换热,且间隔部能够满足形成较大面积的通孔,避免通孔被霜层堵塞,从而保证换热性能,改善结霜,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具有换热效率高、换热能力强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穿过所述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所述平直段垂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为进口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的下游,所述第二集流管为出口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的上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设置,所有换热管的相邻平直段位于同一平面,以使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形成多层结构,相邻层平直段之间形成用于汇流第二换热介质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在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正交的平面内,在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上相邻的通孔的正投影彼此错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正交的平面内,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隙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该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部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S2,其中,S2/S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或矩形,所述间隔部设于同一换热单元的相邻换热管的平直段之间,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通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相邻换热管单元的相邻换热管的平直段彼此相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与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一致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孔,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多个换热管的一端彼此靠拢并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孔;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有与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一致的多个第二换热管孔,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多个换热管的另一端彼此靠拢并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间隔部和/或所述换热管设有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平直段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或平行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所述间隔部和/或所述换热管设有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延伸的针肋。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所述间隔部设有百叶窗;所述间隔部上的百叶窗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所述间隔部上的百叶窗沿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换热系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前方;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至少三个平直段和至少两个折弯段,相邻所述平直段通过所述折弯段相连,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位于两端的两个平直段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多个所述换热管沿左右方向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且同一换热单元的各换热管的平直段彼此平行;间隔部,所述间隔部设于同一换热单元的相邻换热管的平直段之间,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部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间隔部之间形成通孔;其中,穿过所述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所述平直段非平行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的不同平直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具有换热效率高、换热能力强等优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间隔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可选实施例的换热系统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13是冷媒与空气在换热过程中顺流的温度曲线图。
图14是冷媒与空气在换热过程中逆流的温度曲线图。
图15是蛇形管和直管的管内的换热系数对比图。
图16是采用逆流换热状态下,换热器内的空气含湿量与冷媒温度的对比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1、
第一集流管100、
第二集流管200、
换热管300、平直段310、折弯段320、
间隔部400、通孔410、翻边420、百叶窗430、针肋440、
换热单元500、
每个换热管300的相邻平直段之间的距离C、
折弯段320的半径R、
通孔410在第一集流管100或第二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D、
通孔410在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E。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而“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1。
首先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该换热器1可应用于暖通空调、热泵热水器、冷冻冷藏、汽车及运输领域,可作为蒸发器、冷凝器等换热器在空调制冷系统中使用。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包括第一集流管100、第二集流管200、多个换热管300和间隔部400。
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间隔开预定距离。换热管300内流通第一换热介质,每个换热管3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相连,即换热管300 的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00相连且另一端与第二集流管200相连,每个换热管300具有至少三个平直段310和至少两个折弯段320,相邻平直段310通过折弯段320相连。多个换热管300在第一集流管100或第二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500,同一换热单元500的各换热管300的平直段310彼此平行。间隔部400设于同一换热单元500的相邻换热管300之间,相邻换热管300之间的间隔部400沿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间隔部400之间形成通孔410。其中,穿过通孔410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平直段410非平行,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300的不同平直段310,例如,穿过通孔410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平直段310垂直,由此,穿过多个通孔410的第二换热介质彼此平行的垂直流经每个换热管300的所有平直段310。
其中,第一换热介质可以为冷媒,第二换热介质可以为空气。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包括第一集流管100、第二集流管200、多个换热管300和间隔部400,其中,下述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仅是为了示出换热器1各部件的相对位置,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第一集流管100 和第二集流管200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集流管100位于第二集流管200 的下前方。每个换热管300具有至少三个平直段310和至少两个折弯段320,相邻平直段310通过折弯段320相连。由此,换热管300被构造成蛇形换热管,每个换热管300 的多个平直段310彼此平行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为平直段310,每个换热管300的位于其两端的两个平直段310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相连。多个换热管300沿左右方向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500,同一换热单元500的各换热管300的平直段310彼此平行。间隔部400设于同一换热单元500的相邻换热管300之间,相邻换热管300之间的间隔部400沿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间隔部400之间形成通孔410。其中,穿过通孔410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平直段410非平行,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300的不同平直段310,例如,穿过通孔410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平直段310垂直,即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沿前后方向,由此,穿过多个通孔410的第二换热介质彼此平行且由前至后流经每个换热管300的所有平直段31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其换热器1相比相关技术中的铜管翅片换热器,省去了翅片,且通过形成通孔410,并使通过通孔410的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300的不同平直段310,从而利用换热管300与第二换热介质(空气)进行换热,换热管300直接与空气进行换热,换热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消除了换热管与翅片的传热温差,减小了效率损失,同时,蛇形的换热管300能够增加换热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能力。
此外,相邻换热管300通过间断的间隔部400相连,间隔部400主要起到连接和间隔的作用,其换热量较小,换热器1整体主要利用换热管300进行换热,且间隔部400 能够满足形成较大面积的通孔410,避免通孔410被霜层堵塞,从而保证换热性能,改善结霜以及便于除霜,进一步提高了换热效率。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具有换热效率高、换热能力强等优点。
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系统中,第一集流管100为出口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的上游,第二集流管200为进口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的下游。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地是,图中箭头A示意第二换热介质(空气)方向,箭头B示意第一换热介质(冷媒)流动方向。换热器1在使用时,空气通过间隔部400间的通孔410依次穿过每个换热管300的各平直段310,冷媒通过第一集流管100进入各换热管300,依次经过各平直段310和折弯段320后,在第二集流管200汇合并流出换热器1,冷媒的流动方向与空气方向大体相反,形成逆流换热。通过使冷媒的流动方向与空气方向呈逆流状态,可有效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性能。
以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为例,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冷媒与空气在换热过程中顺流和逆流的温度曲线对比。
可见,在换热器中,传热的平均线温差标志传热量的大小,由传热公式Q=KA(ΔTm)知, ΔTm越大则传热Q越大。逆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可高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而在顺流时, 热流体的出口温度总是低于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因此在逆流时,冷热两种流体的温差值较大, 也就是通常所说对数平均温差比顺流时要大,因此在换热面积相同时,逆流可以传递较多的热量。
通过将换热管300设置成蛇形,可增加换热管300的长度,增加管内流速,有效提高换热管300内的换热系数。
以换热器1作为蒸发器两相态换热为例,如图15所示,现有换热器带有翅片,冷媒与空气主要通过翅片换热,但是换热管与翅片有传热温差,所以有传热损失,而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没有翅片,冷媒和空气直接通过换热管300进行换热,换热无损失,换热效率更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采用逆流换热,在作蒸发器工况时,如图16所示,高湿度的空气与换热器1的高温部分接触,低湿度的空气与换热器1的低温部分接触,可以使换热器1上的结霜更均匀,延长结霜运行周期。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增加使用可靠性,改善换热器1在低温环境中运行的由结霜导致的性能衰减问题,而且通过增加换热效率,减小单位换热量所需的材料用量,降低了换热器1的成本。此外,换热管300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容纳换热器1表面的霜增长,换热器1不容易被霜堵住而导致性能大幅下降,整个换热器1 没有提供残余水分的空间,也没有水表面张力集中的地方,表面冷凝水排水性能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换热管300在第一集流管100或第二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500,每个换热单元500中的多个换热管300的对应端部彼此靠拢。即多个换热管300组成多个换热单元500,多个换热单元500沿左右方向排列,每个换热单元500中的多个换热管300,与第一集流管 100相连的一端彼此靠拢且与第二集流管200相连的一端彼此靠拢。
具体地,第一集流管100上设有与换热单元500的数量一致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孔,每个换热单元500中的多个换热管300的一端彼此靠拢并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孔。第二集流管200上设有与换热单元500的数量一致的多个第二换热管孔,每个换热单元500中的多个换热管300的另一端彼此靠拢并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孔。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相邻换热单元500的相邻换热管300的平直段310彼此相接,换言之,分别位于两个换热单元500且彼此相邻的两个平直段310之间没有间隙,也不设置间隔部400。
通过将换热管300设置成多个换热单元500,每个换热单元500的宽度方向(即换热单元500中多个换热管300的排列方向)与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一致,可减小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的尺寸,提高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的强度并降低成本。并且,每个换热单元500的换热管300的端部靠拢,可方便装配。此外,相邻换热单元500紧邻,能够避免漏风,从而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平行设置,每个换热管300的多个平直段310彼此平行且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间隔设置,即每个平直段310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每个换热管300的多个平直段310沿前后方向等间距设置。所有换热管300的相邻平直段310位于同一平面,以使多个换热管300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形成多层结构,相邻层平直段310之间具有足够空间形成间隙,不仅保证空气的流通面积,还能使空气在此处形成混合或扰流,使换热更加均匀。
其中,折弯段320的折弯角度大于或等于90°,以使每个换热管300的相邻平直段之间的距离C不大于该相邻平直段310之间的折弯段320的半径R,例如,每个换热管 300的相邻平直段之间的距离C不小于2mm,由此可使第一集流管100和第二集流管200 的径向上允许布置具有更多平直段310的换热管300,且兼顾排水和化霜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间隔部400设于同一换热单元500的相邻换热管300的平直段310之间,换热管300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或矩形,间隔部400可以是平片,也可以是条状片或其它形状。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与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正交的平面内,在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相邻的通孔410的正投影彼此错开。即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内,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通孔410沿上下方向错开设置,从而增强空气在整个流动方向上的扰动,以提高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在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正交的平面内,相邻换热管300之间的间隙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该相邻换热管300之间的间隔部400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 S2。即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相邻两个换热管300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隙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该相邻两个换热管300之间的所有间隔部400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S2,其中,S2/S1≤5%。由此,既可以增加对空气的扰动效果,保证换热管300间的强度,而且保证空气流动阻力在合理范围内。
可选地,换热管300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或矩形,间隔部400设于同一换热单元500的相邻换热管300的平直段310之间,在第一集流管100或第二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通孔410沿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即相邻换热管300之间的通孔410并非排列成一条沿左右方向延伸直线。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对于单个通孔410,通孔410在第一集流管100或第二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上(左右方向)的尺寸D不小于2mm,通孔410 在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上(上下方向)的尺寸E不小于2mm。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间隔部400和或换热管300设有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延伸的翻边420,即翻边420从前向后延伸。
进一步地,翻边420与平直段310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或平行设置。
例如,如图3和图4所示,翻边420与平直段310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即间隔部400的左侧沿和/或右侧沿向后折弯以分别构成翻边420,翻边420沿空气流动方向,增加有效换热面积以提升换热效果。
再例如,如图5和图6所示,翻边420与平直段310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即间隔部400的上沿和/或下沿向后折弯以分别构成翻边420,翻边420沿空气流动方向,增加有效换热面积以提升换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间隔部400和或换热管300设有针肋440,针肋440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延伸。具体而言,针肋440呈细长状,类似针状结构,并沿着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间隔设置,每个针肋440从相邻换热管300的平直段310之间的间隙处由前向后延伸,即沿空气流动方向延伸,从而对空气扰动以提升换热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间隔部400设有百叶窗430,由此可以对空气边界层进行扰动,从而提升换热效果。
可选地,间隔部400上的百叶窗430沿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上下)延伸且沿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间隔部400上的百叶窗430沿第一集流管100或第二集流管200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且沿换热管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器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等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开预定距离;
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至少三个平直段和至少两个折弯段,相邻所述平直段通过所述折弯段相连,多个所述换热管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且同一换热单元的各换热管的平直段彼此平行;
间隔部,所述间隔部设于同一换热单元的相邻换热管之间,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部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间隔部之间形成通孔;
其中,穿过所述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所述平直段非平行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的不同平直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穿过所述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所述平直段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为出口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的上游,所述第二集流管为进口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设置,所有换热管的相邻平直段位于同一平面,以使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形成多层结构,相邻层平直段之间形成用于汇流第二换热介质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正交的平面内,在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上相邻的通孔的正投影彼此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正交的平面内,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隙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该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部的正投影的面积之和为S2,其中,S2/S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横截面的外轮廓为圆形或矩形,所述间隔部设于同一换热单元的相邻换热管的平直段之间,在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通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换热管单元的相邻换热管的平直段彼此相接,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与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一致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孔,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多个换热管的一端彼此靠拢并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孔;
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有与所述换热单元的数量一致的多个第二换热管孔,每个所述换热单元中的多个换热管的另一端彼此靠拢并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孔。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和/或所述换热管设有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平直段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或平行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和/或所述换热管设有沿所述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延伸的针肋。
11.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设有百叶窗;
所述间隔部上的百叶窗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或
所述间隔部上的百叶窗沿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2.一种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彼此平行,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下前方;
用于流通第一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管具有至少三个平直段和至少两个折弯段,相邻所述平直段通过所述折弯段相连,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位于两端的两个平直段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相连,多个所述换热管沿左右方向排列成多个换热单元且同一换热单元的各换热管的平直段彼此平行;
间隔部,所述间隔部设于同一换热单元的相邻换热管的平直段之间,相邻换热管之间的间隔部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在相邻间隔部之间形成通孔;
其中,穿过所述通孔的第二换热介质的流向与所述平直段非平行以使第二换热介质依次流经每个换热管的不同平直段。
CN201811179993.8A 2018-06-15 2018-10-10 换热系统 Pending CN1106085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20620 2018-06-15
CN2018106206203 2018-06-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8552A true CN110608552A (zh) 2019-12-24

Family

ID=68888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79993.8A Pending CN110608552A (zh) 2018-06-15 2018-10-10 换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60855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5525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丹佛斯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组件和换热器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8956A (en) * 1978-02-15 1979-08-27 Hitachi Ltd Heat exchanger
JPS61285395A (ja) * 1985-06-11 1986-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JPS63156995A (ja) * 1986-12-22 1988-06-30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
JPH0674605A (ja) * 1992-08-26 1994-03-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熱交換器
JP2001004291A (ja) * 1999-06-18 2001-01-12 Koa Seisakusho:Kk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53931A (ja) * 2000-11-21 2002-05-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交換チューブ及びフィンレス熱交換器
CN2731386Y (zh) * 2004-07-28 2005-10-05 陆亚俊 空气源热泵室外宽窄片距翅片式换热器
CN101846475A (zh) * 2009-03-25 2010-09-29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热交换器的翅片以及采用该翅片的热交换器
CN101846465A (zh) * 2010-04-13 2010-09-29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2884877A (zh) * 2010-05-18 2013-01-1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多个翅片间距的冷却装置
CN103913019A (zh) * 2014-01-18 2014-07-09 胡洁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高性能微通道换热器
CN104913548A (zh) * 2015-06-26 2015-09-16 上海交通大学 单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08956A (en) * 1978-02-15 1979-08-27 Hitachi Ltd Heat exchanger
JPS61285395A (ja) * 1985-06-11 1986-1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JPS63156995A (ja) * 1986-12-22 1988-06-30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
JPH0674605A (ja) * 1992-08-26 1994-03-18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熱交換器
JP2001004291A (ja) * 1999-06-18 2001-01-12 Koa Seisakusho:Kk 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53931A (ja) * 2000-11-21 2002-05-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熱交換チューブ及びフィンレス熱交換器
CN2731386Y (zh) * 2004-07-28 2005-10-05 陆亚俊 空气源热泵室外宽窄片距翅片式换热器
CN101846475A (zh) * 2009-03-25 2010-09-29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热交换器的翅片以及采用该翅片的热交换器
CN101846465A (zh) * 2010-04-13 2010-09-29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2884877A (zh) * 2010-05-18 2013-01-1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多个翅片间距的冷却装置
CN103913019A (zh) * 2014-01-18 2014-07-09 胡洁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高性能微通道换热器
CN104913548A (zh) * 2015-06-26 2015-09-16 上海交通大学 单集流管平行流换热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5525A1 (zh) * 2021-12-29 2023-07-06 丹佛斯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换热组件和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57785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20110232884A1 (en) Heat exchanger
US20130068438A1 (en) Heat Exchanger
WO2015004720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US20130068437A1 (en)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ube for Heat Exchanger
CN105823271B (zh) 热交换器
EP2980516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ir conditioner using same
WO2018040036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CN210128650U (zh) 扁管、多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制冷系统
JPH0829016A (ja) ヒートポンプ用室外熱交換器
CN110608552A (zh) 换热系统
CN210268332U (zh) 多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制冷系统
US20150096726A1 (en) Spacer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 Associated Heat Exchanger
WO2022220159A1 (ja) 熱交換器
WO2018040037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WO2022206765A1 (zh) 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JP5331182B2 (ja) サイドフロー方式の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を備えた機器
JP2012037092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JP499530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2003703A1 (zh) 换热装置和制冷系统
CN210688819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H0842959A (ja) 冷蔵庫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蒸発器
CN210128651U (zh) 扁管、多通道换热器和空调制冷系统
KR101890826B1 (ko) 실외열교환기
WO2018040034A1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风冷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