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3950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3950A
CN110603950A CN201910509536.9A CN201910509536A CN110603950A CN 110603950 A CN110603950 A CN 110603950A CN 201910509536 A CN201910509536 A CN 201910509536A CN 110603950 A CN110603950 A CN 110603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state
side wall
closed state
g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95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本孔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36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09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136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9201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603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39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7Control or measur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08Clut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60Grain tank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可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的谷粒箱。联合收割机(1)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8),具备:箱主体(30),其形成谷粒箱(8)的存储空间(Q),并且在侧面部具有开口部分(P);侧壁部(50),其能够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开口部分(P)的状态;传感器(20),其检测非闭状态,所述非闭状态是开口部分(P)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
背景技术
以往,在收获谷粒时利用联合收割机。在联合收割机的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作为这种在机体上设置谷粒箱的联合收割机,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发动机;冷却风扇,其配备在该发动机的行驶机体横向外侧,并且朝向行驶机体横向内侧供给发动机冷却风;脱粒装置,其对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谷粒箱,其配备于发动机的后方,回收来自脱粒装置的谷粒并进行存储;内部品质计测装置,其对从脱粒装置供给到谷粒箱的谷粒的内部品质进行计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85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所具备的谷粒箱中,存储谷粒的空间是通过顶面部件、底面部件及侧面部件包围而形成的,没有预想到要容易地对谷粒箱内进行维护作业。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方式需要一种具备可适当进行维护作业的谷粒箱的联合收割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需要一种具备可容易进行维护作业的谷粒箱的联合收割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第一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如下:联合收割机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具备:箱主体,其形成所述谷粒箱的存储空间,并且在侧面部具有开口部分;侧壁部,其能够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所述开口部分的状态;传感器,其检测非闭状态,所述非闭状态是所述开口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
根据这样的特征结构,因为在谷粒箱的侧面部形成有开口部分,并且设置有能够根据需要而使该开口部分为全开状态或全闭状态的侧壁部,所以作业人员容易通往谷粒箱的内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另外,因为能够利用传感器检测出开口部分的非闭状态,所以能够检测出在维护作业结束后忘记关闭侧壁部的情况。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箱主体的外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将传感器设置在谷粒箱的外侧,所以能够防止传感器暴露在谷粒箱内的尘埃中。因此,能够防止尘埃导致传感器故障。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侧壁部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分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例如在机体上的位置可变的部位安装传感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以传感器相对于开口部分的位置不变的方式安装传感器,来适当地检测开口部分的非闭状态。另外,即使在机体与联合收割机的作业相应地振动的情况下,传感器也会检测出侧壁部相对于开口部分的位置,所以能够防止误检测。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谷粒箱被设置为能够以沿所述机体的上下方向设定在所述机体的后方侧的轴心为基准进行转动,所述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箱主体中的靠所述机体的前方侧的前壁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传感器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另外,因为将传感器安装于箱主体侧,所以能够减薄侧壁部的厚度。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在所述机体的上下方向上检测所述开口部分的上侧部的所述非闭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谷粒导致侧壁部挠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挠曲量小的位置检测非闭状态。因此,能够适当地检测开口部分是否是非闭状态。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是具有臂部和主体部的杆式传感器,所述臂部根据所述侧壁部使所述开口部分向所述全闭状态的转变而被按压,所述主体部根据对所述臂部的按压而转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将例如臂部的长度设定得较长,能够将被侧壁部按压的部分设定得较大。因此,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变宽,即使在侧壁部挠曲的情况下,也不会误检测,能够适当地检测开口部分的非闭状态。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侧壁部设置有能够绕与所述主体部的转动轴平行的轴心旋转的旋转件。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旋转件按压传感器时,能够使旋转件相对于传感器滑动,所以能够抑制传感器与旋转件彼此抵接的部位磨损。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侧壁部绕沿所述机体的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而在所述全闭状态与所述全开状态之间变更所述开口部分的状态,所述旋转件被安装为,在所述开口部分变成了所述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所述旋转件的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侧壁部的使所述侧壁部从所述全开状态向所述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比,所述旋转件的所述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更靠所述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旋转件中的按压传感器的部分相对于侧壁部向关闭方向里侧突出。另外,在侧壁部没有挠曲的情况下,能够将传感器的按压量设定得很大。因此,旋转件能够根据侧壁部的摆动而可靠地按压传感器,所以能够减少误检测。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侧壁部设置有多个框架,所述旋转件被设置为,在沿所述机体的前后方向观察所述侧壁部时,与所述多个框架中的沿所述前后方向的框架中的一个框架邻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利用多个框架来加强侧壁部的强度,所以侧壁部很难挠曲。另外,因为能够利用设置于这样的难以挠曲的部分的旋转件按压传感器,所以能够防止因侧壁部的挠曲引起的误检测。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构成为从所述旋转件进入所述臂部的下侧起上推所述臂部而使所述主体部转动,且按顺序排列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所述臂部中供所述旋转件抵接的抵接部、所述臂部的基端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旋转件能够可靠地上推臂部。因此,能够使主体部根据臂部的上推而转动。另外,能够将臂部的摆动范围设定得很大。因此,即使在侧壁部挠曲的情况下,旋转件也能够可靠地按压臂部。
<第二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如下:联合收割机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具备:箱主体,其形成所述谷粒箱的存储空间,并且在侧面部具有开口部分;侧壁部,其能够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所述开口部分的状态;传感器,其检测非闭状态,所述非闭状态是所述开口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动力供给部,其供给从所述谷粒箱排出所述谷粒的排出单元的动力源;控制部,其在所述开口部分是所述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动力供给部设为停止状态。
根据这样的特征结构,因为在谷粒箱的侧面部形成有开口部分,并且设置有能够根据需要而使该开口部分为全开状态或全闭状态的侧壁部,所以作业人员容易通往谷粒箱的内部。另外,在动力供给部的运转过程中,在开口部分变成了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停止向排出单元提供动力源,在动力供给部起动前,在开口部分变成了非闭状态的情况下,使动力供给部不能起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在具有所述动力供给部的起动指示的情况下,在所述动力供给部起动前检测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非闭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动力供给部的停止过程中,即使是在具有动力供给部的起动指示的情况下,只要开口部分不是全闭状态,就可以设为不能起动动力供给部。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动力供给部的运转过程中持续地检测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非闭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动力供给部的运转过程中,在开口部分不是全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使动力供给部停止。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设置有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机构能够在对所述排出单元输入所述动力源的输入状态与对所述排出单元切断所述动力源的切断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动力源处于所述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使所述动力供给部为停止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开口部分不是全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离合器机构设为切断状态,能够切断从动力供给部向排出单元供给的动力源,因此能够处于与使动力供给部为停止状态时相同的状态。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联合收割机设置有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机构能够在对所述排出单元输入所述动力源的输入状态与对所述排出单元切断所述动力源的切断状态之间切换,在所述开口部分是所述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离合器机构为所述切断状态。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开口部分不是全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离合器机构设为切断状态,能够切断从动力供给部向排出单元供给的动力源,因此能够处于与使动力供给部为停止状态时相同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维护状态下的谷粒箱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谷粒箱的主视图(局部剖面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非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非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主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全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俯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全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主视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框图。
图1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表示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维护状态下的谷粒箱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谷粒箱的主视图(局部剖面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谷粒箱的俯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非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俯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非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主视图。
图1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全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俯视图。
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全闭状态下的传感器及旋转件的主视图。
图2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框图。
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表示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联合收割机
3:行驶机体(机体)
8:谷粒箱
20:传感器
23:臂部
24:主体部
30:箱主体
35:旋转件
35A:里侧端部
40:前侧面(前壁部)
50:侧壁部
50A:里侧端部
61:上部侧加强部件(框架)
91:前端部
92:抵接部
93:基端部
P:开口部分
Q:存储空间
Y2: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1:联合收割机
3:行驶机体(机体)
8:谷粒箱
10:谷粒排出装置(排出单元)
18:离合器机构
20:传感器
30:箱主体
50:侧壁部
90:控制部
E:发动机(动力供给部)
P:开口部分
Q:存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以下,以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进行说明。
在此,为了容易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义前后方向时,沿作业状态下的联合收割机1的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左右方向时,在沿联合收割机1的行进方向进行观察视角(观察行进方向前侧的状态)下定义左右。
图1表示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侧视图,图2表示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俯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联合收割机1在利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行驶的行驶机体(相当于上述“机体”)3的前部,设置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4。在行驶机体3的前部右侧,设置有周围被驾驶舱5覆盖的驾驶部6。在驾驶部6的后方,以沿横向并列的状态配备有对由割取部4割取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7和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8。谷粒箱8位于机体右侧,脱粒装置7位于机体左侧。在驾驶部6中的驾驶座9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E。在行驶机体3的后部且谷粒箱8的后方,设置有将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0。
谷粒排出装置10相当于从谷粒箱8经由谷粒排出口11排出谷粒的排出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谷粒排出装置10以发动机E的旋转力为动力源。因此,发动机E相当于向谷粒排出装置10供给动力源的动力供给部。
在谷粒箱8的上部侧设置有谷粒导入口17,该谷粒导入口17被导入从脱粒装置7输送来的谷粒。在脱粒装置7中通过脱粒处理被分选出的谷粒利用扬送输送器16从脱粒装置7扬送,并经由谷粒导入口17输送到谷粒箱8的内部。谷粒箱8存储从脱粒装置7输送来的谷粒。
在谷粒箱8的底部设置有底部绞龙12,该底部绞龙12绕沿着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的轴心旋转而将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朝向机体后部侧输送。谷粒排出装置10具备纵向绞龙输送机13和横向绞龙输送机15,纵向绞龙输送机13接收由底部绞龙输送机12输出的谷粒,并将该谷粒朝向上方输送,横向绞龙输送机15将谷粒从其与纵向绞龙输送机13的上端部连接的基端部朝横向输送到其前端部的排出口14。利用该谷粒排出装置10将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向谷粒箱8的外部输出。
图3中示出了谷粒箱8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谷粒箱8具有箱主体30和侧壁部50。箱主体30的周围分别由位于机体前部侧的前侧面40、位于机体后部侧的后侧面41、位于机体左侧的左侧面42包围。另外,箱主体30的上部侧被顶面43覆盖,箱主体30的下部侧被底面44覆盖。对于箱主体30而言,这些前侧面40、后侧面41、左侧面42、顶面43及底面44使彼此邻接的端部相互连结,形成谷粒箱8的存储空间Q。
如上所述,在箱主体30设置有谷粒导入口17。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导入口17设置在左侧面42的上部侧。因此,从谷粒导入口17导入到存储空间Q的谷粒在重力作用下堆积存储在存储空间Q中。
另外,如上所述,在谷粒箱8的底部设置有底部绞龙12,利用该底部绞龙12向谷粒排出装置10输送。由该底部绞龙12输送的谷粒经由谷粒排出口11被从存储空间Q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口11设置在后侧面41的下部侧。因此,堆积存储在存储空间Q中的谷粒从堆积于底部的谷粒开始依次从存储空间Q排出。
箱主体30在侧面部具有开口部分P。该开口部分P不同于谷粒排出口11及谷粒导入口17。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分P开设在谷粒箱8的右侧面部、即箱主体30的与左侧面42对置的侧面部。
侧壁部50构成为能够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开口部分P的状态。即,侧壁部50通过盖住开口部分P而成为全闭状态,并且通过不盖住开口部分P而成为全开状态。如果利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处于全闭状态,则存储空间Q封闭,变为能够存储谷粒的存储状态,如果开口部分P处于全开状态,则存储空间Q向外部敞开,变为作业人员能够通往存储空间Q的维护状态。谷粒箱8构成为能够利用侧壁部50的姿态而将存储空间Q切换为存储状态和维护状态。
在此,如图3所示,在箱主体30的右侧部,以包围开口部分P的方式设置有框状部分31。框状部分31构成为与其他侧面连结。在利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的状态变为全闭状态时,侧壁部50变为与框状部分31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是与位于开口部分P的上侧的框状部分31对置)的姿态,使存储空间Q封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50绕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而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开口部分P的状态。具体而言,侧壁部50经由沿谷粒箱8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旋转支承构造A,以能够绕沿上下方向设定的轴心Y1旋转的状态支承于箱主体30。由此,侧壁部50以能够绕轴心Y1相对于箱主体30摆动开闭的方式支承于箱主体30。
箱主体30的各面是利用金属制的板材通过板金加工而构成的。因此,在箱主体30,为了加强强度,横跨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设置了框架52。框架52以位于上下中间部的状态横跨前侧面40和后侧面41设置。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强度,还横跨框架52和左侧面42设置了多个辅助框架体53。
侧壁部50也是利用金属制的板材通过板金加工而构成的。因此,在侧壁部50,也为了加强强度而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设置了多个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的多个框架中,在上侧设置有上部侧加强部件(本申请“框架”的一例)61和下部侧加强部件62。在侧壁部50的箱内侧,沿上下方向横跨上部侧加强部件61和下部侧加强部件62而连结有第一纵向支承板63、第二纵向支承板64、第三纵向支承板65。
侧壁部50相对于箱主体30的连结是通过根据操作杆80的操作将卡止部件71卡止在框架52上来进行的。详细地说,根据操作杆80的操作,通过切换操作机构72,切换为卡止部件71钩在框架52上的卡止状态和解除卡止部件71相对于框架52的卡止的状态。另外,在侧壁部50的箱内侧沿上下方向设置有杆件81,杆件81根据操作杆80的操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箱主体30的框状部分31,在杆件81沿上下方向滑移的部位设置有多个卡合部件82。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为全闭状态时,杆件81与卡合部件82卡合(省略详细说明)。由此,能够利用侧壁部50维持存储空间Q的存储状态。另外,在框状部分31还设置有固定部84,在将箱主体30设为维护状态时,固定部84通过将一端支承于侧壁部50侧的开度保持棒83的另一端卡止,从而使侧壁部50不会在维护过程中摆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箱8被设置为能够以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设定在行驶机体3的后方侧的轴心Y2(参照图1)为基准进行转动。如上所述,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被底部绞龙12向谷粒排出装置10输出,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箱8能够以谷粒排出装置10的纵向绞龙输送机13为轴心Y2进行转动。由此,通过转动谷粒箱8,作业人员能够在进行维护时通往发动机E、履带行驶装置2、脱粒装置7。
传感器20检测非闭状态,该非闭状态是开口部分P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所谓开口部分P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是指开口部分P没有被侧壁部50封闭的状态、即开口部分P没有关闭的状态。传感器20检测这种开口部分P没有关闭的状态(开口部分P没有关闭)。
图4中示出了谷粒箱8的主视图(其中,下侧部是剖面图),图5中示出了谷粒箱8的俯视图。如图4及图5所示,传感器20安装于箱主体30的外部。在箱主体30的内部形成有谷粒的存储空间Q,在该存储空间Q中,尘埃伴随着谷粒的存储而浮游。传感器20为了避免处于暴露于该尘埃的状态而被安装于存储空间Q外。由此,能够防止由尘埃引起的传感器20的误检测和故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安装在箱主体30中的靠行驶机体3的前方侧的前壁部即前侧面40。
在此,如上所述,侧壁部50以轴心Y1为基准进行转动而改变开口部分P的状态,而该轴心Y1相对于箱主体30是固定轴。因此,侧壁部50相对于箱主体30改变姿态,使得侧壁部50中的远离轴心Y1一侧的端部的位置改变。因此,传感器20检测出侧壁部50相对于开口部分P的位置。
如上所述,从谷粒导入口17导入到谷粒箱8内的谷粒在重力作用下从存储空间Q的底侧开始堆积存储。虽然侧壁部50被多个框架加强强度,但是根据所存储的谷粒的量,会导致对侧壁部50作用使侧壁部50朝向离开箱主体30的一侧的力,与作用上述力之前相比,箱主体30与侧壁部50之间的间隔有可能变大。如上所述,因为谷粒在存储空间Q中从下侧开始存储,所以越是存储空间Q的下侧,则该力作用得越大,可以预想到下侧的上述间隔比上侧的上述间隔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构成为在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上检测开口部分P的上侧部的非闭状态。
在此,图6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俯视图,图7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主视图。另外,图8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全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俯视图,图9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全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主视图。
如图6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由具有杆部21和支承部22的杆式传感器构成。杆部21具有臂部23及主体部24。臂部23根据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向全闭状态的转变而被按压。在图6及图7中,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向全闭状态转变时,侧壁部50沿箭头K从纸面左侧向右侧移动。
在侧壁部50,以与臂部23相对的方式设置有旋转件35。旋转件35构成为根据侧壁部50向全闭方向的移动(摆动)而与臂部23抵接,并且按压该臂部23。
臂部23和主体部24构成一体。另外,在主体部24设置有旋转轴部件25,支承部22旋转自如地支承该旋转轴部件25。支承部22利用螺栓27联接固定于固定部件26,固定部件26利用螺栓28联接固定于箱主体30。固定部件26以使螺栓27的联接面与螺栓28的联接面彼此正交的方式,在从与螺栓27及螺栓28两者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构成为L形。
因此,如果臂部23被旋转件35按压,则按压力也作用于主体部24,主体部24利用该按压力以旋转轴部件25为轴心进行转动。在支承部22设置有检测该旋转轴部件25的旋转角度的电位器(未图示)。利用该电位器的检测结果,传感器20确定侧壁部50相对于开口部分P的位置,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
旋转件35以能够在开口部分P变为全闭状态时绕与主体部24的转动轴平行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侧壁部50。旋转件35构成为具有旋转部件36、轴部件37、销部件38。旋转部件3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部件37,销部件38安装于轴部件37,从而使旋转部件36不能从轴部件37拔出。由此,在旋转件35按压臂部23时,伴随着杆部21的转动,旋转部件36旋转,能够防止旋转件35及臂部23的磨损。
旋转件35被安装为,在开口部分P变成了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旋转件35的轴向观察时,与侧壁部50中的使该侧壁部50从全开状态向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比,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所谓“开口部分P变成了全闭状态的情况”,是指开口部分P被侧壁部50盖住,使得存储空间Q被封闭的状态。所谓“沿旋转件35的轴向观察”,是指沿旋转件35的轴部件37的轴心观察旋转件35的情况。所谓“从全开状态向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是指在开口部分P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下,在使该开口部分P向全闭状态转变时,侧壁部50移动的方向,在图6及图7的状态下,相当于箭头K所指的方向。
因此,所谓“侧壁部50中的使该侧壁部50从全开状态向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当于在侧壁部50向全闭状态移动的方向上最靠里侧的端部即标注附图标记50A的部分。同样,所谓“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当于在旋转件35与侧壁部50一起向全闭状态移动的方向上旋转件35最靠里侧的端部即标注附图标记35A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35A构成为,比侧壁部50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50A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通过上述结构,在旋转件35按压臂部23时,旋转件35能够可靠地按压臂部23,直到利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处于全闭状态。
而且,如图7及图9所示,旋转件35被设置为,在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时,该旋转件35与设置于侧壁部50的多个框架中的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的框架中的一个框架(上部侧加强部件61)邻接。所谓“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沿图7及图9的轴部件37的轴向观察。在此,如上所述,上部侧加强部件61是横跨前后方向设置在侧壁部50的加强部件。旋转件35被设置为,在沿轴部件37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与上部侧加强部件61邻接。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图7的状态向图9的状态转变时,传感器20构成为从旋转件35进入臂部23的上下方向的下侧起上推臂部23而使主体部24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构成为使臂部23相对于主体部24向斜上方侧延伸,并且构成为相对于该臂部23从横向与臂部23抵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构成为按顺序排列臂部23的前端部91、臂部23中供旋转件35抵接的抵接部92、臂部23的基端部93。通过如此构成,杆部21能够相对于支承部22顺时针转动。
本联合收割机1构成为基于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发动机E的运转。图10是表示与发动机E的控制相关的功能部的框图。如图10所示,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被传递至控制部90。控制部90构成为,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将发动机E(动力供给部的一例)设为停止状态。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E向谷粒排出装置10供给动力源。所谓“设为停止状态”,既可以指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停止运转,也可以指在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不能起动。因此,控制部90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发动机E为运转状态时,以使发动机E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发动机E处于停止状态时,以不使发动机E起动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的控制部90能够以CPU为核心部件由硬件或软件或这两者构成。
传感器20优选构成为,在具有发动机E的起动指示的情况下,在发动机E起动前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所谓“在具有发动机E的起动指示的情况下,在发动机E起动前”,是指在发动机E的停止过程中,在对发动机E具有起动指示时,实际起动发动机E前的状态。例如,在转动点火钥匙而起动发动机E的情况下,是指点火钥匙到达了设置在点火钥匙的发动机停止位置到起动位置之间的附件起动位置时。或者,在通过按下起动按钮而起动发动机E的情况下,是指从按下该起动按钮起到发动机E起动为止的期间。因此,传感器20在发动机E的停止过程中,在对发动机E具有起动指示时,在从进行了该起动指示起到实际起动发动机E为止的期间,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在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显示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90可使发动机E不能起动。
另外,传感器20优选构成为,在发动机E的运转过程中,持续地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由此,在发动机E是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假设在开口部分P变为非闭状态时,控制部90能够将发动机E设为停止状态。
在此,联合收割机1优选具备离合器机构18(参照图1),该离合器机构18能够在对谷粒排出装置10输入动力源的输入状态与对谷粒排出装置10切断动力源的切断状态之间切换。在该情况下,控制部90也可以构成为,在离合器机构18中的动力源处于切断状态的情况下,不将发动机E设为停止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停止底部绞龙12。
或者,控制部90也可以构成为,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将离合器机构18设为切断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开口部分P变成了非闭状态时,能够停止底部绞龙12。
应予说明,即使具备离合器机构18,也可以构成为在不能利用控制部90切换为输入状态或切断状态的情况(没有通过线控构成的情况)下,对作业人员明示将离合器机构18切换为切断状态。
在此,在箱主体30设置有检测谷粒的存位的存位传感器101-10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及图4所示,存位传感器101-104沿谷粒箱8的上下方向设置。最下层的存位传感器101在后侧面41上设置于箱主体30的内表面侧,其他存位传感器102-104在前侧面40上设置于箱主体30的内表面侧。
存位传感器101-104可以构成为,当在各自的设置位置(高度)检测到谷粒时输出高电平信号,在未检测到谷粒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当然,存位传感器101-104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到谷粒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在未检测到谷粒时输出高电平信号。这样的存位传感器101-104例如可以使用公知的按压传感器或容量传感器构成。
在这些存位传感器101-104中的至少任一个输出了表示具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谷粒就已经存储到输出该信号的存位传感器的高度,因此有可能导致侧壁部50挠曲变形。在该情况下,预想传感器20因侧壁部50的挠曲而检测为开口部分P未处于全闭状态。因此,优选的是,在传感器20给出开口部分P不是全闭状态这样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在存位传感器101-104中的至少任一个输出了表示具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同时明示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以及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有可能是误检测这些信息。
另外,在存位传感器101-104全部输出表示没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在谷粒箱8内尚未存储谷粒,或者谷粒小于存位传感器101的高度,所以侧壁部50没有挠曲(没有变形)的可能性较高。在该情况下,利用传感器20检测到的开口部分P不是全闭状态的检测结果不是由侧壁部50的挠曲所引起的结果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优选的是,在传感器20给出开口部分P不是全闭状态这样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在所有的存位传感器101-104都输出了表示没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同时明示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以及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不是误检测的可能性较高这些信息。
如上所述,通过同时使用存位传感器101-104的检测结果和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能够防止传感器20的误检测,并且能够引起作业人员注意。
接着,利用图11的流程图对控制部90的处理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以下将以联合收割机1利用点火钥匙起动发动机E并且具备离合器机构18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使发动机E起动的点火钥匙未处于发动机起动位置的情况(步骤#1:否)下,控制部90处于待机状态,在点火钥匙处于发动机起动位置的情况(步骤#1:是)下,控制部90开始处理。
如果点火钥匙处于发动机起动位置(步骤#1:是),则开始利用传感器20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开始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被传递到控制部90。
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2:是),控制部90禁止发动机E的起动(步骤#3)并保留处理,直到开口部分P不是非闭状态(步骤#2:否)。在开口部分P不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2:否),控制部90指示发动机E起动(步骤#4)。由此,联合收割机1能够进行作业。传感器20在联合收割机1的作业过程中也持续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
在联合收割机1的作业过程中,如果开口部分P变为非闭状态(步骤#5:是),则确认离合器机构18是输入状态还是切断状态。在离合器机构18是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6:否),返回步骤#5并继续处理。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机构18是输入状态的情况下(步骤#6:是),控制部90进行使离合器机构18变为切断状态的控制(步骤#7)。此时,在控制部90不能对离合器机构18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向离合器机构18或对离合器机构18进行控制的功能部发出使离合器机构18成为切断状态的指示。而且,在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声音或光对作业人员加以明示,让其将离合器机构18设为切断状态。此时,控制部90也可以还进行使发动机E停止的控制(步骤#8)。
另外,控制部90可以因为开口部分P不是非闭状态而进行明示,以催促作业人员检查侧壁部50(步骤#9)。该明示优选例如利用声音或光来进行。在该情况下,控制部90可以使处理暂时结束,并且在点火钥匙变为起动位置的情况下(步骤#1:是)再次进行处理。
在步骤#5中,在联合收割机1的作业过程中开口部分P没有变为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5:否),在发动机E没有停止的情况下(步骤#10:否),返回步骤#5,联合收割机1继续作业。另一方面,在发动机E已经停止的情况下(步骤#10:是),结束处理。控制部90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处理。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侧壁部50以能够绕轴心Y1转动的状态支承于箱主体30,但侧壁部50也可以是相对于箱主体30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安装在箱主体30的外部,但传感器20也可以安装在箱主体30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为了保护传感器20不受尘埃影响,优选使用耐尘埃性好的传感器,或者用罩部件覆盖传感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检测侧壁部50相对于开口部分P的位置,但传感器20也可以构成为检测开口部分P相对于侧壁部50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谷粒箱8被设置为能够以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设定在行驶机体3的后方侧的轴心Y2为基准进行转动,但谷粒箱8也可以被设置为能够以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设定在行驶机体3的前方侧的轴心为基准进行转动,或者谷粒箱8也可以被设置为不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在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上检测开口部分P的上侧部的非闭状态,但传感器20也可以构成为在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上检测开口部分P的与上侧部不同的部位的非闭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是杆式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与杆式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例如推压式传感器等)。另外,传感器20也可以是激光式传感器,还可以是检测侧壁部50的位置的距离图像传感器。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照相机拍摄开口部分P,并对拍摄获得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处理来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在该情况下,照相机相当于传感器20。应予说明,这样的照相机可以同时使用拍摄联合收割机1的周围的情景的照相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在侧壁部50设置能够绕与主体部24的转动轴平行的轴心旋转的旋转件35,但也可以构成为在侧壁部50不设置旋转件35,还可以构成为旋转件35不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旋转件35被安装为,在开口部分P变成了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旋转件35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35A比侧壁部50中的里侧端部50A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但也可以构成为侧壁部50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50A比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35A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侧壁部50设置有多个框架,但也可以构成为侧壁部50不设置多个框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旋转件35被设置为在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时与上部侧加强部件61邻接,但旋转件35也可以构成为在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时与上部侧加强部件61分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从旋转件35进入臂部23的下侧起上推臂部23而使主体部24转动,但传感器20也可以构成为下压臂部23而使主体部24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构成为按顺序排列臂部23的前端部91、臂部23中供旋转件35抵接的抵接部92、臂部23的基端部93,但也可以构成为按照与该顺序不同的顺序排列。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构成为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能够容易地进行维护作业。以下,以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为例对本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1进行说明。
在此,为了容易理解,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义前后方向时,沿作业状态下的联合收割机1的行进方向进行定义,在定义左右方向时,在沿联合收割机1的行进方向进行观察视角(观察行进方向前侧的状态)下定义左右。
图12表示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侧视图,图13表示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俯视图。如图12及图13所示,联合收割机1在利用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2行驶的行驶机体(相当于上述“机体”)3的前部,设置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4。在行驶机体3的前部右侧,设置有周围被驾驶舱5覆盖的驾驶部6。在驾驶部6的后方,以沿横向并列的状态配备有对由割取部4割取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7和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而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8。谷粒箱8位于机体右侧,脱粒装置7位于机体左侧。在驾驶部6中的驾驶座9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E。在行驶机体3的后部且谷粒箱8的后方,设置有将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10。
谷粒排出装置10相当于从谷粒箱8经由谷粒排出口11排出谷粒的排出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谷粒排出装置10以发动机E的旋转力为动力源。因此,发动机E相当于向谷粒排出装置10供给动力源的动力供给部。
在谷粒箱8的上部侧设置有谷粒导入口17,该谷粒导入口17被导入从脱粒装置7输送来的谷粒。在脱粒装置7中通过脱粒处理被分选出的谷粒利用扬送输送器16从脱粒装置7扬送,并经由谷粒导入口17输送到谷粒箱8的内部。谷粒箱8存储从脱粒装置7输送来的谷粒。
在谷粒箱8的底部设置有底部绞龙12,该底部绞龙12绕沿着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的轴心旋转而将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朝向机体后部侧输送。谷粒排出装置10具备纵向绞龙输送机13和横向绞龙输送机15,纵向绞龙输送机13接收由底部绞龙输送机12输出的谷粒,并将该谷粒朝向上方输送,横向绞龙输送机15将谷粒从其与纵向绞龙输送机13的上端部连接的基端部朝横向输送到其前端部的排出口14。利用该谷粒排出装置10将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向谷粒箱8的外部输出。
图14中示出了谷粒箱8的立体图。如图14所示,谷粒箱8具有箱主体30和侧壁部50。箱主体30的周围分别由位于机体前部侧的前侧面40、位于机体后部侧的后侧面41、位于机体左侧的左侧面42包围。另外,箱主体30的上部侧被顶面43覆盖,箱主体30的下部侧被底面44覆盖。对于箱主体30而言,这些前侧面40、后侧面41、左侧面42、顶面43及底面44使彼此邻接的端部相互连结,形成谷粒箱8的存储空间Q。
如上所述,在箱主体30设置有谷粒导入口17。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导入口17设置在左侧面42的上部侧。因此,从谷粒导入口17导入到存储空间Q的谷粒在重力作用下堆积存储在存储空间Q中。
另外,如上所述,在谷粒箱8的底部设置有底部绞龙12,利用该底部绞龙12向谷粒排出装置10输送。由该底部绞龙12输送的谷粒经由谷粒排出口11被从存储空间Q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排出口11设置在后侧面41的下部侧。因此,堆积存储在存储空间Q中的谷粒从堆积于底部的谷粒开始依次从存储空间Q排出。
箱主体30在侧面部具有开口部分P。该开口部分P不同于谷粒排出口11及谷粒导入口17。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分P开设在谷粒箱8的右侧面部、即箱主体30的与左侧面42对置的侧面部。
侧壁部50构成为能够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开口部分P的状态。即,侧壁部50通过盖住开口部分P而成为全闭状态,并且通过不盖住开口部分P而成为全开状态。如果利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处于全闭状态,则存储空间Q封闭,变为能够存储谷粒的存储状态,如果开口部分P处于全开状态,则存储空间Q向外部敞开,变为作业人员能够通往存储空间Q的维护状态。谷粒箱8构成为能够利用侧壁部50的姿态而将存储空间Q切换为存储状态和维护状态。
在此,如图14所示,在箱主体30的右侧部,以包围开口部分P的方式设置有框状部分31。框状部分31构成为与其他侧面连结。在利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的状态变为全闭状态时,侧壁部50变为与框状部分31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是与位于开口部分P的上侧的框状部分31对置)的姿态,使存储空间Q封闭。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部50绕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而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开口部分P的状态。具体而言,侧壁部50经由沿谷粒箱8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旋转支承构造A,以能够绕沿上下方向设定的轴心Y1旋转的状态支承于箱主体30。由此,侧壁部50以能够绕轴心Y1相对于箱主体30摆动开闭的方式支承于箱主体30。
箱主体30的各面是利用金属制的板材通过板金加工而构成的。因此,在箱主体30,为了加强强度,横跨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设置了框架52。框架52以位于上下中间部的状态横跨前侧面40和后侧面41设置。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强度,还横跨框架52和左侧面42设置了多个辅助框架体53。
侧壁部50也是利用金属制的板材通过板金加工而构成的。因此,在侧壁部50,也为了加强强度而沿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设置了多个框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的多个框架中,在上侧设置有上部侧加强部件(本申请“框架”的一例)61和下部侧加强部件62。在侧壁部50的箱内侧,沿上下方向横跨上部侧加强部件61和下部侧加强部件62而连结有第一纵向支承板63、第二纵向支承板64、第三纵向支承板65。
侧壁部50相对于箱主体30的连结是通过根据操作杆80的操作将卡止部件71卡止在框架52上来进行的。详细地说,根据操作杆80的操作,通过切换操作机构72,切换为卡止部件71钩在框架52上的卡止状态和解除卡止部件71相对于框架52的卡止的状态。另外,在侧壁部50的箱内侧沿上下方向设置有杆件81,杆件81根据操作杆80的操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箱主体30的框状部分31,在杆件81沿上下方向滑移的部位设置有多个卡合部件82。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为全闭状态时,杆件81与卡合部件82卡合(省略详细说明)。由此,能够利用侧壁部50维持存储空间Q的存储状态。另外,在框状部分31还设置有固定部84,在将箱主体30设为维护状态时,固定部84通过将一端支承于侧壁部50侧的开度保持棒83的另一端卡止,从而使侧壁部50不会在维护过程中摆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箱8被设置为能够以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设定在行驶机体3的后方侧的轴心Y2(参照图12)为基准进行转动。如上所述,存储于谷粒箱8的谷粒被底部绞龙12向谷粒排出装置10输出,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谷粒箱8能够以谷粒排出装置10的纵向绞龙输送机13为轴心Y2进行转动。由此,通过转动谷粒箱8,作业人员能够在进行维护时通往发动机E、履带行驶装置2、脱粒装置7。
传感器20检测非闭状态,该非闭状态是开口部分P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所谓开口部分P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是指开口部分P没有被侧壁部50封闭的状态、即开口部分P没有关闭的状态。传感器20检测这种开口部分P没有关闭的状态(开口部分P没有关闭)。
图15中示出了谷粒箱8的主视图(其中,下侧部是剖面图),图16中示出了谷粒箱8的俯视图。如图15及图16所示,传感器20安装于箱主体30的外部。在箱主体30的内部形成有谷粒的存储空间Q,在该存储空间Q中,尘埃伴随着谷粒的存储而浮游。传感器20为了避免处于暴露于该尘埃的状态而被安装于存储空间Q外。由此,能够防止由尘埃引起的传感器20的误检测和故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安装在箱主体30中的靠行驶机体3的前方侧的前壁部即前侧面40。
在此,如上所述,侧壁部50以轴心Y1为基准进行转动而改变开口部分P的状态,而该轴心Y1相对于箱主体30是固定轴。因此,侧壁部50相对于箱主体30改变姿态,使得侧壁部50中的远离轴心Y1一侧的端部的位置改变。因此,传感器20检测出侧壁部50相对于开口部分P的位置。
如上所述,从谷粒导入口17导入到谷粒箱8内的谷粒在重力作用下从存储空间Q的底侧开始堆积存储。虽然侧壁部50被多个框架加强强度,但是根据所存储的谷粒的量,会导致对侧壁部50作用使侧壁部50朝向离开箱主体30的一侧的力,与作用上述力之前相比,箱主体30与侧壁部50之间的间隔有可能变大。如上所述,因为谷粒在存储空间Q中从下侧开始存储,所以越是存储空间Q的下侧,则该力作用得越大,可以预想到下侧的上述间隔比上侧的上述间隔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构成为在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上检测开口部分P的上侧部的非闭状态。
在此,图17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俯视图,图18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主视图。另外,图19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全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俯视图,图20中示出了开口部分P是全闭状态时的传感器20的主视图。
如图17至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由具有杆部21和支承部22的杆式传感器构成。杆部21具有臂部23及主体部24。臂部23根据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向全闭状态的转变而被按压。在图17及图18中,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向全闭状态转变时,侧壁部50沿箭头K从纸面左侧向右侧移动。
在侧壁部50,以与臂部23相对的方式设置有旋转件35。旋转件35构成为根据侧壁部50向全闭方向的移动(摆动)而与臂部23抵接,并且按压该臂部23。
臂部23和主体部24构成一体。另外,在主体部24设置有旋转轴部件25,支承部22旋转自如地支承该旋转轴部件25。支承部22利用螺栓27联接固定于固定部件26,固定部件26利用螺栓28联接固定于箱主体30。固定部件26以使螺栓27的联接面与螺栓28的联接面彼此正交的方式,在从与螺栓27及螺栓28两者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构成为L形。
因此,如果臂部23被旋转件35按压,则按压力也作用于主体部24,主体部24利用该按压力以旋转轴部件25为轴心进行转动。在支承部22设置有检测该旋转轴部件25的旋转角度的电位器(未图示)。利用该电位器的检测结果,传感器20确定侧壁部50相对于开口部分P的位置,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
旋转件35以能够在开口部分P变为全闭状态时绕与主体部24的转动轴平行的轴心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侧壁部50。旋转件35构成为具有旋转部件36、轴部件37、销部件38。旋转部件36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部件37,销部件38安装于轴部件37,从而使旋转部件36不能从轴部件37拔出。由此,在旋转件35按压臂部23时,伴随着杆部21的转动,旋转部件36旋转,能够防止旋转件35及臂部23的磨损。
旋转件35被安装为,在开口部分P变成了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旋转件35的轴向观察时,与侧壁部50中的使该侧壁部50从全开状态向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比,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所谓“开口部分P变成了全闭状态的情况”,是指开口部分P被侧壁部50盖住,使得存储空间Q被封闭的状态。所谓“沿旋转件35的轴向观察”,是指沿旋转件35的轴部件37的轴心观察旋转件35的情况。所谓“从全开状态向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是指在开口部分P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下,在使该开口部分P向全闭状态转变时,侧壁部50移动的方向,在图17及图18的状态下,相当于箭头K所指的方向。
因此,所谓“侧壁部50中的使该侧壁部50从全开状态向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当于在侧壁部50向全闭状态移动的方向上最靠里侧的端部即标注附图标记50A的部分。同样,所谓“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当于在旋转件35与侧壁部50一起向全闭状态移动的方向上旋转件35最靠里侧的端部即标注附图标记35A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35A构成为,比侧壁部50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50A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通过上述结构,在旋转件35按压臂部23时,旋转件35能够可靠地按压臂部23,直到利用侧壁部50使开口部分P处于全闭状态。
而且,如图18及图20所示,旋转件35被设置为,在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时,该旋转件35与设置于侧壁部50的多个框架中的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的框架中的一个框架(上部侧加强部件61)邻接。所谓“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指沿图18及图20的轴部件37的轴向观察。在此,如上所述,上部侧加强部件61是横跨前后方向设置在侧壁部50的加强部件。旋转件35被设置为,在沿轴部件37的轴向观察的情况下,与上部侧加强部件61邻接。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图18的状态向图20的状态转变时,传感器20构成为从旋转件35进入臂部23的上下方向的下侧起上推臂部23而使主体部24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构成为使臂部23相对于主体部24向斜上方侧延伸,并且构成为相对于该臂部23从横向与臂部23抵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构成为按顺序排列臂部23的前端部91、臂部23中供旋转件35抵接的抵接部92、臂部23的基端部93。通过如此构成,杆部21能够相对于支承部22顺时针转动。
本联合收割机1构成为基于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发动机E的运转。图21是表示与发动机E的控制相关的功能部的框图。如图21所示,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被传递至控制部90。控制部90构成为,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将发动机E(动力供给部的一例)设为停止状态。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E向谷粒排出装置10供给动力源。所谓“设为停止状态”,既可以指在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停止运转,也可以指在停止状态的情况下不能起动。因此,控制部90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在发动机E为运转状态时,以使发动机E停止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发动机E处于停止状态时,以不使发动机E起动的方式进行控制。这样的控制部90能够以CPU为核心部件由硬件或软件或这两者构成。
传感器20优选构成为,在具有发动机E的起动指示的情况下,在发动机E起动前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所谓“在具有发动机E的起动指示的情况下,在发动机E起动前”,是指在发动机E的停止过程中,在对发动机E具有起动指示时,实际起动发动机E前的状态。例如,在转动点火钥匙而起动发动机E的情况下,是指点火钥匙到达了设置在点火钥匙的发动机停止位置到起动位置之间的附件起动位置时。或者,在通过按下起动按钮而起动发动机E的情况下,是指从按下该起动按钮起到发动机E起动为止的期间。因此,传感器20在发动机E的停止过程中,在对发动机E具有起动指示时,在从进行了该起动指示起到实际起动发动机E为止的期间,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在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显示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90可使发动机E不能起动。
另外,传感器20优选构成为,在发动机E的运转过程中,持续地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由此,在发动机E是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假设在开口部分P变为非闭状态时,控制部90能够将发动机E设为停止状态。
在此,联合收割机1优选具备离合器机构18(参照图12),该离合器机构18能够在对谷粒排出装置10输入动力源的输入状态与对谷粒排出装置10切断动力源的切断状态之间切换。在该情况下,控制部90也可以构成为,在离合器机构18中的动力源处于切断状态的情况下,不将发动机E设为停止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停止底部绞龙12。
或者,控制部90也可以构成为,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将离合器机构18设为切断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开口部分P变成了非闭状态时,能够停止底部绞龙12。
应予说明,即使具备离合器机构18,也可以构成为在不能利用控制部90切换为输入状态或切断状态的情况(没有通过线控构成的情况)下,对作业人员明示将离合器机构18切换为切断状态。
在此,在箱主体30设置有检测谷粒的存位的存位传感器101-10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及图15所示,存位传感器101-104沿谷粒箱8的上下方向设置。最下层的存位传感器101在后侧面41上设置于箱主体30的内表面侧,其他存位传感器102-104在前侧面40上设置于箱主体30的内表面侧。
存位传感器101-104可以构成为,当在各自的设置位置(高度)检测到谷粒时输出高电平信号,在未检测到谷粒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当然,存位传感器101-104也可以构成为在检测到谷粒时输出低电平信号,在未检测到谷粒时输出高电平信号。这样的存位传感器101-104例如可以使用公知的按压传感器或容量传感器构成。
在这些存位传感器101-104中的至少任一个输出了表示具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谷粒就已经存储到输出该信号的存位传感器的高度,因此有可能导致侧壁部50挠曲变形。在该情况下,预想传感器20因侧壁部50的挠曲而检测为开口部分P未处于全闭状态。因此,优选的是,在传感器20给出开口部分P不是全闭状态这样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在存位传感器101-104中的至少任一个输出了表示具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同时明示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以及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有可能是误检测这些信息。
另外,在存位传感器101-104全部输出表示没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在谷粒箱8内尚未存储谷粒,或者谷粒小于存位传感器101的高度,所以侧壁部50没有挠曲(没有变形)的可能性较高。在该情况下,利用传感器20检测到的开口部分P不是全闭状态的检测结果不是由侧壁部50的挠曲所引起的结果的可能性较高。因此,优选的是,在传感器20给出开口部分P不是全闭状态这样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在所有的存位传感器101-104都输出了表示没有谷粒的信号的情况下,同时明示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以及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不是误检测的可能性较高这些信息。
如上所述,通过同时使用存位传感器101-104的检测结果和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能够防止传感器20的误检测,并且能够引起作业人员注意。
接着,利用图22的流程图对控制部90的处理进行说明。应予说明,以下将以联合收割机1利用点火钥匙起动发动机E并且具备离合器机构18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在使发动机E起动的点火钥匙未处于发动机起动位置的情况(步骤#1:否)下,控制部90处于待机状态,在点火钥匙处于发动机起动位置的情况(步骤#1:是)下,控制部90开始处理。
如果点火钥匙处于发动机起动位置(步骤#1:是),则开始利用传感器20检测开口部分P的非闭状态(开始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传感器20的检测结果被传递到控制部90。
在开口部分P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2:是),控制部90禁止发动机E的起动(步骤#3)并保留处理,直到开口部分P不是非闭状态(步骤#2:否)。在开口部分P不是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2:否),控制部90指示发动机E起动(步骤#4)。由此,联合收割机1能够进行作业。传感器20在联合收割机1的作业过程中也持续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
在联合收割机1的作业过程中,如果开口部分P变为非闭状态(步骤#5:是),则确认离合器机构18是输入状态还是切断状态。在离合器机构18是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6:否),返回步骤#5并继续处理。
另一方面,在离合器机构18是输入状态的情况下(步骤#6:是),控制部90进行使离合器机构18变为切断状态的控制(步骤#7)。此时,在控制部90不能对离合器机构18进行控制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向离合器机构18或对离合器机构18进行控制的功能部发出使离合器机构18成为切断状态的指示。而且,在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声音或光对作业人员加以明示,让其将离合器机构18设为切断状态。此时,控制部90也可以还进行使发动机E停止的控制(步骤#8)。
另外,控制部90可以因为开口部分P不是非闭状态而进行明示,以催促作业人员检查侧壁部50(步骤#9)。该明示优选例如利用声音或光来进行。在该情况下,控制部90可以使处理暂时结束,并且在点火钥匙变为起动位置的情况下(步骤#1:是)再次进行处理。
在步骤#5中,在联合收割机1的作业过程中开口部分P没有变为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步骤#5:否),在发动机E没有停止的情况下(步骤#10:否),返回步骤#5,联合收割机1继续作业。另一方面,在发动机E已经停止的情况下(步骤#10:是),结束处理。控制部90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处理。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侧壁部50以能够绕轴心Y1转动的状态支承于箱主体30,但侧壁部50也可以是相对于箱主体30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滑动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安装在箱主体30的外部,但传感器20也可以安装在箱主体30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为了保护传感器20不受尘埃影响,优选使用耐尘埃性好的传感器,或者用罩部件覆盖传感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检测侧壁部50相对于开口部分P的位置,但传感器20也可以构成为检测开口部分P相对于侧壁部50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谷粒箱8被设置为能够以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设定在行驶机体3的后方侧的轴心Y2为基准进行转动,但谷粒箱8也可以被设置为能够以沿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设定在行驶机体3的前方侧的轴心为基准进行转动,或者谷粒箱8也可以被设置为不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在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上检测开口部分P的上侧部的非闭状态,但传感器20也可以构成为在行驶机体3的上下方向上检测开口部分P的与上侧部不同的部位的非闭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是杆式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与杆式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例如推压式传感器等)。另外,传感器20也可以是激光式传感器,还可以是检测侧壁部50的位置的距离图像传感器。而且,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照相机拍摄开口部分P,并对拍摄获得的拍摄图像进行图像识别处理来检测开口部分P是否是非闭状态。在该情况下,照相机相当于传感器20。应予说明,这样的照相机可以同时使用拍摄联合收割机1的周围的情景的照相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在侧壁部50设置能够绕与主体部24的转动轴平行的轴心旋转的旋转件35,但也可以构成为在侧壁部50不设置旋转件35,还可以构成为旋转件35不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旋转件35被安装为,在开口部分P变成了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旋转件35的轴心方向观察时,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35A比侧壁部50中的里侧端部50A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但也可以构成为侧壁部50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50A比旋转件35中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35A更靠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侧壁部50设置有多个框架,但也可以构成为侧壁部50不设置多个框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旋转件35被设置为在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时与上部侧加强部件61邻接,但旋转件35也可以构成为在沿行驶机体3的前后方向观察侧壁部50时与上部侧加强部件61分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从旋转件35进入臂部23的下侧起上推臂部23而使主体部24转动,但传感器20也可以构成为下压臂部23而使主体部24转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感器20构成为按顺序排列臂部23的前端部91、臂部23中供旋转件35抵接的抵接部92、臂部23的基端部93,但也可以构成为按照与该顺序不同的顺序排列。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15)

1.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箱主体,其形成所述谷粒箱的存储空间,并且在侧面部具有开口部分;
侧壁部,其能够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所述开口部分的状态;
传感器,其检测非闭状态,所述非闭状态是所述开口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安装于所述箱主体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检测所述侧壁部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分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谷粒箱被设置为能够以沿所述机体的上下方向设定在所述机体的后方侧的轴心为基准进行转动,
所述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箱主体中的靠所述机体的前方侧的前壁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在所述机体的上下方向上检测所述开口部分的上侧部的所述非闭状态。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是具有臂部和主体部的杆式传感器,所述臂部根据所述侧壁部使所述开口部分向所述全闭状态的转变而被按压,所述主体部根据对所述臂部的按压而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壁部设置有能够绕与所述主体部的转动轴平行的轴心旋转的旋转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绕沿所述机体的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而在所述全闭状态与所述全开状态之间变更所述开口部分的状态,
所述旋转件被安装为,在所述开口部分变成了所述全闭状态的情况下,在沿所述旋转件的轴心方向观察时,与所述侧壁部的使所述侧壁部从所述全开状态向所述全闭方向转变时的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相比,所述旋转件的所述关闭方向上的里侧端部更靠所述关闭方向上的里侧。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设置有多个框架,
所述旋转件被设置为,在沿所述机体的前后方向观察所述侧壁部时,与所述多个框架中的沿所述前后方向的框架中的一个框架邻接。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构成为从所述旋转件进入所述臂部的下侧起上推所述臂部而使所述主体部转动,且按顺序排列所述臂部的前端部、所述臂部中供所述旋转件抵接的抵接部、所述臂部的基端部。
11.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在机体上设置有存储所收获的谷粒的谷粒箱,其特征在于,具备:
箱主体,其形成所述谷粒箱的存储空间,并且在侧面部具有开口部分;
侧壁部,其能够在全闭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变更所述开口部分的状态;
传感器,其检测非闭状态,所述非闭状态是所述开口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打开的状态;
动力供给部,其供给从所述谷粒箱排出所述谷粒的排出单元的动力源;
控制部,其在所述开口部分是所述非闭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动力供给部设为停止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在具有所述动力供给部的起动指示的情况下,在所述动力供给部起动前检测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非闭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在所述动力供给部的运转过程中持续地检测所述开口部分的所述非闭状态。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设置有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机构能够在对所述排出单元输入所述动力源的输入状态与对所述排出单元切断所述动力源的切断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动力源处于所述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不使所述动力供给部为停止状态。
15.如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设置有离合器机构,所述离合器机构能够在对所述排出单元输入所述动力源的输入状态与对所述排出单元切断所述动力源的切断状态之间切换,
在所述开口部分是所述非闭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离合器机构为所述切断状态。
CN201910509536.9A 2018-06-14 2019-06-13 联合收割机 Pending CN1106039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3674 2018-06-14
JP2018-113675 2018-06-14
JP2018113675A JP7320925B2 (ja) 2018-06-14 2018-06-14 コンバイン
JP2018113674A JP7292012B2 (ja) 2018-06-14 2018-06-14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3950A true CN110603950A (zh) 2019-12-24

Family

ID=68889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9536.9A Pending CN110603950A (zh) 2018-06-14 2019-06-13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90141588A (zh)
CN (1) CN110603950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2669U (zh) * 1985-01-21 1986-08-02
JPH0350839U (zh) * 1989-09-19 1991-05-17
JPH0582236U (ja) * 1992-04-08 1993-11-09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用グレンタンクの安全装置
JPH0947145A (ja) * 1995-08-08 1997-02-1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グレンタンク展開装置
CN101138970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1491179A (zh) * 2009-03-06 2009-07-29 江苏佳联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秸秆收集机
JP2013183716A (ja) * 2012-03-09 2013-09-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貯留構造
US20160302362A1 (en) * 2015-04-14 2016-10-20 Deere & Company Lockout closure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al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2444B2 (ja) 2012-09-27 2015-06-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22669U (zh) * 1985-01-21 1986-08-02
JPH0350839U (zh) * 1989-09-19 1991-05-17
JPH0582236U (ja) * 1992-04-08 1993-11-09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用グレンタンクの安全装置
JPH0947145A (ja) * 1995-08-08 1997-02-1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グレンタンク展開装置
CN101138970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CN101491179A (zh) * 2009-03-06 2009-07-29 江苏佳联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秸秆收集机
JP2013183716A (ja) * 2012-03-09 2013-09-19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貯留構造
US20160302362A1 (en) * 2015-04-14 2016-10-20 Deere & Company Lockout closure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al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141588A (ko) 2019-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57933A1 (en) Folding crop header
JP633843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549993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0603950A (zh) 联合收割机
JP732092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73311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2065613A (ja)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オーガカメラの配置構造
JP6525847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JP2010187640A (ja) コンバイン
JP729201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9205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496568B (zh) 离合器操作装置
CN106879312B (zh) 联合收割机
JP5421623B2 (ja) 作業車の運転部構造
JP628940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21361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27996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9097558A (ja) コンバイン
JP745133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1055757A (ja) コンバイン
JPH08242676A (ja) 脱穀機の選別装置
JP2006081488A (ja) コンバイン
JP7034609B2 (ja) 収穫機
JP7239455B2 (ja) 作業機
JP7241625B2 (ja) 収穫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