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03416A - 风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风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03416A
CN110603416A CN201880029435.5A CN201880029435A CN110603416A CN 110603416 A CN110603416 A CN 110603416A CN 201880029435 A CN201880029435 A CN 201880029435A CN 110603416 A CN110603416 A CN 1106034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uver
gear
link
shaft
damper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94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田隆司
林勝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yo Sei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03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0341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25D17/08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using du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风门装置,百叶板的转动空间不易被风门装置的开口面积影响,即使在窄小的空间中也可动作,并能减小齿轮箱的平面方向上的产品尺寸。具体地说,通过具有以下特征的风门装置解决:具备驱动源(40)、多个百叶板(20)、框体(10)及动力传递机构(50),所述框体具有一对开口部(11、12),所述多个百叶板在该流路部内平行排列配置,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含多个齿轮部件,所述框体具有作为用于容纳所述多个齿轮部件的壳体的齿轮箱(10n),所述齿轮箱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多个齿轮部件的轴线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层,容纳于各所述层的所述多个齿轮部件通过一部分所述齿轮部件贯通将其容纳的层并与容纳于其它层的所述齿轮部件啮合,构成一连串的减速齿轮系。

Description

风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风门装置的冰箱,该风门装置对在箱内循环的冷气的流路进行控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025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的风门装置具备一片挡板,通过使该挡板转动从而连通或切断冷气的流路。因此,专利文献1的风门装置与其开口面积成比例地扩大挡板的转动空间,在将开口面积设为较大时如何确保挡板的转动空间成为问题。例如,当在底部停滞的露水冻结时,它们的堆积可能会妨碍到百叶板的开闭动作。并且,使挡板转动的驱动部是将马达以及齿轮在平面方向上配置于外壳的结构。因此,专利文献1的风门装置有时需要通过设计使包含了驱动机构的驱动部小型化。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风门装置,在该风门装置中,百叶板的转动空间不易受风门装置的开口面积的影响,即使在窄小的空间中也能够动作,并且在齿轮箱的平面方向上能够减小产品尺寸。
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风门装置具备:驱动源;多个百叶板;框体,其将各所述百叶板支承为能够转动;以及动力传递机构,其向各所述百叶板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使这些各百叶板转动,所述框体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的一对开口部,在将连通所述框体的所述一对开口部的中空部作为该框体的流路部时,所述多个百叶板在该流路部内平行地排列配置,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含多个齿轮部件,所述框体具有作为用于容纳所述多个齿轮部件的壳体的齿轮箱,所述齿轮箱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多个齿轮部件的轴线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层,容纳于各所述层的所述多个齿轮部件通过一部分所述齿轮部件贯通将其容纳的层而与容纳于其它层的所述齿轮部件啮合,构成一连串的减速齿轮系。
通过将开闭流体的流路的百叶板分割为多片,即使在风门装置的开口面积变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百叶板的转动空间的扩大。由此,本发明的风门装置容易确保百叶板的转动空间,能够设置于更狭小的空间。
并且,通过将齿轮箱的内部空间在多个齿轮部件的轴线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层,能够将减速齿轮系的朝向平面方向的扩展转换为高度方向,能够减小在该平面方向上的齿轮箱的尺寸。由此,本发明的风门装置能够实现产品的小型化。
并且,优选所述齿轮箱是多个壳体部件嵌合而成的,所述多个壳体部件的嵌合部以一方的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与另一方的壳体部件的外周面在这些壳体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相向的方式嵌合。
通过多个壳体部件以彼此在厚度方向上相向的方式嵌合,能够抑制水向齿轮箱的内部进入。
并且,优选所述齿轮箱通过三个所述壳体部件构成。
并且,优选所述多个齿轮部件包含所述驱动源的小齿轮,作为与所述小齿轮直接啮合的所述齿轮部件的第一齿轮贯通将所述第一齿轮容纳的层并与容纳于其它层的所述齿轮部件啮合。
与小齿轮直接啮合的第一齿轮通过贯通构成容纳所述第一齿轮的层的壳体部件并与容纳于其它层的齿轮部件啮合,能够错开与小齿轮直接啮合的第一齿轮的贯通部分。因此,能够提高下一层的齿轮配置的自由度。
并且,优选在分隔用于容纳所述小齿轮的层与所述其它层的隔壁设有向该其它层侧突出的有盖筒状的突起部,所述第一齿轮的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突起部的筒内,所述突起部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切除,所述第一齿轮从此处向所述其它层内露出,所述第一齿轮的支轴的一侧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突起部的盖部。
第一齿轮通过支轴的一侧的端部固定于突起部的盖部,容纳于与容纳小齿轮的层相同的层,第一齿轮的一部分从突起部的被切除的部分向其它层内露出。由此,能够将第一齿轮配置在不受小齿轮的配置位置限制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下一层的齿轮配置的自由度。
并且,优选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配置于所述流路部内的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摆动范围控制在所述流路部内。
作为多个百叶板的驱动部件的连杆机构是其摆动动作在框体的流路部内进行并且不使该机构向框体外突出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风门装置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并且,优选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向所述连杆机构传递的部件,所述框体具有作为各所述百叶板的支承部的多个百叶板支承部和作为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支承部的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所述多个百叶板支承部以及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与所述框体一体成型。
通过百叶板支承部和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与框体一体成型,能够将百叶板与连杆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为恒定。由此,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对这些部件的位置精度的影响被抑制,确保了百叶板的流畅动作。
并且,优选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连杆机构的部件,在将各所述百叶板的与其转动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的尺寸作为该百叶板的长度时,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与所述连杆驱动部件连接的第一连杆部件和连接该第一连杆部件与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第二连杆部件。
通过连杆机构具有上述第一连杆部件以及第二连杆部件,能够构成将第一连杆部件作为驱动连杆、第二连杆部件作为中间连杆、框体作为固定连杆、各百叶板作为从动连杆的四连杆机构。由此,能够通过简易的构造使各百叶板的转动动作同步。
并且,优选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该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连杆机构的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具有齿轮部以及输出轴部,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所述多个齿轮部件传递到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齿轮部以及所述齿轮部件容纳于所述齿轮箱中,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齿轮部或者所述齿轮部件以及所述齿轮箱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在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成为规定的角度位置时互相抵接从而切断所述驱动力的传递。
在百叶板到达其转动极限角度时,通过利用比连杆机构靠前的动力传递部件切断驱动力的传递,能够防止对百叶板或者连杆机构施加多余的应力,从而能够抑制百叶板以及连杆机构的零件寿命下降。
并且,优选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连杆机构的部件,在将各所述百叶板的与其转动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的尺寸作为该百叶板的长度时,在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作为向该长度方向突出的轴部的第一轴部,所述框体具有作为各所述百叶板的支承部的多个百叶板支承部和作为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支承部的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是将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所述多个百叶板支承部是分别将所述第一轴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的轴孔方向以及各所述百叶板支承部的轴孔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或朝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由于这些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和各百叶板支承部的轴孔方向是同一方向,因此能够高效地传递驱动力,并且,能够抑制百叶板的扭曲等向各部件施加的负荷。
并且,优选所述框体具有作为各所述百叶板的支承部的多个百叶板支承部,在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作为沿该长度方向突出并被所述百叶板支承部支承的轴部的第一轴部,在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作为沿该长度方向突出并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连接的轴部的第二轴部,在将各所述百叶板的表面或背面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作为该百叶板的宽度时,所述第一轴部以及所述第二轴部配置于各所述百叶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通过在各百叶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有这些轴部,能够以最小的驱动力使百叶板转动,并且能够提高百叶板的动作精度。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风门装置中,百叶板的转动空间不易受风门装置的开口面积影响,即使在狭小的空间中也能够动作,并且能够缩小齿轮箱的平面方向上的产品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门装置的示意结构及其动作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百叶板的形状的外观立体图以及说明第二轴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框架的形状的俯视图、侧视剖视图以及仰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齿轮部件的减速结构的透视俯视图。
图6是表示止动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连杆机构的摆动动作的侧视图。
图8是说明百叶板支承部的插入口的开口角度以及排水口的侧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齿轮箱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连杆驱动部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风门装置组装时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框架的形状的侧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保护罩以及框架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百叶板支承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连接器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连接器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风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门装置D配置于未图示的冰箱的内部,控制箱内的冷气的循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风门装置D例如嵌入到在冰箱的管道中流通的冷气的流路的中间位置或管道和收纳室之间来使用。本发明的风门装置的应用对象不限于冰箱,在进行流体流路的开闭或流量的调节的目的下可应用于广泛的机器或设备。
(整体结构概况)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的示意结构及其动作的俯视图。图1的(a)是百叶板20关闭的状态的风门装置D,图1的(b)是百叶板20打开的状态的风门装置D。
风门装置D具有三片百叶板20及支承百叶板20且使百叶板20能转动的框体即框架10。在框架10上形成有使框架10的框内与管道连通的一对开口部即第一开口部11以及第二开口部12。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0上,冷气从第二开口部12流入,从第一开口部11流出。本实施方式的百叶板20以沿着框架10的第一开口部11的方式平行排列配置。这些百叶板20通过风门装置D所具备的马达40的驱动力转动,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部11。
在框架10形成有框架板。在框架板形成有底板10j以及隔壁10f,并容纳有百叶板20。底板10j以在设置风门装置D时作为底部的方式形成。并且,隔壁10f从底板10j立起形成。在隔壁10f的中央部形成有通过两处肋部10h加强的第一开口部11,第一开口部11通过隔壁10f被调节为能够利用百叶板20覆盖其整面的程度的开口面积。在框架10的第二开口部12侧没有设置隔壁10f,由此,第二开口部12的开口面积形成为比第一开口部11宽出相当于隔壁10f大小的量。
并且,框架10以及百叶板20由相同的树脂材料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热变化引起的形状伸缩而产生的框架10以及多个百叶板20之间的位置偏移等的影响。例如,能够在将百叶板2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框架10的长度方向上抑制因百叶板20的晃动或百叶板20的锁死引起的转动动作不良的产生。并且,即使在安装百叶板20的框架10的轴孔与百叶板20的轴部之间的空隙处,也同样能够抑制因百叶板20的晃动或百叶板20的锁死引起的转动动作不良的产生。由此,框架10以及百叶板20能够减轻因热膨胀引起的不良。在此,框架10以及百叶板20的长度方向指的是与图1的(a)的坐标轴显示的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风门装置D将开闭第一开口部11的板状部件(相当于专利文献1中的挡板的部件)分割为多片百叶板20。因此,即使在风门装置D的开口面积增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增加百叶板20的数量而将各个百叶板20的转动空间保持为恒定。由此,风门装置D容易确保百叶板20的转动空间,即使在窄小的空间内,也能够使百叶板20适当地动作。
(百叶板的结构)
图2是表示百叶板的形状的外观立体图以及说明第二轴部的侧视剖视图。图2的(a)是表示百叶板20的形状的外观立体图,图2的(b)是说明百叶板20的第二轴部22的形成位置的侧视剖视图。
百叶板20是细长地形成的板状部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百叶板20的与其转动中心线a平行的方向上的除了第二轴部22、后述的第一轴部21f以及第一轴部21l的尺寸称为百叶板20的长度l,将百叶板20的板厚方向的尺寸称为百叶板20的厚度t1,将百叶板20的表面20a或背面20b的与长度l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称为百叶板20的宽度w。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百叶板20的宽度w方向上的转动中心线a侧的端部称为百叶板20的基端部b,将与基端部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称为百叶板20的末端部t。在此,百叶板20的表面20a是百叶板20关闭第一开口部11时的隔壁10f侧的面,百叶板20的背面20b是与隔壁10f侧相反的一侧的面。
在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作为向长度l方向突出的轴部的第一轴部21f以及第一轴部21l。第一轴部21f形成于长度l方向的框架10一侧,第一轴部21l形成于长度l方向上的后述连杆机构501侧。第一轴部21f以及第一轴部21l被框架10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决定百叶板20的转动中心线a的位置。在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的一端形成有向长度l方向突出的第二轴部22。第二轴部22受到马达40的驱动力而在以转动中心线a为中心的圆弧上往复移动,决定百叶板20的转动角度。并且,为了在各百叶板20关闭第一开口部11时后述的百叶板支承部15l避让到其空间内,防止百叶板20与百叶板支承部15l接触,而设置有从第二轴部22至末端t的空间S1和从加强部22r至第一轴部21l的空间S2。第一轴部21f、第一轴部21l以及第二轴部22以防止在百叶板20的宽度w方向上百叶板20之间或百叶板20与百叶板支承部15l的干涉,并且尽可能可以覆盖第一开口部11的方式,从末端t空出相当于空间S1的量的距离,并且配置于空间S2的两侧。由此,与直接驱动第一轴部21l的情况相比,通过第一轴部21l的转动中心和作为力点的第二轴部22分离,能够以较小的驱动力使百叶板20转动,并且能够提高百叶板20的动作精度。
百叶板20的宽度w方向的两端面由其表面20a侧以及背面20b侧的角部被做圆的曲面构成。由此,防止了在打开和关闭百叶板20时相邻的百叶板20与角部接触的情况,能够减小关闭第一开口部11时的各百叶板20间的间隙。
在第二轴部22设有与百叶板20以及第二轴部22一体成型的加强部22r。并且,在第二轴部22的基端部22b设有加强部22r,该加强部22r的径向的截面积形成得比第二轴部22的末端部22t大。在此,径向指的是与图2的(b)的坐标轴显示的YZ平面平行的方向。加强部22r能够在百叶板20摆动时分散承受施加在第二轴部22的基端部22b的应力。因此,加强部22r能够增强第二轴部22的基端部22b的强度。并且,通过加强部22r支承第二轴部22的第一轴部21l侧的侧面,从而增强了第二轴部22的强度。并且,从第二轴部22至末端t的空间S1和从加强部22r至第一轴部21l的空间S2是在各百叶板20关闭第一开口部11时后述的百叶板支承部15l避让到其空间内,从而防止百叶板20与百叶板支承部15l接触的结构。并且,第二轴部22与百叶板20的末端t空出相当于空间S1的量的距离而配置。通过空间S1,在各百叶板20关闭第一开口部11时,在与图2的(b)的坐标轴显示的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百叶板20与百叶板支承部15l重叠设置。
第二轴部22设于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的一端侧的端面22f。第二轴部22的直径d1在百叶板20的厚度t1方向上设为比百叶板20的厚度t1小。由此,在第二轴部22的基端部22b形成有通过第二轴部22的直径d1与百叶板20的厚度t1之差形成的空间即台阶部22a。在此,在基端部22b设有呈凹弧状突起的弧形成面22g。并且,第二轴部22设为大致圆柱状,但是例如也可以设为角部被做圆了的大致四棱柱状。
在百叶板20摆动时,在第二轴部22的加强部22r侧的端部22c和台阶部22a产生应力。百叶板20设有台阶部22a,所以摆动时产生的应力分散在台阶部22a。由此,百叶板20的强度提高。并且,通过设置台阶部22a,与不设置台阶部22a的结构相比,百叶板20与框架10的间隙扩大。例如,在假设由于露水的冻结使百叶板20固接于框架10的情况下,百叶板20抑制相当于扩大了表面20a与加强部22r的靠近表面20a侧的侧面之间的间隙的量的冻结。因此,通过设置台阶部22a,能够抑制百叶板20的损坏。
并且,如图2的(b)所示,在为了借助百叶板20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部11而使百叶板20摆动的方向上,将借助百叶板20关闭第一开口部11的方向作为b1方向,将借助百叶板20打开第一开口部11的方向作为b2方向时,第二轴部22在百叶板20的一端侧的端面22f处设置于比b1方向侧的端部22d靠b2方向侧的位置。此时,第二轴部22在靠近框架10的一侧的端部22d设有台阶部22a。在百叶板20关闭框架10时,由于在靠近框架10的一侧设有台阶部22a,尤其防止将因露水的冻结而固接于框架10上的百叶板20从框架10拉开时第二轴部22破损。
并且,第二轴部22在百叶板20的一端侧的端面22f处设置于比b2方向侧的端部22e靠b1方向侧的位置。此时,第二轴部22在与框架10背离的一侧的端部22e设有台阶部22a。因此,百叶板20在端面22f的第二轴部22的两侧设有台阶部22a。由此,无论在借助百叶板20打开框架10时还是关闭框架10时,都防止将因露水的冻结而固接在框架10上的百叶板20从框架10拉开时第二轴部22破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三片百叶板20,但是本发明的风门装置的百叶板的数量以两片以上作为条件,其上限无特别限制。例如,能够通过缩窄百叶板20的宽度w,相对于同一面积的流路配置更多的百叶板20,从而将各个百叶板20的转动空间抑制得更小,但由于零件个数的增加,故障率或组装工时当然也会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减少百叶板20的数量,则能够减轻这种问题,但是百叶板20的转动空间会增大与百叶板20的数量减少相对应的量。关于本发明的风门装置的百叶板的数量,只要根据使用风门装置的环境条件,并考虑伴随百叶板的数量的增减而带来的优缺点的平衡来决定最佳数量即可。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连杆机构50l的结构上,优选将百叶板20设为奇数片。
(框架的结构)
(整体结构)
图3是表示框架的形状的俯视图、侧视剖视图以及仰视图。图3的(a)是框架10的俯视图,图3的(b)是图3的(a)中A-A方向剖视图,图3的(c)是框架10的仰视图。
框架10是将三片百叶板2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大致矩形的中空框体。在框架10形成有使冷气通过其框内的第二开口部12以及第一开口部11。以下,将连通第二开口部12与第一开口部11的框架10的中空部称为框架10的流路部10a。如上所述,在框架10形成有从底板10j立起的框架板即隔壁10f。并且,在隔壁10f的中央部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1。并且,在框架10的图3的(a)的左侧的端部,一体成型有用于容纳后述的齿轮部件50g的框架10的壳体状部10g和容纳同样后述的连杆机构50l的空间即连杆机构配置部10l。
本实施方式的框架10在将流路部10a的流体的流路方向的尺寸作为流路部10a的高度h时,流路部10a的高度h是与各百叶板20的宽度w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实现了风门装置D整体的薄型化。流路部10a的高度h不需要总是与百叶板20的宽度w相同,可以根据使用风门装置D的环境条件进一步降低,相反,也可以比百叶板20的宽度w大。例如,通过使流路部10a的高度h比各百叶板20的宽度w大,能够防止在进行风门装置D的组装时或搬运时对百叶板20不经意地施加力。
并且,第一开口部11形成于隔壁10f的中央部,通过两处肋部10h而被增强。并且,在底板10j的隔壁10f侧的端部形成有后述的排水口10k。在此,底板10j在设置风门装置D时是作为底部的框架板。
(排水口的结构)
风门装置D将与图3的(a)的坐标轴显示的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并且在图3的(a)观察的状态下配置于机器或设备。如框架10的图3的(b)的下侧以及图3的(c)的下侧所示,在框架10的底板10j的隔壁10f侧的端部形成有排水口10k。排水口10k是贯通孔,用于将在百叶板20产生的露水向风门装置D外排出。底板10j的隔壁10f侧的端部是露水容易滞留的部位,在这里形成有排水口10k。由此,风门装置D即使在框架10向隔壁10f侧倾斜地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底板10j滞留露水的情况。由此,相对于在底板10j形成排水口10k,能够从底板10j的角部10s有效地进行排水。在此,排水口10k能够设在底板10j的隔壁10f侧的端部附近。另外,所谓附近是在与图3的(a)的坐标轴显示的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从隔壁10f侧的端部分离规定距离的部位。
在配置了图2所示的各百叶板20的框架10中,与各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相同方向的排水口10k的全长是长度c。排水口10k的长度c和各百叶板20的长度l是相同的长度。并且,长度c也可以比长度l长。通过在框架10设有与各百叶板20的长度l相同长度或者全长比长度l长的排水口10k,能够将在各百叶板20的长度l的范围内产生的露水向排水口10k引导,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排水。
并且,与各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相同方向的第一开口部11的全长是长度c1。第一开口部11的长度c1和各百叶板20的长度l是相同的长度。并且,长度c也可以比长度l长。通过在框架10设有与各百叶板20的长度l相同长度或者全长比长度l长的第一开口部11,有效覆盖各百叶板20直接暴露于通过第一开口部11的冷气等的范围。另外,第一开口部11形成于设有各百叶板20的末端部t的区域的方式是最佳方式。
在排水口10k设置有加强肋部10q,该加强肋部10q沿着该排水口10k的长度c方向以规定的间隔在与排水口10k的长度c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横切。通过设置加强肋部10q,即使在设有开口面积大的排水口10k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框架10的强度。另外,设置加强肋部10q的方向并不限于与排水口10k的长度c方向正交的方向,只要是水能够从排水口10k流出的方向,可以是任何方向。
并且,由于加强肋部10q横切而被分割的各排水口10k的孔径形成为水滴能够从排水口10k流下的大小。并且,排水口10k在框架10的厚度为2.5mm左右的情况下,在与图3的(b)的坐标轴显示的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底板10j的角部10s与隔壁10f之间的开口宽度形成为2mm左右。由此,能够抑制露水由于其表面张力而滞留于排水口10k。因此,能够有效地从排水口10k进行排水。
图8是相对于图3的(b)所示的框架10,各百叶板20以对通过第二开口部12以及第一开口部11的冷气的流动进行限制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中,以全开状态以及全闭状态配置时的侧视剖视图。图8中,虚线显示的各百叶板20表示全开状态,单点划线显示的各百叶板20表示全闭状态。各百叶板20在风门装置D设置后配置于对通过第二开口部12以及第一开口部11的冷气的流动进行限制的角度时,各百叶板20的末端部t配置于排水口10k的垂直上方。由此,在各百叶板20产生的露水从各百叶板20的末端部t向下方垂落,从排水口10k去除。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排水。在此,所谓垂直上方的位置指的是在与图8的坐标轴显示的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从图8中的下方朝向上方的位置。
(百叶板支承部的结构)
在框架10的框内形成有支承百叶板20的多个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百叶板支承部15f形成于框架10的图3的(a)的右侧,百叶板支承部15l形成于框架10的图3的(a)的左侧。百叶板支承部15f是将百叶板20的框架10侧的第一轴部21f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并且,百叶板支承部15l是将连杆机构501侧的第一轴部21l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相对于各百叶板20成对地设置在相当于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的两端的位置。各百叶板20的一对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中,图3的(a)的左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l形成于隔壁10f,在其周向的一部分形成有插入口15a,该插入口15a是供第一轴部21l沿径向相对于百叶板支承部15l插入的缺口部。图3的(a)的右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f形成于框架10的内壁面,该百叶板支承部15f的轴孔是不贯通框架10的侧壁的凹部。由此,涂敷于该百叶板支承部15f的油脂保留在其轴孔内,防止油脂容易地向外部流出。图3的(a)的左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l设置为:百叶板20的第一轴部21l通过插入口15a弹性变形而相对于形成在百叶板支承部15l的插入口15a插入。
并且,在图3的(a)中配置于最下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的组被调节至以下位置:在其支承的百叶板20处于关闭状态时,使该百叶板20的末端部t与隔壁10f重叠(参照图1的(a))。并且,在图3的(a)中配置于最上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的组被调节至以下位置:在其支承的百叶板20处于全开状态时,使该百叶板20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开口部11侧观察时不影响第一开口部11的开口面积(参照图1的(b))。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中,通过像这样配置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使流路部10a的流动不受阻碍。
并且,如图8所示,形成有插入口15a的各百叶板支承部15l的周向上的插入口15a的开口角度被设定为相对于第一开口部11的开口径向中与各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短边方向11a形成直角的角度。另外,第一开口部11的“开口径向”指的是决定第一开口部11的开口面积的面方向,即与图8的坐标轴显示的XY平面平行的方向。并且,与短边方向11a呈“直角”指的是与图8的坐标轴显示的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通过将百叶板支承部15l的插入口15a相对于第一开口部11的短边方向11a形成直角,插入口15a在百叶板20的转动动作形成全开的方向上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中,通过插入口15a的缺口方向朝向百叶板20的转动动作形成全开的方向,能够从垂直方向将百叶板20嵌合于百叶板支承部15l的插入口15a。由此,可以将百叶板20容易地组装到框架10。在此,垂直方向指的是与图8的坐标轴显示的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各百叶板支承部15l相对于与图8的坐标轴显示的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由此,各百叶板支承部15l在安装百叶板20时,能够将从百叶板20施加的负荷导致的变形左右分散。因此,能够抑制百叶板支承部15l的损坏。另外,在使图8所示的百叶板支承部15l的插入口15a向垂直上方移动而使百叶板支承部15l的至少一部分与框架10一体化地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框架10紧凑。
并且,图13是表示从图3的(a)中的F-F方向观察到的框架的形状的侧视剖视图。如图3的(a)以及图13所示,在框架10的划分流路部10a的内表面设有内表面的位置局部地向框架10的外侧凹陷的凹陷部10b。并且,凹陷部10b以流路部10a的内侧尺寸a1局部向内侧尺寸a2凹陷的方式设置。凹陷部10b是为了确保后述第二连杆部件57的摆动空间而设置的。并且,第二连杆部件57是为了使各百叶板20转动而设置的。由此,图13中配置于最上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l确保在凹陷部10b处与流路部10a的内周面10i之间存在间隙m。
就通过凹陷部10b确保了与流路部10a的内周面10i之间的间隙m的百叶板支承部15l而言,如果没有凹陷部10b,则与流路部10a的内周面10i接触或者位于百叶板支承部15l的一部分与内周面10i一体化的位置。在百叶板支承部15l与内周面10i接触的情况下,由于该百叶板支承部15l向内周面10i侧的变形被阻碍,因而其它部分的变形量变大。由此,百叶板支承部15l容易损坏。另一方面,图13中配置于最上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l通过确保与流路部10a的内周面10i之间的间隙m,在安装百叶板20时,抑制百叶板支承部15l的损坏。
(动力传递机构)
(整体结构)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的分解立体图。风门装置D通过利用马达40的驱动力使百叶板20转动从而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部11,使冷气的流路连通或切断。马达40的驱动力通过由齿轮部件50g以及连杆机构50l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50传递到百叶板20。
(马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40使用步进马达。步进马达可以向正向和反向两个方向转动,并且,能够通过步数计算出其转动角度。因此,不需要为了检测百叶板20每时每刻的配置角度而另外进行基于旋转编码器等的反馈控制。由此,实现风门装置D整体上的零件个数的削减以及装置的小型化。
(齿轮部件)
图5是表示从图4的B方向观察到的齿轮部件50g的减速结构的透视俯视图。以下,参照图4和图5对齿轮部件50g进行说明。
马达40的驱动力从固定于其输出轴的马达小齿轮41经由齿轮部件50g减速传递到连杆机构50l。齿轮部件50g由第一齿轮51至第四齿轮54、以及作为使连杆机构50l摆动的连杆驱动部件的第五齿轮55这五个齿轮部件构成。
马达40容纳于第一马达罩43中,该第一马达罩43是作为构成后述的齿轮箱10n的壳体的马达罩44的壳体半体,马达40通过作为配置在形成于框架10的壳体状部10g与第一马达罩43之间的壳体半体的第二马达罩30连接。并且,马达40具备后述的连接器部60。第一齿轮51配置于由第一马达罩43和第二马达罩30划分出的空间内,且被设于该空间内的支轴4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齿轮52至第四齿轮54配置于由框架10的壳体状部10g与第二马达罩30划分出的空间内,且被设于该空间内的支轴32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五齿轮55由形成于第二马达罩30的凹部33和作为从壳体状部10g贯通到流路部10a的轴承部的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齿轮51至第四齿轮54是将马达小齿轮41的旋转减速传递到第五齿轮55的减速齿轮系。第五齿轮55是形成有与第四齿轮54啮合的扇形齿轮的齿轮部55g和作为将其驱动力传递到连杆机构50l的输出轴部的轴部55s一体化而形成的部件。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切成平面状。该缺口在轴部55s的周向上呈对称的位置设置一对。
轴部55s的外周形状设为非正圆,轴部55s与后述的第一连杆部件56的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嵌合。嵌合孔56b形成为能够在周向上与轴部55s卡合的形状。在此,非正圆指的是正圆以外的形状。并且,通过在轴部55s的周向上设置与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卡合的角部55k,角部55k形成阻止轴部55s向周向旋转的止转件。此时,轴部55s与第一连杆部件56通过由于将后述的轴部55s的弧面55h、55j向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压入而产生的摩擦卡合而嵌合在一起。在此,轴部55s的弧面55h、55j形成防止与第一连杆部件56在轴线方向上脱离的防脱件。由此,设为非正圆的轴部55s和形成为能够在周向上与轴部55s卡合的形状的嵌合孔56b的内表面通过压入而连接,抑制了嵌合孔56b容易相对于轴部55s移动或偏离的情况。在此,压入指的是通过第五齿轮55以及第一连杆部件56变形时的弹力而在轴部55s与嵌合孔56b的内表面之间产生摩擦力,轴部55s与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卡合在一起。
在此,嵌合孔56b的内表面设有贯通孔,但是只要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形成为能够在周向上与轴部55s卡合的形状,除了贯通孔以外也可以设置凹部。另外,轴部55s的外周面和嵌合孔56b的内表面不需要是相同形状,只要是能够通过角部55k阻止相对于嵌合孔56b的内表面的旋转以及能够嵌合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
更具体地说,在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的外周面的在轴部55s的周向上对称的位置设有两个平面部55n。由此,在轴部55s中,两个平面部55n形成阻止轴部55s向周向旋转的止转件。并且,轴部55s在两个平面部55n的两端部设有角部55k。并且,在平面部55n以外的面的在轴部55s的周向上对称的位置设有作为沿周向弯曲的曲面的弧面55h、55j,弧面55h、55j以曲面被压入到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并且,弧面55h、55j是截取正圆的一部分圆弧而形成的一部分,并且是使各自的旋转轴相同的圆周的一部分。由此,通过将轴部55s在其径向上压入嵌合孔56b的内表面而连接,第五齿轮55和第一连杆部件56的轴的位置被固定,能容易地确保同轴。
并且,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形成为与轴部55s的外形对应的形状。由此,轴部55s沿着嵌合孔56b的内表面的形状压入。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第五齿轮55与第一连杆部件56的同轴。
图11是在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的外周面设有一个平面部的变形例。以下,参照图11对轴部55s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此,与轴部55s嵌合的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形成为能够在周向上与轴部55s卡合的形状。
图11的第五齿轮55a在轴部55s的外周面设有一个平面部55p。通过在轴部55s的周向上的平面部55p的两端部设置角部55t,角部55t在两处与第一连杆部件56的嵌合孔56b的内表面接触。并且,通过在轴部55s的周向上的平面部55p以外的面设置弧面55r,弧面55r以曲面与嵌合孔56b的内表面接触。由于以曲面部接触的弧面55r以曲面部向嵌合孔56b的内表面压入并嵌合,因此容易确保轴部55s与嵌合孔56b的同轴。由此,轴部55s与嵌合孔56b的内表面通过压入而连接在一起,由此抑制了在第五齿轮55a与第一连杆部件56之间产生滑动。并且,通过设置弧面55r,与平面部55p相比能够增加与嵌合孔56b的内表面的接触面积。由此,通过将弧面55r形成为与嵌合孔56b同轴的圆弧面,能够容易地确保第五齿轮55a与第一连杆部件56的同轴。
构成齿轮部件50g的第一齿轮51至第四齿轮54是大径的正齿轮以及小径的正齿轮在轴向上连接并一体化而形成的复合齿轮。第一齿轮51的大径齿轮51w与马达40的马达小齿轮41啮合,大径齿轮51w的旋转被减速传递到其小径齿轮51n。在第二马达罩30形成有作为向框架10侧突出的有盖筒状的突起部的罩部31,在其筒内容纳有第一齿轮51的小径齿轮51n。罩部31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切去,小径齿轮51n的一部分从此处露出。并且,小径齿轮51n的该露出的部分与第二齿轮52的大径齿轮52w啮合。然后,将马达40的驱动力依次减速传递,从第二齿轮52的小径齿轮52n传递至第三齿轮53的大径齿轮53w,再从第三齿轮53的小径齿轮53n传递至第四齿轮54的大径齿轮54w,再从第四齿轮54的小径齿轮54n传递至第五齿轮55的齿轮部55g。
图6是从图4的C方向观察到的被插入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第五齿轮55的侧视图。为了方便说明,框架10和第五齿轮55以外的部件省略图示。第五齿轮55的齿轮部55g与框架10的壳体状部10g具有止动部55c、55v、10c、10v,止动部55c、55v、10c、10v在百叶板20达到规定的转动角度时、即第五齿轮55达到规定的角度位置时,通过互相抵接而切断驱动力向连杆机构50l传递。齿轮部55g在百叶板20转动而使第一开口部11为全闭的位置,齿轮部55g的止动部55c与壳体状部10g的止动部10c抵接。并且,齿轮部55g在百叶板20转动而使第一开口部11为全开的位置,齿轮部55g的止动部55v与壳体状部10g的止动部10v抵接。由此,从止动部55v与止动部10v抵接的位置到止动部55c与止动部10c抵接的位置之间是第五齿轮55的摆动角度的范围,即百叶板20开闭的范围。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机构50是在百叶板20到达其转动极限角度时通过比连杆机构50l靠前的动力传递部件切断驱动力的传递的结构,防止向百叶板20或连杆机构50l施加多余的应力,抑制了百叶板20以及连杆机构50l的零件寿命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五齿轮55设有止动部55c、55v,但是本发明的齿轮部件侧的止动部也可以设于第五齿轮55以外的齿轮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状部10g作为框架10的一部分与框架10一体成型,但是壳体状部10g也可以是与框架10分体的部件。
(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
图9是表示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以下,参照图9对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以及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进行说明。
第五齿轮55是在由齿轮部件50g以及连杆机构50l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50中构成作为动力传递部件的齿轮部件50g的零件。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从形成于框架10的贯通孔16a插入到流路部10a内。轴部55s形成有末端部55d、大径部55f以及直径扩大部55e,末端部55d插入到流路部10a内。大径部55f的直径比末端部55d大。直径扩大部55e形成于末端部55d与大径部55f之间。另外,末端部55d嵌合于流路部10a内的后述的第一连杆部件56的嵌合孔56b中。
在贯通孔16a的边缘部16c形成有作为防脱部的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支承轴部55s的末端部55d。并且,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与轴部55s的相向面的形状形成为以下形状:支承轴部55s的末端部55d的外周面,能够在轴部55s的轴线方向上与直径扩大部55e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覆盖大径部55f的末端部55d侧的一部分。并且,直径扩大部55e与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内周面抵接,从而第五齿轮55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此,轴线方向指的是与图9的坐标轴显示的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通过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与轴部55s的相向面的形状形成为以下形状:支承轴部55s的末端部55d的外周面,能够在轴部55s的轴线方向上与直径扩大部55e的至少一部分抵接,覆盖大径部55f的末端部55d侧的一部分,从末端部55d向壳体状部10g内进入的水的进入路径延长了相当于直径扩大部55e的长度的量。由此,能够抑制水进入到壳体状部10g内。并且,轴部55s通过直径扩大部55e使从末端部55d向壳体状部10g内进入的水的进入路径弯曲。由此,抑制了水进入到壳体状部10g内。
在轴部55s与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之间填充有作为润滑剂的油脂g。由此,能够阻止水从此处间隙进入。并且,由于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沿大径部55f、直径扩大部55e以及末端部55d形成,因此在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内表面设有作为呈阶梯状弯曲的部分的阶梯状部16b。能够通过该阶梯状部16b抑制由于轴部55s的转动引起的油脂g的流出,从而能够长期保证油脂g的防水效果。
并且,设于轴部55s的大径部55f与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之间的间隙d设为比设于末端部55d与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之间的空隙e大。由此,能够在间隙d内填充比空隙e多的油脂g,从而长期保证油脂g的防水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尽量缩小轴部55s的末端部55d与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之间的空隙e,能够提高末端部55d相对于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定位精度,并且水向壳体状部10g内进入的进入口狭窄,能够更加提高防水性。
并且,大径部55f与直径扩大部55e之间的角部55a被做圆为曲面。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沿大径部55f、直径扩大部55e以及末端部55d形成,由此,在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内表面设有作为呈阶梯状弯曲的部分的阶梯状部16b。并且,通过将大径部55f与直径扩大部55e之间的角部55a做圆为曲面,在该角部55a与阶梯状部16b之间能够确保角部55a不能到达的间隙f。在该间隙f储存的油脂g不易飞散、漏出,所以能够在更长时间保证油脂g的防水效果。
(齿轮箱)
图10是表示从图4的E方向观察到的齿轮箱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以下,参照图4、图5以及图10对齿轮箱10n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图10省略了除框架10、马达40、马达小齿轮41、第一齿轮51以及第二齿轮52以外的部件的图示。
在框架10形成有作为用于容纳齿轮部件50g的壳体的齿轮箱10n。齿轮箱10n由框架10的壳体状部10g以及嵌合于框架10的壳体状部10g的马达罩44构成,马达罩44由作为两个壳体部件的第一马达罩43和第二马达罩30构成。第一马达罩43容纳马达40。第二马达罩30配置于框架10的壳体状部10g与第一马达罩43之间。齿轮箱10n的内部在构成多个齿轮部件50g的第一齿轮51的轴线方向上被分割为三层。在此,轴线方向指的是与图10的坐标轴显示的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如上所述,第一齿轮51容纳于第二马达罩30与第一马达罩43之间,第一齿轮51的大径齿轮51w在第二马达罩30内与马达40的马达小齿轮41啮合。在容纳有马达小齿轮41的第二马达罩30中,在分隔壳体状部10g的隔壁30c设有向壳体状部10g侧突出的有盖筒状的罩部31。并且,第一齿轮51的支轴42的壳体状部10g侧的端部固定于罩部31的盖部31a。并且,支轴42的第一马达罩43侧的端部固定于马达40与第二马达罩30之间。并且,第一齿轮51的小径齿轮51n以及支轴42的一部分容纳于罩部31的筒内。罩部31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切除,第一齿轮51的小径齿轮51n在此处向壳体状部10g内露出,并且在壳体状部10g内与第二齿轮52的大径齿轮52w啮合。在此,马达40配置于大致正方形的第一马达罩43的中央部。因此,在使马达小齿轮41贯通到壳体状部10g内的情况下,在壳体状部10g内配置齿轮部件50g的自由度降低,难以在壳体状部10g内紧凑地配置齿轮部件50g。在此,第一齿轮51在从第一马达罩43的中央部偏离的位置贯通到壳体状部10g内。第一齿轮51通过支轴42的壳体状部10g侧的端部固定于罩部31的盖部31a,容纳于容纳有马达小齿轮41的第二马达罩30内,第一齿轮51的小径齿轮51n从罩部31的被切除的部分向壳体状部10g内露出。由此,能够在不受马达小齿轮41的配置位置限制的位置配置第一齿轮51。因此,通过提高壳体状部10g的齿轮部件50g的配置自由度,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风门装置D通过将齿轮箱10n的内部在多个齿轮部件50g的轴线方向上分割为三层,将由第一齿轮51至第四齿轮54构成的减速齿轮系的朝向平面方向的扩展转换为高度方向,减小齿轮箱10n在该平面方向上的尺寸。由此,风门装置D小型化。在此,平面方向指的是与图4的坐标轴显示的YZ平面平行的方向,高度方向指的是与图4的坐标轴显示的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相向的面也可以一部分抵接设置。
在壳体状部10g设有嵌合部10t,在第二马达罩30设有嵌合部30a以及嵌合部30b,在第一马达罩43设有嵌合部43a,嵌合部30a的内周面与嵌合部43a的外周面以在第二马达罩30以及第一马达罩43的厚度方向上相向的方式嵌合。并且,嵌合部30b的内周面和嵌合部10t的外周面以在第二马达罩30以及壳体状部10g的厚度方向上相向的方式嵌合。齿轮箱10n通过壳体状部10g、第二马达罩30以及第一马达罩43这三个壳体部件以彼此在厚度方向上相向的方式嵌合,能够减小相向的面的间隙。由此,风门装置D能够抑制水直接向齿轮箱10n的内部进入。在此,厚度方向指的是与图10的坐标轴显示的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并且,相向的面也可以一部分抵接设置。
另外,例如,在冰箱的里侧配置本发明的风门装置时,通过减小齿轮箱的平面方向的尺寸,能够增加冰箱容纳空间的纵深。
(连杆机构)
图7是从图4的C方向观察到的连杆机构50l的摆动动作的图。图7的(a)是百叶板20为全开状态时的透视侧视图,图7的(b)是百叶板20为关闭状态时的透视侧视图。以下,参照图4和图7对连杆机构50l进行说明。
连杆机构50l由第一连杆部件56以及第二连杆部件57构成。第一连杆部件56受到第五齿轮55的驱动力而使第二连杆部件57摆动,由此,第二连杆部件57使三片百叶板20的第二轴部22在以这些各百叶板20的转动中心线a为中心的圆弧上往复移动,使各百叶板20转动。
第一连杆部件56是将两个大致圆筒形状的轴承在径向上彼此连接的部件。第一连杆部件56具有供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嵌合的嵌合孔56b和将第二连杆部件57的连结轴57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孔56a。第一连杆部件56的嵌合孔56b的形状对应于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的形状。由此,轴部55s的被切成平面的部分在周向上与嵌合孔56b卡合,第五齿轮55和第一连杆部件56一体地转动。
第二连杆部件57是将细长的板状体作为主结构的部件。在第二连杆部件57的百叶板20侧的面上形成有将三片百叶板20的第二轴部22支承为能够转动的三个连结孔57b,在其相反侧的面上,被第一连杆部件56的轴孔56a支承的连结轴57a向第一连杆部件56侧突出。并且,连结孔57b形成为具有孔底的轴孔。第二连杆部件57通过使百叶板20与连结孔57b的孔底抵接,能够实现百叶板20的轴线方向上的定位。由此,抑制了由于第二连杆部件57与百叶板20的加强部22r抵接而导致卡住的情况。在此,轴线方向指的是与图7的坐标轴显示的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50l、百叶板20以及框架10构成为将第一连杆部件56作为驱动连杆、将第二连杆部件57作为中间连杆、将框架10作为固定连杆、将各百叶板20作为从动连杆的四连杆机构。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各百叶板20的转动动作同步。
在此,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被框架10的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支承。该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和上述的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框架10一体成型。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中,通过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和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与框体10一体成型,能够将百叶板20与连杆机构50l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恒定。由此,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对这些部件的位置精度的影响被抑制,确保了百叶板20的顺畅动作。
并且,在图1或图4中,从连杆机构50l的第二开口部12侧被作为保护罩的罩部19覆盖的情况可以看出,连杆机构50l的摆动范围被限于框架10的流路部10a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50l在其摆动动作的整个过程中,其端部不会向框架10的外部突出。由此,风门装置D的设置场所的自由度提高。
并且,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的轴孔方向、各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的轴孔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或平行的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中,这些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16和各百叶板支承部15f以及百叶板支承部15l的轴孔方向被设定为同一方向,由此,能够有效地传递马达40的驱动力,并且,百叶板20的扭转等对各部件施加的负荷得以抑制。
并且,被第二连杆部件57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百叶板20的片数为奇数片时,能够使第二连杆部件57的连结轴57a与奇数位置的连结孔57b中的形成在中央的连结孔57b同轴地配置。由此,能够在第二连杆部件57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配置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以及第一连杆部件56。因此,第二连杆部件57能够使百叶板20顺畅地转动。在此,左右方向指的是与图7的坐标轴显示的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零件间的空隙除去工序)
图12是表示风门装置组装时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12的(a)是表示作为连杆驱动部件的第一连杆部件56、第二连杆部件57以及各百叶板20组装时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12的(b)是表示在将第五齿轮55压入第二连杆部件57后调节压入量并除去作为零件间的游隙的空隙的结构的俯视剖视图。以下,参照图12,对将第五齿轮55压入第二连杆部件57后调节压入量并除去零件间的空隙的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12的(a)所示,在风门装置D中,在框架10上组装各百叶板20、第一连杆部件56以及第二连杆部件57。这些零件以各零件间不会干涉的方式组装。由此,确保各零件的流畅动作,在各零件间不可避免地设置有组装时的空隙。在此,空隙指的是在设计上考虑到的公差等尺寸上的富余,后述的间隙是有意设置的。
并且,在将与各百叶板2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风门装置D的轴线方向时,在第一连杆部件56、第二连杆部件57、各百叶板20以及框架10的各连结部设有作为轴线方向上的间隙的游隙。在此,轴线方向指的是与图12的坐标轴显示的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此时,在各百叶板20与框架10之间的、各百叶板20的图12的(a)右侧的框架10侧的第一轴部21f侧的端面21h与框架10的图12的(a)右侧的百叶板支承部15f的端面15c之间设置有作为游隙的空隙h1。并且,在第二连杆部件57的作为轴承部的连结孔57b的底面与各百叶板20的图12的(a)左侧的百叶板的末端22t之间设有空隙i。并且,在第一连杆部件56的作为轴承部的嵌合孔56a的图12的(a)右侧的端面56c与第二连杆部件57的作为轴部的连结轴57a的基端部的端面57c之间设有空隙j。
并且,第五齿轮55在风门装置D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第一连杆部件56维持与第五齿轮55的压入状态,并且能够在后述的间隙k的范围内改变第一连杆部件56在风门装置D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
接下来,对除去各零件间的空隙的工序进行说明。风门装置D如图12的(b)所示,在将各百叶板20、第一连杆部件56、第二连杆部件57组装到框架10后,通过将第五齿轮55的作为凸部的轴部55s压入到第一连杆部件56的作为贯通孔的嵌合孔56b中,能够通过第五齿轮55与第一连杆部件56的摩擦力而锁止。此时,通过调节压入量,第一连杆部件56的端面56c与第二连杆部件57的端面57c抵接。并且,第二连杆部件57通过被按压于第一连杆部件56而按压各百叶板20。此时,百叶板20的末端22t与第二连杆部件的连结孔57b的底面抵接。由此,能够在第二连杆部件57与百叶板20的加强部22r之间设置间隙,能够防止在百叶板20的开闭动作时第二连杆部件57与百叶板20的加强部22r干涉。并且,各百叶板20通过被按压于第二连杆部件57而按压框架10。此时,各百叶板20的端面21h与百叶板支承部15f的凸缘部的端面15c抵接。由此,各百叶板20与框架10的滑动面仅为凸缘部与百叶板20的重叠部分,百叶板20的开闭动作时的摩擦力得以抑制。并且,在百叶板20的开闭动作时,百叶板20的末端22t与第二连杆部件的连结孔57b的底面抵接并滑动。并且,第一连杆部件56与第二连杆部件57抵接并滑动。
此时,第一连杆部件56、第二连杆部件57、各百叶板20以及框架10的零件间的空隙h1、空隙i以及空隙j被除去。并且,在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的图12的(b)左侧的端面55x与第一连杆部件56的图12的(b)左侧的端面56d之间设有间隙k。作为间隙k的压入量的调整范围设为比空隙h1、空隙i以及空隙j的累积量长。由此,风门装置D以能够填满空隙h1、空隙i以及空隙j的方式将压入量设为比空隙h1、空隙i以及空隙j的累积量长,填满空隙h1、空隙i以及空隙j并仅利用压入量的部分调整,第一连杆部件56、第二连杆部件57、各百叶板20以及框架10的零件间的晃动得以抑制,降低了噪音的产生或者动作不良。
(保护罩)
图14是表示从图4的G-G方向观察到的保护罩以及框架的结构的侧视剖视图。以下,参照图4以及图14对作为保护罩的罩部19以及框架10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图14省略了罩部19以及框架10以外的部件的图示。
在框架10设有罩部19,该罩部19覆盖第二开口部12的一部分并覆盖配置于流路部10a内的连杆机构50l。通过罩部19避免了物体或者人手与连杆机构50l接触。由此,风门装置D在搬运以及安装风门装置D时,防止了物体或者人手与连杆机构50l接触从而损坏连杆机构501的情况。
罩部19具有平板状的保护部19a以及设置于保护部19a的两端部的固定部19b。保护部19a以覆盖框架10的第二开口部12的方式设置。固定部19b以沿着框架10的外表面10m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框架10的外表面10m以及固定部19b设有锁止部13,该锁止部13是将固定部19b锁止于框架10的外表面10m的固定结构。
锁止部13以使固定部19b弹性变形从而与框架10的外表面10m卡合的方式设置。并且,锁止部13由爪部13a以及贯通孔13d构成。爪部13a设于框架10的外表面10m,贯通孔13d设于固定部19b。爪部13a设置有第一锥形面13b以及第二锥形面13c,所述第一锥形面13b是沿着罩部19向框架10的安装方向而朝向爪部13a的顶部13e逐渐隆起的第一锥形部,所述第二锥形面13c是从顶部13e逐渐下降的第二锥形部。在此,罩部19向框架10的安装方向是与图14的坐标轴显示的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通过在罩部19设有由爪部13a以及贯通孔13d构成的锁止部13,能够在其它零件组装后将罩部19安装于框架10。由此,连杆机构50l能够容易地组装到框架10的流路部10a内。因此,能够降低将罩部19安装到框架10的作业工时。
并且,在爪部的形状是只在一方的侧部设有第一锥形面13b的通常的爪形状的情况下,在安装罩部19后,在罩部19的贯通孔13d与没有设置第一锥形面13b的另一方的侧部之间由于间隙而产生晃动。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的爪部13a设有第一锥形面13b以及第二锥形面13c。并且,第一锥形面13b相对于罩部19向框架10的安装方向隆起的角度设为比第二锥形面13c相对于罩部19向框架10的安装方向沉降的角度小。由此,罩部19在固定部19b依次与第一锥形面13b、顶部13e以及第二锥形面13c接触之后,安装于第二锥形面13c。此时,在图14中,罩部19呈相对于固定部19b的末端打开的微弱“ハ”字状弹性变形。由此,罩部19始终与第二锥形面13c接触,不会在与爪部13a之间产生晃动。因此,安装后的罩部19的晃动也得到抑制,在向罩部19施加振动或者冲击的情况下,抑制了在罩部19产生异常声音。并且,在将罩部19安装于爪部13a时,因罩部19的个体差异引起的偏差得到抑制。在此,在单侧的固定部19b与第二锥形面13c接触的情况下,相反的一侧的固定部19b也可以越过第二锥形面13c而与框架10接触。并且,在框架10的外表面10m设有引导壁14a以及引导壁14b。由此,罩部19沿着引导壁14a以及引导壁14b,相对于框架10位置偏离得到抑制。
另外,无论是锁止部13由形成于框架10的外表面10m的凹部(未图示)和形成于固定部19b的爪部(未图示)构成的情况、还是由形成于框架10的外表面10m的爪部和形成于固定部19b的凹部构成的情况、还是由形成于框架10的外表面10m的贯通孔(未图示)和形成于固定部19b的爪部构成的情况、还是由形成于框架10的外表面10m的爪部和形成于固定部19b的贯通孔构成的情况,都能发挥相同的效果。
并且,如图4所示,在安装罩部19的框架10的外表面10m设有由引导壁14a以及引导壁14b构成的作为固定部19b的引导部的导向部14。引导壁14a以及引导壁14b以在罩部19向框架10安装时阻止固定部19b的位置偏离,使固定部19b的贯通孔13d与框架10的爪部13a锁止的方式进行引导。在此,阻止位置偏离的方向指的是与图4的坐标轴显示的XZ平面平行的方向。
并且,如之前的图3的(a)以及图13所示,为了在划分流路部10a的框架10的内表面确保由第一连杆部件56以及第二连杆部件57构成的连杆机构501的摆动空间而设有内表面的位置局部向框架10的外侧凹陷的凹陷部10b。并且,凹陷部10b以流路部10a的内侧尺寸a1局部比内侧尺寸a2小的方式设置。由于凹陷部10b而向外侧推出的框架10的外表面10p是作为导向部14的一部分的引导壁14b。
通过将由于为了确保连杆机构501的摆动空间设置的凹陷部10b而向外侧推出的框架10的外表面10p用作固定部19b的引导壁14b,与将凹陷部10b和引导壁14b分别独立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框架10的结构效率。
(连接器部)
图16是表示连接器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并且,图17是表示连接器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以下,参照图16和图17对连接器部6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示的连接器部的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是图16以及图17的坐标轴显示的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
在图16中,马达40容纳于作为壳体的马达罩44中。马达40的未图示的端子保持于马达40所具备的连接器部60上。连接器部60的供与连接器部60成对的未图示的其它连接器连接的开口部60a和作为连接器部60的外表面一部分的前表面60b从马达罩44向外部露出。并且,马达罩44以作为壳体半体的第一马达罩43与第二马达罩30嵌合的方式设置。并且,马达罩44设有用于覆盖连接器部60的除了开口部60a以及前表面60b之外的外表面的连接器保护部44a。在此,连接器保护部44a是比图16的虚线显示的部分靠连接器部60侧的部分。并且,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第一马达罩43的外表面43d以及第二马达罩30的外表面30e形成大致同一个平面70。
连接器部60通过除了开口部60a和前表面60b以外部分被马达罩44的连接器保护部44a覆盖,防止了在搬运或者安装风门装置D时连接器部60卡住周边物体而产生损坏或变形。并且,通过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和作为连接器保护部44a的外表面的第一马达罩43的外表面43d以及第二马达罩30的外表面30e形成大致同一个平面70,能够简化风门装置D的外形。由此,能够利用防水胶带等将马达罩44与连接器部60间的边界f1、f2、f3无间隙地封闭。由此,能够提高风门装置D的防水性。并且,例如容易向冰箱组装风门装置D。
并且,第一马达罩43和第二马达罩30间的边界线44c设于跨越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的位置。由此,例如在以将防水胶带等覆盖第一马达罩43和第二马达罩30间的边界线44的方式缠绕时,能够抑制包含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在内的、第一马达罩43与第二马达罩30之间、第一马达罩43与连接器部60之间以及第二马达罩30与连接器部60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容易缠绕胶带等。在此,跨越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的位置指的是边界线44c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在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60h的范围内的位置。
并且,在图17中,在连接器部60的左右的面以及下表面设有向侧方以及下方呈凸缘状扩展的凸缘部60c。凸缘部60c在配置于第一马达罩43内以及第二马达罩30内时,凸缘部60c插入到后述的侧面支承部43h以及侧面支承部30i与第一马达罩43内以及第二马达罩30之间而设置。由此,能够将从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经由凸缘部60c进入的水引导至远离连接器部60的浸水防止部43m或浸水防止部30n。并且,凸缘部60c与第一马达罩43的内表面43f以及第二马达罩30的内表面30g抵接设置。由此,从图16所示的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与第一马达罩43以及第二马达罩30间的边界f1、f2、f3的间隙进入的水的行进被凸缘部60c切断。在此,将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侧作为连接器部60的前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作为连接器部60的后侧,将连接器部60的开口部60a的开口方向作为连接器部60的上侧,将与其相反的一侧作为连接器部60的下侧,将连接器部60的除了前后上下以外的方向作为连接器部60的左右以及侧方。
并且,第一马达罩43设有与作为连接器部60的左右的面的侧面60d抵接并支承侧面60d的侧面支承部43h。并且,第二马达罩30设有与作为连接器部60的左右的面的侧面60d抵接并支承侧面60d的侧面支承部30i。由此,连接器部60的相对于第一马达罩43以及第二马达罩30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并且,能够抑制水沿着连接器部60的侧面60d进入。并且,连接器部60通过与第二马达罩30的边30j、边30m、边30p以及第一马达罩43的边43k抵接,抑制了水进入马达罩44内。并且,即使在水进入到了马达罩44内的情况下,由于设有肋部60e,因此水的流路被限制,从而抑制了水进入马达40中。并且,即使在外力作用于连接器部60的情况下,也通过侧面支承部43h以及侧面支承部30i以抑制连接器部60变形的方式进行支承。
并且,在连接器部60的两侧的侧面60d设有作为被第一马达罩43的侧面支承部43h和第二马达罩30的侧面支承部30i从上下夹持的被夹持部的肋部60e。由此,连接器部60的相对于第一马达罩43以及第二马达罩30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被固定。并且,连接器部60的上下方向上的肋部60e的位置设在与图16所示的第一马达罩43与第二马达罩30之间的边界线44c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由此,经由肋部60e下落的水容易在落到与图16所示的第一马达罩43与第二马达罩30之间的边界线44c不同的位置后,流入后述的浸水防止部43m或浸水防止部30n,抑制了水直接流入到马达40中。
并且,连接器部60的前表面60b以及开口部60a从设于第一马达罩43的外表面的凹部43j以及设于第二马达罩30的外表面的凹部30k向外部露出地设置。并且,在连接器保护部44a的第一马达罩43侧的内部设有作为与第一马达罩43的中心部43p隔离的空间的浸水防止部43m。并且,在连接器保护部44a的第二马达罩30侧的内部设有作为与第二马达罩30的中心部30l隔离的空间的浸水防止部30n。由此,从连接器部60与第一马达罩43以及第二马达罩30之间的间隙进入的水积存在浸水防止部43m以及浸水防止部30n。因此,能够阻止进入的水到达第一马达罩43的中心部43p侧以及第二马达罩30的中心部30l侧。
(变形例)
以下,对上述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的结构标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5是说明百叶板支承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形成有插入口15a的各百叶板支承部15h的周向上的插入口15a的开口角度是相对于第一开口部11的开口径向中的与各百叶板20的长度l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短边方向11a非平行且非直角的角度,即,设定为相对于第一开口部11的短边方向11a倾斜的角度。另外,第一开口部11的“开口径向”指的是决定第一开口部11的开口面积的面方向,是与图15的坐标轴显示的XY平面平行的方向。并且,与短边方向11a“平行”指的是与图15的坐标轴显示的Y轴方向平行的方向,与短边方向11a成“直角”指的是与该坐标轴显示的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
通过使百叶板支承部15h的插入口15a相对于第一开口部11的短边方向11a倾斜地形成,插入口15a向作为百叶板20的转动动作的中途位置的方向开口。通常,在运送本发明这样的风门装置D时,风门装置D沿百叶板20呈关闭状态的朝向或者其百叶板20呈全开状态的朝向排列打包。本实施方式的风门装置D通过插入口15a的缺口方向朝向作为百叶板20的转动动作的中途位置的方向,防止了在运送风门装置D时百叶板20从百叶板支承部15h脱落。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个马达40的驱动力使所有百叶板20转动,但是还可以考虑利用多个马达40使这些各百叶板20转动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排水口10k形成于底板10j的隔壁10f侧的端部,但是还可以考虑将这些排水口10k在底板10j的整面呈格子状配置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五齿轮55将轴部55s的大径部55f与直径扩大部55e之间的角部55a做圆为曲面,但还可以考虑在该直径扩大部55e形成油脂g存储用的凹部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轴部22形成有台阶部22a,但是还可以考虑将台阶部22a做圆为曲面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马达小齿轮41直接啮合的第一齿轮51贯通容纳该第一齿轮51的层与容纳于其它层的齿轮部件50g啮合而形成,但是还可以考虑与马达小齿轮41直接啮合的第一齿轮51以外的齿轮部件50g贯通容纳该齿轮部件50g的层与容纳于其它层的齿轮部件50g啮合而形成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五齿轮55的轴部55s压入到第一连杆部件56的嵌合孔56b中,但是还可以考虑将设有嵌合孔的第五齿轮55压入到设有轴部的第一连杆部件56中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部19以覆盖连杆机构50l的方式设置,但是还可以考虑罩部19以覆盖由齿轮部件50g以及连杆机构50l构成的动力传递机构50的方式设置的结构等。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马达罩44以第一马达罩43与第二马达罩30嵌合的方式设置,但是还可以考虑第一马达罩43与第二马达罩30一体成型的结构等。
符号说明
D风门装置,10框架(框体),10a流路部,10c、10v止动部,10g框架10的壳体状部(壳体部件),10n齿轮箱,10t、30a、30b、43a嵌合部,11第一开口部,12第二开口部,15f、15h、15l百叶板支承部,15a插入口,16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20百叶板,20a表面,20b背面,21f、21l第一轴部,22第二轴部,30第二马达罩(壳体部件),31罩部(突起部),31a罩部31的盖部,40马达(驱动源),41马达小齿轮(小齿轮),42第一齿轮51的支轴,43第一马达罩(壳体部件),50动力传递机构,50g齿轮部件,50l连杆机构,51第一齿轮,55第五齿轮(连杆驱动部件),55g齿轮部,55c、55v止动部,55s轴部(输出轴部),56第一连杆部件,57第二连杆部件,a百叶板20的转动中心线,b百叶板20的基端,h流路部10a的高度,l百叶板20的长度,t百叶板20的末端,w百叶板20的宽度。

Claims (11)

1.一种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源;
多个百叶板;
框体,其将各所述百叶板支承为能够转动;以及
动力传递机构,其向各所述百叶板传递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并使这些各百叶板转动,
所述框体具有作为流体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的一对开口部,
在将连通所述框体的所述一对开口部的中空部作为该框体的流路部时,所述多个百叶板在该流路部内平行地排列配置,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含多个齿轮部件,
所述框体具有作为用于容纳所述多个齿轮部件的壳体的齿轮箱,
所述齿轮箱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多个齿轮部件的轴线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层,
容纳于各所述层的所述多个齿轮部件通过一部分所述齿轮部件贯通将该齿轮部件容纳的层而与容纳于其它层的所述齿轮部件啮合,构成一连串的减速齿轮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箱由多个壳体部件嵌合而成,
所述多个壳体部件的嵌合部以一方的壳体部件的内周面与另一方的壳体部件的外周面在这些壳体部件的厚度方向上相向的方式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箱通过三个所述壳体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齿轮部件包含所述驱动源的小齿轮,
作为与所述小齿轮直接啮合的所述齿轮部件的第一齿轮贯通容纳所述第一齿轮的层并与容纳于其它层的所述齿轮部件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分隔用于容纳所述小齿轮的层与所述其它层的隔壁设有向该其它层侧突出的有盖筒状的突起部,
所述第一齿轮的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突起部的筒内,
所述突起部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切除,所述第一齿轮从此处向所述其它层内露出,
所述第一齿轮的支轴的一侧的端部固定于所述突起部的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配置于所述流路部内的连杆机构,
所述连杆机构的摆动范围控制在所述流路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向所述连杆机构传递的部件,
所述框体具有作为各所述百叶板的支承部的多个百叶板支承部和作为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支承部的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
所述多个百叶板支承部以及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与所述框体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连杆机构的部件,
在将各所述百叶板的与该百叶板的转动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的尺寸作为该百叶板的长度时,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与所述连杆驱动部件连接的第一连杆部件和连接该第一连杆部件与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第二连杆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该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连杆机构的部件,
所述连杆驱动部件具有齿轮部以及输出轴部,
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通过所述多个齿轮部件传递到所述连杆驱动部件,
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齿轮部以及所述齿轮部件容纳于所述齿轮箱中,
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齿轮部或者所述齿轮部件以及所述齿轮箱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在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成为规定的角度位置时互相抵接从而切断所述驱动力的传递。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多个百叶板连接的连杆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还具有连杆驱动部件,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是与所述连杆机构连接并将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连杆机构的部件,
在将各所述百叶板的与该百叶板的转动中心线平行的方向的尺寸作为该百叶板的长度时,
在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作为向该长度方向突出的轴部的第一轴部,
所述框体具有作为各所述百叶板的支承部的多个百叶板支承部和作为所述连杆驱动部件的支承部的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
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是将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
所述多个百叶板支承部是分别将所述第一轴部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轴承,
所述连杆驱动部件支承部的轴孔方向以及各所述百叶板支承部的轴孔方向在一条直线上或朝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具有作为各所述百叶板的支承部的多个百叶板支承部,
在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作为沿该长度方向突出并被所述百叶板支承部支承的轴部的第一轴部,
在各所述百叶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形成有作为沿该长度方向突出并与所述第二连杆部件连接的轴部的第二轴部,
在将各所述百叶板的表面或背面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作为该百叶板的宽度时,
所述第一轴部以及所述第二轴部配置于各所述百叶板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CN201880029435.5A 2017-05-16 2018-05-09 风门装置 Withdrawn CN1106034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7584 2017-05-16
JP2017097584A JP2018194221A (ja) 2017-05-16 2017-05-16 ダンパ装置
PCT/JP2018/017883 WO2018212031A1 (ja) 2017-05-16 2018-05-09 ダン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03416A true CN110603416A (zh) 2019-12-20

Family

ID=64273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9435.5A Withdrawn CN110603416A (zh) 2017-05-16 2018-05-09 风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94221A (zh)
CN (1) CN110603416A (zh)
WO (1) WO20182120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4225B2 (ja) * 2017-05-16 2020-08-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JP6734226B2 (ja) * 2017-05-16 2020-08-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9A (zh) * 1993-07-20 1996-02-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风口控制装置
US20050042982A1 (en) * 2003-08-06 2005-02-24 Toyoda Gosei Co., Ltd. Register for air conditioning
CN2723886Y (zh) * 2003-11-19 2005-09-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7152974A (ja) * 2005-11-30 2007-06-21 Kojima Press Co Ltd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装置
CN105121968A (zh) * 2013-05-09 2015-12-02 沈棋燮 利用温度平衡和气压平衡的换气单元及利用该换气单元的储藏系统
CN205445656U (zh) * 2016-04-01 2016-08-10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百叶窗式风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53941A (en) * 1962-10-29 1964-10-27 Holo Flite Int Inc Speed reducing devices
JPS60125437U (ja) * 1984-01-31 1985-08-23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換気扇連動のシヤツタ−ユニツト
US4581987A (en) * 1985-05-30 1986-04-15 Ecm Motor Co. Fire damper actuator
JPH082517Y2 (ja) * 1988-06-08 1996-01-29 ジェコー株式会社 減速歯車機構
JP3276185B2 (ja) * 1992-12-28 2002-04-22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減速装置
JP3127112B2 (ja) * 1995-04-11 2001-01-22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213765A (zh) * 1997-10-02 1999-04-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分配冷气装置的冰箱
JPH11310034A (ja) * 1998-04-28 1999-11-09 Denso Corp 風向転向装置
JP4154115B2 (ja) * 2000-09-08 2008-09-24 日本パルス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バルブ制御用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組立体
JP6764258B2 (ja) * 2016-05-30 2020-09-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9A (zh) * 1993-07-20 1996-02-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通风口控制装置
US20050042982A1 (en) * 2003-08-06 2005-02-24 Toyoda Gosei Co., Ltd. Register for air conditioning
CN2723886Y (zh) * 2003-11-19 2005-09-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07152974A (ja) * 2005-11-30 2007-06-21 Kojima Press Co Ltd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装置
CN105121968A (zh) * 2013-05-09 2015-12-02 沈棋燮 利用温度平衡和气压平衡的换气单元及利用该换气单元的储藏系统
CN205445656U (zh) * 2016-04-01 2016-08-10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百叶窗式风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94221A (ja) 2018-12-06
WO2018212031A1 (ja)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66569B (zh) 用于风冷冰箱的送风设备以及应用该设备进行送风的方法
KR101598310B1 (ko) 에어 컨디셔너
CN110603416A (zh) 风门装置
JP6734226B2 (ja) ダンパ装置
JP6701329B2 (ja) 駆動盤及び駆動機構
JPWO2006075704A1 (ja) モ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開閉装置
JP6261246B2 (ja) ダンパー装置
TWI725179B (zh) 風門裝置
JP426257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736018U (zh) 风门装置
JP2018194225A (ja) ダンパ装置
CN106871549B (zh) 用于风冷冰箱的送风装置以及应用该装置送风的方法
JPH10306970A (ja) ダブルダンパー装置
CN106766557B (zh) 用于风冷冰箱的送风装置以及应用该装置进行送风的方法
JP2018194220A (ja) ダンパ装置
CN101622146B (zh) 驱动装置
WO2018212033A1 (ja) ダンパ装置
JP2018194223A (ja) ダンパ装置
JP426678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734225B2 (ja) ダンパ装置
JP6748603B2 (ja) ダンパ装置
CN108954769B (zh) 一种驱动装置和空调器
KR102184304B1 (ko) 댐퍼 액츄에이터
CN108931098B (zh) 风门装置
CN114322419A (zh) 风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0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