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58412A -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58412A
CN110558412A CN201911038312.0A CN201911038312A CN110558412A CN 110558412 A CN110558412 A CN 110558412A CN 201911038312 A CN201911038312 A CN 201911038312A CN 110558412 A CN110558412 A CN 110558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dock
powder
enzymolysis
health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383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58412B (zh
Inventor
任媛媛
赵丹丹
柴玉荣
付丽霄
郭萤萤
韩雅楠
肖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9110383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584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558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8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58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584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34Tea substitutes, e.g. matè; Extracts or infusions thereof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Coloring Foods And Improving Nutritive Qualit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牛蒡保健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牛蒡酶解粉25‑40份,山药酶解粉25‑40份,山楂粉10‑20g,红枣粉10‑20份和牛蒡菊糖4‑10份。将上述5种原料经护色、烘烤、粉碎、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组成的复合酶解等工艺制备得到上述牛蒡保健茶。经过上述复合酶酶解之后的山药粉或者牛蒡粉营养物质更丰富,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利用,同时,酶解之后的牛蒡和山药的口感更佳,不但提高了保健茶的保健功效,还改善了保健茶的口感,使得制备的牛蒡保健茶色泽均一,酸甜可口,原果味浓,适宜各类人群饮用,便于推广。

Description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社会和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也使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时还带来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使很多人因此而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加班、熬夜、饮食无规律,以及长期面对电脑,静止不动,缺乏锻炼,给人们的身体尤其是胃肠系统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一些人出现了长期便秘、消化不良、食欲不佳、胃肠炎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注重自身的保健,有必要研制一种可以调理胃肠功能并方便食用的产品。
保健茶产业在这种趋势下顺应而生。保健茶在丰富传统茶口味的基础上,还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饮用,同时,还具有十分显著的保健效果。因此,这种口味丰富、饮用方便、保健效果良好的保健茶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们的需求。然而,目前市面的保健茶大多是直接将选择的原料进行粉碎成颗粒状进行包装,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并不能使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充分溶出,降低了其保健疗效,并且口感较差;而且,对一些肠胃吸收功能欠佳的人群并不能起到有效作用,较难满足人们对于茶类饮品保健效果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保健茶饮用时营养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口感较差,以及不适用于肠胃吸收功能较差的人群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牛蒡保健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牛蒡酶解粉25-40份,山药酶解粉25-40份,山楂粉10-20g,红枣粉10-20份和牛蒡菊糖4-10份;其中,所述牛蒡酶解粉或山药酶解粉由相应原料经复合酶酶解制得;所述复合酶包括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现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牛蒡保健茶,牛蒡利尿通便,山药具有补脾健胃、敛虚汗止泻的功效,两者以特定比例复配,达到了平衡药效药性的作用,实现了促进肠道运动、利尿通便和补脾健胃、增进消化吸收双重功效,同时,牛蒡和山药经过上述特定的复合酶酶解后,更有利于热水冲泡时原料中的营养成分充分溶出,使原料中的营养成分更好的被吸收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山药和牛蒡的保健功效,同时酶解之后的牛蒡和山药的口感更佳,从而显著改善牛蒡保健茶的口感。山楂健脾开胃、促进消化,还具有抑菌杀菌的功效,使得本发明提供的保健茶同样适用于胃肠道感染者服用;红枣,调和诸药,使得本发明提供的保健茶性质温和,增强了牛蒡和山药的功效;牛蒡菊糖的加入,不但提高了保健茶的营养成分,还具有调节糖代谢的作用,使得本发明制备的保健茶适用于三高人群服用;且山楂、红枣和牛蒡菊糖以特定比例配合,还使得保健茶酸甜适中,口感较好,老少皆宜。
牛蒡,性温、味甘、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祛湿、健脾开胃、利尿通便和滋阴补肾益气的功效。《本草纲目》在草部第十五卷中称牛蒡“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现代研究认为,牛蒡含有菊糖、纤维素、多酚、牛蒡甙等功能性成分,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且含量较高,尤其是具有特殊药理作用的氨基酸含量高,如具有健脑作用的天门冬氨酸占总氨基酸的25%-28%,精氨酸占18%-20%,且含有Ca、Mg、Fe、Mn、Zn等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保健功能。
山药,含有蛋白质、维生素、淀粉、钙磷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据药理研究,山药中独有的可以刺激和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有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的作用,黏多糖与无机盐类结合,可以形成骨质,使软骨有一定的弹性;山药中还含大量的粘蛋白,其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沉积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的弹性,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早发生;山药中的皂甙可以调节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肿瘤,同时也有利于胃部的保护,可胃壁形成一层保护,减轻胃黏膜的压力;山药中所含的淀粉酵素、多酚氧化酵素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是一种平补脾胃药食两用的佳品。
山药还具有收敛作用,不适用于长期便秘人服用,将牛蒡和山药以特定比例复配,可以达到促进肠道运动,利尿通便和补脾健胃,增进消化吸收双重功效,最大限度的发挥山药和牛蒡的功效,增强保健茶对各种人群的适用性。
山楂,味温,酸甘,含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可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增加胃消化酶分泌,可有效的促进消化、增强食欲,促进蛋白质分解消化,从从而提高人体对本发明中牛蒡、山药等有效成分的充分吸收,增强山药和牛蒡的保健作用;山楂中含有独特的牡荆素化合物,不仅能阻断亚硝胺的合成,还可抑制黄曲霉素的致癌作用,具有较高抗癌的作用;同时,山楂还对痢疾杆菌有比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从而使得本发明提供的保健茶同样适宜肠道感染者长期服用。
红枣,性温,味甘,红枣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维生素A、维生素C、多种微量元素以及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加快机体复原,适宜体弱人群食用以增强体质;红枣富含的环磷酸腺苷,是人体能量代谢的必需物质,能增强肌力、消除疲劳、扩张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对防治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作用;红枣还有提高体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有保护肝脏,则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本发明中红枣的加入,可调和各组分的作用,可使保健茶性质温和,适合不同人群饮用。
牛蒡菊糖为低聚果糖,属于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调节糖代谢、调节肠道平衡、保肝护肝、增强免疫力、预防酒精性肝损伤、预防糖尿病和抑制癌细胞等生理功能。本发明中加入特定含量的红枣、山楂和牛蒡菊糖,不但提高了保健茶的保健功效,还使得保健茶酸甜适中,口感较好,适合各种人群引用,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人群服用。
优选的,所述复合酶中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的质量比为2-4:1-3:1-3:2-4。
采用上述复合酶对牛蒡或者山药进行酶解,可增加牛蒡和山药中含有的可溶性功能性糖类以及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溶出,从而提高牛蒡酶解粉或山药酶解粉改善及提高人体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优选的各种酶的比例,可提高酶解效果,增加酶解物中可溶性小分子糖类和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
其中,β-葡聚糖酶是内切酶,专一作用于β-葡聚糖的1,3-糖苷键和1,4-糖苷键,可有效分解细胞壁中的葡聚糖类,采用其对牛蒡和山药进行酶解,可降低酶解物中非淀粉多糖和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改善人体对牛蒡和山药营养成分吸收。
双歧杆菌木糖苷酶是外切酶,主要催化水解牛蒡和山药中的木糖苷,并以外切的方式从非还原性末端水解木二糖以及木二糖以上的低聚木糖,本发明中木聚糖酶和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协同作用,可彻底分解山药和牛蒡中丰富的木聚糖,将其转化为小分子量的单糖,更有利于人体的快速吸收。同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糖代谢酶,不但可分解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特殊低聚糖,还能作为营养成分促进人体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调节人体肠道微生态,有效改善人体胃肠功能。
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是外切酶,作用于牛蒡和山药中纤维素的链末端依次切开相隔的β-1,4-糖苷键。以上酶类协同作用,作用于牛蒡和山药的不同位点,切割出高活性的小分子量的营养成分,增加酶解物中功能性糖类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并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牛蒡和山药的改善及提高人体消化系统功能的功效。
优选的,牛蒡和山药酶解之前还需经护色液进行护色处理;所述山楂粉和红枣粉由相应原料经护色液护色后粉碎制得。
优选的,所述护色液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柠檬酸0.3-0.35%,还原型谷胱甘肽0.03-0.05%,维生素C 0.5-0.7%,EDTA二钠盐0.02-0.04%,酪氨酸0.03-0.05%,余量为水。
牛蒡以及山药在采后加工过程中极易发生酶促褐变,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化合物,切割后这些化合物在牛蒡含有的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被空气氧化成醌、邻醌,再进一步氧化聚合生成褐色至黑色素(或类黑精),从而失去了牛蒡、山药原有的乳白色,直接影响其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为了抑制褐变的发生,减少牛蒡及山药功能性多酚类物质的损失,本发明优选上述护色液对牛蒡和山药进行护色。
其中,柠檬酸可以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抑制氧化作用的发生;还原性谷胱甘肽含有的巯基(-SH)可与牛蒡或山药中的过氧化物及自由基相结合,以对抗氧化剂对巯基的破坏,从而保护牛蒡或山药细胞膜中含巯基的蛋白质和含巯基的酶不被破坏,对褐变起到有效的阻断作用;维生素C可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对褐变反应起到抑制作用;EDTA二钠盐,可与金属离子螯合,钝化金属离子对酶促褐变反应的促进作用;酪氨酸含有还原性酚羟基,可优先与氧化物质反应,减少氧化物质与牛蒡或山药中的多酚氧化酶之间的反应。本发明中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可作为酪氨酸氧化过程的辅酶,因此,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显著提高酪氨酸的抗氧化效果。上述几种物质协同,可有效阻断牛蒡和山药褐变的各种因素,在牛蒡和山药表面形成致密完整的保护膜,从而使牛蒡和山药保持原有的乳白色。
优选的,所述牛蒡酶解粉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将清洗后的牛蒡于水中切段,将切段后的牛蒡置于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切片,得牛蒡片;
步骤b,将所述牛蒡片再次置于所述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风干,于50-60℃干燥1-2h后,于150-180℃烘烤15-40min,超微粉碎,得牛蒡粉;
步骤c,向所述牛蒡粉中加入水,混合均匀,调节pH为4-6,于35-45℃条件下,加入复合酶,酶解2-4h,得酶解液;其中,所述复合酶包括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步骤d,将所述酶解液浓缩,干燥,超微粉碎,得所述牛蒡酶解粉。
优选的,所述山药酶解粉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将清洗后的山药于水中切段,将切段后的山药置于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切片,得山药片;
步骤b,将所述山药片再次置于所述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风干,于50-60℃干燥1-2h后,于150-180℃烘烤15-40min,超微粉碎,得山药粉;
步骤c,向所述山药粉中加入水,混合均匀,调节pH为4-6,于35-45℃条件下,加入复合酶,酶解2-4h,得酶解液;其中,所述复合酶包括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步骤d,将所述酶解液浓缩,干燥,超微粉碎,得所述山药酶解粉。
上述制备方法不但可有效防止牛蒡和山药在制备过程的褐变,保持山药和牛蒡粉的乳白色泽,还能显著提高酶解物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且使得制备的山药酶解粉或者牛蒡酶解粉更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提高山药和牛蒡的生物利用度。在150-180℃烘烤可最大限度的保持牛蒡或山药中的营养成分,超过200℃会使牛蒡或山药中大量营养物质损失。
优选的,以山楂或红枣为原料,将原料于水中切片,置于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风干,于50-60℃干燥1-2h后,于150-180℃烘烤15-40min,超微粉碎,得所述山楂粉或红枣粉。
优选的山楂粉或红枣粉的制备方法,不但可防止红枣和山楂的褐变,还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山楂、红枣的风味和营养成分。
优选的,步骤c中,所述复合酶的加入量为所述牛蒡粉或山药粉质量的8-14%。
优选的,步骤c中,所述水的加入量为所述牛蒡粉或山药粉质量的8-12倍。
优选的,步骤b中,风干温度为20-30℃,风干时间为20-40min。
优选的风干温度和时间,可使山药或牛蒡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膜,有效抑制牛蒡和山药的褐变。
优选的,步骤c中和步骤d中,超微粉碎的细度均为200-300目。
步骤c中超微粉碎至200-300目有利于后续充分酶解,释放牛蒡或山药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提高牛蒡或山药的保健功效。
步骤d中超微粉碎至200-300目有利于后续热水冲泡保健茶时,保健茶的快速溶解,不含有残渣,口感较好,且也有利于冲泡时保健茶中各种功效成分的充分溶出。
优选的,步骤d中,浓缩温度为60-80℃,浓缩时间为4-6h;干燥温度为75-85℃,干燥时间为2-4h。
本发明中优选的烘烤温度以及后续的浓缩、干燥温度均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各原料组分的营养成分,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提高保健茶的保健功效。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牛蒡保健茶的制备方法,按照上述牛蒡保健茶的设计配比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得所述牛蒡保健茶。
本发明制备的牛蒡保健茶包装可采用无纺布包装的形式,每袋5g,饮用时每袋加150-200mL开水冲泡,冷却至可饮用温度即可饮用。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得到的牛蒡保健茶,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原料的色泽、香味、口感和营养成分,色泽均一,酸甜可口,原果味浓,制备过程中过程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绿色健康,符合各类人群的口感,加工工艺简单,保存时间长,便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下面通过实施例做进一步的举例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牛蒡保健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牛蒡酶解粉25份,山药酶解粉40份,山楂粉15g,红枣粉10份和牛蒡菊糖6份。
上述牛蒡酶解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选择茎较直、须根少、无病虫害、无裂纹、无变质、无机械伤、无糠心、无老化且粗细均匀的新鲜牛蒡作为原料,剔除牛蒡根须及表面附着物,放入水中浸泡,清洗,去皮,切掉牛蒡的头尾部分,然后将牛蒡进行再次清洗,沥干表面水分,将牛蒡置于水中切段,将切段后的牛蒡置于护色液中浸泡25min,切片,得牛蒡片;
步骤b,将所述牛蒡片迅速置于所述护色液中浸泡25min,于20℃风干40min,于50℃干燥2h后,于160℃烘烤30min,超微粉碎至300目,得牛蒡粉;
步骤c,向所述牛蒡粉中加入其质量10倍的水,混合均匀,调节pH为5于40℃条件下,加入所述牛蒡粉质量10wt%的复合酶,酶解3h,得酶解液;
步骤d,将所述酶解液于60℃浓缩6h,然后于75℃干燥4h,超微粉碎至200目,得所述牛蒡酶解粉。
其中,所述复合酶为质量比为2:3:2:3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护色液的配方为护色液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柠檬酸0.35%,还原型谷胱甘肽0.03%,维生素C 0.5%,EDTA二钠盐0.04%,酪氨酸0.04%,其余为水。
山药酶解粉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牛蒡酶解粉的制备工艺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山楂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选择无病虫害、无变质、饱满的新鲜山楂为原料,将山楂于水中切片,置于护色液中浸泡15min,于30℃风干20min,于55℃干燥1.5h后,于150℃烘烤40min,超微粉碎至300目,得所述山楂粉。
红枣粉的制备方法与上述山楂粉的制备工艺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牛蒡保健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照上述牛蒡保健茶的设计配比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得所述牛蒡保健茶。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牛蒡保健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牛蒡酶解粉30份,山药酶解粉25份,山楂粉20g,红枣粉15份和牛蒡菊糖10份。
上述牛蒡酶解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选择茎较直、须根少、无病虫害、无裂纹、无变质、无机械伤、无糠心、无老化且粗细均匀的新鲜牛蒡作为原料,剔除牛蒡根须及表面附着物,放入水中浸泡,清洗,去皮,切掉牛蒡的头尾部分,然后将牛蒡进行再次清洗,沥干表面水分,将牛蒡置于水中切段,将切段后的牛蒡置于护色液中浸泡30min,切片,得牛蒡片;
步骤b,将所述牛蒡片迅速置于所述护色液中浸泡30min,于30℃风干20min,于55℃干燥1.5h后,于180℃烘烤15min,超微粉碎至200目,得牛蒡粉;
步骤c,向所述牛蒡粉中加入其质量2倍的水,混合均匀,调节pH为4,于45℃条件下,加入所述牛蒡粉质量14wt%复合酶,酶解2h,得酶解液;
步骤d,将所述酶解液于80℃浓缩4h,然后于85℃干燥2h,超微粉碎至250目,得所述牛蒡酶解粉。
其中,所述复合酶为质量比为3:2:1:4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护色液的配方为护色液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柠檬酸0.3%,还原型谷胱甘肽0.05%,维生素C 0.7%,EDTA二钠盐0.02%,酪氨酸0.03%,其余为水。
山药酶解粉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牛蒡酶解粉的制备工艺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山楂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选择无病虫害、无变质、饱满的新鲜山楂为原料,将山楂于水中切片,置于护色液中浸泡30min,于25℃风干30min,于50℃干燥2h后,于170℃烘烤25min,超微粉碎至250目,得所述山楂粉。
红枣粉的制备方法与上述山楂粉的制备工艺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牛蒡保健茶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牛蒡保健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牛蒡酶解粉40份,山药酶解粉30份,山楂粉10g,红枣粉20份和牛蒡菊糖4份。
上述牛蒡酶解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选择茎较直、须根少、无病虫害、无裂纹、无变质、无机械伤、无糠心、无老化且粗细均匀的新鲜牛蒡作为原料,剔除牛蒡根须及表面附着物,放入水中浸泡,清洗,去皮,切掉牛蒡的头尾部分,然后将牛蒡进行再次清洗,沥干表面水分,将牛蒡置于水中切段,将切段后的牛蒡置于护色液中浸泡15min,切片,得牛蒡片;
步骤b,将所述牛蒡片迅速置于所述护色液中浸泡15min,于25℃风干30min,于60℃干燥1h后,于150℃烘烤40min,超微粉碎至250目,得牛蒡粉;
步骤c,向所述牛蒡粉中加入其质量8倍的水,混合均匀,调节pH为6,于35℃条件下,加入所述牛蒡粉质量8wt%复合酶,酶解4h,得酶解液;
步骤d,将所述酶解液于70℃浓缩5h,然后于80℃干燥3h,超微粉碎至300目,得所述牛蒡酶解粉。
其中,所述复合酶为质量比为4:1:3:2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护色液的配方为护色液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柠檬酸0.32%,还原型谷胱甘肽0.04%,维生素C 0.6%,EDTA二钠盐0.03%,酪氨酸0.05%,其余为水。
山药酶解粉的制备方法与上述牛蒡酶解粉的制备工艺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山楂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选择无病虫害、无变质、饱满的新鲜山楂为原料,将山楂于水中切片,置于护色液中浸泡25min,于20℃风干40min,于60℃干燥1h后,于180℃烘烤15min,超微粉碎至200目,得所述山楂粉。
红枣粉的制备方法与上述山楂粉的制备工艺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牛蒡保健茶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牛蒡保健茶,其原料组分以及制备方法均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的是:将实施例3中护色液的配方更换为:柠檬酸0.32%,L-半胱氨酸0.04%,维生素C0.6%,EDTA二钠盐0.03%,酪氨酸0.05%,其余为水。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牛蒡保健茶,其原料组分以及制备方法均与实施例3相同,不同的是:将实施例3中复合酶改为质量比为4:1:3:2的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为了表明本发明中护色液的护色效果,采用实施例3中的护色液和对比例1中的护色液分别进行褐变度测试实验。
将新鲜牛蒡于水中切片后,分别置于实施例3和对比例1的护色液中浸泡20min,然后将牛蒡取出,置于研磨器中,加入其质量8倍的蒸馏水,混合研磨,然后立即过滤,收取滤液。于25℃恒温水浴锅中保温5min,在波长420nm处测定其滤液的吸光度(A)。并以未进行护色处理的牛蒡作为对照实验。
褐变度计算公式:
BD=A/m×10
式中:BD为褐变度;A为所测吸光度;m为所称牛蒡质量(g)。
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3中牛蒡的褐变度为1.82;对比例1中牛蒡的褐变度为4.23;不进行护色处理的牛蒡的褐变度为9.12。
为了表明本发明中复合酶的酶解效果,采用实施例3中的复合酶和对比例2中的复合酶于pH为6、35℃条件下分别对牛蒡粉进行酶解4h,并测定酶解液中多糖的溶出率。并以不进行酶解,直接粉碎的牛蒡粉溶于沸水中,过滤,滤液测定多糖溶出率作为对照组。
多糖溶出率的测定方法采用采用改良的苯酚-硫酸法,方法说明如下:
①绘制标准曲线
以果糖为标准,以吸光值(A)为纵坐标,糖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曲线:准确称取果糖20mg于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分别取0.4ml,0.8ml,1.2ml,1.6ml,2ml果糖溶液于比色管中,分别加蒸馏水定容至2ml,再加入1ml的质量浓度为6%苯酚溶液和5ml浓硫酸,反应20分钟,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
②多糖的检测及计算
牛蒡粉通过酶解后,酶解液过滤,用1ml的移液管吸取1ml的提取液,加蒸馏水稀释后,吸取1ml的稀释液于25ml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1ml的蒸馏水,1ml的质量浓度为6%苯酚和5ml的浓硫酸,反应20分钟,测定吸光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多糖溶出量。
多糖溶出量(%)=(酶解液中多糖的质量/牛蒡及山药粉的质量)×100%
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3中牛蒡的多糖溶出为16.5%;对比例2中牛蒡的多糖溶出为10.8%;不进行酶解的牛蒡多糖溶出率为5.5%。
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褐变度在1.88-1.95之间,多糖溶出度在15.5-16.5%之间。
感官评价
将实施例3和对比例1-2制备的牛蒡保健茶用于感官评定。由15名接受了项目内容和评价指标等相关培训的专业人士组成评定小组,按照产品的感官指标要求进行感官评定,评定标准如表1所示,主要评定指标为滋味、色泽和风味,具体评分标准如下,最终得到的感官评定得分为各项加和得分。
将本发明制备的牛蒡保健茶每袋加150-200mL开水冲泡,冷却至可饮用温度即可饮用。
表1感官评定标准表
实施例3中的牛蒡保健茶的评分结果为94分,对比例1中牛蒡保健茶的评分结果为86分,对比例2中牛蒡保健茶的评分结果为88分。
本发明实施例1-2中牛蒡保健茶可达到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的风味、口感和色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牛蒡酶解粉25-40份,山药酶解粉25-40份,山楂粉10-20g,红枣粉10-20份和牛蒡菊糖4-10份;其中,所述牛蒡酶解粉或山药酶解粉由相应原料经复合酶酶解制得;所述复合酶包括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酶中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双歧杆菌木糖苷酶和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的质量比为2-4:1-3:1-3:2-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牛蒡和山药酶解之前还需经护色液进行护色处理;所述山楂粉和红枣粉由相应原料经护色液护色后粉碎制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色液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原料组分:柠檬酸0.3-0.35%,还原型谷胱甘肽0.03-0.05%,维生素C 0.5-0.7%,EDTA二钠盐0.02-0.04%,酪氨酸0.03-0.05%,余量为水。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牛蒡酶解粉或山药酶解粉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以牛蒡或山药为原料,将清洗后的原料于水中切段,将切段后的原料置于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切片,得原料片;
步骤b,将所述原料片再次置于所述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风干,于50-60℃干燥1-2h后,于150-180℃烘烤15-40min,超微粉碎,得原料粉;
步骤c,向所述原料粉中加入水,混合均匀,调节pH为4-6,于35-45℃条件下,加入复合酶,酶解2-4h,得酶解液;
步骤d,将所述酶解液浓缩,干燥,超微粉碎,得所述牛蒡酶解粉或山药酶解粉。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所述山楂粉或红枣粉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山楂或红枣为原料,将原料于水中切片,置于护色液中浸泡15-30min,风干,于50-60℃干燥1-2h后,于150-180℃烘烤15-40min,超微粉碎,得所述山楂粉或红枣粉。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复合酶的加入量为所述原料粉质量的8-14%;和/或
步骤c中,所述水的加入量为所述原料粉质量的8-12倍。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风干温度为20-30℃,风干时间为20-40min。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牛蒡保健茶,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和步骤d中,超微粉碎的细度均为200-300目;和/或
步骤d中,浓缩温度为60-80℃,浓缩时间为4-6h;干燥温度为75-85℃,干燥时间为2-4h。
10.一种牛蒡保健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按照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牛蒡保健茶的设计配比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得所述牛蒡保健茶。
CN201911038312.0A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05584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8312.0A CN110558412B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38312.0A CN110558412B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8412A true CN110558412A (zh) 2019-12-13
CN110558412B CN110558412B (zh) 2021-07-06

Family

ID=68786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38312.0A Active CN110558412B (zh) 2019-10-29 2019-10-29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55841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8673A (zh) * 2020-04-21 2020-07-17 湖北文理学院 一种山药红参复合速溶茶粉的制备方法
CN112617064A (zh) * 2020-12-16 2021-04-09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健康藕汁饮品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3827A (zh) * 2012-09-26 2012-12-19 淮海工学院 一种速溶牛蒡粉的生产工艺
CN107047852A (zh) * 2017-04-25 2017-08-18 中山业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牛蒡保健茶浆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3827A (zh) * 2012-09-26 2012-12-19 淮海工学院 一种速溶牛蒡粉的生产工艺
CN107047852A (zh) * 2017-04-25 2017-08-18 中山业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牛蒡保健茶浆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曹翠玲,麻鹏达: "《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指导》", 31 August 2016 *
江波等: "《食品化学 第2版》", 30 September 2019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8673A (zh) * 2020-04-21 2020-07-17 湖北文理学院 一种山药红参复合速溶茶粉的制备方法
CN112617064A (zh) * 2020-12-16 2021-04-09 河北农业大学 一种健康藕汁饮品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58412B (zh) 2021-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9996A (zh) 一种保健板栗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19450B (zh) 一种五谷浸提液凉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46637A (zh) 一种功能性紫玉淮山复合果汁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58412B (zh) 一种牛蒡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86656A (zh) 一种刺梨全果酒及其制备方法
KR20200102635A (ko) 도라지 진정과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4757113A (zh) 一种含甜茶的酸奶
CN108244661A (zh) 一种富含花青素的黑米皮膳食纤维片的制备方法
CN106922879A (zh) 一种夏秋茶玉米复合冲调粉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19881B (zh) 一种百香果果皮制备风味果干的方法
CN113080344A (zh) 一种促进纤体美肤的胶原蛋白酵素果味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20137A (zh) 一种新型膳食纤维固体饮料的生产方法
CN107279983A (zh) 楮树虫草蛋白肽营养粉的制备方法
CN106561826A (zh) 一种红枣枸杞功能型调配乳的制备方法
CN107384680B (zh) 一种百香果龙眼果酒及其酿造方法
CN111657462A (zh) 一种红蜜枸杞膏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36183A (zh) 一种复合鸡内金固体饮料
CN114128812A (zh) 一种即饮型易消化牛蒡燕窝肽液复合饮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79848A (zh) 一种金花茶山楂酒
CN111528371A (zh) 一种能抗氧化和抑制脂肪酶的复合米汤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02197A (zh) 一种青稞发酵饮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制备的青稞发酵饮料
CN112970918B (zh) 富含膳食纤维的大果山楂醋果糕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2376A (zh) 芦荟蓝莓果粒饮料及其制备工艺
CN109363022A (zh) 一种余甘果发芽糙米植物蛋白露的制备方法
CN109198321A (zh) 一种多果蔬混合饮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