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6438B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6438B
CN110546438B CN201780085779.3A CN201780085779A CN110546438B CN 110546438 B CN110546438 B CN 110546438B CN 201780085779 A CN201780085779 A CN 201780085779A CN 110546438 B CN110546438 B CN 1105464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air
control device
senso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577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46438A (zh
Inventor
广濑智阳子
杉山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46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6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464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64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9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e.g. by trial operation or configuration che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3Temperatures near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1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fluid heated by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1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2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at the in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1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3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at the outl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当压缩机运转、送风机运转、风向板为第一状态、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第二热交换器的检测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以下的情况下,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实施使压缩机的运转以及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风向板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涉及具备包括风向板的室内机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空调装置中提出有如下的空调装置:具备温度传感器,对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上风向板;以及下风向板,配置于上风向板的下侧,并基于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对上风向板的角度以及下风向板的角度进行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调装置通过控制上风向板的角度以及下风向板的角度来改变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速度。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空调装置通过改变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速度来改变吹出空气的到达距离,抑制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的情况。
当在空调装置实施制热运转时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降低了的情况下,存在空气碰到室内人员而使室内人员感受到寒意的情况。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装置中,当在空调装置实施制热运转时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降低了的情况下,控制上风向板以及下风向板,来减缓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速度。由此,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难以够到室内人员,能够抑制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的情况。
另外,在现有的空调装置中还提出一种具备:温度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人员的温度;以及风向板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空调装置基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与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来控制风向板的角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964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260812号公报
即便减缓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速度,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也会直接直接碰到室内人员。因此,当在空调装置实施制热运转时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降低了的情况下,即便减缓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速度,室内人员也会感到寒冷。
另外,若空调装置正实施制热运转,则室内人员的温度(表面温度)也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一同上升。因此,当在空调装置正实施制热运转时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降低了的情况下,若从室内机吹出的空气直接碰到室内人员,则由于室内人员的表面温度上升,所以室内人员会感到寒冷。
这样,在现有的空调装置中,当正实施制热运转时,有时室内人员会感到寒冷,存在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实施制热运转时能够抑制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室内机,包括吹出口;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包含于室内机的第二热交换器;送风机,包含于室内机;风向板,自如旋转为使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状态和吹出方向为比第一方向朝上的第二状态,并包含于室内机;第一传感器,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传感器,对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控制装置,对压缩机、送风机以及风向板进行控制,当压缩机运转、送风机运转、风向板为第一状态、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高、且第二热交换器的检测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实施使压缩机的运转以及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风向板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以在实施制热运转时,能够抑制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
附图说明
图1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等的说明图。
图1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的风向板的说明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外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5是包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的控制流程图。
图6表示了图5的控制流程图的接续。
图7A是在进行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下吹运转时实施第一控制的时机的说明图。
图7B中的(a)表示实施吹出运转时的气流,图7B中的(b)表示实施第一上吹运转时的气流。
图8A是在进行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第一上吹运转时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的说明图。
图8B中的(a)表示实施第一上吹运转时的气流,图8B中的(b)表示实施第二上吹运转时的气流。
图9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结束的时机的说明图。
图9B中的(a)表示实施第二上吹运转时的气流,图9B中的(b)表示实施下吹运转时的气流。
图10是包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的控制流程图。
图11是在进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第一上吹运转时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在进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第二上吹运转时实施下吹运转的时机的说明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结束的时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并不被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此外,包括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状况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Rc等的说明图。图1A的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图1A的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
[空调装置100的结构说明]
空调装置100具备:室内机10,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例如房屋的房间、仓库、大厦的一个房间等)供给空气调节空气;和室外机201,搭载有压缩机21以及减压装置26等。而且,室内机10与室外机201利用制冷剂配管Rp而连接。空调装置100具备制冷剂回路Rc。制冷剂回路Rc具备压缩机21、四通阀25、室内热交换器18、减压装置26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另外,空调装置100具备:室外送风机24,向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空气;和室内送风机19,向室内热交换器18供给空气。
室内热交换器18与本发明的第一热交换器对应。
室外热交换器23与本发明的第二热交换器对应。
室内送风机19与本发明的送风机对应。
空调装置100具备:控制装置31,设置于室内机10;和控制装置41,设置于室外机20。控制装置31与控制装置41利用连接线缆50连接。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经由连接线缆50进行通信。另外,空调装置100具备:第一检测部13,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二检测部14,对室内人员的温度进行检测;第三检测部22,对外部空气温度进行检测;以及第四检测部36,对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进行检测。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也称为室内温度。第一检测部13的检测温度、第二检测部14的检测温度以及第四检测部36的检测温度被输出至控制装置31。第三检测部22的检测温度被输出至控制装置41。
实施方式1的第一检测部13与本发明的第一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1的第四检测部36与本发明的第二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1的第二检测部14与本发明的第三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1的第二检测部14与本发明的第四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1的第二检测部14与本发明的第五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1的第三检测部22与本发明的第六传感器对应。
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与本发明的控制装置对应。
[室内机10的结构说明]
图1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的主视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的剖视图。
图2B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内机10的风向板17的说明图。图2B中的(a)表示风向板17为第一状态时,图2B中的(b)表示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时。
室内机10设置有吸入口11以及吹出口12。另外,室内机10具备:室内送风机19,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例如房间、仓库以及大厦的一个房间等)供给空气;和室内热交换器18,被供给制冷剂。在实施制热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18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在实施制冷剂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18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室内机10设置有室内送风机19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8。另外,室内机10具备:省略图示的遥控器;接收部15,接收从遥控器输出的信号;发送部16,向遥控器发送信号。接收部15以及发送部16设置于室内机10的例如前表面部。室内机10具备室内电气部件箱30。在室内电气部件箱30设置有控制装置31。
在室内机10的吹出口12设置有旋转自如的风向板17以及旋转自如的风向板17A。风向板17配置于比风向板17A靠空气流动方向的下游侧。风向板17将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为上下方向。风向板17A将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调整为左右方向。
如图2B所示,风向板17为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旋转自如。在风向板17为第一状态时,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成为第一方向DR1。角度θ1是水平方向与第一方向DR1所成的角度。角度θ1是以水平方向为基准绕逆时针与第一方向DR1所成的角度。角度θ1大于0度。在风向板17为第一状态时,室内机10为下吹。在风向板17为第一状态时,朝向比吹出口12靠下侧的空间吹出空气。
在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时,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成为第二方向DR2。第二方向Dr2比第一方向Dr1朝上。角度θ2是水平方向与第二方向DR2所成的角度。角度θ2是以水平方向为基准绕顺时针与第二方向DR2所成的角度。角度θ1为0度以上。在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时,室内机10为上吹。在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时,朝向与吹出口12同等程度的高度的空间或比吹出口12靠上侧的空间吹出空气。
室内送风机19具备风扇以及送风机马达37(参照图4)。送风机马达37使风扇旋转。送风机马达37被控制装置31控制。室内机10具备使风向板17转动的风向板马达38(参照图4)。另外,室内机10还具备使风向板17A转动的风向板马达。
室内机10具备第一检测部13、第二检测部14以及第四检测部36。第一检测部13是检测室内温度Ti的室内温度传感器。第一检测部13例如能够由热敏电阻等构成。第二检测部14是检测室内人员的人体表面温度Tj的传感器。第二检测部14除了检测人体表面温度Tj之外,还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温度Ty以及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第二检测部14设置于室内机10的前表面部。第二检测部14例如能够由红外线传感器构成。第四检测部36是检测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的温度传感器。第四检测部36安装于室内热交换器18的例如导热管。第四检测部36例如能够由热敏电阻等构成。
[室外机20的结构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室外机20的分解立体图。
室外机201例如设置于屋外以及大厦的屋上等。室外机201具备:压缩机21,压缩制冷剂;四通阀25,与压缩机21连接;以及室外热交换器23,与四通阀25连接。在实施制热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实施制冷剂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23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另外,室外机201具备:室外送风机24,附设于室外热交换器23,向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空气;和减压装置26,对制冷剂进行减压。
室外机201具备室外电气部件箱40。在室外电气部件箱40设置有控制装置41。控制装置41对压缩机21、四通阀25、减压装置26以及室外送风机24进行控制。
[控制装置的说明]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控制装置31的功能框图。参照图4对控制装置31的功能框图等进行说明。
控制装置31具备输入部32、存储部33、处理部34以及输出部35。
由输入部32接受第一检测部13的输出、第二检测部14的输出、以及第四检测部36的输出。第一检测部13的输出包括室内温度Ti的信息。第二检测部14的输出包含人体表面温度Tj的信息、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温度Ty的信息、以及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的信息。第四检测部36的输出包含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的信息。输入部32还接受从控制装置41输出的信息。输入部32从控制装置41例如接受第三检测部22的输出。第三检测部22的输出包含外部空气温度To的信息。输入部32接受接收部15的输出。接收部15的输出例如包含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T0的信息。
存储部33具有存储各种信息的功能。
处理部34具有各种运算功能。处理部34具备判定部34A、负荷计算部34B、以及动作控制部34C。
判定部34A具有将所取得的室内温度Ti与所取得的设定温度T0进行比较的功能。
判定部34A具有将所取得的温度Tn与温度T1进行比较的功能。温度T1例如为40度。温度T1是被储存于存储部33的预先决定的温度。
判定部34A具有将所取得的室内温度Ti与设定温度T0的差量和温度T2进行比较的功能。温度T2例如为1度。温度T2是被储存于存储部33的预先决定的温度。
判定部34A具有对从负荷计算部34B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是否大于预先决定的阈值进行判定的功能。
判定部34A具有将人体表面温度Tj与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的差量和温度T3进行比较的功能。温度T3例如为1度。温度T3以及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是被储存于存储部33的预先决定的温度。
判定部34A具有将顶棚面温度Tt与地面温度Ty的差量和温度T4进行比较的功能。另外,判定部34A具有将顶棚面温度Tt与地面温度Ty的差量和温度T5进行比较的功能。温度T4例如为1度。温度T5例如为0度。温度T4以及温度T5是被储存于存储部33的预先决定的温度。
负荷计算部34B基于送风机马达37的转速来对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的风量H进行计算。送风机马达37的转速包含于送风机马达37的控制信息内。这里,在存储部33中储存有下式(1),或者储存有与下式(1)对应的表格。
发挥能力Q(kW)=Cp×(H/60)×(Tm1-Tm2)×(1/v)···式(1)
干燥空气的恒压比热Cp为1.006(kJ/(kg·K))。
风量H是负荷计算部34B计算的值。风量H的单位为(m3/min)。
吹出气流温度Tm1为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
吸入气流温度Tm2为室内温度Ti。
室内空气的相对容积v例如能够基于室内温度Ti来取得。负荷计算部34B可以基于室内温度Ti计算相对容积v。另外,负荷计算部34B也可以从存储部33取得相对容积v的值。相对容积v的单位为(m3/kg)。
负荷计算部34B基于所取得的风量H、所取得的室内温度Ti、所取得的温度Tn以及式(1)来计算发挥能力Q。
另外,在存储部33储存有下式(2),或者储存有与下式(2)对应的表格。
空气调节负荷Q’(kW/deg)=(Ti-To)×Q···式(2)
负荷计算部34B基于所取得的室内温度Ti、所取得的外部空气温度To、所取得的发挥能力Q以及式(2)来计算空气调节负荷Q’。
动作控制部34C具有控制送风机马达37以及风向板马达38等的各种促动器的功能。例如,送风机马达37的转速的信息从动作控制部34C经由输出部35向送风机马达37输出。另外,风向板马达38的控制的信息从动作控制部34C经由输出部35向送风机马达37输出。
输出部35输出控制送风机马达37的控制信息、以及控制风向板马达38的控制信息等。另外,输出部35向控制装置41输出信息。若接收部15从遥控器接收到电源接通的信号,则从接收部15向控制装置31输出电源接通的信息。动作控制部34C将控制压缩机21等的控制信号经由输出部35以及连接线缆50向控制装置41发送。控制装置41若接受到控制信号,则开始压缩机21等的运转。
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所包括的各功能部由专用的硬件或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的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处理器)构成。在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为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例如相当于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将它们组合的结构。也可以利用独立的硬件分别实现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所实现的各功能部,还可以利用一个硬件实现各功能部。在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为MPU的情况下,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所执行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或固件被表述为程序,储存于存储器。MPU通过读出并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来显示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的各功能。存储器例如为RAM、ROM、闪存、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
[实施方式1的控制流程]
图5是包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在内的控制流程图。图6表示图5的控制流程图的接续。此外,在图5以及图6的说明中,将控制装置31以及控制装置41合称为控制装置Cnt。
(步骤S100:开始)
控制装置Cnt开始制热运转。
(步骤S101)
控制装置Cnt使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
(步骤S102)
控制装置Cnt使压缩机21停止。
(步骤S103:室内温度Ti的取得1)
控制装置Cnt从第一检测部13取得室内温度Ti。
(步骤S104:压缩机21的运转开始判定)
控制装置Cnt对室内温度Ti是否低于设定温度T0进行判定。在室内温度Ti低于设定温度T0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5。在室内温度Ti为设定温度T0以上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03。若室内温度Ti低于设定温度,则可以不向室内供给温暖的空气。因此,室内机10实施本步骤S104的判定,以使室内人员的舒适性不降低。
(步骤S105)
控制装置Cnt开始压缩机21的运转。另外,控制装置Cnt开始室内送风机19的运转。其中,在到达步骤S105时室内送风机19已经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nt使室内送风机19的运转继续。
(步骤S106: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的取得1)
控制装置Cnt从第四检测部36取得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
(步骤S107)
控制装置Cnt对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是否高于温度T1进行判定。在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高于温度T1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08。在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为温度T1以下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06。由于压缩机21停止,所以从室内机10吹出的空气的温度低。因此,为了避免使室内人员感受到寒意,室内机10实施本步骤S107的判定。
(步骤S108:下吹运转)
控制装置Cnt使风向板17为第一状态。室内机10成为下吹,向室内人员、地面供给温暖的空气。此外,在到达步骤S108时风向板17已经成为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nt使风向板17的第一状态继续。例如,在从步骤S123或者步骤S124返回到步骤S102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nt使风向板17的第一状态继续。通过执行步骤S108的控制,使得室内机10开始下吹运转。在下吹运转中,将温暖的空气朝向室内人员供给至室内,使室内温度Ti上升。
(步骤S109:室内温度Ti的取得2)
控制装置Cnt从第一检测部13取得室内温度Ti。假定为在步骤S103中取得室内温度Ti之后经过时间而室内温度Ti发生变化。因此,在步骤S109中,再次取得室内温度Ti。
(步骤S110:向低能力运转的转移)
控制装置Cnt对室内温度Ti与设定温度T0的差量是否为温度T2以上进行判定。在差量为温度T2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1。在差量小于温度T2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09。在实施步骤S109以及步骤S110的循环(loop)时,室内温度Ti逐渐向设定温度T0接近。而且,即便室内温度Ti超过设定温度T0,该循环也持续。若室内温度Ti成为设定温度T0与温度T2的合计值以上、即差量成为温度T2以上,则控制装置Cnt脱离该循环。
在实施步骤S109以及步骤S110的循环时,控制装置Cnt逐渐使压缩机21的转速降低。即,室内机10的制热能力在实施步骤S109以及步骤S110的循环时逐渐降低。即,在控制装置Cnt脱离该循环时,室内机10的运转成为低能力运转。
(步骤S111:空气调节负荷判定)
判定部34A对从负荷计算部34B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是否大于预先决定的阈值进行判定。在空气调节负荷Q’大于预先决定的阈值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4。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预先决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2。室内机10通过实施空气调节负荷Q’的判定来对在室内机10中是否容易形成热积存进行判断。如上述的式(2)所示,空气调节负荷Q’与建筑物的隔热性存在相关关系。若建筑物的隔热性低,则由于外部空气相应地容易流入至室内,所以空气调节负荷Q’增加。若室内机10被设置于高隔热住宅以及公寓,则存在空气调节负荷Q’变小的趋势。若空气调节负荷Q’小,则容易形成热积存。这是因为热难以从室内向室外散出。
(步骤S112: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的取得2)
控制装置Cnt从第四检测部36取得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
(步骤S113:从下吹运转向第一上吹运转的转移的判定)
控制装置Cnt对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是否为温度T1以下进行判定。在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为温度T1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4。到达步骤S113的情况是满足了在步骤S110中室内温度Ti超过设定温度这一条件的情况。若满足该条件就使压缩机21停止,则成为压缩机21的启停频度增大的原因。若压缩机21的启停频度增大,则存在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变动增加而导致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这一缺点、以及压缩机21运转重启时的大量电力消耗这一缺点。因此,在从步骤S113向步骤S114进入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的运转继续。
另外,在到达了步骤S113的情况下,由于在步骤S109以及步骤S110的循环中室内机10移至低能力运转,所以室内机10的吹出温度降低。因此,即便使压缩机21的运转继续,若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则也使室内人员感受到寒意,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鉴于此,控制装置Cnt为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性不降低而进入下一步骤S114,使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由此,使室内人员的舒适性不降低。另外,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还能够形成热积存。
并且,在到达了步骤S113的情况下,在步骤S111中满足空气调节负荷Q’小(建筑物为高隔热住宅)这一条件。因此,即便室内机10向低能力运转转移,热也难以向室外散出,因而容易形成热积存。
在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高于温度T1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3。在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高于温度T1的情况下,从室内机10吹出的空气的温度高。因此,即便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室内温度Ti相对于设定温度也进一步上升,存在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的可能性。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Tn高于温度T1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nt进入步骤S123,使压缩机21停止。
(步骤S114:第一上吹运转)
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一控制。即,控制装置Cnt使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风向板17成为第二状态,室内机10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形成热积存。室内机10在步骤S108中开始了下吹运转,但室内机10在步骤S114中开始第一上吹运转。即,室内机10在步骤S114中从下吹运转向第一上吹运转转移。第一上吹运转中,将温度T1以下的温暖的空气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供给。由此,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形成热积存。
(步骤S115: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的取得)
第二检测部14进行扫描,检测室内人员的人体表面温度。该检测到的人体表面温度作为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被存储于存储部33。即,控制装置Cnt在步骤S115中取得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
(步骤S116)
控制装置Cnt从第二检测部14取得人体表面温度Tj。
(步骤S117:实施方式1的从第一上吹运转向第二上吹运转的转移的判定1)
控制装置Cnt对人体表面温度Tj与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的差量是否为温度T3以上进行判定。在差量为温度T3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0。即,室内机10从步骤S117进入步骤S120,控制装置Cnt使压缩机21停止。即,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在差量小于温度T3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18。
在第一上吹运转中,将温度T1以下的空气供给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另外,该空气被供给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因此,室内温度Ti难以发生变化。从而,在第一上吹运转中,难以基于室内温度Ti掌握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鉴于此,在步骤S117中,基于人体表面温度Tj来掌握室内人员的舒适性。在差量为温度T3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nt进入步骤S120,停止压缩机21,抑制室内人员感受到热意的情况。通过从步骤S117向步骤S120进入,由此室内机10开始第二上吹运转。即,控制装置Cnt从第一上吹运转向第二上吹运转转移。第二上吹运转由于停止压缩机21,所以为送风运转。第二上吹运转通过向热积存供给空气而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搅拌热积存。由此,即便压缩机21处于停止中,也能够将热气供给至室内人员。在现有的制热运转中,压缩机停止时的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成为课题。如上述那样,对于室内机10而言,即便压缩机21处于停止中,也能够将热气供给至室内人员,能够抑制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
另外,在现有的制热运转中,若室内温度在停止压缩机之后低于设定温度,则压缩机的运转重新开始,压缩机的启停频度增大。如上述那样,由于在第二上吹运转中,将热积存搅拌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所以室内温度Ti难以低于设定温度T0。对于室内机10而言,即便从本步骤S117到达步骤S120并经由步骤S121、步骤S122、步骤S125以及步骤S103到达步骤S104,也难以向步骤S105转移。即,室内机10将热积存搅拌至空气调节对象空间而使室内温度Ti难以低于设定温度T0,容易使步骤S103以及步骤S104循环。因此,室内机10能够抑制压缩机21的启停频度,能够抑制消耗电力。
在差量小于温度T3的情况下,室内机10使第一上吹运转继续。
(步骤S118:地面温度Ty以及顶棚面温度Tt的取得1)
第二检测部14扫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以及顶棚面。控制装置Cnt从第二检测部14取得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温度Ty以及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
(步骤S119:实施方式1的从第一上吹运转向第二上吹运转的转移的判定2)
控制装置Cnt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温度Ty的差量是否为温度T4以上进行判定。在差量为温度T4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0。室内机10从步骤S119进入步骤S120,控制装置Cnt使压缩机21停止。即,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在差量小于温度T4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16。
在第一上吹运转中,由于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供给温暖的空气,所以顶棚面的温度高于地面的温度。若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与下部产生温度差,则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因此,在差量为温度T4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nt进入步骤S120,使压缩机21停止。通过从步骤S119进入步骤S120,由此室内机10开始第二上吹运转。即,室内机10从第一上吹运转向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转移。通过开始第二上吹运转,使得热积存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被搅拌,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与下部温度差变小。步骤S119的第二上吹运转的效果与步骤S117的第二上吹运转的效果相同。
在差量小于温度T4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16,室内机10使第一上吹运转继续。
(步骤S120)
控制装置Cnt使压缩机21停止。
(步骤S121:地面温度Ty以及顶棚面温度Tt的取得2)
第二检测部14扫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以及顶棚面。控制装置Cnt从第二检测部14取得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温度Ty以及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
(步骤S122:热积存的搅拌的判定)
控制装置Cnt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温度Ty的差量是否为温度T5以下进行判定。在差量为温度T5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5。在差量大于温度T5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121。
差量为温度T5以下的情况是热积存通过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被充分搅拌的情况。此时,室内机10经由步骤S125以及步骤S103进入步骤S104。步骤S122的第二上吹运转的效果与步骤S117的第二上吹运转的效果相同。
(步骤S123以及步骤S124)
控制装置Cnt向步骤S102进入。
(步骤S125)
控制装置Cnt向步骤S103进入。
[关于温度T1~T5]
控制装置Cnt能够变更温度T1、温度T2、温度T3、温度T4以及温度T5。能够基于空气调节负荷Q’的大小来设定温度T4。对于温度T4而言,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一范围时设定为5度,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二范围时设定为4度,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三范围时设定为3度。这里,第二范围大于第一范围,第三范围大于第二范围。即,控制装置Cnt在所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大的情况下,将温度T4设定为低的值,在所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小的情况下,将温度T4设定为高的值。
实施方式1的温度T1与本发明的第一基准温度对应。
实施方式1的温度T3与本发明的第一差对应。
实施方式1的温度T4与本发明的第二差对应。
实施方式1的温度T5与本发明的第三差对应。
实施方式1的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与本发明的第二基准温度对应。
[第一控制的实施的时机t1]
图7A是在进行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下吹运转时实施第一控制的时机t1的说明图。图7B中的(a)表示实施吹出运转时的气流,图7B中的(b)表示实施第一上吹运转时的气流。图7A中的(a)表示压缩机21运转(接通)或者停止(断开)。图7A中的(b)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的变化。图7A中的(c)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变化。图7A中的(a)~(c)的横轴表示时间。
如图7A中的(b)所示,若室内机10开始制热运转,则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逐渐上升。若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高于温度T1,则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的时机被表示为图7A的时机t0。若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则室内机10开始下吹运转。如图7A中的(c)所示,若室内机10开始下吹运转,则室内温度逐渐上升。而且,若室内温度向设定温度T0与温度T2的合计值接近,则压缩机21的转速逐渐降低,室内机10进行低能力运转。若室内温度成为设定温度T0与温度T2的合计值以上(参照图7A中的(c)),另外,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为温度T1以下(参照图7A中的(b)),则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一控制。实施第一控制的时机被表示为图7A的时机t1。若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一控制,则风向板17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即,室内机10开始第一上吹运转。
[第二控制的实施的时机t2]
图8A是在进行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一上吹运转时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t2的说明图。图8B中的(a)表示实施第一上吹运转时的气流,图8B中的(b)表示实施第二上吹运转时的气流。图8A中的(a)表示压缩机21运转(接通)或者停止(接通)。图8A中的(b)表示人体表面温度的变化。图8A中的(c)表示顶棚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地面温度的变化。图8A中的(a)~(c)的横轴表示时间。
如图8A中的(b)所示,室内机10若实施第一上吹运转,则人体表面温度逐渐上升。若人体表面温度变为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与温度T3的合计值以上,则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若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则风向板17保持第二状态不变,但压缩机21停止。即,室内机10实施第二上吹运转。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被表示为图8A的时机t2。
对室内机10而言,除了该时机之外还具有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如图8中的(c)所示,若室内机10实施第一上吹运转,则顶棚面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差量逐渐增大。若差量变为温度T4以上,则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
[第二上吹运转的结束的时机t3]
图9A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结束的时机t3的说明图。图9B中的(a)表示实施第二上吹运转时的气流,图9B中的(b)表示实施下吹运转时的气流。图9A中的(a)表示压缩机21运转(接通)或者停止(断开)。图9A中的(b)表示顶棚面温度的变化以及地面温度的变化。图9A中的(a)、(b)的横轴表示时间。
如图9A中的(b)所示,若室内机10实施第二上吹运转,则顶棚面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差量逐渐变小。若差量变为温度T5以下,则控制装置Cnt开始压缩机21的运转。结束第二上吹运转的时机被表示为图9A的时机t3。此外,若结束第二上吹运转、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变得高于温度T1,则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的时机被表示为图9A的时机t4。若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则室内机10开始下吹运转。
实施方式2.
对于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省略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基于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决定了第一上吹运转的实施可否(参照图6的步骤S113)。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人体表面温度Tj来决定第一上吹运转的转移可否(后述的图10的步骤S201)。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基于顶棚面温度Tt以及地面温度决定了第二吹出运转的实施可否(图6的步骤S119)。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顶棚面温度Tt来决定第二吹出运转的实施可否(图10的步骤S207)。
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基于顶棚面温度Tt以及地面温度对热积存的搅拌是否推进进行了判断(图6的步骤S122)。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顶棚面温度Tt来对热积存的搅拌是否推进进行判断(图10的步骤S211)。
实施方式2的第一检测部13与本发明的第一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2的第二检测部14与本发明的第二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2的第二检测部14与本发明的第三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2的第四检测部36与本发明的第四传感器对应。
实施方式2的第三检测部22与本发明的第五传感器对应。
判定部34A具有对所取得的人体表面温度Tj与设定温度T0进行比较的功能。
判定部34A具有将顶棚面温度Tt与基准顶棚面温度Tt0的差量和温度T6进行比较的功能。另外,判定部34A具有将顶棚面温度Tt与基准顶棚面温度Tt0的差量和温度T7进行比较的功能。温度T6例如为2度。温度T7例如为-2度。温度T6以及温度T7是被储存于存储部33的预先决定的温度。
[实施方式2的控制流程]
图10是包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一控制以及第二控制的控制流程图。对于实施方式2而言,图5的控制流程与实施方式1共通。
由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的步骤S100~步骤S112同样,所以省略说明。实施方式1的步骤S125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13同样。实施方式1的步骤S114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02同样。实施方式1的步骤S116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04同样。实施方式1的步骤S117(实施方式1的从第一吹出运转向第二吹出运转的转移的判定1)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05(实施方式2的从第一吹出运转向第二吹出运转的转移的判定1)同样。实施方式1的步骤S120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08同样。因此,步骤S213、步骤S202、步骤S204、步骤S205以及步骤S208的说明也省略。
(步骤S200)
控制装置Cnt从第二检测部14取得人体表面温度Tj。
(步骤S201:从下吹运转向第一上吹运转的转移的判定)
控制装置Cnt对人体表面温度Tj是否为设定温度T0以上进行判定。在人体表面温度Tj为设定温度T0以上的情况下,向步骤S202进入。
到达了步骤S201的情况是在步骤S110中满足室内温度Ti超过设定温度这一条件的情况。若满足该条件就使压缩机21停止,则成为压缩机21的启停频度增大的原因。若压缩机21的启停频度增大,则存在室内人员的体感温度变动增加而导致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这一缺点、以及压缩机21的运转重新开始时的大量电力消耗这一缺点。因此,在从步骤S201向步骤S202进入的情况下,使压缩机21的运转继续。
另外,在到达了步骤S201的情况下,由于室内机10通过步骤S109以及步骤S110的循环而转移至低能力运转,所以室内机10的吹出温度降低。除此之外,人体表面温度Tj成为设定温度T0以上。因此,即便使压缩机21的运转继续,若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则温度降低的空气碰到人体表面温度上升的室内人员,也使室内人员感受到寒意。鉴于此,控制装置Cnt为了室内人员的舒适性不降低而进入下一步骤S202,使风向板17为第二状态。由此,室内人员的舒适性不降低。另外,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还能够形成热积存。
并且,在到达了步骤S201的情况下,在步骤S111中满足空气调节负荷Q’小(建筑物为高隔热住宅)这一条件。因此,由于即便室内机10向低能力运转转移,热也难以向室外散出,所以容易形成热积存。
在人体表面温度Tj小于设定温度T0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2。
(步骤S203:基准顶棚面温度Tt0以及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的取得)
第二检测部14进行扫描,来检测顶棚面温度以及人体表面温度。检测到的顶棚面温度作为基准顶棚面温度Tt0被存储于存储部33,检测到的人体表面温度作为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被存储于存储部33。即,控制装置Cnt在步骤S203中取得基准顶棚面温度Tt0以及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
(步骤S206:顶棚面温度Tt的取得1)
第二检测部14扫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控制装置Cnt从第二检测部14取得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
(步骤S207:实施方式2的从第一上吹运转向第二上吹运转的转移的判定2)
控制装置Cnt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与在步骤S203中取得的基准顶棚面温度Tt0的差量是否为温度T6以上进行判定。在差量为温度T6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08。室内机10从步骤S207进入步骤S208,控制装置Cnt使压缩机21停止。即,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在差量小于温度T6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04。
在第一上吹运转中,由于向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供给温暖的空气,所以顶棚面的温度变高。若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与下部产生温度差,则室内人员的舒适性降低。因此,在差量为温度T6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nt进入步骤S208,使压缩机21停止。通过从步骤S207向步骤S208进入,由此室内机10开始第二上吹运转。即,室内机10从第一上吹运转向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转移。通过开始第二上吹运转,使得热积存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被搅拌,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上部与下部温度差变小。
(步骤S209:基准顶棚面温度Tt0的取得)
第二检测部14扫描顶棚面,来检测顶棚面温度。检测到的顶棚面温度作为基准顶棚面温度Tt0被存储于存储部33。即,控制装置Cnt在步骤S209取得基准顶棚面温度Tt0。
(步骤S210:顶棚面温度Tt的取得)
第二检测部14扫描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控制装置Cnt从第二检测部14取得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
(步骤S211:热积存的搅拌的判定)
控制装置Cnt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温度Tt与在步骤S209中取得的基准顶棚面温度Tt0的差量是否为温度T7以下进行判定。在差量为温度T7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3。在差量为温度T7以上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210。
差量为温度T7以下的情况是热积存通过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被充分搅拌的情况。此时,室内机10经由步骤S213以及步骤S103进入步骤S104。
(步骤S212)
在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12对应的实施方式1的步骤S123中,向步骤S102进入。即,控制装置Cnt使压缩机21停止。在实施方式2的步骤S212中,向步骤S103进入。即,控制装置Cnt不使压缩机21停止并取得室内温度Ti。由于假定为在从步骤S201进入步骤S212的情况下室内人员的人体表面温度降低,所以通过从步骤S212向步骤S103进入,而不使压缩机21停止。由此,室内机10抑制从吹出口12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过度降低,能够抑制室内人员感受到寒意。
图11是在进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一上吹运转时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的说明图。图12是在进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二上吹运转时实施下吹运转的时机的说明图。
[第一控制的实施的时机t1]
图11是在进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下吹运转时实施第一控制的时机t1的说明图。图11中的(a)表示压缩机21运转(接通)或者停止(断开)。图11中的(b)表示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的变化。图11中的(c)表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变化。图11中的(d)表示人体表面温度的变化。图11中的(a)~(d)的横轴表示时间。
如图11中的(b)所示,若室内机10开始制热运转,则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逐渐上升。若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变得高于温度T1,则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的时机被表示为图11的时机t0。若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则室内机10开始下吹运转。如图11中的(c)所示,若室内机10开始下吹运转,则室内温度逐渐上升。而且,若室内温度向设定温度T0与温度T2的合计值接近,则压缩机21的转速逐渐降低,室内机10进行低能力运转。若室内温度成为设定温度T0与温度T2的合计值以上(参照图11中的(c)),另外,人体表面温度变为设定温度T0以上(参照图11中的(d)),则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一控制。实施第一控制的时机被表示为图11的时机t1。若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一控制,则风向板17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即,室内机10开始第一上吹运转。
[第二控制的实施的时机t2]
图12是在进行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一上吹运转时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t2的说明图。图12中的(a)表示压缩机21运转(接通)或者停止(断开)。图12中的(b)表示人体表面温度的变化。图12中的(c)表示顶棚面温度的变化。图12中的(a)~(c)的横轴表示时间。
如图12中的(b)所示,若室内机10实施第一上吹运转,则人体表面温度逐渐上升。若人体表面温度变为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与温度T3的合计值以上,则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若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则风向板17保持为第二状态,但压缩机21停止。即,室内机10实施第二上吹运转。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被表示为图12的时机t2。
除了该时机之外,室内机10还具有实施第二控制的时机。如图12中的(c)所示,若室内机10实施第一上吹运转,则顶棚面温度与基准顶棚面温度Tt0的差量逐渐增大。若差量变为温度T6以上,则控制装置Cnt实施第二控制。
[第二上吹运转的结束的时机t3]
图1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00的第二上吹运转(送风运转)结束的时机t3的说明图。图13中的(a)表示压缩机21运转(接通)或者停止(断开)。图13表示顶棚面温度的变化。图13中的(a)、(b)的横轴表示时间。
如图13中的(b)所示,若室内机10实施第二上吹运转,则顶棚面温度与基准顶棚面温度Tt0的差量逐渐变小。若差量变为温度T7以下(图6的步骤S122)、并且所取得的室内温度Ti低于设定温度T0(图5的步骤S104),则如图13中的(a)所示,控制装置Cnt开始压缩机21的运转(图5的步骤S105)。结束第二上吹运转的时机被表示为图13的时机t3。此外,若结束第二上吹运转、室内热交换器18的温度变得高于温度T1,则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的时机被表示为图13的时机t4。若风向板17变为第一状态,则室内机10开始下吹运转。
[关于温度T1~T3、T6、T7]
控制装置Cnt能够变更温度T1、温度T2、温度T3、温度T6以及温度T7。温度T6以及温度T7能够基于空气调节负荷Q’的大小进行设定。
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一范围时温度T6设定为3度,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二范围时温度T6设定为2度,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三范围时温度T6设定1度。这里,第二范围大于第一范围,第三范围大于第二范围。即,控制装置Cnt在所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大的情况下,将温度T6设定为低的值,在所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小的情况下,将温度T6设定为高的值。
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一范围时温度T7设定为-3度,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二范围时温度T7设定为-2度,在空气调节负荷Q’为第三范围时温度T7设定为-1度。这里,第二范围大于第一范围,第三范围大于第二范围。即,控制装置Cnt在所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小的情况下,将温度T7设定为低的值,在所取得的空气调节负荷Q’大的情况下,将温度T7设定为高的值。因此,温度T6与空气调节负荷Q’的关系和温度T7与空气调节负荷Q’的关系是相反的。
实施方式2的温度T3与本发明的第一差对应。
实施方式2的温度T6与本发明的第二差对应。
实施方式2的温度T7与本发明的第三差对应。
实施方式2的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j0与本发明的基准温度对应。
实施方式1的步骤S119的判定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07的判定能够互换。即,在实施方式1中可以采用步骤S207来代替步骤S119。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可以采用步骤S119来代替步骤S207。
实施方式1的步骤S122的判定与实施方式2的步骤S211的判定能够互换。即,在实施方式1中可以采用步骤S211来代替步骤S122。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可以采用步骤S122来代替步骤S211。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内机;11…吸入口;12…吹出口;13…第一检测部;14…第二检测部;15…接收部;16…发送部;17…风向板;17A…风向板;18…室内热交换器;19…室内送风机;20…室外机;21…压缩机;22…第三检测部;23…室外热交换器;24…室外送风机;25…四通阀;26…减压装置;30…室内电气部件箱;31…控制装置;32…输入部;33…存储部;34…处理部;34A…判定部;34B…负荷计算部;34C…动作控制部;35…输出部;36…第四检测部;37…送风机马达;38…风向板马达;40…室外电气部件箱;41…控制装置;50…连接线缆;100…空调装置;201…室外机;Cnt…控制装置;DR1…第一方向;DR2…第二方向;Dr1…第一方向;Dr2…第二方向;Rc…制冷剂回路;Rp…制冷剂配管;T0…设定温度;T1…温度;T2…温度;T3…温度;T4…温度;T5…温度;T6…温度;T7…温度;Ti…室内温度;Tj…人体表面温度;Tj0…基准人体表面温度;Tn…温度;To…外部空气温度;Tt…顶棚面温度;Tt0…基准顶棚面温度;Ty…地面温度;θ1…角度;θ2…角度。

Claims (28)

1.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
室内机,包括吹出口;
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包含于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机,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风向板,自如旋转为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吹出方向为比所述第一方向朝上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并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第一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
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
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人员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以及所述风向板,
当所述压缩机运转、所述送风机运转、所述风向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检测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以及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所述风向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与第二基准温度的差量高于第一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停止所述压缩机、使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使所述风向板保持所述第二状态不变的第二控制,
所述第一基准温度是预先决定的温度,所述第二基准温度是基准人体表面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基准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还具备:
第四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的温度;和
第五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的温度,
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与第二基准温度的差量小于第一差、且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顶棚面的检测温度与所述地面的检测温度的差量变为第二差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停止所述压缩机、使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使所述风向板保持所述第二状态不变的第二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顶棚面的所述检测温度以及所述地面的所述检测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还具备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第六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以及所述第六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取得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负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设定温度、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检测温度为所述第一基准温度以下、且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空气调节负荷大于预先决定的负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所述第一控制。
7.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
室内机,包括吹出口;
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包含于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机,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风向板,自如旋转为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吹出方向为比所述第一方向朝上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并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第一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
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
第四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的温度;
第五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地面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以及所述风向板,
当所述压缩机运转、所述送风机运转、所述风向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检测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以及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所述风向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顶棚面的检测温度与所述地面的检测温度的差量变为第二差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停止所述压缩机、使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使所述风向板保持所述第二状态不变的第二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顶棚面的所述检测温度以及所述地面的所述检测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实施了所述第二控制之后所述顶棚面的检测温度与所述地面的检测温度的差量变为第三差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重新开始所述压缩机的运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顶棚面的所述检测温度以及所述地面的所述检测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二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还具备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第六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以及所述第六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取得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负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设定温度、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所述检测温度为所述第一基准温度以下、且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空气调节负荷大于预先决定的负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所述第一控制。
13.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
室内机,包括吹出口;
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包含于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机,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风向板,自如旋转为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吹出方向为比所述第一方向朝上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并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第一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
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
第六传感器,检测外部空气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以及所述风向板,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以及所述第六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取得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负荷,
当所述压缩机运转、所述送风机运转、所述风向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检测温度为第一基准温度以下、且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空气调节负荷大于预先决定的负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以及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所述风向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14.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
室内机,包括吹出口;
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包含于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机,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风向板,自如旋转为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吹出方向为比所述第一方向朝上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并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第一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
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人员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以及所述风向板,
当所述压缩机运转、所述送风机运转、所述风向板为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为所述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以及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所述风向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与基准温度的差量为第一差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停止所述压缩机、使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使所述风向板保持所述第二状态不变的第二控制,
所述基准温度是基准人体表面温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基准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还具备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的温度的第三传感器,
当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与基准温度的差量小于第一差、且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顶棚面的检测温度与基准顶棚面温度的差量变为第二差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停止所述压缩机、使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使所述风向板保持所述第二状态不变的第二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基准顶棚面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所述顶棚面的温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实施了所述第二控制之后所述顶棚面的检测温度与所述基准顶棚面温度的差量变为第三差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重新开始所述压缩机的运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基准顶棚面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二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所述顶棚面的温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还具备:
第四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和
第五传感器,检测外部空气温度,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所述第四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以及所述第五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取得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负荷。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为所述设定温度以上、且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空气调节负荷大于预先决定的负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所述第一控制。
22.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
室内机,包括吹出口;
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包含于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机,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风向板,自如旋转为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吹出方向为比所述第一方向朝上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并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第一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
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人员的温度;
第三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顶棚面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以及所述风向板,
当所述压缩机运转、所述送风机运转、所述风向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为所述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以及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所述风向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顶棚面的检测温度与基准顶棚面温度的差量变为第二差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停止所述压缩机、使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使所述风向板保持所述第二状态不变的第二控制。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基准顶棚面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一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所述顶棚面的温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实施了所述第二控制之后所述顶棚面的检测温度与所述基准顶棚面温度的差量变为第三差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重新开始所述压缩机的运转。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所述基准顶棚面温度是在实施了所述第二控制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取得的所述顶棚面的温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还具备:
第四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和
第五传感器,检测外部空气温度,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所述第四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以及所述第五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取得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负荷。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
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为所述设定温度以上、且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空气调节负荷大于预先决定的负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所述第一控制。
28.一种空调装置,其中,具备:
室内机,包括吹出口;
制冷剂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包含于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机,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风向板,自如旋转为使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第一状态和所述吹出方向为比所述第一方向朝上的方向的第二状态,并包含于所述室内机;
第一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的温度;
第二传感器,检测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人员的温度;
第四传感器,检测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温度;
第五传感器,检测外部空气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送风机以及所述风向板,
所述控制装置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所述第四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以及所述第五传感器的检测温度来取得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负荷,
当所述压缩机运转、所述送风机运转、所述风向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时,在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检测温度高于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设定温度、且所述室内人员的检测温度为所述设定温度以上、且所述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所述空气调节负荷大于预先决定的负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实施使所述压缩机的运转以及所述送风机的运转继续并将所述风向板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一控制。
CN201780085779.3A 2017-04-07 2017-04-07 空调装置 Active CN1105464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4546 WO2018185937A1 (ja) 2017-04-07 2017-04-07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6438A CN110546438A (zh) 2019-12-06
CN110546438B true CN110546438B (zh) 2021-07-30

Family

ID=63713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5779.3A Active CN110546438B (zh) 2017-04-07 2017-04-07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1293B2 (zh)
EP (2) EP3608599B1 (zh)
JP (1) JP6719660B2 (zh)
CN (1) CN110546438B (zh)
WO (1) WO20181859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09021B2 (en) * 2017-09-27 2023-03-21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air conditioner and storage medium
EP4028703A1 (en) * 2019-09-12 2022-07-20 Carrier Corporation Dual temperature sensor arrangement to detect refrigerant leak
EP4212787A4 (en) 2020-09-08 2023-1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4198890B (zh) * 2020-09-17 2023-06-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26535B (zh) * 2020-12-08 2024-05-0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温度调节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KR20230139645A (ko) * 2022-03-28 2023-10-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 장치, 에어 센서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15406083A (zh) * 2022-08-29 2022-11-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5654707A (zh) * 2022-11-07 2023-01-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7352A (ja) * 2002-05-21 2002-12-13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004301343A (ja) * 2003-03-28 2004-10-28 Osaka Gas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を用いた空調システム
CN101769574A (zh) * 2009-01-07 2010-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2338446A (zh) * 2010-07-16 2012-0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3134027A (ja) * 2011-12-27 2013-07-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84555B2 (ja) 1991-02-14 2002-05-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調和制御装置
JP3139071B2 (ja) * 1991-09-04 2001-02-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方法
JP3671493B2 (ja) 1996-01-24 2005-07-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0640801B1 (ko) * 2005-05-10 2006-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에어컨의 베인 제어방법
JP5250011B2 (ja) * 2010-10-26 2013-07-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506980B2 (ja) 2011-10-18 2014-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409825B2 (ja) 2011-10-18 2014-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3164190A (ja) * 2012-02-10 2013-08-22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4020670A (ja) * 2012-07-18 2014-0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930909B2 (ja) 2012-08-01 2016-06-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734263B2 (ja) * 2012-11-16 2015-06-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079866B2 (ja) * 2013-03-04 2017-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WO2017175305A1 (ja) * 2016-04-05 2017-10-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7352A (ja) * 2002-05-21 2002-12-13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2004301343A (ja) * 2003-03-28 2004-10-28 Osaka Gas Co Ltd エンジン駆動式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を用いた空調システム
CN101769574A (zh) * 2009-01-07 2010-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2338446A (zh) * 2010-07-16 2012-02-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3134027A (ja) * 2011-12-27 2013-07-0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23236A1 (en) 2023-01-25
EP3608599A1 (en) 2020-02-12
WO2018185937A1 (ja) 2018-10-11
JPWO2018185937A1 (ja) 2019-11-07
US20200018507A1 (en) 2020-01-16
US11181293B2 (en) 2021-11-23
JP6719660B2 (ja) 2020-07-08
CN110546438A (zh) 2019-12-06
EP4123236B1 (en) 2023-09-13
EP3608599A4 (en) 2020-04-08
EP3608599B1 (en) 2023-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46438B (zh) 空调装置
JP5250011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435069B2 (ja)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除霜運転方法
JP6091655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0878981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EP3406982B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20060286923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2014159908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7040105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ir conditioner
JP201318167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964274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EP3208550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2202426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151347A (ja)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KR20100069400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5460908B2 (ja) 空気調和機
JP3815471B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2054126A1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23122701A (ja) 換気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JP2013245886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送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