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94350B - 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94350B
CN110494350B CN201880017151.4A CN201880017151A CN110494350B CN 110494350 B CN110494350 B CN 110494350B CN 201880017151 A CN201880017151 A CN 201880017151A CN 110494350 B CN110494350 B CN 1104943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fuel tank
cover
saddle
arrangeme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71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94350A (zh
Inventor
八百川哲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94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4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94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4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使得能够容易接近配置在燃料箱的下方的电池。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具备:车架(10),其具备从前立管(15)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6);燃料箱(35),其位于主车架(16)的上方;发动机(11),其位于主车架(16)的下方;以及电池(51),燃料箱(35)通过设置在其前端部或后端部的摆动支承部(50)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电池(51)设置在燃料箱(35)与发动机(11)之间,并且配置在与设置有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中,公知这样的结构:在乘员用的座椅下方配置有燃料箱,电池配置在主车架与燃料箱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电池在主车架的下方配置在比发动机靠后方的位置,而发动机则配置在前立管与枢轴框架之间。通过拆卸车体罩,能够从车辆侧方接近上述电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前立管的后方且主车架的上方设置有燃料箱的车辆中,当在燃料箱的下方配置了电池的情况下,位于电池的上方的燃料箱、或位于电池的下方的框架及发动机等的车体结构部件成为妨碍,存在难以接近电池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使得能够容易接近配置在燃料箱的下方的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说明书中包括2017年3月24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060183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具备:车架10,其具备从前立管15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6;燃料箱35,其位于所述主车架16的上方;发动机11,其位于所述主车架16的下方;以及电池51,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35通过设置在其前端部或后端部的摆动支承部50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架10,所述电池51设置在所述燃料箱35与所述发动机11之间,并且配置在与设置有所述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电池51配置在使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所述主车架16重叠的位置。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设置有左右一对所述主车架16,所述电池51配置在左右的所述主车架16之间。
而且,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这样的结构: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具备:电池收纳部60,其收纳所述电池51;以及盖70,其设置于所述电池收纳部60,从上方覆盖所述电池51。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这样的结构:所述盖70借助盖摆动支承部65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电池收纳部60,所述盖70具备燃料箱抵接部75,当所述盖70摆动而成为使所述电池51露出的打开状态时,所述燃料箱抵接部75与所述燃料箱35抵接。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盖70在与设置有所述盖摆动支承部6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备所述燃料箱抵接部75。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盖摆动支承部65在所述盖70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中设置在接近所述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的端部。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燃料箱抵接部75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从上方与所述主车架16重叠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位于主车架的上方的燃料箱借助设置在其前端部或后端部的摆动支承部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电池设置在燃料箱与发动机之间,并且配置在与设置有摆动支承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此,当燃料箱借助摆动支承部摆动时,位于燃料箱的下方的电池向上方露出。电池配置在与设置有摆动支承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位于摆动引起的燃料箱的移动量大的一侧,因此电池大幅度露出到外侧。因此,能够容易地接近配置在燃料箱的下方的电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电池配置在使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主车架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上下的高度来配置电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设置有左右一对主车架,电池配置在左右的主车架之间。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左右的主车架之间的空间来配置电池。此外,即使是因存在左右的主车架而难以从侧方接近电池的结构,也能够从上方接近电池。
而且,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具备收纳电池的电池收纳部和设置在电池收纳部并从上方覆盖电池的盖。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盖从上方保护电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盖借助盖摆动支承部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电池收纳部,盖具备燃料箱抵接部,当盖摆动而成为使电池露出的打开状态时,燃料箱抵接部与燃料箱抵接。根据该结构,利用当接近电池时打开的盖,能够将燃料箱支承为摆动后的状态,从而容易接近电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盖在与设置有盖摆动支承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备燃料箱抵接部。根据该结构,能够用盖将燃料箱支承在大幅度摆动后的位置,从而容易接近电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盖摆动支承部在盖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中设置在接近摆动支承部的一侧的端部。根据该结构,在利用借助盖摆动支承部而打开的盖支承燃料箱的状态下,电池向摆动支承部侧的相反侧露出。因此,盖及燃料箱不易成为妨碍,容易接近电池。
此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燃料箱抵接部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从上方与主车架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用主车架经由燃料箱抵接部能够有效地承受燃料箱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示出燃料箱的周边部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电池壳体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4是从左后方侧观察电池壳体的周边部的立体图。
图5是收纳有电池的电池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使盖以摆动轴为中心摆动而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用盖支承燃料箱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8是沿图3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图8的状态使盖向后方摆动而打开盖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打开盖的状态的沿图3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从上方观察收纳于电池壳体中的电池的俯视图。
图12是拆下正侧线束、负侧线束及带固定件的状态下的电池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13是燃料箱罩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图14是从前方观察燃料箱罩的周边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设为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此外,各图中所示的标号“前”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上”表示车体上方,标号“左”表示车体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的左视图。另外,在图1中,对于设置有左右一对的部件,包括标号在内,仅图示左侧的部件。
自动二轮车1是以下这样的车辆:在车架10支承有作为动力单元的发动机11,转向系统12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的前端,转向系统12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转向,支承后轮3的摆臂13被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侧。自动二轮车1是供乘员以骑跨的方式就座的座椅14被设置在车架10的后部上方的鞍乘型车辆。
车架10具备:前立管15,其设置在车架10的前端;主车架16、16,其从前立管15以左右成一对的方式前高后低地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下框架17、17,其从主车架16、16的前端部向后下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8、18,其从主车架16、16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此外,车架10具备: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9、19,其从主车架16、16的前后中间部前低后高地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副车架20、20,其从枢轴框架18、18的上部前低后高地延伸,并与座椅框架19、19连结。
各主车架16具备:上侧主车架16a,其从前立管15的上部前高后低地延伸;以及下侧主车架16b,其从前立管15的下部前高后低地延伸,并与上侧主车架16a的后端连结。
车架10具备连结上侧主车架16a的前端部与下侧主车架16b的前端部的上部角撑板21。
此外,车架10具备连结下侧主车架16b的前端部与下框架17的前端部的下部角撑板22。
上部角撑板21及下部角撑板22左右设置有一对。
转向系统12支承于前立管15。
详细而言,转向系统12具备:转向轴24(图4),其转动自如地轴支承于前立管15;左右一对前叉25、25,其配置在前轮2的左右两侧,支承前轮2;顶梁26,其固定在转向轴24的上端,连结左右的前叉25、25的上部;底梁27,其固定于转向轴24的下端,连结左右的前叉25、25;以及把手28,其固定在顶梁26的上部。
前轮2轴支承于架设在前叉25、25的下端部之间的车轴2a上。
摆臂13轴支承于设置在枢轴框架18、18的枢轴29,并向后方延伸。后轮3轴支承于摆臂13的后端部。
发动机11被设置成悬吊于车架10,并在主车架16、16的下方配置在下框架17、17与枢轴框架18、18之间。
发动机11具备:曲轴箱30,其支承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未图示);以及气缸部31,其从曲轴箱30的前部的上部向上方延伸。在曲轴箱30的后部内置有变速器(未图示)。气缸部31的气缸轴线31a向前上方延伸。
发动机11的排气管32被从气缸部31的前表面向下方引出。排气管32的下游端与配置在发动机11的下方的消音器33连接。
发动机11的驱动力经由链34传递到后轮3。
燃料箱35在主车架16、16的上方配置在座椅14与前立管15之间。
前灯36设置在前立管15的前方。
座椅14具备驾驶者用的前侧座椅14a和设置在前侧座椅14a的后上方的同乘者用的后侧座椅14b。
驾驶者用的左右一对脚蹬踏板37、37设置在枢轴框架18、18的下部侧。
自动二轮车1具备覆盖车架10及燃料箱35等车体的车体罩40。
车体罩40具备:燃料箱罩41,其覆盖燃料箱35;左右一对护罩42、42,其安装于燃料箱罩41的前端部;以及左右一对侧罩43、43,其对前侧座椅14a与主车架16、16及副车架20、20之间进行覆盖覆盖。
此外,车体罩40具备覆盖座椅框架19、19的后部的后罩44和从下方覆盖发动机11的底罩45。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前挡泥板46,其从上方覆盖前轮2;后挡泥板47,其从后上方覆盖后轮3;以及内挡泥板48,其从前上方覆盖后轮3。
图2是示出燃料箱35的周边部的结构的左视图。此处,在图2中,示出了拆下燃料箱罩41、护罩42、42、及把手28等部件的状态。
燃料箱35在前立管15的后方设置成从上方覆盖车架10的前部。燃料箱3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跨主车架16、16及座椅框架19、19的方式设置。此外,燃料箱35在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上也以跨主车架16、16及座椅框架19、19的方式设置。
车架10具备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座椅框架19、19的前部的横梁19a。横梁19a比座椅框架19、19向上方延伸。
此外,车架10具备从上侧主车架16a、16a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燃料箱撑架16c、16c。
燃料箱35在其前部的上表面具备供油口35a。燃料箱35的前部的下表面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以比上侧主车架16a陡的倾斜前高后低地延伸的倾斜面35b。
燃料箱35的后端部借助设置于横梁19a的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摆动支承部)支承于车架10。
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铰链轴,将燃料箱35支承为摆动自如。
此外,燃料箱35在前部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部具备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固定部35c、35c。燃料箱35借助从车宽方向贯插于固定部35c、35c的固定件35d、35d,而被固定于上侧主车架16a、16a的燃料箱撑架16c、16c。
与自动二轮车1的电装部件或发动机11连接的电池51收纳于箱状的电池壳体60(电池收纳部)中。在电池壳体60上安装有从上方覆盖电池51的盖70。
电池51及电池壳体60在燃料箱35的前部下方配置在发动机11的气缸部31的上方。详细而言,电池51及电池壳体60在燃料箱35的倾斜面35b的下方配置在左右的上侧主车架16a、16a之间。此外,电池51及电池壳体60位于比燃料箱35的固定部35c、35c靠前方的位置,并且电池51及电池壳体60的上部位于上侧主车架16a、16a的上方,电池51及电池壳体60的下部位于上侧主车架16a、16a的下方。
图3是从上方观察电池壳体60的周边部的俯视图。图4是从左后方侧观察电池壳体60的周边部的立体图。图5是收纳有电池51的电池壳体60的立体图。此处,在图3及图4中,图示出了拆下燃料箱35、转向系统12及车体罩40的一部分部件等的状态。
参照图3~图5,电池壳体60具备其上表面开口的箱状的壳体主体部61。壳体主体部61具备左右的侧壁61a、61b、后壁61c、前壁61d、底壁61f(图7)、以及上表面的开口61e。
此外,电池壳体60具备:侧方延伸部62,其从左侧的侧壁61a的上部向车宽方向的一侧延伸;侧方延伸部63,其从右侧的侧壁61b的上部向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延伸;以及前方延伸部64,其从前壁61d的上部向前方延伸。
在侧方延伸部62、63的末端部设置有将盖70支承为摆动自如的盖摆动支承部65、65。详细而言,盖摆动支承部65、6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电池壳体60的后部的两端部。
在侧方延伸部62、63上,在比盖摆动支承部65、65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壳体固定部62a、63a。电池壳体60利用从上方贯插于壳体固定部62a、63a的壳体固定螺栓66、66而被固定于上侧主车架16a、16a。
此外,在侧方延伸部62、63上,在比壳体固定部62a、63a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引导部67、67。引导部67、67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肋。
前方延伸部64具备向上方延伸的盖卡合部64a。
形成为长方体形的块状的电池51被从壳体主体部61的开口61e收纳于壳体主体部61中。电池51通过带68而被固定,该带68以在车宽方向上跨越开口61e的方式安装于电池壳体60。
在上侧主车架16a、16a的上表面,在燃料箱撑架16c、16c的前方,设置有紧固壳体固定螺栓66、66的电池壳体撑架16d、16d。
电池壳体60的壳体主体部61从上方插入到上侧主车架16a、16a之间,电池壳体60的左右的侧方延伸部62、63被固定于上侧主车架16a、16a的电池壳体撑架16d、16d。
电池壳体60的侧方延伸部62、63跨越上侧主车架16a、16a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盖摆动支承部65、65位于比上侧主车架16a、16a靠外侧的位置。
参照图2~图4,盖70形成为从上方覆盖壳体主体部61及侧方延伸部62、63,且在车宽方向上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地长。
盖70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具备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摆动轴71、71。详细而言,摆动轴71、7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盖70的后部的两端部。
盖70以摆动轴71、71与盖摆动支承部65、65嵌合的方式安装于电池壳体60,盖70能够以摆动轴71、71为中心摆动。盖70的摆动的摆动轴线71a与作为铰链轴的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图2)的摆动轴线平行。
在盖70的前缘中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与电池壳体60的盖卡合部64a卡合的卡合部72。像图3那样,在盖70关闭而堵塞壳体主体部61的开口61e的状态下,卡合部72与盖卡合部64a卡合,由此盖70被锁定在关闭状态。盖卡合部64a与卡合部72的卡合例如是扣合方式。
盖70具备左右一对燃料箱抵接部75、75,如图2及图3所示,在关闭盖70的状态下燃料箱抵接部75、75向上方突出。
燃料箱抵接部75、7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盖70的前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摆动轴71、71的相反侧。此外,燃料箱抵接部75、75位于电池壳体60的侧方延伸部62、63的上方,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从上方与上侧主车架16a、16a重叠的位置。
图6是从前方侧观察使盖70以摆动轴71、71为中心摆动而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用盖70支承燃料箱35的状态的左视图。此处,在图6及图7中,省略主要部分以外的部件的图示。
参照图6及图7,当解除了利用固定件35d、35d(图2)实现的固定时,燃料箱35能够以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为中心摆动。
在燃料箱35的摆动量成为规定值时,燃料箱35的后端的限制片35e与横梁19a抵接,从而限制燃料箱35摆动。
当在维护等时作业人员等要接近电池51时,使燃料箱35向上方摆动,并且利用通过燃料箱35的摆动确保的空间,使盖70以摆动轴71、71为中心向后方摆动,从而盖70被打开。
盖70的燃料箱抵接部75、75从下方与固定部35c、35c抵接,由此燃料箱35被支承保持为向上方摆动后的状态。详细而言,关于燃料箱抵接部75、75,关闭盖70的状态(参照图2)下的燃料箱抵接部75、75的前表面从下方支承固定部35c、35c。
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设置在燃料箱35的后端部,电池5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燃料箱35的与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相反一侧的前端部侧,因此在使燃料箱35摆动了的情况下,能够在电池51的上方确保广阔的空间。因此,能够容易地接近电池51。
此外,由于能够利用保持电池51等的盖70来支承摆动后的燃料箱35,因此能够容易地接近电池51。
相对于设置在盖70的后部侧的摆动轴71、71,燃料箱抵接部75、75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与摆动轴71、71相反一侧的前部,因此在打开盖70的状态下,燃料箱抵接部75、75位于高的位置。因此,能够用燃料箱抵接部75、75支承大幅度摆动后的燃料箱35。
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设置在燃料箱35的后端部,摆动轴71、71设置在盖70的后端部侧,欲接近电池51时,燃料箱35和盖70的摆动方向是相同的。由此,在打开盖70并利用盖70支承燃料箱35的状态下,盖70向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所处的后方侧摆动,电池51在打开状态的盖70的前方处向上方露出。因此,当从前方侧接近电池51时,盖70不易成为障碍,能够容易地接近电池。
图8是沿图3中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5及图8,电池壳体60的各盖摆动支承部65具备:外壁部65a,其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盖70的摆动轴71的轴端;以及支承壁部65b,其从外壁部65a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形成供摆动轴71嵌入的上下延伸的槽。支承壁部65b的前表面侧及上表面侧是闭合的,在后表面侧的下部具备向后方开放的开放部65c。摆动轴71在与支承壁部65b的内侧的槽嵌合的状态下转动。
盖70具备与电池壳体60的引导部67、67抵接的平坦的抵接部76、76。引导部67、67具备:圆弧部67a,其形成为向上方凸出的大致半圆的圆弧状;以及铅直部67b,其从圆弧部67a的后端大致铅直地向下方延伸。
如图2及图8所示,在盖70关闭的状态下,盖70的摆动轴71、71与支承壁部65b内的槽的上部嵌合。在该状态下,盖70的抵接部76、76从上方与引导部67、67的圆弧部67a、67a的上端部抵接,被圆弧部67a、67a从下方支承。
图9是从图8的状态起使盖70向后方摆动而打开盖70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当从图8的状态起使盖70向打开方向向后方摆动时,盖70在使抵接部76、76在引导部67、67上滑动的同时以摆动轴71、71为中心摆动,达到图9的状态。
详细而言,盖70当成为抵接部76、76沿着铅直部67b、67b摆动的状态时,盖70沿着铅直部67b、67b向下方移动,摆动轴71、71也在支承壁部65b的槽内向下方移动。
即,当盖70成为打开的状态时,抵接部76、76成为与铅直部67b、67b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即使作用有关闭盖70的方向的力,通过抵接部76、76与铅直部67b、67b的抵接,也限制了盖70的摆动。因此,能够防止盖70意外关闭。
当从图9的状态起关闭盖70时,将盖70向上方提起,在使摆动轴71、71位于支承壁部65b、65b的槽内的上部的状态下使盖70向前方摆动即可。
图10是打开盖70的状态下的沿图3中的X-X线的剖视图。
如图4及图10所示,电池壳体撑架16d、16d具备止动件16e、16e,止动件16e、16e从比承受壳体固定部62a、63a的部分靠后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止动件16e、16e比壳体固定部62a、63a向上方突出。
盖70具备承受部77、77,当盖70成为打开的状态时,承受部77、77与壳体固定部62a、63a的上表面抵接。
止动件16e、16e被设置成:在盖70打开的状态下,从后方接近承受部77、77。止动件16e、16e限制承受部77、77向后方的移动。因此,如图5及图8所示,即使是盖摆动支承部65、65具有开放部65c、65c的结构,也能够防止盖70的摆动轴71、71从开放部65c、65c向后方脱出。
在相对于电池壳体60拆装盖70时,在将电池壳体60从车架10拆下的状态下进行。在该状态下,止动件16e、16e不会造成妨碍,因此能够借助开放部65c、65c而相对于盖摆动支承部65、65拆装摆动轴71、71。
接下来,对固定电池51的带68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
图11是从上方观察收纳于电池壳体60中的电池51的俯视图。在图11中,未图示盖70。
参照图5、图6及图11,电池51以其一侧面即上表面51a从电池壳体60的开口61e向上方露出的方式收纳于电池壳体60中。电池51的上表面51a为长方形,电池51以上表面51a的长边方向与车宽方向大致一致的朝向配置。
此外,电池51以上表面51a位于比电池壳体60的开口61e的上端深的位置的方式收纳于电池壳体60中。
电池51在上表面51a的前端部中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具备正端子51p,在上表面51a的前端部中的车宽方向的另一端具备负端子51n。
即,正端子51p及负端子51n在上表面51a的前端部配置成在上表面51a的长边方向(车宽方向)上呈直线状排列。正端子51p及负端子51n的排列方向为车宽方向。
在正端子51p连接有正侧线束80p,在负端子51n连接有负侧线束80n。
正侧线束80p从正端子51p沿上表面51a的长边方向被向负端子51n侧引出,在负端子51n的近前向前方屈曲并向壳体主体部61的外侧延伸。
负侧线束80n从负端子51n沿上表面51a的短边方向被向后方引出。
即,电池51的上表面51a上的正侧线束80p及负侧线束80n的布线方向大致垂直。
图12是拆下正侧线束80p、负侧线束80n及后述的带固定件84的状态下的电池51的周边部的俯视图。
参照图5、图6、图11及图12,电池壳体60在负端子51n的附近具备比电池51的上表面51a向上方延伸的壁部81。壁部81以沿着壳体主体部61的右侧的侧壁61b的方式向上方延伸。在壁部81的上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贯通壁部81的卡合孔81a。
电池壳体60在侧方延伸部62的上表面具备台状部82。台状部82与壳体主体部61的左侧的侧壁61a的上端部连续。
并且,电池壳体60具备在台状部82的上表面上设置在侧壁61a侧的位置的带固定部83。在带固定部83的上表面设置有带固定孔部83a。带固定孔部83a例如是安装于带固定部83的夹紧螺母。
此外,带固定部83具备以沿着台状部82的上表面的方式向外侧方突出的突起83b。
带68是在车宽方向上长的带状的板部件。带68被设置成在车宽方向上跨越壳体主体部61的开口61e,带68从上方覆盖电池51的上表面51a的一部分,由此将电池51固定于电池壳体60。
带68在正端子51p及负端子51n的后方在电池51的上表面51a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即,带68沿着正端子51p及负端子51n的排列方向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带68中,其长边方向的一端部通过带固定件84固定于带固定部83,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壁部81。带固定件84例如是螺栓。
带68具备沿着电池51的上表面51a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带主体部85。
详细而言,在带68的一端部设置有:孔86,其供带固定件84贯穿插入;侧面卡合部87,其与带固定部83的突起83b卡合;以及覆盖部88,其从上方覆盖正端子51p及正侧线束80p。
侧面卡合部87是形成在带68的车宽方向的端面的孔。
通过使侧面卡合部87与突起83b卡合并且使贯插于孔86中的带固定件84紧固于带固定孔部83a,带68的一端部被固定于电池壳体60。
覆盖部88从带主体部85向前方的正端子51p侧延伸。
覆盖部88形成为从上方、前方、后方及车宽方向的外侧方覆盖正端子51p的圆顶状,具备向车宽方向内侧开放的开放部88a。
在带68的另一端部设置有:侧壁部89,其从带主体部85以沿着电池壳体60的壁部81的方式向上方延伸;以及卡合部90,其从侧壁部89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通过使卡合部90从车宽方向内侧插入电池壳体60的壁部81的卡合孔81a中并卡合,带68的另一端部被固定于电池壳体60。
即,带68沿着电池51的上表面51a在车宽方向上滑动,由此卡合部90与卡合孔81a卡合,并且侧面卡合部87与突起83b卡合。之后,通过使带固定件84被紧固,带68被固定于电池壳体60。覆盖部88的开放部88a向带68的滑动方向开放。
参照图6及图11,负侧线束80n在带68的另一端部从上方覆盖带主体部85。即,带68的另一端部被夹在负侧线束80n与电池51的上表面51a之间。
此外,带68的另一端部的侧壁部89被夹在负侧线束80n与电池壳体60的壁部81之间。
当在带68相对于对壁部81插入的插入方向(带68的滑动方向)上进行观察时,带68的侧壁部89与负侧线束80n的侧面重叠。
此外,与正端子51p连接的正侧线束80p的连接端部80p1及正端子51p被覆盖部88覆盖。
此处,说明将电池51从电池壳体60取出的步骤的一例。
在图11的状态下,正侧线束80p被固定于电池壳体60的带68的覆盖部88覆盖,因此覆盖部88会成为妨碍,难以将正侧线束80p从正端子51p拆下。
此外,在图11的状态下,带68的另一端部被负侧线束80n覆盖,因此,负侧线束80n成为带68的拆卸的妨碍,难以拆卸带68。
而且,在图11的状态下,即使拆下了带固定件84,由于负侧线束80n位于将带68从壁部81拆卸时的带68的滑动方向上,因此负侧线束80n成为侧壁部89的滑动移动的障碍,难以拆卸带68。此外,由于存在壁部81,也难以使带68向壁部81侧滑动来进行拆卸。
由此,启示作业人员应该在拆卸正侧线束80p及带68之前先拆卸负侧线束80n。
像图12那样,在拆下了负侧线束80n及带固定件84的状态下,作业人员通过使带68向正端子51p侧沿车宽方向滑动,而能够拆卸带68。由此,正侧线束80p的连接端部80p1露出,作业人员能够将正侧线束80p从正端子51p拆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电池51安装至电池壳体60时,能够启示应该在负侧线束80n之前先安装正侧线束80p。
即,在正侧线束80p之前先安装负侧线束80n及带68的情况下,覆盖部88会成为妨碍,难以将正侧线束80p与正端子51p连接。
电池51的周壁部51b的上部从形成于壳体主体部61的后壁61c及前壁61d上的切口部61g、61g向外侧露出。因此,作业人员在拆装电池51时,能够经由切口部61g、61g来把持电池51,作业性良好。
接下来,对燃料箱罩4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3是燃料箱罩41的周边部的俯视图。图14是从前方观察燃料箱罩41的周边部的主视图。图13及图14中未图示转向系统12等。
参照图1、图13及图14,燃料箱罩41具备:燃料箱中央罩92,其从上方覆盖燃料箱35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以及左右一对燃料箱侧罩93、93,其覆盖燃料箱35的左右侧面。
此外,自动二轮车1具备:内罩94,其前方覆盖燃料箱35;以及左右一对管罩95、95,其设置在护罩42、42与内罩94之间。
燃料箱中央罩92从前立管15的后方附近呈直线状地延伸到前侧座椅14a的前缘。供油口35a从设置在燃料箱中央罩92上的开口向上方露出。
燃料箱侧罩93、93从燃料箱中央罩92的侧缘沿着燃料箱35的上表面及侧面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延伸。
在燃料箱侧罩93、93的前部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鼓出部93a、93a,在鼓出部93a、93a的前端部的外侧面安装有护罩42、42。
在护罩42、42的后缘与鼓出部93a、93a之间形成有供行驶风通过的间隙96、96。间隙96、96从鼓出部93a、93a的上表面形成到鼓出部93a、93a的侧面。
内罩94一体地具备:左右一对罩部94a、94a,其设置在燃料箱侧罩93、93与主车架16、16之间;以及连结部94b,其左右连结罩部94a、94a。连结部94b在前立管15的后方且主车架16、16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此外,连结部94b通过燃料箱罩41的前缘的下方。
内罩94的罩部94a、94a具备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护罩42、42的内表面对置的内侧面部94c、94c。
管罩95、95覆盖了形成在护罩42、42的前缘与内罩94的内侧面部94c、94c的前缘之间的导风口97、97。管罩95、95形成为网状,以能够通过行驶风。
从导风口97、97吸入护罩42与内侧面部94c、94c之间的行驶风被从间隙96、96向外侧排出。
详细而言,行驶风从鼓出部93a、93a的上表面侧的间隙96、96、以及鼓出部93a、93a的侧面侧的间隙96、96这两者向外侧排出。
如图1所示,在侧视观察车辆时,护罩42、42的前缘位于前叉25、25的后方,并且沿着前叉25、25的后缘后倾。前叉25、25的后缘与护罩42、42的前缘大致平行。由此,能够将从前方通过前叉25、25的周围流到护罩42、42侧的行驶风顺畅地引导向导风口97、97。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的电池配置结构具备:车架10,其具备从前立管15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6、16;燃料箱35,其位于主车架16、16的上方;发动机11,其位于主车架16、16的下方;以及电池51,燃料箱35通过设置在其后端部的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电池51设置在燃料箱35与发动机11之间,并且配置在与设置有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燃料箱35的前端部侧。由此,当燃料箱35借助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而摆动时,位于燃料箱35的下方的电池51向上方露出。电池51配置在与设置有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位于摆动导致的燃料箱35的移动量大的一侧,因此电池51大幅度向外侧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接近配置在燃料箱35的下方的电池51。
此外,电池51配置于使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主车架16、16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上下的高度来配置电池51。
此外,设置有左右一对主车架16、16,电池51配置在左右的主车架16、16之间。由此,能够利用左右的主车架16、16之间的空间配置电池51。此外,即使是因存在左右的主车架16、16而难以从侧方接近电池51的结构,也能够从上方接近电池51。
而且,具备收纳电池51的电池壳体60和设置于电池壳体60并从上方覆盖电池51的盖70。由此,能够利用盖70从上方保护电池51。
此外,盖70借助盖摆动支承部65、65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电池壳体60,盖70具备燃料箱抵接部75、75,当盖70摆动而成为使电池51露出的打开状态时,燃料箱抵接部75、75与燃料箱35抵接。由此,能够利用接近电池51时打开的盖70将燃料箱35支承于摆动后的状态,从而容易接近电池51。
此外,盖70在与设置有盖摆动支承部65、6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备燃料箱抵接部75、75。由此,能够利用盖70将燃料箱35支承于大幅度摆动后的位置,从而容易接近电池51。
此外,盖摆动支承部65、65在盖70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中设置于接近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的端部。由此,在利用借助盖摆动支承部65、65而打开的盖70支承燃料箱35的状态下,电池51在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侧的相反侧露出。因此,盖70及燃料箱35不易成为妨碍,从而容易接近电池51。
此外,燃料箱抵接部75、75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从上方与主车架16、16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经由燃料箱抵接部75、75而利用主车架16、16有效地承受燃料箱35的重量。
此外,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1的电池配置结构具备:电池51,其在上表面51a具备正端子51p和负端子51n;电池壳体60,其收纳电池51;以及带68,其将电池51固定于电池壳体60,带68设置成跨越电池壳体60的使电池51的上表面51a向外侧露出的开口61e,带68具备覆盖正端子51p的覆盖部88,与负端子51n连接的负侧线束80n覆盖带68。
根据该结构,由于带68的覆盖部88覆盖正端子51p,因此,如果不拆卸带68则难以拆卸正侧线束80p。此外,带68被负侧线束80n覆盖,因此如果不拆卸负侧线束80n,则难以拆卸带68。因此,能够启示将负侧线束80n先于正侧线束80p拆卸下来。
此外,带68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固定于电池壳体60,带在一端部具备覆盖部88,带68的另一端部被负侧线束80n覆盖。由此,带68在固定于电池壳体60的带68的一端部具备覆盖部88,因此能够用覆盖部88牢固地覆盖正端子51p。此外,带68由于固定于电池壳体60的另一端部被负侧线束80n覆盖,因此,通过负侧线束80n能够有效地抑制带68的另一端部被拆卸。
此外,带68的另一端部具备:侧壁部89,其从沿着电池51的上表面51a延伸的带主体部85立起设置;以及卡合部90,其从侧壁部89突出而与电池壳体60卡合,当在卡合部90相对于电池壳体60插入的插入方向上观察时,侧壁部89与负侧线束80n重叠。由此,在要解除卡合部90相对于电池壳体60的插入的情况下,负侧线束80n会妨碍侧壁部89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带68在拆卸负侧线束80n前被拆卸。
并且,电池壳体60具备供带68的卡合部90卡合的壁部81,侧壁部89位于负侧线束80n与壁部81之间。由此,能够利用壁部81及负侧线束80n牢固地限制带68的移动。
此外,带68滑动而被插入壁部81中,与正端子51p连接的正侧线束80p沿着带68的滑动方向布线,覆盖部88形成为在滑动方向上具备开放部88a的圆顶状。由此,能够在使带68能够滑动的同时,利用圆顶状的覆盖部88大范围地覆盖正侧线束80p。此外,正侧线束80p沿着带68的滑动方向布线,因此当带68滑动时,正侧线束80p不易妨碍带68的侧壁部89的移动的妨碍,能够使带68顺畅地滑动。
此外,电池51被收纳成上表面51a位于比电池壳体60的开口61e深的位置,电池壳体60具备使电池51的周壁部51b露出的切口部61g、61g。由此,能够经由切口部61g、61g接近电池51的周壁部51b,从而容易将电池51从电池壳体60取出。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结构:燃料箱35借助于设置在其后端部的燃料箱摆动支承部50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电池51设置在燃料箱35与发动机11之间,并且设置在燃料箱35的前端部侧,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燃料箱35接着设置在其前端部的燃料箱摆动支承部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0,电池51设置在燃料箱35与发动机11的曲轴箱30的后部之间,并且设置在燃料箱35的后端部的下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这样的结构:设置有左右一对主车架16、16,电池51配置在左右的主车架16、16之间。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电池可以设置成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以一根方式从前立管15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重叠。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电池收纳部,举例说明了箱状的电池壳体6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电池收纳部例如可以通过多个车体部件而形成为能够收纳电池51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自动二轮车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备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鞍乘型车辆、具备四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以及速可达等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1:自动二轮车;
10:车架;
11:发动机;
15:前立管;
16、16主车架;
35:燃料箱;
50:燃料箱摆动支承部(摆动支承部)
51:电池;
60:电池壳体(电池收纳部);
65:盖摆动支承部;
70:盖;
75、75:燃料箱抵接部。

Claims (10)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具备:
车架(10),其具备从前立管(15)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车架(16);燃料箱(35),其位于所述主车架(16)的上方;发动机(11),其位于所述主车架(16)的下方;以及电池(51),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35)通过设置在其后端部的摆动支承部(50)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架(10),
所述电池(51)设置在所述燃料箱(35)与所述发动机(11)之间,并且配置在与设置有所述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所述燃料箱(35)借助于比所述摆动支承部(50)靠前方的燃料箱撑架(16c)而被固定于所述车架(10),
所述电池(51)位于比所述燃料箱撑架(16c)靠前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51)配置在使其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与所述主车架(16)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左右一对所述主车架(16),
所述电池(51)配置在左右的所述主车架(16)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具备:电池收纳部(60),其收纳所述电池(51);以及盖(70),其设置于所述电池收纳部(60),从上方覆盖所述电池(5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70)借助盖摆动支承部(65)而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电池收纳部(60),
所述盖(70)具备燃料箱抵接部(75),当所述盖(70)摆动而成为使所述电池(51)露出的打开状态时,所述燃料箱抵接部(75)与所述燃料箱(35)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70)在与设置有所述盖摆动支承部(65)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备所述燃料箱抵接部(7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摆动支承部(65)在所述盖(70)的前后方向的端部中设置在接近所述摆动支承部(50)的一侧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抵接部(75)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从上方与所述主车架(16)重叠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51)在侧视观察车辆时配置于所述前立管(15)与所述燃料箱撑架(16c)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35)在其前部的下表面具有倾斜面(35b),所述倾斜面(35b)在侧视观察车辆时以比位于所述下表面的下方处的所述主车架(16)陡的倾斜前高后低地延伸,
所述电池(51)被配置于所述倾斜面(35b)的下方。
CN201880017151.4A 2017-03-24 2018-03-16 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Active CN110494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0183 2017-03-24
JP2017060183 2017-03-24
PCT/JP2018/010542 WO2018173958A1 (ja) 2017-03-24 2018-03-16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4350A CN110494350A (zh) 2019-11-22
CN110494350B true CN110494350B (zh) 2021-03-12

Family

ID=63584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7151.4A Active CN110494350B (zh) 2017-03-24 2018-03-16 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56031B2 (zh)
CN (1) CN110494350B (zh)
WO (1) WO20181739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29982B2 (ja) * 2016-09-13 2020-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CN110539831A (zh) * 2019-09-06 2019-12-06 四川千贻达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降低油箱内汽油晃动的摩托车用防倾油箱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1956A (zh) * 2004-09-24 2006-03-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01024409A (zh) * 2006-02-17 2007-08-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607586A (zh) * 2008-06-20 2009-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JP2011020603A (ja) * 2009-07-17 2011-02-0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2874344A (zh) * 2011-07-11 2013-01-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JP5299536B2 (ja) * 2012-03-26 2013-09-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の排水タンク
JP5473133B2 (ja) * 2010-03-18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点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9536A (en) * 1976-02-17 1977-08-20 Yamaha Motor Co Ltd Fuel tank for motor cycle
JPH0535577U (ja) * 1991-10-23 1993-05-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配管構造
JP4458902B2 (ja) * 2004-04-01 201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4211778B2 (ja) * 2005-12-05 2009-01-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供給装置
JP2010030584A (ja) * 2008-06-30 2010-02-1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204197138U (zh) * 2014-10-28 2015-03-11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油箱翻转限位机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1956A (zh) * 2004-09-24 2006-03-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01024409A (zh) * 2006-02-17 2007-08-2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1607586A (zh) * 2008-06-20 2009-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JP2011020603A (ja) * 2009-07-17 2011-02-03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73133B2 (ja) * 2010-03-18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点火装置
CN102874344A (zh) * 2011-07-11 2013-01-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JP5299536B2 (ja) * 2012-03-26 2013-09-2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の排水タン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4350A (zh) 2019-11-22
JPWO2018173958A1 (ja) 2019-12-26
JP6756031B2 (ja) 2020-09-16
BR112019017534A2 (pt) 2020-03-31
WO2018173958A1 (ja) 2018-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6505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電源供給構造
EP3205565B1 (en) Electric component layou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US8973948B2 (en) Fuel tank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4574415B2 (ja) 鞍乗型車両
US8845154B2 (en) Motorcycle
US9776493B2 (en) Battery hold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9090217B2 (en) Storage part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US20120175906A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having an accommodation box
JP541710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周辺構造
EP3213985A1 (en) Air-cleane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20090260909A1 (en) Assembling Method of Tractor and Tractor
CN110494350B (zh) 鞍乘型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KR20030081040A (ko) 자동 이륜차의 시트 록 장치 및 그래브 레일의 부착 구조
JP613311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バッテリー配置構造
CN110383527B (zh) 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JP5212695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1148685B (zh)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EP3524499A1 (en) Stay of a tank of a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6489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EP2431263B1 (en) Saddle ride-type vehicle
WO201817396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アフェンダ支持構造
CN108137112B (zh) 跨骑式车辆的蓄电池配置结构
JP612693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2007076560A (ja) トラクタのフロント支持体
JP73984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