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85520A - 贮存槽 - Google Patents
贮存槽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85520A CN110485520A CN201910396990.8A CN201910396990A CN110485520A CN 110485520 A CN110485520 A CN 110485520A CN 201910396990 A CN201910396990 A CN 201910396990A CN 110485520 A CN110485520 A CN 1104855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ragetank
- liquid
- outflux
- peripheral wall
- inflow entr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C—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00—Domestic 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fresh water or waste water; Sinks
- E03C1/12—Plumbing installations for waste water; Basins or fountains connected thereto; Sinks
- E03C1/122—Pipe-line systems for waste water in building
- E03C1/1222—Arrangements of devices in domestic waste water pipe-lin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Sink And Installation For Waste Water (AREA)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的新式的贮存槽。贮存槽(1A)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A1)和供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口(A2),能够将从所述流入口(A1)流入的所述液体贮存于内部。具备相对于底面立起的周壁(12)和相对于所述底面立起的分隔壁(13)。周壁(12)包括形成有流入口(A1)的流入口部分(12a)和与流入口部分(12a)相对并且形成有流出口(A2)的流出口部分(12b)。分隔壁(13)朝向流出口(A2)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贮存槽。
背景技术
作为集体住宅等的排水系统,有利用虹吸原理的被称为虹吸排水系统的排水系统。采用虹吸排水系统,在从用水设备进行排水时,能够利用在虹吸排水管产生的虹吸力促进该排水。另一方面,在虹吸排水系统中,考虑到一次进行大量的液体的排出的情况,需要在虹吸排水管的上游设置能够在直到开始排水的促进(虹吸力的产生)为止的期间临时贮存液体的贮存槽。作为这样的贮存槽,有在该贮存槽的流出口与贮存槽主体之间设有流路缩小部并且在该流路缩小部的局部设有向外侧鼓出的内壁面的贮存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87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采用上述的贮存槽,滞留于流出口附近的液体被沿着所述流路缩小部的内壁面向远离所述流出口的方向引导。由此,采用上述的贮存槽,液体的流动在流出口附近不会被阻碍,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
然而,例如,在使用上述的贮存槽的情况等情况下,也存在使较多的液体更迅速且顺畅地流出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的新式的贮存槽。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贮存槽是着眼于在迅速地提高了流出口附近的液体的水位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贮存槽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口,能够将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液体贮存于内部,其中,该贮存槽具备相对于底面立起的周壁和相对于所述底面立起的分隔壁,所述周壁包括形成有所述流入口的流入口部分和与所述流入口部分相对并且形成有所述流出口的流出口部分,所述分隔壁朝向所述流出口延伸。
采用本发明的贮存槽,能够迅速地提高流出口附近的液体的水位。因此,采用本发明的贮存槽,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具有使所述液体能够从该分隔壁溢流的高度。
在该情况下,若流出口附近的液体的水位成为一定高度以上,则能够使该流出口附近的液体从分隔壁释放。因此,液体的流动在流出口附近不易被阻碍,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的高度随着朝向所述流出口去而升高。
在该情况下,能够在提高流出口附近的液体的水位的同时使从分隔壁释放的液体的量随着远离该流出口而增加。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流出口设于比所述流入口低的位置。
在该情况下,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构成为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的局部,所述周壁的与该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的内表面连接于所述分隔壁的顶面,并且与该分隔壁的顶面形成同一面。此处,“同一面”是指“平滑地连接的连续的面”,包含“平面”和“曲面”中的任一种面。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从分隔壁释放的液体沿着周壁的流出侧相邻部分的内表面进一步释放。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的顶面的端缘部是朝向所述贮存槽的内部凸起的曲面。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流出口附近的液体从分隔壁沿着周壁的流出侧相邻部分的内表面高效且顺畅地释放。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入口部分相对于所述周壁的与该周壁的所述流入口部分相邻的流入侧相邻部分向流出侧凹陷。
在该情况下,在贮存槽内流动的液体易于向液体的流出方向返回。因此,能够更迅速且顺畅地排水。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从与沟部相邻的位置立起。
在该情况下,即使是少量的液体,也能够利用沟部使该液体更迅速地集中。因此,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分隔壁从与沟部相邻的位置立起,因此能够更迅速地提高流出口附近的液体的水位。
优选的是,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相对于所述周壁的与该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向流出侧突出。
在该情况下,成为易于使液体集中于流出口附近的构造。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贮存槽,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出侧相邻部分的内表面是侧视时的截面形状由朝向流出侧凸起的曲线形成的曲面。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从分隔壁释放的液体在形成上下方向(纵向)上的对流(循环)的同时沿着周壁的流出侧相邻部分的内表面进一步释放。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该贮存槽包括在所述流入口与所述流出口之间延伸的液体通过区域和在隔着所述液体通过区域的两侧各自的位置配置的液体滞留区域。
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使液体在液体通过区域流动的同时使该液体的剩余部分滞留于液体滞留区域内。因此,液体的流动在流出口附近不易被阻碍,能够连续地进行恒定量的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
在本发明的贮存槽中,优选的是,所述周壁的内表面中的在俯视时在所述贮存槽的内部形成角部的该周壁的内表面是俯视时的轮廓形状由曲线形成的曲面。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从液体通过区域流出的液体在液体通过区域与液体滞留区域之间更高效地形成对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的新式的贮存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贮存槽的流入侧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表示图1的贮存槽的流出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贮存槽的流入侧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贮存槽的流出侧的后视图。
图5是从上方表示图1的贮存槽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下方表示图1的贮存槽的仰视图。
图7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4的C-C剖视图。
图10是从右侧面表示图1的贮存槽的右侧视图。
图11是从左侧面表示图1的贮存槽的左侧视图。
图12是图5的D-D剖视图。
图13是图5的E-E剖视图。
图14是从流入侧表示图5的F-F截面的立体图。
图15是从流入侧表示图5的G-G截面的立体图。
图16是图5的G-G剖视图。
图17是图5的H-H剖视图。
图18是从上方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贮存槽的流入侧的立体图。
图19是以局部截面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贮存槽的排水系统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说明
1A、贮存槽;1B、贮存槽;A1、流入口;P1、流入路径;A2、流出口;P2、流出路径;1c、通气口;11、底壁;11a、底壁的下侧部分;11fa、底壁的下侧部分的内表面;11fa1、底壁的下侧部分的最深面;11fa2、底壁的下侧部分的侧面;11b、底壁的上侧部分;11fb、底壁的上侧部分的内表面;12、周壁;12a、周壁的流入口部分;12fa、周壁的流入口部分的内表面;12fa1、周壁的流入口部分的内表面的最深面;12fa2、周壁的流入口部分的内表面的侧面;12b、周壁的流出口部分;12fb、周壁的流出口部分的内表面;12fb1、周壁的流出口部分的内表面的最深面;12fb2、周壁的流出口部分的内表面的侧面;12c、周壁的流入口相邻部分;12fc、周壁的流入口相邻部分的内表面;12d、周壁的流出口相邻部分;12fd、周壁的流出口相邻部分的内表面;12e、周壁的侧面部分;12fe、周壁的侧面部分的内表面;12f、周壁的流入侧角部分;12ff、周壁的流入侧角部分的内表面;12i、周壁的流入侧角部分;12fi、周壁的流入侧角部分的内表面;12j、周壁的流入侧角部分;12fj、周壁的流入侧角部分的内表面;12g、周壁的流出侧角部分;12fg、周壁的流出侧角部分的内表面;13、分隔壁;13f1、分隔壁的侧面;13f2、分隔壁的顶面;13e、分隔壁的顶面的端缘部;R1、液体通过区域;G、沟部;F1、液体通过区域的底面;R2、液体滞留区域;F2、液体滞留区域的底面;100、排水系统;101、地板构件;102、楼板;110、用水器具;120、器具排水管;120a、器具排水管的上游侧部分;120b、器具排水管的下游侧部分;121、排水存水弯管;130、虹吸排水管;130a、虹吸排水管的横拉管;130b、虹吸排水管的竖管;140、管接头;150、立管;S、地板下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贮存槽。
[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贮存槽的排水系统]
图19是以局部截面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贮存槽的排水系统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的系统图。在图19中,附图标记100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贮存槽的排水系统的一个例子。在本例中,排水系统100是虹吸排水系统。虹吸排水系统是利用虹吸原理的排水系统。采用虹吸排水系统,在从用水设备进行排水时,能够利用在虹吸排水管产生的虹吸力促进该排水。虹吸排水系统例如能够用作1栋建筑物被划分为多层的集体住宅的排水系统。
在本例中,排水系统100包括用水器具110、器具排水管120、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以及虹吸排水管130。
用水器具110配置于建筑物的各层。作为用水器具110,例如能够列举出浴缸(例如一体化浴室)、洗面台、洗涤台。在本例中,用水器具110是浴缸。
器具排水管120将用水器具110和贮存槽1连接起来。在本例中,器具排水管120配置于地板下空间S内。在本例中,地板下空间S是形成于建筑物的地板构件101与楼板102之间的空间。此外,在本例中,器具排水管120由沿着纵向延伸的上游侧部分120a和沿着横向延伸的下游侧部分120b构成。上游侧部分120a连接于用水器具110。下游侧部分120b连接于上游侧部分120a。在本例中,下游侧部分120b随着从上游侧部分120a朝向下游去而向下方倾斜。下游侧部分120b连接于贮存槽1。另外,在本例中,将排水存水弯管121设于下游侧部分120b的中途。
虹吸排水管130将贮存槽1和立管150连接起来。立管150是沿着上下方向贯穿建筑物的各层的排水管。在本例中,虹吸排水管130由配置于地板下空间S内的横拉管130a和贯穿楼板102并向下方下垂的竖管130b构成。横拉管130a连接于贮存槽1。在本例中,横拉管130a以大致水平的无梯度的方式沿着横向延伸。详细而言,沿着设置有用水器具110的层的楼板102以大致水平的无梯度的方式布管。竖管130b连接于横拉管130a。竖管130b借助管接头140连接于立管150。详细而言,竖管130b向横拉管130a的大致垂直下方延伸,形成下垂部并产生虹吸力(例如负压力)。
在本例的排水系统100中,首先利用用水器具110的流出口与虹吸排水管130的横拉管130a之间的高低差H1,使液体从用水器具110流出。从用水器具110流出的液体(例如水)在该液体的自重(下落压入压力)的作用下从器具排水管120流入至贮存槽1。贮存槽1将液体的一部分贮存于内部,并且使剩余的液体流出至虹吸排水管130。
在本例中,虹吸排水管130形成产生基于虹吸力的吸引力的虹吸排水路径。在虹吸排水路径中,能够利用在虹吸排水管130内产生的虹吸力促进液体从虹吸排水管130排出。
在本例的虹吸排水路径中,利用由用水器具110的流出口与虹吸排水管130的横拉管130a之间的高低差H1产生的从用水器具110排水的下落压入压力使器具排水管120和虹吸排水管130的横拉管130a充水,利用虹吸排水管130的横拉管130a的充水使到达该虹吸排水管130的竖管130b(下垂长度H2)的排水开始在该竖管130b下落,通过使虹吸排水管130的横拉管130a成为满水状态而产生虹吸作用。将该虹吸作用作为排水动力,利用在虹吸排水路径内产生的高速的流动从用水器具110进行排水,排水被顺畅且迅速地向管接头140的内部放出。
在本例中,采用虹吸排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100,因此成为排水管内部被填充至满水状态的满流排水。若这样采用虹吸排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100,则液体的排水成为满流排水,因此能够防止固形物附着于管内,并且能够使用小口径管。此外,在本例中,采用虹吸排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100,因此能够以无梯度的方式配置排水管。若这样采用虹吸排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100,则能够以无梯度的方式配置排水管,从而能够降低用于配置排水管的地板下的空间的高度。此外,在本例中,采用虹吸排水系统作为排水系统100,因此能够延长从排水源头(例如各种用水器具110)到立管150的延长距离(例如从用水器具110的流出口到虹吸排水管130的竖管130b的水平长度L)(参照图17),进而能够提高居室布局的自由度。
然而,在采用虹吸排水系统的排水系统100中,考虑到从用水器具110一次进行大量的液体的排出的情况,在器具排水管120与虹吸排水管130之间设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贮存槽1能够在直到开始排水的促进(虹吸力的产生)为止的期间临时贮存从用水器具110一次排出的大量的水。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贮存槽]
图1是从上方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A的流入侧的立体图。图2是从上方表示图1的贮存槽1A的流出侧的立体图。贮存槽1A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A1和供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口A2,能够将从流入口A1流入的所述液体贮存于内部。
图3是从流入侧表示贮存槽1A的主视图。此外,图4是从流出侧表示贮存槽1A的后视图。如图4所示,贮存槽1A包括底壁11、相对于底面立起的周壁12以及相对于底面立起的两个分隔壁13。在本实施方式中,贮存槽1A具备顶壁14。顶壁14与周壁12的上端连接。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贮存槽1A的内部形成有由底壁11、周壁12以及顶壁14划定的空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周壁12形成有通气口H12。通气口H12使贮存槽1A的内部空间与外界连通。由此,防止贮存槽1A的内部成为负压。
图5是从上方表示贮存槽1A的俯视图。图6是从下方表示贮存槽1A的仰视图。如图6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包括形成有流入口A1的流入口部分12a和与流入口部分12a相对并且形成有流出口A2的流出口部分12b。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12包括流入口部分12a、流出口部分12b、与流入口部分12a相邻的流入侧相邻部分12c、与流出口部分12b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以及侧面部分12e。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12包括将流入侧相邻部分12c和侧面部分12e连接起来的流入侧角部分12f和将侧面部分12e和流出侧相邻部分12d连接起来的流出侧角部分12g。
如图6所示,在贮存槽1A中,底壁11由周壁12划定。如图5所示,顶壁14也与底壁11同样,由周壁12划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14具有两个开口部A3。开口部A3使贮存槽1A的内部空间与外界连通。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壁14的那一侧,周壁12在流入侧角部分12f和流出侧角部分12g各自的位置具有凹陷部12h。
图7是图3的A-A剖视图。图7是贮存槽1A的最大截面。图8是图3的B-B剖视图。图8是通过流入口A1的中心Oa的截面。图9是图4的C-C剖视图。图9是通过流出口A2的中心Ob的截面。如图7等所示,贮存槽1A包括在流入口A1与流出口A2之间延伸的液体通过区域R1和配置于隔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两侧各自的位置的液体滞留区域R2。在贮存槽1A中,液体通过区域R1将流入口A1和流出口A2连结起来,将从流入口A1流入的液体向流出口A2引导。液体通过区域R1也能够在俯视时呈曲线状或锯齿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9所示,液体通过区域R1呈直线状延伸。由此,液体通过区域R1成为作为将流入口A1和流出口A2连结起来的液体通过路径的最短的路径。
另一方面,如图7等所示,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位于隔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两侧各自的位置,配置于与液体通过区域R1相邻的位置。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分别能够使从流入口A1流入的液体滞留。
此外,如图7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相对于与流入口部分12a相邻的流入侧相邻部分12c向流出侧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等所示,周壁12的流入侧相邻部分12c借助两个流入侧角部分12j、12i连接于流入口部分12a。
此外,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相对于流出侧相邻部分12d向流出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等所示,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连接于流出口部分12b。
图10是表示贮存槽1A的右侧面的右侧视图。图11是表示贮存槽1A的左侧面的左侧视图。如图10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流入口A1位于比周壁12的除了流入口部分12a和流出口部分12b以外的周壁12靠下侧的位置。流出口A2也与流入口A1同样,位于比周壁12的除了流入口部分12a和流出口部分12b以外的周壁12靠下侧的位置。
图12是图5的D-D剖视图。图12是将贮存槽1A一分为二的截面。图12表示贮存槽1A的内部的液体通过区域R1和液体滞留区域R2的内部构造。图13是图5的E-E剖视图。图13表示贮存槽1A的内部的液体滞留区域R2的内部构造。如图12所示,在贮存槽1A中,流入口A1由形成于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的流入路径P1构成。此外,流出口A2由形成于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流出路径P2构成。在贮存槽1A中,液体通过区域R1由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的内表面12fa、底壁11中的该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内表面(底面)11fa以及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构成。在贮存槽1A中,如图12所示,液体通过区域R1的底面F1由平坦的面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通过区域R1的底面F1由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的内表面12fa中的该内表面12fa的最下端(流入口部分12a的沿着液体流通方向延伸的最靠下侧的延伸端)12fa1、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内表面11fa中的该内表面11fa的最下端(下侧部分11a的沿着液体流通方向延伸的最靠下侧的延伸端)12fa1以及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中的该内表面12fb的最下端(流出口部分12b的沿着液体流通方向延伸的最靠下侧的延伸端)12fb1构成。
另外,在图12中,附图标记12fP1是流入路径P1的最下端(流入路径P1的沿着液体流通方向延伸的最靠下侧的延伸端)。此外,附图标记12fP2是形成于流出口部分12b的流出路径P2的最下端(流出路径P2的沿着液体流通方向延伸的最靠下侧的延伸端)。如图12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最下端(底面)11fa1随着朝向下游去而向下方倾斜,流出口A2设于比流入口A1低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7等所示,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分别在俯视时由周壁12中的除了流入口部分12a和流出口部分12b以外的周壁12和液体通过区域R1划定。详细而言,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分别在俯视时由流入侧角部分12i的内表面12fi、流入侧角部12j的内表面12fj、流入侧相邻部分12c的内表面12fc、流入侧角部分12f的内表面12ff、侧面部分12e的内表面12fe、流出侧角部分12g的内表面12fg、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以及液体通过区域R1划定。并且,如图13等所示,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分别由底壁11中的该底壁11的上侧部分11b的内表面(底面)11fb和顶壁14的内表面(顶面)14f构成。另外,在贮存槽1A中,如图13所示,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由平坦的面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由底壁11的上侧部分11b的内表面11fb构成。
图14是从流入侧表示图5的F-F截面的立体图。F-F截面是包含顶壁14的两个开口部A3的中心轴线的平面的截面。如图14所示,在液体通过区域R1配置有沟部G。沟部G配置于流入口A1与流出口A2之间。如图14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沟部G的局部由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内表面11fa形成。在贮存槽1A中,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相对于底壁11的上侧部分11b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内表面11fa由最深面11fa1和两个侧面11fa2构成。最深面11fa1是底壁11中的最深的面(最下端)。最深面11fa1借助侧面11fa2连接于底壁11的上侧部分11b的内表面11fb。最深面11fa1以由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的曲线形成的曲面连接于侧面11fa2。侧面11fa2以由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的曲线形成的曲面连接于上侧部分11b的内表面11fb。
此外,在贮存槽1A中,沟部G的局部由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形成。如图10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以流出口A2位于比流出侧相邻部分12d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向下侧延伸。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包含最深面12fb1和两个侧面11fb2。最深面12fb1以由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的曲线形成的曲面连接于侧面12fb2。侧面12fb2与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侧面11fa2构成同一平面。最深面12fb1是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中的最深的面(最下端)。最深面12fb1与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最深面11fa1构成同一平面。此外,最深面12fb1借助侧面12fb2连接于分隔壁13的内表面13f1。侧面12fb2与分隔壁13的内表面13f1构成同一平面。
并且,如图8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沟部G的局部由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的内表面11fa形成。如图10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以流入口A1位于比流入侧相邻部分12c靠下侧的位置的方式向下侧延伸。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的内表面12fa由最深面12fa1和两个侧面11fa2构成。最深面12fa1以由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的曲线形成的曲面连接于侧面12fa2。侧面12fa2与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侧面11fa2构成同一平面。如图12等所示,最深面12fa1是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的内表面12fa中的最深的面(最下端)。最深面12fa1与底壁11的下侧部分11a的最深面11fa1构成同一平面。此外,如图8等所示,最深面12fa1借助侧面12fa2连接于流入侧角部分12i的内表面12fi。
如图9等所示,两个分隔壁13朝向流出口A2延伸。在贮存槽1A中,为了确保流出口A2而朝向流出口A2延伸。此处,“确保流出口A2”是指“不封闭流出口A2的开口”。
此外,如图12所示,在贮存槽1A中,分隔壁13具有使所述液体能够从该分隔壁13溢流的高度H13。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的高度H13是自液体通过区域R1的底面F1起的高度。由此,对于通过液体通过区域R1的液体而言,若该液体的水位成为一定高度以上,则该液体能够流至液体滞留区域R2。
此外,如图12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分隔壁13的高度H13随着朝向流出口A2去而升高。如图12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的顶面13f2是侧视时的截面形状由朝向流出侧凸起的曲线形成的曲面。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的顶面13f2的曲线以曲率半径R13构成。
在贮存槽1A中,分隔壁13构成为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局部。分隔壁13自与沟部G相邻的位置立起。图15是从流入侧表示图5的G-G截面的立体图。G-G截面是包含周壁12与底壁11之间的分界的平面的截面。如图15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分隔壁13的内表面13f1连接于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中的该内表面12fb的侧面12fb2,并且与该侧面12fb2构成同一平面。此外,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与该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连接于分隔壁13的顶面13f2,并且与该分隔壁13的顶面13f2形成同一面。此处,“同一面”是指“平滑地连接的连续的面”,包含“平面”和“曲面”中的任一种面。
图16是图5的G-G剖视图。如图16所示,在贮存槽1A中,分隔壁13的顶面13f2的端缘部13e是朝向贮存槽1A的内部凸起的曲面。
此外,如图13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是侧视时的截面形状由朝向流出侧凸起的曲线形成的曲面。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侧相邻部分13d的内表面13fd的靠底壁11侧的曲线以较大的曲率半径Rd11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曲率半径Rd11与形成分隔壁13的顶面13f2的曲线的曲率半径R13相同。另一方面,靠顶壁14侧的曲线以比靠底壁11侧的曲线的曲率半径小的曲率半径Rd14构成。
本申请发明人经过深入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虹吸排水系统所使用的贮存槽中,在迅速地提高了该贮存槽的流出口附近的液体的水位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进而能够缩短直到产生虹吸力为止的时间。本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A是着眼于在迅速地提高了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的水位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而完成的。
如图12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A是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A1和供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口A2,能够将从流入口A1流入的所述液体贮存于内部的贮存槽。贮存槽1A包括相对于底面立起的周壁12和相对于底面立起的两个分隔壁13,周壁12包括形成有流入口A1的流入口部分12a和与流入口部分12a相对并且形成有流出口A2的流出口部分12b。两个分隔壁13朝向流出口A2延伸。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A,通过设置分隔壁13,能够在确保液体如箭头D1所示那样向流出口A2流动的同时迅速地提高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的水位。即使在从流入口A1流入的所述液体(排水)为少量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通过在贮存槽1A内设置分隔壁13而迅速地提高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的水位,结果,易于产生虹吸启动。例如,即使在液体从流入口A1大量地流入的情况下,在最初的阶段,到达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也是少量的。即使在这样的、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为少量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通过在贮存槽1A内设置分隔壁13而迅速地提高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的水位,结果,易于产生虹吸启动。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A,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特别是,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贮存槽1A应用于虹吸排水系统,则即使在排出较多的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直到产生虹吸力为止的时间。
此外,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具有使所述液体能够从该分隔壁13溢流的高度H13。在该情况下,若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的水位成为一定高度以上,则能够使该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如图15等的箭头D2所示那样从分隔壁13释放。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液体的流动在流出口A2附近不易被阻碍,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
此外,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的高度H13随着朝向流出口A2去而升高。在该情况下,能够在提高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的水位的同时使从分隔壁13释放的液体的量随着远离该流出口A2而增加。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直到产生虹吸力为止的时间的缩短与顺畅的排水的平衡(兼顾两者)。
此外,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口A2设于比流入口A1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缩短直到产生虹吸力为止的时间。
此外,如图15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构成为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局部,周壁12的与该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连接于分隔壁13的顶面13f2,并且与该分隔壁13的顶面13f2形成同一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如箭头D2所示那样从分隔壁13释放的液体沿着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进一步释放。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液体的流动在流出口A2附近更不易被阻碍,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
此外,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的顶面13f2的端缘部13e是朝向贮存槽1A的内部凸起的曲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如箭头D2所示那样从分隔壁13沿着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高效且顺畅地释放。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高效地进行迅速且顺畅的排水。
此外,如图1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是侧视时的截面形状由朝向流出侧凸起的曲线形成的曲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从分隔壁13释放的液体如箭头D3所示那样在产生上下方向(纵向)上的对流(循环)的同时沿着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进一步释放。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
特别是,如图7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A包括在流入口A1与流出口A2之间延伸的液体通过区域R1和配置于隔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两侧各自的位置的液体滞留区域R2。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使液体如箭头D1所示那样在液体通过区域R1流动的同时使该液体的剩余部分如箭头D2所示那样滞留于液体滞留区域R2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抑制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长度变长的同时将更多的液体贮存于液体滞留区域R2。因而,采用贮存槽1A,能够使液体的流动在流出口A2附近不易被阻碍,对更多的液体连续地进行恒定量的迅速且顺畅的排水。此外,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从液体通过区域R1流出的液体如箭头D4所示那样在液体通过区域R1与液体滞留区域R2之间形成对流(循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抑制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长度变长的同时迅速且顺畅地排出更多的液体。并且,在该情况下,从液体通过区域R1流出的液体在液体通过区域R1与液体滞留区域R2之间形成对流,因此污物不易附着于贮存槽1A的内部。由此,能够减少贮存槽1A的清洗所需要的作业的次数。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液体滞留区域R2配置于隔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两侧各自的位置,因此为了确保液体滞留区域R2的容积,例如仅增大该液体滞留区域R2所延伸的方向上的尺寸(面积)即可,能够避免提高液体滞留区域R2乃至贮存槽1A的高度。因而,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例如将贮存槽1A以将液体滞留区域R2在隔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两侧延伸的方向设为水平方向并将周壁12的竖立设置方向设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设置于楼板102等,则即使不确保地板下空间S的高度较大也能够迅速且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此处,“贮存槽1A的高度”是贮存槽1A的铅垂方向上的高度(尺寸)。换言之,是贮存槽1A的周壁12的竖立设置方向上的高度(尺寸)。
从上述的观点来看,更具体而言,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贮存槽1A的高度比贮存槽1A的宽度小,优选的是,贮存槽1A的高度为贮存槽1A的宽度的1/2以下,更优选的是,贮存槽1A的高度为贮存槽1A的宽度的1/3以下。此处,“贮存槽1的宽度”是贮存槽1A的彼此相对的周壁12中的两个周壁12之间的在与贮存槽1A的高度方向和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即,参照图7,是贮存槽1A的在图面上下方向上配置的两个周壁(侧壁)12e的外表面之间的宽度(尺寸)。
此外,如图7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入口部分12a相对于该周壁12的与该流入口部分12a相邻的流入侧相邻部分12c向流出侧凹陷。在该情况下,在贮存槽1A内流动的液体易于向液体的流出方向返回。因此,能够更迅速且顺畅地排水。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滞留区域R2配置于与液体通过区域R1相邻的位置,因此从液体通过区域R1流出的液体易于返回至该液体通过区域R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液体通过区域R1与液体滞留区域R2之间高效地形成对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液体通过区域R1更迅速且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污物更不易附着于贮存槽1A的内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贮存槽1A的清洗所需要的作业的次数。
此外,如图15等所示,分隔壁13从与沟部G相邻的位置立起。在本实施方式中,沟部G配置于液体通过区域R1。在该情况下,即使是少量的液体,也能够利用沟部G使该液体更迅速地集中。因此,能够进行更迅速且顺畅的排水。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从与配置于液体通过区域R1的沟部G相邻的位置立起。在该情况下,即使是少量的液体,也能够使该液体迅速地集中于液体通过区域R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液体通过区域R1更迅速且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特别是,在该情况下,分隔壁13从与配置于液体通过区域R1的沟部G相邻的位置立起,因此能够更迅速地提高流出口A2附近的液体的水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液体通过区域R1更进一步迅速且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
此外,如图7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内表面12f中的在俯视时在贮存槽1A的内部形成角部的该周壁12的内表面12f是俯视时的轮廓形状由曲线形成的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流入侧角部分12i的内表面12fi、流入侧角部分12j的内表面12fj以及流入侧角部分12f的内表面12ff、流出侧角部分12g的内表面12fg分别是俯视时的轮廓形状由曲线形成的曲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从液体通过区域R1流出的液体在液体通过区域R1与液体滞留区域R2之间更高效地形成对流。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进一层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贮存槽1A的清洗所需要的作业的次数。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经过深入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虹吸排水系统所使用的贮存槽中,在使液体集中于该贮存槽的流出口附近的情况下也是,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进而能够缩短直到产生虹吸力为止的时间。本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A是着眼于在使液体集中于流出口A2附近的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而完成的。
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相对于周壁12的与该周壁12的所述流出口部分12b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向流出侧突出。在该情况下,成为易于使液体集中于流出口A2附近的构造。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较多的液体迅速且顺畅地流出。特别是,若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贮存槽1A应用于虹吸排水系统,则即使在排出较多的液体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直到产生虹吸力为止的时间。
图17是图5的H-H剖视图。H-H截面是包含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上端的平面的截面。如图17所示,在贮存槽1A中,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的沿着液体流通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形状是跑道形状。在该情况下,成为更易于使液体集中于流出口A2附近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跑道形状是沿着横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扁平的形状。作为例示性的跑道形状,能够列举出在单侧配置有1个中心O1的单侧单心圆的跑道形状、在单侧配置有两个中心O1、O2的单侧二心圆的跑道形状、在单侧配置有3个中心O1、O2、O3的单侧三心圆的跑道形状。并且,作为单侧三心圆的跑道形状,能够列举出3个中心O1~O3整齐排列的单侧正三心圆(日文:正三心円)的跑道形状、两个中心O1、O3之间的1个中心O2配置于外侧的单侧锐三心圆(日文:鋭三心円)的跑道形状、两个中心O1、O3之间的1个中心O2配置于内侧的单侧钝三心圆(日文:鈍三心円)的跑道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口A2的截面形状是与单侧锐三心圆的跑道形状类似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着1个中心O2的两个中心O1、O2为非整齐排列,A-B区间是直线。此外,除此以外的区间是曲线。
特别是,在贮存槽1A中,如图7等所示,周壁12的流出口部分12b的内表面12fb包含随着朝向流出口A2去而变窄的曲面。在该情况下,成为更易于使液体集中于流出口A2附近的构造。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在贮存槽1A中,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在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是随着朝向液体通过区域R1去而向下方倾斜且连接于该液体通过区域R1的底面F1的平面。在该情况下,液体滞留区域R2的液体易于沿着该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流入至液体通过区域R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液体通过区域R1更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相对于水平轴线(在图16中用在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水平面时呈现的直线Oy表示。)以角度θ11b倾斜。角度θ11b能够根据贮存槽1的内容量、大小等适当设定。作为角度θ11b,例如能够设为0.5°~5°的角度。在角度θ11b小于0.5°的情况下,形成排水的对流的效果较弱。此外,在角度θ11b为5°以上的情况下,倾斜变得过大,因此在液体不能完全进入至流出口A2而水溢出的情况下,溢出的液体无法良好地向液体滞留区域R2流去。
然而,在贮存槽1A中,如图16所示,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随着彼此靠近而向下方倾斜。在该情况下,若将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的下端直接连结起来,则能够将液体通过区域R1设为以两个底面F2的直接连结部分为沟底的V形沟。或者,若将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的下端借助平面连结起来,则也能够将液体通过区域R1设为以所述平面为沟底的梯形V形沟。上述的液体通过区域R1的底面F1均位于与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相同的高度。
相对于此,如图12等所示,在贮存槽1A中,液体通过区域R1的底面F1配置于比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较多的液体集中于液体通过区域R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液体通过区域R1更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液体通过区域R1配置沟部G。流出口A2的最下端12fP2配置于比液体滞留区域R2的底面F2低的位置。
此外,如图12~图16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液体滞留区域R2的周壁12的内表面12f是沿着周壁12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的截面形状由从贮存槽1A的内部朝向外方凸起的曲线形成的曲面。在该情况下,从液体通过区域R1流出的液体在形成上下方向(纵向)上的对流(循环)的同时沿着周壁12的流出侧相邻部分12d的内表面12fd进一步释放。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液体通过区域R1与液体滞留区域R2之间的对流。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进一层顺畅地排出较多的液体,并且能够更进一步减少贮存槽1A的清洗所需要的作业的次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沿着液体的流通方向观察时(在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时),液体通过区域R1以流出口A2与流入口A1的至少局部在一条直线上重叠的方式整齐排列。
参照图3,作为与流入口A1和流出口A2的整齐排列相关的具体例,例如能够列举出将以下的(1)~(3)中的任一项组合起来的方法。
(1)将流入口A1的中心Oa和流出口1b的中心Ob在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1的延伸方向观察时在同一条铅垂线Oz上整齐排列。
(2)调整流入口A1的内径的大小(流入口A1的半径ra的大小)和流出口A2的内径的大小(流出口A2的半径rb的大小)。
(3)调整流入口A1的中心Oa与流出口A2的中心Ob之间的铅垂方向(铅垂线Oz的方向)上的间隔ΔZ。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1)~(3)的所有的方法,以流出口A2在沿着液体通过区域R的延伸方向观察时与流入口A1的至少局部在一条直线上重叠的方式整齐排列。特别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2)中,设定为流出口A2的内径的大小比流入口A1的内径的大小小。由此,从流出口A2流出的液体的量比从流入口A1流入的液体的量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3)中,将流入口A1的中心Oa与流出口A2的中心Ob之间的铅垂方向上的间隔ΔZ调整为流出口A2的开口内上端与流入口A1的开口内下端部重叠。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贮存槽]
图18是从上方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贮存槽1B的流入侧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12包围液体通过区域R1和配置于液体通过区域R1的两侧的两个液体滞留区域R2而将贮存槽1B的外形形状形成为蝴蝶形(H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13是与周壁12不同的壁。
上述的内容说明了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贮存槽1能够利用树脂的注塑成形一体地制造。特别是,贮存槽1A能够吹塑成形。不过,贮存槽1的制造方法不限定于注塑成形。在贮存槽1中,形成于周壁12的上端的顶壁14的有无没有限制。此外,排水系统100的结构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说明了器具排水管120和虹吸排水管130各自的上游侧部分(横拉管)和下游侧部分(竖管)是一体的排水管,但能够以将上游侧部分(横拉管)和下游侧部分(竖管)设为独立的排水管并将上述的排水管彼此连接起来的方式设置器具排水管120或虹吸排水管130。此外,上述的贮存槽1A或贮存槽1B所采用的各种结构能够相互适当地替换。
Claims (12)
1.一种贮存槽,其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所述液体流出的流出口,能够将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液体贮存于内部,其中,
该贮存槽具备相对于底面立起的周壁和相对于所述底面立起的分隔壁,
所述周壁包括形成有所述流入口的流入口部分和与所述流入口部分相对并且形成有所述流出口的流出口部分,
所述分隔壁朝向所述流出口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分隔壁具有使所述液体能够从该分隔壁溢流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分隔壁的高度随着朝向所述流出口去而升高。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流出口设于比所述流入口低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分隔壁构成为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的局部,
所述周壁的与该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的内表面连接于所述分隔壁的顶面,并且与该分隔壁的顶面形成同一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分隔壁的顶面的端缘部是朝向所述贮存槽的内部凸起的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入口部分相对于所述周壁的与该周壁的所述流入口部分相邻的流入侧相邻部分向流出侧凹陷。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分隔壁从与沟部相邻的位置立起。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相对于所述周壁的与该周壁的所述流出口部分相邻的流出侧相邻部分向流出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周壁的所述流出侧相邻部分的内表面是侧视时的截面形状由朝向流出侧凸起的曲线形成的曲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该贮存槽包括在所述流入口与所述流出口之间延伸的液体通过区域和在隔着所述液体通过区域的两侧各自的位置配置的液体滞留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贮存槽,其中,
所述周壁的内表面中的在俯视时在所述贮存槽的内部形成角部的该周壁的内表面是俯视时的轮廓形状由曲线形成的曲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92734A JP7017466B2 (ja) | 2018-05-14 | 2018-05-14 | 貯留槽 |
JP2018-092734 | 2018-05-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85520A true CN110485520A (zh) | 2019-11-22 |
CN110485520B CN110485520B (zh) | 2021-02-12 |
Family
ID=68546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396990.8A Active CN110485520B (zh) | 2018-05-14 | 2019-05-14 | 贮存槽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17466B2 (zh) |
CN (1) | CN110485520B (zh) |
TW (1) | TWI7177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44587B2 (ja) | 2020-12-09 | 2024-09-0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貯留槽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27837A (ja) * | 2006-11-20 | 2008-06-05 | Bridgestone Corp | 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用いる通気管の構造 |
JP2008184776A (ja) * | 2007-01-29 | 2008-08-14 | Bridgestone Corp | 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 |
JP2011241622A (ja) * | 2010-05-19 | 2011-12-01 | Bridgestone Corp | 洗浄用治具 |
WO2016088678A1 (ja) * | 2014-12-02 | 2016-06-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貯留槽 |
CN107002396A (zh) * | 2014-12-02 | 2017-08-01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贮存槽、虹吸式排水系统和流出管连接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19642A (ja) * | 2006-07-13 | 2008-01-31 | Bridgestone Corp | 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用貯留部 |
JP2009275438A (ja) * | 2008-05-15 | 2009-11-26 | Bridgestone Corp | 貯留槽、及び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 |
JP5336260B2 (ja) * | 2009-05-20 | 2013-11-0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用貯留槽、及び、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 |
JP5619478B2 (ja) * | 2010-06-07 | 2014-11-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 |
JP6788994B2 (ja) * | 2016-04-14 | 2020-11-2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サイホン排水システム |
-
2018
- 2018-05-14 JP JP2018092734A patent/JP70174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5-13 TW TW108116355A patent/TWI717731B/zh active
- 2019-05-14 CN CN201910396990.8A patent/CN1104855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27837A (ja) * | 2006-11-20 | 2008-06-05 | Bridgestone Corp | 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に用いる通気管の構造 |
JP2008184776A (ja) * | 2007-01-29 | 2008-08-14 | Bridgestone Corp | サイフォン排水システム |
JP2011241622A (ja) * | 2010-05-19 | 2011-12-01 | Bridgestone Corp | 洗浄用治具 |
WO2016088678A1 (ja) * | 2014-12-02 | 2016-06-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貯留槽 |
CN107002396A (zh) * | 2014-12-02 | 2017-08-01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贮存槽、虹吸式排水系统和流出管连接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017466B2 (ja) | 2022-02-08 |
CN110485520B (zh) | 2021-02-12 |
JP2019199683A (ja) | 2019-11-21 |
TWI717731B (zh) | 2021-02-01 |
TW202003970A (zh) | 2020-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74255B (zh) | 冲水大便器 | |
CN110485519A (zh) | 贮存槽 | |
CN110485520A (zh) | 贮存槽 | |
JP2018048542A (ja) | 水洗大便器 | |
TW201632690A (zh) | 貯存槽、虹吸式排水系統及流出管連接構件(一) | |
CN107002397B (zh) | 贮存槽、虹吸式排水系统和流出管连接构件 | |
CN107849841A (zh) | 抽水马桶 | |
JP2008196169A (ja) | 排水トラップ | |
JP2013083058A (ja) | 排水トラップ | |
CN109778964A (zh) | 积存槽 | |
JP2007205147A (ja) | オーバーフロー装置 | |
JP2016023404A (ja) | 手洗い器 | |
JP2019019580A (ja) | 浴室の洗い場床 | |
JP6455617B1 (ja) | 浴室の洗い場床 | |
JP2016056592A (ja) | 小便器 | |
EP3346065A1 (en) | Flush toilet | |
JP6260796B2 (ja) | 水洗大便器 | |
JP7467079B2 (ja) | 吐出部が設けられた洗面器及び洗面化粧台 | |
JP6384912B2 (ja) | 水洗式大便器 | |
JP2019019579A (ja) | 浴室の洗い場床 | |
CN101906801A (zh) | 排水装置以及浴室 | |
JP2017089326A (ja) | 貯留槽、及びサイホン排水システム | |
JP2001182118A (ja) | 浴室の排水構造 | |
TW202134505A (zh) | 消音器 | |
TW202134506A (zh) | 排水管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