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81265A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81265A
CN110481265A CN201910387799.7A CN201910387799A CN110481265A CN 110481265 A CN110481265 A CN 110481265A CN 201910387799 A CN201910387799 A CN 201910387799A CN 110481265 A CN110481265 A CN 1104812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let
blow
air
guiding piece
cold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877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泽智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ei Oku Nippon Co Ltd
Valeo Jap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sei Oku Nipp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ei Oku Nipp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sei Oku Nipp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81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812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64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for sending air stream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5Temperature regulation
    • B60H2001/00164Temperature regulation with more than one by-p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1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即使将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内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并且在双向(bi‑level)模式下,也能够使通风吹出风与脚部吹出风成为适当的上下温度差。车辆用空调装置(1,1a,7)在具有向车室内吹出空气的上部吹出口和下部吹出口的壳体(10,10a,70)的内部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11,71)和对由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12,72)流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以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和下侧形成使由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流通的上侧旁通通路(171,771)和下侧旁通通路(172,772)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且具备将在所述下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部吹出口的方向引导的第一冷风引导件(18,2)。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供给冷风和暖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相关,涉及具有冷气混合功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汽车上搭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收纳在车室内的前方。该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将车内外的空气导入的送风单元和对所导入的空气进行温度调节而向车室内供给冷风或暖风的空调单元。空调单元在其壳体内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通过利用空气混合门对通过各热交换器的空气量进行调节而对空调温度进行调节。
以往,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空气的温度调节装置,除了空气混合门之外,还提出了对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量或冷风与暖风的混合比例等进行调节的各种方案。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提出了在壳体内的暖风通路与冷风通路的合流部位设有对来自暖风通路的暖风的一部分进行引导以使得暖风与冷风流交叉地流动的暖风引导通路的方案。如图8(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在壳内的来自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风与来自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暖风的交叉区域设有图9(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的引导件A。根据该方案,为了确保暖风的输送量且减低冷风的通风阻力,以横穿冷风流的方式配置暖风引导部件,将来自暖风通路的暖风的一部分朝向吹出口(除霜开口部)引导。并且,也示出了使其余的暖风与冷风混合的引导件。
并且,根据专利文献2,作为在壳体的上侧形成通风吹出口的情况下使通过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的分配整体上均匀化而提高制冷能力的方案,公开了如图10(相当于专利文献2的图1)所示地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形成使通过了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旁通的通路B1和B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702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748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先前说明那样,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尝试通过将从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冷风与从加热用热交换器流出的暖风适当地混合来提供最佳的温度环境。
然而,在利用车辆用空调装置向车内提供冷风或暖风,或者将冷风与暖风混合而提供的情况下,需要向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各吹出口,例如除霜吹出口、通风吹出口、脚部吹出口等供给,并且在双向(bi-level)模式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冷风与暖风的混合调节。在双向模式下,为了将温度调节后的空气从通风吹出口和脚部吹出口同时吹出并且确保乘员的舒适性,要求使从脚部吹出口吹出的脚部吹出风的温度比从通风吹出口吹出的通风吹出风的温度高。另外,要求通风吹出风与脚部吹出风的温度差包含于合适的温度范围。
在先前举出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由于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内部的底面,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温度调节用引导件A,需要研究如何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下游且上方形成的空气混合空间(混合区域)中使冷风与暖风适当地混合。
另一方面,如先前举出的专利文献2所示,通过将加热用热交换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壳体的中央(参照图10的图示),能够在壳体内的上方和下方的两个部位形成冷风与暖风的混合区域,能够期待温度调节功能的提高。然而,在双向(bi-level)模式下,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下方形成的通路B2与脚部吹出口接近,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不同,冷风向脚部吹出口的流入量变多。因此,存在脚部吹出风的温度变得比通风吹出风的温度低,难以确保乘员舒适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内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即使在双向(bi-level)模式下,也能够使通风吹出风与脚部吹出风成为适度的上下温度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具有向车室内吹出空气的上部吹出口和下部吹出口的壳体的内部,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对由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以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和下侧形成使由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流通的上侧旁通通路和下侧旁通通路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且具备将在所述下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部吹出口的方向引导的第一冷风引导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吹出口包含除霜吹出口和通风吹出口,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将在所述下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通风吹出口的方向引导。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吹出口包含上通风吹出口和比所述上通风吹出口靠下方形成的下通风吹出口,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将在所述下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下通风吹出口的方向引导。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将在所述上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下通风吹出口引导的第二冷风引导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引导的暖风引导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将在所述上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下通风吹出口引导的第二冷风引导件和将由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引导的暖风引导件。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和所述下通风吹出口中,一方是中央通风吹出口,另一方是侧通风吹出口。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冷风引导件,将向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和所述下通风吹出口流通的空气的温度调节成大致相同的温度。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口前表面具备开闭机构,对向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入量进行调节。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与所述壳体是不同的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作为温度调节用引导件具备第一冷风引导件,该第一冷风引导件具有冷风专用通路,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在将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内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即使在双向(bi-level)模式下,也能够使通风吹出风与脚部吹出风成为适度的上下温度差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2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冷风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3是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4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将第一冷风引导件与第二冷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将第一冷风引导件与暖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将第一冷风引导件、第二冷风引导件以及暖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对在图3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图6所示的温度调节用引导件来作为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例子进行说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中的温度调节用引导件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现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a,7 车辆用空调装置;
10,10a,70 壳体;
11,71 冷却用热交换器;
12,72 加热用热交换器;
13,73 除霜吹出口;
131 除霜风门;
14 通风吹出口、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
141 通风风门;
15,75 脚部吹出口;
151 脚部风门;
16,76 空气混合机构;
171,771 上侧旁通通路;
172,772 下侧旁通通路;
173,773 中央开口部;
18 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
181,182 冷风通路;
2,21,22 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
31 上通风吹出口(侧通风吹出口);
311 第二通风风门;
4,41,42 冷风引导件(第二冷风引导件);
411,421 冷风通路;
5,51,52,53 暖风引导件;
511,521,531 暖风通路;
741 侧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
742 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
78 冷风引导件和暖风引导件;
79 送风口;
M1 上侧混合空间;
M2 下侧混合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基本上将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在壳体内的上下方向的中央,设置将在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下侧形成的旁通通路中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上方引导的冷风引导件,由此提高向各吹出口的空气的温度调节功能。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车辆用空调装置由送风单元和空调单元构成,例如,设置在车室内的前方,该送风单元将来自车内或车外的空气导入,该空调单元接收来自送风单元的送风并通过热交换器生成冷风或暖风而向车室内供给。在图1中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中,表示的是与本发明相关的空调单元部分,省略了送风单元的图示。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图示的左侧表示车体的前方、右侧表示车体的后方、上侧表示车体的上方、下侧表示车体的下方。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上方配置有前玻璃(未图示)。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后方中的上侧形成有朝向驾驶员、副驾驶席搭乘人员的上半身的空间(未图示)。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的后方中的下侧形成有朝向驾驶员、副驾驶席搭乘人员的脚下的空间(未图示)。
在图1中,车辆用空调装置1在其壳体10内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11和加热用热交换器12。加热用热交换器12配置在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1流出的冷风所流入的位置即壳体10内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即,以在加热用热交换器12的上侧和下侧形成使冷风旁通的上侧旁通通路171和下侧旁通通路172的方式配置加热用热交换器12。因此,在该加热用热交换机器12的前表面设有用于使从冷却用热交换器11送出的冷风通过或者截断的空气混合机构16。该空气混合机构16在图示例中表示的是通过滑动机构从上下方向对向加热用热交换机器12的通过量进行调节,但也可以采用具有旋转轴和从该旋转轴延伸出的封闭板部的旋转风门机构。
通过利用空气混合机构16对向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动的空气的量进行调节,对送入在后段形成的混合区域(上侧混合区域M1、下侧混合区域M2)的冷风与暖风的比例进行调节。
并且,在壳体10的上方,作为上部吹出口设有除霜吹出口13、通风吹出口14,作为下部吹出口设有脚部吹出口15。例如,从除霜吹出口13吹出在车室内的前方前玻璃(车窗玻璃)等的除雾、除霜等中使用的空气(除霜吹出风)。从通风吹出口14吹出用于对车室内的上方的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的空气(通风吹出风),一般来说,形成有向车辆左右方向的中央吹出调和空气的中央通风吹出口和向车辆左右方向的侧方吹出调和空气的侧通风吹出口。
并且,从脚部吹出口15吹出用于对朝向驾驶员、副驾驶席搭乘人员的脚下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的空气(脚部吹出风)。脚部吹出风在双向(bi-level)模式时,为了确保乘员的舒适性,吹出温度比通风吹出风高的调和空气。
在各吹出口分别设有除霜风门131、通风风门141、脚部风门151,能够接收来自未图示的控制面板等的指示,将除霜吹出口13、通风吹出口14、脚部吹出口15分别调节成“开”“缩”“闭”的开口状态。
在图1中,在该结构中,作为空调用空气的流动,从未图示的送风单元送出的空气流a1全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11流入,在冷却用热交换器11运转时成为冷风而由冷却用热交换器11流出。图1所示的空气混合机构16处于暖风与冷风混合的状态。由冷却用热交换器11流出的冷风的一部分作为空气流a2去往空气混合机构16的上方,接着作为空气流a3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而到达上侧混合区域M1。由冷却用热交换器11流出的冷风的另一部分作为空气流a4去往空气混合机构16的下方,接着作为空气流a5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而到达下侧混合区域M2。
由冷却用热交换器11流出的冷风的一部分作为空气流b1去往空气混合机构16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开口部173,接着向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入。在加热用热交换器12运转时成为暖风而由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出。由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作为空气流b2到达上侧混合区域M1。由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出的暖风的另一部分作为空气流b3到达下侧混合区域M2。
到达上侧混合空间M1后的空气流(冷风)a3与空气流b2(暖风)以一定的程度混合而成为温度被调节了的空气。到达下侧混合空间M2后的空气流(冷风)a5与空气流b3(暖风)以一定的程度混合而成为温度被调节了的空气。
在双向(bi-level)模式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除霜吹出口13被除霜风门131关闭,通风吹出口14的开度被通风风门141缩小,脚部吹出口15的开度被脚部风门151缩小。其结果是,在上侧混合区域M1被调和的空气的大部分流入临近的通风吹出口14,在下侧混合区域M2被调和的空气的大部分流入临近的脚部吹出口15。着眼于空气流a5,其到达下侧混合区域M2,大部分成为空气流a6而流入脚部吹出口15。为了确保乘员的舒适性,从双向(bi-level)模式所要求的温度差、即使脚部吹出风的温度比通风吹出风的温度高的观点出发,并不希望这样。
于是,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加热用热交换器12配置在壳体10内的上下的中央,并且,设置将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空气流(冷风)a5的一部分向与经由下侧混合空间M2朝向脚部吹出口15流通的空气流(暖风)b3交叉的方向引导的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18,强制性地将空气流a5的一部分向比脚部吹出口15位于上方的通风吹出口14引导。作为该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18的构成例,使用图2进行说明。
图2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的立体图。
在图2中,冷风引导件2(相当于图1图示的冷风引导件18)由冷风引导件21和冷风引导件22构成。图2图示的各冷风引导件21、22为下部为开放端且上部具有圆曲的形状,从下部朝向上部形成为槽状。槽状的部分作为对空气流进行引导的冷风通路181,182发挥作用。
该冷风引导件2(冷风引导件21、冷风引导件22)通过图1图示的壳体10的安装轴C1(省略图示)等而安装配置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内的加热用热交换器12的后方规定位置,将在加热用热交换器12的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空气流(冷风)a5向上方的通风吹出口14引导。即,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为上部吹出口,设有除霜吹出口13和通风吹出口14,冷风引导件2(18)设置为将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空气(冷风)的一部分朝向通风吹出口14引导。
由此,在向通风吹出口14和脚部吹出口15双方吹出进行了空气调和的空气的双向(bi-level)模式时,能够减少(限制)向脚部吹出口15流入的量。因此,能够抑制从下部的脚部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脚部吹出风)的温度降低。并且,能够使流入通风吹出口14的冷风的量增加。因此,能够使从上部的通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通风吹出风)的温度降低。而且,能够获得为了确保乘员的舒适性而在双向(bi-level)模式下所要求的温度差,即能够使脚部吹出风的温度比通风吹出风的温度高(成为头冷脚暖的温度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图示的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表示的是由两个冷风引导件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图示例,也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构成的结构而适当地进行变更。
并且,通过使冷风引导件与壳体为不同部件,即使在对冷风向上部吹出口(通风吹出口)的引导量进行调节而改变形状的情况下,对壳体也不会有影响,能够有效地进行改善。
图3是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在图中,标注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的对象。并且,对于图3所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a,与图1同样地表示与本发明相关的空调单元部分,省略送风单元的图示。并且,图示的左侧表示车体的前方、右侧表示车体的后方、上侧表示车体的上方、下侧表示车体的下方。
在图3所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a中,与图1所图示的相同,在壳体10a内配置有冷却用热交换器11和加热用热交换器,该加热用热交换器配置在从该冷却用热交换器11流出的冷风所流入的位置即壳体10a内的上下方向的中央。
在图3中,作为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a的壳体10a的上方设置的上部吹出口,在比通风吹出口14更位于上部的位置设有上通风吹出口31和上通风风门311。在该实施方式中,通风吹出口14是用于向车室内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吹出调和空气的中央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31是用于向车室内的左右方向的左右侧面吹出调和空气的侧通风吹出口。即,作为这些吹出口,在上部配置有除霜吹出口13,在其后方配置有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31,在其更后方且下方配置有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14。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通过设置先前的图2所示的冷风引导件也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追加了该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31的结构中,在双向(bi-level)模式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通过除霜风门131关闭除霜吹出口13,通过侧通风风门311缩小侧通风吹出口31的开度,通过中央通风风门141缩小中央通风吹出口14的开度,通过脚部风门151缩小脚部吹出口15的开度。其结果是,作为空气流a2,去往空气混合机构16的上方的冷风的大部分在上侧混合通路171流通且流入侧通风吹出口31,不会到达上侧混合空间M1。
另一方面,在中央通风吹出口14流入有以由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出的空气流(暖风)b2为主成分的调和空气。因此,与侧通风吹出风相比,中央通风吹出风的温度上升而产生温度差,可能会影响乘员的舒适性。
于是,设置先前的图2所示的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2(18)是有益的。即,通过利用冷风引导件21212(18)将经过下侧旁通通路172的冷风的一部分向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14引导,能够在防止脚部吹出风的温度降低而使脚部吹出风的温度比通风吹出风的温度高(实现头冷脚暖的温度状态)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中央通风吹出风的温度,使侧通风吹出风与中央通风吹出风的温度差减小或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
在图3中,为了缩小侧通风吹出风与中央通风吹出风的温度差,进一步设置冷风引导件也是有效的。即,可以经由第一冷风引导件2(18)相对于比侧通风吹出口31位于后方的中央通风吹出口14供给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冷风的一部分,并且设置冷风引导件来供给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冷风的一部分。作为设有这两个冷风引导件的例子,使用图4对该冷风引导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将第一冷风引导件与第二冷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4中,冷风引导件由构成先前以图2进行说明的第一冷风引导件2的冷风引导件21以及冷风引导件22、和作为第二冷风引导件4的冷风引导件41以及冷风引导件42构成。通过将这些第一冷风引导件2、第二冷风引导件4配置在图3的位置,第一冷风引导件21,22作为冷风通路181,182而分别将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冷风的一部分向上部的中央通风吹出口14的方向引导,第二冷风引导件4(冷风引导件41,42)作为冷风通路411,421而分别将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冷风的一部分向横向(后方)的中央通风吹出口14的方向引导。
这样,除了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空气流(冷风)a5的一部分经由第一冷风引导件18导入中央通风吹出口14之外,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空气流(冷风)a2的一部分也经由冷风引导件4导入中央通风吹出口14。通过这些冷风引导件的配置,能够减小流向侧通风吹出口31与中央通风吹出口14的进行了空气调和的空气风的温度差,并且也能够使其大致相等(相同温度)。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被供给的冷风、混合风也能够根据所设置的冷风引导件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等、大小和各个引导件的数量等进行调节。此外,图4所图示的冷风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和第二冷风引导件)表示的是分别由两个冷风引导件构成的结构,但不限于图示例,也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构成的结构而适当地进行变更。
通过使用第二冷风引导件4,如图3所示,即使在上部吹出口由除霜吹出口13、侧通风吹出口31以及中央通风吹出口14构成时,也能够将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空气(冷风)的一部分引导到中央通风吹出口14。由此,即使在除霜脚部模式等从除霜吹出口13吹出进行了温度调节的除霜吹出风的情况下,也能够限制(减少)流入到除霜吹出口13的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空气(冷风)的量,能够抑制车窗玻璃起雾这样的所谓遇冷起雾现象的发生。
并且,由于侧通风吹出口31接近上侧旁通通路171,容易流入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空气(冷风),所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容易降低,但通过设置第二冷风引导件4能够限制(减少)所流入的空气(冷风)的量而抑制温度的降低。因此,如先前所说明那样,能够使从侧通风吹出口31吹出的空气与从侧通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差减小或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
另一方面,着眼于暖风,在图3中,从加热用热交换器12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如空气流(暖风)b2所示向中央通风吹出口14、侧通风吹出口31流入,并且另一部分如气流(暖风)b3所示向脚部吹出口15流入。在通风吹出口设置在前后不同的位置的情况下,向在后方设置的吹出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中央通风吹出口14)的暖风供给流量变多。为了保持暖风温度的平衡,设置暖风引导件5是有效的。使用图5对该暖风引导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将第一冷风引导件与暖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5中,冷风引导件由构成先前以图2进行说明的第一冷风引导件2的冷风引导件21以及冷风引导件22构成。并且,暖风引导件5在图示例中由暖风引导件51、暖风引导件52以及暖风引导件53构成。通过将这些冷风引导件2和暖风引导件5配置在图3的位置,第一冷风引导件21,22作为冷风通路181,182分别将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冷风的一部分向上中央通风吹出口14的方向引导,暖风引导件5(暖风引导件51,52,53)作为暖风通路511,521,531分别将从加热用热交换器12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向侧通风吹出口31的方向引导。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被供给的冷风、混合风也能够通过所设置的冷风引导件、暖风引导件的各纵向宽度和横向宽度等、大小和各个引导件的数量等而进行调节。并且,图5所图示的冷风引导件和暖风引导件不限定于图示例,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构成的结构而适当地进行变更。
这样,在制冷制热混合的情况下,除了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空气流(冷风)的一部分到达侧通风吹出口31之外,由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出的空气流(暖风)b2的一部分也经由暖风引导件5被引导到侧通风吹出口31。并且,除了由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出的空气流(暖风)b2的一部分到达中央通风吹出口14之外,在下侧旁通通路172流通的空气流(冷风)的一部分也经由冷风引导件2(21、22)被引导到中央通风吹出口14。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未设置暖风引导件的情况下,由加热用热交换器12流出的空气(暖风)的一部分也能够到达侧通风吹出口31,但由于侧通风吹出口31接近上侧旁通通路171,因此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空气(冷风)容易流入,所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容易降低,但通过设置暖风引导件5来调节(增加)所流入的空气(暖风)的量,能够使温度上升。而且,能够使从侧通风吹出口31吹出的空气与从中央通风吹出口14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差减小或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图3中,作为冷风和暖风的引导件,以第一冷风引导件2、第二冷风引导件4、暖风引导件5进行了图示,分别对适用了图2所图示的第一冷风引导件2的情况、适用了图4所图示的第一冷风引导件2和第二冷风引导件4的情况、以及适用了图5所图示的第一冷风引导件2和暖风引导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进一步将第一和第二冷风引导件与暖风引导件组合配置也是有效的。使用图6对具备这些各引导件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作为在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将第一冷风引导件、第二冷风引导件以及暖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图6中,第一冷风引导件2(冷风引导件21,22)主要作为朝向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14的冷风引导用而被使用。冷风通路181,182通过将经过了下侧旁通通路172的冷风的一部分向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14引导,来抑制向脚部吹出口15的冷风送出,也保持与向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31的冷风供给的平衡。
并且,第二冷风引导件4(冷风引导件41,42)也主要作为朝向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14的冷风引导用而被使用。冷风通路411,421分别以使在上侧旁通通路171流通的冷风的一部分向后方流动的方式向中央通风吹出口14的方向进行引导。
并且,暖风引导件5(暖风引导件51、52、53)主要作为朝向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31的暖风引导用而被使用。暖风通路511,521,531分别将从加热用热交换器12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向上方的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31的方向引导。
这些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设置在图3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规定部位。这样,能够更切实地使从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与从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差减小或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
图7是对使用图6所示的温度调节用引导件作为在图3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设置的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的例子进行说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剖视图。图7所图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基本结构与图3所图示的没有变化,但包括冷风引导件、暖风引导件等的配置而进一步具体化地表示。
在图7中,车辆用空调装置7将从车内或者车外取入的空气从送风单元本体(图示省略)侧向送风口79输送,通过在空调单元内配置的冷却用热交换器91使其成为冷风,通过空气混合机构76对绕过加热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流(冷风)与通过加热用热交换器72的空气流的比率进行调节,向车室内供给进行了温度调节的空气。需要说明的是,图7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7的配置关系与图1和图3所图示的相同,左侧表示车体的前方、右侧表示车体的后方、上侧表示车体的上方、下侧表示车体的下方。
在图7中,车辆用空调装置7在其壳体70内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71(相当于图3中附图标记11所示的部分)和加热用热交换器72。加热用热交换器72(相当于图3中附图标记12所示的部分)配置于从冷却用热交换器71流出的冷风所流入的位置、即壳体70内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即,加热用热交换器72以在加热用热交换器72的上侧和下侧形成使冷风旁通的上侧旁通通路771和下侧旁通通路772的方式配置。在该加热用热交换机器72的前表面设有用于使从冷却用热交换71送出的冷风通过或者切断的空气混合机构76(相当于图3中的附图标记16)。与先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作为该空气混合机构76,在图示例中示出了由滑动机构从上下方向对向加热用热交换机器72的通过量进行调节的机构,但也可以采用具有旋转轴和从该旋转轴延伸出的封闭板部的旋转门机构。通过利用空气混合机构76对向加热用热交换器72流动的空气的量进行调节,对送入在后段形成的混合区域(上侧混合区域M1、下侧混合区域M2)的冷风与暖风的比例进行调节。
并且,在壳体70的上方,作为上部吹出口设有除霜吹出口73,作为通风吹出口设有侧通风吹出口741、中央通风吹出口742,作为下部吹出口设有脚部吹出口75。
在图7中,作为空调用的空气的流动,与图1或图3所示的相同,从送风单元送出的空气流a1全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71流入,在冷却用热交换器71运转时成为冷风而由冷却用热交换器71流出。图7所示的空气混合机构76处于暖风与冷风混合的状态。由冷却用热交换器71流出的冷风的一部分去往空气混合机构76的上方,接着作为空气流a31在上侧旁通通路771流通而到达上侧混合区域M1。由冷却用热交换器71流出的冷风的另一部分去往空气混合机构16的下方,作为空气流a5在下侧旁通通路772流通而到达下侧混合区域M2。其一部分向空气流a6流通。
由冷却用热交换器71流出的冷风的一部分作为空气流b1去往空气混合机构76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开口部773,接着向加热用热交换器72流入。在加热用热交换器72运转时成为暖风而由加热用热交换器72流出。由加热用热交换器72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作为空气流b2到达上侧混合区域M1。由加热用热交换器72流出的暖风的另一部分作为空气流b3到达下侧混合区域M2。
在这里,本发明经由冷风引导件和暖风引导件78对由冷却用热交换器71、加热用热交换器72流出的各冷风、暖风的流动进行调节。
图7图示的冷风引导件和暖风引导件78相当于图6所示的引导件,第一冷风引导件2(冷风引导件21,22)主要用于向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742引导冷风。冷风通路181,182(在图7中省略图示)通过将经过了下侧旁通通路772的冷风的一部分向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742引导,能够抑制向脚部吹出口75的冷风送出,并且保持与向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31的冷风供给的平衡。
并且,第二冷风引导件4(冷风引导件41,42(在图7中省略图示))主要用于向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741引导冷风。冷风通路411,421(在图7中省略图示)分别将在上侧旁通通路771流通的冷风的一部分向横向(后方)向中央通风吹出口742的方向引导。
并且,暖风引导件5(暖风引导件51,52,53(在图7中省略图示))主要用于向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741引导暖风。暖风通路511,521,531(在图7中省略图示)分别将从加热用热交换器72送出的暖风的一部分向上方的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741的方向引导。
这样,能够通过冷风引导件、暖风引导件进行风量调节,使温度调节成为可能,因此能够更加切实地使从侧通风吹出口(上通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与从中央通风吹出口(下通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温度差减小或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的实施例中,作为温度调节用的引导件,使用了图6所示的引导件,但也可以如先前在图3中说明的那样,适当地根据需求而使用图2所示的冷风引导件、图4所示的第一冷风引导件与第二冷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引导件、图5所示的冷风引导件与暖风引导件组合而成的引导件等作为调节用引导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图1、图3、图7进行了说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分别配置的各个引导件的数量、引导件宽度、高度等是适当地决定的,不限于图示例。
并且,对各吹出口的风量调节、温度调节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在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后段、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前表面配置的开闭器等的开闭动作,对经过了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风在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量(风量)和向加热用热交换器送入的空气量(风量)进行调节。即,本发明的冷风引导件、暖风引导件对空气流的引导量可以与通过对从各热交换器的送出量的调节而得到的空气量相叠加。
需要说明的是,图1至图7图示的实施例包含的是示意性结构,表示的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而不应被限定性地解释于此,其适用对象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并且,图1、图3、图7所图示的各吹出口的配置结构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作为通风吹出口,以上通风吹出口为侧通风吹出口,以下通风吹出口设为中央通风吹出口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是为使本发明便于理解而例示的,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定义。并且,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结构所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车辆用空调装置适当地设置冷风引导件、暖风引导件,能够使各吹出风的温度最佳化,作为车辆用在工业上也是有利的,工业实用性高。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空调装置,在具有向车室内吹出空气的上部吹出口和下部吹出口的壳体(10,10a,70)的内部,具备冷却用热交换器(11,71)和对由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12,72),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以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上侧和下侧形成使由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流通的上侧旁通通路(171,771)和下侧旁通通路(172,772)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并且具备将在所述下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部吹出口的方向引导的第一冷风引导件(18,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吹出口包含除霜吹出口(13)和通风吹出口(14),
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将在所述下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通风吹出口的方向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吹出口包含上通风吹出口(31)和比所述上通风吹出口靠下方形成的下通风吹出口(14),
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将在所述下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下通风吹出口的方向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在所述上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下通风吹出口引导的第二冷风引导件(4)。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由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引导的暖风引导件(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在所述上侧旁通通路流通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下通风吹出口引导的第二冷风引导件(4)和将由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向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引导的暖风引导件(5)。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和所述下通风吹出口中,一方是中央通风吹出口,另一方是侧通风吹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和所述第二冷风引导件,将向所述上通风吹出口和所述下通风吹出口流通的空气的温度调节成大致相同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入口前表面具备开闭机构,对向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流入量进行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风引导件与所述壳体是不同的部件。
CN201910387799.7A 2018-05-15 2019-05-10 车辆用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04812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3740 2018-05-15
JP2018093740A JP2019199130A (ja) 2018-05-15 2018-05-15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81265A true CN110481265A (zh) 2019-11-22

Family

ID=66476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87799.7A Pending CN110481265A (zh) 2018-05-15 2019-05-10 车辆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69429A1 (zh)
JP (1) JP2019199130A (zh)
CN (1) CN110481265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8039A (ja) * 1995-03-28 1996-10-15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1445133A2 (en) * 2003-02-10 2004-08-11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utomobiles
WO2009075279A1 (ja) * 2007-12-10 2009-06-18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3534113A (zh) * 2011-05-17 2014-01-22 株式会社电装 车用空调器
JP2017105235A (ja) * 2015-12-07 2017-06-15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809981B1 (ko) * 2016-08-18 2017-12-18 이래오토모티브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hvac 모듈의 공기 혼합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hvac 모듈
WO2018004203A1 (ko) * 2016-06-27 2018-01-04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22088B4 (de) * 2006-05-11 2015-05-13 Denso Automotive Deutschland Gmbh Klimaanlage für ein Fahrzeug und Luftmischvorrichtung
JP5151591B2 (ja) 2008-03-21 2013-02-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625993B2 (ja) * 2011-02-22 2014-11-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5949677B2 (ja) * 2013-06-14 2016-07-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2014107664A1 (de) * 2014-05-30 2015-12-03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Heiz-/klimagerät für kraftfahrzeuge
US10266030B2 (en) * 2015-05-20 2019-04-23 Denso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vehicle
JP6628546B2 (ja) 2015-10-13 2020-01-08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8039A (ja) * 1995-03-28 1996-10-15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1445133A2 (en) * 2003-02-10 2004-08-11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utomobiles
WO2009075279A1 (ja) * 2007-12-10 2009-06-18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3534113A (zh) * 2011-05-17 2014-01-22 株式会社电装 车用空调器
JP2017105235A (ja) * 2015-12-07 2017-06-15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8004203A1 (ko) * 2016-06-27 2018-01-04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809981B1 (ko) * 2016-08-18 2017-12-18 이래오토모티브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hvac 모듈의 공기 혼합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hvac 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69429A1 (en) 2019-11-20
JP2019199130A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5278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CN102795075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H1123591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678338B (zh) 车用空调
JPS60209318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のヒ−タユニツト
JP2009143330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05503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6036032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WO2015012286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4017141B2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10481265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WO2016194674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974737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814453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5225445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393148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2014262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87182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93427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EP4282677A1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JP707525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811477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8127028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05104250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の温調ユニット部
JP2023139394A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