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6344A - 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6344A
CN110476344A CN201880022924.8A CN201880022924A CN110476344A CN 110476344 A CN110476344 A CN 110476344A CN 201880022924 A CN201880022924 A CN 201880022924A CN 110476344 A CN110476344 A CN 1104763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verter
phase winding
motor
electric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292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佳明
大桥弘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Kyos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Kyos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Kyos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Kyos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763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63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P27/0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5/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 H02P25/1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AC motor or by structur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or by the kind of wi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54Worm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B62D5/0463Controlling the motor calculating assisting torque from the motor based on driver inp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81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monitoring the steering system, e.g. failures
    • B62D5/048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monitoring the steering system, e.g. failures for reaction to failures, e.g. limp ho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f Ac Motors In General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马达(10)具有:与各相绕组的一端连接的第1逆变器(110);以及与各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第2逆变器(140)。第1逆变器(110)具有与U相绕组(M1)的一端连接的端子(U_L)。第2逆变器(140)具有与U相绕组(M1)的另一端连接的端子(U_R)。从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U_L)输出并通过U相绕组(M1)的电流向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R)流动。从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R)输出并通过U相绕组(M1)的电流向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U_L)流动。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U_L)与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R)相互靠近配置。

Description

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无刷DC马达以及交流同步马达等电动马达(以下,简记为“马达”)一般是通过三相电流来驱动的。为了准确地控制三相电流的波形,利用矢量控制等复杂的控制技术。在这样的控制技术中,需要高度的数学运算,使用微控制器(微型计算机)等数字运算电路。矢量控制技术活用于马达的负载变动较大的用途,例如洗衣机、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小型摩托车、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汽车、工业设备等领域。另一方面,在输出相对较小的马达中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方式等其他的马达控制方式。
在车载领域中,在车辆中使用汽车用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ical ContorlUnit)。ECU具有微控制器、电源、输入输出电路、AD转换器、负载驱动电路以及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等。以ECU为核心构建了电子控制系统。例如,ECU对来自传感器的信号进行处理,以控制马达等致动器。具体说明的话,ECU一边监视马达的转速和扭矩,一边控制电力转换装置中的逆变器。在ECU的控制下,电力转换装置对供给到马达的驱动电力进行转换。
近年来,开发了将马达、电力转换装置以及ECU一体化的机电一体式马达。特别是在车载领域中,从安全性的观点考虑,要求保证高质量。因此,引入了即使在元件的一部分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安全工作的冗余设计。作为冗余设计的一例,研究了针对一个马达设置两个电力转换装置。作为其他一例,研究了对主微控制器设置备用微控制器。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控制部和两个逆变器并对供给到三相马达的电力进行转换的电力转换装置。两个逆变器分别与电源以及接地(以下,记作“GND”)连接。一个逆变器与马达的三相绕组的一端连接,另一逆变器与三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各逆变器具有由三个支路构成的电桥电路,该三个支路分别包含高压侧开关元件以及低压侧开关元件。控制部在检测到两个逆变器中的开关元件的故障的情况下,将马达控制从正常时的控制切换为异常时的控制。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异常”主要是指开关元件的故障。并且,“正常时的控制”是指所有开关元件处于正常的状态下的控制,“异常时的控制”是指某个开关元件发生了故障的状态下的控制。
在异常时的控制中,在两个逆变器中的包含发生了故障的开关元件的逆变器(以下,记作“故障逆变器”)中,使开关元件按照规定的规则导通以及截止,由此构成了绕组的中性点。根据该规则,例如在发生了高压侧开关元件始终截止的开路故障的情况下,在逆变器的电桥电路中,使三个高压侧开关元件中的发生了故障的开关元件以外的开关元件截止,并且使三个低压侧开关元件导通。在该情况下,在低压侧构成了中性点。或者,在发生了高压侧开关元件始终导通的短路故障的情况下,在逆变器的电桥电路中,使三个高压侧开关元件中的发生了故障的开关元件以外的开关元件导通,并且使三个低压侧开关元件截止。在该情况下,在高压侧构成了中性点。根据专利文献1的电力转换装置,在异常时,在故障逆变器中构成了三相绕组的中性点。即使开关元件发生故障,也能够使用正常的一方的逆变器来继续驱动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29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两个逆变器与各相绕组之间流过用于驱动马达的驱动电流。在该驱动电流所流过的导线的周围产生磁场。马达所具有的电子元件受这种磁场的影响的同时工作。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降低了由驱动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带来的影响的马达以及具有这样的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例示性的马达具有:n相绕组,其中,n是3以上的整数;第1逆变器,所述第1逆变器与所述各相绕组的一端连接;以及第2逆变器,所述第2逆变器与所述各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n相绕组包含第1相绕组,所述第1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1相绕组的一端连接的第1端子,所述第2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1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第2端子,从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1端子输出并通过所述第1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2端子流动,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2端子输出并通过所述第1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1端子流动,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2端子相互靠近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降低由驱动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带来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有的H电桥的图。
图4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有的H电桥的图。
图5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所具有的H电桥的图。
图6是示出具有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马达的框图。
图7是示出对如下的电流值进行标绘而得到的电流波形的图,该电流值是在按照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正常时的三相通电控制对电力转换装置进行控制时在马达的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绕组中流动的电流的值。
图8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的下表面的图。
图9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的上表面的图。
图10是示出配置于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的各端子与电路图上的各端子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11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基板的图。
图12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端子与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的图。
图13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端子与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的图。
图14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端子与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的图。
图15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定子所具有的搭接线的配置位置的图。
图16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基板中的端子的配置位置的其他例的图。
图17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基板中的端子的配置位置的另一其他例的图。
图18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基板中的端子的配置位置的另一其他例的图。
图19是示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之前,对本申请发明人的关于本公开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
在机电一体式马达中,使用例如霍尔传感器以及磁阻效应元件等磁传感器对转子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磁传感器对随着转子的旋转而发生变化的磁场进行检测,从而检测马达的旋转角。
马达的各相绕组的端部与两个逆变器各自所具有的端子连接。当驱动电流流过这些端子时,在端子的周围产生磁场。即,磁传感器受在逆变器的端子的周围产生的磁场的影响的同时检测转子的旋转角,有时导致旋转角的检测精度变低。在机电一体式马达中,当旋转角的检测精度低时,扭矩波动增加,或者引起输出下降。
要求降低由马达的驱动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带来的影响的马达。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有时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周知事项的详细说明或对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说明不必要地冗长,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理解。
在本说明书中,以具有三相(U相、V相、W相)绕组的三相马达为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具有例如四相以及五相等n相(n是3以上的整数)绕组的n相马达也属于本公开的范畴。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结构的图。图1示出了沿中心轴线11剖切时的马达10的内部。
马达10是机电一体式马达。马达10例如搭载于汽车,用作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马达。在该情况下,马达10产生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驱动力。
马达10具有定子20、转子30、壳体12、分隔壁14、轴承15以及轴承16。定子20也称作电枢。中心轴线11是转子30的旋转轴线。
壳体12是有底的大致圆筒状的壳体,在内部收纳定子20、轴承15以及转子30。在壳体12的底部的中央存在保持轴承15的凹部13。分隔壁14是关闭壳体12的上部的开口的板状的部件。分隔壁14在其中央部保持轴承16。
定子20呈环状,具有层叠体22以及绕组21。层叠体22也称作层叠环状铁芯。绕组也称作线圈。定子20根据驱动电流而产生磁通。层叠体22由如下的层叠钢板构成,该层叠钢板在沿中心轴线11的方向(图1的Z方向)上层叠多个钢板而成。层叠体22包含环状的层叠铁芯背部24以及多个层叠齿(齿)23。层叠铁芯背部24固定于壳体12的内壁。
绕组21由铜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典型地分别安装于层叠体22的多个层叠齿23。
转子30具有转子铁芯31、沿转子铁芯31的外周设置的多个永久磁铁32以及轴33。转子铁芯31由例如铁等磁性材料构成,具有筒状的形状。多个永久磁铁32以在转子铁芯31的周向上交替出现N极和S极的方式设置。轴33固定于转子铁芯31的中心,并沿中心轴线1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延伸。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左右方向是观察图1所示的马达10时的上下左右方向,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实施方式,使用这些方向来进行说明。当然,本说明书中的上下左右方向和马达10搭载于实际产品(汽车等)的状态下的上下左右方向并非必须一致。
轴承15以及16将转子30的轴33支承为能够旋转。轴承15以及16例如是使外圈与内圈隔着球体相对旋转的球轴承。图1例示了球轴承。
在马达10中,当使驱动电流流过定子20的绕组21时,在层叠体22的多个层叠齿23产生径向的磁通。通过多个层叠齿23与永久磁铁32之间的磁通的作用,在周向上产生扭矩,转子30相对于定子20旋转。当转子30旋转时,例如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产生驱动力。
在轴33中的分隔壁14侧的端部固定有永久磁铁41。永久磁铁41能够与转子30一同旋转。在分隔壁14的上部配置有基板50。在基板50搭载有电力转换装置100。分隔壁14将马达10的内部的收纳定子20以及转子30的空间与收纳基板50的空间隔开。
电力转换装置100将来自电源的电力转换为供给到定子20的绕组21的电力。在基板50设置有电力转换装置100所具有的逆变器的端子52。在端子52连接有电线51。电线51是例如绕组21的端部。电线51和绕组21也可以是分体部件。从电力转换装置100输出的电力经由电线51供给到绕组21。在后面对电力转换装置100进行详细叙述。
在基板50设置有磁传感器40。磁传感器40配置在与固定于轴33的永久磁铁41相对的位置处。磁传感器40配置在轴33的中心轴线11上。磁传感器40例如是磁阻效应元件或霍尔元件。磁传感器40对由与轴33一同旋转的永久磁铁41产生的磁场进行检测,由此能够检测转子30的旋转角。
马达10借助多个端子17与马达10的外部的各种控制装置以及电池等连接。多个端子17包含从外部的电源供给电力的电源端子以及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的收发的信号端子等。
接着,对电力转换装置100进行详细说明。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0的电路结构。
电力转换装置100具有第1逆变器110和第2逆变器140。并且,电力转换装置100具有图6所示的控制电路300。
作为绕组21(图1),在定子20卷绕有U相绕组M1、V相绕组M2以及W相绕组M3。各相绕组与第1逆变器110以及第2逆变器140连接。具体说明的话,第1逆变器110与各相绕组的一端连接,第2逆变器140与各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元件(构成要素)彼此之间的“连接”主要是指电连接。
作为端子52(图1),第1逆变器110具有与各相对应的端子U_L、V_L以及W_L。作为端子52,第2逆变器140具有与各相对应的端子U_R、V_R以及W_R。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U_L与U相绕组M1的一端连接,端子V_L与V相绕组M2的一端连接,端子W_L与W相绕组M3的一端连接。与第1逆变器110同样地,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R与U相绕组M1的另一端连接,端子V_R与V相绕组M2的另一端连接,端子W_R与W相绕组M3的另一端连接。这样的接线与所谓的星形接线以及三角形接线不同。
在电力转换装置100中,第1逆变器110以及第2逆变器140与电源101以及GND连接。具有电力转换装置100的马达10能够例如借助端子17(图1)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第1逆变器110记作“电桥电路L”。并且,有时将第2逆变器140记作“电桥电路R”。第1逆变器110以及第2逆变器140分别具有三个支路,该支路包含低压侧开关元件以及高压侧开关元件。构成这些支路的多个开关元件借助绕组而在第1逆变器110与第2逆变器140之间构成多个H电桥。
第1逆变器110包含由三个支路构成的电桥电路。图2所示的开关元件111L、112L以及113L是低压侧开关元件,开关元件111H、112H以及113H是高压侧开关元件。作为开关元件,例如能够使用场效应晶体管(典型地为MOSFET)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对将FET用作逆变器的开关元件的例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开关元件记作FET。例如,开关元件111L记作FET111L。
作为用于对流过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相绕组的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传感器(参照图6),第1逆变器110具有三个分流电阻111R、112R以及113R。电流传感器170包含对流过各分流电阻的电流进行检测的电流检测电路(未图示)。例如,分流电阻111R、112R以及113R分别连接于第1逆变器110的三个支路中所包含的三个低压侧开关元件与GND之间。分流电阻的电阻值例如是0.5mΩ至1.0mΩ左右。
与第1逆变器110同样地,第2逆变器140包含由三个支路构成的电桥电路。图2所示的FET141L、142L以及143L是低压侧开关元件,FET141H、142H以及143H是高压侧开关元件。并且,第2逆变器140具有三个分流电阻141R、142R以及143R。这些分流电阻连接于三个支路中所包含的三个低压侧开关元件与GND之间。能够通过例如微控制器或专用驱动器对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的各FET进行控制。
图3、图4以及图5是示出电力转换装置100所具有的三个H电桥131、132以及133的图。
第1逆变器110具有支路121、123以及125。支路121具有FET111H和FET111L。支路123具有FET112H和FET112L。支路125具有FET113H和FET113L。
第2逆变器140具有支路122、124以及126。支路122具有FET141H和FET141L。支路124具有FET142H和FET142L。支路126具有FET143H和FET143L。
图3所示的H电桥131具有支路121、绕组M1以及支路122。图4所示的H电桥132具有支路123、绕组M2以及支路124。图5所示的H电桥133具有支路125、绕组M3以及支路126。
电源101(图2)生成规定的电源电压。电力从电源101供给到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作为电源101,例如使用直流电源。但是,电源101可以是AC-DC转换器或DC-DC转换器,也可以是电池(蓄电池)。电源101可以是与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共用的单一电源,也可以具有第1逆变器110用的第1电源以及第2逆变器140用的第2电源。
在电源101与电力转换装置100之间设置有线圈102。线圈102作为噪声滤波器发挥功能,以避免供给到各逆变器的电压波形中所包含的高频噪声或在各逆变器中产生的高频噪声向电源101侧流出的方式进行平滑化。并且,在电源101与电力转换装置100之间连接有电容器103的一端。电容器103的另一端与GND连接。电容器103是所谓的旁通电容器,抑制电压波纹。电容器103例如是电解电容器,根据设计规格等而适当地决定容量和要使用的个数。
在图2中例示了在每个逆变器的各支路配置有一个分流电阻的结构。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能够具有六个以下的分流电阻。六个以下的分流电阻能够连接于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所具有的六个支路中的六个以下的低压侧开关元件与GND之间。而且,若将其扩展为n相马达,则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能够具有2n个以下的分流电阻。2n个以下的分流电阻能够连接于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所具有的2n个支路中的2n个以下的低压侧开关元件与GND之间。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电力转换装置100的马达10的块结构。电力转换装置100具有控制电路300。
控制电路300例如具有电源电路310、角度传感器320、输入电路330、微控制器340、驱动电路350以及ROM360。在该例中,角度传感器320是磁传感器40(图1)。控制电路300通过对电力转换装置100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而控制马达10的旋转。具体地说,控制电路300能够对作为目标的转子的位置、转速以及电流等进行控制而实现闭环控制。控制电路300也可以具有扭矩传感器。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300能够对作为目标的马达扭矩进行控制。
电源电路310生成电路内的各块所需的DC电压(例如3V、5V)。角度传感器320例如是磁阻效应元件、旋变器或霍尔IC。角度传感器320检测转子30的旋转角(以下,记作“旋转信号”),将旋转信号输出到微控制器340。输入电路330接收由电流传感器170检测到的马达电流值(以下,记作“实际电流值”),根据需要将实际电流值的电平转换为微控制器340的输入电平,将实际电流值输出到微控制器340。
微控制器340对第1逆变器110和第2逆变器140的各FET的开关动作(打开或关闭)进行控制。微控制器340根据实际电流值以及转子的旋转信号等设定目标电流值,生成PWM信号,并将该PWM信号输出到驱动电路350。
驱动电路350典型地为栅极驱动器。驱动电路350根据PWM信号而生成对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中的各FET的开关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栅极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提供给各FET的栅极。另外,微控制器340也可以具有驱动电路350的功能。在该情况下,控制电路300也可以不具有驱动电路350。
ROM360例如是可写入的存储器、可改写的存储器或只读存储器。ROM360存储控制程序,该控制程序包含用于使微控制器340控制电力转换装置100的命令组。例如,控制程序在启动时被临时加载到RAM(未图示)。
控制电路300使用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140这两者进行三相通电控制,由此驱动马达10。具体地说,控制电路300以彼此相反的相位(相位差=180°)对第1逆变器110的FET和第2逆变器140的FET进行开关控制,由此进行三相通电控制。例如,着眼于包含FET111L、111H、141L以及141H的H电桥的话,当FET111L导通时,FET141L截止,当FET111L截止时,FET141L导通。与此相同地,当FET111H导通时,FET141H截止,当FET111H截止时,FET141H导通。从电源101输出的电流通过高压侧开关元件、绕组、低压侧开关元件而向GND流动。电力转换装置100的接线有时被称作开放式接线。
在此,对流过U相绕组M1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当FET111H以及FET141L导通且FET141H以及FET111L截止时,电流依次流过电源101、FET111H、绕组M1、FET141L、GND。当FET141H以及FET111L导通且FET111H以及FET141L截止时,电流依次流过电源101、FET141H、绕组M1、FET111L、GND。
另外,从FET111H向绕组M1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有时向FET141H流动。即,从FET111H向绕组M1流动的电流有时向FET141L和FET141H分支而流动。例如,当马达10低速旋转时,与高速旋转时相比,从FET111H向绕组M1流动的电流中的向FET141H流动的比例有时变大。
同样地,从FET141H向绕组M1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有时向FET111H流动。例如,当马达10低速旋转时,与高速旋转时相比,从FET141H向绕组M1流动的电流中的向FET111H流动的比例有时变大。
接着,对流过V相绕组M2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当FET112H以及FET142L导通且FET142H以及FET112L截止时,电流依次流过电源101、FET112H、绕组M2、FET142L、GND。当FET142H以及FET112L导通且FET112H以及FET142L截止时,电流依次流过电源101、FET142H、绕组M2、FET112L、GND。
另外,从FET112H向绕组M2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有时向FET142H流动。例如,当马达10低速旋转时,与高速旋转时相比,从FET112H向绕组M2流动的电流中的向FET142H流动的比例有时变大。
同样地,从FET142H向绕组M2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有时向FET112H流动。例如,当马达10低速旋转时,与高速旋转时相比,从FET142H向绕组M2流动的电流中的向FET112H流动的比例有时变大。
接着,对流过W相绕组M3的电流的路径进行说明。当FET113H以及FET143L导通且FET143H以及FET113L截止时,电流依次流过电源101、FET113H、绕组M3、FET143L、GND。当FET143H以及FET113L导通且FET113H以及FET143L截止时,电流依次流过电源101、FET143H、绕组M3、FET113L、GND。
另外,从FET113H向绕组M3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有时向FET143H流动。例如,当马达10低速旋转时,与高速旋转时相比,从FET113H向绕组M3流动的电流中的向FET143H流动的比例有时变大。
同样地,从FET143H向绕组M3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有时向FET113H流动。例如,当马达10低速旋转时,与高速旋转时相比,从FET143H向绕组M3流动的电流中的向FET113H流动的比例有时变大。
图7例示了对电流值进行标绘而得到的电流波形(正弦波),该电流值是在按照正常时的三相通电控制而对电力转换装置100进行控制时在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绕组中流动的电流的值。横轴表示马达电角(度),纵轴表示电流值(A)。在图7的电流波形中,每30°电角标绘了电流值。Ipk表示各相的最大电流值(峰电流值)。
表1按照图7的正弦波中的每个电角示出了在各逆变器的端子中流动的电流值。具体地说,表1示出了在第1逆变器110(电桥电路L)的端子U_L、V_L以及W_L中流动的每30°电角的电流值以及在第2逆变器140(电桥电路R)的端子U_R、V_R以及W_R中流动的每30°电角的电流值。在此,对于电桥电路L,将从电桥电路L的端子向电桥电路R的端子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定位为正方向。图7所示的电流的方向遵循该定义。并且,对于电桥电路R,将从电桥电路R的端子向电桥电路L的端子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定义为正方向。因而,电桥电路L的电流与电桥电路R的电流之间的相位差为180°。在表1中,电流值I1的大小是〔(3)1/2/2〕*Ipk,电流值I2的大小是Ipk/2。
[表1]
当电角0°时,在U相绕组M1中不流过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
当电角3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pk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
当电角6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不流过电流。
当电角9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pk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
当电角12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不流过电流。
当电角15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pk的电流。
当电角180°时,在U相绕组M1中不流过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
当电角21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pk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
当电角24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不流过电流。
当电角27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pk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
当电角30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1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不流过电流。
当电角330°时,在U相绕组M1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V相绕组M2中从电桥电路R向电桥电路L流过大小为I2的电流,在W相绕组M3中从电桥电路L向电桥电路R流过大小为Ipk的电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三相通电控制,在考虑了电流的方向的三相绕组中流动的电流的总和按照每个电角始终为“0”。例如,控制电路300通过可得到图7所示的电流波形那样的PWM控制而对电桥电路L以及电桥电路R的各FET的开关动作进行控制。
接着,对第1逆变器110以及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L、U_R、V_L、V_R、W_L、W_R在基板50(图1)中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
图8是示出基板50的下表面的图,图9是示出基板50的上表面的图。图8示出了从图1中的下方向仰视基板50时的基板50。图9示出了从图1中的上方向俯视基板50时的基板50。在基板50能够搭载有电力转换装置100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电子电路。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图8以及图9中只图示了安装于基板50的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在以下附图中,也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只图示了装配于基板50的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
在基板50的下表面配置有第1逆变器110的FET111H、111L、112H、112L、113H、113L。在基板50的上表面配置有第2逆变器140的FET143H、143L、142H、142L、141H、141L。在基板50配置有第1以及第2逆变器110以及140的端子U_L、U_R、V_L、V_R、W_L、W_R。各端子可以配置于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中的配置有与各端子连接的FET的一侧的面,也可以沿Z方向贯通基板50而配置于基板5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这双方。
FET111H、111L与端子U_L借助导电线111C而连接。FET112H、112L与端子V_L借助导电线112C而连接。FET113H、113L与端子W_L借助导电线113C而连接。
FET141H、141L与端子U_R借助导电线141C而连接。FET142H、142L与端子V_R借助导电线142C而连接。FET143H、143L与端子W_R借助导电线143C而连接。
图10是示出配置于基板50的各端子与如图2所示的电路结构中的各端子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图。用粗箭头示出了端子的对应关系。
图11是示出从Y方向观察的基板50的图。作为电线51(图1),马达10具有电线51U_L、51U_R、51V_L、51V_R、51W_L、51W_R。在该例中,电线51U_L、51U_R是U相绕组M1的端部。电线51V_L、51V_R是V相绕组M2的端部。电线51W_L、51W_R是W相绕组M3的端部。另外,各电线和绕组也可以是分体部件。电线51U_L与端子U_L连接。电线51U_R与端子U_R连接。电线51V_L与端子V_L连接。电线51V_R与端子V_R连接。电线51W_L与端子W_L连接。电线51W_R与端子W_R连接。另外,电线51(图1)还能够理解为端子52(图1)的一部分。即,本说明书中的端子有时包含从定子20向基板50延伸的电线的含义。在该情况下,电线51U_L包含于端子U_L。电线51U_R包含于端子U_R。电线51V_L包含于端子V_L。电线51V_R包含于端子V_R。电线51W_L包含于端子W_L。电线51W_R包含于端子W_R。
利用图2、图10以及图11对马达10内的电流的流动进行说明。
首先,对流过U相绕组M1的电流进行说明。当FET111H以及FET141L导通且FET141H以及FET111L截止时,从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U_L输出并通过U相绕组M1的电流向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R流动。当FET141H以及FET111L导通且FET111H以及FET141L截止时,从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R输出并通过U相绕组M1的电流向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U_L流动。
这样,流过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U_L的电流和流过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U_R的电流的大小相同,该两个电流的方向相反。即,由流过端子U_L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和由流过端子U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的大小相同,该两个磁场的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U_L与端子U_R相互靠近而配置于基板50上。因此,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的磁场彼此被抵消。由此,能够降低由流过端子U_L和端子U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的影响。例如,能够降低由流过端子U_L和端子U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带来的影响。由此,能够提高磁传感器的检测精度,能够防止扭矩波动增加或者引起输出下降。
另外,端子彼此相互靠近例如是指,与其他相的端子相比,这些端子彼此处于靠近的位置关系。并且,靠近的含义不排除在处于该靠近的位置关系的端子之间配置有其他构成要素。作为配置的一例,为了有效地抵消磁场彼此,将同相的端子彼此以成为尽可能靠近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进行配置。
并且,随着端子U_L与端子U_R相互靠近配置,电线51U_L与电线51U_R相互靠近配置。因此,由流过电线51U_L以及电线51U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彼此也被抵消。由此,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的影响。例如,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的影响。
接着,对流过V相绕组M2的电流进行说明。当FET112H以及FET142L导通且FET142H以及FET112L截止时,从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V_L输出并通过V相绕组M2的电流向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V_R流动。当FET142H以及FET112L导通且FET112H以及FET142L截止时,从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V_R输出并通过V相绕组M2的电流向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V_L流动。
流过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V_L的电流和流过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V_R的电流的大小相同,该两个电流的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V_L与端子V_R相互靠近地配置于基板50上。与上述同样地,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的磁场彼此被抵消。由此,能够降低由流过端子V_L和端子V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带来的影响。例如,能够降低由流过端子U_L和端子U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带来的影响。
并且,随着端子V_L与端子V_R相互靠近配置,电线51V_L和电线51V_R相互靠近配置。因此,由流过电线51V_L以及电线51V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彼此也被抵消。由此,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的影响。例如,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的影响。
接着,对流过W相绕组M3的电流进行说明。当FET113H以及FET143L导通且FET143H以及FET113L截止时,从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W_L输出并通过W相绕组M3的电流向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W_R流动。当FET143H以及FET113L导通且FET113H以及FET143L截止时,从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W_R输出并通过W相绕组M3的电流向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W_L流动。
流过第1逆变器110的端子W_L的电流和流过第2逆变器140的端子W_R的电流的大小相同,该两个电流的方向相反。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W_L与端子W_R相互靠近地配置于基板50上。与上述同样地,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的磁场彼此被抵消。由此,能够降低由流过端子W_L和端子W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的影响。例如,能够降低由流过端子U_L和端子U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的影响。
并且,随着端子W_L与端子W_R相互靠近配置,电线51W_L与电线51W_R相互靠近配置。因此,由流过电线51W_L以及电线51W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彼此也被抵消。由此,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的影响。例如,能够降低所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的影响。
图12、图13、图14是示出端子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的图。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端子U_L以及端子U_R以如下方式配置于基板50上:端子U_L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L1和端子U_R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L2相等。由此,能够更加降低由流过端子U_L和端子U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带来的影响。
同样地,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端子V_L以及端子V_R以如下方式配置于基板50上:端子V_L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L3和端子V_R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L4相等。由此,能够更加降低由流过端子V_L和端子V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带来的影响。并且,如图14所示,将端子W_L以及端子W_R以如下方式配置于基板50上:端子W_L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L5和端子W_R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L6相等。由此,能够更加降低由流过端子W_L和端子W_R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的影响。
图15是示出定子20所具有的搭接线26的配置位置的例的图。各相绕组利用搭接线26卷绕于定子20。在定子20所具有的多个层叠齿23(图1)中的同相的层叠齿23卷绕有同相绕组。搭接线26将卷绕于同相的多个层叠齿23的绕组彼此连接起来。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定子20观察时,磁传感器40与搭接线26配置在彼此相反的一侧。在图15中,磁传感器40配置在定子20的上方,搭接线26配置在定子20的下侧。假设在将搭接线26配置在定子20的上侧的情况下,由流过搭接线26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有时影响磁传感器40。在本实施方式中,搭接线26配置在定子20的下侧。即,磁传感器40与搭接线26相互分离配置。因此,能够降低由流过搭接线26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传感器40的影响。
图16是示出端子U_L、U_R、V_L、V_R、W_L、W_R在基板50中的配置位置的其他例的图。在图16所示的例中,端子U_L、U_R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端子V_L、V_R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以及端子W_L、W_R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相互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同相的端子彼此靠近来抵消磁场。只要保持使同相的端子彼此靠近的关系,则能够任意地设定相互不同相的端子彼此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装配于基板50的各种电子元件的配置的自由度。
图17以及图18是示出端子U_L、U_R、V_L、V_R、W_L、W_R在基板50中的配置位置的另一其他例的图。在图17所示的例中,端子U_L、U_R、端子V_L、V_R以及端子W_L、W_R在以磁传感器40为中心的同心圆上隔着120°间隔而配置。在图18所示的例中,相互不同相的端子各自与磁传感器40之间的距离相互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装配于基板50的各种电子元件的配置的自由度。
并且,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在检测到两个逆变器中的开关元件的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马达控制从正常时的控制切换为异常时的控制。在异常时的控制中,使开关元件按照规定的规则导通以及截止,由此在故障逆变器构成了绕组的中性点。能够利用这样的中性点和正常的一方的逆变器而继续驱动马达。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利用这样的中性点的控制中,也在相互靠近的同相的端子中流过大小相互相同且方向相反的电流。通过使同相的端子相互靠近,所产生的磁场彼此被抵消。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异常时的控制中,也能够降低由流过端子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对周围的电子元件的影响。
(实施方式2)
汽车等车辆一般具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生成如下的辅助扭矩,该辅助扭矩用于对通过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而产生的转向系统的转向扭矩进行辅助。辅助扭矩由辅助扭矩机构生成,能够减轻驾驶员的操作负担。例如,辅助扭矩机构具有转向扭矩传感器、ECU、马达以及减速机构等。转向扭矩传感器检测转向系统中的转向扭矩。ECU根据转向扭矩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生成驱动信号。马达根据驱动信号而生成与转向扭矩相应的辅助扭矩,并经由减速机构将辅助扭矩传递到转向系统。
本公开的马达10适当地利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图19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500。电动助力转向装置500具有转向系统520以及辅助扭矩机构540。
转向系统520例如具有方向盘521、转向轴522(也称作“转向柱”)、万向联轴器523A、523B、旋转轴524(也称作“小齿轮轴”或“输入轴”)、齿条齿轮机构525、齿条轴526、左右的球窝接头552A、552B、拉杆527A、527B、转向节528A、528B以及左右的转向车轮(例如左右的前轮)529A、529B。方向盘521借助转向轴522以及万向联轴器523A、523B而与旋转轴524连接。在旋转轴524借助齿条齿轮机构525而连接有齿条轴526。齿条齿轮机构525具有设置于旋转轴524的小齿轮531和设置于齿条轴526的齿条532。在齿条轴526的右端依次借助球窝接头552A、拉杆527A以及转向节528A而连接有右侧的转向车轮529A。与右侧同样地,在齿条轴526的左端依次借助球窝接头552B、拉杆527B以及转向节528B而连接有左侧的转向车轮529B。在图19中,右侧以及左侧分别与从坐在驾驶座上的驾驶员观察的右侧以及左侧一致。
根据转向系统520,通过驾驶员操作方向盘521而产生转向扭矩,该转向扭矩经由齿条齿轮机构525而传递到左右的转向车轮529A、529B。由此,驾驶员能够操作左右的转向车轮529A、529B。
辅助扭矩机构540例如具有转向扭矩传感器541、机电一体式马达543以及减速机构544。辅助扭矩机构540将辅助扭矩提供给从方向盘521至左右的转向车轮529A、529B的转向系统520。另外,辅助扭矩有时被称作“附加扭矩”。
作为机电一体式马达543,能够适当地使用实施方式的马达10。机电一体式马达543具有电力转换装置545。作为电力转换装置545,能够使用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00。并且,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300用作ECU。
转向扭矩传感器541对通过方向盘521赋予的转向系统520的转向扭矩进行检测。控制电路300根据来自转向扭矩传感器541的检测信号(以下,记作“扭矩信号”)而生成用于驱动马达543的驱动信号。马达543根据驱动信号而产生与转向扭矩相应的辅助扭矩。辅助扭矩经由减速机构544而传递到转向系统520的旋转轴524。减速机构544例如是蜗轮机构。辅助扭矩再从旋转轴524传递到齿条齿轮机构525。
根据辅助扭矩被赋予到转向系统520的部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500能够分类为小齿轮辅助型、齿条辅助型以及柱辅助型等。在图19中例示了小齿轮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500。但是,电动助力转向装置500也可以是齿条辅助型、柱辅助型等。
控制电路300不仅能够被输入扭矩信号,例如还能够被输入车速信号。外部设备560例如是车速传感器。或者,外部设备560也可以是能够利用例如CAN(Controller AreaNetwork)等车内网络进行通信的其他ECU。控制电路300的微控制器能够根据扭矩信号或车速信号等而对马达543进行矢量控制或PWM控制。
控制电路300至少根据扭矩信号而设定目标电流值。优选控制电路300考虑由车速传感器检测到的车速信号,进而考虑由角度传感器320检测到的转子的旋转信号,来设定目标电流值。控制电路300能够以由电流传感器170检测到的实际电流值与目标电流值一致的方式对马达543的驱动信号即驱动电流进行控制。
根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500,能够利用驾驶员的转向扭矩加上马达543的辅助扭矩而得到的复合扭矩并通过齿条轴526对左右的转向车轮529A、529B进行操作。
以上,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是例示,并不限定本公开的技术。并且,还能够是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要素适当地组合的实施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广泛用于吸尘器、吹风机、吊扇、洗衣机、冰箱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等具有各种马达的各种设备。
符号说明
10:马达;11:中心轴线;12:壳体;13:凹部;14:分隔壁;15:轴承;16:轴承;17:端子;20:定子;21:绕组;22:层叠体;23:层叠齿;24:铁芯背部;26:搭接线;30:转子;31:转子铁芯;32:永久磁铁;33:轴;40:磁传感器;41:永久磁铁;50:基板;51:电线;52:端子;100:电力转换装置;101:电源;102:线圈;103:电容器;110:第1逆变器;111C、112C、113C、141C、142C、143C:导电线;111H、112H、113H、141H、142H、143H:高压侧开关元件(FET);111L、112L、113L、141L、142L、143L:低压侧开关元件(FET);111R、112R、113R、141R、142R、143R:分流电阻;121、122、123、124、125、126:支路;131、132、133:H电桥;140:第2逆变器;300:控制电路;310:电源电路;320:角度传感器;330:输入电路;340:微控制器;350:驱动电路;351:检测电路;360:ROM;500:电动助力转向装置;U_L、U_R、V_L、V_R、W_L、W_R:端子。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其具有:
n相绕组,其中,n是3以上的整数;
第1逆变器,所述第1逆变器与所述各相绕组的一端连接;以及
第2逆变器,所述第2逆变器与所述各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n相绕组包含第1相绕组,
所述第1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1相绕组的一端连接的第1端子,
所述第2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1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第2端子,
从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1端子输出而通过所述第1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2端子流动,
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2端子输出而通过所述第1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1端子流动,
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2端子相互靠近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分别流过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1端子以及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2端子的电流的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还具有转子和用于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的磁传感器,
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2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n相绕组包含第2相绕组,
所述第1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2相绕组的一端连接的第3端子,
所述第2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2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第4端子,
从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3端子输出而通过所述第2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4端子流动,
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4端子输出而通过所述第2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3端子流动,
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3端子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4端子相互靠近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分别流过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3端子以及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4端子的电流的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还具有转子和磁传感器,该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
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2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相等,
所述第3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4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还具有转子和磁传感器,该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
所述第1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3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相互不同,
所述第2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4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相互不同。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n相绕组包含第3相绕组,
所述第1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3相绕组的一端连接的第5端子,
所述第2逆变器具有与所述第3相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第6端子,
从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5端子输出而通过所述第3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6端子流动,
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6端子输出而通过所述第3相绕组的电流向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5端子流动,
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5端子与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6端子相互靠近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分别流过所述第1逆变器的所述第5端子以及所述第2逆变器的所述第6端子的电流的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还具有转子和磁传感器,该磁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
所述第5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第6端子与所述磁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还具有转子、定子以及用于检测所述转子的旋转角度的磁传感器,
所述各相绕组利用搭接线卷绕于所述定子,
从所述定子观察时,所述磁传感器与所述搭接线配置在彼此相反的一侧。
12.一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
CN201880022924.8A 2017-03-31 2018-03-09 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Pending CN1104763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0710 2017-03-31
JP2017070710 2017-03-31
PCT/JP2018/009175 WO2018180360A1 (ja) 2017-03-31 2018-03-09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6344A true CN110476344A (zh) 2019-11-19

Family

ID=63677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2924.8A Pending CN110476344A (zh) 2017-03-31 2018-03-09 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81941B2 (zh)
JP (1) JP7063323B2 (zh)
CN (1) CN110476344A (zh)
WO (1) WO20181803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80360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681785B1 (en) * 2017-09-13 2022-03-23 thyssenkrupp Presta AG Electromechanical power steering system control using only measured or estimated steering torque signal
US11387764B2 (en) * 2018-07-12 2022-07-12 Zunum Aero, Inc. Multi-inverter system for electric machine
JP7408628B2 (ja) * 2018-08-07 2024-01-05 タウ モーター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電動機
JP7185480B2 (ja) * 2018-10-16 2022-12-07 株式会社Soken 電力変換装置
JP2020108317A (ja) * 2018-12-28 2020-07-0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駆動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388082B2 (ja) * 2019-09-20 2023-11-29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駆動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84A (zh) * 1992-06-09 1994-03-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脉冲宽度调制逆变器并列运行控制装置
CN1102919A (zh) * 1993-11-09 1995-05-24 川畑隆夫 逆变器装置
US20070120520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Hitachi, Ltd. Motor driving device and automobile using the same
CN101238007A (zh) * 2005-08-08 2008-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装置
CN202150831U (zh) * 2011-06-14 2012-02-22 郭秋鉴 电动车辆的电机驱动控制装置
CN102844961A (zh) * 2009-11-17 2012-12-26 航空环境公司 集成式发动机驱动与电池充电系统
CN103946673A (zh) * 2011-11-24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角检测装置以及具有旋转角检测装置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203840254U (zh) * 2013-12-25 2014-09-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交流电机的绕组切换装置
CN104854469A (zh) * 2013-03-06 2015-08-19 独立行政法人交通安全环境研究所 磁性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3487B2 (ja) * 2001-02-28 2007-11-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車両
JP2006149145A (ja) * 2004-11-24 2006-06-08 Nsk Ltd 無結線式モータの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無結線式モータの駆動制御装置を使用し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804381B2 (ja) * 2007-02-28 2011-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駆動制御装置及び電動機
JP4957815B2 (ja) * 2009-06-24 2012-06-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JP2014192950A (ja) 2013-03-26 2014-10-06 Denso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CN105122626B (zh) * 2013-04-16 2017-08-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逆变器装置以及逆变器一体化型电动机
JP5565496B2 (ja) * 2013-04-24 2014-08-06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モータ駆動装置および車両
JP6179476B2 (ja) * 2014-07-31 2017-08-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201922A (ja) * 2015-04-10 2016-12-01 東洋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交流電動機駆動システム及び交流電動機配線異常検出装置
JP6595269B2 (ja) * 2015-09-07 2019-10-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8137084B (zh) * 2015-10-20 2020-12-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597362B2 (ja) * 2016-02-12 2019-10-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229134A (ja) * 2016-06-21 2017-12-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機電一体型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18180360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984A (zh) * 1992-06-09 1994-03-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脉冲宽度调制逆变器并列运行控制装置
CN1102919A (zh) * 1993-11-09 1995-05-24 川畑隆夫 逆变器装置
CN101238007A (zh) * 2005-08-08 2008-08-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源装置
US20070120520A1 (en) * 2005-11-30 2007-05-31 Hitachi, Ltd. Motor driving device and automobile using the same
CN102844961A (zh) * 2009-11-17 2012-12-26 航空环境公司 集成式发动机驱动与电池充电系统
CN202150831U (zh) * 2011-06-14 2012-02-22 郭秋鉴 电动车辆的电机驱动控制装置
CN103946673A (zh) * 2011-11-24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旋转角检测装置以及具有旋转角检测装置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CN104854469A (zh) * 2013-03-06 2015-08-19 独立行政法人交通安全环境研究所 磁性检测装置
CN203840254U (zh) * 2013-12-25 2014-09-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交流电机的绕组切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80360A1 (ja) 2018-10-04
JP7063323B2 (ja) 2022-05-09
JPWO2018180360A1 (ja) 2020-02-06
US20200295631A1 (en) 2020-09-17
US11081941B2 (en) 202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6344A (zh) 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0521093B (zh) 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7035317B2 (ja) 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9075735A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8966685A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和继电器模块
WO2018173424A1 (ja) 電力変換装置、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191092A (ja) 回転検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0168906A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0168921B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034004B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034018B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WO2017168574A1 (ja) 電動機
CN107980204A (zh) 电机驱动装置
CN110495089A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9075633A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713002B (zh) 电力转换装置、驱动装置以及助力转向装置
CN110463024B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驱动单元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456529B1 (ja) 回転電機装置
JP6758460B1 (ja) 回転電機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20100580A1 (ja)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1684702A (zh) 电力转换装置、马达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1149286A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