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8737B - 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8737B
CN110418737B CN201880018201.0A CN201880018201A CN110418737B CN 110418737 B CN110418737 B CN 110418737B CN 201880018201 A CN201880018201 A CN 201880018201A CN 110418737 B CN110418737 B CN 1104187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base
base
support member
mounting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82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18737A (zh
Inventor
杉村直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kam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kam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kam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kam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18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8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8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87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insid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 B60R11/0229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for displays, e.g. cathodic tubes
    • B60R11/0235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adio sets, television sets, telephones, or the like; Arrangement of controls thereof for displays, e.g. cathodic tubes of flat type, e.g. LC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15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information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03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side the vehicle
    • B60R2011/0026Windows, e.g. windscre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18Leaf springs
    • F16F1/26Attachments or mount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在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中,谋求同时实现将车载装置容易地安装于安装基座以及在安装后难以产生晃动。安装构造具有:车载装置(10)的支承部(20);板簧(16),其安装于支承部(20);以及螺栓(36),其拧入支承部(20)。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并收容于被板簧左右片(16b、16c)夹着的空间(38)。在该状态下,螺栓(36)被拧入。螺栓顶端(36a)按压安装基座(12)的表面,在安装基座(12)与板簧左右片(16b、16c)之间产生适当的嵌合力,使安装基座(12)和板簧(16)弹性嵌合。车载装置(10)利用该弹性嵌合并借助板簧(16)安装于安装基座(12)。若对车载装置(10)施加预定值以上的外力,则弹性嵌合脱开而车载装置10从安装基座12脱落。

Description

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车载装置以能够脱落的方式安装于在车室内固定的安装基座的安装构造,谋求了同时实现能够将车载装置容易地安装于安装基座和在该安装后难以产生晃动。
背景技术
在作为车载装置之一的内后视镜中,为了确保乘员的安全,搭载有所谓的回避功能。该回避功能是如下功能:在乘员的头部等与内后视镜主体碰撞等而对内后视镜主体施加了较大的冲击时,使内后视镜主体连同支承构件一起从车室内上部脱落而确保乘员的安全(即,保护乘员免于负伤)。作为为了搭载回避功能而将车载装置以能够脱落的方式安装于车室内的安装构造,在专利文献1~3中记载有作为车载视觉辨认装置的内后视镜的安装构造。这些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内后视镜具有内后视镜主体(车载装置主体、车载视觉辨认装置主体)和支承构件(支承部)。内后视镜主体借助支承构件安装于车室内前部。该安装构造具有将被称为楔形安装按钮等的安装基座粘接固定于车室内侧的前挡风玻璃面、将支承构件以能够脱落的方式安装于该安装基座的构造。即,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安装构造具有将板簧安装于支承构件而借助该板簧将支承构件安装于安装基座的构造。板簧具有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彼此相对配置的左右片(板簧左右片)。通过克服该板簧左右片的弹簧力而使安装基座滑动地压入被该板簧左右片夹着的空间,支承构件以能够脱落的方式安装于安装基座。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安装构造在支承构件的凹处的左右壁面具有通道(槽)。通过使安装基座的左右边缘滑动进入支承构件的左右通道,支承构件以能够脱落的方式安装于安装基座。尖头的螺栓拧入支承构件。通过使螺栓的顶端咬入安装基座的表面并按压,支承构件被固定于安装基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713386号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说明书第9174577号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说明书第9156403号
专利文献4:日本实愿平01-046203(日本实开平02-136735)的缩微胶卷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1709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安装构造,在将支承构件安装于安装基座之际,为了克服板簧左右片的弹簧力而使安装基座滑动地压入被该板簧左右片夹着的空间,需要较大的力。也就是说,滑动阻力较大。因此,安装并不容易。因此,若为了使安装容易而减弱板簧左右片的弹簧力,则这时相对于安装基座对支承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强度不足。其结果,支承构件在车辆行驶时等晃动,内后视镜主体颤振而使镜的视觉辨认性恶化。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安装构造中,螺栓对安装基座的按压易于产生松动。若产生松动,则相对于安装基座对支承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强度不足。其结果,支承构件在车辆行驶时等晃动,内后视镜主体颤振而使镜的视觉辨认性恶化。尤其是,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安装构造中,由于由车辆的振动导致的螺栓的尖的顶端与安装基座的表面之间的摩擦,螺栓的尖的顶端磨损或螺栓的尖的顶端深深地咬入安装基座的表面。因此,易于较早产生晃动。另外,近年来,电子镜正在普及,电子镜由于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的搭载而内后视镜主体的重量比过去的非电子镜(未搭载图像显示装置而由反射镜构成的内后视镜)大幅度地增加。因此,由相对于安装基座对支承构件进行支承的支承强度不足导致的内后视镜主体的振动的问题变得显著。另外,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安装构造均无法调整支承构件相对于安装基座的安装强度。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解决所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谋求了同时实现能够将车载装置容易地安装于安装基座和在该安装后难以产生晃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是用于将车载装置以能够脱落的方式安装于在车室内固定的安装基座的车载装置的安装构造,在该车载装置的安装构造中,所述安装构造具有:所述车载装置的支承部;板簧,其安装于该支承部;以及螺栓,其拧入该支承部,所述板簧具有隔着空间相对的板簧左右片,所述板簧具有如下构造:使所述安装基座滑动进入并收容于所述空间,由于该收容,使所述安装基座在与该滑动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该板簧嵌合,所述螺栓以如下方式拧入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安装基座与所述板簧嵌合了的状态下被拧入,利用螺栓顶端即所述螺栓的顶端按压所述安装基座的表面,而在该安装基座与所述板簧左右片之间产生适当的嵌合力,从而使该安装基座和该板簧左右片弹性嵌合,所述安装构造构成为,利用所述弹性嵌合并借助所述板簧将所述车载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且在该安装状态下,在对该车载装置施加了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所述弹性嵌合脱开而使该车载装置从该安装基座脱落。这样的话,通过在使安装基座滑动进入被板簧左右片夹着的空间之际预先松动螺栓,能够减小安装基座与板簧左右片之间的嵌合力。由此,能够以较小的滑动阻力进行该滑动进入。因而,车载装置向安装基座的安装变得容易,车载装置向安装基座的组装性被改善。而且,通过在使安装基座滑动进入到被板簧左右片夹着的空间之后拧入螺栓,能够增大安装基座与板簧左右片之间的嵌合力。由此,能够提高相对于安装基座对车载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强度(嵌合保持力)而难以产生晃动。如此能够调整嵌合力的结果,即使弹簧力使用较强的板簧,也不难安装,因此,能够使用弹簧力较强的板簧。因而,也能够容易地实现适于具有重量的电子镜、大型内后视镜的支承的设计。另外,即使在螺栓对安装基座的按压要产生松动,该松动也被板簧吸收,因此,难以产生松动。因而,即使长期间使用车辆,也能够难以产生晃动。
能够设为,本发明的安装构造构成为,能够利用所述螺栓的拧入量来调整所述安装基座与所述板簧左右片之间的嵌合力。这样的话,能够利用板簧和螺栓的组合来调整安装基座与板簧左右片之间的嵌合力,而调整车载装置相对于安装基座的安装强度。因而,能够根据车载装置的重量等将安装强度设定成适当的强度。例如,在安装较重的车载装置的情况下,与安装较轻的车载装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螺栓的拧入量。由此,能够增大安装基座与板簧左右片之间的嵌合力而增大车载装置的安装强度。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支承部具有与所述安装基座的所述表面的与所述螺栓顶端所抵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抵接的凸部,所述螺栓顶端与所述凸部的排列方向即相对方向设定成与所述板簧左右片的相对方向交叉的方向。这样的话,能够利用沿着与板簧左右片的相对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螺栓顶端和凸部将车载装置的支承部支承于安装基座的表面。其结果,能够将车载装置稳定地支承于安装基座。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螺栓顶端和所述凸部隔着所述板簧左右片相对的区域而分别配置于该区域的两外侧位置。这样的话,安装基座隔着板簧嵌合的部位而在其两侧位置由螺栓顶端和凸部支承,因此,能够在稳定地支承着安装基座的状态下使板簧与安装基座嵌合。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螺栓由1根螺栓构成,所述凸部由沿着与所述板簧左右片的相对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起来的两个突起构成。这样的话,能够利用1根螺栓的顶端和两个突起这3点将车载装置支承于安装基座的表面。其结果,能够将车载装置更稳定地支承于安装基座。
在本发明中,所述螺栓顶端能够设为非尖锐形状。这样的话,与螺栓顶端是尖锐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难以产生由螺栓顶端与安装基座的表面的摩擦导致的磨损,因此,能够更难以产生晃动。即使螺栓顶端是非尖锐形状(也就是说,即使不使螺栓的尖的顶端咬入安装基座的表面),也利用板簧获得嵌合力,因此,能够没有晃动地支承车载装置。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板簧于在所述安装基座进行所述滑动进入之际与该安装基座面对的位置具有柄部,所述柄部具有爪,该安装构造构成为,在使所述安装基座进行所述滑动进入之际,该安装基座一边使所述柄部弹性变形并越过所述爪,一边进入所述空间,若该安装基座越过该爪而到达预定的安装位置,则该爪利用所述柄部的弹性而与该安装基座的预定位置卡合,抑制该安装基座的返回。这样的话,若使安装基座滑动进入而安装基座到达预定的安装位置,则爪与安装基座卡合而能够抑制安装基座的返回。另外,利用爪与安装基座卡合之际的点击感,安装作业者能够感知安装基座到达了预定的安装位置。另外,通过从爪与安装基座卡合了的状态起利用手指或工具按下柄部而使其弹性变形,来解除该卡合,从而能够从安装基座拆卸车载装置。由此,能够进行车载装置的修理、更换等。
本发明的安装构造能够设为,所述柄部具有使所述螺栓顶端进入的开口部。这样的话,能够使螺栓顶端经由柄部的开口部进入而利用该螺栓顶端按压安装基座的表面。另外,柄部具有开口部,因此,易于弹性变形,能够利用手、工具使柄部容易地弹性变形而解除爪与安装基座之间的卡合。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支承部具有:支承部底座,其供所述板簧安装;和支承部主体,其借助转动连结部而转动自由地与该支承部底座连结,并支承所述车载装置的车载装置主体,该安装构造构成为,在对所述支承部主体施加了外力时,在所述弹性嵌合脱开之前所述支承部主体相对于所述支承部底座以所述转动连结部为中心转动而释放该外力,在该支承部主体的转动在转动范围的端部被机械地卡定了之后,在进一步对该支承部主体施加了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由所述板簧进行的所述弹性嵌合脱开而所述车载装置从所述安装基座脱落。这样的话,能够以两个阶段进行回避动作。即,针对较轻的冲击,通过支承部主体以转动连结部为中心转动来进行回避动作。此时,支承部主体仅转动而未脱落,因此,能够容易地恢复。另外,针对较强的冲击,在支承部主体的转动在转动范围的端部被机械地卡定了之后由板簧进行的弹性嵌合脱开而车载装置从安装基座脱落。由此,确保乘员的安全。另外,只要能够根据支承部主体相对于支承部底座的转动角度调整车载装置主体的高度,就能够在顶高度不同的(因而,安装支承部底座的高度不同的)多个车种共用支承构件。另外,驾驶员也能够通过自身的操作调整车载装置主体的高度。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支承部底座具有限制所述支承部主体的转动范围的转动卡定部,所述转动卡定部用于在所述支承部主体的转动角度达到预定值时与该支承部主体的转动被卡定部抵接而将该支承部主体的进一步的转动机械地卡定。这样的话,能够使针对较强的冲击的第2阶段的回避动作可靠地发挥功能。
能够设为,本发明的安装构造构成为,能够借助所述转动连结部使所述支承部主体转动而从所述螺栓的操作位置退避(即,远离)。这样的话,在操作螺栓时,支承部主体能够不妨碍该操作。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转动连结部的转动轴线在该安装构造搭载到车辆的状态下配置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且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这样的话,第1阶段的回避能够设为利用该转动轴线向车辆前方回避的回避动作。另外,该转动轴线是一个轴线,因此,能够抑制向除了绕该转动轴线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的振动。
在本发明的安装构造中,能够设为,所述转动连结部具有如下构造:利用配置到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连结螺钉将所述支承部底座和所述支承部主体连结成该支承部底座和该支承部主体能够相互转动,所述支承部底座和所述支承部主体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配置成在所述转动连结部中直接地抵接、或隔着别的构件间接地抵接而能够沿着绕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相互滑动,在所述转动连结部与所述连结螺钉之间配置有按压所述抵接面彼此的抵接面按压弹簧,该安装构造构成为,能够利用所述连结螺钉的拧入量来调节所述抵接面按压弹簧对所述抵接面彼此的按压力,从而调整使所述支承部主体转动所需要的外力的大小。这样的话,能够利用连结螺钉的拧入量来调节抵接面按压弹簧对抵接面彼此的按压力,而调整支承部底座保持支承部主体的保持力。因而,在支承部主体纵长的情况、镜主体较重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保持力,能够抑制车辆行驶中的镜主体的颤振。另外,能够利用该保持力的调整来调整在第1阶段的回避动作中使支承部主体转动所需要的外力的大小。另外,在转动连结部与连结螺钉之间配置有抵接面按压弹簧,因此,能够利用连结螺钉的拧入量精细地调整支承部底座保持支承部主体的保持力,即使在调节后连结螺钉稍微松动,也能够抑制保持力大幅度地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的实施方式的图,是图2的支承构件(支承构件主体与支承构件底座的组装体、内后视镜的支承部)的立体图,一并表示在支承构件底座、板簧、安装基座通用的方位表示。
图2是表示具有图1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的车辆用内后视镜的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背面侧上方观察该内后视镜的立体图,以将该内后视镜安装到安装基座的状态表示。
图3是图1、图2的支承构件的侧视图。
图4是图1、图3的支承构件底座的俯视图。
图5~图8是表示用于获得将内后视镜安装到安装基座的图2的状态的安装步骤的图,表示支承构件底座和安装基座。其中的图5A是表示安装基座即将滑动进入支承构件底座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B是沿着安装基座的滑动进入方向在支承构件底座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处剖切图5A的状态下的支承构件底座和安装基座的纵剖视图。其中,一部分表示脱离该中心位置而在突起(凸部)的位置处剖切的截面。
图6A是表示接着图5的状态而安装基座滑动进入支承构件底座的中途状态的立体图。该中途的状态是安装基座的前端面的下端角部碰到突起(凸部)时的状态。
图6B是在与图5B相同的剖切位置处剖切图6A的状态下的支承构件底座和安装基座的纵剖视图。
图7A是表示接着图6的状态而安装基座到达支承构件底座的预定的安装位置(即,安装适当位置)且滑动进入停止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B是在与图5B、图6B相同的剖切位置处剖切图7A的状态下的支承构件底座和安装基座的纵剖视图。
图8A是表示接着图7的状态而将螺栓拧紧于支承构件底座而支承构件相对于安装基座的底座的安装完成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B是在与图5B、图6B、图7B相同的剖切位置处剖切图8A的状态下的支承构件底座和安装基座的纵剖视图,以安装基座粘接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靠车室内侧的面的状态表示。
图8C是图8A的状态下的支承构件底座和安装基座的俯视图。
图8D是沿着与安装基座的滑动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且在通过板簧左右片和突起(凸部)的位置处剖切图8A的状态下的支承构件底座和安装基座的纵剖视图,以安装基座粘接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靠车室内侧的面的状态表示。
图9是表示支承构件底座相对于安装基座的安装完成了的图8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安装基座的表面的支承位置与板簧对安装基座进行嵌合的嵌合位置的位置关系的图,相当于在图8C中透视安装基座的状态。
图10是表示凸部的变形例的支承构件底座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的车辆用内后视镜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右侧视图,以将该内后视镜搭载到车辆的姿势表示(未图示安装基座和嵌合用的螺栓)。
图11B是图11A的车辆用内后视镜的俯视图。
图11C是图11A的车辆用内后视镜的主视图。
图12是将图11A~图11C的支承构件分解成其构成零部件来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是图11A~图11C的支承构件的侧视图。
图13B是图11A~图11C的支承构件的俯视图。
图13C是图11A~图11C的支承构件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C的A-A向视剖视图,以将支承构件安装固定到安装基座的状态表示。
图15是图13A的B-B向视位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放大地表示转动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通过如下定义使用在支承构件底座、板簧、安装基座通用的方位(前、后、上、下、左、右各方向)的表述。在图1中表示与该方位的表述相对应的方位表示。此外,该方位表述与车身的方位不一致。
“前”:安装基座相对于板簧的滑动进入方向的前侧
“后”:安装基座相对于板簧的滑动进入方向的后侧
“上”:与支承构件底座的顶面正交而从该顶面朝向空间的方向(从与板簧嵌合了的安装基座的厚度方向的表面朝向背面(粘接面)的方向)
“下”:与支承构件底座的顶面正交而从该顶面朝向支承构件底座的内部的方向(从与板簧嵌合了的安装基座的厚度方向的背面(粘接面)朝向表面的方向)
“左”:使支承构件底座的顶面朝上而从后侧向前侧观察安装基座相对于板簧的滑动进入方向时的左侧
“右”:使支承构件底座的顶面朝上而从后侧向前侧观察安装基座相对于板簧的滑动进入方向时的右侧
《实施方式1》
图2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安装构造的车辆用内后视镜的实施方式。在图2中,以将内后视镜10安装到安装基座12的状态表示。安装基座12是所谓的楔形安装按钮。即,安装基座12由具有5mm左右的板厚的钢制的块(平板)构成。在从与安装基座12的板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该安装基座12的形状构成为尖细的大致本垒板形(图8C)。在从与安装基座12的板面正交的方向观察该安装基座12时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相互不平行地(即,越向前侧去,左右侧面12c、12d间的宽度越窄)形成(图8C)。安装基座12具有都为大致平坦面的表面12a和背面12b(图8D)。背面12b是粘接于前挡风玻璃14(图8B、图8D)的靠车室内侧的面14a的面,表面12a是朝向车室内侧的面。安装基座12使尖细的那一侧(前侧)朝向车室内的上侧而粘接固定于车室内的前部的前挡风玻璃14的靠车室内侧的面14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部。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构成为以从表面12a侧到背面12b侧相互接近的方式沿着安装基座12的厚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图8D)。由此,由表面12a和左右侧面12c、12d形成的左右边缘12e、12f构成为锐角。因而,如随后论述那样,板簧左右片16b、16c能够与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弹性嵌合(图8D)。
在图2中,内后视镜10具有内后视镜主体18(车载装置主体、车载视觉辨认装置主体)和支承构件20(支承部)。内后视镜主体18由使用了反射镜的过去的镜或搭载有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的电子镜(包括同时设置有图像显示装置和反射镜的情况)等构成。内后视镜主体18借助支承构件20安装于安装基座12。
参照图1、图3、图4对支承构件20和板簧16的构造进行说明。支承构件20具有支承构件主体22(支承部主体)和支承构件底座24(支承部底座)。支承构件主体22和支承构件底座24由例如PA+GF树脂(玻璃纤维强化聚酰胺树脂)等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分别形成。为了进一步增加强度,支承构件主体22和支承构件底座24也能够设为埋入有金属构件的嵌入成形品。支承构件主体22利用上端的转动连结部26能够倾动地(图3)与支承构件底座24连结。转动连结部26在此由枢轴构成,该枢轴由球窝接头构成,由此,支承构件主体22能够相对于支承构件底座24沿着全方向倾动。驾驶员通过手动操作调整支承构件主体22的以转动连结部26为中心的倾动角度,从而该驾驶员能够将内后视镜主体18的高度调整成自身所期望的高度。内后视镜主体18沿着全方向能够倾动地连结于在支承构件主体22的下端的由球窝接头构成的枢轴28(图2)。在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利用3根小螺钉30固定有板簧16(图1、图4)。如图3所示,在支承构件底座24的上部形成有向与支承构件底座24的中心轴线32正交的后方向伸出来的伸出部24b。在伸出部24b以沿着该伸出部24b的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螺纹孔34。螺纹孔34的轴线与支承构件底座24的中心轴线32平行地配置。钢制的螺栓36从伸出部24b的下表面侧拧入螺纹孔34。螺栓36的顶端36a(螺栓顶端)是非尖锐形状,由例如平坦面或弯曲的凸面构成。若将螺栓36拧入支承构件底座24,则螺栓顶端36a从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向上方突出,按压抵接于与板簧16嵌合着的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的后部,支承该后部。若克服板簧16的弹簧力而进一步拧入螺栓36,则该按压力增大,使安装基座12与板簧16之间的嵌合力增强。能够利用螺栓36的拧入量调整该嵌合力。
板簧16是对1张钢制的板簧材进行加工而制作的。如图1、图4所示,板簧16具有固定部16a、板簧左片16b、板簧右片16c、柄部16d。固定部16a位于板簧16的板面的中央部。固定部16a载置支承于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并利用小螺钉30固定于支承构件底座24。由此,板簧16被固定于支承构件底座24。板簧左右片16b、16c与固定部16a的左右两侧部分别相连而向斜上方内侧折回而构成。也就是说,板簧左右片16b、16c与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构成为沿着安装基座12的厚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相应地构成为倾斜面。另外,如图4所示,板簧左右片16b、16c与在从与安装基座12的板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相互不平行相应地相互不平行地配置。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并收容于由板簧左右片16b、16c夹着的空间38。沿着上下方向倾斜了的板簧左右片16b、16c与安装基座12的沿着同向(厚度方向)倾斜的左右侧面12c、12d卡合。在板簧左右片16b、16c的后部侧、即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的入口侧形成有朝向后方扩开而对安装基座12的滑动进入进行引导的引导部16i、16j。
柄部16d与固定部16a的后部相连而构成。在柄部16d形成有开口部40。从支承构件底座24侧的顶面24a向上方突出的螺栓顶端36a进入开口部40。在开口部40的后边,与柄部16d连续地切起有爪16h(切起(日文:切り起こし)凸爪),爪16h朝向前方斜上方突出形成。在将内后视镜10安装于安装基座12之际,在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空间38而到达了支承构件底座24的预定的安装位置(安装适当位置)时,爪16h与安装基座12的后端面12g卡合而抑制安装基座12的返回。在固定部16a与柄部16d的边界形成有使柄部16d朝上弯折的第1弯折部16e。由此,柄部16d与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分离地(浮起地)配置。在柄部16d上,在向后方(自由端侧)与第1弯折部16e分开的位置依次形成有使柄部16d恢复成与固定部16a大致平行的面的第2弯折部16f、使柄部16d进一步朝下弯折的第3弯折部16g。柄部16d的比第2弯折部16f靠后侧(自由端侧)的部分配置于比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的外周缘靠外侧的位置。由此,在为了从安装基座12拆卸内后视镜10而利用手指按下柄部16d而使爪16h从安装基座12的后端面12g脱开时,不被支承构件底座24妨碍而能够按下柄部16d。第1弯折部16e形成于面临开口部40的位置而较薄弱,也就是说易于弹性变形,因此,若利用手指按下柄部16d,则柄部16d以第1弯折部16e为中心向下动作。由此,能够使爪16h从安装基座12的后端面12g比较容易地脱开。
在固定部16a的面内的靠前的位置形成有两个山状的突起16k(凸部)。这两个突起16k分别抵接于与板簧16嵌合着的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的前部左右位置,分别支承该前部左右位置。
在支承构件20设置有滑动卡定部42。在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空间38而到达了支承构件底座24的预定的安装位置(安装适当位置)时,滑动卡定部42与安装基座12的前端面12h抵接而使安装基座12的滑动动作停止。对于该滑动卡定部42,在图1、图3、除此之外的图中示出有不同的结构。即,图1、图3所示的滑动卡定部42是使板簧16的前端部呈直角朝上弯折而构成的。除了图1、图3以外的图所示的滑动卡定部42是在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的前部形成有呈直角切起的壁作为支承构件底座24的构造的一部分而构成的。对于这些任意的结构,滑动卡定部42都进行同样的动作。即,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空间38而到达支承构件底座24的预定的安装位置(安装适当位置),爪16h与安装基座12的后端面12g卡合,与此同时或大致同时安装基座12的前端面12h与滑动卡定部42抵接。由此,滑动卡定部42使安装基座12的滑动动作停止。
参照图5~图8对以手工作业借助安装基座12将以上的结构的内后视镜10(图2)安装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14(图8B、图8D)的靠车室内侧的面14a的步骤进行说明。
(1)将安装基座粘接固定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14(图8B、图8D)的靠车室内侧的面14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部。
(2)准备已安装有支承构件20的内后视镜10。在支承构件20的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安装有板簧16。
(3)图5表示安装基座12即将滑动进入支承构件底座24的板簧16之前的状态。从该状态起使安装基座12朝向被板簧左右片16b、16c夹着的空间38滑动进入。安装基座12固定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14,因此,该滑动进入实际上通过相对于静止着的安装基座12使内后视镜10侧向与安装基座12的滑动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来进行。即,使内后视镜10沿着前挡风玻璃14从车室内的上侧朝向下侧移动。
(4)若使安装基座12向空间38滑动进入,则安装基座12的沿着厚度方向倾斜的左右侧面12c、12d以及沿着相同方向倾斜的板簧左右片16b、16c逐渐嵌合。由此,安装基座12沿着与滑动进入方向正交的面的各方向(上下左右的全方向)的移动被卡定,仅在沿着安装基座12的面的滑动方向上能够移动。安装基座12能够几乎没有阻力地滑动进入,直到安装基座12到达突起16k为止。若达到安装基座12的前端面12h的下端角部与突起16k抵靠的图6的状态,则滑动进入被暂时卡定。
(5)若从图6的状态起稍微施力而使安装基座12进一步滑动进入,则安装基座12的前端面12h的下端角部被推到突起16k上。与此相伴,板簧左右片16b、16c相对于左右侧面12c、12d的嵌合力变大,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按压抵接爪16h,按下柄部16d而使第1弯折部16e弹性变形。不过,在该时间点,还未进行螺栓36(图3)的拧入,因此,虽然滑动阻力稍微变大,但安装基座12比较容易地在空间38进一步滑动进入。在该滑动进入之际,表面12a的靠前部位在突起16k的顶部上滑动,靠后部位在爪16h上滑动,左右侧面12c、12d在板簧左右片16b、16c的内周面上滑动。之后,若安装基座12越过爪16h,则爪16h与安装基座12的后端面12g卡合。与此同时,安装基座12的前端面12与滑动卡定部42抵接而被卡定,停止滑动进入。在安装基座12越过爪16h而爪16h与安装基座12的后端面12g卡合时获得点击感,因此,安装作业者能够容易地感知安装基座12到达了预定的安装位置。图7表示停止滑动进入而滑动进入动作结束、安装基座12配置到支承构件底座24的预定的安装位置(安装适当位置)的状态。
(6)将螺栓36从支承构件底座24的下侧插入螺纹孔34并利用工具将螺栓36拧入(图8B)。在进行该作业之际,在图3中使支承构件主体22以转动连结部26为中心向车辆后方侧(图3的左侧)大幅度倾动,从而支承构件主体22能够不妨碍螺栓36的操作。螺栓顶端36a穿过板簧16的开口部40而与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抵接。若使螺栓36克服板簧16的弹簧力而进一步拧入,则螺栓顶端36a将安装基座12上推(实际上,支承构件底座24相对于静止着的安装基座12下降)。由此,板簧左右片16b、16c相对于左右侧面12c、12d的该嵌合力增大。该嵌合力一达到预定的大小,就结束螺栓36的拧入。这样一来,板簧左右片16b、16c与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弹性嵌合,其结果,支承构件底座24没有晃动地被固定于安装基座12。能够根据内后视镜10的重量调整弹性嵌合的嵌合力的大小。即,在内后视镜10的重量较大的情况下,与重量较小的情况相比,增大螺栓36的拧入量。由此,增大该嵌合力而增大内后视镜10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安装强度。由此,即使内后视镜10是具有重量的电子镜、大型内后视镜,也能够将内后视镜10牢固地支承于安装基座12,因此,能够在安装后的车辆的使用时难以产生内后视镜10的晃动。另外,利用安装基座12与板簧16的嵌合力进行安装,因此,无需使螺栓顶端36a咬入安装基座12。因而,螺栓顶端36a是非尖锐形状(即,平坦面、弯曲的凸面等),由此,能够抑制由螺栓顶端36a和安装基座12的磨损导致的晃动的产生。如以上这样,成为支承构件底座24可靠地固定到安装基座12的状态,结束安装。图8表示该安装结束了时的状态。之后,外观设计用的罩(未图示)被安装固定于支承构件底座24。此外,通过利用螺栓36的拧入而将支承构件底座24上推,即使爪16h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卡合脱开,这也不成为问题。其中一个理由在于,在该卡合脱开的时间点,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与板簧左右片16b、16c的嵌合力已经增大,而成为安装基座12无法相对于板簧16滑动的状态。另外,另一个理由在于,在内后视镜10安装到前挡风玻璃14的状态下,内后视镜10的重量沿着将安装基座12和板簧16组装的方向(即,滑动进入方向)起作用。因而,在安装结束了的时间点,即使爪16h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卡合脱开了,内后视镜10也不会由于通常的车辆行驶而从安装基座12脱落。
利用图9对支承构件底座24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安装完成了的图8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支承位置与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嵌合位置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此,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支承位置是两个突起16k、16k和螺栓顶端36a对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进行支承的支承位置。另外,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嵌合位置是板簧左右片16b、16c对安装基座12的左右侧面12c、12d进行嵌合的嵌合位置。图9相当于在图8C中透视安装基座12的状态。将由两个突起16k、16k对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进行支承的支承位置设为P1、P2,将螺栓顶端36a对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进行支承的支承位置设为P3。另外,将板簧左右片16b、16c相对的以阴影线表示的区域设为Z。支承位置P1、P2和支承位置P3的排列方向即相对方向(即,车辆的前后方向)与板簧左右片16b、16c的相对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相互交叉。另外,支承位置P1、P2和支承位置P3隔着区域Z而分别配置于区域Z的两外侧位置。根据该位置关系,在稳定地支承着安装基座12的状态下,能够使板簧16与安装基座12嵌合。特别是根据该实施方式,利用支承位置P1、P2、P3来3点支承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因此,获得特别稳定的支承状态。
出于内后视镜10的修理、更换等目的,能够从内后视镜10安装于安装基座12的图8的状态起以如下步骤进行将内后视镜10从安装基座12拆卸的操作。
(1)从支承构件底座24拆卸未图示的罩。
(2)利用工具使螺栓36转动而使该螺栓36松动,从安装基座12的表面12a拉开螺栓顶端36a。由此,板簧16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嵌合力被减弱。在进行该作业之际,在图3中使支承构件主体22以转动连结部26为中心向车辆后方侧(图3的左侧)大幅度倾动,从而支承构件主体22能够不妨碍螺栓36的操作。
(3)一边利用单手的手指按压柄部16d而使第1弯折部16e(图1)弹性变形,一边使爪16h相对于安装基座12的卡合脱开,利用另一只手抓住内后视镜主体18而提升该内后视镜主体18。由此,内后视镜10从安装基座12脱落。
从内后视镜10安装于安装基座12的图8的状态起,对内后视镜10施加了冲击时的内后视镜10的回避动作如下这样进行。若乘员与内后视镜主体18碰撞等而对内后视镜10施加外力,则在图3中,首先,支承构件主体22以转动连结部26为中心转动而释放该外力(第1阶段的回避动作)。若继续施加外力而支承构件主体22的上部倾斜面22a(转动被卡定部)与支承构件底座24的下表面24c(转动卡定部)抵接,则支承构件主体22的转动被机械地卡定。若从该状态起进一步对内后视镜10施加预定值以上的外力,则安装基座12与板簧16之间的嵌合脱开(此时,板簧16被弹性破坏),内后视镜10连同支承构件20一起从安装基座12脱落(第2阶段的回避动作)。由此,确保该乘员的安全。
此外,在内后视镜10连同支承构件20一起从安装基座12脱落的动作形态中,根据施加于内后视镜主体18的外力的方向存在“旋转脱落”和“滑动脱落”。旋转脱落是指如下动作:支承构件20以支承于安装基座12的任意的支承位置为支点以其他支承位置侧从安装基座12剥离(即,该其他支承位置侧与前挡风玻璃14分离)的方式旋转(此时,板簧16被弹性破坏),从而支承构件20从安装基座12脱落。滑动脱落是如下动作:以使安装基座12向滑动进入方向进一步强制进入的方式支承构件20沿着前挡风玻璃14的倾斜朝向车辆前方斜下方滑动(此时,板簧16被弹性破坏),从而支承构件20从安装基座12脱落。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也能够引起旋转脱落和滑动脱落中的任意的脱落动作。
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由沿着与板簧左右片16b、16c的相对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起来的两个突起16k、16k构成了凸部,凸部的结构和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能够由沿着与板簧左右片16b、16c的相对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1根突条16k’构成凸部。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中,在板簧16构成凸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在支承构件底座24的顶面24a自身构成凸部。
《实施方式2》
在所述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中,由枢轴构成了将支承构件主体22转动自由地连结于支承构件底座24的转动连结部26,该枢轴由球窝接头构成(参照图3),转动连结部的构造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由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仅1根转动轴线的枢轴构成转动连结部。对如此构成转动连结部的车辆用内后视镜的另一实施方式(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此外,实施方式2中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除了转动连结部的构造之外,使用了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造。因而,实施方式2的安装构造构成为,安装于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的安装基座12相同的安装基座12。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通用的各部分分别使用与在实施方式1所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在实施方式2中,省略该通用的该各部分的说明。
在图11A~图11C中,内后视镜50具有内后视镜主体18(车载装置主体、车载视觉辨认装置主体)和支承构件52(支承部)。内后视镜主体18借助支承构件52安装于安装基座12(图14)。支承构件52具有支承构件主体54(支承部主体)和支承构件底座56(支承部底座)。支承构件主体54和支承构件底座56分别由例如铝、钢等金属的一体铸造品或者一体切削品、或PA+GF树脂等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在支承构件主体54和支承构件底座56分别由强化树脂的一体成形品构成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增加强度,也能够设为埋入有金属构件的嵌入成形品。支承构件主体54的上端部利用转动连结部58能够转动地连结于支承构件底座56。由此,支承构件主体54能够倾动地支承于支承构件底座56。转动连结部58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仅具有1根转动轴线60的枢轴构成。转动轴线60是在内后视镜50安装到安装基座12的状态下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且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60。转动连结部58利用该转动轴线60将支承构件主体54以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能够倾动、且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不能倾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承构件底座56。倾动方向在图11A中以箭头R表示。驾驶员以手动操作调整支承构件主体5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以转动轴线60为中心的倾动角度,从而驾驶员能够将内后视镜主体18的高度调整成自身所期望的高度。内后视镜主体18沿着全方向能够倾动地连结于支承构件主体54的下端的枢轴62。枢轴62由球窝接头构成。因而,驾驶员能够沿着全方向调整内后视镜主体18的镜面的角度。在支承构件底座56的顶面56a利用3根小螺钉30固定有板簧16。板簧16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板簧16相同的物品。在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上部形成有向与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中心轴线64正交的后方向伸出来的伸出部56b。在此,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中心轴线64是与支承构件底座56的顶面56a正交、且通过支承构件底座56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和转动轴线60的轴线。在伸出部56b以沿着该伸出部56b的板厚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螺纹孔66(图14)。螺纹孔66的轴线与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中心轴线64平行地配置。钢制的螺栓36从伸出部56b的下表面侧拧入螺纹孔66。螺栓36是与实施方式1中的螺栓36相同的物品。若将螺栓36拧入支承构件底座56,则螺栓顶端36a从支承构件底座56的顶面56a向上方突出。顶面56a按压抵接于与板簧16嵌合着的安装基座12(图14)的表面12a的后部,支承该后部。若克服板簧16的弹簧力而将螺栓36进一步拧入,则该按压力增大,安装基座12与板簧16之间的嵌合力增大。能够利用螺栓36的拧入量调整该嵌合力。在支承构件底座56的顶面56a形成有滑动卡定部68。滑动卡定部68由从顶面56a呈一级台阶立起的壁面构成。滑动卡定部68在顶面56a中配置于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的方向的下游侧位置。在将内后视镜50安装于安装基座12之际,滑动卡定部68与滑动进入了的安装基座12的前端面12h(图14)抵接而使安装基座12的滑动动作停止。
参照图12对图11A~图11C的支承构件52的构成零部件进行说明。此外,图12的板簧16的板簧左右片16b、16c的构造与在图11A、图11B中所示的板簧左右片16b、16c稍微不同。即,图12的板簧左右片16b、16c在安装基座12滑动进入的方向的中途位置形成有缺口17而沿着滑动进入方向分别一分为二。板簧16除了具有缺口17之外,是与图11的板簧16相同的物品。板簧16被3根小螺钉30固定于支承构件底座56的顶面56a。顶面56a的3个螺纹孔70是用于分别拧入3个小螺钉30的螺纹孔。另外,顶面56a的1个螺纹孔66是用于从伸出部56b的下表面侧拧入螺栓36的螺纹孔。
在支承构件底座56的侧面形成有与转动轴线60同轴配置的圆柱状的轴72。轴72的一端与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一侧的壁部56c相连。轴72的另一端设为自由端。在轴72的中心轴线上(即,转动轴线60上)形成有螺纹孔74。螺纹孔74在轴72的自由端开口。在轴72的外周,与轴72同轴地形成有半圆状的空隙76。在空隙76的最深部的壁面即壁部56c的内壁面56d中,3个钢球78以稍大于其直径的一半的深度被埋入而被固定。因而,3个钢球78的直径的剩余的稍小于一半的部分从内壁面56d分别突出。3个钢球78沿着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每隔120度地以等间隔配置(参照图13A)。3个钢球78形成为能够将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设定为以3个阶段进行切换。
在图12中,在支承构件主体54的上部形成有与转动轴线60同轴地配置的圆筒部80。圆筒部80的一端与比圆筒部80大径的圆盘部82同轴地相连。圆筒部80的另一端设为自由端。在圆筒部80和圆盘部82中,与圆筒部80和圆盘部82同轴地贯通形成有具有均匀的内径的空心部84。一边将轴72插入空心部84,一边将圆盘部82和圆筒部80收容于空隙76,从而支承构件主体54绕转动轴线60的轴线的方向转动自由地(即,能够倾动地)支承于支承构件底座56。在该状态下,在圆筒部80的外周松弛地(即,能够沿着轴向压缩、拉伸地)嵌有金属制的螺旋弹簧86(抵接面按压弹簧)。此时,螺旋弹簧86的一端被抵接支承于圆盘部82的一个面82a。螺旋弹簧86与圆筒部80相比轴向上较长,因此,螺旋弹簧86的另一端相对于圆筒部80的自由端向外方突出。金属垫圈88与螺旋弹簧86的另一端抵接。在金属垫圈88的中心部形成有螺纹通孔88a。通过将连结螺钉90穿过螺纹通孔88a而拧入螺纹孔74,利用金属垫圈88按压螺旋弹簧86。由此,支承构件主体54与支承构件底座56连结,支承构件主体54不会从支承构件底座56脱出。连结螺钉90配置于转动轴线60上。利用螺旋弹簧86的按压力,支承构件底座56的壁部56c的内壁面56d(抵接面)与支承构件主体54的圆盘部82的另一个面82b(抵接面)隔着3个钢球78而按压抵接。内壁面56d和另一个面82b是转动轴线60的周围的面。对用于利用钢球78将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以3个阶段进行切换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圆盘部82的另一个面82b中,形成有以3个钢球78能够出入的方式嵌入的凹处82c(图15)。对于每1个钢球78,凹处82c在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上以相同间隔形成有3处(参照图13A)。由此,若使支承构件主体54相对于支承构件底座56倾动(即,沿着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转动),则埋入到支承构件底座56的壁部56c的内壁面56d的3个钢球78依次向3处凹处82c移动而嵌入。由此,能够将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例如像图13A所示那样每隔28度地以3个阶段进行切换。此外,图13A表示将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设定到中立位置(即3个阶段的第2阶段的位置)的状态。能够利用连结螺钉90的拧入量来调节支承构件底座56对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即,从拧入连结螺钉90而金属垫圈88使螺旋弹簧86开始压缩到金属垫圈88碰到轴72的端面72a而停止拧入为止的量被设定为连结螺钉90的拧入范围。拧入范围相当于非压缩状态下的螺旋弹簧86的长度与圆筒部80的长度之差。在拧入范围内越拧入连结螺钉90,螺旋弹簧86越被压缩而抵接面56d、82b间的按压力越大。其结果,抵接面56d、82b间的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的滑动阻力变大,支承构件底座56对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变大。通过根据支承构件主体54的长度、内后视镜主体18的重量来调节拧入量,能够将支承构件底座56保持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调整成恰当的大小。例如,在支承构件主体54的长度较长的情况、内后视镜主体18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也就是说,对转动连结部58施加较大的力矩的情况)下,增大连结螺钉90的拧入量,从而能够提高保持力而抑制支承构件主体54的振动。
此外,如图12所示,也能够替代钢球78而将树脂垫圈79放在轴72上并收容于空隙76。在图12的例子中,由丙烯酸树脂等形成的两张树脂垫圈79重叠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利用螺旋弹簧86的按压力,支承构件底座56的壁部56c的内壁面56d和支承构件主体54的圆盘部82的另一个面82b隔着两张树脂垫圈79而按压抵接。若使支承构件主体54相对于支承构件底座56倾动,则在两张树脂垫圈79之间产生滑动。由此,能够无级调整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另外,替代借助别的构件(在上述的例中,是钢球78或树脂垫圈79)使支承构件底座56的抵接面56d与支承构件主体54的抵接面82b抵接滑动,也能够不借助别的构件而直接使它们抵接滑动,从而无级调整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
另外,如图12所示,也能够使用1张金属制的板簧92(抵接面按压弹簧)来替代螺旋弹簧86和金属垫圈88的组合。板簧92在面的中央具有圆形的中央部92a,具有从中央部92a的外周向四方延伸了的4根腿部92b。各腿部92b在与中央部92a之间的边界附近相互被朝内弯折,进一步在自由端附近朝外弯折。在中央部92a的中心形成有螺纹通孔92c。在使用板簧92的情况下,支承构件底座56和支承构件主体54如下这样被组装。一边将轴72插入空心部84,一边将圆盘部82和圆筒部80收容于空隙76。由此,支承构件主体54绕转动轴线60的轴线的方向转动自由地(即,能够倾动地)支承于支承构件底座56。在该状态下,在圆筒部80的外周松弛地(即,能够沿着轴向压缩、拉伸地)嵌有板簧92。此时,板簧92的中央部92a与轴72的端面72a相对,4根腿部92b以包围圆筒部80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各腿部92b的自由端被抵接支承于圆盘部82的一个面82a。在轴72的端面72a与板簧92的中央部92a的相对面之间形成有空隙。通过将连结螺钉90穿过螺纹通孔92c而拧入螺纹孔74,利用连结螺钉90的头按压板簧92的中央部92a。由此,支承构件主体54与支承构件底座56连结,支承构件主体54不会从支承构件底座56脱出。连结螺钉90配置于转动轴线60上。通过按压板簧92的中央部92a,在腿部92b产生挠曲(弹性变形)。由该腿部92b的挠曲产生的按压力施加于圆盘部82的一个面82a。利用该按压力,支承构件底座56的壁部56c的内壁面56d(抵接面)与支承构件主体54的圆盘部82的另一个面82b(抵接面)隔着3个钢球78或树脂垫圈79按压抵接。能够利用连结螺钉90的拧入量来调节支承构件底座56对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即,从拧入连结螺钉90而连结螺钉90的头开始压缩板簧92到板簧92的中央部92a碰到轴72的端面72a而停止拧入为止的量被设定为连结螺钉90的拧入范围。拧入范围相当于非压缩状态下的板簧92的中央部92a与轴72的端面72a之间的所述空隙的沿着转动轴线60的方向的长度。在拧入范围内越拧入连结螺钉90,板簧92越被压缩(即,腿部92b挠曲),抵接面56d、82b间的按压力越大。其结果,抵接面56d、82b间的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的滑动阻力变大,支承构件底座56对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变大。通过根据支承构件主体54的长度、内后视镜主体18的重量调节拧入量,能够将支承构件底座56保持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调整成恰当的大小。例如,在支承构件主体54的长度较长的情况、内后视镜主体18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也就是说,对转动连结部58施加较大的力矩的情况)下,通过增大连结螺钉90的拧入量,能够提高保持力而抑制支承构件主体54的振动。
在将支承构件底座56和支承构件主体54组装了之后,支承构件底座56和转动连结部58从左右罩上外观设计用的罩94A、94B而从外看不见。
图13A、图13B、图13C分别表示由以上的构成零部件构成的支承构件52的侧视图、俯视图、主视图。在这些图中,支承构件52以沿着铅垂方向配置了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中心轴线64的姿势图示。另外,示出有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调整采用由钢球78进行的3个阶段的切换式、将倾动角度设定到中立位置(即3个阶段的第2阶段的位置)的状态。另外,抵接面按压弹簧采用了螺旋弹簧86。支承构件主体54沿着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能够转动地与支承构件底座56连结。在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下表面的正面侧形成有转动卡定部96A,在其背面侧形成有转动卡定部96B。支承构件主体54的正面侧的圆盘部82的正下的部位构成与转动卡定部96A抵接的转动被卡定部98A。支承构件主体54的背面侧的圆盘部82的正下的部位构成与转动卡定部96B抵接的转动被卡定部98B。支承构件主体54向正面方向(即车辆后方向)的转动动作通过转动被卡定部98A与转动卡定部96A抵接而被机械地卡定。另外,支承构件主体54向背面方向(即车辆前方向)的转动动作通过转动被卡定部98B与转动卡定部96B抵接而被机械地卡定。
图14表示图13C的A-A向视截面(剖切端面)。在图14中,以将支承构件52安装固定到安装基座12的状态表示。在支承构件主体54形成有空心部53。空心部53的下端在枢轴62的表面的一部分开口而构成了下侧开口部53a。空心部53的上端正面侧在支承构件主体54的正面开口而构成了上侧正面开口部53b。空心部53的上端背面侧在支承构件主体54的背面开口而构成了上侧背面开口部53c。连接车身侧和内后视镜主体18内的各种电气安装品的线束(未图示)穿过空心部53。
图15表示图13A的B-B向视位置的局部放大截面。图15表示以通过转动轴线60和支承构件底座56的中心轴线64的铅垂面剖切的转动连结部58。在支承构件底座56的壁部56c的内壁面56d上,在沿着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每隔120度的等间隔的位置形成有3个凹处56e。在各凹处56中,钢球78分别以稍大于其直径的一半的深度被埋入而被固定。因而,各钢球78的一部分从内壁面56d突出。在支承构件主体54的圆盘部82的另一个面82b形成有凹处82c。在各凹处82c以能够出入的方式嵌入有钢球78的突出来的所述部分。圆盘部82被螺旋弹簧86向壁部56c的方向按压。由此,支承构件底座56的壁部56c的内壁面56d与支承构件主体54的圆盘部82的另一个面82b隔着3个钢球78按压抵接。此时,钢球78的所述突出来的部分嵌入凹处82c,因此,能够稳定地保持支承构件主体54相对于支承构件底座56的倾动角度。若向支承构件主体54施加绕转动轴线60的方向的预定值以上的转动力,则钢球78克服螺旋弹簧86的按压力而从凹处82c脱出,能够嵌入沿着周向相邻的别的凹处82c。由此,能够将支承构件主体54的倾动角度变更成3个阶段。
借助安装基座12将以上的结构的内后视镜50(图11A~图11C)安装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靠车室内侧的面的步骤与在实施方式1中进行了说明的内后视镜10的安装步骤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为了相对于安装基座12拆装内后视镜50而对螺栓36进行操作之际,预先使支承构件主体54以转动连结部58为中心向车辆后方侧大幅度倾动而退避,从而支承构件主体54能够不妨碍螺栓36的操作。
从内后视镜50借助安装基座12安装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靠车室内侧的面的状态起,对内后视镜50施加了冲击时的内后视镜50的回避动作如下这样进行。若乘员与内后视镜主体18碰撞等而对内后视镜50施加朝向车辆前方的外力,则在图11A中,首先,支承构件主体54以转动连结部58为中心向车辆前方转动而释放该外力(第1阶段的回避动作)。若继续施加外力而支承构件主体54的转动被卡定部98B与支承构件底座56的转动卡定部96B抵接,则支承构件主体54的转动被机械地卡定。若从该状态起进一步对内后视镜50施加朝向车辆前方的预定值以上的外力,则安装基座12与板簧16之间的嵌合脱开(此时,板簧16被弹性破坏),内后视镜50连同支承构件52一起从安装基座12脱落(第2阶段的回避动作)。该脱落的动作形态能产生旋转脱落和滑动脱落中的任意脱落。由此,确保该乘员的安全。
不过,作为以往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存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内后视镜的安装构造,在该以往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中,支承部具有:支承部底座,其供板簧安装;和支承部主体,其利用主体转动连结部转动自由地与该支承部底座连结而支承车载装置的车载装置主体。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内后视镜的安装构造与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两个阶段的回避动作。不过,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安装构造无法进行滑动脱落动作。另外,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螺栓(12)无法进行保持力的精细的调整。另外,即使暂时调整保持力,螺栓(12)仅稍微松动,保持力就大幅度地降低,因此,在车辆行驶中易于在镜主体产生颤振。相对于此,实施方式2的内后视镜50的安装构造能够进行旋转脱落动作和滑动脱落动作中的任意脱落动作。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内后视镜的安装构造,在转动连结部58与连结螺钉90之间配置有抵接面按压弹簧(螺旋弹簧86或板簧92),因此,能够利用连结螺钉90的拧入量精细地调整支承构件底座56保持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因而,在支承构件主体54的长度较长的情况、内后视镜主体18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也就是说,对转动连结部58施加较大的力矩的情况)下,增大连结螺钉90的拧入量,从而能够提高保持力而抑制支承构件主体54的振动。另外,在转动连结部58与连结螺钉90之间配置有抵接面按压弹簧86或92,因此,即使连结螺钉90稍微松动,也能够抑制保持力也大幅度地降低。
另外,作为以往的安装构造,存在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内后视镜的安装构造,在该以往的安装构造中,支承部具有:支承部底座;和支承部主体,其利用转动连结部转动自由地与该支承部底座连结而支承车载装置的车载装置主体。不过,基于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安装构造的回避动作是1个阶段,因此,无法实现基于内后视镜的脱落的回避动作。另外,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安装构造无法调整支承部底座保持支承部主体的保持力。相对于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内后视镜的安装构造,能够实现两个阶段的回避动作,而且能够进行旋转脱落动作和滑动脱落动作中的任意脱落动作。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内后视镜的安装构造,在转动连结部58与连结螺钉90之间配置有抵接面按压弹簧86或92,因此,能够利用连结螺钉90的拧入量精细地调整支承构件底座56保持支承构件主体54的保持力。
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由沿着与板簧左右片16b、16c的相对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起来的两个突起16k、16k构成了凸部,但凸部的结构和配置并不限于此。例如,如作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说明的图10所示,能够由沿着与板簧左右片16b、16c的相对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1根突条16k’构成凸部。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在板簧16构成了凸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在支承构件底座56的顶面56a自身构成凸部。
在所述实施方式1、2中,通过由小螺钉30(图1、图12等)进行的螺纹固定来进行了板簧16相对于支承构件20、52(支承构件底座24,56)的安装,板簧相对于支承构件的安装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将板簧配置于树脂成形支承构件的模具内而利用嵌入成形将板簧安装于支承构件。另外,作为别的方法,在板簧和支承构件开设铆钉通孔,将铆钉从板簧的铆钉通孔穿向支承构件的铆钉通孔,在支承构件的背侧对铆钉的顶端进行铆接,从而能够将板簧安装于支承构件。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2中,在支承构件底座中,将凸部配置于安装基座的滑动进入方向的前方侧,将螺栓顶端配置到该安装基座的滑动进入方向的后方侧,也能够与此相反,将凸部配置于安装基座的滑动进入方向的后方侧,将螺栓顶端配置于该安装基座的滑动进入方向的前方侧。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2中,按压安装基座的螺栓设为1根,也能够将该螺栓设为两根以上。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2中,支承构件被分割成支承构件底座和支承构件主体而构成,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有未被分割成支承构件底座和支承构件主体的一体构造的支承构件的内后视镜。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2中,内后视镜分割成支承构件和内后视镜主体而构成,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未分割成支承构件和内后视镜主体的一体构造的(即,一体地具有支承部)内后视镜。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1、2中,对将本发明适用到内后视镜(车载视觉辨认装置)的安装构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车载照相机等其他车载装置的安装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后视镜(车载装置);12、安装基座;12a、表面;12b、背面;12c、左侧面;12d、右侧面;12e、左边缘;12f、右边缘;12g、后端面;12h、前端面;14、前挡风玻璃;14a、车室内侧的面;16、板簧;16a、固定部;16b、板簧左片;16c、板簧右片;16d、柄部;16e、第1弯折部;16f、第2弯折部;16g、第3弯折部;16h、爪;16i,16j、引导部;16k、突起(凸部);16k’、突条(凸部);17、缺口;18、内后视镜主体(车载装置主体;车载视觉辨认装置主体);20、支承构件(支承部);22、支承构件主体(支承部主体);22a、上部倾斜面(转动被卡定部);24、支承构件底座(支承部底座);24a、顶面;24b、伸出部;24c、下表面(转动卡定部);26、转动连结部;28、枢轴;30、小螺钉;32、中心轴线;34、螺纹孔;36、螺栓;36a、螺栓顶端;38、空间;40、开口部;42、滑动卡定部;P1、P2、P3、支承位置;Z、板簧左右片相对的区域;50、内后视镜(车载装置);52、支承构件(支承部);53、空心部;53a、下侧开口部;53b、上侧正面开口部;53c、上侧背面开口部;54、支承构件主体(支承部主体);56、支承构件底座(支承部底座);56a、顶面;56b、伸出部;56c、壁部;56d、内壁面(抵接面);56e、凹处;58、转动连结部;60、转动轴线;62、枢轴;64、中心轴线;66、螺纹孔;68、滑动卡定部;70、螺纹孔;72、轴;72a、端面;74、螺纹孔;76、空隙;78、钢球(别的构件);79、树脂垫圈(别的构件);80、圆筒部;82、圆盘部;82a、一个面;82b、另一个面(抵接面);82c、凹处;84、空心部;86、螺旋弹簧(抵接面按压弹簧);88、金属垫圈;88a、螺纹通孔;90、连结螺钉;92、板簧;92a、中央部;92b、腿部;92c、螺纹通孔;94A、罩;94B、罩;96A、转动卡定部;96B、转动卡定部;98A、转动被卡定部;98B、转动被卡定部。

Claims (13)

1.一种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是用于将车载装置以能够脱落的方式安装于在车室内固定的安装基座的车载装置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安装构造具有:所述车载装置的支承部;板簧,其安装于该支承部;以及螺栓,其拧入该支承部,
所述板簧具有隔着空间相对的板簧左右片,
所述板簧具有如下构造:使所述安装基座滑动进入并收容于所述空间,由于该收容,使所述安装基座在与该滑动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该板簧嵌合,
所述螺栓以如下方式拧入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安装基座与所述板簧嵌合了的状态下被拧入,利用螺栓顶端即所述螺栓的顶端按压所述安装基座的表面,而在该安装基座与所述板簧左右片之间产生适当的嵌合力,从而使该安装基座和该板簧左右片弹性嵌合,
所述安装构造构成为,利用所述弹性嵌合并借助所述板簧将所述车载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且在该安装状态下,在对该车载装置施加了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所述弹性嵌合脱开而使该车载装置从该安装基座脱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该安装构造构成为,能够利用所述螺栓的拧入量来调整所述安装基座与所述板簧左右片之间的嵌合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与所述安装基座的所述表面的与所述螺栓顶端所抵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抵接的凸部,
所述螺栓顶端与所述凸部的排列方向即相对方向设定成与所述板簧左右片的相对方向交叉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螺栓顶端和所述凸部隔着所述板簧左右片相对的区域而分别配置于该区域的两外侧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螺栓由1根螺栓构成,所述凸部由沿着与所述板簧左右片的相对方向平行的方向排列起来的两个突起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螺栓顶端是非尖锐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板簧于在所述安装基座进行所述滑动进入之际与该安装基座面对的位置具有柄部,
所述柄部具有爪,
该安装构造构成为,在使所述安装基座进行所述滑动进入之际,该安装基座一边使所述柄部弹性变形并越过所述爪,一边进入所述空间,若该安装基座越过该爪而到达预定的安装位置,则该爪利用所述柄部的弹性而与该安装基座的预定位置卡合,抑制该安装基座的返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柄部具有使所述螺栓顶端进入的开口部。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支承部底座,其供所述板簧安装;和支承部主体,其借助转动连结部而转动自由地与该支承部底座连结,并支承所述车载装置的车载装置主体,
该安装构造构成为,在对所述支承部主体施加了外力时,在所述弹性嵌合脱开之前所述支承部主体相对于所述支承部底座以所述转动连结部为中心转动而释放该外力,在该支承部主体的转动在转动范围的端部被机械地卡定了之后,在进一步对该支承部主体施加了预定值以上的外力时,由所述板簧进行的所述弹性嵌合脱开而所述车载装置从所述安装基座脱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支承部底座具有限制所述支承部主体的转动范围的转动卡定部,
所述转动卡定部用于在所述支承部主体的转动角度达到预定值时与该支承部主体的转动被卡定部抵接而将该支承部主体的进一步的转动机械地卡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该安装构造构成为,能够借助所述转动连结部使所述支承部主体转动而从所述螺栓的操作位置退避。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转动连结部的转动轴线在该安装构造搭载到车辆的状态下配置成沿着车辆宽度方向且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其中,
所述转动连结部具有如下构造:利用配置到所述转动轴线上的连结螺钉将所述支承部底座和所述支承部主体连结成该支承部底座和该支承部主体能够相互转动,
所述支承部底座和所述支承部主体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配置成在所述转动连结部中直接地抵接、或隔着别的构件间接地抵接而能够沿着绕所述转动轴线的方向相互滑动,
在所述转动连结部与所述连结螺钉之间配置有按压所述抵接面彼此的抵接面按压弹簧,
该安装构造构成为,能够利用所述连结螺钉的拧入量来调节所述抵接面按压弹簧对所述抵接面彼此的按压力,从而调整使所述支承部主体转动所需要的外力的大小。
CN201880018201.0A 2017-03-13 2018-02-07 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 Active CN1104187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7693 2017-03-13
JP2017047693 2017-03-13
PCT/JP2018/004217 WO2018168265A1 (ja) 2017-03-13 2018-02-07 車載装置の脱落機構付き取付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8737A CN110418737A (zh) 2019-11-05
CN110418737B true CN110418737B (zh) 2023-03-31

Family

ID=63522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8201.0A Active CN110418737B (zh) 2017-03-13 2018-02-07 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5876B2 (zh)
JP (1) JP6935487B2 (zh)
CN (1) CN110418737B (zh)
DE (1) DE112018001306T5 (zh)
WO (1) WO20181682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16637B4 (de) * 2017-09-20 2021-04-22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Haltevorrichtung zum Halten einer Fahrzeugkomponente an einer Scheibenfläche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eine derartige Vorrichtung umfassendes Kraftfahrzeug
JP7137587B2 (ja) * 2018-01-31 2022-09-14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回転取付式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取付型車載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ベース
JP2020053734A (ja) * 2018-09-25 2020-04-02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電子ミラーシステム
KR102109386B1 (ko) * 2020-02-14 2020-05-12 (주)경덕산업 차량 룸미러 고정 브라켓용 인써트 및 브라켓
CN218661581U (zh) * 2020-03-10 2023-03-21 金泰克斯公司 后视装置及用于将后视组件安装到车辆的系统
KR102433752B1 (ko) * 2020-11-25 2022-08-18 주식회사 에스엠알오토모티브모듈코리아 미러를 차량의 내부에 부착하기 위한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내부미러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1251A (en) * 1958-06-09 1964-04-28 Libbey Owens Ford Glass Co Mirror mounting assembly
JPS4713386Y1 (zh) 1969-03-13 1972-05-16
US3928894A (en) * 1974-11-26 1975-12-30 Illinois Tool Works Adhesive mounting device
JPS6126648U (ja) * 1984-07-23 1986-02-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室内鏡取付構造
US4930742A (en) * 1988-03-25 1990-06-05 Donnelly Corporation Rearview mirror and accessory mount for vehicles
US4936533A (en) * 1988-11-15 1990-06-26 Donnelly Corporation Mounting assembly for vehicle accessories
JPH02136735A (ja) 1988-11-17 1990-05-25 Res Dev Corp Of Japan 呼気極微弱発光計測方法及び装置
JPH039936A (ja) 1989-06-06 1991-01-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スチレンーブタジエン共重合体、これを用いたゴム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法
JPH039936U (zh) * 1989-06-19 1991-01-30
US5377948A (en) * 1991-05-21 1995-01-03 Gentex Corporation Breakaway rearview mirror mounting bracket
US5788205A (en) * 1996-03-27 1998-08-04 Prince Corporation Rearview mirror mount
US5931440A (en) * 1996-11-01 1999-08-03 Gentex Corporation Regulated attachment for mirror mount
US5820097A (en) * 1997-01-10 1998-10-13 Donnelly Corporation Breakaway accessory mounting assembly for vehicles and windshield mounted button therefor
JP3349082B2 (ja) 1997-12-16 2002-11-2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インナーミラーの回避構造
CN2392697Y (zh) * 1999-01-08 2000-08-23 宋贤杰 汽车后视镜可调双重压紧装置
BR8000180Y1 (pt) * 2000-01-28 2008-11-18 disposiÇço em dispositivo de montagem.
JP4713386B2 (ja) * 2006-03-31 2011-06-29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車室内アクセサリ保持装置
DE102007028162A1 (de) * 2007-06-20 2008-12-2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efesti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Innenrückblickspiegel von Kraftfahrzeugen an einer Innenseite einer Windschutzscheibe
US9156403B2 (en) * 2010-06-04 2015-10-13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Mirror mounting assembly with adapter
US8925891B2 (en) * 2011-09-14 2015-01-06 Gentex Corporation Reverse detach mounting system
WO2013055744A1 (en) * 2011-10-12 2013-04-18 Gentex Corporation Mount system and optical assembly for rearview device
WO2014035958A1 (en) * 2012-08-27 2014-03-06 Gentex Corporation Mirror mounting assembly
US9174577B2 (en) 2012-08-31 2015-11-03 Gentex Corporation Mount interface to slide on windscreen button
ITTO20121088A1 (it) * 2012-12-17 2014-06-18 Fiat Group Automobiles Spa Braccio di collegamento per collegare uno specchietto retrovisore ad un elemento di sostegno fissato ad un parabrezza
CN203739761U (zh) * 2013-12-25 2014-07-30 长安大学 一种防碰撞式公交车后视镜
US10434946B2 (en) * 2014-02-12 2019-10-08 Gentex Corporation Spring secured mounting system
WO2016090126A2 (en) * 2014-12-03 2016-06-09 Gentex Corporation Display mirror assembly
CN205086783U (zh) * 2015-09-30 2016-03-16 南昌江铃集团梅克朗汽车镜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的撞击脱落安全连接结构
CN205086788U (zh) * 2015-10-08 2016-03-16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后视镜附件固定的结构
CN205440136U (zh) * 2016-04-16 2016-08-10 鹰潭市科速达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的撞击脱落安全连接结构
US20180011320A1 (en) * 2016-07-08 2018-01-11 E-Lead Electronic Co., Ltd. Detachable head-up display device with reflection sheet
CN110087950B (zh) * 2017-01-10 2023-01-31 金泰克斯公司 用于车辆的球架组件
JP7137587B2 (ja) * 2018-01-31 2022-09-14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回転取付式ウインドシールド取付型車載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取付ベース
CN111712405B (zh) * 2018-01-31 2023-08-29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旋转安装式的挡风玻璃安装型车辆用内后视镜的传感器组装构造
EP3860880B1 (en) * 2018-10-02 2022-12-21 Gentex Corporation Adjustable mounting mechanism for a rearview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18737A (zh) 2019-11-05
JP6935487B2 (ja) 2021-09-15
JPWO2018168265A1 (ja) 2020-01-16
WO2018168265A1 (ja) 2018-09-20
DE112018001306T5 (de) 2019-11-28
US11285876B2 (en) 2022-03-29
US20200391660A1 (en)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8737B (zh) 车载装置的带脱落机构的安装构造
EP1445148B1 (en) Accessory holder in cabin
CN213262161U (zh) 后视总成
EP3494011B1 (en) Cam-driven toggle switch for mirror assembly
JP2003316472A (ja) 電子機器用機能拡張ユニットの固定機構
US10486576B2 (en) Trim element comprising a deployable part
EP1236616A1 (e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CN216733915U (zh) 车辆驾驶舱模块组件和滑动齿轮模块
EP0926005A2 (en) An escape device for an inner mirror
JP2014234112A (ja)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の鏡面調整ユニット構造
JP2008087640A (ja)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6932543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ミラー
CN109747562B (zh) 用于安装内饰部件的安装结构
JP4827895B2 (ja) クリップ
US10532680B2 (en) Headrest, a seat comprising a headrest and a method of actuating a headrest
EP1253047A2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with retractable display
JP5248875B2 (ja) 取付け構造
JP3457527B2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4054308B2 (ja) 車室内アクセサリ保持装置
JP5179130B2 (ja)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JP2003118486A (ja) 車両用インナーミラー装置
CN114368348B (zh) 车辆驾驶舱模块组件
KR200407611Y1 (ko) 차량용 오버헤드 모니터 스위칭 장치
JP5494387B2 (ja)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5148430B2 (ja) 車両用ドアライニン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