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91111B - 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91111B
CN110391111B CN201811464070.7A CN201811464070A CN110391111B CN 110391111 B CN110391111 B CN 110391111B CN 201811464070 A CN201811464070 A CN 201811464070A CN 110391111 B CN110391111 B CN 1103911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late portion
hole
conductive plate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6407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91111A (zh
Inventor
桥村纪子
鸭崎武雄
藤田贤
小野木悠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91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1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911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911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01R4/4827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with an opening in the housing for insertion of a release to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5/00Details of relays
    • H01H45/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71/00Details of the protective switches or relays covered by groups H01H73/00 - H01H83/00
    • H01H71/08Terminals;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16Fastening of connecting parts to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connecting parts from base or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01H9/0264Protective covers f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25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01R9/2633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with built-in switch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其能够使被连接构件的安装姿势稳定,且抑制被连接构件与弹簧端子之间的接触不良。在连接棒状的被连接构件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中,包括:贯通孔,其供形成于绝缘构件的被连接构件贯穿;以及弹簧端子,其配置于绝缘构件,夹持穿过贯通孔而贯穿的被连接构件,弹簧端子包括:导电性板部,其沿着被连接构件的贯穿方向固定;以及弹性板部,其与导电性板部相对配置,将被连接构件向导电性板部按压,在导电性板部的贯通孔侧形成有与被连接构件的侧面卡合的卡合突起,弹性板部在相对于卡合突起靠与贯通孔相反的一侧与被连接构件的与导电性板部相反一侧的侧面抵接,使被连接构件的顶端与导电性板部的侧面接触。

Description

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动型过载继电器、电磁接触器等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代替以往的包括形成有内螺纹的端子板和与该端子板的内螺纹螺纹结合的端子螺钉的螺纹端子,开始采用能够以直插(日语:ワンタッチ)方式安装连接配线的弹簧端子。
作为这样的弹簧端子,例如提案有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入连接器。在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在绝缘物壳体内使导电性接触销和弹簧元件相对配置而构成弹簧端子,在导电性接触销与弹簧元件之间一边使弹簧元件挠曲一边穿过形成于绝缘物壳体的导体插入开口插入被连接构件(电导体),由此,利用弹簧元件将被连接导体向导电性接触销侧按压并固定。
在此,在导电性接触销的导体插入开口侧设有向弹簧元件方向突出的导体接触部。因此,在将电导体插入于导电性接触销和弹簧元件之间时,电导体被弹簧元件按压而与导体接触部接触,由此,电导体和导电性接触销以电连接的状态被保持。
此时,由于电导体的绝缘物与导体插入开口的周缘接触,因此,电导体在与绝缘物壳体的形成有导体插入开口的面正交的方向上被保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349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被连接构件的绝缘物与导体插入开口的弹簧元件侧的周缘接触,自绝缘物突出的端部与导电性接触销的导体接触部接触,而且,弹簧元件与被连接构件的自绝缘物突出的端部的与导电性接触销的导体插入开口相反的一侧接触,由此,电导体被三点支承。
因此,在被连接构件的绝缘物的外径不同、自绝缘物突出的端部的外径不同的情况下,被连接构件相对于正确的安装位置被倾斜安装,被连接构件的姿势不稳定,并且,被连接构件与导电性接触销之间的接触仅为导体接触部的一个部位,因此,存在若导电性接触销的安装位置产生误差则可能产生接触不良这样的尚未解决的课题。
于是,本发明即是着眼于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被连接构件的安装姿势稳定,并且能够抑制被连接构件与弹簧端子之间的接触不良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的一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用于连接棒状的被连接构件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其中,该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包括:绝缘构件,其形成有供被连接构件贯穿的贯通孔;以及弹簧端子,其配置于绝缘构件内,夹持穿过所述贯通孔而贯穿的被连接构件,弹簧端子包括:导电性板部,其沿着被连接构件的贯穿方向被固定;以及弹性板部,其与该导电性板部相对配置,将被连接构件向导电性板部按压,在导电性板部的贯通孔侧形成有与被连接构件的侧面卡合的卡合突起,弹性板部在相对于卡合突起靠与贯通孔相反的一侧与被连接构件的与导电性板部相反一侧的侧面抵接,从而使该被连接构件的顶端与导电性板部的侧面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在利用弹簧端子夹持被连接构件时,被连接构件被构成弹簧端子的弹性板部按压,而在导电性板部的卡合突起和比该卡合突起靠与贯通孔相反的一侧的导电性板部的侧面这两个部位与导电性板部接触。因此,能够利用导电性板部和弹性板部保持被连接构件的姿势,能够使保持姿势稳定,并且能够抑制接触不良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热动型过载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5是拆除了端子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拆除了端子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VII-VII线上的剖视图。
图8是图3的VIII-VIII线上的剖视图。
图9是图3的IX-IX线上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弹簧端子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图3的XI-XI线上的剖视图。
图12是图3的XII-XII线上的剖视图。
图13是端子罩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1u~11w、外部连接销;12u~12w、主端子;13a、13f、侧壁;13b~13e、分隔壁;14a~14d、辅助端子;15、端子板;16、端子螺钉;17、圆筒部;18、内螺纹部;19、垫片;20、突条;31、端子转换构件;32、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5、绝缘壳体;36、环状周壁;37、端子构件;37a、端子部;37b、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1、前面板部;37b2、底板部;37b3、后面板部;37b4、卡合板部;37b5、卡合突起;SL1、SL2、倾斜面;38、端子弹簧;39、弹簧端子;45、绝缘壳体;45x、卡合突起;46、环状周壁;47、端子构件;47b、U字状导电性板部;48、端子弹簧;51、端子罩;52、53A、53B、端子构件收纳部;54、绝缘分隔壁;55、56、檐部;55a、55b、56a、卡合长孔;58、长槽;59、卡合孔;60、连接线缆;61、导电性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的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而且,附图是示意性的,厚度与平面尺寸之间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存在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因而,具体的厚度、尺寸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当然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比率不同的部分。
而且,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是例示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装置、方法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是将结构部件的材质、形状、构造、配置等限定于下述的情况。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方案所限定的技术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说明作为一个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气设备的热动型过载继电器。
如图1所示,热动型过载继电器(热过载继电器)10在正面自上部向下方突出地平行配置有三个外部连接销11u、11v、11w。该外部连接销11u、11v、11w贯穿连接于在成为连接对象的另一电气设备、例如电磁接触器形成的弹簧端子。
而且,如图4所示,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在背面以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状态配置有三个主端子12u、12v、12w。如图6所示,主端子12u以左右侧面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沿着前后方向延长的侧壁13a和分隔壁13b接触的状态固定。如图6所示,主端子12v以左右侧面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沿着前后方向延长的分隔壁13b、13c接触的状态固定。如图6所示,主端子12w以左右侧面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沿着前后方向延长的分隔壁13c、13d接触的状态固定。
而且,如图4所示,对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在背面且是在主端子12w的外侧,辅助端子14a、14b及辅助端子14c、14d以沿着左右方向各并列有两个的状态呈台阶状配置成两层。该辅助端子14a~14d也以左右侧面与形成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沿着前后方向延长的分隔壁13d、13e以及侧壁13f接触的状态固定。
该主端子12u~12w和辅助端子14a~14d具有包括端子板15和端子螺钉16的螺纹端子构造。端子板15由导电性金属材料制作。如图9中放大所示,在端子板15的中央部利用翻边加工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圆筒部17。在该圆筒部17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18。在端子螺钉16安装有垫片19,该端子螺钉16与内螺纹部18螺纹结合。
如图8中放大所示,在各端子板15形成有截面呈半圆形状的突条20,该突条20穿过内螺纹部18的中心并沿着径向上的左右方向延长。该突条20成为形成止转机构RS的第1卡合部。在对端子板15进行冲压加工时,突条20自下表面侧利用压花加工而形成。
端子螺钉16与端子板15的内螺纹部18螺纹结合。该端子螺钉16在头部侧以垫片19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有垫片19。该垫片19也能够设为与端子螺钉16彼此独立。
而且,如图7所示,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在内部包括三个双金属件21u、21v、21w。该双金属件21u~21w在流经外部连接销11u~11w和主端子12u~12w之间的电流成为了过电流状态时被加热而成为利用未图示的移位器、释放杆、触点反转机构切断供电路径的跳闸状态。
而且,如图3所示,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在上表面突出有用于解除跳闸状态的复位棒21。
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主端子12u~12w和辅助端子14a~14d连接有端子转换构件31,该端子转换构件31成为能够利用弹簧端子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连接的附加部件。
该端子转换构件31由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构成。
如图4、图5以及图8所示,以与主端子12u~12w单独地连接的方式准备有三个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
各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具有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成型而成的绝缘壳体35。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该绝缘壳体35由底板部35a、前面板部35b、后面板部35c以及左侧面板部35d形成为侧视呈大致U字状。
从沿前后方向延长的平面观察时,底板部35a形成长方形形状。如图9和图10所示,在该底板部35a的前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起35a1。该卡合突起35a1与后述的端子罩51的卡合孔57卡合。
前面板部35b由自底板部35a的前端向上方延长的第1垂直板部35b1、自该第1垂直板部35b1的上端向上方且是向前方分开并向上方延长的第2垂直板部35b2以及自该第2垂直板部35b2向上方且是向后方弯曲延长的弯曲板部35b3构成。
后面板部35c自底板部35a的后端向上方延长到前面板部35b的第2垂直板部35b2的上端。
左侧面板部35d自底板部35a的左侧端部向上方延长,由与前面板部35b的弯曲板部35b3的上端大致等高的前侧板部35d1和与后面板部35c的上端大致等高的后侧板部35d2构成。如图5和图9所示,在该左侧面板部35d的内表面形成有向右端侧突出的环状周壁36。
如在图10中特别明确那样,该环状周壁36包括相互连续的底壁部36a、前面壁部36b、上面壁部36c以及后面壁部36d。底壁部36a与底板部35a分开规定间隔地相对。
前面壁部36b自底板部35a的前端向上方延长,与前面板部35b分开规定间隔地相对。在该前面壁部36b的靠底壁部36a侧的位置形成有向后方偏移的台阶部36e,并且,在前面壁部36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卡合突部36f。
上面壁部36c自前面壁部36b的上端向后方略微延长。
后面壁部36d由自上面壁部36c的后端向下方延长的垂直壁部36d1、自该垂直壁部36d1向斜后方延长的倾斜壁部36d2以及自该倾斜壁部36d2向下方延长而到达底壁部36a的垂直壁部36d3构成。
而且,如图8所示,在绝缘壳体35保持有由铁材料等导电性金属材料形成的端子构件37。该端子构件37由端子部37a和与端子部37a连接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构成。
端子部37a在绝缘壳体35的前面板部35b的第1垂直板部35b1和第2垂直板部35b2之间的窗部35b4穿过而向前方突出延长,如图9中放大表示,在顶端形成有能够供端子螺钉16贯穿的通孔37c。而且,如图8中放大图示,在端子部37a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以通孔37c为中心沿着径向上的左右方向延长的截面呈三角形形状的卡合槽37d。该卡合槽37d与在主端子12u~12w的端子板15形成的突条20卡合而构成止转机构RS的第2卡合部。
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包括自端子部37a的后端向下方延长的前面板部37b1、自该前面板部37b1的下端向后方延长的底板部37b2以及自该底板部37b2的后端向上方延长的后面板部37b3。如图5所示,在底板部37b2的右侧面形成有向右方突出的卡合板部37b4。如图10所示,在后面板部37b3的上端侧内表面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卡合突起37b5。
该卡合突起37b5的上端侧设为随着自后面板部37b3的内表面向下方行进而突出量逐渐增加的平缓的倾斜面SL1,该卡合突起37b5的下端侧设为相对陡峭的倾斜面SL2。该倾斜面SL2在后述的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未插入时将后述的端子弹簧38的顶端卡定。
而且,端子构件37以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沿着绝缘壳体35的前面板部35b的内表面、底板部35a的内表面以及后面板部35c的内表面延伸的方式保持于绝缘壳体35。在此,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通过将前面板部37b1插入于绝缘壳体35的前面板部35b与环状周壁36的前面壁部36b之间并且将底板部37b2插入于绝缘壳体35的底板部35a与环状周壁36的底壁部36a之间而保持于绝缘壳体35。
而且,如图9所示,在绝缘壳体35保持有由导电性弹簧板材形成为倒U字状的作为弹性板部的端子弹簧38。该端子弹簧38包括前面板部38a、弯曲板部38b以及倾斜板部38c。前面板部38a自环状周壁36的前面壁部36b的台阶部36e沿着前面壁部36b延长到上方。弯曲板部38b自前面板部38a的上端弯折,在绝缘壳体35的前面板部35b的弯曲板部35b3与环状周壁36的上面壁部36c之间穿过,向后方侧延长。如图10所示,倾斜板部38c由自弯曲板部38b的后端向下方以陡峭的倾斜角延长的第1倾斜板部38c1和自该第1倾斜板部38c1的下端以平缓的倾斜角延长的第2倾斜板部38c2以折线状(日语:ドッグレッグ状)弯曲延长。在未夹持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状态下,如图10中点划线所示,该倾斜板部38c在自身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使顶端卡定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卡合突起37b5的下端侧。
由该端子弹簧38和端子构件37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构成弹簧端子39。
在未穿过后述的端子罩51的贯通孔52b插入作为被连接构件的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状态下,如图10中点划线所示,该弹簧端子39的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的顶端与在端子构件37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形成的卡合突起37b5的下端侧的倾斜面SL2弹性接触。
该状态下,如图10中实线所示,在穿过端子罩51的贯通孔52b插入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时,首先,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在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的顶端侧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的比卡合突起37b5靠上方侧的位置之间与端子弹簧38和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接触。该状态下,在进一步将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向下方按压时,在使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向内侧弹性变形的同时,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与卡合突起37b5的倾斜面SL1接触并向内侧移动,在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到达了卡合突起37b5的顶点之后,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的顶端在比卡合突起37b5靠下侧的位置与导电性连接部61的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相反一侧的侧面接触。
由此,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比卡合突起37b5靠下侧的内表面接触,通过进一步按压导电性连接部61,如图10中实线所示,成为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的内表面接触的接触点P1和导电性连接部61的中间部与卡合突起37b5接触的接触点P2的两点接触状态。此时,导电性连接部61的与后面板部37b3相反的一侧为弹性接触。因而,导电性连接部61由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和端子弹簧38的顶端以三点支承状态夹持。在该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夹持状态下,如图10所示,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中心轴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向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侧略微倾斜的状态。
而且,如图11所示,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相对于上述的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形成为较小的相似形状。因而,省略对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的详细说明,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包括绝缘壳体45、环状周壁46、端子构件47以及端子弹簧48。在此,如图11中放大所示,与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端子构件37相同地,在端子构件47形成有截面呈三角形形状的作为第2卡合部的卡合槽47x,该卡合槽47x与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主端子12u~12w的端子板15形成的突条20卡合。由该卡合槽47x和突条20构成止转机构RS。另外,在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上排列配置有两个端子弹簧48,在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上排列配置有两个端子弹簧48。
另外,在下层侧的辅助端子14c、14d安装的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端子构件47长度设定为比在上层侧的辅助端子14a、14b安装的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的端子构件47的长度长。因而,如图11所示,在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安装于辅助端子14a、14b、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安装于辅助端子14c、14d时,端子弹簧48的卡定位置设为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
而且,如图12所示,在绝缘壳体45的底板部45a的前端侧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卡合突起45x。该卡合突起45x穿过在端子构件47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47b形成的通孔而与在后述的端子罩51的长槽58形成的卡合孔59卡合。
然后,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主端子12u~12w独立地安装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在辅助端子14a、14b独立地安装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在辅助端子14c、14d独立地安装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状态下,以覆盖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整体的方式安装有由合成树脂材料等绝缘构件形成的端子罩51。
如图13所示,该端子罩51由绝缘分隔壁54划分形成有收纳各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端子构件收纳部52、单独地收纳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的端子构件收纳部53A以及单独地收纳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端子构件收纳部53B。
如图13所示,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2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槽52a,该卡合槽52a供在端子构件37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形成的卡合板部37b4卡合。
而且,如图5所示,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2的上部形成有覆盖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主端子12u~12w的檐部55。同样地,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3A的上部形成有覆盖辅助端子14a、14b的檐部56。在檐部55贯通形成有卡合长孔55a、55b,该卡合长孔55a、55b供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分隔壁13b、13c的上端形成的卡合部13g卡合。在檐部56贯通形成有卡合长孔56a,该卡合长孔56a供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分隔壁13e的上端形成的卡合部13g卡合。
而且,如图9所示,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2的下表面侧形成有供在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绝缘壳体35形成的卡合突起35a1卡合的卡合孔57,该卡合孔57沿着前后方向延长。在该卡合孔57的前端侧形成有钩部52d,在安装端子罩51时,该钩部52d越过卡合突起35a1而进行卡扣结合。
另一方面,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3B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工具不可贯穿的宽度的长槽58,在该长槽58的前端部的底面贯通形成有卡合孔59,该卡合孔59供在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下表面形成的卡合突起45x卡合。另外,如图12所示,在端子罩51中的端子构件收纳部53B的底板部53c的形成卡合孔59的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钩部53d。在安装端子罩51时,该钩部53d越过形成于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卡合突起45x而进行卡扣结合。
而且,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2的上表面的后端侧与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的顶端侧相对地贯通形成有贯通孔52b,该贯通孔52b供主端子连接线缆的单线、绞线、带套圈端子的绞线(日语:フェルール端子付き撚り線)等作为进行电连接的被连接构件的导电性连接部61插入。如图10所示,该贯通孔52b包括:开口部52b1,其俯视例如呈方形,能够供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最大径部分贯通,具有与端子构件37中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的内表面处于同一平面的后端面;以及收容孔部52b2,其与该开口部52b1的上方连通,收容导电性连接部61的上部侧的绝缘罩部62。
在此,开口部52b1设定为俯视时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相比较设定得较长,并且容许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连接时的倾斜。而且,在收容孔部52b2形成有倾斜面52b3,该倾斜面52b3的前表面侧侧壁容许以倾斜状态夹持主端子连接线缆60。
而且,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2的上表面中的贯通孔52b的前表面侧贯通形成有贯通孔52c,该贯通孔52c供按压端子弹簧38而使端子弹簧38自导电性连接部61分开的夹持解除工具贯穿。
同样地,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3A、53B的上表面的后端侧以与两个端子弹簧48相对的方式各形成有两个贯通孔53a,该贯通孔53a供辅助端子连接线缆(未图示)的单线、绞线、带套圈端子的绞线等电连接部插入。而且,在端子构件收纳部53A、53B的上表面中的贯通孔53a的前表面侧各贯通形成有两个贯通孔53b,该贯通孔53b供按压端子弹簧48来使端子弹簧48自电连接部分开的夹持解除工具贯穿。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动作。
在将图4所示的具有螺纹端子的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作为具有弹簧端子的热动型过载继电器使用时,首先,如图4和图5所示,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主端子12i(i=u、v、w)独立地安装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同样地,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辅助端子14j(j=a、b)独立地安装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而且,在辅助端子14k(k=c、d)独立地安装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
在相对于主端子12i安装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时,首先,与垫片19一起拆除与主端子12i的端子板15的内螺纹部18螺纹结合的端子螺钉16。在该状态下,将自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突出的端子构件37的端子部37a载置于端子板15之上。
此时,使形成于端子板15的突条20与形成于端子构件37的端子部37a的卡合槽37d卡合。由于端子板15利用侧壁13a、13f、分隔壁13b~13e不可旋转地固定,因此,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以沿着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前端面成直角的前后方向延长的方式定位。
在该状态下,使安装了垫片19的端子螺钉16穿过端子构件37的通孔37c而与端子板15的内螺纹部18螺纹结合来进行紧固。
此时,在直至卡合槽37d开始与突条20卡合为止的期间,作业者以垫片19的上表面与端子螺钉16的头部接触、下表面与端子构件37的端子部37a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用手对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进行保持。然后,在作业者解除对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保持,对端子螺钉16进行了紧固时,卡合槽37d和突条20卡合,由此,发挥定位和止转这两方面的功能,而使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不会因端子螺钉16的旋转而进行旋转,而是被准确地定位并固定。因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进行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相对于主端子12i的安装作业。
此时,在主端子12i的端子板15形成的突条20形成为侧视呈半圆形状,在端子构件37的端子部37a形成的卡合槽37d形成为侧视呈三角形形状。因此,即使在突条20的截面形状和卡合槽37d的截面形状未准确地成型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三角形形状的卡合槽37d的定心功能准确地进行定位和止转。
接着,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独立地安装于辅助端子14k。该情况下,在辅助端子14k的端子板15也形成有突条20,在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端子构件47也形成有卡合槽47d。因此,能够以与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相对于主端子12i的安装相同的顺序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独立地安装于辅助端子14k。此时,利用突条20和卡合槽47d发挥定位功能和止转功能,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进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相对于辅助端子14k的安装作业。
而且,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独立地安装于辅助端子14j。该情况下,在辅助端子14j的端子板15也形成有突条20,在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的端子构件47也形成有卡合槽47d。因此,能够以与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相对于辅助端子14j的安装相同的顺序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独立地安装于辅助端子14j。此时,利用突条20和卡合槽47d发挥定位功能和止转功能,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地进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相对于辅助端子14j的安装作业。
这样,相对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主端子12u~12w和辅助端子14a~14d完成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的安装。该状态下,如图5和图6所示,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沿着前后方向延长,并且沿着左右方向上被准确地排列保持。
该状态下,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主端子12u~12w、辅助端子14a、14b、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端子构件37和端子弹簧38以及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的端子构件47和端子弹簧48露出。因此,以覆盖主端子12u~12w、辅助端子14a、14b、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以及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的方式安装端子罩51。
在安装该端子罩51时,首先,使端子罩51的各端子构件收纳部52与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相对,并且,使端子构件收纳部53A、53B与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相对。该状态下,将端子罩51向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背面侧按压,由此,在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分隔壁13b、13c形成的卡合部13g与形成于檐部55的卡合长孔55a、55b卡合。
与此同时,如图9所示,钩部52d越过在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底面形成的卡合突起35a1而使卡合突起35a1与卡合孔57卡扣卡合。而且,如图12所示,形成于端子构件收纳部53B的下表面的钩部53d越过形成于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底面的卡合突起45x而使卡合突起45x与卡合孔59卡扣结合。
而且,在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形成的卡合板部37b4与形成于端子构件收纳部52的卡合槽52a卡合。
因而,端子罩51借助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不可拆卸地安装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即,在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绝缘壳体45形成的卡合突起45x与在工具不可插入的长槽58的底部形成的卡合孔59卡合,该长槽58形成于端子罩51的端子构件收纳部53B的下表面。因此,由于在长槽58内无法插入工具,因此,无法使卡合孔59与卡合突起45x之间的卡合状态脱离,由长槽58、卡合孔59、钩部53d构成防脱机构,端子罩51不可拆除。
另外,在被端子罩51覆盖的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中的任一者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在破坏端子罩51并更换故障的端子部之后安装新的端子罩51。
这样,通过安装端子罩51,成为图1~图3所示的状态,主端子12u~12w、辅助端子14a、14b、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以及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的导电部全部被覆盖。因此,能够将触电事故防止于未然。而且,由于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利用形成于端子罩51内的绝缘分隔壁54绝缘,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各端子构件之间的绝缘。
而且,通过在具有螺纹端子的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安装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以及端子罩51,能够将具有螺纹端子的热动型过载继电器变为具备弹簧端子的热动型过载继电器。
该状态下,在向端子罩51的贯通孔52b插入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单线、绞线、带套圈端子的绞线等导电性连接部61时,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弹性变形而自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的卡合突起37b5分开。此时,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在端子弹簧38的弹性的作用下被按压而与后面板部37b3的内表面接触并且下降。
因此,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与卡合突起37b5的倾斜面SL1卡合,在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越过了倾斜面SL1的顶点之后,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的顶端成为与导电性连接部61的背面侧接触的状态,将导电性连接部61向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的内表面侧按压。该结果,如图10所示,导电性连接部61的顶端与后面板部37b3的比卡合突起37b5靠下侧的接触点P1接触,导电性连接部61的中间部与卡合突起37b5的顶点的接触点P2接触。
因而,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成为与后面板部37b3相对的侧面和后面板部37b3在接触点P1、P2这两个点接触、与后面板部37b3相反一侧的侧面和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的顶端在接触点P1、P2的中间的接触点P3接触的三点支承状态。也就是说,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仅被构成弹簧端子39的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和端子弹簧38以三点支承状态夹持。
此时,由于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的顶端以锐角与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接触,因此,在导电性连接部61要向脱出方向移动时,倾斜板部38c的顶端咬入导电性连接部61,成为防止导电性连接部61的脱出的锁定状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如所述的现有技术那样,在支承主端子连接线缆60时,不需要弹簧端子以外的贯通孔等。因此,即使在利用弹簧端子39夹持的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外径尺寸变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弹簧端子39的三点接触状态。由此,与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外径尺寸无关,能够将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倾斜角维持为大致恒定地进行夹持,能够使导电性连接部61的安装时的姿势稳定。
而且,由于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以在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两点接触的状态被夹持,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导电性连接部61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之间的电连接,能够抑制接触不良的产生。而且,由于端子弹簧38的前面板部38a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前面板部37b1接触,因此,端子弹簧38也能够设为电接触构件,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电连接。
而且,由于将供在端子罩51形成的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贯穿的贯通孔52b中的开口部52b1的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相比于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定得较宽,因此,能够容许利用弹簧端子39夹持主端子连接线缆60时的倾斜。而且,通过在收容主端子连接线缆60中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上部侧的绝缘罩部62的收容孔部52b2形成有倾斜面52b3,因此,不会对利用弹簧端子39夹持主端子连接线缆60时的倾斜产生妨碍,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夹持。
此外,如图10所示,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由弯曲部38b侧的倾斜角较陡峭的第1倾斜板部38c1和倾斜角相对于该第1倾斜板部38c1较平缓的第2倾斜板部38c2形成为折线状。因此,在未插入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的状态下,如图10中点划线所示,在倾斜板部38c的顶端卡定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的卡合突起37b5时,倾斜板部38c的弯曲点相比于直线地形成倾斜板部38c的情况位于较低的位置。因而,能够使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贯通孔52b的开口部52b1接近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的上端,能够与之相对应地降低端子罩5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而使其小型化。
而且,在将主端子连接线缆60夹持在端子弹簧38和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之间时,需要克服端子弹簧38的弹性的较大的力。因此,对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与端子构件37的端子部37a相反的一侧施加悬臂载荷(日语:片持ち荷重)。然而,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底板部37b2的卡合板部37b4与在端子罩51的端子构件收纳部52的内表面形成的卡合槽52a卡合。因此,能够使施加于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的悬臂载荷分散到端子罩51并进行支承,能够防止端子构件37的端子部37a的变形。
而且,在自弹簧端子39拆除主端子连接线缆60的导电性连接部61时,通过向工具贯通孔52c(或贯通孔53b)插入一字型螺丝刀(日语:マイナスのネジ回し)等工具而使端子弹簧38(或端子弹簧48)的倾斜板部38c(或倾斜板部48c)的顶端自导电性连接部61分开。由此,能够解除导电性连接部61的锁定状态而引出导电性连接部61。
同样地,虽未图示,但对于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而言,也穿过插入孔插入辅助端子连接线缆的导电性连接部,由此,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33B被端子弹簧38和U字状导电性板部47b以三点支承的方式夹持。因而,能够获得与上述的主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2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与端子弹簧38接触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设为将端子弹簧38与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分开地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形成为折线状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设为将倾斜板部38c形成为平板状。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后面板部37b3和端子弹簧38形成弹簧端子39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前后翻转地在U字状导电性板部37b的前面板部37b1形成于卡合突起37b5相同的卡合突起,在该卡合突起卡定端子弹簧38的倾斜板部38c。总之,只要在导电性板部形成卡合突起,并能够与端子弹簧38协作地三点支承连接线缆的导电性连接部即可。
在此,卡合突起37b5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由倾斜面SL1和倾斜面SL2形成的情况,还能够代替倾斜面SL1而形成圆筒面、代替三角形形状的截面而设为梯形形状的截面,只要对连接线缆的导电性连接部的下降不产生妨碍即可。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说明了,在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和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安装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的辅助端子14j、14k的状态下,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自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A的后端完全露出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将辅助端子用端子转换部33B的露出区域缩窄为能够通过端子罩51的贯通孔53a、53b在外部看到的程度。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端子连接构造应用于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连接的端子转换部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热动型过载继电器10、电磁接触器等任意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该情况下,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仅具有主端子而不具有辅助端子的电气设备。

Claims (5)

1.一种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用于连接棒状的被连接构件,其中,该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包括:绝缘构件,其形成有供所述被连接构件贯穿的贯通孔;以及弹簧端子,其配置于所述绝缘构件内,夹持穿过所述贯通孔而贯穿的所述被连接构件,
所述弹簧端子包括:导电性板部,其沿着所述被连接构件的贯穿方向被固定;以及弹性板部,其与所述导电性板部相对配置,将所述被连接构件向所述导电性板部按压,
在所述导电性板部的所述贯通孔侧形成有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侧面卡合的卡合突起,所述弹性板部在相对于所述卡合突起靠与所述贯通孔相反的一侧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与所述导电性板部相反一侧的侧面抵接,从而使该被连接构件的顶端与所述导电性板部的侧面接触,
所述贯通孔形成有倾斜面,在所述被连接构件被所述弹性板部按压而处于与所述导电性板部的卡合突起及侧面接触的两点接触状态时,所述倾斜面容许所述被连接构件的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其中,
所述卡合突起的靠所述贯通孔侧的部分形成为向弹性板部侧突出的突出量随着远离该贯通孔而增加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其中,
在所述被连接构件为非贯穿状态时,所述弹性板部的顶端自与所述贯通孔相反的一侧与所述导电性板部的所述卡合突起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其中,
所述贯通孔的靠所述弹簧端子侧的开口部设定为所述弹性板部对所述被连接构件施力的施力方向上的第1宽度大于与该第1宽度正交的第2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其中,
所述被连接构件为使单芯导体自覆盖部突出的连接配线和在端部安装有套圈的连接配线中的任一者。
CN201811464070.7A 2018-04-20 2018-12-03 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Active CN1103911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1764A JP6777114B2 (ja) 2018-04-20 2018-04-20 電気機器の接続端子構造
JP2018-081764 2018-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91111A CN110391111A (zh) 2019-10-29
CN110391111B true CN110391111B (zh) 2021-07-13

Family

ID=68104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64070.7A Active CN110391111B (zh) 2018-04-20 2018-12-03 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77114B2 (zh)
CN (1) CN110391111B (zh)
DE (1) DE102018129718A1 (zh)
FR (1) FR3080493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94100B2 (ja) * 2019-12-06 2023-06-20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ユニット
WO2021186905A1 (ja) * 2020-03-19 2021-09-2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付属装置、その付属装置が取り付け可能な電気機器及び付属装置を備えた電気機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4562A (zh) * 2001-04-18 2002-12-11 凤凰接触股份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接线端子
JP2007323897A (ja) * 2006-05-31 2007-12-13 Kasug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レーソケット
CN101989703A (zh) * 2009-07-31 2011-03-23 Wago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插头连接器
CN102187520A (zh) * 2008-09-29 2011-09-14 Abb股份公司 带有无螺栓的端子联接件的安装开关设备
CN102195145A (zh) * 2010-02-01 2011-09-21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具有操纵杆的柔性连接端子
CN103001013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导体连接工具和使用其的继电器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57245B2 (ja) * 1996-06-24 2002-12-16 サトーパーツ株式会社 プラグ、レセプタクル及びそれらを備える中継コネクタ
DE102010009804A1 (de) * 2010-03-01 2011-09-01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Anschlussklemme
JP2013115006A (ja) * 2011-11-30 2013-06-10 Emuden Musen Kogyo Kk 端子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4562A (zh) * 2001-04-18 2002-12-11 凤凰接触股份有限及两合公司 电接线端子
CN1310378C (zh) * 2001-04-18 2007-04-11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电接线端子
JP2007323897A (ja) * 2006-05-31 2007-12-13 Kasug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レーソケット
CN102187520A (zh) * 2008-09-29 2011-09-14 Abb股份公司 带有无螺栓的端子联接件的安装开关设备
CN101989703A (zh) * 2009-07-31 2011-03-23 Wago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插头连接器
CN102195145A (zh) * 2010-02-01 2011-09-21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具有操纵杆的柔性连接端子
CN103001013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导体连接工具和使用其的继电器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92408A (ja) 2019-10-31
FR3080493A1 (fr) 2019-10-25
DE102018129718A1 (de) 2019-10-24
CN110391111A (zh) 2019-10-29
FR3080493B1 (fr) 2021-10-15
JP6777114B2 (ja) 2020-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16398A1 (en) Terminal fitting
KR101258019B1 (ko) 접속기
CN110391111B (zh) 电气设备的连接端子构造
EP3091618A1 (en) Female contact and power-supply connector
KR102084403B1 (ko) 배선 덕트, 플러그 장치 및 배전 시스템
US8641430B2 (en) Bus bar edge structure of electric junction box
US4084146A (en) Fuse assembly
US6168479B1 (en) Connection device with an elastic cage
CN109841454B (zh) 电气设备的连接构造
US5934948A (en) Terminal device for electric equipment
US20070238351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10600329B (zh) 电子设备的连接结构、配线用连接器具和断路器
CN110364395B (zh) 端子转换单元及具备该端子转换单元的电气设备
JP2002216873A (ja) ケーブルのシールド接続構造
EP3474382A1 (en) Socket
US20240145943A1 (en) Crimp terminal, terminal coupled body and connector
JPH0311821Y2 (zh)
US6545224B2 (en) Plate-like insulating member and method of fixing electric wire to plate-like insulating member
EP0134851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comprising a screw acting on a movable clamping member
JP3687410B2 (ja) ジャンクションブロック、及び該ジャンクションブロックに対する電装品の装着方法
CN114709641A (zh) 接线盒
DE102023133002A1 (de) Elektronische Bauteileinheit und Kabelbaum
JP2023083752A (ja) シールドユニット
CN114709773A (zh) 接线盒
JPH09161858A (ja) 端子金具の組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45, No. 5, South 1, Hongchao City,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