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2331B - 动力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2331B
CN110382331B CN201780082840.9A CN201780082840A CN110382331B CN 110382331 B CN110382331 B CN 110382331B CN 201780082840 A CN201780082840 A CN 201780082840A CN 110382331 B CN110382331 B CN 1103823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output pulley
screw
power steering
rotation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28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2331A (zh
Inventor
田代礼
吉田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82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2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2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23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42Conversion of rotational into longitudinal movement
    • B62D5/0445Screw drives
    • B62D5/0448Ball n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21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or near steering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16H25/220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 F16H25/2214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balls with elements for guiding the circulating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16H55/48Pulleys manufactured exclusively or in part of non-metallic material, e.g. plastic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能够减轻输出带轮的最大产生应力。动力转向装置的输出带轮在轮毂部的螺丝插入孔周围具有被紧固部。在通过螺母的旋转轴线的输出带轮的轴向剖面上的输出带轮的内侧面的切线与螺母的旋转轴线的相对角之中的劣角从螺母的旋转轴线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减小,且使成为45°的部分为轮毂部与卷绕部之间的边界部时,被紧固部处于在径向上比边界部更位于内侧的区域,并且处于在螺丝的径向上与螺丝的头部重叠的区域。

Description

动力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将电动马达的驱动力经由输入带轮,传送带、以及输出带轮,向滚珠丝杠机构传递,变换为齿条轴的轴向推力。输出带轮利用螺丝而与滚珠丝杠机构的螺母紧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47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现有的动力转向装置因为在输出带轮中在由螺丝的头部承受螺丝的轴向力的部分上存在轴向横截面积骤变的地方,所以具有在该地方应力集中、最大产生应力增大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能够减轻输出带轮的最大产生应力。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的输出带轮在轮毂部的螺丝插入孔周围具有被紧固部。在通过螺母的旋转轴线的输出带轮的轴向剖面上的输出带轮的内侧面的切线与螺母的旋转轴线的相对角之中的劣角从螺母的旋转轴线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减小,使成为45°的部分为轮毂部与卷绕部之间的边界部时,被紧固部处于在径向上比边界部更位于内侧的区域,并且处于在螺丝的径向上与螺丝的头部重叠的区域。
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能够减轻输出带轮的最大产生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1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S1-S1箭头剖视图。
图3是通过螺母11的旋转轴线的滚珠丝杠机构4的轴向剖视图。
图4是输出带轮12的主视图。
图5是输出带轮12的后视图。
图6是通过螺母11的旋转轴线的输出带轮12的轴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各定心部41的内侧压入螺母11的X轴正方向端部后的状态的滚珠丝杠机构4的主要部件轴向剖视图。
图8是图5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图9是图3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1的轴向剖视图,图2是图1的S1-S1箭头剖视图。
动力转向装置1搭载在以发动机为动力源的车辆上。动力转向装置1具有:操舵机构2、电动马达3、滚珠丝杠机构4、以及壳体5。
操舵机构2使转向轮即前轮转向。操舵机构2具有在车体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齿杆(转向轴)6。齿杆6使用钢材等铁类金属材料来形成。齿杆6对应着与未图示的方向盘连接的转向轴的旋转,而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移动。在齿杆6的两端连接有一对拉杆7、7的端部。前轮与一对拉杆7、7连接。
电动马达3向操舵机构2提供操舵力。电动马达3例如为三相无刷马达。电动马达3根据向未图示的方向盘输入的驾驶员的操舵扭矩及车辆速度,由未图示的马达控制单元控制输出。在电动马达3的马达轴8安装有输入带轮9。传送带(传递部件)10的一端侧卷绕在输入带轮9的外周。
滚珠丝杠机构4设置在操舵机构2与电动马达3之间。滚珠丝杠机构4将电动马达3的旋转力变换为操舵机构2的推进力。滚珠丝杠机构4具有螺母11。螺母11形成为包围齿杆6的大致圆筒状。在螺母11的外周固定有输出带轮12。输出带轮12的旋转轴线与螺母11的旋转轴线一致。螺母11及输出带轮12的旋转轴线相对于输入带轮9的旋转轴线,在输入带轮9的径向上偏移而配置。输出带轮12的外径比输入带轮9的外径大。传送带10的另一端卷绕在输出带轮12的外周。螺母11相对于壳体5可旋转、且不可轴向移动地被支承。在螺母11的内周及齿杆6的外周形成有滚珠循环槽13。在滚珠循环槽13内配置有多个滚珠14。各滚珠14与螺母11的旋转相应地,向滚珠循环槽13的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移动。通过螺母11的旋转而到达滚珠循环槽13的一端或另一端的滚珠14经由循环机构即管体(图3参照)4a,返回滚珠循环槽13的另一端或一端。
壳体5使用铝合金,通过铸模而形成。壳体5具有:操舵机构壳体15、马达壳体16、以及滚珠丝杠机构壳体17。操舵机构壳体15在内部收纳操舵机构2的一部分(转向轴的一部分、齿杆6等)。在操舵机构壳体15的车宽方向两端固定有防尘罩18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防尘罩18使用橡胶等形成为波纹管状。防尘罩18的车宽方向外侧端与拉杆7固定。马达壳体16在内部收纳电动马达3。滚珠丝杠机构壳体17在内部收纳滚珠丝杠机构4。
接着,详细地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母11及输出带轮1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在齿杆6的轴线方向上设定X轴,将从操舵机构2侧朝向滚珠丝杠机构4侧的方向规定为X轴正方向,将X轴正交方向规定为径向,将围绕X轴的方向规定为周向。
图3是通过螺母11的旋转轴线的滚珠丝杠机构4的轴向剖视图。
螺母11的X轴方向中央部与X轴方向两端部相比,形成为小径。在螺母11中,在X轴方向中央部的内周形成有螺旋状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19。另一方面,在齿杆6的外周形成有螺旋状的齿杆侧滚珠丝杠槽(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20。螺母侧滚珠丝杠槽19及齿杆侧滚珠丝杠槽20构成滚珠循环槽13。在螺母11的X轴负方向端一体地形成有滚珠轴承21的内圈21a。滚珠轴承21相对于滚珠丝杠机构壳体17,在周向上可旋转地支承螺母11。滚珠轴承21具有:内圈21a、外圈21b、以及滚珠21c。外圈21b固定于滚珠丝杠机构壳体17。滚珠21c存在于内圈21a及外圈21b之间。在螺母11的X轴正方向端形成有四个内螺纹部22。内螺纹部22沿X轴方向延伸。各内螺纹部22在周向上间隔90°进行配置。
图4是输出带轮12的主视图,图5是输出带轮12的后视图,图6是通过螺母11的旋转轴线的输出带轮12的轴向剖视图。
输出带轮12通过使用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型,而形成为有底杯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注塑成型时的浇口,采用了盘状浇口(隔板浇口(ダイアフラムゲート))。输出带轮12具有轮毂部23以及卷绕部24。轮毂部23位于输出带轮12的X轴正方向端。轮毂部23形成为大致环状圆盘形。在轮毂部23,四个螺丝插入孔23c在X轴方向上贯通。各螺丝插入孔23c在周向上间隔90°进行配置。螺丝25从X轴正方向侧插入各螺丝插入孔23c中。螺丝25将输出带轮12与螺母11紧固。螺丝25具有头部26以及轴部27。从X轴方向观察时,头部26的外形为大致圆形。在轴部27形成有外螺纹部(外螺纹的螺纹槽)27a。外螺纹部27a通过螺旋作用而嵌入螺母11的内螺纹部22中。在螺丝25与轮毂部23的外侧面(X轴正方向侧面)23a之间存在垫圈28。垫圈28形成为环状圆盘形。垫圈28的外径比头部26的外径大。轮毂部23在其径向中心具有齿杆插入孔(转向轴插入孔)29。齿杆6贯通齿杆插入孔29。
卷绕部24从轮毂部23的外周向X轴负方向延伸。卷绕部24具有:外筒部30、内筒部31、以及十六个桥接部32。外筒部30形成为圆筒状。在外筒部30卷绕有传送带10。内筒部31位于外筒部30的径向内侧。内筒部31与外筒部30相比,形成为小径的圆筒状。外筒部30的X轴正方向端与内筒部31连接。桥接部32在外筒部30及内筒部31之间,在径向上延伸,连接外筒部30与内筒部31。各桥接部32在周向上间隔22.5°进行配置。
卷绕部24及轮毂部23之间利用连接部33平滑地连接。在通过螺母11的旋转轴线的输出带轮12的轴向剖面中,连接部33形成为圆弧状。在此,在图6中,连接部33的内侧面33a的切线La与螺母11的旋转轴线Lb形成的角度(相对角)之中的劣角从旋转轴线Lb向径向外侧逐渐减小,将成为45°的部分规定为轮毂部23与卷绕部24之间的边界部34。另外,在轮毂部23的螺丝插入孔23c周围的区域,将与螺丝25的头部26在径向上重叠的区域规定为被紧固部35。被紧固部35在利用螺丝25紧固输出带轮12与螺母11时,是由螺丝25的头部26承受螺丝25的轴向力的部分。被紧固部35比边界部34更位于径向内侧。垫圈28的外周缘与边界部34在径向上重叠。
输出带轮12的轮毂部23在其内侧面(X轴负方向侧面)23b具有突出部36。突出部36从内侧面23b向X轴负方向突出规定长度。突出部36具有四个辐射状突出部37以及环状突出部38。各辐射状突出部37与螺丝插入孔23c的位置进行配合,在周向上间隔90°进行配置。各辐射状突出部37与螺母11的X轴正方向端大致齐平地抵接。辐射状突出部37在辐射方向上延伸,从X轴方向观察时,具有包含被紧固部35的所有投影面积的形状。环状突出部38配置在齿杆插入孔29的开口缘。环状突出部38与各辐射状突出部37的径向内侧端连接。
轮毂部23在其内侧面23b具有四个薄壁部39以及八个厚壁部40。薄壁部39是比辐射状突出部37的螺丝插入孔23c更位于径向外侧的规定区域部分。薄壁部39的宽度(周向长度)比辐射状突出部37的宽度宽。厚壁部40配置在与薄壁部39相同的径向位置。厚壁部40与薄壁部39在周向上相邻。厚壁部40比薄壁部39、即辐射状突出部37更向X轴负方向突出规定长度。也就是说,在将X轴方向的轮毂部23的材料厚度作为壁厚时,厚壁部40的壁厚比薄壁部39(辐射状突出部37)形成得大。
各厚壁部40在径向内侧具有定心部(センタリング部)41。定心部41具有向径向内侧呈凸形状的圆弧形状。如图7所示,各定心部41与螺母11的X轴正方向端部的外周面11a压接。也就是说,螺母11的X轴正方向端部压入定心部41的内侧。
接着,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装置1的作用效果。
图8是图5的主要部件放大图,图9是图3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在利用螺丝25将螺母11与输出带轮12紧固时,当增大螺丝25的紧固扭矩时,输出带轮12的被紧固部35之中、与螺母11抵接的部分(夹在头部26及螺母11之间的部分)被压缩变形,未与螺母11抵接的部分(未夹在头部26及螺母11之间的部分)向X轴负方向弯曲变形。在现有的输出带轮中,连接轮毂部和卷绕部的边界部与被紧固部在径向上重叠。边界部是输出带轮的轴向横截面积骤变的部分、即刚性骤变的部分。因此,在现有的输出带轮中,被紧固部产生应力集中,被紧固部的最大产生应力增大。在此,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出带轮12以轻量化及降低成本等为目的,由树脂材料形成。树脂制的输出带轮与金属制的输出带轮相比,容许应力(疲劳强度)较低,所以,当最大产生应力增大时,容易产生强度上的不利因素(因龟裂而产生的破损及耐久性的降低)。
与之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出带轮12中,将被紧固部35配置在比边界部34更靠近径向内侧。也就是说,使轴向横截面积骤变的边界部34比由螺丝25的头部26承受轴向力的被紧固部35更趋向于径向外侧。因此,因为在被紧固部35不存在轴向横截面积骤变的部分,所以能够分散因螺丝25的轴向力而产生的应力,能够缓和应力集中。由此,能够减轻被紧固部35的最大产生应力。
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出带轮12使螺丝插入孔23c的径向外侧的规定区域为薄壁部39,使薄壁部39的轴向横截面积比与薄壁部39在周向上相邻的厚壁部40的轴向横截面积小。由此,在大幅承受螺丝25的轴向力的螺丝插入孔23c周围的区域,能够抑制轴向横截面积的变化。因此,能够分散因螺丝25的轴向力而产生的应力,能够缓和应力集中。由此,能够减轻被紧固部35的最大产生应力。
在被紧固部35与螺丝25的头部26之间具有垫圈28。由此,能够抑制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被紧固部35因与头部26接触而损伤。
垫圈28的外周缘在螺丝25的径向上与边界部34重叠。通过增大垫圈28相对于轮毂部23的接触面积,能够减轻由垫圈28作用于轮毂部23的单位面积的轴向力(表面压力),能够抑制轮毂部23变形。
输出带轮12具有位于卷绕部24的径向内侧、且与螺母11的外周面11a抵接的定心部41。在利用螺丝25紧固螺母11与输出带轮12时,通过使定心部41与螺母11的外周面11a抵接,使输出带轮12的旋转轴线与螺母11的旋转轴线接近(对准作用)。由此,能够使螺丝插入孔23c与内螺纹部22的径向的位置配合变得容易等,提高安装时的作业性。
定心部41具有在输出带轮12的径向向内侧呈凸形状的圆弧形状。通过使圆弧的顶点与螺母11的外周面11a抵接,使双方的接触部分接近于切线,所以能够抑制对接触面的成型精度的影响。另外,因为能够使将螺母11压入各定心部41的内侧时的接触面积极小,所以能够减轻压入载重,能够提高安装时的作业性。
被紧固部35在轮毂部23的内侧面23b上具有比与各被紧固部35相邻的部分更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突出部36。在此,虽然输出带轮12的成型精度影响着与螺母11的抵接面的安装精度,但因为各被紧固部35比相邻的其它部分(内侧面23b)更向螺母11侧突出,所以能够抑制其它部分的成型精度对与螺母11的抵接面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因为安装精度只依赖于突出部36的成型精度,所以,例如在注塑成型后将输出带轮12从模具取出时,即使按压其它部分而留下按压痕迹,也不会影响安装精度。因此,能够同时提高制作容易性及安装精度。
输出带轮12具有包围齿杆6所插入的齿杆插入孔29的环状突出部38。因为能够利用环状突出部38实现齿杆插入孔29周围的轴向横截面积的均匀化,所以在输出带轮12注塑成型后的冷却收缩过程中,能够使齿杆插入孔29周围的冷却收缩程度均匀。
卷绕部24具有:形成为筒状且卷绕有传送带10的外筒部30、形成为筒状且在外筒部30的内侧设置的内筒部31、以及在螺母11的径向上延伸且连接外筒部30与内筒部31的桥接部32。从输出带轮12旋转时的杂音抑制及振动抑制的角度出发,卷绕部24优选具有更高的圆柱度。在此,在假设卷绕部为实心结构的情况下,在注塑成型后将输出带轮从模具取出时,在卷绕部中与轮毂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冷却收缩,可能向径向内侧发生挠曲。与之相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部24中,能够利用桥接部32抑制外筒部40的冷却收缩。因此,与使卷绕部为实心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外筒部30的圆柱度。
输出带轮12使通过螺母11的旋转轴线的输出带轮12的轴向剖面上的轮毂部23与卷绕部24之间的区域(连接部33)形成为圆弧状。也就是说,通过利用圆弧状的连接部33平滑地连接轮毂部23与卷绕部24,使轴向横截面积的变化缓慢,所以能够缓和轮毂部23及卷绕部24之间的应力集中。
输出带轮12通过盘状浇口式的注塑成型而形成。在点状浇口式中,因为形成有焊接线(水边界),所以担心由于界面的紧密接触强度降低而使合成降低。另一方面,因为盘状浇口式难以产生焊接线,所以与点状浇口等其它的方式相比,能够提高输出带轮12的刚性。
〔其它实施方式〕
上面,虽然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不限于实施方式的结构,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或取得效果的至少一部分的范围内,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述的各结构主要部件可以任意组合、或省略。
传递部件也可以为链条等。
也可以在被紧固部与螺丝的头部之间不设置垫圈。
也可以将定心部与厚壁部分别设置。
针对根据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掌握的其它方式,记述如下。
动力转向装置在其一个方式中,具有:转向轴,其通过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进行轴向移动,而使转向轮转向;螺母,其包围所述转向轴而设置为环状;滚珠丝杠机构,其在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使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螺母移动,并具有:设置于所述转向轴的外周侧且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设置于所述螺母的内周侧且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设置于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的多个滚珠、以及使所述多个滚珠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循环机构;输出带轮,其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螺母的一侧端面对置而设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轮毂部、与所述轮毂部一体地设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为筒状的卷绕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轮毂部且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贯通的螺丝插入孔;螺丝,其插入所述螺丝插入孔中,并具有头部、以及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槽的轴部,且将所述螺母与所述输出带轮紧固;输入带轮,其相对于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在径向上偏移而配置;传递部件,其跨着所述输出带轮与所述输入带轮而设置,将所述输入带轮的旋转向所述输出带轮传递;电动马达,其旋转驱动所述输入带轮。所述输出带轮在所述轮毂部的所述螺丝插入孔周围具有被紧固部。在通过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所述输出带轮的轴向剖面上的所述输出带轮的内侧面的切线与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的相对角之中的劣角从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减小,且将成为45°的部分作为所述轮毂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边界部时,所述被紧固部处于在所述径向上比所述边界部更位于内侧的区域,并且处于在所述螺丝的径向上与所述螺丝的所述头部重叠的区域。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所述动力转向装置在所述被紧固部与所述螺丝的所述头部之间具有垫圈。
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垫圈设置为其外周缘在所述螺丝的径向上与所述边界部重叠。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输出带轮具有设置于所述输出带轮的内侧且与所述螺母的外周面抵接的定心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定心部具有在所述输出带轮的径向上向内侧呈凸形状的圆弧形状。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被紧固部在所述轮毂部的与所述螺母对置的一侧,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比与所述被紧固部相邻的部分更向所述螺母侧突出的突出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输出带轮具有设置于所述轮毂部且供所述转向轴插入的转向轴插入孔,所述突出部具有包围所述转向轴插入孔而形成为环状的环状突出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卷绕部具有:形成为筒状且卷绕有所述传递部件的外筒部、形成为筒状且设置于所述外筒部的内侧的内筒部、以及在所述螺母的所述径向上延伸而形成且将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内筒部连接的桥接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在所述输出带轮中,通过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所述输出带轮的所述轴向剖面上的所述轮毂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圆弧状。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输出带轮通过盘状浇口式的注塑成型而形成。
另外,从其它的角度出发,动力转向装置在某一方式中,具有:转向轴,其通过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进行轴向移动,而使转向轮转向;螺母,其包围所述转向轴而设置为环状;滚珠丝杠机构,其在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使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螺母移动,并具有:设置于所述转向轴的外周侧且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设置于所述螺母的内周侧且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设置于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的多个滚珠、以及使所述多个滚珠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循环机构;输出带轮,其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螺母的一侧端面对置而设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轮毂部、与所述轮毂部一体地设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为筒状的卷绕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轮毂部且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贯通的螺丝插入孔;螺丝,其插入所述螺丝插入孔中,并具有头部、以及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槽的轴部,且将所述螺母与所述输出带轮紧固;输入带轮,其相对于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在所述径向上偏移而配置;传递部件,其跨着所述输出带轮与所述输入带轮而设置,将所述输入带轮的旋转向所述输出带轮传递;电动马达,其旋转驱动所述输入带轮。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将所述输出带轮的材料厚度作为输出带轮的厚度时,所述输出带轮具有:在所述螺母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螺丝插入孔外侧的规定区域的薄壁部、以及具有比该薄壁部大的厚度且在围绕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薄壁部相邻的区域的厚壁部。所述厚壁部的距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即半径尺寸与所述薄壁部的所述半径尺寸相同。
基于上述方式,优选所述输出带轮具有设置于所述输出带轮的内侧、且与所述螺母的外周面抵接的定心部。
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定心部具有在所述输出带轮的所述径向上向内侧呈凸形状的圆弧形状。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输出带轮在所述螺丝的径向上在与所述螺丝的头部重叠的区域具有被紧固部,所述被紧固部在所述轮毂部的与所述螺母对置的一侧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比与所述被紧固部相邻的部分更向所述螺母侧突出的突出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输出带轮具有设置于所述轮毂部且供所述转向轴插入的转向轴插入孔,所述突出部具有包围所述转向轴插入孔而形成为环状的环状突出部。
本申请基于2017年1月11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7-2880号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2017年1月11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7-2880号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在内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动力转向装置;3电动马达;4滚珠丝杠机构;4a管体(循环机构);6齿杆(转向轴);9输入带轮;10传送带(传递部件);11螺母;12输出带轮;13滚珠循环槽;14滚珠;19螺母侧滚珠丝杠槽;20齿杆侧滚珠丝杠槽(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23轮毂部;23c螺丝插入孔;24卷绕部;25螺丝;26头部;27轴部;27a外螺纹部(外螺纹的螺纹槽);28垫圈;29齿杆插入孔(转向轴插入孔);30外筒部;31内筒部;32桥接部;34边界部;35被紧固部;36突出部;38环状突出部;39薄壁部;40厚壁部;41定心部。

Claims (10)

1.一种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轴,其通过随着方向盘的旋转进行轴向移动,而使转向轮转向;
螺母,其包围所述转向轴而设置为环状;
滚珠丝杠机构,其在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使所述转向轴相对于所述螺母移动,并具有:设置于所述转向轴的外周侧且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的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设置于所述螺母的内周侧且具有螺旋状的槽形状并与所述转向轴侧滚珠丝杠槽一起构成滚珠循环槽的螺母侧滚珠丝杠槽、设置于所述滚珠循环槽内的多个滚珠、以及使所述多个滚珠从所述滚珠循环槽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循环的循环机构;
输出带轮,其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螺母的一侧端面对置而设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的轮毂部、与所述轮毂部一体地设置且由树脂材料形成为筒状的卷绕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轮毂部且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贯通的螺丝插入孔;
螺丝,其插入所述螺丝插入孔中,并具有头部、以及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槽的轴部,将所述螺母与所述输出带轮进行紧固;
输入带轮,其相对于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在径向上偏移而配置;
传递部件,其跨着所述输出带轮与所述输入带轮而设置,将所述输入带轮的旋转向所述输出带轮传递;
电动马达,其旋转驱动所述输入带轮;
所述输出带轮在所述轮毂部的所述螺丝插入孔周围具有被紧固部,
在通过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所述输出带轮的轴向剖面上的所述输出带轮的内侧面的切线与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的相对角之中的劣角从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侧向径向外侧逐渐减小,且使成为45°的部分为所述轮毂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边界部时,所述被紧固部处于在所述径向上比所述边界部更位于内侧的区域,并且处于在所述螺丝的径向上与所述螺丝的所述头部重叠的区域,
将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所述输出带轮的材料厚度作为输出带轮的厚度时,所述输出带轮具有:在所述螺母的径向上设置于所述螺丝插入孔外侧的规定区域的薄壁部、以及具有比所述薄壁部大的厚度且在围绕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薄壁部相邻的区域的厚壁部;
所述厚壁部的距所述螺母的旋转轴线的距离即半径尺寸与所述薄壁部的所述半径尺寸相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紧固部与所述螺丝的所述头部之间具有垫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垫圈被设置为其外周缘在所述螺丝的所述径向上与所述边界部重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带轮具有设置于所述输出带轮的内侧、且与所述螺母的外周面抵接的定心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心部具有在所述输出带轮的径向上向内侧呈凸形状的圆弧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紧固部在所述轮毂部的与所述螺母对置的一侧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比与所述被紧固部相邻的部分更向所述螺母侧突出的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带轮具有设置于所述轮毂部、且供所述转向轴插入的转向轴插入孔,
所述突出部具有包围所述转向轴插入孔而形成为环状的环状突出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部具有:形成为筒状且卷绕有所述传递部件的外筒部、形成为筒状且设置于所述外筒部的内侧的内筒部、以及在所述螺母的所述径向上延伸而形成且将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内筒部连接的桥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出带轮中,通过所述螺母的所述旋转轴线的所述输出带轮的所述轴向剖面上的所述轮毂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的区域形成为圆弧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带轮通过盘状浇口式的注塑成型而形成。
CN201780082840.9A 2017-01-11 2017-12-11 动力转向装置 Active CN110382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2880A JP6837233B2 (ja) 2017-01-11 2017-01-11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002880 2017-01-11
PCT/JP2017/044315 WO2018131358A1 (ja) 2017-01-11 2017-12-11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2331A CN110382331A (zh) 2019-10-25
CN110382331B true CN110382331B (zh) 2022-02-18

Family

ID=62839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2840.9A Active CN110382331B (zh) 2017-01-11 2017-12-11 动力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72468B2 (zh)
JP (1) JP6837233B2 (zh)
CN (1) CN110382331B (zh)
WO (1) WO20181313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65862B2 (en) * 2018-08-27 2020-12-15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Americas, Inc. Pulley and ball nut assembly
CN110316246A (zh) * 2019-07-18 2019-10-11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跨运车电动伺服独立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56049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Volkswagen Ag Getriebe, Kraftfahrzeuglenkung und Kraftfahrzeug
KR20140047857A (ko) * 2012-10-15 2014-04-23 주식회사 만도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CN105492297A (zh) * 2013-08-30 2016-04-13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501408A (en) * 1976-06-30 1978-02-15 Quinton Hazell Holdings Ltd Torque transmitting article
US4781661A (en) * 1987-06-19 1988-11-01 Emmett John E Boss mounted, non-metallic pulley
DE3904188C1 (en) * 1989-02-13 1990-02-01 Winkelmann & Pannhoff Gmbh, 4730 Ahlen, De Belt pulley made from plastic prone to embrittlement
DE102006041718A1 (de) * 2006-09-06 2008-03-27 Volkswagen Ag Elektromechanische Lenkung
KR101450326B1 (ko) * 2011-08-31 2014-10-21 주식회사 만도 벨트식 전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US9637164B2 (en) * 2012-09-28 2017-05-0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Nylon resin driven pulley
US9440672B2 (en) * 2013-03-14 2016-09-13 Trw Automotive U.S. Llc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ssembly
JP2014184739A (ja) 2013-03-21 2014-10-0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Steering Ltd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047997A (ja) * 2013-09-03 2015-03-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ステ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DE102014102132A1 (de) * 2014-02-19 2015-08-20 Trw Automotive Gmbh Kugelumlaufmutter, Baugruppe für einen Kugelgewindeantrieb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ugelumlaufmutter
JP2016055830A (ja) * 2014-09-12 2016-04-2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操舵装置
US9963165B2 (en) * 2016-09-26 2018-05-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all nut assembly for a rack electrical power assist steering system
US20190382047A1 (en) * 2017-01-20 2019-12-19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10650884B (zh) * 2017-06-29 2022-07-01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车辆用转向装置
JP7326846B2 (ja) * 2019-04-23 2023-08-1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ボール螺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56049A1 (de) * 2010-12-23 2012-06-28 Volkswagen Ag Getriebe, Kraftfahrzeuglenkung und Kraftfahrzeug
KR20140047857A (ko) * 2012-10-15 2014-04-23 주식회사 만도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CN105492297A (zh) * 2013-08-30 2016-04-13 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 动力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31358A1 (ja) 2018-07-19
US20190351938A1 (en) 2019-11-21
CN110382331A (zh) 2019-10-25
US11472468B2 (en) 2022-10-18
JP6837233B2 (ja) 2021-03-03
JP2018111405A (ja)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31634B1 (en) Worm drive
US8294311B2 (en)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9802641B2 (en) Steering system
US8863598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US9457834B2 (en)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10661824B2 (en) Steering system
US10746280B2 (en) Steering device
CN110382331B (zh) 动力转向装置
JP2015000594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1384827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polymer drive pulley
JP7427873B2 (ja) 転舵ユニット
JP6777360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9074623A (ja) ボールねじ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16237B2 (ja)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79414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775219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379204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ハウジング
WO2018055810A1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13798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910798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172126A (ja) 転舵ユニット
JP2020172170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101898A (ja) ボール螺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09351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452556B1 (ko)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3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