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1621B - 感应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感应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1621B
CN110381621B CN201910279438.0A CN201910279438A CN110381621B CN 110381621 B CN110381621 B CN 110381621B CN 201910279438 A CN201910279438 A CN 201910279438A CN 110381621 B CN110381621 B CN 1103816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plate
frame
induction heating
heating cooker
incline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94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1621A (zh
Inventor
铃木彩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816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16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16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16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感应加热烹调器,提高设计性和安全性。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壳体(3);顶板(41),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对被加热物进行载置;顶框(42),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外周的端面(41b)和下表面(41c),对顶板进行保持;加热部(31),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32),其对加热部进行控制,在所述顶板的所述外周形成有将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41b)与上表面(41a)连接起来的倾斜面(41d),由顶板的所述端面(41b)和所述倾斜面形成的内角(θ1)大于90°且小于135°,所述顶框的上端(43a)比顶板的所述倾斜面的下端(T1)高,并且比所述倾斜面的上端(T2)低。

Description

感应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感应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加热线圈对载置在顶板上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305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从提高设计性和安全性的观点来看,还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所述课题,提供能够提高设计性和安全性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壳体;顶板,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对被加热物进行载置;顶框,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外周的端面和下表面,对所述顶板进行保持;加热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加热部进行控制,在所述顶板的所述外周形成有将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与上表面连接起来的倾斜面,由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和所述倾斜面形成的内角大于90°且小于135°,所述顶框的上端比所述顶板的所述倾斜面的下端高,并且比所述倾斜面的上端低。
根据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能够提高设计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顶部单元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顶部单元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利用A-A线将图3的顶部单元剖切而得的示意放大剖视图。
图5A是示出顶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B是示出顶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C是示出顶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感应加热烹调器;2:整体厨房;3:壳体;31:加热部;32:控制部;33:冷却风扇;34:烤架烹调仓;35:烤架门;36:操作部;4:顶部单元;41:顶板;41a:上表面;41b:端面;41c:下表面;41d:倾斜面;41e:角部;42:顶框;43:侧框;43a:上端;44:底框;45:背框;46:弹性部件(第3弹性部件);47:加热区域;48:切口;5:第1弹性部件;6:第2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见解)
在专利文献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通过顶框对顶板的外周进行保持。在这样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顶框覆盖顶板的外周端部。
因此,在从上侧观察感应加热烹调器的情况下,顶板的外周端部的上表面被顶框遮挡,存在无法提高顶板的外观设计性的课题。为了解决该课题,考虑通过顶框对顶板的外周的端面和下表面进行保持,使顶板的外周端部的上表面不被顶框覆盖而露出。
但是,在使顶板的外周端部的上表面露出的情况下,当锅等被加热物与顶板的外周端部发生碰撞时,顶板有可能破裂。因此,难以兼顾顶板的设计性和安全性。
因此,本发明人为了兼顾设计性和安全性,提出了通过顶框对顶板的外周的端面和下表面进行保持,在顶板的外周形成将端面和上表面连接起来的倾斜面。并且,本发明人提出了如下的结构:使由顶板的端面和倾斜面形成的内角大于90°且小于135°,并且使顶框的上端比倾斜面的下端高且比倾斜面的上端低。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1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壳体;顶板,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对被加热物进行载置;顶框,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外周的端面和下表面,对所述顶板进行保持;加热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以及控制部,其对所述加热部进行控制,在所述顶板的所述外周形成有将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与上表面连接起来的倾斜面,由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和所述倾斜面形成的内角大于90°且小于135°,所述顶框的上端比所述顶板的所述倾斜面的下端高,并且比所述倾斜面的上端低。
在本发明第2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顶框通过第1弹性部件与所述顶板的所述下表面粘接在一起,并且通过粘性比所述第1弹性部件低的第2弹性部件与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粘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第3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顶板由表面压缩应力值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的非结晶玻璃形成。
在本发明第4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顶板由硼硅酸盐玻璃形成。
在本发明第5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顶板具有被所述加热部加热的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并通过围绕所述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的周围而配置的第3弹性部件而与所述顶框粘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第6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是,所述顶框由不锈钢材料形成。
在本发明第7方式的感应加热烹调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顶框的角部的内侧形成有从所述角部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切口。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在各图中,为了使说明变得容易,将各要素夸张示出。
(实施方式1)
[整体结构]
对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在图中,X、Y和Z方向分别是指感应加热烹调器1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和高度方向。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一例,对组装到整体厨房2的橱柜而使用的组装型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进行说明。另外,感应加热烹调器1也可以是放置在烹调台上而使用的固定式或者放置在餐桌等桌上而使用的桌面式等。
如图1所示,感应加热烹调器1具有壳体3和配置在壳体3的上部的顶部单元4。
[壳体]
壳体3在上方具有开口,在内部收纳有加热部31、控制部32、冷却风扇33以及烤架烹调仓34。并且,在壳体3的侧方配置有烤架门35和操作部36。
<加热部>
加热部31是通过电磁感应对载置于顶部单元4的上表面侧的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的加热线圈。加热部31的输出例如由逆变器来控制。在实施方式1中,加热部31具有三个加热线圈。另外,在加热部31中,加热线圈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三个。在加热部31中,加热线圈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
<控制部>
控制部32对加热部31的加热进行控制。具体来说,控制部32由搭载有逆变器等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进行控制的电路的控制基板构成。
控制基板例如具有:存储器(未图示),其存储有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进行控制的程序;以及处理电路(未图示),其与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等处理器对应。
控制部32与操作部36连接,接收由操作部36输入的信息。控制部32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来控制逆变器的输出,从而对加热部31的加热进行控制。
感应加热烹调器1也可以具有检测被加热物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例如,温度检测部可以是红外线传感器或热敏电阻等。温度检测部例如安装于加热部31。
控制部32也可以根据温度检测部所检测到的被加热物的温度来控制逆变器的输出。
<冷却风扇>
冷却风扇33是对收纳于壳体3的内部的控制部32进行冷却的风扇。冷却风扇33从设置于壳体3的进气孔吸入壳体3的外部空气。冷却风扇33通过将吸入的空气送到控制部32而对控制部32进行冷却。
<烤架烹调仓>
烤架烹调仓34是对鱼等烹调物进行加热的烹调仓。烤架烹调仓34在壳体3的前表面侧具有开口。在烤架烹调仓34的开口安装有烤架门35。
<烤架门>
烤架门35是安装于烤架烹调仓34的开口的门。通过对烤架门35进行开闭,能够相对于烤架烹调仓34的内部取出和放入烹调物。
<操作部>
操作部36是由使用者进行输入操作的部分。使用者对操作部36进行操作而例如输入被加热物的加热条件、加热时间等信息。由操作部36输入的信息被发送到控制部32。
[顶部单元]
接着,对顶部单元4进行说明。顶部单元4配置于壳体3的上部,在上表面侧载置被加热物。顶部单元4具有顶板41和对顶板41进行保持的顶框42。
图2是顶部单元4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顶部单元4的一例的俯视图。
<顶板>
如图2和图3所示,顶板41由矩形的玻璃板构成。顶板41由表面压缩应力值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的非结晶玻璃形成。表面压缩应力值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的非结晶玻璃与结晶玻璃相比,物理强度高,不易破裂。
顶板41例如由热强化后的硼硅酸盐玻璃等玻璃形成。硼硅酸盐玻璃与结晶玻璃相比,物理强度高,具有清澈的颜色。因此,当在背面印刷了各种颜色的墨液时,即使透过玻璃来看,也能够使墨液自身的颜色漂亮地显色,因此,通过硼硅酸盐玻璃来构成顶板41,能够提高外观的设计性,并且能够提高安全性。
硼硅酸盐玻璃是由SiO2、Al2O3,B2O2和Na2O3等组成,且这些组成成分的比率在规定的范围内的玻璃。对硼硅酸盐玻璃实施规定的热处理以增强表面压缩应力。例如,在最大700℃左右的温度下对硼硅酸盐玻璃进行烧结并进行淬火的处理,从而实施物理强化处理。
顶板41配置在壳体3的上部,对被加热物进行载置。如图3所示,在顶板41的上表面41a形成有被加热部31加热的多个加热区域47。在从上侧观察时,即,在从Z方向观察时,多个加热区域47分别形成在与作为配置在顶板41的下方的加热部31的多个加热线圈重叠的位置。即,多个加热区域47形成在多个加热线圈的正上方。通过在形成于顶板41的上表面41a的加热区域47载置锅等被加热物,能够对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另外,顶板41可以具有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47。
<顶框>
顶框42是配置在顶板41的外周的端面和下表面并对顶板41进行保持的框架。顶板41的外周的端面是指顶板41的外周侧的侧壁面。顶框42具有侧框43、底框44以及背框45。
侧框43构成顶框42的周围部,以围绕顶板4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具体来说,侧框43以围绕顶板41的外周的端面的方式配置。侧框43例如从顶板41的下表面的延伸方向(X、Y方向)向端面的延伸方向(Z方向)弯曲。侧框43由L字状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形成。
底框44构成顶框42的底面部,对顶板41的下表面进行保持。底框44例如由矩形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形成。
背框45配置在顶框42的上表面的后方侧。背框45具有对来自冷却风扇33的冷却风等进行排气的排气口。背框45例如由矩形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形成。
顶板41载置在底框44上,例如,通过硅粘接剂等弹性部件46而粘接固定于底框44。具体来说,顶板41通过围绕多个加热区域47的周围而配置的弹性部件46而与底框44粘接在一起。在实施方式1中,“多个加热区域47的周围”是指包含多个加热区域47的1个区域。
由此,能够通过弹性部件46的粘接来抑制顶板41因加热部31的加热而朝上方极端地翘曲变形。弹性部件46可以在底框44的上表面连续地配置,也可以断续地配置。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弹性部件46称为第3弹性部件46。
侧框43、底框44以及背框45例如可以通过嵌合爪等互相嵌合,也可以通过螺钉等互相连接。或者,侧框43、底框44以及背框45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互相粘接在一起。
[关于顶部单元4的外周端部的构造]
对顶部单元4的外周端部的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利用A-A线将图3的顶部单元4剖切而得的示意放大剖视图。
如图4所示,顶板41具有载置被加热物的上表面41a、外周侧的端面41b以及与上表面41a对置的下表面41c。
构成顶框42的侧框43和底框44分别对顶板41的端面41b和下表面41c进行保持。即,侧框43不覆盖顶板41的上表面41a。由此,在从上方观察顶板41的情况下,顶板41的外周端部的上表面是露出的状态。由此,顶板41的可见区域增大。即,在俯视观察时,能够令使用者看到顶板41的整个上表面41a,从而能够给使用者留下宽敞的印象。
在顶板41的外周形成有将顶板41的端面41b和上表面41a连接起来的倾斜面41d。由顶板41的端面41b和倾斜面41d形成的内角θ1大于90°且小于135°。更优选的是,由顶板41的端面41b和倾斜面41d形成的内角θ1大于100°且小于120°。并且,倾斜面41d的宽度(图4中的X方向的长度)比倾斜面41d的高度(Z方向的长度)大。由此,能够以相对于上表面41a平缓的倾斜来形成顶板41的倾斜面41d。
这样,通过使顶板41的外周的边缘部分为倾斜面41d,能够令使用者立体地看到顶板41,能够给使用者留下清晰的印象。
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已知玻璃的端面强度较弱,落到端面经常会导致顶板41破裂。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由顶板41的端面41b和倾斜面41d形成的内角θ1大于90°且小于135°,能够提高顶板41的强度。具体来说,在被加热物等下落到顶板41的外周端部时,能够抑制顶板41发生破裂。
在被加热物下落到顶板41的外周端部的倾斜面41d的情况下,在倾斜面41d上主要产生顶板4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的应力和顶板41的延伸方向(X、Y方向)上的应力。在顶板41中,顶板41的延伸方向(X、Y方向)上的应力越大,顶板41越容易破裂。
在使由顶板41的端面41b和倾斜面41d形成的内角θ1大于90°且小于135°的情况下,当被加热物下落到倾斜面41d时,顶板41的延伸方向(X、Y方向)上的应力比顶板4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的应力小。这样,通过使顶板41的倾斜面41d相对于上表面41a平缓地倾斜,能够减小顶板41的延伸方向(X、Y方向)上的应力。由此,在被加热物下落到顶板41的外周端部即倾斜面41d时,能够抑制顶板41发生破裂。
侧框43以覆盖顶板41的外周的端面41b的方式配置。这样,通过将侧框43配置于顶板41的端面41b,能够保护顶板41的端面41b。例如,能够抑制被加热物等从横向(X、Y方向)发生碰撞时的顶板41的破裂。
并且,侧框43的上端43a形成在比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下端T1高且比倾斜面41d的上端T2低的位置。更优选侧框43的上端43a在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下端T1与上端T2之间,形成在更靠近倾斜面41d的下端T1的位置处。倾斜面41d的下端T1是倾斜面41d与端面41b连接的部分。倾斜面41d的上端T2是倾斜面41d与上表面41a连接的部分。
因此,例如,在锅等被加热物从上方下落而发生碰撞时,侧框43的上端43a与被加热物接触。由此,能够抑制被加热物直接下落到倾斜面41d上。并且,通过将侧框43的上端43a配置在比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上端T2靠下方的位置,能够通过侧框43来保护顶板41的外周端部且不影响设计性。
顶框42例如由不锈钢材料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顶框42的强度。另外,在顶框42中,至少侧框43由不锈钢材料形成即可。底框44和背框45也可以不由不锈钢材料形成。
顶板41在外周部分通过第1弹性部件5和第2弹性部件6而粘接在顶框42上。
在顶板41的外周部分,顶板41的下表面41c和底框44的上表面通过第1弹性部件5粘接在一起。第1弹性部件5沿着顶板41的外周配置在与顶板41的端面41b相距规定的距离的位置处。第1弹性部件5可以在底框44的上表面连续配置,也可以断续地配置。
第1弹性部件5例如是硅粘接剂等。
并且,在顶板41的外周部分,顶板41的端面41b和侧框43的侧面通过第2弹性部件6粘接在一起。第2弹性部件6以围绕顶板4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填埋在顶板41的端面41b与侧框43之间的间隙中。
第2弹性部件6由粘性比第1弹性部件5低的弹性材料形成。第2弹性部件6例如是硅粘接剂等。另外,硅粘接剂例如可以通过调整溶剂的量来变更粘性。
这样,通过使用第1弹性部件5和第2弹性部件6,能够将顶板41的外周部分和顶框42粘接固定在一起。
[顶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对顶部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5A~5C是分别示出顶部单元4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5A~5C示出将构成顶框42的侧框43安装于顶板41的工序。另外,图5A~5C示出从下侧观察顶板41和侧框43时的图。并且,在图5A~5C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底框44等其他构成要素。
如图5A所示,在侧框43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切口48。多个切口48隔开规定的距离而设置。“规定的距离”是指与顶板41的宽度(X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的距离。“大致相等”是指在±3%以内的范围内一致。
在侧框43安装于顶板41的外周并被弯折之前,切口48以开口变宽的方式形成。
如图5A所示,使顶板41的一侧的外周端部与侧框43接触。具体来说,在从下侧观察时,以顶板41的形成在沿长边方向(X方向)延伸的边的两端的两个角部41e与侧框43的两个切口48分别重叠的方式将顶板41载置于侧框43的底部。另外,在图5A中,在顶板41的下表面41c粘接有底框44(未图示)。
如图5B所示,将侧框43以切口48为中心朝向顶板41弯折。具体来说,使侧框43中的不与顶板41接触的部分以切口48为中心沿着顶板41的角部41e的形状弯折。由此,切口48的开口变窄,能够使侧框43形成为沿着顶板41的角部41e的形状。
如图5C所示,以围绕顶板41的外周的方式配置侧框43。
这样,通过进行图5A~5C所示的步骤,能够将侧框43安装于顶板41的外周。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的工序中,在侧框43的角部43b的内侧形成有从角部43b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切口48。因此,能够利用切口48来紧凑地进行弯折而不使侧框43向外侧突出。因此,能够减小侧框43的侧面与顶板41的端面41b之间的间隙。并且,即使顶板41的尺寸存在偏差,也能够将侧框43容易地安装于顶板41的外周。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的感应加热烹调器1,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根据感应加热烹调器1,通过配置在顶板41的外周的端面41b和下表面41c的顶框42对顶板41进行保持。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俯视观察时,由于顶框42不覆盖顶板41的外周部分的上表面41a,所以能够令使用者看到整个顶板41。其结果是,能够给使用者留下宽敞的印象,能够提高设计性。
在顶板41的外周形成有将顶板41的端面41b与上表面41a连接起来的倾斜面41d,由顶板41的端面41b和倾斜面41d形成的内角θ1大于90°且小于135°。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令使用者立体地看到顶板41,能够留下清晰的印象。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
并且,在锅等被加热物下落到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情况下等,能够抑制顶板41发生破裂。具体来说,顶板41容易因施加在顶板41的延伸方向(X、Y方向)上的力而产生破裂。
根据感应加热烹调器1,通过使由顶板41的端面41b和倾斜面41d形成的内角θ1大于90°且小于135°,能够使顶板41的倾斜面41d相对于上表面41a平缓地倾斜。由此,在被加热物下落到倾斜面41d的情况下,能够使在顶板41的延伸方向(X、Y方向)上产生的应力比在顶板4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产生的应力小。其结果是,在被加热物下落到倾斜面41d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顶板41发生破裂。
顶框42的上端43a比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下端T1高,并且比倾斜面41d的上端T2低。即,构成顶框42的侧框43的上端43a比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下端T1高,并且比倾斜面41d的上端T2低。通过这样的结构,在被加热物等与顶板41的外周端部接触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顶板41的破裂。
具体来说,通过使侧框43的上端43a比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下端T1高,被加热物等在下落到顶板41的外周端部的情况下与侧框43的上端43a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下落的被加热物与顶板41的倾斜面41d直接接触。并且,由于倾斜面41d的下端T1是当与被加热物等接触时容易受到损伤的部分,所以能够通过侧框43来保护倾斜面41d的下端T1。
并且,通过使侧框43的上端43a比顶板41的倾斜面41d的上端T2低,能够对顶板41的外周端部进行保护且不影响设计性。
这样,在感应加热烹调器1中,能够提高设计性,并且能够提高安全性。即,根据感应加热烹调器1,能够兼顾设计性和安全性。
顶框42通过第1弹性部件5与顶板41的下表面41c粘接在一起,并且通过粘性比第1弹性部件5低的第2弹性部件6与顶板41的端面41b粘接在一起。具体来说,第1弹性部件5将顶板41的下表面41c与构成顶框42的底框44粘接起来。第2弹性部件6将顶板41的端面41b与构成顶框42的侧框43的侧面粘接起来。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第1弹性部件5和第2弹性部件6将顶板41的外周端部牢固地粘接固定于顶框42。并且,第2弹性部件6还起到了对顶板41的端面41b与侧框43的侧面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的功能。此外,第2弹性部件6大多使用硅粘接剂等常温硬化粘接剂,通过使第2弹性部件6的粘性降低,使第2弹性部件6容易地进入到顶板41的端面41b与侧框43之间的间隙,在第2弹性部件6硬化之后,能够抑制粘接剂向侧框43或顶板的上表面41a溢出,从而提高外观品质。
顶板41由表面压缩应力值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的非结晶玻璃形成。例如,顶板41由硼硅酸盐玻璃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与由结晶玻璃形成的顶板相比能够使外观清晰,并且能够提高设计性。并且,与由结晶玻璃形成的顶板相比,能够提高顶板41的物理强度。
顶板41具有被加热部31加热的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47,通过围绕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47的周围而配置的弹性部件(第3弹性部件)46而与顶框42粘接在一起。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顶板41因加热部31的热而向上表面侧翘曲。
顶框42由不锈钢材料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提高顶框42的强度,所以能够提高安全性。并且,能够提供不锈钢材料的耐化学药品性优异且不会因变色等而损害外观品质的感应加热烹调器。
在顶框42的角部43b的内侧形成有从角部43b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切口48。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顶板41的尺寸存在偏差,也能够容易地将顶框42安装于顶板41的外周。并且,能够使顶框42的角部沿着顶板41的角部41e的形状进行弯折。由此,能够减小顶框42与顶板41之间的间隙,提高设计性。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感应加热烹调器1具有烤架烹调仓34和烤架门3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感应加热烹调器1也可以不具有烤架烹调仓34和烤架门35。
在实施方式1中,对加热部31由多个加热线圈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加热部31也可以由1个或多个加热线圈构成。同样,对顶板41具有多个加热区域4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顶板41也可以具有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47。
在实施方式1中,对第3弹性部件46被配置成围绕包含多个加热区域47的区域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3弹性部件46也可以被配置成围绕多个加热区域47的各个加热区域。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顶板41因加热部31的热而发生变形。
在实施方式1中,对顶框42由侧框43、底框44以及背框45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顶框42只要至少包含侧框43即可。并且,侧框43和底框44也可以一体形成。
虽然已经参照附图并结合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描述,但对于熟悉该技术的人们来说,各种变形和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应该理解只要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则这样的变形和修改包含在本发明中。
本发明的感应加热烹调器由于能够提高设计性和安全性,所以例如对载置于桌上或燃气灶台等的感应加热烹调器是有用的。

Claims (7)

1.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该感应加热烹调器具有:
壳体;
顶板,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对被加热物进行载置;
顶框,其配置于所述顶板的外周的端面和下表面,对所述顶板进行保持;
加热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以及
控制部,其对所述加热部进行控制,
在所述顶板的所述外周形成有将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与上表面连接起来的倾斜面,
由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和所述倾斜面形成的内角大于90°且小于135°,
所述顶框具有:
底框,其对所述顶板的所述下表面进行保持,通过第1弹性部件与所述顶板粘接在一起,由矩形的板状部件构成;以及
侧框,其以围绕所述顶板的所述外周的所述端面的方式配置,并且向所述顶板的所述下表面的延伸方向弯曲,配置于所述底框的下方,由L字状的部件构成,
所述顶框的上端比所述顶板的所述倾斜面的下端高,并且比所述倾斜面的上端低,
所述侧框不覆盖所述顶板的所述上表面以及所述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侧框通过粘性比所述第1弹性部件低的第2弹性部件与所述顶板的所述端面粘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由表面压缩应力值为1MPa以上且60MPa以下的非结晶玻璃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由硼硅酸盐玻璃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板具有被所述加热部加热的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并通过围绕所述1个或多个加热区域的周围而配置的第3弹性部件而与所述顶框粘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所述顶框由不锈钢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应加热烹调器,其中,
在所述顶框的角部的内侧形成有从所述角部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切口。
CN201910279438.0A 2018-04-13 2019-04-09 感应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103816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7815 2018-04-13
JP2018077815A JP7142319B2 (ja) 2018-04-13 2018-04-13 誘導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1621A CN110381621A (zh) 2019-10-25
CN110381621B true CN110381621B (zh) 2023-10-31

Family

ID=68248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9438.0A Active CN110381621B (zh) 2018-04-13 2019-04-09 感应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42319B2 (zh)
CN (1) CN11038162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702A (zh) * 2003-07-04 2005-02-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嵌入式加热烹调器
CN1809228A (zh) * 2005-01-21 2006-07-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063531A (zh) * 2006-04-25 2007-10-31 株式会社东芝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08161280A (ja) * 2006-12-27 2008-07-17 Narumi China Corp キッチンカウンタにおける調理器の取付構造
JP2016050760A (ja) * 2014-08-29 2016-04-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蔵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79574B2 (ja) * 1990-12-19 2000-08-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JP2973801B2 (ja) * 1993-11-11 1999-11-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調理器
JP4189236B2 (ja) * 2003-02-28 2008-12-03 株式会社ハーマンプロ 調理機器のトッププレート枠
US20070044788A1 (en) * 2005-08-26 2007-03-01 Wacker Chemica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ounting ceramic cooktops in appliance
JP5342185B2 (ja) * 2008-07-29 2013-11-13 株式会社ハーマン ガスこん炉
JP5218623B2 (ja) * 2011-10-31 2013-06-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07001115A (zh) * 2014-12-02 2017-08-01 旭硝子株式会社 玻璃板及使用其的加热器
DE102016101090A1 (de) * 2015-11-26 2017-06-01 Schott Ag Thermisch vorgespanntes Glaselement und seine Verwendunge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5702A (zh) * 2003-07-04 2005-02-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嵌入式加热烹调器
CN1809228A (zh) * 2005-01-21 2006-07-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加热烹调器
CN101063531A (zh) * 2006-04-25 2007-10-31 株式会社东芝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2008161280A (ja) * 2006-12-27 2008-07-17 Narumi China Corp キッチンカウンタにおける調理器の取付構造
JP2016050760A (ja) * 2014-08-29 2016-04-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蔵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42319B2 (ja) 2022-09-27
CN110381621A (zh) 2019-10-25
JP2019186130A (ja) 2019-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18619B1 (en) Built-in cooking device and kitchen counter into which the cooking device is built in
US9388990B2 (en) Metal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ooking device using the metal panel
JP4820709B2 (ja) 加熱調理器
JP4893443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10381621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05829803B (zh) 加热烹调器
US20110088680A1 (en) Heating cooker
JP3757362B2 (ja) 加熱調理器
US7435932B2 (en) Control unit of oven
JP4840093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0487316B1 (ko) 가스오븐레인지의 공냉 시스템
JP3858869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1063531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CN117320207A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以及安装方法
JP6557635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0771629B1 (ko) 전기레인지
JP2010113971A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110383943B (zh) 感应加热烹调器
JP6699357B2 (ja) 炊飯器
JP6852682B2 (ja) 加熱調理器
KR101079402B1 (ko) 과열방지 오븐도어
KR100674722B1 (ko) 전기오븐
JP2020125900A (ja) 調理器セット及び調理器用支持装置
KR20060033196A (ko) 전기 레인지
JP2020192081A (ja) 炊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