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0510A - 充电调控系统 - Google Patents

充电调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0510A
CN110380510A CN201910869420.6A CN201910869420A CN110380510A CN 110380510 A CN110380510 A CN 110380510A CN 201910869420 A CN201910869420 A CN 201910869420A CN 110380510 A CN110380510 A CN 1103805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power
charge power
quasi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694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80510B (zh
Inventor
徐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da Wisdom Char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da Wisdom Charg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da Wisdom Char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86942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8051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07587 priority patent/WO202105142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380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0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0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05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H02J7/0027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for DC powered loa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02J9/068Electronic means for switching from one power supply to another power supply, e.g. to avoid parallel conn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92Energy efficient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system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调控系统,包括充电需求获取单元,用于接收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并记录充电接入时间;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并对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比较单元,用于获取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并比较充电接入时间和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以得出比较结果;第一供电单元,用于接入电网为拟充电设备供电;第二供电单元,用于存储备用能源为拟充电设备供电;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比较结果控制第一供电单元或第二供电单元为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所述充电调控系统能够根据社区电力负载通过第一供电单元或第二供电单元为拟充电设备供电从而保证车辆的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充电调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慧充电领域,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一种对电网内新接入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的充电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车辆来提升生活的便利性,改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目前车辆容量的不断增多,车辆尾气的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电动汽车应运而生,电动汽车通过电力驱动车辆行驶,在行驶过程中不会产生车辆尾气,对减少车辆尾气和改善环境污染具有较大作用。
目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一般较低,需要较为频繁地使用充电桩在社区内为车辆充电以满足续航需求,但是由于社区内的充电桩由于和居民用电共用电力线路,因此当居民用电较多时社区内没有足够的电力负载从而导致用户无法使用充电桩为电动汽车充电。此时,当用户接入充电桩时将无法启动充电,从而为用户使用电动汽车带来了困扰。因此如何在对电网内新接入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以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将成为充电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对电网内新接入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的充电调控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充电需求获取单元,用于接收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并记录充电接入时间;
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并对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
比较单元,用于获取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并比较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和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以得出比较结果;
第一供电单元,用于接入电网以为所述拟充电设备供电;
第二供电单元,用于存储备用能源以为所述拟充电设备供电;
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或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提供的充电调控系统,能够根据社区电网的负载情况对电网的相线内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而且能够在所述相线新接入充电设备时根据电网的充电调控情况通过第一供电单元或第二供电单元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从而保证车辆在接入充电设备时就能够启动充电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充电需求,提高了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充电调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充电调控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本发明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并且可在其中做出调整和改变。然而,应理解:不存在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限于在此公开的特定实施例的意图,而是应将本发明理解为涵盖落入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调整、等同物和/或可选方案。
在下文中,可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可包括”指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存在,并且不限制一个或更多个功能、操作或元件的增加。此外,如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所使用,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表述“A或/和B”包括同时列出的文字的任何组合或所有组合,例如,可包括A、可包括B或可包括A和B二者。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表述(诸如“第一”、“第二”等)可修饰在各种实施例中的各种组成元件,不过可不限制相应组成元件。例如,以上表述并不限制所述元件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以上表述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别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装置和第二用户装置指示不同用户装置,尽管二者都是用户装置。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同样地,第二元件也可被称为第一元件。
应注意到: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定义,“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是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需要理解的是,文中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充电调控系统的结构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社区中,为了便于居民充电,在社区停车位附近设置充电设备以便于用户将车辆停入停车位后使用所述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社区内所有所述充电设备均接入充电调控系统100中,以接收所述充电调控系统100的调控指令进行充电调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调控系统100用于对电网内一条相线上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所述相线上的充电设备每新接入一辆充电车辆,该充电设备则为拟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调控系统100能够根据电网的电力负载情况对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以保证所述拟充电设备为新接入电网的车辆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调控系统100包括充电需求获取单元10、比较单元20、第一供电单元30、第二供电单元40、开关单元50、控制单元60及查询单元70,所述充电需求获取单元10、所述比较单元20、所述开关单元50、所述查询单元70均与所述控制单元6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和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与所述开关单元50电性连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社区的电力控制系统周期性地查询所述社区内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和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并根据电网容量、所述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和所述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计算所述相线的可用充电功率,并将可用充电功率信息传送至所述控制单元60并由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调控所述相线内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所述社区电力系统计算出所述可用充电功率后将可用充电功率信息传送至所述控制单元60并由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调控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包括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数值,所述可用功率的数值为所述电网容量与所述用电总功率的差值,所述用电总功率为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与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之和。可以理解,例如:所述社区电力控制系统的充电调控周期为1小时,即所述社区电力控制系统每间隔1小时查询所述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和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并计算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由于所述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根据居民用电情况的不同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所述社区电力调控系统每次充电调控时计算的可用充电功率不同,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数值有可能大于或小于所述相线内所有充电中的的充电设备的当前的充电功率之和,因此在调控的过程中所述控制单元60会根据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调降或调升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控制单元60接收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后将会计算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分配方案,并根据计算得到的所述分配方案计算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目标充电功率信息,并下发所述目标充电功率至所述相线内的充电中的充电设备从而进行充电调控。可以理解,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为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拟达到的充电功率,即在充电调控过程结束后,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为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例如,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为5KW,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为10KW,则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需要将所述充电功率由5KW调整至10KW。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60同时记录下发目标充电功率的时间作为充电调控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信息,将会在预设时间内将当前充电功率调整至所述控制单元60发送的目标充电功率,以实现充电调控。可以理解,所述充电设备用于为车辆充电,由于车辆电池特性原因,当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调高或调低时,所述车辆电池可接受的充电功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调整至所述目标功率,因此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需要经过预设时间才能调整至所述目标功率。进一步地,当充电调控开始后时间未超过所述预设时间时,由于充电功率正在进行调控,处于变化过程中,因此所述相线内的负载不稳定;当充电调控开始后的时间超过所述预设时间时,所述充电功率调整完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所述相线内的负载稳定。进一步地,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接收到所述目标充电功率后,需要与连接的车辆进行通信以确定所述车辆是否能够承受所述目标充电功率,因此当所述车辆不能承受所述目标充电功率时,所述充电功率不能施加于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从而成为所述相线内的空闲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需求获取单元10用于获取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并记录充电接入时间,所述比较单元20用于接收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并从所述控制单元60获取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并比较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和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以比较结果,所述控制单元60用于接收社区电网中计算的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并对根据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对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还用于接收所述比较单元20的比较结果并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开关单元50的工作状态进而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或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为所述控制单元60记录的与所述充电接入时间的差值最小的一次充电调控的时间。例如:所述控制单元60记录的充电调控时间为08:50、09:10、09:30,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为09:31,则所述比较单元20获取的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为09:3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为与电网连接的充电接口,用于接入电网以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为能够存储备用能源进行充电的装置,如蓄电池等,以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用户在需要对车辆进行供电时,可以先将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车辆进行连接,再通过扫码或刷卡等方式开启所述拟充电设备。可以理解,当用户开启所述拟充电设备后,所述拟充电设备将充电需求发送至所述充电需求获取单元10,所述充电需求获取单元10即可获取到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需求获取单元10获取到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时同时记录接收到所述充电需求的时间,以作为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入时间。可以理解,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为所述充电需求单元10获取到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的时间。进一步地,所述充电需求获取单元10获取到所述充电需求和充电接入时间后传送至所述比较单元20,以便于后续根据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分析如何进行充电调控。
进一步地,所述比较单元20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后向所述控制单元60获取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并将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比较以得出比较结果。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比较结果包括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预设时间,或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进一步地,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预设时间,则说明此时所述相线未处于充电调控过程中,即负载稳定状态;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则说明此时所述相线处于充电调控过程中,即负载不稳定状态。可以理解,由于充电设备接收到充电功率分配方案后需要预设时间才能调整至目标充电功率,因此在预设时间内,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即充电负载处于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此时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若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则说明所述拟充电设备接入时,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处于相对不变的状态,即负载稳定;若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则说明所述拟充电设备接入时,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仍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即负载不稳定。
进一步地,所述比较单元20得出所述比较结果后将所述比较结果传送至所述控制单元60以便于所述控制单元60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进行充电调控。进一步地,当负载稳定时,所述控制单元60发送查询指令至所述查询单元70,以查询所述相线内的空闲充电功率。进一步地,所述查询指令中包括所述相线当前可用的充电功率,所述查询单元70进一步查询所述相线内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功率,并将所述当前充电功率相加,再通过所述相线当前的可用充电功率减去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功率之和从而得出空闲充电功率,即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与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总功率的差值,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总功率为所有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之和。例如: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为充电设备A和B,充电设备A的当前充电功率为10KW,充电设备B的当前充电功率为5KW,所述相线当前可用充电功率信息为30KW,则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30KW-(10KW+5KW)=15KW。进一步地,所述查询单元70查询出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后将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传送至所述控制单元60以对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50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所述开关单元50能够在所述控制单元60的控制下从而工作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或所述第三工作状态从而切换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或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的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50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开关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不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且不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开关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并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切换至所述第三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60接收到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后,进一步根据所述空闲充电功率控制所述开关单元50的工作状态从而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或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60接收到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后,进一步查询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及限制充电功率,从而比较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与所述启动充电功率及所述限制充电功率的关系,进而确定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启动充电功率为启动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所需要的最小功率,所述限制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的最大充电功率及所述拟充电设备连接的车辆的最大充电功率中较小的一个。例如:所述拟充电设备的最大充电功率为20KW,所述拟充电设备连接的车辆的最大充电功率为15KW,则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为15KW。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时,说明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处于充电调控的状态中,不能准确计算出所述相线的空闲充电功率,此时所述控制单元60控制所述开关单元50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仅用于在所述电网电力不足时临时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因此在该种情况下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以所述启动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待下次所述控制单元60进行充电调控时再调整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时,说明所述相线当前的空闲充电功率不足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此时不能通过所述电网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即不能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此时所述控制单元60控制所述开关单元50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仅用于在所述电网电力不足时临时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因此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仅需保证能够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即可,此时所述控制单元60控制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以启动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并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不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且不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说明所述相线当前的充电功率足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此时能够通过所述电网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即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此时,所述控制单元60控制所述开关单元50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已经相对稳定,因此此时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可以全部输送至所述拟充电设备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此时所述控制单元60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以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60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说明当前的空闲充电功率足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而且超出了所述拟充电设备的承受范围,此时所述控制单元60控制所述开关单元50切换至第三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与所述拟充电设备及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及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进行供电。可以理解,由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存储有备用电源,因此当通过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为所述拟充电设备供电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的电量逐渐减少,此时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为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充电可以恢复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的电量,以便于在空闲充电功率不足时为所述拟充电设备充电。此时,所述控制单元60控制所述拟充电设备以第一充电功率进行供电,控制所述第二供电单元40以第二充电功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充电功率等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所述第二充电功率等于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与所述第一充电功率的差值。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充电调控系统能够根据社区电网的负载情况对电网的相线内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而且能够在所述相线新接入充电设备时根据电网的充电调控情况通过第一供电单元或第二供电单元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从而保证车辆在接入充电设备时就能够启动充电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充电需求。而且能够在社区电网电力较为充足时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供电以保证所述第二供电单元的电量从而便于在电网电力不足时通过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实现了充电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上述充电调控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将充电调控系统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充电调控系统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上述充电调控系统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如图2所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充电调控方法,用于针对充电设备进行预约充电,所述充电调控方法,应用于前述充电调控系统的任意实施例或实施例的排列、组合,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接收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并记录充电接入时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社区中,为了便于居民充电,在社区停车位附近设置充电设备以便于用户将车辆停入停车位后使用所述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社区内所有所述充电设备均接入充电调控系统中,以接收所述充电调控系统的调控指令进行充电调控。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调控系统用于对电网内一条相线上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所述相线上的充电设备每新接入一辆充电车辆,该充电设备则为拟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调控系统能够根据电网的电力负载情况对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以保证所述拟充电设备为新接入电网的车辆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用户在需要对车辆进行供电时,可以先将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车辆进行连接,再通过扫码或刷卡等方式开启所述拟充电设备。可以理解,当用户开启所述拟充电设备后,即可获取到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进一步地,获取到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时同时记录接收到所述充电需求的时间,以作为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入时间。可以理解,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为获取到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的时间。
步骤S220:接收可用充电功率信息以对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并记录充电调控时间。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社区的电力控制系统周期性地查询所述社区内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和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并根据电网容量、所述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和所述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计算所述相线的可用充电功率,并根据所述可用充电功率对所述相线内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周期性地充电调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包括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数值,所述可用功率的数值为所述电网容量与所述用电总功率的差值,所述用电总功率为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与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之和。可以理解,例如:所述社区电力控制系统的充电调控周期为1小时,即所述社区电力控制系统每间隔1小时查询所述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和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并计算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由于所述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根据居民用电情况的不同处于变化的状态,因此所述社区电力调控系统每次充电调控时计算的可用充电功率不同,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数值有可能大于或小于所述相线内所有充电中的的充电设备的当前的充电功率之和,因此在调控的过程中会根据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调降或调升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接收到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后根据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调控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接收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后将会计算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分配方案,并根据计算得到的所述分配方案计算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目标充电功率信息,并下发所述目标充电功率至所述相线内的充电中的充电设备从而进行充电调控。可以理解,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为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拟达到的充电功率,即在充电调控过程结束后,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为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例如,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为5KW,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为10KW,则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需要将所述充电功率由5KW调整至10KW。进一步地,同时记录下发目标充电功率的时间作为充电调控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在接收到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信息,将会在预设时间内将当前充电功率调整至发送的目标充电功率,以实现充电调控。可以理解,所述充电设备用于为车辆充电,由于车辆电池特性原因,当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调高或调低时,所述车辆电池可接受的充电功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调整至所述目标功率,因此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需要经过预设时间才能调整至所述目标功率。进一步地,当充电调控开始后时间未超过所述预设时间时,由于充电功率正在进行调控,处于变化过程中,因此所述相线内的负载不稳定;当充电调控开始后的时间超过所述预设时间时,所述充电功率调整完毕,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所述相线内的负载稳定。进一步地,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接收到所述目标充电功率后,需要与连接的车辆进行通信以确定所述车辆是否能够承受所述目标充电功率,因此当所述车辆不能承受所述目标充电功率时,所述充电功率不能施加于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从而成为所述相线内的空闲充电功率。
步骤S230:获取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并比较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和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以得出比较结果。
进一步地,在接收到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后即可查询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并将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比较以得出比较结果。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为与所述充电接入时间的差值最小的一次充电调控的时间。例如:记录的充电调控时间为08:50、09:10、09:30,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为09:31,则所述比较单元20获取的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为09:30。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比较结果包括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预设时间,或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进一步地,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预设时间,则说明此时所述相线未处于充电调控过程中,即负载稳定状态;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则说明此时所述相线处于充电调控过程中,即负载不稳定状态。可以理解,由于充电设备接收到充电功率分配方案后需要预设时间才能调整至目标充电功率,因此在预设时间内,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即充电负载处于持续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此时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若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则说明所述拟充电设备接入时,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处于相对不变的状态,即负载稳定;若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则说明所述拟充电设备接入时,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仍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即负载不稳定。
步骤S240: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第一供电单元或第二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充电调控时需要根据比较结果控制开关单元的工作状态进而控制第一供电单元或第二供电单元进行供电。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和第三工作状态,所述开关单元能够工作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或所述第三工作状态从而切换所述第一供电单元或所述第二供电单元的供电。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预设时间时,说明当前负载稳定,能够进行充电调控,此时需要查询所述相线内的空闲充电功率并根据所述相线内的空闲充电功率对新接入的拟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具体地,查询空闲功率前需要查询所述相线内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功率,并将所述当前充电功率相加,再通过所述相线当前的可用充电功率减去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功率之和从而得出空闲充电功率,即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与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总功率的差值,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总功率为所有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之和。例如: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为充电设备A和B,充电设备A的当前充电功率为10KW,充电设备B的当前充电功率为5KW,所述相线当前可用充电功率信息为30KW,则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30KW-(10KW+5KW)=15KW。
进一步地,接收到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后,进一步查询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及限制充电功率,从而比较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与所述启动充电功率及所述限制充电功率的关系,进而确定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启动充电功率为启动所述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所需要的最小功率,所述限制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的最大充电功率及所述拟充电设备连接的车辆的最大充电功率中较小的一个。例如:所述拟充电设备的最大充电功率为20KW,所述拟充电设备连接的车辆的最大充电功率为15KW,则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为15KW。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时,所述开关单元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开关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不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且不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所述开关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状态;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并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所述开关单元切换至所述第三工作状态。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时,说明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处于充电调控的状态中,不能准确计算出所述相线的空闲充电功率,此时所述开关单元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仅用于在所述电网电力不足时临时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因此在该种情况下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以所述启动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待下次所述控制单元进行充电调控时再调整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时,说明所述相线当前的空闲充电功率不足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此时不能通过所述电网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即不能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此时所述开关单元切换至第一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仅用于在所述电网电力不足时临时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因此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仅需保证能够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即可,此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以启动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不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且不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说明所述相线当前的充电功率足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此时能够通过所述电网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即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此时,所述开关单元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拟充电设备与所述第一供电单元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由于所述相线内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已经相对稳定,因此此时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可以全部输送至所述拟充电设备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此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30以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当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所述预设时间且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说明当前的空闲充电功率足以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而且超出了所述拟充电设备的承受范围,此时所述开关单元切换至第三工作状态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与所述拟充电设备及所述第二供电单元接通进而使得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及所述第二供电单元进行供电。可以理解,由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存储有备用电源,因此当通过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供电后,所述第二供电单元的电量逐渐减少,此时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充电可以恢复所述第二供电单元的电量,以便于在空闲充电功率不足时为所述拟充电设备充电。此时,所述控制所述拟充电设备以第一充电功率进行供电,控制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以第二充电功率进行供电。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充电功率等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所述第二充电功率等于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与所述第一充电功率的差值。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充电调控方法能够根据社区电网的负载情况对电网的相线内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而且能够在所述相线新接入充电设备时根据电网的充电调控情况通过第一供电单元或第二供电单元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从而保证车辆在接入充电设备时就能够启动充电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充电需求。而且能够在社区电网电力较为充足时通过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供电以保证所述第二供电单元的电量从而便于在电网电力不足时通过所述第二供电单元启动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功能,实现了充电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需求获取单元,用于接收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并记录充电接入时间;
控制单元,用于接收可用充电功率信息以对充电中的充电设备进行充电调控,并记录充电调控时间;
比较单元,用于从所述控制单元获取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并比较所述充电接入时间和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以得出比较结果;
第一供电单元,用于接入电网以为所述拟充电设备供电;
第二供电单元,用于存储备用能源以为所述拟充电设备供电;
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或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为所述充电需求获取单元接收到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充电需求的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包括可用充电功率的数值,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数值为电网容量与用电总功率的差值,所述用电总功率为居民用电线路的用电功率与充电线路的用电功率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信息并计算所述可用充电功率的分配方案,并将计算得到的所述分配方案中的目标充电功率信息下发至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调控时间为所述控制单元下发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信息的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信息包括目标充电功率的数值,所述目标充电功率为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拟达到的充电功率。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比较结果包括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预设时间,或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调控系统还包括查询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不小于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查询单元查询空闲充电功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所述可用充电功率与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总功率的差值,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总功率为所有所述充电中的充电设备的充电功率之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调控系统包括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工作在第一工作状态从而控制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以所述启动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调控系统包括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二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不小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启动充电功率且不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工作在第二状态从而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以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的最大充电功率及与所述拟充电设备连接的车辆的最大充电功率中的较小值。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调控系统包括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三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工作在第三工作状态从而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为所述拟充电设备及所述第二供电单元进行供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空闲充电功率大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时,控制所述第一供电单元以第一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并以第二充电功率为所述第二供电单元进行供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功率等于所述拟充电设备的限制充电功率,所述第二充电功率等于所述空闲充电功率与所述第一充电功率的差值。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调控系统包括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工作状态,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比较结果为所述充电接入时间与所述上一次的充电调控时间的差值小于所述预设时间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工作在第一工作状态从而控制所述第二供电单元以启动充电功率为所述拟充电设备进行供电。
CN201910869420.6A 2019-09-16 2019-09-16 充电调控系统 Active CN1103805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9420.6A CN110380510B (zh) 2019-09-16 2019-09-16 充电调控系统
PCT/CN2019/107587 WO2021051428A1 (zh) 2019-09-16 2019-09-24 充电调控系统、充电调控方法、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869420.6A CN110380510B (zh) 2019-09-16 2019-09-16 充电调控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0510A true CN110380510A (zh) 2019-10-25
CN110380510B CN110380510B (zh) 2020-01-17

Family

ID=68261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69420.6A Active CN110380510B (zh) 2019-09-16 2019-09-16 充电调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38051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66721A (zh) * 2021-08-31 2021-10-0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525150A (zh) * 2020-04-22 2021-10-22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734855A (zh) * 2022-04-22 2022-07-12 永联智慧能源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矩阵式柔性充电堆的充电功率调度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130452A (ko) * 2009-06-03 2010-12-13 한전케이디엔주식회사 충전 부하 분산 알고리즘을 포함하는 전기 자동차의 충전소 관리 시스템
CN106945555A (zh) * 2017-03-30 2017-07-14 济南大学 基于预约方式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及充电站功率协调方法
CN107769293A (zh) * 2016-08-17 2018-03-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动态功率限制调整
CN109378879A (zh) * 2018-11-28 2019-02-22 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站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US20190092177A1 (en) * 2017-04-07 2019-03-28 Honda Motor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 charging schedule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US10319247B2 (en) * 2016-03-31 2019-06-11 Voll, Inc. Aerial vehicle navigation method
CN110048475A (zh) * 2019-03-18 2019-07-23 南京理工大学 电动汽车光伏充电站充电优化方法
CN110112817A (zh) * 2019-04-29 2019-08-09 深圳市网源电气有限公司 节能型交直流一体化充电桩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130452A (ko) * 2009-06-03 2010-12-13 한전케이디엔주식회사 충전 부하 분산 알고리즘을 포함하는 전기 자동차의 충전소 관리 시스템
US10319247B2 (en) * 2016-03-31 2019-06-11 Voll, Inc. Aerial vehicle navigation method
CN107769293A (zh) * 2016-08-17 2018-03-0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充电过程中的动态功率限制调整
CN106945555A (zh) * 2017-03-30 2017-07-14 济南大学 基于预约方式的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及充电站功率协调方法
US20190092177A1 (en) * 2017-04-07 2019-03-28 Honda Motor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eating a charging schedule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CN109378879A (zh) * 2018-11-28 2019-02-22 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站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048475A (zh) * 2019-03-18 2019-07-23 南京理工大学 电动汽车光伏充电站充电优化方法
CN110112817A (zh) * 2019-04-29 2019-08-09 深圳市网源电气有限公司 节能型交直流一体化充电桩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麻秀范等: "基于电动汽车出行随机模拟的充电桩需求研究", 《电工技术学报》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5150A (zh) * 2020-04-22 2021-10-22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466721A (zh) * 2021-08-31 2021-10-0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3466721B (zh) * 2021-08-31 2021-12-2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的失效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734855A (zh) * 2022-04-22 2022-07-12 永联智慧能源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矩阵式柔性充电堆的充电功率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4734855B (zh) * 2022-04-22 2023-11-07 永联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矩阵式柔性充电堆的充电功率调度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0510B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80510A (zh) 充电调控系统
CN107346908B (zh) 一种智能调配功率的充电桩及其控制方法
KR101139022B1 (ko) 2 전원 방식의 차량용 전력공급장치
US6679344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nergy distribution in a motor vehicle
KR20190074721A (ko) 충전 시 차량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
EP1750346A2 (en) Engine contro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system
US10191459B2 (en) Control devic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CN109130898B (zh) 一种一体式车载充电机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汽车
JP7257917B2 (ja)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CN110525262B (zh) 充电系统
CN111497676A (zh) 混合动力车辆和用于控制混合动力车辆的方法
CN113103870A (zh) 电动车辆电力分配的优先性
CN112060974A (zh) 车辆能量管理方法、装置、系统、车辆及存储介质
JP6847604B2 (ja) 電力融通システム
JP2021093788A (ja) 充電装置及び充電方法
JP7058681B2 (ja) 車両の電源システム
WO2023085334A1 (ja) 移動体充電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体充電方法
CN109878368A (zh) 充电管理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581552B (zh) 充电调控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33625A (zh)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94119A (zh) 供电调度方法、装置、供电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3874256B (zh) 用于具有高压电源的车辆的超级电容器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KR101134562B1 (ko) 비접촉 자기 유도 충전 방식의 전기자동차 전력 공급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5503557B (zh) 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30234467A1 (en) Control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1

Address after: 201613 301 Rong Le Dong Road,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Hengda hengchi New Energy Vehicl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201, building A, No. 1, Qian Wan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Shenzhen Qianhai business secretar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HENGDA SMART CHARG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