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6502B -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66502B
CN110366502B CN201880014341.0A CN201880014341A CN110366502B CN 110366502 B CN110366502 B CN 110366502B CN 201880014341 A CN201880014341 A CN 201880014341A CN 110366502 B CN110366502 B CN 1103665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power conversion
sub
supply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43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66502A (zh
Inventor
半田祐一
中村公计
居安诚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75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2646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75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221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66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6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66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6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00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to auxiliary equipment of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045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for optimising the use of energ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002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 B60L3/003Detecting, eliminating, remed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drive train abnormalities, e.g. failures within the drive train relating to i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1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1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 B60L50/15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generators driven by combustion engines with additional electric power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2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responding to state of charge [SoC]
    • B60L58/14Preventing excessive discharg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18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 B60L58/2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f two or more battery modules having different nominal volt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B60L58/24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supply of electrical power to vehicle subsystems or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2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means
    • B60W10/26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means for electrical energy,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0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the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flyback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60/00Operating Modes
    • B60L2260/40Control modes
    • B60L2260/50Control modes by future state predi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60/00Operating Modes
    • B60L2260/40Control modes
    • B60L2260/50Control modes by future state prediction
    • B60L2260/54Energy consumption estim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60/00Operating Modes
    • B60L2260/40Control modes
    • B60L2260/50Control modes by future state prediction
    • B60L2260/58Departure time predi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7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79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797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92Energy efficient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system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bstract

核对ECU(10)应用于包括第一蓄电池(50)、第二蓄电池(55)以及主DDC(20)的电源系统(100)。当未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核对ECU(10)将主DDC(20)设为待机状态,并且从第二蓄电池(55)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另一方面,当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17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037536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号2017-037538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应用于电源系统的控制装置以及包括控制装置和电源系统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源系统,该电源系统包括主蓄电装置和对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的主电力转换装置。电源系统中连接有多个设备,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56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电源系统中,在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时,主电力转换装置伴随自身设备的动作消耗电力。因此,存在因主电力转换装置的动作带来的电力消耗而导致电力系统整体的电力转换效率下降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理想地抑制电源系统中的电力转换效率下降的控制装置,以及包括控制装置和电源系统的控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个发明的控制装置应用于电源系统,该电源系统包括:主蓄电装置、主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力供给部,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并将其向设备供给,所述电力供给部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控制装置包括:动作预测部,该动作预测部对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进行预测;以及供给控制部,当未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且从所述电力供给部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当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使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在上述结构中,当未预测出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将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从电力供给部向设备供给电力。因此,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低的期间,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不供给电力,而从电力供给部向设备供给电力,从而能够减少电力损失,进而能够抑制电源系统的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当预测出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使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因此,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高的期间,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从而能够抑制设备电力不足。
在第二个发明中,所述电力供给部是副蓄电装置,该副蓄电装置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所述设备电连接并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在电源系统中,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低的情况下,向设备输出的输出电力有可能大幅低于上述系统能输出的电力容量。此外,在对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时,主电力转换装置消耗的电力成为损失。因此,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低的情况下,有可能使系统中的电力转换效率下降。电源系统中的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有可能导致能从主蓄电装置向设备供给的电力量下降。此外,当为了弥补电力量的下降而增加主蓄电装置的蓄电容量时,有可能导致主蓄电装置的体积增大。
关于这方面,在上述结构中,当未预测出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主电力转换装置被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因此,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不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低的期间,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不供给电力。其结果是,通过从副蓄电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能够抑制电源系统中的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当预测出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使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因此,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高的期间,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从而能够抑制设备电力不足。
在第三个发明中,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所述电源系统包括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与所述主蓄电装置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当从所述主蓄电装置向所述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并且未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
由于在主蓄电装置向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的状态下,电源系统整体的输出电力较低,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使主电力转换装置转换电力,则电源系统的电力转换效率显著下降。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当从主蓄电装置向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并且未预测出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将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系统整体的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在第四个发明中,所述电力供给部是副电力转换装置,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相比,该副电力转换装置在所述设备的动作停止状态下的电力转换效率更高,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并将其向所述设备供给,当未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当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时,主电力转换装置伴随自身设备的动作消耗电力。因此,当主电力转换装置中的消耗电力较高时,有可能导致能从主蓄电装置向设备供给的电力量下降。此外,当为了弥补电力量的下降而增加主蓄电装置的蓄电容量时,有可能导致主蓄电装置的体积增大。
在上述结构中,当未预测出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将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将副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状态。因此,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低的期间,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不供给电力。并且,通过从与主电力转换装置相比在设备的动作停止状态下的电力转换效率更高的副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能够减少电力损失,进而减少电源系统的消耗电力。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当预测出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使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因此,在设备的请求电力较高的期间,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从而能够抑制设备电力不足。
在第五个发明中,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所述电源系统包括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与所述主蓄电装置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当从所述主蓄电装置向所述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并且未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由于在主蓄电装置向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的状态下,电源系统整体的消耗电力较低,因此,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使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则主电力转换装置的消耗电力占电源系统整体的消耗电力的比例变高。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当从主蓄电装置向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并且未预测出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将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从副电力转换装置向第一设备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减少系统整体的消耗电力。
在第六个发明中,在与所述设备中流动的暗电流相对应的负载电流范围中,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是比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高的值。在请求电力较低的期间,设备的负载电流范围相当于暗电流。因此,在上述结构中,使用副电力转换装置,在与暗电流相对应的负载电流范围中,该副电力转换装置具有比主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高的电力转换效率。
在第七个发明中,包括副蓄电装置,该副蓄电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并将其向所述设备供给。在上述结构中,即使在设备处于动作停止状态时,副蓄电装置和副电力转换装置中的任一方无法向设备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另一方也能向设备供给电力,从而能够防止变成向设备不供给电力的状态。
在第八个发明中,包括主获取部,该主获取部获取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当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主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通过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低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当主蓄电装置成为过放电状态时,有可能导致主蓄电装置的劣化显著发展。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当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较低时,停止从主蓄电装置经由副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防止主蓄电装置的过放电状态。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因过放电导致的主蓄电装置的劣化。
在第九个发明中,包括副获取部,该副获取部获取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当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副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通过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高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蓄电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在上述结构中,当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副阈值时,停止从副蓄电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因过放电导致的副蓄电装置的劣化。
在第十个发明中,当在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通过上述结构,能够防止从主蓄电装置经由主电力转换装置和副电力转换装置向相同的设备供给电力,从而抑制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的下降。
在第十一个发明中,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接收装置的车辆,该接收装置接收从用户携带的携带设备发送的发射波,当基于由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发射波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
当持有携带设备的用户靠近车辆时,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当基于发射波检测出携带设备和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时,预测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
在第十二个发明中,当基于所述接收装置中的所述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大于所述规定距离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从动作状态向所述动作停止状态转移,当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当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设备的请求电力下降。当在上述状态下维持主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供给时,有可能导致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当基于接收装置中的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携带设备和车辆的距离大于规定距离的状态时,预测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并且,当预测出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停止从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由此,能够理想地抑制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在第十三个发明中,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上锁装置的车辆,该上锁装置对车辆车门的开锁状态和上锁状态进行切换,当检测出所述开锁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向所述动作状态转移。
当车辆变为开锁状态时,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上述结构中,当检测出上锁装置的开锁状态时,预测向动作状态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的预测精度,从而能够理想地抑制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在第十四个发明中,当所述车辆车门从所述开锁状态向所述上锁状态切换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当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在上述结构中,当检测出上锁装置的上锁状态时,预测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由此,能够提高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的预测精度,从而能够理想地抑制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此外,能够实现包括本发明的控制装置和电源系统的控制系统。
具体而言,包括控制装置和所述电源系统,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所述电源系统包括:主电力供给线;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经由所述主电力供给线电连接到所述主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设于所述主电力供给线,对所述主蓄电装置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电连接进行切换,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连接到所述主电力供给线中的比所述切换部靠所述主蓄电装置一侧。
具体而言,在第十六个发明中,包括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电源系统,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所述电源系统包括:主电力供给线;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经由所述主电力供给线电连接到所述主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以及切换部,该切换部设于所述主电力供给线,对所述主蓄电装置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电连接进行切换,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连接到所述主电力供给线中的比所述切换部靠所述主蓄电装置一侧。
在上述结构中,即使在利用切换部使主蓄电装置向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也能使主电力转换装置和副电力转换装置向第一设备供给电力。因此,能够灵活地利用主电力转换装置和副电力转换装置向第一设备供给电力。
在第十七个发明中,包括:副蓄电装置,该副蓄电装置和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所述设备电连接并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副电力供给线,该副电力供给线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蓄电装置电连接;以及辅助线,该辅助线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电力供给线电连接,当在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所述控制系统包括防回流部,该防回流部设于所述辅助线,防止电流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流通。
在上述结构中,即使在使主电力转换装置向设备供给电力后,使副电力转换装置停止向设备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电流从主电力转换装置经由辅助线向副电力转换装置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副电力转换装置因回流电流而劣化。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源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车辆的状态的图表。
图3是对由核对ECU实施的电力供给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系统的结构图。
图5是对主DDC和暗电流转换器的电力转换效率的推移进行说明的图表。
图6是对电力供给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源系统的结构图。
图8是对电力供给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源系统的结构图。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源系统的结构图。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力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的结构图。控制系统100装设于车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设有控制系统100的车辆是包括内燃机即发动机和行驶用电动机作为行驶动力源的混合动力车辆。具体而言,车辆是PHV(Plug-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控制系统100包括:相当于主蓄电装置的第一蓄电池50、相当于副蓄电装置的第二蓄电池55、第一设备40、第二设备51以及相当于主电力转换装置的主DC/DC转换器20。以下,将主DC/DC转换器20记述为主DDC。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电源系统包括第一蓄电池50、第二蓄电池55以及主DCC20。
第一蓄电池50供给各设备40、51的动作需要的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蓄电池50是锂蓄电池,例如,产生200V~400V的端子间电压。
第二设备51包括输入电容器52和逆变器53,该逆变器53将从第一蓄电池50供给的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逆变器53的输入侧连接于第一高压线HL1和第二高压线HL2,该第一高压线HL1与第一蓄电池50的正侧端子联接,第二高压线HL2与第一蓄电池50的负侧端子联接。此外,输入电容器52在第一高压线HL1与第二高压线HL2之间与逆变器53并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高压线HL1~HL4相当于主电力供给线。
在逆变器53的输出侧连接有行驶用电动机MG。行驶用电动机MG由通过逆变器53转换的交流电压驱动。此外,逆变器53包括将交流电流整流为直流电流的整流功能。在车辆制动时,逆变器53将通过再生发电而从行驶用电动机MG输出的交流电流整流为直流电流。整流后的电流经由各高压线HL1、HL2供给至第一蓄电池50,从而对第一蓄电池50充电。
在第一高压线HL1设有第一继电器SMR1,在第二高压线HL2设有第二继电器SMR2。通过将各继电器SMR1、SMR2控制为接通状态来使第一蓄电池50与逆变器53之间电连接。由此,能够从第一蓄电池50向逆变器53供给电力。另一方面,通过将各继电器SMR1、SMR2控制为断开状态来使第一蓄电池50与逆变器53之间电切断。各继电器SMR1、SMR2相当于切换部。
主DDC20是降压转换器,包括主驱动部21和主控制部22,该主驱动部21对从第一蓄电池50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降压,该主控制部22对主驱动部21的动作进行控制。
主驱动部21包括多个半导体开关,通过对各半导体开关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来对从第一蓄电池50供给的输入电压进行降压并将其输出。主驱动部21的第一输入端子Tin1连接于第三高压线HL3,该第三高压线HL3与第一高压线HL1联接。此外,第二输入端子Tin2连接于第四高压线HL4,该第四高压线HL4与第二高压线HL2联接。主驱动部21的第一输出端子Tout1与低压线LL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高压线HL3在比第一继电器SMR1靠第一蓄电池50侧与第一高压线HL1连接。此外,第四高压线HL4在比第二继电器SMR2靠第一蓄电池50侧与第二高压线HL2连接。因此,即使在将各继电器SMR1、SMR2控制为断开状态的情况下,也能维持第一蓄电池50和主DDC20的电连接。
主控制部22对主驱动部21的各半导体开关进行驱动。主控制部22对各半导体开关的、接通期间相对于一个开关周期的比即占空比进行控制,以将主驱动部21的输出电压控制为输出电压指令值。利用主控制部22对占空比的控制,改变经由主驱动部21的第一输出端子Tout 1向低压线LL输出的电压值。
第二蓄电池55与低压线LL连接。第二蓄电池55的正侧端子与低压线LL连接,负侧端子与接地线GND连接。因此,主DDC20的输出电压和第二蓄电池55的输出电压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施加于低压线LL。低压线LL相当于副电力供给线。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蓄电池55的蓄电容量小于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此外,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小于第一蓄电池50的端子间。例如,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为12V。
第一设备40连接于低压线LL,该第一设备40经由上述低压线LL被供给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40主要包含电动移门41、电动后备厢门42以及仪表盘43。电动移门41、电动后备厢门42以及仪表盘43的额定电压为低于第二设备51的额定电压的值。
电动移门41包括车辆的滑动门和门用电动机,该门用电动机作为使上述滑动门滑动动作的驱动源发挥功能。滑动门通过门用电动机的驱动而相对于车辆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移动。此外,电动后备厢门42包括后门和后门用电动机,该后门用电动机作为使上述后门动作的驱动源发挥功能。后门通过后门用电动机的驱动进行开闭动作。仪表盘43对与发动机或者行驶用电动机MG1的转数相对应的车速、画面进行显示。
第一设备40包含核对ECU10、HV-ECU11、门锁ECU12以及电池ECU13。各ECU10~13经由低压线LL被供给电力。此外,各ECU10~13经由车载网络接口14连接为能彼此通信。作为车载网络接口14,例如,可以使用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LIN(Local InterconnectNetwork:内部互联网络)等众所周知的接口。以下,将车载网络接口14记述为车载NIF14。
核对ECU10与作为用户携带的携带设备的电子钥匙65之间彼此通信,从而执行对于电子钥匙65的核对处理。核对ECU10经由车载NIF14与收发装置60连接,该收发装置60用于对位于车室内和位于距车辆规定距离的范围的电子钥匙65进行检测。当用于实施核对处理的请求信号从核对ECU10发送至收发装置60时,收发装置60基于上述请求信号形成电子钥匙的检测区域。上述检测区域形成于车室内和车室外。当电子钥匙65进入上述检测区域时,电子钥匙65对于收发装置60发送发射波。由收发装置60接收的发射波在被转换为数字信号后,经由车载NIF14向核对ECU10输出。核对ECU10对包含于数字信号的ID码进行核对。上述ID码按照车辆被分配了不同的号码。当ID码的核对结果是对应的号码时,核对ECU10经由车载NIF14将核对的成立通知到各ECU11~13。
由于携带电子钥匙65的用户进入检测区域时,成为能接收来自电子钥匙65的发射波的状态,因此,核对ECU10能检测到用户和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此外,由于携带电子钥匙65的用户位于检测区域外时,成为不能接收来自电子钥匙65的发射波的状态,因此,核对ECU10能检测到用户和车辆的距离大于规定距离的状态。
当携带电子钥匙65的用户接近车辆时以及当用户操作了车辆的按键SW时,实施核对ECU10对于电子钥匙65的核对。按键SW通过用户的操作使车辆的电源上电状态按顺序地转移为点火关闭(IGOFF)、附件开启(ACCON)、点火开启(IGON)的各个状态。
IGOFF是各继电器SMR1、SMR2均为断开状态并且未图示的AC继电器为断开状态的电源上电状态。ACCON是通过使未图示的AC继电器从断开状态向接通状态转移,从第二蓄电池55向除了第一设备40和第二设备51的其他设备供给电力的电源状态。IGON是输出使各继电器SMR1、SMR2从断开状态转移为接通状态的请求的电源状态。
门锁ECU12将车辆车门切换为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在伴随用户接近车辆而实施的核对处理中,当核对ECU10的核对成立时,门锁ECU12经由车载NIF14发送开锁信号。上锁装置61根据上述开锁信号将车辆从上锁状态切换为开锁状态。在开锁状态中,车辆的滑动门或者后门开锁。此外,门锁ECU12能够经由车载NIF14将表示车辆车门处于上锁状态还是处于开锁状态的门状态信号发送至核对ECU10。
HV-ECU11通过将各继电器SMR1、SMR2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能够进行从第一蓄电池50经由第二设备51的向行驶用电动机MG的电力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车辆的电源上电状态是IGON且用户操作了刹车时,HV-ECU11将SMR1、SMR2从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
当车辆的电源上电状态是准备就绪(ReadyON)时,HV-ECU11根据用户对油门的操作量计算出驱动行驶用电动机MG1所需要的指令转矩。HV-ECU11控制逆变器53,以将行驶用电动机MG的转矩控制为指令转矩。
电池ECU13基于第一蓄电池50和第二蓄电池55的各种信息,计算第一蓄电池50的残存容量作为第一残存容量SOC1(SOC:State Of Charge),计算第二蓄电池55的残存容量作为第二残存容量SOC2。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ECU13根据第一蓄电池50和第二蓄电池55各自的输出电流、输出电压以及温度计算出第一残存容量SOC1、第二残存容量SOC2。
接着,使用图2对车辆的电源上电状态的推移进行说明。当将各继电器SMR1、SMR2均控制为断开状态时,车辆的电源上电状态是表示车辆不能行驶的状态的熄火(ReadyOFF)。因此,来自第一蓄电池50的电力不供给至第二设备51。即使在用户操作按键SW从而使车辆的电源上电状态从IGOFF向ACC、进一步向IGON转移的情况下,也将各继电器SMR1、SMR2维持在断开状态。在上述ReadyOFF中,电力供给至第一设备40,第一设备40为待机状态。
待机状态是指供给第一设备40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电力的状态。将待机状态下在第一设备40中流动的电流记述为暗电流。在本实施方式中,待机状态相当于第一设备40的动作停止状态。另外,在主DDC20中,在待机状态下,主驱动部21的半导体开关不动作,处于不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状态。与待机状态下的第一设备40的最大请求电力(例如1W以下)相比,主DDC20的能输出的最大电力(例如数百W~数千W)更大。
当车辆的状态是IGON时,通过用户的刹车操作,车辆的状态变为表示能够行驶的状态的ReadyON。在上述ReadyON中,将各继电器SMR1、SMR2均控制为接通状态,来自第一蓄电池50的电力供给至第二设备51。
由于在第一设备40的待机状态下,与动作状态相比,第一设备40中流动的电流(暗电流)保持为较低的值,因此,待机状态下的输出电流与动作状态下的输出电流相比为较低的值。其结果是,主DDC20在第一设备40的待机状态下的电力转换效率与动作状态下的电力转换效率相比较低。换言之,第一设备40的待机状态为使控制系统100中的电力转换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核对ECU10在第一设备40的待机状态下,不供给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而供给从第二蓄电池55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此外,当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通过供给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能确保第一设备40的动作所需要的电力。因此,核对ECU10相当于控制装置。
接着,使用图3的流程图对由核对ECU10实施的电力供给控制进行说明。由核对ECU10以规定的控制周期反复实施图3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S11中,对车辆的状态是否为ReadyOFF进行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各继电器SMR1、SMR2为断开状态时,判断是ReadyOFF。例如,利用表示将各继电器SMR1、SMR2控制为断开状态或者接通状态的任一个的来自HV-ECU11的通知来判断是否为ReadyOFF。当判断出ReadyOFF时,前进到步骤S12。另一方面,当判断出ReadyON时,图3所示的处理暂时结束。
在步骤S12中,对有无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供给进行判断。例如,如果在前次的控制周期中判断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则判断为主DDC20已经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当判断为没有供给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时,前进到步骤S13。
在步骤S13、S14中,对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的转移进行预测。步骤S13、S14、S16、S17相当于动作预测部。
在步骤S13中,对表示携带电子钥匙65的用户和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的接近状态进行检测。具体而言,当携带电子钥匙65的用户进入检测区域从而接收到来自电子钥匙65的发射波时,检测出接近状态。另一方面,当未接收到来自电子钥匙65的发射波时,未检测出接近状态。除此之外,也可以是,当接收到来自电子钥匙65的发射波并且发射波所包含的ID码的核对成立时,检测出接近状态。当检测出接近状态时,预测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前进到步骤S15。
另一方面,当未检测出接近状态时,前进到步骤S14。在步骤S14中,用户操作电子钥匙65,从而检测上锁装置61进行的车辆的开锁状态。当未检测出车辆的开锁状态时,不会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图3的处理暂时结束。另一方面,当检测出车辆的开锁状态时,预测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前进到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发出用于使主DDC20开始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设备动作请求。上述设备动作请求经由车载NIF14被HV-ECU11接收。当接收到设备动作请求时,HV-ECU11对于主DDC20的主控制部22,开始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步骤S15、S18相当于供给控制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停止从第二蓄电池55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因此,主控制部22设定主DDC20的输出电压指令值,以使主DDC20的输出电压成为比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高的电压值(例如,14V)。因此,在低压线LL中,电流从主DDC20朝向第二蓄电池55流动,第二蓄电池向第一设备40的电力供给停止。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2中判断出供给有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时,前进到步骤S16。即使在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的情况下,之后,例如当用户从车辆下车时,第一设备40向待机状态转移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步骤S16中,基于收发装置60中的发射波的接收状态,对用户所携带的电子钥匙65和车辆的距离大于规定距离的状态进行检测。
当在步骤S16中未检测出接近状态时,预测第一设备40向待机状态转移,前进到步骤S18。另一方面,当检测出接近状态时,前进到步骤S17。另外,步骤S16的处理是与步骤S13相同的处理。
当车辆车门从开锁状态切换为上锁状态时,用户下车的可能性变高。因此,在步骤S17中,通过对从开锁状态向上锁状态的切换进行检测来判断用户下车的可能性。具体而言,通过从门锁ECU12发送的门状态信号从开锁状态变化为上锁状态来进行判断。当检测出切换到上锁状态时,前进到步骤S18。另一方面,当未检测出切换到上锁状态时,图3的处理暂时结束。
在步骤S18中,停止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具体而言,经由车载NIF14向HV-ECU11发送用于停止主DDC20的电力供给的动作停止请求。当接收到动作停止请求时,HV-ECU11对于主DDC20的主控制部22,停止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因此,成为在低压线LL上仅施加来自第二蓄电池55的输出电压的状态,利用上述输出电压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了以下效果。
·当核对ECU10未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主DDC20为待机状态。因此,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不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设备40的请求电力较低的期间,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不供给电力。其结果是,通过从第二蓄电池55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能够抑制控制系统100中的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此外,当核对ECU10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为了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而使主DDC20动作。因此,在第一设备40的请求电力较高的期间,通过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能够抑制第一设备40电力不足。
·在车辆为ReadyOFF的情况下,当核对ECU10未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使主DDC20不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控制系统100整体的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当基于发射波检测出电子钥匙65和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接近状态时,核对ECU10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的预测精度,从而能够理想地抑制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当核对ECU10基于收发装置60中的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电子钥匙65和车辆的距离大于规定距离的状态时,预测第一设备40从动作状态向待机状态转移。并且,当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待机状态转移时,停止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来预测第一设备40向待机状态的转移,从而能够理想地抑制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当检测出上锁装置61的开锁状态时,核对ECU10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的预测精度,从而能够理想地抑制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当检测出上锁装置61的上锁状态时,核对ECU10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待机状态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上锁装置61对车辆车门的上锁状态来预测第一设备40向动作停止状态的转移,从而能够理想地抑制电力转换效率的下降。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主要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不重复其说明。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的结构图。控制系统100装设于车辆。
控制系统100包括:第一蓄电池50、第一设备40、第二设备51、主DDC20以及相当于副电力转换装置的暗电流转换器7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系统包括:第一蓄电池50、主DDC20以及暗电流转换器70。
暗电流转换器70与第一蓄电池50电连接。暗电流转换器70包括对第一蓄电池50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的副驱动部71和对上述副驱动部71的驱动进行控制的副控制部72。
副驱动部71包括多个半导体开关,通过各半导体开关的接通、断开控制来对从第一蓄电池50供给的输入电压进行降压。副驱动部71的第三输入端子Tin3连接于第五高压线HL5,该第五高压线HL5与第三高压线HL3联接。此外,第四输入端子Tin4连接于第六高压线HL6,该第六高压线HL6与第四高压线HL4联接。并且,副驱动部71的第二输出端子Tout2与辅助线LB的第一端连接。此外,辅助线LB的第二端与低压线LL连接。因此,辅助线LB将暗电流转换器70和低压线LL电连接。
副控制部72对副驱动部71的各半导体开关进行驱动。利用副控制部72对半导体开关的驱动,改变经由副驱动部71的第二输出端子Tout2施加到低压线LL的输出电压的值。低压线LL相当于副电力供给线。
对主DDC20和暗电流转换器70的电力转换效率进行说明。图5是对主DDC20和暗电流转换器70的电力转换效率的推移进行说明的图表。在图5中,将横轴设为负载电流〔A〕,将纵轴设为电力转换效率〔%〕。
暗电流转换器70的电力转换效率η1是在与第一设备40中流动的暗电流对应的第一负载电流范围LA1中比主DDC20的电力转换效率η2高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负载电流范围LA1是第一设备40在待机状态下获取的负载电流的范围。此外,第二负载电流范围LA2是第一设备40在动作状态下获取的负载电流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负载电流范围LA2的最小值是比第一负载电流范围LA1的最大值大的值。暗电流转换器70的电力转换效率η1的峰值包含于第一负载电流范围LA1。另一方面,主DDC20的电力转换效率η2为在第一负载电流范围LA1中比电力转换效率η1小的值。此外,电力转换效率η2的峰值包含于第二负载电流范围LA2。因此,与主DDC20相比,暗电流转换器70在第一设备40的动作停止状态(LA1)下的电力转换效率更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核对ECU10在第一设备40的待机状态下,不供给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而供给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的电力。此外,当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通过供给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能确保第一设备40的动作所需要的电力。因此,核对ECU10相当于控制装置。
接着,使用图6的流程图对由核对ECU10实施的电力供给控制进行说明。由核对ECU10以规定的控制周期反复实施图6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当在步骤S11中判断出ReadyOFF时,前进到步骤S12。另一方面,当判断出ReadyON时,图6所示的处理暂时结束。
当在步骤S12中判断为没有供给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时,前进到步骤S20。
在步骤S20中,请求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在暗电流转换器70的驱动已停止的情况下,向HV-ECU11发出使暗电流转换器70开始电力供给的设备动作请求。对于暗电流转换器70的设备动作请求经由车载NIF14被HV-ECU11接收。当接收到对于暗电流转换器70的设备动作请求时,HV-ECU11使暗电流转换器70的副控制部72开始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另外,当暗电流转换器70已经动作时,副控制部72即使在接收到来自HV-ECU11的设备动作请求的情况下,也继续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在步骤S13、S14中,对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的转移进行预测。步骤S13、S14、S16、S17相当于动作预测部。
当在步骤S13中检测出接近状态时,预测到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前进到步骤S15。在步骤S15中,发出用于使主DDC20开始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设备动作请求。
在步骤S19中,发出用于使从暗电流转换器7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供给停止的动作停止请求。对于暗电流转换器70的动作停止请求经由车载NIF14被HV-ECU11接收。当接收到对于暗电流转换器70的动作停止请求时,HV-ECU11使副控制部72停止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因此,成为在低压线LL上仅施加有来自主DDC20的输出电压的状态,利用上述输出电压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2中判断出供给有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时,前进到步骤S16。
当在步骤S16中未检测出接近状态时,预测第一设备40向待机状态转移,前进到步骤S21。此外,当在步骤S17中检测出切换到上锁状态时,前进到步骤S21。
在步骤S21中,发出用于供给从暗电流转换器7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的设备动作请求。当经由车载NIF14接收到对于暗电流转换器70的动作开始请求时,HV-ECU11使副控制部72开始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在步骤S18中,发出用于使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供给停止的动作停止请求。当经由车载NIF14接收到对于主DDC20的动作停止请求时,HV-ECU11使主控制部22停止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因此,成为在低压线LL上仅施加有来自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的状态,利用上述输出电压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了以下效果。
·当核对ECU10未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主DDC20为待机状态。因此,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不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设备40的请求电力较低的期间,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不供给电力。其结果是,通过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能减少电力损失,进而减少控制系统100的消耗电力。此外,当预测出第一设备40从待机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核对ECU10使主DDC20动作,以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因此,在第一设备40的请求电力较高的期间,通过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能够抑制第一设备40电力不足。
·当基于收发装置60中的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电子钥匙65和车辆的距离大于规定距离的状态时,核对ECU10预测第一设备40从动作状态向待机状态转移。并且,当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待机状态转移时,停止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来预测第一设备40的向待机状态的转移,从而能够理想地减少控制系统100的消耗电力。
·在核对ECU10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使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使暗电流转换器70停止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从第一蓄电池50经由主DDC20和暗电流转换器70向相同的设备供给电力,从而抑制第一蓄电池50的残存容量的下降。
·主DDC20和暗电力转换器70连接到各高压线HL1、HL2中的比各继电器SMR1、SMR2靠主DDC20一侧。因此,能够不依赖各继电器SMR1、SMR2的的开闭状态,灵活地实施从主DDC20或者暗电流转换器7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供给。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以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的结构图。另外,在图7中,为了方便,对于与上述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中,在低压线LL上连接有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作为副蓄电装置的第二蓄电池55。
第二蓄电池55的正侧端子与低压线LL连接,负侧端子与接地线GND连接。因此,主DDC20的输出电压和第二蓄电池55的输出电压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施加于低压线LL。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蓄电池55的蓄电容量小于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此外,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低于第一蓄电池50的端子间电压。例如,第二蓄电池55例如是铅蓄电池,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例如是12V。
控制系统100包括对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VSr进行检测的电压检测传感器56。由电压检测传感器56检测出的端子间电压VSr向核对ECU10输出。电池ECU13基于第二蓄电池55的各种信息计算第二蓄电池55的残存容量作为第二残存容量SOC2。
接着,使用图8的流程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力供给控制进行说明。
由核对ECU10以规定的控制周期反复实施图8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当在步骤S11中判定出车辆的ReadyOFF时,前进到步骤S31。在步骤S31中,获取表示第一蓄电池50的残存容量的第一残存容量SOC1。步骤S31相当于主获取部。从电池ECU13经由车载NIF14获取第一残存容量SOC1。
在步骤S32中,获取表示第二蓄电池55的残存容量的第二残存容量SOC2。步骤S32相当于副获取部。
在步骤S33中,将第一残存容量SOC1与主阈值Th1进行比较。主阈值Th1是对第一蓄电池50的残存容量进行判断的阈值。主阈值Th1设定为例如与在反复放电时使第一蓄电池50劣化的第一残存容量SOC1相比更大的值。当判断为第一残存容量SOC1在主阈值Th1以上时,前进到步骤S34。
在步骤S34中,将第二残存容量SOC2与副阈值Th2进行比较。副阈值Th2设定为例如与在反复放电时使第二蓄电池55劣化的第二残存容量SOC2相比更大的值。当判断为第二残存容量SOC2在副阈值Th2以上时,前进到步骤S35。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蓄电池55的蓄电容量小于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因此,副阈值Th2设定为比主阈值Th1小的值。
在步骤S35中,由于第一残存容量SOC1在主阈值Th1以上并且第二残存容量SOC2在副阈值Th2以上,因此,使第二蓄电池55和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当在步骤S34中判断为第二残存容量SOC2低于副阈值Th2时,前进到步骤S36。当第二蓄电池55的蓄电容量小于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时,第二蓄电池55的蓄电容量容易变少并且容易成为过放电状态。因此,在步骤S36中,通过将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指令值VL*设定为比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VSr高的值,能仅利用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具体而言,在由电压检测传感器56检测出的端子间电压VSr上加上修正值ΔV1。并且,将加完修正值ΔV1的端子间电压VSr设定为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指令值VL*。因此,利用输出电压指令值VL*使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大于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VSr,从而电流在低压线LL上从暗电流转换器70朝向第二蓄电池55流动。其结果是,使第二蓄电池55停止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在步骤S33中,若判断为第一残存容量SOC1低于主阈值ThL1,则前进到步骤S37。在步骤S37中,当判断为第二残存容量SOC2在副阈值Th2以上时,前进到步骤S38。在步骤S38中,通过将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指令值VL*设定为比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VSr低的值,能仅利用第二蓄电池55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具体而言,在由电压检测传感器56检测出的端子间电压VSr上减去修正值ΔV2。并且,将减去修正值ΔV2的端子间电压VSr设定为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指令值VL*。因此,利用输出电压指令值VL*使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小于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VSr,从而电流在低压线LL上从第二蓄电池55朝向暗电流转换器70流动。其结果是,使暗电流转换器70停止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在步骤S37中,若判断为第二残存容量SOC2低于副阈值Th2,则前进到步骤S15。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蓄电池50、55的残存容量SOC1、SOC2不是充足的残容量。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5中,从第一蓄电池50经由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以优先使用蓄电容量较大的第一蓄电池50。
以下,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6中说明的同样地,实施步骤S15~S21的各处理。若从暗电流转换器70至第一设备40供给有电力,则在使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后(步骤S15),为了抑制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的下降,请求停止暗电流转换器70(步骤S19)。当步骤S19或者S20结束时,暂时结束图8的处理。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了以下效果。
·控制系统100包括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第二蓄电池55。并且,当核对ECU10未预测出第一设备40向动作状态转移时,除了暗电流转换器70还使第二蓄电池55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在上述结构中,即使在第二蓄电池55和暗电流转换器70中的任一方无法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另一方也能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无法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状态。
·当判断为第一蓄电池50的第一残存容量SOC1低于主阈值Th1时,核对ECU10将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指令值VL*设定为比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VSr低的值,从而使暗电流转换器70的动作停止。因此,能够抑制因过放电导致的第一蓄电池50的劣化。此外,由于不需要用于切换电连接的继电器等部件就能够在暗电流转换器70与第二蓄电池55之间切换电力供给,因此,能够抑制控制系统100的体积的大型化。
当判断为第二蓄电池50的第二残存容量SOC2高于副阈值Th2时,核对ECU10将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指令值VL*设定为比第二蓄电池55的端子间电压VSr高的值,从而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因此,能够抑制因过放电导致的第二蓄电池55的劣化。此外,由于能够不需要用于切换电连接的继电器等部件而在暗电流转换器70与第二蓄电池55之间切换电力供给,因此,能够抑制控制系统100的体积的大型化。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主要以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的结构图。第三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包括防回流部80,该防回流部80防止在低压线LL上流动的电流从主DDC20朝向暗电流转换器70流动。
在图6的步骤S15中,开始从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后,在步骤S19中,使暗电流转换器70的动作停止。此外,在步骤S21中,开始从暗电流转换器7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后,在步骤S18中,使主DDC20的动作停止。此处,当主DDC20的输出电压为比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高的值时,电流有可能从主DDC20经由辅助线LB向暗电流转换器70流动。因此,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辅助线LB上包括防回流部8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防回流部80使用二极管。具体而言,在辅助线LB上,二极管的阳极与暗电流转换器70的第二输出端子Tout2连接,阴极与低压线LL连接。因此,即使在主DDC20的输出电压比暗电流转换器70的输出电压高的情况下,也能利用上述防回流部80防止电流从低压线LL向辅助线LB流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了以下效果。
·即使在使主DDC2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后,使暗电流转换器70停止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电流从主DDC20经由辅助线LB向暗电流转换器70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暗电流转换器70因电流而劣化。
(第五实施方式)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主要以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的结构图。第五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包括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的太阳能发电装置90。因此,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二蓄电池55和太阳能发电装置90相当于副蓄电装置。
太阳能发电装置90包括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太阳能电池板91和对上述太阳能电池板91的输出进行变压的面板用DC/DC转换器92。来自太阳能电池板91的输出电压由面板用DC/DC转换器92变压为与第一设备40的驱动相对应的输出电压(例如,12V)。
面板用DC/DC转换器92的第三输出端子Tout3与低压线LL连接。因此,被面板用DC/DC转换器92变压的输出电压施加到低压线LL上。其结果是,利用太阳能发电装置90向第一设备40供给电力。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了以下效果。
由于太阳能发电装置90是不需要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的电力供给元件,因此,能够在太阳能发电装置90可以动作的环境(例如晴天时的白天等)下,抑制第一蓄电池50和第二蓄电池55的消耗。因此,能够抑制车辆油耗的提高、以及各蓄电池50、55的劣化。
(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主要以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的结构图。第六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100包括收容第一蓄电池50、主DDC20、各继电器SMR1、SMR2的壳体95。
在上述结构中,当车辆处于ReadyOFF时,各继电器SMR1、SMR2为断开状态,第二设备51中没有供给来自第一蓄电池50的电力。因此,即使维修员、用户等触碰壳体95外部的第二设备51,也能防止触电。另外,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图1所示的控制系统100也可以包括收容第一蓄电池50、主DDC20、各继电器SMR1、SMR2的壳体95。
(其它实施方式)
·在步骤S15、S21中,核对ECU10也可以直接向主DDC20发送表示供给电力和停止供给电力的请求。在步骤S19、S18中,核对ECU10也可以直接向暗电流转换器70发送表示供给电力和停止供给电力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HV-ECU11处于ReadyOFF时转移为睡眠模式的情况下,也能不启动HV-ECU11而实施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供给、停止从主DDC20至第一设备40的电力供给。
·代替核对ECU10,还可以由主DDC20的主控制部22来实施图6和图8所示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主控制部22经由车载NIF14从各ECU10~13获取需要的信息。
·控制系统100还可以装设于车辆之外的装置。
·作为蓄电装置,除了蓄电池还可以使用电容器。
·代替使第二蓄电池55的蓄电容量比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小的方案,还可以将第二蓄电池55和第一蓄电池50设为相同的蓄电容量。
·作为设于高压线HL1、HL2的切换部,不限定于继电器。
·在将第一蓄电池50和第二设备51联接的高压线HL1、HL2上设置各继电器SMR1、SMR2仅为一例,在高压线HL1、HL2上也可以不设置各继电器SMR1、SMR2。具体而言,也可以在车辆不行驶的状态下实施图6、图8所示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在图6、图8中,核对ECU10也可以不实施对各继电器SMR1、SMR2为断开状态的ReadyOFF进行判断的步骤S11的处理。
·防回流部80所使用的元件只要具有关于电流的流动方向的特性即可。因此,代替二极管,还可以使用晶闸管、GTO、IGBT等元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代替电子钥匙65,还可以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在这种情况下,在图6和图8的步骤S13和S16中,基于从移动终端发送的发射波进行接近状态的检测。此外,当通过来自移动终端的信号对车辆车门的开锁状态和上锁状态进行切换时,在步骤S14、S17中,根据来自移动终端的信号对车辆车门为开锁状态还是上锁状态进行检测。
·在步骤S15中,也可以在使主DDC20动作后不使暗电流转换器70停止。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蓄电池55的蓄电容量也可以大于第一蓄电池50的蓄电容量。
虽然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记述,但应当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结构。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包含有仅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一个以下的其它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36)

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应用于电源系统(100),该电源系统包括:主蓄电装置(50);主电力转换装置(20),该主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设备(40)供给;副蓄电装置(55),该副蓄电装置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所述设备电连接并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以及副电力转换装置(70),该副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所述设备供给,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动作预测部(S13、S14),该动作预测部对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的转移进行预测;以及
供给控制部(S15),当未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当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使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在与所述设备中流动的暗电流相对应的负载电流范围中,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是比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高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获取部(S31),该主获取部获取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
当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主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低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副获取部(S32),该副获取部获取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
当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副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高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蓄电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接收装置(60)的车辆,该接收装置接收从用户携带的携带设备(65)发送的发射波,
当基于由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发射波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基于所述接收装置中的所述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大于所述规定距离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从动作状态向所述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上锁装置(61)的车辆,该上锁装置对车辆车门的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进行切换,
当检测出所述开锁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向所述动作状态转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车辆车门从所述开锁状态向所述上锁状态切换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
所述电源系统包括第二设备(51),该第二设备与所述主蓄电装置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
当从所述主蓄电装置向所述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并且未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主获取部(S31),该主获取部获取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
当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主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低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副获取部(S32),该副获取部获取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
当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副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高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蓄电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接收装置(60)的车辆,该接收装置接收从用户携带的携带设备(65)发送的发射波,
当基于由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发射波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基于所述接收装置中的所述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大于所述规定距离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状态向所述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上锁装置(61)的车辆,该上锁装置对车辆车门的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进行切换,
当检测出所述开锁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动作状态转移。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车辆车门从所述开锁状态向所述上锁状态切换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17.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以及
所述电源系统,
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
所述电源系统包括:
主电力供给线(HL1~HL4);
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经由所述主电力供给线电连接到所述主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以及
切换部(SMR1、SMR2),该切换部设于所述主电力供给线,对所述主蓄电装置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电连接进行切换,
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连接到所述主电力供给线中的比所述切换部靠所述主蓄电装置一侧。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电力供给线(LL),该副电力供给线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蓄电装置电连接;以及
辅助线(LB),该辅助线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电力供给线电连接,
在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防回流部(80),该防回流部设于所述辅助线,防止电流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流通。
19.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应用于电源系统(100),该电源系统包括:主蓄电装置(50);主电力转换装置(20),该主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设备(40)供给;副电力转换装置(70),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相比,该副电力转换装置在所述设备的动作停止状态下的电力转换效率更高,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所述设备供给;以及副蓄电装置(55),该副蓄电装置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所述设备电连接并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动作预测部(S13、S14),该动作预测部对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的转移进行预测;
供给控制部(S12、S15),当未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当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使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以及
主获取部(S31),该主获取部获取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
当所述主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主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低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副获取部(S32),该副获取部获取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
当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副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高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蓄电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21.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应用于电源系统(100),该电源系统包括:主蓄电装置(50);主电力转换装置(20),该主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设备(40)供给;副电力转换装置(70),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相比,该副电力转换装置在所述设备的动作停止状态下的电力转换效率更高,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所述设备供给;以及副蓄电装置(55),该副蓄电装置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所述设备电连接并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动作预测部(S13、S14),该动作预测部对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的转移进行预测;
供给控制部(S12、S15),当未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当预测出所述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使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以及
副获取部(S32),该副获取部获取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
当所述副蓄电装置的残存容量低于副阈值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输出电压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副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高的值,从而停止从所述副蓄电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22.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设备中流动的暗电流相对应的负载电流范围中,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是比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高的值。
23.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
24.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接收装置(60)的车辆,该接收装置接收从用户携带的携带设备(65)发送的发射波,
当基于由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发射波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基于所述接收装置中的所述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大于所述规定距离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从动作状态向所述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26.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上锁装置(61)的车辆,该上锁装置对车辆车门的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进行切换,
当检测出所述开锁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向所述动作状态转移。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车辆车门从所述开锁状态向所述上锁状态切换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设备的电力供给,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向所述设备供给电力。
28.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
所述电源系统包括第二设备(51),该第二设备与所述主蓄电装置电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
当从所述主蓄电装置向所述第二设备不供给电力,并且未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设备中流动的暗电流相对应的负载电流范围中,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是比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的电力转换效率高的值。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接收装置(60)的车辆,该接收装置接收从用户携带的携带设备(65)发送的发射波,
当基于由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发射波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基于所述接收装置中的所述发射波的接收状态检测出所述携带设备和所述车辆的距离大于所述规定距离的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
33.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系统装设于包括上锁装置(61)的车辆,该上锁装置对车辆车门的上锁状态和开锁状态进行切换,
当检测出所述开锁状态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动作状态转移。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车辆车门从所述开锁状态向所述上锁状态切换时,所述动作预测部预测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状态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
当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停止状态转移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
35.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以及
所述电源系统,
将所述设备设为第一设备,
所述电源系统包括:
主电力供给线(HL1~HL4);
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经由所述主电力供给线电连接到所述主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
切换部(SMR1、SMR2),该切换部设于所述主电力供给线,对所述主蓄电装置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电连接进行切换,
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连接到所述主电力供给线中的比所述切换部靠所述主蓄电装置一侧。
36.一种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电源系统(100)和控制装置,
所述电源系统(100)具有:主蓄电装置(50);主电力转换装置(20),该主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第一设备(40)供给;副电力转换装置(70),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相比,该副电力转换装置在所述第一设备的动作停止状态下的电力转换效率更高,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对所述主蓄电装置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以及副蓄电装置(55),该副蓄电装置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第一设备电连接并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
动作预测部(S13、S14),该动作预测部对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的转移进行预测;以及
供给控制部(S12、S15),当未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设为动作停止状态,并且使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当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从动作停止状态向动作状态转移时,该供给控制部使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动作,以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
在预测出所述第一设备向动作状态转移后,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供给电力时,所述供给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第一设备的电力供给,
所述电源系统具有:
主电力供给线(HL1~HL4);
第二设备,该第二设备经由所述主电力供给线电连接到所述主蓄电装置,与所述第一设备相比负载更大;
切换部(SMR1、SMR2),该切换部设于所述主电力供给线,对所述主蓄电装置和所述第二设备的电连接进行切换;
副电力供给线(LL),该副电力供给线将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蓄电装置电连接;以及
辅助线(LB),该辅助线将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电力供给线电连接,
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和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连接到所述主电力供给线中的比所述切换部靠所述主蓄电装置一侧,
所述电源系统包括防回流部(80),该防回流部设于所述辅助线,防止电流从所述主电力转换装置向所述副电力转换装置流通。
CN201880014341.0A 2017-02-28 2018-02-22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 Active CN110366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7538 2017-02-28
JP2017037536A JP6826462B2 (ja) 2017-02-28 2017-02-28 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を備える制御システム
JP2017037538A JP6722127B2 (ja) 2017-02-28 2017-02-28 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を備える制御システム
JP2017-037536 2017-02-28
PCT/JP2018/006567 WO2018159463A1 (ja) 2017-02-28 2018-02-22 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を備える制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6502A CN110366502A (zh) 2019-10-22
CN110366502B true CN110366502B (zh) 2022-10-28

Family

ID=63371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4341.0A Active CN110366502B (zh) 2017-02-28 2018-02-22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6257B2 (zh)
CN (1) CN110366502B (zh)
WO (1) WO20181594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0738B2 (ja) * 2020-07-10 2023-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US20230003536A1 (en) * 2021-07-02 2023-01-05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transit on deman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16135A1 (ja) * 2009-08-07 2011-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電源システム
JP2012130092A (ja) * 2010-12-13 2012-07-0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CN106064560A (zh) * 2015-04-20 2016-11-02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68787A (ja) 2000-01-13 2001-09-28 Toyota Motor Corp 電源回路
JP3824896B2 (ja) * 2001-09-10 2006-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自動車
JP3818962B2 (ja) 2002-12-17 2006-09-0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システム
JP2008005622A (ja) 2006-06-22 2008-01-1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電源装置
JP6249399B2 (ja) * 2013-12-19 2017-12-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電力貯蔵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748777B2 (en) * 2014-03-26 2017-08-29 New Flyer Industries Canada Ulc Controlling batteries for electric bus
JP2016163526A (ja) * 2015-03-05 2016-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装置
JP6332131B2 (ja) * 2015-05-11 2018-05-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
JP6503913B2 (ja) * 2015-06-19 2019-04-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駆動装置及び車両用通信装置
JP2017011940A (ja) * 2015-06-25 2017-0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制御方法及び燃料電池自動車
JP6736369B2 (ja) * 2016-06-16 2020-08-05 東海旅客鉄道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16135A1 (ja) * 2009-08-07 2011-02-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電源システム
JP2012130092A (ja) * 2010-12-13 2012-07-05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CN106064560A (zh) * 2015-04-20 2016-11-02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36257B2 (en) 2020-11-17
CN110366502A (zh) 2019-10-22
WO2018159463A1 (ja) 2018-09-07
US20200007040A1 (en) 2020-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6466B2 (en) Vehicular electrica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KR101583340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배터리 제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305605B1 (ko) 전기자동차의 전원 공급 시스템
RU2480348C2 (ru) Гибрид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CA2664660C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US6930460B2 (en) Load driver with power storage unit
CN101373904B (zh) 汽车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58757B (zh) 汽车电气系统和用于运行汽车电气系统的方法
US79734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ractive effort with interface to other apparatus
CN103094948B (zh) 用于电动车的电力供应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73281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管理控制方法
US20100001866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and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801711A (zh) 车辆的控制装置
KR20120012660A (ko) 전기자동차 및 그 보조배터리의 충전제어방법.
CN102189941A (zh) 混合型高电压隔离接触器控制
JP2011087408A (ja) 車両の電源システム
JP7178892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充電制御装置
CN110366502B (zh) 控制装置、包括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
CN102198801A (zh) Dc-dc功率转换器及控制方法
WO2014068782A1 (ja) 車両
KR20130003978A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시동 시 저전압 직류 컨버터의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208931141U (zh) 一种高压充配电系统和电动汽车
JP6826462B2 (ja) 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を備える制御システム
JP6722127B2 (ja) 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を備える制御システム
CN113910937B (zh) 车辆控制设备、控制方法、非暂时性存储介质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