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5138A -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65138A
CN110365138A CN201910528024.7A CN201910528024A CN110365138A CN 110365138 A CN110365138 A CN 110365138A CN 201910528024 A CN201910528024 A CN 201910528024A CN 110365138 A CN110365138 A CN 1103651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duct
cooling
stator core
iro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280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65138B (zh
Inventor
王健刚
李泉明
谢廷裕
汪一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280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651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365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5138A/zh
Priority to EP20827493.6A priority patent/EP3923448B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2845 priority patent/WO2020253321A1/zh
Priority to JP2021559282A priority patent/JP7266706B2/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65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5138B/zh
Priority to US17/481,526 priority patent/US11581785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5/203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quids, e.g. cooling jack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0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200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with means for cooling the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the electric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上述冷却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定子铁芯、用于为定子铁芯输送冷却油的铁芯冷却油道,以及线圈冷却油道,线圈冷却油道具有第一出油口,第一出油口位于定子铁芯的端部。该铁芯冷却油道和线圈冷却油道依次连通,则冷却油先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然后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铁芯冷却油道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延伸,线圈冷却油道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动力装置驱动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铁芯冷却油道,流经铁芯冷却油道,从通油口进入线圈冷却油道,冷却油从第一出油口回流至回油槽。

Description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到机动车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其动力总成中电机的小型化需求日益提升,具体的,电机的功率密度需要从现阶段的5.7kW/L提升到50kW/L,而随着功率密度的提升,提升电机的散热效率就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水冷散热技术对电机进行散热,但是,水冷散热的功率密度较低,又由于冷却水无绝缘性,无法直接与电机组件接触,导致水冷链路热阻较大。此外,水冷技术对电机组件的结构精度要求较高。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油冷散热技术对电机进行散热。现有技术采用的油冷散热技术中,对电机的定子铁芯以及定子线圈的端部进行散热的流道为并联处理方式,即油泵泵出的冷却油中一部分用于为定子铁芯散热,一部分用于为定子线圈的端部散热,从而两部分的冷却油的流量均较低,冷却效果较差;此外,现有技术中,通常利用油泵将冷却油泵至较高的位置,从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利用重力流下,容易导致油量分配不均匀,不同区域的冷却效果不同,容易导致局部过热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增加电动车的电机制冷通路的油流量,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定子铁芯,该定子铁芯为桶状定子铁芯,包括沿周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二段和第四段,其中,第一段与第二段相对设置,第三段和第四段分别连接于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第一段的外壁具有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且贯通定子铁芯,从而可以使冷却油从定子铁芯的两端流出,以冷却定子铁芯的端部;上述第二段的外壁具有回油槽,该回油槽也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且贯通定子铁芯,从而可以回收流入回油槽的冷却油,以进行循环使用;第三段的外壁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延伸,且在靠近第二段的一端具有进油区,该进油区与进油口相对,靠近第一段的一端具有通油口,铁芯冷却油道凹槽通过上述通油口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从而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流动至线圈冷却油道凹槽。沿第一方向,进油区与回油槽的距离小于通油口与回油槽的距离,上述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状态时的重力方向,即在电机冷却系统使用时,进油口与通油口相比更靠近回油槽,而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低处;第四段的外壁也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该铁冷却油道凹槽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延伸,且在靠近第二段的一端具有进油区,该进油区与进油口相对,靠近第一段的一端具有通油口,铁芯冷却油道凹槽通过上述通油口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从而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流动至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该实施例中,流经两个铁芯冷却油道凹槽的冷却油均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从而可以提高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的冷却油量,提高冷却效果。
因此,在包括上述定子铁芯的冷却系统中,将上述定子铁芯安装于壳体,从而壳体的内壁与定子铁芯的外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和线圈冷却油道。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之后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沿铁芯冷却油道向上流动至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之后再从线圈冷却油道的第一出油口排出,回落至回油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冷却循环。该冷却系统冷却油在铁芯冷却油道和线圈冷却油道的油流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效率较高。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第四段的外壁具有铁芯回油油道凹槽,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在靠近第二段的一端与回油槽连通,并且在靠近第一段的一端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和铁芯冷却油道凹槽位于回油槽的两侧。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并沿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流至线圈冷却油道凹槽,再流至铁芯回油油道凹槽,进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的冷却油回流至回油槽,以进行循环。该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一个进油口,结构较为简单,此外,全部冷却油先进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再有一部分油可以进入到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的冷却油量较大,从而可以提高对定子铁芯的冷却效果。
具体的技术方案中,定子铁芯过盈装配于壳体的桶状内腔,从而壳体的内壁包覆于定子铁芯的外壁,且与定子铁芯外壁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回油槽和铁芯冷却油道凹槽闭合,紧密覆盖于上述凹槽的槽口,从而形成线圈冷却油道、回油通道和铁芯冷却油道。该实施例中,电机冷却系统只需在定子铁芯的外壁制作开槽,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且定子铁芯的刚性较大,铁芯冷却油道的结构稳定性较好。该实施例中,冷却油也可以直接与定子铁芯接触,冷却效果较好。
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定子铁芯的通过进油区的截面上,该截面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回油槽的轴线与进油区之间的周向距离L1与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1≤1/8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的进油口靠近回油槽,而在使用状态时,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因此,进油口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且靠近回油槽,从而冷却油从冷却系统的底部进入冷却系统,并向上运行至通油口,从而对定子铁芯的冷却路径较长,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另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定子铁芯的通过通油口的截面上,该截面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回油槽轴线与通油口之间的周向距离L2与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2≥3/8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的通油口远离回油槽,在使用状态时,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因此,通油口位于冷却系统的顶部,则冷却油从冷却系统的底部进入冷却系统,在动力装置提供的动力下,向上运行至位于顶部的通油口,从而运行路径较长,对定子铁芯的散热效果较好。
再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沿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投影的周向总长度L3与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3≥9/10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至少覆盖了定子铁芯周侧十分之九的区域,从而对定子铁芯的散热效果较好。
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沿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线圈冷却油道凹槽的轴线位于定子铁芯沿第一方向的最高处,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线圈冷却油道凹槽的两侧设置铁芯冷却油道凹槽,且两侧设置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的路径长度较为接近,从而可以增加定子铁芯冷却的均匀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该壳体具有桶状内腔,桶状定子铁芯安装于上述桶状内腔,该壳体包括沿周向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三部、第二部和第四部,其中,第一部与第二部相对设置,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连接于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第一部的外壁具有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沿桶状内腔的轴向延伸,从而可以使冷却油从定子铁芯的两端流出,以冷却定子铁芯的端部;上述第二部的内壁具有回油槽,该回油槽也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且贯通定子铁芯,从而可以回收流入回油槽的冷却油,以进行循环使用;第三部的内壁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延伸,且在靠近第二部的一端具有进油口,靠近第一部的一端具有通油口,铁芯冷却油道凹槽通过上述通油口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从而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流动至线圈冷却油道凹槽。沿第一方向,进油区与回油槽的距离小于通油口与回油槽的距离,上述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状态时的重力方向,即在电机冷却系统使用时,进油口与通油口相比更靠近回油槽,而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低处;第四部的内壁也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该铁冷却油道凹槽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延伸,且在靠近第二部的一端具有进油区,该进油区与进油口相对,靠近第一部的一端具有通油口,铁芯冷却油道凹槽通过上述通油口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从而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流动至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该实施例中,流经两个铁芯冷却油道凹槽的冷却油均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从而可以提高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的冷却油量,提高冷却效果。
因此,在包括上述壳体的冷却系统中,将定子铁芯安装于上述壳体,从而壳体的内壁与定子铁芯的外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和线圈冷却油道。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之后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沿铁芯冷却油道向上流动至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之后再从线圈冷却油道的第一出油口排出,回落至回油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冷却循环。该冷却系统冷却油在铁芯冷却油道和线圈冷却油道的油流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效率较高。
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第四部的内壁具有铁芯回油油道凹槽,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在靠近第二部的一端与回油槽连通,并且在靠近第一部的一端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和铁芯冷却油道凹槽位于回油槽的两侧。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并沿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流至线圈冷却油道凹槽,再流至铁芯回油油道凹槽,进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的冷却油回流至回油槽,以进行循环。该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一个进油口,结构较为简单,此外,全部冷却油先进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再有一部分油可以进入到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的冷却油量较大,从而可以提高对定子铁芯的冷却效果。
具体的实施例中,定子铁芯过盈装配于壳体的桶状内腔,从而壳体的内壁包覆于定子铁芯的外壁,则定子铁芯的外壁与壳体内壁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回油槽和铁芯冷却油道凹槽闭合,紧密覆盖于上述凹槽的槽口,从而形成线圈冷却油道、回油通道和铁芯冷却油道。该实施例中,电机冷却系统只需在壳体的内壁制作开槽,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且壳体的刚性较大,铁芯冷却油道的结构稳定性较好。该实施例中,冷却油也可以直接与定子铁芯接触,冷却效果较好。
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桶状内腔的通过进油口的截面上,该截面垂直于桶状内腔的轴向,回油槽的轴线与进油口之间的周向距离L1与桶状内腔的内周长L满足:L1≤1/8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的进油口靠近回油槽,而在使用状态时,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因此,进油口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且靠近回油槽,从而冷却油从冷却系统的底部进入冷却系统,并向上运行至通油口,从而对定子铁芯的冷却路径较长,有利于提高冷却效率。
另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桶状内腔的通过通油口的截面上,该截面垂直于桶状内腔的轴向,回油槽轴线与通油口之间的周向距离L2与桶状内腔的内周长L满足:L2≥3/8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的通油口远离回油槽,在使用状态时,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因此,通油口位于冷却系统的顶部,则冷却油从冷却系统的底部进入冷却系统,在动力装置提供的动力下,向上运行至位于顶部的通油口,从而运行路径较长,对定子铁芯的散热效果较好。
再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沿垂直于桶状内腔的轴向的截面,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投影的周向总长度L3与定子铁芯的内周长L满足:L3≥9/10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至少覆盖了定子铁芯周侧十分之九的区域,从而对定子铁芯的散热效果较好。
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沿垂直于桶状内腔的轴向的截面,线圈冷却油道凹槽的轴线位于定子铁芯沿第一方向的最高处,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线圈冷却油道凹槽的两侧设置铁芯冷却油道凹槽,且两侧设置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的路径长度较为接近,从而可以增加定子铁芯冷却的均匀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定子铁芯,即该定子铁芯的外壁具有凹槽,还包括壳体和定子线圈,定子铁芯装配于壳体内,定子铁芯外壁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回油槽、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和铁芯回油油道凹槽与壳体的内壁配合,形成线圈冷却油道、回油通道、铁芯冷却油道和铁芯回油油道。定子线圈安装于定子铁芯,具体的,定子铁芯包括多个沿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上述齿部间隔分布,相邻两个齿部之间形成槽部,定子线圈绕所述齿部设置。上述定子线圈在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定子线圈的端部突出于定子铁芯,则从位于线圈冷却油道的第一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可以向定子线圈的端部喷淋冷却油,以对定子线圈进行降温。具体的,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冷却油先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然后通过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冷却油的铁芯冷却油道和定子冷却油道的流量均较大,可以充分利用冷却油来对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进行降温,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电机的散热效率较高。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之后沿铁芯冷却油道向上流动至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之后再从第一出油口排出,为定子线圈端部降温后的冷却油回落至回油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冷却循环。该冷却系统实现先对定子铁芯冷却,再对定子线圈的端部冷却,从而对定子进行冷却和对线圈端部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流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效率较高。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上述线圈冷却油道的第一出油口在第一方向上高于定子线圈的端部,即在冷却系统使用状态时,第一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在重力作用下可以直接流过定子铁芯的端部,从而对定子铁芯进行降温,以简化冷却系统的结构。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冷却系统还包括减速器主体和减速器油道,该减速器油道可以与铁芯冷却油道连通,或者,也可以与线圈冷却油道连通,减速器油道具有第二出油口,从而可以利用对定子铁芯降温后的冷却油,对减速器主体的转动件工作区喷淋,具体的该转动件工作区包括轴承所在区域和齿轮啮合部,进而实现减速器主体的轴承和齿轮啮合部的冷却和润滑。该技术方案中,无需针对减速器主体单独设置油回路,可以简化冷却系统的结构,此外,还提高了冷却系统的冷却油的利用率。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上述减速器油道包括弯折部,该弯折部位于壳体内部的空腔中。弯折部具有多个第二出油口,弯折部可以随减速器主体的结构布局弯曲,以使每个转动件工作区至少与一个第二出油口相对,从而第二出油口可以直接朝向齿轮啮合部或者轴承转动部进行喷淋,以提高喷淋效果,提高冷却系统对减速器主体内转动件工作区的冷却和润滑。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换热器,该油冷换热器与回油槽连通,从而回流到回油槽的冷却油可以进入油冷换热器进行降温,以使冷却油保持在温度较低的状态,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冷却系统还包括过滤器,该过滤器与回油槽连通,从而回流到回油槽的冷却油可以进入到过滤器进行过滤,以使冷却油保持在较为清洁的状态,有利于保持电机主体和减速器主体的元器件的清洁,减少油道堵塞的情况,从而有利于保持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上述油冷换热器和过滤器集成一体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集成度,占用空间较小。
本申请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冷却系统还包括进油通道,该进油通道与铁芯冷却通道连通,从而冷却油经该进油通道进入到铁芯冷却通道,该进油通道和回油槽平行,该结构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结构集成度。
本申请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冷却系统还包括导油槽,该导油槽将喷淋至定子线圈的端部的部分冷却油导流至电机主体的轴承处,以对轴承进行冷却和润滑,以提高轴承的工作效果。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第二方面中的壳体,即该壳体的内壁具有凹槽,还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定子铁芯装配于壳体内,壳体内壁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回油槽、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和铁芯回油油道凹槽与定子铁芯的外壁配合,形成线圈冷却油道、回油通道、铁芯冷却油道和铁芯回油油道。定子线圈安装于定子铁芯,具体的,定子铁芯包括多个沿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上述齿部间隔分布,相邻两个齿部之间形成槽部,定子线圈绕所述齿部设置。上述定子线圈在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定子线圈的端部突出于定子铁芯,则从位于线圈冷却油道的第一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可以向定子线圈的端部喷淋冷却油,以对定子线圈进行降温。具体的,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冷却油先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然后通过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冷却油的铁芯冷却油道和定子冷却油道的流量均较大,可以充分利用冷却油来对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进行降温,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电机的散热效率较高。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之后沿铁芯冷却油道向上流动至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之后再从第一出油口排出,为定子线圈端部降温后的冷却油回落至回油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冷却循环。该冷却系统实现先对定子铁芯冷却,再对定子线圈的端部冷却,从而对定子进行冷却和对线圈端部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流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效率较高。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定子铁芯和第二方面中的壳体,即定子铁芯的外壁具有凹槽,壳体的内壁也具有凹槽,具体的,定子铁芯外壁的凹槽可以与壳体内壁的凹槽相对,也可以相错。该冷却系统还包括定子线圈,定子铁芯装配于壳体内,形成线圈冷却油道、回油通道、铁芯冷却油道和铁芯回油油道。定子线圈安装于定子铁芯,具体的,定子铁芯包括多个沿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上述齿部间隔分布,相邻两个齿部之间形成槽部,定子线圈绕所述齿部设置。上述定子线圈在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定子线圈的端部突出于定子铁芯,则从位于线圈冷却油道的第一出油口流出的冷却油可以向定子线圈的端部喷淋冷却油,以对定子线圈进行降温。具体的,在动力装置的驱动下,冷却油先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然后通过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冷却油的铁芯冷却油道和定子冷却油道的流量均较大,可以充分利用冷却油来对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进行降温,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电机的散热效率较高。冷却油从进油口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之后沿铁芯冷却油道向上流动至通油口,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之后再从第一出油口排出,为定子线圈端部降温后的冷却油回落至回油槽,以便于进行下一次的冷却循环。该冷却系统实现先对定子铁芯冷却,再对定子线圈的端部冷却,从而对定子进行冷却和对线圈端部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流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效率较高。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该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机冷却系统,该电动车包括电机和电池,该电池与电机电连接,以驱动电机运行,该电机运行则可以驱动电动车行驶。上述电机冷却系统中的定子铁芯属于上述电动车的电机,则上述电机冷却系统对定子铁芯的冷却即对电动车的电机的冷却,因此,电动车的电机的冷却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电动车的运动效率,提高电动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冷却油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和铁芯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局部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壳体; 11-第一部;
111-线圈冷却油道凹槽; 12-第二部;
121-回油槽; 13-第三部;
131-铁芯冷却油道凹槽; 14-第四部;
141-铁芯冷却油道凹槽; 142-铁芯回油油道凹槽;
2-定子铁芯; 21-第一段;
211-线圈冷却油道凹槽; 22-第二段;
221-回油槽; 23-第三段;
231-铁芯冷却油道凹槽; 2311-进油区;
24-第四段; 241-铁芯冷却油道凹槽;
2411-进油区; 242-铁芯回油油道凹槽;
3-定子线圈; 31-定子线圈的端部;
4-动力装置; 5-铁芯冷却油道;
5’-铁芯回油油道; 501-进油口;
502-通油口; 503-第一油道;
504-第二油道; 6-线圈冷却油道;
601-第一出油口; 7-回油通道;
8-减速器主体; 801-轴承;
802-齿轮啮合部; 803-减速器油道;
8031-第二出油口; 8032-第一油道部;
8033-弯折部; 9-电机主体;
901-转轴; 902-转子;
903-定子; 904-电机主体的轴承;
10-油池; 11-油冷换热器;
12-过滤器; 13-进油通道;
14-进油管; 141-进油管支管;
15-导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如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这种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
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下面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可以将电动车的电机产生的热量散出,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使电机稳定工作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保持有效散热,故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以提高电动车的电机工作的稳定性,提高电机的使用寿命,提高电动车的使用寿命。具体的,该冷却系统可以仅包括对电机的定子铁芯以及定子线圈的端部进行冷却的系统,也可以包括对与电机连接的减速器主体的转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的系统,具体的,减速器主体的转动件包括啮合的齿轮,也包括轴承。本申请中提供的冷却系统采用油冷散热技术,先利用冷却油对电机主体的定子铁芯进行散热,再流至定子线圈的两端,对定子线圈的端部进行散热,从而冷却油流经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端部的流量均较大,有利于提高冷却系统的换热系数,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对该冷却系统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壳体1,在该壳体1内设置有定子铁芯2和定子线圈3。具体的,请参考图2和图3,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该定子铁芯2为桶状定子铁芯,具体可以为圆桶状定子铁芯。请参考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和铁芯线圈的结构示意图;通常,定子铁芯2包括多个沿定子铁芯2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上述齿部沿定子铁芯2的周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齿部之间形成槽部,定子线圈3绕上述齿部设置。该定子线圈3的换向区,即定子线圈的端部31,在轴向上突出于定子铁芯2。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和图3,其中,桶状的定子铁芯2沿周向方向分为四段,分别为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1、第三段23,第二段22,以及第四段24,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相对,第三段23连接于第一段21的第一端与第二段22的第一端之间,第四段24连接于第一段21的第二端与第二段22的第二端之间,从而第一段21、第三段23,第二段22,以及第四段24形成了桶状的定子铁芯2。其中,第一段21的外壁具有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沿定子铁芯2轴向延伸并贯通该定子铁芯2,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与壳体1的内壁配合形成线圈冷却油道6,从而冷却油可以沿线圈冷却油道6从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流出,以冷却定子铁芯2轴向端部区域,例如,位于该区域的定子线圈的端部31。第二段22的外壁具有回油槽221,该回油槽221沿定子铁芯2轴向延伸并贯通,该回油槽22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回油通道7,从而冷却油可以沿回油槽221从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流出,以流至储油区域,便于再次进行循环。第三段23的外壁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沿定子铁芯2周向延伸,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5,则冷却油在铁芯冷却油道5内流动,则可以对定子铁芯2的周侧进行降温,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降温。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具有进油区2311,靠近第一段2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进油区2311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进油口501相对,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502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和对定子线圈的端部3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较高。第四段24的外壁也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沿定子铁芯2周向延伸,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具有进油区2411,靠近第一段2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进油区2411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进油口501相对,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502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进一步的,在第一方向,上述进油口501与回油槽221的距离小于通油口502与回油槽221的距离,从而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上升,以冷却定子铁芯2,之后从通油口502进入线圈冷却油道6,其中,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时的重力方向。
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进油口可以设置于定子铁芯,也可以设置于壳体,此处不进行具体限制,根据产品结构选择即可。
具体的实施例中,定子铁芯2过盈装配于壳体的桶状内腔,从而壳体的内壁包覆于定子铁芯2的外壁,且与定子铁芯2外壁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回油槽221和铁芯冷却油道5凹槽231(241)闭合,紧密覆盖于上述凹槽的槽口,从而形成线圈冷却油道6、回油通道和铁芯冷却油道5。该实施例中,电机冷却系统只需在定子铁芯2的外壁制作开槽,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且定子铁芯2的刚性较大,铁芯冷却油道5的结构稳定性较好。该实施例中,冷却油也可以直接与定子铁芯2接触,冷却效果较好。
请继续参考图1,具体的,该冷却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动力装置4、铁芯冷却油道5和线圈冷却油道6,冷却油在动力装置4提供的动力下,流经铁芯冷却油道5和线圈冷却油道6后,回到回油通道7,该回油槽221用于收纳冷却油,回油通道7与动力装置4连通,动力装置4驱动回流至回油通道7的冷却油再次流入铁芯冷却油道5,以实现冷却油的循环使用。具体的,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定子铁芯2的周侧,沿定子铁芯2的周向延伸,具体可以位于定子铁芯2与壳体1之间,用于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铁芯冷却油道5沿定子铁芯2周侧壁延伸至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该线圈冷却油道6沿定子铁芯的轴向方向延伸,铁芯冷却油道5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处具有通油口502,铁芯冷却油道5里的冷却油通过该通油口502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6。此外,铁芯冷却油道5具有进油口501,冷却油从该进油口501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以进行循环。沿第一方向,回油通道7位于冷却系统的壳体1内的低处,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时的重力方向,因此,回油通道7位于底部,便于收集工作后的冷却油,进一步的,在第一方向,上述进油口501与回油通道7的距离小于通油口502与回油通道7的距离,从而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上升,以冷却定子铁芯2,之后从通油口502进入线圈冷却油道6。该线圈冷却油道6具有第一出油口601,该第一出油口601位于定子铁芯2的端部,冷却油从该第一出油口601排出并喷淋至定子线圈的端部31,以对定子线圈3进行冷却,之后回落至回油通道7,冷却油经收集后可循环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利用依次连通的铁芯冷却油道5和线圈冷却油道6,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和对定子线圈的端部3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较高;此外,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冷却油利用动力装置4的驱动力,在冷却油道里面流动,各个冷却油道里的冷却油的流量较为平均,从而冷却效果也更好。
请参考图1和图3,该实施方式中,冷却系统包括两个铁芯冷却油道5,上述两个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回油通道7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油道503和第二油道504,第一油道503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一侧延伸,第二油道504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另一侧延伸。也即,沿垂直于定子铁芯2的轴向的截面,回油通道7投影与线圈冷却油道6投影的连线,位于第一油道503和第二油道504的投影之间。该第一油道503和第二油道504分别具有一个进油口501,图3示出了与进油口501相对的进油区2311和进油区2411。该实施例中,铁芯冷却油道5包括两个进油口501,冷却油从第一油道503的进油口501进入到第一油道503并沿第一油道503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还从第二油道504的进油口501进入到第二油道504并沿第二油道504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该实施例中,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的油均可以流入到线圈冷却油道6,从而线圈冷却油道6的冷却油流量较大,有利于提高冷却系统对定子线圈3的冷却效果。
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动力装置可以为泵,更具体的,可以为油泵或者水泵,用于为冷却系统的冷却油流动提供动力。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沿某方向延伸”,指的是该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某方向大致重合,通常沿“延伸”方向的尺寸远远大于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尺寸,从而本申请中,“线圈冷却油道凹槽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指的是线圈冷却油道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定子铁芯的轴向大致重合,其延伸方向可以一定程度上与铁芯的轴向偏离;同理,“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延伸”,指的是铁芯冷却油道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定子铁芯的周向大致重合,其延伸方向可以一定程度上与定子铁芯的周向偏离。
此外,本申请中所述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通常是平直的直线结构,但也可以实现为其他非直线结构,比如存在一定程度的弯折、回转等;本申请中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通常是平滑过渡的曲线结构,但也可以实现为其他非平滑过渡曲线结构,比如存在一些弯折、回转等。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4,在本申请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定子线圈3的两端在轴向上突出于定子铁芯2,上述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出油口601,每个定子线圈的端部31至少对应一个第一出油口601,进入线圈冷却油道6的冷却油经上述第一出油口601排出,喷淋至定子线圈的端部31,即定子线圈3的两端均有冷却油排出,从而对定子线圈3进行冷却,从线圈冷却油道6排出的冷却油为定子线圈的端部31散热后,在重力作用下回落至位于壳体1底部的回油通道7,从而可以利用与该回油通道7连通的动力装置4,再次驱动冷却油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以实现冷却油的循环。
请继续参考图1,在本申请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线圈冷却油道6的第一出油口601在第一方向上高于定子线圈的端部31。则从第一出油口601流出的冷却油,在重力作用下,冷却油流至定子线圈的端部31,以实现对定子线圈3的冷却,无需设置其它配合结构,从而冷却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
本申请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经过进油区且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上,即在经过进油口且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上,回油槽轴线与进油区之间的周向距离L1与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1≤1/8L。上述“周向”指的是定子铁芯的周向,该实施例中,铁芯冷却油道的进油口靠近回油槽,而在使用状态时,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因此,进油口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且靠近回油槽,从而冷却油从冷却系统的底部进入冷却系统,并向上运行至通油口,从而可以提高定子铁芯的冷却路径,有利于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具体的,上述进油口与回油槽的周向距离越小越好,从而有利于扩大定子铁芯的冷却路径,提高冷却系统对定子铁芯冷却的均匀性。
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定子铁芯的通过通油口的截面上,该截面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回油槽轴线与通油口之间的周向距离L2与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2≥3/8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的通油口远离回油槽,在使用状态时,回油槽位于冷却系统的底部,因此,通油口位于冷却系统的顶部,则冷却油从冷却系统的底部进入冷却系统,在动力装置提供的动力下,向上运行至位于顶部的通油口,从而运行路径较长,对定子铁芯的散热效果较好。具体的上述通油口与回油槽的周向距离越远越好,从而有利于扩大定子铁芯的冷却路径,进而提高冷却系统对定子铁芯冷却的均匀性。
再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沿垂直于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投影的周向总长度L3与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3≥9/10L。该技术方案中,铁芯冷却油道至少覆盖了定子铁芯周侧十分之九的区域,且覆盖区域越大越好,从而对定子铁芯的散热路径较长,散热均匀性也较好,有利于提高定子铁芯的散热效果,进一步提高整个冷却系统的制冷效率。
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沿垂直于定子铁芯2的轴向的截面,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的轴线位于定子铁芯2沿第一方向的最高处,则线圈冷却油道6的轴线位于定子铁芯2沿第一方向的最高处,该技术方案中,可以在线圈冷却油道6的两侧设置铁芯冷却油道5,如图3所示,第一油道503和第二油道504分别位于线圈冷却油道6的两侧,且第一油道503的路径长度与第二油道504的路径长度可以设置的较为接近,从而可以增加定子铁芯2冷却的均匀性。此外,该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出油口位于定子铁芯的第一方向的最高处,从而有利于像线圈端部喷淋冷却油。具体的,沿第一方向,回油通道7位于定子铁芯沿第一方向的最低处,从而便于收集冷却油。
请参考图1、图2和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子铁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定子铁芯2的第四段24的外壁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回油油道凹槽242,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242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与回油槽221连通,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段21的一端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当定子铁芯2安装于壳体1之后,铁芯回油油道凹槽242与壳体1的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回油油道5’。
该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铁芯回油油道5’,铁芯回油油道5’和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回油通道7的两侧,即铁芯回油油道5’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一侧延伸,铁芯冷却油道5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另一侧延伸,也即沿垂直于定子铁芯2的轴向的截面,回油通道7投影与线圈冷却油道6投影的连线,位于铁芯回油油道5’投影与铁芯冷却油道5投影之间。铁芯回油油道5’一端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另一端与回油通道7连通,本实施例中,冷却系统只具有一个进油口501,图5示出了一个进油区2311,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5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再流至铁芯回油油道5’,进入铁芯回油油道5’的冷却油回流至回油通道7,以进行循环。该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一个进油口501,结构较为简单,此外,全部冷却油先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再有一部分油可以进入到铁芯回油油道5’,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的冷却油量较大,从而可以提高对定子铁芯的冷却效果。
本申请可选的实施例中,铁芯冷却油道沿定子铁芯的周侧直向延伸,该实施例中的铁芯冷却油道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制作。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铁芯冷却油道沿定子铁芯的周侧斜向延伸,提高冷却系统的制冷路径,且也便于制作。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铁芯冷却油道沿定子铁芯的周侧波浪形延伸,该实施例中的铁芯冷却油道的路径较长,对定子铁芯的冷却效果较好。
请参考图1、图6和图7,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本申请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减速器主体8,该减速器主体8具有减速器油道803,该减速器主体8与电机主体9的输出轴连接,以将电机的输出轴的速率转换成生产需要的速率,该减速器主体8可以与电机主体9集成减速电机使用,上述电机主体9包括转轴901、转子902和定子903,上述定子903则包括定子铁芯2和定子线圈3,上述减速器主体8则包括转动件,具体的该转动件包括轴承801和啮合传动的齿轮。该实施例中,减速器油道803与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连通,即减速器油道803与铁芯冷却油道5连通,或者减速器油道803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即减速器油道803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减速器油道803具有第二出油口8031,从而冷却油可以从该第二出油口8031排出,喷淋至减速器主体8的转动件工作区,该转动件工作区指的是轴承801转动部和齿轮啮合部802,一方面,可以润滑减速器主体8的转动件,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减速器主体8进行冷却。该实施例中,对于具有电机主体9和减速器主体8的减速电机,无需针对减速器主体8单独设置油回路,可以简化冷却系统的结构,此外,还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油的利用率。
请参考图6和图7,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述减速器油道803包括位于壳体1的第一油道部8032,和伸入壳体1内的弯折部8033,上述第一油道部8032与铁芯冷却油道5连通,或者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弯折部8033具有多个第二出油口8031,弯折部8033可以随减速器主体8的结构布局弯曲,使减速器主体8的每个转动件工作区至少与一个第二出油口8031对应,以使第二出油口8031直接朝向齿轮啮合部802或者轴承801的转动部进行喷淋,以提高喷淋效果,提高冷却系统对减速器主体8内转动件的工作区域的冷却和润滑。
请参考图1、图6和图7,具体实施例中,减速器主体8设置于壳体1内,上述减速器油道803的第一油道部8032可以制作于壳体1,且与铁芯冷却油道5连通,该减速器油道803的弯折部8033延伸至减速器主体8的齿轮和轴承801所在的区域。对应每个齿轮啮合部802及轴承801的转动部,弯折部8033设置有第二出油口8031,从而从铁芯冷却油道5流经减速器油道803的冷却油,可以从减速器油道803的第二出油口8031排出,落至减速器的转动件的工作位置,从而实现减速器主体8的润滑和冷却。进一步的,在壳体1与减速器主体8相对的位置具有油池10,从减速器油道803排出的冷却油工作后,落至该油池10,该油池10储存有冷却油,回油通道7也与该油池10连通,则动力装置可以从该油池10将冷却油驱动至铁芯冷却油道5,实现冷却系统的冷却油循环利用。
请参考图1和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换热器11,该油冷换热器11与回油通道7连通,该油冷换热器11可以给冷却油降温,从而可以使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油保持在温度较低的状态,即使电机主体9的工作时间较长或者工作功率较高,冷却油的温度也可以及时下降,即可以为电机主体9提供较为可靠的冷却效果。
具体的,上述油冷换热器可以在冷却油每个循环过程对冷却油进行一次换热,以有效保持冷却油处于温度较低的状态。或者,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可以对冷却系统进行控制,当冷却油的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启该油冷换热器,以对冷却油进行降温处理,当冷却油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则无需开启该油冷换热器,该方案可以提高油冷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8,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过滤器12,该过滤器12与回油通道7连通,可以对冷却油进行过滤,以使冷却油处于较为洁净的状态,一方面不易污染电机主体9和减速器主体8的元器件,另一方面,洁净的冷却油不易堵塞油道,有利于保持各个油道的通畅,从而保持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8,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上述油冷换热器11和过滤器12通过动力装置4与油池10连接,且位于减速器主体8所在的壳体1区域,具体的,可以利用动力装置4将油池10中的冷却油驱动至过滤器12进行过滤,再驱动至油冷换热器11进行换热降温,之后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8,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冷却系统的油冷换热器11和过滤器12集成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以简化冷却系统的结构,冷却系统占用的空间较小,集成度较高。
请参考图7,冷却系统还包括进油通道13,该进油通道13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进油口501连通,即冷却油从该进油通道13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5。该进油通道13与回油通道7平行设置,该结构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结构集成度。具体的该进油通道13和回油通道7可以制作于壳体1,也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集成度,还可以提高进油通道13的结构刚性,不易损坏。
具体的,请参考图1、图9和图10,其中,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一种局部示意图;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上述进油通道13与进油管14连通,该进油管14与动力装置4连通,从而动力装置将油池10中的冷却油利用进油管14驱动至进油通道13。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当第一油道503和第二油道504分别具有进油口501时,进油管14可以包括两个进油管支管141,一个进油管支管141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一个进油口501连通,另一个进油管支管141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另一个进油口501连通。请参考图10,冷却系统还包括铁芯回油油道5’,仅铁芯冷却油道5具有进油口501时,进油管14包括一个进油管支管141,该进油管支管141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进油口501连通。
请参考图1,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导油槽15,该导油槽15将喷淋至定子线圈3的端部31的部分冷却油导流至电机主体的轴承904处,以对电机主体的轴承904进行冷却和润滑,以提高电机主体的轴承904的工作效果。更进一步的上述电机主体的轴承904下方可以收集冷却油并再次喷淋至定子线圈的端部31中靠近回油通道7的部分,以提高冷却油的利用率。
请参考图1,本申请还提供另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包括壳体1,壳,1具有桶状内腔,在该壳体1桶状内腔装配有定子铁芯2和定子线圈3,具体的,该定子铁芯2为桶状定子铁芯,具体可以为圆桶状定子铁芯。通常,定子铁芯2包括多个沿定子铁芯2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上述齿部沿定子铁芯2的周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齿部之间形成槽部,定子线圈3绕上述齿部设置。该定子线圈3的换向区域,即定子线圈的端部31,在轴向上突出于定子铁芯2。与上述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的区别在于:
请继续参考图1、图11和图12,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局部示意图;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其中,壳体1包括沿上述桶状内腔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部11,第三部13,第二部12,以及第四部14,第一部11与第二部12相对;第三部13连接于第一部11的第一端与第二部12的第一端之间,第四部14连接于第一部11的第二端与第二部12的第二端之间,从而第一部11、第三部13,第二部12,以及第四部14形成了具有桶状内腔的壳体1。其中,第一部11的内壁具有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沿壳体的桶状内腔轴向延伸,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与定子铁芯2的外壁配合形成线圈冷却油道6,且该线圈冷却油道6的两端伸出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从而冷却油可以沿线圈冷却油道6从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流出,以冷却定子铁芯2轴向端部区域,例如,位于该区域的定子线圈的端部31。第二部12的内壁具有回油槽121,该回油槽121沿壳体的桶状内腔轴向延伸,该回油槽121与壳体内壁配合形成回油通道,从而冷却油可以沿回油槽121流至储油区域,便于再次进行循环。第三部13的内壁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沿壳体1的桶状内腔周向延伸,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5,该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定子铁芯2的周侧,冷却油在铁芯冷却油道5内流动,则可以对定子铁芯2的周侧进行降温,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降温。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靠近第二部12的一端具有进油口,靠近第一部1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502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和对定子线圈的端部3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较高。第四部14的内壁也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沿壳体1的桶状内腔周向延伸,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5,该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定子铁芯2的周侧,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靠近第二部12的一端具有进油口,靠近第一部1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进一步的,在第一方向,上述进油口501与回油槽121的距离小于通油口502与回油槽121的距离,从而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上升,以冷却定子铁芯2,之后从通油口502进入线圈冷却油道6,其中,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时的重力方向。
具体的实施例中,定子铁芯2过盈装配于壳体1的桶状内腔,从而壳体1的内壁包覆于定子铁芯2的外壁,则定子铁芯2的外壁与壳体1内壁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回油槽121和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141)闭合,紧密覆盖于上述凹槽的槽口,从而形成线圈冷却油道6、回油通道7和铁芯冷却油道5。该实施例中,电机冷却系统只需在壳体1的内壁制作开槽,制作工艺较为简单,且壳体1的刚性较大,铁芯冷却油道5的结构稳定性较好。该实施例中,冷却油也可以直接与定子铁芯2接触,冷却效果较好。
具体的,该冷却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动力装置4、铁芯冷却油道5和线圈冷却油道6,冷却油在动力装置4提供的动力下,流经铁芯冷却油道5和线圈冷却油道6后,回到回油通道7,该回油槽121用于收纳冷却油,回油通道7与动力装置4连通,动力装置4驱动回流至回油通道7的冷却油再次流入铁芯冷却油道5,以实现冷却油的循环使用。具体的,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定子铁芯2的周侧,沿定子铁芯的周向延伸,具体可以位于定子铁芯2与壳体1之间,用于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铁芯冷却油道5沿定子铁芯2周侧壁延伸至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该线圈冷却油道6沿定子铁芯的轴向方向延伸,铁芯冷却油道5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处具有通油口502,铁芯冷却油道5里的冷却油通过该通油口502进入到线圈冷却油道6。此外,铁芯冷却油道5具有进油口501,冷却油从该进油口501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以进行循环。沿第一方向,回油通道7位于冷却系统的壳体1内的低处,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时的重力方向,因此,回油通道7位于底部,便于收集工作后的冷却油,进一步的,在第一方向,上述进油口501与回油通道7的距离小于通油口502与回油通道7的距离,从而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上升,以冷却定子铁芯2,之后从通油口502进入线圈冷却油道6。该线圈冷却油道6具有第一出油口601,该第一出油口601位于定子铁芯2的端部,冷却油从该第一出油口601排出并喷淋至定子线圈的端部31,以对定子线圈3进行冷却,之后回落至回油通道7,冷却油经收集后可循环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利用依次连通的铁芯冷却油道5和线圈冷却油道6,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和对定子线圈的端部3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较高;此外,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冷却油利用动力装置4的驱动力,在冷却油道里面流动,各个冷却油道里的冷却油的流量较为平均,从而冷却效果也更好。
请参考图13和图14,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另一种局部示意图。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的第四部14的内壁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回油油道凹槽142,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142靠近第二部12的一端与回油槽121连通,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部11的一端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当定子铁芯2安装于壳体1之后,铁芯回油油道凹槽142与壳体1的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回油油道5’。
该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铁芯回油油道5’,铁芯回油油道5’和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回油通道7的两侧,即铁芯回油油道5’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一侧延伸,铁芯冷却油道5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另一侧延伸,也即沿垂直于定子铁芯2的轴向的截面,回油通道7投影与线圈冷却油道6投影的连线,位于铁芯回油油道5’投影与铁芯冷却油道5投影之间。铁芯回油油道5’一端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另一端与回油通道7连通,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5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再流至铁芯回油油道5’,进入铁芯回油油道5’的冷却油回流至回油通道7,以进行循环。该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一个进油口501,结构较为简单,此外,全部冷却油先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再有一部分油可以进入到铁芯回油油道5’,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的冷却油量较大,从而可以提高对定子铁芯的冷却效果。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壳体1,在该壳体1的桶状内腔内设置有定子铁芯2和定子线圈3,具体的,该定子铁芯2为桶状定子铁芯,具体可以为圆桶状定子铁芯。通常,定子铁芯2包括多个沿定子铁芯2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上述齿部沿定子铁芯2的周向间隔排布,相邻两个齿部之间形成槽部,定子线圈3绕上述齿部设置。该定子线圈3的换向区域,即定子线圈的端部31,在轴向上突出于定子铁芯2。与上述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的区别在于:
请继续参考图1、图2和图3,其中,桶状的定子铁芯2沿周向方向分为四段,分别为依次连接的第一段21、第三段23,第二段22,以及第四段24,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相对,第三段23连接于第一段21的第一端与第二段22的第一端之间,第四段24连接于第一段21的第二端与第二段22的第二端之间,从而第一段21、第三段23,第二段22,以及第四段24形成了桶状的定子铁芯2。其中,第一段21的外壁具有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沿定子铁芯2轴向延伸并贯通该定子铁芯2,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与壳体1的内壁配合形成线圈冷却油道6,从而冷却油可以沿线圈冷却油道6从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流出,以冷却定子铁芯2轴向端部区域,例如,位于该区域的定子线圈的端部31。第二段22的外壁具有回油槽221,该回油槽221沿定子铁芯2轴向延伸并贯通,该回油槽22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回油通道7,从而冷却油可以沿回油槽221从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流出,以流至储油区域,便于再次进行循环。第三段23的外壁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沿定子铁芯2周向延伸,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5,则冷却油在铁芯冷却油道5内流动,则可以对定子铁芯2的周侧进行降温,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降温。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具有进油区2311,靠近第一段2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进油区2311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进油口501相对,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3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502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和对定子线圈的端部3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较高。第四段24的外壁也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沿定子铁芯2周向延伸,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靠近第二段22的一端具有进油区2411,靠近第一段2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进油区2411与铁芯冷却油道5的进油口501相对,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24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2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502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进一步的,在第一方向,上述进油口501与回油槽221的距离小于通油口502与回油槽221的距离,从而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上升,以冷却定子铁芯2,之后从通油口502进入线圈冷却油道6,其中,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时的重力方向。
请继续参考图1、图11和图12,其中,壳体1包括沿上述桶状内腔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部11,第三部13,第二部12,以及第四部14,第一部11与第二部12相对;第三部13连接于第一部11的第一端与第二部12的第一端之间,第四部14连接于第一部11的第二端与第二部12的第二端之间,从而第一部11、第三部13,第二部12,以及第四部14形成了具有桶状内腔的壳体1。其中,第一部11的内壁具有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沿壳体的桶状内腔轴向延伸,该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与定子铁芯2的外壁配合形成线圈冷却油道6,且该线圈冷却油道6的两端伸出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从而冷却油可以沿线圈冷却油道6从定子铁芯2的轴向两端流出,以冷却定子铁芯2轴向端部区域,例如,位于该区域的定子线圈的端部31。第二部12的内壁具有回油槽121,该回油槽121沿壳体的桶状内腔轴向延伸,该回油槽121与壳体内壁配合形成回油通道,从而冷却油可以沿回油槽121流至储油区域,便于再次进行循环。第三部13的内壁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沿壳体1的桶状内腔周向延伸,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5,该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定子铁芯2的周侧,冷却油在铁芯冷却油道5内流动,则可以对定子铁芯2的周侧进行降温,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降温。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靠近第二部12的一端具有进油口,靠近第一部1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3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502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从而对定子铁芯2进行冷却和对定子线圈的端部31进行冷却的冷却油的油量均较大,因此该冷却系统具有较高的换热系数,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较高。第四部14的内壁也具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沿壳体1的桶状内腔周向延伸,该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与壳体1内壁配合形成铁芯冷却油道5,该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定子铁芯2的周侧,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靠近第二部12的一端具有进油口,靠近第一部11的一端具有通油口502。上述通油口502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则铁芯冷却油道凹槽141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冷却油可以从铁芯冷却油道5经通油口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可以实现冷却油的通道的串联连接。进一步的,在第一方向,上述进油口501与回油槽121的距离小于通油口502与回油槽121的距离,从而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上升,以冷却定子铁芯2,之后从通油口502进入线圈冷却油道6,其中,第一方向为冷却系统使用时的重力方向。
请参考图13和图14,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壳体1的第四部14的内壁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回油油道凹槽142,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142靠近第二部12的一端与回油槽121连通,并且在靠近第一部11的一端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定子铁芯2的第四段14的外壁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铁芯回油油道凹槽142,该铁芯回油油道凹槽142靠近第二段12的一端与回油槽121连通,并且在靠近第一段11的一端与线圈冷却油道凹槽111连通。当定子铁芯2安装于壳体1之后,形成铁芯回油油道5’。
该实施例中,冷却系统还包括铁芯回油油道5’,铁芯回油油道5’和铁芯冷却油道5位于回油通道7的两侧,即铁芯回油油道5’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一侧延伸,铁芯冷却油道5在定子铁芯2周向的另一侧延伸,也即沿垂直于定子铁芯2的轴向的截面,回油通道7投影与线圈冷却油道6投影的连线,位于铁芯回油油道5’投影与铁芯冷却油道5投影之间。铁芯回油油道5’一端与线圈冷却油道6连通,另一端与回油通道7连通,冷却油从进油口501进入到铁芯冷却油道5并沿铁芯冷却油道5流至线圈冷却油道6,再流至铁芯回油油道5’,进入铁芯回油油道5’的冷却油回流至回油通道7,以进行循环。该实施例中,可以只设置一个进油口501,结构较为简单,此外,全部冷却油先进入铁芯冷却油道5,再有一部分油可以进入到铁芯回油油道5’,对定子铁芯进行冷却的冷却油量较大,从而可以提高对定子铁芯的冷却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壳体内表面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与定子铁芯外表面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可以完全相对、部分相对或者完全相错;壳体内表面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与定子铁芯外表面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可以完全相对、部分相对或者完全相错;壳体内表面的回油槽与定子铁芯外表面的回油槽可以完全相对、部分相对或者完全相错;壳体内表面的铁芯回油油道凹槽与定子铁芯外表面的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可以完全相对、部分相对或者完全相错。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壳体的内表面以及定子铁芯的外表面均具有凹槽,因此有利于增加每个油道的流量,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动车,该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机冷却系统,该电动车包括电机和电池,该电池与电机电连接,以驱动电机运行,该电机运行则可以驱动电动车行驶。上述电机冷却系统中的定子铁芯属于上述电动车的电机,则上述电机冷却系统对定子铁芯的冷却即对电动车的电机的冷却,因此,电动车的电机的冷却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以及使用寿命,从而,有利于提高电动车的运动效率,以及提高电动车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1)

1.一种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呈桶状,所述定子铁芯包括沿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三段,第二段,以及第四段,其中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相对;
所述第一段的外壁设有沿所述定子铁芯轴向延伸并贯通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
所述第二段的外壁设有沿所述定子铁芯轴向延伸并贯通的回油槽;
所述第三段的外壁设有沿所述定子铁芯周向延伸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所述第三段的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具有进油区,所述进油区与进油口相对,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的一端通过通油口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沿第一方向,所述进油区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小于所述通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定子铁芯使用状态时的重力方向;
所述第四段的外壁设有沿所述定子铁芯周向延伸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或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当所述第四段的外壁设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时,所述第四段的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一端具有进油区,所述进油区与进油口相对,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的一端通过通油口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小于所述通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当所述第四段的外壁设有铁芯回油油道凹槽时,所述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回油槽连通,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沿过所述进油区且垂直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所述回油槽轴线与所述进油区之间的周向距离L1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1≤1/8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沿过所述通油口且垂直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所述回油槽轴线与所述通油口之间的周向距离L2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2≥3/8L。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投影的周向总长度L3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长L满足:L3≥9/10L。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截面,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的轴线位于所述定子铁芯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高处。
6.一种壳体,用于安装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桶状内腔,所述定子铁芯装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桶状内腔,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桶状内腔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三部,第二部,以及第四部,其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相对;
所述第一部的内壁设有沿所述桶状内腔轴向延伸的线圈冷却油道凹槽;
所述第二部的内壁设有沿所述桶状内腔轴向延伸的回油槽;
所述第三部的内壁设有沿所述桶状内腔周向延伸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所述第三部的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部的一端设有进油口,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部的一端通过通油口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沿第一方向,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小于所述通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壳体使用状态时的重力方向;
所述第四部的内壁设有沿所述桶状内腔周向延伸的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或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当所述第四部的内壁设有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时,所述第四部的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部的一端设有进油口,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部的一端通过通油口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小于所述通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距离;当所述第四部的内壁设有铁芯回油油道凹槽时,所述铁芯回油油道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部的一端与所述回油槽连通,并且在靠近所述第一部的一端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过盈装配于所述壳体的所述桶状内腔。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沿过所述进油口且垂直于所述桶状内腔的轴向的截面,所述回油槽轴线与所述进油口之间的周向距离L1与所述桶状内腔的内周长L满足:L1≤1/8L。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沿过所述通油口且垂直于所述桶状内腔的轴向的截面,所述回油槽轴线与所述通油口之间的周向距离L2与所述桶状内腔的内周长L满足:L2≥3/8L。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桶状内腔的轴向的截面,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投影的周向总长度L3与所述桶状内腔的内周长L满足:L3≥9/10L。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桶状内腔的轴向的截面,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的轴线位于所述桶状内腔沿第一方向的最高处。
12.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定子铁芯,还包括壳体和定子线圈,所述定子铁芯装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铁芯内壁包括多个沿所述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所述齿部间隔分布,所述定子线圈绕所述齿部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方向,所述定子线圈突出于所述定子铁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速器主体,所述减速器主体设置有减速器油道,所述减速器油道与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或者所述减速器油道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所述减速器油道具有出油口,用于向所述减速器主体的转动件工作区喷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油道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具有多个所述出油口,每个所述转动件工作区与至少一个所述出油口相对。
15.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11任一项所述的壳体,还包括定子铁芯和定子线圈,所述定子铁芯装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铁芯内壁包括多个沿所述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所述齿部间隔分布,所述定子线圈绕所述齿部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方向,所述定子线圈突出于所述定子铁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速器主体,所述减速器主体设置有减速器油道,所述减速器油道与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或者所述减速器油道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所述减速器油道具有出油口,用于向所述减速器主体的转动件工作区喷淋。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油道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具有多个所述出油口,每个所述转动件工作区与至少一个所述出油口相对。
18.一种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定子铁芯,如权利要求6~11任一项所述的壳体,以及定子线圈,所述定子铁芯装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定子铁芯内壁包括多个沿所述定子铁芯轴向方向延伸的齿部,所述齿部间隔分布,所述定子线圈绕所述齿部设置,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方向,所述定子线圈突出于所述定子铁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速器主体,所述减速器主体设置有减速器油道,所述减速器油道与所述铁芯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或者所述减速器油道与所述线圈冷却油道凹槽连通;所述减速器油道具有出油口,用于向所述减速器主体的转动件工作区喷淋。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油道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具有多个所述出油口,每个所述转动件工作区与至少一个所述出油口相对。
21.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9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中的定子铁芯属于所述电动车的电机;所述电动车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机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电机运行;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电动车行驶。
CN201910528024.7A 2019-06-18 2019-06-18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Active CN1103651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8024.7A CN110365138B (zh) 2019-06-18 2019-06-18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EP20827493.6A EP3923448B1 (en) 2019-06-18 2020-04-01 Stator core, housing, motor cool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PCT/CN2020/082845 WO2020253321A1 (zh) 2019-06-18 2020-04-01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JP2021559282A JP7266706B2 (ja) 2019-06-18 2020-04-01 ステータコア、ハウジング、電気車両のモーター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気車両
US17/481,526 US11581785B2 (en) 2019-06-18 2021-09-22 Stator core, housing, motor cooling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28024.7A CN110365138B (zh) 2019-06-18 2019-06-18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5138A true CN110365138A (zh) 2019-10-22
CN110365138B CN110365138B (zh) 2020-12-01

Family

ID=68216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28024.7A Active CN110365138B (zh) 2019-06-18 2019-06-18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581785B2 (zh)
EP (1) EP3923448B1 (zh)
JP (1) JP7266706B2 (zh)
CN (1) CN110365138B (zh)
WO (1) WO2020253321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84427A (zh) * 2020-06-19 2020-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
WO2020253321A1 (zh) * 2019-06-18 2020-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12594357A (zh) * 2020-12-29 2021-04-02 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深度集成电驱系统
WO2021140807A1 (ja) * 2020-01-10 2021-07-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3162281A (zh) * 2021-03-02 2021-07-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外转子电机
WO2021217294A1 (zh) * 2020-04-26 2021-11-0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
WO2021237539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US20220109352A1 (en) * 2020-10-05 2022-04-07 Hyundai Motor Company Oil recovery structure for cooling motor
CN114396472A (zh) * 2021-10-12 2022-04-26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及车辆
WO2022178868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WO2024051182A1 (zh) * 2022-09-05 2024-03-14 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驱动电机及电驱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0661B (zh) * 2021-09-24 2023-08-01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馬達單元以及電動汽車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56508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Nippon Soken, Inc.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with cooling mechanism
CN105356671A (zh) * 2015-12-07 2016-02-24 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散热结构
CN109756056A (zh) * 2017-11-07 2019-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动力总成、动力设备及电机冷却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68803B (zh) * 1958-01-28 1959-11-12
JPS545012U (zh) * 1977-06-15 1979-01-13
JPH02104761U (zh) * 1989-02-06 1990-08-21
JP2000050572A (ja) * 1998-07-24 2000-02-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誘導電動機
JP3690355B2 (ja) * 2002-02-12 2005-08-3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支持構造
JP5213002B2 (ja) 2005-03-10 2013-06-1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酸化銀電池
CN101752958B (zh) * 2010-01-18 2012-11-14 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水冷电机及电机冷却方法
US8395287B2 (en) * 2010-10-04 2013-03-12 Remy Technologies, Llc Coolant channels for electric machine stator
KR101238209B1 (ko) 2010-11-29 2013-03-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동기
JP5906710B2 (ja) * 2011-12-14 2016-04-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KR101440431B1 (ko) * 2013-03-28 2014-09-17 현대모비스(주) 축방향자속모터
GB201501579D0 (en) 2015-01-30 2015-03-18 Nidec Sr Drives Ltd A stator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CN204858766U (zh) * 2015-07-31 2015-12-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定子铁芯及电机
US10468923B2 (en) * 2015-09-02 2019-11-05 Nidec Motor Corporation Motor having split spray ring for cooling end turns
JP2017093207A (ja) 2015-11-13 2017-05-25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回転電機
CN109075663B (zh) * 2016-04-12 2021-07-09 Tm4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封闭定子的液体冷却电机
JP6796421B2 (ja) 2016-07-22 2020-12-09 Ntn株式会社 潤滑油の供給構造
JPWO2018066076A1 (ja) * 2016-10-04 2018-10-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6642391B2 (ja) 2016-11-24 2020-02-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駆動制御装置
CN206834870U8 (zh) 2017-05-31 2018-06-1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油冷结构的电机转子
CN207117341U8 (zh) 2017-06-29 2018-06-15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油冷结构的电机转子和电机
CN109149805A (zh) * 2018-09-30 2019-01-04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一种新型冷却异步电机定子
CN110365138B (zh) * 2019-06-18 2020-1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56508A1 (en) * 2009-12-24 2011-06-30 Nippon Soken, Inc.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with cooling mechanism
CN105356671A (zh) * 2015-12-07 2016-02-24 合肥巨一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定子散热结构
CN109756056A (zh) * 2017-11-07 2019-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动力总成、动力设备及电机冷却方法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53321A1 (zh) * 2019-06-18 2020-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US11581785B2 (en) 2019-06-18 2023-02-14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Stator core, housing, motor cooling system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electric vehicle
WO2021140807A1 (ja) * 2020-01-10 2021-07-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WO2021217294A1 (zh) * 2020-04-26 2021-11-04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的冷却系统
CN113905917A (zh) * 2020-05-27 2022-01-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WO2021237539A1 (zh) * 2020-05-27 2021-12-02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111884427B (zh) * 2020-06-19 2021-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
CN111884427A (zh) * 2020-06-19 2020-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动力总成和电动汽车
US20220109352A1 (en) * 2020-10-05 2022-04-07 Hyundai Motor Company Oil recovery structure for cooling motor
US11843309B2 (en) * 2020-10-05 2023-12-12 Hyundai Motor Company Oil recovery structure for cooling motor
CN112594357A (zh) * 2020-12-29 2021-04-02 中克骆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深度集成电驱系统
WO2022178868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113162281A (zh) * 2021-03-02 2021-07-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具有冷却结构的外转子电机
CN114396472A (zh) * 2021-10-12 2022-04-26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总成及车辆
US11906037B2 (en) 2021-10-12 2024-02-20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Cooling and lubricating oil paths for power assembly and vehicle
WO2024051182A1 (zh) * 2022-09-05 2024-03-14 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定子组件、驱动电机及电驱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81785B2 (en) 2023-02-14
WO2020253321A1 (zh) 2020-12-24
EP3923448A4 (en) 2022-03-23
EP3923448B1 (en) 2023-01-18
JP7266706B2 (ja) 2023-04-28
CN110365138B (zh) 2020-12-01
US20220006354A1 (en) 2022-01-06
JP2022528250A (ja) 2022-06-09
EP3923448A1 (en) 2021-1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5138A (zh) 定子铁芯、壳体、电动车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电动车
CN103802655B (zh) 轮内电动机系统
CN101043169B (zh) 从电机绕组端部匝除热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电机
JP3886696B2 (ja) 駆動装置
US11942833B2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CN110729856A (zh) 一种油水双冷的电驱动总成和新能源汽车
CN109560628A (zh) 油循环型电动机和包括该电动机的环保车辆
CN207349076U (zh) 泵体组件、压缩机及换热设备
CN113905917A (zh) 一种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CN216306680U (zh) 纯电动油冷电机减速箱冷却润滑结构
CN111725939A (zh) 一种冷却系统、定子组件以及轴向磁场电机
CN216158238U (zh) 一种减速器壳体和电驱动总成
CN113675980B (zh)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驱动电机、动力总成
CN106704264A (zh) 泵以及具有所述泵的排水循环系统和家用电器
CN115384290A (zh) 动力总成及车辆
CN208862672U (zh) 一种提高isg电机定子水冷冷却效果的机壳结构
CN212469783U (zh) 数控机床风管冷却式电主轴
CN113062972A (zh) 一种用于混动变速器的润滑散热装置及方法
CN216981687U (zh) 一种用于叉车集成动力总成的电机及集成动力总成
CN216478499U (zh) 轴承润滑结构及电机
CN110805689A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高功率密度电机齿轮箱机构
CN216343848U (zh) 一种具备减速功能的电机
CN207339511U (zh) 新能源汽车交流电机壳
CN210592321U (zh) 动力装置及电动摩托车
CN218997867U (zh) 一种电驱水平定向钻机中的电机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0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Bantian,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