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398B - 连接模块 - Google Patents

连接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3398B
CN110323398B CN201910223026.5A CN201910223026A CN110323398B CN 110323398 B CN110323398 B CN 110323398B CN 201910223026 A CN201910223026 A CN 201910223026A CN 110323398 B CN110323398 B CN 110323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connection
bolt
fastening
support plate
bus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230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23398A (zh
Inventor
福岛直树
中山治
宫崎克司
藤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23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23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H01R25/162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rai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8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out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termina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提供能够降低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连接模块。连接模块(10)具备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的负极外部连接母线(第1外部连接母线)(40)、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的正极外部连接母线(第2外部连接母线)(50)以及将各外部连接母线(40、50)绝缘保持的绝缘保护器(20、70)。绝缘保护器包含支承板部(21、71),支承板部具备支承板面(21S、71S),在连接模块被安装于蓄电元件组的状态下,支承板面以与将蓄电元件组收纳的框架的外壁的外表面对置的方式延伸,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第2外部连接母线时,至少支承板面与框架外壁的外表面抵接而将绝缘保护器支承。

Description

连接模块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模块,详细地讲,是涉及在安装于蓄电元件组的连接模块中,将从蓄电元件组向外部输出电力的外部连接母线与外部连接部件连接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连接模块中,作为将从蓄电元件组向外部输出电力的外部连接母线与外部连接部件连接的技术,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记载有如图1等所示的例子,其中,在被保持于绝缘保护器(20、70)的外部连接母线40的一个端部40A设置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部(外部连接端子)42,经由连接端子部42将外部连接母线40与外部设备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747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可以想到在外部连接母线的外部连接端子设置螺栓紧固用的螺栓孔而将外部连接部件用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端子的情况下,朝向螺栓轴向的按压载荷以及拉拽载荷或者扭曲载荷会施加于螺栓周边的绝缘保护器。然后,在该载荷大的情况下,由于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可能会导致由合成树脂形成的绝缘保护器变形,或者,随着绝缘保护器的变形以及错位等,使得外部连接母线与蓄电元件的连接部分的信赖性下降。因此,期望有一种技术,能够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母线的构成中,将施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降低。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情况完成的,提供一种连接模块,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母线的构成中,能够降低施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模块,其被安装于由具备正极的电极端子以及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多个蓄电元件构成的蓄电元件组,所述蓄电元件组具备:第1输出电极端子,其输出一方的极性的电力;第2输出电极端子,其输出另一方的极性的电力;以及框架外壁,其是收纳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框架的外壁,位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所述连接模块具备:多个母线,其将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的所述正极的电极端子与所述负极的电极端子连接;第1外部连接母线,其与所述第1输出电极端子电连接,且包含将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第1螺栓紧固部;第2外部连接母线,其与所述第2输出电极端子电连接,且包含将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第2螺栓紧固部;以及绝缘保护器,其将所述多个母线、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总线母线绝缘保持。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支承板部,所述支承板部具有支承板面,在所述连接模块被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状态下,所述支承板面与所述框架外壁的外表面对置地延伸,在所述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时,至少所述支承板面与所述框架外壁的所述外表面抵接,从而所述支承板部将所述绝缘保护器支承。
根据本构成,设置有支承板部,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第2外部连接母线时,支承板部的板面与框架外壁的外表面抵接。因此,能够将螺栓紧固时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释放到框架外壁。因此,能够抑制在绝缘保护器产生起因于螺栓紧固的变形等的损害。也就是说,能够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母线的构成中,降低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另外,在此有关支承板面的术语“抵接”包含“在螺栓紧固前抵接”。也就是说,支承板面可以在螺栓紧固前与框架外壁的外表面抵接。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螺栓紧固时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释放到框架外壁。
在上述连接模块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内表面抵接部,在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被螺栓紧固于所述外部连接部件时,所述内表面抵接部与所述框架外壁的内表面抵接。
根据本构成,设置有内表面抵接部,当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第2外部连接母线时,内表面抵接部与框架外壁的内表面抵接。因此,进行螺栓紧固时在与螺栓轴向错开的方向进行螺栓紧固,使螺栓紧固时绝缘保护器在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内表面抵接部与框架外壁的内表面抵接而与支承板部协同地更加将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一部分释放到框架外壁。因此,能够更加抑制在绝缘保护器产生起因于螺栓紧固的变形等的损害。另外,与支承板面的情况同样,有关内表面抵接部的术语“抵接”包含“在螺栓紧固前抵接”。
另外,在上述连接模块中,也可以构成为,第1外部连接母线包含能被螺栓紧固于所述外部连接部件的第1螺栓紧固部;第2外部连接母线包含能被螺栓紧固于所述外部连接部件的第2螺栓紧固部;所述框架外壁包含延伸部,在所述连接模块被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状态的俯视角度看时,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以及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的外侧。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作为所述内表面抵接部的第1抵接片部,其与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抵接,且形成于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附近;以及作为所述内表面抵接部的第2抵接片部,其与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抵接,且形成于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的附近。
根据本构成,通过第1抵接片部以及第2抵接片部,在螺栓紧固时绝缘保护器在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能够与支承板部协同而将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更加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
更加详细地讲,在被螺栓紧固于第1螺栓紧固部时,对螺栓施加了与螺栓轴向错开的方向的力量,而产生绝缘保护器相对于框架外壁倾斜的力量的情况下,位于与第1螺栓紧固部分开的位置的第2抵接片部能够与框架外壁(延伸部)的内表面抵接,将其应力分散于框架外壁。另一方面,在被螺栓紧固于第2螺栓紧固部时,对螺栓施加了与螺栓轴向错开的方向的力量,而发生绝缘保护器相对于框架外壁倾斜的力量的情况下,位于与第2螺栓紧固部分开的位置的第1抵接片部能够与框架外壁(延伸部)的内表面抵接,将其应力分散于框架外壁。也就是说,由于抵接片部被配置于与第1螺栓紧固部或第2螺栓紧固部分开的位置,从而在进行螺栓紧固时对螺栓施加了与螺栓轴向错开的方向的力量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其应力分散于框架外壁。
另外,在上述连接模块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板部包括第1支承板部和第2支承板部,在所述连接模块被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状态下,所述第1支承板部位于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附近,所述第2支承板部位于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的附近。
跟据本构成,支承板部被与第1螺栓紧固部或第2螺栓紧固部对应地分开设置。因此,能够与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第2外部连接母线的螺栓紧固部的位置适当地对应而将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释放到框架外壁。
另外,在上述连接模块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第1绝缘保护器,其将所述多个母线保持;以及第2绝缘保护器,其将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保持;涉及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的支承板部被设于所述第1绝缘保护器,涉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的支承板部被设于所述第2绝缘保护器。
根据本构成,在绝缘保护器被分为保持多个母线的第1绝缘保护器以及保持外部连接母线的第2绝缘保护器的构成中,能够将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降低。
另外,在上述连接模块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板部具备在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形状。
根据本构成,由于支承板部具备在与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形状,从而支承板部与框架外壁抵接的面积变多。因此,能够将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更加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
另外,在上述连接模块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内表面抵接部具备在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形状。
根据本构成,由于内表面抵接部具备在与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形状,因此内表面抵接部与框架外壁抵接的面积变多。因此,能够将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更加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
另外,在上述连接模块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包含第1紧固面,所述第1紧固面具备将所述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螺栓孔;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包含第2紧固面,所述第2紧固面具备将所述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螺栓孔;所述第1紧固面、所述第2紧固面、所述支承板部的支承板面以及所述框架外壁的外表面的垂线的方向是同一方向,且是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
根据本构成,第1紧固面、第2紧固面、支承板部的支承板面以及框架外壁的外表面的朝向是同一方向,且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因此,在对第1紧固面以及第2紧固面进行的螺栓紧固在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进行的情况下,换言之,第1紧固面以及第2紧固面被设于相对于外部连接母线的端子连接面垂直的方向的构成下,能够降低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连接模块,能够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母线的构成中,降低施加于绝缘保护器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包含实施方式1的连接模块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图2表示除了外部连接母线用保护器之外的蓄电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蓄电元件组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连接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连接模块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端子连接母线用绝缘保护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除了外部连接母线用保护器之外的连接模块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外部连接母线用保护器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外部连接母线用保护器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蓄电模块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沿图10的A1-A1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沿图10的A2-A2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部分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沿图10的B1-B1线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沿图10的B2-B2线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包含实施方式2的连接模块的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沿图17的C1-C1线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沿图17的C2-C2线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别的连接模块中的外部连接母线用保护器的一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见图1至图16,对一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另外,图12是图11中的区域R1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图13中的区域R2表示的部分的放大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以图1等的箭头X所示的方向为蓄电元件61的长边方向,以图1等的箭头Y所示的方向为蓄电元件61的排列方向进行说明。另外,以图2等的箭头Z所示的方向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同一部件有时会在一个部件标注附图标记而省略其他部件的附图标记。
安装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接模块10的蓄电模块100例如被搭载于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未图示),被作为驱动车辆的动力源使用。
1.蓄电模块100的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蓄电模块100大体由蓄电元件组60以及连接模块10构成;蓄电元件组60由多个蓄电元件61排列而构成;连接模块10被安装于蓄电元件组60上。
1-1.蓄电元件组60以及蓄电元件61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61例如是二次电池。如图3所示,多个(本实施方式中5个)蓄电元件61被排成一列,构成蓄电元件组60。
如图3所示,各蓄电元件61配置有一对面状的电极端子63。一对电极端子63之中,一方是正极端子63A,另一方是负极端子63B。另外,蓄电元件组60的蓄电元件61的排列方向(图1的箭头Y方向)的两端的蓄电素子61的一方的电极被作为外部连接用电极端子(OUTP、OUTN)。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负极端子63B被作为负极输出端子(第1输出电极端子)OUTN,正极端子63A被作为正极输出端子(第2输出电极端子)OUTP。
在各蓄电元件61的电极配置面62中,在一对电极端子63之间的中央部设置有凹部66,在凹部66中嵌合绝缘保护器20的凸部(未图示)。通过绝缘保护器20的凸部嵌合于凹部66,从而连接模块10被固定于蓄电元件组60。
如图3所示,多个蓄电元件61以在相邻的2个蓄电元件61中不同极性的电极端子63相互相邻的(也就是说,1个蓄电元件61的正极端子63A和与之邻接的其他蓄电元件61的负极端子63B相互相邻)方式排列。
另外,蓄电元件组60包含框架外壁68,该框架外壁68是收纳多个蓄电元件61的框架的外壁,位于多个蓄电元件61的排列方向(图1的箭头Y方向)。
2.连接模块
如图4、图5等所示,连接模块10具备:多个母线30,其将相邻的蓄电元件61的正极端子63A与负极端子63B连接;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其与负极输出端子OUTN电连接,在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上能用螺栓紧固外部连接部件(未图示);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其与正极输出端子OUTP电连接,在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上能用螺栓紧固外部连接部件(未图示);以及绝缘保护器(20、70),其将多个母线30、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绝缘保持。绝缘保护器20相当于将多个母线30绝缘保持的第1绝缘保护器,绝缘保护器70相当于将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绝缘保持的第2绝缘保护器。
另外,如图7所示,母线30包含与正极输出端子OUTP连接的母线30A以及与负极输出端子OUTN连接的母线30B。
如图6所示,绝缘保护器20包含将母线30收纳的多个母线收纳部(23、23A、23B)、支持母线30的支柱部24、布设检测电线80(参见图7)的主布设路81以及分支布设路82等。如图7所示,在母线收纳部23A收纳母线30A,在母线收纳部23B收纳母线30B。
另外,在此,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是第1外部连接母线的一个例子,包含能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部件的第1紧固面41。另一方面,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是第2外部连接母线的一个例子,包含能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部件的第2紧固面51。如图8所示,为了使负极输出端子OUTN与外部连接部件的连接部位和正极输出端子OUTP与外部连接部件的连接部位接近,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俯视为长矩形形状。另外,不限于此,可以相反地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被作为第2外部连接母线,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被作为第1外部连接母线。第1紧固面41是第1螺栓紧固部的一个例子,第2紧固面51是第2螺栓紧固部的一个例子。
各绝缘保护器(20、70)包含对应的支承板部(21、71)。支承板部21被设于绝缘保护器20,支承板部71被设于绝缘保护器70。各支承板部(21、71)具备在连接模块10被安装于蓄电元件组60的状态下与框架外壁68的外表面68S(参见图10)对置地延伸的支承板面(21S、71S),当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时,所述支承板面(21S、71)与框架外壁68的外表面68S抵接,将绝缘保护器(20、70)支承。
换言之,支承板部(21、71)包含在连接模块10被安装于蓄电元件组60的状态下位于第1紧固面41附近的支承板部21(参见图10、图11以及图12)以及在连接模块10被安装于蓄电元件组60的状态下位于第2紧固面51附近的支承板部71(参见图10、图13以及图14)。
如图4所示,各支承板部(21、71)具备在与多个蓄电元件61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图4的箭头X方向)为长板状的形状。因此,各支承板部(21、71)与框架外壁68抵接的面积变多。因此,能够将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更加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68。另外,各支持板部(21、71)与第1紧固面41或第2紧固面51对应地分开设置于其附近。因此,能够与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的第1紧固面41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的第2紧固面51的位置适当地对应,将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释放到框架外壁68。另外,支承板部可以不分为支承板部21以及支承板部71,而由一张支承板部构成。
另外,如图4以及图8所示,绝缘保护器70包含将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保持的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以及将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保持的第2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6。然后,与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以及第2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6分别对应地设置有支承板部(21、71)。根据此结构,如本实施方式1,在对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分别进行保持的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76)各自分开设置于绝缘保护器70的情况下,能够将施加于绝缘保护器70的各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76)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一部释放于框架外壁68。
另外,与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对应的支承板部21被设置于相对于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独立的绝缘保护器20的部位。另一方面,与第2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6对应的支承板部71被与绝缘保护器70的第2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6一体地设置。
根据此结构,如本实施方式1,在将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在连接模块10的同一侧与外部连接部件连接的构成中,使得将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安装于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的作业变容易。
也就是说,在将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在连接模块10的同一侧与外部连接部件连接的构成中,在某一方的外部连接母线(本实施方式中,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中,与外部连接部件连接的部位和与蓄电元件61的负极输出端子OUTN连接的部位近,因此如果在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设置支承板部21,则难以确保在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安装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的空间。因此难以进行安装作业,但是通过将支承板部21安装于相对于第1外部连接母线保持部75独立的部位(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保护器20),能够充分确保安装空间,从而使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10所示,框架外壁68包含延伸部68W,在连接模块10被安装于蓄电元件组60的状态的主视的状态下,该延伸部68W位于第1紧固面41的外侧(图10的箭头X1方向侧)以及第2紧固面51的外侧(图10的箭头X2方向侧)。
另外,绝缘保护器70包含内表面抵接部73,在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部件时,内表面抵接部73与框架外壁68的内表面68R抵接。详细地讲,如图9等所示,绝缘保护器70包含第1抵接片部73A以及第2抵接片部73B作为内表面抵接部73。
第1抵接片部73A以及第2抵接片部73B相当于在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部件时与框架外壁68的内表面68R抵接的内表面抵接部。第1抵接片部73A被形成于第1紧固面41的附近,螺栓紧固时与延伸部68W的内表面68WR抵接(参见图16)。另一方面,第2抵接片部73B被形成于第2紧固面51的附近,螺栓紧固时与延伸部68W的内表面68WR抵接(参见图15)。因此,通过第1抵接片部73A和第2抵接片部73B,在螺栓紧固时绝缘保护器70向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能够与支承板部(21、71)协同将施加于绝缘保护器70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更加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6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上述,绝缘保护器包含保持多个母线30的绝缘保护器20(第1绝缘保护器的一个例子)以及保持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和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的绝缘保护器70(第2绝缘保护器的一个例子)。然后,涉及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的支承板部21被设于绝缘保护器20,涉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的支承板部71被设于绝缘保护器70。如本实施方式1,在绝缘保护器被分为将多个母线30保持的绝缘保护器20和将外部连接母线(40、50)保持的绝缘保护器70的构成中,能够良好地降低施加于绝缘保护器(20、70)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
另外,如图10所示,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包含第1紧固面41,该第1紧固面41具有将外部连接部件用螺栓紧固的螺栓孔41A;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包含第2紧固面51,该第2紧固面51具有将外部连接部件用螺栓紧固的螺栓孔51A。然后,第1紧固面41、第2紧固面51、支承板部(21、71)的支承板面(21S、71S)以及框架外壁68的外表面68S的垂线方向是同一方向,且是蓄电元件61的排列方向(图1等的箭头Y方向)。因此,在蓄电元件61的排列方向用螺栓紧固于第1紧固面41以及第2紧固面51的情况下,换言之,如本实施方式1,第1紧固面41以及第2紧固面51沿与外部连接母线(40、50)的端子连接面垂直的方向设置的构成中,能够将施加于绝缘保护器(20、70)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降低。
3.实施方式1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中,在各绝缘保护器(20、70)设置有支承板部(21、71),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负极外部连接母线(第1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第2外部连接母线)50时,该支承板部(21、71)的支承板面(21S、71S)与框架外壁68的外表面68S抵接。
因此,能够将螺栓紧固时施加于各绝缘保护器(20、70)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释放到框架外壁68。因此,能够抑制在各绝缘保护器(20、70)发生起因于螺栓紧固的变形等的损害。也就是说,在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母线(40、50)的构成中,能够降低施加于绝缘保护器(20、70)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
另外,在此涉及支承板面(21S、71S)的术语“抵接”包含“螺栓紧固前的抵接”。也就是说,可以是在将连接模块10安装于蓄电元件组60时,支承板面(21S、71S)在螺栓紧固前与框架外壁68的外面68S抵接的构成。在此情况下,也能够将螺栓紧固时施加于绝缘保护器(20、70)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释放到框架外壁68。
另外,绝缘保护器70包含内表面抵接部73,在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被螺栓紧固于外部连接部件时,该内表面抵接部73与框架外壁68的内表面68R抵接。详细地讲,包含:作为内表面抵接部73的第1抵接片部73A,其与框架外壁68的延伸部68W的内表面68WR抵接,且形成于第1紧固面41的附近;以及内表面抵接部73的第2抵接片部73B,其与延伸部68W的内表面68WR抵接,且形成于第2紧固面51的附近。
因此,通过第1抵接片部73A以及第2抵接片部73B,在螺栓紧固时绝缘保护器(20、70)在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能够与支承板部(21、71)协同将施加于绝缘保护器(20、70)的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的一部分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68。
详细地讲,在被螺栓紧固于第1紧固面41时,对螺栓在与螺栓轴向错开的方向施加了力量,而产生绝缘保护器70相对于框架外壁68倾斜的力量的情况下,位于与第1紧固面41分开的位置的第2抵接片部73B能够与框架外壁(延伸部68W)68的内表面68WR抵接,从而将其应力分散于框架外壁68。另一方面,在被螺栓紧固于第2紧固面51时,对螺栓施加了与螺栓轴方向错开的方向的力量而产生绝缘保护器(20、70)相对于框架外壁68倾斜的力量的情况下,位于与第2紧固面51分开的位置的第1抵接片部73A能够与框架外壁(延伸部68W)68的内表面68WR抵接,将其应力分散于框架外壁68。也就是说,由于第1抵接片部73A被配置于与第2紧固面51分开的位置,且第2抵接片部73B被配置于与第1紧固面41分开的位置,在进行螺栓紧固时对螺栓施加了从螺栓轴向错开的方向的力量的情况下,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其应力分散于框架外壁68。
另外,与支承板面(21S、71S)的情况同样,涉及内表面抵接部73的术语“抵接”包含“螺栓紧固前的抵接“。
<实施方式2>
接着,参见图17至图19,对实施方式2中的连接模块10A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模块10在外部连接母线(30C、30D)的构成以及保持外部连接母线(30C、30D)的绝缘保护器(20、70)的构成上不同。
也就是说,如图17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绝缘保护器是由一个绝缘保护器20A构成。绝缘保护器20A将外部连接母线(30C、30D)以及母线30保持。
另外,外部连接母线30C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的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外部连接母线30D相当于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然后,外部连接母线30C的螺栓紧固面35以及外部连接母线30D的螺栓紧固面36是与母线30的电极连接面31为同一平面。
另外,如图18、图19所示,绝缘保护器20A包含作为内表面抵接部的夹持板部22。与支承板部21同样,夹持板部22具有在与多个蓄电元件61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7的箭头X方向)延伸的长板状形状。因此,夹持板部22的夹持板面22S与框架外壁68的内表面68R抵接的面积变多。因此,在进行螺栓紧固时,对螺栓施加了从螺栓轴向错开的方向的力量而产生绝缘保护器20A相对于框架外壁68倾斜的力量的情况下,能够将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更加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68。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2中,从铅直方向对外部连接母线30C的螺栓紧固孔35A以及外部连接母线30D的螺栓紧固孔36A和电极连接面31进行螺栓紧固。在该情况下,也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绝缘保护器20A设置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支承板部21以及夹持板部22,因此能够将起因于螺栓紧固的载荷有效地分散于框架外壁68,因此降低施加于绝缘保护器20A的载荷。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非限于上述记载以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实施方式也是本技术范围所包含的。
(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涉及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的支承板部21被设置于绝缘保护器20,涉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的支承板部71被设于绝缘保护器70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如图20所示,可以是涉及负极外部连接母线40以及正极外部连接母线50的支承板部被设置于绝缘保护器70。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模块
20…绝缘保护器(第1绝缘保护器)
21…支承板部(第1支承板部)
21S…支承板部的支承板面
22…夹持板部(内表面抵接部)
22S…夹持板面
30…母线
40…负极外部连接母线(第1外部连接母线)
41…第1紧固面(第1螺栓紧固部)
41A…螺栓孔
50…正极外部连接母线(第2外部连接母线)
51…第2紧固面(第2螺栓紧固部)
51A…螺栓孔
60…蓄电元件组
61…蓄电元件
63…电极端子
63A…正极端子
63B…负极端子
68…框架外壁
68W…框架外壁的延伸部
70…绝缘保护器(第2绝缘保护器)
71…支承板部(第2支承板部)
71S…支承板部的支承板面
73A…第1抵接片部(内表面抵接部)
73B…第2抵接片部(内表面抵接部)
OUTN…负极输出端子(第1输出电极端子)
OUTP…正极输出端子(第2输出电极端子)

Claims (8)

1.一种连接模块,其被安装于由具备正极的电极端子以及负极的电极端子的多个蓄电元件构成的蓄电元件组,所述蓄电元件组具备:第1输出电极端子,其输出一方的极性的电力;第2输出电极端子,其输出另一方的极性的电力;以及框架外壁,其是收纳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框架的外壁,位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
所述连接模块具备:
多个母线,其将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的所述正极的电极端子与所述负极的电极端子连接;
第1外部连接母线,其与所述第1输出电极端子电连接,且包含将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第1螺栓紧固部;
第2外部连接母线,其与所述第2输出电极端子电连接,且包含将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第2螺栓紧固部;以及
绝缘保护器,其将所述多个母线、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绝缘保持;
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支承板部,所述支承板部具有支承板面,在所述连接模块被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状态下,所述支承板面与所述框架外壁的外表面对置地延伸,在所述外部连接部件被螺栓紧固于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时,至少所述支承板面与所述框架外壁的所述外表面抵接,从而所述支承板部将所述绝缘保护器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内表面抵接部,在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被螺栓紧固于所述外部连接部件时,所述内表面抵接部与所述框架外壁的内表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第1外部连接母线包含能被螺栓紧固于所述外部连接部件的第1螺栓紧固部;
第2外部连接母线包含能被螺栓紧固于所述外部连接部件的第2螺栓紧固部;
所述框架外壁包含延伸部,在所述连接模块被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状态的俯视角度看时,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以及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的外侧;
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
作为所述内表面抵接部的第1抵接片部,其与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抵接,且形成于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附近;以及
作为所述内表面抵接部的第2抵接片部,其与所述延伸部的内表面抵接,且形成于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的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支承板部包括第1支承板部和第2支承板部,在所述连接模块被安装于所述蓄电元件组的状态下,所述第1支承板部位于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附近,所述第2支承板部位于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的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绝缘保护器包含:
第1绝缘保护器,其将所述多个母线保持;以及
第2绝缘保护器,其将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以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保持;
涉及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的支承板部被设于所述第1绝缘保护器,
涉及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的支承板部被设于所述第2绝缘保护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支承板部具备在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内表面抵接部具备在与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长板状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模块,其中,
所述第1外部连接母线包含第1紧固面,所述第1紧固面具备将所述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螺栓孔;
所述第2外部连接母线包含第2紧固面,所述第2紧固面具备将所述外部连接部件以螺栓方式紧固的螺栓孔;
所述第1紧固面、所述第2紧固面、所述支承板部的支承板面以及所述框架外壁的外表面的垂线的方向是同一方向,且是所述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
CN201910223026.5A 2018-03-30 2019-03-22 连接模块 Active CN110323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7563 2018-03-30
JP2018067563 2018-03-30
JP2018-128153 2018-07-05
JP2018128153A JP6414361B1 (ja) 2018-03-30 2018-07-05 接続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3398A CN110323398A (zh) 2019-10-11
CN110323398B true CN110323398B (zh) 2021-09-17

Family

ID=64017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23026.5A Active CN110323398B (zh) 2018-03-30 2019-03-22 连接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8095B2 (zh)
JP (1) JP6414361B1 (zh)
CN (1) CN110323398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6009A (ja) * 2006-12-27 2008-07-17 Nissan Motor Co Ltd 組電池
CN103597634A (zh) * 2011-06-09 2014-02-1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池布线模块
WO2016047477A1 (ja) * 2014-09-24 2016-03-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CN105493311A (zh) * 2013-08-28 2016-04-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模块
WO2016190075A1 (ja) * 2015-05-28 2016-12-0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2017027672A (ja) * 2015-07-16 2017-0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7084491A (ja) * 2015-10-23 2017-05-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接続モジュール
CN106797010A (zh) * 2014-09-01 2017-05-3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布线模块以及布线模块的制造方法
WO2017094505A1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7199534A (ja) * 2016-04-27 2017-11-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KR20180010576A (ko) * 2016-07-21 2018-01-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JP2018041580A (ja) * 2016-09-06 2018-03-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3889B2 (ja) * 1997-10-13 2002-11-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ホルダ用接続プレート
KR100684743B1 (ko) * 2004-10-28 200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JP5536382B2 (ja) * 2009-07-08 2014-07-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5813302B2 (ja) * 2009-09-07 2015-1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JP5537111B2 (ja) * 2009-09-30 2014-07-02 株式会社東芝 二次電池装置
US9105911B2 (en) * 2009-12-28 2015-08-11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module
JP5504979B2 (ja) * 2010-03-03 2014-05-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接続アセンブリ
JP5668555B2 (ja) * 2011-03-18 2015-02-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939421B2 (ja) * 2011-07-07 2016-06-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JP5757180B2 (ja) * 2011-07-11 2015-07-2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のカバー、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803630B2 (ja) * 2011-12-06 2015-11-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池配線モジュール
EP2879207A4 (en) * 2012-09-03 2015-08-26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BATTERY WIRING MODULE
JP5910487B2 (ja) * 2012-12-25 2016-04-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用モジュール
CN106104853B (zh) * 2013-11-22 2019-03-15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蓄电元件组的连接构造
JP6330353B2 (ja) * 2014-02-06 2018-05-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191872B2 (ja) * 2014-02-14 2017-09-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US9350127B2 (en) * 2014-03-24 2016-05-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lf-locating busbar assembly and alignment method
CN106575726B (zh) * 2014-07-30 2019-07-1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蓄电模块
JP6759534B2 (ja) * 2014-09-04 2020-09-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
US10403875B2 (en) * 2015-04-14 2019-09-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sbar assembly for vehicle traction battery
JP2017130282A (ja) * 2016-01-18 2017-07-27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組電池及び電源装置
JP6658057B2 (ja) * 2016-02-17 2020-03-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JP6332428B2 (ja) * 2016-03-25 2018-05-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外部接続バスバー保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接続モジュール
JP6512147B2 (ja) 2016-03-25 2019-05-1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外部接続バスバー保持構造
JP6299917B1 (ja) * 2017-08-09 2018-03-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JP6477858B1 (ja) * 2017-12-28 2019-03-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6009A (ja) * 2006-12-27 2008-07-17 Nissan Motor Co Ltd 組電池
CN103597634A (zh) * 2011-06-09 2014-02-1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池布线模块
CN105493311A (zh) * 2013-08-28 2016-04-13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配线模块
CN106797010A (zh) * 2014-09-01 2017-05-3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布线模块以及布线模块的制造方法
WO2016047477A1 (ja) * 2014-09-24 2016-03-3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6066439A (ja) * 2014-09-24 2016-04-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WO2016190075A1 (ja) * 2015-05-28 2016-12-0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
CN107615519A (zh) * 2015-05-28 2018-01-1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蓄电模块
JP2017027672A (ja) * 2015-07-16 2017-0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7084491A (ja) * 2015-10-23 2017-05-1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蓄電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接続モジュール
WO2017094505A1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2017199534A (ja) * 2016-04-27 2017-11-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接続モジュール
KR20180010576A (ko) * 2016-07-21 2018-01-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JP2018041580A (ja) * 2016-09-06 2018-03-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モジュ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86184A (ja) 2019-10-24
CN110323398A (zh) 2019-10-11
US20190305497A1 (en) 2019-10-03
JP6414361B1 (ja) 2018-10-31
US10498095B2 (en) 2019-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86895B2 (en) Energy storage module with reduced damage to electrode terminals
JP4473485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8974950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for battery module, battery module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battery modules
US20190356094A1 (en) Connection module
JP6878322B2 (ja) 外部接続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および外部接続バスバーの接続方法
KR20100096755A (ko) 전지모듈
CN109155385B (zh) 汇流排组装结构和电池模块
JP2008071638A (ja)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US10020473B2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CN109075300B (zh) 外部连接母线保持结构
CN107615519B (zh) 蓄电模块
US9455095B2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structure to mount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to vehicle
JP2013246941A (ja) 電源装置
KR101928065B1 (ko) 버스바 어셈블리의 연결 구조
KR20080102547A (ko) 회전방지 구조를 갖는 고전압 배터리용 배터리모듈 단자와버스바
US10608230B2 (en) External connection busbar holding module and connection module
US10637032B2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09390539B (zh) 汇流条模块的电极接触构造
KR101928066B1 (ko) 버스바 어셈블리의 연결 구조
CN110323398B (zh) 连接模块
CN108735930B (zh) 蓄电模块单元以及电池组
US10333132B2 (en) Power source device including terminal fixing part and deformable buffer portion
WO2015125936A1 (ja) 電源装置
JP2012134185A (ja) 組電池および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US11367930B2 (en) Bus bar modu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