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1241A - 片材及片材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片材及片材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91241A CN110291241A CN201880011075.6A CN201880011075A CN110291241A CN 110291241 A CN110291241 A CN 110291241A CN 201880011075 A CN201880011075 A CN 201880011075A CN 110291241 A CN110291241 A CN 1102912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ellulose
- nanofiber
- based polymer
- solution
- nozz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82—Stretched reticular film fibres; Composite fibres; Mixed fibres; Ultrafine fibres; Fibres for artificial leather
- D04H1/43838—Ultrafine fibres, e.g. microfibre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4—Dry spinning method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25—Cellulose series
- D04H1/4258—Regenerated cellulose seri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82—Stretched reticular film fibres; Composite fibres; Mixed fibres; Ultrafine fibres; Fibres for artificial leather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2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electro-spi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械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的片材及制造该片材的片材制造方法。作为片材的一例的无纺布具备第1纳米纤维及第2纳米纤维。第1纳米纤维由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第2纳米纤维由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和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为互不相同的纤维素系聚合物,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和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相差5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及片材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有由纤维形成的片材,作为纤维,例如有具有数nm以上且小于1000nm的纳米级的直径的所谓纳米纤维。由这种纤维形成的片材积极进行在各种领域中的用途开发。
作为上述片材,例如有无纺布。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095787号公报中,记载有具备作为纳米纤维的第1纤维及直径为1μm以上的第2纤维的无纺布。作为第1纤维的聚合物,记载有酰基取代度在2.0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的纤维素酰化物,作为第2纤维的聚合物,记载有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该日本特开2009-095787号公报中,通过捕集第1纤维及第2纤维来制造无纺布。并且,在日本特开2012-036517号公报中,记载有对平均纤维直径为0.1~20μm的纤维素纤维及平均纤维直径小于100nm的纤维素纳米纤维进行了抄纸的无纺布。作为纤维素纤维及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材料,能够使用经化学合成的纤维素纤维,作为这种纤维素纤维,记载有醋酸纤维素、丙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及羧烷基纤维素等。作为羧烷基纤维素,记载有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
然而作为制造纳米纤维的方法,已知有电场纺丝法。电场纺丝法也称为静电纺丝法,使用具有喷嘴、集电极及电源的电场纺丝装置(也称为静电纺丝装置)来进行(例如,参考日本特开2009-095787号公报)。该电场纺丝装置中,通过电源在喷嘴与集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例如,使喷嘴带负电,使集电极带正电。
若在施加了电压的状态下从喷嘴喷出作为原料的溶液,则在喷嘴的前端的开口形成称为泰勒锥的由溶液构成的圆锥状的突起。若缓慢增加施加电压,且库仑力超过溶液的表面张力,则溶液从泰勒锥的前端飞出,从而形成纺丝喷射流。纺丝喷射流通过库仑力移动至集电极,在集电极上作为纳米纤维而被捕集,在集电极上形成由纳米纤维构成的无纺布。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当由通过电场纺丝法得到的纳米纤维形成无纺布时,无法说该无纺布的机械强度是充分的。例如,当用作擦拭用的所谓擦拭布时,无纺布的表面起毛及/或从无纺布脱离的纤维片以附着在擦拭对象物表面的状态残留。日本特开2009-095787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12-036517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无纺布也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但若机械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则用途会进一步扩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的片材及制造其片材的片材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片材包含第1纳米纤维及第2纳米纤维。第1纳米纤维由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第2纳米纤维由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相差50℃的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
当片材为无纺布时,本发明尤其显示显著的效果。
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优选为第1纤维素酰化物,当第1纤维素酰化物的酰基取代度在2.4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时,本发明的效果尤其大。当第1纤维素酰化物中作为酰基具有乙酰基时,本发明的效果尤其大。
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优选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第1纤维素酰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低50℃。
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优选为第2纤维素酰化物、硝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及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中的任一种。第2纤维素酰化物优选为丙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及醋酸丙酸纤维素中的任一种。
第1纳米纤维的质量比例优选在2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片材制造方法具有第1出液步骤、第2出液步骤及捕集步骤,通过捕集第1纳米纤维及第2纳米纤维来制造片材。第1出液步骤中,从第1喷嘴喷出带电状态的第1溶液。第2出液步骤中,从第2喷嘴喷出带电状态的第2溶液。捕集步骤中,通过向与第1溶液及第2溶液极性相反地带电的集电极或将电位设为零的集电极引导从第1喷嘴喷出的第1溶液及从第2喷嘴喷出的第2溶液,从而捕集由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的第1纳米纤维及由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的第2纳米纤维。第1溶液包含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及溶剂。第2溶液包含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相差50℃的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及溶剂。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片材的机械强度优异,根据本发明的片材制造方法,得到提高了机械强度的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了本发明的无纺布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说明无纺布制造设备的概要及溶液制备单元与喷嘴单元的连接关系的说明图。
图3是无纺布制造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无纺布10为片材的一例。在该例中,无纺布10仅由第1纳米纤维11及与第1纳米纤维11材料不同的第2纳米纤维12构成。但是,无纺布只要包含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即可,除了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以外,也可以具备材料与这些中的任一个均不同的其他纳米纤维。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的直径在50nm以上且2000nm以下的范围内,本实施方式中大概为400nm。第1纳米纤维11与第2纳米纤维12的直径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1纳米纤维11由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参考图2)形成。第2纳米纤维12由与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不同的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参考图2)形成,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相差50℃。即,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差为50℃以上。由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的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的纳米纤维负责提高无纺布的机械强度的功能。在该例中,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以使第2纳米纤维12负责提高无纺布10的机械强度的功能。
第2纳米纤维12与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第1纳米纤维11及/或在无纺布的面方向上相接的第1纳米纤维11固着。如此第1纳米纤维11彼此经由第2纳米纤维12而固定。通过该固定,无纺布10与仅由第1纳米纤维11构成的无纺布相比,机械强度优异。因此,例如将无纺布10用作擦拭布的情况下,无纺布10的起毛、纤维片的脱离及破损等得到抑制。另外,起毛的抑制是指无纺布10的表面的起毛得到抑制,纤维片的脱离的抑制是指纤维片从无纺布10的脱离得到抑制,破损的抑制是指无纺布10难以破损。通过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均由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与仅任一方由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的情况相比,如后面的本例所述,在使用电场纺丝法来制造无纺布的情况下,由于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以更牢固的状态进行固着,因此可靠地得到机械强度优异的无纺布10。
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优选为纤维素酰化物。将作为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的纤维素酰化物称为第1纤维素酰化物。第1纤维素酰化物优选酰基取代度在2.4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更优选在2.78以上且2.94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2.87以上且2.94以下的范围内。纤维素酰化物为构成纤维素的羟基的氢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被酰基取代的纤维素酯。氢原子的全部被取代的纤维素酰化物的取代度为3。
第1纤维素酰化物优选作为酰基具有乙酰基,即,优选乙酰纤维素。作为乙酰纤维素,优选酰基取代度在2.4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的三醋酸纤维素(三乙酰纤维素,以下称为TAC)或二醋酸纤维素(二乙酰纤维素)。
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优选为纤维素酰化物、硝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及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中的任一种。由此,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以更大的强度进行固着,其结果,第1纳米纤维11彼此经由第2纳米纤维12更牢固地被固定,因此成为机械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的无纺布10。另外,将作为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纤维素酰化物称为第2纤维素酰化物。
第2纤维素酰化物优选为丙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及醋酸丙酸纤维素中的任一种。由此,成为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以更大的强度固着而成的无纺布10。
无纺布10优选第1纳米纤维11的质量比例在2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由此,更加可靠地提高作为无纺布10的机械强度。第1纳米纤维11的质量比例(单位为%)为将无纺布10的质量设为M10,将第1纳米纤维11的质量设为M11时,由(M11/M10)×100的计算式求出的百分率。第1纳米纤维11的质量比例更优选在4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进一步优选在5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内。
无纺布10例如能够作为擦拭布、滤布及贴在伤口等的医疗用无纺布(称为医用被单)等而利用。并且,该例的片材为无纺布10,但只要是具备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的片材则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纺织物及织物等。
无纺布10例如通过以下方法来制造。图2所示的无纺布制造设备20为片材制造设备的一例,是用于使用电场纺丝法来制造无纺布10的设备。无纺布制造设备20具备溶液制备单元21及无纺布制造装置22。另外,无纺布制造装置22的详细内容图示在另一附图中,图2中,仅图示无纺布制造装置22的一部分。
溶液制备单元21是用于制备形成第1纳米纤维11的第1溶液25及形成第2纳米纤维12的第2溶液26的单元,具备第1准备部27及第2准备部28。第1准备部27中,通过将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溶解于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的溶剂(以下,称为第1溶剂)31来制备(准备)第1溶液25。第2准备部28中,通过将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溶解于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的溶剂(以下,称为第2溶剂)32来制备(准备)第2溶液26。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溶剂31使用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物,第2溶剂32也相同地设为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混合物。作为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及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使用纤维素酰化物时,作为第1溶剂31及第2溶剂32,可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苄醇、丙酮、甲乙酮、环己酮、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甲酸甲酯、甲酸乙酯、己烷、环己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苯、甲苯、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乙醚、二恶烷、四氢呋喃、1-甲氧基-2-丙醇等。根据纤维素酰化物的种类,可以单独使用这些也可以混合使用这些。作为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使用硝酸纤维素时,作为第2溶剂32优选甲醇及/或丁醇。作为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使用乙基纤维素时及使用羧甲基乙基纤维素时,作为第2溶剂32,也相同地优选甲醇及/或丁醇。
该例中,无纺布制造设备20具备连接溶液制备单元21和无纺布制造装置22的配管33a~33c,无纺布制造装置22具有以相互隔开的状态配置的喷嘴36a~36c。配管33a及配管33c为用于引导第1溶液25的配管,配管33b为用于引导第2溶液26的配管。配管33a连接第1准备部27和喷嘴36a,配管33b连接第2准备部28和喷嘴36b,配管33c连接第1准备部27和喷嘴36c。由此,从喷嘴36a及喷嘴36c喷出第1溶液25,从喷嘴36b喷出第2溶液26。从喷嘴36a及喷嘴36c喷出的第1溶液25形成第1纳米纤维11,从喷嘴36b喷出的第2溶液26形成第2纳米纤维12。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当不区分配管33a、配管33b及配管33c时,记载为配管33。并且,当不区分喷嘴36a、喷嘴36b及喷嘴36c时,记载为喷嘴36。
另外在该例中,对第1纳米纤维11和第2纳米纤维12的集聚及无纺布的支撑使用长条的支承体37,在长边方向上移动该支承体37。关于支承体37的详细内容,使用另一附图进行后述,但图2中的横向为支承体37的宽度方向,图2的纸面进深方向为支承体37的移动方向。喷嘴36a~36c以该顺序在支承体37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第2溶液26优选从喷出第1溶液25的喷嘴36a与喷嘴36c之间的喷嘴36b喷出,该例中也如此。由此,得到每单位面积质量更加可靠地均匀的无纺布10。其结果,显现优异的机械强度,例如变得难以破损。每单位面积质量是指无纺布的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在该例中,将喷嘴36设为3个,但喷嘴36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另外,配管33a~33c的每一个中设有将第1溶液25或第2溶液26送至喷嘴36的泵38。通过改变泵38的转速,调节从喷嘴36a~36c喷出的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的各流量。
喷嘴36a~36c被保持部件41所保持,由该保持部件41及喷嘴36构成无纺布制造装置22的喷嘴单元42。关于无纺布制造装置22,一边参考图3一边进行说明。图3中,图示从图2的喷嘴36a侧观察的情况,为了避免图的复杂化,关于喷嘴36仅图示喷嘴36a,关于溶液仅图示第1溶液25,省略喷嘴36b、喷嘴36c及第2溶液26的图示。无纺布制造装置22具备纺丝室45、前述喷嘴单元42、集聚部50及电源51等。纺丝室45例如收纳喷嘴单元42及集聚部50的一部分等,通过以能够密闭的方式构成来防止溶剂气体向外部泄漏。溶剂气体是第1溶液25的第1溶剂31及第2溶液26的第2溶剂32气化而成的。
喷嘴单元42配置在纺丝室45内的上部。喷嘴36的喷出第1溶液25或第2溶液26的前端朝向配置在图3中的喷嘴36的下方的集电极52。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从形成于喷嘴36的前端的开口(以下,称为前端开口)喷出时,前端开口中通过第1溶液25或第2溶液26而形成有大致圆锥状的泰勒锥53。
集聚部50配置在喷嘴36的下方。集聚部50具有集电极52、集电极旋转部56、支承体供给部57及支承体卷取部58。集电极52用于引导从喷嘴36喷出的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从而将其作为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而捕集,本实施方式中,捕集在后述支承体37上。集电极52由环形带构成,所述环形带由金属制的带状物形成。集电极52只要由通过电源51施加电压而带电的材料形成即可,例如设为不锈钢制。集电极旋转部56由一对辊61、62及马达60等构成。集电极52水平地挂绕于一对辊61、62。一侧辊61的轴上连接有配置在纺丝室45之外的马达60,并以规定速度旋转辊61。通过该旋转,集电极52在辊61与辊62之间以循环的方式进行移动。本实施方式中,集电极52的移动速度设为10cm/小时,但并不限定于此。
集电极52中,通过支承体供给部57,供给有由带状的铝片材构成的支承体37。支承体37用于集聚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从而获得无纺布10。支承体供给部57具有输送轴57a。输送轴57a中安装有支承体辊63。支承体辊63是支承体37被卷芯64卷取而构成的。支承体卷取部58具有卷取轴67。卷取轴67通过马达(未图示)被旋转,将形成有无纺布10的支承体37卷取于所设置的卷芯68。如此,该无纺布制造装置22具有制造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的功能及制造无纺布10的功能,实现了通过电场纺丝法进行的纳米纤维及无纺布的制造。另外,支承体37载置于集电极52上,可以通过集电极52的移动而使其移动。
另外,也可以通过在集电极52上直接集聚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来形成无纺布10,但存在如下情况:根据形成集电极52的材料或集电极52的表面状态等而无纺布10粘住从而难以剥离该无纺布。因此,如本实施方式,优选将无纺布10难以粘住的支承体37引导到集电极52上,在该支承体37上集聚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
电源51为对喷嘴36及集电极52施加电压而使喷嘴36带第1极性电并使集电极52带与第1极性的极性相反的第2极性电的电压施加部。通过带电的喷嘴36内,由此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带电,并在带电的状态下从喷嘴36喷出。另外,该例中使保持部件41及喷嘴36导通,通过将电源51连接于保持部件41,经由保持部件41对喷嘴36施加电压,但对喷嘴36施加电压的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通过将电源51连接于喷嘴36的每一个而对各喷嘴36施加电压。本实施方式中使喷嘴36带正(+)电,使集电极52带负(-)电,但喷嘴36和集电极52的极性可以是相反的。另外,也可以使集电极52侧接地而将电位设为0。本实施方式中,对喷嘴36和集电极52施加的电压设为30kV。通过该带电,第1溶液25或第2溶液26作为纺丝喷射流69从泰勒锥53朝向集电极52喷出。另外,该例中通过对喷嘴36施加电压而使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带电,但也可以在配管33中使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带电,并将带电状态的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引导到喷嘴36。
喷嘴36与集电极52的距离L2的适当值根据如下而不同: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第1溶剂31及第2溶剂32的种类;第1溶液25中的第1溶剂31的质量比例;以及第2溶液26中的第2溶剂32的质量比例等,但优选在30mm以上且300mm以下的范围内,本实施方式中设为180mm。
施加到喷嘴36及集电极52的电压优选为2kV以上且40kV以下,从较细地形成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的观点考虑,优选电压在该范围内尽可能高。
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对喷嘴36及循环移动的集电极52,通过电源51施加电压。由此,喷嘴36带作为第1极性的正电,集电极52带作为第2极性的负电。从溶液制备单元21向喷嘴36连续供给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在移动的集电极52上,连续供给有支承体37。第1溶液25分别通过喷嘴36a和喷嘴36c,由此带作为第1极性的正电,在带电的状态下,从喷嘴36a及喷嘴36c的前端开口喷出(第1出液步骤)。第2溶液26通过喷嘴36b,由此带第1极性电,在带电的状态下,从喷嘴36b的前端开口喷出(第2出液步骤)。
集电极52引导在带第1极性电的状态下从前端开口喷出的第1溶液25及第2溶液26。由此,在前端开口形成有泰勒锥53,从该泰勒锥53朝向集电极52喷出纺丝喷射流69。带第1极性电的纺丝喷射流69在朝向集电极52期间,因由自身的电荷产生的斥力分裂为更细的直径,在支承体37上捕集为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捕集步骤)。在支承体37上第1纳米纤维11彼此即使相互接触也不进行固着,或者即使固着,固着的强度也小。但是,第2纳米纤维12的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第1纳米纤维11的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50℃以上,因此在到达支承体37的时刻也残留有粘性(粘稠感,stickiness),因此与第1纳米纤维11牢固地进行固着。
被捕集的第1纳米纤维11及第2纳米纤维12作为无纺布10与支承体37一起送到支承体卷取部58。无纺布10以与支承体37重叠的状态卷绕于卷芯68。卷芯68从卷取轴67拆卸之后,无纺布10从支承体37分离。如此得到的无纺布10为长条,但之后,例如也可以切断成所期望的尺寸。
也可以进行对所得到的无纺布10进行加热的加热处理。由此,第1纳米纤维11和第2纳米纤维12的固着强度进一步得到提高,或者固着捕集步骤中未固着的部分。另外,进行加热处理时,优选将无纺布10加热为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之间的温度。
在该例中,作为集电极52而使用了循环移动的带,但集电极并不限定于带。例如,集电极可以是固定式平板,也可以设为圆筒状的旋转体。在由平板或圆筒体构成的集电极的情况下,也优选使用支承体37,以能够从集电极轻松分离无纺布。另外,在使用旋转体的情况下,在旋转体的周面形成有包含纳米纤维的筒状的无纺布,因此纺丝后从旋转体拔出筒状的无纺布,并切割成所期望的大小及形状,从而能够制成无纺布制品。
关于作为片材的纺织物,能够根据通过凸轮(cam)及挺杆(tappet)(为与凸轮进行接触,且传递凸轮的运动的装置)使得进行综片的开口运动的方法来制造。关于作为片材的织物,能够通过用线形成环(loop)形,并且将其二维连接来制造。
实施例
[实施例1]~[实施例18]
通过无纺布制造设备20连续制造了无纺布10,并设为实施例1~18。所使用的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及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记载于表1的“第1纳米纤维”栏及“第2纳米纤维”栏中。第1溶剂31及第2溶剂32如前所述均为二氯甲烷与甲醇的混合物,质量比设为二氯甲烷:甲醇=87:13。第1溶液25中的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的浓度设为4质量%,第2溶液26中的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浓度设为7质量%。关于这些浓度,将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15或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16的质量设为M1,并将第1溶剂31或第2溶剂32的质量设为M2时,由{M1/(M1+M2)}×100求出。通过电源51施加到各喷嘴36及集电极52的电压如前所述设为30kV。第1纳米纤维11的直径的平均值及第2纳米纤维12的直径的平均值分别为600nm。关于直径的平均值,通过从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所拍摄到的图像测定100根的纳米纤维的直径,并计算平均值来求出。
作为纤维素系聚合物使用了纤维素酰化物时,在表1的“材料”栏中记载为“CA”。在材料为纤维素酰化物的情况下,酰基为乙酰基时在“酰基”栏中记载为“Ac”,为丙酰基时记载为“Pr”,为丁酰基时记载为“Bu”。另外,第2纳米纤维的“酰基含量”(单位为%)直接记载Eastman Chemical Company的产品目录值。
关于所得到的无纺布10,作为机械强度的评价,对触感及纤维片的脱离进行了评价。评价方法及评价基准如下。
1.触感
从所得到的长条的无纺布10切出了大概50mm×50mm尺寸的样品。通过用手指触碰该样品来确认弹性之后,用肉眼观察用手指触碰的区域中的纤维,按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A及B为合格,C及D为不合格。在表1的“触感”栏中示出结果。
A;具有弹性,且能够用肉眼明确确认纤维。
B;弹性稍弱,但能够用肉眼确认纤维,为实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C;没有弹性,且用肉眼只能确认极少的纤维。
D;完全无法确认弹性和纤维。
2.纤维片的脱离
从所得到的长条的无纺布10切出了大概50mm×50mm尺寸的样品。使该样品在施加了1.47N(=150gf)的荷载的状态下在树脂板的表面上往复移动5次。用肉眼观察树脂板的表面,并按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A及B为合格,C及D为不合格。在表1的“纤维片的脱离”栏中示出结果。
A;完全无法观察到纤维片。
B;观察到纤维片,但其量为极少量,为实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C;观察到纤维片的聚合体(块)。
D;观察到大量的纤维片及纤维片的聚合体。
[表1]
[比较例1]~[比较例9]
变更第1纳米纤维的材料及第2纳米纤维的材料,或者,仅用第1纳米纤维来制造无纺布,并将这些设为比较例1~9。在表1中示出各材料。表1中,作为材料使用了聚丙烯时“材料”栏中记载为“PP”。并且,仅用第1纳米纤维制造无纺布时,在第2纳米纤维的各栏中记载为“-”。其他条件与实施例相同。另外,溶解聚丙烯的第2溶剂为二氯甲烷与甲醇的混合物,其质量比设为二氯甲烷:甲醇=87:13。在使用了聚丙烯的第2溶液中,聚丙烯的浓度设为7质量%。
按与实施例相同的方法及基准,作为机械强度的评价进行了触感及纤维片的脱离的评价。表1中示出评价结果。
Claims (10)
1.一种片材,包含:
第1纳米纤维,由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及
第2纳米纤维,由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该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所述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相差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其为无纺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其中,
所述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为第1纤维素酰化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其中,
所述第1纤维素酰化物的酰基取代度在2.4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片材,其中,
所述第1纤维素酰化物具有乙酰基作为酰基。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其中,
所述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所述第1纤维素酰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低5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其中,
所述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为第2纤维素酰化物、硝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及羧甲基乙基纤维素中的任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其中,
所述第2纤维素酰化物为丙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及醋酸丙酸纤维素中的任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其中,
所述第1纳米纤维的质量比例在20%以上且90%以下的范围内。
10.一种片材制造方法,通过捕集第1纳米纤维及第2纳米纤维来制造片材,所述方法具有:
第1出液步骤,从第1喷嘴喷出带电状态的第1溶液;
第2出液步骤,从第2喷嘴喷出带电状态的第2溶液;及
捕集步骤,通过将从所述第1喷嘴喷出的所述第1溶液及从所述第2喷嘴喷出的所述第2溶液引导至集电极,其中,该集电极与所述第1溶液及所述第2溶液极性相反地带电或电位被设为零,由此捕集由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的所述第1纳米纤维及由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形成的所述第2纳米纤维,
所述第1溶液包含:所述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及溶剂,
所述第2溶液包含:玻璃化转变温度与所述第1纤维素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至少相差50℃的所述第2纤维素系聚合物;及溶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23726A JP6755203B2 (ja) | 2017-02-13 | 2017-02-13 | シート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
JP2017-023726 | 2017-02-13 | ||
PCT/JP2018/001920 WO2018147068A1 (ja) | 2017-02-13 | 2018-01-23 | シート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91241A true CN110291241A (zh) | 2019-09-27 |
CN110291241B CN110291241B (zh) | 2022-02-08 |
Family
ID=63107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11075.6A Active CN110291241B (zh) | 2017-02-13 | 2018-01-23 | 片材及片材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55203B2 (zh) |
KR (1) | KR102212974B1 (zh) |
CN (1) | CN110291241B (zh) |
WO (1) | WO20181470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14742B2 (ja) * | 2018-09-06 | 2023-01-3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不織布 |
KR20210045450A (ko) * | 2018-09-18 | 2021-04-26 |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부직포 제조 방법 및 설비 |
JP7280369B2 (ja) * | 2019-09-20 | 2023-05-2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不織布、及びフィルタ |
JP7508543B2 (ja) * | 2020-03-30 | 2024-07-0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不織布製造方法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3298A (zh) * | 1996-09-06 | 1999-10-27 | 智索公司 | 叠层非织造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CN1369027A (zh) * | 1999-08-02 | 2002-09-11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复合非织造片材 |
CN1942619A (zh) * | 2004-04-19 | 2007-04-04 | 宝洁公司 | 包含由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聚合物生产的纳米纤维的纤维、非织造材料和制品 |
CN101389793A (zh) * | 2006-02-13 | 2009-03-18 | 唐纳森公司 | 聚合物混合物,聚合物溶液组成和由聚合物混合物纺成的纤维及其过滤应用 |
JP2009095787A (ja) * | 2007-10-18 | 2009-05-07 | Fujifilm Corp | 有害物質除去材及び有害物質除去方法 |
CN101815817A (zh) * | 2007-08-17 | 2010-08-25 | 纤维网公司 | 来自单聚合物体系的面粘型非织造织物 |
CN102395720A (zh) * | 2009-04-24 | 2012-03-28 | Jnc株式会社 | 生物分解性不织布以及使用该不织布的纤维制品 |
CN105088539A (zh) * | 2014-05-22 | 2015-11-25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具有多级形状记忆性能的电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6035458A1 (ja) * | 2014-09-04 | 2016-03-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ナノファイ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不織布製造方法 |
JP2016053231A (ja) * | 2014-09-04 | 2016-04-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ナノファイ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05178B2 (ja) * | 2007-02-27 | 2012-03-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JP2012036517A (ja) * | 2010-08-04 | 2012-02-23 | Daicel Corp | セルロース繊維で構成された不織布及び蓄電素子用セパレータ |
JP2012077388A (ja) * | 2010-09-30 | 2012-04-19 | Toray Ind Inc |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170888B2 (ja) * | 2014-09-04 | 2017-07-2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ナノファイ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JP6205330B2 (ja) * | 2014-09-04 | 2017-09-2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電界紡糸ノズル、ナノファイバ製造装置及び方法 |
JP2016053232A (ja) * | 2014-09-04 | 2016-04-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ナノファイバ製造方法 |
JP6360427B2 (ja) * | 2014-11-06 | 2018-07-18 | 大阪瓦斯株式会社 | セルロース誘導体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7
- 2017-02-13 JP JP2017023726A patent/JP6755203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1-23 WO PCT/JP2018/001920 patent/WO201814706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1-23 CN CN201880011075.6A patent/CN110291241B/zh active Active
- 2018-01-23 KR KR1020197023405A patent/KR10221297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3298A (zh) * | 1996-09-06 | 1999-10-27 | 智索公司 | 叠层非织造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
CN1369027A (zh) * | 1999-08-02 | 2002-09-11 | 纳幕尔杜邦公司 | 复合非织造片材 |
CN1942619A (zh) * | 2004-04-19 | 2007-04-04 | 宝洁公司 | 包含由高玻璃化转变温度聚合物生产的纳米纤维的纤维、非织造材料和制品 |
CN101389793A (zh) * | 2006-02-13 | 2009-03-18 | 唐纳森公司 | 聚合物混合物,聚合物溶液组成和由聚合物混合物纺成的纤维及其过滤应用 |
CN101815817A (zh) * | 2007-08-17 | 2010-08-25 | 纤维网公司 | 来自单聚合物体系的面粘型非织造织物 |
JP2009095787A (ja) * | 2007-10-18 | 2009-05-07 | Fujifilm Corp | 有害物質除去材及び有害物質除去方法 |
CN102395720A (zh) * | 2009-04-24 | 2012-03-28 | Jnc株式会社 | 生物分解性不织布以及使用该不织布的纤维制品 |
CN105088539A (zh) * | 2014-05-22 | 2015-11-25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具有多级形状记忆性能的电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WO2016035458A1 (ja) * | 2014-09-04 | 2016-03-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ナノファイ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不織布製造方法 |
JP2016053231A (ja) * | 2014-09-04 | 2016-04-14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ナノファイバ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212974B1 (ko) | 2021-02-04 |
JP6755203B2 (ja) | 2020-09-16 |
CN110291241B (zh) | 2022-02-08 |
WO2018147068A1 (ja) | 2018-08-16 |
KR20190100406A (ko) | 2019-08-28 |
JP2018131692A (ja) | 2018-08-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91241A (zh) | 片材及片材制造方法 | |
Persano et al. | Industrial upscaling of electrospinning and applications of polymer nanofibers: a review | |
Bera | Literature review on electrospinning process (a fascinating fiber fabrication technique) | |
Grafe et al. | Polymeric nanofibers and nanofiber webs: a new class of nonwovens | |
Yousefzadeh et al. | Producing continuous twisted yarn from well‐aligned nanofibers by water vortex | |
Dabirian et al. | Novel method for nanofibre yarn production using two differently charged nozzles | |
US10094051B1 (en) | Electrospin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and core-sheath yarns | |
US20100173550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nanofiber web | |
CN104060355A (zh) | 一种连续纳米纤维纱的生产方法及装置 | |
JP2009517554A (ja) | 電界紡糸によるポリオレフィンマイクロファイバーの製造方法と製造された繊維 | |
EP3470556B1 (en) | High throughput electroblowing process | |
Su et al. | Yarn formation of nanofibers prepared using electrospinning | |
He et al. | Nanofiber coated hybrid yarn fabricated by novel electrospinning-airflow twisting method | |
CN105220246A (zh) | 一种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多股喷气摩擦成纱装置及制备方法 | |
CN101605931A (zh) | 获得含纳米纤维的产品的方法和含纳米纤维的产品 | |
KR102212977B1 (ko) | 나노 파이버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6012304B (zh) | 一种纳米纤维管膜及其制备方法 | |
WO2019021757A1 (ja) | 不織布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5658857A (zh) | 熔融纺丝的聚丙烯精细级纳米纤维网 | |
Yamashita et al. | Establishment of nanofiber preparation technique by electrospinning | |
KR20210011938A (ko) | 두께 균일성이 향상된 나노파이버 층 및/또는 마이크로파이버 층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WO2016081937A1 (en) | In-situ charging fiber spinning method for producing a nonwoven electret | |
KR20110131665A (ko) | 셀룰로오스 나노섬유를 이용한 에어 필터여재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02061571B (zh) | 静电纺丝及水刺固结复合制膜装置 | |
Moon et al. | How is it possible to produce highly oriented yarns of electrospun fib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