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395A - 用于将管纱纱线端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将管纱纱线端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395A
CN1102395A CN 94109430 CN94109430A CN1102395A CN 1102395 A CN1102395 A CN 1102395A CN 94109430 CN94109430 CN 94109430 CN 94109430 A CN94109430 A CN 94109430A CN 1102395 A CN1102395 A CN 1102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
yarn
described device
rotation driving
bob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9410943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布伦
H·米勒
A·施米茨
B·布劳尔
M·海恩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erlikon Textile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W Schlafhorst AG and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43375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4337551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W Schlafhorst AG and Co filed Critical W Schlafhorst AG and Co
Publication of CN1102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3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管纱线端的松开、切断和准备的 装置。该装置以规定时间距对在一个通过几个管纱 中心间距延伸的运送段中传送的管纱不断地起作用, 以便松开纱线,同时,使管纱置于一个连续的转动运 动中。按照发明要求管纱在转动期间实行一个节拍 式运动,其中,通过所述的运送段该转动运动应该如 此调节,即在转动的同时还传递给管纱一个进给运 动。而且,该管纱应该保持其相对间的距离和不应与 在所述运送段上位于它们之间的分隔装置发生接 触。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个用于将管纱上的纱线端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
一般地,在环锭细纱机的管纱上的纱线端头,由于主要工艺的原因是这样取下的,即它在络筒机上不能被立即抓住和输送到相应络筒部位的对应工作机构上。由于这个原因,就建议了各种用于管纱的准备装置,它们大多数是该络筒机的组成部件。特别困难的是对于那些管纱的准备,其中在筒管脚座的范围内连接一个陡峭向下延伸的,所谓的后部绕匝以及脚部绕匝。这些相对紧密的和基本平行安置的脚部绕匝,按照纺纱机类型来说,可能是相当多样化的和紧固的,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与接头纱捻合在一起。在这些情况下,大多数管纱准备装置就无能为力了。
如果,把管纱扦在称为扦管器的单个支架的扦管纱锭子上来进行输送,那么它们一般在管纱准备装置中也保留在这些扦管纱器上(例如DE3235442A)。同时,在将管纱脚部绕匝的一个纱线端头握住以后,还必须至少如此多地转动,以使这种转动与脚部绕匝以及后部绕匝的数目相一致。因此,在上面描述的难以准备的管纱情况下,要使准备的管纱达到一个可以允许的数额的话,就必须一个相当长的准备时间。
为了克服这种阻碍络筒机生产能力的准备时间的延长,该管纱准备装置应作改进(例如DE3308171 A1),其中,管纱从扦管纱器上拔下并悬挂在一转动星形架上而输送到单个的准备台上。在消除脚部绕匝的台位上,把管纱放在一个抽吸管上部,因此,该脚部绕匝还能与管纱转动无关地松开。按照脚部绕匝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够:要么是导致一个相对久的周期时间,要么是形成一个下降的准备结果。
通过DE1560571B2的结构类型,公开了一种藉气动来消除退绕管纱上部或下部绕匝的装置,其中,管纱悬挂在所谓的导引元件上,其中,一个为位置固定另一个为可驱动的。同时,这些管纱在松开脚部绕匝和后部绕匝(下部绕匝)期间被连续地输送。因此,对这些难以识别的纱线端头部分的搜索和松开的过程不应受一个周期时间所限制,因为,这个准备阶段是通过多个管纱间隔延伸的,并几乎连续地在多个前后依次运送的管纱上工作的。然而,因为在这个装置中,必须完成确定的处理步骤以及管纱的输入和输出的所谓“一次通过”,所以不可能实现高的运送速度。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对上述类型的装置作进一步发展,使在高的节拍效率下能实现一个优良的制备结果。
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用于将管纱上的纱线端头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其中,管纱以规定的间距被运送,同时,通过一个传送段,不断地有装置对从下边可接近的管纱脚座起作用以握持和导引脚部绕线和向它引导的绕线(后部绕匝),所述的传送段延伸过多个在运送方向依次安置的管纱中心间距,同时,在这个传送段中安置一个由摩擦接触产生的用于管纱的转动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连续地驱动管纱,其特征在于:
间隔安置的管纱(1)间接地与一个在管纱(1)的传送方向上实现节拍式运动的驱动装置(6;162;163)相连接,不断驱动管纱(1)的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在其驱动速度方面是同管纱(1)的被驱动直径和其节拍式运动协调一致的,使得驱动装置在传递转动运动的同时还附加地使管纱(1)在其传送方向上进行同步地传送运动,而且管纱相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通过管纱节拍式运动的组合方式和在一个通过几个管纱中心间距延伸的运送段上通过握持和导送装置对脚部绕匝和后部绕匝的作用就不仅使准备结果明显改善,而且节拍时间也明显缩短。因此就能够在管纱转动期间内的每个稳定位置上,强烈地对那些应该使绕匝松开的区域施加作用。此外在这个装置中,现在还能够,在所述运送段的外部对管纱进行操作,这对于直立的管纱来说是明显必要的。同样管纱的接收和输出可以在相应的稳定位置上进行,由此,这些过程能更好地进行控制,并从而更快的实现。
虽然是节拍式运动,但管纱还是不断转动的,为的是使可用的时间最佳地应用到纱线松开工作上或者去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纱线材料导致粘附的尘土块。同时还有有利的作用是,在整个时间内管纱保持它们的间距不变,因此,它们可以无妨碍地转动,或者只有希望时才与规定的构件产生接触以实现纱线松开的目标。
在管纱间安置分隔装置情况下,这样对保持不变的间距是有利的,因为它避免了将纱线夹在管纱和分隔装置之间,如果管纱和分隔装置相互接触的话就要被夹住了。
通过分隔装置还能够,在设有不断驱动管纱旋转的传动装置的运送段外部对管纱进行传送,从而对整个系统能获得较高的灵活性。
为了可靠地保证在设有不断驱动管纱的运送段内管纱的正确间距,还在管纱进入这个运送段时必须做到,使管纱不歪斜。为此,一个有利的措施是将转动驱动装置的一个构件偏转离开,因为,管纱由此可以毫无阻力地进入这个区域内。在传动前面相对侧设置一个与转动传动装置隔离的屏障,还可附加地提供安全性,亦即,管纱不会由于发生与转动传动装置直接接触而导致一个明显的颤动式运动。
对于一个连续的位于所述的运送段内的转动传动装置来说,一个特别简单的解决方案是配置两个平行的方向相反的传动循环带。如果这些循环带安装在管纱的不置有绕匝的上边筒管端部上时,那么损伤上边纱线层的危险就排除了。循环带的驱动是以两个运动分量叠加的方式实现的。一个运动分量是两个循环带的两个互相转向的皮带边的一种可逆的运动用以产生管纱的转动运动,同时,另一个运动分量是管纱以其必要的节拍运动形式的进给运动。为此,用于循环带的驱动装置必须是相互无关的,因为在叠加上进给运动情况下,总会使传动比产生变化。
当此处说的是一个可逆的运动时,那么总涉及到两个循环带互相移入的皮带边的相对运动。例如这样可能出现:在叠加两个运动分量时,也就是说,当管纱除了转动还进行一个传送运动时,一向          纱运送方向相反的传送皮带就处于静止状态,或者甚至进          另一循环带相比是较慢的并没管纱运送方向的运动                是这种情况,即要处理的管纱具有相当少的脚                    地转动。                                                    通过一个输入装置可以影响一                                  的驱动装置的公用控制装置。以节,而根据存在的脚部绕匝,管纱转动数目对于一个最佳的准备结果来说肯定是不同的。这样在环锭细纱机上为了更换一批管纱或者一种新的落纱时,就可以非常迅速地适应于某些情况下偏离的脚部绕匝数目。此外,还可能的是,在更换一批不同的筒管直径时得以补偿,以便实现希望的管纱回转数目,或者,当管纱的绕卷方向变化时还可使转动方向转换。
在管纱下方安置的管纱支承元件和所谓的循环带为扩散式的配置能使管纱容易从管纱支承元件上取下,由此,使得脚部绕匝整个纱层极为容易剥下,而管纱转动却不被制动。
但是,这种使管纱从支承元件上取下的效应还可以通过两条循环带中的至少一条循环带的带表面的特殊结构来实现。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管纱筒管上无绕匝的部分宽度应如此大,即在向上漂动的情况下,不能发生循环带与绕匝接触。
一个在筒管尖端部安置的高度可调的筒管座导轨同时用于使管纱在转动和运送时不会升高到如此程度,即,导致循环带和管纱绕匝的上部纱层相接触,从而在某些情况下会损坏绕匝。
一个在所述的运送段下游安置的分离装置将拉出的纱线部分切断,因此,可以无妨碍地将这个纱线导出。对此在管纱下方安置一个在低压装置上连接的空气筒。这个空气筒延伸经过管纱运送行程的主要部分,因此,从开始,不仅对纱线端头的松开,而且对脚部绕匝层的松开都有利,还可以把松开的纱线部分引走。
同时空气导引件的几何结构是如此构造的,即尽可能防止一个空气滞止及一个涡流形成。而是与公知装置相反,它产生一个气流,在任何位置都能实现一个对纱线端头为理想的输送作用。这样,例如通过与管纱输送方向相反方向上下降的排气室高度,则在这个方向上抽气流是增强的。这就导致,可完全达到为了松开纱线及导出较大纱线段所必需的抽吸力。另一方面还确保,由一个气动式纱线松开装置的喷咀排出的空气可以完全地导出。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松开的纱线端头就可能由于空气滞止或空气涡流作用而又向上输送,并且会钩挂在机器部件或邻近管纱上。这就明显地降低了管纱准备效果。
在管纱运动的远离气流的部分中,此处一般纱线端头已被抽气流所握持,因而不需要很高的抽吸功率。此外,在这一区域已拉出的线纱应该处于很平稳的状态,以便能可靠地输送给分离装置。为此明显较高的排气室高度是特别适合的。
此外,这种变化的排气高度还对低压差起补偿作用,这种低压差是由于在一个低压装置上的连接位置引起的。当然,一个按照结构自由度尽可能大的空气相位于排气室的气流下游还可以用于,在排气室的整个长度上使低压分布均匀。
空气筒隙缝形结构的开孔并通过它使空气筒和低压装置相连接,同样能用于使纱线稳定下来,所有在空气筒内安置的管纱的纱线以放射状朝一个通道弯管运行,该弯曲通道位于在隙缝形开孔上连接的通道中。同时,由于空气流动的导引结构,这些纱线到那时为止不会受到值得提出的波动影响。以此就实现,所有纱线通过抽吸气流保持拉紧,特别是在管纱的区域内不会相互钩绞一起。只有这样才可确保,纱线端头从不断转动的管纱上可靠地清掉和不会产生反卷绕。
为使空气流更接近层流而对隙缝开孔的横截面作相应结构尺寸设置以及对排气室之通向低压装置的流动通道横截面的尺寸设置都是为了进一步使纱线拉出运动更稳定。
因为,在管纱更换时,如上面已提过的,原则上可能方式是,管纱绕匝的卷绕方向发生改变,为此本发明装置采取相应的防护装置,以便适应这种变化的卷绕方向。除了将产生管纱转动的传动装置可以置换到相反的转动方向以外,还必须考虑已改变卷绕方向的空气导引范围。为此,使空气筒与低压装置相连接的开孔是可以调节的。首先必须保证,这用于向下已拉出的纱线的分离装置不能将后面还转动的管纱的纱线一起切断,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反卷绕。这种精确的调节是必需的,因为,在本发明装置中的管纱必须尽可能紧密地安排,以便可以限制整个装置的结构长度。
一个本身已知的在运送段的气流下游端部设置的带连续传动装置的一对罗拉可以使在空气筒中由低压作用在纱线上的拉力增大,这一点特别在很紧的脚部绕匝或者还与生头纱线捻接时可能是必要的。使空气筒上部结构形状与一对罗拉相适应就能对罗拉对形成一个这样强烈的冲洗作用,因而不再需要单独的清洁装置。此外,该罗拉对的一个罗拉为锥形结构,从而在某些情况下必需将罗拉缠绕从其整个长度上剥下时是有利的。为此应注意到,有利的方式是使这个罗拉为锥形结构并具有一个较大摩擦值的表面,因为,最好在这个罗拉上可以形成卷绕。
在锥形罗拉上一个位于用来分离退绕的纱线部分的分离装置区域内的圆柱形凹槽应能使待切断的纱线在分离时不致拉得过紧。如果拉得太紧的话,则管纱侧的纱线端头就可能失控地向上回跳,与机器构件钩住或者至少处于一个不可再被握持的位置上。这种圆柱形的凹槽就可在分离装置的区域内产生一个隙缝,它大约与纱线的粗度一致,因此,纱线只被轻轻地拉紧。
因为,该罗拉整体是锥形结构,所以该圆柱形凹槽是没有任何台阶连接的,因此,就可避免纱线钩住和结果可能出现罗拉卷绕。
罗拉转速的可调性,使得有利于同纱线从管纱上的退绕速度协调一致,而退绕速度,如上面已提及的是根据下部绕匝数目或者说根据所调节的该连续转动驱动装置的驱动速度而变化的。
因为此外还可能的是,该分离装置还会被送入没有剥去的纱线线圈或者绞乱的纱线,那么为实现一个高度分离可靠性的优点是,该分离装置在每个分离循环中实施多个切割工序例如3个或4个切割工序。如果在分离循环结束之后,切割刀具的位置是任意的,那么就不排除,后跟的管纱的纱线,在用于新的分离循环的分离刀具打开情况下,首先被张紧在分离刀具的外部,接着在分离时可能失控地很快地向上退回。但是如果在分离循环的末端总能保证该分离刀具在打开位置情况下时,那么后随管纱的纱线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导入分离刀具之间,因此,可进行一个按顺序的分离过程。
为实现这一点,切割次数可以借助一个位置发送器加以监视,它在规定的切割数目达到以后通过一个换流器使分离装置的驱动电机有控地制动。同时该分离装置,按有利方式如此调节,即它在管纱进一步输送之前不久才作分离切割,以便使管纱侧的纱端头不致于过早地承受其他可能存在的流动分力,而这种分流在某些情况下可将这种纱端头沿不希望的方向运动。
为了在所述的运送段内使纱线松开尽可能保持高效率,应按有利方式来设置附加的机械和气动松开装置。这些纱线松开装置当安置在管纱在节拍式运动的间歇中只进行转动时的位置上时是特别有效的。这样,这个装置的作用时间被延长了。
一个在分离装置下游安置的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很少例外地被输入那些脚部绕匝和后部绕匝已分离的和纱线端头可被握持的管纱。在这个装置中,安置一个自己的管纱驱动装置,它的转速可以与上述运送段无关的调节。在这一位置上,纱线的握持是可控的,并在积极的情况下一个分离装置,把纱线端头这样来切断,使它通过管纱脚座下悬一最小部分。如果与此相反该纱线端头未被握住,则它会在一个下游安置的管纱输出装置上进一步被发现然后它会阻止输出管纱。
一个位于线纱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的抽气隙缝区域内的吹气喷咀会使管纱上管纱侧已分离的纱线端头的输出加速。首先,一个钩连的纱端头或者纱线线圈会可靠地从抽气隙缝中导出。依此,在进一步运送管纱情况下,这种拖尾纱线的结构就可以避免。此外,这一措施有利地导致节拍时间的缩短。
为了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中,使借助上面所述的分隔装置输入到本装置的管纱有一个精确位置,在筒管尖端和管纱脚座上设置了用于管纱对中的止动爪。
一个用于预对中的对中构件轮廓首先应设法,在驱动装置的区域内达到一个“回悬”的筒管尖端部,然后该驱动装置还实现最终的对中作用。
在纱线握住或分离后使管纱的驱动装置转动方向变换,一方面附加地确保了纱线端头从抽气隙缝中迅速地拉出,另一方面还确保在管纱表面上纱线的斜向存放,由此,纱线端头就以相同的切割长度和相对筒管脚座以较大的间距存放。依此还可以在相对短的管纱情况下有效地防止纱线端头移到筒管脚座的区域,在这区域中,以免当后来管纱安插在扦管纱锭子上时它可能被夹住。
通过把用于分隔装置的驱动装置调节到总是相邻管纱的一个中心间距的节拍长度,就能除了相应的管纱操作装置以外,始终与管纱直径无关地实现一个精确的定位。只要把具有槽形的分隔装置如此调节,便能在保持槽中央轴线情况下获得不同的槽宽度。这种调节确保了,槽形宽度能完全精确地和管纱直径相配合。依此,就可使管纱在那些仅仅通过分隔装置或槽壁对它进行传送的区域中很精确地固定在其位置上,并几乎无歪斜。为使这种装置还能适用于有很大偏离的管纱直径,将槽形件交错配置是有利的。
在一个管纱输出装置上的对中爪使该管纱可以精确地坐置在一个管纱输出装置下方定位的扦管纱锭子上。将管纱插装在一个管纱支架或扦管纱锭子上的工作,可以通过对中爪的开孔以及一个其下安置的回位阻止件很迅速地实现,只要此时扦管纱锭子是很近地安置在回位阻止件的下方。
此外为了使在扦管纱锭子上安放的管纱从管纱输出装置出来可以无妨碍地进行输送,该用于管纱支架的运送装置应设置得与分隔装置的定位协调一致。通过使管纱以短距离落到扦管纱锭子上和这设定的运送装置上,便能使管纱从分离装置的区域中送出需要的时间相当短。这样就可以与管纱运送的节拍时间达到协调一致,即使这个过程是很短的。从而便能实现一个高的准备能力。
如果该管纱输出装置由于一个未找到的纱线端头而被制动时,则这个管纱就以一个回送行程再输送到已述的设备中,以开始第二次准备过程。例如借助一个滑动记录器就可限制管纱通过的次数。
下面将借助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所属的附图中表示:
图1是本发明装置总侧视图,
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3是图1的BB截面图,
图4是管纱连续的转动传动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5是带有分隔装置的槽形件与槽形件带连接的详细侧视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带罗拉对的空气筒局部侧视图,
图8是图7的俯视图,
图9借助一个带倾斜上升的型条循环带表示的管纱转动传动装置的局部视图,
图10是带有分隔装置的槽形件变型方案和槽形件带的详细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图3发明方案的变型,
图12a是图12中包含的用于管纱的予对中装置的细节俯视图;
下面按照顺序描述本发明装置,亦即一个管纱所通过的本装置。
例如,管纱1事先在一个所谓的平坦圆形输送装置上单个分置,然后借助一个转向装置这样定位,即管纱脚处于下边。这样一个装置例如通过DE4112435A1所公开,因此就可不必对此详细说明了。
在图1的描绘中,以简化方式描绘了一个管纱输送装置47。管纱1已竖放在一个支承板51上和在输送筒48中。在管纱输送装置47的区域内,在支承板51的底侧上安装了一个传感器52,它与中央控制单元159形成一个信息连接52′。借助这个传感器52可以监视其下方的位置是否为自由空间,或者被一管纱所占据。只有当这一位置是自由空间时,位于支承板51上的管纱才被释放,因此,它才可以下落到自由位置中。为此,该支承板51与一个可在一个流体缸50中移动的活塞杆50相连接,这个流体缸49通过一个控制导线49′同样与中央控制单元159相连接,依此,从传感器52至流体缸49可以产生一个连续的功能连接。
如果一个管纱1被该已回拉的支承板51所释放,那么它就下落一个足够的管纱长度而到一个基础板25上。该管纱1同时被一个侧边的导向板24以及一个槽形件7(见图5和6)所导引。该槽形杆7由两个半槽8和9组成,它们是由角板构成。该角板8和9或者说槽形件7的侧边构成分隔装置7′和7″。这些分隔装置7′和7″将相邻的管纱彼此分隔开并在运送管纱时起导引作用。
此外在图5和6中还可看出,该角板8和9分别具有长孔8′,9′和8″与9″,通过它们导入螺栓10或10′。借助这个螺栓10和10′该槽形件7或角板8和9共同地被固定在一个槽形件带6上,该带6是垂直定位的。长孔8′,9′,8″和9″允许调整,以调节分隔装置或分隔壁7′和7″的相互间距。这个间距以有利方式这样来调节,即它仅仅稍微大于待处理管纱的卷绕直径。同时还应该实现:从在槽形件带6上的固定点开始(该点位于螺栓10和10′的垂直平面内),两个半槽8和9是均匀可调的。由此就可确保,管纱1的中央轴线总是安置在槽形件带6相同的参考点上,即由螺栓10和10′构成的垂直线。这一点对于为使管纱1在其运送期间总可以与其卷绕直径无关地稳定定位是必需的。
在管纱的卷绕直径和分隔壁7和7′的间距之间的较小差值可确保管纱在其运送期间有一个可靠的竖直的导行。这对本发明装置中各个处理装置的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如特别从图2可获知的,该槽形件带6通过两个转向轮11和12导行和转向,该转向轮12是通过一个驱动轴13,如从图1中看出的与图1中的一个驱动槽件带6的电动机14相连接,这个电动机14通过一个未分开描绘的换流器而运行。通过一个连至中央控制单元159的控制导线14′,可对换流器进行控制。该槽形件带6的驱动是以周期步进方式进行的,其步进长度是与管纱的中央间距,或者说如上面已描述的,与相邻的槽件7的螺栓10和10′的水平间距相一致。例如,一个停留持续时间可以调节到一秒,而周期宽度开关时间可以调节到0.3秒。为此,可以例如利用一个输入装置160。
为了确保,在单个周期步进的整个运转持续期间使槽形件带6从而使管纱1实现一个精确的定位,可以设置周期性的,最好自动的调节过程,在自动调节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对每次的槽形件带步进相对精确的定位加以监视。例如,可以在槽形件带6的分隔间距中,在带上固定有一磁铁,它的到达可被一个确定位置的此处来描绘的霍尔传感器所监视。然而这个霍尔传感器最终总是通过电动机14使槽形件带6停止。在配置两个霍尔传感器时,还附加存在的可能方案是,在到达第一个霍尔传感器以后,从这相应的零位置以较低的速度驶至第二霍尔传感器,这样,定位工作还可更精确地实现。如果不在槽形件带6本身上设置磁铁标志,还可以将转向轮12设置成极性轮的结构和将霍尔传感器用作增量式发送器。但是要求,槽形件带是被形状吻合地驱动,其中例如置有一个内齿结构,其中图中并未特别描绘。
如果槽形件带6连续接通一个周期,由管纱输送装置47提供的管纱从位置Ⅰ到达一个位置Ⅱ(见图1或图2)。在图4中,描述了管纱1从位置Ⅰ到位置Ⅱ的过渡阶段。同时,管纱1以其筒管2尖端伸入循环带27和28之相互对着的回行段之间。
为了避免在筒管进入这两个带回行段之间时管纱会歪斜,该循环带27和28的两个在入口侧安置的转向轮之一,例如转向轮33的位置是可变的。借助一个流体缸41的活塞40,该转向轮33可从循环带27中相反对置的转向轮29作离开运动。依此,在两个转向轮33和29之间产生一个张开度,它大于到来的管纱1套筒2之尖端外径。这样,在管纱1进入循环带27和28之间时不存在任何相反方向的阻力。
为此特别有意义的是,该管纱不与循环带发生接触,而循环带的运动要使管纱产生与管纱运送方向相反的转动运动。这一点已经在进入两个循环带回行段之间时给予管纱一个与其希望的运送方向相反的冲击作用。因此,这个循环带,此处为循环带28应该作离开偏转,同时,相对而言,无须考虑的是管纱在进入循环带回行段时与另外的循环段,此处为带27产生接触的问题。
当然有利的方式是,使装置具有如此的灵活性,即,管纱具有不同的卷绕方向时都可以进行加工。偏离的卷绕方向可以输入到输入装置160中,依此,中央控制装置159可相应的控制电动机32和36。这种控制的细节以后还将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于偏离的卷绕方向导致管纱有不同的转动方向,会引起筒管2与循环带27接触的问题,该循环带27此时的运动与筒管运送方向相反。因此要求,原则上在筒管进入时还应该避免与这个循环带27相接触。为此设置一个垂直安置的导引板27′,它安置在转向轮29的区域内和以便在进入循环带27和28之间的区域时将循环带27屏蔽住以防止和相应的筒管2接触。该导引板27′是固定在盖板15上的,但在图2和图4中为简便原因并未描述。
该流体缸41的活塞40是通过一个铰链39与一个摆动杆38相连的,它在皮带盘37的转轴上具有转动点37′。该皮带盘37本身的位置是固定的。该摆动杆38用于转向轮33的支撑装置的稳定性,而转向轮33必须使循环带28保持张紧。
尽管此处未用附图描述,但可以按照回转运动的程度来要求,在回转时产生的皮带张力的下降通过一个单独的张紧轮来补偿,这个轮最好被安置在转向轮33和37之间。该张紧轮可以与摆动机构相连接或者可借助弹簧力产生一个稳定不变的皮带张力。
在两个循环带27,28之间导入的管纱1被容纳之后,该流体缸41通过控制线41′受中央控制单元159重新控制,因此,活塞40伸出和转向轮33占据其闭合位置,此时它和皮带盘37和另外的转向轮34处于一条线上。这样,该管纱到达Ⅱ的位置。
皮带盘37,皮带张紧轨158以及转向轮34的位置是固定设置的,依此它们不可能回偏。与此相比,皮带张紧板156总是通过分隔装置在循环带27的转向轮29和30之间的部分段内,而且可以克服压力弹簧157的作用力作偏移地安置。这些皮带张紧板156是通过关节156′相互连接的。与一个持续的皮带张紧轨相比,此处存在的可能方案是,针对每次在邻近通过的管纱局部不同地去张紧循环带27。这一点具有特别的优点,因为在循环带27,28的范围内可以分别安置四个管纱。
同样如皮带张紧板156一样,位于下游的循环带27的转向轮30是弹性可退缩地安置的。这是必要的,因为在管纱从两个循环带27和28区域出来的出口处没有设置可主动偏转的转向轮。
转向轮30的轴30′悬挂在一个由压力弹簧155向循环带28的转向轮34的方向张紧的滑块153中。该滑块153是在一个固定安置的支座154中可移动地安置的。
出于简明的原因,图4所示的张紧装置在图1和2中省去了。
为了确保在循环带27和28的区域中可靠地驱动或运送管纱,就必须确保皮带在筒管2的尖端有一个最小的挤压力以产生足够的摩擦力。与此相对应,转向轮29和30与皮带张紧板156相结合应如此调节,使在循环带27和28的两个相互对着的皮带边之间产生一个间隙宽度,它在压力弹簧松弛状态时比筒管尖端部的直径小3mm。为此,所述的构件是固定在一个共同的,但此处未单独描绘的框架上,该框架本身是可调节地安置在一个固定安置的盖板15上的。这种形式的调节一般只有在对筒管2的尺寸与前面的批量有偏差的一批新的管纱时才进行的。
这两个循环带27和28共同对安置在这些循环带的区域内进行运送的管纱产生一个连续的转动传动。
循环带27的转向轮29是通过一个驱动轴31与电动机32连接的,而循环带28的转向轮34通过一个驱动轴35与电动机相连。电动机32和36,同电机14一样是变流控制的电动机,它们的转数是可以控制的或者以周期方式进行控制。为此这些电动机通过控制导线32′和36′与中心控制单元159相连接。
与槽形件带6相反,循环带27和28虽然不必精确定位地停止,但是,两个循环带的传送速度必须精确地保持一致。因此,最好此处采用结构合理的驱动装置。这两个循环带27和28为此采用了齿形皮带。其转向轮设有相应的外齿。
电动机32和36的控制是如此实现的,即两个循环带27和28的相对运动彼此可调节,使管纱1通过该循环带的全部区域时都以相同的转数转动。这个转数,可根据脚部绕匝3的数目或者说后边绕匝4的数目来调节,使在所述的运送段内,所有这些绕匝,可以确保被退绕。为此理所当然地应考虑,这些被驱动的筒管2的尖端部具有什么样的直径。此处相应的调节还可通过输入装置160,借助中央控制单元159进行相应的调节。
但是通过循环带27和28,不仅应把用于退绕纱线5的转动运动传递到管纱1上,而且管纱的传送运动也以槽形带6的运动节拍传到管纱1上。因此,在循环带27和28的相对运动上肯定叠加一个朝管纱输送方向的进给运动,只要此时该槽形件带6正实行一个节拍步进的话。同时,循环带27和28的相对运动应该相互保持,为的是该管纱实施一个与其进给运动无关地稳定的回转。以此方式还能实现,管纱1相互间的间距同样与其进给运动无关的保持住。这样又导致使管纱保持其在槽形件7中的固定位置,而槽形件7是如此调节的,即管纱是与两个分隔壁7′和7″有间距的。用此方式就可避免,一个刚好从管纱表面退绕的纱线被夹在管纱表面和一个分隔壁7′或7″之间。这种夹住现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在管纱上构成反卷绕,从而进一步妨碍有顺序的管纱准备。
借助输入装置160,如已提及的,管纱转动的速度就可改变。这样,例如在准备结果下降的情况中并且在不完全退绕的脚部绕匝3或后边绕匝4时,就可以提高转速。因此,在所述的运送区域中的管纱就会在相同的周期率下实现较大数目的回转运动。这种调节对于在环锭细纱机上所进行的落纱其脚部绕匝4比前面一批落纱更多时是必需的。这个问题特别是在没有自动停车过程的较旧形式的环锭精纺机上可能产生。
但是与此相反,如果表明,脚部和后部绕匝的完全消除结束得太早的话,就必需减少管纱的转数。为了不会导致不必要的下降,可使转动下降到如此程度,即直接在分离装置91之前,最后的后边绕匝4才松开。
此外,当表明管纱在所述的运送区域内以其筒管2的尖端部导致超前或滞后时,就需要对进给运动进行修正。
在管纱脚部区域,沿着所述的运送段,设置一个支承轨26。如果此处将支承轨26和循环带27和28配置得相互间精确平行的话,那么管纱在整个运送延伸区域上都靠置在支承轨26上。尽管支承轨26可以是很光滑的,和因此不存在高的摩擦阻力,但不排除,管纱通过时会发生歪斜。此外,支承轨26还防止了纱线5完全无制动的拉入到支承轨下方设置的空气筒66中并使纱线5承受由于筒管2转动运送的下边棱的磨损。
为避免这一缺陷,循环带27和28以及支承轨26应如此设置,使它们在管纱1的运送方向上是发散的。在这一情况下,循环带27和28的转向轮可以如此安置,即,循环带在运送方向上是稍微倾斜向上布置的。这一点还可以通过对盖板15进行一个相应的调整来实现,例如从图1看出的那样,该盖板15通过芯轴17和18来保持定位。16为一个固定在该空间中的支架,通过它使芯轴17和18导入。借助带手柄的调节环19和20就可以调节相应的芯轴长度,从而调节盖板15的倾斜度或高度位置。
因为,对于前述目的而必需的斜度相对来说是很小的,所以,对于固定在盖板15上的其余结构组来说就无须进行改变。但是可以想到,在循环带27和28区域内唯一的调节是通过转向轮的调整实现的。
所描述的借助螺纹芯轴17和18的调节方案,当管纱应该以一个与至今有偏离的筒管长度输送时是有用的。为此,所有同时在盖板15上固定的构件组应按筒管长度适当地调节。
与已述的使循环带27,28和支承轨26为发散的配置方案所不同,还可以通过使至少一个循环带的接触表面进行专门的造型来实现管纱1的上举作用。如图9所示,用编号28′表示的循环带具有倾斜上升的侧面轮廓28″。这个轮廓28″沿管纱1或筒管2的滚动方向上升。因此就能实现管纱1的上举作用,它足以使管纱1筒管2的下边棱相对支承轨26产生一个微小的间距。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循环带27和28以及支承轨26能相互平行地通过。下述条件必须满足,即对于筒管2无卷绕作用的尖端有足够的宽度,以免在循环带与管纱1卷绕的上边棱之间发生接触。
在循环带27和28的区域内两个相对的皮带边之间设有一个筒管限位轨42,它的目的是用于在通过两个循环带驱动期间避免管纱1发生一个过远的向上移动。如果这样的向上移动是允许的话,则不能排除,由于管纱卷绕匝的上边绕匝与循环带27和28的接触而引起对这些绕匝的损坏。因此特别要求,循环带27和28在其表面上必须具有一个高的摩擦值,以便能够可行地传递管纱的转动和运送。因此循环带27和28例如是用乌科兰(Vulkollan)涂层。
筒管限位轨42是通过支架43和44而可调节地固定在支座45和46上的。支座45和46与盖板15固定相连接。它们同支架43和44一样具有垂直延伸的长形孔,其中置入螺栓45′和46′。在松开这些螺栓45′和46′以后,筒管限位轨42的高度和倾斜度就可毫无问题地与盖板15无关地进行调节。这种调节即使在盖板15由于不变的筒管长度而无需调节时也是必要的,因为筒管2的无卷绕的尖端高度是不同的。因此,例如在绕匝达到较高的情况下,筒管限位轨42就必须稍微向下调节,以避免上面所提到的绕匝与循环带27和28接触。
在管纱1处于上面提到的由循环带27和28给予管纱一个转动运动的另一位置Ⅱ时,按有利方式可以设置一个机械的纱线脱开装置53。这个机械的纱线脱开装置53具有可回转地安装在一个立柱54上的两个接触元件55和56,立柱本身又固定在基板25上。通过扭簧57和58,该接触元件55和56就在相应的管纱1方向上予张紧。这些扭簧还可用熟知的方式来调节,使接触元件55和56在对应邻近的定位管纱1上实现不同的压力。一个简单的调节结构还在于,通过转动立柱54而改变其基本位置。接触元件55和56沿着立柱纵轴可移动是有利的,以便相对于要松开纱线或纱线绕匝的期望高度实现一个相应最佳的调节,而这种调节从批量到批量可以是不同的。
在进一步的槽形件带步进时,事先在位置Ⅱ中定位的管纱被输送到位置Ⅲ中,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循环带27和28在维持转动的情况下,就实现了管纱运送。在位置Ⅲ,设有一个气动作用的纱线松开装置59,它具有风咀60-65。这些风咀装在图2表示的基板59′上。它们位于这个基板内部并可与基板共同调节。由此可任意调节其数目。因此,可以适应于不同的管纱尺寸规格,不同的绕制方向或者不同的绕制过程。同样,可以控制压力空气的输入,以便形成一个间隙式吹喷作用。
即使在这个实施例中没有描述,但理所当然地存在这样的可能方案,即在气动和机械的纱线松开装置之间设置不同的众所周知的组合,以便实现最佳的管纱准备结果。
在进一步接通槽形件带6以进行一个节拍步时,已处于位置Ⅲ的管纱就到达位置Ⅳ并因此到达辊对76,77的区域中。在辊对76,77靠近气流的端部,有一个倒圆结构88及一个锥形的台阶90。由此表明,这个区域的形状几乎可以是任意的,但是在运送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必须是增大开度的,以确保纱线可靠的“穿入”。
这是基于,纱线5通过一个在下方安置的空气筒66中的抽吸气流所握持和在必要情况下被拉紧,对于空气筒66以后还将详细描述。这两个辊子76和77反向转动,因此,一根在辊子隙缝中导入的纱线5被向下索拉。所达到的拉力明显大于仅仅由在空气筒66中实现的纱线拉力。以此方式,那些在以前已被抓住的纱线段就可从管纱1中抽出,即使那些很难松开的或者说与另外的纱线段绞在一起或钩在一起的纱线段也可从管纱1中拉出。
从图1中可看出,以其驱动轴79(图8)安置在支承板75的轴承78中的辊77,可通过一个皮带盘80,一个皮带81和一个皮带盘82而由电动机83驱动。辊76可转动地安置在一个轴86上,轴86本身安装在一个回转臂84内。而回转臂84是可转动地安置在一个回转轴承85中。通过一个扭簧84′,回转臂84和辊76就朝辊77方向回转并保持定位。扭簧84′是可调节的,其中例如一个弹簧臂可固定在不同的固定点上。以此方式就可以调节辊76作用在用作驱动辊的辊77上的压力。通过两个辊相互间的接触,辊77的转动运动就传递到辊76上。因此,辊76就不需单独的驱动装置。电动机83通过一个控制导线83′与中央控制单元159相连。因此在循环带27和28的输入速度变化时,根据管纱1下边绕匝数目的变化便能借助输入装置160使辊对76,77的转速与之适应。
从图7和8中可看出,用作驱动辊的辊77具有平行于轴线的纵向槽89,通过它就可以在已被握持的线纱上施加一个附加的开纱运动。辊76基本上在其全长上是锥形结构。这个锥形结构能使在这个辊上存在的辊子绕线容易脱下。为了提高作用于纱线上的拉力,同光滑的,最好用金属所制的辊77相比,辊76是由具有较高摩擦值的材料制成的,例如由胶布板制造。
辊76在其相对管纱1的下游部分具有一个圆柱形的空隙87。这个圆筒形的空隙在其相对管纱运送方向的上游端具有一个无级的过渡区。而在这个圆柱形空隙的另一端存在一个台阶,其中,其后安置的部分87′用作对辊77的隔离件。因此,在圆柱形空隙87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在管纱1运送方向其宽度增大的楔形隙缝。在楔形隙缝的端部的台阶最好与要被拉纱线的直径相一致。以此方式,在此区域作用于已被握持的纱线上的拉力就明显地减小了。这是必需的,这样使纱线通过一个在这一区域安置的分离装置91分离时所受的力较小,并在分离之后不会由于张力而向上回卷。
如从图8看出的,支承轨26还可以由两个分开的、平行延伸的轨26′和26″构成。该支承轨26′和26″在还要描述的分离装置91的区域过渡到这样一个型廓,它既与一个纱线导引隙缝104相通,又应该产生一个限定的用于分离装置91的纱线喂入。支承轨26′和26″在到达纱线导引隙缝104的边缘之前而终止,为的是以可能方式将围绕这些支承轨26′和26″形成的纱线线圈脱下。
如从图2看出的,分离装置91包括一个运动的切割刀92和一个静止的切割刀93。运动的割刀92可转动地安装在轴94上,其上还固定有静止的割刀93。运动刀92是制成两臂杆的结构,在其另一端部置有一个与曲柄臂96铰接的转动销95。该曲柄臂的另一端部与另一转动销97连接,而97本身又可转动地安置在一个驱动盘98中。该驱动盘98安装在一个电动机99的驱动轴上。这个电动机99(见图3)同样是变流可控制的并通过一个控制导线99′与中心控制单元159相连接。在驱动盘98上固定一个磁铁98′。一个固定设置的霍尔传感器100可鉴别磁铁98′的到达并将这一情况通过一个信息导线100′报告到中心控制单元159。
通过所述的传感器就可以监视,在一个运动循环的末端,磁铁98′总是面对霍尔传感器100,同时,如从图2可见,分离装置91完全张开。因此,下一个到达的管纱1的纱线5总是可以直接进入两个切割刀92和93之间。如果这些切割刀不是完全张开,就不能排除,在操作分离装置时,一根位于运动割刀92外侧的纱线首先被张紧,因此,在以后的分离工作时,在管纱侧的纱线端头就可能失控地向上回卷。这样,在某些情况下会对管纱的加工导致不利的影响。
在一个总是只实施一个切割步骤的分离装置的情况下,毫无问题使刀具始终又回到原始位置,但这一点在一个依次地在一根和同一根纱线上实施多个切割步骤的分离装置的情况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为实际。然而在本申请情况下,实施多次切割却是必要的,因为,还可能存在着绞乱的纱线,结环线或类似物,它们在一次性切割过程中是不能完全分离的。
这些分离切割必须依次很快地进行,因为,纱线的分离应该尽可能短地在相应管纱1到下一工位的继续运送之前进行,亦即在从位置Ⅵ到位置Ⅶ时实施。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避免相对来说过早存在于管纱侧的纱端头被空气流所握持而因此失控地拉走。
如果如上面进一步所述的那样,该管纱停留时间以秒单位确定的话,那么最早在继续运送之前300毫秒(millisekunden)开始分离过程。如果例如对应于一个切割,也就是说驱动盘98回转一次,估计时间为50毫秒,那么这就要求电机99的转数为1200转/分。该分离装置91在此情况下可以调节到四次切割工作。
磁铁98′在霍尔传感器100旁第三次经过时便借助中心控制单元159并通过未示出的变流器立即实施对电动机99的制动。这个制动可以如此控制,即,驱动盘98还要精确地再运转一周。以此方式,已述的原始位置就可以按照任何分离周期来调节。
从图1和2可见,在位置Ⅵ的管纱1已经离开循环带27和28的驱动区域,此时,由辊对76,77握持的纱线5位于分离装置91的范围内。由此,管纱1在此位置不再进行转动。由此就可避免管纱侧的纱线端头在分离以后可能形成反向卷绕问题。
在图中标为位置Ⅶ的下一个管纱位置之前,应该说明一下已提到的空气筒66的特殊结构包括抽气连接结构。
空气筒66基本上从管纱位置Ⅱ延伸至管纱位置Ⅵ,也就是说,从纱线松开开始直至这松开的纱线端头5进行分离为止。该空气筒66是通过一个在其一部分长度上延伸的开孔70和一个流动通道71而连接在一个未描绘的带纱箱的低压设备上。这种低压设备大多应用在纺纱机上来清除纱线余物、绒毛、灰尘等并具有不同的结构。但是,因为这种带纱箱的低压设备之结构基本上对本发明无影响,所以关于适用的低压设备的说明就省略了。
在开孔70上连接的气流通道71具有一个弯道71′,它是这样设置的,即从该弯道起,纱线5a至5e或5e到位于管纱位置Ⅱ至Ⅵ的管纱是放射形延伸的。因此首先取决于,这些相邻安置的管纱1被握持的纱线相互间以及与相邻管纱的绕匝不能接触,因为在接触情况下就要形成反向卷绕,而在以后就不再能握持了。但是,通过管弯道71′,被握持的纱线就确定位置和保持拉紧,所以失控的纱线运动就最大程度地排除了。
此外为使线纱稳定运行,开孔70的配置和形状以及在空气筒66中的排气室68的结构设置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相对窄的排气室68,如图3所示,导致一个相对有力的和首先导向的空气流,它在被握持的纱线上施加一个高的拉力,因此有利于被握持纱线的定向和稳定。由排气室68输送的纱线由于空气流作用就到达开孔70,从图1可见,这些纱线相互以间距方式靠置在开孔的上部边缘上。该纱线的多次转向,也就是说在排气室68的下边缘,在开孔70的上边缘和管弯道71′,就可实现一个几乎精确限定的纱线位置,它还在相应的纱线作进一步退绕和管纱继续运送情况下维持不变。
特别如图2所示,开孔70位于管纱运送方向上游的端部以及其后安置的气流通道71的壁部就其倾斜角度是如此设置或构成的,即,来自处于位置Ⅱ的管纱的纱线5a可以直接在邻近延伸。因此就能使纱线5a很快地被握持和直接在此后很可靠地导行。如果,例如所提到的气流通道71的通道壁以及开孔70继续与管纱1的运送方向相反地延伸,就可能产生附加的漩涡流动,它对于可靠的纱线导行是将起相反的作用。
气流通道71的弯道71′必须设置在管纱运送方向的下游,以使通过分离装置91导向位置Ⅵ上的管纱1的纱线5e也靠置在这个通道弯部上。
一个在排气室68和开孔70之间安置的起空气贮存器作用的空气箱69用于使低压扩散均匀并从而确保,在空气筒66相对管纱运送方向为上游的部分区域也可调节到一个这样的低压,它也能确保对这个部分的纱线有一个足够的抽吸作用。
此外通过使排气室68在管纱运送方向相反方向上的高度的下降,使得流动阻力同样下降。这又导致,在这个区域可输送的空气量提高。以此方式不仅可以对于开孔70有一个较大间距的情况实行平衡补偿,而且还能使从气动纱线松开装置69的风咀60-65喷出的空气可以完全地通过空气筒66排出。此外还可阻止,这些流动空气在筒上部67中滞留或形成涡流,否则的话,就会使由排气室68对已松开的纱线的抽吸作用受到不利影响。
如前所述,整个抽吸设备的结构目标是,对脚部绕匝3或后边绕匝4的握持作用实现最佳的支持,以及迅速地和准确地并尽可能无漩涡的将握持的纱线5通过空气筒66导送至流动通道71中。出于这个原因,应该考虑到,开孔70的横截面和流动通道71下游的管道横截面应大致相等。如果选择的开孔横截面明显超过流动通道71的管道截面,例如两倍大,那么就会导致附加的紊流,这将对于纱线5的拉力和可靠地导送产生不利影响。还有的优点是,排气室68的宽度可这样选择,即其总的流通横截面同样不能明显超过开孔70的横截面或流动通道71的横截面。
如特别从图3看出的,空气筒66的筒上部分67是与辊对76,77的形状结构适应的。以此方式就可在辊圆周上产生一个如此强烈的抽吸流,即,可以有效地解决辊绕匝存在的问题,同时,不必在辊上方为此设置附加的风咀。
如果批量变化而使管纱1绕匝的绕制方向改变,那么,开孔70的配置也需进行改变。如通过开孔70″在图1中点划线表示的那样。这种变化的必要性特别在于,处于位置Ⅴ和Ⅵ中的管纱的纱线5d和5e相对其余的纱线5a至5d相互间更接近。这些纱线5d和5e应相距足够远,以免发生不希望的绞缠或靠置在相邻的管纱上。但是还应该考虑到,分离装置91能使纱线5e完全位于其前面,同时纱线5d还要绝对地位于分离装置91外边。如果由于纱线5d被分离装置91提前抓住,那么,就会产生一个自由的管纱侧的纱线端头并由于在位置Ⅴ中还存在的管纱转动,将在管纱上产生一个反卷绕。但是首先应该确保,在改变了卷绕方向情况下,纱线5E必须完全地处于分离装置91中。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可行性在开孔70不改变位置时是不能提供的。
为了能够进行相应的调节,流动通道71在开孔70的区域内亦即在其前边端部支承着一个法兰式的固定板72。这个固定板72开有两个长形孔72′和72″(图1)。通过这个长孔可插入滚花螺钉73′和73″并与空气筒66的壳体66′拧紧。依此就能在长孔72′和72″的长度上实现调整。在空气筒66的壳体壁66′中没有一个开孔66″,它有一个这样的延伸段,即,不管开孔70或固定板72的位置如何该开孔70都不能被壳体壁66′的任何部分覆盖住。
如从图3进一步可见,空气筒66在流动通道71的一侧上有另外一个盖板101覆盖住,它通过滚花螺钉102′,102″和103固定。对此,应该仅仅表明的是,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能接近空气筒66的各个构件。
在管纱1的位置Ⅵ中通过分离装置91将拉出的纱线5e,5E分离以后,电动机14便通过中心控制单元159的控制,经驱动轴13和转向轮12使槽形件带6进行驱动,从而使管纱1继续前进到一个新的位置。此时,所描述的管纱1就到达位置Ⅶ。但是因为此时管纱运送只有通过槽形件带6或者相应的槽形件7来实现,所以并不完全排除,管纱在运送时会稍微歪斜。为了确保在位置Ⅶ时一个精确的管纱定位,设置了在筒管2的上边和下边起作用的止动爪114和118。止动爪114和118的可调节的高度是如此确定的,即要排除对管纱1的绕匝有损坏作用。这些止动爪还确保送达的管纱1有一个予对中作用。
止动爪114是固定在一个置在盖板15中的转动销115上的。借助一个支撑在一止动销117上的扭簧116,便能使止动爪114在止动时可转动地保持在处于位置Ⅶ的管纱之筒管2的尖端部上。
止动爪118是类似地固定在一个转动销119上的,它通过一个支承在一个限位销121上的扭簧120而可回转。在以后将管纱1从位置Ⅶ到位置Ⅷ的继续运送时,这两个止动爪114和118就克服扭簧46和120的弹力向外偏转。与此对应,该弹簧力应选择得如此小,以便使得对管纱1的继续运送不存在过高的阻力。此外,在位置Ⅶ中处于转动的管纱通过止动爪不应该受到过强的制动作用。止动爪114和118不妨碍弹簧的握持作用,因为在此之前已在分离装置91中分离的管纱侧的纱线一般情况是回跳到主绕匝上的。特别对于上止动爪114应注意到,这个止动爪是很平坦地保持定位的,以便使挤压轮112和113不会在行程中停住,因为挤压轮112和113还必须达到筒管2的尖端部。
管纱1在位置Ⅶ中的驱动是借助一个驱动轮106来实现的,而该驱动轮通过一个驱动轴107与一个同样由变流器控制的电动机108相连接。电动机108则通过一个控制导线108′受中央控制单元159控制。
特别从图3可见,电动机108固定在一个支架109上,支架本身又固定在一个流体缸111的活塞110上。一个压力弹簧110用以使电动机108的支架109朝流体缸111的方向上偏移。流体缸111也通过一个控制导线111′受中央控制单元159控制。
当管纱1从位置Ⅵ到达位置Ⅶ时,如上所述,它首先通过止动爪114和118对中。接着流体缸111通过控制导线111′得到控制,使活塞110与支架109和电动机108向管纱1筒管2尖端部的方向运动。对此,为驱动轴107的自由运动在盖板15中设置一个适应的凹槽15′。通过所述的移动,驱动轮106就挤压管纱1的筒管2尖端部,此时筒管2位于两个相对安置的挤压轮112和113之间。这样,管纱1就在三个圆周上设有摩擦层的滚轮之间可行地保持定位和对中,在此基础上,变流控制的电动机108通过控制导线108′起动运行并将一个由输入装置160输入的旋转数传递到管纱1上。该转动数目一般是凭经验得出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确保,通过一个在管纱绕包旁边安置的属于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抽吸隙缝123依次地实现纱线的握持工作。一个传感器132监视着该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抽气管122′,而传感器132一般由一个作为发送器的红外线二极管和一个作为接收器的光控三极管构成。如果纱线经过这个传感器132时,便通过信号导线132′向中央控制单元159报告关于握持纱线的信息。通过控制导线131′,对一个流体缸131进行控制,该流体缸操纵一个在壳体124内安置的分离装置125。分离装置125包括一个运动的切割刀126和一个静止的切割刀127。
轴128用以固定静止的切割刀127和作为运动刀片126的转动点。运动的切割刀126是两臂杆结构,它支承一个转动销129。在转动销129上铰接一个活塞杆130,它可移动地设在已提及的流体缸131中。运动的切割刀126是板状结构,它在分离装置125的闭合状态同时阻止了抽吸空气。从而可防止,管纱侧的纱线端部无需长时间地被吸住。否则可能使纱线不能及时从抽气隙缝123中拉回。因此,应该首先想到本发明装置具有高的周期效率。
但是,为了附加地使分离的管纱侧的纱线端头从抽气隙缝123很快地排出更为有利,从图12可见,可以设置一个附加的风咀186,它的喷吹方向是从上向下继续沿着抽气隙缝123。该喷气流不必很强烈,因为在纱线头分离以后,如前所述,抽吸空气是中断的。这个气流本来就不允许太强,以避免特别在很细的纱线情况下将纱线挤压到管纱1较外边的纱线层上。
同样如图12中看出的,在这个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结构变型情况下,在分离装置125的上游设有一个传感器185,它通过一个导线185′与中央控制单元159相连接。依此,相对于将传感器132配置在分离装置125后边的情况来说,就能较早地测知握持的纱头。借助这种对线头较早的测知,还能够使管纱转动数目和从而回转速度在规定的周期时间范围内下降。因此,反绕制产生的危险就减少了。
在抽气隙缝123和分离装置125之间的距离的选择应使管纱的总长度明显减小。以此方式就可以使在管纱上遗留的纱头紧接着只能不悬这样远,使以后管纱1安装在扦管纱器148的扦管纱锭子149上时不会在插管纱锭子和筒管2之间夹住。
在任何情况下,还必须考虑到,在操作分离装置125之前电动机108是停止的,以避免此处产生反卷绕。
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范围内对于管纱1的转动驱动,特别在上面提及的时间节省基础上,还可以在管纱侧的纱头分离之后,沿纱线卷绕方向上给管纱附加一个短暂的转动运动。由此,一方面有利于纱头从抽气隙缝123中拉出,另一方面纱头不会从管纱垂直下悬。这一点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处理相对小的管纱时是很有意义的。在管纱和分离装置125之间的间距(它确定了管纱侧纱头的长度)在此情况下不可能是太大了。一个直接下悬的纱线端头将会到达管纱脚部的区域内并在以后安装在扦管纱锭子上时可能在它和筒管之间夹住。而管纱1在卷绕方向上的转动(例如1/4至1/2转)使拉出的纱头达到一个对角线的位置,依此,真正的纱头就被敷置在相应较高的管纱表面上。
在图12和12a中,除了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外还描绘了一个关于管纱1对中结构的变型。其中,一个电动机175借助一个支架176固定安置在盖板15上。电动机175是通过控制导线175′受中央控制单元159控制。在电机轴177的端部设置一个带摩擦垫(层)的驱动轮178。
在这个实施例中挤压轮179和180是可摆动的。它们可旋转地安装在一对中板181上。这个对中板本身借助一个转动销182可摆动。这个转动销安置在一个旋转电磁铁的线圈184上,它通过一个控制导线184′同样与中央控制单元159连接。借助这个旋转电磁铁线圈184,可使对中板181与挤压轮179和180按要求摆动。
在图12a中,该对中板181摆动靠近管纱1的筒管2尖端部。由此,筒管2的尖端部靠置在固定位置的驱动轮178和挤压轮179和180上。已经描述过的止动爪114就可防止管纱筒管2的尖端部过远地向前运动。当然,按照槽形件7的尺寸和与管纱直径相比还能够使管纱筒管2的尖端滞后运行。为此,止动爪114是不适于予对中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当对中板181回转时,一个导板181′就被压到管纱筒管2的尖端部上,该导板就使管纱筒管2的尖端部移到由驱动轮178和两个挤压轮179和180构成的三角结构中。另外,还可以设置一个固定安置的导引轨183,它防止管纱1的测向偏移。
这些措施首先用于一个快速和可靠的对中作用,这对于本发明装置高的周期效率是必需的。
在纱头分离之后,槽形件带6便通过电动机14重新进行一个周期步进。依此,管纱1从位置Ⅶ到达位置Ⅷ。
在这两个位置之间,安置一个风咀161,它应能在所述的两个位置上安置的管纱1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帘。通过这个空气帘在将抽吸气流置于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抽气隙缝123期间,一个处在位置Ⅷ的管纱上的纱头就能避免重新被这个抽气流抓住。有利的是,不仅用于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抽气源,而且用于风咀161的压力源都只是间歇式,但在相同的时间里,与相应的喷咀相连接。这样,只有在抽气流置于抽气隙缝123上时,才需要借助风咀161产生空气帘。该抽吸空气也只有在管纱以与绕匝方向相反的转动时间内和对处于位置Ⅶ中的管纱纱线进行主动搜索期间才是必要的,并且如前所述,有利的是将分离装置125同时设置成用于抽吸空气的阻挡滑板的结构形式。
在位置Ⅶ中置有一个管纱输出装置133。在这个管纱输出装置133下方运行着一个管纱载体运送装置,也就是一个用于扦管纱器148的运送轨道147。这个扦管纱器148具有一个用于管纱1的扦管纱锭子149。运送轨道本身包括一个运送带151以及导引轨152′和152″,它们在运送带151的下方相互连接成一个共同的导引机构,并同时兼作运送带151的支架之用。
通过一个停止器150总有一个扦管纱器148如此地在管纱输出装置133的下方停住,使扦管纱锭子149对准在一个对中装置139上,所述停止器150通过一控制导线150′受中央控制单元159控制。
只是出于简明原因,描述的对中装置139只大约沿顺时针转动了120°的角,对中装置139的对中爪140,在一个实际的结构方案中应是如此配置的,即,所构成的与轴142相反对置的敞开端140′位于扦管纱器148或运送带151的运送方向上。只有这样,才可确保将在扦管纱锭子149上安装的管纱1迅速地输出,包括用运送带151将其运走。
对中装置139包括已经提及的可围绕轴142回转的对中爪140。在转动销141上安装有操纵臂143,它们本身又共同铰接在一个转动销144上。这个转动销144安装在一个流体缸146的活塞杆145之前端上。流体缸146是通过一控制导线146′同样与中央控制单元159相连,因此,该对中装置139能与其余的运动过程协调操作。
在对中装置139的下方设置一个回位阻止件134,它为两臂(容易弯曲)杆的结构并可围绕轴135回转。在回位阻止件134中与对中装置139远离的端部上通过一另外的转动销136使其(134)与一个流体缸138的活塞杆137相连接。这个流体缸138也是通过一控制导线138′受中央控制单元159同其他运动过程协调地控制的。
如果一个管纱1从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到达管纱输出装置133,也就是说到达位置Ⅷ,那么它首先被移到闭合的对中爪140上。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传感器132识别一个纱线的先决条件下,那么,在管纱1到达位置Ⅷ以后立即,或者为节省时间在到达以前短时间内,有控制地通过流体缸146使对中爪140打开如此程度,即,管纱1以筒管2的脚部可以在对中爪140之间落到其下方安置的回位阻止件134上。其“下落高度”在毫米范围内。接着,重新对流体缸146进行控制,使该对中爪140可围绕筒管2脚部安放并使管纱1对中。此后流体缸138立即操作,使回位阻止件134沿逆时针回转,并离开对中爪140的区域。然后,立即将对中爪如此程度地打开,使管纱可以继续向下降落,而到达扦管纱器148的扦管纱锭子149上,它通过停止器150定位在运送轨道147上。还有这个下落高度可以是相对较小的,基本上能上升到扦管纱锭子149上。这个下落高度仅仅必须保证使管纱由扦管纱锭子149对中。接着立即打开停止器150,使扦管纱器148与在扦管纱锭子149上所扦的管纱可以被运送带151通过摩擦接合从管纱输出装置133的区域输送出。由此,重要的是,在运送轨道147上的运送方向应最大程度地与在管纱输出装置133中的槽形件7的分隔壁7′和7″之定位协调一致。
所述的管纱对中步骤和在扦管纱器148的扦管纱锭子149上的安装包括这个管纱1离开槽形件7区域的运送都要求槽形件带6一个周期式间歇。但是,因为所有这些步骤都是进行得相对迅速的,所以已经提及的周期间歇例如一秒此处是足够的。然而这个相对短的周期间歇却保证了一个很快的周期结果和因此保证本准备装置的高处理能力。
如果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上传感器132没有识别到纱线,则通过中央控制单元159使对中爪140的打开动作在相应的管纱1到达之后被阻止住。这个管纱就在周期间歇内停留在对中爪140的上侧面上,接着,在槽形件带6的下一个节拍步骤中被槽形件7继续输送。然后,管纱在槽形件带6的环形运行路程上一定时间后又到达位置Ⅰ,在此,传感器52就获知,这相关的槽形件7已被占据。因此就阻止释放一个新的管纱1。
然后,这个返回的管纱1就重新被输送到所有已叙述过的台位。在一般情况下,在第二次巡回中,该纱头应被握住,因此进一步的巡回就不必了。但是,例如通过一个滑动记录器就可以调节,以使管纱在一个规定的循环数目后就被释放和提供到一个在络筒机中后置的预备装置中。
在管纱1筒管2的尖端区域并在循环轨道内的运送段上设有固定安置的导引轨21,22和23,而这些运送段表明了槽形件7并在槽形件7上不用驱动元件来实现导引作用。同样可能的是,这种形式的导引装置布置在筒管2的脚部区域(还可以附加在已提到的驱动元件的范围内),以便通过槽形件7来补充导引作用,以确保管纱1毫无疑问的和可靠的运送。
图9和10表明槽形件带和槽形件的另一个优选结构方案,它相对第一实施例而言在更宽的限界范围内使管纱宽度的改变成为可能。槽形件一半165和166具有导引板165″和165 以及一个舌部166″,它们相互错开设置。依此,槽形件164可以在一个明显较小的槽形件宽度上移动。该槽形件一半165,由一个分隔装置165′以及已提及的两个导引板165″,和165
Figure 941094308_IMG3
组成,该分隔装置165′作为分隔壁是相对管纱的运送方向成垂直延伸的,而导引板165″,165 是相互间隔安置的。在这些导引板165″和165
Figure 941094308_IMG5
之间,延伸着一个舌部166″,它是槽形件带166的构件并固定在分隔装置166′上。这个舌部166″可在一个导引夹板168中导行,该导引夹板168本身又固定在槽形件一半165上。
在分隔装置166′上设有一支架169,该分隔装置166′作为分隔板同样是相对运送方向垂直设置的。借助两个螺栓171使支架169与一个与支架169平行安装的条板170连接。支架169和条板170至少在导引板165″和165
Figure 941094308_IMG6
的区域构成一个隙缝,其中,这些导引板可以滑动。以此方式,这两个槽形件一半165和166就总是相对地保持在两个间隔的位置上。通过相对置的槽形件一半165和166的移动来调节槽形件一半165和166,从而调节与所处理管纱1的管纱直径相适应的所需宽度。在此之后,事先已松开的螺栓171就被拧紧,这样,支架169和条板170就将导引板165″和165
Figure 941094308_IMG7
夹紧,使在该装置运行期间,槽宽度就不能再调整了。
特别从图9可见,相邻的槽形件164与其导引板165″165
Figure 941094308_IMG8
以及舌部166″相互错开设置,即,它们相互不发生妨碍。同时,应该考虑,到在改变管纱直径时,所有槽形件164都必须调整。
如果可能的话,与第一实施例的槽形件7的结构设置相类似,在相应的高度上,此处是在导引板165″和165
Figure 941094308_IMG9
中设置水平的长形孔,由此就可实现一个相对槽形件带的调节,当然此处应该说明一个相应偏异的固定结构变型。
不用槽形件带6,此处设置两个槽形件带162和163,它们相互平行和在垂直方向上有间距。在槽形件164的区域内并在两个槽形件带162和163之间垂直延伸一个在槽形件带上固定的支架172。在这个支架172上,固定一个调节肋173,它与支架172垂直,也就是说,与槽形件带162和163相平行并位于它们之间。在调节肋173上借助于埋头螺栓167固定相应的槽形件164,该埋头螺栓167是为了避免损坏所运送的管纱而不允许本身突入到槽形件164中。一个在其中间安置的条板174用于使槽形件164相对调节肋173保持一个足够的间距。
调节肋173本身具有一个长形孔173′,螺栓167的杆部可在孔内移动。螺栓167借助螺母167′与调节肋173固定相连。为避免螺母167′从调节肋中突出,在调节肋173中设置一个对螺母167′足够宽的槽173″。这一点特别在槽形件带162,163的转向位置区域中是重要的。
在调节槽宽时,首先必须松开这两个螺栓171。接着,该槽形件一半165按照图9和10的描述,向右移动。移动必须超过一确定的尺寸并和相邻的槽形件164同步地进行。其中,在转向位置的区域内,游动空间相应地要大些,因为应该在这一位置开始调节工作。
因为槽形件164通过舌部166″和埋头螺栓167而固定在调节肋173或支架172上,所以在移动槽形件一半165时槽形件中央点也相对支架172移动了。因此,还必需作补充调节,以便使槽形件中央点和支架172又形成协调配合。为此,埋头螺栓167的螺母167′,以及埋头螺栓本身被松开并使整个槽形件164如此移动,即,埋头螺栓167的杆部在长孔173′中滑动。为使这种调节尽可能精确地进行,应该在导引板165″和165
Figure 941094308_IMG10
以及舌部166″上设置相应的标志。
所描述的实施例可允许槽宽或者说管纱直径有极大的改变范围,因此,在管纱直径有很大变动时,也不必更换整个槽形件了。
本发明装置可以安装在一个络筒机的头部,但是也可以在络筒机的区域内。不像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中将纱头卷绕在绕线表面上,该纱头还可以尖端卷绕的形式卷绕在筒管2的尖端部或筒管2中。在已描述的变型方案中要求一个随后的准备装置用于退绕在筒子上可再次握持的纱线,因此,在本发明装置中可以实现一个完全的准备。
本发明的装置特别适于那些在一般的准备装置中其纱线端部不可握持,或者至少由于高数目的脚部绕匝而不可能完全地展开的管纱的加工准备。对于这些“有问题的管纱”用本发明的装置便能实现一个很高的生产效率。此外,通过对输入装置160的调节,还使本发明装置最佳地适应于所提供的管纱。通过一个较长的延伸段来松开脚部绕匝和后部绕匝就允许一个长的加工时间,而装置的加工能力不受限制。另外,本装置节拍式的运行允许实施一个强化处理和实现一个迅速和无问题地接收和转送管纱的工作。

Claims (43)

1、用于将管纱上的纱线端头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其中,管纱以规定的间距被运送,同时,通过一个传送段,不断地有装置对从下边可接近的管纱脚座起作用以握持和导引脚部绕线和向它引导的绕线(后部绕匝),所述的传送段延伸过多个在运送方向依次安置的管纱中心间距,同时,在这个传送段中安置一个由摩擦接触产生的用于管纱的转动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连续地驱动管纱,其特征在于:
间隔安置的管纱(1)间接地与一个在管纱(1)的传送方向上实现节拍式运动的驱动装置(6;162,163)相连接,不断驱动管纱(1)的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在其驱动速度方面是同管纱(1)的被驱动直径和其节拍式运动协调一致的,使得驱动装置在传递转动运动的同时还附加地使管纱(1)在其传送方向上进行同步地传送运动,而且管纱相互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互间隔的管纱(1)之间设置分隔装置(7′,7″;165′,166′),它们直接与形成节拍运动的驱动装置(6;162,163)相连接。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连续作用的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相对于管纱(1)的传送是如此调节的,即,管纱(1)在设有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的传送段中是保持和分隔装置(7′,7″;165′,166′)有间距的。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有使管纱(1)不断驱动的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的传送段外,管纱(1)可以通过与分隔装置(7′,7″;165′,166′)接触的方式传送。
5、按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不断驱动管纱(1)的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的上游端安置珍装置(37至41),用于将转动驱动装置的一个构件作离开偏转以便管纱(1)无妨碍地进入这个传送段。
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的可偏转离开的构件的相对侧安置一个导引板(27′),它保护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以免管纱(1)进入该区域内。
7、按权利要求1至6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是连续的,并且具有两个平行的、相反方向驱动的循环带(27,28),它们靠置在管纱(1)筒管(2)的没有绕匝的上端部并通过它们相互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管纱的转动。
8、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是如此调节的,即在保持循环带(27,28)相互间之相对运动的管纱转动速度的同时,将一个节拍式的进给运动叠加到沿管纱运送方向的分隔装置(7′,7″;165′,166′)之运动上。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具有两个其转数通过一个公用控制单元(159)可分别独立控制的电动机(32,36),这两电动机分别用了驱动两个循环带(27,28),并设置一个输入装置(160),通过它,管纱转动可与叠加的进给运动无关地进行调节。
10、按权利要求1至9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管纱(1)下方设置的管纱支承元件(26)和循环带(27,28)在管纱(1)的传送方向上相互是稍微扩散安置的。
11、按权利要求1至9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循环带(27,28)中至少之一在其与管纱的接触表面上,并在管纱(1)筒管(2)的尖端部滚动方向上设有倾斜上升的外型轮廓(28″)。
12、按权利要求1至11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筒管(2)的上端部的上方设有一个高度可调的筒管限位轨(42)。
13、按权利要求1至12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有连续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的运送段的下游设有一个用于从管纱(1)向下拉出的纱线段的分离装置(91)。
14、按权利要求1至13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管纱(1)的下方安置一个沿其传送路线延伸的空气筒(66),它连接到一个低压装置上。
15、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筒(66)具有一个排气室(68),其在管纱(1)的传送方向上有增大的排气室高度。
16、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筒(66)通过一个沿设有用于管纱(1)的连续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的运送段的构件延伸至分离装置(91)下方的隙缝形的开孔(70)与低压装置相连接。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隙缝形的开孔(70)上沿着下游连接一个通道(71),该通道具有一个继续在下游的弯道(71′),弯道(71′)的设置使得在较小弯曲半径上拉紧靠置的纱线(5a至5e,5E)放射形地通过开孔(70)直至延伸到前后依次安置的管纱(1),管纱(1)的纱线端部已被抽吸气流握持住,但是还未被隔断。
18、按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空气筒(66)在排气室(68)和隙缝形的开孔(70)之间置有一个空气箱(69)用于使低压均匀扩散。
19、按权利要求16-18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孔(70)的横截面不明显大于在其下游的气流通道(71)的流动横截面。
20、按权利要求15至19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气室宽度是如此选定的,即它的自由流通横截面不明显大于开孔(70)的横截面。
21、按权利要求16至20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孔(70)是依据管纱卷绕方向这样来调节的,即,通过分离装置(91)定位的管纱(1)的纱线(5e,5E)已进入到分离装置(91)中,而在上游的管纱(1)的纱线(5d,5D)还位于分离装置(91)的外边。
22、按权利要求1至21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有连续驱动装置(27至36)的运送段的下游端部上并在管纱(1)的下方设有一对相反方向驱动的辊(76,77),用于支持将纱线拉出。
23、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改善辊对(76,77)的抽吸作用,空气筒(66)在筒上部(67)的形状是与辊对(76,77)的形状匹配的。
24、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有连续传动管纱的驱动装置(27至36)的运送段上并相对辊对(76,77)的上游,在多个管纱运动的节拍长度上设置机械分级式纱线松开装置(53)和气动分级式纱线松开装置(59)。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动式纱线松开装置(59)由可作用在各个相邻定位的管纱(1)上的风咀(60至65)组成,它们如此定位,即喷气流可以输入其下边安置的并通至低压装置的空气筒(66)中。
26、按权利要求22至25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辊对(76,77)的一个辊在其整个长度上是锥形结构。
27、按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辊对(76,77)延伸至分离装置(91)的下方,而这个在其整个长度上为锥形结构的辊(76)在分离装置(91)的区域内具有一个圆柱形的凹槽(87),它的最大深度与待拉出纱线的直径相一致。
28、按权利要求22至27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辊对(76,77)的驱动装置(83)通过一个控制导线(83′)与中央控制单元(159)相连接,通过它,该驱动装置的驱动速度可以与连续的转动驱动装置(27至36)相适应。
29、按权利要求13至28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分离装置(91)具有至少一个运动的切割刀(92),它为了一个分离过程实施多个切割步骤并同一个驱动装置(96至99)相连,该驱动装置在分离过程之后将切割刀(92)总是置于一个零或敞开位置上。
30、按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分离装置(91)的驱动装置(96至99)是如此和管纱运送的节拍协调一致的,即它在管纱(1)的继续运送之前不久才开动。
31、按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96至99)由一个在电动机(99)上连接的曲柄传动装置(96至98)构成,它具有一个位置发送器(100),该位置发送器(100)与一个向电动机(99)供能的变流器相连接,该变流器可按照一个规定的由位置发送器(100)识别的运动周期数目,位置正确地将电动机刹住。
32、按权利要求25至31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分离装置(91)的下游设有一个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它具有一个自己的转动驱动装置(106至108,112,113;175至180)用于总是相邻定位的管纱(1)。
33、按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的一个抽吸咀(123′)的抽气隙缝(123)区域内,这样安置了一个风咀(186),即在纱线握持之后所产生的吹气射流是沿着抽气隙缝(123),但稍微向外喷射。
34、按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上安置了可在筒管脚座直径和筒管尖端直径上调节的使管纱(1)对中定位的止动爪(114,118),它们在继续运送相应的管纱(1)时可弹性地偏移。
35、按权利要求32至34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上设置一个可与管纱输送方向成横向定位的对中件(181),它具有一个起予对中作用的外型轮廓(181′),该型廓(181′)将筒管的尖端部输送到实现最终对中的转动驱动装置(175至180)。
36、按权利要求32至35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驱动装置(106至108,112,113,175至180)的电动机(108;175),通过一个控制导线(108′;175′)与中央控制单元(159)相连,中央控制单元(159)具有一个开关电路,它能在纱线检测结束以后对管纱(1)沿卷绕方向实现短时间的转动方向换向。
37、按权利要求2至36中之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分隔装置(7′,7″)的驱动装置(6)被调节到一个总是为相邻管纱(1)的一个中心间距的节拍长度上,并且,总是在节拍之间管纱(1)处于静止的位置安置了一个管纱输送装置(147),分离装置(91),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以及一个管纱输出装置(133)。
38、按权利要求2至37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分隔装置(7′,7″)是由其宽度可根据管纱直径来调节的,并在一个循环的实行节拍运动的支架(6;162,163)上固定的槽形件(7;164)所构成,并且该槽形件(7;164)分别由两个槽形件一半(8,9;165,166)构成,它们是可如此调节的,即,槽形件(7;164)的中央轴总是保留在对支架(6;162,163)来说相同的参考点上。
39、按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槽形件一半(7,8)是带有调节用长孔(8′-9″)的角板结构,通过长孔可导入固定到槽形件带(6)上用的螺栓(10,10′)。
40、按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槽形件一半(165,166)是相互错开的。
41、按权利要求37至40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管纱输出装置(133)具有对中爪(140)和一个其下方安置的并在相应管纱(1)对中之后而可离开的回位阻止件(134);该对中爪(140)为了相应的管纱(1)的对中作用可在一个由扦管纱锭子(149)配置的垂直轴上调节;而在扦管纱锭子(149)下方连接一个可定位的扦管纱器(148)。
42、按权利要求4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握持、控制和切断装置(122)具有一个通至管纱输出装置(133)的控制连接作用,通过这种连接作用,当一个管纱(1)输送到该装置(122)中,并且其纱头未被识别出时,便使输出装置(133)的操纵被制动住。
43、按权利要求37至42中之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在管纱输出装置(133)上的扦管纱器输送装置(147)具有一个与总是在管纱输出装置(133)上定位的分隔装置(7′,7″)平行的输送方向。
CN 94109430 1993-08-12 1994-08-12 用于将管纱纱线端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 Pending CN11023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4327094 1993-08-12
DEP4327094.8 1993-08-12
DE4337551A DE4337551A1 (de) 1993-08-12 1993-11-04 Vorrichtung zum Lösen, Ablängen und Bereitlegen des Fadenendes an Spinnkopsen
DEP4337551.0 1993-11-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395A true CN1102395A (zh) 1995-05-10

Family

ID=25928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4109430 Pending CN1102395A (zh) 1993-08-12 1994-08-12 用于将管纱纱线端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395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8419B (zh) * 2006-10-25 2012-07-04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预处理纱管以便在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上复绕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40391A (zh) * 2015-07-01 2015-11-11 晋江名仕纺织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化纤纱线、丝饼智能化分配装置
CN106283296A (zh) * 2016-10-10 2017-01-04 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 细纱机筒管座组件
CN106283297A (zh) * 2016-10-10 2017-01-04 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 细纱机筒管输送装置
CN108639862A (zh) * 2018-07-02 2018-10-12 浙江凯成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络筒机的纱线驱动机构
CN109693974A (zh) * 2019-01-31 2019-04-30 南通宏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式满纱提升装置
CN110536852A (zh) * 2017-04-27 2019-12-03 日东纺绩株式会社 纱线卷装
CN113401731A (zh) * 2021-07-07 2021-09-17 上海天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插纱机器人用纺织纱绽割纱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8419B (zh) * 2006-10-25 2012-07-04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预处理纱管以便在自动交叉卷绕络筒机上复绕的方法和装置
CN105040391A (zh) * 2015-07-01 2015-11-11 晋江名仕纺织机械设计有限公司 化纤纱线、丝饼智能化分配装置
CN106283296A (zh) * 2016-10-10 2017-01-04 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 细纱机筒管座组件
CN106283297A (zh) * 2016-10-10 2017-01-04 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 细纱机筒管输送装置
CN110536852A (zh) * 2017-04-27 2019-12-03 日东纺绩株式会社 纱线卷装
CN108639862A (zh) * 2018-07-02 2018-10-12 浙江凯成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络筒机的纱线驱动机构
CN108639862B (zh) * 2018-07-02 2023-12-19 浙江凯成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络筒机的纱线驱动机构
CN109693974A (zh) * 2019-01-31 2019-04-30 南通宏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式满纱提升装置
CN109693974B (zh) * 2019-01-31 2023-08-08 南通宏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式满纱提升装置
CN113401731A (zh) * 2021-07-07 2021-09-17 上海天孚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插纱机器人用纺织纱绽割纱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39C (zh) 在气流纺纱装置中连接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N88101866A (zh) 在纺纱装置中用气动扭转装置连接纱线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3648941B (zh) 筒管卷缠机
CN1080331C (zh) 在气流纺纱机上纱线生头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960926A (zh) 组合几股受到预变形的短纤纱来制造纱线的方法及其操作装置
CN1102395A (zh) 用于将管纱纱线端松开、切断和准备的装置
CN1405377A (zh) 气流纺纱机重新接头的方法和装置
CN1930069A (zh) 用于加工薄膜幅的方法和装置
JP2016505413A (ja) 製造すべき部品に帯材部分を載置し、取り付ける方法及び載置機
CN106988012B (zh) 一种自动打结机及自动打结方法
CN1085869A (zh) 纱头装入纱头连接装置的方法与装置
CN101057011A (zh) 在整经机上进行分纱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37819A (zh) 非织造物的导向装置和纺织机械
CN101065524A (zh) 将由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卷绕体上的方法和装置
CN106948017A (zh) 一种纺丝卷绕装置
EP3391389A1 (en) System for cooling a cable
CN1530478A (zh) 纺纱机
CN101057012A (zh) 将由许多平行纱线组成的条带卷绕到绕旋转轴线旋转的滚筒上的方法及装置
JP2018130839A (ja) フィラメントワインディ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ロービングの張力付与機構
EP3184475A1 (en) Yarn winding device, yarn threading member, and method for threading yarns in yarn winding device
CN102060216A (zh) 在供应给自动卷绕机的线轴准备期间用于捕捉绞端的设备
CN1026807C (zh) 用于气流纺纱装置中纱线接头的方法及装置
CN1648300A (zh) 用于自由端纺纱机的自由端纺纱单元的移动维护装置
CN112191764B (zh) 自动打束头机
CN1308504C (zh) 一种用于生产丝线的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1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patent law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