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2734B - 坐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坐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92734B CN110192734B CN201910141606.XA CN201910141606A CN110192734B CN 110192734 B CN110192734 B CN 110192734B CN 201910141606 A CN201910141606 A CN 201910141606A CN 110192734 B CN110192734 B CN 1101927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arm
- seat
- backrest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24—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the back-rest, or the back-rest and sea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and lockable inclin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33/00—Seats
- B61D33/0007—Details; Accessories
- B61D33/0014—Seat frames
- B61D33/0021—Seat frames for adjustable or reclining sea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Special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部件数量的坐席装置。坐席装置(1)具备支承部(5)、坐席主体(4)、工作台(10)以及工作台臂(9)。坐席主体具有:座部(3),其设置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靠背(2),其以能够倾转的方式与座部连结。在靠背设置有第一轴(11)、以及将靠背连结为相对于座部能够倾转的第二轴(12)。在支承部设置有:第一引导槽(81),其供第一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以及第二引导槽(82),其供第二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在工作台臂设置有:第一臂侧槽(91),其供第一轴插通;以及第二臂侧槽(92),其供第二轴插通。第一臂侧槽被第一轴引导、且第二臂侧槽被第二轴引导,从而将工作台臂支承为能够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倾斜机构的坐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旅客用座椅等坐席装置,存在具备倾斜机构的坐席装置。作为该具备倾斜机构的坐席装置,公知如摇篮那样靠背和座部进行联动动作(称为摇篮(CRADLE)方式)的坐席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图15是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摇篮方式的坐席装置的侧视图。该坐席装置1010装配于铁路车辆的旅客室内,具备:台框1020,其支承于在旅客室内的地板上固定的底座1011;左右一对的引导板1100,它们固定于台框1020;靠背和座部,它们支承于一对引导板1100;工作台1050,其在靠背的后方被使用;以及左右一对的臂1500,它们将工作台1050支承为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靠背具有背部框架1400、以及装配于背部框架1400的靠垫体,但在图15中将靠背的靠垫体的图示省略。同样地,上述座部具有座框1300、以及装配于座框1300的坐垫体,但在图15中将座部的坐垫体的图示省略。
一对引导板1100平行地配设于从两侧夹持靠背以及座部的位置。在各引导板1100设置有:引导槽1101,其对座框1300的移动进行引导;引导槽1102,其对座框1300和背部框架1400的移动进行引导;引导槽1103,其对背部框架1400和臂1500的移动进行引导;以及引导槽1104,其对臂1500的移动进行引导。
在背部框架1400的下端部设置有插入于上述引导槽1102、1103的轴1411、1412。另外,轴1411在从设置于座框1300的后端的孔通过的状态下插入于引导槽1102。即,背部框架1400以轴1411为转动中心而能够倾转地与座框1300连结。在座框1300的前端侧设置有插入于上述引导槽1101的轴1311。在臂1500的基端部设置有插入于上述引导槽1103、1104的轴1512、1511。
对于上述结构的坐席装置1010而言,在靠背的倾转时,靠背和座部的左右的各轴1411、1412、1311沿各引导槽1102、1103、1101移动,从而使靠背和座部如摇篮那样进行联动动作。另外,当工作台1050从沿着靠背背面立起的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展开时、以及工作台1050从使用位置收纳于收纳位置时,一对臂1500的各轴1511、1512沿各引导槽1104、1103移动,从而上述臂1500将工作台1050支承为能够移动。另外,无论靠背的位置如何,均能在图15所示的固定位置使用工作台1050,在工作台1050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工作台1050以及臂1500与靠背一起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39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坐席装置1010中,用于使得靠背以及座部能够移动的轴在左右侧共计设置有6个,用于使得工作台1050能够移动的轴在左右侧共计设置有4个,从而共计设置有10个轴。这样,在坐席装置1010中,构成为具有多个轴,从而在削减部件数量这一点上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部件数量的坐席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坐席装置,具备:坐席主体,其具有靠背以及座部;以及支承部,其对该坐席主体进行支承,所述座部与所述靠背的倾转联动地移动,所述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靠背设置有第一轴以及第二轴,该第二轴用于将该靠背连结为相对于所述座部能够倾转,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第一引导槽,其供所述第一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以及第二引导槽,其供所述第二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所述坐席装置具备:在所述坐席主体的后方使用的工作台;以及工作台臂,其将该工作台支承为能够在沿着所述靠背的背面立起的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工作台臂设置有:第一臂侧槽,其供所述第一轴插通;以及第二臂侧槽,其供所述第二轴插通,所述第一臂侧槽被所述第一轴引导、且所述第二臂侧槽被所述第二轴引导,从而将所述工作台臂支承为能够移动。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臂侧槽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整体重叠,并且所述第二臂侧槽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整体重叠。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作台定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工作台臂与所述靠背一起移动,在所述靠背的完全倾斜状态下,所述第一臂侧槽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整体重叠,并且所述第二臂侧槽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整体重叠。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槽和所述第一臂侧槽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所述第二引导槽和所述第二臂侧槽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对所述工作台臂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向上方施力。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在靠背设置有第一轴以及第二轴,该第二轴用于将该靠背连结为相对于座部能够倾转,在支承部设置有:第一引导槽,其供第一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以及第二引导槽,其供第二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在工作台臂设置有:第一臂侧槽,其供第一轴插通;以及第二臂侧槽,其供第二轴插通,第一臂侧槽被第一轴引导、且第二臂侧槽被第二轴引导,从而将工作台臂支承为能够移动,因此,与现有产品相比,能够减少轴的数量。因而,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削减部件数量的坐席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臂侧槽与第一引导槽整体重叠,并且第二臂侧槽与第二引导槽整体重叠,因此,在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臂侧槽以及第二臂侧槽允许第一轴以及第二轴的移动。因此,在工作台的使用时,坐席主体的倾转未受到阻碍。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工作台定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工作台臂与靠背一起移动,在靠背的完全倾斜状态下,第一臂侧槽与第一引导槽整体重叠,并且第二臂侧槽与第二引导槽整体重叠,因此,在工作台的收纳时,坐席主体的倾转未受到阻碍。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第一引导槽和第一臂侧槽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第二引导槽和第二臂侧槽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因此,能够使靠背的倾转轨迹和工作台臂的移动轨迹一致。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所述坐席装置具备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对工作台臂相对于支承部而向上方施力,因此,能够使得工作台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展开时的冲击衰减。另外,能够无晃动地将工作台维持于收纳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且是表示靠背的立起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靠背半倾斜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座部弹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的坐席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坐席装置的分解图。
图6是图1的坐席装置的侧视图,且是表示靠背的立起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图6中的靠背半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图8中的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6中的靠背完全倾斜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图5中的靠背背面下部的放大图,且是表示轴定位于最短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图12中的轴定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3中的轴定位于最长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5是以往的坐席装置的侧视图。
符号的说明
1:坐席装置;2:靠背;3:座部;4:坐席主体;5:支承部;9:工作台臂;10:工作台;11:第一轴;12:第二轴;81:第一引导槽;82:第二引导槽;91:第一臂侧槽;92:第二臂侧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4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席装置”进行说明。图1~图14所示的坐席装置1装配于铁路车辆的旅客室内,且具备支承部5以及坐席主体4。
支承部5借助旋转台而安装于在旅客室内的地板上固定的底座,且对坐席主体4进行支承。支承部5具备:台框6,其固定于旋转台;左右一对的引导板8,它们固定于台框6;以及左右一对的引导部7,它们固定于台框6。
坐席主体4具有:座部3,其设置为相对于支承部5而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以及靠背2,其以能够倾转的方式与座部3连结,座部3与靠背2的倾转联动地移动。坐席主体4以能够在图6所示的立起位置与图10所示的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5。即,本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1具备摇篮方式的倾斜机构。
如图1~图3所示,台框6形成为框状且具有:前杆61,其沿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后杆62,其配置于前杆61的后方、且与前杆61平行地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的侧杆(未图示),它们将上述前杆61和后杆62连结。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左右方向”是从坐席装置1的就坐者观察的左右方向,且是与坐席主体4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是指从坐席装置1的就坐者观察的前后方向,且是与坐席主体4的宽度方向以及高度方向正交的方向。
一对引导板8将设置于靠背2的左右一对的第一轴11、以及左右一对的第二轴12支承为能够移动,且分别固定于后杆62的两端部。一对引导板8形成为从后杆62向上方延伸的板状,且在左右方向上对置。各引导板8具有:第一引导槽81,其供第一轴11插入;以及第二引导槽82,其供第二轴12插入。
第一引导槽81是对第一轴11的移动进行引导的槽。第一引导槽81将引导板8贯通、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成圆弧状,并且,下端部位于比上端部靠前方的位置。第一轴11在靠背2倾转时沿第一引导槽81移动,在靠背2的立起状态下位于第一引导槽81的上端部,在靠背的完全倾斜状态下位于第一引导槽81的下端部。
第二引导槽82是对第二轴12的移动进行引导的槽。第二引导槽82将引导板8贯通、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成圆弧状,并且,下端部位于比上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另外,第二引导槽82位于第一引导槽81的下方且位于前方。第二轴12在靠背2倾转时沿第二引导槽82移动,在靠背2的立起状态下位于第二引导槽82的上端部,在靠背的完全倾斜状态下位于第二引导槽82的下端部。
一对引导部7将设置于座部3的左右一对的第三轴13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且分别固定于前杆61的两端部。各引导部7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且具有第三引导槽73以及切口74。
第三引导槽73是供第三轴13插入的槽,将引导部7贯通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三引导槽73形成为随着从后端趋向前端而逐渐朝向上方的平缓的上坡。第三轴13与靠背2的倾转联动地沿第三引导槽73移动。在靠背2的立起状态下,第三轴13位于第三引导槽73的后端部,在靠背的完全倾斜状态下,第三轴13位于第三引导槽73的前端部。
切口74是从引导部7的外缘部至第三引导槽73对引导部7进行切割而形成的切口。切口74被设为从引导部7的上缘部至第三引导槽73的中间部。另外,切口74形成为能够供第三轴13通过的宽度。
如上所述,坐席主体4具有靠背2以及座部3。靠背2具有靠背框架20以及装配于靠背框架20的靠垫体,但在图1~图11中将靠垫体的图示省略。同样地,座部3具有座框30以及装配于座框30的坐垫体,但在图1~图11中将坐垫体的图示省略。
靠背框架20形成为能够对就坐者的后背进行支承的大小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背框架20由纤维强化塑料等合成树脂构成。在靠背框架20设置有:一对第一轴11;一对第二轴12,它们用于将该靠背框架20以能够相对于座框30倾转的方式与座框30连结;第一容纳部41;以及第二容纳部42。
第一容纳部41以及第二容纳部42形成为相对于靠背框架20分体的圆筒状。如图4所示,第一容纳部41以及第二容纳部42以其两端部从靠背框架20的左右两侧面突出的方式固定于靠背框架20。另外,第一容纳部41以及第二容纳部42以其中心轴方向与靠背框架20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被固定。第一容纳部41固定于靠背框架20的下侧。第二容纳部42固定于第一容纳部41的下方且固定于靠背框架20的下端部。
第一容纳部41以能够使得一对第一轴11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容纳该一对第一轴11。即,一方的第一轴11能够从第一容纳部41的一端部突出或没入,另一方的第一轴11能够从第一容纳部41的另一端部突出或没入。
一对第一轴11形成为圆柱状,以能够在所有部分均定位于第一容纳部41内的位置与一部分向第一容纳部41外突出的位置之间突出或没入地移位的方式容纳于第一容纳部41。另外,一对第一轴11相对于第一容纳部41配置于同轴上。
第二容纳部42以能够使得一对第二轴12突出或没入的方式容纳该一对第二轴12。即,一方的第二轴12能够从第二容纳部42的一端部突出或没入,另一方的第二轴12能够从第二容纳部42的另一端部突出或没入。
一对第二轴12形成为圆柱状,以能够在所有部分均定位于第二容纳部42内的位置与一部分向第二容纳部42外突出的位置之间突出或没入地移位的方式容纳于第二容纳部42。另外,一对第二轴12相对于第二容纳部42配置于同轴上。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1具备使得各轴11、12相对于各容纳部41、42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的轴移位单元。
上述轴移位单元分别设置于各轴11、12。如图4、图5、图12、图13、图14所示,使得从就坐者观察位于左侧的第一轴11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的轴移位单元具有:弹簧45(相当于“施力单元”。),其容纳于第一容纳部41;槽43L,其通过在第一轴11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上对第一容纳部41的左侧部分进行切割而成;以及销44,其与第一轴11连结,且穿过槽43L而定位于第一容纳部41外。槽43L在靠背框架20的背面露出。弹簧45对第一轴11向使其从第一容纳部41突出的方向(左侧)施力。利用该弹簧45能够维持第一轴11从第一容纳部41以最大幅度突出的状态。另外,在槽43L内对销44进行滑动操作而能够使第一轴11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容纳部41的槽43L具有:槽主体部431,其沿第一轴11的突出或没入方向延伸;槽延长部432;以及槽中间延长部433。槽延长部432是从槽主体部431的右侧的端部向下方延长的部位。如图12所示,第一轴11因销44定位于槽延长部432而维持于从第一容纳部41的突出量为零的最短位置。槽中间延长部433是从槽主体部431的中间部向上方延长的部位。如图13所示,第一轴11因销44定位于槽中间延长部433而维持于从第一容纳部41的突出量为k1的中间位置。另外,如图14所示,第一轴11因销44定位于槽主体部431的左侧的端部而定位于从第一容纳部41的突出量为最大的k2的最长位置。此外,在销44定位于槽主体部431的状态下,利用上述弹簧45的作用力将销44维持于槽主体部431的左侧的端部,并且将第一轴11维持于最长位置。
与上述的左侧的轴移位单元相同,使得从就坐者观察位于右侧的第一轴11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的轴移位单元具有:弹簧45,其容纳于第一容纳部41;槽43R,其通过在第一轴11的突出或没入的方向上对第一容纳部41的右侧部分进行切割而成;以及销44,其与第一轴11连结,且穿过槽43R而定位于第一容纳部41外。弹簧45对第一轴11向从第一容纳部41突出的方向(右侧)施力。槽43R在靠背框架20的背面露出。该槽43R为上述的槽43L的左右反转形状,并具有槽主体部431、槽延长部432以及槽中间延长部433。该右侧的轴移位单元仅是动作相对于左侧的轴移位单元而左右相反,因此省略动作的说明。
使得从就坐者观察位于左侧的第二轴12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的轴移位单元的结构与使得位于左侧的第一轴11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的轴移位单元的结构相同,因此将其说明省略。另外,使得从就坐者观察位于右侧的第二轴12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的轴移位单元的结构与使得位于右侧的第一轴11以突出或没入的方式移位的轴移位单元的结构相同,因此将其说明省略。
座框30形成为框状且具有:前侧框架32,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后侧框架33,其配置于前侧框架32的后方,且与前侧框架32平行地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的侧部框架31,它们将上述前侧框架32和后侧框架33连结。另外,座框30具有架设于一对侧部框架31之间的多个弹簧34。弹簧34通过将铁丝弯曲为波状来形成。
如图5所示,一对侧部框架31的后端侧比后侧框架33更向后方且更向上方延伸。在各侧部框架31的后端部设置有圆形的贯通孔31a。上述一对第二轴12分别穿过上述一对侧部框架31的贯通孔31a,从而将靠背框架20以能够相对于座框30倾转的方式与座框30连结。在各侧部框架31的前侧安装有上述第三轴13。第三轴13形成为圆柱状,且安装为从侧部框架31的外表面向侧方突出。
坐席主体4使得各轴11、12、13插入于各引导槽81、82、73,从而在图6所示的立起状态和图10所示的完全倾斜状态之间如摇篮那样能够倾转地支承于支承部5。
另外,坐席装置1具备:座椅锁15(图4所示),其将坐席主体4保持为期望的倾转角度;以及操作部(设置于扶手等),其将座椅锁15的锁定解除。为了使坐席主体4倾斜,在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将座椅锁15的锁定解除的状态下,由就坐者的后背等将靠背2向后方按压。另外,为了使倾斜的坐席主体4立起为立起状态,在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将座椅锁15的锁定解除的状态下,使后背从靠背2离开。
另外,如图4所示,坐席装置1具备:工作台10,其位于坐席主体4的后方且供后座的就坐者使用;左右一对的工作台臂9,它们对工作台10进行支承;以及气体弹簧16(相当于“施力单元”),其对各工作台臂9相对于支承部5向上方施力。
一对工作台臂9将工作台10支承为能够在沿靠背2的背面立起的收纳位置(图6、图8、图10所示)与水平地展开的使用位置(图7、图9、图11所示)之间移动。另外,虽然将图示省略,但在靠背2的背面设置有与定位于收纳位置的工作台10卡合的工作台闩锁。
一对工作台臂9形成为细长的板状,其下半部分别定位于一对引导板8与靠背框架20的左右两侧面之间。一对工作台臂9的上半部定位于引导板8的上方。另外,一对工作台臂9的上端部与工作台10连结。在各工作台臂9的下半部设置有:第一臂侧槽91,其供第一轴11插通;以及第二臂侧槽92,其供第二轴12插通。
第一臂侧槽91将工作台臂9贯通、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成圆弧状。第二臂侧槽92将工作台臂9贯通、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成圆弧状。另外,第二臂侧槽92位于第一臂侧槽91的下方且位于前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侧槽91和第一引导槽81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第二臂侧槽92和第二引导槽82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
第一臂侧槽91定位于第一容纳部41与第一引导槽81之间。即,从第一容纳部41突出的第一轴11穿过第一臂侧槽91和第一引导槽81这两者,第一臂侧槽91定位于比第一引导槽81靠内侧(第一容纳部41侧)的位置。
第二臂侧槽92定位于贯通孔31a与第二引导槽82之间。即,从第二容纳部42突出的第二轴12穿过贯通孔31a、第二臂侧槽92以及第二引导槽82,第二臂侧槽92定位于比第二引导槽82靠内侧(第二容纳部42侧)的位置,贯通孔31a定位于比第二臂侧槽92靠内侧(第二容纳部42侧)的位置。
在工作台10定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一对工作台臂9通过工作台闩锁和气体弹簧16的作用如图6、图8、图10所示那样与靠背2一起移动。而且,在图10所示的靠背2的完全倾斜状态下,第一臂侧槽91与第一引导槽81整体重叠,并且,第二臂侧槽92与第二引导槽82整体重叠。
另外,在一对工作台臂9使得工作台10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如图7、图9、图11所示,第一臂侧槽91与第一引导槽81整体重叠,并且,所述第二臂侧槽92与第二引导槽82整体重叠。由此,在工作台10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第一臂侧槽91以及第二臂侧槽92允许第一轴11以及第二轴12的移动。因此,在工作台10的使用时,坐席主体4的倾转未受到阻碍。
另外,虽然将图示省略,但在一对引导板8设置有分别与一对工作台臂9的下端抵接的止动件。各工作台臂9的下端与各止动件抵接,从而限制该工作台臂9向比止动件更靠下方的位置移动。在坐席装置1中,将工作台臂9的下端与止动件抵接的位置设为工作台10的使用位置。因而,无论轴11、12的位置如何,工作台10的使用位置始终恒定。另外,当将工作台10从收纳位置向使用位置展开时,气体弹簧16作为减振器而发挥功能,因此,工作台臂9的下端与止动件抵接时的冲击受到衰减。
这样,第一臂侧槽91被第一轴11引导且第二臂侧槽92被第二轴12引导,由此将工作台臂9支承为在使得工作台10定位于收纳位置的位置(如图6、图8、图10所示)与使得工作台10定位于使用位置的位置(如图7、图9、图11所示)之间能够沿靠背2的倾转轨迹而移动。
能够利用上述轴移位单元将第一轴11维持于从第一容纳部41的突出量为零的最短位置(图12)、从第一容纳部41的突出量为k1的中间位置(图13)以及从第一容纳部41的突出量为k2的最长位置(图14)的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第一轴11的突出量k1规定为使得该第一轴11穿过第一臂侧槽91且定位于第一引导槽81外(第一引导槽81的近前侧)的量。即,若在第一轴11定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使该第一轴11穿过第一臂侧槽91,则第一轴11的前端与工作台臂9的外表面定位在相同的平面上。若从该状态起使第一轴11向最长位置移位且使该第一轴11穿过第一引导槽81,则第一轴11的前端与引导板8的外表面定位在相同的平面上或者比引导板8的外表面略微突出。
能够利用上述轴移位单元将第二轴12维持于从第二容纳部42的突出量为零的最短位置(图12)、从第二容纳部42的突出量为m1的中间位置(图13)以及从第二容纳部42的突出量为m2的最长位置(图14)的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中间位置的第二轴12的突出量m1规定为使得该第二轴12穿过贯通孔31a以及第二臂侧槽92且定位于第二引导槽82外(第二引导槽82的近前侧)的量。即,若在第二轴12定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使该第二轴12穿过贯通孔31a以及第二臂侧槽92,则第二轴12的前端与工作台臂9的外表面定位在相同的平面上。若从该状态起使第二轴12向最长位置移位且使该第二轴12穿过第二引导槽82,则第二轴12的前端与引导板8的外表面定位在相同的平面上或者比引导板8的外表面略微突出。
接下来,对坐席装置1的组装次序的一例进行说明。作为工序1,对支承部5进行组装。作为工序2,将一对工作台臂9与工作台10连结。作为工序3,将第一容纳部41、一对第一轴11、第二容纳部42、一对第二轴12安装于靠背框架20。作为工序4,将一对第三轴13安装于座框30。关于上述工序1~4,可以改变次序。
作为工序5,对靠背框架20、座框30、一对工作台臂9以及工作台10进行组装。在该工序5中,首先,在将一对第一轴11以及一对第二轴12维持于最短位置的状态下,使得靠背框架20定位于座框30的一对侧部框架31之间,使得一对工作台臂9定位于一对侧部框架31的两侧。而且,使各第二轴12向中间位置移位、且穿过各贯通孔31a和各第二臂侧槽92。另外,使各第一轴11向中间位置移位、且穿过各第一臂侧槽91。由此,对靠背框架20、座框30、一对工作台臂9以及工作台10进行组装。
作为工序6,将组装后的靠背框架20、座框30、一对工作台臂9以及工作台10组装于支承部5。在该工序6中,首先,使一对第三轴13分别穿过一对第三引导槽73。此时,使各第三轴13从各切口74通过并插入于各第三引导槽73。而且,使得维持于中间位置的一对第一轴11以及一对第二轴12定位于一对引导板8之间,使得各第一轴11向最长位置移位且穿过各第一引导槽81,并且使得各第二轴12向最长位置移位且穿过各第二引导槽82。
作为工序7,将气体弹簧16安装于工作台臂9以及引导板8。另外,将座椅锁15安装于靠背框架20以及后杆62。作为工序8,将坐垫体装配于座框30,并将靠垫体装配于靠背框架20。大致经由这样的工序对坐席装置1进行组装。
接下来,对将坐席主体4从支承部5拆下的次序的一例进行说明。作为工序1,将气体弹簧16和座椅锁15从支承部5拆下。作为工序2,将一对第三轴13从一对第三引导槽73拔出。此时,使各第三轴13从各切口74通过且从各第三引导槽73拔出。作为工序3,使各第一轴11从最长位置向中间位置移位、且将各第一轴11从各第一引导槽81拔出,并将各第一轴11维持于中间位置。作为工序4,使各第二轴12从最长位置向中间位置移位且将各第二轴12从各第二引导槽82拔出,并将各第二轴12维持于中间位置。关于上述工序2~4,可以改变其次序。作为工序5,利用一对工作台臂9以及工作台10而将坐席主体4抬起并从一对引导板8之间拔出。大致经由这样的工序而将坐席主体4从支承部5拆下。
接下来,对进行座部3的下方的清洁、维护的次序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使得坐席主体4定位于图2、图8所示的半倾斜位置,并使得一对第三轴13定位于各切口74的正下方。而且,如图3所示,通过将座部3的前侧抬起而使得各第三轴13通过各切口74并从各第三引导槽73拔出,进一步使座部3抬起。由此,使座部3以第二轴12为中心转动并向上方弹起。在该状态下,进行座部3的下方的清洁、维护,在清洁或者维护结束之后使座部3恢复至原来的位置。
根据上述坐席装置1,在工作台臂9设置有:第一臂侧槽91,其供第一轴11插通;以及第二臂侧槽92,其供第二轴12插通,各臂侧槽91、92被各轴11、12引导而将工作台臂9支承为能够移动,因此,与现有产品相比,能够减少轴的数量。此外,在图15所示的以往的坐席装置1010中设置有10个轴。上述实施方式的坐席装置1可以由一对第一轴11、一对第二轴12、一对第三轴13的共计6个轴构成。
对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言,第一引导槽81和第一臂侧槽91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第二引导槽82和第二臂侧槽92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为了在工作台10的使用时不阻碍坐席主体4的倾转,只要在工作台10的使用状态下使得第一臂侧槽91与第一引导槽81整体重叠、且使得第二臂侧槽92与第二引导槽82整体重叠即可。因而,也可以与第一引导槽81相比,将第一臂侧槽91的长度或宽度形成得更大。对于第二臂侧槽92也是一样的。
进一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装配于铁路车辆的旅客室内的旅客用座椅的坐席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坐席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在电影院、剧场等设置的观赏用座椅。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不过表示本发明的代表性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即,可以在未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Claims (5)
1.一种坐席装置,具备:坐席主体,其具有靠背以及座部;以及支承部,其对该坐席主体进行支承,所述座部与所述靠背的倾转联动地移动,
所述坐席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靠背设置有第一轴以及第二轴,该第二轴用于将该靠背连结为相对于所述座部能够倾转,
在所述支承部设置有:第一引导槽,其供所述第一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以及第二引导槽,其供所述第二轴插通并对其进行引导,
所述坐席装置具备:在所述坐席主体的后方使用的工作台;以及工作台臂,其将该工作台支承为能够在沿着所述靠背的背面立起的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
在所述工作台臂设置有:第一臂侧槽,其供所述第一轴插通;以及第二臂侧槽,其供所述第二轴插通,
所述第一臂侧槽被所述第一轴引导、且所述第二臂侧槽被所述第二轴引导,从而将所述工作台臂支承为能够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作台定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臂侧槽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整体重叠,并且所述第二臂侧槽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整体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工作台定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工作台臂与所述靠背一起移动,
在所述靠背的完全倾斜状态下,所述第一臂侧槽与所述第一引导槽整体重叠,并且所述第二臂侧槽与所述第二引导槽整体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导槽和所述第一臂侧槽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所述第二引导槽和所述第二臂侧槽形成为相同形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坐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席装置具备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对所述工作台臂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而向上方施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33521 | 2018-02-27 | ||
JP2018033521A JP6634108B2 (ja) | 2018-02-27 | 2018-02-27 | 座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2734A CN110192734A (zh) | 2019-09-03 |
CN110192734B true CN110192734B (zh) | 2021-11-09 |
Family
ID=67751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41606.XA Active CN110192734B (zh) | 2018-02-27 | 2019-02-26 | 坐席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34108B2 (zh) |
CN (1) | CN1101927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73862A (zh) * | 2020-08-04 | 2020-11-03 | 青岛美莱轨道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靠背与座架联动式新型座椅 |
CN113247032B (zh) * | 2021-05-31 | 2023-01-20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轨道车辆座椅 |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46419A (en) * | 1975-04-21 | 1977-09-06 | Karl Schmitt | Swivel chair |
US5577802A (en) * | 1993-02-22 | 1996-11-26 | Cke Technologies, Inc. | Adjustable chair |
CN101065267A (zh) * | 2004-11-30 | 2007-10-31 |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 车辆用坐席构造 |
CN101130344A (zh) * | 2006-08-24 | 2008-02-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CN101134443A (zh) * | 2006-08-31 | 2008-03-05 | 岐阜车体工业株式会社 | 座椅滑轨滑动装置 |
CN101228999A (zh) * | 2007-01-22 | 2008-07-30 | 塞杜斯.斯托尔股份公司 | 带有可倾斜座面的椅子 |
CN102133003A (zh) * | 2011-01-30 | 2011-07-27 | 翁永联 | 一种无级倾仰调节的转椅结构 |
CN102341306A (zh) * | 2009-01-30 | 2012-02-01 | 新西兰航空公司 | 座椅布置、座椅单元、托盘桌以及座椅系统 |
JP2012050604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座席装置 |
JP2012254147A (ja) * | 2011-06-08 | 2012-12-27 |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座席装置 |
JP2014083934A (ja) * | 2012-10-23 | 2014-05-12 |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座席装置 |
CN104172766A (zh) * | 2014-08-06 | 2014-12-03 | 浙江多迪斯泰保健器材有限公司 | 多功能折叠按摩椅 |
CN204363482U (zh) * | 2014-12-09 | 2015-06-03 | 成都卓青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椅子 |
CN105102267A (zh) * | 2013-03-26 | 2015-11-25 | 艾科普里斯特 | 装备有诸如托盘的折叠元件的交通工具座椅 |
CN205524268U (zh) * | 2016-02-03 | 2016-08-31 | 吉林省金越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轨道客车座椅旋转移动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52753Y2 (ja) * | 1991-02-08 | 1995-12-06 | 天龍工業株式会社 | 方向可変座席におけるテーブルの自動収納構造 |
IT1306152B1 (it) * | 1999-06-02 | 2001-05-30 | Aviointeriors Spa | Poltrona con movimento a culla perfezionato, in particolare peraeromobili. |
NZ515698A (en) * | 2000-05-22 | 2003-03-28 | Miller Herman Inc | Office chair characterised by pivotal and slidable members for restricting forward and rearward movements |
US6669295B2 (en) * | 2001-11-21 | 2003-12-30 | B E Aerospace, Inc. | Passenger seat with low profile seat back recline locking assembly |
CH699172B1 (de) * | 2005-10-10 | 2010-01-29 | Degonda Rehab Sa | Rückenlehneneinheit für Sitzeinrichtungen, insbesondere für Roll- und Aufrichtrollstühle; Rollstuhl und Aufrichtrollstuhl. |
DE202007006762U1 (de) * | 2006-10-13 | 2008-02-14 | Bock 1 Gmbh & Co. Kg | Mechanik für einen Bürostuhl |
US7784862B2 (en) * | 2008-09-10 | 2010-08-31 | Be Aerospace, Inc. | Tray table assembly |
-
2018
- 2018-02-27 JP JP2018033521A patent/JP66341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2-26 CN CN201910141606.XA patent/CN1101927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46419A (en) * | 1975-04-21 | 1977-09-06 | Karl Schmitt | Swivel chair |
US5577802A (en) * | 1993-02-22 | 1996-11-26 | Cke Technologies, Inc. | Adjustable chair |
CN101065267A (zh) * | 2004-11-30 | 2007-10-31 |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 车辆用坐席构造 |
CN101130344A (zh) * | 2006-08-24 | 2008-02-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CN101134443A (zh) * | 2006-08-31 | 2008-03-05 | 岐阜车体工业株式会社 | 座椅滑轨滑动装置 |
CN101228999A (zh) * | 2007-01-22 | 2008-07-30 | 塞杜斯.斯托尔股份公司 | 带有可倾斜座面的椅子 |
CN102341306A (zh) * | 2009-01-30 | 2012-02-01 | 新西兰航空公司 | 座椅布置、座椅单元、托盘桌以及座椅系统 |
JP2012050604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座席装置 |
CN102133003A (zh) * | 2011-01-30 | 2011-07-27 | 翁永联 | 一种无级倾仰调节的转椅结构 |
JP2012254147A (ja) * | 2011-06-08 | 2012-12-27 |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座席装置 |
JP2014083934A (ja) * | 2012-10-23 | 2014-05-12 |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座席装置 |
CN105102267A (zh) * | 2013-03-26 | 2015-11-25 | 艾科普里斯特 | 装备有诸如托盘的折叠元件的交通工具座椅 |
CN104172766A (zh) * | 2014-08-06 | 2014-12-03 | 浙江多迪斯泰保健器材有限公司 | 多功能折叠按摩椅 |
CN204363482U (zh) * | 2014-12-09 | 2015-06-03 | 成都卓青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椅子 |
CN205524268U (zh) * | 2016-02-03 | 2016-08-31 | 吉林省金越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轨道客车座椅旋转移动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34108B2 (ja) | 2020-01-22 |
JP2019147478A (ja) | 2019-09-05 |
CN110192734A (zh) | 2019-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393968B1 (en) | Vehicle seat | |
JP5667807B2 (ja) | 車両用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 |
CN110192734B (zh) | 坐席装置 | |
JP5446138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EP2901894A1 (en) | Head rest | |
CN106256598B (zh) | 斜躺式儿童安全座椅 | |
WO2014192824A1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20130200673A1 (en) | Easy-entry vehicle seat with cover assembly | |
US6698835B2 (en) | Seat support mechanism of vehicles | |
CN114290969A (zh) | 座椅用桌子 | |
KR20090054691A (ko) | 차량용 엑티브 헤드레스트 어셈블리 | |
US20040169391A1 (en) | Retractable seats | |
JPS5914530A (ja) | シ−トのヘツドレスト装置 | |
JP2018177018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KR102174617B1 (ko) | 헤드레스트 어셈블리 및 그에 사용되는 위치설정 유닛과 편향 모듈 | |
JP2019147477A (ja) | 座席装置 | |
US20200238871A1 (en) | Headrest | |
CN110194083B (zh) | 坐席装置 | |
JP2022061569A (ja) | シート用テーブル | |
US8382185B2 (en) | Tilt-down vehicle seat | |
CN112140949A (zh) | 座椅的辅助座椅存放装置 | |
US20180086234A1 (en) | Vehicle seat device | |
JP426057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 |
KR20090131572A (ko) | 시트 높이 조절 연동형 슬라이딩 레버장치 | |
KR102419987B1 (ko) | 헤드레스트 모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