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2010B -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2010B
CN110192010B CN201880007250.4A CN201880007250A CN110192010B CN 110192010 B CN110192010 B CN 110192010B CN 201880007250 A CN201880007250 A CN 201880007250A CN 110192010 B CN110192010 B CN 110192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rd
advance
supply
hydraulic oil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72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2010A (zh
Inventor
满谷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92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2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2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2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Solenoid drive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26Oil control valves
    • F01L2001/34433Location oil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feeding circuit
    • F01L2001/34436Features or method for avoiding malfunction due to foreign matters in oil
    • F01L2001/3444Oil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56Locking in only one pos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53Locking means between driving and driven members
    • F01L2001/34469Lock movement parallel to camshaft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442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using hydraulic chambers with variable volume to transmit the rotating force
    • F01L2001/344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hydraulic means for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 F01L2001/34483Phaser return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250/00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 F01L2250/02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the camshaft being driven by cha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250/00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 F01L2250/04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the camshaft being driven by bel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250/00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 F01L2250/06Camshaft dr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ransmission means the camshaft being driven by g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门正时调整装置。滞后供给油路(RRs)经由工作油控制部(OC)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滞后室(201)连接。提前供给油路(RAs)经由工作油控制部(OC)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提前室(202)连接。排放油路(RRd、RAd)将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与油排出部(OD)连接。滞后供给单向阀(71)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工作油供给源(OS)侧,仅允许工作油从工作油供给源(OS)侧朝滞后室(201)侧流动。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工作油供给源(OS)侧,仅允许工作油从工作油供给源(OS)侧朝提前室(202)侧流动。

Description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基于2017年4月2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084387号,并将其记载内容援用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设置在将动力从内燃机的驱动轴传递到从动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对由从动轴开闭驱动的气门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为,在液压式的情况下,具备与驱动轴和从动轴中的一方连动地旋转的壳体、以及固定于驱动轴和从动轴中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叶片转子,通过朝在壳体内由叶片转子划分形成的滞后室和提前室中的一方供给工作油,由此使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朝滞后方向或者提前方向相对旋转。朝滞后室和提前室供给的上述工作油由工作油切换阀进行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763791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在工作油控制阀的下游、即工作油控制阀与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之间设置单向阀,抑制工作油朝上游侧倒流,即便在保持叶片转子相对于壳体的相位时,也能够朝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供给工作油。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中,在工作油控制阀与滞后室之间、以及工作油控制阀与提前室之间分别各设置一个、合计设置有两个单向阀。因此,对于将工作油控制阀与滞后室以及提前室连通的油路,需要在滞后室侧与提前室侧分别设置两个系统、合计设置四个系统。由此,在工作油控制阀中,需要将与滞后室连通的开口部以及与提前室连通的开口部分别各形成两个、合计形成四个开口部。因而,工作油控制阀的尺寸有可能在开口部的排列方向上变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的工作油控制部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本发明为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对内燃机的气门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具备相位转换部、工作油供给源、工作油控制部、油排出部、滞后供给油路、提前供给油路、排放油路、滞后供给单向阀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
相位转换部具有滞后室以及提前室。
工作油供给源朝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供给工作油。
工作油控制部对从工作油供给源朝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供给的工作油进行控制。
油排出部排出来自滞后室或者提前室的工作油。
滞后供给油路经由工作油控制部将工作油供给源与滞后室连接。
提前供给油路经由工作油控制部将工作油供给源与提前室连接。
排放油路将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与油排出部连接。
滞后供给单向阀在滞后供给油路中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的工作油供给源侧,仅允许工作油从工作油供给源侧朝滞后室侧流动。
提前供给单向阀在提前供给油路中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的工作油供给源侧,仅允许工作油从工作油供给源侧朝提前室侧流动。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滞后侧、提前侧分别设置滞后供给单向阀、提前供给单向阀,由此抑制工作油朝工作油供给源侧倒流,即便在保持相位转换部的相位时,也能够朝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供给工作油。即,在相位转换部的相位保持时,能够保持工作油朝滞后室以及提前室的供给状态,抑制由于空气被吸入到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中而产生的相位转换部的相位紊乱。
此外,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滞后供给单向阀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的上游侧,由此对于工作油控制部的下游侧、即工作油控制部与滞后室以及提前室之间的油路,能够在滞后室侧与提前室侧分别设为一个系统、合计为两个系统。因此,对于形成于工作油控制部的开口部,能够在与滞后室之间以及在与提前室之间分别各设为一个、合计为两个。由此,能够在开口部的排列方向上减小工作油控制部的尺寸。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下述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附图为: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工作油控制阀的截面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滞后供给单向阀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工作油控制阀的截面图,且是阀柱处于行程区间的一方的端部时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示意图,且是阀柱处于行程区间的一方的端部时的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工作油控制阀的截面图,且是阀柱处于行程区间的中间位置时的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示意图,且是阀柱处于行程区间的中间位置时的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工作油控制阀的截面图,且是阀柱处于行程区间的另一方的端部时的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示意图,且是阀柱处于行程区间的另一方的端部时的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阀柱的位置与各油路的开口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阀柱的位置与各油路的开口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工作油控制阀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截面图;
图1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簧片阀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示意图,且是阀柱处于行程区间的一方的端部时的图;
图1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滞后供给单向阀的展开图;
图2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滞后供给单向阀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的滞后供给单向阀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此外,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起到相同或者同样的作用效果。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2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通过使凸轮轴3相对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的曲轴2的旋转相位变化,由此对凸轮轴3所开闭驱动的进气门4或者排气门5中的进气门4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设置于从曲轴2到凸轮轴3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曲轴2对应于“驱动轴”。凸轮轴3对应于“从动轴”。进气门4、排气门5对应于“气门”。
基于图1、图2对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构成进行说明。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具备相位转换部PC、工作油供给源OS、工作油控制部OC、油排出部OD、滞后供给油路RRs、提前供给油路RAs、作为排放油路的滞后排放油路RRd及提前排放油路RAd、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等。
相位转换部PC具有壳体20以及叶片转子30。
壳体20具有齿轮部21以及外壳22。外壳22具有筒部221、以及板部222、223。筒部221形成为筒状。板部222以堵塞筒部221的一端的方式与筒部221一体地形成。板部223以堵塞筒部221的另一端的方式设置。由此,在壳体20的内侧形成有空间200。板部223通过螺栓12固定于筒部221。齿轮部21形成于板部223的外缘部。
板部223与凸轮轴3的端部嵌合。凸轮轴3将壳体20支承为能够旋转。链条6卷挂于齿轮部21与曲轴2。齿轮部21与曲轴2连动地旋转。
外壳22形成从筒部221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隔壁部23。在外壳22的板部222的中央形成有朝外壳22外侧的空间开口的开口部24。开口部24相对于叶片转子30位于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位置。
叶片转子30具有凸台31以及多个叶片32。凸台31为筒状,固定于凸轮轴3的端部。叶片32从凸台31朝径向外侧向各隔壁部23之间突出。壳体20内侧的空间200由叶片32分隔成滞后室201与提前室202。即,壳体20在与叶片转子30之间形成有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滞后室201相对于叶片32位于周向的一方。提前室202相对于叶片32位于周向的另一方。叶片转子30根据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液压,相对于壳体20朝滞后方向或者提前方向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油控制部OC是工作油控制阀11。工作油控制阀11具备套筒400、阀柱60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油控制阀11设置于壳体20以及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参照图1、图2)。即,工作油控制阀11被设置成,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20的内侧。
套筒400具有外套筒40以及内套筒50。
外套筒40例如由包含铁在内的硬度比较高的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外套筒40的内周壁形成为大致圆筒面状。
如图3所示,在外套筒40的一方的端部的外周壁上形成有螺纹部41。在外套筒40的另一方的端部侧形成有从外周壁朝径向外侧呈环状延伸的卡止部49。
在凸轮轴3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侧的端部形成有轴孔部100、以及供给孔部101。轴孔部100形成为,从凸轮轴3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侧的端面的中央沿着凸轮轴3的轴向延伸。供给孔部101形成为,从凸轮轴3的外壁朝径向内侧延伸并与轴孔部100连通。
在凸轮轴3的轴孔部100的内壁上形成有能够与外套筒40的螺纹部41螺纹结合的轴侧螺纹部110。
外套筒40在叶片转子30的凸台31的内侧通过,并以螺纹部41与凸轮轴3的轴侧螺纹部110结合的方式固定于凸轮轴3。此时,卡止部49卡止叶片转子30的凸台31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的端面。由此,叶片转子30以被凸轮轴3与卡止部49夹入的方式固定于凸轮轴3。如此,外套筒40设置于叶片转子30的中央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油供给源OS是液压泵8。此外,油排出部OD是油底壳7。液压泵8与供给孔部101连接。液压泵8汲取贮存于油底壳7的工作油,并朝供给孔部101供给。由此,工作油流入轴孔部100。
内套筒50例如由包含铝在内的硬度比较低的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即,内套筒50由硬度比外套筒40低的材料形成。内套筒50的内周壁以及外周壁形成为大致圆筒面状。内套筒50的表面被实施铝阳极化等表面硬化处理,且在表面上具有硬度比母材高的表面层。
如图3所示,内套筒50以外周壁与外套筒40的内周壁嵌合的方式设置于外套筒40的内侧。内套筒50相对于外套筒40不能够相对移动。
在内套筒50的一端设置有套筒密封部51。套筒密封部51堵塞内套筒50的一端。
阀柱60例如由金属形成为大致圆筒状。
阀柱60以外周壁相对于内套筒50的内周壁进行滑动,并能够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内套筒50的内侧。
在阀柱60的一端设置有阀柱密封部62。阀柱密封部62堵塞阀柱60的一端。
在内套筒50内侧的套筒密封部51与阀柱60的另一端之间形成有容积可变空间Sv。在阀柱60相对于内套筒50沿着轴向移动时,容积可变空间Sv的容积变化。即,套筒密封部51在与阀柱60之间形成容积变化的容积可变空间Sv。
在容积可变空间Sv中设置有弹簧63。弹簧63是所谓的螺旋弹簧,一端与套筒密封部51抵接,另一端与阀柱60的另一端抵接。弹簧63将阀柱60朝与套筒密封部51相反侧施力。
在外套筒40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卡止部59。卡止部59形成为有底筒状,以外周壁与外套筒40的内周壁嵌合的方式设置。在卡止部59的底部的中央形成有孔部,阀柱密封部62位于该孔部的内侧。
卡止部59能够通过底部来卡止阀柱60的一端。卡止部59限制阀柱60向阀柱60的与套筒密封部51相反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阀柱60从内套筒50的内侧脱落。
阀柱60能够沿着轴向从与卡止部59抵接的位置移动至与套筒密封部51抵接的位置。即,从与卡止部59抵接的位置(参照图3、图6)到与套筒密封部51抵接的位置(参照图10),为能够相对于套筒400移动的范围。以下,将该阀柱60的能够移动范围称作“行程区间”。
如图3所示,内套筒50的套筒密封部51侧的端部的外径形成得小于外套筒40的内径。由此,在内套筒50的套筒密封部51侧的端部的外周壁与外套筒40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空间即筒状空间St1。
此外,在内套筒50上形成有环状凹部Ht。环状凹部Ht形成为,从内套筒50的外周壁的与卡止部49对应的位置朝径向内侧呈环状凹陷。由此,在环状凹部Ht与外套筒40的内周壁之间形成有环状的空间即环状空间St2。
此外,在内套筒50上形成有流路槽部52。流路槽部52形成为,从内套筒50的外周壁朝径向内侧凹陷且沿着内套筒50的轴向延伸。流路槽部52形成轴向供给油路RsA。即,轴向供给油路RsA形成为,在外套筒40与内套筒50的界面T1中沿着套筒400的轴向延伸。轴向供给油路RsA的一端与筒状空间St1连接,另一端与环状空间St2连接。
此外,在内套筒50上形成有限制槽部511、512。限制槽部511形成为,从内套筒50的内周壁的与筒状空间St1的端部对应的位置朝径向外侧呈环状凹陷。限制槽部512形成为,从内套筒50的内周壁的与环状凹部Ht对应的位置朝径向外侧呈环状凹陷。
套筒400具有滞后供给开口部ORs、提前供给开口部OAs、滞后开口部OR、以及提前开口部OA。
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内套筒50的限制槽部511与筒状空间St1以及轴向供给油路RsA连接。另外,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在内套筒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内套筒50的限制槽部512与环状空间St2以及轴向供给油路RsA连接。另外,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在内套筒5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滞后开口部OR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内套筒50的内侧空间与外套筒40的外侧空间连接。另外,滞后开口部OR在套筒40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滞后开口部OR经由滞后油路301与滞后室201连通。
提前开口部OA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内套筒50的内侧空间与外套筒40的外侧空间连接。提前开口部OA相对于滞后开口部OR形成于卡止部49侧。另外,提前开口部OA在套筒40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提前开口部OA经由提前油路302与提前室202连通。
阀柱60具有滞后供给凹部HRs、滞后排放凹部HRd、提前排放凹部HAd、提前供给凹部HAs,以及排放开口部Od1、Od2。
滞后供给凹部HRs、滞后排放凹部HRd、提前排放凹部HAd、以及提前供给凹部HAs分别以从阀柱60的外周壁朝径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为环状。滞后供给凹部HRs、滞后排放凹部HRd、提前排放凹部Had、以及提前供给凹部HAs形成为,依次在阀柱60的轴向上排列。此外,滞后排放凹部HRd与提前排放凹部HAd一体地形成。滞后排放凹部HRd以及提前排放凹部HAd在与内套筒50的内周壁之间形成特定空间Ss。即,阀柱60在与套筒400之间形成特定空间Ss。
排放开口部Od1形成为,将阀柱60的内侧空间与滞后排放凹部HRd以及提前排放凹部HAd、即特定空间Ss连通。排放开口部Od2形成为,在阀柱60的阀柱密封部62侧的端部将内侧空间与外侧空间连通。另外,排放开口部Od1、Od2分别在阀柱6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
滞后供给油路RRs经由工作油控制阀11将液压泵8与滞后室201连接。提前供给油路RAs经由工作油控制阀11将液压泵8与提前室202连接。作为排放油路的滞后排放油路RRd将滞后室201与油底壳7连接。作为排放油路的提前排放油路RAd将提前室202与油底壳7连接。
滞后供给油路RRs经由供给孔部101、轴孔部100、筒状空间St1、轴向供给油路RsA、滞后供给开口部ORs、限制槽部511、滞后供给凹部HRs、滞后开口部OR、以及滞后油路301,将液压泵8与滞后室201连接。
提前供给油路RAs经由供给孔部101、轴孔部100、筒状空间St1、轴向供给油路RsA、提前供给开口部OAs、限制槽部512、提前供给凹部HAs、提前开口部OA、以及提前油路302,将液压泵8与提前室202连接。
滞后排放油路RRd经由滞后油路301、滞后开口部OR、滞后排放凹部HRd、以及排放开口部Od1、Od2,将滞后室201与油底壳7连接。
提前排放油路RAd经由提前油路302、提前开口部OA、提前排放凹部HAd、以及排放开口部Od1、Od2,将提前室202与油底壳7连接。
如此,滞后供给油路RRs、提前供给油路RAs、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一部分形成于工作油控制阀11的内部。
在阀柱60与卡止部59抵接时(参照图3、图6、图7)、即在阀柱60位于行程区间的一方的端部时,阀柱60打开滞后开口部OR,因此,液压泵8经由滞后供给油路RRs的供给孔部101、轴孔部100、筒状空间St1、轴向供给油路RsA、滞后供给开口部ORs、限制槽部511、滞后供给凹部HRs、滞后开口部OR、以及滞后油路301而与滞后室201连通。由此,能够从液压泵8经由滞后供给油路RRs朝滞后室201供给工作油。
此外,此时,提前室202经由提前排放油路RAd的提前油路302、提前开口部OA、提前排放凹部HAd、以及排放开口部Od1、Od2而与油底壳7连通。由此,能够从提前室202经由提前排放油路RAd朝油底壳7排出工作油。
在阀柱60位于卡止部59与套筒密封部51之间时(参照图8、图9)、即在阀柱60位于行程区间的中间时,液压泵8经由提前供给油路RAs的供给孔部101、轴孔部100、筒状空间St1、轴向供给油路RsA、提前供给开口部OAs、限制槽部512、提前供给凹部HAs、提前开口部OA、以及提前油路302而与提前室202连通。另外,此时,通过滞后供给油路RRs将液压泵8与滞后室201连通。由此,能够从液压泵8经由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提前供给油路RAs朝滞后室201、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但是,由于通过阀柱60将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关闭、即切断,因此不会从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朝油底壳7排出工作油。
在阀柱60与套筒密封部51抵接时(参照图10、图11)、即在阀柱60位于行程区间的另一方的端部时,滞后室201经由滞后排放油路RRd的滞后油路301、滞后开口部OR、滞后排放凹部HRd、以及排放开口部Od1、Od2而与油底壳7连通。另外,此时,通过提前供给油路RAs将液压泵8与提前室202连通。由此,能够从滞后室201经由滞后排放油路RRd朝油底壳7排出工作油,并且能够从液压泵8经由提前供给油路RAs朝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
在外套筒40的套筒密封部51侧的端部的内侧、即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提前供给油路RAs的中途设置有过滤器58。过滤器58例如是圆板状的网格。过滤器58能够捕集工作油中包含的杂质。因此,能够抑制杂质朝过滤器58的下游侧、即与液压泵8相反侧流动。
滞后供给单向阀71例如通过将长方形的金属薄板以长边方向沿着周向的方式弯曲而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图5是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立体图。
滞后供给单向阀71具有重叠部700。
重叠部700形成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的一方的端部。重叠部700形成为,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径向外侧重叠(参照图5)。
滞后供给单向阀71设置于限制槽部511。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在限制槽部511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相对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设置于内套筒50的径向内侧。滞后供给单向阀71设置于限制槽部511,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未流动工作油的状态、即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重叠部700成为与周向的另一方的端部重叠的状态。
当工作油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侧朝滞后供给凹部HRs侧流动时,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外周壁被工作油推压而朝径向内侧收缩、即内径缩小的方式变形。由此,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外周壁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分离,工作油能够经由滞后供给单向阀71朝滞后供给凹部HRs侧流动。此时,重叠部700成为在扩大重叠部700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重叠范围的长度的同时维持一部分重叠的状态的状态。
当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流量成为规定值以下时,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朝径向外侧扩展、即内径扩大的方式变形。进而,在工作油从滞后供给凹部HRs侧朝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侧流动的情况下,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内周壁被工作油朝径向外侧推压,并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抵接。由此,能够限制工作油从滞后供给凹部HRs侧朝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侧流动。
如此,滞后供给单向阀71作为止回阀发挥功能,能够允许工作油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侧朝滞后供给凹部HRs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滞后供给凹部HRs侧朝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侧流动。即,滞后供给单向阀71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相对于工作油控制阀11的阀柱60设置于液压泵8侧,仅允许工作油从液压泵8侧朝滞后室201侧流动。
提前供给单向阀72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相同,例如通过将长方形的金属薄板以长边方向沿着周向的方式弯曲而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构成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相同,因此省略详细构成的说明。
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限制槽部512。提前供给单向阀72以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在限制槽部512中。提前供给单向阀72相对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设置于内套筒50的径向内侧。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限制槽部512,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未流动工作油的状态、即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重叠部700成为与周向的另一方的端部重叠的状态。
在工作油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侧朝提前供给凹部HAs侧流动时,提前供给单向阀72以外周壁被工作油推压而朝径向内侧收缩、即内径缩小的方式变形。由此,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外周壁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分离,工作油能够经由提前供给单向阀72朝提前供给凹部HAs侧流动。此时,重叠部700成为在扩大重叠部700与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另一方的端部的重叠范围的长度的同时维持一部分重叠的状态的状态。
当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流动的工作油的流量成为规定值以下时,提前供给单向阀72以朝径向外侧扩展、即内径扩大的方式变形。进而,在工作油从提前供给凹部HAs侧朝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侧流动的情况下,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内周壁被工作油朝径向外侧推压,并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抵接。由此,能够限制工作油从提前供给凹部HAs侧朝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侧流动。
如此,提前供给单向阀72作为止回阀发挥功能,能够允许工作油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侧朝提前供给凹部HAs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提前供给凹部HAs侧朝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侧流动。即,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相对于工作油控制阀11的阀柱60设置于液压泵8侧,并仅允许工作油从液压泵8侧朝提前室202侧流动。
限制槽部511、512分别限制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轴向上的移动。
如图4所示,在内套筒50上形成有5个提前供给开口部OAs。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形成在内套筒50的周向的整个范围中的大致一半的范围内。即,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偏靠内套筒50的周向上的特定部位而形成。因此,在工作油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侧朝提前供给凹部HAs侧流动时,提前供给单向阀72被工作油朝限制槽部512的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相反侧推压。由此,能够抑制提前供给单向阀72从限制槽部512脱落。因而,限制槽部512能够维持限制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轴向上的移动的功能。
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相同,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在内套筒50上也形成有5个。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形成在内套筒50的周向的整个范围中的大致一半的范围内。即,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偏靠内套筒50的周向上的特定部位而形成。因此,在工作油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侧朝滞后供给凹部HRs侧流动时,滞后供给单向阀71被工作油朝限制槽部511的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相反侧推压。由此,能够抑制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从限制槽部511脱落。因而,限制槽部511能够维持限制滞后供给单向阀71在轴向上的移动的功能。
在阀柱60的与凸轮轴3相反侧设置有线性螺线管9。线性螺线管9被设置为与阀柱密封部62抵接。线性螺线管9通过通电而经由阀柱密封部62克服弹簧63的施加力将阀柱60朝凸轮轴3侧按压。由此,阀柱60在行程区间中相对于套筒400的轴向位置变化。
容积可变空间Sv与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连通。因此,容积可变空间Sv经由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排放开口部Od2朝大气开放。由此,能够使容积可变空间Sv的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阀柱60在轴向上的移动。
其次,基于图6~12对由阀柱60相对于套筒400的位置而引起的工作油的流动变化进行说明。
在图12中,横轴的阀柱行程与阀柱60离卡止部59的距离相对应。阀柱行程是按照s0、s1、s2、s3、s4、s5、s6的顺序变大的值。此处,阀柱行程s1对应于阀柱60与卡止部59抵接时的距离,阀柱行程s3对应于阀柱60位于卡止部59与套筒密封部51之间时的距离,阀柱行程s6对应于阀柱60与套筒密封部51抵接时的距离。此外,从阀柱行程s0到s6与“行程区间”相对应。
在图12中,纵轴的开口面积与各油路的开口面积相对应。此处,所谓“开口面积”意味着各油路中的最小的开口面积、即流路面积。在图12中,滞后供给油路RRs的开口面积用SRs表示,提前排放油路RAd的开口面积用SAd表示,提前供给油路RAs的开口面积用SAs表示,滞后排放油路RRd的开口面积用SRd表示。
如图6、图7所示,在阀柱60与卡止部59抵接时、即在阀柱60位于行程区间的一方的端部时(图12的s0),工作油从液压泵8经由滞后供给油路RRs朝滞后室201供给。此外,此时,工作油从提前室202经由提前排放油路RAd朝油底壳7排出。此时的SRs、SAd、SAs、SRd如图12的阀柱行程s0所示。即,此时,SRs大于0,SAd大于0且小于SRd,SAs以及SRd为0。
如图8、图9所示,在阀柱60位于卡止部59与套筒密封部51之间时、即在阀柱60位于行程区间的中间时(图12的s3),工作油从液压泵8经由滞后供给油路RRs朝滞后室201供给。此外,此时,工作油从液压泵8经由提前供给油路RAs朝提前室202供给。此时的SRs、SAd、SAs、SRd如图12的阀柱行程s3所示。即,此时,SRs大于0,SAd为0,SAs大于0且与SRs相同,SRd为0。
如图10、图11所示,在阀柱60与套筒密封部51抵接时、即在阀柱60位于行程区间的另一方的端部时(图12的s6),工作油从液压泵8经由提前供给油路RAs朝提前室202供给。此外,此时,工作油从滞后室201经由滞后排放油路RRd朝油底壳7排出。此时的SRs、SAd、SAs、SRd如图12的阀柱行程s6所示。即,此时,SRs以及SAd为0,SAs大于0,SRd大于0且小于SAs。
如图12所示,在阀柱行程s2~s4中,SAd以及SRd为0。此时,阀柱60关闭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双方而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将此时的行程区间设为“相位保持区间”。
此外,在阀柱行程s1~s5中,SRs以及SAs大于0。此时,阀柱60打开滞后开口部OR以及提前开口部OA的双方,能够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双方供给工作油。将此时的行程区间设为“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
此外,在阀柱行程s1~s2中,SRs、SAd、SAs大于0。此时,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与提前排放油路RAd连通。将此时的行程区间设为“提前供给排放区间”。
此外,在阀柱行程s4~s5中,SRs、SRd、SAs大于0。此时,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与滞后排放油路RRd连通。将此时的行程区间设为“滞后供给排放区间”。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柱60在相对于套筒400的能够移动范围即行程区间(s0~s6)中,具有关闭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双方而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的“相位保持区间(s2~s4)”、以及至少在相位保持区间中打开滞后开口部OR以及提前开口部OA的双方的“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s1~s5)”。
此外,阀柱60在行程区间中,具有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与提前排放油路RAd连通的“提前供给排放区间(s1~s2)”、以及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与滞后排放油路RRd连通的“滞后供给排放区间(s4~s5)”。
另外,“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s1~s5)”的长度被设定为比“相位保持区间(s2~s4)”的长度长。
本实施方式还具备锁定销33(参照图1、图2)。锁定销33形成为有底圆筒状,以能够沿着轴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收纳在形成于叶片32的收纳孔部321中。在锁定销33的内侧设置有弹簧34。弹簧34将锁定销33朝外壳22的板部222侧施力。在外壳22的板部222的叶片32侧形成有嵌入凹部25。
在叶片转子30相对于壳体20位于最滞后位置时,锁定销33能够嵌入到嵌入凹部25中。在锁定销33嵌入到嵌入凹部25中时,限制叶片转子30相对于壳体20的相对旋转。另一方面,在锁定销33未嵌入到嵌入凹部25中时,允许叶片转子30相对于壳体20的相对旋转。
在叶片32的锁定销33与提前室202之间形成有与提前室202连通的销控制油路304(参照图2)。从提前室202流入销控制油路304的工作油的压力在锁定销33克服弹簧34的施加力而从嵌入凹部25拔出的方向上起作用。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中,当朝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时,工作油流入销控制油路304,锁定销33从嵌入凹部25拔出,成为允许叶片转子30相对于壳体20相对旋转的状态。
其次,对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为,通过线性螺线管9的驱动来按压工作油控制阀11的阀柱60,使工作油控制阀11工作到如下状态:将液压泵8与滞后室201连接,并且将提前室202与油底壳7连接的第1工作状态;将液压泵8与提前室202连接,并且将滞后室201与油底壳7连接的第2工作状态;以及将液压泵8与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连接,并且将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与油底壳7之间切断,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的相位保持状态。
在第1工作状态下,经由滞后供给油路RRs朝滞后室201供给工作油,并且经由提前排放油路RAd从提前室202朝油底壳7返回工作油。在第2工作状态下,经由提前供给油路RAs朝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并且经由滞后排放油路RRd从滞后室201朝油底壳7返回工作油。在相位保持状态下,经由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提前供给油路RAs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并且限制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工作油的排出。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为,在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比目标值靠提前侧的情况下,使工作油控制阀11成为第1工作状态。由此,叶片转子30相对于壳体20朝滞后方向相对旋转,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朝滞后侧变化。
此外,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为,在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比目标值靠滞后侧的情况下,使工作油控制阀11成为第2工作状态。由此,叶片转子30相对于壳体20朝提前方向相对旋转,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朝提前侧变化。
此外,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为,在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与目标值一致的情况下,使工作油控制阀11成为相位保持状态。由此,保持凸轮轴3的旋转相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工作油控制阀11为相位保持状态时、即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时,也能够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即,在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保持时,能够保持工作油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供给状态,并能够抑制由于空气被吸入到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中而产生的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紊乱。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为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对发动机1的进气门4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其具备相位转换部PC、工作油供给源OS、工作油控制部OC、油排出部OD、滞后供给油路RRs、提前供给油路RAs、滞后排放油路RRd、提前排放油路RAd、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
相位转换部PC具有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
工作油供给源OS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
工作油控制部OC对从液压泵8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供给的工作油进行控制。
油排出部OD排出来自滞后室201或者提前室202的工作油。
滞后供给油路RRs经由工作油控制部OC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滞后室201连接。
提前供给油路RAs经由工作油控制部OC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提前室202连接。
滞后排放油路RRd、提前排放油路RAd将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与油排出部OD连接。
滞后供给单向阀71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工作油供给源OS侧,仅允许工作油从工作油供给源OS侧朝滞后室201侧流动。
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工作油供给源OS侧,仅允许工作油从工作油供给源OS侧朝提前室202侧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滞后侧、提前侧分别设置滞后供给单向阀71、提前供给单向阀72,由此,能够抑制工作油朝工作油供给源OS侧倒流,即便在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时也能够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即,在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保持时,能够保持工作油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供给状态,抑制由于空气被吸入到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中而产生的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紊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上游侧、即工作油供给源OS侧,由此对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下游侧、即工作油控制部OC与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之间的油路,能够在滞后室201侧与提前室202侧分别设为一个系统、合计设为两个系统。因此,对于形成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开口部,能够在与滞后室201之间以及在与提前室202之间分别各设为一个、合计设为两个(滞后开口部OR、提前开口部OA)。由此,能够在开口部的排列方向上减小工作油控制部OC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作油控制部OC具有筒状的套筒400以及设置于套筒400内侧的阀柱60。
套筒400具有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与工作油供给源OS连通的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与工作油供给源OS连通的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与滞后室201连通的滞后开口部OR、以及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与提前室202连通的提前开口部OA。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形成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开口部,能够在与滞后室201之间以及在与提前室202之间分别各设为一个、合计设为两个(滞后开口部OR、提前开口部OA),且在与工作油供给源OS之间在滞后侧与提前侧各设为一个、合计设为两个(滞后供给开口部ORs、提前供给开口部OAs)。由此,能够减少形成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开口部的数量,能够在开口部的排列方向上减小工作油控制部OC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放油路包括将滞后室201与油排出部OD连接的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将提前室202与油排出部OD连接的提前排放油路RAd。
阀柱60在相对于套筒400的能够移动范围即行程区间中,具有关闭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双方而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的相位保持区间、以及至少在相位保持区间中打开滞后开口部OR以及提前开口部OA的双方的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因此,至少在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时,能够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双方供给工作油。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于空气被吸入到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中而产生的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紊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柱60在行程区间中具有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与提前排放油路RAd连通的提前供给排放区间以及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与滞后排放油路RRd连通的滞后供给排放区间。因此,能够将相位保持区间的整个范围设为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由此,在关闭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而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时,能够始终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双方供给工作油。因而,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紊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400具有外套筒40以及设置于外套筒40内侧的内套筒50。
在外套筒40与内套筒50的界面T1上形成有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连接的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连通的提前供给油路RAs。因此,能够在套筒400内容易地形成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提前供给油路RAs。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内侧。因此,能够在工作油控制部OC的内侧使滞后供给油路RRs与提前供给油路RAs分支,减少形成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开口部的数量。此外,通过将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内侧,由此能够减小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整体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形成为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构成简单,并且能够省空间地配置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能够减少工作油的压力损失。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筒400具有限制槽部511、512,该限制槽部511、512形成为沿着径向凹陷,能够限制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轴向上的移动。
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以及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偏靠于套筒400的周向上的特定部位而形成。因此,在工作油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侧朝限制槽部511侧流动时,滞后供给单向阀71被工作油朝限制槽部511的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相反侧按压。由此,能够抑制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从限制槽部511脱落。此外,在工作油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侧朝限制槽部512侧流动时,提前供给单向阀72被工作油朝限制槽部512的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相反侧按压。由此,能够抑制提前供给单向阀72从限制槽部512脱落。因而,限制槽部511、512能够维持限制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轴向上的移动的功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具备壳体20。
壳体20形成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即,壳体20是相位转换部PC的一部分。
工作油控制部OC被设置成,至少一部分位于壳体20的内侧。因此,能够将相位转换部PC与工作油控制部OC设置为一体,能够抑制从工作油控制部OC到相位转换部PC为止的工作油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紧凑地构成。
(第2实施方式)
基于图13对第2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物理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但基于阀柱60的行程使各油路连通的方法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13所示,在阀柱行程s1~s5中,SAd以及SRd为0。此时,阀柱60关闭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双方而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将此时的行程区间设为“相位保持区间”。
此外,在阀柱行程s2~s4中,SRs以及SAs大于0。此时,阀柱60打开滞后开口部OR以及提前开口部OA的双方,能够朝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的双方供给工作油。将此时的行程区间设为“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阀柱60在相对于套筒400的能够移动范围即行程区间(s0~s6)中,具有关闭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双方而保持相位转换部PC的相位的“相位保持区间(s1~s5)”、以及至少在相位保持区间中打开滞后开口部OR以及提前开口部OA的双方的“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s2~s4)”。
另外,“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s2~s4)”的长度被设定得比“相位保持区间(s1~s5)”的长度短。
第2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的长度被设定得比相位保持区间的长度短。因此,能够抑制滞后供给油路RRs或者提前供给油路RAs与滞后排放油路RRd或者提前排放油路RAd连通而工作油朝油底壳7侧的泄漏量增大。
(第3实施方式)
图14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3实施方式的工作油控制阀11的构成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3实施方式中,外壳22的筒部221与板部222分体形成。齿轮部21在筒部221的板部223侧的端部的径向外侧与筒部221一体地形成。嵌入凹部25形成于板部223的叶片转子30侧。弹簧34将锁定销33朝板部223侧施力。
本实施方式还具备卡合销13、衬套14、中间部件15以及延迟弹簧16。
卡合销13以从板部222朝与筒部221相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板部222的外缘部。衬套14形成为环状,并以夹入在叶片转子30与套筒400的卡止部49之间的方式设置。中间部件15形成为环状,并以夹入在叶片转子30与凸轮轴3之间的方式设置。
延迟弹簧16例如通过卷绕由铁或者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线材而形成为螺旋状。延迟弹簧16的一端与卡合销13卡合,另一端与衬套14卡合。延迟弹簧16将叶片转子30相对于壳体20朝提前方向施力。此处,延迟弹簧16的施加力被设定为大于在凸轮轴3的旋转时从凸轮轴3作用于叶片转子30的变动扭矩的平均值(滞后方向)。因此,在未朝各滞后室201以及各提前室202供给工作油的状态下,叶片转子30由延迟弹簧16朝提前方向施力,并被按压于最提前位置。
如图15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套筒400未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被分割成外套筒40以及内套筒50,而形成为一个筒状的部件。
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套筒400的限制槽部511与套筒400的外侧空间连接。另外,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在套筒40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滞后供给开口部ORs经由形成于凸轮轴3、中间部件15以及叶片转子30的滞后油路305与液压泵8连接。
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套筒400的限制槽部512与套筒400的外侧空间连接。另外,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在套筒40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提前供给开口部OAs经由形成于凸轮轴3、中间部件15、叶片转子30以及衬套14的提前油路306与液压泵8连接。
滞后开口部OR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套筒400的内侧空间与外侧空间连接。另外,滞后开口部OR在套筒40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滞后开口部OR经由形成于叶片转子30的滞后油路301与滞后室201连通。
提前开口部OA形成为。沿着套筒400的径向延伸并将套筒400的内侧空间与外侧空间连接。另外,提前开口部OA在套筒400的周向上形成有多个。提前开口部OA经由形成于叶片转子30的提前油路302与提前室202连通。
滞后供给油路RRs经由供给孔部101、滞后油路305、滞后供给开口部ORs、限制槽部511、滞后供给凹部HRs、滞后开口部OR、以及滞后油路301将液压泵8与滞后室201连接。
提前供给油路RAs经由供给孔部101、提前油路306、提前供给开口部OAs、限制槽部512、提前供给凹部HAs、提前开口部OA、以及提前油路302将液压泵8与提前室202连接。
滞后排放油路RRd经由滞后油路301、滞后开口部OR、滞后排放凹部HRd、以及排放开口部Od1、Od2将滞后室201与油底壳7连接。
提前排放油路RAd经由提前油路302、提前开口部OA、提前排放凹部HAd、以及排放开口部Od1、Od2将提前室202与油底壳7连接。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400上形成有将液压泵8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连接的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在与滞后供给油路RRs不同的位置上将油底壳7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连接的提前供给油路RAs。此外,滞后供给油路RRs、提前供给油路RAs、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提前排放油路Rad的一部分形成在工作油控制阀11的内部。
滞后供给单向阀71设置于限制槽部511。即,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滞后供给单向阀71在滞后供给油路RRs中相对于工作油控制阀11的阀柱60设置于液压泵8侧,仅允许工作油从液压泵8侧朝滞后室201侧流动。
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限制槽部512。即,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提前供给油路RAs中相对于工作油控制阀11的阀柱60设置于液压泵8侧,仅允许工作油从液压泵8侧朝提前室202侧流动。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套筒400上未设置套筒密封部51。此外,轴孔部100朝大气开放。因此,容积可变空间Sv经由排放开口部Od2、轴孔部100朝大气开放。
第3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套筒400中形成有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滞后供给开口部ORs连接的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在与滞后供给油路RRs不同的位置上将工作油供给源OS与提前供给开口部OAs连接的提前供给油路RAs。因此,无需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将套筒400分割成外套筒40与内套筒50,就能够在套筒400中形成滞后供给油路RRs以及提前供给油路RAs。由此,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第4实施方式)
图16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第4实施方式的滞后供给单向阀71、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构成等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
第4实施方式还具备簧片阀70。
如图17所示,簧片阀70例如由金属薄板形成为环状。簧片阀70具有两个开口部702、两个支承部703以及两个阀部701。
开口部702形成为沿着板厚方向贯穿簧片阀70。支承部703形成为从开口部702的内缘部朝向开口部702的中央延伸。阀部701形成为圆形,以与支承部703的前端部连接的方式与支承部703一体地形成。支承部703支承阀部701。簧片阀70的阀部701以及支承部703能够弹性变形。
两个阀部701中的一方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对应。两个阀部701中的另一方与提前供给单向阀72对应。
簧片阀70以夹入在叶片转子30与中间部件15之间的方式设置。此处,簧片阀70被设置为,滞后供给单向阀71与滞后油路305对应,提前供给单向阀72与提前油路306对应。
如此,簧片阀70设置在壳体20的内侧且是工作油控制阀11的外侧(参照图16、图18)。簧片阀70通过阀部701以及支承部703弹性变形,由此允许工作油从液压泵8侧朝工作油控制阀11侧流动,并限制工作油从工作油控制阀11侧朝液压泵8侧流动。即,簧片阀70仅允许工作油从液压泵8侧朝工作油控制阀11侧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形成于未设置在工作油控制阀11内侧、而设置在工作油控制阀11外侧的一个簧片阀70(参照图16、图18)。
第4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工作油控制部OC的外侧。因此,能够使工作油控制部OC的内部形状简单,并且能够将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容易地组装到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
此外,本实施方式具备壳体20以及簧片阀70。
壳体20形成有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即,壳体20是相位转换部PC的一部分。
簧片阀70设置于壳体20的内侧,仅允许工作油从工作油供给源OS侧朝工作油控制部OC侧流动。
通过将簧片阀70设置于壳体20的内侧,由此能够将簧片阀70与壳体20一体地进行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及提前供给单向阀72形成于一个簧片阀70。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个数。
(第5实施方式)
基于图19、图20对第5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滞后供给单向阀71、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形状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滞后供给单向阀71例如通过将长方形的金属薄板以长边方向沿着周向的方式弯曲而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图19是将滞后供给单向阀71展开了的图。图20是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轴向的中间位置的截面图。
在第5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具有重叠部700、开口部702、支承部703以及阀部701。
重叠部700形成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的一方的端部。重叠部700以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径向外侧重叠的方式形成(参照图20)。
开口部702在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4个。
支承部703形成为,从4个开口部702各自的内缘部沿着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延伸。
阀部701以与支承部703的前端部连接的方式形成。此处,阀部701在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4个。
滞后供给单向阀71设置于内套筒50的限制槽部511。滞后供给单向阀71在限制槽部511的内侧以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有支承部703以及阀部701。此处,滞后供给单向阀71被设置为,4个阀部701分别与4个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在内套筒5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4个。
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构成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相同,因此省略对构成的详细说明。
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内套筒50的限制槽部512。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限制槽部512的内侧以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有支承部703以及阀部701。此处,提前供给单向阀72被设置为,4个阀部701分别与4个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对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在内套筒5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4个。
第5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6实施方式)
基于图21对第6实施方式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进行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滞后供给单向阀71、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形状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6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滞后供给单向阀71例如通过将长方形的金属薄板以长边方向沿着周向的方式弯曲而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图21是将滞后供给单向阀71展开了的图。
在第6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具有重叠部700以及切口部704。
重叠部700形成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的一方的端部。重叠部700以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的另一方的端部的径向外侧重叠的方式形成。
切口部704以在轴向上将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轴向的两端部切口的方式形成。切口部704在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滞后供给单向阀71设置于内套筒50的限制槽部511。滞后供给单向阀71以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在限制槽部511的内侧。
在滞后供给单向阀71朝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变形时,工作油能够在切口部704中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滞后供给单向阀71周围的工作油阻碍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径向变形。由此,能够使滞后供给单向阀71的开闭阀工作顺畅。
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构成与滞后供给单向阀71相同,因此省略对构成的详细说明。
提前供给单向阀72设置于内套筒50的限制槽部512。提前供给单向阀72以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的方式设置在限制槽部512的内侧。
在提前供给单向阀72朝径向内侧或者径向外侧变形时,工作油能够在切口部704中流动。因此,特别能够抑制提前供给单向阀72周围的工作油阻碍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径向变形。由此,能够使提前供给单向阀72的开闭阀工作顺畅。
第6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滞后供给单向阀71、提前供给单向阀72只要设置在工作油控制部OC的工作油供给源OS侧、即上游侧,则不限定于工作油控制部OC内、壳体20内,可以设置在任何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的长度设定为与相位保持区间的长度相同。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例子:流路槽部52(轴向供给油路RsA)以从内套筒50的外周壁朝径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外套筒40与内套筒50的界面T1上。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流路槽部52也可以以从外套筒40的内周壁朝径向外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外套筒40与内套筒50的界面T1上。
此外,在上述的第1、2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包含铁在内的材料形成外套筒40、由包含铝在内的材料形成内套筒50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只要是硬度比外套筒40低的材料,则内套筒50可以由任何材料形成。此外,只要是硬度比内套筒50高的材料,则外套筒40可以由任何材料形成。此外,对于内套筒50也可以不实施表面硬化处理。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工作油控制阀11也可以设置为,全部部位都位于壳体20外部。在该情况下,外套筒40能够省略螺纹部41。此外,在该情况下,外套筒40、内套筒50也可以均由包含铝在内的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确保外套筒40、内套筒50的强度并且降低材料成本。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链条6,例如通过带等传递部件将壳体20与曲轴2连结。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叶片转子30固定于凸轮轴3的端部,壳体20与曲轴2连动地旋转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叶片转子30固定于曲轴2的端部,壳体20与凸轮轴3连动地旋转。
本发明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10也可以对发动机1的排气门5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
如此,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以及构造。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变形例以及均等的范围内的变形。此外,各种组合和方式、甚至是仅包含其中一个要素、其以上或以下的其他组合和方式也落入本发明的范畴和思想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对内燃机(1)的气门(4、5)的气门正时进行调整,具备:
相位转换部(PC),具有滞后室(201)以及提前室(202);
工作油供给源(OS),朝上述滞后室以及上述提前室供给工作油;
工作油控制部(OC),对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朝上述滞后室以及上述提前室供给的工作油进行控制;
油排出部(OD),排出来自上述滞后室或者上述提前室的工作油;
滞后供给油路(RRs),经由上述工作油控制部将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与上述滞后室连接;
提前供给油路(RAs),经由上述工作油控制部将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与上述提前室连接;
排放油路(RRd、RAd),将上述滞后室以及上述提前室与上述油排出部连接;
滞后供给单向阀(71),在上述滞后供给油路中设置于上述工作油控制部的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仅允许工作油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朝上述滞后室侧流动,限制工作油从上述滞后室侧朝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流动;以及
提前供给单向阀(72),在上述提前供给油路中设置于上述工作油控制部的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仅允许工作油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朝上述提前室侧流动,限制工作油从上述提前室侧朝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流动,
在上述相位转换部保持相位时,工作油能够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经由上述滞后供给单向阀朝上述滞后室侧流动,且能够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经由上述提前供给单向阀朝上述提前室侧流动,
上述工作油控制部具有筒状的套筒(400)以及设置在上述套筒内侧的阀柱(60),
上述套筒具有在上述滞后供给油路中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连通的滞后供给开口部(ORs)、在上述提前供给油路中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连通的提前供给开口部(OAs)、在上述滞后供给油路中与上述滞后室连通的滞后开口部(OR)、以及在上述提前供给油路中与上述提前室连通的提前开口部(OA),
上述滞后供给单向阀在上述滞后供给油路中设置于上述滞后开口部的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
上述提前供给单向阀在上述提前供给油路中设置于上述提前开口部的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排放油路包括将上述滞后室与上述油排出部连接的滞后排放油路(RRd)以及将上述提前室与上述油排出部连接的提前排放油路(RAd),
上述阀柱在相对于上述套筒的能够移动范围即行程区间中,具有关闭上述滞后排放油路以及上述提前排放油路的双方而保持上述相位转换部的相位的相位保持区间、以及至少在上述相位保持区间中打开上述滞后开口部以及上述提前开口部的双方的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阀柱在上述行程区间中,具有上述提前供给开口部与上述提前排放油路连通的提前供给排放区间或者上述滞后供给开口部与上述滞后排放油路连通的滞后供给排放区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提前滞后双开口区间的长度被设定为比上述相位保持区间的长度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套筒具有外套筒(40)以及设置于上述外套筒内侧的内套筒(50),
在上述外套筒与上述内套筒的界面(T1)上,形成有将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与上述滞后供给开口部连接的上述滞后供给油路、以及将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与上述提前供给开口部连接的上述提前供给油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在上述套筒中形成有将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与上述滞后供给开口部连接的上述滞后供给油路、以及在与上述滞后供给油路不同的位置上将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与上述提前供给开口部连接的上述提前供给油路。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滞后供给单向阀以及上述提前供给单向阀设置于上述工作油控制部的内侧。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滞后供给单向阀以及上述提前供给单向阀设置于上述工作油控制部的外侧。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还具备:
壳体(20),形成上述滞后室以及上述提前室;以及
簧片阀(70),设置在上述壳体内侧,仅允许工作油从上述工作油供给源侧朝上述工作油控制部侧流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滞后供给单向阀以及上述提前供给单向阀形成于一个上述簧片阀。
11.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滞后供给单向阀以及上述提前供给单向阀形成为能够沿着径向弹性变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上述套筒具有限制槽部(511、512),该限制槽部(511、512)形成为在径向上凹陷,并能够限制上述滞后供给单向阀以及上述提前供给单向阀在轴向上的移动,
上述滞后供给开口部以及上述提前供给开口部偏靠上述套筒的周向上的特定部位而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门正时调整装置,其中,
还具备形成上述滞后室以及上述提前室的壳体(20),
上述工作油控制部被设置为,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壳体内侧。
CN201880007250.4A 2017-04-21 2018-04-18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Active CN110192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4387A JP6780573B2 (ja) 2017-04-21 2017-04-21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2017-084387 2017-04-21
PCT/JP2018/015928 WO2018194076A1 (ja) 2017-04-21 2018-04-18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2010A CN110192010A (zh) 2019-08-30
CN110192010B true CN110192010B (zh) 2021-11-09

Family

ID=63856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7250.4A Active CN110192010B (zh) 2017-04-21 2018-04-18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8903B2 (zh)
JP (1) JP6780573B2 (zh)
CN (1) CN110192010B (zh)
DE (1) DE112018002102T5 (zh)
WO (1) WO20181940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90925B2 (ja) 2017-03-07 2020-1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690633B2 (ja) 2017-01-19 2020-04-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およびチェック弁
DE112018000447T5 (de) 2017-01-19 2019-10-10 Denso Corporation Ventiltimingeinstellvorrichtung
JP6683142B2 (ja) 2017-01-19 2020-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645448B2 (ja) 2017-01-19 2020-0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KR101992795B1 (ko) * 2019-01-04 2019-06-25 콘티넨탈 오토모티브 시스템 주식회사 캠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JP7225910B2 (ja) * 2019-02-28 2023-0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200914B2 (ja) * 2019-11-29 2023-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7460434B2 (ja) 2020-04-23 2024-04-02 株式会社ミクニ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変更装置
WO2022190568A1 (ja) * 2021-03-12 2022-09-15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およ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9126B2 (en) * 2001-09-05 2005-05-31 Hydraulik-Ring Gmbh Check valve and valve arrangement comprising such a check valve
CN101922321A (zh) * 2009-06-10 2010-12-22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213120A (zh) * 2010-04-10 2011-10-12 海德里克林有限公司 可逆式电动机凸轮轴调节器上的液压阀
CN102612591A (zh) * 2009-11-20 2012-07-25 谢夫勒科技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压力供应的可切换的装置
JP2015135058A (ja) * 2014-01-16 2015-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
CN104847433A (zh) * 2014-02-15 2015-08-19 株式会社电装 滑阀
JP2016130467A (ja) * 2015-01-13 2016-07-21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WO2016174957A1 (ja) * 2015-04-27 2016-11-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及び該油圧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6481379A (zh) * 2015-08-31 2017-03-08 博格华纳公司 多模式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
CN110199093A (zh) * 2017-01-19 2019-09-03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3859B1 (en) * 2001-01-08 2002-09-24 Borgwarner Inc. Multi-mode control system for variable camshaft timing devices
US6763791B2 (en) 2001-08-14 2004-07-20 Borgwarner Inc. Cam phaser for engines having two check valves in rotor between chambers and spool valve
GB2432645B (en) * 2005-11-28 2010-12-29 Mechadyne Plc Variable phase drive coupling
KR101318321B1 (ko) * 2006-03-17 2013-10-15 힐리테 저머니 게엠베하 캠샤프트 조정장치용 유압회로 및 대응 제어요소
DE112007000050T5 (de) * 2006-04-26 2008-08-07 Denso Corp., Kariya Steuervorrichtung für einen variablen Flügelmechanismus zum Einstellen der Ventilzeitgebung
JP2008069651A (ja) * 2006-09-12 2008-03-27 Denso Corp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4544294B2 (ja) * 2007-11-28 2010-09-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US8963962B2 (en) 2012-03-06 2015-02-24 Apple Inc. Display of multiple images
DE102013104051B4 (de) * 2013-04-22 2016-09-22 Hilite Germany Gmbh Zentralventil für einen Schwenkmotorversteller
EP2796673B1 (de) * 2013-04-22 2018-03-07 Hilite Germany GmbH Zentralventil für einen Schwenkmotorversteller
JP5967137B2 (ja) * 2013-07-31 2016-08-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DE102014103400B3 (de) * 2014-03-13 2015-06-03 Hilite Germany Gmbh Hydraulikventil für einen Schwenkmotorversteller einer Nockenwelle
US9366162B1 (en) * 2014-11-26 2016-06-1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amshaft phaser with position control valve
JP6683142B2 (ja) 2017-01-19 2020-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790925B2 (ja) 2017-03-07 2020-11-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作動油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645448B2 (ja) 2017-01-19 2020-0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WO2018135584A1 (ja) 2017-01-19 2018-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およびチェック弁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9126B2 (en) * 2001-09-05 2005-05-31 Hydraulik-Ring Gmbh Check valve and valve arrangement comprising such a check valve
CN101922321A (zh) * 2009-06-10 2010-12-22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控制装置
CN102612591A (zh) * 2009-11-20 2012-07-25 谢夫勒科技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压力供应的可切换的装置
CN102213120A (zh) * 2010-04-10 2011-10-12 海德里克林有限公司 可逆式电动机凸轮轴调节器上的液压阀
JP2015135058A (ja) * 2014-01-16 2015-07-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
CN104847433A (zh) * 2014-02-15 2015-08-19 株式会社电装 滑阀
JP2016130467A (ja) * 2015-01-13 2016-07-21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WO2016174957A1 (ja) * 2015-04-27 2016-11-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及び該油圧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6481379A (zh) * 2015-08-31 2017-03-08 博格华纳公司 多模式可变凸轮正时相位器
CN110199093A (zh) * 2017-01-19 2019-09-03 株式会社电装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2010A (zh) 2019-08-30
US20190383178A1 (en) 2019-12-19
WO2018194076A1 (ja) 2018-10-25
JP2018178971A (ja) 2018-11-15
DE112018002102T5 (de) 2020-01-09
JP6780573B2 (ja) 2020-11-04
US11008903B2 (en) 2021-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2010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10199093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10192008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10291275B (zh) 工作油控制阀以及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CN110192011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以及单向阀
CN110192009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7040769B2 (ja) 流体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733594B2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WO2018135584A1 (ja)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およびチェック弁
CN113396273B (zh) 气门正时调整装置
JP7136455B2 (ja) 流体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N111433498B (zh) 阀装置
JP7251878B2 (ja) 流体制御弁、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JP6947115B2 (ja) チェック弁
JP6879242B2 (ja) 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