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67379B - 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67379B
CN110167379B CN201880006015.5A CN201880006015A CN110167379B CN 110167379 B CN110167379 B CN 110167379B CN 201880006015 A CN201880006015 A CN 201880006015A CN 110167379 B CN110167379 B CN 1101673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el
heeled shoe
ground
body weight
load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60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67379A (zh
Inventor
金日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7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67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67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7/00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 A43B7/14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with foot-supporting parts
    • A43B7/24Insertions or other supports preventing the foot canting to one side , preventing supination or pron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21/00Heels; Top-pieces or top-lifts
    • A43B21/24Heels; Top-pieces or top-li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13/00Soles; Sole-and-heel integral units
    • A43B13/37Sole and heel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7/00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 A43B7/14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with foot-supporting parts
    • A43B7/22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with foot-supporting parts with fixed flat-foot insertions, metatarsal supports, ankle flaps or the like
    • A43B7/223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with foot-supporting parts with fixed flat-foot insertions, metatarsal supports, ankle flap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ve 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7/00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 A43B7/14Footwear with health or hygienic arrangements with foot-supporting parts
    • A43B7/30Protecting the ball-joint against pressure while stan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该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与高跟鞋的外底(outsole)结合,或者脚底覆盖部成为高跟鞋的外底,并且在负荷反应期中与地面线性接触。本发明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包括:在站立期中与地面线性接触的跟部;从跟部延伸的支柱部;及从支柱部延伸的脚底覆盖部。

Description

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能具有与光脚或穿低跟鞋的状态类似的稳定性(stability)和步行机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高跟鞋(high-heeled footwear)是指抬高脚后跟部分的鞋,广义上指的是鞋跟高的鞋,但其中尤其意味着女鞋。
若穿高跟鞋,能够自然提臀,消化超短裙的穿着效果,而且上身自然后仰,具有挺起胸膛等的美感效果,因此深受爱美女性的喜爱。
但是,高跟鞋不能吸收或分散随着穿者的步行周期而变化的负荷,因此会引发多种副作用。即,不仅会产生在步行周期中摔倒的单纯事故,还会产生拇趾向外弯曲的拇趾外翻症、扭伤脚踝的足跟部扭伤,随着体重向膝盖内侧倾斜而产生的关节炎及脊椎向后弯曲的脊椎后凸症等。
坡跟鞋(wedge heel)不能充分缓解细高跟鞋(stiletto heel)所具有的不稳定性问题,且不能正常实现在步行周期中的冲击和体重的吸收及分散,而且设计方面也比较笨重,存在高跟鞋原本追求的设计美感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该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能够提供比坡跟鞋更好的稳定性的同时,增强设计美感,且能适当吸收或分散随着步行周期而变化的负荷。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包括:与地面线性接触的跟部;从所述跟部延伸的支柱部;及从所述支柱部延伸的脚底覆盖部。
优选所述跟部的与地面接触的部分构成曲线(curved linear)。
优选所述跟部的宽度为2.12cm以上。
优选所述支柱部由两个以上的支柱来构造。
优选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柱并列设置或对称设置。
优选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柱的形状彼此不同,或者至少一个支柱的形状与其他支柱的形状不同。
优选两个以上的所述支柱由用于支撑脚后跟和脚腰中的一个的支柱、以及用于支撑所述脚后跟和所述脚腰中的另一个的支柱来构造。
优选在所述跟部的后方部位设置有跟着地部。
优选所述跟着地部以后方部为中心设置于一侧。
优选所述支柱部设置成向前方弯曲的形状。
优选所述支柱部的后方部位的弯曲度大于前方部位的弯曲度。
优选所述脚底覆盖部从脚后跟延伸到脚腰或脚掌部分,或者所述脚底覆盖部以能覆盖整个脚底的方式延伸。
优选所述支柱部设置成向外侧弯曲的形状。
优选在俯视上与脚底覆盖部的宽度相比,所述跟部的至少一侧的凸出量更大。
优选所述脚底覆盖部从脚后跟延伸到脚腰或脚掌部分,或者脚底覆盖部以能覆盖整个脚底的方式延伸;所述支柱部和所述脚底覆盖部通过连接部来连接;在所述脚底覆盖部和所述支柱部之间设置有空间部。
优选所述连接部被构造为弯曲的形状。
优选所述脚底覆盖部的下部设置有槽部,所述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设置有从所述支柱部的上部延伸并插入所述槽部中的止挡件。
优选在所述跟部上结合有在站立中期与地面线性接触的地面接触部。
优选包括设置于所述跟部和所述地面接触部之间的缝隙部。
这种本发明被形成为与裸脚后跟的外侧界线相同或类似的形状,从而确保较宽的支撑面(BOS;Base ofsupport),具有增强稳定性(stability)的效果。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步行时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在与中间稳定区域(medio-lateral boundary ofstable area)的中央较近的位置上移动,因此具有能够确保与裸脚相似或更高稳定性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在体重负荷线(load line)的外侧方向中与体重负荷线(load line)有充分距离的位置上形成地面反力(GRF,ground reaction force),从而向内侧生成外力矩(external moment),因此能够进行正常的步行机制。
此外,本发明通过线性设置的跟部和由两个以上的支柱构造的支柱部,能够减轻高跟鞋本身的重量。
此外,本发明能够通过多种形状的多种支柱部结构来追求美感。
此外,本发明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及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中自然引导类似于外翻(eversion)的动作,由此距下关节(subtalarjoint)的动作变得柔和的同时进行延迟的动作,具有能够吸收或分散冲击和体重负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为了说明普通人的步行周期表示分成五个阶段的站立期的图。
图2是表示普通人在步行时脚部动作中的内旋(pronation)和外旋(supination)图。
图3是采用模型表示普通人在步行时脚部动作中的内旋(pronation)和外旋(supination)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普通人的步行时脚部动作相关术语的图。
图5是表示普通人的脚骨骼结构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普通人的脚部在步行过程中产生的绞盘作用(windlass effect)的图。
图7是表示根据脚的地面接触状态产生的绞盘作用(windlass effect)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穿一般高跟鞋的脚的状态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一般支撑面(BOS,Base ofsupport)和稳定性(stability)之间关系的图。
图10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而表示应用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跟鞋的图。
图11是从正面观察图10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仰视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以确定跟部宽度为目的进行的实验结果获取过程的图。
图14是用于在裸脚和穿上细高跟鞋、坡跟鞋及应用本发明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跟鞋的状态下,对支撑面(BOS)和体重负荷线(load line)的移动进行比较而说明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地面反力(GRF,ground reactionforce)及外力矩(external moment)之间关系的图。
图16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图17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图18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另一示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图19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图2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后视图。
图21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例而表示在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覆盖整个脚的脚底覆盖部的俯视图。
图22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第八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空间部和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24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的连接部的弯曲部的立体图。
图25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的槽部和止挡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在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的槽部和止挡件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跟着地部的仰视图。
图2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跟着地部与跟部的底面所构成角度的图。
图2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地面接触部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缝隙部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跟部和地面接触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可用多种形式实现本发明。此外,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在附图中省略与说明无关的部分,而且在通篇说明书中对相似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通篇说明书中,当提到某部分“包括”某结构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这意味着不排除其他结构要素,而是表示可进一步包括其他结构要素。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进行详细说明。
下面,没有特别提到的情况下,以右脚为准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将身体中心方向定义为“内侧”,将与“内侧”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外侧”,将脚趾方向定义为“前方”,将脚后跟方向定义为“后方”。
在裸脚下或者穿上一般鞋的人的步行周期中,脚的动作如下。
图1的(a)至(e)为用于说明人的步行周期的图。
人的步行周期以一只脚(图中用斜线表示的部分)为准大致分为站立期(stancephase)和摆动期(swing phase)。
站立期(stance phase)为在步行中脚的一部分接触地面的状态。这种站立期(stance phase)可划分为脚后跟着地(a,heel strike)、负荷反应期(b,loadingresponse)、站立中期(c,midstance)、脚后跟离地(d,heel off)及脚趾离地(e,toe off)这五个阶段。
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意味着在站立期中脚后跟部分的外侧接触地面的瞬间。此时,通过地面反力(GRF,ground reaction force),距下关节(subtalarjoint)产生内旋(pronation)和外翻(eversion),从而能够吸收因与地面冲突产生的冲击(在图1的(a)中表示)。
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为如下的状态: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后,整个脚底接触地面的同时产生持续的内旋(pronation),从而吸收对脚施加的冲击,并且分散体重,使脚适应不规则的地面(在图1的(b)中表示)。
站立中期(midstance)为脚部承受体重的阶段(在图1的(c)中表示)。
脚后跟离地(heel off)为脚后跟离地的阶段(在图1的(d)中表示)。
脚趾离地(toe off)为脚趾离地的阶段(在图1的(e)中表示)。
另外,摆动期(swing phase)意味着整个脚离开地面的状态。
通过站立期和摆动期(swing phase)的反复循环来实现步行。
图2至图4为用于说明在步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脚部动作的术语的图。图2为从后侧观察右脚脚踝(ankle)状态的图,图3为以左脚为准将内旋(pronation)和外旋(supination)模型化后表示的图。
首先,如图2的(a)所示,以右脚脚踝为准,内旋(pronation)意味着脚踝部分向身体内侧即向箭头方向运动。通过内旋,产生如图3的A及C的动作。
此外,如图2的(b)所示,以右脚脚踝为准,外旋(supination)意味着脚踝部分向身体外侧方向运动。通过外旋,产生如图3的B及D的动作。
如图4的(a)所示,内翻(inversion)意味着脚向内侧旋转移动(twistingmovement ofthe foot inward)。
如图4的(b)所示,外翻(eversion)意味着脚向外侧旋转移动(twisting movementofthe foot outward)。
如图4的(c)所示,脚底弯曲(plantarflexion)意味着产生脚向脚底方向弯曲。
如图4的(d)所示,脚背弯曲(dorsiflexion)意味着脚向脚背方向弯曲。
如图4的(e)所示,内收(adduction)意味着从身体中心线向内侧移动。
如图4的(f)所示,外展(abduction)意味着从身体中心线向外侧移动。
在上述摆动期(swing phase)中进行开链运动(OKC,open kinetic chain),脚成为外旋(supination)状态,该开链运动在身体的远端部位(四肢的末端部位)处于自由状态下进行。外旋(supination)为同时产生距下内翻(subtalar inversion)、脚踝关节的脚底弯曲(ankle plantarflexion)及前足内收(forefoot adduction)的状态,在摆动期(swingphase)中,因脚的外旋而脚骨彼此间咬合,从而脚长变短且成为结实的状态(rigidlever)。
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脚后跟与地面接触的同时产生地面反力(GRF,ground reaction force)。在摆动期(swing phase)中变得结实的脚受到地面反力(GRF)而产生内旋(pronation)。在内旋(pronation)状态下,产生距下外翻(subtalar eversion)、脚踝关节的脚背弯曲(ankle dorsiflexion)及前足外展(forefoot abduction)。通过这种内旋(pronation),被压缩的脚伸直且变得柔软的同时吸收因地面冲突引起的冲击。尤其,距下外翻(subtalar eversion)会使脚骨之间展开,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后进入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此时持续产生距下外翻(subtalar eversion)而吸收对脚施加的冲击且分散承受的体重,从而让脚适应不规则的地面。
经过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和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变得柔软的脚在站立中期(midstance)后需要蹬地前进,因此再次变为结实的状态。即,在站立中期后再次引发外旋(supination),与此同时随着跖趾关节伸展而产生绞盘作用(windlasseffect),从而脚部再次成为结实的状态。
图5为脚骨骼结构,图中用实线来表示跖趾关节中产生伸展及弯曲的部分,图6和图7为用于说明脚的绞盘作用(windlass effect)的图。在站立期的站立中期(midstance)以后,将产生脚的绞盘作用(windlass effect)。脚的绞盘作用如下:在站立中期后,随着脚后跟离地,跖趾关节(在图4中表示)(MTP extension,extensionofmetatarsophalangealjoints)伸展,从而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绷紧。结果,脚的纵弓(longitudinal arch)上升,脚骨彼此间牢固地咬合,脚被压缩而成为结实的状态。
在穿高跟鞋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脚的自然动作极其受限。图8的(a)为穿高跟鞋的状态的外形图,图8的(b)表示在穿高跟鞋的状态下的绞盘作用(windlass effect)。
穿上高跟鞋的脚始终处于跖趾关节伸展的状态,因此与步行周期无关地持续产生绞盘作用(windlass effect)。此外,由于与脚踝关节的脚底弯曲(plantarflexion)一起持续保持过度的外旋(supination),结果会持续地保持脚踝和脚关节的动作受限(limitedmotion ofankle and footjoints)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即便进入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阶段也不会产生内旋(pronation),且跖趾关节(metatarsophalangealjoints)保持伸展状态,因此无法吸收因地面冲突引起的冲击,也不能分散在与地面接触时承受的体重。
此外,当穿以往的高跟鞋时,有可能还会产生稳定性方面的问题。
在与地面接触的所有地点中,连接位于最外侧点的区域称为支撑面(BOS,base ofsupport),支撑面(BOS)与起立时或步行时的稳定性(stability)有密切的关联。
图9为用于说明支撑面(BOS)和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图。
图9的(a)为表示在起立时双脚微开状态下的支撑面(BOS)。虚线为将脚的最外廓点连接的线,表示支撑面。此外,图9的(b)表示在两侧拄着拐杖站立状态下的支撑面(BOS)。此时的支撑面为包括脚底面积在内的虚线内部的面积。在图9的(b)中,两侧的P1为拐杖与地面接触的拐杖地面接触部。
在图9中,这种支撑面(BOS)较宽的(b)的稳定性高,支撑面(BOS)较窄的(a)的稳定性低。即,支撑面(BOS)的宽度和稳定性彼此间具有正比例关系。此外,只有沿着腿部轴线延伸到地面的体重负荷线(load line)落在支撑面的内侧才能保持稳定性(stability)。
图10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而表示应用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跟鞋的图,图11为图10的主视图,图12为图11的仰视立体图。高跟鞋包括用于包裹人脚的主体部B和结合在主体部B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包括跟部1、支柱部3及脚底覆盖部5。
跟部1为在步行时与地面接触的结构体,其与地面线性接触。
即,在跟部1中与地面接触的部分或包括该部分在内的整个跟部1可被构造为具有规定厚度的圆形。
优选跟部1由与人的脚后跟外侧面形状相同的形状来构造。
图13是用于说明以确定跟部1的宽度W为目的进行的实验结果获取过程的图。
为了确定跟部1的适当的宽度W,针对穿细高跟鞋的多位女性,通过拍摄超高速视来进行用于检测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瞬间内翻(inversion)角度的实验。A为脚后跟中心线O和体重负荷线LL的交叉点,是内翻(inversion)的起点,B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最上端中心点。针对多位女性检测的结果,A和B之间距离的平均值为7.5cm。所述平均值和实际检测值之间的偏差为±0.35cm内,误差范围较小,因此将平均值7.5cm作为用于确定跟部1的宽度W的标准值来使用。
将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和脚后跟中心线O构成的角度设为“α”,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度设为“H”,从脚后跟中心线O的最下端点C至体重负荷线LL的距离设为“L”时,成立如下的关系式。
tanα=L/(7.5+H)
针对多位女性进行实验的结果,所有女性的所述α的平均值为4.489°,但平时几乎不穿高跟鞋的女性的所述α的平均值为5.384°,具有有意义的区别。下表为依照所述实验结果表示的脚后跟中心线O的最下端点C与体重负荷线(LL,load line)之间距离的图。
【表1】
Figure BDA0002119802430000081
<表1:脚后跟中心线的最下端点和体重负荷线之间的距离1>
【表2】
Figure BDA0002119802430000091
<表2:脚后跟中心线的最下端点和体重负荷线之间的距离2>
可将通过上述实验获得的表中的数值用作确定跟部1的宽度W的数值。即,可根据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度H来确定跟部1的宽度W为所述表中数值的两倍以上。例如,当结构体的高度为9cm时,可将跟部1的宽度W确定为2.6cm以上,即成为1.30cm的两倍以上。
此外,可以选择不会根据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度H而变动的跟部1的宽度,可通过反映上述实验结果来确定跟部1的宽度W,以便保持步行时的稳定性。此时,优选以习惯于结构体高度H为6cm的高跟鞋的群组为基准,将跟部1的宽度W设置为2.12cm以上。更加优选地,虽然也有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度H为20cm的情况,但反映一般情况下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度H大部分为6~13cm的情况,可以以平时不穿高跟鞋的群组和负荷结构体的高度13cm为基准,将跟部1的宽度W设置为3.86cm以上。
当跟部1的宽度W为2.12cm以上时,体重负荷线LL向地面延伸的地点落在支撑面(BOS,base of support)的内部,因此能够确保稳定性。当跟部1的宽度W为3.86cm以上时,体重负荷线LL向地面延伸的地点大部分落在支撑面(BOS)的内部,因此在步行时能够确保充分的稳定性。
此外,也可以限制跟部1的宽度W的最大值。例如,以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高度H为13cm的情况为基准,可以以体重负荷线LL向地面延伸的地点落在脚后跟中心线O的最下端点C和跟部1的侧方之间的中间地点的方式确定跟部1的宽度W。此时,跟部1的宽度W将成为7.72cm。如上所述,通过限制跟部1的宽度W的最大值,能够防止可能因跟部1的宽度W过宽导致的美感下降。
跟部1的自由端(朝向脚尖的部分)之间的宽度可以小于最大宽度。
此外,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与地面线性接触,可以限制跟部1的厚度。
如图12所示,跟部1的厚度T1为跟部1的与地面接触的中间部分的厚度,T2意味着朝向脚尖方向的自由端侧部分的厚度。
跟部1的厚度不需要恒定,每个部分的厚度可以不同。
跟部1的厚度的最大宽度可以受限,跟部1的最大宽度优选为1.8cm以下。当跟部1的厚度最大值超过1.8cm时,可能会减弱在与地面接触时的线性特性,并且有可能过于笨重而导致美感下降。
此外,出于设计和稳定性方面的考虑,跟部1的厚度可设置为中间部分(由T1表示)较厚且向自由端T2方向逐渐减薄。
跟部1可由塑料等非金属材料或金属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弹性材料来构造。
如此,与地面接触的跟部1能够在站立期的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中与地面线性接触,且能减轻整个高跟鞋的重量。
这种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提高步行稳定性,并且由于减轻重量,便于步行。
在一般的步行周期中,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与地面产生点接触或线性接触,但在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后脚底与地面接触而产生面接触。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整的“点”和完整的“线”,因此所述“点”和“线”为对应于“面”的相对概念,下面,也以“点”和“线”为对应于“面”的相对概念来记载。
在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后,在穿上细高跟鞋(stiletto)的情况下脚后跟区域中产生点接触,在穿上坡跟鞋(wedge heel)的情况下脚后跟区域中产生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在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后,脚后跟区域还会与地面线性接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跟部1可设置为以曲线(curved linear)方式与地面接触。例如,跟部1可设置为脚尖部分开放且脚后跟侧以圆形弯曲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与坡跟鞋(wedge heel)相比,在起立时的支撑面(BOS)更宽,因此更为稳定。此外,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由于支撑面(BOS)取决于跟部1的宽度,因此步行稳定性也比较高。
此外,由于跟部1与地面保持线接触,因此与地面面接触的坡跟鞋相比,能够减轻高跟鞋的重量。
当跟部1由弹性材料构造时,能够缓解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产生的冲击直接传递到脚踝关节、距下关节及膝关节等。
支柱部3从跟部1延伸。这种支柱部3连接脚底覆盖部5和跟部1且能起到保持高跟鞋高度的功能。支柱部3可由与跟部1的剖面形状相同或类似形状的一个支柱来设置。
对于支柱部3,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将从跟部1的后侧部分延伸并与脚底覆盖部5连接为例进行图示并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支柱部3可具有如下的形状:即,朝向脚后跟侧的部分构成凸出的圆形且具有恒定的厚度,且脚尖部分呈以圆形开放的形状。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柱部3的厚度可以与跟部1的厚度相等。此外,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柱部3的侧面可以构成开放的空间。即,支柱部3可在跟部1中只有脚后跟部分与脚底覆盖部5连接,侧面部分构成空间。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支柱部3中,连接跟部1和脚底覆盖部5的侧面部分可由弯曲的形状来构成,即由向脚尖侧凹陷形状的曲线来构成。
这种本发明的支柱部3的结构能够确保高跟鞋的稳定性,且与以往相比重量更轻,且能增加外观上的美丽。
尤其,在本发明的支柱部3中,连接跟部1和脚底覆盖部5的部分的形状可设置为具有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吸收冲击的结构。
支柱部3可由塑料等非金属材料或金属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弹性材料来构造。当支柱部3由弹性材料来构造时,能够吸收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产生的冲击,从而能够充分吸收对人体施加的冲击。本发明的跟部1、支柱部3及脚底覆盖部5可通过由相同的材料一体成型或发泡来制作。
脚底覆盖部5延伸设置在支柱部3上。脚底覆盖部5可连接于高跟鞋的外底(outsole)或主体部B。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脚底覆盖部5可连接于支柱部3的脚后跟部分。
跟部1、支柱部3及脚底覆盖部5由具有规定厚度的结构来构造,其内部构成空间,因此能够更加减轻重量,且设计成外观更加美丽。
图14是对以往技术和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比较而表示的在裸脚及穿上高跟鞋的状态下支撑面(BOS)和体重负荷线(load line)的移动的图。
图14的Ⅰ为对裸脚、细高跟鞋、坡跟鞋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底部形状进行比较的图。图14的Ⅱ为对裸脚、细高跟鞋、坡跟鞋及本发明实施例的地面接触面的形状进行比较的图。图14的Ⅲ为对裸脚、细高跟鞋、坡跟鞋及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比较而表示的起立时支撑面(BOS)的图(用斜线表示)。
图14的Ⅳ为对裸脚、细高跟鞋、坡跟鞋及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比较而表示的在移动时的支撑面(BOS_斜线部分)和体重负荷线(load line)的移动(用箭头表示)的图。在图14的Ⅳ的(d)中所示的“移动时”意味着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后至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ponse)之前(脚趾与地面接触之前)的移动。此外,图14的Ⅳ中的虚线表示通过在移动时的支撑面(BOS)形成的中间稳定区域(medio-lateral boundary of stablearea)的边界。参照附图14的Ⅲ可知,在起立时细高跟鞋(stiletto)的支撑面(BOS)最窄,稳定性最差。在坡跟鞋(wedge heel)的情况下,虽然与细高跟鞋(stiletto)相比支撑面(BOS)更宽,稳定性有所提高,但与裸脚的情况相比稳定性差。
参照图14的Ⅳ,箭头表示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后进入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时的体重负荷线(load line)的移动,虚线表示通过跟结构的支撑面(BOS)形成的中间稳定区域(medio-lateral boundary of stable area)。在细高跟鞋(stiletto heel)的情况下,由于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在中间稳定区域(medio-lateralboundary of stable area)的外部移动,因此步行可能会非常不稳定。由于这种在步行时的不稳定性,在步行周期中有时会省略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阶段,而是直接进入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但在这种步行模式下不能吸收在与地面接触时产生的冲击,该冲击直接会传递到关节。
在坡跟鞋(wedge heel)的情况下,体重负荷线(load line)的移动同样也在中间稳定区域(medio-lateral boundary of stable area)的界线附近进行,因此稳定性差。
图14的(Ⅳ)的(d)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该情况下,体重负荷线(loadline)在靠近中间稳定区域(medio-lateral boundary of stable area)的中心线的部分上移动,因此能够确保步行时的稳定性。
图15的(a)为裸脚的情况,(b)为细高跟鞋的情况,(c)为坡跟鞋的情况,(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情况,表示的是步行时的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地面反力(GRF,groundreaction force)及外力矩(external moment)之间的关系。
脚踝受伤大部分是因脚部过度内翻(inversion)而引起的。当穿着细高跟鞋(stiletto heel)时,地面反力的作用点以体重负荷线(load line)为准位于内侧,从而导致脚部的内翻。由于这种内翻,脚踝受伤的危险性增大。
在坡跟鞋(wedge heel)的情况下,地面反力的作用点以体重负荷线(load line)为准位于外侧。然而,由于体重负荷线(load line)接触地面的地点靠近地面反力的作用点,仍然存在脚踝受伤的危险。
在穿细高跟鞋(stiletto heel)或坡跟鞋(wedge heel)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如上所述的脚踝受伤的危险,不会发生充分的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和负荷反应(loadingresponse)直接进入站立中期(midstance)阶段。因此,冲击和体重负荷的吸收将会受阻。
与裸脚的情况同样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体重负荷线(load line)为基准,在外侧上存在地面反力(GRF)的作用点,而且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延伸到地面的地点和地面反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足够远,因此外力矩(external moment)将起作用。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因地面反力(GRF)而产生的外力矩(external moment)的方向与裸脚步行时相似,因此可以更稳定地步行。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跟部1设置为其形状与裸脚后跟的外侧界线形状相符,因此其支撑面(BOS)的宽度与裸脚相似或更宽。因此,本发明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能够提供非常高的稳定性(stability)。
在步行时,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在靠近中间稳定区域(medio-lateral boundary ofstable area)的中央的位置上移动,因此能够确保与裸脚相似或更高的稳定性。
与裸脚的情况相似,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情况下,地面反力作用于朝体重负荷线(load line)外侧与体重负荷线(load line)有足够距离的地点上。由此,因地面反力而产生的外力矩(external moment)引起脚部稳定的外翻动作(stable eversion movement ofthe foot)。
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在步行时产生的冲击和体重负荷。
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跟部1设置为线性结构,因此与坡跟鞋(wedge heel)相比能够减轻高跟鞋的重量。
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支柱部3由具有规定厚度的圆形形状或两个以上的支柱来构造,因此能够减轻高跟鞋的重量。尤其,在支柱部3由两个以上的支柱构造的情况下,与形状笨重的坡跟鞋(wedge heel)不同,可由各种形状的支柱来构成,因此能够追求多种形式的设计变形,在设计方面上具有显著的效果。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吸收冲击和体重负荷的机制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能够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及负荷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中自然引导类似于外翻(eversion)的动作,由此距下关节能够进行柔和及延迟的动作,从而能够吸收或分散冲击和体重负荷。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跟部1及支柱部3等由弹性材料来设置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弹性来吸收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产生的冲击,因此能够缓解直接向脚踝关节、距下关节及膝关节等传递的冲击。
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因地面反力(GRF)而产生的力矩(moment)会使体重负荷结构体旋转,以接触地面的地点为准,从侧面上看,所述力矩使体重负荷结构体朝地面向下方旋转,从后面上看,所述力矩使体重负荷结构体向内侧方向(medial direction)旋转。
本发明的与地面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支柱部3的后方区域展开并吸收冲击,而且降低所述旋转力矩,从而能够执行将可能由地面反力引起的关节的急剧动作转换为柔和且延迟的动作的功能。
图16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示例的说明而言,省略与上述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并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跟部1被形成为与地面线接触的形状。这种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支柱部3可由两个支柱3a及3b来构造。当由两个支柱3a及3b来构造支柱部3时,两个支柱3a及3b可设置为彼此平行的直线形状。两个支柱3a及3b可设置为从跟部1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延伸并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内侧和外侧的形状。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支柱部3由脚后跟后侧方向沿脚长方向贯穿的形状来构造。支柱部3可从跟部1的前端部(向脚尖的部分)延伸,并与脚底覆盖部5结合。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支柱部3在与脚底覆盖部5连接时,从侧面观察时构成向上倾斜的形状。即,从侧面观察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时,支柱部3从跟部1连接到脚底覆盖部5的后侧(脚后跟侧)并呈倾斜形状。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支柱3a可设置为从跟部1的外侧延伸并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内侧,第二支柱3b可设置为从跟部1的内侧延伸并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外侧的形状。此时,第一支柱3a和第二支柱3b可形成为彼此交叉的形状。
这种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可由多种形状来构造,从而提高美感。
图17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支柱部3可由两个支柱3a及3b来构造。在两个支柱3a及3b中的一个支柱3b可以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脚后跟的后方。此外,两个支柱3a及3b中的另一个支柱3a可设置为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脚后跟前方部分的形状。
两个支柱3a及3b可分别设置为曲线形状。两个支柱3a及3b可设置为非对称或者彼此不同的形状。从后面观察时,两个支柱3a及3b可由彼此交错而交叉的形状来构成。
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另一示例中,一个支柱可以与脚底覆盖部5的一侧面连接,另一个支柱可以与脚底覆盖部5的相反侧侧面连接或者与脚底覆盖部5的脚后跟前方侧连接。
这种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当由弹性材料来构造时,更有助于分散体重,且能进一步增加外观上的美丽。
图18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支柱部3可由三个以上的支柱3a、3b及3c来构造。三个以上的支柱3a、3b及3c可包括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内侧的第一支柱3a、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外侧的第二支柱3b及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后方的第三支柱3c。
第一支柱3a和第二支柱3b可由在与脚底覆盖部5连接的部分上彼此聚集的形状来构造。此外,第三支柱3c可在跟部1的脚后跟部位连接到脚底覆盖部5。
当支柱部3由三个以上的支柱3a、3b及3c来设置时,可由直线形及多种曲线形来设置,且可连接并支撑脚底覆盖部5的不同地点,因此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能够对高跟鞋赋予设计多样性。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支柱3a和第二支柱3b可以以彼此对称的形状连接在脚底覆盖部5的脚后跟的前方侧。此外,从侧面观察时,第一支柱3a和第二支柱3b的中间部可向脚尖方向凸出,从而形成弯曲形状。这种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能够通过弹力最大限度地吸收冲击的同时保持外观上的美丽。
图19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立体图。
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说明中,与上述实施例的说明进行比较后,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
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支柱部3可设置为向前方弯曲的形状。优选支柱部3的弯曲程度可以是后方弯曲度c2大于前方弯曲度c1。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前方弯曲度c1,而仅设置后方弯曲度c2。
在如此构造的情况下,当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高跟鞋的后跟侧下降到地面吸收来自地面的冲击,因此地面反力(GRF)减少,进而使得向地面侧旋转的旋转力矩(rotational moment)也会减少。
图20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支柱部3的前方部位支柱间的宽度和后方部位支柱间的宽度之差的图。
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进行比较后,对于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支柱部3可设置为后方部位支柱之间的宽度w1大于前方部位支柱之间的宽度w2。
另外,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支柱部3由一个支柱来构造时,优选后方部位(脚后跟侧)的支柱部3的最大宽度大于前方部位(朝向脚尖的一侧)的宽度。
这种结构既能更为稳定地支撑负荷,又能增加外观上的美丽。
跟部1和支柱部3可具有凸出部,该凸出部为与脚底覆盖部5的宽度相比,跟部1和支柱部3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更凸出的部分。通过该凸出部来构成间隔d1和d2(图20中表示)。关于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1及d2,可包括由相对于脚底覆盖部5靠内侧凸出的内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2和由相对于脚底覆盖部5靠外侧凸出的外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1中的任一个,或者外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1和内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2都包括在内。当外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1和内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2都包括在内时,优选外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1大于内侧凸出部所构成的间隔d2。
如果由弹性材料来设置的支柱部3的前方部位支柱之间的宽度窄于后方部位支柱之间的宽度,或者支柱部3仅由一个支柱来构造且支柱部3的最大宽度大于前方部位自由端之间的宽度,则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产生的冲击能量(impact energy),随着支柱部3的后方部位侧展开会被吸收。支柱部3的弯曲和恢复原状,使得关节通过冲击能量的吸收和分散做出更为柔和的动作。
外侧突出部的间隔d1和内侧突出部的间隔d2提供与裸脚站立或裸脚步行的情况相比更宽的支撑面(BOS),从而能够提供与裸脚情况相比更高的稳定性(stability)。
图21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而表示在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覆盖整个脚的脚底覆盖部5的俯视图。
在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脚底覆盖部5可包括脚跟覆盖部41、脚腰覆盖部43、脚掌覆盖部45及从下方覆盖脚趾区域的脚趾覆盖部47。当脚底覆盖部5将脚跟覆盖部41、脚腰覆盖部43、脚掌覆盖部45及脚趾覆盖部47都包括在内时,脚底覆盖部5还能起到外底(outsole)作用。
图22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侧视图。
在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支柱部3可由两个以上的支柱3a及3b来构造,此时,可包括从下方支撑脚跟覆盖部41的第一支柱3a和从下方支撑脚腰覆盖部43的第二支柱3b。
第一支柱3a可从跟部1延伸并与脚跟覆盖部41连接。此外,第二支柱3b可从跟部1延伸并与脚腰覆盖部43连接。这种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结构为脚底覆盖部5延伸到脚腰覆盖部43的情况。
脚腰覆盖部43可包括底面向地面侧凸出延伸的延伸部49。
这种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脚腰支柱部3与从脚底覆盖部5延伸的脚腰覆盖部43连接,从而能够对高跟鞋赋予设计多样性。
图23为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空间部和连接部的仰视立体图。
在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负荷结构体可在脚底覆盖部5的脚后跟区域和支柱部3之间包括具有规定间隔G的空间部21。在脚底覆盖部5支撑负荷时,所述空间部21通过弹力来起到缓冲冲击的作用。这种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能够降低支柱部3的高度的同时增加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整体高度,从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可在脚底覆盖部5和支柱部3之间设置有连接部23。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为支柱部3延伸到脚腰部分或脚尖的示例。
图24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例而表示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立体图。
在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进行比较后,对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中,连接部23具有向地面方向凸出弯曲的形状。即,连接部23可同时具有脚轴方向的弯曲度r和脚宽方向的弯曲度r'。
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能够由脚底覆盖部5的脚后跟部分和连接部23弯曲的同时吸收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所产生的冲击。尤其,在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中,当连接部23具有两个方向的弯曲度r及r'时,能够同时在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弯曲,从而能够增加冲击吸收效果。
图25是具有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仰视立体图,图26为图25的俯视图。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的说明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可在脚底覆盖部5的内部设置有槽部25。槽部2可贯穿脚底覆盖部5而构造,或者由脚底覆盖部5的上面的一部分被封堵的结构来构造。在支柱部3的上部可设置有用插入槽部25内部的止挡件27。在支柱部3的上部即止挡件27插入槽部25的情况下,当支柱部3因外部冲击而移动时,止挡件27能够被支撑在脚底覆盖部5的侧面而起到止挡功能。
在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中,图中示出止挡件27插入槽部25的示例并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脚底覆盖部5和支柱部3配置为相隔规定距离。
在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虽然支柱部3和脚底覆盖部5实际上彼此相隔,但能够赋予看似连接在一起的设计效果。
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与第十实施例同样地能够通过支柱部3的弹性作用来吸收步行时的冲击。
当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设置有空间部21和连接部23、或者槽部25和连接部23时,脚底覆盖部5向空间部21或槽部25弯曲,且连接部23单向弯曲,从而能够吸收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产生的冲击。
图27是仅表示从地面侧观察的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跟部的图。此外,图28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而从侧面观察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图。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中,在跟部1中设置有跟着地部31。跟着地部31设置于跟部1中的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与地面产生接触的底面后方。跟着地部31可由多种形状来构造,例如,与跟部1的底面构成规定角度而构成平面,或者与地面构成规定角度而构成圆底(round bottom)。跟着地部31可设置为在后方中间最宽,且朝向内侧和外侧逐渐变窄。跟着地部31可设置于以后方部为中心的一侧,更加优选地,跟着地部31可设置为以下形状:即,以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与地面首次接触的侧后方S为中心,在侧后方S上最宽,并且越远离侧后方S,其宽度越窄。
跟着地部31能够提供分散步行时产生的冲击和体重负荷的功能。在摆动期(swingphase),穿上高跟鞋的脚部处于非常结实且关节动作严重受限的状态。若在这种状态下进入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阶段,则在距下关节中引发的外翻(eversion)不够充分,因此在冲击和体重负荷的吸收及分散受限。跟着地部31能够起到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将距下关节及下肢的动作转换为柔和且延迟的动作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中,优选跟着地部31与跟部1的底面构成规定的角度θ,例如8°~25°。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主要部分的图。
在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中,地面接触部7可设置为与跟部1的底面结合的额外的部件。
地面接触部7可设置为与跟部1能够装拆。地面接触部7可由与跟部1能够装拆的结构来构造。例如,在跟部1上可设置有插接槽部1a,且在地面接触部7上可设置有插接凸起7a。但是,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插接槽部1a及地面接触部7的插接凸起7a互换设置。
地面接触部7可由与跟部1相同的形状来构造。当包括地面接触部7时,在地面接触部7中可以包括在上述跟部1可包括的结构,例如包括与脚后跟外侧面形状相符的结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结构、关于最大宽度的结构或跟着地部31的结构等。
地面接触部7可提供便于修补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效果。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与地面线性接触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缝隙部33。
在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在跟部1和地面接触部7之间的一侧可设置有具有规定空间的缝隙部33。优选缝隙部33设置于在跟部1和地面接触部7的后方区域之间。
可以以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首次与地面接触的侧后方S为中心设置有缝隙部33。
优选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地面接触部7由恢复力优异的弹性体来构造。这种地面接触部7可通过粘合剂与跟部1粘贴,或者与上述第十三实施例同样地,可在与跟部1相对的部分设置有槽或凸起并进行插接。当包括缝隙部33时,在脚后跟着地(heel strike)时,地面接触部7可通过弹力弯曲的同时吸收冲击。被吸收的冲击可在地面接触部7恢复原状时被转换,从而使关节能够进行更加柔和且延迟的动作。
当在本发明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上设置有缝隙部33时,在脚后跟着地(heelstrike)时产生的冲击可在地面接触部7弯曲的同时被吸收,如此被吸收的冲击能量可在地面接触部7恢复原状时被转换,从而使关节能够进行更加柔和且延迟的动作。
图3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的跟部1和地面接触部7。
在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中,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由上述说明来代替,并且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高跟鞋体重负荷结构体中,地面接触部7可包括地面接触前端部7b及7c。地面接触前端部7b及7c优选向地面接触部7的中心轴O方向延伸。
当在地面接触部7中包括地面接触前端部7b及7c时,跟部1可包括跟前端部1b及1c。高跟前端部1b及1c优选由与地面接触前端部7b及7c相同的形状来形成。
当地面接触部7包括地面接触前端部7b及7c且跟部1包括跟前端部1b及1c时,在设置缝隙部33的情况下能够较宽地确保与跟部1结合的地面接触部7的结合部位,因此在设置有缝隙部33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结合跟部1和地面接触部7。此外,由于能够确保更宽的缝隙部33,能够通过缝隙部更有效地吸收冲击。
在以侧后方S为中心设置有缝隙部33时,地面接触部7可以只包括外侧的地面接触前端部7b,与之对应地,跟部1也可以只包括外侧的跟前端部1b。在以侧后方S为中心设置有缝隙部33时,即使只包括外侧的地面接触前端部7b和外侧的跟前端部1b,也能实现跟部1和地面接触部7的结合稳定性,且能更有效地实现通过缝隙部33的冲击吸收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所公开的范围内可用多种形式变形实施,当然这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包括:
跟部;
从所述跟部延伸的支柱部;及
从所述支柱部延伸的脚底覆盖部,
其中,所述跟部包括地面接触部,所述地面接触部呈与脚后跟的轮廓对应的形状且具有规定的厚度,所述地面接触部的中间部分构成空间,
在所述脚底覆盖部与高跟鞋的脚后跟部分一体固定的状态下,形成所述地面接触部和所述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跟部的宽度为2.12c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柱部由两个以上的支柱构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柱并列设置或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柱的形状彼此不同,或者至少一个支柱的形状与其他支柱的形状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柱由用于支撑脚后跟和脚腰中的一个的支柱、以及用于支撑所述脚后跟和所述脚腰中的另一个的支柱来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在所述跟部的后方部位设置有跟着地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跟着地部以后方部为中心设置于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柱部设置成向前方弯曲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柱部的后方部位的弯曲度大于前方部位的弯曲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脚底覆盖部从脚后跟延伸到脚腰或脚掌部分,或者所述脚底覆盖部以能覆盖整个脚底的方式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支柱部设置成向外侧弯曲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在俯视上与脚底覆盖部的宽度相比,所述跟部的至少一侧的凸出量更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脚底覆盖部从脚后跟延伸到脚腰或脚掌部分,或者所述脚底覆盖部以能覆盖整个脚底的方式延伸;
所述支柱部和所述脚底覆盖部通过连接部来连接;
在所述脚底覆盖部和所述支柱部之间设置有空间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连接部被构造为弯曲的形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脚底覆盖部的下部设置有槽部,
所述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设置有从所述支柱部的上部延伸并插入所述槽部中的止挡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所述地面接触部在站立中期与地面线性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其中,
包括设置于所述跟部和所述地面接触部之间的缝隙部。
19.一种高跟鞋,应用权利要求1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CN201880006015.5A 2017-01-09 2018-01-03 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Active CN110167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03111 2017-01-09
KR1020170003111A KR101871800B1 (ko) 2017-01-09 2017-01-09 하이힐의 체중부하 구조물
PCT/KR2018/000074 WO2018128364A1 (ko) 2017-01-09 2018-01-03 하이힐의 체중부하 구조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67379A CN110167379A (zh) 2019-08-23
CN110167379B true CN110167379B (zh) 2022-06-17

Family

ID=62789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6015.5A Active CN110167379B (zh) 2017-01-09 2018-01-03 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6377B2 (zh)
EP (1) EP3566601B1 (zh)
JP (1) JP6998612B2 (zh)
KR (1) KR101871800B1 (zh)
CN (1) CN110167379B (zh)
WO (1) WO20181283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79215S1 (en) * 2021-06-11 2023-02-28 Christian Dior Couture Shoe he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09918A (en) * 1925-03-19 1926-12-07 Perugia Andre Heel for shoes
US2284328A (en) * 1939-12-28 1942-05-26 Eugene J Korda Heel
US2284326A (en) * 1939-12-28 1942-05-26 Eugene J Korda Heel
US2399543A (en) * 1943-07-26 1946-04-30 Dack Leo Thomas John Shoe and the like
AU1589776A (en) * 1975-08-11 1978-01-19 Wilkinson H A Shoe support specially for heel
US4417408A (en) * 1981-10-21 1983-11-29 Metro Robert D Adjustable mechanically cushioned heel for a shoe
RU2031616C1 (ru) * 1991-09-03 1995-03-27 Алексей Степанович Бакшинов Обувь
EP0980655A3 (en) * 1998-07-01 2000-03-01 Heinz Vontobel Ganz Improved high heel footwear structure
KR20000027296A (ko) 1998-10-27 2000-05-15 김영환 플래쉬 메모리셀의 로우 디코더 회로
KR200218226Y1 (ko) * 2000-09-29 2001-03-15 이경구 하이힐의 힐축구조
CA2468535A1 (en) * 2001-12-07 2003-06-19 Riccardo W. Haye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dynamic foot support
JP2005131065A (ja) * 2003-10-30 2005-05-26 Asahi Corp 履物
FR2869768B1 (fr) * 2004-05-05 2006-08-04 Helene Mordant Systeme de talon amobilble qui se fixe sur un talon circulaire a bague, integre a la semelle
JP2007014589A (ja) * 2005-07-08 2007-01-25 Miseki Seisakusho:Kk 靴底のヒール、及び、そのヒールを用いた靴
US8112908B2 (en) * 2007-03-28 2012-02-14 Jayne Visser Shoe with removable/interchangeable heel and related method
US8033035B2 (en) * 2008-05-14 2011-10-11 Solemates, Llc Stabilizing and support accessory for stiletto heels
CA2814514C (en) * 2010-10-11 2015-12-22 Tbl Licensing Llc Suspension heel
KR101230053B1 (ko) * 2010-12-31 2013-02-08 오지윤 보행이 편한 하이힐
US9491986B1 (en) * 2011-11-19 2016-11-15 F.W.D. Llc High-heeled shoe
EP2862466A4 (en) * 2012-06-15 2016-02-17 Myoung Ho Jang DETACHABLE COMPENSATED HEEL,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OF
US8925218B2 (en) * 2012-10-09 2015-01-06 Juanita Anderson High-heeled shoe with exchangeable high-heels
WO2015142518A1 (en) * 2014-03-18 2015-09-24 Guardado Cliver Shoe having convertible heel
US9015963B1 (en) * 2014-04-23 2015-04-28 Lauren Dominguez Removable shoe wedge
US10531706B2 (en) * 2015-02-13 2020-01-14 Shoenique Designs, Inc. Shoe heel cover and kit
US10420396B2 (en) * 2016-05-06 2019-09-24 Gogo Heel, Llc Heel prot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513995A (ja) 2020-05-21
EP3566601A1 (en) 2019-11-13
CN110167379A (zh) 2019-08-23
US20190335856A1 (en) 2019-11-07
JP6998612B2 (ja) 2022-02-10
KR101871800B1 (ko) 2018-06-27
US11246377B2 (en) 2022-02-15
EP3566601A4 (en) 2020-07-22
EP3566601B1 (en) 2023-09-06
WO2018128364A1 (ko) 2018-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60121B1 (en) Shoe sole and shoe and sandal including the sole
US6948262B2 (en) Cantilevered shoe construction
US10433615B2 (en) Sole for dispersing pressure of midfoot and metatarsal bones and shoe having same
US10779612B2 (en) Rocker shoes, rocker shoe development kit and method
JP4896221B2 (ja)
CN108283341A (zh) 一种可变系数的弹性高跟鞋
CN110167379B (zh) 高跟鞋的体重负荷结构体
JP2011524234A (ja) ダイエット靴底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履物
CN207949062U (zh) 一种可变系数的弹性高跟鞋
KR102401500B1 (ko) 하이힐의 체중부하 구조물과 이를 이용한 하이힐
KR101032640B1 (ko) 편심중량 밑창을 갖는 하지정렬교정 및 다이어트 겸용 신발
JP7500024B2 (ja) 衝撃吸収層の構造を有する靴底
KR102540003B1 (ko) 에어 포켓을 구비한 보행 자세 교정용 신발창
KR101252287B1 (ko) 퇴행성 무릎을 위한 밑창 및 이를 구비한 신발
KR101091768B1 (ko) 라커형 신발 밑창
KR100984270B1 (ko) 전방이나 내측 또는 외측이 무거운 셀프워킹형 다이어트신발
JP4916586B1 (ja)
JPH08205904A (ja)
CN113163895A (zh) 高跟鞋的鞋底结构和具有该鞋底结构的高跟鞋
JP2023138921A (ja) 衝撃吸収層の構造を有する靴底
KR20100134964A (ko) 다이어트용 밑창 및 이를 구비한 신발
KR20110053574A (ko) 전족부 경사신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