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39902A - 喷墨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墨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39902A
CN110039902A CN201811531778.XA CN201811531778A CN110039902A CN 110039902 A CN110039902 A CN 110039902A CN 201811531778 A CN201811531778 A CN 201811531778A CN 110039902 A CN110039902 A CN 110039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liquid
charge
ink
detection unit
char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17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9902B (zh
Inventor
有马崇博
高岸每明
加藤学
山口翔贵
长谷川聪
冈野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39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9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9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9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41J2/07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for many-valued deflection
    • B41J2/08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for many-valued deflection charge-contro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2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a continuous 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41J2/07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for many-valued deflection
    • B41J2/08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for many-valued deflection charge-control type
    • B41J2/085Charge means, e.g. 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41J2/07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for many-valued deflection
    • B41J2/08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for many-valued deflection charge-control type
    • B41J2/09Defle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jet control
    • B41J2/125Sensors, e.g. deflection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能够提高用于检测由带电电极使墨液颗粒带电的最佳时刻的相位探索结果的可靠性,确保稳定的打印品质。本发明的喷墨记录装置包括:能够收纳用于在打印对象物上进行打印的墨液的墨液容器;喷嘴,其与墨液容器连接,排出被加压而供给来的墨液;使从喷嘴排出的墨液颗粒带电的带电电极;产生使带电电极带电的带电信号的带电信号产生部;使通过带电电极而带电的墨液颗粒偏转的偏转电极;用于回收在打印中没有被使用的墨液的流槽;控制装置整体的动作的控制部;检测在带电电极与偏转电极之间墨液颗粒所带的电荷量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和检测在流槽内流动的墨液的电荷量的第二电荷检测单元。

Description

喷墨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利用喷嘴喷出墨液来进行打印的喷墨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有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4410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包括:用于贮存墨液的墨液容器;从墨液容器向打印头供给墨液的供给泵;从打印头将墨液回收到墨液容器的回收泵;以及连结墨液容器与打印头的墨液供给路径和回收路径,在打印头设有:用于将由所述供给泵供给的墨液作为墨液颗粒喷出的喷嘴;用于使墨液颗粒带电的带电电极;利用静电场使带电的墨液偏转的偏转电极;和用于收集未使用的墨液的流槽(gutter),该喷墨记录装置具有如下单元:其回收泵设置在所述打印头内,测定由流槽收集的墨液的带电量,基于该带电量测定结果使回收泵中的回收量改变变化。
另外,有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2710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用于保存打印用墨液的墨液容器;将墨液从墨液容器经由配管路径吸出并加压供给到墨液喷嘴的供给泵;和配置在供给泵与墨液喷嘴之间,用于调节配管路径内的墨液压力的减压阀,在该喷墨记录装置中,减压阀包括阀体和阀座,其使阀体与阀座接触、分开以调节配管路径内的墨液的流量并调节配管路径内的压力,并且在阀体与阀座的抵接部设有具有压缩复原性的密封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644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27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所谓连续式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对于墨液颗粒,利用带电电极根据打印内容而使其带电,其在通过偏转电极间的静电偏转场时飞行方向改变而被用于打印。另一方面,成为进行如下循环的机构,即未因带电电极而带电的墨液颗粒不因偏转电极偏转,而直线前进被收入流槽中,由于墨液回收泵的吸引力而通过墨液回收路径内,返回到墨液容器进行再利用。
于是,在流槽中设置有进行相位探索的相位传感器,其用于检测利用带电电极使墨液颗粒带电的最佳时刻。关于如此设置于流槽中的相位传感器,由于在带电电极与流槽之间设有距离,因此与墨液颗粒的飞行时间相应地,为了将由相位传感器得到的检测结果反馈到带电电极的带电时刻也需要花费时间。因此,在环境温度变化时或者应对高速打印时等,在墨液颗粒化容易变得不稳定的使用条件下,存在难以确保稳定的打印品质的情况。
另外,墨液颗粒所带电的电荷为在偏转电极的电场的作用下不飞跃流槽这样的微弱的电荷量,根据客户使用环境的不同,由于噪声的影响而难以利用相位传感器进行电荷量检测,存在发生误检测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位探索结果的可靠性且确保稳定的打印品质的喷墨记录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技术和技术问题,若举出一个例子,为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包括:能够收纳用于在打印对象物上进行打印的墨液的墨液容器;喷嘴,其与墨液容器连接,排出被加压而供给来的墨液;使从喷嘴排出的墨液颗粒带电的带电电极;产生使带电电极带电的带电信号的带电信号产生部;使通过带电电极而带电的墨液颗粒偏转的偏转电极;用于回收在打印中没有被使用的墨液的流槽;控制装置整体的动作的控制部;检测在带电电极与偏转电极之间墨液颗粒所带的电荷量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和检测在流槽内流动的墨液的电荷量的第二电荷检测单元。
发明效果
依照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相位探索结果的可靠性且确保稳定的打印品质的喷墨记录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路径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块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激励信号与相位探索用带电电压的相位关系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正常时和墨液颗粒化较差时的相位检测数据的样本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异常时的相位检测数据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正常时的相位检测与墨液颗粒飞行速度测定时的检测数据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液颗粒飞行速度测定时的检测数据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墨液压力调节后的墨液颗粒飞行速度测定时的检测数据的图。
图9是实施例1的墨液颗粒化状态检测和墨液颗粒化最优控制流程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打印头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打印头的结构图。
图12是将图11的传感器A部及其附近的结构放大的图。
图13是将图11的传感器B部及其附近的结构放大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3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调压阀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整体的路径结构的图。在图1中,喷墨记录装置400包括主体1和在外部的打印头2,主体1与打印头2通过导管4连接。
首先,对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的墨液供给路径进行说明。在图1中,在主体1设有主墨液容器18,其用于保存要循环的墨液7A,在主墨液容器18中,设有液面传感器46,其检测主墨液容器18内的液体是否达到基准液面水平,即液体能够保持在内部所需的适当的量。
为了掌握主墨液容器18内的墨液7A的粘度,主墨液容器18经由路径201与粘度测定器43连接。粘度测定器43经由路径202与用于进行路径的开闭的电磁阀(供给用)34连接,电磁阀(供给用)34经由路径203吸引墨液7A,与用于加压输送(墨液7A)的泵(供给用)24连接。而且,泵(供给用)24经由路径204与用于除去混入墨液7A中的异物的过滤器(供给用)28连接。
过滤器(供给用)28经由路径205与调压阀33连接,该调压阀33为了将从泵(供给用)24加压输送来的墨液7A用来打印而调节为适当的压力,调压阀33具有对经由路径206供给到喷嘴的墨液7A的压力进行测定的压力传感器31。压力传感器31经由通过导管4内的路径207与加热器44连接,加热器44设置于打印头2内并根据需要对供给至喷嘴8的墨液7A进行加热。加热器44经由路径208与用于控制是否向喷嘴8供给墨液7A的切换阀42连接。
切换阀42经由路径209与具有排出墨液7A的排出口的喷嘴8连接。此外,切换阀42为三通电磁阀,切换阀42与墨液供给用的路径208和清洗用的路径237连接,能够在喷嘴8切换墨液和溶剂的供给。在喷嘴8排出口的直线前进方向配置有:用于对墨液颗粒7C附加规定的电荷量的带电电极11;用于在非接触的状态下测定飞行的墨液颗粒7C的带电量(电荷量)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用于使打印中要使用的墨液颗粒7C偏转的偏转电极12;和流槽14,其用于捕捉不用于打印而不带电、不偏转而直线前进地飞行的墨液颗粒7C。
接着说明墨液回收路径。在图1中,流槽14经由路径211与用于测定回收的墨液的带电量(电荷量)的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连接。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经由通过导管4内的路径212与过滤器(回收用)29连接,该过滤器(回收用)29配置于主体1内,用于除去混入墨液中的异物,过滤器(回收用)29经由路径213与进行路径的开闭的电磁阀(回收用)35连接。
电磁阀(回收用)35经由路径214与吸引由流槽14捕捉到的墨液颗粒7C的泵(回收用)25连接。泵(回收用)25经由路径215与主墨液容器18连接。另外,主墨液容器18与排气路径217连接,排气路径217采用与主体1外部连通。
接着说明墨液补给路径。在图1中,主体1中设有用于保存补充用的墨液的辅助墨液容器19,辅助墨液容器19经由路径221与用于进行路径的开闭的电磁阀36连接。并且,电磁阀36经由路径222连接于与墨液供给路径203连接的汇流路径223。
接着说明墨液循环路径。设置于打印头2内的喷嘴8经由墨液供给用的路径209之外的通过导管4内的路径225与电磁阀37连接,该电磁阀37设置于主体1内,用于进行流路的开闭。电磁阀37经由路径226与用于从喷嘴8吸引墨液的泵(循环用)26连接。并且,泵(循环用)26构成为经由路径227连接于与墨液回收路径215连接的汇流路径228。
接着说明溶剂补给路径。在图1中,主体1设有用于保持溶剂补给用的溶剂的溶剂容器20,溶剂容器20经由路径231与用于吸引溶剂并将其加压输送的泵(溶剂用)27连接。泵(溶剂用)27经由路径232与用于进行流路的开闭的电磁阀(溶剂用)38连接,电磁阀(溶剂用)38经由路径233与主墨液容器18连接。
接着说明清洗路径。在图1中,泵(溶剂用)27经由位于路径232的分支路径235和路径236,与用于进行流路的开闭的电磁阀(清洗用)39连接。并且,电磁阀(清洗用)39构成为经由路径237与切换阀42连接,该切换阀42用于控制是否输送用于对喷嘴8进行清洗的溶剂。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的功能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的功能块图。在图2中,320是作为控制喷墨记录装置400整体的控制部的微处理单元(以下,称为MPU)。321是总线,用于传输MPU320的数据信号、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322是存储MPU320进行动作所需的控制用程序和数据的读取专用的存储器(ROM)。323是暂时存储MPU320执行程序时所需的数据的可改写的存储器(RAM)。324是用于输入打印内容、设定值等的输入面板,325是用于显示被输入的数据和打印内容等的显示装置,该输入面板324和显示装置325使用在液晶显示屏幕的表面重叠有透明的触摸开关的触摸输入式显示面板。
喷墨记录装置400包括主墨液容器18、排出墨液7A的喷嘴8和将主墨液容器18与喷嘴8连接到一起的墨液供给路径201~209。并且具有带电电极11,其从喷嘴8以墨液柱7B状喷出利用墨液供给泵24加压而供给的墨液7A,其前端分离而包围形成墨液颗粒7C的位置。并且具有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其用于以非接触的方式测定在带电飞行的墨液颗粒7C中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带电量。
另外,喷墨记录装置400具有用于产生偏转电场的偏转电极12(图2中,12B为接地电极,12A为正电极),其中,该偏转电场根据带电量使带电飞行的墨液颗粒7C偏转并指向被打印物(未图示)以进行打印。还具有:用于捕捉打印中未使用的墨液颗粒7C的流槽14;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其产生与在该流槽14中捕捉到的墨液颗粒中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带电量对应的相位检测信号。并且具有:用于将在流槽14中捕捉到的墨液7E回收到主墨液容器18的墨液回收泵25;和将流槽14与主墨液容器18连接到一起的墨液回收路径211~215。
另外,喷墨记录装置400具有用于激励电致伸缩元件9(未图示)的激振电压产生电路341,其中,该电致伸缩元件9内置于喷嘴8,用于使从由喷嘴8喷射的墨液柱7B分离墨液颗粒7C的时刻具有规律。另外具有:打印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2和相位探索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1;用于将从上述电路输出的数字信号形式的带电信号转换为模拟形式的电压信号的D/A转换器353;和放大电路354,其产生将D/A转换器353输出的模拟信号形式的电压信号放大并施加到带电电极11的带电电压。此外,也可以替换设置打印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2和相位探索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1的结构,而仅使用打印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2,通过由控制部进行的带电量控制来实现。另外,喷墨记录装置400包括用于产生施加到偏转电极12的偏转电压的偏转电压产生电路342。
另外,喷墨记录装置400包括:放大电路363,其用于放大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输出的模拟信号形式的相位检测信号;将放大后的相位检测信号输入并判断带电状态是否良好的相位判断电路A361;和将放大后的相位检测信号输入并进行A/D转换的A/D转换器A362。
另外,喷墨记录装置400包括:放大电路373,其用于放大从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输出的模拟信号形式的相位检测信号;将放大后的相位检测信号输入并判断带电状态是否良好的相位判断电路B371;和将放大后的相位检测信号输入并进行A/D转换的A/D转换器B372。
接着,在图2中,在喷墨记录装置400的墨液供给路径201~209中设有:为了测定要从主墨液容器18供给至喷嘴8的墨液7A的墨液粘度而设置的粘度测定器43;为了在打印从墨液供给泵24加压输送的墨液7A时调节到最佳的墨液压力而设置的调压阀33;用于确认向喷嘴8供给的、调压阀33调节后墨液压力的压力传感器31;和用于在打印从喷嘴8排出的墨液7A时加热到最佳的墨液温度的加热器44。
此处,粘度测定器43在内部设有粘度测定用温度传感器43A(未图示),通过对照墨液7A的粘度测定结果和粘度测定时的温度,能够计算墨液7A的墨液浓度。由粘度测定器43测定的墨液粘度测定结果由粘度测定电路331和MPU320控制,进行如下墨液粘度控制:在判断为墨液粘度较高的情况下,从溶剂容器20补给溶剂以稀释墨液7A,在判断为墨液粘度较低的情况下,对墨液7A进行浓缩。
另外,压力传感器31利用压力检测电路334和MPU320传输压力测定结果,MPU320和压力调节控制电路333发出对调压阀33进行调节的指示,以成为最佳的压力。因此,将供给至喷嘴8的墨液7A的墨液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喷墨记录装置400的打印结果能够稳定。
而且,为掌握喷嘴8附近的温度,打印头2中设有打印环境测定用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在加热器44的内部设有加热控制用温度传感器(未图示)。并且,加热器44反应根据打印测定用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定结果和加热控制用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测定结果而决定的、加热器控制电路335的控制指示内容,进行墨液7A的加热控制。
如此,为了进行稳定的打印控制,喷墨记录装置400构成为对墨液7A的墨液粘度(或墨液浓度)、墨液压力、墨液温度进行控制。
这样结构的喷墨记录装置400中的MPU320通过总线321来控制泵驱动电路332,以使墨液供给泵24和墨液回收泵25运转,由此吸引主墨液容器18内的墨液7A并对其进行加压,供给至喷嘴8。由此,从喷嘴8以墨液柱7B状喷出并被流槽14捕捉到墨液颗粒7C与外界气体一起被吸引而回收到主墨液容器18。在该主墨液容器18中,回收的墨液7A积存在容器下部,外界气体在溶入有溶剂成分的状态下成为气体21而通过容器上部,通过排气路径217被排出到主体1的外部。
而且,从喷嘴8喷出的墨液柱7B在其前端分离而成为墨液颗粒7C。在墨液柱7B的前端分离为墨液颗粒7C的时刻,由激振电压产生电路341产生激振电压以激励喷嘴8的电致伸缩元件,而使墨液柱7B振动,由此能够将激振电压限制为规定的相位。
墨液颗粒7C的带电量与从墨液柱7B的前端分离墨液颗粒7C时墨液柱7B通过带电电极11的电位而带电的带电量成比例。打印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2产生打印用带电信号,该打印用带电信号在墨液柱7B的前端分离出墨液颗粒7C时,为了使墨液颗粒7C在规定的位置偏转,对带电电极11施加带电电压而使得成为所需的带电量。
与基于打印用带电信号产生的带电电压相应地,带电的墨液颗粒7C在偏转电极12之间飞行的期间发生静电偏转而附着在被打印物(未图示)的目标位置。未带电的墨液颗粒7C直线前进而被流槽14捕捉并回收。
MPU320在适当的相位关系的时刻执行用于产生打印用带电电压的相位探索。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的相位探索方法进行说明。图3使表示激励信号与相位探索用带电电压的相位关系的时序图。在图3中,(a)是以对带电电压施加时刻进行检测为例,作为颗粒化的基准的激励信号,(b)是将激励信号的一个周期放大的图,(c)是对激励信号的一个周期分割为八份,从各相位开始的施加半周期的带电信号的情况下各相位的带电波形。
在喷墨记录装置400中,为了检测最佳的带电电压施加时刻,在不进行打印的状态(打印与打印的间隔等)下,对作为颗粒化的基准的激励信号,施加带电相位错开而不能飞跃流槽14的程度的带电电压,检测各相位的微量的带电电荷58的电荷量。即,产生相位探索用带电电压以进行相位探索。
为了产生用于该相位探索的相位探索用带电电压,相位探索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1产生带电信号,该带电信号用于产生相对于激振电压而相位改变的多种相位探索用带电电压。使该相位探索用带电电压成为该带电电压下带电的墨液颗粒7D不能飞跃流槽14的(能够被流槽14捕捉)程度的偏转量这样的大小,在该带电电压下,根据带电的墨液颗粒7D的微量的带电电荷58的带电量而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输出的相位检测信号,经过放大电路363输入至相位判断电路A361和A/D转换器A362。
从放大电路363输出的相位检测信号的波形例如如图4的(a)~(c)所示的那样变化。当喷墨记录装置400处于正常的状态时,相位检测信号的波形随着相位探索用带电电压的产生相位的变化而如图4的(a)所示的那样变化。
相位判断电路A361中输入这样的相位检测信号,将输入的各相位的相位检测信号与阈值大小相比较并将其二值化,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1”,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0”,并输入至MPU320。当MPU320判断二值化后的相位检测信号从“0”变到“1”的相位是产生使墨液颗粒7C带电的带电电压的最佳的相位时,在该相位产生打印用带电信号,以产生之后的打印用带电电压。
接着,使用图4~图7对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进行说明。图4表示正常时和墨液颗粒化较差的情况下相位检测数据的样本,图5表示发生了异常时在运转状态下的检测结果,图6是表示正常时的相位检测和墨液颗粒飞行速度测定时的检测数据的图,图7中将图6的M部的经过时间的比例放大来表示墨液颗粒飞行速度测定时的检测数据。
在图4中,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1”,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0”,在图4的(a)中,检测到超过阈值大小的相位(判断结果:1)为4个相位程度(若为3~5个相位程度则可以说是正常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若为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结果,则墨液颗粒7C的墨液颗粒形状良好,也可以说能够正常利用带电电极11带电。另外,若为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则可知能够利用流槽14正常捕捉墨液颗粒7C。
在图4的(b)中,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结果:1)仅为1个相位,检测值整体较小。这样的状态若为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结果,则墨液颗粒7C的墨液颗粒形状劣化,可以说不能够正常利用带电电极11带电。另外,若为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则可知由于传感器有输出,因此能够利用流槽14来正常捕捉墨液颗粒7C。除此以外,通过对照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结果,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墨液颗粒7C的墨液颗粒化的状态、利用带电电极11带电的时刻。
在图4(c)中,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结果:1)为0个相位,成为不能检测到微量的带电电荷58的状态。这样的状态若为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结果,则能够假设如下可能性:成为墨液颗粒7C不通过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上部(例如,从喷嘴8不喷出墨液颗粒7C)这样的异常的状态。另外,若为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则可知不能利用流槽14捕捉墨液颗粒7C。
接着,使用图5对发生了异常时的运转状态下的检测结果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5中,对于带电电极11的带电时刻、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结果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将按各自的经过时间(按各相位的测定时间)的检测结果排列进行显示。例如,在经过时间为“2”的情况下,带电电极11的带电控制时的相位成为“3”,由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传感器A得到的检测结果(判断结果)成为“1”,由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传感器B得到的检测结果(判断结果)也成为与“1”相同的判断结果。如此,直到经过时间“1~9”,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给出相同的判断结果,通过利用2个传感器进行确认,可以说能够提高相位探索结果的可靠性。
接着,在图5中,在经过时间“10~12”中,相位传感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传感器A的检测结果(判断结果)为“1”,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传感器B的检测结果(判断结果)为“0”,成为不同的判断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成为与经过时间「9」以前相同的正常的检测状态,可知对于墨液颗粒化不存在问题。即,该状态表示虽然墨液颗粒化是正常的,但是墨液颗粒7C不能够被流槽14捕捉这样的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基于该检测结果,MPU320以在显示装置325显示异常状态的方式进行指示,联络操作者发生异常状态。
接着,使用图6~图7对墨液颗粒飞行速度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图6中,对于带电电极11的带电时刻、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结果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将按各自的经过时间(按相位)的检测结果排列进行显示。此处,在经过时间(按相位)“1~14”和“18~32”中,为了对墨液颗粒7C施加相位探索用的电荷,带电电极11按照“带电控制时的相位”所示的“0~7”共计8个相位,错开时间来施加10[V]的电压,以掌握由带电电极11进行充电的时刻。并且,因利用带电电极11施加电压的时刻而使墨液颗粒7C带有不同的电荷,能够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来检测能够对墨液颗粒7C施加了何种程度的电荷。并且,将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检测到的结果表示为“传感器A的输出”,将利用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检测到的结果表示为“传感器B的输出”。
在图6中,在带电控制时的相位为“4”的时刻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由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检测的检测值最大,可以说是利用带电电极11进行带电的最佳的时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能够测定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在图6中,在经过时间(按相位)为“15、16、17”的部分进行测定,将此时的带电控制时的相位设为“A、B、C”。在经过时间(按相位)“15”的时刻,一旦停止利用带电电极11施加10[V],在经过时间(按相位)“16”的时刻,在对墨液颗粒7C施加的最佳的时刻(例如相位“4”)利用带电电极11施加10[V]。然后,在经过时间(按相位)为“17”的时刻停止利用带电电极11施加。如此,在经过时间(按相位)为“15、17”的时刻,通过停止利用带电电极11对墨液颗粒7C施加电压,能够在经过时间(按相位)“16”的时刻,提高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对带电的墨液颗粒7C进行检测的时间的测定精度。
接着,图7中,将以四方框包围图6的经过时间(按相位)为“15~17”的部分的M部放大经过时间的比例进行了表示,对于带电电极11的带电时刻、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结果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将按各自的经过时间的检测结果排列显示。在图7中,例如在经过时间为“2”的时刻,带电电极11利用偏转电极12产生的偏转电场对不用于打印的墨液颗粒7D施加不飞出流槽14的程度的电压即10[V]。而且,表示了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在经过时间为“3”的时刻检测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通过,以及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在经过时间为“9”的时刻检测到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着落在流槽14的情况。
另外,对利用带电电极11使墨液颗粒7D带电后直到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进行检测的时间进行比较。例如,当对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检测电荷的时刻进行比较时,利用带电电极11对墨液颗粒7D施加电压的时刻为经过时间“2”之时,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进行检测的时刻为经过时间“3”之时,因此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能够以经过时间“1(=3-2)”进行检测。与之相对,可知: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进行检测的时刻为经过时间“9”之时,因此相位传感器A69能够在利用带电电极11使墨液颗粒7D带电后,以经过时间“7(=9-2)”进行检测。
即,若基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结果来决定带电电极11的充电时刻,与基于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将用于决定充电时刻的相位探索时间大约缩短1/7。即,能够大幅缩短从带电电极11发出相位探索用带电信号的时间,到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进行相位判断为止的时间,因此在高速打印等的使用条件下,能够缩短打印间隔,因而成为较大的优点。另外,从墨液柱7B向墨液颗粒7C变化的墨液颗粒化的状态在温度容易变化时等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能够提早检测出最佳的充电时刻,因此能够确保更稳定的打印品质。
另外,通过确认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与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时间之差,能够计算墨液颗粒7D的飞行速度。关于打印时最佳的墨液颗粒化形状,能够根据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断,因此可以构成为将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反馈到MPU320,实施由调压阀33进行的墨液压力控制、由粘度测定器43进行的墨液粘度控制、由加热器44进行的加热控制、由激振电压产生电路341进行的激振电压控制等。
图8表示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根据墨液颗粒7D的飞行速度计算结果对调压阀33进行调节,对供给到喷嘴8的墨液的压力进行了调节之后的检测结果。在图8中,利用带电电极11在经过时间“82”的时刻对墨液颗粒7D施加电压,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进行检测的时刻为经过时间“83”之时,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进行检测的时刻为经过时间“88”之时,因此,可知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在利用带电电极11使墨液颗粒7D带电后,在经过时间“6(=88-82)”的时刻进行检测。如此,能够根据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结果,以打印品质良好这样的条件对墨液压力进行调节(墨液压力控制)。
在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中,对于短时间内的墨液压力变化(例如,由泵(供给用)24的故障导致的墨液压力降低),能够利用使用图5说明的那样的相位探索信号或压力传感器31来检测。
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检测墨液颗粒7D飞行速度来进行的墨液压力调节控制,能够应对长时间继时性墨液压力变化(例如,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墨液粘度变化所引起的墨液压力变动)。这样的对墨液颗粒7D飞行速度的检测在对打印对象物进行打印的间隔,例如打印对象物的打印完成,直到开始对下一打印对象物进行打印之前的间隔中实施。
接着,使用图9说明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中的涉及相位探索、带电异常判断、最佳的墨液颗粒化的控制方法的、MPU320的控制处理。图9是从墨液颗粒化时刻的相位探索和墨液颗粒化不稳定状态到进行应对的控制流程图。
在图9中,首先,步骤S801中,表示使用者操作输入面板324以指示运转开始,由此开始从喷嘴8喷出颗粒化的墨液7C的状态。
步骤S802中,对相位探索信号产生电路351进行指示,以产生用于进行相位探索的相位探索用电压。
步骤S803中,在产生相位探索用电压时,A/D转换器B372获取将从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输出的检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相位检测数据,将从A/D转换器B372获取的相位检测数据与规定的值(阈值大小)相比较来进行二值化。该二值化数据也可以构成为从相位判断电路B371输入。此处,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1”,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0”。
步骤S804中,利用步骤S803中二值化后的数据,对在1个周期(8个相位)中判断为“1”的相位的数量进行计数,确认是否存在1个相位以上的“1”。当存在1个相位以上时,判断为“是(YES)”(墨液颗粒7C进入了流槽14),进行到步骤S821。在“1”有0个相位的情况下,判断为“否(NO)”(墨液颗粒7C未进入流槽14),进行到步骤S811。
在步骤S811中,由于墨液颗粒7C未进入流槽14,因此能够减少装置周围的墨液污染,指示停止从喷嘴8喷出墨液。
步骤S812中,在显示装置325显示产生异常,与使用者进行联络。然后,步骤S813中,成为从喷嘴8停止喷出墨液的状态。操作者修复喷墨记录装置400的异常状态,直到下一动作指示为止,维持该状态。
接着,步骤S821中,表示从喷嘴8喷出颗粒化的墨液7C,并从流槽14B回收了墨液颗粒7C的状态。
步骤S822中,在产生相位探索用电压时,从A/D转换器A362获取将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输出的检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相位检测数据,将从A/D转换器A362获取的相位检测数据与规定的值(阈值大小)进行比较而将其二值化。该二值化数据也可以构成为从相位判断电路A361输入。此处,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1”,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0”。
步骤S823中,利用步骤S823中二值化后的数据,对在1个周期(8个相位)中判断为“1”的相位的数量进行计数,确认是否存在3个相位以上的“1”。当存在3个相位以上时,判断为“是”(墨液颗粒化形状良好,因此墨液颗粒7C的带电状态良好),进行到步骤S831。在“1”有2个相位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否”(墨液颗粒化形状较差,因此墨液颗粒7C的带电状态较差),进行到步骤S841。
步骤S831中,判断为墨液颗粒7C进行了正常的墨液颗粒化和相位探索,因此表示能够打印的状态。之后,返回步骤S821,通过反复步骤S821~S831来监视带电时刻的经时变化。
接着,步骤S841中,对影响墨液颗粒7C的墨液颗粒化形状的激振电压进行调节,对激振电压产生电路341进行指示,以得到最佳的墨液颗粒化形状。
步骤S842中,在产生相位探索用电压时,从A/D转换器A362获取将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输出的检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相位检测数据,将从A/D转换器A362获取的相位检测数据与规定的值(阈值大小)进行比较而将其二值化。该二值化数据也可以构成为从相位判断电路A361输入。此处,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1”,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0”。
步骤S843中,利用步骤S842中二值化后的数据,对在1个周期(8个相位)中判断为“1”的相位的数量进行计数,确认是否存在3个相位以上的“1”。当存在3个相位以上时,判断为“是”(墨液颗粒化形状良好,因此墨液颗粒7C的带电状态良好),进行到步骤S831。在“1”有2个相位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否”(墨液颗粒化形状较差,因此墨液颗粒7C的带电状态较差),进行到步骤S851。
接着,步骤S851中,根据来自与压力传感器31连接的压力检测电路334的信息,利用MPU320推算墨液颗粒化所需的墨液压力,对压力调节控制电路333进行指示。MPU320不仅考虑压力传感器31的信息,还可以考虑粘度测定器43的测定结果、加热器44的控制内容、打印环境测定用温度传感器50A(未图示)、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与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微量电荷检测时刻的差异等信息。
步骤S852中,在产生相位探索用电压时,从A/D转换器A362获取将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输出的检测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相位检测数据,将从A/D转换器A362获取的相位检测数据与规定的值(阈值大小)进行比较而将其二值化。该二值化数据也可以构成为从相位判断电路A361输入。此处,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1”,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0”。
步骤S853中,利用步骤S852中二值化后的数据,对在1个周期(8个相位)中判断为“1”的相位的数量进行计数,确认是否存在3个相位以上的“1”。当存在3个相位以上时,判断为“是”(墨液颗粒化形状良好,因此墨液颗粒7C的带电状态良好),进行到步骤S831。在“1”有2个相位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否”(墨液颗粒化形状较差,因此墨液颗粒7C的带电状态较差),进行到步骤S861。
步骤S861中,判断为墨液颗粒7C进行了正常的墨液颗粒化和相位探索,因此为了通知操作者为不能打印的状态,对确认信息(或警报信息)进行显示。但是,对于步骤S861,由于能够正常从喷嘴8喷出墨液,因此成为继续喷出墨液的状态。
步骤S862中,通过从MPU320向加热器控制电路335或者粘度测定电路331发出控制指示,实施由加热器44进行的加热控制或者墨液粘度控制,使得能够对墨液颗粒7C进行正常的墨液颗粒化和相位探査。然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返回步骤S821,通过实施步骤S822,确认是否能够对墨液颗粒7C进行正常的墨液颗粒化和相位探査。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1”,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判断为“0”的控制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定义为“0”,将未超过阈值大小的情况定义为“1”,来进行控制。
如上述那样,依照本实施例,通过在带电电极11与偏转电极12之间设置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墨液颗粒7C的带电时刻进行检测,因此,能够更快地在最佳的时刻使墨液颗粒7C带电。而且,通过在流槽14的二次侧设置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能够对墨液颗粒7C是否被流槽14捕捉进行检测。即,通过设置2个相位传感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在使用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早在最佳的时刻对墨液颗粒7C进行带电控制,能够提高相位探索结果的可靠性,确保稳定的打印品质,另外,能够提供可掌握流槽14对墨液颗粒7C的捕捉状态的喷墨记录装置。
[实施例2]
图10是本实施例的打印头的外观立体图。图10中,(a)表示打印头2的外观立体图,(b)表示拆除了打印头罩51的状态的打印头2的立体图。
在图10中,打印头2包括:打印头座50;将主体1与打印头2连接到一起的导管4;出于保护设置于打印头座50的部件的目的而安装的打印头背罩53;出于保护设置于打印头座50的加热器44和切换阀42的目的而安装的保护罩52;喷嘴座71;流槽座72;和以覆盖喷嘴座71的方式安装的打印头罩51,其用于形成供打印所使用的墨液颗粒通过的隙缝51A。在这样安装有打印头罩51的状态,被喷嘴座71和打印头罩51包围空间能够保护不受维护时的冲击等的影响。该被打印头罩51包围的部件成为日常操作的操作者要维护的空间,另外,被打印头座50和保护罩52包围内部区域以及被打印头座50和打印头背罩53包围的内部区域,成为所谓的服务者要维护的区域。
而且,在喷嘴座71安装有:用于排出墨液柱7B的喷嘴8;以从喷嘴8排出的墨液束为中心平行且对称配置的带电电极11;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其配置于不与墨液束接触的程度的距离;和在墨液束的飞行方向配置于带电电极11的二次侧的由2片(接地电极12B和正电极12A)形成的一对偏转电极12。另外,在流槽座72设有形成有孔的流槽14,其在墨液束的飞行方向上配置于偏转电极12的二次侧,其中该孔用于捕捉在墨液束和在同轴上打印中未使用的墨液颗粒7C。另外,喷嘴8与由具有耐溶剂性的PTFE材料形成的供给管75和循环管76连接。
接着,使用图11~图13对本实施例的打印头的详细部分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打印头2的结构的截面图,图12表示图11的A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周围)的放大图,图13表示图11的B部(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周围)的放大图。
在图11~图13中,喷嘴8通过形成于喷嘴座71上的喷嘴固定部71A而固定,带电电极11通过形成于喷嘴座71上的固定部71B而固定,偏转电极12通过形成于喷嘴座71上的固定部71C而固定。形成于喷嘴座71上的喷嘴固定部71A、带电电极固定部71B、偏转电极固定部71C从喷嘴座71的表面设置有台阶,成为获得沿面距离使得难以电连接的结构。
另外,喷嘴座71包括:形成为圆筒状的相位传感器A固定部71D;和确保相位传感器A的插入可操作性并安装时不易产生位置偏移的方式形成的相位传感器插入孔部71F。另外,喷嘴座71中,在相位传感器A固定部71D的前端安装有相位传感器A罩62,通过将形成于喷嘴座71的凹部71E与形成于相位传感器A罩62的侧壁凸部62A嵌合来进行固定。此处,喷嘴座71由具有耐溶剂性的树脂材料(例如聚苯硫醚(PPS))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相位传感器A罩62为绝缘体,材料由例如聚丙烯(PP)形成,喷嘴座71通过在金属模具中注入树脂后流入液状的树脂的、所谓的树脂注塑成型而形成。此外,由于相位传感器A与墨液束(墨液颗粒7C)的飞行路径越靠近,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因此优选相位传感器A罩62为越薄越好的薄膜绝缘体。
另外,喷嘴座71中,对配置于喷嘴8、带电电极11和偏转电极12的面的相反面以及相位传感器A插入孔部71F的面,在表面实施导电涂敷。由此,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能够降低偏转电极12和带电电极11发出的电压导致的噪声的影响。
在喷嘴座71的相位传感器A插入孔部71F安装有圆柱形状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利用传感器A固定部件64进行固定,其中该传感器A固定部件64通过海绵(sponge)、橡胶部件、弹簧等的弹性部件63和固定螺钉65安装于喷嘴座71。
接着,对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中,形成当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通过圆柱形状的中心时输出信号的中央导线61A,在中央导线61A的外周形成绝缘部件61B,在外周形成用于除去噪声的外周导电部件61C。另外,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中央导线61A与用于传递由中央导线61A检测到的电荷的信号的信号线A66电连接,在信号线66安装有用于与相位传感器基板77连接的连接器B66A。相位传感器基板77通过基板固定部50B安装于打印头座50。另外,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外周导电部件61C中,安装有与GND电位连接的GND线67,以维持电0V,在GND线67安装有用于连接相位传感器基板77的连接器C67A。
此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以被弹性部件63推压到相位传感器A罩62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使与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距离精度稳定。另外,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与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距离相对于中心轴的位置精度能够通过相位传感器A固定部71D的形状来确保。由此,能够确保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与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位置精度,能够进行稳定的相位探索。
在传感器A固定部件64,形成于供信号线66通过的电线用孔A64A和供GND线67通过的电线用孔B64B。另外,信号线66的连接器B66A和GND线67的连接器C67C构成为能够拆卸和再安装的结构,提高了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安装和更换操作性。而且,为了将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检测信号传递到主体1,相位传感器基板77通过连接器A77A与电线77B连接。电线77B通过导管4的内侧与主体1的内部连接。
此外,流槽14例如将不锈钢(SUS)材料的管道弯曲而成,为在由树脂(例如材质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形成的流槽座72通过注塑成型而安装成为一体结构的部件。流槽座72安装于打印头座50的侧壁部50C,在流槽座72的内部形成有与流槽14内部的流路连接的流槽座内流路72A。流槽座内流路72A与用于检测被流槽14捕捉到的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电荷的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连接,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利用嵌入形成于流槽座72的流槽座槽72B的O型环73密封,使得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与流槽座72的连接部不向外部泄漏墨液7F。
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与回收管74连接,被流槽14捕捉到的墨液颗粒7C、7D和7E在流槽14的内壁着落,成为图示的回收路径中的墨液7F那样的状态,利用泵(回收用)25的吸引力,墨液7F沿内壁向主体1去,向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方向流动,然后被回收到主体1内的主墨液容器18中。此外,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设置于比墨液颗粒在流槽14的着落位置更靠墨液被回收的液流的下游侧。由此,具有相较而言能够在存在空间的部分配置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优点。
另外,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由具有耐溶剂性且具有导电性的材料(例如不锈钢(SUS))形成,另外,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与用于在检测到微量的带电电荷58的情况下传递信号的信号线70电连接,在信号线70安装有用于连接相位传感器基板77的、能够拆卸和安装的连接器D70A。
关于喷墨记录装置400中使用的墨液7A,作为墨液组成物质使用导电材料。被流槽14捕捉到的回收路径的墨液7F成为沿路径内的内壁至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电连接的状态。因此,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在流槽14的内壁着落的同时,微量的带电电荷58沿回收路径的墨液7F流动,在到达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之后作为信号被检测。
在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中,在切断从喷嘴8喷出的墨液柱7B的时刻,关于打印中未使用的墨液颗粒7C,由于带电电极11而带有微量的带电电荷58的带微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和不带电的墨液颗粒7E交替形成。由此,能够提高微量的带电电荷58利用带电电极11而带电的精度,而且,能够降低在利用带电电极11而带电的时刻可能发生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噪声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400中,根据利用带电电极11而带电的时刻,能够掌握利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对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电荷进行检测的时刻,因此能够基于从带电电极11至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距离(图11中图示的L1)来计算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而且,在喷墨记录装置400中,由于能够检测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通过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时刻和在流槽14的内壁着落的时刻,因此能够基于从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至流槽14内壁的墨液颗粒7C的着落位置的距离(图11中图示的L2)来计算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
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对着落墨液颗粒的飞行轨迹有影响,因此调节为按各条件决定的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的情况下,喷墨记录装置400的打印品质变好。因此,喷墨记录装置400基于由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计算出的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实施利用调压阀33进行的墨液压力调节控制、利用加热器44进行的加热控制和墨液粘度控制。
如上述那样,依照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由于提高了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安装位置精度,所以能够提高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的检测精度,因此能够实施反馈更准确地相位检测结果的相位探索控制。
另外,依照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通过使用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能够计算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因此通过将该结果反馈到打印控制中,能够灵活地应对环境变化。
另外,依照本实施例,喷墨记录装置400能够降低在相位传感器61检测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D的电荷时可能成为障碍的噪声,以及通过实施控制,能够进行更稳定的相位探索控制。由此,能够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能够测定打印中使用的墨液颗粒7C的电荷,并监视带电电荷的状态。
[实施例3]
图14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调压阀33的结构的图。在图14中,调压阀33包括:供给利用泵(供给用)24加压后的墨液7A的接头(入口)112;用于向喷嘴8供给利用调压阀33进行了压力调节的墨液7A的接头(出口)113;和在内部设有压力调节机构(未图示)的调压座111。接头(入口)112和接头(出口)113与由具有耐溶剂性的PTFE材料形成的管(入口)112A和管(出口)113A连接。
调压座111在内部具有未图示的压力调节机构106,压力调节机构106通过弹簧104的压缩率来控制压力。在弹簧104的周边,设置有用于向压力调节机构106传递弹簧压缩负荷的下部弹簧座105和用于向弹簧104传递负荷的上部弹簧座103。而且,在调压座111,以包围上部弹簧座103、弹簧104和下部弹簧座105的方式安装有调压部壳体101。
调压部壳体101构成为:在与压力调节机构111相反的一侧设有驱动部壳体91,形成于调压部壳体101的外周的上部固定部101A与形成于驱动部壳体91的外周的下部固定部91D嵌合,使用固定用螺钉99固定该部分。
此外,驱动部壳体91具有用于向弹簧104传递负荷的压力调节轴96。压力调节轴96以不偏离中心轴而对上部弹簧座103施加负荷的方式形成有较细的前端部96C,前端部96C与形成于上部弹簧座103的旋转轴前端承接部103A嵌合。另外,压力调节轴96具有在驱动部壳体91的内部的压力调节轴齿轮97,压力调节轴齿轮97以被形成于压力调节轴96的台阶部96B和齿轮固定部件98夹住的方式固定。
另外,调压阀33包括:下部轴承102,其在压力调节轴齿轮97的上下安装于调压部壳体101的下部压力调节轴通过孔101B,使得压力调节轴96在旋转方向不摆动;和安装于驱动部壳体91的上部压力调节轴通过孔91C的上部轴承95。驱动部壳体91经由电机固定部91A安装有电机92,电机92具有用于传递旋转力的电机旋转轴93。
另外,电机旋转轴93,穿过驱动部壳体91的电机旋转轴通过孔91B而在驱动部壳体91的内部安装有作为驱动用齿轮的电机齿轮94。电机齿轮94以与压力调节轴齿轮97嵌合的方式安装,调压阀33通过驱动电机92以使压力调节轴96在轴向上下移动,并使弹簧104的压缩率变化,来调节供给至喷嘴8的墨液7A的压力。另外,压力调节轴96为了不将弹簧104压缩成所需以上的程度而形成有制动部96A,制动部96A与驱动部壳体91接触,电机92因转矩不足而停止,喷墨记录装置400显示警报并与操作者联络。
此处,压力调节轴齿轮97相对于电机齿轮94,压力调节轴96的轴向的齿轮部变短,由此能够减小驱动部壳体101。另外,压力调节用齿轮97相对于电机齿轮94,齿轮部的直径变大,由此能够进行精细的压力调节。
如上述那样,依照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根据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1和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69的相位探索判断结果,或者墨液颗粒7C的飞行速度计算结果,能够自动将墨液压力调节为目标值。
另外,依照本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能够自动调节操作者通过操作表示部输入的墨液压力设定值和要按墨液种类来控制的墨液压力控制值。
以上,对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而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能够将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另外,也能够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中添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另外,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添加、删除或置换为其他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2…打印头,4…导管,7A…墨液(主墨液容器18内),7B…墨液柱,7C…墨液颗粒,7D…带少量电荷的墨液颗粒,7E…不带电的墨液颗粒,7F…回收路径的墨液,8…喷嘴,11…带电电极,12…偏转电极,14…流槽,18…主墨液容器,31…压力传感器,33…调压阀,43…粘度测定器,43A…粘度测定用温度传感器,44…加热器,61…第一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A),63…弹性部件,69…第二电荷检测单元(相位传感器B),92…电机,93…电机旋转轴,94…电机齿轮,95…上部轴承,96…压力调节轴,97…压力调节轴齿轮,102…下部轴承,201~209…路径(墨液供给用),211~215…路径(墨液回收用),331…粘度测定电路,332…泵驱动电路,333…压力调节控制电路,334…压力检测电路,335…加热器控制电路,341…激振电压产生电路,342…偏转电压产生电路,351…相位探索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52…打印用带电信号产生电路,361…相位判断电路A,371…相位判断电路B,400…喷墨记录装置。

Claims (14)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收纳用于在打印对象物上进行打印的墨液的墨液容器;
喷嘴,其与所述墨液容器连接,排出被加压而供给来的墨液;
使从所述喷嘴排出的墨液颗粒带电的带电电极;
产生使该带电电极带电的带电信号的带电信号产生部;
使通过所述带电电极而带电的墨液颗粒偏转的偏转电极;
用于回收在打印中没有被使用的墨液的流槽;
控制装置整体的动作的控制部;
检测在所述带电电极与所述偏转电极之间所述墨液颗粒所带的电荷量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和
检测在所述流槽内流动的墨液的电荷量的第二电荷检测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荷检测单元设置在与所述墨液颗粒着落于所述流槽的位置相比靠墨液被回收而形成的液流的下游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第一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结果,控制从所述带电信号产生部产生所述带电信号的时刻。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判断单元,其判断由所述第二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电荷量的大小,
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未超过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由所述控制部停止从所述喷嘴喷出墨液。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比较由所述第一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电荷量、由所述第二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电荷量的值和检测时刻,基于该比较的结果来对供给至所述喷嘴的墨液的压力进行调节。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比较由所述第一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电荷量、由所述第二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电荷量的值和检测时刻,基于该比较的结果来对供给至所述喷嘴的墨液的温度进行调节。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比较由所述第一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电荷量、由所述第二电荷检测单元检测出的电荷量的值和检测时刻,基于该比较的结果来对供给至所述喷嘴的墨液的粘度进行调节。
8.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收纳用于在打印对象物上进行打印的墨液的墨液容器;
喷嘴,其与所述墨液容器连接,排出被加压而供给来的墨液;
使从所述喷嘴排出的墨液带电的带电电极;
使通过所述带电电极而带电的墨液偏转的偏转电极;
用于回收在打印中没有被使用的墨液的流槽;和
检测在所述带电电极与所述偏转电极之间所述墨液所带的电荷量的第一电荷检测单元;
在所述电荷检测单元中,在电荷检测用传感器与从所述喷嘴排出的墨液束之间设置有绝缘体,所述电荷检测用传感器以与所述绝缘体接触的状态被固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荷检测单元中,所述电荷检测用传感器被设置在所述电荷检测用传感器的与所述绝缘体相反一侧的弹性部件推压而与所述绝缘体接触。
10.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收纳用于在打印对象物上进行打印的墨液的墨液容器;
从所述墨液容器经由配管汲取墨液并将墨液加压而供给至喷嘴的供给泵;
配置在所述供给泵与所述喷嘴之间,调节配管路径内的墨液压力的调压阀;
用于检测所述墨液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使从所述喷嘴排出的墨液带电的带电电极;
使通过所述带电电极而带电的墨液偏转的偏转电极;
用于回收在打印中没有被使用的墨液的流槽;和
检测所述墨液所带的电荷量的电荷检测单元,
所述调压阀包括:压力调节轴、与所述压力调节轴一体地旋转的压力调节轴齿轮、以与所述压力调节轴齿轮啮合的状态设置的驱动用齿轮和用于使所述驱动用齿轮旋转的驱动用电机。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节轴在所述压力调节轴齿轮的前后被轴承保持。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用电机基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驱动控制。
13.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调节轴齿轮在所述压力调节轴的轴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驱动用齿轮在所述压力调节轴的轴向上的厚度。
14.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荷检测单元检测的所述电荷量是下述状态下的电荷量:并不是所有的所述墨液颗粒均带电,而是在带电的所述墨液颗粒中夹带着至少一个不带电的墨液颗粒。
CN201811531778.XA 2018-01-15 2018-12-14 喷墨记录装置 Active CN110039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4083A JP7154766B2 (ja) 2018-01-15 2018-01-15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8-004083 2018-0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9902A true CN110039902A (zh) 2019-07-23
CN110039902B CN110039902B (zh) 2022-06-24

Family

ID=65023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1778.XA Active CN110039902B (zh) 2018-01-15 2018-12-14 喷墨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3108B2 (zh)
EP (1) EP3511166B1 (zh)
JP (1) JP7154766B2 (zh)
CN (1) CN1100399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333162A1 (en) * 2019-09-05 2022-10-20 Gen-Probe Incorporated Detec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nucleic acid variants
CN116018272A (zh) 2020-11-04 2023-04-25 株式会社日立产机系统 喷墨记录装置
JP2023033893A (ja) 2021-08-30 2023-03-13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管理方法
WO2023181171A1 (ja) * 2022-03-23 2023-09-28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
WO2023209854A1 (ja) * 2022-04-27 2023-11-02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3973A (en) * 1979-02-02 1980-08-08 Hitachi Ltd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of charge control type
JPS5663465A (en) * 1979-10-31 1981-05-30 Ricoh Co Ltd Ink jet printer
JPS56104068A (en) * 1980-01-21 1981-08-19 Ricoh Co Ltd Detecting device for ink particle
EP0039772A1 (en) * 1980-05-09 1981-11-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nozzle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a printer
JPS5727762A (en) * 1980-07-25 1982-02-15 Fuji Xerox Co Ltd Detector for amount of electrified charge
JPS5732977A (en) * 1980-08-07 1982-02-22 Ricoh Co Ltd Deflection detector of charge deflection type ink jet plotter
US4418352A (en) * 1981-05-18 1983-11-29 Ricoh Company, Lt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S5968259A (ja) * 1982-10-14 1984-04-18 Ricoh Co Ltd 偏向制御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US4550321A (en) * 1983-04-25 1985-10-29 Ricoh Company, Ltd. Charged ink-printer droplet detection
US4612553A (en) * 1984-01-20 1986-09-16 Contraves Gmbh Method for operational status checks of an ink jet printer
JPH0691879A (ja) * 1992-02-24 1994-04-05 Videojet Syst Internatl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印刷歪みを補正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807100A (zh) * 2004-12-13 2006-07-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和液体容器
CN202101679U (zh) * 2011-06-22 2012-01-04 新华都特种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接近传感器的保护装置
JP2012162036A (ja) * 2011-02-08 2012-08-30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322832B2 (en) * 2006-09-22 2012-12-04 Tonejet Limited. Ink supply system
CN103154814A (zh) * 2011-08-12 2013-06-12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
WO2014156297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05255754U (zh) * 2015-12-14 2016-05-25 北京赛腾标识系统股份公司 一种新型墨滴偏转装置及喷码机
CN106272724A (zh) * 2016-10-17 2017-01-04 四川唯诺家私有限公司 监控压紧力的木料固定装置
JP2017042999A (ja) * 2015-08-27 2017-03-02 紀州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滴の通過時刻決定方法、インク滴の速度算出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WO2017061287A1 (ja) * 2015-10-08 2017-04-13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帯電制御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37431A (en) * 1975-09-19 1977-03-23 Hitachi Ltd Ink sensor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JPS5843030B2 (ja) * 1978-11-14 1983-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粒子の偏向検出装置
JPS5637165A (en) * 1979-09-03 1981-04-10 Ricoh Co Ltd Dot shift compensation apparatus for ink jet printer
JPS56101873A (en) * 1980-01-21 1981-08-14 Ricoh Co Ltd Ink particle detecting system
US4435720A (en) * 1981-05-21 1984-03-06 Ricoh Company, Ltd. Deflection control type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S58116168A (ja) * 1981-12-30 1983-07-11 Ricoh Co Ltd 偏向制御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JPH10264410A (ja) 1997-03-26 1998-10-06 Hitachi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GB2337485B (en) 1998-05-20 2000-06-14 Linx Printing Tech Ink jet printer and deflector plate therefor
JP2003226016A (ja) 2002-02-04 2003-08-12 Hitachi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780270B2 (ja) 2003-07-17 2006-05-31 紀州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帯電制御式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10012710A (ja) 2008-07-04 2010-01-21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FR2954215A1 (fr) * 2009-12-23 2011-06-24 Markem Imaje Systeme de determination de l'autonomie en fluides consommables d'une imprimante a jet d'encre continu
WO2012111039A1 (ja) * 2011-02-16 2012-08-23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5134432A (ja) 2014-01-16 2015-07-27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6258415B2 (ja) * 2016-07-04 2018-01-10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03973A (en) * 1979-02-02 1980-08-08 Hitachi Ltd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of charge control type
JPS5663465A (en) * 1979-10-31 1981-05-30 Ricoh Co Ltd Ink jet printer
JPS56104068A (en) * 1980-01-21 1981-08-19 Ricoh Co Ltd Detecting device for ink particle
EP0039772A1 (en) * 1980-05-09 1981-11-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nozzle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a printer
JPS5727762A (en) * 1980-07-25 1982-02-15 Fuji Xerox Co Ltd Detector for amount of electrified charge
JPS5732977A (en) * 1980-08-07 1982-02-22 Ricoh Co Ltd Deflection detector of charge deflection type ink jet plotter
US4418352A (en) * 1981-05-18 1983-11-29 Ricoh Company, Lt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S5968259A (ja) * 1982-10-14 1984-04-18 Ricoh Co Ltd 偏向制御インクジエツト記録装置
US4550321A (en) * 1983-04-25 1985-10-29 Ricoh Company, Ltd. Charged ink-printer droplet detection
US4612553A (en) * 1984-01-20 1986-09-16 Contraves Gmbh Method for operational status checks of an ink jet printer
JPH0691879A (ja) * 1992-02-24 1994-04-05 Videojet Syst Internatl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印刷歪みを補正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5420624A (en) * 1992-02-24 1995-05-30 Videojet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printing distortions in an ink jet printer
CN1807100A (zh) * 2004-12-13 2006-07-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和液体容器
US8322832B2 (en) * 2006-09-22 2012-12-04 Tonejet Limited. Ink supply system
JP2012162036A (ja) * 2011-02-08 2012-08-30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202101679U (zh) * 2011-06-22 2012-01-04 新华都特种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接近传感器的保护装置
CN103154814A (zh) * 2011-08-12 2013-06-12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
WO2014156297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7042999A (ja) * 2015-08-27 2017-03-02 紀州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滴の通過時刻決定方法、インク滴の速度算出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WO2017061287A1 (ja) * 2015-10-08 2017-04-13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帯電制御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字方法
CN205255754U (zh) * 2015-12-14 2016-05-25 北京赛腾标识系统股份公司 一种新型墨滴偏转装置及喷码机
CN106272724A (zh) * 2016-10-17 2017-01-04 四川唯诺家私有限公司 监控压紧力的木料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9902B (zh) 2022-06-24
EP3511166A1 (en) 2019-07-17
EP3511166B1 (en) 2020-07-29
US20190217627A1 (en) 2019-07-18
JP7154766B2 (ja) 2022-10-18
JP2019123117A (ja) 2019-07-25
US10703108B2 (en)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39902A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596586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4168460A (en) Particle sorting apparatus
US4612553A (en) Method for operational status checks of an ink jet printer
KR101390130B1 (ko) 공기 이온 측정 장치
EP0039772B1 (en) Multinozzle ink jet printe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a printer
CN208881368U (zh) 用于测量来自喷墨打印机的打印头的槽的溢流的设备
CN101563488B (zh) 纺织机及无接触测量方法
CN103038610A (zh) 确定磁性颗粒或铁磁颗粒的流速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对该方法和装置的应用
EP3360683B1 (en) Charge control-type inkjet printer and printing method using same
JPH0764075B2 (ja) インクキヤツチヤ−及びドロツプ電荷検出装置
WO20071245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a mill
CN108205069A (zh) 用于检测喷射流的速度的方法和设备
JP2017042999A (ja) インク滴の通過時刻決定方法、インク滴の速度算出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2092193A (zh) 排出检查装置及印刷装置
JP2014504974A (ja) コンティニュアス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活性化範囲検出のための新規な方法
CN206695944U (zh) 一种喷码机压力传感器
US20180331510A1 (en) A charging unit for a particle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a particle monitoring apparatus
CN111566489B (zh) 位移传感器复合型静电测定电位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法
EP3287287B1 (en) Inkjet recording device
US8840222B2 (en) Techniques related to satellite aerosols
CN112113599A (zh) 一种安全型液面高度及液面电位综合测试装置
JP2013184361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の置換方法
CN110382242A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201716496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