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3200A - 容器用的帽 - Google Patents

容器用的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3200A
CN110023200A CN201780075803.5A CN201780075803A CN110023200A CN 110023200 A CN110023200 A CN 110023200A CN 201780075803 A CN201780075803 A CN 201780075803A CN 110023200 A CN110023200 A CN 110023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separation unit
protrusion
container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58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3200B (zh
Inventor
渡辺健二
高宫聪磨
矶贝孝光
岩水敬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n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n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n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n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3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32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32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47/00Closures with filling and discharging, or with discharging, devices
    • B65D47/36Closures with frangible parts adapted to be pierced, torn, or removed, to provide discharge open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18Arrangements of closures with protective outer cap-like covers or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losures
    • B65D51/20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 B65D51/22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having means for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the inner clo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在上盖上作用有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避免内塞的分离部与主体部的分离的容器用的帽。容器用的帽(1)具备内塞(2)和上盖(3);用来将设置在内塞(2)上的分离部(4)保持的保持部(3h)具有环状突出部(8),所述环状突出部(8)从上盖(3)的上端壁(3b)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分离部(4)从内塞(2)的分离后将该分离部(4)的上部(4u)从周围保持;内塞(2)具有主体部(20),所述主体部(20)在开口部(OP)处与分离部(4)连接设置,并且与容器主体(50)卡止;分离部(4)具有多个突起部(4p),所述多个突起部(4p)沿着上部(4u)的外周设置,向侧方分别突出;突起部(4p)是在轴(AX)方向上较薄的板状,具有在轴(AX)方向上变形的挠性。

Description

容器用的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瓶状的容器的口部处的容器用的帽。
背景技术
作为在带盖容器中使用的公知的帽,存在以下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1、2):具备内塞和上盖;在内塞中,设置有向瓶的开口部嵌装的主体侧筒状部、和在其上端经由刻痕而连接设置的分离部;在上盖中,设置有能够借助卡合来保持分离部的凸缘的周缘的环状的突出部。在专利文献1的帽中,通过将环状的突出部用狭缝分割而成为多个突出要素,通过使突出部或突出要素的变形变得容易,抑制因掉落等带来的冲击从上盖经由突出部传递给分离部,防止使将内塞的主体与分离部相连的刻痕损伤。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帽中,在将上盖的上端壁与侧面壁相连的角部处设置由2个环状的槽构成的冲击吸收部,即使是在上盖上作用有冲击的情况,也防止其影响波及到上盖的其他部分及内塞。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帽中,通过将保持内塞的突出部用狭缝分割而使突出要素变形,但在维持突出要素的强度的同时确保变形的容易性并不容易,可靠地防止刻痕的损伤并不一定容易。具体而言,在与遭到冲击的位置相反侧的位置,凸缘被爪拉起而容易发生刻痕的损伤。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帽中,可靠地防止刻痕的损伤也并不一定容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98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698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在上盖上作用有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避免内塞的分离部与主体部的分离的容器用的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有关本发明的容器用的帽具备:内塞,与容器主体一起形成将内容物封入的密闭空间,具有用来在密闭空间中形成开口部的分离部;以及上盖,具有将分离部保持的保持部;保持部具有环状突出部,所述环状突出部从上盖的上端壁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分离部从内塞的分离后将该分离部的上部从周围保持;内塞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开口部处与分离部连接设置,并且与容器主体卡止;分离部具有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起部沿着上部的外周设置,向侧方分别突出;突起部是在轴向上较薄的板状,具有在轴向上变形的挠性。
在上述帽中,分离部具有沿着上部的外周设置并向侧方分别突出的薄板状的多个突起部,突起部具有在轴向上变形的挠性,所以能够利用突起部使分离部的上部保持在上盖的环状突出部上。进而,分离部的上部被上盖的环状突出部保持,所以即使在上盖上作用冲击、由此上盖变形,多个突起部也成为弹性变形的缓冲件,以比较高的自由度容许分离部的上部相对于环状突出部的移位,所以经由环状突出部向内塞的分离部传递的冲击被缓和。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分离部与主体侧筒状部的连结部因掉落等的冲击而损伤。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容器用的帽中,多个突起部沿着上部的外周以大致等间隔配置,在周向上具有大致相等的宽度。在此情况下,容易使经由多个突起部的由上盖的环状突出部进行的分离部的上部的保持平衡。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突起部以挠曲的状态被保持在环状突出部内。在此情况下,突起部以被赋予了张紧的状态被保持在环状突出部内,由上盖的环状突出部进行的分离部的上部的保持稳定。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突起部与根侧相比在前端侧厚度变薄。在此情况下,突起部在前端侧容易弯曲,由上盖的环状突出部进行的分离部的上部的保持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环状突出部在下端具有承接多个突起部的前端的爪。在此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将多个突起部的前端固定到上盖的环状突出部上。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突起部大致沿着与轴向垂直的面延伸。在此情况下,多个突起部在轴向上比较容易挠曲,环状突出部内的分离部的上部的移位变得比较容易。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突起部从根侧朝向前端侧向下侧倾斜。在此情况下,能够使突起部的易挠曲度拥有方向性,具体而言能够使突起部向下侧挠曲,使上盖的环状突出部保持分离部的上部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分离部的上部从环状突出部脱离。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上盖具有能够借助旋转动作进行与容器主体侧的拆装的螺纹接合部,借助该螺纹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将分离部推压,由此,将该分离部从内塞分离,形成开口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主体部具有围成开口部的主体侧筒状部;分离部具有分离部侧筒状部,所述分离部侧筒状部相对于主体侧筒状部向内径侧及外径侧的某一方偏移而配置。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分离部侧筒状部相对于主体侧筒状部向内径侧偏移;支承多个突起部的环状的根部分具有与主体侧筒状部的内表面及上端抵接的阶差。在此情况下,在开封即最初的开塞后将上盖开闭时,能够使已分离的分离部的环状的根部分与主体侧筒状部嵌合而密接,所以最初的开塞(即开封)后的密封性变高。此外,能够可靠地防止分离部在分离后进入到主体侧筒状部内或容器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技术方案,使上盖与内塞借助螺纹接合而相互结合。在此情况下,能够将上盖及内塞通过与容器主体不同的工序预先组装,所以能实现生产工序的合理化。另外,在将上盖螺纹安装在内塞上的情况下,也有内塞的材料等的影响,有上盖的晃动变多的趋向,冲击缓和用的多个突起部的意义变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用的帽的分解立体图。
图2a及图2b是表示帽的内塞的图,图2a是俯视图,图2b是纵剖视图,图2c是仰视图。
图3a是内塞的分离部的俯视图,图3b是内塞的分离部的部分放大侧方剖视图。
图4a及4b是表示图1的容器用的帽的上盖的图,图4a是纵剖视图,图4b是仰视图。
图5是表示将帽的上盖与内塞组装以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帽的上盖与内塞组装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将帽组装于容器主体的开口部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帽的开塞动作的纵剖视图。
图9是表示在开塞后将上盖去除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在使帽的内塞的分离部分离的状态下将上盖拆卸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说明由保持部进行的分离部的保持状态的部分放大侧方剖视图。
图12a及图12b是分别说明图1等所示的容器用的帽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有关本发明的容器用的帽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帽1具备:内塞2,被装配到作为瓶的容器主体50的口部50a;以及上盖3,将内塞2覆盖而装配在内塞2上。这些帽1和容器主体50成为用来容纳并保存液体的带盖容器100。
如图2a~图2c所示,内塞2是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具备分离部4、嵌合部5和主体侧筒状部6。这里,嵌合部5和主体侧筒状部6构成内塞2的主体部20。
内塞2的分离部4如图2b所示,具备相对于主体侧筒状部6向内径侧偏移了该主体侧筒状部6的壁厚的量的分离部侧筒状部4a。在该分离部侧筒状部4a的上端,设置有:顶壁4b,将分离部侧筒状部4a在分离部4的上部4u闭塞;以及多个突起部4p,沿着上部4u的外周设置,分别向侧方即半径方向外方突出。各突起部4p是在与上下的AB方向平行的内塞2的轴AX方向上较薄的板状的部件,在前端侧具有向轴AX方向变形的挠性。另一方面,分离部侧筒状部4a的下端如在图2b中放大表示的那样,借助作为薄壁的连结部的刻痕7而与主体侧筒状部6的上端连接设置。
如图3a所示,在分离部4上设置有共计8个板状的突起部4p,各突起部4p具有相同的形状。多个突起部4p沿着上部4u的外周以等间隔d配置,在周向上具有大致相等的宽度W。在图示的例子中,以突起部4p的根侧为基准,突起部4p的周向的间隔d与突起部4p的周向的宽度W大致相等。设置突起部4p的个数、突起部4p的宽度及间隔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但通过使突起部4p的宽度及间隔一致,容易使由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参照图1)进行的分离部4的上部4u的保持平衡。
如图3b所示,突起部4p大致沿着与平行于上下的AB方向的轴AX垂直的面延伸。由此,多个突起部4p在轴AX方向上比较容易挠曲,环状突出部8(参照图1)内的分离部4的上部4u的移位变得比较容易。突起部4p与根侧相比在前端侧厚度变薄。通过使突起部4p在前端侧变薄,突起部4p容易在前端侧弯曲,由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进行的分离部4的上部4u的保持变得容易。这里,突起部4p的下表面4i水平地延伸,相对于与轴AX垂直的平面平行。另一方面,突起部4p的上表面4j朝向半径方向外方下降。结果,作为突起部4p整体,从根侧朝向前端侧向下侧稍稍倾斜。这样,通过将突起部4p朝向前端侧稍稍降低,能够使突起部4p的易挠曲度拥有方向性,容易将分离部4的上部4u插入到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中而保持,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分离部4的上部4u从环状突出部8脱离。
突起部4p的前端4e在俯视中是圆弧状,具有与环状突出部8的内周面8a的曲率大致相等的曲率。在图3a中,前端4e看起来为直线,但实际上为圆弧状。此外,与全部的突起部4p相接的外接圆的直径比环状突出部8的内周面8a(参照图4a)的直径稍大。
在分离部4的上部4u,形成有支承多个突起部4p并且厚度比突起部4p厚的环状的根部分4z。环状的根部分4z具有与图2b所示的主体侧筒状部6的上部6u的内表面6s及上端6t抵接的阶差4x。这样,通过设置环状的根部分4z,当在开塞后将上盖3关闭时能够使分离部4的阶差4x密接在主体侧筒状部6的内表面6s及上端6t上,所以在最初的开塞后装配上盖3时的主体侧筒状部6及分离部4间的密封性变高。此外,由于阶差4x与上端6t密接,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分离部4在分离后进入到主体侧筒状部6内。
如图2b所示,内塞2的嵌合部5具有密接在容器主体50的口部50a的外周壁上而被固定的外筒部5a、密接在口部50a的内周壁上而被固定的内筒部5b、和密接在口部50a上并将外筒部5a与内筒部5b连结的水平部5c而构成。在它们之中的外筒部5a上,如在图2c中放大表示的那样,遍及外筒部5a的内周面整周形成有多个突部5d。该突部5d嵌入到容器主体50的口部50a的环状凹部50c中,使内塞2与容器主体50牢固地结合。
内塞2的嵌合部5在上部具有筒状部5e。并且,在筒状部5e的外周面,形成有作为螺纹接合部的阳螺纹5f。该阳螺纹5f与后述的上盖3的阴螺纹螺纹接合。此外,在筒状部5e的内周面,朝向内方以周向等间隔形成有多个(在实施方式中是4个)肋条5g。该肋条5g将筒状部5e加强。
内塞2的主体侧筒状部6整体上形成为圆锥筒状,在端部具有口径朝向上方增大的唇6a,改善将容器主体50内的液体注出时的断液性。
内塞2借助打塞而与容器主体50一起形成将内容物气密或液密地封入的密闭空间。将内塞2中的分离部4在图2b放大表示的刻痕(连结部)7处在内塞2的开封即内塞2的最初的开塞时切掉,形成开口部OP(参照图9)。
上盖3是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如图4a及4b所示,具备弯曲的侧面壁3a和平坦的上端壁(顶壁)3b。侧面壁3a和上端壁3b形成圆顶状的外观,将内塞2覆盖,进行保护以免受灰尘、水气等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侧面壁3a上,形成有从内面上部与上盖3的轴AX(沿上下的AB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平行地向下方延伸的筒状部3c,在该筒状部3c的内周面上,作为螺纹接合部而形成有与上述内塞2的阳螺纹5f螺纹接合的阴螺纹3d。此外,在筒状部3c的外周面上,以周向等间隔形成有与轴AX平行地向下方延伸的多条(在实施方式中是8条)肋条3e。该肋条3e将筒状部3c加强。进而,在侧面壁3a的下部外周面上,形成有滚花3f。该滚花3f具有使上盖3沿周向旋转时防滑的功能。
上盖3作为用来保持分离部4的保持部3h而在上端壁3b的下表面具备向下方延伸的环状突出部8。如在图11中放大表示的那样,环状突出部8的内周面8a与沿上下的AB方向延伸的上盖3的轴AX大致平行地形成。内周面8a也可以以从上端壁3b朝下扩大的方式相对于轴AX倾斜,但希望从上端壁3b朝下变窄。另一方面,外周面8f相对于轴AX稍稍倾斜而形成,环状突出部8以随着向下端行进而厚度变薄的方式形成为锥状。
此外,在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下端的内周面8a上,朝向上盖3的轴AX所处的中心方向形成有用来在开封时与设置在内塞2的分离部4上的突起部4p卡合的爪8c。上端壁3b通过具备环状突出部8及爪8c,能够作为保持部而保持内塞2的分离部4。更具体地讲,从分离部4延伸的突起部4p的前端4e在向下侧挠曲的状态下,嵌入到形成在环状突出部8的爪8c上部的凹陷中,并固定到该凹陷中。由于突起部4p的前端4e要扩大以回到原来的形状,因此分离部4的上部4u在被一定以上的力赋予了张紧的状态下被封入到环状突出部8内。
回到图1,容器主体50是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或玻璃制的一体成形品,口部50a比其他的躯体部50b缩入。并且,在口部50a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形成有环状凹部50c。
以下,参照图5~图10对帽1的组装、带盖容器100的开封动作等进行说明。
首先,在帽1的组装中,如图5所示,将上盖3盖在内塞2上,使上盖3的阴螺纹3d与内塞2的阳螺纹5f螺纹接合而使上盖3旋转,如图6所示,使上盖3与内塞2卡合。此时,通过一边使设置在分离部4的上部4u的多个突起部4p的前端4e向下方挠曲一边使前端4e向内方移动,突起部4p的前端4e穿过爪8c。并且,当突起部4p的前端4e穿过了爪8c时,全部突起部4p被容纳到环状突出部8内,突起部4p的前端4e与爪8c卡合,或突起部4p的前端4e被容纳到比爪8c稍靠里侧的位置。此时,通过在上盖3的上端壁3b与分离部4的顶壁4b之间确保既定以上的间隙sp,能够进行分离部4的充分的推入,能够可靠地进行突起部4p的前端4e穿过爪8c的卡合动作。
接着,将该帽1向容器主体50的口部50a装配。帽1向容器主体50的装配如图7所示,通过将容器主体50的口部50a向帽1的外筒部5a与内筒部5b之间推入来进行。在该状态下,内塞2的突部5d与容器主体50的环状凹部50c嵌合,使内塞2与容器主体50的结合变得可靠。
液体向容器内的收容的次序是,首先向容器主体50注入液体,在该容器主体50上,如上述那样装配预先组装成的帽1。另外,也可以向注入了液体的容器主体50装配内塞2,然后在内塞2上装配上盖3。
在从该状态的带盖容器100将内容物取出的情况下,首先使上盖3向拧紧的方向即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如图8所示,成为用上盖3的上端壁3b的下表面将内塞2的分离部4推入,由此,刻痕7(参照图2b)被切断,分离部4能够从主体部20的主体侧筒状部6脱离。即,帽1成为在主体部20上形成了开口部OP(参照图9)的开封状态或分离状态。在该状态下,分离部4的上部4u经由多个突起部4p被收容到环状突出部8内,成为与上盖3的上端壁3b接近的状态。
在分离部4被从帽1的主体部20分离的开封状态下,如果使上盖3向松动的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则随着上盖3,被环状突出部8的爪8c约束的分离部4从内塞2的主体侧筒状部6脱离。如果将上盖3向上方抬起,则如图9所示,随着上盖3的上升而将分离部4拉起,分离部4从内塞2的主体侧筒状部6容易地脱离。如以上这样,如图9所示,内塞2被开塞,能够从形成的开口部OP将容器主体50内的液体注出。
如图10所示,被从内塞2的主体部20卸下的上盖3将分离部4的上部4u保持在环状突出部8内。保持着分离部4的上盖3相对于图9等所示的容器主体50拆装自如。
为了对这样暂时被开塞的容器主体50及内塞2装配保持着分离部4的上盖3,使上盖3的阴螺纹3d与内塞2的阳螺纹5f再次螺纹接合,使上盖3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借助上述的开封而被上盖3保持的分离部4被嵌合到内塞2的主体侧筒状部6的开口部OP上,该开口部OP被封堵。该状态成为与图8同样。此时,分离部4由于阶差4x与主体侧筒状部6的内表面6s及上端6t密接,所以能够防止内容物漏出,即作为内侧密封塞发挥功能。
图11是表示分离部4被环状突出部8保持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与图10等的一部分对应。设置在分离部4的上部4u的多个突起部4p在向下侧挠曲的状态下被容纳到环状突出部8内,突起部4p的前端4e与爪8c卡合。由此,突起部4p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防止分离部4的上部4u从环状突出部8脱离。此时,多个突起部4p挠曲而在它们中发生压缩应力,并且突起部4p的前端4e被爪8c保持,所以由环状突出部8进行的分离部4的保持稳定,可靠地防止分离部4的脱落。
在上盖3的上端壁3b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作为较低的环状的突起的接触环3g。接触环3g设置为,使得上盖3与分离部4不面接触而线接触。通过设置接触环3g,能够防止当使上盖3旋转而推入时摩擦阻力变大,将分离部4推入而分离的开封动作变得轻松。
参照图7,对在带盖容器100的输送中在上盖3上作用有冲击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在上盖3的图面右上的角处作用有来自右斜上方的冲击力F的情况下,上盖3的侧面壁3a与上端壁3b的边界以稍稍凹陷的方式变形。结果,环状突出部8以在图面右侧稍稍下降的方式移位,但即使环状突出部8相对于分离部4的突起部4p向下移动,突起部4p也能够挠曲而变形,由于还存在间隙sp,所以不发生分离部4的破损。另一方面,环状突出部8以在图面左侧稍稍上升的方式移位。在此情况下,如果环状突出部8相对于分离部4的突起部4p向上移动,则突起部4p的前端4e向爪8c侧相对地移动,在分离部4上发生向上侧牵拉的力。但是,由于突起部4p如弹性体或弹簧那样柔和地变形,所以能够避免较大的力集中于分离部4的刻痕7,不易发生分离部4的破损。
如以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分离部4具有沿着上部4u的外周设置并向侧方分别突出的薄板状的多个突起部4p,突起部4p具有在轴向上变形的挠性,所以能够利用突起部4p使分离部4的上部4u保持在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上。进而,由于分离部4的上部4u被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保持,所以即使在上盖3上作用有冲击力F而由此上盖3变形,多个突起部4p也成为弹性变形的缓冲件,某种程度容许分离部4的上部4u相对于环状突出部8的移位,所以经由环状突出部8向内塞2的分离部4传递的冲击被可靠地缓和。由此,可靠地防止分离部4和主体侧筒状部6的刻痕7损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上盖3和内塞2借助螺纹接合而相互结合。在此情况下,由于能够将上盖3及内塞2通过与容器主体50不同的工序预先组装,所以能实现生产工序的合理化。另外,在将上盖3螺纹安装到内塞2上的情况下,也有内塞2的材料等的影响,上盖3的晃动有变多的趋向,冲击缓和用的多个突起部4p的意义变高。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如,可以如图12a所示的分离部4那样,将多个突起部4p之间做成比较窄的狭缝状。此外,也可以如图12b所示的分离部4那样,将多个突起部4p做成梯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塞2是打塞式复合帽,使用嵌合部5,借助打塞而与容器主体50一起将内容物气密或液密地封入,但并不限于打塞,例如借助螺旋式或熔粘的密封,也能够进行作为容器主体50的内容物的液体的容纳。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分离部侧筒状部4a比主体侧筒状部6向内侧偏移了主体侧筒状部6的壁厚的量的内塞2,但也可以是使分离部侧筒状部4a比主体侧筒状部6向外侧偏移了主体侧筒状部6的壁厚的量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在分离部侧筒状部4a的外周面和主体侧筒状部6的内周面的至少一方上设置作为环状的较低的突起的密封。通过设置这样的密封,能够在分离部侧筒状部4a与主体侧筒状部6之间确保更可靠的液密状态。即,在最初的开封后反复进行的再使用时能够可靠地防止漏液。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上盖3与内塞2螺纹接合,但也可以使上盖3与容器主体50螺纹接合。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开封前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的爪8c与内塞2的多个突起部4p卡合,并且在开封后爪8c与多个突起部4p卡合而将分离部4保持在环状突出部8上,但也可以做成只是在开封前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的爪8c例如从爪8c的上侧与内塞2的多个突起部4p抵接、在开封后爪8c与多个突起部4p卡合而将其保持的结构。
上盖3的环状突出部8并不限于完全的圆筒,也可以做成由被多个狭缝分割的多个突出要素构成的结构。在此情况下,环状突出部8或多个突出要素相对于半径方向的外力容易变形,更不易发生分离部4的破损。

Claims (11)

1. 一种容器用的帽,具备:
内塞,与容器主体一起形成将内容物封入的密闭空间,具有用来在前述密闭空间中形成开口部的分离部;以及
上盖,具有将前述分离部保持的保持部;
其特征在于,
前述保持部具有环状突出部,所述环状突出部从前述上盖的上端壁下表面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前述分离部从前述内塞的分离后将该分离部的上部从周围保持;
前述内塞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在前述开口部处与前述分离部连接设置,并且与前述容器主体卡止;
前述分离部具有多个突起部,所述多个突起部沿着前述上部的外周设置,向侧方分别突出;
前述突起部是在轴向上较薄的板状,具有在轴向上变形的挠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突起部沿着前述上部的外周以大致等间隔配置,在周向上具有大致相等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起部以挠曲的状态被保持在前述环状突出部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起部与根侧相比在前端侧厚度变薄。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环状突出部在下端具有承接前述多个突起部的前端的爪。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起部大致沿着与轴向垂直的面而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起部从根侧朝向前端侧向下侧倾斜。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上盖具有能够借助旋转动作进行与前述容器主体侧的拆装的螺纹接合部,借助该螺纹接合部的旋转动作将前述分离部推压,由此,将该分离部从前述内塞分离,形成前述开口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主体部具有围成前述开口部的主体侧筒状部;
前述分离部具有分离部侧筒状部,所述分离部侧筒状部相对于前述主体侧筒状部向内径侧及外径侧的某一方偏移而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前述分离部侧筒状部相对于前述主体侧筒状部向内径侧偏移;
支承前述多个突起部的环状的根部分具有与前述主体侧筒状部的内表面及上端抵接的阶差。
11.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用的帽,其特征在于,
使前述上盖与前述内塞借助螺纹接合而相互结合。
CN201780075803.5A 2016-12-09 2017-12-07 容器用的帽 Active CN1100232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9607 2016-12-09
JP2016-239607 2016-12-09
PCT/JP2017/044095 WO2018105709A1 (ja) 2016-12-09 2017-12-07 容器用のキャ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3200A true CN110023200A (zh) 2019-07-16
CN110023200B CN110023200B (zh) 2021-04-09

Family

ID=62491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803.5A Active CN110023200B (zh) 2016-12-09 2017-12-07 容器用的帽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57605B1 (zh)
CN (1) CN110023200B (zh)
WO (1) WO20181057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0788B2 (ja) * 2018-07-31 2022-01-26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ヒンジキャップ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1174A (zh) * 2001-08-14 2004-10-27 ����˹�ط�ռ������˾ 容纳任选的衬垫穿刺结构的旋开式分配器封闭件
CN101535143A (zh) * 2006-04-28 2009-09-16 东罐兴业株式会社 盖及附盖容器
WO2011160831A1 (de) * 2010-06-25 2011-12-29 Sigismund Laskowski Ausgiessvorrichtung mit automatischem öffnungsmerkmal
JP2012030849A (ja) * 2010-07-30 2012-02-16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注出栓付き容器
EP2170720B1 (en) * 2007-06-05 2012-08-01 SACMI Cooperativa Meccanici Imola Società Cooperativa Closing means
JP2014069809A (ja) * 2012-09-27 2014-04-21 Tokan Kogyo Co Ltd 容器用のキャップ
JP2014218279A (ja) * 2013-05-09 2014-11-20 東罐興業株式会社 中栓付き容器
CN105992742A (zh) * 2013-12-06 2016-10-05 东罐兴业株式会社 容器的密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3263U (zh) * 1988-12-16 1990-06-27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41174A (zh) * 2001-08-14 2004-10-27 ����˹�ط�ռ������˾ 容纳任选的衬垫穿刺结构的旋开式分配器封闭件
CN101535143A (zh) * 2006-04-28 2009-09-16 东罐兴业株式会社 盖及附盖容器
EP2170720B1 (en) * 2007-06-05 2012-08-01 SACMI Cooperativa Meccanici Imola Società Cooperativa Closing means
WO2011160831A1 (de) * 2010-06-25 2011-12-29 Sigismund Laskowski Ausgiessvorrichtung mit automatischem öffnungsmerkmal
JP2012030849A (ja) * 2010-07-30 2012-02-16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注出栓付き容器
JP2014069809A (ja) * 2012-09-27 2014-04-21 Tokan Kogyo Co Ltd 容器用のキャップ
JP2014218279A (ja) * 2013-05-09 2014-11-20 東罐興業株式会社 中栓付き容器
CN105992742A (zh) * 2013-12-06 2016-10-05 东罐兴业株式会社 容器的密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57605B1 (ja) 2018-07-11
WO2018105709A1 (ja) 2018-06-14
CN110023200B (zh) 2021-04-09
JPWO2018105709A1 (ja)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2964B2 (ja) ヒンジキャップ
EP2617316A2 (en) Ring-shaped flip-top tube container
JP6073100B2 (ja) 容器用のキャップ
ES2234643T3 (es) Envase.
JP6084113B2 (ja) 中栓付き容器
CN110023200A (zh) 容器用的帽
JP5663149B2 (ja) 容器
CN114174185A (zh) 容器盖及与其结合的容器
JP6833279B2 (ja) キャップ付き内容器
US20150151886A1 (en) Container Cap
JP2007030927A (ja) キャップ及びキャップ付ボトル缶
CN208165624U (zh) 简易型密封盖及密封容器
JP2014069810A (ja) 容器用のキャップ
JP2015113122A (ja) 容器の封止装置
JP2020104911A (ja) 瓶口用キャップ
US2808168A (en) Conical bottle capsule
JP6236355B2 (ja) 蓋体にシール部が突設されたヒンジキャップ
JP5846873B2 (ja) ヒンジキャップおよび内容物入り容器
JP6821262B2 (ja) 容器
JP5899051B2 (ja) 吐出容器
JP6251622B2 (ja) 吐出キャップ
JPH1159750A (ja) スリットバルブ
JP2016155569A (ja) ボトルキャップ
JP6942842B2 (ja) 合成樹脂製ボトル
KR20200030569A (ko) 보틀캔 및 캡을 갖는 보틀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