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8711B - 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8711B
CN109968711B CN201811156931.5A CN201811156931A CN109968711B CN 109968711 B CN109968711 B CN 109968711B CN 201811156931 A CN201811156931 A CN 201811156931A CN 109968711 B CN109968711 B CN 109968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w fabric
belt
sheet
stage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569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68711A (zh
Inventor
板仓淳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68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8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68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8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70Annular break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81Parts of pneumatic tyre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38Textile inserts, e.g. cord or canvas layers, for tyres; Treatment of inserts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38Textile inserts, e.g. cord or canvas layers, for tyres; Treatment of inserts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30/46Cutting textile inserts to required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48Bead-rings or bead-cores; Treatment thereof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2030/088Building tyres by using a seamless tubular component, e.g. an inner liner, a carcass structure or a belt/breaker during tyre manufacturing on a core or a building dr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38Textile inserts, e.g. cord or canvas layers, for tyres; Treatment of inserts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29D2030/381Textile inserts, e.g. cord or canvas layers, for tyres; Treatment of inserts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the inserts incorporating reinforcing parallel cords; manufactur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70Annular breakers
    • B29D2030/705Annular breakers the breakers being obtained by cutting a continuous reinforced strip into predefined lengths and placing the cut strips side by side on a suitable support, e.g. a toroidal core or a carc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1Winding, unwinding
    • B65H2301/419Winding, unwinding from or to storage, i.e. the storage integrating winding or unwinding means
    • B65H2301/4193Winding, unwinding from or to storage, i.e. the storage integrating winding or unwin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ntinuous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提供将原织物向切断位置高精度地进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原织物(8a)的工序;以及在原织物用台(10)与带束层用台(14)之间切断原织物(8a)的工序,在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原织物(8a)的工序中,由第一保持部(30)保持原织物(8a)的前方部且由第二保持部(40)保持原织物(8a)的后方部来进给原织物(8a),在进给的开始至结束的期间,由第一保持部(30)持续保持原织物(8a)的前方部。

Description

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254645(申请日:2017年12月28日)为基础,享有来自日本专利申请2017-254645的优先权。本申请包含日本专利申请2017-254645的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的带束层(belt)是用橡胶将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延伸的多个帘线(cord)进行包覆而成的。该带束层是通过由橡胶包覆多个帘线的称为原织物(原反)的长条构件制造的。原织物中的帘线的延伸方向与原织物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现有的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首先,将原织物相对于其长度方向(即帘线的延伸方向)倾斜地进行切断来制造切断片材,接下来将切断片材的侧边彼此接合来制造长条的中间片材,最后,将中间片材切断为给定长度而制造出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
在此,作为为了切断原织物来制造切断片材而使原织物向切断位置移动的方法,如专利文献2~4所记载,已知有保持原织物的前端向切断位置拉拽的方法、从后方推出原织物的方法。
另外,近年来,如专利文献5所记载,发明了将原织物以相对于其长度方向为非常小的角度(例如6~9°)倾斜地切断而制造的片状带束层。该片状带束层通过将原织物仅切断一次就能够制造。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1-232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6-2816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09-226817号公报
专利文献4:JP特开2009-226815号公报
专利文献5:JP特开2017-301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关于上述发明的片状带束层,要求在卷绕于成型鼓时其长度方向两端部彼此在相同的位置上无误差而一致、或者在长度方向两端部之间空出非常小的间隙。也就是说,关于该片状带束层,长度方向的尺寸的容许差非常小。而且,为了将原织物仅切断一次来制造尺寸的容许差非常小的片状带束层,将原织物向切断位置进给时的进给量、进给方向的精度必须较高。
尽管如此,仍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原织物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切断角度较小,因此即便进给量稍微变化、或进给方向稍微偏离、或在进给时原织物在其宽度方向上稍微偏离,片状带束层的长度也会较大变化。另外,与原织物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切断角度小的量相应地,原织物的切断距离、从原织物切出的片状带束层的长度变长,用于切断的原织物的进给量也变长。故而存在如下问题:进给方向稍微偏离,片状带束层的长度会较大变化。
为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将原织物向切断位置高精度地进给的方法以及装置。
本发明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其是包括对用橡胶包覆平行排列的多个带束层帘线而形成的原织物进行切断的工序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所述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原织物配置于原织物用台上的工序;将所述原织物朝与所述原织物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与所述原织物用台相邻的带束层用台进给的工序;以及在所述原织物用台与所述带束层用台之间切断所述原织物的工序,在将所述原织物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所述带束层用台进给的工序中,由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前方部,并由第二保持部保持相对于所述前方部而言的进给方向的后方部,来进给所述原织物,在进给的开始到结束的期间,由所述第一保持部持续保持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前方部。
另外,本发明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其是对用橡胶包覆平行排列的多个带束层帘线而形成的原织物进行切断从而制造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所述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设置有:原织物用台,在所述原织物用台上配置所述原织物;带束层用台,其与所述原织物用台相邻;保持部,其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所述带束层用台进给所述原织物;以及切断装置,其在所述原织物用台与所述带束层用台之间切断所述原织物,所述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具备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作为所述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在所述原织物的进给的开始至结束的期间持续保持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前方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保持相对于所述前方部而言的进给方向的后方部。
根据上述各发明,在将原织物向切断位置进给时,会保持原织物的前方部和后方部,并且在从进给的开始起至结束为止的期间持续保持前方部,因此能高精度地进给原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充气轮胎的宽度方向剖视图。
图2的(a)是原织物的俯视图。(b)是片状带束层的俯视图。(c)是圆筒状带束层的立体图。
图3是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的整体的俯视图。
图4是原织物用台的俯视图。
图5是从图3的箭头A方向观察第一保持部的图。
图6是从图3的箭头A方向观察第二保持部的图。
图7是滑动检测器的俯视图。
图8是带束层用台的俯视图。
图9是从图8的箭头B方向观察带束层用台的后部的图。
图10是图8的C-C剖视图(无杆缸附近处的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D-D剖视图(缓冲装置附近处的剖视图)。
图12是从图3的箭头A方向观察切断装置以及按压构件的图。
图13的(a)是从外径侧观察卷绕筒的图。(b)是从轴向观察卷绕筒的图。
图14是从外径侧观察变更例的卷绕筒的图。
图15是从齿条的延长方向观察卷绕装置的图。
图16是从图15的箭头E方向观察卷绕装置的图。
图17是表示卷绕装置的旋转轴的保持构造的图(从图15的箭头E方向观察的图)。
图18是从图3的箭头F方向观察粘贴装置以及成型鼓的图。
图19是以控制部为中心的框图。
图20是表示从原织物用台向带束层用台进给原织物的状况的图。(a)是表示原织物的第一次移动的图。(b)是表示原织物的第一次停止的图。(c)是表示原织物的第二次移动的图。此外,图中的箭头表征保持部(hand)的移动方向。
图21是表示滑动检测器所执行的检测的状况的图。(a)是表示滑动检测器检测到原织物相对于第二保持部发生了滑动的状况的图。(b)是表示滑动检测器检测到原织物部分地浮起的状况的图。此外,图中的箭头表征原织物的移动方向以及辊的旋转方向。
图22是表示片状带束层的切出以及向带束层卷绕位置进行移动的状况的图。(a)是表示对原织物进行固定的状况的图。(b)是表示原织物的切断的状况的图。(c)是表示带束层用台的移动的状况的图。此外,图中的箭头表征切断装置以及带束层用台的移动方向。
图23的(a)是表示移动至带束层卷绕位置的带束层用台的图。(b)是表示卷绕装置向卷绕开始位置进行移动的图。此外,图中的箭头表征激光位移传感器所执行的长度的测量位置以及测量方向。
图24是表示片状带束层的卷绕的状况的图。(a)是表示对片状带束层的卷绕起始端进行顶抵的状况的图。(b)是表示将片状带束层的卷绕起始端插入卷绕筒的带束层前端插入孔内的状况的图。(c)是表示卷绕筒边旋转边移动的状况的图。此外,图中的箭头表征卷绕筒的旋转方向以及移动方向。
图25是表示将卷绕筒按压至片状带束层的卷绕结束端的状况的图。此外,图中的箭头表征卷绕筒的移动方向。
图26是表示卷绕筒所执行的片状带束层的卷绕的状况的图。(a)是表示第一周的卷绕的状况的图。(b)是表示第二周的卷绕的状况的图。(c)是表示第三周的卷绕的状况的图。(d)是表示第四周的卷绕的状况的图。
图27是表示圆筒状带束层的成型的状况的图。此外,图中的箭头表征成型鼓以及卷绕筒的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此外,实施方式只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酌情变更后的技术方案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附图只是用于说明,有时会将大小或形状等夸张描绘或者示意性地描绘。然而,这样的附图终归只是一例,并不对本发明的解释造成限定。
1.充气轮胎1整体的构造以及制造方法
(1)充气轮胎1整体的构造
充气轮胎1的一例如图1所示。该充气轮胎1例如是在卡车或公交车等中使用的重载荷用的子午线轮胎。
在充气轮胎1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圈部2。胎圈部2包括:卷绕成环状的钢丝所构成的胎圈芯2a、以及设置于胎圈芯2a的径向外侧的橡胶制的胎圈填料2b。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架设有胎体层5。胎体层5是将在与轮胎周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层帘线(ply cord)以橡胶进行包覆而成的片状的构件。胎体层5通过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之间形成充气轮胎1的骨架形状且在胎圈部2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返,从而包围胎圈部2。在胎体层5的内侧,粘贴有具有空气透过性低的橡胶层的片状的内衬层6。
在胎体层5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多个带束层8。带束层8的构造将后述。在带束层8的轮胎径向外侧,设置有具有接地面的胎面胶3。另外,在胎体层5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侧胶4。除这些构件之外,根据充气轮胎1的功能上的需要,还设置有带束层下衬垫、边胶压出件(chafer)等构件。
(2)充气轮胎1整体的制造方法
简单说明以上构造的充气轮胎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首先,准备构成充气轮胎1的上述各构件。在此,作为最终成为充气轮胎1中的带束层8的构件,如后所述,准备从原织物8a切出的片状带束层8b。
接下来,已准备的片状带束层8b卷绕于成型鼓64(参照图2),从而制造圆筒状带束层8c(参照图2)。充气轮胎1具有多个带束层8,因此多个片状带束层8b依次卷绕于成型鼓64,从而制造出多个圆筒状带束层8c重叠的产物。接下来,在圆筒状带束层8c的外径侧粘贴胎面胶3。由此,包括多个圆筒状带束层8c以及胎面胶3在内的圆筒状的胎面环得以完成。
另外,在别的圆筒鼓上粘贴片状的内衬层6以及片状的胎体层5,从而称为一次壳体(case)的圆筒体得以完成。接下来,环状的胎圈部2设置于一次壳体的轴向两侧。
接下来,执行造形(shaping),即在两侧的胎圈部2之间使一次壳体向其外径侧膨胀而成为超环(toroidal)状。然后,在一次壳体的膨胀为超环状的部分的外径侧,粘贴上述胎面环。另外,在造形时,还执行使胎体层5在胎圈部2的周围折返的反折(turn up)。另外,从一次壳体的膨胀为超环状的部分的轴向两侧粘贴胎侧胶4。如上所述未硫化轮胎得以完成。
接下来,将未硫化轮胎在金属模具内进行硫化成型从而充气轮胎1得以完成。上述圆筒状带束层8c经硫化而成为充气轮胎1中的带束层8。
此外,以上针对制造方法的说明终归只是作为一例的说明,对于以上的说明,能酌情进行将一部分顺序互换等变更。例如,可以在一次壳体设置胎圈部2而进行反折后,在给定的位置上粘贴胎侧胶4,其后进行造形。
(3)带束层8的构造以及制造方法的概略
带束层8是将相对于轮胎周向而倾斜延伸的多个带束层帘线9(参照图2)以橡胶进行包覆而形成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帘线9设为了钢制,但也可以是有机纤维制。充气轮胎1所具有的多个带束层8当中的至少1个由以下说明的原织物8a以及片状带束层8b制造。
原织物8a如图2的(a)所示,是将平行排列的多个带束层帘线9以未硫化橡胶进行包覆而形成的。带束层帘线9的延长方向与原织物8a的长度方向一致。
通过将原织物8a相对于其长度方向倾斜地切断,从而切出图2的(b)所示的片状带束层8b。原织物8a的切断痕迹即切断边部7d成为片状带束层8b的宽度方向两边部。切断边部7d的延长方向与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一致。另外,原织物8a的宽度方向的曾经的两边的部分成为相对于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进行倾斜的倾斜边部7a。倾斜边部7a与带束层帘线9平行。
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与带束层帘线9所成的角度(该角度既同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与倾斜边部7a所成的角度一致,又与原织物8a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切断角度一致)小,例如为6°以上且9°以下。如此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与带束层帘线9所成的角度小的情况下,已完成的带束层8的轮胎径向的拘束力高。
此外,原织物8a的宽度W被设定为:在将原织物8a相对于长度方向的所述原织物8a的切断角度设为θ、且将切断边部7d的长度设为L时,W=L×sinθ成立。
如图2的(c)所示,该片状带束层8b卷绕于成型鼓64而成为圆筒状带束层8c。
2.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
在此,针对制造轮胎用带束层即用于充气轮胎1的圆筒状带束层8c的装置进行说明。
(1)整体构造
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的整体构造如图3所示。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具有:原织物用台10,在其上配置原织物8a;带束层用台14,其与原织物用台10相邻,并接受从原织物用台10进给的原织物8a;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其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原织物8a;以及切断装置70,其在原织物用台10与带束层用台14之间切断原织物8a并在带束层用台14上切出片状带束层8b。
进而,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具有:卷绕筒50(也称为线轴),其将带束层用台14上的片状带束层8b进行卷绕;粘贴装置60,其对卷绕有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筒50进行输送且安装;以及成型鼓64,其将从安装于粘贴装置60的卷绕筒50拉出的片状带束层8b进行粘贴从而成型为圆筒状带束层8c。
以下,说明该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的各部分的详细的构造。
(2)原织物用台10的构造
在原织物用台10上配置原织物8a。如图4所示,原织物用台10的长度方向与图4中箭头G所示的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一致,并相对于图4中箭头H所示的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倾斜。而且,原织物用台10的与带束层用台14相邻的缘11相对于原织物用台10的长度方向倾斜,并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同向延伸。缘11相对于原织物用台10的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与原织物8a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切断角度一致。
在原织物用台10的进给方向侧的地点,形成有与缘11平行地排列成1列或多列的多个喷出用孔12。喷出用孔12与原织物用台10的下方的未图示的配管连接,配管与未图示的空气供应装置连接。而且,成为如下构造:从空气供应装置供应的空气经过配管而从喷出用孔12向上喷出。
(3)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的构造
第一保持部30是在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原织物8a时对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的前方部进行保持的装置。如图3所示,在带束层用台14的上方,设置有朝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延伸的第一保持部用导轨32。第一保持部30能沿该第一保持部用导轨32在原织物用台10的上方与带束层用台14的上方之间移动。
如图5所示,第一保持部30具有:作为升降装置的气缸31、安装于气缸31的1片水平的上部板33、以及安装于上部板33的下表面的2个保持部30a、30b。2个保持部30a、30b在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上排列。通过气缸31的动作,上部板33以及2个保持部30a、30b边被气缸31与上部板33之间的导向部38进行引导,边一体地升降。
保持部30a在上部板33的下方具有与上部板33空出间隔进行配置的抵接板36。抵接板36相对于上部板33固定,且随着气缸31的动作而与上部板33一体地升降。在抵接板36形成有在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磁铁用孔37。
进而,保持部30a具有:安装于上部板33且比抵接板36更靠上方的作为升降装置的1个气缸34、以及安装于气缸34的作为吸附单元的多个磁铁35。多个磁铁35在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上排列。在气缸34工作时,多个磁铁35一体升降。多个磁铁35在随着气缸34的动作而下降时进入抵接板36的磁铁用孔37,并在随着气缸34的动作而上升时升至抵接板36的上方。
另一个保持部30b具有与以上说明的保持部30a相同的构造。
基于以上的构造,随着气缸31的动作,抵接板36下降,且接近原织物用台10上的原织物8a,进而随着气缸34的动作,磁铁35下降并进入抵接板36的磁铁用孔37时,具有钢制的带束层帘线9的原织物8a被磁铁35吸附。如此,第一保持部30吸附原织物8a使其从原织物用台10以及带束层用台14浮起进行保持。
另外,从第一保持部30保持原织物8a的状态起,随着气缸34的动作而磁铁35上升时,或在磁铁35上升后,进而随着气缸31的动作而抵接板36也上升时,原织物8a从第一保持部30脱离而落下。如此,第一保持部30放开原织物8a。
第二保持部40是在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原织物8a时对原织物8a的后方部(比所述前方部更靠进给方向的后方的部分)进行保持的装置。如图3所示,在原织物用台10的上方,设置有朝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延伸的第二保持部用导轨42。第二保持部40能沿该第二保持部用导轨42进行移动。
第二保持部40具有:作为升降装置的气缸41、安装于气缸41的1片水平的上部板43、以及安装于上部板43的下表面的3个保持部40a、40b、40c。3个保持部40a、40b、40c排列在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上。通过气缸41的动作,上部板43以及3个保持部40a、40b、40c边被气缸41与上部板43之间的导向部49进行引导,边一体地升降。
如图6所示,各保持部40a、40b、40c具有与第一保持部30的保持部30a相同的构造。即,各保持部40a、40b、40c具有:相对于上部板43固定且形成有多个磁铁用孔47的抵接板46、安装于上部板43的气缸44、以及安装于气缸44的多个磁铁45。
基于这样的构造,随着气缸41的动作,抵接板46下降并接近原织物用台10上的原织物8a,进而随着气缸44的动作而磁铁45下降并进入抵接板46的磁铁用孔47时,原织物8a被磁铁45吸附。如此,第二保持部40吸附原织物8a并使其从原织物用台10浮起进行保持。
另外,从第二保持部40保持原织物8a的状态起,随着气缸44的动作而磁铁45上升时,或在磁铁45上升后,进而随着气缸41的动作而抵接板46也上升时,原织物8a从第二保持部40脱离而落下。如此,第二保持部40放开原织物8a。
进而,第二保持部40具有滑动检测器48,滑动检测器48在原织物8a相对于第二保持部40发生滑动时检测该滑动。设置滑动检测器48的地点例如是2个保持部40a、40b之间的地点。
如图7所示,滑动检测器48具备:辊48a、旋转编码器48b、辊48a以及成为旋转编码器48b的旋转轴的轴杆48c。而且,辊48a设置为比保持部40b的抵接板46稍靠下方伸出。
基于这样的构造,在第二保持部40保持原织物8a时,滑动检测器48的辊48a与原织物8a接触。而且,在原织物8a相对于保持部40b的抵接板46滑动时,辊48a旋转,该旋转由旋转编码器48b进行检测。
此外,可以取代气缸31、34、41、44而使用液压缸等其他升降装置。另外,可以取代磁铁35、45而使用对空气进行吸引的吸引装置等的能吸附原织物8a的其他吸附单元。另外,滑动检测器48可以设置于第一保持部30。
(4)带束层用台14的构造
带束层用台14是将原织物8a当中从原织物用台10进给的部分进行载置的台,是在原织物8a的切断后将从原织物8a切出的片状带束层8b进行载置的台。在片状带束层8b从原织物8a切出时,设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与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一致。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两侧当中,将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侧的部分设为前部14a,将其相反侧的部分设为后部14b。
如图8所示,在带束层用台14的至少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地,多个磁铁用孔16排列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如图9所示,在各磁铁用孔16之下分别配置有气缸17,在各气缸17分别安装有磁铁15。在气缸17工作时,磁铁15上升而进入磁铁用孔16,或者磁铁15下降至磁铁用孔16之下。磁铁15在进入磁铁用孔16时能吸附带束层用台14上的原织物8a以及片状带束层8b。各磁铁15的上升以及下降能单独控制。此外,可以取代磁铁15,而使用对空气进行吸引的吸引装置等的能吸附原织物8a以及片状带束层8b的其他吸附单元。
带束层用台14的后部14b是在后述的卷绕筒50所执行的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时成为卷绕起始侧的部分。在该后部14b的原织物用台10侧的缘形成有缺口18。如图9所示,在缺口18之下配置有气缸19,在气缸19安装有顶抵棒20。在气缸19动作时,顶抵棒20上升得比带束层用台14的上表面更靠上,或下降至带束层用台14之下。在顶抵棒20上升得比带束层用台14的上表面更靠上时,能对带束层用台14上的片状带束层8b进行顶抵。
另外,在带束层用台14的后部14b的别的地点,开设有与磁铁用孔16不同的传感器用孔21。而且,在传感器用孔21之下,设置有在带束层用台14上存在片状带束层8b的情况下检测该状况的接近传感器等带束层检测传感器22。
以上说明的气缸17、磁铁15、气缸19、顶抵棒20、带束层检测传感器22能通过接下来说明的构造而与带束层用台14成为一体地移动。
(5)用于使带束层用台14移动的构造
带束层用台14能在带束层切出位置与带束层卷绕位置之间朝相对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移动,带束层切出位置是与原织物用台10的缘11接触或接近的位置,带束层卷绕位置是比带束层切出位置更远离原织物用台10的位置。带束层切出位置是从原织物8a切出片状带束层8b时的带束层用台14的位置,带束层卷绕位置是片状带束层8b被卷绕筒50卷绕时的带束层用台14的位置。在图8中,实线所示的带束层用台14的位置是带束层切出位置,双点划线所示的带束层用台14的位置是带束层卷绕位置。
如图10所示,在带束层用台14的下方,从带束层切出位置朝着带束层卷绕位置,设置有作为移动装置的无杆缸23。这些无杆缸23的可动部23a能朝相对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移动。带束层用台14通过固定于可动部23a,能朝相对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移动。此外,在图10中,处于带束层切出位置时的带束层用台14以实线进行描绘,处于带束层卷绕位置时的带束层用台14以双点划线进行描绘。
无杆缸23设置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的多处(例如2处)。而且,各无杆缸23的可动部23a同步移动,从而带束层用台14保持姿势地平行移动。如图8所示,处于带束层切出位置时的带束层用台14与处于带束层卷绕位置时的带束层用台14是平行的。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带束层切出位置以及带束层卷绕位置处,分别固定有对带束层用台14移动时的冲击进行缓和的缓冲装置24。缓冲装置24例如具有杆体24a以及壳体24b,在推压杆体24a的方向的冲击加入的情况下通过壳体24b内的构造对该冲击进行缓和。而且,带束层切出位置的缓冲装置24的杆体24a向带束层卷绕位置进行突出,带束层卷绕位置的缓冲装置24的杆体24a向带束层切出位置进行突出。此外,在图11中,处于带束层切出位置时的带束层用台14以实线进行描绘,处于带束层卷绕位置时的带束层用台14以双点划线进行描绘。
如图8所示,这样的缓冲装置24设置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缓冲装置24固定于带束层用台14的下方。
在带束层用台14,在与其长度方向的缓冲装置24对应的位置上,固定有朝下方突出的止动部25。故而,若带束层用台14向带束层切出位置或带束层卷绕位置进行移动,则带束层用台14的止动部25会碰到该位置的缓冲装置24,由此缓解冲击。缓冲装置24还作为用于使带束层用台14在预定位置处停止的停止装置发挥功能。
(6)切断装置70的构造以及用于切断原织物8a的构造
如图12所示,切断装置70具有:切断原织物8a的圆形的刃71、以及保持刃71的装置主体73。另外,在原织物用台10与带束层用台14之间,沿原织物用台10的缘11而设置有未图示的长条下刃。刃71以及装置主体73沿在带束层用台14的上方设置的导轨74而朝原织物8a的切断方向即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在该移动中,刃71与长条下刃接触而行驶从而旋转对原织物8a进行切断。由此,在带束层用台14上切出片状带束层8b。
另外,在原织物用台10的带束层用台14侧的缘11的上方,多个按压构件76沿缘11进行排列。按压构件76是下表面与原织物用台10的上表面平行的板状构件,通过气缸77而分别上下运动。按压构件76在下降时在沿原织物用台10上的缘11的位置处按压原织物8a。
在切断装置70所执行的原织物8a的切断时,多个按压构件76对原织物8a中的比切断位置更靠原织物用台10侧的部分进行按压,且多个磁铁15对原织物8a中的比切断位置更靠带束层用台14侧的部分进行吸附。
(7)卷绕筒50的构造
如图13所示,在卷绕筒50的外径面,按照越往轴向一侧则直径越小且越往轴向另一侧则直径越大的方式设有阶梯差54来产生径差。阶梯差54的高度等于以卷绕筒50进行卷绕的片状带束层8b的厚度。
阶梯差54的数量按如下方式确定。首先,如图2的(b)所示,片状带束层8b具有:倾斜区域7b,其是具有倾斜边部7a且前端细的区域;以及最大宽度区域7c,其是不具有倾斜边部7a且其宽度为最大宽度的区域。倾斜区域7b位于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两侧。从将它们当中一方的倾斜区域7b整体完全卷绕所需的卷绕筒50的旋转数(整数,小数点以下舍尾进一)中减去1后的数量成为阶梯差54的数量。若如此确定阶梯差54的数量,则与将一方的倾斜区域7b整体完全卷绕所需的卷绕筒50的旋转数(整数,小数点以下舍尾进一)相同数量的径差不同的面形成于卷绕筒50。
关于这样的卷绕筒50所执行的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的状况将后述。
在卷绕筒50的小径部分51a开设有带束层前端插入孔52。带束层前端插入孔52是用于在以卷绕筒50开始卷绕片状带束层8b时使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插入的孔。作为带束层前端插入孔52的形状,如图13的(a)所示,期望卷绕筒50周向的两侧成为沿卷绕筒50轴向延伸的边52a、52b的形状。另外,在卷绕筒50的旋转轴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使后述的卷绕装置80的旋转轴81、粘贴装置60的旋转轴61插入的旋转轴用孔53。
卷绕筒50例如由树脂制成,作为树脂,例如使用ABS树脂、尼龙。另外,卷绕筒50的中间是空洞。
此外,作为以上的卷绕筒50的变更例,如图14所示,可以将外径面为无阶梯差的1个曲面的卷绕筒150用于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在该变更例的卷绕筒150,也期望与上述同样开设有带束层前端插入孔52。
(8)用于以卷绕筒50来卷绕片状带束层8b的构造
卷绕筒50安装于图15以及图16所示的卷绕装置80。卷绕装置80具有旋转驱动部84,旋转驱动部84包括:插入卷绕筒50的旋转轴用孔53内的旋转轴81、使旋转轴81旋转的伺服电动机82、以及在旋转轴81与伺服电动机82的旋转部分别固定的对滑轮彼此进行连结的定时带束层83。伺服电动机82工作时,其动力由定时带束层83传递给旋转轴81,卷绕筒50与旋转轴81一体旋转。
此外,旋转轴81在相对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与带束层用台14的上表面平行地延伸。而且,若卷绕筒50安装于旋转轴81,则卷绕筒50的旋转轴的方向也是相对于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且与带束层用台14的上表面平行。故而,若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与该带束层用台14上所载置的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一致,则卷绕筒50的周向(即旋转方向)与卷绕于其上的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一致。
如图17所示,旋转轴81由气缸57从卷绕筒50的移动方向即前后方向的两侧进行保持。对于各个气缸57的活塞杆57a,朝旋转轴81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基于这样的构造,若对安装于旋转轴81的卷绕筒50沿前后方向施加给定大小以上的力,则活塞杆57a发生位移而旋转轴81在前后方向上偏离,施加于卷绕筒50的力将发生脱力。此外,在图15以及图16中省略了气缸57的图示。
另外,卷绕装置80具有:使旋转驱动部84升降的滚珠丝杠89、以及对滚珠丝杠89进行驱动的伺服电动机85。伺服电动机85工作,从而与滚珠丝杠89的螺母连结的旋转驱动部84升降。
进而,卷绕装置80具有使伺服电动机85以及旋转驱动部84作为一体而朝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移动的移动装置。卷绕装置80的移动装置具有:在带束层卷绕位置上的带束层用台14的旁边沿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齿条86、与齿条86啮合的小齿轮87、以及使小齿轮87旋转的伺服电动机88。伺服电动机88边使小齿轮87旋转,边与伺服电动机85以及旋转驱动部84一体地沿齿条86移动。由此,安装于旋转驱动部84的旋转轴81的卷绕筒50沿齿条86朝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移动。齿条86相对于带束层用台14高精度地平行。
安装于卷绕装置80的卷绕筒50以带束层用台14的前部14a侧的位置作为待机位置进行待机。若载置有片状带束层8b的带束层用台14移动至带束层卷绕位置,则伺服电动机88工作,在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上,卷绕筒50向带束层用台14的后部14b侧的卷绕开始位置进行移动。在卷绕筒50卷绕片状带束层8b的情况下,通过使伺服电动机82和伺服电动机88工作,从而卷绕筒50在旋转的同时从卷绕开始位置向待机位置移动,卷绕片状带束层8b。
在卷绕装置80,与旋转轴81同向突出地固定有激光位移传感器56。激光位移传感器56能与卷绕筒50一体地朝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移动,在其移动过程中在带束层用台14上的片状带束层8b之上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56在片状带束层8b之上通过的同时对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准确地说,带束层用台14的表面与片状带束层8b的表面之间形成的阶梯差)进行检测。控制部90能根据从激光位移传感器56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起到检测到另一端为止的期间的旋转驱动部84的行驶距离,求取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因此,激光位移传感器56作为对带束层用台14上的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进行测量的测量装置发挥功能。此外,激光位移传感器56期望被设置为对片状带束层8b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进行检测。另外,可以取代激光位移传感器56,而设置能对带束层用台14上的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进行测量的别的测量装置。
在上述待机位置处,作业者将卷绕筒50安装于卷绕装置80,或者将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已结束的卷绕筒50从卷绕装置80卸下。如此作业者能保持站在待机位置上进行作业。
(9)粘贴装置60以及成型鼓64的构造
图18所示的粘贴装置60以及成型鼓64是用于从卷绕筒50拉出片状带束层8b来使圆筒状带束层8c成型的装置。
粘贴装置60是从卷绕筒50拉出片状带束层8b时将卷绕筒50进行安装的装置。粘贴装置60具有旋转自如的旋转轴61。通过将该旋转轴61插入卷绕筒50的旋转轴用孔53,从而将卷绕筒50向粘贴装置60进行安装。安装于粘贴装置60的卷绕筒50能自由旋转。
成型鼓64是使圆筒状带束层8c成型的装置,配置为与粘贴装置60的旋转轴61对置。成型鼓64是圆筒形,其旋转轴与粘贴装置60的旋转轴61平行。成型鼓64与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连接,在该驱动装置工作时旋转。若成型鼓64旋转而从卷绕筒50开始卷绕片状带束层8b,则卷绕筒50从动而开始进给片状带束层8b。
粘贴装置60以及成型鼓64可以配置于原织物用台10、带束层用台14、以及与卷绕装置80相离的地点。
(10)对制造装置进行控制的构造
以上的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由图19所示的控制部90进行控制。控制部90与用于使本制造装置动作的各部进行电连接,能控制上述各部。进而,控制部90至少与滑动检测器48、带束层检测传感器22以及激光位移传感器56电连接,至少能根据这些传感器类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上述各部。图19示出了与控制部90电连接的各部的一部分。通过控制部90所执行的控制,能执行接下来说明的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
3.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
在此,针对用于轮胎用带束层即充气轮胎1的圆筒状带束层8c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设该制造方法中使用上述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装置来进行说明。
(1)原织物8a的进给
首先,在原织物用台10配置原织物8a。在以下说明的原织物8a的进给的开始前,设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的前端部沿原织物用台10的缘11并相对于原织物8a的长度方向倾斜。
接下来,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将配置于原织物用台10的原织物8a向带束层切出位置的带束层用台14进给。该进给能通过将短距离的进给与停止反复多次来予以执行。
即,首先,第一保持部30保持原织物8a的前方部,第二保持部40保持原织物8a的后方部。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通过磁铁35、45来吸附原织物8a,因此原织物8a从原织物用台10浮起。
接下来,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如图20的(a)所示,同时以相同速度朝进给方向移动短距离,由此将原织物8a仅进给短距离。接下来,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停止。接下来,在第一保持部30以保持原织物8a的状态停止的期间,如图20的(b)所示第二保持部40放开原织物8a而向进给方向的后方移动,并如图20的(c)所示再次保持原织物8a。接下来,如图20的(d)所示,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再次同时以相同速度朝进给方向移动短距离,由此将原织物8a仅进给短距离。
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重复以上的动作,从而将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前方的成为1片的片状带束层8b的范围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若成为1片的片状带束层8b的范围载置于带束层用台14,则进给结束。以上的进给的开始至结束的期间,第一保持部30持续保持原织物8a的前方部。
在原织物8a移动的期间,空气供应装置工作,从原织物用台10的喷出用孔12朝上方喷出空气。基于该空气,使原织物用台10上的原织物8a浮起的力起作用。
但是,在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保持原织物8a时,例如在因故障等而造成相对于原织物8a而向进给方向后方拉伸的力起作用那样的情况下,原织物8a有可能会相对于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发生滑动。如此原织物8a发生滑动的情况下,如图21的(a)所示滑动检测器48的辊48a旋转并检测该滑动,控制部90发出警报,或者停止原织物8a的进给。
此外,在滑动检测器48设置于第一保持部30的情况下,即使在仅第一保持部30保持原织物8a时原织物8a滑动的情况下,也能检测到该状况。
另外,原织物8a有可能在原织物用台10上挠曲而部分地浮起。在此情况下,第二保持部40在原织物8a的进给的动作中放开原织物8a而向进给方向的后方进行移动的中途,如图21的(b)所示,滑动检测器48的辊48a与原织物8a浮起的部分发生接触而旋转。如此,滑动检测器48检测到原织物8a已浮起,控制部90发出警报,或者停止原织物8a的进给。
若原织物8a向带束层用台14的进给结束,则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放开原织物8a。与此同时,带束层用台14的磁铁15上升,将原织物8a的宽度方向两侧吸附于带束层用台14上。
(2)片状带束层8b的切出以及向带束层卷绕位置的移动
若原织物8a当中成为1片的片状带束层8b的范围被进给至带束层用台14,则原织物8a仅被切断一次,就切出1片的片状带束层8b。该1片的片状带束层8b是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8b。
为了进行切断,首先,多个按压构件76从原织物用台10的带束层用台14侧的缘11之上下降,如图22的(a)所示,对比原织物8a的切断位置更靠原织物用台10侧的部分进行按压。由此,通过比切断位置靠原织物用台10侧的多个按压构件76以及比切断位置靠带束层用台14侧的多个磁铁15,将原织物8a不发生偏离地进行固定。
接下来,如图22的(b)所示,在通过按压构件76和磁铁15将原织物8a保持为固定的状态下,切断装置70在原织物用台10与带束层用台14之间切断原织物8a。切断是沿原织物用台10的缘11并在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上执行的。由此,原织物8a的载置于带束层用台14上的部分将作为成为轮胎一周量的1片的片状带束层8b而被切出。
接下来,如图22的(c)所示,无杆缸23进行动作,带束层用台14保持对1片的片状带束层8b进行载置地从带束层切出位置向带束层卷绕位置进行移动。该移动是保持将所切出的1片的片状带束层8b通过磁铁15吸附于带束层用台14上进行固定的状态而进行的。因此,从原织物8a的切断前起继续,磁铁15持续地将原织物8a或片状带束层8b吸附至带束层用台14上。在带束层用台14到达带束层卷绕位置时,通过上述缓冲装置24来对施加至带束层用台14的冲击进行缓和。
(3)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测量
在带束层用台14载置片状带束层8b而移动至带束层卷绕位置时,如图23的(a)所示,卷绕装置80以安装有卷绕筒50的状态处于待机位置。在带束层用台14移动至带束层卷绕位置后,卷绕装置80为了开始由卷绕筒50执行的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从待机位置向卷绕开始位置进行移动。在该移动过程中,卷绕筒50从带束层用台14以及片状带束层8b浮起。
在图23的(b)所示的该移动过程中,固定于卷绕装置80的激光位移传感器56在带束层用台14上的片状带束层8b之上通过的同时,测量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该测量期望在片状带束层8b的宽度方向中央的直线上进行。
若激光位移传感器56测完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则控制部90判定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的合格与否。例如,在所测量的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相对于基准尺寸处于容许差(例如±20mm)以内的情况下,控制部90判定为合格,在超出该范围的情况下,控制部90判定为不合格。
卷绕装置80向卷绕开始位置进行移动并暂且停止。而且,在控制部90将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判定为合格的情况下,接下来说明的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筒50所执行的卷绕将开始。另一方面,在控制部90判定为不合格的情况下,卷绕装置80将保持停止于卷绕开始位置,并报知已产生不合格品。
此外,在带束层用台14移动至带束层卷绕位置后,磁铁15如接下来说明的那样,至解除吸附为止的期间,将片状带束层8b持续地吸附至带束层用台14上进行固定。
(4)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
安装于卷绕装置80的卷绕筒50向卷绕开始位置移动,在判定为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合格的情况下,首先,如图24的(a)所示,顶抵棒20从带束层用台14之下上升,对片状带束层8b的倾斜区域7b的卷绕起始侧的端部(设为“卷绕起始端”)进行顶抵。
接下来,如图24的(b)所示,卷绕筒50朝着待机位置前进短距离,从而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插入卷绕筒50的带束层前端插入孔52。由此,能将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大致固定至卷绕筒50,能通过卷绕筒50来开始卷绕片状带束层8b。
接下来,如图24的(c)所示,卷绕筒50以卷绕装置80的旋转轴81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同时向带束层用台14的长度方向(即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移动,由此卷绕片状带束层8b。在该卷绕时,卷绕筒50从卷绕开始位置向待机位置进行移动。卷绕筒50以从带束层用台14浮起的状态进行移动,将片状带束层8b向上方进行卷绕。起初,片状带束层8b通过在其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磁铁15而被吸附至带束层用台14上,但依次从卷绕筒50移动而来的位置上的磁铁15解除了吸附(具体而言,磁铁15依次下降)。由此,从片状带束层8b的吸附被解除的部分起,依次离开带束层用台14而向卷绕筒50进行卷绕。
片状带束层8b在卷绕筒50上卷绕多周。随着卷绕的进行,对应于先被卷绕的片状带束层8b的厚度的量,卷绕的直径将相应变大。为此,随着卷绕的进行,控制部90使卷绕筒50的旋转的角速度变慢,或者加快卷绕筒50的移动速度,使得带束层用台14上的片状带束层8b不会被卷绕筒50较强地拉拽。
若卷绕筒50来到片状带束层8b的倾斜区域7b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设为“卷绕结束端”)的位置,则至此从带束层用台14浮起的卷绕筒50如图25所示,下降并被按压至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结束端。由此,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结束端紧贴卷绕筒50侧,片状带束层8b到卷绕筒50的卷绕结束。
此外,在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到带束层前端插入孔52的插入失败的情况下,即使卷绕筒50在旋转的同时开始向待机位置移动,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也会残留在带束层用台14上。为此,在卷绕筒50移动至给定位置时,带束层检测传感器22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位于带束层用台14上的情况下,能判断为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到带束层前端插入孔52的插入已失败,因此控制部90能使卷绕筒50的移动停止并报知已发生异常。
(5)卷绕筒50所执行的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的具体的状况
在此,使用图26来说明卷绕筒50所执行的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的具体的状况。在此,作为例子,在卷绕筒50形成2个阶梯差54,并形成有:轴向一方的小径部分51a、轴向另一方的大径部分51c、以及具有小径部分51a与大径部分51c的中间的直径的中径部分51b。小径部分51a是开始卷绕片状带束层8b的部分。
首先,使卷绕筒50旋转由卷绕筒50具有的阶梯差54的数量加1后的次数(即直径不同的面的数量),将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侧的倾斜区域7b整体完全卷绕。
具体而言,如图26的(a)所示,在第一周的卷绕中,片状带束层8b的倾斜区域7b的离卷绕起始端近的较细部分被卷绕于卷绕筒50的小径部分51a。卷绕于小径部分51a的片状带束层8b的外径与中径部分51b的外径一致。
在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侧的倾斜区域7b的第二周以后的卷绕中,在由先卷绕于卷绕筒50的片状带束层8b以及卷绕筒50的直径较大的部分组成的部分,片状带束层8b进行卷绕。
具体而言,如图26的(b)所示,在第二周的卷绕中,片状带束层8b卷绕于由先卷绕于小径部分51a的片状带束层8b和卷绕筒50的中径部分51b组成的部分(将该部分作为“第二周卷绕面”)之上。由于先卷绕于小径部分51a的片状带束层8b与中径部分51b在直径上一致,因此在由它们组成的第二周卷绕面之上卷绕得到的片状带束层8b不易产生褶皱。卷绕于第二周卷绕面的片状带束层8b的外径与大径部分51c的外径一致。
接下来,如图26的(c)所示,在第三周的卷绕中,片状带束层8b卷绕于由先卷绕于第二周卷绕面的片状带束层8b和卷绕筒50的大径部分51c组成的部分(将该部分作为“第三周卷绕面”)之上。由于先卷绕于第二周卷绕面的片状带束层8b与大径部分51c在直径上一致,因此在由它们组成的第三周卷绕面之上卷绕的片状带束层8b不易产生褶皱。在该例中,在第三周的卷绕中,卷绕起始端侧的倾斜区域7b的卷绕结束。
在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起始端侧的倾斜区域7b整体被完全卷绕后,继续对最大宽度区域7c以及卷绕结束端侧的倾斜区域7b进行卷绕。最大宽度区域7c在先卷绕于第三周卷绕面的片状带束层8b之上进行卷绕。其接下来要卷绕的卷绕结束端侧的倾斜区域7b将向片状带束层8b的先卷绕的部分之上进行卷绕。
具体而言,如图26的(d)所示,在图26的(c)的接下来的第四周以后的卷绕中,宽度与片状带束层8b的先卷绕的部分大致相同或比其窄的部分将被卷绕。故而,在第四周以后的卷绕中,片状带束层8b将必然卷绕于大致平坦或平坦的面,从而不易在片状带束层8b产生褶皱。
如上所述,通过由具有上述高度以及数量的阶梯差54的卷绕筒50来卷绕片状带束层8b,能始终在大致平坦或平坦的部分卷绕片状带束层8b。
(6)圆筒状带束层8c的成型
接下来,卷绕有1片的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筒50从卷绕装置80卸下后进行输送,并被安装于粘贴装置60。
接下来,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从安装于粘贴装置60的卷绕筒50拉出并被粘贴至成型鼓64。而且从该状态起,如图27所示,成型鼓64开始旋转,从卷绕筒50卷绕片状带束层8b。
在此,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与卷绕有该片状带束层8b的卷绕筒50的周向一致,且粘贴装置60的旋转轴61与成型鼓64的旋转轴平行。故而,从卷绕筒50拉出的片状带束层8b按照其长度方向与成型鼓64的周向一致的方式向成型鼓64进行卷绕。
若成型鼓64卷绕至片状带束层8b的后端,则片状带束层8b到成型鼓64的粘贴结束。为了卷绕至片状带束层8b的后端,成型鼓64例如旋转近2周(即,用于对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和最大宽度区域7c进行卷绕的1周、以及用于对后端侧的倾斜区域7b进行卷绕的近1周)。在粘贴结束时,如图2的(c)所示,原来的片状带束层8b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倾斜边部7a彼此在成型鼓64上的同一线上一致,或者在两倾斜边部7a之间空出了非常窄的间隙(例如与倾斜边部7a正交的方向上,5mm以下的间隙)。如上所述,从1片的片状带束层8b来成型1个圆筒状带束层8c。
4.效果
如上所述,片状带束层8b的制造装置具有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作为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原织物8a的保持部。而且,在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进给原织物8a时,第一保持部30保持原织物8a的前方部并由第二保持部40保持原织物8a的后方部。故而,难以发生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偏离等问题。进而,在进给的开始至结束的期间,第一保持部30持续保持原织物8a的前方部,因此不易发生进给量产生误差或原织物8a在宽度方向上偏离等状况。据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将原织物8a向切断位置高精度地进给。
另外,原织物8a从原织物用台10向带束层用台14的进给包括原织物8a的短距离的进给与停止的反复。而且,第二保持部40在原织物8a的短距离的进给中保持并进给原织物8a,在原织物8a的停止中放开原织物8a并向原织物8a的进给方向的后方移动而再次保持原织物8a。为了使第二保持部40反复这样的动作,第二保持部40的进给方向的可动距离可以较短,能防止装置的大型化。
另外,第一保持部30以及第二保持部40吸附原织物8a而使其从原织物用台10以及带束层用台14浮起并进行保持,因此在原织物8a的进给时不易产生阻力。
另外,在原织物8a相对于第一保持部30或第二保持部40发生了滑动的情况下,原织物8a的进给量会产生误差。但在此情况下,滑动检测器48能检测出原织物8a的滑动,从而能够进行使原织物8a的进给停止等应对。故而,不易产生精度差的片状带束层8b。
在此,若滑动检测器48设置于第二保持部40,则在原织物8a在原织物用台10上翘曲而部分地浮起的情况下,在第二保持部40向后方移动的中途能够由滑动检测器48检测到该状况。

Claims (8)

1.一种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其是包括对用橡胶包覆平行排列的多个带束层帘线而形成的原织物进行切断的工序的制造方法,
所述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原织物配置于原织物用台上的工序;
将所述原织物朝与所述原织物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与所述原织物用台相邻的带束层用台进给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原织物用台与所述带束层用台之间切断所述原织物的工序,
在将所述原织物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所述带束层用台进给的工序中,进给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的长度,
在将所述原织物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所述带束层用台进给的工序中,由第一保持部保持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前方部,并由第二保持部保持相对于所述前方部而言的进给方向的后方部,来进给所述原织物,
在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的长度的进给的开始到结束的期间,由所述第一保持部持续保持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前方部,
在将所述原织物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所述带束层用台进给的工序中,在进给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的长度的期间,反复进行所述原织物的短距离的进给与停止,
所述第二保持部在所述原织物的短距离的进给中保持并进给所述原织物,在所述原织物的停止中,放开所述原织物而向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后方移动并再次保持所述原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部以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使所述原织物从所述原织物用台以及所述带束层用台浮起并进行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进给所述原织物的期间,从形成于所述原织物用台的喷出用孔向上方的所述原织物喷出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原织物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或所述第二保持部发生滑动的情况下,对该发生滑动的情况进行检测。
5.一种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其是对用橡胶包覆平行排列的多个带束层帘线而形成的原织物进行切断从而制造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所述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设置有:
原织物用台,在所述原织物用台上配置所述原织物;
带束层用台,其与所述原织物用台相邻;
保持部,其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所述带束层用台进给所述原织物;以及
切断装置,其在所述原织物用台与所述带束层用台之间切断所述原织物,
从所述原织物用台向所述带束层用台的所述原织物的进给被控制为进给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的长度,
所述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具备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作为所述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在所述原织物的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的长度的进给的开始至结束的期间持续保持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前方部,所述第二保持部保持相对于所述前方部而言的进给方向的后方部,
所述第一保持部是在所述原织物的轮胎一周量的片状带束层的长度的进给的开始至结束的期间反复进行所述原织物的短距离的进给与停止的保持部,
所述第二保持部是在所述原织物的所述短距离的进给中保持并进给所述原织物,在所述原织物的所述停止中放开所述原织物而向所述原织物的进给方向的后方移动并再次保持所述原织物的保持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部以及所述第二保持部是吸附所述原织物而使所述原织物从所述原织物用台以及所述带束层用台浮起并进行保持的保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在所述原织物用台上形成有向上方喷出空气的喷出用孔,在所述原织物的进给中从所述喷出用孔向上方的所述原织物喷出空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片状带束层的制造装置设置有滑动检测器,所述滑动检测器检测所述原织物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或所述第二保持部发生滑动的情况。
CN201811156931.5A 2017-12-28 2018-09-30 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Active CN1099687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4645A JP6975637B2 (ja) 2017-12-28 2017-12-28 シート状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7-254645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8711A CN109968711A (zh) 2019-07-05
CN109968711B true CN109968711B (zh) 2021-08-27

Family

ID=6705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56931.5A Active CN109968711B (zh) 2017-12-28 2018-09-30 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046039B2 (zh)
JP (1) JP6975637B2 (zh)
CN (1) CN10996871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31927A (ja) * 1987-03-20 1988-09-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部材の供給装置
EP1040905A2 (en) * 1999-03-31 2000-10-0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heet members
JP2004167783A (ja) * 2002-11-19 2004-06-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帯状材料の供給方法及び供給装置
CN1520994A (zh) * 2003-02-13 2004-08-18 �����ּ�����˾ 成型和铺设轮胎带束层
JP2009226815A (ja) * 2008-03-24 2009-10-0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ベルト材の切断供給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2458814A (zh) * 2009-05-11 2012-05-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制造装置及轮胎制造方法
CN102470697A (zh) * 2009-08-20 2012-05-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41614B2 (ja) * 1989-02-27 1998-04-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ゴムシート材料のバイヤスカット方法
JPH03286846A (ja) * 1990-04-02 1991-12-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構成材料貼付装置
JPH04260516A (ja) * 1991-02-14 1992-09-16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構成部材搬送装置
JP3174683B2 (ja) * 1994-02-02 2001-06-1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バイアスカッターのタイヤ構成材料搬入装置
JPH08244136A (ja) * 1995-03-09 1996-09-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長尺材料の測長装置
JP3439878B2 (ja) * 1995-04-28 2003-08-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帯状シート材料の端尺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3439877B2 (ja) * 1995-04-28 2003-08-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ベルト材料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JPH09225881A (ja) * 1996-02-27 1997-09-02 Hitachi Zosen Corp マニピュレータ
JP2001232695A (ja) 2000-02-22 2001-08-2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未加硫タイヤのベルトの成型方法
BR0112009B1 (pt) * 2000-06-29 2011-06-14 processo e planta para fabricar uma estrutura de cinta de um pneu cru.
JP2003127081A (ja) * 2001-10-18 2003-05-08 Ricoh Co Ltd 組立ロボット及び当該組立ロボットによる部品組立方法
WO2006106562A1 (ja) * 2005-03-29 2006-10-1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タイヤ用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4743591B2 (ja) 2005-03-31 2011-08-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用帯状部材の搬送装置及び接合装置
JP2006321015A (ja) * 2005-05-19 2006-11-30 Toyota Motor Corp ロボットハンド装置
JP4893675B2 (ja) 2008-03-24 2012-03-0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ベルト部材の製造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12232472A (ja) * 2011-04-28 2012-11-29 Bridgestone Corp ゴム部材裁断装置及び帯状ゴム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5189099B (zh) * 2013-03-28 2018-01-16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制造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工艺和设备
JP2017030172A (ja) 2015-07-29 2017-02-0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31927A (ja) * 1987-03-20 1988-09-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タイヤ部材の供給装置
EP1040905A2 (en) * 1999-03-31 2000-10-0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heet members
JP2004167783A (ja) * 2002-11-19 2004-06-1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帯状材料の供給方法及び供給装置
CN1520994A (zh) * 2003-02-13 2004-08-18 �����ּ�����˾ 成型和铺设轮胎带束层
JP2009226815A (ja) * 2008-03-24 2009-10-08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ベルト材の切断供給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2458814A (zh) * 2009-05-11 2012-05-16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制造装置及轮胎制造方法
CN102470697A (zh) * 2009-08-20 2012-05-23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19101A (ja) 2019-07-22
CN109968711A (zh) 2019-07-05
US11046039B2 (en) 2021-06-29
JP6975637B2 (ja) 2021-12-01
US20190202159A1 (en) 2019-07-04
US20210078274A1 (en)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28558B1 (ko) 고무 시트 부재의 공급장치 및 방법
EP2191958B1 (en) Raw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2720858B1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tyres for vehicle wheels
CN109968710B (zh) 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KR101762747B1 (ko) 차륜용 타이어들을 제조하기 위한 공정 및 장치
CN109968711B (zh) 片状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09968706B (zh) 片状带束层的卷绕方法以及卷绕装置
CN109968707B (zh) 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及装置
JP6920193B2 (ja) タイヤ用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9968709B (zh) 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JP6872377B2 (ja) フィラー付きビー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5145519A1 (ja) タイヤ用ビードフィラーの巻き回方法及び巻き回装置
JP5006767B2 (ja) ゴム状シートの搬送巻取り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558151B2 (ja) タイヤ構成部材の貼付け装置
KR101769678B1 (ko) 연속동작으로 센터링이 가능한 타이어 반제품 와인딩 장치
US11345106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ire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of tire component
JP2017149045A (ja) タイヤ製造方法
JP2018103562A (ja) タイヤ製造装置、およ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JP2008120028A (ja) タイヤ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