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7416B -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7416B
CN109927416B CN201811518326.8A CN201811518326A CN109927416B CN 109927416 B CN109927416 B CN 109927416B CN 201811518326 A CN201811518326 A CN 201811518326A CN 109927416 B CN109927416 B CN 1099274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forming member
flow
flow channel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183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27416A (zh
Inventor
竹腰太郎
宫泽友之
羽贺大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27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7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27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74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Manufacturing of the nozzle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Production of nozzles
    • B41J2/1621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41J2/1632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achining
    • B41J2/1634Manufacturing processes machining laser mach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从多个方向对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的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流道部件(31)由多个流道形成部件形成液体的流道(46),且具备: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51)上而形成作为流道的下游侧部分的第一流道(53);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52)上而形成作为流道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第一面和第二面被设置为,沿着各自的面的平面交叉。

Description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形成液体的流道的流道部件、具备流道部件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流道部件的一个示例,记载了一种具有流道的流道结构体,所述流道是通过利用激光对光吸收性部件和光透过性部件进行熔敷而被形成的。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流道结构体中,能够从与光透过性部件对置的一侧对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换言之,在该流道结构体中,只能从与光透过性部件对置的一个方向对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43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多个方向对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的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流道部件由多个流道形成部件形成液体的流道,且具备: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下游侧部分的第一流道;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为,沿着各自的面的平面交叉。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为滑架的立体图。
图3为流道部件以及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4为流道部件的立体图。
图5为流道部件中的第一面的主视图。
图6为流道部件中的第二面的主视图。
图7为流道部件被拆下后的滑架的立体图。
图8为图5中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配置工序以及第一照射工序的剖视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配置工序以及第二照射工序的剖视图。
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流道部件中的第一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12为示意性地表示流道部件中的第二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流道部件中的第三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流道部件中的第四改变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液体喷射装置例如为,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对文字、照片等图像进行记录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壳体12;对介质S进行支承的支承台13;对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部14。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对液体进行收纳的液体收纳部15;执行液体喷射部14的维护的排出机构16。支承台13、液体喷射部14、液体收纳部15以及排出机构16位于壳体12内。
壳体12具有宽度方向X为长边方向的长方体形状。支承台13在壳体12内位于靠宽度方向X的中央且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的位置。支承台13例如对在壳体12内沿着输送方向而被输送的介质S进行支承。输送方向Y为与宽度方向X以及铅直方向Z不同的方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例如将介质S从能够安置介质S的盒、托盘等朝向支承台13输送。
液体喷射部14在壳体12内位于支承台13的上方。液体喷射部14具有:在壳体12内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引导轴17;被支承于引导轴17的滑架18;被搭载于滑架18上的液体喷射头19。滑架18被设为能够沿着引导轴17进行往复移动。液体喷射头19具有用于喷射液体的喷嘴21。在液体喷射头19中,形成有喷嘴21的面被设为喷嘴面22。喷嘴面22为在印刷时与支承台13对置的面。液体喷射头19一边与滑架18一起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一边从喷嘴21向被支承于支承台13的介质S喷射液体。
液体收纳部15在壳体12内位于靠宽度方向X的一端且靠铅直方向Z的上方的位置。液体收纳部15对用于液体喷射部14喷射的液体进行收纳。液体收纳部15既可以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壳体12进行装卸,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从外部对液体进行补充。
液体收纳部15经由供给流道23而与液体喷射头19连接在一起。供给流道23为用于将被收纳于液体收纳部15中的液体供给至液体喷射部14中的流道。供给流道23为例如具有可挠性的软管。在该情况下,供给流道23伴随着液体喷射头19的移动而进行变形。
排出机构16位于在宽度方向X上与支承台13相邻的位置。排出机构16具有:对液体喷射头19进行压盖的盖24;将从液体喷射头19被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而进行收纳的废液罐25。排出机构16具有:对盖24和废液罐25进行连接的废液流道26;被配置于废液流道26的中途的泵27。压盖是指,通过盖24与液体喷射头19接触而形成包括喷嘴21在内的空间。
当排出机构16对液体喷射头19执行维护时,液体喷射头19朝向成为排出机构16的正上方的位置进行移动。接下来,盖24接近液体喷射头19,并对液体喷射头19进行压盖。此时,也可以通过液体喷射头19接近盖24从而进行压盖。
当在盖24对液体喷射头19进行了压盖的状态下驱动泵27时,盖24内的空间成为负压。由此,液体从喷嘴21中被强制性地排出。被排出至盖24内的液体经由废液流道26而被收纳于废液罐25中。这样的动作被称为抽吸清洁。即,排出机构16对液体喷射头19执行抽吸清洁。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宽度方向X上能够由盖24进行压盖的液体喷射头19的位置设为初始位置。将在宽度方向X上与初始位置相反一侧的位置设为反初始位置。在宽度方向X上,排出机构16位于靠初始位置,液体收纳部15位于靠反初始位置。
液体喷射装置11有时也会执行例如通过对液体喷射头19内的液体进行加压从而从喷嘴21中排出液体的加压清洁。通过加压清洁而被排出的液体既可以由排出机构16的盖24接收,也可以由其他的部件接收。
液体喷射装置11有时还会为了抑制液体在喷嘴21内增粘或者固化而执行从喷嘴21中喷射出与印刷无关系的液体的冲洗。通过冲洗而被排出的液体既可以由排出机构16的盖24接收,也可以由其他的部件接收。
当通过抽吸清洁、加压清洁等而从喷嘴21中排出液体时,喷嘴面22有时会因液体而污染。因此,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具备与喷嘴面22接触并进行拂拭的拂拭部。拂拭部例如由橡胶擦拭件、布擦拭件构成。
如图2所示,在滑架18上,安装有流道部件31以及连接部件32。滑架18被构成为,呈上部开口的箱体状。滑架18也可以具备用于对所开口的上部进行覆盖的罩。
流道部件31以及连接部件32位于滑架18内。流道部件31在滑架18内与连接部件32以及供给流道23连接在一起。连接部件32在滑架18内与流道部件31以及液体喷射头19连接在一起。因此,从供给流道23被供给的液体经由流道部件31以及连接部件32而被供给至液体喷射头19。
供给流道23朝向滑架18内延伸。设置有多个供给流道23,在本实施方式中,并列地设置有四条。供给流道23分别供给不同种类的液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纳部15以与供给流道23相对应的方式设置有四个,且分别收纳不同种类的液体。供给流道23例如分别供给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的油墨。供给流道23并未被限于四条,既可以为三条以下,也可以为五条以上。供给流道23也可以不设置有多个,例如可以仅为一条。在滑架18上,安装有向液体喷射头19供给电气的柔性电缆28。柔性电缆28以沿着供给流道23的方式朝向滑架18内延伸。
如图2以及如图3所示,流道部件31被保持于保持件33。流道部件31经由保持件33而被安装于滑架18上。保持件33也可以由金属板材构成。在该情况下,保持件33作为用于对流道部件31进行加强的加强板而发挥功能。保持件33通过螺丝钉34而被固定于滑架18上。流道部件31通过将螺丝钉34拧下,从而与保持件33一起从滑架18上被拆下。螺丝钉34位于从上方观察到滑架18内时易于进行目视确认的位置。
保持件33具有用于对流道部件31进行保持的第一孔35以及第二孔36。第一孔35以及第二孔36位于沿宽度方向X夹住流道部件31的位置。第一孔35位于在宽度方向X上靠初始位置的位置。第二孔36位于在宽度方向X上靠反初始位置的位置。在第一孔35中插入有流道部件31所具有的突起37。在第二孔36中插入有用于对流道部件31进行保持的螺丝钉38。
在供给流道23的与流道部件31连接的端部设置有保持体39和连接体41,其中,所述保持体39用于将多个供给流道23保持成横向并排的状态,所述连接体41用于与流道部件31连接。多个供给流道23被设为能够通过保持体39而一体地进行操纵。供给流道23经由连接体41而与流道部件31连接在一起。
保持件33具有用于对保持体39进行保持的切口42。保持体39具有能够挂在切口42上的爪43。通过将爪43挂在切口42上,从而使保持体39相对于保持件33的姿势稳定化。保持体39被构成为,当将供给流道23安装于流道部件31上时,爪43挂在切口42上。
连接体41具有例如用于对供给流道23和流道部件31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连接体41通过将供给流道23安装于流道部件31上而对两者进行密封。连接体41通过用于供保持件33对流道部件31进行保持的螺丝钉38而被固定于流道部件31上。
如图3所示,流道部件31具有用于与供给流道23连接的上游侧连接部44。上游侧连接部44与一端和液体收纳部15连接的供给流道23的另一端连接。供给流道23作为对液体收纳部15和流道部件31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流道而发挥功能。
流道部件31具有用于与连接部件32连接的下游侧连接部45。下游侧连接部45与一端和液体喷射头19连接的连接部件32的另一端连接。连接部件32作为对流道部件31和液体喷射头19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流道而发挥功能。
如图4、图5以及图6所示,流道部件31具有液体的流道46。流道46构成向液体喷射头19供给液体的流道的至少一部分。流道部件31具有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
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被安装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上。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被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一面51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被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二面52上。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以分别沿着第一面51、第二面52的平面相互交叉的方式被设置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中。即,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朝向互相不同的方向。
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通过激光而被激光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由相对于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至少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相比,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相对于激光具有更高的吸收性。至少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相比,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相对于激光具有更高的透过性。
作为光吸收性部件,优选为,例如黑色的树脂。作为光吸收性部件,可以采用例如在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中混入炭黑、染料、颜料等预定的着色材料后获得的部件。作为光透过性部件,优选为,例如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树脂。能够经由具有透过性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而对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进行目视确认。有时在流道46中除了液体之外还流动有气泡。由于能够对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进行目视确认,因此,能够对流道46内中的气泡的有无进行目视确认。
当流道46内的气泡流动至喷嘴21中时,无法正常地喷射液体,从而对印刷品质产生影响。因此,优选为,在介质S上印刷图像的情况下,气泡不向液体喷射头19流动。在流道46内有气泡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加压清洁、抽吸清洁等。当执行加压清洁、抽吸清洁等时,气泡与液体一起从喷嘴21被排出。
作为光透过性部件,例如能够采用聚酰胺(PA)、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ET)、聚苯乙烯(PS)、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丙烯酸树脂(PMMA)、聚碳酸酯(PC)、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PBT)等。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利用添加了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加强纤维、着色材料后获得的树脂材料。
当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被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一面51上时,形成作为流道46的下游侧部分的第一流道53。当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被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二面52上时,形成作为流道46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54。即,流道部件31通过多个流道形成部件47、48、49而形成液体的流道46。第一流道53以沿着第一面51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第二流道54以沿着第二面52延伸的方式而被形成。因此,流道部件31被构成为,能够对在流道46内沿着不同的方向移动的气泡的移动进行目视确认。
第一流道53以及第二流道54经由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所具有的贯穿通道55而相连。贯穿通道55位于第一流道53的上游端且位于第二流道54的下游端。在第一流道53的下游端,设置有与下游侧连接部45相连的下游连接通道56。在第二流道54的上游端,设置有与上游侧连接部44相连的上游连接通道57。下游侧连接部45通过下游连接通道56而与第一流道53的下游侧相连。上游侧连接部44通过上游连接通道57而与第二流道54的上游侧相连。
下游连接通道56在第一面51中被排列成并排一列。上游连接通道57在第二面52中被排列成并排一列。下游连接通道56与上游连接通道57相比较以间隔稍稍变宽的方式排列。当以下游连接通道56的排列与上游连接通道57的排列不同的方式形成第一流道53以及第二流道54时,能够在从液体收纳部15朝向液体喷射头19的中途对在流道46中流动的液体的排列进行变更。例如,在供给流道23中液体以按照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的顺序排列的方式进行流动时,可以通过流道部件31而对液体的排列进行变更,以使液体在连接部件32中以按照黑色、品红色、黄色、蓝绿色的顺序排列的方式进行流动。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1被构成为,上游连接通道57的排列与贯穿通道55的排列不同。
在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上,设置有垂直地突出的肋58、59。肋58、59分别在第一面51、第二面52中以呈环状的方式而延伸。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相对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而分别被熔敷于肋58、59的顶端。因此,肋58、59的顶端面成为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相对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的熔敷面。肋58的顶端面为第一面51的一部分。肋59的顶端面为第二面52的一部分。通过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被熔敷于肋58上,从而形成由肋58包围的第一流道53。通过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被熔敷于肋59上,从而形成由肋59包围的第二流道54。
优选为,流道部件31以第一面51成为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的面的方式被安装于滑架18上。这样,在从上方对壳体12内进行观察时,易于对流道部件31的第一面51进行目视观察,并且易于对第一流道53内进行目视确认。
优选为,流道部件31以第一面51位于在铅直方向Z上与第二面52相比靠上方的方式被安装于滑架18上。在该情况下,被设置于第二面52上的第二流道54在铅直方向Z上从其下方朝向上方延伸。由此,第二流道54内的气泡通过其浮力而易于流动至第一流道53中。其结果为,流道46内的气泡易于聚集在第一流道53中。通过将气泡聚集在第一流道53中,从而能够从第一面51对流道46内的气泡进行目视确认。
本实施方式的流道部件31以第一面51呈水平的方式被安装于滑架18上。因此,被设置于第一面51上的第一流道53水平地延伸,被设置于第二面52上的第二流道54铅直地延伸。第二流道54从上游朝向下游且从下方朝向上方延伸。第一流道53从上游朝向下游且从第二面52所在的一侧朝向其相反侧,即在宽度方向X上从反初始位置侧朝向初始位置侧延伸。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下游侧连接部45被设置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上。优选为,下游侧连接部45位于在铅直方向Z上与第一面51相比靠下方。这样,第一流道53内的气泡难以通过下游侧连接部45而流动至液体喷射头19侧。换言之,能够将气泡留存于第一流道53内。
下游侧连接部45被设置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中作为与第一面51相反一侧的面的第四面61上。下游侧连接部45从第四面61起垂直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侧连接部45被设为圆筒状,且从第四面61朝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延伸。
上游侧连接部44被设置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上。上游侧连接部44可以被设置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中与第二面52相反一侧的第三面62上。此时,由于上游侧连接部44水平地延伸,因此,位于与流道部件31相比靠上游的气泡、例如供给流道23内的气泡难以流动至第二流道54中。其结果为,易于对流道46内的气泡进行目视确认。上游侧连接部44从第三面62起垂直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上游侧连接部44被设置为圆筒状,且在宽度方向X上从反初始位置侧朝向初始位置侧延伸。
如图2以及图7所示,连接部件32与对连接部件32进行保护的保护部件65一起通过螺丝钉66而和液体喷射头19固定在一起。连接部件32在滑架18内位于与流道部件31相比靠下方。连接部件32在与液体喷射头19固定在一起的状态下,通过螺丝钉34而被固定于滑架18上。
保护部件65例如由金属板材构成。保护部件65具有与流道部件31的保持件33所具有的卡合片67相对应的板簧68。板簧68位于保护部件65的端部,且朝向上方延伸。保持件33通过卡合片67卡在板簧68上而相对于被固定于滑架18上的连接部件32被临时固定。
保持件33具有突出片69,所述突出片69以从上方覆盖将连接部件32和液体喷射头19固定在一起的螺丝钉66的方式突出。突出片69以与卡合片67相邻的方式位于保持件33中。因突出片69而难以在从上方对滑架18内进行观察时目视确认到螺丝钉66。由此,当从滑架18上拆下流道部件31时,降低了螺丝钉66脱落的可能性。即,当从滑架18上拆下流道部件31时,降低了连接部件32从液体喷射头19上被拆下的可能性。
如图3以及图7所示,连接部件32具有液体的流道71。该流道71为向液体喷射头19供给液体的流道的至少一部分。连接部件32具有基座部件72、第一罩部件73、第二罩部件74。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被安装于基座部件72上。第一罩部件73被熔敷于基座部件72的下表面75上。第二罩部件74被熔敷于基座部件72的上表面76上。下表面75以及上表面76为互相平行地延伸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地延伸。
连接部件32具有:用于与流道部件31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管77;用于与液体喷射头19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管78。第一连接管77从连接部件32的上表面76起朝向上方沿垂直地延伸,且与流道部件31的下游侧连接部45连接。第二连接管78从连接部件32的下表面75起朝向下方垂直地延伸,且与液体喷射头19连接。流道71在第一连接管77与第二连接管78之间进行延伸。
连接部件32所具有的流道71是通过在基座部件72上安装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而被形成的。第一罩部件73被熔敷于基座部件72的下表面75的一部分上。第二罩部件74被熔敷于基座部件72的上表面76的一部分上。优选为,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通过激光熔敷而被安装于基座部件72上。因此,基座部件72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相同,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相同,由相对于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这样,能够经由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而对基座部件72的下表面75以及上表面76进行目视确认。
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也可以相对于基座部件72而被热熔敷。在该情况下,优选为,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为如薄膜、薄板这样较薄的膜状的部件。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并不被限于热熔敷,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而被熔敷。作为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能够选择适于所采用的熔敷方法的部件。
当第一罩部件73被熔敷于基座部件72的下表面75时,形成作为流道71的上游侧部分的上游侧流道81。当第二罩部件74被熔敷于基座部件72的上表面76时,形成作为流道71的下游侧部分的下游侧流道82。上游侧流道81以及下游侧流道82经由基座部件72所具有的贯穿通道83而相连。贯穿通道83位于上游侧流道81的下游端且位于下游侧流道82的上游端。在上游侧流道81的上游端设置有与第一连接管77相连的上游连接通道84。在下游侧流道82的下游端设置有与第二连接管78相连的下游连接通道85。
在连接部件32的下表面75以及上表面76上,设置有垂直地突出的肋86、87。肋86、87分别在下表面75、上表面76上以呈环状的方式延伸。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相对于基座部件72而分别被熔敷于肋86、87的顶端。因此,肋86、87的顶端面成为基座部件72相对于第一罩部件73以及第二罩部件74的熔敷面。肋86的顶端面为下表面75的一部分。肋87的顶端面为上表面76的一部分。通过在肋86上熔敷有第一罩部件73,从而形成由肋86包围的上游侧流道81。通过在肋87上熔敷有第二罩部件74,从而形成由肋87包围的下游侧流道82。
如图8所示,在与第一连接管77连接的下游侧连接部45的内部具有防漏机构91。防漏机构91具有阀芯92、按压部件93、弹性部件94。阀芯92例如由树脂材料或弹性体、橡胶等形成,且被设为能够在下游侧连接部45内进行移动。按压部件93例如由弹簧构成,且朝向下游侧连接部45的顶端按压阀芯92。弹性部件94被构成为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其例如由弹性体、橡胶等形成。弹性部件94被形成为呈环状,且在下游侧连接部45内位于靠其顶端的位置。弹性部件94与被按压部件93按压的阀芯92接触。防漏机构91通过阀芯92与弹性部件94接触,从而对下游侧连接部45进行封堵,而抑制液体从下游侧连接部45漏出。
在对连接部件32和流道部件31进行连接时,第一连接管77被插入至下游侧连接部45中。此时,由于多个第一连接管77一起被插入至多个下游侧连接部45中,因此,向供不同种类的液体流动的下游侧连接部45中误插入第一连接管77的可能性较小。
在将第一连接管77插入至下游侧连接部45中时,首先,第一连接管77在下游侧连接部45内被插入至环状的弹性部件94中。第一连接管77通过其外周与弹性部件94的内周接触而被弹性部件94密封。弹性部件94在下游侧连接部45内对第一连接管77在其径向上进行密封。在第一连接管77被插入至弹性部件94中时施加于弹性部件94的外力由第一连接管77的外径和弹性部件94的内径确定。即,由于无论第一连接管77的插入量如何,施加于弹性部件94的外力都大致恒定,因此,弹性部件94变得寿命较长。
当将第一连接管77在该状态下插入至下游侧连接部45中时,第一连接管77与阀芯92接触。第一连接管77对抗按压部件93的按压力而使阀芯92移动。阀芯92通过被第一连接管77按压,从而从下游侧连接部45的顶端朝向基端移动,进而离开弹性部件94。当阀芯92与弹性部件94成为非接触时,下游侧连接部45被打开,从而能够向第一连接管77供给液体。
在从连接部件32上拆下流道部件31时,第一连接管77从下游侧连接部45被拔出。伴随着第一连接管77从下游侧连接部45被拔出,阀芯92因按压部件93的按压力而移动,且与弹性部件94接触。由此,下游侧连接部45被封堵。当将第一连接管77在该状态下从下游侧连接部45拔出时,第一连接管77从弹性部件94被拔出。即,由弹性部件94实现的第一连接管77的密封被解除。这样,防漏机构91对在流道部件31和连接部件32装卸时的液体的漏出进行抑制。
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中,第一面51以及第四面61以互相平行的方式延伸。第二面52以及第三面62以互相平行的方式延伸。如果考虑沿着第一面51以及第四面61延伸的假想面F1、沿着第二面52以及第三面62延伸的假想面F2,则假想面F1以及假想面F2互相交叉。
接下来,对如上构成的流道部件3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首先,以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一面51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面51的肋58的顶端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将这样进行配置的情况称为第一配置工序。
在以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一面51和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之后,从光源装置96向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一面51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接触的位置照射激光L。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沿着肋58的方式照射激光L。将这样照射激光L的情况称为第一照射工序。即,在执行了第一配置工序之后,执行第一照射工序。
被照射的激光L透过由光透过性部件构成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且被由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吸收。当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吸收激光L时,产生热量。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以及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因该热量而熔化,且被互相熔敷在一起。
如图10所示,接下来,以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二面52和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二面52的肋59的顶端与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将这样进行配置的情况称为第二配置工序。
在以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二面52和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之后,从光源装置96向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的第二面52与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接触的位置照射激光L。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沿着肋59的方式照射激光L。将这样照射激光L的情况称为第二照射工序。即,在执行了第二配置工序之后,执行第二照射工序。
被照射的激光L透过由光透过性部件构成的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且被由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吸收。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通过因吸收激光L而产生的热量,从而使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以及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熔融,且被熔敷在一起。
当制造流道部件31时,也可以在使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之后,使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熔敷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即,也可以在执行了第二配置工序以及第二照射工序之后,执行第一配置工序以及第一照射工序。
作为光源装置96,优选为利用了电流镜的装置。激光熔敷与通过热熔敷、超声波熔敷、由粘合剂实现的熔敷等其他的熔敷方法相比较,能够降低熔敷的不均匀。在通过激光熔敷而形成流道部件31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具有厚度的板状的部件以作为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因此,与采用薄膜状、薄板状的部件以作为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流道部件31的耐久性。
接下来,对具备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流道部件31在内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1)流道部件31的流道46是通过由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和由光透过性部件构成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而被形成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中分别被熔敷于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上。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为在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中相互朝向不同的方向的面。能够从流道部件31的流道46中的与第一面51对置的一侧经由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而对第一流道53进行目视确认,并能够从与第二面52对置的一侧经由第三流道形成部件49而对第二流道54内进行目视确认。因此,能够从多个方向对流道46内进行目视确认。
(2)由于第一面51朝向上方,因此,能够从比较易于进行目视观察的上方而对第一流道53内进行目视确认。由此,能够易于对流道46内进行目视确认。
(3)在流道46内的液体中存在有气泡的情况下,该气泡通过浮力而向上方移动。第一面51被设置于在铅直方向Z上与第二面52相比靠上方。即,由于在流道部件31中,第一面51被设置于与第二面52相比靠上方,因此,构成流道46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54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而延伸。由此,在第二流道54中流动的气泡容易向从上方易于进行目视观察的第一流道53移动。由此,能够易于对流道46内的气泡进行目视确认。
(4)由于下游侧连接部45位于与第一面51相比靠下方,因此,流道46内的气泡难以流动至下游侧连接部45。由此,能够将气泡留存于第一流道53内。
(5)由于上游侧连接部44位于与第二面52相反一侧的第三面62,因此,能够易于使位于与流道部件31的流道46相比靠上游的气泡流入第二流道54中。由此,能够易于在流道46内对气泡进行目视确认。
(6)下游侧连接部45与一端和液体喷射头19连接的供给流道(第一连接流道)23的另一端连接。上游侧连接部44与一端和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部15连接的连接部件(第二连接流道)32的另一端连接。因此,能够将流道部件31应用为从液体收纳部15至液体喷射头19为止的流道的一部分。
上述实施方式亦可以如以下所示的改变例那样进行变更。另外,既可以任意地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包含的结构和下述改变例所包含的结构进行组合,也可以任意地对下述改变例所包含的结构彼此进行组合。
·如图11所示,上游侧连接部44也可以位于在铅直方向Z上与第二面52相比靠下方。在该情况下,上游侧连接部44从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起朝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延伸。上游侧连接部44以与第二面52以及第三面62连续的方式延伸。根据该改变例,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7)由于上游侧连接部44位于与第二面52相比靠下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易于使位于与流道部件31的流道相比靠上游的气泡流入第二流道54中。由此,能够易于在流道46内对气泡进行目视确认。
·如图12所示,流道部件31也可以被配置为第二面52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这样,在从上方对流道部件31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易于对第二流道54内的气泡进行目视确认。由于第一流道53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延伸,因此,气泡难以从第二流道54流动至第一流道53中。即,能够将气泡留存于第二流道54内。
·如图13所示,流道部件31也可以被配置为,第一面51朝向宽度方向X的反初始位置侧,第二面52朝向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即,流道部件31也可以被配置为,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均不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
·流道部件31并不被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所示的配置。流道部件31既可以被配置为,例如第三面62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也可以被配置为,第四面61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也可以自由地决定流道部件31的配置。
·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流道46的中途,设置用于对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捕捉部97。气泡捕捉部97是指,例如能够对气泡进行留存的空间。也可以在流道46的中途设置路径变大的部分,并将其作为气泡捕捉部97。优选为,气泡捕捉部97被设置于流道46,所述流道46在流道部件31中被形成于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的面上。在如图14所示的改变例中,由于第一面51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因此,在第一流道53中设置有气泡捕捉部97。该气泡捕捉部97被形成于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8上。在以第二面52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的方式而配置有流道部件31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流道54中设置气泡捕捉部97。
·如图14所示,也可以具备能够对气泡进行检测的检测部98。检测部98由例如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构成。优选为,以对在流道部件31中被形成于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的面上的流道46内的气泡进行检测的方式而配置检测部98。即,也可以在流道部件31中与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的面对置的位置配置检测部98。在如图14所示的改变例中,由于第一面51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因此,检测部98位于与第一流道51对置的位置。
在流道部件31具备气泡捕捉部97的情况下,优选为,以对气泡捕捉部97内的气泡进行检测的方式配置检测部98。在由光传感器构成检测部98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流道46上配置对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层。这样,提高了由检测部98产生的检测精度。也可以被构成为,基于检测部98的检测结果,而执行加压清洁、抽吸清洁等清洁。也可以被构成为基于检测部98的检测结果,而选择适合的清洁并执行。
·连接部件32也可以为软管。
·也可以不分别在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上设置肋58以及肋59。例如,代替肋58、59,也可以设置用于分别在第一面51以及第二面52上形成流道46的槽。
·第二流道54也可以通过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7而被一体地形成。即,流道部件31也可以为仅在其第一面51上实施激光熔敷的结构。
·也可以在液体喷射头19在宽度方向X上成为长条状的行式头打印机中,采用流道部件31。也可以在液体喷射头19能够在宽度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上进行移动的横向打印机中,采用流道部件31。
·介质S并不被限于纸张,既可以为塑料膜或者较薄的板材等,也可以为被用于印染装置等的布帛。介质S既可以为T恤等任意的形状的衣服等,也可以为餐具或者文具那样的任意的形状的立体物。
·液体喷射头19所喷射的液体并未被限于油墨,也可以为例如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成的液状体等。例如,液体喷射头19也可以喷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包含被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的电极材料或者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
以下,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而被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思想1
一种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由多个流道形成部件形成液体的流道,所述流道部件具备: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下游侧部分的第一流道;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为,沿着各自的面的平面交叉。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流道部件的流道中的与第一面对置的一侧经由第二流道形成部件而对第一流道进行目视确认,并能够从与第二面对置的一侧经由第三流道形成部件而对第二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因此,能够从多个方向对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
思想2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对液体进行喷射;以及流道部件,其通过多个流道形成部件,而形成被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流道部件具有: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下游侧部分的第一流道;以及第三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为,沿着各自的面的平面交叉。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思想1同样的效果。
思想3
如思想2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在铅直方向上朝向上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面朝向上方,因此,能够从比较易于进行目视观察的上方而对第一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由此,能够易于对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
思想4
如思想3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被设置于在铅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面相比靠上方。
根据该结构,在流道内的液体存在有气泡的情况下,该气泡通过浮力而向上方移动。由于在流道部件中,第一面被设置于与第二面相比靠上方,因此,构成流道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朝向铅直上方延伸。由此,在第二流道中流动的气泡容易向易于从上方进行目视观察的第一流道移动。由此,能够易于对流道内的气泡进行目视确认。
思想5
如思想3或者思想4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的下游侧相连的下游侧连接部,所述下游侧连接部位于在铅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相比靠下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下游侧连接部位于与第一面相比靠下方,因此,能够将气泡留存于第一流道内。
思想6
如思想5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的上游侧相连的上游侧连接部,所述上游侧连接部位于在铅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面相比靠下方的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与所述第二面相反一侧的第三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游侧连接部位于与第二面相比靠下方的位置,或者位于与第二面相反一侧的第三面,因此,能够容易使位于与流道部件的流道相比靠上游的气泡流入第二流道中。由此,能够易于在流道内对气泡进行目视确认。
思想7
如思想6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游侧连接部与一端和所述液体喷射头连接的第一连接流道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上游侧连接部与一端和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部连接的第二连接流道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流道部件应用为从液体收纳部至液体喷射头为止的流道的一部分。
思想8
一种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多个流道形成部件进行激光熔敷,从而制造出具有液体的流道的流道部件,所述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成为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和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配置;在以成为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了配置之后,从光源装置向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位置照射所述激光;以成为沿着与顺着所述第一面的平面交叉的平面而被设置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和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的第三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配置;以及在以成为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了配置之后,从所述光源装置向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三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位置照射所述激光。
根据该方法,能够形成可以从多个方向对流道内进行目视确认的流道部件。
本申请主张在2017年12月1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17-240331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全部内容。
符号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12…壳体;13…支承台;14…液体喷射部;15…液体收纳部;16…排出机构;17…引导轴;18…滑架;19…液体喷射头;21…喷嘴;22…喷嘴面;23…供给流道(第一连接流道);24…盖;25…废液罐;26…废液流道;27…泵;28…柔性电缆;31…流道部件;32…连接部件(第二连接流道);33…保持件;34…螺丝钉;35…第一孔;36…第二孔;37…突起;38…螺丝钉;39…保持体;41…连接体;42…切口;43…爪;44…上游侧连接部;45…下游侧连接部;46…流道;47…第一流道形成部件;48…第二流道形成部件;49…第三流道形成部件;51…第一面;52…第二面;53…第一流道;54…第二流道;55…贯穿通道;56…下游连接通道;57…上游连接通道;58…肋;59…肋;61…第四面;62…第三面;65…保护部件;66…螺丝钉;67…卡合片;68…板簧;69…突出片;71…流道;72…基座部件;73…第一罩部件;74…第二罩部件;75…下表面;76…上表面;77…第一连接管;78…第二连接管;81…上游侧流道;82…下游侧流道;83…贯穿通道;84…上游连接通道;85…下游连接通道;86…肋;87…肋;91…防漏机构;92…阀芯;93…按压部件;94…弹性部件;96…光源装置;97…气泡捕捉部;98…检测部;F1…假想面;F2…假想面;L…激光;S…介质;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

Claims (8)

1.一种流道部件,其特征在于,由多个流道形成部件形成液体的流道,
所述流道部件具备:
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
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下游侧部分的第一流道;以及
第三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
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为,沿着各自的面的平面交叉。
2.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对液体进行喷射;以及
流道部件,其通过多个流道形成部件,而形成被供给至所述液体喷射头的所述液体的流道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流道部件具有:
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
第二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下游侧部分的第一流道;以及
第三流道形成部件,其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且通过被熔敷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上而形成作为所述流道的上游侧部分的第二流道,
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被设置为,沿着各自的面的平面交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在铅直方向上朝向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被设置于在铅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面相比靠上方。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道的下游侧相连的下游侧连接部,
所述下游侧连接部位于在铅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面相比靠下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二流道的上游侧相连的上游侧连接部,
所述上游侧连接部位于在铅直方向上与所述第二面相比靠下方的位置,或者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与所述第二面相反一侧的第三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连接部与一端和所述液体喷射头连接的第一连接流道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上游侧连接部与一端和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部连接的第二连接流道的另一端连接。
8.一种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多个流道形成部件进行激光熔敷,从而制造出具有液体的流道的流道部件,
所述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以成为由相对于激光具有吸收性的光吸收性部件构成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一面和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的第二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配置;
在以成为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了配置之后,从光源装置向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位置照射所述激光;
以成为沿着与顺着所述第一面的平面交叉的平面而被设置的第一流道形成部件的第二面和由相对于所述激光具有透过性的光透过性部件构成的第三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配置;以及
在以成为所述第二面和所述第三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状态的方式进行了配置之后,从所述光源装置向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三流道形成部件接触的位置照射所述激光。
CN201811518326.8A 2017-12-15 2018-12-12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9274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0331A JP6950510B2 (ja) 2017-12-15 2017-12-15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流路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7-240331 2017-12-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7416A CN109927416A (zh) 2019-06-25
CN109927416B true CN109927416B (zh) 2021-10-29

Family

ID=6681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18326.8A Active CN109927416B (zh) 2017-12-15 2018-12-12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9545B2 (zh)
JP (1) JP6950510B2 (zh)
CN (1) CN1099274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01347A (ja) 2020-12-24 2022-07-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材、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4163A (zh) * 2015-07-24 2017-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CN106903999A (zh) * 2015-12-04 2017-06-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6636B2 (en) * 2002-12-17 2004-09-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wo shot molded inkjet printhead lid for laser welding
JP3960269B2 (ja) * 2003-06-17 2007-08-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樹脂製品の製造方法
US7261397B2 (en) * 2003-08-19 2007-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ank unit, ink jet recording hea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ank unit and ink jet recording head
JP2005271315A (ja) 2004-03-23 2005-10-06 Canon Inc 樹脂材の接合方法、透過性樹脂部材、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インク流路部材、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31363B2 (ja) * 2004-09-06 2011-02-1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樹脂集積配管
JP4761516B2 (ja) * 2005-06-10 2011-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部材の接合方法
JP5414342B2 (ja) * 2008-05-19 2014-0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393716B2 (en) * 2009-09-07 2013-03-12 Ricoh Company, Ltd. Liquid ejection head including flow channel plate formed with pressure generating chamb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ch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liquid ejection head
JP5596954B2 (ja) * 2009-10-08 2014-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部材、液体供給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US8567908B2 (en) * 2009-11-18 2013-10-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supply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supply member,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discharge head
EP2397333B1 (en) * 2010-06-17 2013-09-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JP5517848B2 (ja) * 2010-09-08 2014-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167776B2 (ja) * 2013-09-06 2017-07-26 浜名湖電装株式会社 3部材のレーザー溶着構造
JP6819040B2 (ja) * 2015-07-24 2021-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構造体、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流路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6520519B2 (ja) 2015-07-24 2019-05-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構造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17056688A (ja) * 2015-09-18 2017-03-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樹脂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US20170157938A1 (en) * 2015-12-08 2017-06-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4163A (zh) * 2015-07-24 2017-02-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CN106903999A (zh) * 2015-12-04 2017-06-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7416A (zh) 2019-06-25
JP2019107775A (ja) 2019-07-04
JP6950510B2 (ja) 2021-10-13
US20190184702A1 (en) 2019-06-20
US10569545B2 (en) 2020-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5561B2 (ja) 液体容器
KR101509359B1 (ko) 액체 주입 용기
KR100233977B1 (ko) 잉크보충 시스템과 잉크제트 프린트 카트리지의 보충방법 및 프린트 카트리지 보충 시스템 이용방법
JP4882243B2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8272724B2 (en) Liquid containers
US8118415B2 (en) Ink cartridges and ink supply systems
US9498969B2 (en) Liquid cartridge
KR20130077870A (ko) 카트리지
US9469119B2 (en) Liquid cartridge
US20100085398A1 (en) Ink surface detecting systems and ink cartridge
JP2007112150A (ja) インクタ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システム
CN109927416B (zh) 流道部件、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流道部件的制造方法
US833699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756114B2 (ja)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6281588A (ja)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1619914B (zh) 液体容器
JP200710588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9333755B2 (en) Cartridge case
JP200820096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用カプラ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US11780236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12976812B (zh) 安装单元、液体喷出装置
JP2007144642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213192A (ja) 流体収容容器
JP2018030263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8194963A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の流体払拭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