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3332A - 直线驱动装置、马达以及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线驱动装置、马达以及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23332A CN109923332A CN201780068091.4A CN201780068091A CN109923332A CN 109923332 A CN109923332 A CN 109923332A CN 201780068091 A CN201780068091 A CN 201780068091A CN 109923332 A CN109923332 A CN 1099233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portion
- driving screw
- nut
- nut portions
- drive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6-oxabicyclo[3.2.1]oct-3-en-7-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2C(=O)OC1C=CC2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0—PRESSES
- B30B—PRESSES IN GENERAL
- B30B1/00—Presses, using a press ram, characterised by the features of the drive therefor, pressure being transmitted directly, or through simple thrust or tension members only, to the press ram or platen
- B30B1/18—Presses, using a press ram, characterised by the features of the drive therefor, pressure being transmitted directly, or through simple thrust or tension members only, to the press ram or platen by screw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8/00—Shaping by press-cutting; Perforating
- B21D28/02—Punching blanks or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obtaining scrap; Notching
- B21D28/20—Applications of drives for reducing noise or we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003—Screw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 F16H25/2006—Screw mechanisms with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up backlash with more than one nut or with nut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one bearing par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4—Elements essential to such mechanisms, e.g. screws, nu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37—Actuator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xing piston end, e.g. flang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4—Axial sliding means, i.e. for rotary support and axial guiding of nut or screw shaf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75—Coaxial drive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直线驱动装置(100)中,利用支撑于托架(4)的引导轴(5)及导螺杆(2)来驱动可动构件(6)。与导螺杆(2)构成进给丝杠机构的螺母机构(30)在两个螺母部(3)之间具备第一弹簧(35),因此能够抑制螺母部(3)相对于导螺杆(2)的晃动。两个螺母部(3)中的与马达(1)及第一板部(41)设于相反侧的第一螺母部(31)相对于可动构件6不可在轴线(L)方向上相对移动。因此,当在可动构件(6)上搭载被驱动构件,沿接近第一板部(41)的方向驱动可动构件(6)时,被驱动构件难以与第一板部(41)及配置在其周边的构件发生干涉。因而,即使在降低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延长可动构件(6)的可动范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通过导螺杆(lead screw)的旋转来使可动构件直线移动的直线驱动装置、马达(motor)以及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将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而使可动构件沿直线方向往复移动的直线驱动装置,已知有本发明人等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直线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直线驱动装置如图23及图24所示,大致包含:马达20;导螺杆22,可与马达20的输出轴21一体地旋转;滑块(slider)24,不可旋转地装入有与导螺杆22啮合的螺母(nut)23;引导(guide)轴25,与导螺杆22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并且插通滑块24上形成的孔部24a;以及托架(bracket)26,被固定于马达20的壳体(casing)39。图23是以往例的直线驱动装置的说明图。图24是用于图23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可动构件的说明图,是图23的C-C线上的剖面图。
托架26包括被固定于马达20的壳体39的第一板部261(一端部)、在导螺杆22的前端侧跟第一板部261相向的第二板部262、及连结第一板部261与第二板部262(另一端部)的第三板部263,第三板部263的板面是与导螺杆22平行地延伸。由设于第二板部262的轴承26a旋转自如地支撑导螺杆22的前端部,在托架26的两端部,支撑有配置在导螺杆22斜上方的引导轴25的两端部。
直线驱动装置中,通过马达20来使导螺杆22旋转,由此,使支撑与导螺杆22啮合的螺母23的滑块24沿轴线L方向而直线地往复移动。此种直线驱动装置中,存在下述问题:因导螺杆22与螺母23的螺纹间的游隙(clearance)、或滑块24的孔部24a与引导轴25之间的游隙,导致在马达20的启动时或停止时、反转时,滑块24产生圆周方向的晃动,从而在运行时产生误差。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直线驱动装置中,如图23所示,在导螺杆22的圆周方向上将滑块24一分为二成滑块本体27与可动部28,在滑块本体27与可动部28之间,设置朝图24中以箭头S所示的圆周方向的反方向对两者施力的弹簧(spring)29。而且,在从滑块本体27及可动部28朝托架26侧延伸的脚部27a、脚部28a的前端,分别设有在托架26上滚动的钢珠90。因而,通过借助弹簧29的施加力来将滑块本体27及可动部28的脚部27a、脚部28a按压至托架26上,从而能够在马达20的启动/停止时或反转时,防止滑块24产生圆周方向的晃动。
此处,图23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中,使用了在两个螺母23之间配置有弹簧230的螺母机构。在螺母机构中,两个螺母23中的设于与马达20及第一板部261为相反侧的螺母23a是相对于滑块24可沿轴线L方向相对移动地支撑于滑块24,设在马达20及第一板部261侧的螺母23b是相对于滑块24不可沿轴线L方向相对移动地支撑于滑块24。弹簧230朝与马达20及第一板部261为相反侧对螺母23a施力。因而,能够抑制螺母23相对于导螺杆22的晃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574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图23及图24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中,相对于滑块24而搭载被驱动构件(未图示),以使被驱动构件直线运动。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直线驱动装置中,在使用两个螺母23来抑制螺母23相对于导螺杆22的晃动时,是采用将设在马达20及第一板部261侧的螺母23b相对于滑块24不可相对移动地支撑于滑块24的结构。因此,当相对于滑块24而在偏靠马达20及第一板部261所处的一侧的位置搭载被驱动构件,朝接近马达20及第一板部261的方向驱动滑块24时,被驱动构件容易与马达20、第一板部261及配置在其周边的构件发生干涉,因此存在滑块24的可动范围变窄的问题。
另外,在图23及图24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中,将滑块24分割为滑块本体27及可动部28,并将它们间的弹簧29予以装入,并且在两脚部27a、脚部28a的前端设置滚动用的钢珠90,因此结构复杂化而零件个数也增加,其结果,存在制造成本高昂的问题。进而,还存在下述问题:始终有固定的压力从滑块24的脚部27a、脚部28a经由钢珠90作用于托架26并在托架26上移行,因此必须提高托架26的弯曲强度,厚度尺寸变大,并且还必须提高板面的平面度。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更适当的结构来降低晃动的直线驱动装置、马达以及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即使降低晃动,也能将可动构件的可动范围设定得较长。即,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可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可在较所述第一螺母部为所述第一板部侧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
本发明中,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由于使用了包括两个螺母部(第一螺母部及第二螺母部)与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能够抑制螺母部相对于导螺杆的晃动。即使在此情况下,两个螺母部中的设于与马达及第一板部为相反侧的第一螺母部相对于可动构件不可相对移动。因此,当在可动构件上搭载被驱动构件时,是将被驱动构件搭载于偏靠向与马达及第一板部为相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延长可动构件的可动范围等,从而能够以更适当的结构来降低晃动。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导螺杆及所述引导轴是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重合的位置。根据此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引导轴及导螺杆来以稳定的状态接受可动构件的负荷。因而,能够稳定地驱动可动构件及被驱动构件,能够适当地降低晃动。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对所述可动构件,设有被驱动构件的搭载部,所述搭载部的中央在铅垂方向上与所述导螺杆及所述引导轴重合。根据此实施方式,在将被驱动构件搭载于可动构件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引导轴及导螺杆来以稳定的状态接受可动构件及被驱动构件的负荷。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可动构件是以由所述导螺杆的中心轴线及所述引导轴的中心轴线所规定的假想平面为中心而面对称地形成。根据此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引导轴及导螺杆来以稳定的状态接受可动构件及被驱动构件的负荷。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在所述托架上,保持有可检测所述可动构件的开关。根据此实施方式,能够以托架为基准来将开关配置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可动构件向马达及第一板部的接近。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在所述第一板部保持有所述开关。此时,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在所述第一板部的与所述第三板部为相反侧的端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板部弯折的第四板部,在所述第四板部保持有所述开关。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第四板部是与所述第三板部平行。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开关是通过所述可动构件接触而检测所述可动构件的接触式开关。在此结构的情况下,以托架为基准将开关配置于适当位置的效果显著。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在所述可动构件上设有朝向与所述第三板部为相反侧突出而可接触至所述开关的板部。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所述第二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所述凸缘部接受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部。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第二螺母部中,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螺旋弹簧侧的面上,形成有接受所述第一端部的槽状凹部。根据此实施方式,能够抑制螺旋弹簧的第一端部脱离第二螺母部。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槽状凹部具有构成所述螺旋弹簧的线材的直径的1/2以上的深度。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槽状凹部是形成在所述圆筒部与从所述凸缘部朝所述螺旋弹簧侧突出的突部之间。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所述第一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所述可动构件包括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板部介隔在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之间,供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第一螺母部侧的第二端部、及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的所述螺旋弹簧侧的面抵接,在所述支撑板部,形成有切口状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开放端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开放端侧位于相反侧的内周面呈圆弧面,所述圆弧面沿着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弯曲而抵接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根据此实施方式,即使在通过可动构件来支撑螺旋弹簧的第二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遍及圆周方向的广范围而通过可动构件来支撑螺旋弹簧的第二端部。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在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的各个中,设有使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二螺母部的角度位置一致的标记(mark)。根据此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标记来使第一螺母部与第二螺母部的角度位置精度良好地一致。因而,即使在加宽导螺杆的外螺纹的间距(螺母部的内螺纹的间距)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螺母部及第二螺母部相对于导螺杆而配置在适当的相位。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标记在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的各个中位于所述开放端所朝向的一侧。根据此实施方式,容易看到标记。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标记为突条。根据此实施方式,容易看到标记。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在所述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一轴孔,在所述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二轴孔,所述引导轴被压入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中的其中一个轴孔,另一个轴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引导轴的外径,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圆周方向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的局部性的突出部分接触。根据此实施方式,以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中的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所接触的部位为基准来配置引导轴,因此,只要相对于其中一个轴孔而精度良好地形成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中的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所接触的部位,便能够将引导轴设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导螺杆与引导轴的平行度的精度等。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一部分是在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中的所述导螺杆侧接触至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所述另一部分是在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中的与所述导螺杆为相反侧与通过敛缝而形成的所述突出部分接触。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第三板部是与所述引导轴平行地延伸,所述可动构件包括:一对可挠性的缓冲臂部,以与所述第三板部相向的方式夹着所述导螺杆而彼此朝向相反侧突出;以及脚部,从所述一对缓冲臂部各自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三板部弯曲而抵接于所述第三板部。根据此实施方式,当可动构件欲旋转时,脚部抵接于托架的板面,由此,能够将旋转量(旋转角度)抑制得小。而且,由于设有缓冲臂部,因此在脚部抵接于托架的板面时,缓冲臂部能够挠曲而吸收冲击,由此,也能够防止产生异响。因此,不会使零件个数增加,通过简单的结构便能够有效降低马达的启动及停止时等的、因可动构件与导螺杆的游隙引起的圆周方向的晃动。因而,能够抑制因晃动引起的误差的产生。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输出轴中,与所述托架位于相反侧的反输出侧端部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托架位于相反侧的反输出侧端面突出,在所述反输出侧端面上,固定有板状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朝向所述托架所处的输出侧按压所述输出轴的所述反输出侧端部,所述反输出侧端部是由平面或球面所形成,所述第二弹簧包括: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反输出侧端面;施力部,以远离所述输出轴的方式而弯曲,并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反输出侧端部所处的一侧延伸;以及按压部,一边从所述施力部以与所述反输出侧端部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施力部反向地弯曲,一边朝远离所述反输出侧端部的方向延伸。根据此实施方式,当使按压部线接触或点接触地抵接于从壳体的一端面(反输出侧端面)朝外方突出的输出轴的平面或球面上所形成的端部(反输出侧端部)时,能够通过第二弹簧的圆弧状的施力部的弹性力来将输出轴(导螺杆)朝轴线方向按压。因而,能够抑制因导螺杆的螺纹间引起的晃动等,因此能够降低动作时的误差。而且,即使在输出轴从壳体的一端面(反输出侧端面)的突出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始终将输出轴朝轴线方向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因从第二弹簧对输出轴的按压力相对于轴线方向发生倾斜引起的对轴承的偏抵所造成的局部性的磨损或噪声的发生等故障。
本发明中,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中的至少一个螺母部设有突起,在所述螺母部欲绕所述轴线旋转时,所述突起较所述螺母部外周面的角先抵接于所述可动构件的壁面。根据此实施方式,即使在可动构件的壁面与螺母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由于在马达的启动时及停止时,螺母部的突起抵接于螺母收纳部的壁面,因此也能够实现对螺母部与可动构件之间产生的异响的发生的防止或者大幅抑制。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当设置引导轴来降低可动构件的晃动时,通过以可动构件及被驱动构件的负荷适当地施加至引导轴及导螺杆的方式构成,从而适当地抑制晃动。即,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部,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部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导螺杆及所述引导轴是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重合的位置。根据此实施方式,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可动构件及被驱动构件的负荷被适当地施加至引导轴及导螺杆,因此能够稳定地驱动可动构件及被驱动构件,从而能够适当地降低晃动。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利用使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降低可动构件的晃动的现象,来适当地配置开关。即,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部,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部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上,保持有可检测所述可动构件的开关。根据此实施方式,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由于能够以托架为基准来将开关配置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可动构件向马达及第一板部的接近。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当使用包括两个螺母部及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来降低螺母部的晃动时,抑制第一弹簧从螺母部脱落。即,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其中,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可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可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所述第二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所述凸缘部接受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部。根据此实施方式,根据此实施方式,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由于使用了包括两个螺母部及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因此能够降低螺母部与导螺杆之间的晃动。此时,在第二螺母部中,由于螺旋弹簧的第一端部配置在圆筒部的周围,因此也能够抑制螺旋弹簧的第一端部脱离第二螺母部。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当使用包括两个螺母部及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来降低螺母部的晃动时,通过可动构件以稳定的状态来支撑第一弹簧的端部。即,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可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可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所述第一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所述可动构件包括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板部介隔在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之间,供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第一螺母部侧的第二端部、及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的所述螺旋弹簧侧的面抵接,在所述支撑板部,形成有切口状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开放端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开放端侧位于相反侧的内周面呈圆弧面,所述圆弧面沿着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弯曲而抵接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根据此实施方式,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由于使用了包括两个螺母部及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因此能够降低螺母部与导螺杆之间的晃动。而且,即使在通过可动构件来支撑螺旋弹簧的第二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遍及圆周方向的广范围而通过可动构件来支撑螺旋弹簧的第二端部。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当使用包括两个螺母部及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来降低螺母部的晃动时,通过可动构件以稳定的状态来支撑第一弹簧的端部。即,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可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可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在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的各个中,设有使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二螺母部的角度位置一致的标记。根据此实施方式,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由于使用了包括两个螺母部及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因此能够降低螺母部与导螺杆之间的晃动。而且,由于在第一螺母部及第二螺母部的各个中,设有使第一螺母部与第二螺母部的角度位置一致的标记,因此能够使第一螺母部与第二螺母部的角度位置精度良好地一致。因而,即使在加宽导螺杆的外螺纹的间距(螺母部的内螺纹的间距)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螺母部及第二螺母部相对于导螺杆而配置于适当的相位。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当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降低可动构件的晃动时,提高引导轴与导螺杆的平行度等的精度。即,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部,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部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一轴孔,在所述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二轴孔,所述引导轴被压入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中的其中一个轴孔,另一个轴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引导轴的外径,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圆周方向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的局部性的突出部分接触。根据此实施方式,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以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中的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所接触的部位为基准来配置引导轴,因此只要相对于其中一个轴孔而精度良好地形成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中的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所接触的部位,便能够将引导轴设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导螺杆与引导轴的平行度的精度等。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在有效地降低马达的启动及停止时等的可动构件的晃动时,实现结构的简化。即,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同轴地一体化;螺母,与所述导螺杆啮合;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设于所述引导轴,并且不可旋转地安装有所述螺母;以及平板状的托架,一端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并且板面跟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且在另一端部安装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端部的轴承,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构件中的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缓冲臂部,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跟所述托架的板面平行或者沿朝向前端侧逐渐远离所述板面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所述托架的外方;以及脚部,从所述缓冲臂部的所述前端朝所述托架的板面侧弯曲,且前端部分抵接于所述托架的所述板面。根据此实施方式,在可动构件的两侧部,设置朝与托架的板面平行或者朝向前端侧而逐渐远离所述板面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所述托架外方的缓冲臂部,且在所述缓冲臂部的前端,一体地形成有朝托架的板面侧弯曲而前端部分抵接于托架的板面的脚部,因此当所述可动构件欲旋转时,脚部抵接于托架的板面,由此,能够将旋转量(旋转角度)抑制得小。除此以外,在可动构件与脚部之间,设有朝与托架的板面平行或者朝向前端侧而逐渐远离所述板面的方向延伸的缓冲臂部,因此当所述脚部抵接于托架的板面时,所述缓冲臂部能够挠曲而吸收冲击,由此,也能够防止产生异响。其结果,不会使零件个数增加,通过简单的结构便能够有效降低马达的启动及停止时等的因滑块与导螺杆的游隙引起的圆周方向的晃动,因而,能够抑制因所述晃动引起的误差的产生。
此时,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托架的板面是通过与所述脚部前端的抵接范围的部分朝所述脚部侧突出的半冲裁加工而形成。根据此实施方式,对托架的板面上的所述脚部前端所抵接的范围的部分,实施朝脚部侧(托架的上表面侧)突出的半冲裁加工,因此能够在所述加工时提高所述部分的平面度,从而确保不会使可动构件产生上下摇晃的稳定移行。
另外,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部插通在所述壳体一端面所设的轴承,并且使一端面从所述一端面突出而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且在所述壳体的一端面,设有沿轴线方向按压所述输出轴的平板状的第二弹簧,所述输出轴的所述一端面是由平面或球面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弹簧形成有:形成在一端部且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面的固定部、沿所述轴线方向呈凸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施力部、及从所述施力部的另一端部呈逆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面。根据此实施方式,通过第二弹簧的圆弧状的施力部的弹性力来使逆圆弧状的按压部线接触或点接触地抵接于从壳体的一端面朝外方突出的输出轴的平面或球面上所形成的前端面,而朝轴线方向按压所述输出轴(导螺杆),因此即使在输出轴从壳体的一端面的突出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始终朝所述轴线方向按压输出轴。其结果,能够抑制因从第二弹簧对输出轴的按压力相对于轴线方向发生倾斜引起的对轴承的偏抵所造成的局部性的磨损或噪声的发生等故障。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实施方式的课题在于,通过设置始终朝轴线方向对输出轴施力的第二弹簧,从而抑制因导螺杆的螺纹间引起的晃动等而降低动作时的误差。即,本发明的马达在固定于壳体内的激磁线圈内隔着间隙而旋转自如地设有转子磁铁,在所述转子磁铁的中心一体化,从所述壳体的一端面突出的输出轴的一端面由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端面的第二弹簧朝向另一端部侧而施力,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的所述一端面是由平面或球面所形成,并且所述第二弹簧形成有:形成在一端部且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面的固定部、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凸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施力部、及从所述施力部的另一端部呈逆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面。根据此实施方式,通过第二弹簧的圆弧状的施力部的弹性力来使逆圆弧状的按压部线接触或点接触地抵接于从壳体的一端面朝外方突出的输出轴的平面或球面上所形成的前端面,而朝轴线方向按压所述输出轴(导螺杆),从而能够抑制因导螺杆的螺纹间引起的晃动等而降低动作时的误差。并且,即使在输出轴从壳体的一端面的突出量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始终朝所述轴线方向按压输出轴,因此能够抑制因从第二弹簧对输出轴的按压力相对于轴线方向发生倾斜引起的对轴承的偏抵所造成的局部性的磨损或噪声的发生等故障。
此时,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导螺杆,与所述输出轴的另一端部同轴地一体化;螺母部,与所述导螺杆啮合;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以及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设于所述引导轴,并且不可旋转地安装有所述螺母部,且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面侧,设有平板状的托架,所述托架的一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而安装于另一端部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端部,在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缓冲臂部,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跟所述托架的板面平行或者沿朝向前端侧逐渐远离所述板面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所述托架的外方;以及脚部,从所述缓冲臂部的所述前端朝所述托架的板面侧弯曲,且前端部分抵接于所述托架的所述板面。此直线驱动装置中,因引导轴与所述引导轴所插通的可动构件的贯穿孔之间的微小游隙等,在马达的启动时或反转时等,会产生可动构件以导螺杆为中心而沿圆周方向旋转的现象。此时,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可动构件的两侧部,设置与托架的板面平行地朝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所述托架外方的缓冲臂部,在所述缓冲臂部的前端,一体地形成有朝托架的板面侧弯曲而前端抵接于托架的板面的脚部,因此当所述可动构件欲旋转时,脚部抵接于托架的板面,从而能够将旋转量(旋转角度)抑制得小。除此以外,在可动构件与脚部之间,设有与托架的板面平行的缓冲臂部,因此当所述脚部抵接于托架的板面时,所述缓冲臂部能够挠曲而吸收冲击,因此也能够防止产生异响。
另外,能够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所述可动构件的板面是通过与所述脚部前端部分的抵接范围的部分朝所述脚部侧突出的半冲裁加工而形成。根据此实施方式,在托架的板面上的所述脚部的前端所抵接的范围的部分,实施朝脚部侧(托架的上表面侧)突出的半冲裁加工,因此能够在所述加工时提高所述部分的平面度,以确保不会使可动构件产生上下摇晃的稳定移行。
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导螺杆,由马达而旋转驱动;n方形的螺母,螺合于所述导螺杆且外周面包含n个方形面;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以及滑动板,移动自如地设于所述引导轴,并且形成有供所述螺母插入而通过内壁来阻止所述螺母的旋转的螺母收纳部,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螺母收纳部的内壁相向的所述螺母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方形面上设有突部,所述突部是由外表面跟所述螺母收纳部的内壁点接触的三维凸曲面所形成,并且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旋转时较所述外周面的角部先抵接于所述内壁的高度尺寸。根据此实施方式,在与螺母收纳部的内壁相向的螺母的外周面设有突部,所述突部的外表面与螺母收纳部的内壁点接触,并且为在螺母的旋转时较所述外周面的角部先抵接于所述内壁的高度尺寸,因此即使在螺母收纳部与螺母部之间形成有间隙,通过在马达的启动时及停止时,螺母的所述突起抵接于螺母收纳部的内壁,也能够防止或者大幅抑制在螺母与滑动板之间产生的异响的发生。
此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的外形形成为正方形,并且所述突部是形成在相对于所述螺母的轴线而相向的两个所述方形面中的旋转方向的两端部。根据此实施方式,在马达的启动时及停止时,能够使相对于轴线而位于相反侧的突起平衡性良好地抵接于螺母收纳部的内壁。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是一种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马达;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以及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可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在所述可动构件的螺母收纳部中;第二螺母部,可从所述第一螺母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所述可动构件具有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板部在所述螺母收纳部内位于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一弹簧之间,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板部,设有切口状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开放端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准备形成有其中一端为开放端的切口的夹具,在将所述第一螺母部装入所述螺母收纳部的步骤中,在安装于所述导螺杆的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二螺母部之间配置所述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母部之间配置所述夹具之后,使所述导螺杆与所述可动构件在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而正交的方向上接近,所述支撑板部按退所述夹具,由此,所述导螺杆通过所述切口的所述开放端而脱离所述切口,并且通过所述开口部的开放端而插入所述开口部的内侧。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拆除可动构件及开关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4是拆卸了图3所示的托架时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底视图。
图5是在图3的A-A线所示的位置观察直线驱动装置时的说明图。
图6是图5的B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第二弹簧的说明图。
图8是与图7所示的第二弹簧不同的第二弹簧的说明图。
图9是在图3的F-F线所示的位置观察直线驱动装置时的说明图。
图10是从斜下方且第一板部侧观察图2所示的可动构件的滑块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斜下方且第一板部侧观察将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安装于可动构件的滑块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图11所示的状态拆除螺母机构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从斜下方且第二板部侧观察将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安装于可动构件的滑块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3所示的状态拆除螺母机构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中的引导轴的固定结构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直线驱动装置中的螺母部的立体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9所示的螺母部绕导螺杆的轴线旋转时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未设置图19所示的突起时,螺母部绕导螺杆的轴线旋转时的样子的说明图。
图22是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直线驱动装置中拆卸托架时的正视图。
图23是现有例的直线驱动装置的说明图。
图24是用于图23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的可动构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说明适用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马达及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直线驱动装置100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100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100拆除可动构件6及开关18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4是拆卸了图3所示的托架时的直线驱动装置100的底视图。
图1~图4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100大致包含:导螺杆2,由马达(本实施方式中为步进马达(stepping motor))1进行旋转驱动;螺母部3(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与导螺杆2啮合而与导螺杆2构成进给丝杠机构;引导轴5,与导螺杆2平行地配置,且两端部被支承于托架4;以及可动构件6,移动自如地设于引导轴5。可动构件6形成有螺母收纳部6a,所述螺母收纳部6a供导螺杆2插通,并且不可旋转地收纳螺母部3(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而且,在可动构件6上,形成有供引导轴5贯穿的轴孔612。两个螺母部3(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跟配置在第一螺母部31与第二螺母部32之间的第一弹簧35一同构成螺母机构30。虽省略图示,但在马达1中,在固定于壳体8内的激磁线圈内,隔着间隙而旋转自如地设有转子磁铁,在所述转子磁铁的中心固定有输出轴7。
马达1中,输出轴7的一端部(反输出侧端部)插通壳体8的一端面8a(反输出侧端面)侧所设的轴承9,且使后端部7a以从壳体8突出的状态而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在马达1的输出轴7的前端(另一端)侧的外周面,同轴地形成有导螺杆2。因而,导螺杆2与输出轴7一体地旋转。因而,能够经由螺母部3(螺母机构30)而通过马达1来直线驱动可动构件6。
托架4是由平板构件弯曲形成,包括:第一板部41,被固定于马达1的壳体8的位于导螺杆2侧的另一端面8b(输出侧端面);第二板部42,在导螺杆2的前端侧跟第一板部41相向;以及第三板部43,连结第一板部41与第二板部42,在第二板部42,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导螺杆2的前端侧的轴承10。在第三板部43的两侧端部,形成有用于将直线驱动装置100安装于设备本体的安装孔431。
在收纳于螺母收纳部6a内的第二螺母部32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之间,设有朝轴线方向对第二螺母部32施力的第一弹簧35,通过第一弹簧35,防止因导螺杆2与第二螺母部32之间的背隙(back lash)引起的误差的发生。
(缓冲臂部13等的结构)
图5是在图3的A-A线所示的位置观察直线驱动装置100时的说明图。图6是图5的B部的放大图。如图5及图6所示,在可动构件6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一对缓冲臂部13,在与导螺杆2的轴线L正交的方向上,相对于托架4的第三板部43的板面而平行地相向;以及脚部14,从一对缓冲臂部13各自的前端朝托架4的第三板部43的板面侧弯曲,且前端抵接于托架4的第三板部43的板面。缓冲臂部13形成为脚部14较可动构件6的两侧部位于外方的长度尺寸,且具有可挠性。
第三板部43经半冲裁加工,以使脚部14的前端所抵接的范围的部分15朝脚部14侧(上表面侧)突出。因而,第三板部43中,脚部14的前端所抵接的范围的部分15的里侧形成底部平坦的凹部15a。半冲裁加工是如下所述的众所周知的金属板加工,即:在托架4的上表面侧配置形成有与部分15对应的开口部的冲模(die),并且在下表面侧配置与部分15对应的方形状的冲头(punch),通过冲头来使部分15朝上表面侧按压变形。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部分15对应的上表面侧也配置模具,与冲头一起夹着部分15来实施半冲裁加工。
根据此结构的直线驱动装置100,在可动构件6的移动方向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缓冲臂部13,与托架4的板面平行地朝与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托架4的外方;以及脚部,从所述缓冲臂部13的前端朝托架4的板面侧弯曲,且前端抵接于托架4的板面。因此,在马达的启动时或反转时等,即使有旋转力作用于可动构件6时,通过脚部14抵接于托架4的板面,也能够将其旋转量(旋转角度)抑制得小。
并且,在可动构件6与脚部14之间,设有与托架4的板面平行的缓冲臂部13。因此,当脚部14抵接于托架4的板面时,缓冲臂部13能够挠曲而吸收冲击,因此也能够防止产生异响。进而,对托架4的板面上的脚部14的前端所抵接的范围的部分15,实施有朝脚部14侧(托架4的上表面侧)突出的半冲裁加工,因此能够提高部分15的平面度。因而,能够确保不会使可动构件6产生上下摇晃的稳定移行。
另外,缓冲臂部13是与托架4的板面平行地朝与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但也可为缓冲臂部13朝着朝向前端侧逐渐远离第三板部43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托架4外方的形态。即,缓冲臂部13也可朝托架4的第三板部43的板面侧倾斜,只要沿与轴线L相交的方向延伸即可。而且,缓冲臂部13也可弯曲,只要包含具有弹性的缓冲臂部13、及从缓冲臂部13抵接于托架4的板面的脚部14,且缓冲臂部13成为在脚部14抵接于板面时发生变形而具有弹性力的形状即可。
(第二弹簧12的结构)
图7是图1所示的第二弹簧12的说明图,图7(a)是第二弹簧12的安装部分的放大图,图7(b)是同样地输出轴7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的放大图。图8是与图7所示的第二弹簧12不同的第二弹簧11的说明图,图8(a)是第二弹簧11的安装部分的放大图,图8(b)是同样地输出轴7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的放大图。
如图7(a)所示,在马达1的壳体8的一端面8a与输出轴7的后端部7a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2,所述第二弹簧12朝向托架4的轴承10侧而沿轴线L方向对输出轴7(导螺杆2)施力。即,当使马达1反转而切换可动构件6的移动方向时,因导螺杆2与螺母部3的螺纹间的间隙导致可动构件6的移动产生时滞(time lag)而产生误差,因此,通过在马达1的壳体8的一端面8a设置朝轴线L方向按压输出轴7的第二弹簧12,可抑制因导螺杆2的螺纹间引起的晃动与振动等外力造成的轴线L方向的位置偏离,实现运行时的误差的降低。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12具有:固定部12c,被固定于壳体8的一端面8a;施力部12a,从固定部12c较输出轴7的后端部7a延伸至一端侧,且朝向另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对输出轴7施力;以及按压部12b,从施力部12a抵接于输出轴7的后端部7a。第二弹簧12中,固定部12c与施力部12a为固定的板宽,但按压部12b的板宽比固定部12c与施力部12a的板宽细。而且,按压部12b的板宽比输出轴7的后端部7a粗。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12是使板簧弯曲形成而成,在一端部形成被夹持固定在轴承10与壳体8的一端面8a之间的固定部12c,并且形成为具有施力部12a与按压部12b的S字状,所述施力部12a是从固定部12c朝轴线L方向呈凸圆弧状地弯曲形成,所述按压部12b是从所述施力部12a的另一端部呈逆圆弧状地弯曲形成。
即,第二弹簧12包括:固定部12c,被固定于壳体8的一端面8a;施力部12a,以远离输出轴7的方式弯曲,从固定部12c朝向输出轴7的后端部7a(反输出侧端部)所处的一侧延伸;以及按压部12b,一边以从施力部12a接触至后端部7a的方式与施力部12a反向地弯曲,一边朝远离后端部7a的方向延伸。
另外,输出轴7中,从壳体8的一端面8a突出至外方的后端部7a由平面或球面所形成。并且,第二弹簧12是以下述状态而安装,即,在所述后端部7a为平面的情况下通过线接触,在所述后端部7a为球面的情况下通过点接触,按压部12b的外周面抵接于输出轴7的后端部7a,并且通过施力部12a中的弹性力来朝轴线方向按压输出轴7。
此结构的直线驱动装置100中,将从壳体8的一端面8a突出至外方的输出轴7的后端部7a形成为平面或球面,并且,通过第二弹簧12中的圆弧状施力部12a的弹性力来使逆圆弧状的按压部12b线接触地抵接于所述后端部7a,以始终朝轴线方向按压输出轴7(导螺杆2)。因此,如图7(b)所示,即使在输出轴7从壳体8的一端面8a的突出量不同的情况下或者在运行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始终朝所述轴线方向按压输出轴7。
其结果,能够抑制下述等故障于未然,即,因从第二弹簧12对输出轴7的按压力相对于轴线方向发生倾斜而引起的对轴承9的偏抵造成的局部性的磨损或噪声的发生。
另一方面,也考虑如图8(a)所示的参考例那样,通过平板状的第二弹簧11来对输出轴7施力的结构。此时,若因输出轴7或导螺杆2或者托架4等零件的制作误差、或者马达1反转时的输出轴7的移动,而如图8(b)所示,输出轴21的位置产生变化,则利用第二弹簧11的按压方向将相对于输出轴21的轴线发生倾斜。其结果,有可能会造成输出轴7经常偏低至轴承9,从而因局部性的磨损导致轴承9的使用寿命缩短,或者在马达1的启动/停止时输出轴7碰撞到轴承9的单侧而产生噪声。但是,根据参照图7(a)及图7(b)所说明的第二弹簧12,难以发生所述问题。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12b形成为S字状,但也可仅输出轴7与第二弹簧12的抵接部弯曲(未形成为S字状)。而且,施力部12a是弯曲形成为凸圆弧状,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朝向另一端侧具有施加力的形状即可。
(开关18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马达1的主体部中,构成有接线板16,在所述接线板16固定有配线基板17。在配线基板17上,电连接有对可动构件6的接近进行检测的开关18。开关18是被直接固定于托架4。更具体而言,在托架4中,第一板部41包括第四板部410,所述第四板部410的与第三板部43为相反侧的端部朝向第二板部42弯折而与第三板部43平行地延伸,开关18被固定于第4板部410。此处,开关18是通过可动构件6的接触来检测可动构件6的接触式开关18a,使触点部180朝向可动构件6。
以此方式构成的直线驱动装置100中,利用支撑于共用的托架4的引导轴5及导螺杆2来驱动可动构件6,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6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由于开关18被固定于托架4,因此能够以托架4为基准来将开关18配置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精度良好地检测可动构件6向马达1及第一板部41的接近。尤其,开关18是通过可动构件6的接触来检测可动构件6的接触式开关18a,因此以托架4为基准来将开关18配置于适当位置的效果显著。
(可动构件6的结构)
图9是在图3的F-F线所示的位置观察直线驱动装置100时的说明图。图2中,可动构件6包括:滑块61(滑动板),支撑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30;以及罩62,连结于滑块61。在将滑块61与罩62连结的状态下,在滑块61与罩62之间,构成有将被驱动构件(未图示)配置于内侧的凹状的搭载部60,被驱动构件的负荷将施加于搭载部60的位于轴线L方向的内表面。在滑块61上,形成有板部619,所述板部619在可动构件6接近马达1及第一板部41时抵接于开关18(接触式开关18a)的触点部180。在板部619中,搭载部60所处一侧的端部朝斜上方倾斜,以构成为避免与搭载于搭载部60的被驱动构件的干涉。因而,容易相对于搭载部60而将被驱动构件配置成沿着马达1所处的面倾斜的状态。此时,被驱动构件将在搭载部60中使马达1侧产生负荷。
如图9所示,导螺杆2及引导轴5是配置于在铅垂方向V上重合的位置。而且,在可动构件6中,搭载部60的中央在铅垂方向V上与导螺杆2及引导轴5重合。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轴5配置于导螺杆2的正上方位置,滑块61及罩62各自以由导螺杆2的中心轴线(轴线L)及引导轴5的中心轴线L5所规定的假想平面P为中心而面对称地形成。因而,可动构件6是以假想平面P为中心而面对称地形成。
因此,可动构件6及被驱动构件的负荷以沿着假想平面P的方式而适当地施加至引导轴5及导螺杆2。因而,能够稳定地驱动可动构件6及被驱动构件,从而能够适当地降低晃动。
(螺母机构30的结构)
图10是从斜下方且第一板部41侧观察图2所示的可动构件6的滑块61的立体图。图11是从斜下方且第一板部41侧观察将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30安装于可动构件6的滑块6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从图11所示的状态拆除了螺母机构3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从斜下方且第二板部42侧观察将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30安装于可动构件6的滑块6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4是从图13所示的状态拆除了螺母机构30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在滑块61中,在收纳螺母机构30的螺母收纳部6a中,在相对向的侧壁613、侧壁614之间,从托架4的第一板部41所处的一侧朝向第二板部42所处的一侧而依序形成有三个板部(第一支撑板部616、第二支撑板部617及第三支撑板部618),由第一支撑板部616、第二支撑板部617及第三支撑板部618所分隔的空间成为分别配置两个螺母部3的空间。在第一支撑板部616、第二支撑板部617及第三支撑板部618上,形成有用于使导螺杆2贯穿的开口部616a、开口部617a、开口部618a。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1、图12、图13及图14所示,在第二支撑板部617与第三支撑板部618之间配置第一螺母部31。而且,在第一支撑板部616与第二支撑板部617之间配置第二螺母部32。此处,侧壁613、侧壁614的间隔是与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因此,当可动构件6绕轴线L旋转时,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均抵接于侧壁613、侧壁614。因此,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相对于可动构件6均不可沿圆周方向旋转。
第二支撑板部617与第三支撑板部618的间隔跟第一螺母部31的轴线L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因而,第一螺母部31相对于可动构件6不可沿轴线L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于可动构件6的螺母收纳部6a中。与此相对,第一支撑板部616与第二支撑板部617的间隔比第二螺母部32的轴线L方向的尺寸足够宽。因此,第二螺母部32相对于可动构件6可沿轴线L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在可动构件6的螺母收纳部6a中。在第二螺母部32与第二支撑板部617之间,配置有第一弹簧35,第二螺母部32由第一弹簧35朝轴线L方向施力。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35是以受到压缩的状态而配置的螺旋弹簧350,导螺杆2贯穿内侧。螺旋弹簧350中,第二螺母部32侧的第一端部351抵接于第二螺母部32,第一螺母部31侧的第二端部352抵接于第二支撑板部617。因而,第二螺母部32在轴线L方向上朝第一板部41侧(远离第一螺母部31的方向)受到施力。
因而,能够抑制导螺杆2的外螺纹与螺母部3(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的内螺纹之间的晃动。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中的设于与马达1及第一板部41为相反侧的第一螺母部31相对于可动构件6的滑块61不可相对移动。因此,当将被驱动构件搭载于可动构件6时,被驱动构件是被搭载于偏靠向与马达1及第一板部41为相反侧的位置。因而,当朝接近马达1及第一板部41的方向驱动可动构件6时,被驱动构件难以与马达1、第一板部41及配置在其周边的构件发生干涉。因而,即使在通过使用两个螺母部3来降低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延长可动构件6的可动范围。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当将被驱动构件搭载至搭载部60时,被驱动构件在搭载部60中朝马达1侧施加负荷。而且,第一弹簧35朝马达1侧对第二螺母部32施力。此结构中,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下述结构:设于与马达1及第一板部41为相反侧的第一螺母部31相对于可动构件6的滑块61不可相对移动。因而,即使在朝马达1侧驱动可动构件6时,由于被驱动构件的负荷是朝降低第一弹簧35的施加力的方向施加,因此也可减小马达1的推力。因此,在朝马达1侧驱动可动构件6的情况与朝与马达1的相反侧驱动可动构件6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对马达1所要求的推力差。
而且,在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的各个上,设有使第一螺母部31与第二螺母部32的角度位置一致的标记315、标记325。本实施方式中,标记315、标记325是在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中,在与第三板部43相向的面上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突条部。根据此结构,能够利用标记315、标记325来使第一螺母部31与第二螺母部32的角度位置精度良好地一致。因而,即使在加宽了导螺杆2的外螺纹的间距(螺母部3的内螺纹的间距)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相对于导螺杆2而配置于适当的相位。而且,由于标记315、标记325是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突条部,因此容易通过目测来确认,从而能够抑制误组装等事态的发生。
(螺母机构30等的详细结构)
图15是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30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图2所示的螺母机构30的剖面图。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螺母机构30中,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分别包括:圆筒部311、圆筒部321,在内周面形成有与导螺杆2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312、方形的凸缘部322,形成在圆筒部311、圆筒部321的与螺旋弹簧350为相反侧的端部。
此处,第二螺母部32中,在凸缘部322的螺旋弹簧350侧的面上,形成有槽状凹部320,所述槽状凹部320收容螺旋弹簧350的第二螺母部32侧的第一端部351。本实施方式中,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凸缘部322为多边形,在各角部,在圆筒部321周围形成有从凸缘部322朝轴线L方向突出的突部323。因而,在凸缘部322的各角部,在圆筒部321与突部323之间,形成有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圆弧状的槽状凹部320。本实施方式中,槽状凹部320具有构成螺旋弹簧350的线材的直径的1/2以上的深度。图16所示的示例中,槽状凹部320的深度是与构成螺旋弹簧350的线材的直径大致相同。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是将同一结构的螺母部3在轴线L方向上反向配置。
根据此结构,能够抑制螺旋弹簧350的第一端部351脱离第二螺母部32。此处,从轴线L方向观察时,凸缘部322为四边形,在四个各角部分别形成有槽状凹部320。若利用像这样设于角部的突部323,则即使在形成有槽状凹部32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第二螺母部32的小型化。
槽状凹部320只要是设在沿圆周方向隔开的多个部位,则也可并非设在所有角部。但是,若考虑到适当地保持螺旋弹簧350的第一端部351的观点,则优选至少设在位于对角的两个角部、或在圆周方向上相隔较大的两处等。而且,槽状凹部320也可设于整周上。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与螺母部3的所述结构对应地,在三个板部中的介隔在螺旋弹簧350与第一螺母部31之间的第二支撑板部617上形成的开口部617a成为使开放端617b朝向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切口,第一螺母部31的圆筒部311位于切口的内侧。
此处,切口状的开口部617a的与开放端617b侧位于相反侧的内周面617c成为沿着第一螺母部31的圆筒部311的外周面弯曲而抵接于第一螺母部31的圆筒部611的圆弧面。因而,即使在通过可动构件6的第二支撑板部617来支撑螺旋弹簧350的第二端部352的情况下,也能够遍及圆周方向的广范围而通过可动构件6来支撑螺旋弹簧350的第二端部352。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支撑板部616及第三支撑板部618上形成的开口部616a、开口部618a也成为使开放端616b、开放端618b朝向与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切口。开放端616b、开放端617b、开放端618b均朝向同一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开放端616b、开放端617b、开放端618b朝向第三板部43所处的一侧。
(引导轴5的支撑结构)
图17是表示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装置100中的引导轴5的固定结构的说明图,图17中例示了将引导轴5固定于第二板部42的方法。如图1及图2所示,在托架4中,在第一板部41上,形成有供引导轴5嵌入的第一轴孔415,在第二板部42上,形成有供引导轴5嵌入的第二轴孔425。因而,在设置引导轴5时,将引导轴5以沿着导螺杆2的轴线L的方式而插入第一轴孔415及第二轴孔425内。此处,引导轴5被压入至第一轴孔415及第二轴孔425中的其中一个轴孔内,另一个轴孔的内径大于引导轴5的外径。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轴5被压入至第一轴孔415及第二轴孔425中的第一轴孔415内,第二轴孔425的内径大于引导轴5的外径。
此处,引导轴5中,圆周方向的一部分5a接触至第二轴孔425的内周面,圆周方向的另一部分与第二轴孔425的内周面的局部性的突出部分425c(点划线所示的部分)接触。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轴5的外周面中的第三板部43所处的圆周方向下方侧的一部分5a接触至第二轴孔425的内周面的第三板部43所处的部分425a,在与第三板部43位于相反侧的圆周方向的两处425b,引导轴5与第二轴孔425的内周面的局部性的突出部分425c相接触。
因而,以第二轴孔425的内周面中的引导轴5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所接触的部位为基准来配置引导轴5,因此,只要相对于第一轴孔415来精度良好地形成第二轴孔425的内周面中的引导轴5的一部分所接触的部位,便能够将引导轴5设于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导螺杆2与引导轴5的平行度的精度等。尤其,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通过在夹着图9所示的假想平面P的两侧两处425b使第二轴孔425的边缘塑性变形而使第二轴孔425的内周面靠向引导轴5的敛缝加工所形成的突出部分425c,来将引导轴5固定于第二轴孔425内。因此,敛缝后,如箭头S所示,引导轴5处于朝正下方向受到按压的状态。因而,能够使引导轴5靠向导螺杆2所处的一侧,从而能够将引导轴5的位于正下方向的部分(一部分5a)设为与第二轴孔425的位于正下方向的部分425a接触的状态。此结构也可适用于引导轴5被压入至第二轴孔425,且使第一轴孔415的内径大于引导轴5的外径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引导轴5被支撑于托架4的第一板部41及第二板部42,导螺杆2被支撑于托架4的第二板部42,因此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在第一板部41与第三板部43之间的弯折部分的内侧、及第二板部42与第三板部43之间的弯折部分的内侧设置加强用的凸肋44,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板部41及第二板部42相对于第三板部43的弯曲部的强度,抑制倾斜。本实施方式中,凸肋44是通过压制加工而形成。
[直线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方法]
图18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直线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表示将螺母机构30搭载于可动构件6的步骤。本实施方式的直线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步骤中,在将螺母机构30搭载于可动构件6的步骤中,如图18所示,将导螺杆2穿过第一螺母部31、螺旋弹簧350及第二螺母部32。此时,在第一螺母部31与螺旋弹簧350之间,预先夹着与可动构件6的第二支撑板部617为相同的厚度、或者比第二支撑板部617稍厚的夹具200。此处,夹具200可沿相对于导螺杆2的轴线L而正交的方向移动。
夹具200是形成有其中一端为开放端202的切口201的板状构件,在切口201中,与开放端202为相反侧的内周面成为沿着第一螺母部31的圆筒部611弯曲而抵接于第一螺母部31的圆筒部611的圆弧面204。因而,只要使开放端202朝向第一螺母部31而按入夹具200,便可将夹具200插入第一螺母部31的凸缘部312与螺旋弹簧350之间,从而凸缘部312与螺旋弹簧350之间保持为能够插入第二支撑板部617的间隔。此处,夹具200的前端部成为凸缘部312所处的一侧变尖的倾斜面203,因此能够不同地将夹具200插入第一螺母部31的凸缘部312与螺旋弹簧350之间。
接下来,当使可动构件6从相对于轴线L方向而正交的方向接近第一螺母部31所处的一侧时,夹具200沿着相对于轴线L方向而正交的方向被第二支撑板部617按退,因此导螺杆2穿过开放端202而脱离切口201,并穿过开放端617b而插入至开口部617a的内侧。其结果,第二支撑板部617被插入至第一螺母部31的凸缘部312与螺旋弹簧350之间。因而,能够将螺母机构30效率良好地搭载至可动构件6。
[本发明的变形例]
图19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直线驱动装置100中所用的螺母部3的立体图,图19(a)是变形例1的螺母部3的立体图,图19(b)是变形例2的螺母部的立体图。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9所示的螺母部3绕导螺杆2的轴线L旋转时的样子的说明图,图20(a)是表示螺母部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的螺母部3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的抵接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0(b)是表示螺母部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的螺母部3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的抵接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未设置图19所示的突起3b时,螺母部3绕导螺杆2的轴线L旋转时的样子的说明图,图21(a)是表示螺母部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的螺母部3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的抵接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1(b)是表示螺母部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的螺母部3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的抵接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2是在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直线驱动装置100中拆卸托架时的正视图。
图19中,本实施方式的直线驱动装置中所用的两个螺母部3中的至少一者中,如图19(a)所示,在螺母部3的相对于轴线而相向的两个方形面3a中的旋转方向的两端部且轴线L方向的中央部,以相对于轴线L而对称的方式分别形成有大致半球状的突起3b(三维凸曲面)。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这两者上形成有突起3b。
此处,突起3b是形成为如下所述的位置及高度尺寸,即,如图20(a)所示,当螺母部3绕导螺杆2的轴线L旋转时,较螺母部3的外周面的3e先抵接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6e。即,设有下述高度尺寸的突起3b:当螺母部3绕导螺杆2的轴线L旋转时,在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6e(壁面)相向的螺母部3的外周面的方形面3a的旋转方向的两端部,外表面点接触至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6e,并且在螺母部3的旋转时,较外周面的角部3e先抵接于内壁6e。因此,即使在螺母收纳部6a与螺母部3之间形成有间隙,在马达1的启动时及停止时,螺母部3的突起3b也会抵接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6e。因而,能够防止或大幅抑制在螺母部3与可动构件6之间产生的异响的发生。
尤其,由于使突起3b形成在相对于螺母部3的轴线(导螺杆2的轴线L)而对称的位置,因此在马达1的启动时及停止时,能够使相对于轴线L而位于相反侧的突起3b平衡性良好地抵接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6e。
图20(b)所示的螺母部3中,在螺母部3的相对于轴线(导螺杆2的轴线L)而相向的两个方形面3a中的旋转方向的两端部且轴线L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大致半球状的突起3b。所述突起3b也形成为在螺母部3旋转时较螺母部3的外周面的角部3e先抵接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6e的位置及高度尺寸。其结果,在使用螺母部3的直线驱动装置中,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与此相对,如图21所示,在未设突起3b的情况下,螺母部3的外周面的角部3e会抵接于螺母收纳部6a的内壁6e,因此容易发生异响。
参照图19及图20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如图22所示,适用于使用参照图8所说明的第二弹簧11的直线驱动装置100。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仅对使用外形均为正方形的螺母部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使用六边形等其他n边形螺母部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母部31及第二螺母部32是独立于可动构件6而构成,但第一螺母部31也可与可动构件6一体地构成。所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弹簧35为螺旋弹簧,但也可对第一弹簧35使用板簧(leaf spring)。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中,利用支撑于托架的引导轴及导螺杆来驱动可动构件,因此在驱动可动构件时,难以发生晃动。而且,使用了在两个螺母部(第一螺母部及第二螺母部)之间配置有第一弹簧的螺母机构,因此能够抑制螺母部相对于导螺杆的晃动。即使在此情况下,两个螺母部中的设于与马达及第一板部为相反侧的第一螺母部也相对于滑块不可相对移动,因此在将被驱动构件搭载于可动构件时,被驱动构件是搭载于偏靠向与马达及第一板部为相反侧的位置。因而,当朝接近马达及第一板部的方向驱动可动构件时,被驱动构件难以与马达、第一板部及配置在其周边的构件发生干涉。因而,即使在降低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延长可动构件的可动范围,因而能够适当地降低晃动。
Claims (41)
1.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
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能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能够在较所述第一螺母部向所述第一板部侧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螺杆及所述引导轴是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可动构件,设有被驱动构件的搭载部,
所述搭载部的中央在铅垂方向上与所述导螺杆及所述引导轴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是以由所述导螺杆的中心轴线及所述引导轴的中心轴线所规定的假想平面为中心而面对称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上,保持有能够检测所述可动构件的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板部保持有所述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板部的与所述第三板部为相反侧的端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二板部弯折的第四板部,
在所述第四板部保持有所述开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板部是与所述第三板部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是通过所述可动构件接触而检测所述可动构件的接触式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构件上设有朝向与所述第三板部为相反侧突出而能够接触至所述开关的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
所述第二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
所述凸缘部接受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螺母部中,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螺旋弹簧侧的面上,形成有接受所述第一端部的槽状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状凹部具有构成所述螺旋弹簧的线材的直径的1/2以上的深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状凹部是形成在所述圆筒部与从所述凸缘部朝所述螺旋弹簧侧突出的突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
所述第一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
所述可动构件包括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板部介隔在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之间,供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第一螺母部侧的第二端部、及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的所述螺旋弹簧侧的面抵接,
在所述支撑板部,形成有切口状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开放端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
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开放端侧位于相反侧的内周面呈圆弧面,所述圆弧面沿着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弯曲而抵接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的各个中,设有使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二螺母部的角度位置一致的标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在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的各个中位于所述开放端所朝向的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为突条。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一轴孔,
在所述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二轴孔,
所述引导轴被压入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中的其中一个轴孔,另一个轴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引导轴的外径,
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圆周方向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的局部性的突出部分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部分是在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中的所述导螺杆侧接触至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
所述另一部分是在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中的与所述导螺杆为相反侧与通过敛缝而形成的所述突出部分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板部是与所述引导轴平行地延伸,
所述可动构件包括:一对可挠性的缓冲臂部,以与所述第三板部相向的方式夹着所述导螺杆而彼此朝向相反侧突出;以及脚部,从所述一对缓冲臂部各自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三板部弯曲而抵接于所述第三板部。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中,与所述托架位于相反侧的反输出侧端部从所述壳体的与所述托架位于相反侧的反输出侧端面突出,
在所述反输出侧端面上,固定有板状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朝向所述托架所处的输出侧按压所述输出轴的所述反输出侧端部,
所述反输出侧端部是由平面或球面所形成,
所述第二弹簧包括: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反输出侧端面;施力部,以远离所述输出轴的方式而弯曲,并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反输出侧端部所处的一侧延伸;以及按压部,一边从所述施力部以与所述反输出侧端部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施力部反向地弯曲,一边朝远离所述反输出侧端部的方向延伸。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中的至少一个螺母部设有突起,在所述螺母部欲绕所述轴线旋转时,所述突起较所述螺母部外周面的角先抵接于所述可动构件的壁面。
24.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部,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部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
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导螺杆及所述引导轴是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可动构件,设有被驱动构件的搭载部,
所述搭载部的中央在铅垂方向上与所述导螺杆及所述引导轴重合。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是以由所述导螺杆的中心轴线及所述引导轴的中心轴线所规定的假想平面为中心而面对称地形成。
27.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部,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部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
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托架上,保持有能够检测所述可动构件的开关。
28.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
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能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能够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
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
所述第二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
所述凸缘部接受所述第一弹簧的第一端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螺母部中,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螺旋弹簧侧的面上,形成有接受所述第一端部的槽状凹部。
30.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
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能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能够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
所述第一弹簧是由所述导螺杆贯穿内侧的螺旋弹簧,
所述第一螺母部包括:圆筒部,在内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螺杆啮合的内螺纹;以及方形的凸缘部,形成在所述圆筒部的与所述螺旋弹簧为相反侧的端部,
所述可动构件包括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板部介隔在所述螺旋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之间,供所述螺旋弹簧的所述第一螺母部侧的第二端部、及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凸缘的所述螺旋弹簧侧的面抵接,
在所述支撑板部,形成有切口状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开放端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开口部的内侧,
所述开口部的与所述开放端侧位于相反侧的内周面呈圆弧面,所述圆弧面沿着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弯曲而抵接于所述第一螺母部的所述圆筒部。
31.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机构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
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能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第二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能够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
在所述第一螺母部及所述第二螺母部的各个中,设有使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二螺母部的角度位置一致的标记。
32.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部,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经由所述螺母部而由所述马达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予以驱动;以及
托架,包括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且在所述第二板部保持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的轴承,所述第一板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的位于所述导螺杆侧的输出侧端面,所述第二板部是在所述导螺杆的前端侧跟所述第一板部相向,所述第三板部连结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一轴孔,
在所述第二板部上,形成有供所述引导轴嵌入的第二轴孔,
所述引导轴被压入所述第一轴孔及所述第二轴孔中的其中一个轴孔,另一个轴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引导轴的外径,
所述引导轴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接触至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圆周方向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另一个轴孔的内周面的局部性的突出部分接触。
33.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同轴地一体化;
螺母,与所述导螺杆啮合;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设于所述引导轴,并且不能旋转地安装有所述螺母;以及
平板状的托架,一端部被固定于所述马达的壳体,并且板面跟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且在另一端部安装有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端部的轴承,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构件中的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缓冲臂部,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跟所述托架的板面平行或者沿朝向前端侧逐渐远离所述板面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所述托架的外方;以及脚部,从所述缓冲臂部的所述前端朝所述托架的板面侧弯曲,且前端部分抵接于所述托架的所述板面。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的板面是通过与所述脚部前端的抵接范围的部分朝所述脚部侧突出的半冲裁加工而形成。
35.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部插通在所述壳体一端面所设的轴承,并且使一端面从所述一端面突出而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且在所述壳体的一端面,设有沿轴线方向按压所述输出轴的平板状的第二弹簧,
所述输出轴的所述一端面是由平面或球面所形成,并且
所述第二弹簧形成有:形成在一端部且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面的固定部、沿所述轴线方向呈凸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施力部、及从所述施力部的另一端部呈逆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面。
36.一种马达,其在固定于壳体内的激磁线圈内隔着间隙而旋转自如地设有转子磁铁,在所述转子磁铁的中心一体化,从所述壳体的一端面突出的输出轴的一端面由设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端面的第二弹簧朝向另一端部侧而施力,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的所述一端面是由平面或球面所形成,并且
所述第二弹簧形成有:形成在一端部且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一端面的固定部、沿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呈凸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施力部、及从所述施力部的另一端部呈逆圆弧状地弯曲形成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的外周面抵接于所述输出轴的一端面。
37.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36所述的马达,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导螺杆,与所述输出轴的另一端部同轴地一体化;螺母,与所述导螺杆啮合;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以及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设于所述引导轴,并且不能旋转地安装有所述螺母,
且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面侧,设有平板状的托架,所述托架的一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且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而安装于另一端部的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导螺杆的端部,
在所述可动构件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缓冲臂部,沿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跟所述托架的板面平行或者沿朝向前端侧逐渐远离所述板面的方向延伸,而突出至所述托架的外方;以及脚部,从所述缓冲臂部的所述前端朝所述托架的板面侧弯曲,且前端部分抵接于所述托架的所述板面。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构件的板面是通过与所述脚部前端部分的抵接范围的部分朝所述脚部侧突出的半冲裁加工而形成。
39.一种直线驱动装置,其包括:
导螺杆,由马达而旋转驱动;
n方形的螺母,螺合于所述导螺杆且外周面包含n个方形面;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以及
滑动板,移动自如地设于所述引导轴,并且形成有供所述螺母插入而通过内壁来阻止所述螺母的旋转的螺母收纳部,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螺母收纳部的内壁相向的所述螺母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方形面上设有突部,所述突部是由外表面跟所述螺母收纳部的内壁点接触的三维凸曲面所形成,并且具有在所述螺母的旋转时较所述外周面的角部先抵接于所述内壁的高度尺寸。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直线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母的外形形成为正方形,并且所述突部是形成在相对于所述螺母的轴线而相向的两个所述方形面中的旋转方向的两端部。
41.一种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包括:
马达;
导螺杆,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绕轴线一体地旋转;
螺母机构,与所述导螺杆构成进给丝杠机构;
引导轴,与所述导螺杆平行地延伸;以及
可动构件,移动自如地支撑于所述引导轴,
所述螺母机构包括:第一螺母部,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不能沿所述导螺杆的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在所述可动构件的螺母收纳部中;第二螺母部,能够从所述第一螺母部沿所述轴线方向相对移动地配置;以及第一弹簧,朝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第二螺母部施力,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板部在所述螺母收纳部内位于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一弹簧之间,
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板部,设有切口状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使开放端朝向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
准备形成有其中一端为开放端的切口的夹具,
在将所述第一螺母部装入所述螺母收纳部的步骤中,在安装于所述导螺杆的所述第一螺母部与所述第二螺母部之间配置所述第一弹簧,在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第一螺母部之间配置所述夹具之后,
使所述导螺杆与所述可动构件在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而正交的方向上接近,所述支撑板部按退所述夹具,由此,所述导螺杆通过所述切口的所述开放端而脱离所述切口,并且通过所述开口部的开放端而插入所述开口部的内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75801.5A CN114872361B (zh) | 2016-11-07 | 2017-11-07 | 直线驱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17093 | 2016-11-07 | ||
JP2016217093 | 2016-11-07 | ||
JP2017043845 | 2017-03-08 | ||
JP2017-043846 | 2017-03-08 | ||
JP2017043846 | 2017-03-08 | ||
JP2017-043845 | 2017-03-08 | ||
PCT/JP2017/040119 WO2018084312A1 (ja) | 2016-11-07 | 2017-11-07 | 直線駆動装置、モータ、および直線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75801.5A Division CN114872361B (zh) | 2016-11-07 | 2017-11-07 | 直线驱动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3332A true CN109923332A (zh) | 2019-06-21 |
CN109923332B CN109923332B (zh) | 2022-06-14 |
Family
ID=620765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8091.4A Active CN109923332B (zh) | 2016-11-07 | 2017-11-07 | 直线驱动装置、马达以及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202210575801.5A Active CN114872361B (zh) | 2016-11-07 | 2017-11-07 | 直线驱动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75801.5A Active CN114872361B (zh) | 2016-11-07 | 2017-11-07 | 直线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61520B2 (zh) |
JP (1) | JP6766170B2 (zh) |
CN (2) | CN109923332B (zh) |
DE (1) | DE112017005599T5 (zh) |
WO (1) | WO2018084312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54366A (zh) * | 2019-08-07 | 2021-09-28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以及医疗用泵 |
CN114172306A (zh) * | 2020-09-11 | 2022-03-11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15648694A (zh) * | 2022-09-26 | 2023-01-31 | 宁波德玛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缠绕液压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67149B2 (ja) * | 2018-03-13 | 2022-05-16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車両用ドア開閉装置 |
JP7072443B2 (ja) * | 2018-05-31 | 2022-05-20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直線駆動装置 |
JP7158258B2 (ja) * | 2018-11-22 | 2022-10-21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 |
DE202019103390U1 (de) * | 2019-06-17 | 2020-09-18 | Dewertokin Gmbh | Linearantrieb mit Lageausrichtungsmitteln zwischen Führungsrohr und Spindelmutter |
CN111968759B (zh) * | 2020-09-16 | 2023-03-14 | 北京新龙立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支承装置及具有其的拉棒机 |
DE102022209209A1 (de) | 2021-09-06 | 2023-03-09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GmbH | Lineare Antriebsvorrichtung |
Citation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346686A (en) * | 1970-06-15 | 1974-02-13 | Kovosvit Narodni Podnik | Machine tool having a screw and nut mechanism for lifting and lowering of movable machine parts |
JPH07332455A (ja) * | 1994-06-02 | 1995-12-22 | K S S Kk | 開閉ボールネジ装置 |
JPH08184742A (ja) * | 1994-12-28 | 1996-07-16 | Sony Corp | 送りネジ機構 |
WO1997020154A1 (de) * | 1995-11-30 | 1997-06-05 | Linotype-Hell Ag | Spindelantrieb |
US5913941A (en) * | 1997-04-17 | 1999-06-22 | Kerk Motion Products, Inc. | Reinforced lead screw |
JPH11265212A (ja) * | 1998-03-17 | 1999-09-28 | Minolta Co Ltd | 駆動装置 |
JP2000015013A (ja) * | 1998-06-30 | 2000-01-18 | Teera Bunri:Kk | 濾過ギャップ調整式多重板型スクリュープレス濾過装置 |
JP2000110909A (ja) * | 1998-09-30 | 2000-04-18 | Kyocera Corp | 直線案内装置 |
US6240798B1 (en) * | 1999-07-01 | 2001-06-05 | Kerk Motion Products, Inc. | Reinforced anti-backlash nut with graduated thread depth fingers |
CN1457409A (zh) * | 2001-01-23 | 2003-11-19 | 索尼公司 | 进给丝杠驱动装置和信息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US6724714B1 (en) * | 1999-10-07 | 2004-04-20 | Alpine Electronics, Inc. | Head feeding mechanism |
JP2005069430A (ja) * | 2003-08-27 | 2005-03-17 | Kokuei Kogyo:Kk | 直線移動装置 |
JP2009169102A (ja) * | 2008-01-16 | 2009-07-30 | Sigma Corp | リードスクリューを用いた鏡枠移動装置 |
CN101587220A (zh) * | 2008-05-21 | 2009-11-25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1821656A (zh) * | 2007-10-17 | 2010-09-01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
JP2011038644A (ja) * | 2003-06-25 | 2011-02-24 | Nsk Ltd | ウォーム減速機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2094950A (zh) * | 2009-12-09 | 2011-06-1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螺纹传动机构及其采用的组合螺母 |
CN102313962A (zh) * | 2011-09-06 | 2012-01-11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消间隙丝杠螺母调焦机构 |
CN102385132A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US20120212081A1 (en) * | 2011-02-14 | 2012-08-23 | Seong-Kwan Oh | Step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
US20130019704A1 (en) * | 2011-07-22 | 2013-01-24 | Lg Innotek Co., Ltd. | Linear Step Motor |
US20130133448A1 (en) * | 2011-11-28 | 2013-05-30 | Pacific Bearing Company | Inverted spline rail system |
US20140373653A1 (en) * | 2013-06-20 | 2014-1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ack and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CN104943741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CN204921886U (zh) * | 2015-08-04 | 2015-12-30 |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线性致动器 |
CN105317955A (zh) * | 2014-08-01 | 2016-02-10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滚珠丝杠装置 |
JP2016057470A (ja) * | 2014-09-10 | 2016-04-21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シーエムアイ株式会社 | 直線駆動装置 |
CN106051095A (zh) * | 2015-04-15 | 2016-10-2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具有行星滚柱螺纹传动装置的执行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857778A (en) * | 1954-02-15 | 1958-10-28 | Michael P Rokos | Automatic wear-compensating back lash take-up device |
GB884914A (en) * | 1959-06-26 | 1961-12-20 | British Oxygen Co Ltd | Mo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screw and nut type |
US5448438A (en) * | 1993-11-09 | 1995-09-05 | Quantum Corporation | Head actuator having spring loaded split nut |
JP3364072B2 (ja) * | 1995-11-08 | 2003-01-08 |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US5910192A (en) * | 1996-01-16 | 1999-06-08 | Tri-Tech., Inc. | Low-cost linear positioning device |
JP2002046039A (ja) * | 2000-08-01 | 2002-02-12 | Smc Corp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ー |
JP2005036899A (ja) * | 2003-07-15 | 2005-02-10 | Smc Corp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2005304111A (ja) * | 2004-04-07 | 2005-10-27 | Mitsubishi Material Cmi Kk | ロータシャフトの弾性支持構造 |
DE202004014795U1 (de) * | 2004-09-16 | 2004-12-16 | Kn Karl Neff Dienstleistungen | Gewindetrieb |
WO2007037214A1 (ja) * | 2005-09-28 | 2007-04-05 | Mitsuba Corporation |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4728108B2 (ja) * | 2005-11-30 | 2011-07-20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直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US20070214902A1 (en) * | 2006-03-17 | 2007-09-20 | T-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 Nut structure for linear transmission device |
US20070277638A1 (en) * | 2006-04-27 | 2007-12-06 | William Kirk | Screw Drive with an Antibacklash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Preventing Backlash in a Screw Drive |
DE202007017535U1 (de) | 2007-12-13 | 2009-04-23 | Dewert Antriebs- Und Systemtechnik Gmbh | Elektromotorischer Möbel-Doppelantrieb und Schalteranordnung |
JP2009197923A (ja) * | 2008-02-22 | 2009-09-03 | Nidec Sankyo Corp | リニア駆動装置 |
TWI397763B (zh) * | 2009-03-16 | 2013-06-01 | Asia Optical Co Inc | The transmission of optical equipment |
JP2012048159A (ja) * | 2010-08-30 | 2012-03-08 | Olympus Imaging Corp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
US9010205B2 (en) * | 2011-01-20 | 2015-04-21 | Pacific Bearing Company | Linear slide having integral carriage and nut assembly |
JP6192551B2 (ja) * | 2014-01-30 | 2017-09-06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DE102015012855B3 (de) * | 2015-10-06 | 2017-04-13 | B. Ketterer Söhne GmbH & Co. KG | Gewindespindeltrieb sowie Möbel mit einer Hubvorrichtung, die einen Gewindespindeltrieb aufweist |
-
2017
- 2017-11-07 WO PCT/JP2017/040119 patent/WO201808431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11-07 US US16/347,591 patent/US11761520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1-07 DE DE112017005599.7T patent/DE112017005599T5/de active Pending
- 2017-11-07 CN CN201780068091.4A patent/CN109923332B/zh active Active
- 2017-11-07 JP JP2018549114A patent/JP6766170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1-07 CN CN202210575801.5A patent/CN1148723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346686A (en) * | 1970-06-15 | 1974-02-13 | Kovosvit Narodni Podnik | Machine tool having a screw and nut mechanism for lifting and lowering of movable machine parts |
JPH07332455A (ja) * | 1994-06-02 | 1995-12-22 | K S S Kk | 開閉ボールネジ装置 |
JPH08184742A (ja) * | 1994-12-28 | 1996-07-16 | Sony Corp | 送りネジ機構 |
WO1997020154A1 (de) * | 1995-11-30 | 1997-06-05 | Linotype-Hell Ag | Spindelantrieb |
US5913941A (en) * | 1997-04-17 | 1999-06-22 | Kerk Motion Products, Inc. | Reinforced lead screw |
JPH11265212A (ja) * | 1998-03-17 | 1999-09-28 | Minolta Co Ltd | 駆動装置 |
JP2000015013A (ja) * | 1998-06-30 | 2000-01-18 | Teera Bunri:Kk | 濾過ギャップ調整式多重板型スクリュープレス濾過装置 |
JP2000110909A (ja) * | 1998-09-30 | 2000-04-18 | Kyocera Corp | 直線案内装置 |
US6240798B1 (en) * | 1999-07-01 | 2001-06-05 | Kerk Motion Products, Inc. | Reinforced anti-backlash nut with graduated thread depth fingers |
US6724714B1 (en) * | 1999-10-07 | 2004-04-20 | Alpine Electronics, Inc. | Head feeding mechanism |
CN1457409A (zh) * | 2001-01-23 | 2003-11-19 | 索尼公司 | 进给丝杠驱动装置和信息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JP2011038644A (ja) * | 2003-06-25 | 2011-02-24 | Nsk Ltd | ウォーム減速機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05069430A (ja) * | 2003-08-27 | 2005-03-17 | Kokuei Kogyo:Kk | 直線移動装置 |
CN101821656A (zh) * | 2007-10-17 | 2010-09-01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透镜驱动装置及电子设备 |
JP2009169102A (ja) * | 2008-01-16 | 2009-07-30 | Sigma Corp | リードスクリューを用いた鏡枠移動装置 |
CN101587220A (zh) * | 2008-05-21 | 2009-11-25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2094950A (zh) * | 2009-12-09 | 2011-06-1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螺纹传动机构及其采用的组合螺母 |
CN102385132A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US20120212081A1 (en) * | 2011-02-14 | 2012-08-23 | Seong-Kwan Oh | Step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
US20130019704A1 (en) * | 2011-07-22 | 2013-01-24 | Lg Innotek Co., Ltd. | Linear Step Motor |
CN102313962A (zh) * | 2011-09-06 | 2012-01-11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消间隙丝杠螺母调焦机构 |
US20130133448A1 (en) * | 2011-11-28 | 2013-05-30 | Pacific Bearing Company | Inverted spline rail system |
US20140373653A1 (en) * | 2013-06-20 | 2014-12-2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ack and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CN104943741A (zh) * | 2014-03-26 | 2015-09-30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转向装置 |
CN105317955A (zh) * | 2014-08-01 | 2016-02-10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滚珠丝杠装置 |
JP2016057470A (ja) * | 2014-09-10 | 2016-04-21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シーエムアイ株式会社 | 直線駆動装置 |
CN106051095A (zh) * | 2015-04-15 | 2016-10-26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具有行星滚柱螺纹传动装置的执行器 |
CN204921886U (zh) * | 2015-08-04 | 2015-12-30 | 日本电产三协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线性致动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西德瓦特列希(WaldrichCoburg)导轨磨床",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 |
BLAIR等: "《IP.COM非专利全文库》", 9 March 2005, IP.COM * |
李军利等: "基于螺旋传动机构中丝杠螺母副间隙调整装置的设计研究", 《机械研究与应用》 * |
覃日强: "减少数控机床滚珠丝杆精度误差的措施与实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54366A (zh) * | 2019-08-07 | 2021-09-28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以及医疗用泵 |
CN113454366B (zh) * | 2019-08-07 | 2023-08-08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以及医疗用泵 |
CN114172306A (zh) * | 2020-09-11 | 2022-03-11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14172306B (zh) * | 2020-09-11 | 2024-01-3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电动机 |
CN115648694A (zh) * | 2022-09-26 | 2023-01-31 | 宁波德玛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缠绕液压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23332B (zh) | 2022-06-14 |
CN114872361B (zh) | 2024-09-27 |
CN114872361A (zh) | 2022-08-09 |
JP6766170B2 (ja) | 2020-10-07 |
JPWO2018084312A1 (ja) | 2019-09-26 |
WO2018084312A1 (ja) | 2018-05-11 |
US11761520B2 (en) | 2023-09-19 |
DE112017005599T5 (de) | 2019-09-05 |
US20190346028A1 (en) | 2019-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23332A (zh) | 直线驱动装置、马达以及直线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US10498190B2 (en) | Servo including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abnormal rotation of servo output shaft and robot including the same | |
USRE37712E1 (en) | Clip friction hinge | |
US7862309B2 (en) | Thin fan structure | |
JP4490897B2 (ja) | 電子制御式スロットル弁装置 | |
EP1604746A1 (en) | Vibrator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mounted with the vibrator | |
EP2789856A3 (en) | Scroll compressor | |
JP2009536899A (ja) | ヒンジ構造 | |
JP2009169812A (ja) | アクセル装置 | |
JP2009268237A (ja) | リニア駆動型超音波モータ | |
JP5686788B2 (ja) | 位置検出スイッチ及び回転スイッチ | |
CN104343908B (zh) | 链条导件 | |
JP7158258B2 (ja) | 駆動装置 | |
US11880516B2 (en) | Rolling mechanism and mouse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JP2009036146A (ja) | 複リンク式ピストン−クランク機構のアッパピン連結構造 | |
TW202131146A (zh) | 滑鼠 | |
JPWO2018168208A1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
JP5019795B2 (j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 |
JP2015215037A (ja) | ボールねじ装置 | |
JP6176793B2 (ja) | 取付構造、該取付構造を有したリンク機構付き検出装置及び該リンク機構が接続される位置検出装置 | |
JPH1030668A (ja) | 波ワッシャ− | |
JP4112313B2 (ja) | リニア圧縮機 | |
KR20170110387A (ko) | 프리로드 값 변경 수단을 포함하는 베어링 | |
KR200421780Y1 (ko) | 각도조절 기능을 갖는 단말기용 소형안테나 | |
JP3129977U (ja) | ロッカーアー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17 Address after: 9 Valentine Street, Hanover, Germany (Postal code: 30165) Patentee after: Continental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NIDEC SANKYO Corp. Address before: 9 Valentine Street, Hanover, Germany (Postal code: 30165) Patentee before: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Patentee before: NIDEC SANKYO Corp.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