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4686A - 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4686A
CN109844686A CN201780064512.6A CN201780064512A CN109844686A CN 109844686 A CN109844686 A CN 109844686A CN 201780064512 A CN201780064512 A CN 201780064512A CN 109844686 A CN109844686 A CN 109844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mode
mode
electronic equipment
user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45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44686B (zh
Inventor
杉本雅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844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4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44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46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09Monitoring remote activity, e.g. over telephone lines or network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15Monitoring of peripheral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06Monitoring of events, devices or parameters that trigger a change in power modality
    • G06F1/3231Monitoring the presence, absence or movement of u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3Eye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30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machine instructions, e.g. instruction decode
    • G06F9/30003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machine instructions
    • G06F9/300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machine instructions to perform operations on memor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G06T7/73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using feature-based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8Feature extraction; Face representation
    • G06V40/171Local features and components; Facial parts ; Occluding parts, e.g. glasses; Geometrical relationshi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5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 H04N23/651Control of camera operation in relation to power supply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by affecting camera operations, e.g. sleep mode, hibernation mode or power off of selective parts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1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the image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 H04N23/6812Motion detection based on additional sensors, e.g. acceleration sens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用户的使用便捷性和省电的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判定部(32),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模式控制部(34),当判定为在第1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转换为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时间间隔检测部(36),检测从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用户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及时间控制部(38),根据检测出的时间间隔变更基准时间。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实现用户的易用性与省电的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设备中,有一并具有通常电力模式和比通常电力模式更抑制耗电量的电力模式(以下,称为“省电模式”)的产品。例如,连续一定时间没有用户的操作时,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省电模式”还被称为“节能模式”、“低电力模式”等。并且,根据电力供给的限定方式、存储器内容的转移方式等,有时称为“睡眠模式”、“休眠模式”等。
并且,已知有自动变更从在通常电力模式中成为不使用之后至切换为省电模式为止的时间的技术。
专利文献1、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图像形成装置中,按时间段存储以往的印刷次数(使用次数),在印刷次数少的时间段,将从待机模式(待机状态)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时间设定为较短,在印刷次数多的时间段,将从待机模式向省电模式的转移时间设定为较长。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19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956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由用户进行操作的电子设备中,从在通常电力模式中成为不使用之后至切换为省电模式为止的时间(以下,称为“转移时间”)依赖于用户的操作情况,适当的长短大不相同。
虽然还可考虑从用户接受时间的设定输入,但对于用户而言,频繁进行时间设定是繁杂的,并且用户并不一定能够设定输入适当长短的时间。
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中,仅仅是根据每个时间段的以往的使用次数变更转移时间,有可能产生转移时间相对于用户的操作情况较短的情况或较长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用户的易用性与省电的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操作部,由用户进行操作;判定部,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模式控制部,当判定为在第1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时间间隔检测部,检测从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及时间控制部,根据在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时间间隔,变更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
根据本方式,根据从转换为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变更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因此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情况适当地调节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为止的时间,能够同时实现用户的易用性与省电。
本发明的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时间控制部判定在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时间间隔相对于规定阈值的长短,当判定为时间间隔比规定阈值短时,加长基准时间。本方式中的“规定阈值”并不限定于固定阈值的情况,也可以是可变阈值。
本发明的第3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时间控制部判定在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时间间隔相对于规定阈值的长短,当判定为时间间隔比规定阈值长时,缩短基准时间。本方式中的“规定阈值”并不限定于固定阈值的情况,也可以是可变阈值。
本发明的第4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移动分析部,该移动分析部计算一定时间内的电子设备的移动方向的偏差量,判定部根据通过移动分析部计算出的偏差量,判定用户是否处于无操作状态。
本发明的第5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具备手抖判定部,该手抖判定部判定电子设备的移动是否包含用户的手抖的移动,当判定为电子设备的移动包含手抖的移动时,模式控制部维持第1电力模式。
本发明的第6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眼睛检测部,该眼睛检测部检测用户的眼睛,当检测出用户的眼睛时,模式控制部维持第1电力模式。
本发明的第7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摄影部,对被摄体进行摄影;及摄影推断部,推断摄影是否开始,当推断为摄影开始时,模式控制部维持第1电力模式。
本发明的第8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对操作部进行了预先确定的特定操作时,模式控制部维持第1电力模式。
本发明的第9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通信部,与由用户操作的外部装置进行通信;第1判定部,根据与外部装置的通信判定从外部装置的远近;第2判定部,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及模式控制部,当判定为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
本发明的第10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通信部与外部装置进行近距离通信,第1判定部根据是否进行了近距离通信来判定从外部装置的远近。
本发明的第11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第1判定部获取表示与外部装置之间的距离的距离信息,并根据距离信息判定从外部装置的远近。
本发明的第12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中,第2电力模式包含非显示状态、睡眠状态、休眠状态及自动关机状态中的至少任一个状态。
本发明的第13方式所涉及的省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当判定为在第1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检测从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的步骤;及根据在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时间间隔,变更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14方式所涉及的省电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与由用户操作的外部装置的通信判定从外部装置的远近的步骤;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及当判定为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15方式所涉及的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当判定为在第1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检测从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的步骤;及根据在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时间间隔,变更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第2电力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16方式所涉及的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根据与由用户操作的外部装置的通信判定从外部装置的远近的步骤;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及当判定为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同时实现用户的易用性与省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变形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变形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变形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的第1通信方式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中的第2通信方式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的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本发明中的电子设备的例子,可举出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电子设备。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结构例的框图。
本例的电子设备100包含如下而构成:摄影部12,对被摄体进行摄影;操作部14,由用户进行操作;显示部16,能够显示图像;通信部18,进行与外部装置的通信;电力供给部20,对电子设备100的各部进行电力供给;存储部28,存储程序及执行该程序所需的信息;及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30,执行程序。
摄影部12包含摄影光学系统及摄像元件而构成。摄影部12根据CPU30的控制,对被摄体进行摄影。
操作部14例如能够由触摸面板构成。可以使用键盘及鼠标,也可以是其他用户界面。
显示部16由液晶显示设备等显示设备构成。
通信部18由进行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的通信设备构成。
电力供给部20通过CPU30的控制,切换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和比通常电力模式省电的省电模式(第2电力模式)。
本例中,“省电模式”包含非显示状态、睡眠状态、休眠状态及自动关机状态中的至少任一个状态。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省电模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状态,只要比通常电力模式省电即可。
存储部28由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等暂时性存储设备及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E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等非暂时性存储设备构成。程序存储于非暂时性存储设备。也可以将程序存储于除此以外的非暂时性存储设备。
CPU30具备:判定部32,判定在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模式控制部34,当通过判定部32判定为在通常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比通常电力模式省电的省电模式(第2电力模式);时间间隔检测部36,检测从通过模式控制部34转换为省电模式之后至由用户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省电模式的无操作时间);及时间控制部38,根据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36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出的时间间隔(省电模式的无操作时间),变更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
图2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省电控制方法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本处理通过CPU30(为计算机的一形态),根据存储于存储部28的程序执行。
首先,通过模式控制部34,对电力供给部20设定通常电力模式(步骤S102),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36,将用于计时无操作时间的计时器的计时复位为零(步骤S104)。
通常电力模式中,通过判定部32判定有无用户操作(步骤S106)。本例中,判定有无对操作部14的用户操作。当判定为通常电力模式中无操作时(步骤S106中为“是”时),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36更新计时器的计时(步骤S108),通过判定部32判定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超过第1阈值th1(步骤S110)。即,通过判定部32判定通常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
在通常电力模式中,当计时器的计时超过第1阈值th1时(步骤S110为“是”时),通过模式控制部34对电力供给部20设定省电模式(步骤S112),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36将用于计时无操作时间的计时器的计时复位为零(步骤S114)。即,当判定为通常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通过模式控制部34,电力模式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
省电模式中,通过判定部32判定有无用户操作(步骤S116)。本例中,判定有无对操作部14的用户操作。当判定为省电模式中无操作时(步骤S116中为“否”时),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36更新计时器的计时(步骤S118)。该计时器的计时的更新持续直至判定为在省电模式中有操作(即,直至在步骤S116中判定为“是”)。
当判定为省电模式中有操作时(步骤S116中为“是”时),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36,根据利用计时器计时的省电模式中的无操作时间,变更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时使用的第1阈值th1(基准时间)。
本例中,判定计时器的计时是否小于第2阈值th2(步骤S120),当小于第2阈值th2时(步骤S120中为“是”时),判定在第1阈值th1加上一定值dth1的值(th1+dth1)是否在容许范围内(小于th1_max)(步骤S122)。当在容许范围内时,第1阈值th1变更为在上述第1阈值th1加上一定值dth1的值(th1+dth1)(步骤S124)。并且,在本例中,当计时器的计时为第2阈值th2以上时(步骤S120中为“否”时),判定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超过第3阈值th3(步骤S126),当超过第3阈值th3时(步骤S126中为“是”时),进一步判定从第1阈值th1减去一定值dth1的值(th1-dth1)是否在容许范围内(大于th1_min)(步骤S128),当在容许范围内时,第1阈值th1变更为从上述第1阈值th1减去一定值dth1的值(th1-dth1)。
第1阈值th1为可变。第2阈值th2例如为15秒。第3阈值th3例如为1分钟。表示容许范围的阈值th1_min、th1_max分别例如为30秒、10分钟。一定值dth1例如为15秒。但是,这些数值并无特别限定,能够适当设定。可以将表示第2阈值th2、第3阈值th3及容许范围的阈值th1_min、th1_max设为可变。
步骤S120~S130中,本例的时间控制部38判定在省电模式中检测出的无操作时间相对于规定阈值(至少第2阈值th2及第3阈值th3)的长短,当判定为该省电模式的无操作时间短时,加大第1阈值th1,当判定为该省电模式的无操作时间长时,减小第1阈值th1。
即,当判定为从转换为省电模式之后至由用户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短时,本例的时间控制部38通过加大第1阈值th1来加长基准时间。并且,当判定为从转换为省电模式之后至由用户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长时,本例的时间控制部38通过减小第1阈值th1来缩短基准时间。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
上述说明中,将判定有无对操作部14的用户操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情况。
本发明中的“操作”并不限定于对操作部14的操作(例如,对触摸面板的触摸),包含相当于对电子设备100的一部分或整体的操作的行为。
以下,对各种变形例进行说明,各种变形例中,检测相当于用户操作的行为,不限于有对操作部14的用户操作的情况,当检测出相当于用户操作的行为时,也判定为处于操作状态。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变形的电子设备101的结构例的框图。对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以下中省略已说明的内容。
本例的电子设备101具备检测用户的眼睛的眼睛检测部11。眼睛检测部11例如由公知的传感器构成。
本例的电子设备101中,在摄影部12附加有取景器,通过眼睛检测部11检测用户是否在观察取景器。通过眼睛检测部11检测出用户在观察取景器时,本例的判定部32判定为由用户进行了相当于操作的行为。
即,通过眼睛检测部11检测出用户的眼睛时,本例的模式控制部34维持通常电力模式,不执行向省电模式的转换。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变形的电子设备102的结构例的框图。对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以下中省略已说明的内容。
本例的电子设备102具备:安装检测部24,检测在电子设备102是否安装有摄影用的支承部件(例如,三脚架);及摄影推断部31,根据安装检测部24的检测结果,推断通过摄影部12是否开始摄影。例如当由安装检测部24检测出在电子设备102安装有摄影用支承部件时,摄影推断部31推断为摄影开始。安装检测部24例如由开关构成。
通过摄影推断部31推断为摄影开始时,本例的模式控制部34维持通常电力模式,不执行向省电模式的转换。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3变形进行说明。
本例的判定部32判定是否对操作部14进行了预先确定的特定操作。
对操作部14进行了预先确定的特定操作时,本例的模式控制部34维持通常电力模式,不执行向省电模式的转换。例如,进行了自拍模式的设定操作时,不执行向省电模式的转换。
<第2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200的结构例的框图。对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以下中省略已进行说明的内容。
本例的电子设备200具备:判定部32,判定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模式控制部34,当判定为通常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比通常电力模式省电的省电模式(第2电力模式);时间间隔检测部236,检测用户的操作时间间隔的最大值(以下,称为“最大时间间隔”);及时间控制部238,根据检测出的最大时间间隔,变更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本处理通过CPU30(为计算机的一形态),根据存储于存储部28的程序执行。
首先,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236,用户的操作时间间隔的最大值max_int被复位为零,对表示基准时间的阈值th1设定初始阈值th1_init(步骤S200)。并且,通过模式控制部34,对电力供给部20设定通常电力模式(步骤S202),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236,用于计时无操作时间的计时器的计时被复位为零(步骤S204)。
通常电力模式中,通过判定部32判定有无用户操作(步骤S206)。
当判定为无操作时(步骤S206中为“是”时),执行步骤S212~S218。判定是否为通常电力模式(步骤S212),当为通常电力模式时(步骤S212中为“是”时),更新计时器的计时(步骤S214),判定该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超过阈值th1(步骤S216)。即,通过判定部32判定在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计时器的计时超过阈值th1时(步骤S216中为“是”时),即,判定为在通常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通过模式控制部34,电力模式从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第2电力模式)(步骤S218)。此时,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236,计时器的计时被复位为零(步骤S204),返回步骤S206。计时器的计时为阈值th1以下时(步骤S216中为“否”时),维持通常电力模式,返回步骤S206。
当判定为有操作时(步骤S206中为“否”时),执行步骤S222及S224。判定表示通常电力模式中的无操作时间的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超过最大时间间隔max_int(步骤S222),当超过最大时间间隔max_int时(步骤S222中为“是”时),以计时器的计时更新最大时间间隔max_int(步骤S224)。即,通过时间间隔检测部236,检测通常电力模式中的用户的最大时间间隔。并且,判定在最大时间间隔max_int加上一定值d的值temp(=max_int+d)是否大于初始阈值th1_init(步骤S226),当大于初始阈值th1_init时(步骤S226中为“是”时)以在最大时间间隔max_int加上一定值d的值temp更新阈值th1(步骤S228)。即,通过时间控制部238变更阈值th1。并且,返回步骤S202,通过模式控制部34,对电力供给部20设定通常电力模式。
本例中,在步骤S228中,通过在最大时间间隔max_int加上一定值d来计算出了阈值th1(基准时间),但也可以通过最大时间间隔max_int乘以系数值来计算出阈值th1(基准时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用户的操作时间间隔的最大值即最大时间间隔,变更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因此能够进行根据用户的操作特性的省电控制。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的结构例的框图。对与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以下中省略已进行说明的内容。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300具备检测电子设备300的移动的移动检测部22。本例的移动检测部22由陀螺仪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构成。也可以根据通过摄影部12获得的图像进行移动检测。
本实施方式中的CPU30包含移动分析部42而构成,该移动分析部42计算一定时间内的电子设备300的移动方向的偏差量(以下,称为“移动偏差量”)。
本实施方式的判定部32根据通过移动分析部42计算出的移动偏差量判定用户是否处于无操作状态。
例如,在以打开电子设备300的电源的状态放入用户的包中的状态下,包中的物体有可能与电子设备300的操作部14接触。并且,例如,在以打开电子设备300的电源的状态挂在用户身体的一部分(例如,头部或肩膀)的状态下,在没有操作意图的情况下,用户身体的一部分也有可能与电子设备300的操作部14接触。若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操作部14的输出信号判定是否处于无操作状态,则有可能即使处于无操作状态也判定为处于操作状态。本实施方式的判定部32根据通过移动分析部42计算出的移动偏差量,当一定时间内的移动方向的偏差量大于预先确定的阈值(移动偏差量的阈值)时,判定为处于无操作状态。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本处理通过CPU30(为计算机的一形态),根据存储于存储部28的程序执行。对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省电控制处理例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符号,以下中省略已进行说明的内容。
步骤S102及S104与第1实施方式的省电控制处理例相同。
在步骤S205中,通过移动分析部42计算出一定时间内的电子设备300的移动方向的偏差量。
在步骤S206中,判定一定时间内的电子设备300的移动方向的偏差量是否较多。本例的判定部32对通过移动分析部42计算出的移动偏差量与预先确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判定移动偏差量是否大于阈值。判定为移动偏差量较大时(步骤S206中为“是”时),更新计时器的计时(步骤S108),判定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超过第1阈值th1(步骤S110)。即,通过判定部32判定在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
步骤S112~S130与第1实施方式的省电控制处理例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以打开电子设备300的电源的状态放入用户的包中的状态或者在以打开电子设备300的电源的状态挂在用户身体的一部分(例如,头部或肩膀)的状态下,也能够可靠地转换为省电模式。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
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变形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变形的电子设备301的结构例的框图。对与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300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以下中省略已进行说明的内容。
本例的电子设备301具备判定电子设备301的移动是否包含用户的手抖的移动的手抖判定部44。例如,对通过移动检测部22检测出的电子设备301的移动,根据频率及振幅中的至少一个,判定是否产生了手抖。可利用手抖检测用的传感器(例如,振动传感器)进行手抖判定。
即使通过移动分析部42计算出的移动偏差量大于阈值时,当通过手抖判定部44判定为电子设备301的移动包含手抖的移动时,本例的判定部32也不会判定为处于无操作状态,而是判定为处于正进行相当于用户操作的行为的操作状态。即,通过手抖判定部44判定为电子设备301的移动包含手抖的移动时,本例的模式控制部34维持通常电力模式,不执行向省电模式的转换。
<第4实施方式>
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400直接与在用户的附近使用的外部装置500(第1外部装置500A、第2外部装置500B)进行通信的第1通信方式。并且,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400经由网络NW与在用户的附近使用的外部装置500进行通信的第2通信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400在上述第1通信方式及第2通信方式中的任一通信方式中均能够适用。
图10及图11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400为数码相机。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400也可以是数码相机以外的电子设备。
并且,图10及图11中,第1外部装置500A为所谓的智能手机,第2外部装置500B为佩戴在人体的可佩带终端。用户对第1外部装置500A及第2外部装置500B均能够进行操作,能够推断为在与电子设备400进行通信的状态下必然存在于用户的附近。
图12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400的结构例的框图。
本例的电子设备400包含如下而构成:摄影部412,进行被摄体的摄影;通信部418,进行与外部装置500的通信;电力供给部420,对电子设备400的各部进行电力供给;存储部428,存储程序及执行该程序所需的信息;及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430,执行程序。
另外,图12所示的电子设备400具备能够由用户进行操作的操作部414及能够对用户显示的显示部416,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400中,能够省略操作部414及显示部416。并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设备400中,也可设为代替摄影部412或者与摄影部412一同具备其他功能设备(例如,声音输入设备)的结构。
摄影部412包含摄影光学系统及摄像元件而构成。摄影部412根据CPU430的控制,对被摄体进行摄影。操作部414例如能够由触摸面板构成。显示部416由液晶显示设备等显示设备构成。通信部418例如能够使用进行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的通信设备。电力供给部420通过CPU430的控制,切换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和比通常电力模式省电的省电模式(第2电力模式)。存储部428由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等暂时性存储设备及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E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等非暂时性存储设备构成。程序存储于非暂时性存储设备。也可以将程序存储于除此以外的非暂时性存储设备。
CPU430具备:第1判定部432,根据与外部装置500的通信,判定从外部装置500的远近;第2判定部433,判定在通常电力模式(第1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500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模式控制部434,当判定为在通常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500较远的状态持续了基准时间时,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比通常电力模式省电的省电模式;及时间控制部438,根据在通常电力模式中无操作状态所连续的时间(以下,称为“无操作时间”),变更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时使用的基准时间。
第1判定部432中的远近的判定方式有各种方式。
通过通信部418与外部装置500进行近距离通信时,第1判定部432根据是否利用通信部418进行了近距离通信,判定从外部装置500的远近。具体而言,第1判定部432判定是否处于利用通信部418进行近距离通信的状态(以下,称为“近距离通信状态”),当处于近距离通信状态时,判定为离外部装置500较近,当处于非近距离通信状态时,判定为离外部装置500较远。在此,“非近距离通信状态”是指通信部418在一定时间(例如,10秒钟)内连续非通信,暂时(例如,5秒钟)停止通信而重新开始通信时,优选判定为“近距离通信状态”。
通过通信部418,通过近距离及远距离均与外部装置500进行通信时,第1判定部432获取表示与外部装置500的距离的距离信息,根据该获取的距离信息,判定从外部装置500的远近。具体而言,第1判定部432通过从通信部418的通信内容提取或识别与距离相关的信息来获取与外部装置500的距离信息,当该距离信息小于远近判定用阈值时,判定为离外部装置500较近,当为远近判定用阈值以上时,判定为离外部装置500较远。在此,“远近判定用阈值”并无特别限定,表示即使用户正在使用外部装置500也可确定该用户未在使用电子设备400的情况的距离(例如,10m)。
并且,本例中,“省电模式”包含非显示状态、睡眠状态、休眠状态及自动关机状态中的至少任一个状态。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省电模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状态,只要是比通常电力模式省电的状态即可。
图13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省电控制方法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省电控制处理的一例的流程的流程图。本处理通过CPU430(为计算机的一形态),根据存储于存储部428的程序执行。
首先,通过模式控制部434对电力供给部420设定通常电力模式(步骤S402),用于计时无操作状态所连续的时间(以下,称为“无操作时间”)的计时器的计时被复位为零(步骤S404)。
在通常电力模式中,判定有无用户操作(步骤S406)。本例中,判定有无对操作部414的用户操作。并不限于对操作部414的用户操作,可在进行了相当于用户操作的行为时,也判定为有操作。当判定为在通常电力模式中无操作时(步骤S406中为“是”时),进一步判定是否处于通常电力模式(步骤S408),当为通常电力模式时,进入步骤S410。
通常电力模式中为无操作状态时(步骤S408中为“是”时),根据与外部装置500的通信,判定与外部装置500的距离是否远(步骤S410)。即,通过第1判定部432,根据与外部装置500的通信判定从外部装置500的远近。
判定为离外部装置500的距离远时(步骤S410中为“是”时),更新计时器的计时(步骤S412),判定计时器的计时是否超过第1阈值th1(步骤S414)。即,通过第2判定部433,判定在通常电力模式中离外部装置500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
在通常电力模式中,计时器的计时超过第1阈值th1时(步骤S414中为“是”时),通过模式控制部434对电力供给部420设定省电模式(步骤S416)。即,通过模式控制部434,电力模式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电子设备400与外部装置500的通信状态及通信内容中的至少任一个,判定电子设备400与外部装置500的距离的远近,当电子设备400确实位于离外部装置500较远的距离时,自动从通常电力模式转换为省电模式,当电子设备400位于离外部装置500较近的距离时,维持通常电力模式。因此,能够同时实现用户的易用性与省电。
以上,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符号说明
11-眼睛检测部,12-摄影部,14-操作部,16-显示部,18-通信部,20-电力供给部,22-移动检测部,24-安装检测部,28-存储部,30-CPU,31-摄影推断部,32-判定部,34-模式控制部,36-时间间隔检测部,38-时间控制部,42-移动分析部,44-手抖判定部,100、101、102、200、300、301-电子设备,236-时间间隔检测部,238-时间控制部,400-电子设备,412-摄影部,414-操作部,416-显示部,418-通信部,420-电力供给部,428-存储部,430-CPU,432-第1判定部,433-第2判定部,434-模式控制部,438-时间控制部,500-外部装置,500A-第1外部装置,500B-第2外部装置,NW-网络。

Claims (16)

1.一种电子设备,其具备:
操作部,由用户进行操作;
判定部,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所述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
模式控制部,当判定为在所述第1电力模式中所述无操作状态持续了所述基准时间时,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所述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
时间间隔检测部,检测从转换为所述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所述用户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及
时间控制部,根据在所述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所述时间间隔,变更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所述第2电力模式时使用的所述基准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时间控制部判定在所述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所述时间间隔相对于规定阈值的长短,当判定为所述时间间隔比所述规定阈值短时,加长所述基准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时间控制部判定在所述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所述时间间隔相对于规定阈值的长短,当判定为所述时间间隔比所述规定阈值长时,缩短所述基准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具备:
移动分析部,计算一定时间内的所述电子设备的移动方向的偏差量,
所述判定部根据通过所述移动分析部计算出的所述偏差量,判定所述用户是否处于无操作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具备:
手抖判定部,判定所述电子设备的移动是否包含所述用户的手抖的移动,
当判定为所述电子设备的移动包含所述手抖的移动时,所述模式控制部维持所述第1电力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具备:
眼睛检测部,检测所述用户的眼睛,
当检测到所述用户的眼睛时,所述模式控制部维持所述第1电力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具备:
摄影部,对被摄体进行摄影;及
摄影推断部,推断所述摄影是否开始,
当推断为所述摄影开始时,所述模式控制部维持所述第1电力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对所述操作部进行了预先确定的特定操作时,所述模式控制部维持所述第1电力模式。
9.一种电子设备,其具备:
通信部,与由用户进行操作的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第1判定部,根据与所述外部装置的通信判定从所述外部装置的远近;
第2判定部,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所述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及
模式控制部,当判定为在所述第1电力模式中离所述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持续了所述基准时间时,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所述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部与所述外部装置进行近距离通信,
所述第1判定部根据是否进行了所述近距离通信来判定从所述外部装置的远近。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1判定部获取表示与所述外部装置之间的距离的距离信息,并根据该距离信息判定从所述外部装置的远近。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2电力模式包含非显示状态、睡眠状态、休眠状态及自动关机状态中的至少任一个状态。
13.一种省电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
当判定为在所述第1电力模式中所述无操作状态持续了所述基准时间时,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所述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
检测从转换为所述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所述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的步骤;及
根据在所述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所述时间间隔,变更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所述第2电力模式时使用的所述基准时间的步骤。
14.一种省电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根据与由用户进行操作的外部装置的通信判定从所述外部装置的远近的步骤;
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所述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及
当判定为在所述第1电力模式中离所述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持续了所述基准时间时,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所述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
15.一种程序,其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用户的无操作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
当判定为在所述第1电力模式中所述无操作状态持续了所述基准时间时,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所述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
检测从转换为所述第2电力模式之后至由所述用户对操作部进行操作为止的时间间隔的步骤;及
根据在所述第2电力模式中检测出的所述时间间隔,变更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所述第2电力模式时使用的所述基准时间的步骤。
16.一种程序,其使计算机执行如下步骤:
根据与由用户进行操作的外部装置的通信判定从所述外部装置的远近的步骤;
判定在第1电力模式中离所述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是否持续了基准时间的步骤;及
当判定为在所述第1电力模式中离所述外部装置较远的状态持续了所述基准时间时,从所述第1电力模式转换为比所述第1电力模式省电的第2电力模式的步骤。
CN201780064512.6A 2016-10-18 2017-08-30 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记录介质 Active CN109844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4417 2016-10-18
JP2016-204417 2016-10-18
PCT/JP2017/031040 WO2018074073A1 (ja) 2016-10-18 2017-08-30 電子機器、省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4686A true CN109844686A (zh) 2019-06-04
CN109844686B CN109844686B (zh) 2023-09-29

Family

ID=62018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4512.6A Active CN109844686B (zh) 2016-10-18 2017-08-30 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6626B2 (zh)
JP (1) JP6533346B2 (zh)
CN (1) CN109844686B (zh)
WO (1) WO20180740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1333A (zh) * 2019-10-02 2021-04-02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93565A (ko) * 2020-01-20 2021-07-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3970A (ja) * 1996-12-06 199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H11143593A (ja) * 1997-11-07 1999-05-28 Ricoh Co Ltd 情報機器の省電力制御方式
JP2001195161A (ja) * 2000-01-07 2001-07-19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力モード制御装置及びその記憶媒体
JP2001339627A (ja) * 2000-05-26 2001-12-07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4062405A (ja) * 2002-07-26 2004-02-26 Ricoh Co Ltd 省電力制御方法、省電力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20060053315A1 (en) * 2004-07-13 2006-03-09 Thomas Menzl Advanced sleep timer
JP2007226524A (ja) * 2006-02-23 2007-09-06 Daikin Ind Ltd 設備機器の省エネルギー制御システム
JP2011022767A (ja) * 2009-07-15 2011-02-03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電力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082347B1 (ko) * 2010-12-24 2011-11-10 (주)범일정보 사용자 패턴에 따른 절전 관리 시스템
CN102571133A (zh) * 2010-12-06 2012-07-1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03118212A (zh) * 2011-09-15 2013-05-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供电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和供电控制方法
CN104461717A (zh) * 2013-09-18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15066780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95626A (ja) 1997-09-19 1999-04-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865683B2 (en) * 2001-05-21 2005-03-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ing down a mobile device
JP2004101919A (ja) 2002-09-10 2004-04-02 Ricoh Co Ltd 省エネルギ設定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76851B2 (en) * 2002-10-31 2008-05-20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power in computer system
JP6156583B2 (ja) * 2014-07-10 2017-07-05 理化工業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3970A (ja) * 1996-12-06 1998-06-2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H11143593A (ja) * 1997-11-07 1999-05-28 Ricoh Co Ltd 情報機器の省電力制御方式
JP2001195161A (ja) * 2000-01-07 2001-07-19 Casio Comput Co Ltd 電力モード制御装置及びその記憶媒体
JP2001339627A (ja) * 2000-05-26 2001-12-07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4062405A (ja) * 2002-07-26 2004-02-26 Ricoh Co Ltd 省電力制御方法、省電力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20060053315A1 (en) * 2004-07-13 2006-03-09 Thomas Menzl Advanced sleep timer
JP2007226524A (ja) * 2006-02-23 2007-09-06 Daikin Ind Ltd 設備機器の省エネルギー制御システム
JP2011022767A (ja) * 2009-07-15 2011-02-03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電力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571133A (zh) * 2010-12-06 2012-07-11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具备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
KR101082347B1 (ko) * 2010-12-24 2011-11-10 (주)범일정보 사용자 패턴에 따른 절전 관리 시스템
CN103118212A (zh) * 2011-09-15 2013-05-22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供电控制装置、图像处理设备和供电控制方法
CN104461717A (zh) * 2013-09-18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15066780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祁学军: "个人数字记录器及其低功耗技术应用", 《集成电路应用》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01333A (zh) * 2019-10-02 2021-04-02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CN112601333B (zh) * 2019-10-02 2024-06-11 夏普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74073A1 (ja) 2018-04-26
US10866626B2 (en) 2020-12-15
CN109844686B (zh) 2023-09-29
US20190227617A1 (en) 2019-07-25
JP6533346B2 (ja) 2019-06-19
JPWO2018074073A1 (ja) 2019-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97767B (zh) 用于识别用户活动的方法及其电子设备
CN105122121B (zh) 成对的隐形眼镜、隐形眼镜和存储介质
CN103501385B (zh) 移动终端及其提醒事件的省电提醒方法
CN204274420U (zh) 学生用智能健康安全电子手环及健康管理系统
CN105162928B (zh) 调节移动终端屏幕亮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04432A (zh) 电子设备及用于控制其的方法
CN104949707A (zh) 基于信息推送的运动监测设备及方法
CN104905803A (zh) 可穿戴电子设备及其情绪监控方法
CN109961058A (zh) 一种非接触式跌倒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5229516A (zh) 隐形眼镜和记录介质
US11189159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isabling sleep alarm based on automated wake detection
CN104123081B (zh) 电子装置及该电子装置的休眠唤醒方法
US20160249024A1 (en) Wearable terminal device, photographing system, and photographing method
CN107102717B (zh) 屏幕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988574A (zh)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显示控制方法及智能穿戴设备
CN107464401A (zh) 电子装置、提示方法
CN109844686A (zh) 电子设备、省电控制方法及程序
CN113892920B (zh) 可穿戴设备的佩戴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204651A (zh) 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476296A (zh) 用于使电子装置的数据同步的设备和方法
CN110007758A (zh) 一种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终端
US20200092806A1 (en) Data synchroniz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0674718B (zh) 一种人脸识别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3057602A (zh) 一种佩戴状态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60150478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Card, and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