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1407B - 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电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41407B CN109841407B CN201811406674.6A CN201811406674A CN109841407B CN 109841407 B CN109841407 B CN 109841407B CN 201811406674 A CN201811406674 A CN 201811406674A CN 109841407 B CN109841407 B CN 1098414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sbar
- stack
- capacitor
- winding element
-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8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1465 metall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04 metalized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518 polymer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2—Woun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37—Channels
- H02G3/0443—Channels formed by wire or analogous net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2/106—Fixing the capacitor in a hou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22—Electrostatic or magnetic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18—Dielectrics
- H01G4/06—Solid dielectrics
- H01G4/14—Organic dielectrics
- H01G4/18—Organic dielectrics of synthetic material, e.g. derivatives of cellulo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6—Joints for connecting lengths of protective tubing or channels, to each other or to casings, e.g. to distribution boxes; Ensur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in the joint
- H02G3/0608—Joints for connecting non cylindrical conduits, e.g.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5/00—Installations of bus-bars
- H02G5/02—Open instal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器,包括至少两个绕组元件(1)、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将绕组元件(1)彼此平行地连接,并且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成使得它们彼此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器。特别地,电容器可以是金属化的直流连接(DC-link)薄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金属化薄膜直流连接电容器是用于许多电力电子应用的关键部件:可再生能源、电动车辆、牵引、马达驱动、不间断电源、能量传输等。
直流连接电容器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与电容器连接的转换器中实现的半导体的参数和转换器的调制策略。
宽带隙半导体器件(WBGS)向更高开态电压的发展,已改变了高功率转换器的特性:更高的开关频率、更高的谐波频率、更轻的冷却系统、更高的功率密度、更紧凑的设计等。
因此,为了在这种应用中正确工作,电容器应该能够在高频率下操作,例如在10kHz以上的频率,而不会由于寄生电感和电阻而造成太多的损耗。
在功率转换中,当交流转换为低压直流或交流从一个频率转换到另一个频率时,交流通常会被矫正和平滑。一旦这完成,电源然后被路由到换流器,以获得最终的输出。进给到换流器的直流称为直流连接。顾名思义,这两个源与被称为直流连接电容器的滤波电容器连接在一起。
在电动车辆应用中,直流连接电容器用于负载平衡储能装置。直流连接电容位于电压换流器的直流(即电池)和交流(即负载侧)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电容器,例如一种在高开关频率下不经受寄生电感和电阻带来的许多损耗的电容器。
这个目的是由本申请的电容器来解决的。
电容器提供成包括至少两个绕组元件,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其中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将绕组元件彼此平行地连接,其中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布置成使得它们互相重叠。
绕组元件可以是电容单元。电容器的每个绕组元件可具有相同的电容。每个绕组元件可能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一极,例如正极性;以及第二极性的第二极,例如负极性。通过在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施加电压,能量可以存储在绕组元件中。
汇流排可以是配置用于局部高电流功率分布的金属带或金属棒。
由于第一汇流排与第二汇流排重叠,因此提供了一种电容器,该电容器的特性非常适合电压超过600v、开关频率超过10kHz的电力应用。当电流流过第一汇流排时,由电流产生磁场。此外,当电流流过第二汇流排时,由该电流产生另一个磁场。由于汇流排重叠,磁场具有相反的取向,并且因此相互削弱或甚至抵消。因此,总的来说,当电压施加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时,可能只会产生非常弱的磁场。这导致汇流排连接和绕组元件之间的较小的电感。因此,电容器的电感也可能非常小。
对于电力电容器,绕组元件之间的较小的电感是重要的,因为较高的电感会由于寄生电感和电阻而导致共振效应和高损耗。
总的来说,通过具有相同电容的每个绕组元件和通过从端子到具有相同电感的绕组元件的每个连接可以提供均匀阻抗。由于设计要求,可能并不总是能够为每个绕组元件提供相同的电感。因此,提出通过抵消或削弱磁场来将电感减小到最小值,而不是试图使电感相互适应。
具有相互重叠的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电容器可能具有低等效串联电阻(ESR)、频率稳定的ESR、每个绕组元件的均匀ESR、低等效串联电感(ESL)、每个绕组元件的均匀ESL和均匀内部电流分布。可以避免内部共振。
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可布置成使得第一汇流排的面积的至少50%由所述第二汇流排重叠。汇流排之间的重叠越大,磁场的削弱或抵消就越好。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排和所述第二汇流排布置成使得所述第一汇流排的面积的至少70%由所述第二汇流排重叠。甚至更优选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布置成使得第一汇流排的面积的至少90%由第二汇流排重叠。
在汇流排的重叠区域中,汇流排之间可以布置薄隔离器,其防止汇流排之间的短路。薄隔离器可能对磁场影响不大。
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可设置成,使得流过第一汇流排的电流产生第一磁场,并且流过第二汇流排的电流产生第二磁场,其中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相互补偿。磁场的补偿可能导致对于所有绕组元件的低电感和均匀阻抗。因此,即使在开关频率超过10kHz而操作时,电容器也可能不示出任何共振效应。
每个绕组元件可以具有正极和负极,其中第一汇流排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的正极或每个绕组元件的负极。第二汇流排可以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的正极或每个绕组元件的负极的相应的另一个。汇流排可配置成使得相反极性的电流在汇流排中流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容器包括第五汇流排和第六汇流排。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布置在堆叠的一侧上,并且第五汇流排和第六汇流排布置在堆叠的与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所布置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第五汇流排连接到与第一汇流排相同的极,并且第六汇流排连接到与第二汇流排相同的极。
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可以设置在堆叠的侧面上,该侧面具有与堆叠的堆叠方向垂直的表面法线。所述第五汇流排和第六汇流排可布置在侧面上,该侧面与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所布置的侧面相对,并且还具有与堆叠方向垂直的表面法线。
第五汇流排和第六汇流排相对于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布置可能导致电流到绕组元件中的对称联接。特别地,对于每个绕组元件,第一和第五汇流排可以在相对于彼此对称的两个位置处连接到绕组元件的一个极,并且第二和第六汇流排可以在相对于彼此对称的两个位置处连接到绕组元件的另一个极。
此外,由于电流可以通过两个汇流排(即第一汇流排和第五汇流排,并且相应地第二汇流排和第六汇流排)联接到绕组元件的每个极,因此电容器可能特别适合于高电流应用。
所述至少两个绕组元件可布置在堆叠中,其中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布置在堆叠的侧面处。堆叠的侧面可以是垂直于堆叠的顶面和底面的面,其中在绕组元件的顶面和底面上布置用于接触绕组元件的金属化物和连接元件。堆叠的顶面可由绕组元件的顶面构成。堆叠的底面可由绕组元件的底面构成。
所述至少两个绕组元件可布置在堆叠中,其中所述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布置在堆叠的至少两个面上。特别地,第一和第二汇流排可能完全或部分地覆盖堆叠的一个或多个侧面、和/或顶面和/或底面。
所有绕组元件可以布置在单个堆叠中。堆叠可以包括两个以上的绕组元件。
在堆叠方向上,第一汇流排可以交替连接到一个绕组元件的顶面并且连接到下一个绕组元件的底面。在堆叠方向上,第二汇流排可以交替连接到一个绕组元件的底面并且连接到下一个绕组元件的顶面。因此,每个绕组元件的顶面连接到第一汇流排或第二汇流排,并且每个绕组元件的底面也连接到第一汇流排或第二汇流排。
在堆叠中,每个绕组元件的顶面可能面向相同的方向。每个绕组元件的底面可以与绕组元件的顶面相对。绕组元件的顶面可构成堆叠的顶面。绕组元件的底面可构成与堆叠顶面相对的堆叠底面。
在该实施例中,绕组以交替的方式连接到两个汇流排。因此,绕组元件的极性沿堆叠方向交替。换句话说,在堆叠方向上,每个绕组元件具有与相邻绕组元件相比相反的极性。
因此,磁通量可以在所有连接中补偿,包括绕组元件之间的连接。这可能导致绕组元件之间以及绕组元件和端子之间的寄生电感和电阻只是非常小。通过减少寄生电感和电阻,从端子到每个绕组的阻抗对于带宽中的每个频率在绕组元件之间更加均匀,电容器可操作在该带宽中。因此,电容器在整个带宽中的性能更好,这是由于低且频率稳定的ESR、来自每对端子的均匀ESR、来自每对端子的低且均匀ESL、均匀的内部电流分布和内部共振的避免。
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排可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的顶面,并且第二汇流排可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的底面。
所述电容器可包括至少四个绕组元件,其中至少两个绕组元件布置在第一堆叠中,并且至少两个绕组元件布置在第二堆叠中。所述绕组元件可布置在所述第一堆叠中,并且相应地在所述第二堆叠中,使得所述第一堆叠的顶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堆叠的顶面极性相反的极性。堆叠中的绕组元件的该布置可以确保在重叠的汇流排中电流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
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可布置在第一堆叠和第二堆叠之间。这可以有助于将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与第一堆叠和第二堆叠两者接触。
第一汇流排可能在堆叠之间的部段中比在与绕组元件的顶面或底面重叠的部段中具有更大的厚度。第二汇流排在堆叠间的部段中比在与绕组元件的顶面或底面重叠的部段中具有更大的厚度。堆叠层之间的厚度越大,导致电容器的电流能力就越高。与顶面或底面重叠的部段的厚度较低,确保了汇流排可以通过焊接容易地固定到绕组元件。
第一汇流排可以在堆叠之间的部段中折叠和/或第二汇流排可以在堆叠之间的部段中折叠。折叠可能由相应的汇流排的180°转弯构成。
所述绕组元件可布置在第一堆叠中,以及相应地在第二堆叠中,使得所述第一堆叠的顶面具有与所述第二堆叠的顶面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第一汇流排可连接到第一堆叠中绕组元件的顶面和第二堆叠中绕组元件的底面。第二汇流排可连接到第一堆叠中绕组元件的底面和第二堆叠中绕组元件的顶面。因此,这可以保证第一堆叠的每个绕组元件布置成与第二堆叠的绕组元件相邻,该第二堆叠的绕组元件相对于第一堆叠的绕组元件其极性反转。
第一汇流排可布置在第一堆叠的顶面上和第二堆叠的顶面上,并连接到第一堆叠中的绕组元件的顶面上。所述第二汇流排可以布置在所述第一堆叠的顶面上和所述第二堆叠的顶面上,并与所述第二堆叠中绕组元件的顶面连接。因此,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都可以布置在两个堆叠的顶面上,导致汇流排较大的重叠。
此外,该电容器可包括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所述第三汇流排可布置在第一堆叠的底面上并且在第二堆叠的底面上,并与第一堆叠中的绕组元件的底面连接。第四汇流排可以布置在第一堆叠的底面上以及第二堆叠的底面上,并与第二堆叠中绕组元件的底面连接,其中第三汇流排与第四汇流排相互重叠。因此,第三汇流排和第四汇流排两者可以布置在两个堆叠的底面上,导致汇流排较大的重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容器可包括四个汇流排,其中汇流排布置在第一堆叠和第二堆叠之间,并且其中汇流排连接到绕组元件,使得电流在相邻汇流排中在相反方向上流动。该汇流排的布置可能导致磁场的特别良好的抵消。四个汇流排可能布置成使得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的每个汇流排,仅与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的汇流排相邻,并且反之亦然,连接到第二极性的极的每个汇流排仅与连接到第一极性的极的汇流排相邻。
特别地,第一汇流排可以连接到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一堆叠中绕组元件的顶面。第二汇流排可连接到第二堆叠中绕组元件的顶面,所述绕组元件具有与第一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第三汇流排可连接到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二堆叠中绕组元件的底面。第四汇流排可以连接到具有第二极性的第一堆叠中绕组元件的底面。第一汇流排可以直接与第二汇流排相邻。第二汇流排可以直接与第三汇流排相邻。第三汇流排可以直接与第四汇流排相邻。
第一汇流排可包括两部分和/或第二汇流排可包括两部分。每个部分可能具有Z形截面。该汇流排的设计可以提供特别大的重叠区域,并且因此非常有效地抵消电磁通量。因此,可以提供低寄生电感和低寄生电阻,并且可以避免负电磁相互作用。
第一汇流排可与绕组元件直接连接,例如通过焊接或软钎焊,并且第二汇流排可与绕组元件直接连接,例如通过焊接或软钎焊。与通过连接元件连接相比,直接连接减少了寄生电感和寄生电阻,并且避免了负电磁相互作用。然而,在替代实施例中,汇流排可以通过连接元件连接到绕组元件。
第一汇流排可以构成使得其接触每个绕组元件的顶面上的两个连接元件,其中第二汇流排构成使得其接触每个绕组元件的底面上的两个连接元件,其中第一和第二汇流排各自覆盖堆叠的三个侧面,并且第一汇流排部分地覆盖堆叠的顶面,并且第二汇流排部分地覆盖堆叠的底面。
电容器可能包括至少四个绕组元件,其中至少两个绕组元件布置在第一堆叠中并且至少两个绕组元件布置在第二堆叠中,其中绕组元件布置在第一堆叠中和相应地第二堆叠中,使得第一堆叠的顶面具有与第二堆叠的顶面的极性相反的极性,其中第一和第二汇流排的每个均具有z形截面,其中,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布置在第一堆叠和第二堆叠之间,其中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中的每个均部分地覆盖第一堆叠的顶面并且部分地覆盖第二堆叠的底面。
绕组元件具有非圆形直径。特别地,绕组元件可能是平的。平的绕组元件可以布置在堆叠中,使得在绕组元件之间没有空间被浪费。
该电容器可为直流连接电容器。电容器可以是任何种类的电容器。例如,电容器可以是薄膜电容器或电解质电容器。电容器可以是电力电容器。
电解质电容器是极化的-具有正和负端子-并且填充有化学或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这给出了实现极大电容值的特性。薄膜电容器可包括金属化薄膜。
附图说明
以下,本发明关于附图来描述。
图1至42示出了根据第一至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容器。
图43示出了第七实施例的电容器和参考电容器的ESR的比较。
图44示出了参考电容器。
图45到98示出根据第十四到第二十三实施例的电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容器。图1以底视图示出了电容器,图2以侧视图示出了电容器。
该电容器是直流连接电容器,其设计用于电压超过600v,并且开关频率超过10kHz。
该电容器包括多个绕组元件1。在图1和图2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电容器包括五个绕组元件1。然而,电容器也可以包括任何其他数量的绕组元件1。
每个绕组元件1缠绕在轴线A周围。轴线A从绕组元件1的底面2延伸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覆盖有金属化物,即所谓的斯切普层(Schoop-layer)。所述顶面3的金属化物4连接到所述绕组元件的第一电极或第一组电极。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还覆盖有金属化物4,即斯切普层。底面3的金属化物4连接到所述绕组元件1的第二电极或第二组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顶面3上的金属化物4或所述第一组电极和所述顶面3上的金属化物4构成所述绕组元件1的第一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底面2上的金属化物4或所述第二组电极和所述底面2上的金属化物4构成所述绕组元件1的第二极。在电容器1的操作过程中,在第一极和第二极之间施加电压。
为了可视化,在附图中第一极标有“正”,并且第二极标有“负”。随着交流电流被施加,极化可以连续地改变。
在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和底面2上设置有连接元件5,例如连接条或连接线。
绕组元件1具有非圆形截面。特别地,绕组元件1是平的。
绕组元件1布置在堆叠6中。绕组元件1布置在堆叠6中,使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面向相同的方向。绕组元件1布置在堆叠6中,使其轴线A平行。堆叠6的顶面6a由绕组元件1的顶面3构成。此外,堆叠6的底面6b由绕组元件1的底面2构成。堆叠6的底面6b与堆叠6的顶面6a相对。此外,堆叠6具有四个侧面6c、6d、6e、6f。每个侧面6c、6d、6e、6f垂直于上面6a和下面6b。
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其能够接触绕组元件1的堆叠6。特别地,第一汇流排7配置为对每个绕组元件1的第一电极或第一组电极施加电压。所述第二汇流排8配置为对每个绕组元件1的第二电极或第二组电极施加电压。
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特别地,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连接元件5。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特别地,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的连接元件5。
第一汇流排7包括至少一个端子9。第一汇流排7配置为通过至少一个端子9连接到外部电源的极,例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第二汇流排8还包括至少一个端子9。第二汇流排8配置为通过至少一个端子9连接到外部电源的另一极,例如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包括多于一个端子9。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排7的端子9布置在堆叠6的顶面6a处,并且第二汇流排8的端子9布置在堆叠6的底面6b处。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堆叠6的侧面6e处。此外,第一汇流排7部分地重叠堆叠的顶面6a。第二汇流排8部分重叠堆叠6的底面6b。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布置成使得它们彼此重叠。在所述第一汇流排7与所述第二汇流排8之间在汇流排7、8重叠区域中布置薄隔离板。薄隔离板防止汇流排之间的短路。图1和图2中没有示出薄隔离板。
第一汇流排7配置为对每个绕组元件1的第一电极或第一组电极施加电压。所述第二汇流排8配置为对每个绕组元件1的第二电极或第二组电极施加电压。由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或相应地第一组电极和第二组电极具有相反的极性,流过第一汇流排7的电流和流过第二汇流排8的电流具有相反的方向。
流过第一汇流排7的电流产生第一磁场。流过第二汇流排8的电流产生第二磁场。随着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相互重叠,并且随着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电流具有相反的方向,产生在第一汇流排7中和第二汇流排8中的磁场相互抵消或者至少彼此削弱。
因此,汇流排7、8相互重叠的布置导致汇流排7、8磁场减小。由此,汇流排7、8的电感减小。由于从汇流排7、8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电感非常低且均匀,并且由于每个绕组元件1具有相同的电容,每个绕组元件1具有几乎相同的阻抗。如果绕组元件1具有不同的阻抗,电容器中的共振效应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当施加超过10kHz的高开关频率时。由于重叠的汇流排7、8,每个绕组元件1的阻抗几乎相同,使得没有明显的共振效应发生。因此,电容器的损耗可以减少。特别地,寄生电感和电阻极大降低。在所有频带宽度中,从端子9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阻抗都是均匀的。这导致了低等效串联电阻(ESR)、频率稳定的ESR、每个端子和每个连接元件之间的均匀ESR、低等效串联电感(ESL)、每个端子和每个连接元件之间的均匀ESL以及避免内部共振。这使得电容器能够在600 V以上的电压和超过10kHz的开关频率下操作。
如图1和图2中所示,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连接元件5的汇流排7、8的使用导致均匀的内部电流分布。特别地,电流从汇流排7、8的端子9,通过汇流排7、8,行进到连接元件5的所沿长度大致相同。由于电容器的设计,不可能设计汇流排7、8,以使电流必须行进的所沿长度与每个绕组元件1相同。然而,由于汇流排7、8的电感由于磁场的抵消而非常低,所以电流必须行进的所沿长度的差异不会显著损害绕组元件1的性能。
图3和图4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容器。图3示出了电容器的底视图,并且图4示出了侧视图。
根据第二实施例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五汇流排10和第六汇流排11。第五汇流排10和第六汇流排11相对于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堆叠6的相对侧面上。
在第二实施例的电容器中,每个绕组元件1包括布置在其顶面3处的两个连接元件5,以及布置在其底面2处的两个连接元件5。布置在顶面3处的连接元件5都连接到覆盖顶面3的金属化物4,并且从而连接到第一电极或相应地连接到第一组电极。布置在底面2处的连接元件5都连接到覆盖底面2的金属化物4,并且从而连接到第二电极或相应地连接到第二组电极。
第五汇流排10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特别地,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连接元件5中的一个,并且第五汇流排10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相应的另一连接元件5。
第六汇流排11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特别地,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的连接元件5中的一个,并且第六汇流排11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相应的另一连接元件5。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例,电流可以联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中,通过第一汇流排7且通过第五汇流排10到第一电极或第一组电极,并且通过第二汇流排8且通过第六汇流排11到第二电极或第二组电极。当电流在两个点处由两个汇流排联接到绕组元件1的每个极中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容器配置为通过比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容器更强的电流来操作。
第五个和第六汇流排10、11彼此重叠。因此,它们的磁场相互抵消或至少相互削弱。因此,第五汇流排和第六汇流排10、11也具有低电感。
此外,第二实施例的电容器是对称的,因为电流可以从相互对称的两个位置感应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每个极中。该对称设计的电容器可以进一步减少共振效应,从而减少由于寄生阻抗和电阻带来的损失。
图5至10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容器。图5以透视图示出了电容器。图6以侧视图示出了电容器。图7以俯视图示出了电容器。图8以相对于图6旋转90度的另一侧视图示出了电容器。图9以透视图示出了电容器的汇流排7、8和绕组元件1。图10以透视图仅示出了汇流排7、8。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容器还包括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一组电极的第一汇流排7,以及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所述第二电极或第二组电极的第二汇流排8。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都设置在堆叠6的第一侧面6e上。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在第一侧面6e上完全重叠。此外,第一汇流排7部分重叠堆叠6的顶面6a,并且第二汇流排8部分重叠堆叠6的底面6b。第一汇流排7电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金属化物4。第二汇流排8电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的金属化物4。如图9中所示,在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之间设置有隔离板12,以避免汇流排之间发生短路。隔离板12是薄的,使得其不会对磁场产生明显的影响。
如已经关于前面的实施例所讨论的,由于汇流排7、8的重叠,由流过第一汇流排7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被流过第二汇流排8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削弱或抵消,其中通过第二汇流排7的电流沿与流过第一汇流排7的电流相反的方向流动。这导致非常低的电感。
图11-14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容器。图11示出了电容器的俯视图。图12示出了电容器的透视图。图13示出了侧视图,并且图14从不同角度示出了另一侧视图。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容器在汇流排7、8的端子9的布置上与第三实施例不同。根据第三实施例,端子9布置在堆叠6的第一侧面6e上。根据第四实施例,端子9布置在堆叠6的顶面6a上。
此外,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在第四实施例中不同地设计。特别地,第一和第二汇流排7、8的每一个都布置成使得其完全覆盖堆叠6的第一侧面6e,并且其部分覆盖堆叠6的顶面6a和底面6b。
此外,第四实施例的电容器在绕组元件1的数量上与前面的实施例不同。第四实施例的电容器包括九个绕组元件1。该电容器还可以利用任意其他数量的绕组元件1构成。
在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7、8也相互重叠,导致由流经汇流排7、8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削弱的抵消。
图15至18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第五实施例在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设计上不同于前面的实施例。
汇流排7、8在与第二实施例相似的两点处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然而,替代提供两个独立的汇流排7、8地(该汇流排7、8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相同的极1,如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第一汇流排7构成为,使其接触在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连接元件5两者。所述第二汇流排8构成为,使其接触在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的连接元件5两者。第一和第二汇流排7、8完全覆盖堆叠6的三个侧面6c、6d、6e,并且部分覆盖堆叠6的顶面6a和底面6b。
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7、8彼此重叠。特别是,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几乎相同的位置处。第二汇流排8与第一汇流排7的90%以上的面积重叠。如上面所讨论的,汇流排7、8的重叠导致非常低的电感。
如关于第二实施例所讨论的,第五实施例的电容器适用于强电流,因为电流通过两个连接元件5联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每个极。
图19和图20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容器。图19示出了电容器的俯视图,并且图20示出了电容器的侧视图。
该电容器包括两各堆叠6、13、每个堆叠6、13由多个绕组元件1组成。第一堆叠6中的绕组元件1布置成使得它们与第二堆叠13中的相邻绕组元件1相比它们的极性反转。特别地,第一堆叠6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对应于第一极,并且第二堆叠13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对应于第二极。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容器包括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7、8的每一个都有z形截面。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每一个都布置在两个堆叠6、13之间。此外,第一汇流排7部分覆盖第一堆叠6的顶面6a,并且部分覆盖第二堆叠13的底面13b。第一汇流排7与第一堆叠6的顶面6a上每个绕组元件1的连接元件5连接,并且与第二堆叠13中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13b上每个连接元件5连接。反之亦然,第二汇流排8与第一堆叠6的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的每个连接元件5连接,并且与第二堆叠13的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连接元件5连接。流过第一汇流排7的电流施加到第一堆叠6的第一极和第二堆叠13的第一极,并且流过第二汇流排8的电流施加到第一堆叠6的第二极和第二堆叠13的第二极。在第一堆叠6中,第一极布置在堆叠6的顶面6a处,并且在第二堆叠13中,第二极布置在第二堆叠13a的顶面处。因此,流过汇流排7、8的电流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导致磁场相互抵消或减弱。由此,提供了在绕组元件之间具有非常低电感和均匀阻抗的电容器。
图21至23示出了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容器。图21以透视图示出电容器。图22以俯视图示出电容器,并且图23以侧视图示出电容器。
该电容器还包括绕组元件1的两个堆叠,如已关于第六实施例所讨论的。汇流排的设计在第七实施例中不同。
在第七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排7布置在第一堆叠6和第二堆叠13两者的顶面6a、13a处。第一汇流排7仅连接到第一堆叠6中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连接元件5。第一汇流排7没有电连接到第二堆叠13的顶面13a。第二汇流排8仅连接到所述第二堆叠13中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连接元件5。第二汇流排8没有电连接到第一堆叠6的顶面6a。此外,两个汇流排7、8个彼此重叠。
此外,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所述第三汇流排14与所述第二堆叠13的底面13b上的连接元件5连接,并且所述第四汇流排15与所述第一堆叠6的底面6b上的连接元件5连接。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都布置在两个堆叠的6、13的底面6b、13b上并且彼此重叠。
第一汇流排7和第三汇流排14配置为对第一极的电极施加电流。第二汇流排8和第四汇流排15配置为对第二极的电极施加电流。随着汇流排14、15相互重叠,并且随着电流在汇流排14、15中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的磁场相互抵消或减弱。
图24和图25示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电容器。第八实施例的汇流排7、8、14、15也相互重叠。第八实施例的电容器还包括绕组元件1的两个堆叠6、13。与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相比,绕组元件1在堆叠中旋转90°。
图26至28示出了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电容器。图26示出了电容器的俯视图,图27示出了电容器的侧视图,并且图28示出了电容器的透视图。
该电容器包括四个汇流排7、8、14、15。此外,电容器包括绕组元件1的两者堆叠6、13。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绕组元件1的第一堆叠6的侧面6e处。此外,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7 汇流排8部分地覆盖第一堆叠6的顶面6a和底面6b。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第一堆叠6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连接元件5。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第一叠层6的底面6b上的连接元件5。
此外,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布置在第二堆叠13的侧面13e上。特别地,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布置在侧面13e上,侧面13e与第一堆叠6的侧面6e直接相邻,第一和第二汇流排7、8布置在侧面6e上。 第三汇流排14连接到第二堆叠13的底面13b上的连接元件5。第四汇流排15连接到第二堆叠13的顶面13a上的连接元件5。
图29示出了解释汇流排7、8、14、15和绕组元件1的连接的示意图。为了简单起见,在图29中,第一极再次标有“正”,并且第二极再次标有“负”。在图29中可以看出,具有相反极性的汇流排彼此相邻布置。特别地,每个汇流排关于其相邻的汇流排具有相反的极性。因此,随着四个汇流排7、8、14、15在两个堆叠6、13之间的间隙中重叠,可以确保它们的磁场非常有效地相互抵消。此设计导致绕组元件之间的电感甚至更低并且阻抗甚至更均匀。
图30和31示出了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电容器。第十实施例的电容器还包括绕组元件1的两个平行堆叠6、13和布置在绕组元件1之间的四个汇流排7、8、14、15。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电容器与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电容器仅在汇流排的端子9的布置上不同。
图32和33示出了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容器。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容器基于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电容器,并且另外包括布置在第一堆叠6的侧面6f处的第五和第六汇流排10、11以及布置在第二堆叠13的侧面13f处的第七和第八汇流排16、17。 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容器被设计成在两个位置处向每个堆叠6、13的每个极施加电流,从而能够施加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的更强电流。该电容器还提供高度对称性,从而产生甚至更少的共振效应。由此,进一步减少了寄生电感和电阻引起的损耗。
图34至37示出了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图38示出了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14、15。图39还从不同的视角示出了第十二实施例的汇流排7、8、14、15的透视图。将汇流排7、8、14、15弯曲且折叠,使得形成堆叠,其中第一极性的汇流排与第二极性的汇流排交替布置重叠,并且可在图39中最佳可见的。为了防止短路,在汇流排7、8、14、15之间布置薄隔离板12。如关于前面的实施例所讨论的,汇流排7、8、14、15的该设计还确保了磁场相互抵消,从而导致低电感。为了简单起见,隔离板没有示出在图38中。
在第一堆叠6和第二堆叠13之间的间隙中,布置四层重叠的汇流排。四层汇流排的磁场相互抵消。从而避免了寄生电感,避免了寄生共振,并且还避免了负电磁相互作用。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直接与绕组元件1连接,例如通过软焊接或焊接。将汇流排7、8连接到绕组元件1不需要额外或单独的连接元件。此额外的或单独的连接元件将导致寄生电感增加、寄生共振增加和负电磁相互作用的产生。由于电容器在第一和第二汇流排7、8以及绕组1之间没有额外或单独的连接元件,因此避免了寄生电感,避免了寄生共振,并且也避免了负电磁相互作用。
所述汇流排7、8可设计并尺寸确定成使汇流排7、8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的中点和绕组元件1的底面2的中点。此汇流排7、8的设计产生了高电流能力,并允许使用具有较大的最大尺寸的绕组元件1。
图40至42示出了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容器。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容器导致根据第五实施例的两个电容器并排布置并构成绕组元件1的两个堆叠6、13,其中在第二堆叠13中绕组元件1关于其极性相反地布置。再次,具有相反极性的汇流排7、8、14、15相互重叠,导致相应的磁场的抵消或削弱。
图43示出了ESR在与由曲线表示C2的如图44中所示的参考电容器(其中相反极性的汇流排彼此不重叠)相比由曲线C1表示的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电容器的频率上的曲线图。 在图43中可以看出,参考电容器的ESR高于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容器的ESR,并且由于不均匀的内部电流分布和内部谐振,其频率稳定性较低。 特别地,在高于10KHz的频率下,在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容器中可以观察到ESR的显着降低。
图45至48示出了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容器。图45、47和48示出了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容器的透视图。图46示出了电容器的第一和第二汇流排7、8。此外,图46示出布置在汇流排7、8之间的隔离板12。
图49示出了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中的每个包括两部分。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部分7a在图50中示出。第一汇流排7的第二部分7b在图51中示出。第二汇流排8的第一部分8a在图52中示出。第二汇流排8的第二部分8b在图53中示出。
电容器的绕组元件1布置在单个堆叠6中。在堆叠方向S上,绕组元件1关于它们的极性是交替的。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均设置在堆叠6的侧面6c上。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在堆叠的侧面6a上相互重叠。此外,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每个与堆叠6的顶面6a和堆叠6的底面6b重叠。
当交流电流施加到电容器时,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重叠的电流具有相反的方向。因此,寄生电感、寄生电阻和负电磁相互作用都很低。
在堆叠方向S上,第一汇流排7与一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和相邻绕组元件1的底面2交替连接。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相应的另一面,即,一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3和相邻绕组元件1的顶面2。两个汇流排7、8以交替的方式与绕组元件1的该连接,导致绕组元件1沿堆叠方向S具有交替极性。因此,相邻绕组元件1的磁通量可以相互补偿。磁通量的补偿导致低寄生电感、低寄生电阻和低负电磁相互作用。
由于磁通量的补偿,减少了绕组元件1之间和绕组元件1与端子之间的寄生电感和电阻。因此,在所有带宽中,从端子9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阻抗在绕组元件1之间更均匀,所以电容器在所有带宽中的性能更好。特别地,该电容器具有低且频率稳定的ESR,来自每对端子的均匀的ESR,来自每对端子的低且均匀的ESL,避免了均匀的内部电流分布和内部共振。
如上所述,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每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汇流排7的两个部分7a、 m7b各自具有Z形截面。
第一部分7a包括第一部段18、第二部段19和第三部段20。第二部段19布置在第一部段18和第三部段20之间。第二部段19垂直于第一部段18和第三部段20的每者。第一部段18和第三部段20是相互平行的。第一部段18、第二部段19和第三部段20的该设计产生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部分7a的Z形截面。
第一部分7a的第一部段18是第一汇流排7的端子9的一部分。第一部分7a的第二部段19布置在堆叠6的侧面6c上。第一部分7a的第三部段20布置在堆叠6的底面6b上。第三部段20包括一对两个突起21,其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底面2。特别地,第三部分20包括多对的两个突起21,其在堆叠方向S上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到每个第二绕组元件1的底面2。
第一汇流排7的第二部分7b类似于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部分7a而设计。特别地,第二部分7b还包括第一部段18、第二部段19和第三部段20。第二部分7b也具有Z形截面。
第一汇流排7的第二部分7b的第一部段18是第一汇流排7的端子9的一部分。特别地,端子9是由第一部分7a和第二部分7b的两个第一部段18构成的。第二部分7b的第二部段19与第一部段18垂直,并且布置在堆叠6的侧面6c上。第二部分7b的第三部段20垂直于第二部段19,并且布置在堆叠6的顶面6a上。第三部段20包括一对两个突出21,其电和机械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特别地,第三部段20包括多对两个突出21,其电和机械连接到那些绕组元件1的顶面2,其具有底面2,该底面没有连接到第一部分7a。
第二汇流排8的第一和第二部分8a、8b与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和第二部分7a、7b类似地构成,并且因此没有详细描述。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除了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的突起21之外完全重叠。因此,突出21是汇流排7的仅有部分,其中两个汇流排7、8的电磁通量没有由相应的另一汇流排补偿。总的来说,这导致了汇流排7、8中的电磁通量的非常大的补偿。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中的每一个都包括多个端子9。端子9沿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关于绕组元件1对称地分布。端子9的对称布置优化了绕组元件1之间的电流平衡。端子9的非对称布置会导致绕组元件1之间的不平衡电流,从而降低电容器的性能。
当交流电流施加到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端子9时, 交流电流流过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部分7a和第二部分7b以及第二汇流排8的第一部分8a和第二部分8b中的每一个。
汇流排7、8的部分7a、7b、8a、8b的每个的Z形截面导致汇流排7、8的较大重叠面积。因此,由于重叠较大,寄生电感非常低,寄生电阻非常低,并且可以避免负电磁相互作用。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电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的中点。汇流排7、8可以适应绕组元件1的尺寸,并且可以特别地尺寸确定成,使得它们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相应地底面2的中点,独立于绕组元件1的尺寸。这增加了电流能力和允许的最大绕组尺寸。
图54和55示出了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图56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图57示出了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部分7a。第一汇流排7的第二部分7b在图58中示出。第二汇流排8的第一部分8a在图59中示出。第二汇流排8的第二部分8b在图60中示出。图61以截面视图示出了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
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与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容器基本相同,仅在端子9的形状和数量上与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容器不同。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每个具有仅仅一个端子9。端子9由相应的汇流排7、8的第一部分7a、8a的第一部段18和第二部分7b、8b的第一部段18构成。第一部段18各自包括互相垂直的子部段。由此,构成弯曲的端子9。弯曲的端子9具有垂直于堆叠6的侧面6c的子部段和平行于侧面6c的子部段。
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具有与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容器相同的优点,这产生自汇流排7、8的较大重叠和绕组元件1的交替极性布置。
图62和63示出了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电容器。图64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图65以截面视图示出了汇流排7、8。图66示出了图65部分的放大视图。图67示出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部分7a。第一汇流排7的第二部分7b在图68中示出。第二汇流排8的第一部分8a在图69中示出。第二汇流排8的第二部分8b在图70中示出。
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电容器与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不同之处在于,端子9设置在侧面6d上。侧面6d的表面法线平行于堆叠方向S。与此相比,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的端子9布置在侧面6c上,其中侧面6c的表面法线垂直于堆叠方向S。 第十六实施例的电容器的其他特征与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相同。 第十六实施例的电容器具有与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容器和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容器相同的优点,这产生自汇流排7、8的较大重叠和绕组元件1的交替极性布置。
图71和72示出了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电容器。图73以透视图示出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图74示出了第一汇流排7的第一部分7a。第二汇流排8的第一部分8a在图75中示出。第二汇流排8的第二部分8b在图76中示出。第一汇流排7的第二部分7b在图77中示出。图78以截面视图示出汇流排7、8。
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电容器类似于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并且仅在端子9的设计上有所不同。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端子9包括单独的钩形元件,其固定到汇流排,例如通过拧紧。钩形元件与汇流排7、8电连接,并且允许将电容器连接到另外的电路元件。
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电容器在绕组元件1的堆叠6、13之间具有四层重叠汇流排7、8,使得寄生电感非常低,寄生电阻非常低并且可以避免负电磁干扰。汇流排7、8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相应地底面2的中点,从而实现电容器的高电流能力和较大的绕组元件的使用。
图79示出了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电容器。图80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图81以截面视图示出了汇流排7、8。
图82示出了第一汇流排7。图83示出了第二汇流排8。
绕组元件1布置在单个堆叠6中。沿堆叠方向S,绕组元件1布置成使得它们的极性交替。因此,每个绕组元件1具有与其相邻绕组元件1相比的相反的极性。由于沿堆叠方向S的交替绕组极性,寄生电感、寄生电阻和负电磁相互作用与其中所有绕组元件1具有相同的极性的电容器相比减少。
所述电容器包括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每个汇流排7、8由一个单件或部件组成。因此,与第十七实施例相比,汇流排7、8不包括多个部件。因此,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具有第一极性的绕组元件1的每个面,并且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具有第二极性的绕组元件1的每个面。由于汇流排7、8是由单件组成的,它们的设计与包括多件的汇流排7、8相比更简单。
当交流电流施加到端子9时,交流电流流过整个汇流排7、8。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各自具有U形截面。特别地,它们布置在绕组元件1的堆叠6的相同表面上,并且彼此几乎完全重叠。因此,两个汇流排7、8的重叠面积非常大。因此,寄生电感和寄生电阻是低的,并且避免了负电磁相互作用。
汇流排7、8与绕组元件1的顶面3的中点连接,或相应地与绕组元件1的底面2的中点连接。该汇流排7、8的设计导致具有较大的电流能力的电容器。此外,汇流排7、8可以适应广泛的绕组元件1,从而允许大的最大尺寸的绕组元件1。
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7、8相互重叠,并且交流电流在汇流排7、8中在相反的方向上流动。因此,由汇流排7、8产生的电磁通量相互抵消。这减少了寄生电感、寄生电阻和负电磁干扰。可以保证电磁通量抵消,到与绕组元件1连接为止,。
图84和85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第十九实施例的电容器,其中在图87中隔离板没有为可视化目的而示出。与第十八实施例相比,第十九实施例的电容器包括两个额外的端子。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各具有两个端子9。在堆叠方向S上,在电容器的一端处设置第一对端子9,并且在电容器的另一端设置第二对端子9。该端子9的此布置优化用于在背靠背转换器中的电容器。同一电容器可连接到换流器侧和整流器侧。
第十九实施例的电容器与前面讨论的关于第十八实施例的电容器具有相同的优点。
图86示出了第二十实施例的电容器,并且图87示出了第二十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第二十实施例的电容器在端子9的布置上与第十八实施例的电容器不同。根据所述第二十实施例,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的每一个都包括一个端子9,其中端子9中心地布置在汇流排7、8上。第二十实施例的电容器具有与前面关于第十八实施例的电容器所讨论的相同的优点。
图88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十一实施例的电容器。图89至92示出了第二十一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
所述电容器包括绕组元件1的第一堆叠6和绕组元件1的第二堆叠13。第一堆叠6中的绕组元件1都具有相同的极性,并且第二堆叠13中的绕组元件1也都具有相同的极性。
汇流排7、8布置在堆叠6、13之间。在堆叠6、13之间,汇流排7、8彼此重叠。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中的每个都具有双L形状并且在其中间折叠180°。 折叠22的位置在图92中标出。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中的每个包括布置在堆叠6、13之间的部段和与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重叠的部段。 由于汇流排7、8的折叠22,汇流排7、8在堆叠6、13之间的部段中具有比在与顶面或底面2、3重叠的部段中更大的厚度。 堆叠6、13之间的厚度增加导致堆叠6、13之间的大电流能力。由于汇流排7、8在绕组元件1的顶面或底面2、3处较薄,因此容易通过焊接将汇流排7、8固定到绕组元件1。
绕组元件1与汇流排7、8之间不需要额外或单独的连接元件。汇流排7、8直接固定到绕组元件1,例如通过焊接或软钎焊。与包括单独和连接元件的电容器相比,这减少了寄生电感、寄生电阻并且避免负电磁相互作用。
如上文关于前面实施例所讨论的,汇流排7、8连接到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相应地底面2的中点。
由于两个堆叠6、13的极性不是相反的,所以不需要将汇流排7、8和绕组1之间的连接交错。因此,可以获得简单的解决方案。
图93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图94至96示出了根据第二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
第二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类似于图19和20中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的电容器。该电容器包括两个堆叠6、13、每个堆叠6、13由多个绕组元件1组成。第一堆叠6中的绕组元件1布置成使得它们与第二堆叠13中的相邻绕组元件1相比其极性反转。特别地,第一堆叠6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对应于第一极,并且第二堆叠13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对应于第二极。
第二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的汇流排7、8的设计与第六实施例的电容器不同。汇流排7、8布置在堆叠6、13之间,并且包括与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重叠的突出21。汇流排7、8直接连接到绕组元件1,例如软钎焊或焊接。该电容器具有低的寄生电感,低的寄生电阻,并且避免了负电磁相互作用。
图97以透视图示出了根据第二十三实施例的电容器。图98示出了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根据第二十三实施例的电容器类似于第二十二实施例的电容器。与第二十二实施例相比,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在布置在两个堆叠6、13之间的部段上的厚度比与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重叠的部段的厚度更大。该更大的厚度是通过折叠每个汇流排7、8在堆叠6、13之间的部段中来实现的。
由于在堆叠6、13之间的汇流排7、8的厚度很大,所以电流能力很高。焊接过程很容易,因为汇流排7、8的与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重叠的部段具有较低的厚度。
汇流排7、8可以直接连接到绕组元件1,即,没有额外的连接元件,例如焊接或软钎焊。从而,保证了寄生电感是低的,寄生电阻是低的,并且避免了负电磁相互作用。
对于上述所有实施例,每个电容器的绕组元件1的数量可以改变。在所有上述实施例中,绕组元件1的形状和尺寸也可以变化。端子9的布局也可以在每个实施例中变化。
附图标记
1 绕组元件
2 绕组元件的底面
3 绕组元件的顶面
4 金属化物
5 连接元件
6 (第一)堆叠
6 堆叠的顶面
6b 堆叠的底面
6c 堆叠的侧面
6d 堆叠的侧面
6e 堆叠的侧面
6f 堆叠的侧面
7 第一汇流排
7a 第一汇流排的第一部分
7b 第一汇流排的第二部分
8 第二汇流排
8 第二汇流排的第一部分
8b 第二汇流排的第二部分
9 端子
10 第五汇流排
11 第六汇流排
12 隔离板
13 第二堆叠
13a 第二堆叠的顶面
13b 第二堆叠的底面
14 第三汇流排
15 第四汇流排
16 第七汇流排
17 第八汇流排
18 第一部段
19 第二部段
20 第三部段
21 突出
22 折叠
A 轴线
S 堆叠方向
Claims (20)
1.一种电容器,
包括至少两个绕组元件(1)、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将绕组元件(1)彼此平行连接,并且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成使得它们彼此重叠,
其中电容器的所有绕组元件(1)布置在单个堆叠(6)中,
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堆叠(6)的侧面(6e)上,该侧面具有垂直于堆叠(6)的堆叠方向(S)的表面法线,
其中,在堆叠方向(S)上,第一汇流排(7)交替地连接到一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并且连接到下一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并且
其中,在堆叠方向(S)上,第二汇流排(8)交替地连接到一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并且连接到下一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
包括第五汇流排(10)和第六汇流排(11),
其中第五以及第六汇流排(10、11)布置在堆叠(6)的与所述侧面(6e)相对的侧面(6f)上,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所述侧面(6e)上,
其中第五汇流排(10)连接到与第一汇流排(7)相同的极,并且第六汇流排(11)连接到与第二汇流排(8)相同的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成使得第一汇流排(7)的面积的至少50%由第二汇流排(8)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成使得流过第一汇流排(7)的电流产生第一磁场,并且流过第二汇流排(8)的电流产生第二磁场,其中第一磁场和第二磁场相互补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每个绕组元件(1)具有正极和负极,
其中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正极或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负极,并且
其中,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正极或每个绕组元件(1)的负极中的相应另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并且
其中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电容器,
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堆叠(6)的至少两个面(6e、6f;6a、6b)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在堆叠(6、13)之间的部段中比与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重叠的部段中具有更大的厚度,
和/或
其中,第二汇流排(8)在堆叠(6、13)之间的部段中比与绕组元件(1)的顶面(3)或底面(2)重叠的部段中具有更大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二汇流排(8)折叠在堆叠(6、13)之间的部段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绕组元件(1)布置在第一堆叠(6)中并且相应地在第二堆叠(13)中,使得第一堆叠(6)的顶面(6a)具有与第二堆叠(13)的顶面(13a)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第一堆叠(6)中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并且连接到第二堆叠(13)中的绕组元件(1)的底面(2),并且
其中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第一堆叠(6)中的绕组元件(1)的底面(2)并且连接到第二堆叠(13)中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布置在第一堆叠(6)的顶面(6a)上和第二堆叠(13)的顶面(13a)上并且电连接到第一堆叠(6)的顶面(6a),
其中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第一堆叠(6)的顶面(6a)上和第二堆叠(13)的顶面(13a)上并且电连接到第二堆叠(13)的顶面(13a),
其中电容器还包括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
其中第三汇流排(13)布置在第一堆叠(6)的底面(6b)上和第二堆叠(13)的底面(13b)上并且电连接到第一堆叠(6)的底面(6b),
其中第四汇流排(15)布置在第一堆叠(6)的底面(6b)上和第二堆叠(13)的底面(13b)上并且电连接到第二堆叠(13)的底面(13b),并且
其中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彼此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容器,
进一步包括第三汇流排(14)和第四汇流排(15),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汇流排(7、8、14、15)中的每个布置在第一堆叠(6)和第二堆叠(13)之间,并且其中汇流排(7、8、14、15)连接到绕组元件(1),使得电流在相反方向上在相邻汇流排(7、8、14、15)中流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连接到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一堆叠(6)中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
其中第二汇流排(8)连接到第二堆叠(13)中的绕组元件(1)的顶面(3),其具有与第一极性相反的第二极性,
其中第三汇流排(14)连接到具有第一极性的第二堆叠(13)中的绕组元件(1)的底面(2),并且
其中第四汇流排(15)连接到具有第二极性的第一堆叠(6)中的绕组元件(1)的底面(2)。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包括两个部分(7a、7b)和/或其中第二汇流排(8)包括两个部分(8a、8b)。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每个部分(7a、7b、8a、8b)具有Z形截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通过焊接或软钎焊直接连接到绕组元件(1),以及
其中第二汇流排(8)通过焊接或软钎焊直接连接到绕组元件(1)。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第一汇流排(7)构成为使得其接触每个绕组元件(1)的顶面(3)上的两个连接元件(5),其中第二汇流排(8)构成为使得其接触每个绕组元件(1)的底面(2)上的两个连接元件(5),其中第一和第二汇流排(7、8)分别覆盖堆叠(6)的三个侧面(6c、6d、6e)并且第一汇流排(7)部分地覆盖堆叠(6)的顶面(6a),并且第二汇流排(8)部分地覆盖堆叠的底面(6b)。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电容器包括至少四个绕组元件(1),其中至少两个绕组元件(1)布置在第一堆叠(6)中,并且至少两个绕组元件(1)布置在第二堆叠(13)中,其中,绕组元件(1)布置在第一堆叠(6)中并且相应地在第二堆叠(13)中,使得第一堆叠(6)的顶面(6a)具有与第二堆叠(13)的顶面(13a)的极性相反的极性,其中第一和第二汇流排(7、8)中的每个具有z形截面,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布置在第一堆叠(6)和第二堆叠(13)之间,其中第一汇流排(7)和第二汇流排(8)中的每个部分地覆盖第一堆叠(6)的顶面(6a)并且部分地覆盖第二堆叠(13)的底面(13b)。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绕组元件(1)具有非圆形直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容器,
其中电容器是直流连接电容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61148.7A CN115274302A (zh) | 2017-11-21 | 2018-11-21 | 电容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S201731345 | 2017-11-21 | ||
ES201731345 | 2017-11-21 | ||
DE102018103166.1 | 2018-02-13 | ||
DE102018103166.1A DE102018103166A1 (de) | 2017-11-21 | 2018-02-13 | Kondensator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61148.7A Division CN115274302A (zh) | 2017-11-21 | 2018-11-21 | 电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41407A CN109841407A (zh) | 2019-06-04 |
CN109841407B true CN109841407B (zh) | 2022-09-09 |
Family
ID=65598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06674.6A Active CN109841407B (zh) | 2017-11-21 | 2018-11-21 | 电容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404215B2 (zh) |
JP (1) | JP7136895B2 (zh) |
CN (1) | CN109841407B (zh) |
DE (1) | DE102018103166A1 (zh) |
WO (1) | WO201910180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02018106621U1 (de) * | 2017-11-21 | 2019-02-25 | Tdk Electronics Ag | Kondensator |
DE102018219218A1 (de) * | 2018-11-12 | 2020-05-14 | Audi Ag | Kondensatoranordnung |
DE102019120334A1 (de) * | 2019-07-26 | 2021-01-28 | Jheeco E-Drive Ag | Kondensatorgehäuse und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 mit einem derartigen Gehäuse |
DE102019217976B4 (de) * | 2019-08-26 | 2021-09-02 | Wolfgang Westermann | Folienkondensator für Leistungselektronik |
JP7470534B2 (ja) * | 2020-03-10 | 2024-04-18 |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のバスバー構造 |
EP4086929A1 (en) | 2021-05-07 | 2022-11-09 | TDK Electronics AG | Capacitor |
US20230016672A1 (en) * | 2021-07-08 | 2023-01-19 | Cornell-Dubilier Electronics, Inc. | Capacitor assembly |
DE102021127369A1 (de) | 2021-10-21 | 2023-04-2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tromschieneneinrichtung und Zwischenkreiskondensatorvorrichtung mit Snubber-Wirkung und Kraftfahrzeug |
DE202022100064U1 (de) | 2021-11-29 | 2023-03-02 | Electronicon Kondensatoren Gmbh | Zylindrischer Kondensator |
EP4208883B1 (de) | 2021-11-29 | 2024-03-20 | Electronicon Kondensatoren Gmbh | Zylindrischer kondensator |
US20230352246A1 (en) * | 2022-04-27 | 2023-11-02 | Cornell-Dubilier Electronics, Inc. | Capacitor assembly |
EP4358106A1 (en) * | 2022-10-19 | 2024-04-24 | TDK Electronics AG | Capacitor comprising overlapping busbars |
DE102023100718A1 (de) | 2023-01-13 | 2024-07-18 | Tdk Electronics Ag | Kondensator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384178U (zh) * | 2011-12-07 | 2012-08-15 | 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内部叠层母排的电容器结构 |
CN103871744A (zh) * | 2012-12-17 | 2014-06-18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直流链电容器组件 |
CN103988338A (zh) * | 2011-12-19 | 2014-08-13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储能器模块和用于制造电储能器模块的方法 |
CN203895270U (zh) * | 2013-12-31 | 2014-10-22 | 纽茵泰克株式会社 | 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 |
CN104465082A (zh) * | 2014-11-21 | 2015-03-25 | 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低电感电力电容器 |
CN105529188A (zh) * | 2014-11-28 | 2016-04-2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电容器 |
CN206200325U (zh) * | 2016-08-25 | 2017-05-31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焊机铜排分布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23523A (en) | 1996-04-30 | 1999-07-13 | Herbert; Edward | High current, low inductance capacitor packages |
JP3613445B2 (ja) | 1999-05-18 | 2005-01-2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ート |
JP3583034B2 (ja) * | 1999-09-01 | 2004-10-27 | マルコン電子株式会社 | 低インダクタンスコンデンサ |
JP4859443B2 (ja) * | 2005-11-17 | 2012-01-25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08061282A (ja) | 2006-08-29 | 2008-03-13 | Hitachi Ltd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09289967A (ja) | 2008-05-29 | 2009-12-10 | Hitachi Aic Inc |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 |
US7907385B2 (en) | 2008-07-14 | 2011-03-1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Low inductance interconnect device for a power capacitor component |
JP5203310B2 (ja) | 2009-07-15 | 2013-06-05 | ニチコン株式会社 | 金属化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
US20110149472A1 (en) | 2009-12-21 | 2011-06-23 | Nuintek Co., Ltd. | Method of connecting busbars with capacitor and product manufactured by the same method |
JP5740986B2 (ja) * | 2010-03-17 | 2015-07-01 |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 電力変換装置 |
JP2011258848A (ja) * | 2010-06-11 | 2011-12-22 | Hitachi Ltd | コンデンサ |
DE102011007315A1 (de) * | 2011-04-13 | 2012-10-18 | Robert Bosch Gmbh | Speichereinheit zum Speichern elektrischer Energie mit einem Kühlelement |
FR2985597B1 (fr) | 2012-01-05 | 2014-10-24 | Valeo Equip Electr Moteur | Dispositif d'assemblage de capacites pour convertisseur electronique |
JP5897918B2 (ja) | 2012-02-02 | 2016-04-06 | 株式会社指月電機製作所 | コンデンサ |
US9552926B2 (en) * | 2014-01-30 | 2017-01-24 |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Multilayer capacitor with integrated busbar |
JP2016134275A (ja) * | 2015-01-19 | 2016-07-25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バスバー |
JP6511981B2 (ja) * | 2015-06-19 | 2019-05-1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
JP6895610B2 (ja) * | 2015-11-10 | 2021-06-30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 |
CN108780699B (zh) | 2016-03-14 | 2020-08-28 | 京瓷株式会社 | 薄膜电容器、连结型电容器、使用其的逆变器以及电动车辆 |
-
2018
- 2018-02-13 DE DE102018103166.1A patent/DE102018103166A1/de active Pending
- 2018-11-21 CN CN201811406674.6A patent/CN109841407B/zh active Active
- 2018-11-21 US US16/765,436 patent/US1140421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1-21 JP JP2020528000A patent/JP71368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1-21 WO PCT/EP2018/082099 patent/WO201910180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384178U (zh) * | 2011-12-07 | 2012-08-15 | 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内部叠层母排的电容器结构 |
CN103988338A (zh) * | 2011-12-19 | 2014-08-13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电储能器模块和用于制造电储能器模块的方法 |
CN103871744A (zh) * | 2012-12-17 | 2014-06-18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直流链电容器组件 |
CN203895270U (zh) * | 2013-12-31 | 2014-10-22 | 纽茵泰克株式会社 | 外壳内置型汽车逆变器用低电感电容器 |
CN104465082A (zh) * | 2014-11-21 | 2015-03-25 | 安徽铜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低电感电力电容器 |
CN105529188A (zh) * | 2014-11-28 | 2016-04-27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薄膜电容器 |
CN206200325U (zh) * | 2016-08-25 | 2017-05-31 | 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压焊机铜排分布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1505106A (ja) | 2021-02-15 |
US11404215B2 (en) | 2022-08-02 |
JP7136895B2 (ja) | 2022-09-13 |
WO2019101802A1 (en) | 2019-05-31 |
CN109841407A (zh) | 2019-06-04 |
DE102018103166A1 (de) | 2019-06-06 |
US20200328032A1 (en) | 2020-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41407B (zh) | 电容器 | |
CN111630616B (zh) | 用于电容器组件的非常低的电感汇流排 | |
US6490187B2 (en) | Semiconductor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US7251115B2 (en) | Multilayer capacitor | |
JP5132175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111865100A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WO2015019160A1 (e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US10079094B2 (en) | Capacitor, in particular an intermediate circuit capacitor for a multi-phase system | |
JP7432077B2 (ja) | 中周波変圧器のための一体構造の一部分としての巻線構成 | |
CN112514224B (zh) | 高电压滤波器和电力转换装置 | |
US10284111B2 (en) |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having connection conductors having inductance which inhibits ripple current | |
JP3701382B2 (ja) | 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の接続方法 | |
US20240006125A1 (en) | Metallized Film DC-Link High Power Capacitors for High Frequency Applications | |
EP4358106A1 (en) | Capacitor comprising overlapping busbars | |
CN111865099A (zh) | 电力转换装置 | |
JP7364103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2018174654A (ja) | マルチレベルインバータの導体接続構造 | |
US10763757B2 (en) | Power converter | |
JP2018182869A (ja) | 5レベルインバータの導体接続構造 | |
WO2024149594A2 (en) | Capacitor | |
JP2024127542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H08250374A (ja) | 三相スナバコンデンサ | |
JP2001359284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JPWO2018158922A1 (ja) | 主回路配線部材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 |
JP2014504775A (ja) | セルインダクタンスが低減された電池セ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