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39688A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839688A CN109839688A CN201811406685.4A CN201811406685A CN109839688A CN 109839688 A CN109839688 A CN 109839688A CN 201811406685 A CN201811406685 A CN 201811406685A CN 109839688 A CN109839688 A CN 1098396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 film
- film
- fine particles
- organic fine
- formul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光学膜含有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和有机微粒,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0.10μm以上且0.70μm以下,将按照JIS B0601(2001)测定的上述光学膜的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设为Rz(nm)、将凹凸的平均间隔设为Sm(μm)、将均方根斜率设为RΔq时,满足下述式(1)~(3)。式(1):5μm≤Sm≤10μm式(2):50nm≤Rz≤150nm式(3):0.5≤RΔq≤2.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以下简称为“有机EL”)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等的用途正在扩大。在这样的设备中,支撑体、保护膜等使用各种树脂膜。其中,包含加氢(以下称为“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膜的耐热性高、吸水率低,因此,尺寸稳定性、湿度变化耐性优异而优选使用。另外,包含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膜由于光弹性模量小而能将固有双折射抑制为较低水平。因此,作为在光学上需要各向同性的用途的偏振片保护膜,是光学特性也优异的原料。
另一方面,对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的薄膜化、轻质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树脂膜的薄膜化、轻质化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对于包含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膜,对薄膜化的要求也提高。
包含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膜具有如上述那样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存在滑动性差的问题。由于膜彼此间的滑动性差,因此在制造膜时容易发生问题。特别是卷绕膜时,如果膜彼此间的滑动性差,则存在卷绕时膜断裂、受损的问题。
特别是包含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膜与以往以来作为偏振片保护膜使用的纤维素酯树脂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等相比,弹性模量低,薄膜化时,俗称膜的韧性消失,滑动性进一步劣化。这样一来,包含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膜的滑动性不充分,因此难以处理,应用受到了限制。
作为树脂膜的滑动性的改良方法,提出了在表面形成凹凸的方法、在表面涂布抗静电层等薄膜的方法、粘贴保护膜并在该膜形成凹凸的方法等。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涂布有包覆层表面的氮原子量为0.5~10mol%的抗静电剂的膜。其是通过降低表面的带电性,从而兼顾平滑性和滑动性的膜。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通过涂布含有具有亲水性的导电性化合物的抗静电层,从而赋予耐药性的效果的技术。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通过以喷墨方式在膜表面形成微细凸结构,从而提高滑动性。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通过在表面粘贴具有一定的Ra(算术平均粗糙度)、Sm(凹凸的平均间隔)的保护膜从而进行改良。
然而,在涂布如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抗静电层的情况下,由于涂布前的膜的滑动性差,因此涂布加工的收率差,需要进行改善。
在通过如专利文献3所示的喷墨方式在膜表面形成凹凸的情况下,存在由微粒分散液的液滴产生的微妙的着地位置的偏差导致污染的可能性,需要进行改善。如专利文献4所示的、以保护目的贴合其它膜的技术是常规方法,但膜厚变大,而且产生作为废弃物而剥离的保护目的的膜,在环境方面存在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改善。
另外,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一种含有消光剂微粒的环状烯烃类树脂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96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3772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18209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6171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098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反复对专利文献5所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后,本发明人发现在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中含有消光剂微粒的情况下,滑动性改良的效果不充分。通过在膜制造时增加消光微粒含量,提高膜的制造工序中的伸长率,从而可以提高凹凸性,但与此相伴,膜的雾度增大,存在不适合作为光学膜的情况。
因此,实际上,难以不增加包含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膜的雾度而改善滑动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雾度而具有良好的滑动性的光学膜。
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一种光学膜,其含有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和有机微粒,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0.10μm以上且0.70μm以下,
将按照JIS B0601(2001)测定的上述光学膜的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设为Rz(nm)、凹凸的平均间隔设为Sm(μm)、均方根斜率设为RΔq时,满足下述式(1)~(3),
式(1):5μm≤Sm≤10μm
式(2):50nm≤Rz≤150nm
式(3):0.5≤RΔq≤2.0。
[2]根据[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上述有机微粒包含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酯类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苯乙烯类的结构单元的聚合物。
[3]根据[1]或[2]所述的光学膜,其中,上述有机微粒的含量相对于上述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为0.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按照JIS K-7136测定的内部雾度为0.02%以下。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按照JIS K 7125(ISO8295)测定的摩擦系数为0.5以上且0.8以下。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膜厚为15~50μm。
[7]一种偏振片,其包含起偏镜和配置于上述起偏镜的至少一侧的面的[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
[8]一种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述工序:得到包含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平均粒径为0.10μm以上且0.70μm以下的有机微粒、以及溶剂的浆料的工序;使得到的浆料流延至金属支撑体上,进行干燥以及剥离,得到膜状物的工序;以及在上述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上的温度下、以25~60%的伸长率对得到的膜状物进行拉伸的工序。
[9]根据[8]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有机微粒包含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酯类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苯乙烯类的结构单元的聚合物。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不增大雾度而具有良好的滑动性的光学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偏振片的构成例的剖面图。
图2A是示出实施例的光学膜的表面形状的模拟照片,图2B是示出比较例的光学膜的表面形状的模拟照片。
图3A~D是示出内部雾度的测定顺序的图。
符号说明
101 偏振片
10 起偏镜
20、30 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由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是极性低的树脂,因此,与极性高的树脂、例如纤维素酯树脂相比,与微粒的相互作用弱。因此,为了在膜的表面形成凹凸。不易使微粒凝聚而作为二次粒子(凝聚体)成长。因此,为了使微粒成长为有效的粒径,需要增加微粒的添加量,产生了内部雾度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使光学膜中含有平均粒径被调整至给定范围的有机微粒,并且将膜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设为Rz(nm)、将凹凸的平均间隔设为Sm(μm)、将均方根斜率(最大平均倾斜角)设为RΔq时,调整为满足下述式(1)~(3),从而可以得到不增大内部雾度而具有良好的滑动性的光学膜,
式(1):5μm≤Sm≤10μm
式(2):50nm≤Rz≤150nm
式(3):0.5≤RΔq≤2.0。
对于本发明的效果的显现机理和作用机理,尚未明确,但如下所示地进行推测。
即,通过使用有机微粒作为微粒,从而与使用无机微粒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折射率差,因此,可以抑制内部雾度的增大。另外,通过增大膜表面的凹凸的凸部与平均粗糙度的中心线所成的角(均方根斜率;RΔq)(通过满足式(1)),从而容易减小凹凸的凸部间的距离(凹凸的平均间隔;Sm)(满足式(2))、并且提高凸部的高度(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并且满足式(3))。由此,不会增加微粒的含量、或过度增大微粒的平均粒径,而能够以高密度形成适应度高的凸部,因此,不增大内部雾度、而能够得到良好的滑动性。
为了形成如式(1)~(3)所示的凹凸形状,优选例如1)选择与氢化降冰片烯树脂极性相适应的有机微粒、2)以使有机微粒从膜表面突出的方式调整拉伸条件、且3)选择平均粒径小的有机微粒。
通过使用与氢化降冰片烯树脂极性相适应的、即极性低的有机微粒,获得表面自由能稳定的状态,因此,有机微粒容易在膜表面附近存在(Rz、RΔq容易增大)。另外,通过使有机微粒的极性与氢化降冰片烯树脂极性相适应,可以在减弱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的同时,相对增大与树脂的相互作用,因此,微粒间的凝聚不易发生(不会增大Sm),内部雾度不易增大。
此外,作为伴随加工的因素,在制造膜时,通常为了收缩抑制、相位差调整、及滑动性显现,通过拉伸工序对膜进行拉伸。此时,推测如果以含有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和有机微粒的体系进行实施,则有机微粒因热而成为具有一些增塑性的状态,拉伸时有机微粒的一部分容易在膜的表面附近存在(容易从表面突出)(Rz、RΔq容易增大)。
此外,也可以通过减小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容易减小Sm),使内部雾度不易增大。
由此,可以形成如式(1)~(3)所示的凹凸形状,因此,不增加有机微粒的含量、而可以得到具有良好的滑动性的光学膜。本发明基于这些见解而成。
1.光学膜
本发明的光学膜含有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和有机微粒。
<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
本发明的光学膜含有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是指,使用易位聚合催化剂,使降冰片烯衍生物(降冰片烯类单体)单独开环聚合、或使该降冰片烯衍生物和能与其共聚的共聚性单体开环聚合后,进行加氢而得到的聚合物。
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优选为含有来自具有下述通式(I)表示的结构的单体的结构单元的树脂。
[化学式1]
通式(1)
通式(I)的A、B、X及Y分别表示选自氢原子、卤素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烃基、或烷氧基、羟基、酯基(包括烷氧基羰基、烯丙氧基羰基)、氰基、酰胺基、酰亚胺基、氨基及甲硅烷基中的极性基团。m表示0或1。
通式(I)表示的能与降冰片烯类单体共聚的共聚性单体没有特殊限定,可列举例如,不具有降冰片烯骨架的环状烯烃类单体等不饱和环状化合物。
作为不具有降冰片烯骨架的环状烯烃类单体,可列举例如环辛二烯、环辛烯、环己烯、环十二碳烯、环十二碳三烯等。
在降冰片烯类单体或共聚性单体中,通过在单体结构中具有极性基团,从而不仅容易得到使用水糊制作偏振片时所需的适度的透湿度,而且容易利用溶液制膜法进行制膜,由此优选。
通式(I)表示的降冰片烯类单体的实例中,包括以下单体。
[化学式2]
作为使通式(I)表示的降冰片烯类单体聚合、或使通式(I)表示的降冰片烯类单体和能与其共聚的共聚性单体共聚的方法,可采用例如开环易位聚合、加成聚合等现有公知的方法。
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在分子内具有不饱和键时,优选通过氢化使其饱和,氢化率优选为95%以上,更优选为99%以上。氢化率为95%以上时,得到的光学膜的耐光性、耐热劣化性更优异。
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通过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1万~100万。数均分子量为1万以上时,容易进一步提高得到的光学膜的机械强度,为100万以下时,不易损害制膜性。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通过聚苯乙烯换算的数均分子量更优选为1.5万~70万。
作为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中市售的树脂,可列举例如: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ZEONOR”系列、“ZEONEX”系列、日立化成株式会社制“Optrets”系列、JSR株式会社制“ARTON”系列等。这些中,由于在分子骨架中具有极性基团,因此特别优选在使用水糊制作偏振片时具有需要的、适度的透湿性的“ARTON”系列。
<有机微粒>
本发明的光学膜含有有机微粒。有机微粒与无机微粒相比,容易将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折射率差调整为一定以下。
有机微粒可以是树脂微粒。在构成有机微粒的树脂的实例中,可列举聚苯乙烯等聚苯乙烯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树脂;有机硅树脂;聚偏氟乙烯树脂;聚氟乙烯树脂;环氧树脂;使选自烯烃类、苯乙烯类、(甲基)丙烯酸酯类、苯并胍胺、甲醛、三聚氰胺等中的2种以上单体共聚而得到的共聚物等。这些树脂可以通过多官能单体类(具有2个以上共聚性双键的化合物)交联。
构成共聚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的实例中,包括(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等。需要说明的是,(甲基)丙烯酸酯类是指丙烯酸酯类或甲基丙烯酸酯类。烯烃类的实例中,包括二环戊二烯、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氯乙烯、偏氯乙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丁二烯、2,3-二甲基丁二烯等。苯乙烯类的实例中,苯乙烯、甲基苯乙烯、二甲基苯乙烯、三甲基苯乙烯、乙基苯乙烯、异丙基苯乙烯、氯甲基苯乙烯、甲氧基苯乙烯、乙酰氧基苯乙烯、氯苯乙烯、二氯苯乙烯、溴苯乙烯、三氟甲基苯乙烯、乙烯基苯甲酸甲基酯等。多官能单体类的实例中,包括(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二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三乙二醇酯、三(甲基)丙烯酸三羟甲基丙烷酯、二(甲基)丙烯酸二丙二醇酯、聚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乙烯基苯等。
其中,从容易减小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折射率差的方面出发,优选选自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酯类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苯乙烯类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有机硅树脂、聚偏氟乙烯树脂及聚氟乙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酯类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苯乙烯类的结构单元的共聚物(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等)。这些聚合物优选进一步含有来自多官能单体类的结构单元。
有机微粒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折射率差优选为0.01以下,更优选为0.005以下。折射率差为0.01以下时,容易高度抑制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与有机微粒的界面处的反射率的增大,容易高度抑制后向散射的上升、总光线透射率的降低。由此,光学膜的内部雾度不易进一步增大,容易进一步抑制适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的对比度的降低。
在前述树脂中,构成有机微粒的树脂优选折射率差满足上述范围的树脂。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折射率通常为1.51左右,因此,优选从有机微粒的折射率例如为1.45~1.60左右、优选为1.50~1.52左右的树脂中,与光学膜的设计相适应地进行选择。
将构成有机微粒的树脂的折射率的实例与氧化硅、氧化铝对比表示。
三聚氰胺树脂(折射率1.6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折射率1.49)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折射率1.50~1.59)
聚碳酸酯(折射率1.55)
聚乙烯(折射率1.53)
聚苯乙烯(折射率1.60)
聚氯乙烯(折射率1.46)
氧化硅(折射率1.43)
氧化铝(折射率1.76)
有机微粒在固化收缩中,优选适当调整微粒所具有的对固化收缩的阻力。调整对收缩的阻力时,事先准备多个改变三维交联程度而制作的含有硬度不同的有机微粒的光学膜,对在光学膜的表面存在的凹凸进行评价,从而预先选定适于形成合适的凹凸面的交联程度。
有机微粒优选在光学膜中不形成凝聚体。这基于以下的理由。即,有机微粒的凝聚体在光学膜中,有机微粒具有三维连接的结构,作为有机微粒三维连接的结构,可列举例如笼状、螺旋状。有机微粒具有三维连接的结构的凝聚体在光学膜中以高硬度的基体的形式存在,因该光学膜的后加工等而产生的表面凹凸变得不均匀。作为结果,陡峭的斜面和平缓的斜面同时在该膜表面上存在,不能赋予滑动性。
优选有机微粒的单个粒子的形状为球状。有机微粒的单个粒子为球状时,可以进一步提高具有光学膜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对比度。“球状”中包括例如圆球状、椭圆球状等,但不包括所谓的不规则状。
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0μm以上且0.70μm以下。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0.1μm以上时,容易形成如后所述的凹凸形状(特别容易将Rz设为一定以上),平均粒径为0.7μm以下时,容易抑制由有机微粒导致的光的扩散,抑制内部雾度的增大,容易得到在显示装置中合适的对比度。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更优选为0.1μm以上且0.3μm以下。
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
1)用环氧树脂包埋光学膜后,通过超薄切片机制作了约100nm厚的超薄切片,通过日本电子制透射型电子显微镜2000FX(加速电压:200kV)拍摄了2500~10000倍的TEM图像。
2)通过柯尼卡美能达制平头扫描仪Sitios 9231对得到的图像进行电子数据化,使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进行了光学膜中所含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的测定。
具体而言,对100个有机微粒计算了由具有与粒子投影面积相等的面积的圆的直径表示的等效圆直径,将其平均值作为“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
需要说明的是,要以扫描仪读取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强调有机微粒的图像的对比度,以使图像分析软件能识别有机微粒的方式进行过滤处理。此外,通过变更该过滤条件而进行对比度的优化。
过滤处理使用中值3×3、接下来使用平坦化20像素、接下来使用高通3×3、接下来使用中值3×3。接下来,从优化上述对比度后的图像中提取100个有机微粒,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各个粒子的形状,测定平均粒径。
有机微粒的含量没有特殊限定,相对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有机微粒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上时,容易可靠地形成如后所述的凹凸形状,为2.0质量%以下时,也不会产生凝聚体,容易抑制该光学膜的内部雾度的增大、因在表面存在陡峭的斜面和平缓的斜面导致的凹凸偏差的产生。有机微粒的含量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0.5质量%以下。
<其它成分>
本发明的光学膜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可以进一步含有各种添加剂。添加剂的实例中,包括紫外线吸收剂、增塑剂、劣化抑制剂、相位差提高剂、波长分散改良剂等。以下,示出能够在本发明的光学膜中使用的代表性添加剂。
(紫外线吸收剂)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可列举例如:氧基二苯甲酮类化合物、苯并三唑类化合物、水杨酸酯类化合物、二苯甲酮类化合物、丙烯酸氰基酯类化合物、镍络合盐类化合物等,但优选着色少的苯并三唑类化合物。另外,也优选使用日本特开平10-18262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337574号公报中记载的紫外线吸收剂、日本特开平6-148430号公报中记载的高分子紫外线吸收剂。作为紫外线吸收剂,从起偏镜、有机EL元件的抗裂化的观点出发,波长370nm以下的紫外线的吸收能优异,且从有机EL元件的显示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具备波长400nm以上的可见光的吸收少的特性。
作为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可列举例如: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羟基-3′-(3″,4″,5″,6″-四氢邻苯二甲酰亚胺甲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亚甲基双[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酚]、2-(2′-羟基-3′-叔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H-苯并三唑-2-基)-6-(直链及侧链十二烷基)-4-甲基酚、辛基-3-[3-叔丁基-4-羟基-5-(氯-2H-苯并三唑-2-基)苯基]丙酸酯与2-乙基己基-3-[3-叔丁基-4-羟基-5-(5-氯-2H-苯并三唑-2-基)苯基]丙酸酯的混合物等,但不限定于此。另外,作为市售品,可以优选使用“TINUVIN109”、“TINUVIN171”、“TINUVIN326”、“TINUVIN328”(以上、BASF日本株式会社制)。
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相对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增塑剂)
一般而言,光学膜的柔性欠缺,对膜施加弯曲应力、剪切应力时,膜容易发生破裂等。另外,作为光学膜进行加工时,裂纹容易进入切断部,容易产生切屑。产生的切屑污染光学膜,成为光学缺陷的原因。为了改良这些问题,可以在光学膜中含有增塑剂。
增塑剂的例子中,可列举例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偏苯三酸酯类化合物、脂肪族二元酸酯类化合物、糖酯类化合物、正磷酸酯类化合物、乙酸酯类化合物、聚酯-环氧化酯类化合物、蓖麻油酸酯类化合物、聚烯烃类化合物、聚乙二醇类化合物等。另外,优选从在常温以及常压下为液态、且沸点为200℃以上的化合物中选择。具体的例子中,可列举脂肪族二元酸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聚烯烃类化合物。其中,从可以缓和氢化降冰片烯树脂的取向、降低相位差值的观点出发,更优选脂肪族二元酸酯类、糖酯类化合物。
增塑剂的含量相对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40.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30.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0质量%以上且20.0质量%以下。增塑剂的添加量为0.5质量%以上时,增塑效果充分、加工适应性提高。另外,为40质量%以下时,能够抑制增塑剂在经过长时间的情况下的分离溶出,能够可靠地抑制光学不均、对其它部件的污染等。
(抗劣化剂)
抗劣化剂的例子中,包括抗氧化剂、过氧化物分解剂、自由基阻聚剂、金属钝化剂、酸捕获剂、胺类等。
对于抗劣化剂而言,在例如日本特开平3-19920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19707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19478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271471号公报、日本特开平6-107854号公报等中有记载。作为特别优选的抗劣化剂的实例,可列举丁基化羟基甲苯(简称:BHT)、三苄基胺(简称:TBA)。
光学膜可以由1层(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构成,但从显示不均少、能够实现薄型化的方面等出发,优选为单层。
<物性>
一般而言,膜表面的凹凸由算术平均粗糙度(Ra)或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表示,但仅增大Ra、Rz时,膜的滑动性的改善不充分。特别是对于向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这样的弹性模量低的树脂而言,即使膜的挠曲大、Ra、Rz大,如果凹凸的平均间隔(Sm)大,则容易发生膜彼此间的粘附,滑动性容易变得不充分。为了减小Sm,减小微粒的平均粒径即可,但Ra、Rz也容易变小。这样一来,难以在增大Ra、Rz的同时减小Sm。
在本发明中,发现了通过将至少膜表面的凹凸的均方根斜率(RΔq)设为一定以上,并根据需要调整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等、含量等,从而可以在增大Rz的同时减小Sm,可以改善膜的滑动性,由此可以抑制膜的粘附。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光学膜满足下述式(1)~(3)的关系,
式(1):5μm≤Sm≤10μm
式(2):50nm≤Rz≤150nm
式(3):0.5≤RΔq≤2.0。
同时满足式(1)~(3)的光学膜可以通过任意方法得到,可以通过例如有机微粒的极性、平均粒径等的调整、拉伸条件的调整、根据需要进一步通过有机微粒的含量等的调整而得到。即,为了在膜表面产生合适的凹凸,需要使有机微粒在膜的表面附近存在,特别优选1)通过选择与氢化降冰片烯树脂极性相适应的有机微粒,使表面自由能稳定,2)以使有机微粒从膜表面突出的方式调整拉伸条件,且3)选择平均粒径小、为不凝聚的程度的有机微粒。RΔq、Rz主要容易通过1)和2)设为一定以上,Sm主要可以通过1)和3)设为一定以下。由此,不需要增大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也不会使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折射率的差变得过大。由此,制成光学膜时,可以抑制内部雾度的增大、光线透射率的降低。
特别是由有机微粒形成的膜表面的凹凸依赖于有机微粒的极性、即氢化降冰片烯树脂与有机微粒的极性之差,该差越小,越在膜表面附近集中存在,或者容易从膜表面向外突出。为了在减小Sm的同时增大Rz,至少增大从光学膜的表面突出的有机微粒的切线与界面所成的角(均方根斜率;RΔq)、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有机微粒的含量等即可。
(凹凸的平均间隔(Sm))
凹凸的平均间隔(Sm)是相邻的凸部或凹部间的平均中心间距离,即,将凸部或凹部的顶点作为该凸部或凹部的中心,对相邻的凸部的中心间距离或凹部的中心间距离进行平均而得的距离。凹凸的平均间隔(Sm)在JIS B0601(2001)中也定义为轮廓要素曲线的平均长度。
如式(1)所示,凹凸的平均间隔(Sm)优选为5μm以上。凹凸的平均间隔(Sm)为5μm以上时,不仅容易抑制因凸部以高密度形成导致的内部雾度的增大,而且表背面的界面自由能的差不会变得过大,因此,光学膜的卷曲不易发生,可抑制由此导致的与起偏镜的密合性的降低。凹凸的平均间隔(Sm)为10μm以下时,光学膜的表面的凹凸的数量适当地多,因此,容易得到滑动性,可以抑制膜的粘附。
如后所述,凹凸的平均间隔(Sm)可以通过触针式表面粗糙度测定机等测定。例如,可以通过将由金刚石构成的前端部制成顶角55度的圆锥形的直径1mm的测定针将微细凹凸结构面上以一定方向扫描,测定该情况下的测定针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变化,得到对其进行记录而得到的粗糙度曲线,可以根据其结果,测定凸部的中心间距离或凹部间的中心间距离,求出平均值。或者如前所述,可以通过光学干涉式表面粗糙度测定机进行测定。
凹凸的平均间隔(Sm)主要通过有机微粒的极性、平均粒径、拉伸条件(伸长率)调整。为了减小凹凸的平均间隔(Sm),优选降低有机微粒的极性,使凝聚体不易形成,减小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降低伸长率(以不扩大有机微粒彼此间的间隔的方式)。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在JIS B 0601(2001)中,在基准长度下的轮廓曲线中,以从成为基准的平均线起最高的峰的高度(Zp)与从成为基准的平均线起最深的谷的深度(Zv)之和表示,定义为最大高度(Rz)。成为基准的平均线是指,基于JIS B 0601(2001),对粗糙度曲线引平均线时,以在测定长度内可以在线的上下形成的峰的面积的总和上下相等的方式引的线。
如式(2)所示,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优选为50nm以上。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为50nm以上时,凸部分的高度充分,因此,容易提高光学膜的滑动性。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为150nm以下时,可以抑制因膜表面的凸部的高度变得过高而导致的内部雾度的增大、与起偏镜的密合性的降低。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更优选为70nm以上且150nm以下。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主要通过有机微粒的极性、拉伸条件(伸长率)来调整。为了增大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优选通过减小有机微粒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极性差,从而使有机微粒在膜表面集中,增大伸长率(使有机微粒容易从膜表面露出)。
(均方根斜率(RΔq))
均方根斜率(RΔq)表示基准长度下的局部斜率dZ/dX的均方根。
如式(3)所示,均方根斜率(RΔq)优选为0.5以上。均方根斜率(RΔq)为0.5以上时,容易减小Sm、且增大Rz,因此,不易发生因膜的挠曲导致的粘附,容易得到良好的滑动性。另外,均方根斜率(RΔq)为2.0以下时,可抑制因膜表面的凸部的高度变得过大而导致的内部雾度的增大、与起偏镜的密合性的降低。更优选均方根斜率(RΔq)为0.65以上且1.3以下。
均方根斜率(RΔq)主要可以通过有机微粒的极性、拉伸条件(伸长率)来调整。为了增大均方根斜率(RΔq),优选通过减小有机微粒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极性差,从而使有机微粒容易在膜表面集中存在,增大伸长率(使有机微粒从膜表面露出)。
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凹凸的平均间隔(Sm)及均方根斜率(RΔq)的测定利用按照JIS B 0601:2001测定。测定在25℃、65%RH环境下、测定试样彼此不重合的条件下进行24小时的湿度调节后,在23℃55%RH的条件下进行。测定试样彼此不重合的条件是指,例如在提高试样的边缘部分的状态下卷绕的方法、在试样与试样之间夹持纸而重叠的方法、用厚纸等制作框并固定其四个角的方法中的任一种。作为测定装置,可列举例如、WYKO公司制RSTPLUS非接触三维微小表面形状测定系统(光学干涉式表面粗糙度测定机的代表例)等。具体的测定条件可以与后述的实施例相同。
(内部雾度)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内部雾度优选为0.10%以下,更优选为0.0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2%以下,特别优选为0.01%以下。内部雾度值越小,透明性越好,因而优选。
内部雾度是指,因膜的内部的散射因子产生的雾度。内部雾度通过下述方法测定:将膜折射率±0.05的折射率的溶剂滴加于膜界面,制成尽可能可以忽略膜表面的雾度的状态,通过雾度计测定。作为内部雾度测定装置,使用雾度计(浊度计)(型号:NDH 2000、日本电色(株)制),作为光源,使用5V9W卤素灯,在光接收部中使用硅光电池(带相对可见度过滤器)。另外,测定按照JIS K-7136进行。内部雾度的测定在将光学膜在23℃55%RH的环境下进行5小时以上的湿度调节后进行。具体的测定顺序及测定条件可以与后述的实施例同样。
(摩擦系数)
按照JIS K 7125(ISO8295)测定的本发明的光学膜的摩擦系数优选为0.5以上且0.8以下。摩擦系数为上述范围内的光学膜可具有良好的滑动性。
光学膜的内部雾度以及摩擦系数通过膜表面的凹凸形状(尤其是Sm和Rz)、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含量等调整。
(相位差值)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由下述式(I)定义的面内方向的相位差值Ro(nm)优选满足30≤|Ro|≤70nm。由下述式(II)定义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nm)优选满足70≤|Rt|≤150nm,
式(I)Ro=(nx-ny)×d
式(II)Rt={(nx+ny)/2-nz}×d
(nx是光学膜在膜面内的慢轴方向的折射率,
ny是光学膜在膜面内的快轴方向的折射率,
nz是光学膜在膜厚方向的折射率,
d是光学膜的膜厚(nm))。
光学膜的面内方向的相位差值(Ro)与厚度方向的相位差值(Rt)能够通过下述方法计算出:使用自动双折射率计Aksoscan(Axo Scan Mueller Matrix Polarimeter:Axometrics株式会社制),在23℃·55%RH的环境下、590nm的波长下,进行三维折射率测定,得到折射率nx、ny、nz。将得到的折射率nx、ny、nz、以及膜厚d代入上述式(I)及(II),算出Ro及Rt。
(透湿度)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透湿度优选为100g/m2·24h以上且400g/m2·24h以下。透湿度为上述范围内时,容易稳定地进行偏振片的制造。光学膜的透湿度可以在温度40℃、相对湿度90%的环境下按照JIS Z 0208进行测定。
(膜厚)
本发明的光学膜的膜厚优选为15μm以上且5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上且40μm以下。这样一来,光学膜能够薄膜化。此处,光学膜的膜厚是指膜的平均膜厚。
2.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光学膜通过溶液流延法或熔融流延制造,但从容易制造薄膜的光学膜、而且面质量良好的观点出发,更优选通过溶液流延法制造。
即,本发明的光学膜可以经过下述工序制造:1)得到至少含有前述的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有机微粒和溶剂的浆料的工序;2)使得到的浆料流延至无接头金属支撑体上、进行干燥及剥离而得到膜状物的工序;3)对得到的膜状物进行拉伸的工序;以及根据需要经过4)在拉伸后使得到的光学膜干燥的工序。
关于1)的工序
对制备浆料的工序进行叙述。浆料中的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溶解浓度浓的情况能降低流延至金属支撑体后的干燥负荷而优选,但浓度过浓时,过滤时的负荷增加,过滤精度变差。作为兼顾这些的浓度,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35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25质量%以下。
在浆料中使用的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但混合使用良溶剂和不良溶剂从生产效率方面考虑是优选的,良溶剂多的情况从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溶解性方面考虑是优选的。
良溶剂与不良溶剂的混合比率的优选范围为:良溶剂为70质量%以上且98质量%以下,不良溶剂为2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良溶剂、不良溶剂是指,将单独能够溶解使用的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溶剂定义为良溶剂,将单独仅能溶胀或不能溶解使用的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溶剂定义为不良溶剂。
良溶剂没有特殊限定,但可列举二氯甲烷等有机卤素化合物、二氧戊环类、丙酮、乙酸甲酯、乙酰乙酸甲酯等。特别优选列举二氯甲烷或乙酸甲酯。
不良溶剂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使用例如:甲醇、乙醇、正丁醇、环己烷、环己酮等。另外,浆料中优选含有0.01~2质量%的水。
作为制备浆料时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溶解方法,可以使用一般方法。组合加热和加压时,能够加热至常压下的沸点以上。在边以溶剂在常压下的沸点以上、且加压下溶剂不沸腾的范围的温度进行加热边搅拌溶解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胶凝、被称作团块的块状未溶解物的产生,因此优选。另外,将氢化降冰片烯树脂与不良溶剂混合并使其湿润或溶胀后,进一步添加良溶剂并溶解的方法也优选使用。
接下来,使用滤纸等适当的过滤材料对浆料进行过滤。
作为过滤材料,为了除去不溶物等而优选绝对过滤精度小的过滤材料,但绝对过滤精度过小时,存在容易发生过滤材料的堵塞的问题。因此,优选绝对过滤精度为0.008mm以下的过滤材料,更优选0.001mm以上且0.008mm以下的过滤材料,进一步优选0.003mm以上且0.006mm以下的过滤材料。
过滤材料的材质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通常的过滤材料,但聚丙烯、Teflon(注册商标)等塑料制的过滤材料、不锈钢等金属制的过滤材料因不会发生纤维的脱落等而优选。
优选通过过滤将原料的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中含有的杂质、特别是亮点异物除去、减少。亮点异物是指,将两片偏振片以正交偏振状态配置,在其间配置辊状氢化降冰片烯,从一侧的偏振片侧照射光,从另一侧偏振片侧观察时,能看到来自相反侧的光泄露的点(异物),直径为0.01mm以上的亮点数优选为200个/cm2以下。更优选为100个/c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个/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个/cm2以上且10个/cm2以下。另外,优选0.01mm以下的亮点少的情况。
浆料的过滤可以通过通常的方法进行,但边以溶剂在常压下的沸点以上、且加压下溶剂不沸腾的范围的温度加热边过滤的方法由于过滤前后的滤压的差(成为压差)的升高小而优选。
优选的温度为45℃以上且12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上且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以上且55℃以下。优选滤压小的情况。优选滤压为1.6MPa以下,更优选为1.2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MPa以下。
关于2)的工序
接下来,对浆料的流延进行说明。
流延(浇铸)工序中的金属支撑体优选表面经镜面加工的金属支撑体,作为金属支撑体,优选用不锈钢带或铸件对表面进行了镀敷加工而得到的转筒。可以将浇铸的宽度设为1m以上且4m以下。
流延工序的金属支撑体的表面温度为-50℃以上且低于溶剂的沸点温度,温度高的情况下,膜状物的干燥速度加快,因而优选,但过高时,存在膜状物发泡、平面性劣化的情况。优选的支撑体温度为0℃以上且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以上且30℃以下。或者通过冷却而使膜状物凝胶化、并以大量含有残留溶剂的状态从转筒剥离也是优选的方法。
控制金属支撑体的温度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存在吹送暖风或冷风的方法、使温水与金属支撑体的内侧接触的方法。
使用温水的情况由于热的传递高效地进行、金属支撑体的温度成为一定为止的时间短而优选。使用暖风的情况下,有时会使用温度高于目标温度的风。
为了得到具有良好的平面性的光学膜,将膜状物从金属支撑体剥离时的残留溶剂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残留溶剂量由下式定义。
残留溶剂量(质量%)={(M-N)/N}×100
M是膜状物的质量,N是将M在115℃下加热1小时后的质量。
关于3)的工序
边对得到的膜状物进行干燥边拉伸。
特别是为了得到具有前述的表面形状的光学膜,优选在刚刚从金属支撑体剥离后的膜状物的残留溶剂量多的时刻进行拉伸。拉伸优选向至少一个方向进行,优选在至少膜状物的宽度方向(TD方向)或与其正交的输送方向(MD方向)中的任一方向拉伸。
伸长率、拉伸温度优选以使膜的表面形状满足式(1)~(3)的方式进行调整。
伸长率为一定以上时,有机微粒容易在膜的表面附近挤出,因此,容易促进凸部的形成(RΔq、Rz容易变大),伸长率为一定以下时,凸部的形成容易缓和(RΔq、Rz不容易变大),有机微粒彼此间的间隔也不会变得过大,因此,也容易将Sm设为一定以下。
具体而言,伸长率可以以得到的光学膜的相位差、表面形状达到期望的范围的方式设定。伸长率(优选为TD方向的伸长率)分别优选为例如25~60%、更优选为30~55%。伸长率定义为[(由拉伸导致的膜的变形量)/(拉伸前的膜的拉伸方向大小)]×100(%)。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的面内慢轴方向(在面内折射率达到最大的方向)通常与拉伸方向一致、与光学膜的面内慢轴的方向(面内的折射率达到最大的方向)一致。
另外,拉伸温度优选为膜状物中所含的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这是由于以玻璃化转变温度为界,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弹性模量会发生变化。例如,在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情况下,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弹性模量高、膜状物硬,由膜状物表面的有机微粒导致的凸部的形成容易缓和(RΔq、Rz不会变得过大)。在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情况下,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弹性模量低,因此,膜状物柔软,容易促进由膜状物表面的有机微粒导致的凸部的形成(RΔq、Rz容易变大)。
在将膜状物中所含的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设为Tg时,拉伸温度也取决于残留溶剂量,但优选为例如(Tg-30)℃以上且(Tg+35)℃以下。拉伸温度为(Tg-30)℃以上时,拉伸时的膜状物变得柔软,因此,由有机微粒导致的凸部的形成变得容易。另外,可以降低断裂的风险。拉伸温度为(Tg+35)℃以下时,拉伸时的膜状物不会变得过度柔软,因此,可以抑制凸部过大地形成。拉伸温度更优选为(Tg-25)℃以上且(Tg+5)℃以下。在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Tg为170℃的情况下,拉伸温度优选为140~205℃、更优选为145~175℃。
拉伸开始时的膜状物中的残留溶剂量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拉伸开始时的残留溶剂量为2质量%以上时,因为由残留溶剂带来的增塑化效果,拉伸时的膜状物的实际的Tg变低,因此,光学膜的Ro、Rt不易增大。拉伸开始时的残留溶剂量为50质量%以下时,可以高度抑制膜状物中的溶剂的气化导致的气泡的产生。
膜状物的MD方向的拉伸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例如对多个辊赋予圆周速度差,其间利用辊圆周速度差的方法(辊法)。膜状物的TD方向的拉伸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进行:例如用夹具、销固定膜状物的两端,使夹具、销的间隔向行进方向扩大的方法(拉幅法)。
关于4)的工序
拉伸后进一步对得到的膜状物进行干燥。
膜状物的干燥优选进行至拉伸后的残留溶剂量达到优选为1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1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质量%以下为止。
膜状物的干燥通常可以边以辊干燥方式(使拉伸后的膜状物交替通过上下配置的多个辊并干燥的方式)、拉幅方式输送膜状物边进行。
3.偏振片
偏振片具有起偏镜和配置于该起偏镜的两面的2片保护膜,2片保护膜的至少一片为本发明的光学膜。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偏振片的构成例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偏振片101具有起偏镜10和配置于该起偏镜10的两面的保护膜20以及30。保护膜20及30的至少一者为本发明的光学膜。起偏镜10和保护膜20及30通过任意粘接层(未图示)贴合。
<起偏镜>
作为起偏镜,可以使用任意适当的起偏镜。可举例例如使碘、二色性染料这样的二色性物质吸附于聚乙烯醇类膜、部分缩甲醛化聚乙烯醇类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类部分皂化膜等亲水性高分子膜,并进行单向拉伸而得到的膜、聚乙烯醇的脱水处理物、聚氯乙烯的脱盐酸处理物等多烯类取向膜等,这些当中,使碘等二色性物质吸附于聚乙烯醇类膜并进行单向拉伸而成的起偏镜的偏振二色性比高,而特别优选。
使碘吸附于聚乙烯醇类膜并进行单向拉伸而成的起偏镜例如可以通过将聚乙烯醇浸渍于碘的水溶液中来染色、并拉伸至原长的3~7倍而制作。根据需要,也可以包含硼酸、硫酸锌、氯化锌等,也可以浸渍于碘化钾等的水溶液中。进一步,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染色前将聚乙烯醇类膜浸渍于水中并进行水洗。
通过对聚乙烯醇类膜进行水洗,除了可以洗去聚乙烯醇类膜表面的污垢、抗粘附剂以外,还具有使聚乙烯醇类膜溶胀从而防止染色不均等不均的效果。拉伸可以在利用碘进行染色之后进行,也可以边染色边拉伸,另外还可以在进行拉伸之后利用碘进行染色。在硼酸、碘化钾等的水溶液或水浴中也可以进行拉伸。
起偏镜优选满足0.030≤Rpva≤0.040。对于Rpva而言,在波长1000nm下,将在起偏镜的面内折射率成为最大的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x、并将与该折射率成为最大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y时,由Rpva=nx-ny表示。Rpva进一步优选为0.030≤Rpva≤0.039,特别优选为0.030≤Rpva≤0.035。推定通过增加不对起偏镜中的取向发挥作用的(代表性地,取向性低的)结晶量,从而满足这样的特性。如果是Rpva为这样的范围的起偏镜,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可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及光学耐久性。其结果,该起偏镜即使是在用于仅在起偏镜的单侧设置有光学膜的偏振片的情况下,也不易引起尺寸变化及光学特性的劣化,能够实现能在实际使用上允许的尺寸稳定性及光学耐久性。
起偏镜的二色比DR优选为1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60~220,特别优选为170~210,最优选为175~185。如果二色性比DR为这样的范围,则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偏振片,能够得到正面对比度高的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这样的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适于例如电视用途。需要说明的是,二色性比DR可以通过下式求出。
二色比DR=log(0.919/k2)/log(0.919/k1)
此处,k1为起偏镜的透射轴方向的透射率,k2为起偏镜的吸收轴方向的透射率,常数0.919为界面反射率。
起偏镜的透射率(单体透射率)Ts优选为4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2.0%以上且44.0%以下,特别优选为42.5%以上且43.0%以下。如果透射率Ts为这样的范围,则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偏振片,能够得到亮度高的液晶面板或液晶显示装置。这样的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适于例如电视用途。需要说明的是,偏振片的透射率可以通过下式求出。
透射率={(k1+k2)/2}×100[%]
此处,k1为起偏镜的透射轴方向的透射率,k2为起偏镜的吸收轴方向的透射率。
如上所述,起偏镜可使用将含有碘或二色性染料等二色性物质的聚乙烯醇(PVA)类树脂作为主成分的起偏镜。起偏镜的碘含量优选为1.8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通过使碘含量为上述范围,能够得到优选范围的透射率的偏振片,能够得到正面方向的对比度比高的液晶显示装置。
起偏镜的硼酸含量以硼换算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2.8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2.6质量%以下。由此,能够得到不增加硼酸量而在加湿环境下具有优异的尺寸稳定性及光学耐久性的起偏镜。
优选起偏镜可进一步含有钾。钾含量优选为0.2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质量%以上且0.9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0.4质量%以上且0.8质量%以下。通过使钾含量为上述范围,能得到具有优选范围的透射率、且偏振度高的偏振片。
起偏镜的透射轴方向的线膨胀系数没有特殊限定,可成为任意适当的值。例如,在使用以含有二色性物质的聚乙烯醇(PVA)类树脂为主成分的起偏镜的情况下,起偏镜的透射轴方向的线膨胀系数可成为4.0×10-5~5.0×10-5/℃。
起偏镜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通常为1~80μm左右。
<保护膜>
2片保护膜中的至少一者为本发明的光学膜。2片保护膜的一者为本发明的光学膜的情况下,另一者可以为其它光学膜。
其它光学膜的实例中,包括市售的纤维素酯膜(例如、KONICA MINOLTA TACKC8UX、KC5UX、KC4UX、KC8UCR3、KC4SR、KC4BR、KC4CR、KC4DR、KC4FR、KC4KR、KC8UY、KC6UY、KC4UY、KC4UE、KC8UE、KC8UY-HA、KC2UA、KC4UA、KC6UAKC、2UAH、KC4UAH、KC6UAH、以上为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FUJITAC T40UZ、FUJITAC T60UZ、FUJITAC T80UZ、FUJITAC TD80UL、FUJITAC TD60UL、FUJITAC TD40UL、FUJITAC R02、FUJITAC R06、以上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制)等。
其它光学膜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制,优选为10~100μm、更优选为10~60μm、特别优选为20~60μm。
保护膜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具有其它层。作为其它层,可列举例如:防反射层、抗静电层、相位差层、亮度提高膜层等。
<粘接层>
粘接层可以是使完全皂化型聚乙烯醇水溶液(水糊)干燥而得到的层,也可以是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粘接剂的固化物层。
4.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光学膜、偏振片可以在液晶显示装置(LCD)、有机EL显示装置(OELD)、触摸面板等各种显示装置中使用。
<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单元、配置于液晶单元的一面(例如可视侧面)的第1偏振片、配置于液晶单元的另一面(例如背光侧面)的第2偏振片。第1以及第2偏振片中的一者或两者为本发明的偏振片。
液晶单元具有2片电极基板、配置于其间的液晶层。液晶单元优选为TN模式、VA模式、OCB模式、IPS模式或ECB模式。
在TN模式的液晶单元中,未施加电压时,棒状液晶分子实质上水平取向,进一步扭转为60~120°进行取向。TN模式的液晶单元最多被用作彩色TFT液晶显示装置,在多篇文献中有所记载。
在VA模式的液晶单元中,未施加电压时,棒状液晶分子实质上垂直地取向。
VA模式的液晶单元中,除了包含(1)使棒状液晶分子在未施加电压时实质上垂直地取向、且施加电压时实质上水平地取向的狭义的VA模式的液晶单元(日本特开平2-176625号公报记载)以外,还包含:(2)为了扩大视角而使VA模式多域化的(MVA模式的)液晶单元(SID97、Digest of Tech.Papers(预备稿集)28(1997)845记载);(3)使棒状液晶分子在未施加电压时实质上垂直地取向、且施加电压时使其扭转多域取向的模式(n-ASM模式)的液晶单元(日本液晶讨论会的预备稿集58~59(1998)记载);及(4)SURVAIVAL模式的液晶单元(LCD International 98中发表)。
OCB模式的液晶单元是使棒状液晶分子在液晶单元的上部和下部实质上向相反方向(对称地)取向的弯曲取向模式的液晶单元,在美国专利第4583825号、美国专利第5410422号的各说明书中有所公开。由于棒状液晶分子在液晶单元的上部和下部对称地取向,因此,弯曲取向模式的液晶单元具有光学自补偿功能。因此,该液晶模式被称作OCB(Optically Compensatory Bend)液晶模式。弯曲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IPS模式的液晶单元为对向列液晶施加横电场并进行切换的方式,详细而言,在Proc.IDRC(Asia Display 1995),p.577-580及Proc.IDRC p.707-710中有所记载。
ECB模式的液晶单元在未施加电压时,棒状液晶分子实质上水平取向。ECB模式是具有最简单结构的液晶显示模式之一,在例如日本特开平5-203946号公报中详细记载。
第1偏振片包括配置于液晶单元的一面(例如可视侧面)的第1起偏镜、配置于与第1起偏镜的液晶单元相反侧的面的保护膜F1、以及配置于第1起偏镜的液晶单元侧面的保护膜F2。
第2偏振片包括配置于液晶单元的另一面(例如背光侧的面)的第2起偏镜、配置于第2起偏镜的液晶单元侧的面的保护膜F3、以及配置于与第2起偏镜的液晶单元相反侧的面的保护膜F4。
优选第1起偏镜的吸收轴与第2起偏镜的吸收轴正交(成为正交偏振)。
可以将保护膜F1、F2、F3以及F4的至少一者设为本发明的光学膜。其中,本发明的光学膜优选作为保护膜F2或F3使用。包含本发明的光学膜作为保护膜F2或F3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正面对比度,显示不均也降低。
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偏振片,即使特别是画面为30型以上的大画面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得到显示不均、正面对比度等视觉辨认性优异的液晶显示装置。
<有机EL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光学膜可以作为有机EL元件等的基板(基材膜)、保护膜使用。本发明的偏振片也可以作为有机EL显示装置的圆偏振片使用。
本发明的有机EL显示器可以具有包含光反射电极、发光层、透明电极层和透明塑料膜基板的有机EL元件、以及圆偏振片。
圆偏振片具有起偏镜(直线偏振膜)、设置于透明基板和起偏镜之间的λ/4膜。本发明的光学膜可以优选作为透明塑料膜基板或λ/4膜使用。
对于有机EL显示装置,对光反射电极与透明电极层之间通电时,发光层发光,可以显示图像。此外,从外部入射至有机EL显示装置的光全部被起偏镜吸收,因此,即使因有机EL显示器的光反射电极而反射,也不会出射至外部,可以抑制由背景的映入导致的显示特性的降低。
在将本发明的光学膜用于有机EL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可以应用日本特开平11-335661号、日本特开平11-335368号、日本特开2001-192651号、日本特开2001-192652号、日本特开2001-192653号、日本特开2001-335776号、日本特开2001-247859号、日本特开2001-181616号、日本特开2001-181617号、日本特开2002-181816号、日本特开2002-181617号、日本特开2002-056976号等各公报中记载的内容。另外,优选与日本特开2001-148291号、日本特开2001-221916号、日本特开2001-231443号的各公报记载的内容组合使用。
<触摸面板>
本发明的光学膜适用于触摸面板用途,可以按照例如日本特开2009-176608号公报的第[0073]~[0075]段的记载制作触摸面板。
触摸面板通过装入至液晶显示装置、等离子体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CRT显示装置、电子纸等的显示装置等中,可以作为输入设备而利用。通过利用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可以制成干涉不均的产生得以抑制、且色调良好的触摸面板。
对于触摸面板的构成,存在电阻膜型、静电电容型等,静电电容型的输入装置具有仅在一片基板上形成透光性导电膜即可的优点,因此,优选静电电容型。在上述静电电容型的输入装置中,例如优选使用下述类型的输入装置:作为上述透明电极层,使电极图案在相互交差的方向上延伸,手指等接触时,检测电极间的静电电容变化而检测出输入位置的类型的输入装置。对于这样的触摸面板的构成,可以参考例如:日本特开2010-86684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52809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57492号公报等中的记载。
对于具备触摸面板作为构成要素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构成,可以使用在《最新触摸面板技术》(2009年7月6日发行(株)Techno Times)、三谷雄二主编、“触摸面板的技术与开发”、CMC出版(2004,12)、FPD International 2009Forum T-11演讲教科书、Cypress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Application note AN2292等中公开的构成。
另外,对于能够将触摸面板装入的液晶显示器的构成,也可以参考日本特开2002-48913号公报等中的记载。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中,使用了“%”的表示,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表示“质量%”。
1.光学膜的材料
1-1.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
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I:JSR公司制、ARTON(注册商标)-G7810(Tg=170℃)
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II:JSR公司制、ARTON(注册商标)-RX4500(Tg=135℃)
1-2.微粒
<微粒a的制造>
在由甲基丙烯酸甲酯70g、苯乙烯10g以及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16g构成的混合液中溶解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0.5g,作为聚合性单体成分。另外将月桂基硫酸钠0.4g溶解于水100g中。在该水溶液中混合上述的聚合性单体成分,使用T.K.Homomixer、以转速8000rpm搅拌10分钟。
将该乳液放入具备搅拌机以及温度计的容量1L的反应容器内,添加将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 K-90,GAF Corporation制)8g和亚硝酸钠0.03g溶解于水500g中而得到的水溶液,边在氮气流中搅拌边在50℃下进行聚合。由此得到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的共聚物构成的微粒a。
<微粒b~d的制造>
将聚合物粒子的平均粒径及组成如表1所示地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微粒a同样地制造了聚合物粒子。
<微粒e>
日本Aerosil株式会社制AEROSIL R812
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得到的微粒的平均粒径。
(平均粒径)
用Zeta电位-粒径测定系统(大塚电子株式会社制ELSZ-1000Z)测定得到的分散液中的微粒的分散粒径。
将微粒a~d的组成以及平均粒径示于表1。
2.光学膜的制作
<光学膜101的制作>
(微粒添加液A的制备)
将二氯甲烷95质量份投入至密闭容器中,边搅拌边添加微粒a(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5质量份。然后,在溶解器中搅拌混合50分钟。使得到的混合液2000g通过高压分散装置(商品名:超高压均质器M110-E/H、Microfluidics Corporation制),在175Mpa下进行1次处理,从而制备了微粒分散液A。用日本精线(株)制的Fine Met NF对其进行过滤,制备了微粒添加液A。
(浆料的制备)
制备了下述组成的浆料。首先,在加压溶解槽中添加二氯甲烷和乙醇。边搅拌边向其中投入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以及微粒添加液A,进行加热,边搅拌边完全溶解。使用安积滤纸(株)制的安积滤纸No.244对其进行过滤,从而制备了浆料。
(浆料的组成)
二氯甲烷:300质量份
乙醇:19质量份
氢化降冰片烯树脂I:100质量份
微粒添加液A:4质量份
接下来,使用环形带流延装置,使浆料在温度33℃下、以1500mm的宽度均匀地流延至不锈钢带支撑体上。不锈钢带的温度控制为30℃。在不锈钢带支撑体上,使溶剂蒸发至流延(浇铸)的膜中的残留溶剂量为30质量%后,以130N/m的剥离张力从不锈钢带支撑体上剥离。
对剥离而得到的膜状物在160℃(树脂的Tg-10℃)的条件下向宽度方向(TD方向)以伸长率50%进行拉伸。拉伸开始时的残留溶剂为10质量%。接下来,边将干燥区域用多个辊输送,边以130℃干燥。将干燥时的输送张力设为90N/m。然后,进行卷绕,得到了膜厚40μm的光学膜101。
<光学膜102~128的制作>
将微粒的种类、添加量以及拉伸条件的至少一个如表2所示地进行变更,除此以外,与光学膜101同样地制作了光学膜102~128。
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了得到的光学膜101~128的表面形状(Rz、Sm以及RΔq)、内部雾度以及动摩擦系数。
(表面形状)
使用WYKO公司制RSTPLUS非接触三维微小表面形状测定系统,按照JIS B 0601:2001,在23℃55%RH的条件下,对得到的光学膜的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nm)、凹凸的平均间隔Sm(μm)及均方根斜率RΔq进行测定。测定在VSI模式下进行,使用对物透镜40倍、中间透镜1.0倍。测定条件如下所述。
(测定条件)
Scan depth:40μm
Mod thresh:2.0%
Scan back:15.0μm
Resolution:368×238full view
Scan speed:HIGH
分析时,用tilt only(斜率修正)修正Term removal,Filtering在MedianSmoothing下进行。
结果的分析方法如下所述:三维显示轮廓,在120×90μm测定视野内求出各自的值。
图2A是光学膜101(本发明)的模拟照片,图2B是光学膜120(比较)的模拟照片。
(内部雾度)
将得到的光学膜在23℃55%RH的环境下进行5小时以上的湿度调节后,按照下述的方法对内部雾度进行了评价。图3A~D是示出内部雾度的测定顺序的图。
1)首先,按照以下的顺序,测定了除膜以外的测定器具的空白雾度1。
在清洗后的载玻片上滴加甘油一滴(0.05mL)。此时,使气泡不进入液滴。在其上载置玻璃盖片。即使不按压玻璃盖片,甘油也扩散。将其放置于雾度计上,测定了空白雾度1。
2)接下来,按照以下的顺序测定了包含试样的雾度2。
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甘油(0.05mL)(参照图3A)。在其上,将以不进入气泡的方式载置待测定的试样膜(参照图3B。在试样膜上滴加甘油(0.05mL)(参照图3C)。在其上载置载玻片(参照图3D)。在得到的层叠体(从上方起为载玻片/甘油/试样膜/甘油/载玻片)上放置雾度计,测定了雾度2。
3)将上述1)中得到的雾度1和上述2)中得到的雾度2代入下述式,算出内部雾度。
膜的内部雾度=雾度2-雾度1
雾度为0.02%以下时,判断为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测定中使用的玻璃以及甘油如下所述。
玻璃:MICRO SLIDE GLASS S9213MATSUNAMI
甘油:关东化学制鹿特级(纯度>99.0%)折射率1.47
(动摩擦系数)
准备2片得到的光学膜,按照JIS K 7125(ISO8295),将一片膜的表面与另一片膜的背面以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另一片膜上载置200g的砝码,以样品移动速度100mm/分、接触面积80mm×200mm的条件水平地拉动砝码,测定砝码移动中的平均荷重(F),通过下式求出了动摩擦系数(μ)。将其作为滑动性的尺度。
动摩擦系数=F(gf)/砝码的重量(gf)
动摩擦系数为0.8以下时,判断为良好。
将光学膜101~128的评价结果示于表2。
如表2所示,可知包含平均粒径为给定的范围内的有机微粒、且表面特性为给定的范围内的光学膜101~112的内部雾度都低至0.02%以下,且摩擦系数低至0.8以下,具有良好的滑动性。
可知特别是通过将微粒的平均粒径设为一定以上,从而可以增大Rz(光学膜105与107的对比、光学膜105与110的对比)。
另外,可知通过将拉伸倍率设为25%以上且60%以下、将拉伸温度设为135℃以上的范围,从而可以使Sm为一定以下、同时使Rz、RΔq为一定以上(光学膜101、114以及118的对比、光学膜102与107的对比、光学膜103、115、119以及124的对比、光学膜104与123的对比、光学膜105与112的对比)。
可知,与此相对,Sm小于5μm的光学膜114的内部雾度增大。可知Sm大于10μm的光学膜115的摩擦系数高、滑动性低。可知Rz小于50nm的光学膜116的摩擦系数高、滑动性低。可知Rz大于150nm的光学膜117的内部雾度增大。可知RΔq小于0.5的光学膜119的Rz也低、摩擦系数高、滑动性低。可知RΔq大于2的光学膜118的内部雾度增大。可知微粒的平均粒径大于0.7μm的光学膜120的内部雾度增大。
另外,根据图2A以及B的对比可知,光学膜101与光学膜120相比,膜表面的凸部的高度高、且具有凸部彼此间的间隔小的表面形状。
3.偏振片的制造
<起偏镜的制作>
准备了聚合度2400、皂化度99.7摩尔%、厚度75μm的PVA类树脂膜。边对该膜在30℃的碘水溶液中进行染色边向膜输送方向拉伸3倍,接下来,在60℃的4质量%硼酸、5质量%的碘化钾水溶液中以使总拉伸倍率成为原长的6倍的方式进行拉伸。进一步,将经拉伸的膜浸渍于30℃的2质量%的碘化钾水溶液中数秒,从而进行洗涤。对得到的拉伸膜在90℃下进行干燥,得到了起偏镜。
<偏振片301的制作>
在上述制作的起偏镜的一面(A面),通过PVA类粘接剂,以成为与起偏镜的透射轴平行的方向的方式贴合光学膜101,在起偏镜的另一面(B面),贴合作为保护膜的三乙酰纤维素膜、KC4UAW(商品名)(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制、厚度:40μm),得到了偏振片301。
<偏振片302~329的制作>
将光学膜101变更为如表3所示的光学膜,除此以外,与偏振片301同样地制作了偏振片302~329。
按照以下的方法对得到的偏振片301~329的热耐久后的密合性以及偏振度进行了评价。
<热耐久后的密合性>
将得到的偏振片切割为5cm×7cm的尺寸。将得到的切割片通过丙烯酸类粘合剂暂时粘合于6cm×8cm的玻璃板的中央部,接下来,对其进行按压,完全除去切割片与玻璃板之间的气泡,将切割片粘合于玻璃板上,作为试验片。
将得到的试验片垂直配置于设置为90℃的恒温烘箱内的支撑框,保存500小时。然后,将试验片取出,进行了起偏镜与光学膜之间的粘接性的测定。起偏镜与光学膜的粘接性的评价通过在高温高湿处理后目视观察起偏镜与光学膜之间的剥离状态而进行。
○:完全未发现膜的浮起的部分
Δ:膜的浮起的部分为周边1mm以上且小于5mm
×:膜的浮起的部分为周边5mm以上
为○以上时,判断为良好。
<热耐久后的偏振度>
将得到的偏振片在90℃下保存500小时后,按照以下的顺序测定了偏振度。
具体而言,使用同一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使两片相同的偏振片以两者的透射轴成为平行的方式重合时的透射率(平行透射率:H0)及、以两者的透射轴正交的方式重合时的透射率(正交透射率:H90)。而且,通过将平行透射率(H0)及正交透射率(H90)适用于下式而算出偏振度。
偏振度(%)={(H0-H90)/(H0+H90)}1/2×100
需要说明的是,单体透射率、平行透射率(H0)、正交透射率(H90)设为通过JISZ8701的2度视野(C光源)进行可见度补正而得到的Y值。然后,热耐久后的偏振度按照以下的基准进行了评价。
○:偏振度为99.7%以上
Δ:偏振度为99.2%以上且小于99.7%
×:偏振度小于99.2%
为○以上时,判断为良好。
将得到的偏振片301~329的评价结果示于表3。
[表3]
如表3的结果所示,可知偏振片301~313(本发明)的光学膜的卷曲都少、平面性都良好,因此,与起偏镜的密合性良好,由此,偏振度的热耐久性也良好。
与此相对,可知使用了Sm过小的光学膜114、Rz过大的光学膜117以及120~122、RΔq过大的光学膜118的偏振片314、317、318以及320~322与起偏镜的密合性都低、热耐久后的偏振度也都低。
本申请基于2017年11月2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25999主张优先权。该申请说明书以及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全部援引于本说明书。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不增大雾度、而具有良好的滑动性的光学膜。
Claims (9)
1.一种光学膜,其含有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和有机微粒,
所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0.10μm以上且0.70μm以下,
将按照JIS B0601 2001测定的所述光学膜的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设为Rz、将凹凸的平均间隔设为Sm、将均方根斜率设为RΔq时,满足下述式(1)~(3),
式(1):5μm≤Sm≤10μm
式(2):50nm≤Rz≤150nm
式(3):0.5≤RΔq≤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有机微粒包含:
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酯类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苯乙烯类的结构单元的聚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膜,其中,所述有机微粒的含量相对于所述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为0.1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按照JIS K-7136测定的内部雾度为0.02%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按照JIS K 7125或ISO8295测定的摩擦系数为0.5以上且0.8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膜厚为15μm以上且50μm以下。
7.一种偏振片,其包含:
起偏镜、和
配置于所述起偏镜的至少一面的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
8.一种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得到含有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平均粒径为0.10μm以上且0.70μm以下的有机微粒、以及溶剂的浆料的工序;
使得到的浆料流延至金属支撑体上,进行干燥以及剥离,得到膜状物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氢化降冰片烯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上的温度下,以25~60%的伸长率对得到的膜状物进行拉伸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有机微粒包含:
含有来自(甲基)丙烯酸酯类的结构单元和来自苯乙烯类的结构单元的聚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25999A JP6981205B2 (ja) | 2017-11-24 | 2017-11-24 |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偏光板 |
JP2017-225999 | 2017-11-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39688A true CN109839688A (zh) | 2019-06-04 |
CN109839688B CN109839688B (zh) | 2022-04-22 |
Family
ID=66849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06685.4A Active CN109839688B (zh) | 2017-11-24 | 2018-11-21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81205B2 (zh) |
KR (1) | KR102166221B1 (zh) |
CN (1) | CN1098396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0190687A (ja) * | 2019-05-23 | 2020-11-26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7180784B2 (ja) * | 2019-07-31 | 2022-11-30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複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巻回体 |
CN116761723A (zh) | 2021-01-26 | 2023-09-15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层叠薄膜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
CN116897109A (zh) | 2021-03-02 | 2023-10-17 | 东洋纺株式会社 | 层叠薄膜和层叠薄膜的制造方法 |
WO2023032793A1 (ja) | 2021-08-31 | 2023-03-09 | 東洋紡株式会社 | 樹脂シート成型用離型フィルム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30425A (ja) * | 2004-07-14 | 2006-02-02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を用いて作製した偏光板 |
CN1841092A (zh) * | 2005-03-28 | 2006-10-04 |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 光学膜 |
CN1916665A (zh) * | 2005-08-17 | 2007-02-21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树脂膜以及使用该光学树脂膜的偏光板和液晶显示器 |
US20080239486A1 (en) * | 2007-03-08 | 2008-10-02 | Shinya Kato | Antireflection laminat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CN101473252A (zh) * | 2006-06-21 | 2009-07-01 |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 偏光板保护薄膜的制造方法,偏光板保护薄膜,偏光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4755972A (zh) * | 2012-11-02 | 2015-07-0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及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054302A (zh) * | 2015-04-10 | 2016-10-2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偏振片保护膜、具备其的偏振片及偏振片保护膜的制造方法 |
CN106896426A (zh) * | 2015-11-27 | 2017-06-2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959477A (zh) * | 2016-01-08 | 2017-07-18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39619A (ja) | 2001-07-30 | 2003-02-13 | Toray Ind Inc | 帯電防止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
JP3841306B2 (ja) * | 2004-08-05 | 2006-11-01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07077243A (ja) * | 2005-09-13 | 2007-03-29 | Fujifilm Corp | 微粒子分散液の調製方法、微粒子分散液、ドープの調製方法、環状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098643A (ja) | 2005-09-30 | 2007-04-19 | Fujifilm Corp | 環状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製造方法、環状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2007261052A (ja) * | 2006-03-28 | 2007-10-11 | Fujifilm Corp | 多層構造環状オレフィン系樹脂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US8273273B2 (en) | 2006-08-31 | 2012-09-25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ptical film |
KR101284026B1 (ko) * | 2009-02-03 | 2013-07-0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지로 코포레토 프란 | 편광자 외면 보호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표시 소자 |
JP5377283B2 (ja) | 2009-12-28 | 2013-12-2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
WO2012035849A1 (ja) * | 2010-09-14 | 2012-03-2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5565230B2 (ja) | 2010-09-16 | 2014-08-06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ロール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
CN103119478B (zh) * | 2010-10-04 | 2015-10-1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防眩性膜、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KR20150013118A (ko) * | 2012-05-09 | 2015-02-04 |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학 필름, 편광판, 액정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
JP6100876B1 (ja) * | 2015-10-02 | 2017-03-22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光板用保護フィルム |
-
2017
- 2017-11-24 JP JP2017225999A patent/JP6981205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1-20 KR KR1020180143191A patent/KR10216622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1-21 CN CN201811406685.4A patent/CN1098396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30425A (ja) * | 2004-07-14 | 2006-02-02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位相差フィルムを用いて作製した偏光板 |
CN1841092A (zh) * | 2005-03-28 | 2006-10-04 |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 光学膜 |
CN1916665A (zh) * | 2005-08-17 | 2007-02-21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光学树脂膜以及使用该光学树脂膜的偏光板和液晶显示器 |
CN101473252A (zh) * | 2006-06-21 | 2009-07-01 |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 偏光板保护薄膜的制造方法,偏光板保护薄膜,偏光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
US20080239486A1 (en) * | 2007-03-08 | 2008-10-02 | Shinya Kato | Antireflection laminate,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
CN104755972A (zh) * | 2012-11-02 | 2015-07-0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及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054302A (zh) * | 2015-04-10 | 2016-10-26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偏振片保护膜、具备其的偏振片及偏振片保护膜的制造方法 |
CN106896426A (zh) * | 2015-11-27 | 2017-06-2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及液晶显示装置 |
CN106959477A (zh) * | 2016-01-08 | 2017-07-18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光学膜、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166221B1 (ko) | 2020-10-15 |
KR20190060685A (ko) | 2019-06-03 |
JP6981205B2 (ja) | 2021-12-15 |
CN109839688B (zh) | 2022-04-22 |
JP2019095661A (ja) | 2019-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39688A (zh) |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1220074C (zh) | 光学膜和使用该光学膜的偏振膜以及用于改善偏振膜视角的方法 | |
CN108292004B (zh) | 长条状光学层叠体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TWI325991B (zh) | ||
CN101371172B (zh) | 偏振片的制造方法、偏振片、偏振板、光学薄膜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KR101222735B1 (ko) | 편광 해소 필름, 그 제조 방법, 광학 필름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
JP4622698B2 (ja) | 位相差板、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TW200930749A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arizing element, polarizing element, polarizing plate, optical film, and image display | |
TW201128264A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2006047978A (ja) | 偏光子、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102741717A (zh) | 偏振板用胶粘剂、偏振板及其制造方法、光学膜、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8780176A (zh) | 带光学补偿层的偏振片以及使用了该偏振片的有机el面板 | |
JP2006267864A (ja) | 広視野角補償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てなる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120004466A (ko) | 편광판, 편광판의 제조 방법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
JP2016143046A (ja) | 横電界モード型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07119646A1 (ja) | 偏光板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8292059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JP5741850B2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それを含む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22097631A1 (ja) | 曲面加工された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8780174A (zh) | 带光学补偿层的偏振片以及使用了该偏振片的有机el面板 | |
JP7461758B2 (ja) | 高温環境下で劣化した偏光板の光学特性の回復方法 | |
WO2022097630A1 (ja) | 曲面加工された偏光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463020B2 (ja) | 液晶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CN116848443A (zh) | 圆偏振片及使用了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0394225C (zh) | 光学膜和使用该光学膜的偏振膜以及用于改善偏振膜视角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