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04177A - 旋转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04177A
CN109804177A CN201780062572.4A CN201780062572A CN109804177A CN 109804177 A CN109804177 A CN 109804177A CN 201780062572 A CN201780062572 A CN 201780062572A CN 109804177 A CN109804177 A CN 109804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tment
wing plate
road
liquid
rotary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257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04177B (zh
Inventor
中屋一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omic Ishikaw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mic Ishikawa KK filed Critical Somic Ishikawa KK
Publication of CN109804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04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041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45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rotary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24/00Materials; Material properties
    • F16F2224/04Fluids
    • F16F2224/048High viscosity, semi-solid pasti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旋转阻尼器,可将装置构成小型化、单纯化及轻量化。旋转阻尼器100中,外壳101的内室103内是通过固定翼板104a、104b及转子111具备的可动翼板118a、118b隔开成4个隔间。转子111的轴体112中形成有:使第1隔间R1至第3隔间R3连通的第1双向连通路115,以及只从第2隔间R2侧到第4隔间R4侧使流动体123流通的第1单向连通路116。可动翼板118a设有使流动体123从第2隔间R2侧流通到第1隔间R1侧并且反向地一边限制流动体123一边使其流通的第2双向连通路121。可动翼板118b设有只从第4隔间R4侧到第3隔间R3侧一边限制流动体123一边使其流通的第2单向连通路122。

Description

旋转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四轮或两轮自走式车辆或产业用机具的转动机构中用作运动能量衰减装置的旋转阻尼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四轮或两轮自走式车辆或产业用机具中,是使用旋转阻尼器作为转动机构中的运动能量衰减装置。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中就揭示了具备衰减特性不同的2个衰减力产生要素,而在转子正转时和反转时具有不同衰减力的旋转阻尼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825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旋转阻尼器中,由于为了在转子正转时和反转时使衰减力不同而具备有2个衰减力产生要素,故有装置构成大型化、复杂化及重量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研发者,其目的在提供可将装置构成小型化、单纯化及轻量化的旋转阻尼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特征在于,一种旋转阻尼器具备:外壳,具有液密地容纳流动体的圆筒状内室,并且在该内室内具有形成顺沿径向的壁以俾妨碍流动体的圆周方向流动的固定翼板;转子,在轴体的外周部具有将内室内隔开同时一边推动流动体一边转动的可动翼板;以及至少4个隔间,通过固定翼板及可动翼板形成在内室内,并且通过可动翼板的旋转方向使容积増加或减少,所述旋转阻尼器具备:第1双向连通路,在通过可动翼板向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向另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増加的至少2个所述隔间之间,使流动体相互流通;第1单向连通路,在通过可动翼板向所述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増加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向所述另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的至少2个所述隔间之间,使流动体只从一侧流通到另一侧;第2双向连通路,在作为通过所述第1双向连通路连通的所述至少2个隔间的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与作为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连通的所述至少2个隔间的单侧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间,使流动体从单侧连通隔间侧流通到连通隔间侧,而且从连通隔间侧到单侧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流动体一边使其流通;以及第2单向连通路,在第2双向连通路未连通的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与第2双向连通路未连通的单侧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之间,只从所述单侧连通隔间侧到所述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流动体一边使其流通。
在此情况中,所谓从第2双向连通路中的连通隔间侧到单侧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流动体一边使其流通,是意指相对于流动体从前段的单侧连通隔间侧向连通隔间侧的流动容易度,在同一条件下较难流动,而在两者间产生压力差的情形。再者,所谓只从第2单向连通路中的单侧连通隔间侧到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流动体一边使其流通,是意指相对于流动体从所述第2双向连通路的单侧连通隔间侧向连通隔间侧的流动容易度,在同一条件下较难流动,而在两者间产生压力差的情形。这些情况中,流动体的流通限制作用是通过供流动体流通的流路大小或妨碍流通的负荷等来实现。
若依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特征,由于旋转阻尼器是通过以第1双向连通路、第1单向连通路、第2双向连通路及第2单向连通路使构成1个内室的多个隔间之间连通,在转子向一侧转动时与转子向另一侧转动时使压力上升的隔间数量不同,故可将转子向一侧转动时与向另一侧转动时其衰减力不同的旋转阻尼器的装置构成小型化、单纯化及轻量化。
再者,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在于,所述旋转阻尼器中,第1双向连通路及第1单向连通路是分别形成在转子的轴体。
若依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另一特征,由于旋转阻尼器是使第1双向连通路及第1单向连通路形成在构成转子的轴体,故可将装置构成小型化、单纯化及轻量化。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在于,所述旋转阻尼器中,第2双向连通路及第2单向连通路是分别形成在转子的可动翼板。
若依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另一特征,由于旋转阻尼器是使第2双向连通路及第2单向连通路形成在转子的可动翼板,故可将装置构成小型化、单纯化及轻量化。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在于,所述旋转阻尼器中,进而具备,蓄压器,使其连通于第2双向连通路所连通的单侧连通隔间,以将因流动体的膨胀或收缩所产生的体积变化加以吸收。
若依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另一特征,旋转阻尼器中,第2双向连通路所连通的单侧连通隔间,不论转子的转动方向如何,都经常处在相对于其他隔间不会成为高压的非高压状态。因此,本发明的旋转阻尼器可通过设置连通到该经常非高压状态的单侧连通隔间通过以吸收因流动体的膨胀或收缩所产生的体积变化的蓄压器,而可以稳定的状态正确地抑制流动体的体积变化。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是在于,所述旋转阻尼器中,进而具备,旁通路,使其在形成于内室内的至少4个隔间中不论可动翼板的转动方向如何都不会相对于其他隔间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与相对于该不会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有通过可动翼板的转动而成为高压状态的情形的隔间之间,以可调整流动体的限制量的方式连通。
若依据以此方式构成的本发明另一特征,由于旋转阻尼器具备旁通路,使其在形成于内室内的至少4个隔间中,使不论可动翼板的转动方向如何都不会相对于其他隔间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与相对于该不会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有通过可动翼板的转动而成为高压状态的情形的隔间之间,以可调整流动体的限制量的方式连通,故可通过调整旁通路的流量,将通过可动翼板的转动而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的压力加以调整,将旋转阻尼器的衰减力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概略显示本发明旋转阻尼器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为概略显示图1所示旋转阻尼器的整体构成的前视图。
图3为概略显示图1所示旋转阻尼器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
图4为自图2所示的4-4线观看的旋转阻尼器剖面图。
图5为自图2所示的5-5线观看的旋转阻尼器剖面图。
图6为自图3所示的6-6线观看的旋转阻尼器剖面图。
图7为自图3所示的7-7线观看的旋转阻尼器剖面图。
图8为用以说明旋转阻尼器的动作状态而将图6及图7示意化的说明图。
图9为转子自图8所示状态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为转子自图8所示状态转动到相反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为转子自图10所示状态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为显示本发明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的内部构造且和图6对应的剖面图。
图13为显示本发明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的内部构造且和图7对应的剖面图。
图14为用以说明旋转阻尼器的动作状态而将图12及图13示意化的图标,且为显示转子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为用以说明旋转阻尼器的动作状态而将图12及图13示意化的图标,且为显示转子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就本发明旋转阻尼器的一实施形态加以说明。图1为概略显示本发明旋转阻尼器10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再者,图2为概略显示图1所示旋转阻尼器100的整体构成的前视图。而且,图3为概略显示图1所示旋转阻尼器100的整体构成的侧视图。此外,为了容易了解本发明,本说明书内所参照的各图中,有将一部分构成要素作夸张表示的示意性表现部分。因此,各构成要素间的尺寸或比例等有不同的情形。该旋转阻尼器100为安装在可上下动作地支撑自走式两轮车辆(摩托车)的后轮的摆动臂的基端部,以在后轮上下动作时使运动能量衰减的衰减装置。
(旋转阻尼器100的构成)
旋转阻尼器100具备外壳101。外壳101为旋转自如地保持转子111同时构成旋转阻尼器100的筐体的零件,由铝材、铁材或锌材所构成。具体而言,外壳101主要是由外壳本体102及盖体106所构成。
如图4至图7所示,外壳本体102为容纳后述转子111的可动翼板118a、118b及流动体123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撑转子111的轴体112的一侧端部的零件,且形成为筒体的一侧端设有大开口同时另一侧端设有小开口的有底圆筒状。该外壳本体102的内部在所述筒体设有大开口的一侧形成有2个相对的半圆筒空间的内室103,并且从该内室103的底部到所述筒体设有小开口的一侧形成有转子支撑部105。
内室103为和转子111的可动翼板118a、118b共同液密地容纳流动体123的空间。在该内室103内,固定翼板104a、104b和外壳本体102一体地形成。固定翼板104a、104b为和转子111共同将内室103内隔开形成隔间的壁状部分,并且沿着外壳本体102的轴线方向从外壳本体102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形成为凸状。本实施形态中,固定翼板104a、104b是设在外壳本体102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而且,固定翼板104a、104b的各前端部分别设有密接于转子111的轴体112的外周面的密封件。
转子支撑部105为以旋转自如的状态支撑转子111的轴体112的一侧端部的圆筒状部分。该转子支撑部105是通过垫片等密封件液密地支撑转子111的轴体112。
盖体106为用以将形成在外壳本体102的内室103液密地封闭的零件,而形成为圆筒状的转子支撑部107的一侧端部则形成为突出成突缘状的形状。转子支撑部107为以旋转自如的状态支撑转子111的轴体112的另一侧端部的圆筒状部分。该转子支撑部107是通过垫片等密封件液密地支撑转子111的轴体112。
再者,盖体106中形成有具备调整针109的旁通路108。旁通路108为在第2双向连通路121之外另使两隔间之间连通以供流动体123互相流通的通路,所述第2双向连通路121为连通内室103内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隔开成4个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中的第1隔间R1与第2隔间R2。
此外,调整针109为用以调整流经旁通路108的流动体123的流量的零件,其可通过使用螺丝起子等工具(未图示)加以转动而将流动体123的流通量増减。该盖体106是通过4支螺栓110安装在外壳本体102的内室103的开口侧端部。
转子111是配置在外壳101的内室103内并将内室103内分别隔开成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等4个空间,且通过在该内室103内转动以使这些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等各个隔间的容积分别増减的零件,其主要室由轴体112及可动翼板118a、118b所构成。
轴体112为支撑可动翼板118a、118b的部分,通过铝材、铁材或锌材所构成。该轴体112在一侧端部形成有连接部113,同时另一侧端部设有蓄压器114。连接部113为用以连接于旋转阻尼器100所附接的2个零件中的一侧零件的部分。本实施形态中,连接部113是由剖面形状呈六角形的有底筒状孔所构成。
蓄压器114为用以补偿内室103内的流动体123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膨胀或收缩所导致的体积变化的机具。具体而言,蓄压器114主要是由汽缸114a、活塞114b、压缩气体114c及气体阀件114d所构成。汽缸114a为分别容纳流动体123、活塞114b及压缩气体114c的部分,且以连通于第1单向连通路116的状态呈圆筒状形成在轴体112的所述另一侧端部。
活塞114b为将汽缸114a内液密地且气密地隔开同时往复滑动的圆柱状零件。压缩气体114c为因应流动体123的膨胀或收缩而压缩或膨胀的媒介物,在本实施形态中是由氮气等惰性气体所构成。气体阀件114d为用以一边将汽缸114a气密地封闭一边将压缩气体114c注入汽缸114a内的零件,其是气密地嵌入轴体112的所述另一侧端部。亦即,蓄压器114是一体地组装在轴体112内。
再者,该轴体112中分别形成有第1双向连通路115及第1单向连通路116。第1双向连通路115为使流动体123可相互流通在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向一侧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减少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118a、118b向另一侧的转动而使容积同时増加的2个隔间之间的通路。本实施形态中,第1双向连通路115是为了使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的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并且通过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容积同时増加的第1隔间R1与第3隔间R3互相连通,而以贯通轴体112的状态形成。
第1单向连通路116为在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向所述一侧转动使容积同时増加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118a、118b向所述另一侧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的2个隔间之间,使流动体123只从一侧流通到另一侧的通路。本实施形态中,第1单向连通路116是为了在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朝图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増加并且通过图示顺时针方向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的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间,使流动体123只从第2隔间R2流通到第4隔间R4,而以经由单向阀117贯通轴体112的状态形成。此外,该第1单向连通路116也连通到所述蓄压器114的汽缸114a。
单向阀117为在使第2隔间R2与第4隔间R4连通的第1单向连通路116中一边容许流动体123从第2隔间R2侧向第4隔间R4侧流通一边阻止从第4隔间R4侧向第2隔间R2侧流动的阀件。
可动翼板118a、118b为用以一面将内室103内隔开成多个空间一面使这些各个空间的容积分别液密地増减的零件,其是分别由延伸于轴体112(内室103)的径向的板状体所构成。在此情况中,这2个可动翼板118a、118b是形成为经由轴体112朝彼此相反方向(换言之,在假想的同一平面上)延伸。再者,可动翼板118a、118b的各前端部设有密接于内室103的内周面的密封件。通过这些结构,可动翼板118a、118b可和所述固定翼板104a、104b协同动作而在内室103内互相液密地形成彼此为4个空间的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
更具体而言,内室103内是以固定翼板104a及可动翼板118a形成第1隔间R1,以可动翼板118a及固定翼板104b形成第2隔间R2,以固定翼板104b及可动翼板118b形成第3隔间R3、以可动翼板118b及固定翼板104a形成第4隔间R4。亦即,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是形成为在内室103内沿着圆周方向相邻接。
这些可动翼板118a、118b中分别形成有第2双向连通路121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第2双向连通路121是为了使设成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而连通的2个连通隔间的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中的第1隔间R1、与设成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而连通的2个单侧连通隔间的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中的第2隔间R2互相连通,而形成在将第1隔间R1与第2隔间R2隔开的可动翼板118a。
该第2双向连通路121是构成为使流动体123从作为单侧连通隔间的第2隔间R2侧流通到作为连通隔间的第1隔间R1侧,并且从第1隔间R1侧到第2隔间R2侧一边限制流动体123一边使其流通。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第2双向连通路121是由单向阀121a与缩流阀121b并联配置而构成。
单向阀121a是以使流动体123从第2隔间R2侧流通到第1隔间R1侧并且阻止流动体123从第1隔间R1侧向第2隔间R2侧流动的阀件所构成。再者,缩流阀121b是以在第1隔间R1与第2隔间R2之间可一边限制流动体123的流动一边使其双向流通的阀件所构成。在此情况中,所谓一边限制流动体123在缩流阀121b中的流动,是意指相对于流动体123在单向阀121a中的流动容易度,流动体123难以在同一条件(例如,压力及流动体的黏度等)下流动的情形。
第2单向连通路122是为了在作为第2双向连通路121未连通的连通隔间的第3隔间R3、与作为第2双向连通路121未连通的单侧连通隔间的第4隔间R4之间,只从作为单侧连通隔间的第4隔间R4侧到作为连通隔间的第3隔间R3侧一边限制流动体123一边使其流通,而形成在将第3隔间R3与第4隔间R4隔开的可动翼板118b。具体而言,第2单向连通路122是由使流动体123只从第4隔间R4侧流通到第3隔间R3侧的单向阀122a、及限制流动体123的流通量的缩流阀122b串联配置所构成。在此情况中,所谓一边限制流动体123在缩流阀122b中的流动,是意指相对于流动体123在单向阀121a中的流动容易度,流动体123难以在同一条件(例如、压力及流动体的黏度等)下流动的情形。
流动体123为通过对在内室103转动的可动翼板118a、118b赋予阻力而使阻尼器机能作用在旋转阻尼器100的物质,其是充满在内室103内。该流动体123是由具有对应旋转阻尼器100的规格的黏性且具流动性的液状、凝胶状或半固体状物质所构成。在此情况中,流动体123的黏度是按照旋转阻尼器100的规格而适当选定。本实施形态中,流动体123是通过例如矿物油或硅油等油类所构成。此外,图4、图6、图7、图12及图13中,只以虚线圆围绕的区域表示流动体123。
以此方式构成的旋转阻尼器100是设在以彼此可动方式相链接的2个零件间。例如,旋转阻尼器100是将作为两轮自走式车辆(未图示)的基本骨架的车架侧作为固定侧来安装外壳101,并且以可上下动作地支撑两轮自走式车辆后轮的摆动臂的基端部侧作为可动侧来安装转子111。
(旋转阻尼器100的动作)
其次,针对依此方式构成的旋转阻尼器100的动作加以说明。该动作说明中,为了容易了解内室103内的转子111及流动体123的动作,而使用将内室103内作示意性显示的图8~图11来说明。此外,图8~图11是为了有助于了解流动体123的举动相对于可动翼板118a、118b的动作,而将图6及图7作示意化表示。再者,图8~图11中,是以深色阴影表示流动体123的压力对于其他隔间的相对较高状态,且以浅色阴影表示压力相对较低的状态。此外,图9及图11中,可动翼板118a、118b的转动方向是以粗线式虚线箭号表示,流动体123的流动方向则以细线式虚线箭号表示。
首先,在自走式车辆行走于平地而摆动臂为下降的状态中,如图8所示,旋转阻尼器100是处在可动翼板118a最接近固定翼板104a,并且可动翼板118b最接近固定翼板104b的状态。亦即,旋转阻尼器100是成为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的各容积呈最小状态,并且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的各容积则达到最大状态。
在自走式车辆的后轮自此状态登上阶梯差等的情况中,因摆动臂上升,故如图9所示地,旋转阻尼器100中,转子111会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亦即,旋转阻尼器100中,可动翼板118a是向固定翼板104b转动,并且可动翼板118b则向固定翼板104a转动。由此动作,旋转阻尼器100中,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的各容积会分别増加,同时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的各容积则分别减少。
在此情况下,处于最大容积的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中的第4隔间R4会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而对第2隔间R2呈“可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且通过第2单向连通路122而对第3隔间R3呈“不可流入,可带缩流地流出”的状态。因而,第4隔间R4中,第4隔间R4内的流动体123会经由缩流而只流出到第3隔间R3内。由此作用,由于第4隔间R4因压力上升而成为高压状态,流动体123不会从经由第1单向连通路116而连通的第2隔间R2流入。
再者,与此同时地,第2隔间R2会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而对第4隔间R4呈“不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而对第1隔间R1呈“可带缩流地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在此情况中,第4隔间R4是如前所述地呈高压状态。因而,第2隔间R2中,第2隔间R2内的流动体123会经由第2双向连通路121而流出到第1隔间R1内。在此情况下,第2隔间R2中,由于流动体123是经由第2双向连通路121的单向阀121a顺畅地流动,故压力的上升会受到抑制,而维持非高压状态。此外,此处所谓非高压状态,是指对于其他隔间的压力的相对状态而言。
另一方面,处于最小容积的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中的第3隔间R3会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而对第1隔间R1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通过第2单向连通路122而对第4隔间R4呈“可带缩流地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因而,第3隔间R3中,由于流动体123是分别经由缩流而从第1隔间R1及第4隔间R4流入,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
而且,与此同时地,第1隔间R1是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而对第3隔间R3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而对第2隔间R2呈“可流入,可带缩流地流出”的状态。因而,第1隔间R1中,由于流动体123会从第2隔间R2流入,并且对第3隔间R3流出流动体123,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
亦即,在转子111朝图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旋转阻尼器100中,由于只有第4隔间R4的流动体123流出受到限制而成为高压状态,故衰减力会比后述图示逆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小。然后,如图10所示,旋转阻尼器100会成为可动翼板118a最接近固定翼板104b并且可动翼板118b最接近固定翼板104a的状态。亦即,旋转阻尼器100是成为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的各容积分别达到最大,并且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的各容积分别达到最小的状态。此外,该状态即为自走式车辆的摆动臂上升的状态。
接着,在摆动臂下降的情况中,旋转阻尼器100,如图11所示地,转子111会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亦即,旋转阻尼器100中,可动翼板118a是向固定翼板104a转动,并且可动翼板118b向固定翼板104b转动。由此动作,旋转阻尼器100中,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的各容积会分别减少,并且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的各容积分别増加。
在此情况下,处于最大容积的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中的第1隔间R1会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而对第3隔间R3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而对第2隔间R2呈“可流入,可带缩流地流出”的状态。而且,在此情况中,第3隔间R3会通过可动翼板118b的转动而使容积和第1隔间R1一起同时减少。因而,第1隔间R1中,第1隔间R1内的流动体123会经由缩流而只流出到第2隔间R2内。由此动作,第1隔间R1中,压力会上升而成为高压状态。
而且,与此同时地,第3隔间R3会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而对第1隔间R1呈“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通过第2单向连通路122而对第4隔间R4呈“可带缩流地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因而,第3隔间R3中,第3隔间R3内的流动体123会只流出到第1隔间R1内。由此动作,第3隔间R3和第1隔间R1的压力会一起上升而成为高压状态。
另一方面,处于最小容积的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中的第2隔间R2是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而对第1隔间R1呈“可带缩流地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并且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而对第4隔间R4呈“不可流入,可流出”的状态。因而,第2隔间R2中,由于流动体123会经由缩流而从第1隔间R1流入,并且流动体123会对第4隔间R4流出,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亦即,第2隔间R2中,不论可动翼板118a、118b的旋转方向如何,都经常维持非高压状态。
此外,与此同时地,第4隔间R4会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而对第2隔间R2呈“可流入,不可流出”的状态,并且通过第2单向连通路122而对第3隔间R3呈“不可流入,可带缩流地流出”的状态。从而,第4隔间R4中,由于流动体123只从第2隔间R2流入,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
亦即,在转子111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旋转阻尼器100中,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会由于流动体123的流出受到限制而分别成为高压状态,故相较于所述图示顺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衰减力会变大。此时,由于相较于所述图示顺时针方向时,高压状态的隔间存在有2倍,故旋转阻尼器100的衰减力也变为2倍。
然后,旋转阻尼器100中,如图8所示,可动翼板118a最接近固定翼板104a,并且可动翼板118b最接近固定翼板104b,使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的各容积分别达到最小,同时第2隔间R2及第4隔间R4的各容积分别回到最大状态。
此外,上述动作说明中,为了容易了解旋转阻尼器100的动作状态,而针对可动翼板118a、118b从可动翼板118a最接近固定翼板104a并且可动翼板118b最接近固定翼板104b的状态、或可动翼板118a最接近固定翼板104b并且可动翼板118b最接近固定翼板104a的状态转动的情况来说明。但,旋转阻尼器100当然也会有从可动翼板118a、118b位于固定翼板104a及固定翼板104b间半途中的状态向固定翼板104a侧或固定翼板104b侧转动的情形。
从上述动作方法的说明亦能了解,若依据上述实施形态,旋转阻尼器100中,使构成1个内室103的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的隔间之间,通过用第1双向连通路115、第1单向连通路116、第2双向连通路121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来连通,会使转子111向一侧(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与转子111向另一侧(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压力上升的隔间数量不同,故转子111向一侧转动时与向另一侧转动时衰减力不同的旋转阻尼器100的装置构成可小型化、单纯化及轻量化。
再者,在实施本发明时,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形态,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均可作各种变更。另外,下述的各变化例中,和上述各实施形态相同的构成部分均赋予对应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例如,上述实施形态中,旋转阻尼器100是通过固定翼板104a、104b及可动翼板118a、118b将1个内室103内隔开为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等4个隔间。但,旋转阻尼器100只要具有至少2个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向一侧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118a、118b向另一侧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的隔间,并且具有至少2个通过该可动翼板118a、118b向所述一侧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118a、118b向所述另一侧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的隔间即可。亦即,旋转阻尼器100只要具有转子111在1个内室103内朝一侧向转动时容积同时增加的至少2个隔间及在这些隔间的外容积同时减少的至少2个隔间即可。
因而,例如,分别如图12至图15所示,旋转阻尼器200是通过分别依均等配置的方式具备3块固定翼板104a、104b、104c及3块可动翼板118a、118b、118c,而将1个内室103内隔开成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第4隔间R4、第5隔间R5及第6隔间R6等6个隔间而构成。
在此情况中,第1双向连通路115可以互相连通于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5隔间R5的状态设置于轴体112内。再者,第1单向连通路116可构成为以一边互相连通于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一边使流动体123只从第2隔间R2侧流动到这些隔间的方向配置单向阀117。
再者,第2双向连通路121可设在将第1隔间R1及第2隔间R2隔开的可动翼板118a。而且,第2单向连通路122可设在将第5隔间R5及第6隔间R6隔开的可动翼板118c。
依此方式构成的旋转阻尼器200是如图14所示,在可动翼板118a最接近固定翼板104a,可动翼板118b最接近固定翼板104b,且可动翼板118c最接近固定翼板104c的状态中,在转子111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2个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分别成为高压状态。
亦即,处于最大容积的第2隔间R2、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中的第6隔间R6,是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只使第6隔间R6内的流动体123经由缩流而流出到第5隔间R5内成为高压状态。而且,与此同时地,第4隔间R4是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而一体地连通于第6隔间R6,使第4隔间R4内的流动体流入到第6隔间R6,故和第6隔间R6一起成为高压状态。此外,与此同时地,第2隔间R2由于是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使第2隔间R2内的流动体123只流出到第1隔间R1内,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
另一方面,处于最小容积的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5隔间R5中的第5隔间R5由于是通过第2单向连通路122而使流动体123分别从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流入,并且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而使流动体123对第3隔间R流出,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此外,与此同时地,第1隔间R1由于是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使流动体123从第2隔间R2流入,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再者,与这些动作同时地,第3隔间R3中,由于流动体123是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从第5隔间R5流入,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
亦即,在转子111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旋转阻尼器200中,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由于流动体123的流出会受到限制而分别成为高压状态,故和后述图示逆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相比,衰减力较小。
接着,旋转阻尼器200中,如图15所示,在可动翼板118a最接近固定翼板104b、可动翼板118b最接近固定翼板104c、可动翼板118c最接近固定翼板104a的状态下,转子111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5隔间R5等3个隔间是成为高压状态。
亦即,处于最大容积的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5隔间R5中的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是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一体地连通,并且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使第1隔间R1内的流动体123经由缩流而只流出到第2隔间R2内。在此情况中,第3隔间R3内的流动体是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流动到第1隔间R1。通过这些动作,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会压力分别上升而成为高压状态。再者,与此同时地,第5隔间R5会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而使第5隔间R5内的流动体123只流出到第1隔间R1内。由此动作,第5隔间R5会和第1隔间R1及第3隔间R3一起压力上升而成为高压状态。
另一方面,处于最小容积的第2隔间R2、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中的第2隔间R2由于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使流动体123从第1隔间R1经由缩流流入,并且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使流动体123分别对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流出,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再者,与此同时地,第4隔间R4由于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使流动体123从第2隔间R2流入,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
亦即,第2隔间R2中,不论可动翼板118a、118b的旋转方向如何均可经常维持非高压状态。再者,在这些动作的同时,第6隔间R6由于是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使流动体123从第2隔间R2流入,故可维持非高压状态。
亦即,在转子111朝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旋转阻尼器200c中,由于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5隔间R5会因流动体123的流出受到限制而分别成为高压状态,故和所述图示顺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相比,衰减力会变大。在此情况下,和所述图示顺时针方向时相比,由于高压状态的隔间存在有1.5倍,故旋转阻尼器200的衰减力也变为1.5倍。另外,图14及图15中,流动体123的压力对于其他隔间相对较高的状态是以深色阴影表示,压力相对较低的状态则以浅色阴影表示。再者,图14及图15中,是以粗线式虚线箭号表示可动翼板118a、118b、118c的转动方向,同时以细线式虚线箭号表示流动体123的流动方向。
再者,上述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200中,第1单向连通路116是构成为使第4隔间R4与第6隔间R6互相连通,并且以流动体123只从第2隔间R2侧流动的方向对这些隔间配置单向阀117。但,第1单向连通路116只要在通过转子111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至少2个隔间,使流动体123从一侧流通到另一侧即可。
因而,如同上述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200,存在有3个通过转子111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隔间时,例如,第1单向连通路116可构成为以一边使第2隔间R2与第4隔间R4互相连通一边使流动体123只从这些隔间流动到第6隔间R6侧的方向配置单向阀117。若依据此种构成,旋转阻尼器200中,将转子111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可只将第6隔间R6设为高压状态,结果,可将旋转阻尼器200的衰减力相对于上述变化例设为1/2倍。另外,即使在通过转子111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隔间存在4个以上的情况中,第1单向连通路116的配置也可依相同的要领设置。
再者,在上述变化例中,第2双向连通路121是设在将第1隔间R1及第2隔间R2隔开的可动翼板118a。但,第2双向连通路121只要是设置成在作为通过第1双向连通路115连通的至少2个隔间的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与作为通过第1单向连通路116连通的至少2个隔间的单侧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之间,使流动体123从单侧连通隔间侧流通到连通隔间侧,且从连通隔间侧到单侧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流动体123一边流通即可。
因而,如同上述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200,通过转子111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隔间存在有3个时,可例如将第2双向连通路121和可动翼板118a一起也设于可动翼板118b。在此情况中,旋转阻尼器200相对于上述变化例,虽衰减力变小,但因在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与第1隔间R1及第2隔间R2之间流动体123的流通变少,故第1隔间R1及第2隔间R2的负担能够减少。另外,即使在通过转子111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隔间存在有4个以上的情况中,第2双向连通路121的配置也可依相同的要领设置。
再者,在上述变化例中,第2单向连通路122是设在将第5隔间R5及第6隔间R6隔开的可动翼板118c。但,第2单向连通路122只要是设置成在第2双向连通路121未连通的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与第2双向连通路121未连通的单侧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之间,只从连通隔间侧到单侧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流动体123一边使其流通即可。
因而,如同上述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200,在通过转子111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隔间存在有3个时,可例如将第2单向连通路122和可动翼板118c一起也设置在可动翼板118b。在此情况中,相对于上述变化例,旋转阻尼器200的衰减力会变小,但通过将第1单向连通路116构成为一边使第4隔间R4与第6隔间R6互相连通一边以流动体123只从第2隔间R2侧流动的方向对这些连通路配置单向阀117,即可将第4隔间R4设为和第6隔间R6相同的动作。
亦即,依此方式构成的旋转阻尼器200中,在转子111朝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中,在第6隔间R6之外也可针对第4隔间R4设为高压状态。另外,即使在通过转子111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隔间存在有4个以上的情况中,第2单向连通路122的配置也可依相同的要领设置。
再者,上述实施形态及上述变化例中,是将第1双向连通路115及第1单向连通路116分别设置于转子111的轴体112,并且将第2双向连通路121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分别设置于可动翼板118a、118b或可动翼板118a、118。但,第1双向连通路115及第1单向连通路116可设置于转子111的轴体112以外的位置,并且可将第2双向连通路121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分别设置于可动翼板118a、118b、118c以外的位置。
因而,第1双向连通路115、第1单向连通路116、第2双向连通路121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可以例如露出外壳101的外壁部的内部或该外壁部的外侧的状态连通于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第4隔间R4、第5隔间R5及第6隔间R6等各个隔间之间的内部配管或外部配管来构成。而且,第2双向连通路121及第2单向连通路122也可形成在轴体112的内部或固定翼板104a、104b、104c。
再者,上述实施形态中,是构成为在转子111的轴体112设置蓄压器114。由此构成,旋转阻尼器100、200可对根据流动体123的温度变化所生的膨胀或收缩而导致的体积变化加以补偿,并且可将旋转阻尼器100、200的构成小型化。但,蓄压器114也可设在转子111以外的位置,例如,设在外壳101的外侧。
此外,旋转阻尼器100不需考虑流动体123的体积变化时,其构成也可省略蓄压器114。此外,旋转阻尼器100要设蓄压器114时,则必须连通设置于第1隔间R1、第2隔间R2、第3隔间R3、第4隔间R4、第5隔间R5及第6隔间R6中不会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非高压状态隔间(上述实施形态中的第2隔间R2、上述变化例中的第2隔间R2)。再者,蓄压器114除了使用压缩气体114c的气体式构造之外,也可用以弹簧弹性推压活塞114b的弹簧式构造来构成。
此外,上述实施形态中,是构成为将第1隔间R1与第2隔间R2通过第2双向连通路121之外的其他具备调整针109的旁通路108来连通。由此构成,旋转阻尼器100可通过经由调整针109的操作将旁通路108中流动体123的流量进行増减,以调节图示逆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
然而,该旁通路108只要是形成在内室103内的至少4个隔间中,不论可动翼板118a、118b的转动方向如何都不会相对于其他隔间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与相对于该不会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有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的转动而成为高压状态的情形的隔间,以可调整流动体123的限制量连通的方式形成即可。
亦即,上述实施形态的旋转阻尼器100中,第2隔间R2是不论可动翼板118a、118b的转动方向如何都不会相对于作为其他隔间的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而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4隔间R4则是相对于不会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第2隔间R2有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的转动而成为高压状态的情形的隔间。因而,上述实施形态的旋转阻尼器100中,通过例如在第2隔间R2与第4隔间R4之间设置旁通路108,即可将图示顺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加以调节。
此外,上述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200中,第2隔间R2是为不论可动翼板118a、118b、118c的转动方向如何都不会相对于作为其他隔间的第1隔间R1、第3隔间R3、第4隔间R4、第5隔间R5及第6隔间R6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而第1隔间R1、第3隔间R3、第4隔间R4、第5隔间R5及第6隔间R6则为相对于不会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第2隔间R有通过可动翼板118a、118b,118c的转动而成为高压状态的情形的隔间。
因而,上述变化例的旋转阻尼器200中,通过将旁通路108设在第2隔间R2与第1隔间R1、第3隔间R3及第5隔间R5中的至少1者之间,即可将图示逆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加以调节,并且将旁通路108设在第2隔间R2与第4隔间R4及第6隔间R6中的至少1者之间,即可将图示顺时针方向时的衰减力加以调节。此外,旁通路108可通过设在外壳101的任意位置,更优选为设在盖体106,而将旋转阻尼器100、200的构成小型化。
再者,上述实施形态及上述变化例中,旋转阻尼器100、200是将外壳101设为固定侧,转子111设为可动侧。但,旋转阻尼器100、200的转子111对外壳101的转动是属相对性。因而,旋转阻尼器100、200也可以外壳101为可动侧,以转子111为固定侧,应属当然。
此外,上述实施形态中,旋转阻尼器100是就安装在两轮自走式车辆的摆动臂的情况来说明。但,旋转阻尼器100也可安装在两轮自走式车辆的摆动臂之外的地方(例如,座椅的开闭机构)、两轮自走式车辆以外的车辆(四轮自走式车辆的悬吊机构、座椅机构或开闭门)或自走式车辆之外的机械装置、电机装置或器具来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R1 第1隔间
R2 第2隔间
R3 第3隔间
R4 第4隔间
R5 第5隔间
R6 第6隔间
100、200 旋转阻尼器
101 外壳
102 外壳本体
103 内室
104a~104c 固定翼板
105 转子支撑部
106 盖体
107 转子支撑部
108 旁通路
109 调整针
110 螺栓
111 转子
112 轴体
113 连接部
114 蓄压器
114a 汽缸
114b 活塞
114c 压缩气体
114d 气体阀件
115 第1双向连通路
116 第1单向连通路
117 单向阀
118a~118c 可动翼板
121 第2双向连通路
121a 单向阀
121b 缩流阀
122 第2单向连通路
122a 单向阀
122b 缩流阀
123 流动体

Claims (5)

1.一种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具有液密地容纳流动体的圆筒状内室,并且在该内室内具有形成顺沿径向的壁状以妨碍所述流动体在圆周方向流动的固定翼板;
转子,在轴体的外周部具有将所述内室内隔开同时一边推动所述流动体一边转动的可动翼板;以及
至少4个隔间,通过所述固定翼板及所述可动翼板形成在所述内室内,并且通过所述可动翼板的旋转方向使容积増加或减少,
所述旋转阻尼器具备:
第1双向连通路,在通过所述可动翼板向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向另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増加的至少2个所述隔间之间,使所述流动体相互流通;
第1单向连通路,在通过所述可动翼板向所述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増加并且通过该可动翼板向所述另一侧的转动使容积同时减少的至少2个所述隔间之间,使所述流动体只从一侧流通到另一侧;
第2双向连通路,在作为通过所述第1双向连通路连通的所述至少2个隔间之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与作为通过所述第1单向连通路连通的所述至少2个隔间之单侧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之间,使所述流动体从所述单侧连通隔间侧流通到所述连通隔间侧,而且从所述连通隔间侧到所述单侧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所述流动体一边使其流通;以及
第2单向连通路,在所述第2双向连通路未连通的所述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与所述第2双向连通路未连通的所述单侧连通隔间中的至少1者之间,只从所述单侧连通隔间侧到所述连通隔间侧一边限制所述流动体一边使其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双向连通路及所述第1单向连通路,
是分别形成在所述转子的所述轴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双向连通路及所述第2单向连通路,
是分别形成在所述转子的所述可动翼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进而具备,
蓄压器,使其连通于所述第2双向连通路所连通的所述单侧连通隔间,以将因所述流动体的膨胀或收缩所产生的体积变化加以吸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阻尼器,其特征在于,进而具备,
旁通路,使其在形成于所述内室内的所述至少4个隔间中,不论所述可动翼板的转动方向如何都不会相对于其他隔间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与相对于该不会经常成为高压状态的隔间有因所述可动翼板的转动而成为高压状态之情形的隔间之间,以可调整所述流动体之限制量的方式连通。
CN201780062572.4A 2016-11-24 2017-09-22 旋转阻尼器 Active CN109804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7616 2016-11-24
JP2016227616A JP6283404B1 (ja) 2016-11-24 2016-11-24 ロータリダンパ
PCT/JP2017/034245 WO2018096774A1 (ja) 2016-11-24 2017-09-22 ロータリダン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04177A true CN109804177A (zh) 2019-05-24
CN109804177B CN109804177B (zh) 2021-02-05

Family

ID=61231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2572.4A Active CN109804177B (zh) 2016-11-24 2017-09-22 旋转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30979B1 (zh)
JP (1) JP6283404B1 (zh)
CN (1) CN109804177B (zh)
WO (1) WO20180967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25032B2 (ja) * 2018-12-28 2023-08-14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マネージメ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シール体およびロータリダンパ
JP7445952B2 (ja) * 2019-11-21 2024-03-08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マネージメ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2022145339A (ja) * 2021-03-20 2022-10-04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マネージメ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ダンパー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37819A (en) * 1934-01-13 1936-04-21 Houde Eng Corp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DE3429373A1 (de) * 1983-09-01 1985-04-04 Fichtel & Sachs Ag, 8720 Schweinfurt Volumenausgleich und vorspannung fuer hydraulische drehfluegel-schwingungsdaempfer
CN1605768A (zh) * 2003-10-06 2005-04-13 托克轴承株式会社 转动阻尼器
CN201786981U (zh) * 2010-09-21 2011-04-06 天津欧利华精密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单向旋转缓冲器
CN201802796U (zh) * 2010-02-08 2011-04-20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正转时阻尼较小且反转时阻尼可由小变大的装置
CN102817952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株式会社利富高 旋转阻尼器
CN103403388A (zh) * 2011-03-31 2013-11-20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阻尼器
JP6169952B2 (ja) * 2013-11-13 2017-07-26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9850B2 (ja) * 1991-04-26 2000-01-17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3778668B2 (ja) 1997-09-08 2006-05-2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3662109B2 (ja) * 1998-04-24 2005-06-22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5831833B2 (ja) * 2012-03-05 2015-12-09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37819A (en) * 1934-01-13 1936-04-21 Houde Eng Corp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DE3429373A1 (de) * 1983-09-01 1985-04-04 Fichtel & Sachs Ag, 8720 Schweinfurt Volumenausgleich und vorspannung fuer hydraulische drehfluegel-schwingungsdaempfer
CN1605768A (zh) * 2003-10-06 2005-04-13 托克轴承株式会社 转动阻尼器
CN201802796U (zh) * 2010-02-08 2011-04-20 中国计量学院 一种正转时阻尼较小且反转时阻尼可由小变大的装置
CN201786981U (zh) * 2010-09-21 2011-04-06 天津欧利华精密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单向旋转缓冲器
CN103403388A (zh) * 2011-03-31 2013-11-20 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旋转阻尼器
CN102817952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株式会社利富高 旋转阻尼器
JP6169952B2 (ja) * 2013-11-13 2017-07-26 Kyb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96774A1 (ja) 2018-05-31
JP2018084284A (ja) 2018-05-31
CN109804177B (zh) 2021-02-05
EP3530979B1 (en) 2023-04-19
JP6283404B1 (ja) 2018-02-21
EP3530979A1 (en) 2019-08-28
EP3530979A4 (en) 202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4177A (zh) 旋转阻尼器
US9394960B2 (en) Hydropneumatic piston/cylinder arrangement
US6390258B1 (en) Floating rod guide for monotube strut
EP3220004B1 (en) Rotary damper
WO2013133150A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EP2503180A2 (en) Rotary damper
TW200624652A (en) Shock absorber for sliding door
EP2192324A1 (en) Dual seal rod guide assembly with low friction disc
CN102242789B (zh) 具有多级阻尼力特性曲线的阻尼阀装置
WO2019087635A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2017032079A (ja) 複筒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EP4063686A1 (en) Rotary damper
CN106170600A (zh) 活塞‑缸单元和具有活塞‑缸单元的门铰链
CN107923471B (zh) 液压减振器
CN108868428A (zh) 门致动器
JP2012197863A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EP3882482A1 (en) Rotary damper
US10487901B2 (en) Damping strut
EP4310361A1 (en) Damper device
WO2021235129A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112610591B (zh) 阻尼可调节的圆形阻尼器
CN108026985A (zh) 具有径向嵌套的密封装置的离合器主动装置、具有离合器主动装置的(双)离合器和驱动系
RU210655U1 (ru) Управляемый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лопастно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CN108026984A (zh) 具有在活塞中的高压室的离合器主动装置、具有离合器主动装置的(双)离合器和驱动系
JPH0366942A (ja) 減衰力可変型液圧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2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the ink field area 1,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round of No. 6, No. 34

Patentee after: Matsumoto Management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the ink field area 1, the number of the first round of No. 6, No. 34

Patentee before: Kabushiki Kaisha SOMIC ISHIKAW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