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0767B -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0767B
CN109790767B CN201680089417.7A CN201680089417A CN109790767B CN 109790767 B CN109790767 B CN 109790767B CN 201680089417 A CN201680089417 A CN 201680089417A CN 109790767 B CN109790767 B CN 1097907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filter
internal combustion
combustion engine
crank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94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0767A (zh
Inventor
阿藤绅司
黑须玲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907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7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07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7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10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lubricant venting or purifying means, e.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3Mounting or connecting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relative to the machine or engine; Details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能够充分确保机油滤清器的油容量以抑制维护频度,并能够以简单的维护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维护频度、减少劳力。本内燃机的润滑构造为,内燃机在曲柄轴(40)的从曲轴箱(21R)向侧方突出的轴部(40R)上设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在该内燃机中,在从自油贮存部(100)汲取油的油泵(110)直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油通路上设有内置有过滤芯(123)的机油滤清器(120)。

Description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燃机中具有特别是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润滑构造。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润滑构造中,存在特别是在向曲柄轴周围的润滑部位供油的中途设有利用内燃机的旋转对油进行离心分离过滤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例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05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公开的润滑构造通过在曲轴箱盖设置的油泵的驱动,经由进油流路使在油盘中贮存的油进入,排出到在曲轴箱盖上形成的排出流路,由于排出流路终究与在曲轴箱盖上形成的对曲柄轴的轴端进行轴支承的轴端供油室连通,因此排出的油到达轴端供油室。
曲柄轴使从轴端穿设的上游侧主流路和下游侧主流路彼此分离地形成在轴部的轴中心,在轴部的上游侧主流路与下游侧主流路之间的位置设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形成为圆盘状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内部与上游侧主流路连通,也与下游侧主流路连通。
因此,通过油泵的驱动排出的油在到达轴端供油室后,从轴端供油室进入上游侧主流路,然后被导入所连通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内。
若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与曲柄轴一体旋转,则混入油内的大比重的异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移动至外周而被分离,过滤了的油从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内流出至所连通的下游侧主流路。
进入下游侧主流路的油通过分支的子流路排出到曲柄销的外周面等,向连接杆的大端部附近的轴支承部供给。
按照这种方式,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润滑构造中,在直到与油泵相比位于下游侧的曲柄轴的润滑部位的油通路上,设有一个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作为对油进行过滤的机油滤清器。
并且,在与油泵相比的上游侧,在吸入在油盘中贮存的油时通常设有机油滤网。
但是,机油滤网用于去除较大颗粒的异物,因此,对于会损伤润滑的轴承部等的金属粉末等大比重的微小异物,需要另外利用机油滤清器去除,在专利文献1中由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进行微小异物的去除。
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形成为扁平的圆盘状,通过旋转而使混入油内的大比重滤渣或金属粉末等异物向径向外侧移动而堆积在圆盘的内周部。
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设置在曲柄轴的轴部,因此需要避免与其他设备干涉,配置空间并不宽裕,形状也设为扁平的圆盘状,虽然尽可能确保容量但也有限。
因此,进行将在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内部滞留的堆积物去除的清扫作业的维护频度增多。
由于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设置在曲柄轴的轴部,因此在该维护时需要将曲轴箱盖拆下,维护成为庞杂的作业,且必须进行将在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内部堆积的异物等去除的清扫作业,因此需要劳力。
每次进行这样的维护作业,都非常繁杂且耗费成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确保机油滤清器的油容量、抑制维护频度,并以简单的维护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维护频度、减少劳力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为,
由曲轴箱和一对曲轴箱盖构成内燃机壳体,该曲轴箱将曲柄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该一对曲轴箱盖分别从所述曲柄轴指向方向的两侧覆盖所述曲轴箱,
在所述曲轴箱的底壁部具有油贮存部,
在所述曲柄轴的从所述曲轴箱向侧方突出的轴部设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
该内燃机的润滑构造的特征在于,
在从自所述油贮存部汲取油的油泵直到所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油通路上,设有内置有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
根据该构成,在曲柄轴的从曲轴箱向侧方突出的轴部设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中,在从自油贮存部汲取油的油泵直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油通路上,设有内置有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因此能够显著增加作为机油滤清器的整体油容量以抑制维护频度。
与在维护中进行清扫作业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相比,内置有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进行过滤芯的更换作业,因此维护简单,通过进行该机油滤清器的简单维护,能够显著减少离心分离式过滤器的繁杂维护的频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力。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设置在所述内燃机壳体的外壁。
根据该构成,机油滤清器设置在内燃机壳体的外壁,因此没有从外侧覆盖机油滤清器的罩部件,无需进行将罩部件拆下的作业,能够更加容易且短时间地进行机油滤清器的维护。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配置于在沿所述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不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构成,机油滤清器配置于在沿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与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内燃机的沿曲柄轴的轴向宽度,实现内燃机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设置在所述内燃机壳体中的从与所述曲柄轴的轴向大致垂直的侧壁的周缘沿轴向延伸的外周壁上。
根据该构成,内燃机壳体由与曲柄轴的轴向大致垂直的侧壁和从该侧壁的周缘沿轴向延伸的外周壁构成,机油滤清器设置在强度较大的外周壁上,从而机油滤清器被牢固地设置,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周壁的强度及刚性。
另外,能够不使内燃机曲柄轴的轴向宽度增大而设置机油滤清器,能够避免内燃机的大型化。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在沿所述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所述机油滤清器的一部分向所述外周壁的外侧突出设置。
根据该构成,在沿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机油滤清器的一部分向外周壁的外侧突出设置,因此能够尽可能减小机油滤清器从外周壁的突出,并减小机油滤清器向外周壁内侧的进入,避免对内部构造的干涉。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所述内燃机设置为,使缸体以缸筒轴线大致水平的方式从所述曲轴箱突出,
在所述内燃机壳体的所述外周壁中的从突出设置所述缸体的壁部到底壁部之间的角壁部设置所述机油滤清器。
根据该构成,内燃机使缸体以缸筒轴线大致水平的方式从曲轴箱突出设置,在内燃机壳体的外周壁中的从突出设置缸体的壁部到底壁部之间的角壁部设置机油滤清器,因此,能够利用缸体下方或下方附近的靠近内燃机壳体的死区空间配置机油滤清器。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所述底壁部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根据该构成,机油滤清器与内燃机壳体的底壁部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机油滤清器不会相对于内燃机壳体的底壁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容易确保内燃机与地面间的必要距离。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所述机油滤清器与所述油泵相比配置在下方。
根据该构成,机油滤清器与油泵相比配置在下方,因此在内燃机停止工作时,与停止的油泵相比配置在下方的机油滤清器维持为满油的状态,因此能够在再起动时,无迟滞地使油循环。
也可以是,在所述构成的基础上,
在所述曲轴箱的底壁部以向下开口的方式形成与所述油贮存部连通的排油孔,
所述排油孔的开口由盖部封堵,
在所述盖部保持的机油滤网配置在所述排油孔处,
所述机油滤网的上游侧与所述油贮存部连通,
所述机油滤网的下游侧与通过所述油泵汲取的油的汲取油通路连通。
根据该构成,在曲轴箱的底壁部设置的排油孔由盖部封堵,由盖部保持的机油滤网配置在排油孔中,机油滤网的上游侧与油贮存部连通,机油滤网的下游侧与通过油泵汲取的油的汲取油通路连通,因此滞留在油贮存部的油通过机油滤网将较大颗粒的异物去除并由油泵汲取,从油泵排出的油经由机油滤清器将微小异物去除后流入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进一步将微小异物去除而向曲柄轴的润滑部位供给。
能够减轻在机油滤清器的上游侧通过机油滤网将较大颗粒的异物去除的机油滤清器的负担,抑制劣化。
另外,由于由盖部保持的机油滤网配置在排油孔中,因此能够将盖部从排油孔拆下,将机油滤网从曲轴箱的内部取出,简单地实现机油滤网的维护。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在曲柄轴的从曲轴箱向侧方突出的轴部设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在从自油贮存部汲取油的油泵直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的油通路上设置使用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因此能够显著增加作为机油滤清器的整体油容量以抑制维护频度。
与进行清扫作业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相比,对于内置有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而言,维护也成为过滤芯的更换作业,因此维护简单,通过进行该机油滤清器的简单维护,能够显著减少离心分离式过滤器的繁杂维护的频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离合器的内燃机的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该两轮摩托车的内燃机的主要表示内燃机壳体的侧视图。
图3是该两轮摩托车的内燃机周边的仰视图。
图4是该内燃机的剖视图(参照图9中的IV-IV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是该内燃机的剖视图(参照图9中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将右曲轴箱盖拆下的该内燃机的侧视图。
图8是从图7的状态将右曲轴箱盖及离心离合器等移除了的该内燃机的侧视图。
图9是在右曲轴箱处与曲柄轴的轴向垂直剖切的该内燃机的剖视图。
图10是右曲轴箱盖的立体图。
图11是透视该内燃机中的油的循环路径的透视图。
图12是将第2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右曲轴箱盖拆下了的该内燃机的侧视图。
图13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右曲轴箱盖拆下了的该内燃机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11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搭载有具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内燃机E的两轮摩托车1的侧视图。
并且,在本说明书的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朝向基于以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1的行进方向为前方的通常的基准,在附图中,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LH表示左方,RH表示右方。
车身架从该头管2向斜后下方延伸出一根主构架3,在该主构架3的后端部向下垂设左右一对枢轴支承板4、4,从主构架3的后部朝向斜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后构架5、5,在主构架3与后构架5、5之间架设副构架6、6。
在轴支承于头管2的转向轴7的上端安装操纵手柄7h,转向轴7的下部与前叉7f连结,在前叉7f的顶端轴支承前轮9。
摆臂11利用枢轴10轴支承前端而以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枢轴支承板4,在该摆臂11的后端轴支承后轮12。
在该摆臂11与上方的后构架5之间夹设后减震部13。
内燃机E悬挂支承于主构架3的从与中央相比靠近后部的位置向下突出设置的发动机悬架3h和枢轴支承板4。
内燃机E是四冲程循环单缸的空冷式内燃机,以使曲柄轴40指向左右车宽度方向的横置姿态搭载于车身架。
该内燃机E的内燃机壳体20构成为,包括:左右分离的一对左曲轴箱21L、右曲轴箱21R,其将曲柄轴4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以及一对左曲轴箱盖22L、右曲轴箱盖22R,其从左右侧方覆盖该左右曲轴箱21L、21R。
从该内燃机壳体20的左右曲轴箱21L、21R朝向前方使缸体23、缸盖24、缸盖罩25依次重叠地突出。
缸体23以其缸筒的中心轴线即缸筒轴线Lc前倾至接近大致水平的方式突出,在缸体23的前方依次重叠缸盖24、缸盖罩25。
进气管30从朝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配置的缸盖24的上表面向上延伸,该进气管30经由节气门主体31与在主构架3安装的空气滤清器32连接。
参照图1及图3,从缸盖24的下表面朝向下方延伸的排气管35弯曲并沿内燃机E的下表面向后延伸,在与内燃机壳体20相比的后方与在车身右侧配置的消声器38连接。
在排气管35的中途,依次配置第1催化剂转换器36和第2催化剂转换器37这两个催化剂转换器。
缸盖24附近的上游侧的第1催化剂转换器36以大致水平地指向前后斜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前倾至接近水平的缸体23的下方(参照图1、图3),下游侧的第2催化剂转换器37配置在消声器38的内部(参照图1)。
第1催化剂转换器36和第2催化剂转换器37均为三元催化剂。
通过分割为第1催化剂转换器36和第2催化剂转换器37两个催化剂转换器来保持催化剂,从而能够确保与大型催化剂转换器相同的容量而提高净化性能,并且由于各催化剂转换器体积小,因此配置自由度大,一个第1催化剂转换器36紧凑配置在缸体23的下方,另一个第2催化剂转换器37能够收纳在消声器38内。
第1催化剂转换器36配置在排气上游侧且在缸体23的下方,因此能够在内燃机起动时快速加热催化剂使之活性化,从起动的早期阶段进行排气净化。
参照图3,第1催化剂转换器36下游的排气管35在右曲轴箱21R与机油滤清器120的过滤器外壳121之间接近通过。
因此,能够将第1催化剂转换器36以接近曲轴箱21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前罩14覆盖车身架的头管2的前方,腿部护罩15从主构架3的上方到缸体23、缸盖24、缸盖罩25的左右侧方覆盖主构架3的左右侧方,车身罩16覆盖主构架3的后部及后构架5的左右侧方。
车座18和行李架19前后设置在车身罩16的上部,车身罩16的前侧上部与车座18之间的开口由中央罩17封堵。
内燃机E中的内燃机壳体20未由腿部护罩15及车身罩16覆盖,在侧方露出(参照图1)。
在内燃机壳体20的下方从枢轴支承板4的下部向前延伸的刹车踏板28的向上弯曲的顶端部,以摆动自如的方式位置该内燃机壳体20前部的右侧方。
另外,踏板29位于内燃机壳体20前后中央部的侧方。
向斜后上方延伸的脚踏起动踏板27位于内燃机壳体20的后部右侧方。
图4是内燃机E的剖视展开图(参照图9的IV-IV线剖视图),参照该图4,内燃机E的曲柄轴40为一体的构造,即,左侧轴部40L和右侧轴部40R分别从收容在左右曲轴箱21L、21R内的左右一对曲柄臂40w、40w同轴且一体地突出,曲柄销40p使左右曲柄臂40w、40w之间连结,构成为曲柄形状。
曲柄轴40借助左右一对主轴承41、41将左侧轴部40L和右侧轴部40R各自的曲柄臂40w、40w侧轴支承在左右曲轴箱21L、21R上,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
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合在缸体23的缸膛内的活塞42的活塞销42p与曲柄轴40的曲柄销40p通过连接杆43连结,活塞42的往复移动经由连接杆43变换为曲柄轴40的旋转移动。
在活塞42的顶面与缸盖24的顶盖面之间形成的燃烧室24a中,嵌入缸盖24的顶盖壁中的火花塞44面向顶端的电极。
在曲柄轴40的从左侧主轴承41向左延伸的左侧轴部40L上,从主轴承41侧向左依次设置主驱动链轮45、起动从动轮(starter driven gear)46、AC发电机48。
在与曲柄轴40的左侧轴部40L一体结合的主驱动链轮45和一体嵌装在阀操纵机构的凸轮轴150上的凸轮链轮151之间卷绕定时链条152,其中,该阀操纵机构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缸盖24上,凸轮轴150被以曲柄轴40的1/2转速旋转驱动,分别与凸轮轴150的进气凸轮150i、排气凸轮150e连接摆动的进气摇臂153i和排气摇臂153e,在规定的定时对未图示的进气阀和排气阀进行开闭驱动,进行内燃机E的进排气。
AC发电机48将外转子48r嵌装在曲柄轴40的左侧轴部40L的左端部,将内定子48s固定支承于左曲轴箱盖22L。
并且,借助滚针轴承49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左侧轴部40L的起动从动轮46,在与一体结合于曲柄轴40的AC发电机48的外转子48r之间夹设单向离合器47,能够仅传递从起动从动轮46朝向外转子48r及曲柄轴40的一个方向的动力,进行内燃机E的起动。
另一方面,在曲柄轴40的从右侧的主轴承41向右延伸的右侧轴部40R设置离心离合器70、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
参照图4,泵主动齿轮51以从右侧与主轴承41的内圈接触的方式嵌合于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止推轴承52以从右侧与泵主动齿轮51接触的方式嵌合于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此外,第一驱动齿轮53以从右侧与止推轴承52接触的方式,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右侧轴部40R。
并且,外筒部件54以从右侧与第一驱动齿轮53的圆筒基部接触的方式,以相对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合于右侧轴部40R。
如图5所示,外筒部件54在与第一驱动齿轮53的圆筒基部接触且直径相同的圆筒部54a的右端部,具有向外周展开的凸缘部54b,从凸缘部54b的右侧面突出形成直径大于圆筒部54a的右端圆筒部54c。
参照图5,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借助层差部,在与外筒部件54的圆筒部54a相比的右方缩径形成形成有花键的花键轴部40Ra,与花键轴部40Ra相比的右方成为轴端部40Rb。
在外筒部件54的右端圆筒部54c的内侧,垫圈55与层差部抵接并嵌合于花键轴部40Ra,环状部件56与花键轴部40Ra花键嵌合。
在环状部件56的外周面与外筒部件54的右端圆筒部54c的内周面之间夹设滚针轴承57。
在曲柄轴40的花键轴部40Ra,还花键嵌合对驱动板60进行支承的环状凸起部件61。
并且,环状油路形成部件62嵌合在与花键轴部40Ra相比位于右方的轴端部40Rb,并与环状凸起部件61抵接,并且,隔着垫圈63将螺母部件64螺合紧固在轴端部40Rb,由此,将环状部件56和环状凸起部件61一体地固定在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
因此,支承于环状凸起部件61的驱动板60与曲柄轴40一体旋转。
驱动板60包括嵌装在环状凸起部件61上的碗状外周部60a和从该碗状外周部60a的开口端部向外周展开的凸缘部60b,碗状外周部60a覆盖螺母部件64的外周,凸缘部60b与外筒部件54的凸缘部54b对置。
在与曲柄轴40一体旋转的驱动板60和在外筒部件54的凸缘部54b上固着的碗状离合器外部件71之间,构成离心离合器70。
由三个离心重块构成的离合器瓦73分别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在驱动板60上固定的三个支承轴72,在外侧面具有由摩擦材料构成的衬垫(lining)的各离合器瓦73与曲柄轴40的旋转一起回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抵抗离合器弹簧74而向径向外侧摆动,若超过规定的转速,则离合器瓦73与离合器外部件71接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使离心离合器70连接,曲柄轴40的旋转传递至外筒部件54。
驱动板60被盖板76以遮盖的方式,从右侧覆盖于包覆在螺母部件64外周的碗状外周部60a的开口,在内部形成环状空间75s,能够构成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
盖板76是在中央具有供曲柄轴40的轴端部40Rb嵌入的圆孔的圆板状部件,嵌合于轴端部40Rb的盖板76的外周部隔着环状密封部件77抵接于驱动板60的凸缘部60b,通过在周向上使多个螺栓78贯通盖板76的外周部及环状密封部件77而紧固螺合于驱动板60的凸缘部60b,从而将盖板76安装于驱动板60,构成在内部具有环状空间75s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
参照图4及图5,在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上,在轴端部40Rb上从轴端面起在轴中心穿设尺寸较短的第1轴内油路40A,从曲柄臂40w侧在轴中心处穿设尺寸较长的第2轴内油路40B,直到所述第1轴内油路40A的近前处。
第2轴内油路40B的开口由栓部件79封堵。
参照图5,螺母部件64螺合位于轴端部40Rb的将第1轴内油路40A与第2轴内油路40B分隔开的部分。
从第1轴内油路40A径向分支的分支油路40Aa形成在螺母部件64与盖板76之间,分支油路40Aa在环状空间75s开口。
另一方面,在支承驱动板60的环状凸起部件61上,在与油路形成金属件62之间,形成切缺到花键轴部40Ra的外周面为止的导出油路61a。
第2轴内油路40B形成为,在其右端部径向分支的分支油路40Ba与导出油路61a连通(参照图5)。
因此,第1轴内油路40A依次经由分支油路40Aa、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环状空间75s、导出油路61a和分支油路40Ba与第2轴内油路40B连通。
若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伴随曲柄轴40的旋转而旋转,则对于从第1轴内油路40A进入环状空间75s的油而言,混入油内的大比重异物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周移动而被分离,过滤了的油从导出油路61a进入第2轴内油路40B。
参照图4,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内的第2轴内油路40B沿径向朝向外筒部件54的内周面分支出分支油路40Bb,且沿径向朝向第一驱动齿轮53的内周面分支出分支油路40Bc,由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过滤了的油被向相对旋转的润滑部位供给。
此外,第2轴内油路40B从曲柄臂40w附近朝向曲柄销40p分支出分支油路40Bd,分支油路40Bd与曲柄销40p内的油路40pa连通,从该油路40pa向曲柄销40p的与连接杆43连接的轴支承部等润滑部位供给过滤了的油。
如图9所示,本内燃机E在曲柄轴40的后方具有齿轮常啮合式的多级变速器80,多级变速器80的主轴81与副轴82前后排列,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配置于左右曲轴箱21L、21R。
在左右曲轴箱21L、21R内,主轴81上的主齿轮组81G与副轴82上的副齿轮组82G的相互对应的齿轮彼此啮合。
参照图4,多级变速器80的主轴81在向右贯穿右曲轴箱21R而突出的部分设有变速离合器85。
在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主轴81的第一从动齿轮84上,经由减震器支承变速离合器85的离合器外部件86,支承该离合器外部件86的第一从动齿轮84与轴支承于曲柄轴40的所述第一驱动齿轮53啮合。
变速离合器85为通过驾驶者操作的分离机构实现摩擦接合或接合解除的带有大量离合器板的摩擦式多板离合器,大量离合器板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摩擦接合时,使离合器外部件86的转矩传递至与主轴81一体结合的离合器内部件87,变速离合器85成为连接状态,在大量离合器板的摩擦接合被解除时,切断从离合器外部件86向离合器内部件87的转矩传递,变速离合器85成为断开状态。
多级变速器80的副轴82是输出轴,在向左贯穿左曲轴箱21L的左端嵌装有主驱动链轮88。
卷绕在主驱动链轮88上的驱动链89卷绕在后轮12侧的未图示的另一从动链轮上,内燃机E的驱动力经由驱动链89被传递至后轮12,两轮摩托车1行驶。
在相互平行地轴支承于左右曲轴箱21L、21R的前后主轴81和副轴82的斜上方,换挡鼓9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于左右曲轴箱21L、21R(参照图9、图6)。
如图6所示,换挡鼓90在圆筒主体部90A的外周面沿周向形成有分别使挂挡叉91、92沿轴向移动的引导槽90Aa、90Ab,从圆筒主体部90A向左以使外径缩小的方式突出的左端轴部90L,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嵌合轴支承于左曲轴箱21L的轴承孔中,另一方面,在圆筒主体部90A的右端形成有凸缘部90f,与凸缘部90f相比向右以使外径缩小的方式突出的右端轴部90R,借助滚针轴承9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在右曲轴箱21R的轴承孔中。
对换挡鼓90的左端轴部90L进行轴支承的左曲轴箱21L的轴承孔,使大致下半部成为轴承,而上半部成为空洞,用于集油。
因此,换挡鼓90的右端轴部90R由以确保右曲轴箱21R的轴承孔宽度的方式夹装的滚针轴承93轴支承,从而防止换挡鼓90的轴倒伏,使换挡鼓90无阻力地顺滑转动。
如以上所示,在左右曲轴箱21L、21R上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曲柄轴40、主轴81、副轴82及换挡鼓90,在右曲轴箱21R的右部,配置有在曲柄轴40的从右曲轴箱21R向右突出的右侧轴部40R设置的离心离合器70及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并在主轴81的从右曲轴箱21R向右突出的右侧轴部设置的变速离合器85(参照图4)。
如图4所示,该离心离合器70、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及变速离合器85的周围由从右侧覆盖右曲轴箱21R的右曲轴箱盖22R覆盖。
图2是内燃机E的主要表示内燃机壳体20的侧视图,图7是将右曲轴箱盖22R从右曲轴箱21R拆下后的内燃机E的相应侧视图,图8是表示将离心离合器70、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及变速离合器85从图7的状态拆下后的状态的相应侧视图。
参照图7及图8,右曲轴箱21R由轴支承曲柄轴40和主轴81等的与轴向垂直的侧壁21Rv、和从该侧壁21Rv的外周缘沿轴向延伸的外周壁21Rs构成,右曲轴箱21R的外周壁21Rs的右开口端面即与右曲轴箱盖22R的对合面21Rsf(参照图7、图8中的点状图案的部分)呈环状。
在曲柄轴40的从右曲轴箱21R的侧壁21Rv向右突出的右侧轴部40R设置的离心离合器70和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及在主轴81的右侧轴部设置的变速离合器85,位于该右曲轴箱21R的外周壁21Rs的对合面21Rsf的环状的内侧(参照图7)。
如图8所示,在右曲轴箱21R的侧壁21Rv上,在内部构成油泵110的油泵罩111通过螺栓113的紧固安装在曲柄轴40的斜前下方。
嵌装在油泵110的泵驱动轴110a上的泵从动齿轮112,与嵌装在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上的泵主动齿轮51啮合。
因此,曲柄轴40的旋转借助泵主动齿轮51与泵从动齿轮112的啮合传递,驱动油泵110。
参照在右曲轴箱21R的外周壁21Rs处沿左右方向垂直剖切的剖视图即图9,在右曲轴箱21R的外周壁21Rs中的底壁部21Rsb上,在所述油泵110的下方附近形成有排油孔101。
在排油孔101的下方开设的开口由盖部103封堵。
在排油孔101中,借助弹簧将金属网状的机油滤网102插入保持在盖部103中。
排油孔101与在左右曲轴箱21L、21R的底壁部21Lsb、21Rsb上形成的油贮存部100连通,在排油孔101内,保持配置在盖部103中的机油滤网102的外侧(上游侧)与油贮存部100连通,机油滤网102的内侧(下游侧)与延伸至所述油泵110的吸入口的汲取油通路105P(参照图8)连通。
排油通路115P从油泵110的排出口延伸。
排油通路115P在右方贯通油泵罩111,在油泵罩111的右侧面形成连结开口端面115a(参照图8)。
图10是从背侧斜向观察右曲轴箱盖22R的立体图,右曲轴箱盖22R的表面如图2所示。
从右侧覆盖右曲轴箱21R的右曲轴箱盖22R如图10所示,由与曲柄轴40的轴向大致垂直的侧壁22Rv和从该侧壁22Rv的周缘朝向轴向右方延伸的外周壁22Rs形成为矩形碗状。
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的左侧开口端面成为对合面22Rsf,与右曲轴箱21R的对合面21Rsf对合,将离心离合器70、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及变速离合器85收容在内侧并覆盖在右曲轴箱21R的右侧。
右曲轴箱盖22R的使外周壁22Rs的右侧开口封堵的侧壁22Rv,其与离心离合器70及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对置的部分形成进一步向右鼓出的圆形侧壁部22Rva,在圆形侧壁部22Rva的中央形成有以圆筒状向内侧突出的轴承部143,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的轴端部40R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嵌入在该轴承部143的内侧的轴承孔143A中(参照图5)。
因此,如图5所示,在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的嵌入在轴承孔143A中的轴端部40Rb上形成的第1轴内油路40A的轴端开口与轴承孔143A面对,第1轴内油路40A与轴承孔143A连通。
如图10所示,在圆形侧壁部22Rva的内表面上,从轴承部143沿径向延伸有多个肋部,在其中的向前方延伸的具有较宽宽度的肋部142上形成有油通路142P(参照图5)。
此外,在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的前侧的壁的内表面上,以指向曲柄轴40的轴向即左右方向的方式形成有圆筒状肋部141,在该圆筒状肋部141上形成的油通路141P的右端与肋部142的油通路142P的前端连通,圆筒状肋部141的左端成为连结开口端面141a。
在该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的前侧下部设有内置有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120(参照图2、图10)。
参照图2及图3,机油滤清器120的形成为圆筒状的过滤器外壳121以使一部分突出到外侧的方式,形成在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中的前壁部22Rsa与底壁部22Rsb之间的角壁部22Rsc上。
并且,缸体23从与右曲轴箱盖22R的前壁部22Rs一起构成内燃机壳体20的前壁部的右曲轴箱21R的前壁部向前突出。
形成为圆筒状的过滤器外壳121在右方开口,在内部插入过滤芯123,由盖部件122使开口封堵。
盖部件122通过螺栓124固着在过滤器外壳121上。
该机油滤清器120以一部分朝向斜前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的角壁部22Rsc上(参照图2)。
如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120的上端部位于与缸体23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与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的底壁部22Rsb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但是,如图8中以假想线示出机油滤清器120的位置所示,机油滤清器120位于比油泵110低的位置。
另外,如图3所示,机油滤清器120的右端的盖部件122与右曲轴箱盖22R的侧壁22Rv的突出到最右方的圆形侧壁部22Rva的右外侧面相比,位于向左回缩的位置。
参照图10及图11,机油滤清器120的形成为圆筒状的过滤器外壳121的上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向上鼓出并向左延伸的流入圆筒部125。
流入圆筒部125的左端成为连结开口端面125a,流入圆筒部125的内侧的流入油通路125P的右端与过滤器外壳121的内部连通。
从过滤器外壳121的底壁即左侧壁的中央向左延伸的流出油通路126P在向上弯曲后,进一步向左弯曲而通过流出圆筒部126的内侧,在流出圆筒部126的左端的连结开口端面126a开口。
在该处,流入圆筒部125的连结开口端面125a和流出圆筒部126的连结开口端面126a及在流入圆筒部125的上方附近形成的所述圆筒状肋部141的连结开口端面141a,与右曲轴箱盖22R的对合面22Rsf位于同一面上。
对于该右曲轴箱盖22R所覆盖的右曲轴箱21R而言,参照图8,在构成所述油泵110的油泵罩111上形成的排油通路115P的右侧面开口的连结开口端面115a,位于与右曲轴箱盖22R的流入圆筒部125的连结开口端面125a对置的位置。
另外,在右曲轴箱21R中的与右曲轴箱盖22R的流出圆筒部126的连结开口端面126a对置的位置,沿外周壁21Rs形成在右端具有连结开口端面131a的指向左右方向的圆筒状肋部131(参照图8)。
参照图8及图11,油通路132P与圆筒状肋部131的内侧的油通路131P交叉并向上延伸,油通路133P在该油通路132P的上端交叉并倾斜地沿前后方向延伸。
油通路133P延伸至斜前方的缸体23与右曲轴箱21R对合的对合面,在其中途向右分支出油通路134P,形成有该油通路134P的圆筒状肋部134沿外周壁21Rs向右延伸(参照图11),在对合面21Rsf上形成连结开口端面134a(参照图8)。
并且,油通路133P在到达缸体23与右曲轴箱21R对合的对合面后,弯曲而与沿对合面在缸筒的周围以圆弧状向上延伸的油通路135P连通,油通路135P与平行于缸筒轴线Lc而延伸至缸盖24侧的油通路136P连通,通过该油通路135P、136P向阀操纵机构供油。
若右曲轴箱21R的对合面21Rsf与右曲轴箱盖22R的对合面22Rsf对合,将右曲轴箱盖22R覆盖在右曲轴箱21R上,则右曲轴箱21R侧的排油通路115P的连结开口端面115a、油通路131P的连结开口端面131a、油通路134P的连结开口端面134a与各自对应的右曲轴箱盖22R侧的流入油通路125P的连结开口端面125a、流出油通路126P的连结开口端面126a、油通路141P的连结开口端面141a液密对合,对应的油通路彼此连通。
图11是透视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E中的油循环路径(在图11以点状图案示出的部分)的透视图。
参照该图11,滞留在左右曲轴箱21L、21R的油贮存部100中的油,通过油泵110的驱动而从排油孔101内的机油滤网102通过,较大的异物被去除后,经由汲取油通路105P被汲取。
从油泵110排出的油经由排油通路115P进入右曲轴箱盖22R侧的流入油通路125P而流入机油滤清器120,由过滤芯123将滤渣或金属粉末等细小异物去除后,经由流出油通路126P流出。
经由流出油通路126P流出的油进入右曲轴箱21R侧的油通路131P,然后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油通路132P,转向并进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油通路133P。
分流至从油通路133P分支出的油通路134P的油,进入右曲轴箱盖22R侧的油通路141P,然后转向而通过圆形侧壁部22Rva的指向径向的肋部142的油通路142P,进入轴承部143内侧的轴承孔143A。
参照图5,进入轴承孔143A的油流入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的第1轴内油路40A,进而从分支油路40Aa进入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环状空间75s,通过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旋转将仍混在油内的金属粉末等大比重异物通过离心力分离,使过滤了的油从导出油路61a进入第2轴内油路40B。
从第2轴内油路40B经由分支油路40Bb和分支油路40Bc将油分别供给至外筒部件54的内周面和第一驱动齿轮53的内周面,对轴支承部进行润滑,并从第2轴内油路40B经由分支油路40Bd将油供给至曲柄销40p,对与连接杆43间的轴支承部等进行润滑。
在作为过滤装置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情况下,由于在维护时位于右曲轴箱盖22R内,因此,首先需要将右曲轴箱盖22R从右曲轴箱21R拆下,再将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盖板76拆下,对滞留在内侧的异物进行清扫去除,是非常繁杂的维护作业。
与此相对,机油滤清器120由于从右曲轴箱盖22R突出设置,因此在维护时,将螺栓124拆下而将盖部件122移除,将过滤器外壳121内的过滤芯123拔出更换为新的过滤芯再将盖部件122盖上即可,维护作业非常简单。
以上详细说明的本发明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所述的效果。
在曲柄轴40的从右曲轴箱21R突出到侧方的右侧轴部40R上设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内燃机E的润滑构造中,如图11所示,在从油贮存部100汲取油的油泵110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油通路上,设置内置有过滤芯123的机油滤清器120,因此作为机油滤清器的整体油容量显著增加,能够抑制维护的频度。
与在维护中进行清扫作业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相比,由于机油滤清器120进行过滤芯的更换作业,因此维护简单,通过进行该机油滤清器120的简单维护,从而能够显著减少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繁杂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力。
如图2及图3所示,由于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作为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壁的外周壁22Rs上,因此没有从外侧覆盖机油滤清器120的罩部件,无需进行将罩部件拆下的作业,能够更加容易且短时间进行机油滤清器120的维护。
如图7所示,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作为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壁的外周壁22Rs上,配置在从曲柄轴40的轴向观察时与在曲柄轴40的右侧轴部40R安装的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内燃机E的沿曲柄轴40的轴向宽度,实现内燃机的小型化。
如图2及图3所示,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右曲轴箱盖22R的强度较大的外周壁22Rs上,因此机油滤清器120被牢固地设置,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周壁22Rs的强度及刚性。
另外,无需增大内燃机E的车身宽度方向(曲柄轴的轴向)上的宽度就能够设置机油滤清器,能够避免内燃机的大型化。
如图2及图7所示,从曲柄轴40的轴向观察时,机油滤清器120的一部分突出设置到外周壁22Rs的外侧,因此能够使机油滤清器120从外周壁22Rs的突出尽可能小,并使机油滤清器120向外周壁22Rs的内侧的进入也很小,以避免与内部构造的干涉。
本实施方式的内燃机E以缸筒轴线Lc大致水平的方式,使缸体23从左右曲轴箱21L、21R突出设置,如图2所示,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右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中的从前壁部22Rsa到底壁部22Rsb之间的角壁部22Rsc,因此能够将机油滤清器120配置在缸体23下方附近的右曲轴箱盖22R附近的死区空间,其中,该缸体23从与右曲轴箱盖22R的前壁部22Rsa一起构成内燃机壳体20的前壁部的右曲轴箱21R的前壁部向前突出(参照图2、图3)。
即,在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能够抑制机油滤清器120上下突出。
如图2及图7所示,机油滤清器120与内燃机壳体20中的左右曲轴箱21L、21R的底壁部21Rsb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机油滤清器120不会相对于底壁部21Rsb的下表面向下突出,能够容易地确保内燃机E与地面间的必要距离。
如图8及图11所示,机油滤清器120与油泵110相比配置在下方,因此在内燃机E停止工作时,维持与停止了的油泵110相比配置在下方的机油滤清器120为满油状态,因此能够在再起动时无迟滞地使油循环。
如图11所示,在机油滤清器120的上游侧的排油孔101处,通过机油滤网102将较大颗粒的异物去除,因此减轻机油滤清器120的负担,抑制劣化。
另外,如图9所示,插入排油孔101中的机油滤网102保持配置在盖部103中,因此能够通过将盖部103从排油孔101拆下,将机油滤网102从曲轴箱的内部取出,简单地进行机油滤网102的维护。
在以上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内燃机壳体20中的曲轴箱盖(右曲轴箱盖22R)上,而基于图12,说明机油滤清器设置于曲轴箱的第2实施方式。
本第2实施方式中的内燃机E除了机油滤清器设置在右曲轴箱上的构造以外,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燃机E基本相同,因此除了右曲轴箱201和机油滤清器220以外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
并且,虽未图示,但相对于内置有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220流入/流出的油通路不同。
右曲轴箱201由对曲柄轴40、主轴81等进行轴支承且与轴向垂直的侧壁201v、和从该侧壁201v的外周缘沿轴向延伸的外周壁201s构成,图12中示出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的右开口端面即与右曲轴箱盖对合的对合面201sf(参照图12中的点状图案的部分)为环状。
在曲柄轴40的从右曲轴箱201的侧壁201v向右突出的右侧轴部设置的离心离合器70、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和在主轴81的右侧轴部设置的变速离合器85,位于该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的对合面201sf的内侧(参照图7)。
机油滤清器220设置在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的前侧下部。
形成为圆筒状的过滤器外壳221,以一部分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中的从突出设有缸体23的前壁部201sa到底壁部201sb之间的角壁部201sc上,该过滤器外壳221在右方开口,将过滤芯223插入在内部,利用盖部件222封堵开口。
盖部件122通过螺栓224固着在过滤器外壳221上。
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的对合面201sf中的角壁部201sc中的对合面201sfa,如图12所示,以沿着使一部分突出到外侧而形成的过滤器外壳221的内侧(曲柄轴40侧)的外周面而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在角壁部201sc上。
因此,右曲轴箱盖(未图示)具有与右曲轴箱201的对合面201sf对置的对合面,以在外侧避开机油滤清器220的方式覆盖右曲轴箱201的右侧。
如以上所示,由于在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的角壁部201sc设置机油滤清器220,因此,机油滤清器220的维护无需拆卸右曲轴箱盖,而只要将露出在外部的盖部件222拆下,就能够更换内部的过滤芯223,进行简单的作业即可。
因此,由于在从油泵直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油通路上设置机油滤清器220,因此作为机油滤清器的整体油容量显著增加,能够抑制维护的频度。
通过进行机油滤清器220的简单维护,能够显著减少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繁杂维护的频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力。
由于机油滤清器220设置在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因此无需进行将罩部件拆下的作业,能够更加容易且短时间地进行机油滤清器220的维护。
机油滤清器220配置于在从曲柄轴40的轴向观察时与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不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内燃机E沿曲柄轴40的轴向宽度,实现内燃机的小型化。
机油滤清器220设置在右曲轴箱201的强度较大的外周壁201s上,从而能够牢固地设置机油滤清器220,并进一步提高外周壁201s的强度及刚性。
机油滤清器220由于以一部分突出到外周壁201s外侧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尽可能减小机油滤清器220从外周壁201s的突出,并且能够减小机油滤清器220向外周壁201s内侧的进入,避免与内部构造的干涉。
机油滤清器220设置在右曲轴箱201的外周壁201s中的从向前突出设置缸体23的前壁部201sa到底壁部201sb之间的角壁部201sc上,因此能够将机油滤清器120配置在缸体23下方的右曲轴箱201附近的死区空间。
即,在从曲柄轴的轴向观察时,能够抑制机油滤清器220上下突出。
机油滤清器220与内燃机壳体20中的右曲轴箱201的底壁部201sb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内燃机E与地面间的必要距离。
机油滤清器220能够相对于油泵配置在下方,能够在再起动时无迟滞地使油循环。
接下来,基于图13说明在右曲轴箱的外周壁设置机油滤清器的第3实施方式。
本第3实施方式中的内燃机E除了在右曲轴箱上设置机油滤清器的构造以外,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内燃机E基本相同,因此除了右曲轴箱301和机油滤清器320以外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本第3实施方式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右曲轴箱301由侧壁301v和外周壁301s构成,内置有过滤芯的机油滤清器320设置在外周壁301s中的从突出设置缸体23的前壁部301sa到底壁部301sb之间的角壁部301sc,与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在角壁部301sc的外表面形成有用于安装机油滤清器320的过滤器壳体321的过滤器安装座302。
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的过滤器壳体321在内部收容过滤芯323,开口端的凸缘部321f通过螺栓324紧固在过滤器安装座302上。
过滤器安装座302位于右曲轴箱301的外周壁301s(角壁部301sc)的外表面,且位于不同于外周壁301s的右开口端面即与右曲轴箱盖对合的对合面301sf(参照图13中的点状图案的部分)的部位。
因此,机油滤清器320的维护无需拆卸右曲轴箱盖,只要将露出在外部的过滤器壳体321拆下,就能够更换内部的过滤芯323,进行简单的作业即可。
另外,本第3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在所述第2实施方式中起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三个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含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以多种方式实施的方案。
附图标记说明
E…内燃机、1…两轮摩托车、20…内燃机壳体、21L…左曲轴箱、22L…左曲轴箱盖、
21R…右曲轴箱、21Rv…侧壁、21Rs…外周壁、21Rsb…底壁部、21Rsf…对合面、
22R…右曲轴箱盖、22Rv…侧壁、22Rva…圆形侧壁部、22Rs…外周壁、22Rsa…前壁部、22Rsb…底壁部、22Rsc…角壁部、22Rsf…对合面、
23…缸体、24…缸盖、
40…曲柄轴、40L…左侧轴部、40R…右侧轴部、40Ra…花键轴部、40Rb…轴端部、40A…第1轴内油路、40B…第2轴内油路、41…主轴承、54…外筒部件、60…驱动板、61…环状凸起部件、70…离心离合器、
75…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6…盖板、77…环状密封部件、78…螺栓、100…油贮存部、101…排油孔、102…机油滤网、103…盖部、105P…汲取油通路、
110…油泵、111…油泵罩、115P…排油通路、
120…机油滤清器、121…过滤器外壳、122…盖部件、123…过滤芯、124…螺栓、125…流入圆筒部、125P…流入油通路、126…流出圆筒部、126P…流出油通路、131…圆筒状肋部、131P、132P、133P…油通路、134…圆筒状肋部、134P…油通路、135P、136P…油通路、141…圆筒状肋部、141P、142P…油通路、142…肋部、143…轴承部、143A…轴承孔、
201…右曲轴箱、201s…外周壁、201sa…前壁部、201sb…底壁部、201sc…角壁部、201sf…对合面、220…机油滤清器、221…过滤器外壳、222…盖部件、223…过滤芯、224…螺栓、
301…右曲轴箱、301s…外周壁、301sa…前壁部、301sb…底壁部、301sc…角壁部、301sf…对合面、302…过滤器安装座、320…机油滤清器、321…过滤器壳体、323…过滤芯、324…螺栓。

Claims (15)

1.一种内燃机的润滑构造,该内燃机的内燃机壳体(20)由将曲柄轴(4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的曲轴箱(21L、21R)、和分别从所述曲柄轴(40)指向的方向的两侧覆盖所述曲轴箱(21L、21R)的一对曲轴箱盖(22L、22R)构成,
在所述曲轴箱(21L、21R)的底壁部具有油贮存部(100),
在所述曲柄轴(40)的从所述曲轴箱(21L、21R)向侧方突出的轴部设有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
该内燃机的润滑构造的特征在于,
设置从自所述油贮存部(100)汲取油的油泵(110)直到所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的油通路,在该油通路上,设置在圆筒状的过滤器外壳(121)内内置有过滤芯(123)的过滤式机油滤清器(120),
所述油泵(110)安装在所述曲轴箱(21L、21R)的内部,
该过滤式机油滤清器(120)的圆筒状过滤器外壳(121)以沿着所述曲柄轴(40)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曲轴箱盖(22L、22R)中的一个曲轴箱盖(22R)的外周壁(22Rs)上,
在所述过滤式机油滤清器(120)的所述圆筒状过滤器外壳(121)的周壁上,沿所述圆筒状过滤器外壳(121)的长尺寸方向形成油流入圆筒部(125),该油流入圆筒部(125)在内部具有从所述油泵(110)起的流入油通路(125P),
形成有流出油通路(126P)的流出圆筒部(126),在所述过滤式机油滤清器(120)的所述圆筒状过滤器外壳(121)的端壁上延伸,
在所述曲轴箱盖(22L、22R)中的一个曲轴箱盖(22R)上形成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连接的油通路(141P),在所述曲轴箱(21L、21R)上,设有将所述一个曲轴箱盖(22R)的所述流出油通路(126P)与所述油通路(141P)连接的油通路(131P、132P、133P、134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所述内燃机壳体(20)的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配置于在从所述曲柄轴(40)的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不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所述内燃机壳体(20)外周壁(22Rs)上,该外周壁(22Rs)从所述内燃机壳体(20)的与所述曲柄轴(40)的轴向大致垂直的侧壁的周缘沿轴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以在从所述曲柄轴(40)的轴向观察时一部分突出到所述外周壁(22Rs)的外侧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中,缸体(23)以缸筒轴线(Lc)大致水平的方式从所述曲轴箱(21L、21R)突出设置,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所述内燃机壳体(20)的所述外周壁(22Rs)中的从突出设置所述缸体(23)的壁部(22Rsa)到底壁部(22Rsb)之间的角壁部(22Rsc)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燃机中,缸体(23)以缸筒轴线(Lc)大致水平的方式从所述曲轴箱(21L、21R)突出设置,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设置在所述内燃机壳体(20)的所述外周壁(22Rs)中的从突出设置所述缸体(23)的壁部(22Rsa)到底壁部(22Rsb)之间的角壁部(22Rsc)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与所述底壁部(22Rsb)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与所述油泵(110)相比配置在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油滤清器(120)与所述油泵(110)相比配置在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21L、21R)的底壁部(22Rsb)上,以向下开口的方式形成与所述油贮存部(100)连通的排油孔(101),
所述排油孔(101)的开口由盖部(103)封堵,
保持在所述盖部中的机油滤网(102)配置在所述排油孔(101)中,
所述机油滤网(102)的上游侧与所述油贮存部(100)连通,
所述机油滤网(102)的下游侧与通过所述油泵(110)汲取的油的汲取油通路(105P)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21L、21R)的底壁部(22Rsb)上,以向下开口的方式形成与所述油贮存部(100)连通的排油孔(101),
所述排油孔(101)的开口由盖部(103)封堵,
保持在所述盖部中的机油滤网(102)配置在所述排油孔(101)中,
所述机油滤网(102)的上游侧与所述油贮存部(100)连通,
所述机油滤网(102)的下游侧与通过所述油泵(110)汲取的油的汲取油通路(105P)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曲轴箱(21L、21R)的底壁部(22Rsb)上,以向下开口的方式形成与所述油贮存部(100)连通的排油孔(101),
所述排油孔(101)的开口由盖部(103)封堵,
保持在所述盖部中的机油滤网(102)配置在所述排油孔(101)中,
所述机油滤网(102)的上游侧与所述油贮存部(100)连通,
所述机油滤网(102)的下游侧与通过所述油泵(110)汲取的油的汲取油通路(105P)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出圆筒部(126)的端面(126a)、及与所述离心分离式机油滤清器(75)连接的所述油通路(141P)的端面(141a)位于同一平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润滑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泵(110)的排出口与所述过滤式机油滤清器(120)的所述油流入圆筒部(125)的开口端面(125a)位于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
CN201680089417.7A 2016-09-27 2016-09-27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Active CN1097907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78440 WO2018061085A1 (ja) 2016-09-27 2016-09-27 内燃機関の潤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0767A CN109790767A (zh) 2019-05-21
CN109790767B true CN109790767B (zh) 2021-02-09

Family

ID=61760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9417.7A Active CN109790767B (zh) 2016-09-27 2016-09-27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632734B2 (zh)
CN (1) CN109790767B (zh)
BR (1) BR112019005208B1 (zh)
PH (1) PH12019500566A1 (zh)
WO (1) WO20180610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02033B (zh) * 2019-12-31 2022-05-17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4912U (zh) * 1990-09-18 1992-05-12
CN1112644A (zh) * 1994-03-15 1995-11-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润滑装置
CN1157877A (zh) * 1995-12-15 1997-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US5857442A (en) * 1996-11-13 1999-01-1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ubricating system
US6058899A (en) * 1996-02-20 2000-05-09 Filterwerk Mann & Hummel Gmbh Separator
CN1271819A (zh) * 1999-04-28 2000-1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曲轴的供油路结构
CN101042062A (zh) * 2007-04-25 2007-09-26 佛山市顺德德力柴油机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单缸柴油机
CN10115355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路结构
CN101482043A (zh) * 2008-01-10 2009-07-1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润滑油过滤结构
CN101608561A (zh) * 2008-06-18 2009-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机油滤清器装置
JP2010151003A (ja) * 2008-12-25 2010-07-08 Honda Motor Co Ltd 小型エンジンの遠心分離装置
CN102678223A (zh) * 2011-01-15 2012-09-19 曼卡车和巴士股份公司 用于内燃机、尤其用于内燃机的曲轴箱的供油装置
CN203321614U (zh) * 2012-06-15 2013-12-04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203626913U (zh) * 2013-11-29 2014-06-04 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柴油机的机油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4912U (zh) * 1990-09-18 1992-05-12
CN1112644A (zh) * 1994-03-15 1995-11-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润滑装置
CN1157877A (zh) * 1995-12-15 1997-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US6058899A (en) * 1996-02-20 2000-05-09 Filterwerk Mann & Hummel Gmbh Separator
US5857442A (en) * 1996-11-13 1999-01-1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lubricating system
CN1271819A (zh) * 1999-04-28 2000-1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曲轴的供油路结构
CN10115355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路结构
CN101042062A (zh) * 2007-04-25 2007-09-26 佛山市顺德德力柴油机有限公司 一种立式单缸柴油机
CN101482043A (zh) * 2008-01-10 2009-07-1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润滑油过滤结构
CN101608561A (zh) * 2008-06-18 2009-12-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的机油滤清器装置
JP2010151003A (ja) * 2008-12-25 2010-07-08 Honda Motor Co Ltd 小型エンジンの遠心分離装置
CN102678223A (zh) * 2011-01-15 2012-09-19 曼卡车和巴士股份公司 用于内燃机、尤其用于内燃机的曲轴箱的供油装置
CN203321614U (zh) * 2012-06-15 2013-12-04 苏州科瓴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系统
CN203626913U (zh) * 2013-11-29 2014-06-04 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功率柴油机的机油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9005208B1 (pt) 2023-01-10
BR112019005208A2 (pt) 2019-06-04
CN109790767A (zh) 2019-05-21
JP6632734B2 (ja) 2020-01-22
JPWO2018061085A1 (ja) 2019-06-24
PH12019500566A1 (en) 2019-11-18
WO2018061085A1 (ja) 2018-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39779B2 (ja) エンジン
JP3891756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構造
CN109790767B (zh) 内燃机的润滑构造
CN1646821B (zh) 发动机的离合器机构润滑结构
JP6452742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フィルタ構造
JP5923020B2 (ja) 内燃機関
EP3760460A1 (en) Hybrid vehicle
US11447001B2 (en) Hybrid vehicle
US11378178B2 (en) Straddle vehicle
EP3760461A1 (en) Hybrid vehicle
EP3760844A1 (en) Straddle vehicle
JP2006105131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エンジン
JP3159986U (ja) エンジ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H09250320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ポンプ装置
JP2003307155A (ja) クランクケースおよびその潤滑構造
JP6205974B2 (ja)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ストレーナ構造
JP2004218488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2006077652A (ja) エンジ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