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68670A - 马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68670A
CN109768670A CN201811317313.4A CN201811317313A CN109768670A CN 109768670 A CN109768670 A CN 109768670A CN 201811317313 A CN201811317313 A CN 201811317313A CN 109768670 A CN109768670 A CN 109768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ard
control base
radiator
motor
rotary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173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68670B (zh
Inventor
佐藤裕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68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8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68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68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02K9/227Heat sin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确保马达的驱动控制的冗长性并且能够抑制在马达的旋转轴的径向上马达装置大型化的马达装置。马达装置(10)具备:马达(20),其具有旋转轴(23);第一控制基板(41),其安装有第一电源电路(41a)以及第一控制电路(41b);以及第二控制基板(42),其安装有第二电源电路(42a)以及第二控制电路(42b)。各控制基板(41、42)配置为在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上沿轴向观察时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该重合的部分与马达(20)的旋转轴(23)的延长线(m)交叉。

Description

马达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于2017年11月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216723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其说明书、附图以及摘要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马达与控制该马达的控制基板设置为一体的马达装置。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7-18055号公报中公开有具有旋转轴的马达与控制该马达的驱动的控制基板设置为一体的马达装置。在上述马达装置中,马达与控制基板一起收容于壳体。控制基板的一部分比马达的外周面更向马达的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突出。
为了确保马达的驱动控制的冗长性,若以供给马达的驱动所需的电力的方式工作的电源电路、以及控制电源电路的工作的控制电路等必须安装在上述控制基板的各种电路增加,则从马达的外周面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控制基板的部位增加。此时,在旋转轴的径向上马达装置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确保马达的驱动控制的冗长性并且能够抑制在马达的旋转轴的径向上马达装置大型化的马达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装置具备:马达;以及多个控制基板,它们分别安装有以供给上述马达的驱动所需的电力的方式工作的电源电路、以及控制上述电源电路的工作的控制电路,并且上述多个控制基板配置为在上述马达的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沿上述旋转轴的轴向观察时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上述多个控制基板的上述相互重合的部分与上述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叉。
根据该结构,由于多个控制基板相互重合,并且使该重合的部分与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叉,所以能够抑制在旋转轴的径向上马达装置大型化。因此,能够确保马达的驱动控制的冗长性,并且能够抑制在马达的旋转轴的径向上马达装置大型化。
优选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为,在上述方式的马达装置中,上述马达装置还具备促进上述电源电路散热的散热器,上述多个控制基板包含在上述旋转轴的上述轴向上隔着上述散热器配置的第一控制基板与第二控制基板,安装上述第一控制基板的上述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该第一控制基板的安装面以及安装上述第二控制基板的上述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该第二控制基板的安装面相对于上述散热器分别对置。
根据该结构,和构成为安装第一控制基板的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该第一控制基板的安装面以及安装第二控制基板的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该第二控制基板的安装面均不与散热器对置的结构比较,容易增加从第一以及第二控制基板的各热元件向散热器传递的热量。
另外,和构成为第一控制基板以及第二控制基板中的一方的控制基板中的安装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安装面与散热器对置并且另一方的控制基板中的安装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安装面不与散热器对置的结构比较,能够减小从一方的控制基板的发热元件向散热器传递的热量与从另一方的控制基板的发热元件向散热器传递的热量之差。
因此,能够降低两控制基板彼此的发热元件的温度,还能减小两发热元件的温度差。因此,能够抑制因为产生第一控制基板以及第二控制基板的各电源电路的热阻之差特别是各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热阻之差而在从两控制基板分别向马达的供电上产生偏差的情况,即,能够抑制产生马达的扭矩变动的情况。
优选本发明的又一其他方式为,在上述方式的马达装置中,在上述第一控制基板以及上述第二控制基板分别安装有包含上述发热元件的多个电子部件,在安装于上述第一控制基板的上述多个电子部件与上述散热器在上述轴向上彼此间的距离中,上述发热元件与上述散热器的距离最短,在安装于上述第二控制基板的上述多个电子部件与上述散热器在上述轴向上彼此间的距离中,上述发热元件与上述散热器的距离最短。
根据该结构,由于从发热元件向散热器散发的热的量容易多于从除发热元件以外的电子部件向散热器散发的热的量,所以能够更有效地从发热元件向散热器散热。
优选本发明的又一其他方式为,在上述方式的马达装置中,上述第一控制基板中的上述发热元件与上述散热器在上述轴向上的距离、和上述第二控制基板中的上述发热元件与上述散热器在上述轴向上的距离相等。
根据该结构,在从第一控制基板的发热元件向散热器散发的热的量、与从第二控制基板的发热元件向散热器散发的热的量上,难以产生差异。因此,更能减小第一控制基板的发热元件的温度与第二控制基板的发热元件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优选本发明的又一其他方式为,在上述方式的马达装置中,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沿上述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控制基板中的安装上述电源电路的区域与上述第二控制基板中的安装上述电源电路的区域不重合。
优选本发明的又一其他方式为,在上述方式的马达装置中,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沿上述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控制基板中的安装上述电源电路的区域与上述第二控制基板中的安装上述电源电路的区域相对于上述旋转轴的轴心位于旋转对称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散热器中的供热从第一控制基板的电源电路传递过来的部位与供热从第二控制基板的电源电路传递过来的部位在旋转轴的径向上不同,所以能够更加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优选本发明的又一其他方式为,在上述方式的马达装置中,上述马达装置具备第一隔热层以及第二隔热层,上述第一控制基板配置为在上述旋转轴的上述轴向上被夹于上述散热器与上述第一隔热层之间,上述第二控制基板配置为在上述旋转轴的上述轴向上被夹于上述散热器与上述第二隔热层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有隔热层,从各控制基板的各电源电路产生的大多数热向散热器传递。因此,由于构成为使从各控制基板产生的热的传递方向为朝向散热器的方向,所以能够简化为了减小各控制基板的各发热元件的温度差而应考虑的条件。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特征及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其中,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马达装置的控制装置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沿旋转轴的轴线切断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得到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马达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该马达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产生用于辅助驾驶员的转向操作的扭矩。
如图1所示,马达装置10具备具有旋转轴23的马达20、壳体30、控制装置40以及连接器50。马达装置10通过将各结构在旋转轴23的轴向组装而构成。
在以下的说明中,轴向是指旋转轴23的轴向,径向是指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周向是指旋转轴23以其轴线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壳体30具有收容马达20的有底筒状的马达壳体31、覆盖马达壳体31的开口部的圆板状的转子外壳32、以及在与转子外壳32之间收容控制装置40以及连接器50的圆筒状的罩33。
对于马达20,采用三相无刷马达。马达20具有圆筒状的定子21、设置于定子21的内周侧的圆筒状的转子22、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转子22的内周侧的旋转轴23、以及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旋转轴23的转子外壳32侧的第一端部23a的圆板状的磁铁24。转子22成为沿其外周面交互具有N极以及S极的磁极的多极构造。
定子21固定于马达壳体31的内周面。在定子21分别卷装有马达线圈,该马达线圈和将与三相对应的3根作为一组的第一汇流条211或者第二汇流条212连接。第一汇流条211以及第二汇流条212彼此隔着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设置于相反侧。第一汇流条211以及第二汇流条212从马达壳体31的内部侧贯通转子外壳32,沿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朝向罩33延伸突出。另外,在转子外壳32的罩33侧的一个端面32a设置有3个第一圆筒支承部32c。3个第一圆筒支承部32c非等间隔地设置于一个端面32a的外周边。具体而言,3个第一圆筒支承部32c中的2个设置为在周向隔着第二汇流条212。3个第一圆筒支承部32c中的剩余一个设置为与第一汇流条211相邻。此外,对于马达线圈,采用将U相、V相以及W相的三相作为一组的两个系统的马达线圈。第一汇流条211与两个系统的马达线圈中的一个系统连接,第二汇流条212与两个系统的马达线圈中的另一个系统连接。
磁铁24位于在转子外壳32的中央设置的贯通孔32b的内部。磁铁24的外径设定为小于贯通孔32b的内径。因此,磁铁24能够根据旋转轴23的旋转在贯通孔32b的内部旋转。此外,磁铁24成为检测马达20的旋转角所需的磁力的产生源。在旋转轴23的轴向上,在后述第一控制基板41,与磁铁24对置地设置有一对磁传感器411、412。通过一对磁传感器411、412检测磁铁24的磁力随着马达20的旋转轴23的旋转的变化。
在马达20中,与使用一对磁传感器411、412的检测结果来运算的旋转角对应的三相的驱动电力被供给至马达线圈,由此产生旋转磁场。与此相伴,转子22基于在马达20的马达线圈产生的旋转磁场与转子22的各磁极的关系而旋转。
接下来,说明控制装置40的结构。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40具有:散热器45,其具有促进构成马达装置10的部件散热的功能;第一控制基板41以及第二控制基板42,它们设置为在轴向隔着散热器45;以及中继端子部件49,其将各控制基板41、42分别电连接。
散热器45呈长方板状。在散热器45的四角中的3个位置设置有沿其板厚方向延伸的第二圆筒支承部46。第二圆筒支承部46具有向连接器50侧延伸的延伸突出部46a以及向马达壳体31侧延伸的延伸突出部46b。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a的以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为基准的长度L1(参照图3)设定为长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b的以散热器45的另一个端面45b为基准的长度L2(参照图3)。
在散热器45以与第二圆筒支承部46邻接的形态设置有固定突起部47。固定突起部47设置于在轴向上与转子外壳32的3个第一圆筒支承部32c对应的位置。固定突起部47从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朝向第二控制基板42突出,并且在径向也突出。固定突起部47在轴向上的长度T设定为小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a的长度L1(参照图3)。在固定突起部47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47a。另外,在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的四角中的3个位置设置有凸台等固定部48。
如图3所示,固定部48的以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为基准的长度L3设定为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b的长度L2相同,并且小于固定突起部47的长度T。此外,散热器45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
如图2所示,第一控制基板41呈圆板状。第一控制基板41在轴向上设置于转子外壳32与散热器45之间。在第一控制基板41安装有电路,该电路通过与第一汇流条211连接的马达线圈控制马达20的驱动。具体而言,在第一控制基板41安装有以供给马达20的驱动所需的电力的方式工作的第一电源电路41a以及控制第一电源电路41a的工作的第一控制电路41b。
另外,第二控制基板42呈圆板状。第二控制基板42在轴向上设置于散热器45与连接器50之间。在第二控制基板42安装有通过与第二汇流条212连接的马达线圈控制马达20的驱动的电路。具体而言,在第二控制基板42安装有以供给马达20的驱动所需的电力的方式工作的第二电源电路42a以及控制第二电源电路42a的工作的第二控制电路42b。
各电源电路41a、42a由多个电子部件构成,上述多个电子部件包含作为发热元件的多个晶体管Tr、用于使向上述晶体管Tr的供电稳定的电容器Cd。各控制电路41b、42b由包含多个集成电路Cp的多个电子部件构成。在轴向上与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以及另一个端面45b对置的各控制基板41、42的安装面Spb安装有多个晶体管Tr。在控制基板41、42的与安装面Spb相反一侧的安装面Spa安装有电容器Cd以及集成电路Cp等除晶体管Tr以外的电子部件。此外,在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a的中央部分设置有一对磁传感器411、412。
2个控制基板41、42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构成为即便在任一方的控制基板存在异常、或者任一方的马达线圈存在异常时,剩余的正常的控制基板仍能通过成为控制对象的马达线圈继续驱动马达20。即,能够确保马达装置10在马达20的驱动控制中的冗长性。
如图3所示,在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上沿轴向观察时,各控制基板41、42配置为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Or。并且,各控制基板41、42重合的部分Or与延长线m交叉。
另外,在各控制基板41、42配置为在轴向上隔着散热器45的状态下,各控制基板41、42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即,各控制基板41、42设置为,在各自的安装面Spb与散热器45对置的状态下,各安装面Spa、Spb平行。
如图2所示,各电源电路41a、42a设置于各控制基板41、42中的靠近从延长线m分离的外周边侧的区域A、B。各控制电路41b、42b设置于各控制基板41、42中的与安装有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区域A、B相同的位置。
在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上沿轴向观察时,各控制基板41、42的安装有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区域A、B配置为在轴向上不重合。具体而言,各控制基板41、42的设置有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区域A、B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23的轴心旋转对称(两次对称)。即,在各控制基板41、42之间构成各电源电路41a、42a以及各控制电路41b、42b的晶体管Tr、电容器Cd、集成电路Cp等电子部件的配置相对于旋转轴23的轴心具有旋转对称性(参照图2)。此外,一对磁传感器411、412分别配置在相对于旋转轴23的轴心旋转对称的位置,在径向上具有对称性。
在第一控制基板41的外周边,且在轴向上与转子外壳32的第一圆筒支承部32c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切口部41d。第一切口部41d通过将第一控制基板41的一部分切口而形成。第一切口部41d的形状具有与第一圆筒支承部32c的外形对应的形状。第一控制基板41相对于3个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b通过3个小螺钉等固定件81固定。此时,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b的外周边相对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b抵接。
另外,在第二控制基板42的外周边,且在轴向上与散热器45的第二圆筒支承部46以及固定突起部47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切口部42d。第二切口部42d通过将第二控制基板42的一部分切口而形成。第二切口部42d的形状具有与第二圆筒支承部46以及固定突起部47位于旋转轴23的径向内侧的外形对应的形状。第二控制基板42相对于散热器45中的3个固定部48通过3个小螺钉等固定件82固定。此时,在第二控制基板42的切口部42d嵌合有散热器45的第二圆筒支承部46以及固定突起部47位于旋转轴23的径向内侧的外形部分。另外,第二控制基板42相对于固定部48抵接。
如图3所示,在各控制基板41、42的安装面Spb安装的晶体管Tr设置为相对于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以及另一个端面45b具有缝隙。即,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b的长度L2以及固定部48在轴向上的长度L3设定为,在各控制基板41、42组装于散热器45时,晶体管Tr不与散热器45接触。
此时,比较构成在各控制基板41、42安装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以及各控制电路41b、42b的多个电子部件与散热器45之间在轴向上彼此间的距离。具体而言,在构成各电源电路41a、42a与各控制电路41b、42b的多个电子部件与散热器45在轴向上彼此间的距离中,如果比较在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安装面Spb安装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距离D1、和在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安装面Spa安装的除晶体管Tr以外的电子部件与散热器45之间的距离D2,处于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以及另一个端面45b在轴向上的距离D1最短的状态。
另外,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b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在轴向上的距离D1、与第二控制基板42的安装面Spb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在轴向上的距离D1相等。这是因为散热器45的固定部48的长度L3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b的长度L2相同。此外,在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以及另一个端面45b的缝隙填充有散热润滑脂Gr。由此,从晶体管Tr产生的热通过散热润滑脂Gr经过的散热路径向散热器45传递。
如图2所示,中继端子部件49通过使各控制基板41、42相互电连接,作为共享各控制基板41、42之间的信息的通信电路的一部分发挥功能。作为该信息,例如是用于使在各控制基板41、42安装的集成电路Cp间的工作同步的信号、来自在第一控制基板41设置的一对磁传感器411、412的磁信号。中继端子部件49以在轴向上被夹于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安装面Spb的外周边的形态设置。中继端子部件49在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安装面Spb之间具有两组连接端子49a、49b,该两组连接端子49a、49b将能够与各控制基板41、42分别电连接的多根作为一组。连接端子49a被分别插入在第一控制基板41设置的多个端子孔41c而通过焊锡被接合。由此,中继端子部件49与第一控制基板41的第一控制电路41b电连接。另外,连接端子49b被分别插入在第二控制基板42设置的多个端子孔42c并通过焊锡被接合。由此,中继端子部件49与第二控制基板42的第二控制电路42b电连接。
如图3所示,在组装有各控制基板41、42、散热器45与中继端子部件49(参照图2)的状态下,控制装置40完成。在该状态下,控制装置40与马达20的第一汇流条211以及第二汇流条212电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汇流条211被插入在第一控制基板41设置的多个端子孔41f(参照图2)而通过焊锡被接合。第二汇流条212被插入在第二控制基板42设置的多个端子孔42f(参照图2)而通过焊锡被接合。由此,马达20与控制装置40电连接。
如图2所示,在将马达20与控制装置40电连接时,转子外壳32的第一圆筒支承部32c插通于第一控制基板41的第一切口部41d,与散热器45的固定突起部47抵接。之后,使小螺钉等固定件83插通于固定突起部47的贯通孔47a以及第一圆筒支承部32c的圆筒孔,由此散热器45固定于转子外壳32,进而控制装置40相对于转子外壳32固定。此时,在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a设置的电容器Cd在轴向上与转子外壳32的一个端面32a不抵接(参照图3)。
连接器50在轴向上设置于与转子外壳32相反一侧。连接器50具有将各控制基板41、42相对于电池、外部设备等电连接的功能。连接器50具有:板状的基部51,其用于相对于转子外壳32的第一圆筒支承部32c固定;多个有底筒状的连接部52,它们从基部51的一个端面51a在轴向上向与转子外壳32相反一侧延伸;3个位置的紧固部53,它们设置于基部51的外周;以及2组的连接端子54(参照图3)与连接端子55,它们从连接部52的内部与基部51的另一个端面51b突出,并且将多根作为一组。
紧固部53设置于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a对应的位置。紧固部53设置有在其厚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3a。通过使3个小螺钉等固定件84插通于紧固部53的贯通孔53a以及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a的圆筒孔,相对于散热器45固定连接器50。
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50固定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a的状态下,连接器50的基部51的另一个端面51b与在第二控制基板42的安装面Spa设置的电容器Cd不抵接。
如图2所示,连接端子55从基部51的另一个端面51b沿轴向向马达壳体31侧延伸突出。连接端子55分别被插入在第一控制基板41设置的多个端子孔41e而通过焊锡被接合。即,连接器50与第一控制基板41的第一电源电路41a以及第一控制电路41b电连接。
如图3所示,连接器50的连接端子54从基部51的另一个端面51b沿轴向向马达壳体31侧延伸突出。连接端子54分别被插入在第二控制基板42设置的多个端子孔42e(参照图2)并通过焊锡被接合。
即,连接器50与第二控制基板42的第二电源电路42a以及第二控制电路42b电连接。连接器50的连接部52在轴向上从在罩33的顶部设置的插通孔33a向与马达壳体31相反一侧的外部露出。
在组装有马达装置10的状态下,从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a至转子外壳32的一个端面32a为止在轴向上的距离D3、与从第二控制基板42的安装面Spa至连接器50的另一个端面51b为止的距离D4设定为相同。即,在第一控制基板41与转子外壳32之间以及在第二控制基板42与连接器50之间分别形成有在轴向上厚度相等的作为第一隔热层的空气层S1以及作为第二隔热层的空气层S2。换言之,第一控制基板41以及第二控制基板42配置为在轴向上通过散热器45与空气层S1、S2夹持。
为了设置这种空气层S1、S2,转子外壳32的第一圆筒支承部32c从一个端面32a开始的长度L4(参照图2)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a的长度L1如以下那样设定。即,上述长度L4设定为在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a安装的电容器Cd与转子外壳32的一个端面32a不接触。另一方面,上述长度L1设定为在第二控制基板42的安装面Spa安装的电容器Cd与连接器50的另一个端面51b不接触。
通过设置空气层S1、S2,从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产生的热难以向转子外壳32以及连接器50传递,而大多热向散热器45传递。此外,与空气层S1、S2的厚度相当的距离D3、D4设定为大小彼此相同是为了减小第一控制基板41的晶体管Tr的温度与第二控制基板42的晶体管Tr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装置10的作用及效果。
(1)由于各控制基板41、42相互重合,该重合的部分Or与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交叉,所以能够抑制马达装置10在旋转轴23的径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确保马达20的驱动控制的冗长性,并且能够抑制在马达20的旋转轴23的径向上马达装置10大型化。
(2)安装有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多个晶体管Tr的各控制基板41、42的安装面Spb与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以及另一个端面45b对置。
因此,和安装有第一控制基板41的电源电路41a的晶体管Tr的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b以及安装有第二控制基板42的电源电路42a的晶体管Tr的第二控制基板42的安装面Spb均不与散热器45对置的结构比较,容易增加从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晶体管Tr向散热器45传递的热量。
另外,和在第一控制基板41以及第二控制基板42中一方的控制基板中的安装有电源电路的晶体管Tr的安装面Spb与散热器45对置,另一方的控制基板中的安装有电源电路的晶体管Tr的安装面Spb不与散热器45对置的结构比较,容易减小从第一控制基板41的晶体管Tr向散热器45传递的热量与从第二控制基板42的晶体管Tr向散热器45传递的热量之差。
因此,能够降低两控制基板41、42彼此的晶体管Tr的温度,还能减小两晶体管Tr的温度差。因此,能够抑制因为产生第一控制基板41以及第二控制基板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的热阻之差特别是各电源电路41a、42a的晶体管Tr的热阻之差而在从两控制基板41、42分别向马达20的供电上产生偏差的情况,即,能够抑制产生马达20的扭矩变动的情况。
(3)处于构成在各控制基板41、42安装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与各控制电路41b、42b的多个电子部件中的、在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安装面Spb安装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一个端面45a以及另一个端面45b的距离D1最短的状态。
因此,由于从晶体管Tr向散热器45散发的热的量容易多于从除晶体管Tr以外的电子部件向散热器45散发的热的量,所以能够更有效地从晶体管Tr向散热器45散热。
(4)在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b设置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距离D1、与在第二控制基板42的安装面Spb设置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距离D1相等。
因此,在从第一控制基板41的晶体管Tr向散热器45散发的热的量、与从第二控制基板42的晶体管Tr向散热器45散发的热的量上,难以产生差异。因此,更能减小第一控制基板41的晶体管Tr的温度与第二控制基板42的晶体管Tr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
(5)在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上沿轴向观察时,各控制基板41、42配置为安装有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区域A、B在轴向上不重合。具体而言,各控制基板41、42的设置有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区域A、B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23的延长线m旋转对称。
因此,由于在散热器45中,从第一控制基板41的电源电路41a传递热的部位与从第二控制基板42的电源电路42a传递热的部位在旋转轴23的径向上不同,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器45的散热效率。
(6)通过设置有空气层S1、S2,从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产生的大多数热向散热器45传递。因此,由于构成为使从各控制基板41、42产生的热的传递方向为朝向散热器45的方向,所以能够简化为减小各控制基板41、42的晶体管Tr的温度差而应考虑的条件。
(7)在第一控制基板41的第一切口部41d嵌合转子外壳32的第一圆筒支承部32c,在第二控制基板42的第二切口部42d嵌合散热器45的第二圆筒支承部46以及固定突起部47。因此,能够实施用于通过固定件81、82将各控制基板41、42固定于第二圆筒支承部46的延伸突出部46b以及固定部48的定位。
另外,第一控制基板41通过第一圆筒支承部32c其周向上的相对旋转被抑制,第二控制基板42通过第二圆筒支承部46以及固定突起部47其周向上的相对旋转被抑制。因此,能够担保包含安装于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以及各控制电路41b、42b在内的多个电子部件的对称性。
(8)例如考虑在2个控制基板中的一方配置有各电源电路41a、42a并且在另一方配置有各控制电路41b、42b的情况。此时,为了连接第一电源电路41a以及第一控制电路41b、第二电源电路42a以及第二控制电路42b彼此,需要多个连接端子,担忧各控制基板的连接可能会繁琐。
针对该点,在马达装置10中,在第一控制基板41安装有第一电源电路41a以及第一控制电路41b,在第二控制基板42安装有第二电源电路42a以及第二控制电路42b。即,将电源电路与控制电路不分开地安装于控制基板。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将相互连接各控制基板41、42的结构仅汇集于中继端子部件49,因此各控制基板41、42的连接能够简化,能够提高马达装置10的生产性。另外,由于连接各控制基板41、42的连接端子的数量也变少,所以马达装置10的制造成本也能降低。
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技术上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如以下那样变更。虽然空气层S1、S2具有相同厚度,但例如也可以是不同厚度。此时,只要在轴向上从各控制基板41、42至转子外壳32以及连接器50为止的距离充分分离达到如下程度,空气层S1、S2的厚度也可以适当变更,即,在各电源电路41a、42a产生的热不会从各控制基板41、42被传递至转子外壳32以及连接器50、或者即便热被传递也不产生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晶体管Tr的温度差。
另外,也可以从空气层S1、S2替代为由其他部件构成的隔热层。除此之外,也可以仅将空气层S1、S2中的任一方替代为由其他部件构成的隔热层。无论设置有哪种隔热层,只要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晶体管Tr的温度差被设定为尽可能小,哪种结构均可。
虽然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距离D1被设定为彼此相等,但以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晶体管Tr的温度差尽可能小的方式设定隔热层等对策被实施即可,不限定于此。
虽然构成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以及各控制电路41b、42b的多个电子部件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23的轴心旋转对称,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在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上沿轴向观察时,只要各电源电路41a、42a彼此的区域A、B设置为不重合,设置于任意位置均可。另外,在旋转轴23的轴线的延长线m上沿轴向观察时,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彼此也可以重叠。此时,加厚散热器45的板厚等使散热器45的散热性能充分发挥功能即可。
另外,各控制基板41、42也可以具有不同结构。即,在控制基板41、42之间包含各电源电路41a、42a以及各控制电路41b、42b的电子部件的种类也可以设定为不同,电子部件的配置也可以不同。伴随于此,构成各电源电路41a、42a以及各控制电路41b、42b的多个电子部件也可以仅汇集于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安装面Spa、Spb的一侧而被安装。但是,要使散热器45与各控制基板41、42尽可能接近,以尽可能地能够散掉从多个电子部件特别是从晶体管Tr等发热元件产生的热。
虽然在各控制基板41、42安装的电子部件中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中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的距离D1最短,但例如也可以将构成各电源电路41a、42a的电子部件之一的分流电阻作为发热元件,使该分流电阻与散热器45的距离最短。即,构成在各控制基板41、42安装的各电源电路41a、42a以及各控制电路41b、42b的多个电子部件与散热器45在轴向上彼此间的距离中的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发热元件与散热器45的距离设定为最短即可。
另外,各控制基板41、42的各电源电路41a、42a的发热元件与散热器45的距离也可以不是最小。也可以使构成各控制电路41b、42b的集成电路Cp为与散热器45最接近的状态。
虽然在构成各电源电路41a、42a的晶体管Tr与散热器45之间设置有散热润滑脂Gr,但例如也可以替代为片状的散热片。
虽然散热器45呈长方板状,但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在轴向上设置于各控制基板41、42之间,可以具有任何形状。
另外,也可以取代散热器45使用利用送风机的冷却构造。伴随该变更,省略散热润滑脂Gr或者散热片,在送风机新设置用于固定各控制基板41、42的结构。另外,也可以省略散热器45或者送风机。
虽然各控制基板41、42呈圆板状,但例如只要能够收容于壳体30,也可以为任何形状。虽然各控制基板41、42沿旋转轴23的径向平行,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各控制基板41、42设置为相对于延长线m稍微倾斜。此时,只要各控制基板41、42的相互重合的部分Or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23的延长线m交叉,也能抑制马达装置10向旋转轴23的径向的大型化。
另外,在确保马达20的驱动控制的冗长性时,相对于两个系统的马达线圈具有各控制基板41、42,但也可以相对于三个系统以上的马达线圈具有三个系统以上的控制基板。此时,优选3组控制基板中的设置有各电源电路的区域配置在三次对称的位置,N组控制基板中的设置有各电源电路的区域配置在N次对称的位置。
虽然一对磁传感器411、412设置于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a,但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b。此时,一对磁传感器411、412与散热器45的另一个端面45b不抵接。并且,也可以将一对磁传感器411、412安装于第二控制基板42。但是,如果考虑检测马达20的旋转角的精度,优选设置于第一控制基板41的安装面Spa。此外,各磁传感器411、412也可以是使用霍尔IC等的传感器。
另外,对于马达20的旋转角的检测,也可以使用旋转变压器。此时,通过连接端子等电连接旋转变压器与各控制基板41、42。另外,省略具有传递在各控制基板41、42之间设置的中继端子部件49的连接端子49a、49b中的磁传感器411、412的磁信号的作用的端子,使中继端子部件49的结构更加小型化。
马达装置10不限定于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安装的马达装置,也能用于在驱动车辆的车轮的驱动装置搭载的马达装置。

Claims (7)

1.一种马达装置,其中,具备:
马达;以及
多个控制基板,它们分别安装有以供给所述马达的驱动所需的电力的方式工作的电源电路、以及控制所述电源电路的工作的控制电路,并且所述多个控制基板配置为在所述马达的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观察时具有相互重合的部分,
其中,
所述多个控制基板的所述相互重合的部分与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还具备促进所述电源电路散热的散热器,其中,
所述多个控制基板包含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向上隔着所述散热器配置的第一控制基板与第二控制基板,
安装所述第一控制基板的所述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该第一控制基板的安装面以及安装所述第二控制基板的所述电源电路的发热元件的该第二控制基板的安装面相对于所述散热器分别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控制基板以及所述第二控制基板分别安装有包含所述发热元件的多个电子部件,
在安装于所述第一控制基板的所述多个电子部件与所述散热器在所述轴向上彼此间的距离中,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器的距离最短,
在安装于所述第二控制基板的所述多个电子部件与所述散热器在所述轴向上彼此间的距离中,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器的距离最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基板中的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器在所述轴向上的距离、和所述第二控制基板中的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散热器在所述轴向上的距离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沿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控制基板中的安装所述电源电路的区域与所述第二控制基板中的安装所述电源电路的区域不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的轴线的延长线上沿所述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控制基板中的安装所述电源电路的区域与所述第二控制基板中的安装所述电源电路的区域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位于旋转对称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所述马达装置还具备第一隔热层以及第二隔热层,
所述第一控制基板配置为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向上被夹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一隔热层之间,
所述第二控制基板配置为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向上被夹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第二隔热层之间。
CN201811317313.4A 2017-11-09 2018-11-07 马达装置 Active CN109768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6723A JP7222175B2 (ja) 2017-11-09 2017-11-09 モータ装置
JP2017-216723 2017-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68670A true CN109768670A (zh) 2019-05-17
CN109768670B CN109768670B (zh) 2023-02-21

Family

ID=64183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17313.4A Active CN109768670B (zh) 2017-11-09 2018-11-07 马达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0325B2 (zh)
EP (1) EP3484027B1 (zh)
JP (1) JP7222175B2 (zh)
CN (1) CN10976867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2025A1 (zh) * 2021-10-25 2023-05-04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冗余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56076B (zh) * 2017-11-01 2022-05-20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机
WO2020188934A1 (ja) * 2019-03-19 2020-09-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及び電子制御装置の組立方法
JP7428489B2 (ja) * 2019-08-05 2024-02-06 カヤバ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TWI714479B (zh) * 2020-03-19 2020-12-21 車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無刷馬達總成
WO2021223875A1 (en) * 2020-05-08 2021-11-11 HELLA GmbH & Co. KGaA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EP4146524A1 (en) * 2020-05-08 2023-03-15 Hella Gmbh & Co. Kgaa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JP2021197512A (ja) * 2020-06-17 2021-12-27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JP7136399B1 (ja) * 2021-02-10 2022-09-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駆動装置、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電子制御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5211002A (zh) * 2021-02-10 2022-10-1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驱动装置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8468A (ja) * 1999-06-15 2001-01-12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用インバータの冷却装置
US20060158049A1 (en) * 2005-01-18 2006-07-20 Seiki Suzuki Integrated electric motor and drive, optimized for high-temperature operation
JP2008218828A (ja) * 2007-03-06 2008-09-18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付半導体装置
CN102460912A (zh) * 2009-06-24 2012-05-16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2811017A (zh) * 2011-05-30 2012-12-05 株式会社电装 控制单元和使用该控制单元的驱动装置
JP2017189034A (ja) * 2016-04-06 2017-10-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37285B1 (en) * 2010-11-02 2020-04-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power modul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rive control device employing same
CN103534908B (zh) * 2011-05-20 2016-01-2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驱动装置
JP5518108B2 (ja) * 2012-01-25 2014-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056827B2 (ja) 2014-09-30 2017-0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制御装置
JP6504945B2 (ja) 2015-07-13 2019-04-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8468A (ja) * 1999-06-15 2001-01-12 Toyota Motor Corp 電気自動車用インバータの冷却装置
US20060158049A1 (en) * 2005-01-18 2006-07-20 Seiki Suzuki Integrated electric motor and drive, optimized for high-temperature operation
JP2008218828A (ja) * 2007-03-06 2008-09-18 Toyota Motor Corp 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付半導体装置
CN102460912A (zh) * 2009-06-24 2012-05-16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2811017A (zh) * 2011-05-30 2012-12-05 株式会社电装 控制单元和使用该控制单元的驱动装置
JP2017189034A (ja) * 2016-04-06 2017-10-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2025A1 (zh) * 2021-10-25 2023-05-04 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冗余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4027A1 (en) 2019-05-15
EP3484027B1 (en) 2021-10-20
US11050325B2 (en) 2021-06-29
JP7222175B2 (ja) 2023-02-15
CN109768670B (zh) 2023-02-21
JP2019088162A (ja) 2019-06-06
US20190140520A1 (en) 2019-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8670A (zh) 马达装置
US10749415B2 (en) Motor device
CN105827032B (zh) 旋转电机
JP6160576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827068B (zh) 旋转电机
CN107534369B (zh) 车用交流发电机
JP2016036245A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461611B2 (en) Electromechanical motor unit
US20180338374A1 (en) Motor, circuit board, and engine cooling module including the motor
JP5893099B1 (ja) 電力供給ユニット一体型回転電機
JP6312093B2 (ja) 回転電機
CN108886291B (zh) 马达
JPWO2018159471A1 (ja) ポンプ装置
JP2018027004A (ja) 改良されたパワ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を有する回転電気機械
JP2017085692A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回転電機
US11121606B2 (en) Motor, circuit board, and engine cooling module including the motor
JP6049584B2 (ja) 電動機
JP6207650B2 (ja) 回転電機
JP7413710B2 (ja) モータ装置
JP6870711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5037357A (ja) 回転電機
WO2022173015A1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回転電機
WO2022173016A1 (ja) スイッチング素子モジュール、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車両駆動装置
WO2022173014A1 (ja) 車両駆動装置
JP2016187246A (ja) モータ駆動装置及びモータ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JTEKT Corp.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JTEKT Corp.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