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0902A - 片材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0902A
CN109720902A CN201811289699.2A CN201811289699A CN109720902A CN 109720902 A CN109720902 A CN 109720902A CN 201811289699 A CN201811289699 A CN 201811289699A CN 109720902 A CN109720902 A CN 109720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air
outlet
blow
loa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96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20902B (zh
Inventor
坂本匡祥
森田悦久
增田直哉
坂部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so Kaga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so Kaga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01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0146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421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476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so Kagaku Corp filed Critical Riso Kaga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20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0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20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0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8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pneumatic force
    • B65H3/12Suction bands, belts, or tables moving relatively to the pile
    • B65H3/124Suction bands or belts
    • B65H3/128Suction bands or belts separating from the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8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pneumatic force
    • B65H3/14Air blasts producing partial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48Air blast acting on edges of, or unde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4Pressing or hol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 B65H5/2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suction devices
    • B65H5/224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suction devices by suction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7/00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 B65H7/02Controlling article feeding, separating, pile-advancing, or associated apparatus, to take account of incorrect feeding, absence of articles, or presence of faulty articles by feelers or det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3Front, i.e. portion adjacent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4Side, i.e. portion parallel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direction
    • B65H2405/1142Projections or the like in sur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6/00Means using fluid
    • B65H2406/10Means using fluid made only for exhausting gaseous medium
    • B65H2406/12Means using fluid made only for exhausting gaseous medium producing gas blast
    • B65H2406/122Nozzles
    • B65H2406/1222Nozzles adjustable impact ang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6/00Means using fluid
    • B65H2406/10Means using fluid made only for exhausting gaseous medium
    • B65H2406/14Means using fluid made only for exhausting gaseous medium with selectively operated air supply open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供给装置。片材供给装置包括:空气吹出口,其用于吹出向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的空气;以及整流构件,其自所述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

Description

片材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装载于供纸台的最上部的片材一片一片地送出的片材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用于将装载于供纸台的最上部的片材一片一片地向图像形成装置送出的供纸装置。针对该供纸装置而言,当下一片材卡挂于在片材的边缘产生的裁切时的毛边或者片材彼此因静电而紧密接触时,存在多片片材以保持重叠的状态向图像形成装置重叠输送而发生卡纸的可能。
也考虑从侧方向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吹送空气,使空气流入最上方的片材与下一片材之间而使两片材分离。日本发明专利第4492429号公报提出了一种装置,在该装置中,利用闸门的开闭而间断地向片材吹送空气,使最上部的片材反复上浮、下降,从而提高了最上方的片材与下一片材的分离效果。
此外,日本特开2012-131614号公报提出了一种供纸装置,该供纸装置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吸附输送部的侧方具有顶端抵接部和上升阻止构件,该顶端抵接部具有与收纳于纸收纳部的片材P的输送方向顶端侧抵接的顶端抵接面,该上升阻止构件与利用来自吹送部的空气流而上浮的片材P抵接,用于阻止片材P的抵接的部位的上升,该吹送部自收纳于片材收纳部的片材P的在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对的侧面吹出用于使片材上浮的空气流。
发明内容
另外,为了充分地发挥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处理能力,以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处理能力相符的节奏向图像形成装置供给片材是重要的。
此外,为了向图像形成装置一片一片地送出最上方的片材,需要使最上方的片材与第2片片材适当地分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可靠地上浮而自第2片片材分离的片材供给装置。
本发明的片材供给装置包括:空气吹出口,其用于吹出向所装载的所述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的空气;以及整流构件,其自所述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利用自侧方向整流构件和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吹送的空气流使最上方的片材可靠地上浮,能够使最上方的片材与下一片材分离而可靠地将片材一片一片地送出。
此外,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吹出口包括:上浮空气吹出口,其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出空气而使所述片材上浮;以及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该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出空气,该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吹出空气,该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而使所述片材彼此分离。也可以是,所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空气控制部,该空气控制部用于控制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以及来自所述多个分离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和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控制部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沿所述所装载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空气流,在利用由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所述产生的空气流使所述所装载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后,在利用吸引输送部吸附该片材的期间,停止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在停止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的期间,自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所述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向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与第2片的片材之间吹出空气,使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与所述第2片的片材分离。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利用自侧方向整流构件和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吹送的空气流使最上方的片材可靠地上浮。此外,能够可靠地使上浮了的最上方的片材与下一片材分离而可靠地将片材一片一片地送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应用于图1的外部供纸台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通过向图2的供纸装置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吹送来自空气吹出口的空气而在最上部的片材发生的现象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通过向图2的供纸装置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吹送来自空气吹出口的空气而在最上部的片材发生的现象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通过向图2的供纸装置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吹送来自空气吹出口的空气而在最上部的片材发生的现象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通过向图2的供纸装置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吹送来自空气吹出口的空气而在最上部的片材发生的现象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用于调整图2的整流构件的角度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用于调整图2的整流构件的角度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7C是表示用于调整图2的整流构件的角度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说明应用于外部供纸台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所具备的在片材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的引导构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所具备的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上设置的引导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片材的上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最上方的片材与第2片的片材分离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作用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为了进行解释,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结构,以便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提供全面的理解。然而,很明显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具体结构,也可以实施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其他情况下,为了简化图示而示意性地表示公知的结构和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对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和要素,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或简化对这些部件和要素的说明。此外,应该指出,附图是示意性的图,因此不同于实际情况。
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20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图1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1设为喷墨方式的行式彩色打印机但种类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纸面正面方向设为右侧。此外,将图1中的纸面的上下设为上下方向,将图1中的纸面的水平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另外,将纸面右方设为前方,将左方设为后方。此外,图1中用粗线表示的路径例如是用于输送作为印刷介质的片材P的输送路径R。以下的说明中的上游、下游是指输送路径R中的上游、下游。在图1~图7C中,分别用RT、LT、UP、DN、FR、RR、TD表示右方、左方、上方、下方、前方、后方、输送方向。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包括供纸部2、印刷部3、控制部9以及操作面板10。
供纸部2用于将片材P向印刷部3供给。供纸部2包括外部供纸台11、外部供纸单元12、多个内部供纸台13、多对内部供纸辊14、多对内部供纸输送辊15以及定位辊16。
外部供纸台11装载有用于印刷的片材P。外部供纸台11设置为局部暴露于喷墨记录装置1的壳体(未图示)的外部。
外部供纸单元12用于自外部供纸台11将片材P一片一片地取出并沿输送路径R朝向定位辊16输送。外部供纸单元12利用从被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的传送带12a的吸引孔(未图示)吸引的空气吸附片材P,并且沿传送带12a的回转方向将片材P朝向前方的输送路径R输送。
内部供纸台13装载有用于印刷的片材P。内部供纸台13配置在喷墨记录装置1的壳体(未图示)的内部。
内部供纸辊14用于自内部供纸台13将片材P一片一片地取出并向输送路径R送出。利用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内部供纸辊14旋转。
内部供纸输送辊15用于将自内部供纸台13取出的片材P朝向定位辊16输送。内部供纸输送辊15沿内部供纸辊14与定位辊16之间的输送路径R配置。利用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内部供纸输送辊15旋转。
定位辊16用于将自外部供纸单元12或内部供纸输送辊15输送来的片材P暂时停止后,朝向印刷部3输送。定位辊16配置在外部供纸单元12和内部供纸输送辊15的下游侧。利用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定位辊16旋转。
印刷部3包括带式压板部3a和与CKMY的各色对应的4个喷墨头4A~4D。
带式压板部3a将自供纸部2供给的片材P吸附保持于传送带上并进行输送。带式压板部3a配置在定位辊16的下游侧。
各喷墨头4A~4D分别喷出与利用带式压板部3a输送的片材P对应的各色的墨而印刷图像。喷墨头4A~4D配置在带式压板部3a的上方。
各喷墨头4A~4D构成为能够利用喷墨头间隙调整单元6沿上下方向移动。通过利用喷墨头间隙调整单元6使各喷墨头4A~4D升降,能够调整各喷墨头4A~4D与利用带式压板部3a输送的片材P的间隔(喷墨头间隙)。
在各喷墨头4A~4D的下方,与各喷墨头4A~4D对应地设有清洁装置5A~5D。各清洁装置5A~5D接收各喷墨头4A~4D为了清洁而进行清除动作所排出的墨。
清洁装置5A~5D自各喷墨头4A~4D的喷嘴面擦去各喷墨头4A~4D通过清除动作而排出的墨的残余部分。
向控制部9输入来自外部的印刷作业。操作面板10与控制部9连接。由用户根据需要向操作面板10输入与印刷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装载于供纸部2的外部供纸台11、内部供纸台13的片材P的规格(片材尺寸、片材种类等)的信息、喷墨记录装置1的设置场所的环境信息(温度、湿度等)。
控制部9基于输入的印刷作业的印刷设定信息、自操作面板10输入的信息,将外部供纸台11、内部供纸台13的片材P向印刷部3供给而将图像向片材P印刷。
接下来,参照图2的说明图,说明应用于外部供纸台11的第1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20的概略结构。
如图2所示,应用于图1的外部供纸台11的供纸装置20(片材供给装置)具有供纸台21和一对引导构件23,该供纸台21用于装载并载置片材P,该一对引导构件23分别竖立地设于供纸台21的左右两端。在图2中,表示从图1的喷墨记录装置1的主体侧(印刷部3侧)观察供纸装置20的状态。
供纸台21根据所装载的片材P的增减而利用升降单元25沿上下方向升降。通过利用升降单元25使供纸台21升降,将装载于供纸台21的最上方的片材P的位置维持为外部供纸单元12的传送带12a能够吸附的高度。
各引导构件23分别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左右两侧部抵接,用于限制片材P的沿左右方向的移动。各引导构件23构成为能够与片材P的尺寸(片材宽度)相匹配地相对于供纸台21沿左右方向移动。
在各引导构件23的与片材P抵接的内壁面27的上端形成有空气吹出口29,该空气吹出口29面向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最上部(例如最上方的片材P1)的侧方。空气吹出口29与形成在引导构件23的内部的空气流路31连通,空气流路31与收纳在引导构件23内的风扇33连接。
空气吹出口29形成为流路截面积小于空气流路31的流路截面积。因而,自风扇33供给到空气流路31的空气的流速在通过空气吹出口29时因节流效果而增大。
在空气吹出口29的上缘安装有整流构件35。如图3的说明图所示,整流构件35自空气吹出口29的上缘例如以相对于水平稍微朝向上方的朝向突出设置,并向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最上方的片材P1)的左右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整流构件35例如也可以是板材。
在这样构成的供纸装置20中,自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空气的射流利用附壁效应,成为沿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的上表面相对的整流构件35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A1。
沿整流构件35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A1利用射流的性质,在卷入存在于供纸台21的最上方的片材P与整流构件35的间隙B1的空气的同时朝向整流构件35的顶端37流动。到达了整流构件35的顶端37的空气流A1利用在整流构件35的顶端37发生的衍射效应,成为远离所装载的片材P的空气流A2。
因而,装载于供纸台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向片材P1的缘部的上方伸出的整流构件35之间的间隙B1成为负压状态,最上方的片材P1的缘部被吸引向整流构件35侧。因此,如图4的说明图所示,在缘部被吸引到整流构件35侧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形成间隙B2。这样,能够利用整流构件35使装载于供纸台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可靠地上浮而自第2片的片材P2分离。
于是,自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空气在产生于被吸引到整流构件35侧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之间的间隙B2内流动。在两片材P1、P2的间隙B2内流动的空气流A3对被吸引到整流构件35侧的最上方的片材P1施加浮力,将最上方的片材P1保持为上浮至片材P1的缘部与整流构件35抵接的状态。
此外,当自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空气在最上方的片材P1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的间隙B2内流动时,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沿最上方的片材P1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A3。该空气流A3利用射流的性质,在卷入存在于两片材P1、P2的间隙B2内的空气的同时向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侧方流出。因而,两片材P1、P2的间隙B2成为负压状态,第2片的片材P2被吸引向上浮的最上方的片材P1侧。
由此,如图5的说明图所示,在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P1侧的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从上方起第3片的片材P3之间形成间隙B3。并且,自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空气在产生于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P1侧的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与从上方起第3片的片材P3之间的间隙B3内流动。
于是,在两片材P2、P3的间隙B3内流动的空气流对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P1侧的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施加浮力。
此外,当自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空气在两片材P2、P3的间隙B3内流动时,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沿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该空气流利用射流的性质,在卷入存在于两片材P2、P3的间隙B3的空气的同时向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侧方流出。因而,两片材P2、P3的间隙B3成为负压状态。
在此,最上方的片材P1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的间隙B2遍布两片材P1、P2的整面地存在。该间隙B2的体积比利用来自空气吹出口29的空气流A1而形成于最上方的片材P1的缘部与整流构件35之间的间隙B1(图3)大。
因此,在空气流A3在最上方的片材P1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的间隙B2内流动的期间,空气流A3减速为低于沿整流构件35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A1的流速。即,空气流A3的射流的程度小于空气流A1的射流的程度。因此,在两片材P2、P3的间隙B3只产生比产生于利用来自空气吹出口29的空气流A1而形成于最上方的片材P1的缘部与整流构件35之间的间隙B1(图3)的负压小的负压。
因此,第2片的片材P2被吸引向最上方的片材P1侧时的吸引力小于最上方的片材P1的缘部被吸引向整流构件35侧时(图4)的吸引力,由此,第2片的片材P2的上浮量少于最上方的片材P1的上浮量。
因而,在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P1侧的第2片的片材P2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第3片的片材P3的间隙B3内流动的空气流成为流量比在产生于被吸引到整流构件35侧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之间的间隙B2(图4)内流动的空气流A3的流量少的空气流。
由此,在第2片的片材P2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第3片的片材P3的间隙B3内流动的空气对第2片的片材P2施加的浮力小于在产生于最上方的片材P1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之间的间隙B2(图4)内流动的空气流A3对最上方的片材P1施加的浮力。因此,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P1侧的第2片的片材P2在被吸引向最上方的片材P1侧的中途,因第2片的片材P2的自重、在间隙B3内流动的空气流的紊流而向装载于供纸台21的第3片的片材P3侧下降。
之后,第2片的片材P2通过以上述的流程反复上浮和下降,从而在上浮至缘部与整流构件35抵接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第3片的片材P3之间上下移动。即,第2片的片材P2利用不被机械要素的动作干预的作用,以较短的周期在最上方的片材P1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第3片的片材P3之间上下移动。
此外,在第2片的片材P2向最上方的片材P1侧上浮的期间,如图6的说明图所示,在第2片的片材P2与第3片的片材P3之间发生与在缘部被吸引到整流构件35侧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发生的现象同样的现象。在第3片的片材P3向第2片的片材P2侧上浮的期间,在第3片的片材P3与第4片的片材P4之间也发生与在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P1侧的第2片的片材P2与第3片的片材P3之间发生的现象同样的现象。
并且,利用第2片之后的片材P2、P3、……的上下移动对最上方的片材P1自下表面侧施加细微的振动,利用该振动,使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第2片的片材P2与第3片的片材P3、乃至存在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最上部的第3片之后的两片片材P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别分离。
因而,能够利用从侧方向装载于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吹送的来自空气吹出口29的空气而使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在不依赖机械要素的动作的前提下高速地分离。
由此,能够利用外部供纸单元12将供纸台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高速地向输送路径R供给,充分地发挥喷墨记录装置1的印刷处理能力。
相对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在日本发明专利第4492429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中,为了充分地发挥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处理能力,需要以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处理能力相对应的周期从侧方向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间断地吹送空气。但是,在利用闸门的开闭动作实现空气的间断的吹送的日本发明专利第4492429号公报的装置中,因与闸门的开闭动作相关的机械要素的规格,空气的间断的吹送周期的缩短不可避免地产生极限。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20中,设为分别向装载于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左右的侧部吹送来自空气吹出口29的空气的结构。
因此,能够使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在左右的侧部分别在较短的时间内与下一片材P分离,能够使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两片片材P更可靠地高速分离。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20中,设为使引导构件23分别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左右的侧部抵接并自各引导构件23的空气吹出口29分别从左右两方向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侧部吹送空气的结构。因此,利用引导构件23限制供纸台21的片材P的沿左右方向的移动。由此,在将来自空气吹出口29的空气向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吹送时,能够使最上方的片材P1向未被引导构件23限制移动的上方的整流构件35侧移动而易于自第2片的片材P2分离。
另外,虽然自引导构件23的空气吹出口29的上缘伸出的整流构件35的角度可以是固定的,但也可以构成为借助铰链机构等(未图示)将整流构件35安装于引导构件23而使整流构件35能够沿起伏方向(上下方向)摆动。
在该情况下,可以设为能够手动调整整流构件35的角度,也可以如图7A的说明图所示那样设为能够利用致动器39的动力调整整流构件35的角度。此外,在使用致动器39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利用控制部9的控制来自动地调整整流构件35的角度。
而且,在利用控制部9调整整流构件35的角度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根据输入喷墨记录装置1的印刷作业的印刷设定信息、自操作面板10输入的片材P的规格(片材尺寸、片材种类等)的信息或喷墨记录装置1的设置场所的环境信息(温度、湿度等),利用控制部9将整流构件35的角度调整为最适当的角度。
并且,若构成为能够调整整流构件35的角度,则能够如图7B的说明图所示那样使整流构件35相对于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角度为水平,或者如图7C的说明图所示那样调整整流构件35相对于最上部的片材P的俯角,或者如图7A所示那样调整整流构件35相对于最上部的片材P的仰角。
因而,例如在因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尺寸、厚度(单位面积重量)、韧性的强弱、纸质(表面的平滑度)等规格信息、喷墨记录装置1的设置场所的温度、湿度等的不同而导致片材P彼此的密合度不同或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将整流构件35的角度调整为与片材P彼此的密合度相对应的仰角或俯角。
由此,能够将整流构件35的仰角或俯角容易地调整为易于使自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空气利用附壁效应成为沿整流构件35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A1的角度。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供纸装置20是喷墨记录装置1的一部分(外部供纸台1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供纸装置20也可以是与喷墨记录装置1连接来使用的外置类型。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将供纸装置20应用于喷墨记录装置1的外部供纸台11而将片材P向印刷部3供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供纸装置20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将除纸以外的较薄的片材向供给对象一片一片地供给的装置。
而且,如图2所示,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控制部9的控制来调整各引导构件23的风扇33的风量。
由此,能够调整自空气吹出口29吹出的空气的流速,使在最上方的片材P1与整流构件35的间隙B1、两片片材P间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A1利用射流的性质而成为卷入存在于两片材P间的间隙的空气的空气流,将产生于该间隙的负压调整为与片材P彼此的密合度相对应的程度。
另外,自空气吹出口29向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侧部吹送空气的结构可以像第1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那样分别设于装载于供纸台21的片材P的左右两侧,也可以只设于左右的任一方。
此外,也可以在片材P的左右两方或任一方的空气吹出口29的基础上或者代替空气吹出口29而在供纸台21的片材P的输送方向(图1的前后方向)上的片材P的后侧设有自空气吹出口29向供纸台21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侧部吹送空气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例如具有以下的结构。
片材供给装置包括:空气吹出口,其用于吹出向所装载的所述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的空气;以及整流构件,其自所述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
采用上述片材供给装置,使用向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的整流构件进行整流,自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射流利用附壁效应,成为沿与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相对的整流构件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
沿整流构件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利用射流的性质,成为在卷入存在于最上方的片材与整流构件的间隙的空气的同时朝向整流构件的延伸方向上的顶端流动的空气流。到达了整流构件的顶端的空气流利用在整流构件的顶端发生的衍射效应,成为远离所装载的片材的空气流。
因而,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与向其缘部的上方伸出的整流构件之间的间隙成为负压状态,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被吸引向整流构件侧。因此,在缘部被吸引到整流构件侧的最上方的片材与所装载的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之间形成间隙。这样,能够利用整流构件使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可靠地上浮而自第2片的片材分离。
于是,自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在产生于被吸引到整流构件侧的最上方的片材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之间的间隙内流动。在两片材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对被吸引到整流构件侧的最上方的片材施加浮力,将最上方的片材保持为上浮至缘部与整流构件抵接的状态。
此外,当自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在最上方的片材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的间隙内流动时,利用附壁效应,成为沿最上方的片材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该空气流自两片材的周缘向所装载的片材的侧方流出。因而,两片材的间隙成为负压状态。由此,第2片的片材被吸引向上浮了的最上方的片材侧。
不过,最上方的片材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的间隙遍布两片材的整面地存在,体积比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与整流构件之间的间隙的体积大。因此,在最上方的片材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减速,射流的程度小于在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与整流构件之间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的射流的程度。因此,在最上方的片材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的间隙,只产生比产生于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与整流构件之间的间隙的负压小的负压。
因此,第2片的片材被吸引向最上方的片材侧时的吸引力小于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被吸引向整流构件侧时的吸引力,由此,第2片的片材的上浮量小于最上方的片材的上浮量。
因而,在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侧的第2片的片材与所装载的第3片的片材的间隙内流动空气流成为流量比在产生于被吸引到整流构件侧的最上方的片材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之间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量少的空气流。
由此,在第2片的片材与所装载的第3片的片材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对第2片的片材施加的浮力小于在产生于最上方的片材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之间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对最上方的片材施加的浮力。因此,被吸引到最上方的片材侧的第2片的片材在被吸引向最上方的片材侧的中途,因第2片的片材的自重、在第2片的片材与第3片的片材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的紊流而向所装载的第3片的片材侧下降。
之后,第2片的片材通过以上述的流程反复上浮和下降,从而在上浮至缘部与整流构件抵接的最上方的片材与所装载的片材之间上下移动。即,第2片的片材利用不被机械要素的动作干预的作用,以较短的周期在最上方的片材与所装载的片材之间上下移动。
此外,在第2片的片材与第3片的片材之间、存在于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第3片之后的两片片材间也分别发生与在上述的最上方的片材与第2片的片材之间发生的现象相同的现象。
并且,利用第2片之后的片材的上下移动对最上方的片材自下表面侧施加细微的振动,利用该振动,使最上方的片材与第2片的片材、第2片的片材与第3片的片材、乃至存在于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第3片之后的两片片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别分离。
因而,能够利用从侧方向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吹送的空气流而使最上方的片材与下一片材在不依赖机械要素的动作的前提下高速地分离。
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吹出口具有从多个方向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空气的多个吹出口。
采用上述结构,自多个空气吹出口向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部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吹送空气。因此,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在该片材的多个缘部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第2片的片材分离,因此能够使两片材更可靠地高速分离。
也可以是,上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与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侧部抵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空气吹出口连通的空气流路。
采用上述结构,在与所装载的片材的侧部抵接的引导构件的内部设有用于向空气吹出口供给空气的空气流路,因此能够利用引导构件限制所装载的片材的向侧方的移动,并且能够自空气吹出口向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空气。
因此,能够利用向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的空气,使最上方的片材、第2片的片材向未被引导构件限制移动的上方(整流构件侧)移动。
也可以是,所述空气吹出口形成为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空气流路的流路截面积。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了引导构件的空气流路的空气的流速在空气吹出口处因流路截面积的减小而增大。由此,自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在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与整流构件之间的间隙内高速地流动。
由此,能够增大使在最上方的片材与整流构件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利用射流的性质成为卷入周围的空气的空气流而产生的、最上方的片材与整流构件的间隙的负压,以较大的吸引力将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向整流构件侧吸引。
也可以是,所述整流构件构成为能够调整相对于所述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的仰角或俯角。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将整流构件的仰角或俯角容易地调整为易于使自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利用附壁效应成为沿整流构件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的角度。
也可以是,上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角度调整部,该角度调整部基于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规格信息和所装载的片材周边的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者调整所述整流构件的所述仰角或俯角。
采用上述结构,根据所装载的片材的大小、厚度、刚度(韧性的强弱)、表面的平滑度等规格信息、所装载的片材的周边的环境信息(温度、湿度等)来调整整流构件的所述仰角或俯角。
因而,在因片材的规格、片材周边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导致所装载的片材间的密合度不同或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将整流构件的角度调整为与片材间的密合度相对应的仰角或俯角,使在最上方的片材与整流构件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利用射流的性质而成为卷入存在于两者间的空气的空气流,将产生于该间隙的负压调整为与片材间的密合度相对应的程度。
也可以是,上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流量调整部,该流量调整部用于调整自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量。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调整自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量,能够调整在最上方的片材与整流构件的间隙内流动的空气流的流速,使该空气流利用射流的性质而成为卷入存在于最上方的片材与整流构件的间隙的空气的空气流,将产生于该间隙的负压调整为适当的程度。
图8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120的喷墨记录装置101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图8所示的喷墨记录装置101设为喷墨方式的行式彩色打印机但种类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纸面正面方向设为右侧。此外,将图8中的纸面的上下设为上下方向,将图8中的纸面的水平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另外,将纸面右方设为前方,将左方设为后方。此外,图8中用粗线表示的路径例如是用于输送作为印刷介质的片材P的输送路径100R。以下的说明中的上游和下游是指输送路径100R中的上游、下游。在图8~图14、图16中,分别用RT、LT、UP、DN、FR、RR、TD表示右方、左方、上方、下方、前方、后方、输送方向。
如图8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101包括供纸部102、印刷部103、控制部109以及操作面板110。
供纸部102用于将片材P向印刷部103供给。供纸部102包括外部供纸台111、外部供纸单元112、多个内部供纸台113、多对内部供纸辊114、多对内部供纸输送辊115以及定位辊116。
外部供纸台111装载有用于印刷的片材P。外部供纸台111设置为局部暴露于喷墨记录装置101的壳体(未图示)的外部。
外部供纸单元112用于自外部供纸台111将片材P一片一片地取出并沿输送路径100R朝向定位辊116输送。在输送路径100R上的外部供纸单元112的出口侧设有用于检测所输送的片材P的厚度的片材传感器117c,在内壁面127设有供纸台停止传感器117a和片材上浮传感器117b,该供纸台停止传感器117a用于使外部供纸台111的上升停止,该片材上浮传感器117b用于检测片材P是否自外部供纸台111上浮。
内部供纸台113装载有用于印刷的片材P。内部供纸台113配置在喷墨记录装置101的壳体(未图示)的内部。
内部供纸辊114自内部供纸台113将片材P一片一片地取出并向输送路径100R送出。利用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内部供纸辊114旋转。
内部供纸输送辊115将自内部供纸台113取出的片材P朝向定位辊116输送。内部供纸输送辊115沿内部供纸辊114与定位辊116之间的输送路径100R配置。利用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内部供纸输送辊115旋转。
定位辊116用于将自外部供纸单元112或内部供纸输送辊115输送来的片材P暂时停止后,朝向印刷部103输送。定位辊116配置在外部供纸单元112和内部供纸输送辊115的下游侧。利用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定位辊116旋转。
印刷部103包括带式压板部103a和与CKMY的各色对应的4个喷墨头104A~104D。
带式压板部103a将自供纸部102供给的片材P吸附保持于传送带上并进行输送。带式压板部103a配置在定位辊116的下游侧。
各喷墨头104A~104D分别喷出与利用带式压板部103a输送的片材P对应的各色的墨而印刷图像。喷墨头104A~104D配置在带式压板部103a的上方。
各喷墨头104A~104D构成为能够利用喷墨头间隙调整单元106沿上下方向移动。通过利用喷墨头间隙调整单元106使各喷墨头104A~104D升降,能够调整各喷墨头104A~104D与利用带式压板部103a输送的片材P的间隔(喷墨头间隙)。
在各喷墨头104A~104D的下方,与各喷墨头104A~104D对应地设有清洁装置105A~105D。各清洁装置105A~105D接收各喷墨头104A~104D为了清洁而进行清除动作所排出的墨。
此外,清洁装置105A~105D自各喷墨头104A~104D的喷嘴面擦去各喷墨头104A~104D通过清除动作而排出的墨的残余部分。
向控制部109输入来自外部的印刷作业。操作面板110与控制部109连接。由用户根据需要向操作面板110输入与印刷相关的各种信息,例如装载于供纸部102的外部供纸台111、内部供纸台113的片材P的规格(片材尺寸、片材种类等)的信息、喷墨记录装置101的设置场所的环境信息(温度、湿度等)。
控制部109基于输入的印刷作业的印刷设定信息、自操作面板110输入的信息,将外部供纸台111、内部供纸台113的片材P向印刷部103供给而将图像向片材P印刷。
接下来,参照图9的说明图,说明应用于外部供纸台111的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120的概略结构。
如图9所示,应用于图8的外部供纸台111的供纸装置120(片材供给装置)具有供纸台121和引导构件123,该供纸台121用于装载并载置片材P,该引导构件123分别竖立地设于供纸台121的左右两端和片材的输送方向端部。另外,在图9中,表示从图8的喷墨记录装置101的主体侧(印刷部103侧)观察供纸装置120的状态。
供纸台121根据所装载的片材P的增减而利用升降单元125沿上下方向升降。具体而言,控制部109作为升降控制部发挥功能,基于由片材传感器117c检测到的厚度使升降单元125对供纸台121进行升降,以使后述的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位置成为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部的片材P(例如最上方的片材P1)的位置的侧方。即,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的装载高度降低由片材传感器117c检测出的厚度的量,因此在累计的片材厚度超过了阈值时,控制部109使供纸台121上升。并且,在用于对片材定位的供纸台停止传感器117a接通时,控制部109使供纸台121的上升停止。另外,为了高精度地探测片材的上表面位置,也能够预先在控制部109设置片材厚度传感器输出值和片材厚度表格。
外部供纸单元112沿被未图示的马达驱动而旋转的传送带112a的回转方向将片材P朝向前方的输送路径100R输送。在传送带112a设有用于吸引空气的吸引孔(未图示),通过驱动设于传送带112a的内侧的风扇112b,利用自传送带112a的吸引孔吸引的空气将片材P吸附于传送带112a的表面并进行输送。
各引导构件123分别与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的左右两侧部和片材的输送方向端部(在本图中只图示了左右两端部的引导构件123)抵接,用于限制片材P的沿左右方向和输送方向的移动。另外,各引导构件123构成为能够与片材P的尺寸(片材宽度)相匹配地相对于供纸台121沿左右方向移动。
在各引导构件123的与片材P抵接的内壁面127的上端形成有空气吹出口129。如图10所示,形成于在片材P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设置的各引导构件123的空气吹出口129包括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和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
在空气吹出口129(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上缘安装有整流构件135。整流构件135自空气吹出口129的上缘例如以相对于水平稍微朝向上方的朝向即预定的安装角度突出设置,并向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的左右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整流构件135例如也可以是板材。在图10中,表示了整流构件135是设于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和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上缘的一个构件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和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分别设置独立的构件来作为整流构件135。此外,也可以分别将整流构件135以不同的安装角度突出设于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的上缘和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上缘。
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以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上浮的方式自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侧方吹出空气。利用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吹出的空气,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的上表面产生空气流。利用该空气流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上浮至整流构件135。
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形状例如在上下方向上比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的形状宽。其目的在于,通过增长使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至整流构件135的距离来使第2片的片材P2易于自最上方的片材P1分离。不过,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形状只要能够使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至整流构件135即可,不限定于上述形状。
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自与片材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侧方利用产生的空气流上浮至整流构件135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吹出空气。
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的形状例如在上下方向上比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形状窄,并在前后方向(输送方向)上比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形状长。其目的在于,通过向上浮至整流构件135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可靠地吹出空气而扩大如后述那样空气流相互碰撞的区域100C1,从而在第2片的片材P的广大范围内产生向下方的按压力。不过,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的形状只要能够向上浮至整流构件135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吹出空气即可,不限定于上述形状。
如图10、图11所示,形成于引导构件123的内部的空气流路131具有分离空气流路131a和上浮空气流路131b。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与分离空气流路131a连通,分离空气流路131a与用于产生空气的流动的分离空气送风机构133a连接。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与上浮空气流路131b连通,上浮空气流路131b与用于产生空气的流动的上浮空气送风机构133b连接。分离空气流路131a将由分离空气送风机构133a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向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引导,上浮空气流路131b将由上浮空气送风机构133b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向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引导。如图9~图11所示,在上浮空气流路131b上,在引导构件123的中心设有一对闸门131d。闸门131d基于来自控制部109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闭动作。由此,能够切换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空气的吹出或停止。也就是说,闸门131d选择性地开放和封闭上浮空气流路131b,切换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空气的吹出或停止。另外,闸门131d也可以设在上浮空气送风机构133a内。
此外,如图11、图12所示,在供纸台121的片材输送方向上也竖立地设有引导构件123,在引导构件123的与片材P抵接的内壁面127的上端设有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在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的下方设有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
与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同样,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以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上浮的方式自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侧方吹出空气。利用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吹出的空气,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的上表面产生空气流。利用该空气流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上浮。
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与分离空气流路131c连通,分离空气流路131c与用于产生空气的流动的分离空气送风机构133c连接。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与上浮空气流路131e连通,上浮空气流路131e与用于产生空气的流动的上浮空气送风机构133e连接。分离空气流路131c将由分离空气送风机构133c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向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引导,上浮空气流路131e将由上浮空气送风机构133e产生的空气的流动向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引导。
在上浮空气流路131e上设有闸门131d。闸门131d基于来自控制部109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闭动作。由此,能够切换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的空气的吹出或停止。也就是说,闸门131d选择性地开放和封闭上浮空气流路131e,切换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的空气的吹出或停止。另外,闸门131d也可以设在上浮空气送风机构133e内。
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自片材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向利用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送风而产生的空气流上浮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吹出空气。
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吹出到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的空气流100A3和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吹出到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的空气流100A4在区域100C1相互碰撞。由此,区域100C1的压力升高,将第2片的片材P向下方按压,因此能够使第2片的片材P2自最上方的片材P1可靠地分离。这样,能够利用整流构件135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可靠地上浮而自第2片的片材P2分离。
接下来,说明片材P的上浮的动作。
图13是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120中片材P利用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吹出的空气流而上浮的动作的说明图。
如图13所示,在上浮空气流路131b具有沿左右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31b1。倾斜面131b1例如以与整流构件135的安装角度相同的角度倾斜。由此,能够将空气流的流动方向更顺畅地从在上浮空气流路131b内流动的空气流100A0向后述的空气流100A1改变。
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吹出的空气的射流利用附壁效应,成为沿与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的上表面相对的整流构件135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100A1。
沿整流构件135的下表面流动的空气流100A1利用射流的性质,在卷入存在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整流构件135的间隙100B1的空气的同时朝向整流构件135的顶端137流动。到达了整流构件135的顶端137的空气流100A1利用在整流构件135的顶端137产生的衍射效应,成为远离所装载的片材P的空气流100A2。
因而,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片材P1与向片材P1的缘部的上方伸出的整流构件135之间的间隙100B1成为负压状态,最上方的片材P1的缘部被吸引向整流构件135侧。因此,如图13的说明图所示,在缘部被吸引到整流构件135侧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装载于供纸台121的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形成间隙100B2。
接下来,说明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分离的动作。
图14是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120中利用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吹出的空气流将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分离的动作的说明图。
如图14所示,分离空气流路131a具有水平面131a1。
并且,与水平面131a1碰撞而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吹出的空气在产生于被吸引到整流构件135侧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从上方起第2片的片材P2之间的间隙100B2内流动,形成空气流100A3。虽然未图示,但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吹出的空气同样在间隙100B2内流动,形成空气流100A4。
并且,如上所述,空气流100A3与空气流100A4相互碰撞,从而使区域100C1的压力升高,产生向下方按压第2片的片材P的按压力,因此能够使第2片的片材P2自最上方的片材P1可靠地分离。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120的作用。
图15是说明供纸装置120的作用的时序图。
如图15所示,当在t1时刻自控制部109供给供纸信号时,进行预动作。该预动作是供给片材P前的准备动作。在该预动作中,控制部109作为空气控制部发挥功能,供给使闸门131d全开的全开信号,使闸门131d维持全开状态。因此,自图11所示的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3个方向吹出空气,因此利用由该空气的吹出而产生的空气流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至整流构件135。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129c吹出空气。
在自t1时刻经过了预定的R1时间的t2时刻,控制部109向闸门131d供给使闸门131d全闭的全闭信号,由此,在t3时刻,闸门131d开始进行关闭动作。
在紧随其后的t4时刻,若自控制部109供给下一个供纸信号,则驱动传送带112a旋转的马达起动。并且,利用自传送带112a的吸引孔吸引的空气将片材P(P1)吸附于传送带112a的表面,并在到t7时刻之前的期间在输送路径100R上朝向印刷部103输送。在从刚开始输送后的t5时刻到片材P的后端脱离的t8时刻的期间,片材传感器117c检测在输送路径100R上输送的片材P的厚度。
另一方面,在t5时刻,闸门131d全闭,因此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空气的吹出停止。此时也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129c吹出空气,因此空气流入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因此,利用该按压力将第2片的片材P2向下方按下而装载于供纸台121。
这样,控制部109作为空气控制部发挥功能,在利用产生的空气流使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至整流构件135后,在利用外部供纸单元112吸附该片材P1的期间,控制闸门131d以停止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空气的吹出。
由此,能够在输送最上方的片材P1时使第2片的片材P2可靠地分离而防止重叠输送。
在输送了最上方的片材P1后,进行用于将第2片的片材P2作为下一最上方的片材P1进行输送的准备。在比结束最上方的片材P1的输送的t7时刻靠前预定时间R2的t6时刻,控制部109向闸门131d供给使闸门131d全开的全开信号。根据该全开信号,在t7时刻,闸门131d开始进行打开动作。由此,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吹出空气,因此利用由该空气的吹出而产生的空气流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下一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至整流构件135。另外,虽然未图示,但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129c吹出空气。
并且,在自t4时刻经过了预定的R1时间的t9时刻,控制部109向闸门131d供给使闸门131d全闭的全闭信号,由此,在t10时刻,闸门131d开始进行关闭动作。
在紧随其后的t11时刻,若自控制部109供给下一个供纸信号,则驱动传送带112a旋转的马达起动。并且,利用自传送带112a的吸引孔吸引的空气将片材P吸附于传送带112a表面并进行输送。
通过反复执行该动作,能够使第2片的片材P2自最上方的片材P1可靠地分离而适当地输送片材P。
如上所述,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120,该供纸装置120包括: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其自所装载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侧方吹出空气;整流构件135,其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向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P1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装载的最上方的片材P1的上表面产生由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以及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和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在利用产生的空气流上浮至整流构件135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与第2片的片材P2之间,该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自片材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吹出空气,该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自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侧方吹出空气,控制部109作为空气控制部发挥功能,在利用产生的空气流使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至整流构件135后,在利用外部供纸单元112吸附该片材P1的期间,使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空气的吹出停止。
更具体而言,控制部109在利用所产生的空气流使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至整流构件135后,在利用外部供纸单元112吸附该片材P1的期间,控制闸门131d的开闭动作以使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空气的吹出停止。
因此,利用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a吹出的空气产生的空气流和利用自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吹出的空气产生的空气流在区域100C1相互碰撞。由此,区域100C1的压力升高,将第2片的片材P2向下方按压,因此能够使第2片的片材P2自最上方的片材P1可靠地分离,将最上方的片材P1一片一片地送出。
相对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在日本特开2012-131614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中,只自与片材的输送方向正交的侧面吹出空气流,因此最上方的片材和第2片的片材之间的压力不上升。因此,难以使第2片的片材自最上方的片材分离,难以只将最上方的片材一片一片地送出。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比结束最上方的片材P1的输送的t7时刻靠前预定时间R2的t6时刻,控制部109向闸门131d供给使闸门131d全开的全开信号,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控制部109作为空气控制部发挥功能,根据片材P的厚度和尺寸决定从对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的空气的吹出进行停止指示的时刻到接下来对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空气的吹出进行开始指示的时刻的时间。如图15所示,从作为对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空气的吹出进行停止指示的时刻的t6时刻到接下来对来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空气的吹出进行开始指示的t8时刻的时间R3是用于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上浮的时间。
片材P的厚度越厚则越需要时间使片材P上浮,因此也可以以延长时间R3的方式设定时间表。此外,片材P的大小越大则越需要时间使片材P上浮,因此也可以以延长时间R3的方式设定时间表。
由此,无论片材P的厚度和尺寸如何,都能够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适当地上浮。
此外,控制部109作为升降控制部发挥功能,基于由片材传感器117c检测出的厚度,使升降单元125对供纸台121进行升降以使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位置成为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位置的侧方。即,装载于供纸台121的片材P的装载高度降低由片材传感器117c检测出的厚度的量,因此使供纸台121相应地上升。
由此,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部的片材P的位置成为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129e的位置的侧方,因此能够使装载于供纸台121的最上方的片材P1适当地上浮。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说明了在内壁面127的上端设有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并在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的下方设有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如图16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在分离空气吹出口129c的左右设有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在该情况下也是,各个上浮空气吹出口129e与上浮空气流路131e连通,上浮空气流路131e与上浮空气送风机构133e连接。此外,在上浮空气流路131e上设有闸门131d,闸门131d基于来自控制部109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闭动作。
此外,各引导构件123构成为能够与片材P的尺寸(片材宽度)相匹配地相对于供纸台121沿左右方向移动,但也可以构成为还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由此,为了使片材P更适当地上浮,能够使各引导构件123沿前后方向移动以使上浮空气吹出口129b位于片材P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的预定位置(例如比片材P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的中央部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式,因此能够使片材P更适当地上浮。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供纸装置120是喷墨记录装置101的一部分(外部供纸台11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供纸装置120也可以是与喷墨记录装置101连接来使用的外置类型。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供纸装置20应用于喷墨记录装置101的外部供纸台111而将片材P向印刷部103供给的情况,但供纸装置120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将除纸以外的较薄的片材向供给对象一片一片地供给的装置。
第2实施方式例如具有以下的结构。
片材供给装置包括:空气吹出口,其用于吹出向所装载的所述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的空气;以及整流构件,其自所述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所述空气吹出口包括:上浮空气吹出口,其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出空气而使所述片材上浮;以及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该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出空气,该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吹出空气,该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而使所述片材彼此分离。所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空气控制部,该空气控制部用于控制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来自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以及来自所述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所述整流构件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和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所述空气控制部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沿所述所装载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空气流,在利用由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所述产生的空气流使所述所装载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后,在利用吸引输送部吸附该片材的期间,停止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在停止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的期间,自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所述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向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与第2片的片材之间吹出空气,使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与所述第2片的片材分离。
也可以是,上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上浮空气流路,其与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连通,用于向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引导空气;以及闸门,其设于所述上浮空气流路,用于选择性地开放和封闭所述上浮空气流路,切换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或停止。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闸门。
也可以是,所述空气控制部根据所述片材的厚度和尺寸决定从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停止时刻到下一次空气的吹出开始时刻为止的时间。
也可以是,上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升降单元,其用于使所述片材装载台升降;检测部,其用于检测由所述吸引输送部向供给对象装置输送中的片材的厚度;以及升降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厚度,驱动所述升降单元而使所述片材装载台升降,以将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配置在装载于所述片材装载台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侧方。
也可以是,上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片材装载台,该片材装载台用于装载所述片材。
也可以是,上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吸引输送部,该吸引输送部通过吸引空气而吸附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并向供给对象装置供给。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本质特征地包含其他具体形式。因此,本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添附的权利要求书指示的,而不是上述的描述,因此,涉及的所有变化都在权利要求的含义和范围之内。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仅是本发明所实现的最佳效果的列举。因此,本发明的效果不限定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效果。

Claims (14)

1.一种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包括:
空气吹出口,其用于吹出向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的空气;以及
整流构件,其自所述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吹出口具有用于从多个方向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送空气的多个吹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与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侧部抵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空气吹出口连通的空气流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角度调整部,该角度调整部基于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规格信息和所述所装载的片材周边的环境信息中的至少一者来调整所述整流构件相对于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仰角或俯角。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流量调整部,该流量调整部用于调整自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吹出口包括:
上浮空气吹出口,其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出空气而使所述片材上浮;以及
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该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侧方吹出空气,该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自所述所装载的片材的最上部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吹出空气,该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而使所述片材彼此分离,
所述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空气控制部,该空气控制部用于控制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来自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以及来自所述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和停止,
所述整流构件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和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的上部向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缘部的上方伸出,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由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流,
所述空气控制部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上表面产生空气流,
在利用由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形成的所述空气流使所述所装载的片材中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后,在利用吸引输送部吸附该片材的期间,停止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
在停止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的期间,自所述第1分离空气吹出口和所述第2分离空气吹出口向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与第2片的片材之间吹出空气,使所述最上方的片材与所述第2片的片材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
上浮空气流路,其与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连通,用于向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引导空气;以及
闸门,其设于所述上浮空气流路,用于选择性地开放和封闭所述上浮空气流路而切换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或停止,
所述空气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闸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空气控制部根据所述片材的厚度和尺寸来决定从来自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的空气的吹出停止时刻到下一次空气的吹出开始时刻为止的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
升降单元,其用于使装载所述片材的片材装载台升降;
检测部,其用于检测由所述吸引输送部向供给对象装置输送中的片材的厚度;以及
升降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厚度来驱动所述升降单元而使所述片材装载台升降,以使所述上浮空气吹出口配置于装载于所述片材装载台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的侧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片材装载台,该片材装载台用于装载所述片材。
11.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片材装载台,该片材装载台用于装载所述片材。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所述片材装载台,该片材装载台用于装载所述片材。
13.根据权利要求1~5、10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吸引输送部,该吸引输送部通过吸引空气而吸附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并向供给对象装置供给。
14.根据权利要求6~9、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供给装置,其中,
该片材供给装置还包括所述吸引输送部,该吸引输送部通过吸引空气而吸附上浮至所述整流构件的所述最上方的片材并向供给对象装置供给。
CN201811289699.2A 2017-10-31 2018-10-31 片材供给装置 Active CN109720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0194 2017-10-31
JP2017210194A JP7101467B2 (ja) 2017-10-31 2017-10-31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2018068520 2018-03-30
JP2018-068520 2018-03-30
JP2018142184A JP7134769B2 (ja) 2018-03-30 2018-07-30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2018-142184 2018-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0902A true CN109720902A (zh) 2019-05-07
CN109720902B CN109720902B (zh) 2021-06-29

Family

ID=64048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9699.2A Active CN109720902B (zh) 2017-10-31 2018-10-31 片材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59687B2 (zh)
EP (2) EP3967635A1 (zh)
CN (1) CN10972090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4679A (zh) * 2020-07-14 2020-11-03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极片上料的分片方法
CN111874680A (zh) * 2020-07-14 2020-11-03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极片上料矫正方法
CN113078086A (zh) * 2021-02-08 2021-07-06 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片取料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87329B2 (en) * 2017-12-28 2020-09-29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ee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19131383A (ja) * 2018-02-01 2019-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SE543766C2 (en) * 2019-03-20 2021-07-13 Plockmatic Int Ab Sheet feeding device with sheet forming means
DE102020122815B4 (de) 2020-09-01 2023-06-15 Koenig & Bauer Ag Blasvorrichtung sowie Anleger einer Bogen be- oder verarbeitende Maschine mit einer Blasvorrichtung
JP2022047560A (ja) * 2020-09-13 2022-03-2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媒体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媒体処理装置
US20220194723A1 (en) * 2020-12-23 2022-06-23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08083A (en) * 1990-11-23 1992-04-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circulating document feeder having a self-adjusting base plate
US6745694B1 (en) * 2001-06-15 2004-06-08 Perkinelm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lipsheet removal system
US20070262513A1 (en) * 2006-05-15 2007-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297580A1 (en) * 2007-05-28 2008-12-04 Ricoh Company, Limited Recording-medium feeding device
US20100148419A1 (en) * 2008-12-16 2010-06-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supply apparatus, sheet supply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6375447U (zh) * 2015-12-16 2017-08-04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状构件分离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4550A (en) * 1980-10-03 1982-12-21 Xerox Corporation Corrugation venturi paper feeder
US6015144A (en) * 1997-04-18 2000-01-18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52255B1 (en) * 2000-06-12 2002-03-05 Xerox Corporation Reversing shuttle feeder
JP4492429B2 (ja) 2004-12-17 2010-06-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8794B2 (ja) * 2008-11-18 2013-09-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69922A (ja) * 2009-05-25 2010-12-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1184179A (ja) * 2010-03-10 2011-09-22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649873B2 (ja) 2010-08-25 2015-01-07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5578064B2 (ja) 2010-12-22 2014-08-2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413604B2 (ja) * 2014-10-15 2018-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分離装置、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11571A (ja) * 2017-01-12 2018-07-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25928B2 (ja) * 2017-10-10 2021-08-25 株式会社東芝 給紙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08083A (en) * 1990-11-23 1992-04-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circulating document feeder having a self-adjusting base plate
US6745694B1 (en) * 2001-06-15 2004-06-08 Perkinelm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lipsheet removal system
US20070262513A1 (en) * 2006-05-15 2007-11-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075106A (zh) * 2006-05-15 2007-11-21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20080297580A1 (en) * 2007-05-28 2008-12-04 Ricoh Company, Limited Recording-medium feeding device
US20100148419A1 (en) * 2008-12-16 2010-06-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Sheet supply apparatus, sheet supply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06375447U (zh) * 2015-12-16 2017-08-04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状构件分离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74679A (zh) * 2020-07-14 2020-11-03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极片上料的分片方法
CN111874680A (zh) * 2020-07-14 2020-11-03 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极片上料矫正方法
CN113078086A (zh) * 2021-02-08 2021-07-06 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片取料方法
CN113078086B (zh) * 2021-02-08 2024-04-16 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硅片取料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27163A1 (en) 2019-05-02
EP3967635A1 (en) 2022-03-16
EP3476783A1 (en) 2019-05-01
US11059687B2 (en) 2021-07-13
EP3476783B1 (en) 2021-12-08
CN109720902B (zh)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0902A (zh) 片材供给装置
CN101767489B (zh) 记录装置
US7722180B2 (en) Liquid droplet discharge apparatus including duplex recording medium transport unit
US948703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0115808A (ja) 画像記録装置
CN106965571B (zh) 喷墨打印机
JP2011184179A (ja)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986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328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0519A (ja) 粉かけ装置を制御する方法
JP6459594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6683014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7101467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6698323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34769B2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
JP2020066532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39706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28258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03073B2 (ja) 給紙装置
JP4900020B2 (ja) メンテナンスシー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043073A (ja) 記録装置
JP727043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CN103964229A (zh) 供纸装置
JP20140509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65494A (ja) 給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