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4229A - 供纸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4229A
CN103964229A CN201310727420.5A CN201310727420A CN103964229A CN 103964229 A CN103964229 A CN 103964229A CN 201310727420 A CN201310727420 A CN 201310727420A CN 103964229 A CN103964229 A CN 103964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gas
mentioned
gas vent
feed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274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4229B (zh
Inventor
松本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pl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upl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plo Corp filed Critical Dupl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64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42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42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42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在吸气式的供纸装置中,低成本地使供纸稳定化。一个方案的供纸装置包括:供纸台,用于承载纸张;气体喷出口,在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前方开口,向该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喷出用于使纸张彼此分离的气体;给送机构,将被分离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送出。作为气体喷出口,包括第1气体喷出口(82)、和设于比该第1气体喷出口(82)更靠下方的第2气体喷出口(84)。第1气体喷出口(82)的上下端间距离和第2气体喷出口(84)的上下端间距离都被构成得比第1气体喷出口(82)的下端与第2气体喷出口(84)的上端的距离小。

Description

供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所承载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分离并给送的供纸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仅将供纸台上所承载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分离给送,并利用设置在下游侧的纸张输送路径的构造来折叠纸张的折纸装置。在纸张输送路径中途设有折叠辊,在其前方设有挡块。在这样的构成中,在纸张被输送时,其前端被卡定于挡块,从而纸张的前进被限制,并且其中间部弯曲,以其中间部为前端卷入折叠辊。由此,在纸张的中间部形成折痕。
在这样的折纸装置的供纸装置中,以往,作为最上位的纸张的分离方法,采用了所谓的摩擦分离。该摩擦分离是对供纸用的橡胶辊压接由聚氨酯(urethane)等构成的板材,使纸张从其中间通过来进行分离的方法。但近年来,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可供给容易产生摩擦痕迹的胶版涂层(art coat)系的纸张等的吸气式的供纸装置有被更多地采用的倾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样的供纸装置具有在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前方开口的气体喷出口。通过从该气体喷出口向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吹气体,来使纸张彼此分离,用气体吸附最上位的一张纸张来送出。通过这样的供纸装置,纸张被气体物理地浮起分离后而送出,故具有即使是容易黏附的纸张或易伤的纸张,也能不损害其品质地给送这样的优点。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60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这样的吸气式的供纸装置中,为使纸张从前端到后端都可靠地浮起,要被输送足够的气体,故纸张的散乱会变大,所供的纸张容易倾斜(skew)。由于折纸装置的构造,若供纸阶段纸张倾斜,则该倾斜会直接成为折痕的倾斜,成为折歪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往的折叠装置中,需要在供纸后设置用于校正纸张的倾斜的对齐辊等对策,导致装置整体的大型化及成本增加。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在吸气式的供纸装置中,低成本地使供纸稳定化。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一个方案的供纸装置包括:供纸台,用于承载纸张;气体喷出口,在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前方开口,向该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喷出用于使纸张彼此分离的气体;以及给送机构,将被分离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送出。作为气体喷出口,包括第1气体喷出口、和比该第1气体喷出口靠下方设置的第2气体喷出口。第1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都被构成得比第1气体喷出口的下端与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端的距离小。
在此,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可以在上下方向并排(成列)而设,也可以虽处上下位置,但在纸张宽度方向(向纸张输送方向看的左右)上错开而设。各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是各喷出口的上端与下端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实质上可以采用铅直方向的距离。
通过该方案,由于第1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都比第1气体喷出口的下端与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端的距离小,故在第1气体喷出口与第2气体喷出口之间形成上下方向具有宽度的隔壁。因此,从第2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被吹向纸张堆的相对下方,从第1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被吹向纸张堆的相对上方。其结果,从纸张堆的最上位起向下方的预定范围的纸张因来自第2气体喷出口的气体而被抬起,并因来自第1气体喷出口的气体,该预定范围内重叠的纸张彼此被分离。
并且,以像这样在气体喷出口的中间形成隔壁的方式使其上下分离,减小面向纸张堆的端面的气体喷出口整体的开口面积,从而能既维持气体的喷出压力,又抑制其流量。其结果,能给既使纸张按预定范围可靠地浮起,又防止或抑制纸张的散乱,防止送出的纸张倾斜。因此,无需设置用于校正倾斜的对齐辊,能低成本地使供纸稳定化。
第2气体喷出口的形状优选被设定使得所喷出的气体朝向下方。基于该方案,能通过从第2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以撬起纸张堆的上层部分那样的方式,使上述预定范围的纸张浮起。
可以还具备一对侧导板,其被构成为能根据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的尺寸而以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移动,分别抵接于纸张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来限制纸张的宽度方向的移动。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至少一者可以被设置在比一对侧导板夹着最小尺寸的纸张而处于最接近的位置时的各侧导板更靠近中心线的位置。
通过该方案,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至少一者相对于纸张堆朝向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能向纸张平衡良好地吹出气体。此外,由于纸张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被一对侧导板夹着引导,故能防止或抑制纸张的散乱。此外,为更好地维持纸张给送时的稳定性,优选将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两者设置在供纸台的中心线上。
给送机构可以包括在纸张堆的上方沿纸张送出方向延伸设置的输送传送带、通过气体的吸引力来使纸张吸附于输送传送带的吸附机构、以及使纸张被吸附着地驱动输送传送带的驱动机构。输送传送带可以是纸张送出方向的后端比前端距供纸台的距离更大地倾斜。
根据该方案,通过输送传送带的倾斜,浮起的纸张形成从该输送传送带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方下垂的山形(或弓形),能抑制被导入纸张间的气体从纸张后端流出的程度。其结果,纸张的散乱被抑制。此外,使一对侧导板至少延伸至输送传送带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后方,通过该侧导板来抑制纸张下垂的后半部,能更可靠地防止纸张的倾斜。
此外,输送传送带可以被架设在前后所设的滑轮(辊)间,其与最上位的纸张相对的下面被向使纸张前进的方向旋转驱动。该供纸装置作为吸气式的装置,可以具有吸引气体的气体吸引口,使得最上位的纸张被吸附于输送传送带的下面。输送传送带可以是单数,多个输送传送带可以彼此平行地排列。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优选被设置在相对于纸张宽度方向、存在输送传送带的范围内。在输送传送带由奇数个平传送带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在该奇数个平传送带中的位于纸张宽度方向中央的平传送带的下方设置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至少一者。此外,也可以由带孔的1个传送带构成输送传送带。可以使得介由该孔来吸引气体,使最上位的纸张吸附于该传送带的下面。第1气体喷出口的形状优选被设定使得喷出的气体朝向被吸附于输送传送带的纸张的前端。在如上述那样抑制用于纸张分离的气体的喷出量时,为高效地利用较少的气体,优选将该气体直接送入输送传送带存在的部分。
作为气体喷出口,可以在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纸张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第3气体喷出口。并且,可以使得第3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比第1气体喷出口的下端与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端的距离大。通过该方案,能使因来自第2气体喷出口的气体的喷出而上下分离的纸张彼此,针对位于比第2气体喷出口靠上方的纸张堆的范围而均等地分离。此外,能使纸张左右相对于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平衡良好地浮起。
可以还包括产生要从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的气体产生源,和驱动气体产生源、控制气体的喷出量的控制部。控制部可以通过从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将喷出量设定成所分离的纸张的后端比前端更下垂的程度。即,可以通过将来自气体喷出口的气体的喷出量调整成所分离的纸张的后端比前端更下垂的程度,来实现上述纸张的安定的浮起状态。通过这样抑制气体的喷出量,还能抑制气体产生源的驱动的功率。即,能既确保喷出气体的必要性能,又谋求供纸装置的省电。
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也是一种供纸装置。该装置包括:供纸台,用于承载纸张;气体喷出口,在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前方开口,向该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喷出用于使纸张彼此上下分离的气体;以及给送机构,将被分离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送出。通过在气体喷出口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限制气体的喷出的遮蔽壁,来形成上侧的第1气体喷出口和下侧的第2气体喷出口,第1气体喷出口的上下方向的开口宽度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下方向的开口宽度都被构成得比遮蔽壁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小。
根据该方案,通过在气体喷出口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遮蔽壁,来形成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其结果,从纸张堆的最上位起向下方的预定范围的纸张被来自第2气体喷出口的气体抬起,通过来自第1气体喷出口的气体,该预定范围内重叠的纸张彼此被分离。此外,通过在气体喷出口的中间部较大地设置遮蔽壁,能既维持来自各气体喷出口的气体的喷出压力,又抑制其流量。其结果,能既使纸张在预定范围内可靠地浮起,又防止或抑制纸张的散乱,防止送出的纸张的倾斜。因此,无需设置用于校正倾斜的对齐辊,能低成本地使供纸稳定化。
第1气体喷出口的形状被设定使得所喷出的气体朝向上方,第2气体喷出口的形状被设定使得所喷出的气体朝向下方。通过该方案,能通过从第2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以撬起纸张堆的上层部那样的方式使最上位起预定范围的纸张浮起,并通过来自第1气体喷出口的气体,在该预定范围内重叠的纸张彼此被分离。
作为气体喷出口,可以在第1气体喷出口和第2气体喷出口的纸张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遮蔽壁和隔离开的第3气体喷出口,第3气体喷出口被构成为其上下方向的开口宽度比遮蔽壁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大。通过该方案,能使因从第2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而上下分离的纸张彼此针对位于比第2气体喷出口靠上方的纸张堆范围也均等地分离。此外,能使纸张左右平衡良好地浮起。
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在吸气式的供纸装置中低成本地使供纸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折纸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折纸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折纸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4是折纸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5是折纸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折纸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供纸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主视图;
图8是从输送传送带下方来看供纸装置的图;
图9是供纸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气体喷出装置的整体构成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各气体喷出口的构成的图;
图12是表示以折纸装置的控制部为中心的电气构成的概略的图;
图13是表示折纸装置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详细表示图13的S10中的供纸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效果的图。
附图符号
1-折纸装置 2-供纸装置 4-折叠装置
5-框架 6-供纸台 8-气体喷出装置
10-操作盘 12-输送辊 14-第1折叠辊
16-第2折叠辊 22-纸张输送路径 24-挡块
26-纸张输送路径 28-挡块 30-折入装置
32-安装引导构件 33-倾斜面 34-支承引导构件
36-卡定部 38-嵌合凹部 40-侧导板
42-挡块 44-输送传送带 46-吸气管
50-第1辊 52-第2辊 60-水平传感器
64-风扇 68-吸引气体室 70-水平传感器
82-第1气体喷出口 84-第2气体喷出口 86-第3气体喷出口
88-遮蔽板 102-喷出气体室 104,106-喷出室
116-遮蔽壁 120-引导构件壁 130-侧壁
136-遮蔽壁 140-引导构件壁 15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折纸装置的整体构成的图。图1是折纸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后视图,图3是右侧视图,图4是左侧视图,图5是俯视图。如各图所示,折纸装置1具有送出成为折叠对象的纸张的供纸装置2(供纸部)、和将从供纸装置2送出的纸张折叠的折叠装置4(折叠部)。供纸装置2具有承载纸张的供纸台6、使供纸台6升降的升降驱动机构、喷出用于使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彼此分离的气体的气体喷出装置8、以及将被分离后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送出的给送机构。在折纸装置1的上面,设有用于用户进行预定的操作输入的操作盘10。
图6是表示折纸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折纸装置1包括供纸装置2、一对输送辊12、一对第1折叠辊14、一对第2折叠辊16、排纸机构18、折叠完毕纸张容器20、及控制各机构的动作的控制部。各机构通过多个纸张输送路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折叠辊14的一者兼作第2折叠辊16的一者。图中的双点划线表示了走纸线的一部分。
从供纸装置2送出的纸张P被输送辊12朝折叠装置4的机构输送。即,纸张P首先通过第1折叠辊14的上方而进入纸张输送路径22。在纸张输送路径22的预定位置设有挡块24,故纸张P的前端抵接于挡块24后不能再朝输送方向的前方继续前进。但是,其后的纸张P的输送动作仍在继续,故作为纸张P的折叠位置的中央部弯曲,以该折叠位置为前端被卷入第1折叠辊14,形成折痕。
这样形成的册子被直接送入一对第2折叠辊16之间,或根据需要而被导向位于第1折叠辊14下方的纸张输送路径26。在第1折叠辊14的出口侧设有未图示的路径切换部件,通过驱动该路径切换部件,能切换到任一路径。在前者的情况下,经过第1折叠辊14而被二折后的纸张直接被导向排纸机构18,排出到折叠完毕纸张容器20。
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情况下,经过第1折叠辊14而形成的册子通过第2折叠辊16的侧方后,进入纸张输送路径26。在纸张输送路径26的预定位置设有挡块28,故册子的前端抵接于挡块28后无法沿输送方向继续向前方前进。但其后的册子的输送动作仍在继续,故该册子的预定位置弯曲,以该预定位置为前端被卷入第2折叠辊16,形成第2次的折痕。这样的切换在对纸张P进行三折时有效。但在该情况下,为能实现该三折,需要调整纸张输送路径22内的挡块24的位置、和纸张输送路径26内的挡块28的位置。关于折叠装置4的具体构成的细节部分,例如可以采用日本特开2004-345773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折纸装置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纸张输送路径26和挡块28收容在长方体形状的筐体中的折入装置30来构成,将该折入装置30可从下方装卸地组装于折纸装置1的框架5。框架5为支承供纸台6的升降驱动机构而在供纸部的长度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需要某程度的长度。因此,在该组装时,将出现使折入装置30倾斜地推入框架5深处这样的繁杂的作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改善该作业性,对框架5和折入装置30各自的形状进行了研发。即,在框架5内部,在向折入装置30的插入方向看的两侧分别设有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安装引导构件32,并沿其深处所设的倾斜面33设有支承引导构件34。在支承引导构件34的下端部设有用于卡定折入装置30的三角形状的卡定部36。另一方面,在折入装置30的底面的预定位置,形成有能与卡定部36嵌合的三角形状的嵌合凹部38。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将折入装置30组装入框架5时,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只要使安装引导构件32和倾斜面33引导该折入装置30地插入,就能容易地进行该组装作业。在折入装置30到达其安装位置后,嵌合凹部38嵌合于卡定部36而被卡定,故折入装置30被稳定地固定于框架5。即,通过本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效果:即使是要处理的纸张尺寸在长度方向上更长、供纸部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变大、必须将折入装置30推入在两侧支承它的框架5的深处的结构,该折入装置30的安装作业也能变得容易。
图7是表示供纸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主视图。图8是从输送传送带下方看供纸装置的图。图9是供纸装置的左侧视图。
如图7所示,供纸装置2被构成为吸气式的装置。供纸台6被可上下升降地支承于折纸装置1的框架5。供纸台6上承载纸张P,为从纸张宽度方向两侧稳定地保持该纸张堆而设有一对侧导板40(参照图5)。该一对侧导板40被构成为可根据供纸台6上所承载的纸张的尺寸、以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线L为中心对称移动,分别抵接于纸张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而限制纸张P的宽度方向的移动。此外,为使得纸张P不会在长度方向上错开,设有在后方支承纸张堆的挡块42。升降驱动机构和给送机构等各机构及气体喷出装置8被设置于框架5的预定位置。
给送机构包括输送传送带44和吸气管46。输送传送带44被架设于纸张输送方向前方(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第1辊50与纸张输送方向后方(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2辊52之间。第1辊50是驱动辊,其旋转轴51介由未图示的离合器和齿轮等连接于驱动电机(DC电机或步进电机等)。第2辊52是从动辊,其旋转轴53被可旋转地支承于框架5。第1辊50通过按照纸张的输送定时(timing)连接于未图示的离合器而开始旋转。由此,按纸张输送定时,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输送面(下面)沿纸张输送方向移动,实现纸张的给送。
第1辊50和第2辊52被以如下方式配设:其相对于供纸台6的上面的高度彼此略有不同。即,第2辊52比第1辊50配设于略高位置。由此,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后端比前端距供纸台6的距离更大,即,从前向后相对于供纸台6倾斜预定的倾斜角θ(在本实施方式中θ=2°)地构成。该倾斜角θ在供纸控制中使纸张浮起分离时有助于所分离的纸张的稳定化,其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侧导板40从第2辊52的略前方朝后方较长地延伸,可靠地引导所承载的纸张P。
在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输送方向后方,设有水平传感器60(作为“第1水平传感器”发挥功能)。水平传感器60检测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是否已达到被设定为给送位置的高度(以下也称“给送高度”)。水平传感器60具有板状的托盘60a和检出托盘60a的一部分的传感器部60c。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60c由光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其它非接触型传感器。托盘60a被能以固定于框架5的转动轴61为中心转动地支承着。
托盘60a相对于转动轴61向下方延伸,在其前端具有抵接于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P的抵接部60b。随着供纸台6上升、其最上位的纸张P的位置变高,抵接部60b被向上推,托盘60a沿图中逆时针方向转动。然后,最上位的纸张P到达给送高度时,传感器部60c检测到托盘60a。水平传感器60将该检出信号输出给控制部。控制部接收到该检出信号后,判定为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已达到给送高度,若供纸台6向上方移动,则使其移动停止。若供纸台6已停止,则维持该停止状态。另一方面,即便供纸控制已被开始,只要水平传感器60没有检出,控制部就判定为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尚未到达给送高度,使供纸台6上升。通过像这样根据水平传感器60的检出结果使供纸台6移动,能良好地输送纸张。
另一方面,在供纸台6的纸张输送方向前方设有气体喷出装置8。气体喷出装置8朝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堆的前端部吹出气体,使该纸张堆的上层部浮起,并使浮起的纸张彼此分离,提高供纸性能。气体喷出装置8设有用于向纸张堆的前端面喷出气体的多个气体喷出口。气体喷出装置8连接有未图示的风扇或风箱等气流产生部(气体产生源),通过驱动该气流产生部而从气体喷出口吹出气体。由此,能在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的、靠近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输送面的纸张的纸张间空开间隔,能提高纸张的分离性。
此外,相邻于气体喷出装置8地设有水平传感器70(作为“第2水平传感器”发挥功能)。在该图中为说明方便,将水平传感器70表示在了气体喷出装置8的靠身前侧,但实际上是被配置在比气体喷出装置8靠深处侧。水平传感器70检测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是否已到达“分离开始高度”。所谓该“分离开始高度”,是被设定得比上述给送高度低预定高度的高度。水平传感器70的检出被作为在供纸装置2起动时开始气体喷出装置8的驱动的契机。
水平传感器70具有板状的托盘70a和检出托盘70a的一部分的传感器部70c。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70c由光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其它非接触型传感器。托盘70a被能以固定于气体喷出装置8的转动轴72为中心转动地支承着。
托盘70a具有抵接于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P的上面、或纸张堆的前端面的检测构件70b。检测构件70b呈向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P突出的三角形状,其前端部为R形状。在托盘70a与气体喷出装置8之间装有弹簧74。弹簧74对托盘70a赋予使检测构件70b抵接于纸张的方向的势能。托盘70a的与检测构件70b相反侧的端部构成由传感器部70c检测的被检测部70d。
托盘70a被弹簧74赋予沿图中逆时针方向的势能。因此,在纸张堆处于较低位置时,检测构件70b被按下,成为被检测部70d被推高的状态。此时,成为被检测部70d被传感器部70c检出的状态。水平传感器70将其检出信号输出给控制部。随着供纸控制的开始,供纸台6上升,最上位的纸张P的上面抵接于检测构件70b,将其向上方推。其结果,托盘70a沿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当其最上位的纸张P到达分离开始高度时,如图示那样,托盘70a按检测构件70b抵接于纸张堆的前端面的程度转动,传感器部70c检测到托盘70a的检出状态被解除。
即,在像这样成为非检出状态(检测到OFF状态)时,控制部判定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已到达分离开始高度,开始气体喷出装置8的驱动。这样,根据水平传感器70的检测结果,等待最上位的纸张P到达接近供纸高度的分离开始高度而驱动气体喷出装置8,从而可以抑制无用的耗电。控制部在最上位的纸张P到达分离开始高度前使供纸台6高速上升,在到达分离开始高度使使上升暂时停止。然后,在预定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秒),使气体喷出装置8的气体喷出量暂时增大,在气体喷出装置8内部形成足够的正压,并使纸张堆的上层部浮起分离。之后,使气体的喷出量成为定常状态、即使之成为作为纸张送出时的喷出量而预先设定的设定喷出量,并再次开始供纸台6的上升。然后,当纸张P到达给送高度时,驱动输送传送带44,开始供纸。气体喷出量(风量)的调整可以通过例如公知的PWM控制(电流脉冲控制)来进行。
如图8所示,沿纸张宽度方向设有多个输送传送带44,在多个输送传送带44之间及外侧,配设有下面具有吸引用开口部46a的吸气管46。吸气管46的吸引用开口部46a被形成得遍及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输送面的纸张输送方向大致全域,并且被配置在比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输送面略靠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有预定间隔地并排设置了奇数个(3个)输送传送带44。
也如图7所示那样,吸气管46连接用于收容气体吸引用的风扇64的风扇收容部66。通过该风扇64的旋转,从在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输送面附近设置的吸气管46的吸引用开口部46a吸气。一边驱动输送传送带44,一边在输送传送带44附近从吸气管46的吸引用开口部46a吸气,由此,能使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吸附于输送传送带44的纸张输送面地输送纸张。
吸气管46以吸引气体室68在内部连通的方式被连接。通过遮蔽或开放设在吸引气体室68下面的气体排放孔68a,能调整吸气管46从吸引用开口部46a对气体的吸引的开始、停止或吸引的强弱。
图9是供纸装置的左侧视图。
在吸引气体室68的气体排放孔68a的下方,配设有比该气体排放孔68a大、通过抵接于吸引气体室68来遮蔽气体排放孔68a的遮蔽板88。遮蔽板88被固定于框架5的电磁元件90驱动。即,遮蔽板88介由杆92连接于电磁元件90的柱塞94。杆92具有在其长度方向中央为支点的转动轴96。该转动轴96被固定于框架5。并且,杆92的一端介由转动轴98可转动地连接于遮蔽板88,杆92的另一端介由转动轴100可转动地连接于柱塞94。通过这样的构成,遮蔽板88根据电磁元件90的ON和OFF而被向遮蔽方向或遮蔽解除方向驱动。
控制部在纸张被输送的定时遮蔽气体排放孔68a。由此,从吸气管46的吸引用开口部46a以能吸引供纸台6的最上位的纸张的程度吸引气体。此外,在纸张被输送的定时之外时,气体排放孔68a被开放。由此,来自吸气管46的吸引用开口部46a的气体吸引力被减弱到无法吸引供纸台6的最上位的纸张的程度。
气体喷出装置8在纸张宽度方向上比输送传送带44更大地形成。气体喷出装置8如图示那样在向纸张输送方向看的装置上部中央及其两侧具备气体喷出口。即,气体喷出装置8的纸张宽度方向中央的上下设有第1气体喷出口82和第2气体喷出口84,在其两侧设有一对第3气体喷出口86。第1气体喷出口82和第2气体喷出口84位于供纸台6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上、且位于3列输送传送带44中的中央的输送传送带44的下方。如图所示,第3气体喷出口86的上端与第1气体喷出口82的上端的高度位置被设定得几乎相同。此外,第3气体喷出口86的下端与第2气体喷出口84的下端的高度位置被设定得几乎相同。
这些气体喷出口在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前方开口,向该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喷出用于使纸张彼此分离的气体。由此,在设有输送传送带44和吸引用开口部46a的纸张宽度方向范围内,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的上层部的纸张浮起,并且能谋求该浮起的纸张间的间隔的均匀化。
接下来,详细说明气体喷出装置8的气体喷出口的构成。图10是表示气体喷出装置8的整体构成的概略图。(a)表示其立体图,(b)表示其主视图。图11是表示各气体喷出口的构成的图。(a)表示图10的(b)的A-A箭头剖视图,(b)表示图10的(b)的B-B箭头剖视图。
如图10的(a)和(b)所示,气体喷出装置8具有连接未图示的气体产生源的喷出气体室102。在喷出气体室102的上部中央,设有形成了第1气体喷出口82和第2气体喷出口84的喷出室104。此外,在喷出气体室102上部的喷出室104的纸张宽度方向两侧,设有分别形成有第3气体喷出口86的一对喷出室106。本实施方式的喷出室104具有左右对称的构造。一对喷出室106具有相对于喷出室104(喷出气体室102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左右对称的构造。
如图11所示,喷出室104具有朝该纸张输送方向后方(同图11的左方)开口的大致箱形状。即,喷出室104包括:在喷出气体室102的上面108上相互平行地立设的一对侧壁110、封闭两侧壁110间的纸张输送方向前端部地立设的前壁112、从前壁112的上端朝纸张输送方向后方略向上方倾斜地延伸设置的上壁114、以及设在两侧壁110间的纸张输送方向后端的长方形状的遮蔽壁116。喷出室104和喷出气体室102彼此的内部空间介由形成在喷出气体室102的上面上的连通孔118而连通。
并且,通过遮蔽壁116,第1气体喷出口82和第2气体喷出口84被隔离。即,在遮蔽壁116的上方形成有第1气体喷出口82,在遮蔽壁116的下方形成有第2气体喷出口84。第1气体喷出口82在上壁114与遮蔽壁116之间开口成长方形状,但上壁114相对于侧壁110被设在纸张输送方向前半部,故在第1气体喷出口82的纸张输送方向上较大地开口。第1气体喷出口82的纸张输送方向的开口宽度W与高度方向的开口宽度(开口高度)H1相比足够大。通过这样的构造,从第1气体喷出口82喷出的气体如图中粗线箭头所示那样朝向斜上方的分量变多。此外,根据该上壁114的倾斜角度和开口宽度W,朝上的气体的角度和喷出量、与朝下的气体的分散比率等会发生变化,故对于这些尺寸,考虑气体产生源的设定容量等而设定恰当的值。
第2气体喷出口84被形成在引导构件壁120与遮蔽壁116之间,该引导构件壁120是在从喷出气体室102的上面108、朝纸张输送方向后方、向斜下方延伸设置的。通过这样的构造,从第2气体喷出口84喷出的气体就如图中粗线箭头所示那样朝向斜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气体喷出口82的开口高度H1(上下端间距离)和第2气体喷出口84的开口高度H2(上下端间距离)都被构成得比遮蔽壁116的高度H0(即第1气体喷出口82的下端与第2气体喷出口84的上端的距离)小(H1,H2<H0)。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为H1=1mm,H2=2.5mm,H0=8.5mm,但也可以适当选择这以外的尺寸。
另一方面,喷出室106也具有朝该纸张输送方向后方开口的大致箱形状。喷出室106包括在喷出气体室102的上面108彼此平行地立设的一对侧壁130、封闭两侧壁130间的纸张输送方向前端部地立设的前壁132、以及从前壁132的上端朝纸张输送方向后方略向上方倾斜地延伸设置的上壁134。上壁134的靠喷出室104侧的半部(参照图10)进一步向纸张输送方向后方延伸,其前端部向斜下方弯曲而形成部分遮蔽壁136。喷出室106和喷出气体室102彼此的内部空间介由形成在喷出气体室102的上面的连通孔138而连通。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喷出室106的纸张输送方向后端形成了L字状的第3气体喷出口86。第3气体喷出口86的远离喷出室104侧的开口高度H4(上下端间距离)被形成得比靠近喷出室104侧的开口高度H3(上下端间距离)大(H4>H3)。第3气体喷出口86的远离喷出室104侧的开口高度H4被构成得比喷出室104的遮蔽壁116的高度H0(即第1气体喷出口82的下端与第2气体喷出口84的上端的距离)大(H4>H0)。
此外,在喷出室106的下方也设有引导构件壁140,该引导构件壁140从喷出气体室102的上面108朝纸张输送方向后方、向斜下方延伸。通过这样的构造,从第3气体喷出口86喷出的气体在靠近喷出室104的一侧如图中粗实线箭头所示那样朝向斜下方,但在远离喷出室104的一侧如图中粗双点划线箭头所示那样具有斜上方、水平方向、斜下方的分量。
通过以上这样的气体喷出口的形状和配置构成,在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堆的前端面,气体被从第2气体喷出口84和第3气体喷出口86朝下方喷出,施加将纸张堆的上层部撬起那样的作用。由此,从纸张堆的最上位向下方预定范围的纸张浮起。并且,随着从第1气体喷出口82朝上方喷出气体,浮起的纸张彼此分离。此外,通过从位于纸张宽度方向两侧的第3气体喷出口86喷出的气体,纸张左右相对于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平衡良好地浮起,促进浮起的纸张的均等的分离。
图12是表示以折纸装置1的控制部为中心的电气构成的概略情况的图。折纸装置1的控制部150具有执行各种运算处理的CPU、存储各种控制程序的ROM、作为用于数据存储和程序执行的工作区而使用的RAM等。控制部150被输入介由操作盘10所设的输入装置152的各种开关的操作输入、来自包括水平传感器60,70的各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部150基于这些开关和传感器输入,执行用于供纸控制和折叠控制的预定的运算处理,向驱动给送机构的供纸驱动促动器154、驱动折叠机构的折叠驱动促动器156输出控制指令信号。
图13是表示折纸装置的基本处理的流程图。折纸装置1被供电后,根据介由输入装置152输入的预定的起动信号,控制部150反复执行供纸处理(S10)和折叠处理(S12)。
图14是详细表示图13的S10中的供纸处理的流程图。若供纸尚未开始(S20的N),则控制部150使供纸台6以速度V1上升(S22)。然后,当供纸台6已到达供纸准备位置、即由水平传感器70检测到纸张堆的最上位的纸张已到达分离开始高度时(S24的Y),暂时停止供纸台6的上升(S26),驱动风扇64开始气体吸引动作(S28),并驱动气体喷出装置8开始分离气体的喷出(S30)。此时,为在喷出气体室102的内部形成预定的正压、使气体的喷出稳定化,增大气体喷出量直到经过预先设定的设定时间(在实施方式中为1.5秒)(S32的N)。
经过设定时间后(S32的Y),将气体喷出装置8的气体喷出量切换为纸张送出时的设定喷出量来使之缓和(S34),再次以速度V2开始供纸台6的上升(S36)。在变形例中,在经过S32的设定期间后可以使气体喷出量成为比纸张送出时的设定喷出量更大的喷出量,也可以使之成为更小的喷出量。但使之成为比设定期间经过前小的喷出量。速度V2比速度V1低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传感器70检出后的设定时间使得在使供纸台6停止的状态下在气体喷出口内部形成正压,在得到足够的正压的阶段将气体的喷出量抑制到设定喷出量,并再次开始供纸台6的上升。此时,供纸台6的上升速度被缓和,并且气体的喷出量也被抑制到纸张送出时的程度,故能防止产生纸张倾斜地、安定地开始之后的供纸动作。
然后,在供纸台6已到达供纸开始位置、即由水平传感器60检测到纸张堆最上位的纸张已到达给送高度时(S38的Y),暂时停止供纸台6的上升(S40),并驱动输送传送带44,供应最上位的纸张(S42)。
另一方面,若虽然供纸已经开始了(S20的Y)、但供纸尚未完成(S44的N),则判定供纸台6是否处于供纸开始位置。该判定基于水平传感器60的检测状态来进行。若供纸台6未处于供纸开始位置(S46的N),则使其上升,直到供纸台6到达供纸开始位置(S48,S50的N)。当供纸台6到达供纸开始位置时(S50的Y),供应最上位的纸张(S52)。若供纸台6保持在供纸开始位置(S46的Y),则跳过S48和S50的处理。供纸完成后(S44的Y),使供纸台6下降到预先设定的待机位置(S54),执行预定的供纸结束处理(S56)。即,使风扇64和气体喷出装置8等的驱动停止。关于图13中的S12的折叠处理,采用公知的处理,故省略其说明。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效果的图。(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作用效果,(b)表示第1比较例的供纸装置的作用效果,(c)表示第2比较例的供纸装置的作用效果。第1比较例中,采用了如下这样的结构:不将纸张宽度方向中央的气体喷出口上下分割(不设遮蔽壁)地较大地形成,且对输送传送带不设倾斜角度(θ=0)。另一方面,第2比较例中,封闭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纸张宽度方向中央的下方的第2气体喷出口。此外,在第2比较例中,对输送传送带设置了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倾斜角度。
本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2如上述那样在气体喷出装置8的纸张宽度方向中央的上下设置第1气体喷出口82和第2气体喷出口84,并在其两侧设置有第3气体喷出口86。第1气体喷出口82和第2气体喷出口84在喷出室104内部连通,但被遮蔽壁116上下隔离。并且,采取了如下结构:由第2气体喷出口84向下方喷出气体,由第1气体喷出口82向上方喷出气体。此外,使输送传送带44从纸张输送方向前方朝后方相对于供纸台6以倾斜角θ倾斜,并通过一对侧导板40可靠地限制了纸张堆的宽度方向移动。
通过这样的构成,如图15的(a)所示那样,从第2气体喷出口84喷出的气体被吹向纸张堆的相对下方,从第1气体喷出口82喷出的气体被吹向纸张堆的相对上方。其结果,通过来自该第2气体喷出口84的气体,从纸张堆的最上位起预定范围内的上层部的纸张如被撬起那样浮起,通过来自第1气体喷出口82的气体,该预定范围内重叠的纸张彼此被分离。进而,通过来自第3气体喷出口86的气体,能使纸张左右相对于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平衡良好地浮起。此外,通过输送传送带44的倾斜,浮起的纸张形成从该输送传送带44的后端再向后方下垂的山形,被导入纸张间的气体从纸张后端流出的程度被抑制。因此,与侧导板40的抑制效果一起作用,抑制了纸张的散乱,更可靠地防止了纸张的倾斜。
此外,通过在第1气体喷出口82与第2气体喷出口84之间设置遮蔽壁116而使其上下分离,缩小了面向纸张堆的端面的气体喷出口整体的开口面积,故能既维持气体的喷出压力、又抑制其流量。这也有助于纸张散乱的抑制、纸张倾斜的防止。通过本实施方式,无需设置用于校正倾斜的对齐辊,能低成本地使供纸稳定化。此外,由于能抑制气体的喷出量,故能抑制气体喷出装置8的驱动的功率。即,既确保喷出气体的必要性能,又能谋求供纸装置2的省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第2气体喷出口84,使第3气体喷出口86也形成朝下的气流。这能辅助从第2气体喷出口84喷出的朝下的气体的作用,根据第2气体喷出口84的开口宽度的选定,还能省略它。但通过使第3气体喷出口86也生成朝下的气体,具有如下这样的优点:能更迅速地实现纸张的分散追随(纸张堆表层部分的浮起),且能实现纸张的更均匀的分离。
另一方面,在第1比较例中,在纸张宽度方向中央形成一个气体喷出口,并使其上下方向的开口宽度与两侧的第3气体喷出口相同程度。该中央的气体喷出口并未成为使气体朝向下方那样的构造。此外,由于像这样增大了中央的气体喷出口,故为维持喷出气体室的正压,而使气体的喷出容量比上述实施方式大。其结果,如图15的(b)所示,虽然能使上层部的纸张浮起,但纸张会散乱而成为不稳定的状态。关于其原因,认为是气体喷出方向的作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并且由于没有输送传送带的倾斜、喷出量也较大,故纸张难以成为稳定的山形状等。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因喷出容量较大而耗电也较大,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性价比下降。
在第2比较例中,知道了由于第2气体喷出口84朝下方喷出的气体被阻断,故无法得到足够的纸张堆上层部的浮起效果,难以得到纸张间的均匀的分离作用。通过以上情况,能给验证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和控制对纸张的分离给送的有效性。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适当组合各实施方式的各要素,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是有效的。此外,还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被施加了这样的变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下面举出这样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在由水平传感器60检测到最上位的纸张时,使供纸台6的上升暂时停止的,但也可以仅将上升速度从V1切换为V2的低速,而不使之暂时停止。通过这样做,能使供纸台6更迅速地上升而开始供纸。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由水平传感器60检测到最上位的纸张后,使供纸台6的上升速度从相对高速的V1切换为低速的V2(V1<V2)。在变形例中,也可以使移动速度本身保持一定,并使供纸台6连续上升,直到水平传感器60检出为止,在该检出后,使供纸台6间歇地上升,由此来降低检出后的平均上升速度。这样做,能在最上位的纸张到达给送高度前使上层部的纸张的浮起分离稳定化。此外,通过采用这样的间歇驱动,还能根据其停止状态时的水平传感器的检测状态来判定最上位的纸张的散乱程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输送传送带44的倾斜角θ的一例,关于该设定值,可以根据作为对象的纸张的种类而适当选择。在变形例中,可以设置使该倾斜角θ可变的机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说明过,例如可以设置使第1气体喷出口82和第2气体喷出口84的至少一者的纸张宽度方向的开口宽度可变的可动遮蔽部件(快门)。意在使该可动遮蔽部件沿纸张宽度方向滑动而调整其开口宽度,从而改变喷出气体的喷出量和喷出位置,形成更佳的纸张浮起分离状态。
检测构件70b不限于三角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椭圆形等曲线形状或球形等曲面形状。由此,能使抵接于检测构件70b的纸张顺滑地向上方移动。另外,检测构件70b也可以是四角形状或台形形状等多角形状。但是,要设定检测构件70b的形状和大小,使得检测构件70b不会进入因来自气体喷出口的气体的喷出而分离的纸张间,导致水平传感器70的误检测。
还可以在输送传送带44上设置多个孔,通过从该孔吸引气体来使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向输送传送带44吸附。由此,能使输送传送带44直接吸附纸张。
关于供纸台6所承载的纸张中最上位的纸张向输送传送带44的吸附,还可以是对纸张赋予电荷而通过静电力等进行吸附的方案。由此,能降低噪音等。

Claims (10)

1.一种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纸台,用于承载纸张,
气体喷出口,在上述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前方开口,向该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喷出用于使纸张彼此分离的气体,以及
给送机构,将被分离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送出;
作为上述气体喷出口,包括第1气体喷出口、和比该第1气体喷出口靠下方设置的第2气体喷出口;
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都被构成得比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下端与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端的距离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形状被设定使得所喷出的气体朝向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对侧导板,被构成为可根据上述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的尺寸、以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中心对称移动,并且分别抵接于纸张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来限制纸张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至少一者,被设于比上述一对侧导板夹着最小尺寸的纸张而处于最接近的位置时的各侧导板更靠近上述中心线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给送机构包括被设置成在纸张堆的上方沿纸张送出方向延伸的输送传送带、通过气体的吸引力而使纸张吸附于上述输送传送带的吸附机构、以及使纸张保持吸附地驱动上述输送传送带的驱动机构;
上述输送传送带以如下方式倾斜:与纸张送出方向的前端相比,后端距上述供纸台的距离更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对侧导板,根据上述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的尺寸,分别抵接于纸张堆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面,来限制纸张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上述一对侧导板至少延伸至上述输送传送带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后方。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气体喷出口,在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纸张宽度方向两侧分别设有第3气体喷出口;
上述第3气体喷出口的上下端间距离被构成得比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下端与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端的距离大。
7.如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体产生源,产生要从上述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以及
控制部,驱动上述气体产生源,控制气体的喷出量;
上述控制部将上述喷出量设定成如下程度:通过从上述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被分离的纸张的后端比前端更下垂。
8.一种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纸台,用于承载纸张,
气体喷出口,在上述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前方开口,向该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喷出用于使纸张彼此上下分离的气体,以及
给送机构,将被分离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送出;
通过在上述气体喷出口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设置限制气体的喷出的遮蔽壁,来形成上侧的第1气体喷出口和下侧的第2气体喷出口;
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上下方向的开口宽度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上下方向的开口宽度都被构成得比上述遮蔽壁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小。
9.一种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纸台,用于承载纸张,
气体喷出口,在上述供纸台所承载的纸张堆的纸张送出方向的前方开口,向该纸张堆的前端面上部喷出用于使纸张彼此分离的气体,以及
给送机构,将被分离的纸张中的最上位的纸张送出;
作为上述气体喷出口,包括第1气体喷出口、比该第1气体喷出口靠下方设置的第2气体喷出口、以及在该第1气体喷出口的纸张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空有间隔地设置的第3气体喷出口;
上述第3气体喷出口的纸张宽度方向的宽度被构成得比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和上述第2气体喷出口的至少一者的纸张宽度方向的宽度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3气体喷出口的纸张宽度方向的靠上述第1气体喷出口的部分,具有向下方喷出气体的形状。
CN201310727420.5A 2013-01-29 2013-12-25 供纸装置 Active CN1039642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14745A JP6078739B2 (ja) 2013-01-29 2013-01-29 給紙装置
JP2013-014745 2013-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4229A true CN103964229A (zh) 2014-08-06
CN103964229B CN103964229B (zh) 2017-06-30

Family

ID=51234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27420.5A Active CN103964229B (zh) 2013-01-29 2013-12-25 供纸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78739B2 (zh)
CN (1) CN1039642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9546A (zh) * 2019-08-26 2021-03-02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8186B2 (ja) 2019-06-18 2024-03-12 株式会社デュプロ 折処理設定装置、シート折装置及び折処理設定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0032A (ja) * 1982-06-12 1983-12-21 Fuji Xerox Co Ltd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
JPH06144617A (ja) * 1992-11-02 1994-05-24 Canon Inc 給紙装置
CN2504236Y (zh) * 2001-11-09 2002-08-07 孙文毅 单张纸高速输纸头
CN1491873A (zh) * 2002-09-20 2004-04-28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供给装置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814528A (zh) * 2005-02-02 2006-08-09 小森公司 薄片传送设备
CN101434352A (zh) * 2007-11-13 2009-05-2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225289A (ja) * 2010-04-15 2011-1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7571B2 (ja) * 2002-09-20 2009-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4385B2 (ja) * 2011-02-10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0032A (ja) * 1982-06-12 1983-12-21 Fuji Xerox Co Ltd 自動原稿給送装置
JPH06144617A (ja) * 1992-11-02 1994-05-24 Canon Inc 給紙装置
CN2504236Y (zh) * 2001-11-09 2002-08-07 孙文毅 单张纸高速输纸头
CN1491873A (zh) * 2002-09-20 2004-04-28 佳能株式会社 纸张供给装置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814528A (zh) * 2005-02-02 2006-08-09 小森公司 薄片传送设备
CN101434352A (zh) * 2007-11-13 2009-05-2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1225289A (ja) * 2010-04-15 2011-11-1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29546A (zh) * 2019-08-26 2021-03-02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44857A (ja) 2014-08-14
CN103964229B (zh) 2017-06-30
JP6078739B2 (ja) 2017-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98353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11155B2 (ja) 排紙装置
CN104284853B (zh) 供纸装置
US9487032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11964477B2 (en) Recording syste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apparatus
US10029879B2 (en) Transport apparatus
US964343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3964229A (zh) 供纸装置
US10865064B2 (en) Sheet stack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system
CN111204600A (zh) 介质供给装置
JP2009292488A (ja) 折畳みカートンの開口成形装置
CN203512910U (zh) 排纸装置
CN111204601B (zh) 介质供给装置
JP2019006549A (ja) 容器搬送装置
JP4900020B2 (ja) メンテナンスシー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066532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021888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4003073B2 (ja) 給紙装置
JP2006016159A (ja) エアー吸着方式給紙装置
US11912522B2 (en) Discharge unit
CN114137805B (zh) 给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356137B2 (ja) 箱供給システム
JP2009083354A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7204212B2 (ja) 物品集積搬出装置
US10556767B2 (en) Workpiece storage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